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北京十五中高二(上)期中历史试题和答案_第1页
2023-2024学年北京十五中高二(上)期中历史试题和答案_第2页
2023-2024学年北京十五中高二(上)期中历史试题和答案_第3页
2023-2024学年北京十五中高二(上)期中历史试题和答案_第4页
2023-2024学年北京十五中高二(上)期中历史试题和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题PAGE1试题2023北京十五中高二(上)期中历史2023.11.8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2分,共计48分)1.李山在《中国文化史》一文中写到“古代中国人缺少外战的热情,但有守卫家邦的意志。重视血缘家族,关注人伦情感,崇尚家国认同,它不足以激发主动征战的热情,却足以产生‘执干戈以卫社稷’的道义精神。家国对于他们来说是生死于斯的土地。”对这一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刻影响的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军功制2.据甲骨卜辞可以推断,在商朝“王臣”是商王的私兵,他们平时活动在商王左右,战时出征。但到了西周晚期,“王臣”囊括了周王国里除周王之外的所有臣民。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A.西周建立了封建的专制王权 B.“家天下”的局面深入发展C.分封制不断推行并得以完善 D.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3.西周、春秋时期,列国军事领导体制的特点是“寓将于卿”,即卿大夫一身而兼文、武二职,他们既是行政长官,又是军事将领。战国时期,列国实行文、武分离体制,列国的将由国君任命,直接对国君负责。这种做法()A.标志着世袭制走向消亡 B.标志着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出现C.削弱了诸侯国君的权力 D.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转型4.如图是某学生在探究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时,所选用的四幅有关北京地区的古代行政区划图。按各地图所反映的朝代最早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5.《大宪章》第十四条规定,国王征收协助金与盾牌钱,需在至少四十天前,将有关令状送达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院长、伯爵与男爵,指明时间与地点召集会议,以期获得“王国的共同意见”。以上条款()A.有利于封君封臣制度形成 B.促进英国普通法逐步形成C.标志着议会君主制的建立 D.对国王征税权力做出限制6.18世纪末,欧洲各国纷纷私下盘算,看不到美国联邦政府的执法能力,和它签了条约也等于白签。所以,要签订条约还是和各州打交道,看上去还可靠点。结果弗吉尼亚州就真的“跳过美国”,自己单独签订了对英国的条约。弗吉尼亚州的此项举措,违反了美国1787年宪法的()A.三权分立原则 B.共和制原则 C.主权在民原则 D.联邦制原则7.《民主的模式》一文中指出:“雅典民主的一个标志是对公民美德的普遍认同:为城邦做贡献以及将私人生活置于公共事务和共同善业之下。”这表明古代雅典()A.注重维护城邦利益 B.推行直接民主政治C.公民缺少民主权利 D.公民道德高于一切8.土地革命期间,苏维埃政权组织了声势浩大的选举运动,吸引工农群众参加城乡代表会议和地方苏维埃政府工作,还没收土豪劣绅的土地,分配给贫苦农民,对于老弱残废以及孤寡无依的人,实行社会救济。这些措施()①有利于巩固红色政权 ②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③积累了民主政治经验 ④体现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9.辛亥革命后,中国出现了300多个政党、社团,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下列对其评述正确的是()①君主专制的土崩瓦解为政党政治提供了条件 ②各政党为谋求议会席位展开了激烈竞争③袁世凯解散国会标志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④两党制形成,定期选举,轮流执政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0.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导致了中国的转型走向了一个更加艰难更加惨烈的道路,因为共和政体在中国文化传统里缺乏支撑的要素,不像西方文化里,有希腊的城邦与罗马共和政体这样的制度遗产。作者旨在强调()A.历史传统与政治制度的建立密切相关 B.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漫长而曲折C.戊戌变法导致了近代的动荡与徘徊 D.君主立宪制更符合当时中国国情11.1979年7月,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相关决议和法律,规定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县和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将原来人大代表选举中采用的等额选举改为差额选举。以上举措()A.确立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制度 B.完善制度以保障人民的政治权利C.正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我国有根、有源、有生命力,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溯源历史,中国共产党发展民主协商的最早实践是()A.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B.重庆谈判C.抗战时期的“三三制”原则 D.北伐战争13.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14.商鞅变法把推行平民化的社会结构作为改革的政治路线之一,将王权之外的一切政治权力、经济利益、社会荣誉,对所有民众开放。下列措施体现这一政治路线的是()A.什伍连坐制 B.燔诗书,明法令 C.统一度量衡 D.军功爵制15.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乡闾清议成为大族扩张势力的工具。曹魏时九品中正制形成,中正官由政府委任,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A.不利于选拔有用人才 B.克服了察举制的弊端C.更加注重德行的考查 D.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16.唐代通过科举者,还需经过铨选方能任职,铨选标准为“身言书判”。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辨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其中最重视判。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由此可知,唐代选官制度()A.促使唐代文学作品十分兴盛 B.注重考核官员实际应用能力C.旨在提升案件审判的公正性 D.特别关注官吏的操守与品行17.宋太祖曾诏令说:“国家悬科取士,为官择人……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举官……如违,御史台弹奏……兼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这一诏令()A.防止了大官僚操纵科举取士 B.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客观公正性C.阻断了知举官与考生的联系 D.旨在防止结党营私以加强皇权18.美国汉学家卜德说:“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剑桥中国隋唐史》的编者崔瑞德认为,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材料说明()A.西方国家也采用了科举制选拔人才 B.部分西方学者对科举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C.西方国家对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十分推崇 D.科举制是公平公正选拔人才的有效制度19.下表是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反映出两宋时期()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A.家世门第成为选官的标准 B.宰相权力日益下降C.社会阶层流动性得以加强 D.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0.英国是西方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以下属于英国文官制度形成背景的是()①加菲尔德总统华盛顿遇刺 ②国王掌握官员任免权③政党分肥制导致腐败频发 ④工业革命后政府职能剧增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21.1883年《美国文官法》规定: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利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这一规定体现了文官制度的突出特点是()A.公开考试 B.政治中立 C.职务常任 D.工作隐名22.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在课程设置上,以中学课程设置为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图画、体操、理化、法制理财,共12门课,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为教育宗旨。由此可知这场教育改革()A.实现了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目的 B.带有半资本主义半封建特点C.近代自然科学教育不受重视 D.反映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23.孙中山说“至于社会的共和政体,那官吏不是君主的私人,是国民的公仆,必须十分称职,方可任用。但是这考权如果属于行政部,那权限未免太广,流弊反多,所以必须成立独立机关才得妥当”。下列符合孙中山这一主张的是()A.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成立政事堂 B.颁布《临时约法》成立中华民国C.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成立学部 D.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成立考试院24.“《临时约法》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导致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政体格局。另一重要制度性规定是通过立法来限制行政首脑的职权发挥,但对与之对应的行政如何反过来制约立法没有任何具体规定。”这强调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规划的政体存有重大缺陷 B.仿行了美国三权分立体制C.确立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 D.有效防范袁世凯复辟帝制2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原则是()A.公开考试 B.平等竞争 C.择优录取 D.党管干部26.美国哈洛德·伯尔曼教授指出:“所有的西方法律体系——英国的、法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以及其他的法律体系——都具有共同的历史根源,从中不但引出了共同的术语、共同的方法,还有共同的法的原则和共同的价值。”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是()A.日耳曼法 B.教会法 C.《十二铜表法》 D.《罗马民法大全》27.下图为古罗马正义女神像。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 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 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28.有学者这样评论欧洲的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本质是宗教改革家和俗人的政治野心的结合……这些俗人并不是磨刀霍霍的政治领导人,而是普通的、中等富裕的人。”依据所学知识,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宗教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B.宗教改革的目标之一是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C.宗教改革的领导者是宗教改革家和市民阶层D.宗教改革只是政治野心在宗教领域的表现29.公元前27年的罗马,屋大维保留了共和国传统的官职和政府形式,但政府所有重要的政令都出自他手,常备军将领也只对他一人负责。据此可知,当时的罗马是()A.军事政治集权的共和政体 B.披着共和制外衣的君主制C.共和制与君主制的混合物 D.军人皇帝的专制独裁政权30.法律和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下列礼法的先后顺序是()①子产“铸刑书”②《吕氏乡约》③《永徽律疏》④《圣谕广训》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31.周人认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主张“敬天保民”“以德配天”。这表明()A.周人的天命观中理性成分增加 B.天神崇拜在中国居于统治地位C.周人对鬼神世界保持排斥态度 D.周人的世界观具有迷信的色彩32.汉武帝之后,地方治理一改严酷之政,相继出现如西汉宣帝时期的颍川太守黄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西汉元帝时期的南阳太守召信臣“视民如子”;东汉山阳太守秦彭“不任刑罚,崇好儒雅,教明庠序”等做法,治理成效显著。据此推知()A.两汉时期中央集权制持续强化 B.地方治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C.善治地方是汉代重要的选官条件 D.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得以确立33.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34.2019年3月1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将改革开放初期制定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三法合一”,并增加了简化投资手续、保护投资者利益等新内容。此过程反映出中国()A.基本上建立起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B.为加入WTO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作准备C.通过完善法律文件引领和保障对外开放 D.对外开放从“引进来”变为“走出去”35.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十二铜表法》规定,在无遗嘱死亡且没有法定继承人的情况下,其遗产由宗亲继承,无宗亲时再由族亲继承扩大了继承人的范围B中古时期,西欧基督教会拥有大量庄园与广袤土地,还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维护和强化了世俗王权的统治C1787年美国宪法中明确警告那些扰乱社会的人,政府将创建由总统领导的联邦军,以“保障国内安宁”“提供共同防务”取消了州政府的自治权D《拿破仑法典》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第537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法国政府用立法巩固大革命成果36.国际联盟成立后,在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和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盟约规定的某一原则,使国联实际上失去了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可能性。该原则是()A.全体一致 B.委任统治 C.大国一致 D.集体安全37.1854年英国公布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要求成立文官事务委员会,确立公开竞争考试制度。其中高级文官考试内容,具体如下。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必考科目作文、英语、现代或基础经济、普通科学、辅助文字选考科目(任选6门)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法律、经典、梵语、外文、政治、数学和自然科学A.考试内容借鉴了中国科举制 B.凸显了政务官的专业化要求C.推动了英国政党政治的形成 D.高级文官侧重综合知识考查38.1625年,格劳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中提出,国际法是主权者之间确定并相互认可的一套规则,此书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下列选项属于国际法的是()①《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②《拿破仑法典》③《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④《联合国宪章》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39.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铸刑书”;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共和国颁布《十二铜表法》。二者的共同点在于()①是东西方历史上最早的法律 ②加剧了平民和贵族的矛盾③都符合当时社会变革的需求 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40.“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这些意见,比较真实而客观,待时代隔得久了,该项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以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下列属于时代意见的是()A.“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东汉·王充《论衡》)B.(实行均田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C.(王安石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其实伤国”(宋·司马光《乞去新法之病民伤国者疏》)D.(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梁启超《戊戌政变记》)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41.(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材料二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据《汉书》《后汉书》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11分)42.(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体制是一项系统性的制度设计。中国古代地方监察机关与地方行政机关相分离,直接从属于中央监察机关。中国古代监察范围宽泛,如汉初的《监御史九条》中,监察有讼者、盗贼者、伪铸钱者、非所当服者等。弹奏对象既可纠弹“官非其人”.也可议奏言.“政非其理”。据统计,清代科道官共上奏疏687篇,其中弹劾之疏约占30%,言事之疏约占70%,许多事项实际上都是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一般事务。中国古代的监察不仅“劾”,还有“举(荐)”,其功能是罚赏俱有。此外,古代监察在违法犯罪发生之前就介入“事前监察”。在帝国政体下,监察的独立只能是外在的、相对的,而依附皇权是内在的、绝对的。——摘编自艾永明《中国古代监察体制》材料二孙中山在中国监察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监察权”的概念,至今仍为理论界和我们的法律法规所采用。监察权必须独立的思想,则是孙中山监察思想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容,亦是他长期一贯的思想。同时,他主张监察权是由国民大会授予的,必须对国民大会负责并接受其监督。孙中山认为监察权应当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一样独立,主张建立立法、行政、司法、考选和纠察“五权分立”的政府架构。孙中山的监察思想,作为他民权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中国国情,“集合中外之精神”,达到了同时代人所难以达到之高度。——摘编自王晓天《孙中山的监察思想》材料三新时代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对反腐败体制机制的完善与发展。中国的监察体制改革正逐渐步入深水区,面临着一系列需要探索实践的困境。从斯大林开始,苏联监察体制逐渐失去效力,导致苏联出现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中国的改革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发展理念,从监察职能延伸、监察主体的合理构建、纪法与法法的衔接以及权力监督格局上进行路径创新,进一步提升国家腐败治理能力。——摘编自聂应德、付扬《试论我国监察体制的创新发展》(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基本特点。(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孙中山提出“监察权”的原因。(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重视监察体制建设的意义。(3分)43.(14分)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东汉学者何休在注《公羊传》(解释儒家经典《春秋》的书)时,将“内其国而外诸国”称为衰乱世,将“内诸夏而外夷狄”称为升平世。而太平世则是“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在这里不再把蛮夷看成未开化的禽兽,几乎已经看不到歧视。总的来说,天下观的基本观点就是天下一家,中国居中,没有任何一个文明可以与中国对等交流,而华夷一体,中国教化四夷,最终形成协和万邦的天下秩序。——摘编自《浅谈天下观》材料二内容出处“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魏书·序纪》“辽之先,出自炎帝……奇首(辽先祖名)生都菴山,徙溃河之滨。”《辽史·太祖本纪》“其(孔子)道可尊,使万世景仰。”《金史·熙宗本纪》“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辽史》卷七十二“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检……(地方)设路、府、州、县。”《金史·百官志》(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汉何休的天下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7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少数民族政权从哪三个方面进行华夏认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历史作用。(7分)44.(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三个世界”材料“三个世界”是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对世界格局进行划分的思想。“三个世界”分别指: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亚非拉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根据这一思想,中国的外交一是要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争取第二世界国家,联合反对超级大国的控制和压迫;二是在与第一世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展开斗争时,注意联合威胁较小的一方,集中力量反对更加危险的另一方。在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思想的基础上,1974年4月10日,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的发言中,第一次向全世界阐述了中国这一外交思想:“从国际关系的变化看,现在的世界实际上存在着互相联系又互相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个世界。”“中国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做超级大国”。邓小平的发言表明了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的外交主旨,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响应。——据《中国共产党简史》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三个世界”划分思想。(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1分)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345678910BCDBDDABAA11121314151617181920BCCDDBDBCB21222324252627282930BBDADDCABC31323334353637383940ABCCDADDDA二、非选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