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竟陵中学高考生物简单题专项训练(含解析)_第1页
2019年竟陵中学高考生物简单题专项训练(含解析)_第2页
2019年竟陵中学高考生物简单题专项训练(含解析)_第3页
2019年竟陵中学高考生物简单题专项训练(含解析)_第4页
2019年竟陵中学高考生物简单题专项训练(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年竟陵中学高考生物简单题专项训练(含解析)

注:抽选经典试题,有针对性的应对高考考点中的难点、重点进行强化训练。

第1题:(11分)已知明蟹壳色有三种情况:灰白色、青色和花斑色。其生化反应原理

如下图所示。基因A控制合成酶1,基因B控制合成酶2,基因b控制合成酶3。基因a

控制合成的蛋白质无酶1活性,基因a纯合后,物质甲(尿酸盐类)在体内过多积累,导

致成体会有50%死亡。已知基因A对a显性,B对b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甲物质

积累表现为灰白色壳,丙物质积累表现为青色壳,丁物质积累表现为花斑色壳。请分析

回答:

E酶I-7酣2击

甲-------►乙-------►丙

际3

T

(1)灰白色壳明蟹性状的出现体现基因通过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灰白色壳明蟹的基因型可能是;若让AaBbXAaBb杂交,则后代中成

体的表现型及比例为o选取后代中花斑色壳明蟹随机交配,则子代成体

中出现灰白色明蟹的概率是。

(3)下图为明蟹的性染色体示意图,X、Y染色体同源部分(图中I片断)的基因互为等

位,非同源部分(图中Hl、H2片断)上的基因不互为等位。若明蟹的抗病性状受性染色

体上的显性基因D控制,且明蟹的雌、雄个体均有抗病和不抗病类型。贝I:

V

r-

Y02

①控制明蟹抗病性状的基因可能位于上图中的片段。

②现有雌性不抗病和雄性抗病两个品种的明蟹杂交,请根据以下子代可能出现的情况,

分别推断出这对基因所在的片段:

I如果子代全为抗病,则这对基因位于片段;

II如果子代雌性全为抗病,雄性全为不抗病,则这对基因不可能位于片段。

【答案】

(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

(2)aaBb、aaBB、aabb(2分)青色:花斑色:灰白色=9:3:2(2分)1/17

(2分)

⑶①I或H1(2分)②I112

【知识点】遗传的基本规律的综合应用

解析:(1)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两种方式:①通过控制酶的结构来控制代谢这程,从

而控制生物的性状;②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分子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根据题意和图示分

析可知:灰白色壳明蟹的出现说明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

代谢,从而控制生物性状。

(2)由于aa使甲物质积累表现为灰白色壳,丙物质积累表现为青色壳,丁物质积累表

现为花斑色壳,所以AaBbXAaBb杂交,则后代中成体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青色:花斑色:

灰白色=9:3:2(还有一半死亡)。

第2题:已知某植物果实的形状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D、d和Y、y)控制,其表现

型与基因组合如下表。用果实为圆形的两植株为亲本杂交,F,的植株全为心形果实。回

答下列问题:

果实形状圆形心形三角形

基因型D_YY、dd_D_YyD_yy

(1)圆形果实亲本植株的基因组合是_____,F,自交后产生F的表现型及比例是

(2)R圆形果实的植株共有种基因型。若让F,中的心形植株间随机受粉后得到的

后代有90株,则卜心形约有株。

(3)F,的种群中出现了一株圆形果实植株,已知是由一个基因突变而导致。请设计杂交

实验来确定突变的基因。

实验方案:»

实验结果及结论:。

【答案】

(1).DDYY、ddyy(2).圆形:心形:三角形=7:6:3(3).

5(4).40(5).让该圆形果实植株与双隐性圆形果实植株测

交(6).若子代全为圆形植株,则D基因突变为d;若子代出现心形植株,则y

基因突变为Y

本题考查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实质及应用,意在考查考生对基因自

由定律实质的识记和理解,并能运用所学知识,比较、分析某些生物学问题。

(1)果实为圆形的两植株为亲本杂交,F,的植株全为心形果实(基因型为D—Yy),

说明亲本为DDYY、ddyy;F的基因型是DdYy,F自交后产生F的基因型有9种,表现型

及比例是:圆形(3/16D_YY+l/16ddyy+3/16ddY_):心形(6/16D_Yy):三角形

(3/16D_yy)=7:6:3;

(2)F圆形果实植株的基因型有DDYY、DdYY,ddyy、ddYY、ddYy五种;F中的心形植

株基因型为l/3DDYy和2/3DdYy,产生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2/6DY、2/6Dy、l/6dY、

l/6dy,F;中的心形植株间随机交配,产生的F中心形植株DDYy占2/9、DdYy占2/9,

若F有90株,则心形约有40株;

(3)如果因为一个基因突变使F,的种群中出现了一株圆形果实植株,由于R的基因型

为DdYy,则该突变的基因可能是y-Y或D-d,即突变的圆形果实植株基因型为DdYY

或ddYy,可选择该圆形果实植株与双隐性圆形果实植株(基因型为ddyy)测交,如果

突变的圆形果实植株基因型为ddYy,测交后代基因型为dd—,全为圆形植株,则是D

基因突变为d;如果突变的圆形果实植株基因型为DdYY,测交后代的基因型为DdYy和

ddYy,表现为心形:圆形=1:1,则是y基因突变为Y;

第3题: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A.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的合成

B.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

C.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D.蛋白质经过消化成为氨基酸的过程

【答案】

C

【考点】E8: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即是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的,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

液或淋巴中的反应都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能在内环境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主要有:

①血浆pH的调节;②抗体与抗原的识别及结合;③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④组织胺使

毛细血管扩张.

【解答】解:A、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位于细胞内,而不是内环

境中,A错误;

B、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而不是内环境中,B错误;

C、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其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C正确;

D、蛋白质经过消化成为氨基酸的过程发生在消化道中,消化道与外界直接相通,不属

于内环境,D错误.

第4题:(09泉州市毕业班质检)(15分)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方法提出“控制生物形状

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起初对此假说持怀疑态度。他及其同时设计果蝇杂交

实验对此进行研究。杂交实验图解如下:

P红眼(雌)X白眼(雄)

R红眼(雌、雄)

?、jF,雌雄交配

F2红眼(雌、雄‘)白眼(雄)

3/4j1/4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果蝇杂交实验现象(支持/不支持)萨顿的假说。根据同时期其他生

物雪茄发现果蝇体细胞中有4对染色体(3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的事实,摩尔根等

人提出以下假设:,从而使上述遗传现象得到合理的解释。(不

考虑眼色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的情况)

(2)摩尔根等人通过测交等方法力图验证他们提出的假设。以下的实验图解是他们完成的

测交实验之一:

P.红眼(F】雌)X白眼(雄)

I

测交子代红眼(雌)红眼(雄)白眼(雌)白眼(雄)

1/41/41/41/4,

(说明:测交亲本中的红眼雌蝇来自于杂交实验的好代)

①上述测交实验现象并不能充分严整其假设,其原因是

②为充分验证其假设,请在上述测交实验的基础上再补充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要求写出实

验亲本的基因型和预期子代的基因型即可,控制眼色的等位基因为B、b»提示:亲本从上

述测交子代中选取。)

写出实验亲本的基因型:预期子代的基因型:

【答案】

答案:

(1)支持控制眼色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

(2)①因为控制眼色的基因无论位于常染色体或只位于X染色体上。测交实验结果皆相

第5题:在“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实验中,一位同学的操作过程如下实

验步骤:(假设该酶的最适PH值是6.8)

第一步:取1支试管,其内注入可溶性淀粉溶液2mL;

第二步:接着注入新配置的斐林试剂2mL(边加入,边振荡);

第三步:再注入新鲜的淀粉酶溶液2mL振荡;

第四步:将试管下部放入盛有温水(50-60℃)的烧杯中,保温Imin。

实验现象:试管内液体仍呈蓝色。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现象说明淀粉。

(2)要使实验第四步出现“试管中的液体由蓝色变成砖红色”的实验现象,你认为应

如何改进该实验步骤?。

(3)上述(1)和(2)两小题,能够说明淀粉酶具有的特性

是,

(4)该同学根据第(2)小题作了改进,看到了预期的实验现象,于是得出结论:

①淀粉酶能催化淀粉水解成麦芽糖②酶具有专一性。

但其他同学认为这两点结论均不妥,其理由是:

b.

【答案】

(1)没有被水解成还原糖

(2)应先操作第三步在操作第二步。

(3)酶的活性受PH值的影响(或酶需要适宜的条件)

(4)a.该实验只能证明淀粉分解的产物是还原糖

第6题:研究人员对两年生香棚苗进行不同程度的遮阴处理,一段时间后测定其叶片

的各项生理特征,结果如下表。

不遮阴(对

50%遮阴75%遮阴90%遮阴

照)

叶绿素a含量(mg•dm)2.033.424.154.04

叶绿素b含量(mg•dm2)0.751.321611.65

类胡萝卜素含量(mg•dm,)1.051.491.711.72

最大光合速率

4.526.046.524.93

(umol••s')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据表推知,遮阴会导致香椎苗对离子的需求量增加,在提取香

椎苗色素以及用纸层析法对色素种类和含量进行测定,需添加的化学物质和有机化学试

剂分别是。理论上每组滤纸条上从点样处开始的第

条色素带都是最宽的。

(2)在一定的范围内,香棚苗随着遮阴程度的增加光合速率有所提高,其原因可能是色

素含量上升,利于对可见光中的吸收,促进了水在光下分解产生的

增加。但遮阴度达90%时,光合速率却有所下降,原因可能是

【答案】

(1).镁(2).二氧化硅、碳酸钙和无水乙醇、层析液(3).

二(4).红光和蓝紫光(5).[H]和Q(6).光合作用受到了光照

强度的限制

【分析】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程度的遮阴处理,因变量是绿叶中色素含量和最大光合速率。

据表格中数据分析可知:适度的遮阴能增大最大光合速率。

【详解】(1)据表可知,遮阴会导致叶绿素含量升高,叶绿素的合成需要镁元素,因

此,遮阴会导致香棚苗对镁离子的需求量增加,在提取香棚苗色素时,需要添加的化学

物质是碳酸钙(防止研磨时色素被破坏)和二氧化硅(使研磨充分),需要添加的有机

化学试剂是无水乙醇(溶解色素)。用纸层析法对色素进行分离和测定时,需要添加层

析液。理论上,每组滤纸条上从点样处开始的第二条色素带都是最宽的,此色素带为叶

绿素a,含量最高。

(2)从表格中数据分析可知,在一定的范围内,香棚苗随着遮阴程度的增加光合速率

有所提高,其原因可能是色素含量上升,利于对可见光中的红光和蓝紫光的吸收,促进

了水在光下分解产生氧气和[H]。但遮阴度达90%时,光合作用受到了光照强度的限制,

光照太弱,导致光合速率下降。

第7题:如图甲表示某生物膜结构,a、b、c、d表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图乙和图丙

表示物质运输曲线.请据图回答:

甲乙丙

(1)若图甲是线粒体膜,b和d过程运输的气体分别是.b运输方式符

合图乙中的曲线

(2)若图甲表示人体红细胞膜,则表示葡萄糖运输的是图甲中的.葡萄糖的运输

方式符合图乙中曲线.

(3)若某物质跨膜运输过程中,细胞内、外该物质浓度变化符合图丙,则该物质跨膜

运输方式分别对应图甲和图乙中的、.

【答案】

(1)O:CO:M

(2)aN

(3)cN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分析】1、据图甲分析,a物质的运输方式是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属于协助扩散;

b、d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自由扩散,b表示运进细胞,d表示运出细胞;c物质的

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主动运输.

2、据图乙分析,细胞外的M浓度越高,物质跨膜速率越快,物质运输速率完全取决于

浓度差,表示自由扩散;一定浓度范围内,细胞外的N浓度越高,物质跨膜速率越快,

到达一定浓度范围后,由于载体的数量是有限的,物质跨膜速率不变,表示协助扩散和

主动运输.

3、分析图丙,物质的运输方向可以是低浓度到高浓度,表示主动运输.

【解答】解:(1)b、d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自由扩散,b表示运进细胞,d表示运

出细胞;图甲是线粒体膜,则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则b表示0:的运输,d表示CO,

的运输;图乙中的曲线M的物质跨膜速率完全取决于浓度差,也表示自由扩散.

(2)人体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即图甲

中的a.图乙中一定浓度范围内,细胞外的N浓度越高,物质跨膜速率越快,N到达一

定浓度范围后,由于载体的数量是有限的,物质跨膜速率不变,可表示协助扩散.

(3)分析图丙,物质的运输方向可以是低浓度到高浓度,表示主动运输,符合图甲中c,

图乙中的N.

第8题:生态塘是通过在塘中种植水生作物进行水产和水禽养殖的人工生态系统,其

运行原理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问题:

氧气阳光

平衡量藻类及其他增瘠政好粒层

水生植物----►鸭、肋

—►过滤食料的鱼

>----►浮游生物一鱼

生态塘

*草食鱼

可沉淀物质

----►虾—肉食鱼

平衡量细菌增殖量

螺、贝

真曲兼性层

产酸菌产甲烷菌ttt11

有机物------------►践酸、爵、®CH4+CO2+NHi*H,S+N,+H,

沉淀物厌氧层

生态塘系统运行原理

(1)该生态塘系统设计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能实现水层交换,其目的是(增

大/减少)水中溶氧量和提高饵料的利用率。

(2)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_____________(大于/小于/等于)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

定的太阳能总量。

(3)生态塘系统主要通过藻菌共生系统的作用,采取栽植藻类及水生植物的措施来减

少水体中等元素的含量,以避免水体富营养化;生态塘中养殖的鱼、虾、

贝、螺等水产动物,以及鸭、鹅等水禽,能除去塘中多余的,避免生态塘

的二次污染。

(4)下表是生态塘中虾摄食藻类及其他水生植物后能量流动的情况。请据表分析虾用

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KJ。

项目虾摄食量虾粪便量虾呼吸消耗量

能量(kJ)4.1X102.1X10'1.3X10-

【答案】

(1).增加(2).大于(3).N、P(4).藻类和菌

类(5).7X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考查对能量流动、生态环境的保护的理解,解答此题,

可根据图解判断该生态塘主要为处理有机物污染,进而判断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和

图中各生物的作用。

(1)水层的上下交换相当于搅拌作用,可以增大水中溶氧量,提高饵料的利用率。

(2)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污水中有机物所含有的能量,大于该生态系统中生产

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3)藻类及水生植物可吸收水体中N、P等元素的含量,以避免水体富营养化;鱼、虾、

贝、螺等水产动物,以及鸭、鹅等水禽,可摄食藻类和菌类,控制藻类和菌类的数量,

避免生态塘的二次污染。

第9题:(09安徽六校第一次联考)(18分)某生物兴趣小组有一些能够稳定遗传的高

茎、豆荚饱满和矮茎、豆荚不饱满的两个品系豌豆,如果你是该兴趣小组的成员,希望通过

遗传学杂交实验探究的一些遗传学问题。

(1)可以探究的问题有:

问题1: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是否分别遵循孟德尔基因的分离定律。

问题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2)请设计一组最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上述遗传学问题:(不要求写出具体操作方法)

①;观察和统计F,的性状及比例:

保留部分以种子。

②;观察和

统计F2的性状及比例

(3)实验结果:

①宿的全部为高茎、豆荚饱满

②F?的统计数据

表现型高茎豆荚饱满高茎豆荚不饱满矮茎豆荚饱满矮茎豆荚不饱满

比例66%9%9%16%

(4)实验分析:

①(1)Fz

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高茎和矮茎、豆荚饱满

和豆荚不饱满分别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并遵循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

②R四种表现型的比例不是9:3:3:1,所以控制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非等位基因

(5)①实验证明,在七代的中,能稳定遗传的高茎豆荚饱满的个体和矮茎豆荚不饱满的个

体的比例都是16%,所以,你假设R的形成的配子,其种类和比例

是。(D和d表示高茎和矮茎基因;E和e表示豆荚饱满和豆荚

不饱满)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你的假设,并用遗传图解分析实验预期

ABCD

【答案】

答案:

(1)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是否分别遵循孟德尔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或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是否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是否分别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2)①高茎豆荚饱满的豌豆和矮茎豆荚不饱满的豌豆杂交

②R代个体进行自交

(4)①高茎:矮茎=3:1,豆荚饱满:豆荚不饱满=3:1;且有性状的重组现象(两对相

对性状的分离比是3:1;且有性状的重组现象)

②不遵循孟德尔的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5)①DE:De:dE:de=4:1:1:4

PFl高、饱满矮、不饱满

DdEeXddee

44I

配子DEDedEdede

(2)A

⑴酶的特性有:①高效性②专一性③。

⑵酶与激素最主要的共同特性是;酶与抗体最主要的共同特性是

⑶RNA聚合酶除了具有催化DNA转录成RNA外,还具有与酶相同的作用。

⑷如图所示为酶促反应中反应物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若在A点往反应混合物中加入

少量催化该反应的酶,则反应速率将(不变、变大、变小)。

【答案】

第11题:认为应该先冲洗葡萄还是先除去枝梗?为什么?

-----------------答案解析-----------------

第12题:春天日照逐渐延长时,鸟类大多进入繁殖季节。调节鸟类繁殖活动的图解如

下:

光的受X••传入捺经下号注》Bm*11,

请回答:

(1)鸟类的繁殖活动是通过机体的调节完成;激素调节的特点是

(2)鸟类接受日照延长的信息进入繁殖季节,体现了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有利于

(3)据图判断,若要验证B的生理作用,不能用去除性腺的鸟作为实验动物,其原因是

有同学提出了以下设计思路,请完善。取发育状况一致的雌

鸟均分为甲、乙、丙三组,甲组不破坏垂体,并注射一定量的生理盐水;乙组破坏垂体,

并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丙组破坏垂体,并注射等量且适宜浓度的激素B。相同且适宜

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后测定。

【答案】

(1).神经-体液(2).微量、高效、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3).生

物种群的繁衍(4).若去掉性腺,激素B没有靶器官,无法验证该激素的生理作

用(5).三组实验动物的激素C含量

试题分析:据图分析,A表示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垂体分泌的促

性腺激素,C表示性腺分泌的性激素。

(1)据图分析,鸟类的繁殖有传入神经的参与,说明有神经调节;与性腺相关,说明

有性激素的参与,说明有体液调节;激素调节具有微量、高效、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等

特点。

(2)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如鸟类接受日照延长的信息进入繁

殖季节。

(3)若去除了鸟的性腺,则失去了促性腺激素(B)作用的器官,无法验证该激素的生

理作用,因此不能用去除性腺的鸟作为实验动物来验证B的生理作用。

(4)激素B是促性腺激素,可以促进性腺分泌性激素(C),因此根据实验设计过程,

对实验组进行处理后,应该分别检测三组实验动物的激素C含量。

第13题:为了调查某河流的水质状况,某研究小组测定了该河流水样中的细菌含量,

并进行了细菌分离等工作.回答下列问题:

(1)该小组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检测水样中细菌含量.在涂布接种前,随机取若干灭

菌后的空白平板先行培养了一段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

然后,将1mL水样稀释100倍,在3个平板上用涂布法分射接入0.1mL稀释液;经适

当培养后,3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39、38和37,据此可得出每升水样中的活菌数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小组采用平扳划线法分离水样中的细菌.操作时,接种环通过灭

菌,在第二次及以后的划线时,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这样做的目的

是.

(3)示意图A和B中,表示的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培养后得到的结果.

(4)该小组将得到的菌株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并混匀,一部分进行静置培养,另一部

分进行振荡培养.结果发现:振荡培养的细菌比静置培养的细菌生长速度快.分析其原

因是:振荡培养能提高培养液中的含量,同时可使菌体与培养液充分接

触,提高的利用率.

【答案】

(1)检测培养基平板灭菌是否合格3.8x10,个/L

(2)灼烧将聚集的菌体逐步稀释以便获得单个菌落

(3)B

(4)溶解氧营养物质

【考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和应用.

【分析】分析图解:图中细菌的分离的方法为①表示平板划线法,②表示稀释涂布平板

法.

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

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

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

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解答】解:(1)微生物培养过程应该进行无菌操作,配制的培养基要进行高压蒸汽

灭菌,可以将灭菌后的空白平板进行培养以检测培养基灭菌是否彻底;由题意知1ml

水样中的菌落数是(39+38+37)+3X).1x100=3.8x10个,每升水样中的活菌数为

3.8x10x10=3.8x10,个/L.

(2)对接种环常用的灭菌方法是灼烧灭菌;在第二次及以后的划线时,总是从上一次

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的目的是:将聚集的菌体逐渐稀释分散以便获得由单个细胞繁殖而

来的菌落.

(3)分析题图可知,A培养皿采用的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B培养皿采用的接种方

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

(4)由题意可知,振荡培养比静置培养的细菌生长速度快,由此可以说明该细菌是需

氧菌,由于振荡培养提高了培养液中溶解氧的含量,同时可使菌体与培养液充分接触,

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细菌生长速度加快.

第14题:芳香治疗师是在对顾客进行正确诊断后,运用纯天然的芳香植物精油有针对

性地进行调油,通过嗅吸、薰香、泡澡或按摩等方式来为患者或顾客进行治疗的通过国

家劳动部门核准的职业技师。植物芳香油种类繁多,功效不一。其中鼠尾草精油是一种

淡黄绿色接近无色的液体,对女性生殖系统极有益处。请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芳香油的组成非常复杂,主要包括及其衍生物。

(2)鼠尾草精油是以干燥的叶片为原料,利用水蒸气蒸储法提取而成。根据蒸储过程

中,此法又可划分为水中蒸储、水上蒸储和。

(3)蒸镭时,影响鼠尾草精油产品品质的因素有和o

(4)蒸储装置通常采用的是(填“直接”或“水浴”)加热,出油率

通常用质量/质量来计算。

【答案】

(1).菇类化合物(2).原料放置的位置(3).水气蒸

福(4).蒸储温度(5).蒸储时间(6).直接(7).芳香

油(8).原料

【分析】

植物芳香油成分比较复杂,主要包括菇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方法有:蒸储、压榨和萃取。具体采用哪种方法要根据植物原料的特

点来决定。

【详解】(1)植物芳香油主要包括菇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2)水蒸气蒸储法根据蒸储过程中原料放置的位置,可以将水蒸气蒸储法分为水中蒸

储、水上蒸储和水气蒸馆。

(3)蒸储的时间和温度均会影响鼠尾草精油产品品质。若蒸储的温度太高,时间太长,

产品的品质就比较差。

(4)蒸馈装置常直接加热,通过芳香油与原料比值计算出油率。

第15题:为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将酵母菌破碎并进行差速离心处理,得到细胞质基

质和线粒体,与酵母菌分别装入A〜F试管中,加入不同的物质,进行了如下实验(见下表)。

试管编号细胞质基质线粒体酵母菌

ABCDEF

加入的物质

葡萄糖—+—+++

丙酮酸+—+———

氧气+—+—+—

注:“+”表示加入了适量的相关物质,“一”表示未加入相关物质。

(1)会产生COz和H20的试管有,会产生酒精的试管

有,根据试管的实验结果可判

断出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的场所。(均填试管编号)

(2)有氧呼吸产生的[田,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与氧结合形成水。2,4二硝基苯酚

(DNP)对该氧化过程没有影响,但使该过程所释放的能量都以热的

形式耗散,表明DNP使分布在的酶无法合成ATP»若将DNP加入试

管E中,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填“能”或“不能”)继续进行。

【答案】

第16题:发酵所用的培养基:培养基。成分:常用或

等的水解液,玉米浆,尿素,磷酸氢二钾,氧化钾,硫酸镁,生物素等。

【答案】

第17题:(08深圳市九校联考)(9分)下图甲表示春季晴天某密闭大棚内一昼夜COz

浓度的变化。乙图曲线a表示某种植物在20℃、CO2浓度为0.03%的环境中随着光强度的

变化光合作用合成量的变化;在B点时改变某种条件,结果发生了如曲线b的变化。请分析

回答。

C

O

(1)甲图中,一昼夜中C02浓度最高和最低的时间点分别是a时和b时,a、b两个时间点

的含义是:。

(2)分析乙图在B点时改变的某种条件可能是(列举两种情况):

可能

可能

②:

(3)乙图中A点与B点相比较,A点时叶绿体中G的含量_____________(填“多''或"少,

NADPH的含量_____________(填“多”或“少”)。乙图如果在A、C点时温度分别降低10℃,

则曲线有何变化?请在丙图中表示出来。

【答案】

答案:

(1)表示光合作用强度等于细胞呼吸的强度

(2)温度适当增加;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增加

光合作用增强:CO2的浓度适当增加;在一定的CO2浓度范

围内,随着COz浓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增强

第18题:下图是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马依,细胞

(1)过程①②需要使用一一一处理细胞,以去除细胞壁。过程③叫作

(2)在利用杂种细胞培育成杂种植株的过程中,运用的技术手段是。利用

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方法培育新品种作物的过程中,遗传物质的传递(填“遵

循”或“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

(3)若原生质体只能发生两两融合,融合细胞的类型有种。原生质体A和

B能融合形成杂种细胞,所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与过程④密切相关的细胞

器是。

【答案】

(1)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原生质体融合

(2)植物组织培养不遵循

(3)3细胞膜的流动性高尔基体

第19题:下图1表示某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的关系;

图2表示处于有丝分裂某个时期的细胞图像。请据图回答:

(1)图1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CD段形成的原因是

。(2)图2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期,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数、

DNA分子数、染色体单体数分别为、、。

【答案】

(1)DNA分子的复制着丝点分裂

第20题:已知豌豆(2n=14)的花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红色(A)对白色(a)

为显性,B基因淡化花色,两个B基因能淡化红色为白色,一个B淡化红色为粉红色。

请据此分析下列问题:

(1)豌豆中粉红花植株基因型有种,AABb植株的自交后代(填“能”或

“不能”)出现白花植株。

(2)若纯合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aaBB)杂交,子代中出现一株白色植株,科研人员

对其成因做出了三种假设。

假设一:丢失一条染色体所致。

假设二:两对基因中的一个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所致。

假设三:A、a、B、b以外的另一对基因中的一个基因发生显性突变所致(三对基因独立

遗传)。

I确定假设一是否正确的简便方法是。

H若假设二成立,则发生突变的基因可能是__________基因。

HI若变异来源为基因突变,某同学欲设计实验确定该突变来源为假设二还是假设三,请

写出最简便的实验方案及预期结果。

实验方案:。

预期结果:若子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假设二成立;

若子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假设三成立。

【答案】

(,).2(2).能(3).显微镜下观察有丝分裂中期(或减I)的染色体

条数是否为13条(4).A或b(5).让该白花突变株自交,观察子代花

色(<&).全为白花(7).出现红花和粉红花(或出现白花、红花和粉红花)

【分析】

豌豆花色遗传受A、4和0、。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因此其遗传遵

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由题意得,A_bb(红色),A_Bb(粉色),爪郎、血__(白

色)。

【详解】(1)豌豆中粉红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Aabb,故红花基因型有2种;AABb

植株的自交后代有AABB的植株,故能产生白花植株。

(2)若纯合红花植株(AAbb)与白花植株(naBB)杂交,正常情况下子代基因型全

为AnBb(粉色),但子代中出现一株白色植株,分析其可能出现的原因如下:

假设

3由n1,----3-->

I确定假设一是否正确的简便方法是让该白花突变株自交,观察子代花色。

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aB:b:ab:13=1:1:1:1,产生的子代基因型如下:

a!3babB

a13aa!3Ba13baaBbaBB

ba!3bhhabb13b

abaal3babbaabbaBb

13a1313BbaBb813

故符合假设一时,其自交子代全为白色。

〃由上图可知,若假设二成立,则发生突变的基因可能是A或b基因。

川若变异来源为基因突变,则可能是假设二也可能是假设三,为确定是哪一种,故设

计如下实验:

如果符合假设二,即AaBB或aaBb的植株进行自交,很明显产生的子代全为白花。

如果符合假设三,其子代基因型个体中有的含C基因,有的不含C基因,因此后代既有

红花、又有粉色、白花植株。

实验方案:让该白花突变株自交,观察子代花色。

预期结果:若子代全为白花,则假设二成立;

若子代出现红花和粉红花(或出现白花、红花和粉红花),则假设三成立。

第21题:调查某种遗传病得到如图所示系谱图.经分析得知,该病由两对独立遗传且

表现完全显性的基因(分别用字母Aa、Bb表示)控制,且都可以单独致病.在调查对

象中没有发现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的个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图例:

1

CITOChrO口正常%件

••sia骷浙口女性

123I46.1J■爆病力性

innd■袅病女性

1234

A.该病的遗传方式属于伴X隐性遗传

B.I-1、1-2、II-3和II-4只能为杂合子

C.若H-6为纯合子,则II-6与H-7,再生一个孩子,患病的概率可能为1/2或3/4

D.两种致病基因所控制合成的蛋白质相同

【答案】

C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I,和I2号均正常,他们有一个患病女儿;而山

和L号均患病,他们的子女均正常,说明该病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双显性个体正

常,而单显性和双隐性个体患病,即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两对基因可单独

致病,由于H,和II.的后代HL正常,所以III,基因型是AaBb,L和II,基因型分别是AAbb、

aaBB(或aaBB、AAbb),所以I,、L基因型是AABb、AABb,L、I,基因型是AaBB、

AaBB.

【解答】解:A、根据分析,该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

B、根据题意可知,两对基因可单独致病,且只有基因型为A_B_表型正常'.又由于

和的后代均正常,所以山,基因型肯定是AaBb,II,和山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

(或aaBB、AAbb),所以I,和I2的基因型是AABb、AABb,L和I,的基因型是AaBB、

AaBB,则H,基因型为AABB或AABb,B错误;

c、若n-6为纯合子,由于in-3正常、in-4患病,所以II-6的基因型为AAbb或

aaBB,H-7的基因型为A_Bb或AaB_,则H-6与II-7,再生一个孩子,患病的概

1_3_

率可能为,或C正确;

D、两种致病基因所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不相同,D错误.

第22题:图甲示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局部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分析

回答:

(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乙图是甲图中(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

放大模式图,该结构名称为,兴奋在该结构处的传导方向是.

(2)A中小泡内含有的信号物质称为,该物质排出细胞的方式为

(3)当手指无意中碰到针尖时,会发生缩手反射,此时该反射的中枢在.在

这个反射活动中,兴奋在e上是以形式传导的.

(4)体检时需取指血进行化验,当针刺手指时,并未发生缩手反射,原因是该反射受

到了的控制.

【答案】

(1)感受器d突触单向的(或AfB)

(2

(3)脊髓电信号

(4)大脑

【考点】D2: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D8:突触的结构;D9: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图甲表示反射弧的相关结构,根据突触结构可知,f是感受器,e是传入神经,

d是突触,c是神经中枢,b是传出神经,a是效应器.

乙图中A表示突触小体、B表示突触后膜.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

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

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解答】解:(1)由图可知,f是感受器,乙图是突触结构,是甲图中d的放大模式图,

兴奋在突触处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

膜.

(2)A表示的是突触小泡,里面含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由突触前膜释放.

(3)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在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神

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4)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其过程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所以体检时需取指血进

行化验,当针刺手指时,并未发生缩手反射.

第23题:(09湛江市一模)(10分)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本校连续四年来全体

学生的体检结果对全体学生进行红绿色盲发病情况的调查,结果汇总如下表,请根据表中数

据分析回答:

性状表现型2004届2005届2006届2007届

男生女生力生.女生男生女生男生女生

色觉正常404398524432436328402298

红绿色盲8013160120

(1)第1组同学分析上表数据,可反映出红绿色盲遗传具

有特点,并计算出调查群体中红绿色

盲的发病率为。

(2)第2组同学希望了解红绿色盲症的,所以调查色盲男生甲的家

族遗传病史,记录如下:男生甲的外祖父为红绿色盲,但其外祖母、祖父母、父母均正常。

请问:男生甲的家族中色盲基因的传递途径

是:-一男生本人,这种传递

特点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调查中发现一男生(in10)患有红绿色盲,其姐姐患有白化病,经调查其家族系谱图

如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