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类别视域下的国家认同意识教学策略探究_第1页
文体类别视域下的国家认同意识教学策略探究_第2页
文体类别视域下的国家认同意识教学策略探究_第3页
文体类别视域下的国家认同意识教学策略探究_第4页
文体类别视域下的国家认同意识教学策略探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要: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知以及对这个国家的构成,如政治、文化、族群等要素的评价和情感,是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升华。在当前强调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下,要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国家认同意识,高中语文课堂是一条主要且重要的渠道。文章将以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古代文学作品为例,探索符合学科特点、能较好渗透和贯彻国家认同意识的具体教学策略,使得国家认同意识培养能在高中语文的古代文学作品教学中落到实处。关键词:国家认同意识;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古代文学作品一、国家认同意识教学策略研究的意义近些年,在国家政策层面,国家认同受到高度关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等先后以国家性文件的形式,全面规划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发展,其中尤其强调国家认同。2019年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旗帜鲜明提出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课程改革方面也十分关注国家认同。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国家认同赫然在列,系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新编订的义务教育统编教材、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以及普通高中各科课程标准,都特别注重强化体现国家认同要素的内容,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等。开展国家认同教育的一个重要依托就是学校,而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古代文学作品(以下简称“教材古文作品”)选取了多篇文质兼优的经典文章,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国家认同要素,古文作品教学正是贯彻落实国家认同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目前我国古文教学存在诸多弊病,如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基本只停留在串讲法、翻译法的层面,学生本身对文言文的畏难心理、对字词翻译和语法讲解的机械接受等,都导致高中古文教学充满单调的“教与学”气息,无益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别妄谈培养其国家认同的核心素养。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积极探究有效的国家认同意识教学策略。二、文体类别探究的意义文体是指独立成篇的文本体裁,即文本的样式或体制,是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古代文学作品有多种文体,每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结构、面貌、修辞方法和语言风格、特定的审美对象、审美精神和审美功能,学生只有从文体类别去把握这些不同,才能更好地感悟作品的主题和情感。此外,教材古文作品共计有33篇,数目较多,按照文体类别归类,更便于研究。为此,本研究结合33篇古代文学篇目国家认同要素的单篇分析、分布统计情况,主要按照三个文体类别进行划分归类,分别是论说类(19篇)、史传类(5篇)、游记类(5篇),并探究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此外,还有4个篇目或多或少体现国家认同要素的,分别是书信1篇、回忆性散文1篇、小说1篇、戏曲1篇。三、古代文学作品中国家认同意识内容的梳理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精心选择课文,注重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选取经典性古代文学作品,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导向正面,助力学生获得认同感,实现国家认同。本研究以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共5册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教材古文作品中的国家认同意识内容进行梳理和分析,结合单篇分析、分布统计数据,将教材中古代文学作品国家认同意识的内容大体分为以下四类:濡染思想精华、凝聚民族精神、回溯国家历史、赞颂祖国山河。根据作品文体类别和国家认同意识内容的特点,可运用相应的教学策略。四、古代文学作品中国家认同意识的教学策略(一)论说类作品论说类作品着重渲染思想精神、凝聚民族精神、强化文化认同,主要采用文本细读法、知识迁移法。1.文本细读法。以文本为核心,树立正确的文本细读观,强调学生进入文本内部进行细致深入的全面解读,以实现对文章主旨、情感的把握。学生可以从字、词、句等较小切口入手,实现从细致处认真领会、宏观处整体把握。以《劝学》为例,课文第一段就旗帜鲜明强调“学不可以已”,句中的“已”一词,在此为“停止”,为何学习不能停止呢?作者提出这一主张的理由是什么?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第2、3段的仔细解读,学生了解到学习的重要性、必要性,知道了“劝学思想”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要素,是“中国智慧”的体现,还明确了:时至今日,学习仍然是提升自我能力、完善人格修养的重要途径,更是施展个人抱负、报效国家的必由之路。2.知识迁移法。依托学生固有、原有、旧有知识,联系、讲解新知识。迁移教学法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正向迁移,举一反三,又可分为知识迁移、写作迁移等。如在教学《劝学》时,注意联系学生接触过的《满江红》《诫子书》《少年中国说》等文章,强化学生对岳飞、梁启超等人奋发苦读、砥砺奋斗的人生姿态的认可,引导学生养成发奋读书、刻苦上进以期将来报效祖国的奋斗精神。这种知识迁移,通过引导学生发现论说类古文自身的魅力,感受古代文字后面祖国文化的伟大、深厚,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再如,在教学《过秦论》一课时,在完成字词句疏通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梳理课文思路、结构,体会课文的章法严谨,学习对比手法,这不仅会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包括贾谊在内的众多有识之士为国家前途担忧、积极为国谋虑的爱国之心,也会使学生学会议论文写作的结构、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的议论文写作中。这种写作迁移的方法,通过训练学生发掘文本的思想价值、深刻主题,学习写作手法及结构,培养了学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二)史传类作品史传类作品著重回溯国家历史、凝聚民族精神,强化历史认同、文化认同,主要采取创设情境法、文本细读法。1.创设情境法。为落实国家认同意识渗透的教学目标,建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使学生产生一定情感反应的学习环境,这个环境包括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如在讲授《苏武传》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歌曲《苏武牧羊》,悲壮而豪迈的歌声很容易就把学生带回到那一个情境中。聆听过程中学生产生相关内容联想,进而更容易“共情”,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在更好把握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的同时,也更深刻理解了“民族气节”的内涵,激发民族自豪感。再如在讲授《与妻书》时,除了播放林觉民烈士的有关视频,激发学生感受林觉民希望与妻子“相守以死”的爱,体悟其甘于为国家牺牲自我利益的对国家的爱,教师还可以请学生为烈士写墓志铭或者挽联来表达哀思,这既回顾了历史,使学生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无限敬意和深切怀念,又能够使学生接受精神洗礼,继承先烈遗志、积蓄发展力量。2.文本细读法。在对历史事件的细致解读中得到有益于人生的启示,以史为鉴;在人物的细致分析中,了解其思想观念,感受其高尚品质,有利于学生正确历史观的树立,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深化文化认同、历史认同。如《烛之武退秦师》一课中,生动细致刻画了烛之武识大体、顾大局、热爱国家、以国为先的形象特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读相关文本内容,通过文中对烛之武的一些细节描写分析,学生深化对烛之武伟大爱国精神的理解。比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一句,这是烛之武真实的牢骚,也是他对郑伯的埋怨指责。而秦晋围城之时,郑伯才想到了烛之武,但当郑伯说出“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后,他马上意识到这不是赌气、计较个人得失之时,这是关系到国家的存亡、百姓生命的大事。个人与国家如何抉择?毫无疑问,他选择了后者,以国家、以大局为重,不顾年事已高、“夜缒而出”,又不顾个人安危,孤身前往秦营。再如在教学《与妻书》时,教师设置相关问题:“作者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妻子,希望与妻子‘相守以死,甚至希望妻子先自己而死,但为什么最终却决意离妻别子,慷慨赴死?”学生通过细致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師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个人成长发展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联系起来。(三)游记类作品游记类作品主要是景、情、理三位一体的游记散文,着重赞颂祖国河山,提升地理认同,主要采取比较阅读法及开展学生研究性活动的教学方法。1.比较阅读法。在阅读的过程中,就某个文本材料,联系相关的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面进行比较,最终形成新优化的信息群,达到既定学习目标的过程。如在《赤壁赋》《登泰山记》群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将两篇作品的景物描写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比较两者描写的各具特色的自然风光,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秀美风光的赞美和热爱,激发学生产生地理认同、热爱祖国壮美河山,激发国家自豪感。同时,也可以通过两篇作品的思想内容比较,让学生体会苏轼和姚鼐面对“人生困境”时“自我解脱”的方式和效果的不同,探讨他们的山水人生,思考他们为何以这样的方式在自然中寻求解脱。教师以比较阅读的方法,可加深学生对古代文人借助山水摆脱苦闷的传统认知,深化对古代文人的文化、心理认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文化自信心。2.开展学生研究性活动。教师可以结合作品所学内容开展学生研究性活动,尤其是结合教材中家乡文化生活单元设计学习活动,令学生充分参与到家乡文化生活中。如学生在学完《赤壁赋》《登泰山记》两课后,教师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故乡,一直都是一个神秘的地方,一个给人以温暖的避风港,一个让人温馨的字眼。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文章著作在歌颂着故乡,化一轮明月,化一杯清酒,直入心田,随风于眠。生于斯,长于斯,你对故乡的自然风光、人文地理应当十分熟悉,请你用赋文、游记或者其他文言文的形式对它们(像鹿寨镇的鹿寨山、洛清江,中渡镇的香桥岩、响水瀑布、石林、古榕码头等,寨沙的古炮楼,黄冕镇古赏河,拉沟镇的五家景点等)进行描写,展现它们的美。可仿照《赤壁赋》《登泰山记》《小石潭记》《游褒禅山记》等文来写。再如结合学生来自不同乡镇的情况,可设计如下作业:“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你知道你的家乡(乡镇)名字的来历吗?其实,家乡的名字和人的名字一样,有一个特定的含义,他们有的以地理位置得名,如山东、河北,有的以历史人物和重要事件而得名,如中山市等,不管怎样,都蕴含了人们对家乡的描绘、希望与祈盼。请你通过查阅资料、走访相关人员、实地探访相关景点等,探究本乡镇的名字的来历,完成《鹿寨中学微课题研究手册》。根据后续的作业反馈,发现大部分学生能仿照自己学过的《赤壁赋》《登泰山记》《小石潭记》等游记类课文,选择赋文或游记的形式对自己乡镇独有的自然风光、人文景点等进行描写,有的还拍摄了相关图片。探究乡镇名字来历的作业,学生在完成《鹿寨中学微课题研究手册》之外,还制作了相关的PPT。在活动中,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