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 教案 项目五 教学_第1页
小学教育学 教案 项目五 教学_第2页
小学教育学 教案 项目五 教学_第3页
小学教育学 教案 项目五 教学_第4页
小学教育学 教案 项目五 教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项目五教学一、目标与任务本次教学项目项目五教学学时授课班级授课日期授课地点主讲教师思政理念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通过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以学生为本位,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和富有个性的发展,要求实现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教学的概念、意义,理解教学过程的概念、特点及结构,认识教学组织形式,熟悉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式方法技能目标掌握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能够运用教学过程相关理论分析具体的教育现象素养目标认同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深刻体会改革中教学观的精神实质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教学的概念、意义,理解教学过程的概念、特点及结构,认识教学组织形式;掌握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能够运用教学过程相关理论分析具体的教育现象难点深刻体会改革中教学观的精神实质任务分解任务一教学概述任务二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任务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任务四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教学方法讲授法、点拨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训法教学媒体教材、课件、教案、多媒体、投影仪二、教学进度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时间(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情境导入某小学一年级的一节语文课上,欧老师在讲《大海睡了》。开始的时候,她教学生们认识生字、生词,学会那些字词的写法;当看到学生们都无精打采时,她便停下来放一段音乐,并教他们做韵律操;看到学生们个个都活跃起来之后才又继续上课,让他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品味诗中的意蕴;最后,欧老师把这首诗编为歌曲来唱,自己用手风琴来给学生们伴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思考:你认为欧老师的教法有何特色?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当代教学活动都发生了哪些转变?检查预习;板书思考

新课讲授任务一教学概述一、教学的基本内涵(一)教学的概念在中国,据考证,“教”“学”二字联为一词最早见于《书·商书·说命》;在西方,“教”“学”“教学”在英语中分别为teaching,learning,instruction。“教”的基本含是传授,“学”的基本含义是仿效,“教学”的基本含义是传授和学习。广义的教学是指包括人类在所有情况下教和学的共同活动。狭义的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学习和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与体力,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教育学中研究的教学是狭义的教学。对于教学的概念,可进行如下理解。(1)教学是师生双边共同的活动。(2)教学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课内、课外、班级、小组、个别化等),包含多项内容(上课、作业练习、课后辅导、成绩评定等)。(二)教学与智育、教学与上课教学是实施智育的主要途径,而非唯一途径。教学包括上课,还包括其他形式的活动,如备课、批改作业等。上课只是教学活动的基本方式。二、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是指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实施过程,即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明确提出,教学过程为学、思、习、行4个阶段。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观点纳入教学过程的教育家。西方第一个建立教学理论的教育家是昆体良,他把教学过程较为明确地划分为模仿—讲述—练习3个阶段。赫尔巴特以心理学的“统觉”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把教学过程划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4个阶段。后由继承者席勒及其弟子发展成5个阶段,即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应用。杜威认为,教学过程应分为以下步骤:情景—问题—观察—解决—应用。凯洛夫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依据,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把教学过程概括成感知—理解—巩固—应用4个阶段。当代外国教学过程理论主要有:①信息加工理论。②结构主义教学理论。③教学与发展理论。④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二)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指教学过程所固有的、由其内在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使教学过程与其他非教学过程区别开来的根本属性。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对教师来说,它是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并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它是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客观世界并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从认识论的角度,教学过程是认识与实践统一的过程。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认识的间接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认识从根本上说是认识人类已知的知识,在认识的对象和方式上都具有间接性。(2)认识的交往性。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3)认识的教育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掌握学科知识,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在变化发展。(4)认识的引导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的引导保证着学生认识的方向和质量,避免或减少了学生在认识上可能出现的曲折和反复,从而使学生的认识具有便捷性和高效性。(三)教学过程的特点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同样存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形式,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但又离不开直接经验,教学过程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过程。(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一方面,知识是智力活动的内容,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另一方面,知识本身具有智力价值。(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一方面,知识的掌握需要智力活动的参与。另一方面,智力发展的水平影响知识掌握的效果。(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辩证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二者辩证统一在教学活动中。3.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结合(1)掌握知识是形成思想的基础。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人对世界的认识,需要以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2)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他们的思想状况、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对他们的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2)学生是教学活动中学习的主体。(3)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的辩证统一。(四)教学过程的结构教学过程的结构是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一般包括以下5个阶段。1.激发动机激发动机主要是指在传授和学习新知识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求知欲。这是教学的准备阶段。2.领会知识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就是引导学生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的过程。3.巩固知识巩固知识是指把所学的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并在运用时能够迅速地再现出来。4.运用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是帮助学生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5.检查知识检查知识的目的在于使教师及时获得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进度与要求;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发现学习上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可以通过观察、作业、提问、考试等形式进行,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检查三、教学组织形式(一)教学组织形式概述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以下是5种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5种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如下。1.个别教学制个别教学制是古代学校主要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即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程度都不相同,无固定的修业期限和上课时间,教师分别对一个或几个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教学。这是最早的教学组织形式。2.班级授课制即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进行教学的制度。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1904年清政府的“癸卯学制”以法令的形式确定下来。班级授课制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3.分组教学制是指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分为不同的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一般有能力分组、作业分组、内部分组、外部分组等形式。4.设计教学法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20世纪30年代曾风行一时,在教学指导、设备和教材的编写上存在种种困难和问题,30年代后很少采用。5.道尔顿制自学辅导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系统知识的掌握;过高估计了学生的主动性,否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后退出教育舞台。(二)我国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1.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亦称课堂教学。(1)优越性: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学生对系统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2)局限性: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不利于理论联系实际2.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复式教学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成一班,由一位教师用不同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特点:直接教学和学生自学或做作业交替进行;一节课内有多个学科、多个年级、多种教材;教学过程复杂;复式教学一节课内学科多,讲课时间少,教学任务重,因而备课时对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时间的分配和教学秩序的处理等,有更复杂的要求。3.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现场教学和个别教学现场教学是指根据一定教学任务,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和其他场所,通过观察、调查或实际操作,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个别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三)课的类型和结构1.课的类型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一般有两种分类方法,一种是根据教学的任务来分,可分为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巩固新知识课(巩固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检查知识课(检查课)等。在一节课内主要完成一种教学任务的课叫作单一课。在一节课内同时要完成几种教学任务的课叫作综合课,它是小学最常用的课型。另一种是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来分,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演示实验或放映幻灯、录像)、练习课、实验课等。2.课的结构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的顺序、时限、相互关系。小学综合课的一般结构如下。(四)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学工作主要包含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等环节。其中,上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1.备课(1)教师为什么要备课。备课也叫教学设计,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具体实际(学生特点、教学条件等),对教学过程进行规划和设计。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第一步,是上课的必要准备,也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2)教师怎样备课。要做3个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过程。要编写3种计划: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课题(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3)备课的形式。通常有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形式。个人备课是指教师个人独立完成备课的全过程。集体备课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一起研究、讨论完成备课的过程。集体备课是现在普遍采用的一种提高教学质量的备课手段。2.上课上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堂好课的标准体现在以下方面: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恰当、教学组织严密、教学语言规范、板书设计合理。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作业又称家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补充。(1)课外作业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实践作业、阅读作业等。书面作业如练习题、写日记、写作文、写社会调查报告等。口头作业如朗读、阅读、背诵、复述等。实践作业如实验、制作、实地测量、社会调查等。阅读作业如阅读教材、阅读名著、阅读教学资料等。(2)课外作业的布置要求。①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作业要紧扣教学内容。②要精选,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尽量做到少而精。③分量适当,难易适度。④要有明确的要求。⑤对作业进行必要的指导。(3)课外作业的批改。教师批改作业的方式有全批全改、重点批改、当面批改、学生相互批改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批自改等。四、教学的意义(一)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有效的形式教学工作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学生个体以最有效的影响,把人类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人的精神财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人才。(二)教学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在学校各项教育工作中,教学工作是师生的主要活动。与其他活动相比,教学所占的时间最多,传递的知识内容最丰富、最系统,对学生的影响也最全面、最深刻。教学不仅是实施智育的基本途径,也是实施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途径。(三)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主在学校所有的工作中,教学是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坚持以教学为主,必须做到:教育者要树立以教学为主的办学思想,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在时间上充分保证,不随意挤占上课的时间,维护正常教学秩序;学校各部门必须确立为教学服务的思想,为教学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教师和学生也必须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教学与学习上。坚持教学为主,并不意味着其他教育活动不重要。培养目标的实现,不仅要通过教学,还要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等其他各种教育活动。五、小学教学的任务(一)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是指构成各门学科基本事实及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智力是指人在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小学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三)发展学生的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奠定科学世界观基础任务二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一、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的概念教学原则是指人们根据教学目的,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教师积极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第一,教学原则源于教学实践。第二,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规律提出来的,是教学规律的反映。第三,教学原则的确立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第四,制定教学原则要考虑教育的目的、任务。中国古代孔子提出的教学要求就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学记》总结了“教学相长”“启发诱导”“长善救失”等宝贵的教学经验,这些都属于教学原则范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37条教学原则。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总结了33条教学规律与教学规则。布鲁纳提出了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反馈原则。赞科夫提出了教学的高难度、教学的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了解学习的过程等原则。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最优化”等13条原则。(二)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发展认识能力。直观性原则的意义在于,通过给学生提供直接经验或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帮助他们掌握原本生疏难解的理论知识。一般说来,直观手段主要有3种: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教学中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第一,要明确直观教学的目的,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第二,直观手段的运用要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第三,重视运用语言直观。第四,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2.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中对启发式教学思想做了进一步的阐述,提出“君子之教,喻也”。“喻”就是启发诱导。教学中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第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第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第三,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将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第四,发扬民主,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3.巩固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巩固性教学原则提出的依据有:依据人的认识规律;依据教学的任务;依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孔子就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主张。教学中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第一,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第二,重视组织各种复习。第三,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4.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循序渐进原则提出的依据有:一是由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决定的。二是由学生认识的发展规律决定的。孔子的学生赞扬孔子“循循然善诱人”。《学记》指出“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北宋张载认为,教学过程“虽不可缓,又不欲急迫,在人固须求之有渐”。教学中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第一,教师要按教材的系统进行教学。第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握关键。第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5.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因材施教原则提出的依据有:第一,因材施教原则体现了我国教育目的的要求,是由我国小学的教学任务决定的。第二,因材施教原则反映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学上的要求。第三,这是针对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而提出的。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早重视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要求对每个学生的差异进行详细的观察,做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针对智能不同的学生,孔子也进行不同的教学,“中人以上,可以语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朱熹把孔子的这一教育经验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这就是“因材施教”的来源。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第一,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第二,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的目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提出的依据主要有两点:第一,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体现了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第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我国教育目的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荀子提出“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第一,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第二,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三,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第四,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二、教学方法(一)教学方法概述1.教学方法的概念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运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教学方法具有实践性、双边性和继承性的特点。2.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1)依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选择教学方法。(2)依据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选择教学方法。(3)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选择教学方法。(4)依据教学条件选择教学方法。(5)依据教师自身的素质选择教学方法。(二)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授法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是一种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也是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运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可用于传授新知识,也可用于巩固旧知识,常常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使用。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4种方式。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如下。(1)讲授的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2)讲授要注意启发性。(3)讲授要讲究语言艺术。(4)讲授法要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2.谈话法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指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一般来说,谈话法有3种方式:①为传授新知识而进行的谈话;②为巩固知识或检查知识而进行的谈话;③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或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进行的谈话。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如下。(1)谈话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2)谈话要面向全体学生。(3)谈话过程中要善于引导。(4)谈话结束要做好小结。3.讨论法讨论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讨论法的方式很多,有全班性讨论、小组讨论,可以是整节课讨论,或者在一节课中部分时间讨论。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如下。(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2)讨论前要做好准备。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讨论程序,把握讨论焦点,确定讨论的问题,并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等。(3)讨论过程要善于启发引导。(4)讨论结束要小结。4.演示法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法有很多形式,如实物、标本、模型演示,图片、图表演示,实验演示,多媒体教学手段演示,以及教师的示范动作等。演示法的特点有:生动、形象、直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运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如下。(1)做好演示前的准备。(2)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3)演示过程要与教师的语言引导相结合。(4)注意演示的细节。5.练习法练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按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分为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际操作练习;按学生掌握技能、技巧的进程,分有模仿性练习、独立性练习、创造性练习。练习法的特点有:练习是学生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是训练学生手脑结合、发展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的重要方法。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如下。(1)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提高练习的自觉性。(2)精选、设计练习,分量适当。(3)练习的方式要灵活多样。(4)重视练习结果的反馈。任务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一、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过程与方法”目标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强调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起积极的态度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互相联系、互相融合、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体现了新课程对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要求。二、新课程的教学观(一)全面发展的教学观1.教学重结论,更重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2.教学关注学科,更应关注人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二)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三)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开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生成。任务四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一、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内涵与意义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地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通过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教师可以从中发现教学上的得失,进一步研究改进教学;学校领导可以及时了解教学的情况,加强管理或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学生可以从中获得矫正性信息,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家长也可以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配合学校指导和督促学生的学习。二、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法(一)观察法观察法是直接认知被评价者的较好方法,适用于评价教学中那些不易量化的行为表现(如兴趣、爱好、态度、习惯、性格)和技能性的成绩(如绘画、体育和手工作品)。(二)测验法测验法主要以笔试进行,是考核、测定学生成绩的基本方法。1.测验的质量指标(1)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可靠性程度。影响信度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测验的长度、测验的时间、受试者的身心状态、测验的指导语、评分标准等。(2)效度。是指测验达到测验目的程度,即是否测出了它所要测的东西。(3)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试题过难或过易,都不能准确测出学生的成绩。(4)区分度。是指测验对学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学生的能力。2.测验的种类(1)论文式测验。是指通过少量的论述题要求学生系统回答,以测定他们的知识与能力水平的测验。特点是答案灵活性大,能有效测定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教师的阅卷任务重,评分易受教师个人主观因素影响,客观性弱。(2)客观性测验。是指通过一系列客观性试题要求学生回答,以测定他们的知识与能力水平的测验。特点是命题覆盖面大,答案明确,不易受主观因素影响;但编制试题任务重,难以测定学生能力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