高一历史开学摸底考_第1页
高一历史开学摸底考_第2页
高一历史开学摸底考_第3页
高一历史开学摸底考_第4页
高一历史开学摸底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高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北京专用)高一历史·解析版(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实物史料是后人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之一。以下两幅图片所呈现的实物均出土于西周镐京遗址。该遗址发现的平民墓葬群中,有一墓主人口含五枚海贝,还出土了一座与祭祀相关的动物骨坑。材料可以佐证,西周时期(

)A.农作物以种植小麦为主,农业发达 B.青铜铸造技术高超,商品经济繁荣C.镐京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风俗情况 D.镐京地区所有平民的社会地位较高【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西周时期的墓葬中,随葬品有海贝和动物骨坑,有制铜的工具和小麦炭化颗粒,由此可以知道当时的社会风俗情况,可以了解当时的制铜工艺,可以说明当时种植小麦。所以可以佐证镐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风俗情况,C项正确;虽然墓室中发现了小麦炭化颗粒,但不足以说明当时以种植小麦为主,且当时黄河流域以种植粟为主,排除A项;材料不光强调的是青铜制造,还有小麦颗粒,B项说法片面,排除;“所有平民”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D项。故选C项。2.汉魏时期,北方边疆胡人喜食奶酪,中原地区极少食用。北魏成书的《齐民要术》不但记载酪酥、干酪的制作方法,还全面总结了当时的中原地区流行的乳酪生产加工技术。这种变化说明(

)A.贾思勰非常重视奶制品的生产加工 B.北魏鲜卑人强迫汉人改变饮食习惯C.中原地区和北方经济联系互动频繁 D.中原饮食习惯受到民族融合的影响【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乳酪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常见食物,但《齐民要术》中却记载了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乳酪的生产加工技术,体现的是与北方民族交流加强,中原饮食习惯受到民族融合的影响,D项正确;贾思勰只是记载了奶制品的制作方法,无法说明其非常重视,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饮食的变化,不能反映北魏鲜卑人强迫汉人改变饮食习惯,排除B项;北魏时期少数民族内迁,民族交融,并不是经济联系互动频繁,排除C项。故选D项。3.为了使儒学在哲理上与佛、道相抗衡,理学家们大量吸取佛、道思想的思辨成分,构成严密的哲学逻辑结构,同时注重将佛、道修行体系引向“齐家”“治国”“平天下”,使虚幻出世的神学观念重新回到现实的人世,使哲学的终极从彼岸回到此岸。这说明理学(

)A.兼具佛道虚幻出世的神学观念 B.发展到阐释经书字句为主阶段C.具有广泛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D.整合了儒佛道三家的价值取向【答案】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为了使儒学在哲理上与佛、道相抗衡,理学家们大量吸取佛、道思想的思辨成分,构成严密的哲学逻辑结构”可知,理学吸取“佛、道思想的思辨成分”,注重“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强调实用性与操作性,C项正确;分析材料可知,理学只是吸取“佛、道思想中的思辨成分”,同时使虚幻出世的神学观念重新回到现实的人世,排除A项;两汉时期的经学家强调对经书中字句的阐释,排除B项;理学吸取的是“佛、道思想的思辨成分”,而不是整合儒佛道三家的价值观,排除D项。故选C项。4.中国古代文化成就斐然,下列示意图空格处应填的是(

)A.《禹贡地域图》

《儒林外史》 B.《氾胜之书》

《女史箴图》C.《齐民要术》

《农书》 D.《蒙古秘史》

《三国志通俗演义》【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时期,《梦溪笔谈》成书于宋代,《农政全书》成书于明代,《四库全书》成书于清代,所以第一个空符合要求的是《禹贡地域图》,成书于西晋时期,第二个空符合要求的是《儒林外史》,成书于清朝中期,A项正确;《氾胜之书》成书于西汉时期,《女史箴图》是东晋时期,排除B项;《齐民要术》是北朝时期,《农书》是元代著作,排除C项;《蒙古秘史》是元朝,《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末清初,排除D项。故选A项。5.下图是《郑和航海路线图》。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船队的人员在爪哇岛上被麻喏巴歇国西王手下误杀170人。西王惧怕,派使者谢罪,并请求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赎罪。郑和上禀皇朝,以化干戈为玉帛处理这件事。明朝政府放弃了西王的赔偿。此事至今仍在印度尼西亚流传。阅读并分析图文材料,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

)①最远可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 ②宣扬了国威,增加了明朝对外贸易税收③有效防范了倭寇对我国东部沿海的侵扰 ④一定程度上传递了明朝以和为贵的理念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答案】C【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据题干所给地图可知,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①符合题意;据材料“明朝政府放弃了西王的赔偿”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在于增加收入,②不符合题意;郑和下西洋和倭寇没有关系,③不符合题意;据材料“船队的人员在爪哇岛上被麻喏巴歇国西王手下误杀170人……郑和上禀皇朝,以化干戈为玉帛处理这件事”可知,明朝传递的是以和为贵的理念,④符合题意。符合题意的是①④,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6.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若从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A.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迅速传播B.瓦解自然经济,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C.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D.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题干中“旧轨”指封建制度,“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指产生了冲击封建制度的因素。洋务运动兴办近代企业,冲击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B项正确;本题主旨为“洋务运动与近代化”,“西学在中国的迅速传播”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是表面因素,而不是本质含义,排除C项;“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与材料中“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7.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下列属于辛亥革命成果的有(

)①成立中华民国 ②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③清帝退位 ④推翻了封建制度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A【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成立了中华民国,组成南京临时政府,南北议和后清帝退位,结束了满清王朝的统治,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等。因此,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没有推翻封建制度,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D项;C项内容不全面,排除C项。故选A项。8.1922年,中共二大指出:各种事实证明,加给中国人民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因此反对那两种势力的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是极有意义的。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意识到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B.实事求是进行革命策略调整C.确立国共合作进行民主革命 D.总结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2年(中国)。根据材料“各种事实证明,加给中国人民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并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2年,中国共产党在客观分析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国情的基础上,认清了革命的敌人,从而在中共二大上提出了符合国情的民主革命纲领,更改了中共一大不符合国情的革命纲领。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地进行革命策略调整,B项正确。1922年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不是民族矛盾,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确立国共合作的方针是在1923年的中共三大,1922年时国共尚未合作,排除C项;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是毛泽东在大革命失败后提出与实践的,排除D项。故选B项。9.抗战期间,国民党对敌后根据地实行新闻封锁。1944年,美国记者福尔曼等人冲破阻碍到延安等地采访,写成《来自红色中国的报道》,介绍了根据地的基本情况。这些报道(

)A.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B.改变了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C.扩大了敌后战场的国际影响 D.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1944年中国。《来自红色中国的报道》介绍了根据地的基本情况,让世界得以更多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的情况,扩大了敌后战场的国际影响,C项正确;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排除A项;美国记者对敌后根据地的报道不能直接改变国共力量对比,排除B项;对敌后根据地的报道本身不能直接改善抗日根据地的经济状况和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排除D项。故选C项。10.下表为19531957年中国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与世界主要国家的比较。据此可推知(

)国家中国苏联美国英国西德法国日本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1811.63.63.810.17.915A.中共八大经济建设方针得到较好的贯彻 B.“一五”计划使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一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起来D.“一五”计划前我国的工业基础很薄弱【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31957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531957年,中国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高于世界主要国家,这是因为一五计划前我国的工业基础底子很薄弱,增长空间大,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八大经济建设方针并没有得到较好的贯彻,排除A项;一五计划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但没有使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一,排除B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建立与三大改造有关,排除C项。故选D项。11.2003年,中央政府先后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其内容主要有:内地对原产于香港、澳门的273个税号的产品实行零关税;内地向香港、澳门进一步开放18个服务行业;内地与香港、澳门就贸易投资以及金融等领域的合作达成协议。这些协议签署及实施的作用有(

)①促进内地与香港、澳门产业合作与贸易投资便利化②为香港、澳门服务行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更大空间③有利于加强民族与国家认同,进一步巩固祖国统一④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与实践创造了条件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2003年(中国)。据材料“内地对原产于香港、澳门的273个税号的产品实行零关税”“内地与香港、澳门就贸易投资以及金融等领域的合作达成协议”可知,促进内地与香港、澳门产业合作与贸易投资便利化,①正确;据材料“内地向香港、澳门进一步开放18个服务行业”可知,为香港、澳门服务行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更大空间,②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加强民族与国家认同、进一步巩固祖国统一,③正确。因此A项正确;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首次实践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与题干时间不符,④错误,BCD项错误。故选A项。12.“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材料中“这条道路”指的是(

)A.近代化道路 B.新民主主义道路C.井冈山道路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D项正确;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排除B项;井冈山道路是毛泽东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排除C项。故选D项。1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有四次历史性的飞跃,形成四大理论成果,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共同特征为(

)①科学地认识中国国情,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②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③四大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④共同的宗旨都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答案】D【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科学地认识中国国情,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形成的,①正确。邓小平理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总体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②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③正确。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目标宗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共同特征,④正确。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14.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向国际社会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C.“求同存异”的方针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1世纪以来的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和领导人提出的关于国际关系和人类社会未来的新理念,是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的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D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于1953年提出,是我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排除A项;“求同存异”方针提出于1955年,排除B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排除B项。故选D项。15.下表是2001—2005年中国与中亚四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单位:百万美元)年份国家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哈萨克斯坦3289616051355157217202212228738972909塔吉克斯坦55762118541514414乌兹别斯坦51810427147200172403230451吉尔吉斯坦77421465624569493110867105观察上表,可知(

)A.苏联解体推动了中国与中亚的贸易 B.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C.体现了区域内经济合作趋势的加强 D.是建立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01—2005年(中国)。据材料可知,2001—2005年中国与中亚四国的进出口贸易在逐年增加,体现了中国与中亚各国经济贸易的联系性加强,区域内经济合作趋势的加强,C项正确;1991年苏联已经解体,材料中描述信息与苏联解体无关,排除A项;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于2001年,早于材料中时间,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国际贸易,而非市场经济,排除D项。故选C项。第Ⅱ卷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16.(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道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乞以此骨付之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韩愈《昌黎先生文集·论佛骨表》材料二

一夫不田,有受其饥者;一妇不蚕,有受其寒者。今天下僧尼,不可胜数,皆待农而食,待蚕而衣……其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收充两税户,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收骨腴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旧唐书·武宗本纪》材料三从帝王统治的角度来看,偏释道三教各有擅长的领域。三教的和谐共存,是以功能的社会分工为基本形式。南宋乾道七年(1171),孝宗皇帝写《原道论》,提倡“以佛修心,以老治身,以儒治世”。这一论断,成了儒家主张“三教平等”最重要的理由,点明了三教的特点以及三教的互补关系。——李四龙《论儒释道“三教合流”的类型》(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排佛”现象产生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统治者的“排佛”和“三教互补”的主张是否矛盾?请结合史实,说明理由。(6分)【答案】(1)佛教是外来文化,不合中国国情;如果提倡会败坏社会风气,扰乱统治秩序;佛教盛行,僧尼众多,僧尼不从事社会生产给国家带来巨大负担。(答出两点,4分)(2)不矛盾。(2分)魏晋南北朝后期部分统治者实行“排佛”甚至“灭佛”政策,这主要是佛教盛行,社会存在寺院与世俗统治者争夺劳动力的现象;同时寺院经济盛行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唐宋以来,部分统治者主张“三教互补”,这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佛道在儒学之外对维护社会统治同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显然统治者的“排佛”和“三教互补”的主张都是从维护统治角度出发。(4分)【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唐朝(中国)。关于唐代“排佛”现象产生的原因,由材料“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可知,佛教是外来文化,不合中国国情;如果提倡会败坏社会风气,扰乱统治秩序;由材料“今天下僧尼,不可胜数,皆待农而食,待蚕而衣”并结合所学可知,佛教盛行,僧尼众多,僧尼不从事社会生产给国家带来巨大负担。(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关于统治者的“排佛”和“三教互补”的主张是否矛盾,据所学可知,统治者的“排佛”和“三教互补”的主张都是从维系统治角度考虑问题,因此不矛盾。第二小问,关于理由,由材料“以佛修心,以老治身,以儒治世”可知,宋孝宗看到了儒学之外的佛道对维护统治的重要作用;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后期,部分统治者实行“排佛”甚至“灭佛”政策,这是因为佛教盛行对社会的负面作用大,尤其是僧侣不事生产,享有特权这会加剧社会负担,激化社会矛盾;部分统治者主张“三教互补”,这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不管是儒学还是佛教、道教对稳定社会秩序都有帮助。17.(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历史学的角度认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概念,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从中国近百年的历史看,中华民族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近百年的中外关系史看,当前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关系与百年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是可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百年历史看,中国经过艰难探索,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显示出了巨大的优越性,将带领世界人民走向一个全新的境界,可以说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张海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历史的结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谈谈你的认识。(要求:就材料整体或任意一点展开,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答案】【示例】观点:中国近百年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分)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但是在民主制度建设方面并未成功。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后,逐步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五四运动后诞生的中国共产党,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指明中国革命的方向。虽然历经曲折和磨难,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彻底甩掉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包袱,以完全独立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1949至1978年,站起来的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承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成果,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在曲折探索中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都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回顾近百年中国历史,中华民族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9分)【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提出观点,本题的材料有三段,每一段提供了一个角度,第一段是从中华民族百年近代历史的角度,来证明中华民族迎来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可提出这样的观点:中国近百年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第二段是从近百年的中外关系史的角度,来证明中国迎来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可提出这样的观点:中国近百年来国际地位和国际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可谓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第三段是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百年历史的角度来证明中国中国迎来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可以提出这样的观点:中国经过艰难探索,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将带领世界人民走向一个全新的境界,这就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次,结合中国近现代史,论证自己的观点。例如,我们选择这个观点:中国近百年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就从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说起,到1949年结束。这个过程即是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也是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的过程,尤其是1919年五四运动后,中国因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焕然一下了开始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彻底甩掉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包袱,以完全独立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这是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1949至1978年,站起来的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曲折探索中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都取得举世瞩月的巨大成就。最后,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总结:回顾近百年中国历史,中华民族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他的两个角度可以仿照上面的第一个观点,用百年以来的中外关系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历史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观点明确,持论有据即可。18.(12分)中国古代边疆民族政权的发展材料一

从汉朝到唐朝,漠北草原上先后出现过由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等民族建立的强大国家。它们虽盛极一时,但其政权组织却是建立在氏族或部落基础之上,并没有打破氏族或部落原来的组织结构和血缘外壳。这种国家被称为“部族联盟国家”。在部落联盟国家中,作为征服者的统治民族与被征服者未能融为一体。一个统治民族在比较强盛的时期,能够控制草原上许多不同民族、部族,这种情况下,部落联盟制的国家建构起来会很快:但是一旦发生问题,比方说严重的天灾,或严重的内江,那么解体得也非常快。因为那些被控制的部族原本的基础并没有被打乱,当统治民族出现问题的时候,原本被统治的那些部族马上可以组织起来,甚至可能取而代之。所以草原上这些部落联盟制的国家尽管一时强盛,往往是旋兴旋废,起得很快,落得也很快。——摘编自邓小南《忧患与繁荣:北族政权的兴衰》材料二

成吉思汗将其部队按照十户、百户、千户的方式加以编组,委任了各级长官。蒙古国建立后,将所有的草原牧民都按千、百、十户编制起来,这种制度具有兵民合一的特点,是蒙古国统治草原社会的基本行政单位。编组千户时,大部分是混合不同部落、氏族的成员重新组成的。尤其是被成吉思汗征服的部族,基本都被拆散,分属于不同的千户。这样,千户、百户制度实际上取代了旧日的部落、氏族结构,蒙古国百姓通过这一制度被纳入严密的组织,在指定的牧地范围内居住,接受赋役征调。千户百户制度瓦解了草原上的原有的氏族部落,逐渐形成了全新而有持久生命力的蒙古民族。——摘编自张帆等《辽夏金元史》(1)依据所学,简述北朝至唐朝突厥族的兴衰。(6分)(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比较汉唐时期和元朝中国古代北方边疆政权的发展变化。(6分)【答案】(1)突厥是兴起于阿尔泰山地区的一个游牧民族,6世纪中叶(北朝)建立政权。隋末唐初,东突厥多次南下进攻。贞观初年,唐军大举反击,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后来,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后来,被安置在北方的车原部,反叛唐朝,重新建立政权,到8世纪中叶为回纥所灭。从此,突厥在中国北方退出了历史舞台。(6分)(若学生依据材料从部落联盟制国家的角度说明突厥的衰败,可加1—2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6分)(2)汉唐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是建立在氏族部落的基础之上的,政权内部的各种民族成分没有充分的融合与认同,国家形态比较原始,结构不稳固。兴盛起来很快,衰落和分裂也很快。(3分)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各部的过程中,打破了原有的氏族部落组织,重新建立社会的基层组织,国家能够进行有效的控制,国家结构稳定,建立起有持久生命力和强大的民族和国家政权。(3分)【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朝至唐朝(中国)。据所学唐代民族关系知识可知,突厥是兴起于阿尔泰山地区的一个游牧民族,6世纪中叶(北朝)建立政权。隋末唐初,东突厥多次南下进攻。贞观初年,唐军大举反击,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后来,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后来,被安置在北方的车原部,反叛唐朝,重新建立政权,到8世纪中叶为回纥所灭。从此,突厥在中国北方退出了历史舞台。(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唐、元朝(中国)。据材料一“但其政权组织却是建立在氏族或部落基础之上,并没有打破氏族或部落原来的组织结构和血缘外壳”可知,汉唐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是建立在氏族部落的基础之上的;据材料一“在部落联盟国家中,作为征服者的统治民族与被征服者未能融为一体”可知,政权内部的各种民族成分没有充分的融合与认同,国家形态比较原始,结构不稳固。据材料一“所以草原上这些部落联盟制的国家尽管一时强盛,往往是旋兴旋废,起得很快,落得也很快”可知,兴盛起来很快,衰落和分裂也很快。据材料二“尤其是被成吉思汗征服的部族,基本都被拆散,分属于不同的千户。这样,千户、百户制度实际上取代了旧日的部落、氏族结构”可知,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各部的过程中,打破了原有的氏族部落组织,重新建立社会的基层组织;据材料二“千户百户制度瓦解了草原上的原有的氏族部落,逐渐形成了全新而有持久生命力的蒙古民族”可知,国家能够进行有效的控制,国家结构稳定,建立起有持久生命力和强大的民族和国家政权。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所谓“富民”阶层,是中唐以来特别是宋代以来崛起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在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社会,他们主要以农业为致富的途径,但也包括以工商等其他途径致富者。宋人苏辙说:“惟州县之间,随其大小,皆有富民”。南宋叶适对富民的重要性作了最全面的阐述,他指出:“富人者,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宋代以来,国家不断推行改革。历代改革均涉及社会和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但一般来说,均平赋役和整顿吏治始终是国家改革的两个重点。而这两者又均与“富民”阶层紧密相关。“宋王朝对农民的统治是通过户等制而实现”,而乡村组织一级头目基本都是由户等靠前的富民群体来担任。——摘编自林文勋、杨瑞憬《宋元明清的“富民”阶层与社会结构》材料二

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才出现,而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高峰。尤其是江南苏、松、杭、嘉、湖地区的许多著名市镇,都是在那时形成的。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工商集贸性质市镇的兴起,使得农业人口与手工业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变化。而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为雇佣工人的后备队伍。城市和商业进一步繁荣,具有明显经济职能的城市在增加。到清朝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摘编自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富民”阶层崛起的原因并从国家发展与治理的角度分析“富民”阶层产生的作用。(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变化。并从经济、思想方面等简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对中国社会转型产生的影响。(6分)【答案】(1)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家不断推行改革(或“均平赋役,整顿吏治”);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科举制度的发展。(答出三点,3分)作用: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成为国家控制乡村的重要力量;推动了国家改革和社会治理水平的发展。(3分)(2)变化:市镇居民从业结构变化(或“居民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新的生产关系萌芽(雇佣关系或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城市的经济职能在增强;专业性市镇发展为新兴城市。(3分)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自然经济;传统重农抑商思想受到冲击(或工商皆本思想出现),市民阶层不断扩大,文化的世俗化倾向加强;要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的(或体现社会转型的)早期启蒙思想出现。(3分)【解析】(1)本题是原因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宋朝时期(中国)。宋朝时期“富民”阶层崛起的原因根据“在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社会,他们主要以农业为致富的途径,但也包括以工商等其他途径致富者”可知是得益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宋代以来,国家不断推行改革”可知是国家不断推行改革;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宋代商品经济繁荣,使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而科举制的发展淡化了阶层门第观念,这些都有利于“富民”阶层的崛起。根据“均平赋役和整顿吏治始终是国家改革的两个重点。而这两者又均与‘富民’阶层紧密相关”可知,富民阶层的崛起有助于推动国家改革和社会治理水平的发展;根据“‘宋王朝对农民的统治是通过户等制而实现’,而乡村组织一级头目基本都是由户等靠前的富民群体来担任”可知富民阶层的崛起成为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成为国家控制乡村的重要力量。(2)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明清时期(中国)。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变化,根据“原本中国古代的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