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文字版)_第1页
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文字版)_第2页
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文字版)_第3页
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文字版)_第4页
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文字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1生物与非生物

教学目标:

1、能描述生物的特征。能说出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

2、能制订比较完整的观察计划。能观察并描述生物和非生物的不同占。能运用分析、比较等

方法,归纳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能根据生物的特征判断生物与非生物,并说出理由。

3、能在探究过程中分工合作,乐于参加观察、纪录等活动。

4、能意识到机器人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毛绒玩具、大豆、小石子、机器人、猫和蒲公英的资料卡、课件

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狗和玩具狗的图片。

2、引导:图片中有两只狗,你认为哪个是生物,哪个是非生物呢?说说你的理由。

3、提问:判断生物与非生物的依据是什么?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比较狗和玩具狗的不同点。

提出问题。出示狗和玩具狗的图片。观察图片中的狗和玩具狗各有什么特点?

观察纪录:学生观察狗和玩具狗的特点,并把观察结果记录在手册中。

表达交流:指定学生汇报观察结果,说说狗和玩具狗有哪些不同点,其他学生对其观察结果

进行补充和评价。

得出结论:师生从动物的生长、繁殖、对外界的刺激产生反应等方面与非生物进行对比、归

纳,形成初步认知。

2、观察豆子与石子的变化。

引导:大家已经在课前将大豆与小石子分别放在盛水的容器中,并注意保持豆子与石子湿润。

课前实验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呢?

交流: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课前的实验情况,展示自己的实验记录。交流之后将实验记录整理

在手册中。指定小组进行展示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讨论:根据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大豆种子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萌发,而石子不能萌发。

3、比较猫和蒲公英的图片。

提出问题:猫是一种动物,蒲公英是一种植物,它们有哪些共同点呢?

阅读整理资料:

(1)阅读时,先找出描述猫和蒲公英特征的重点词句,再进行简单概括。

(2)根据两种动物的特征,比较它们之间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3)最后用比较科学的语言概括出它们的相同点。

形成知识:猫和蒲公英都是生物,能生长、繁殖,生长过程中需要水和营养。

讨论: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哪些属于生物?它们有什么特征呢?生物与非生物相比较,有

哪些不同点?

总结:动物、植物和人都是生物,生物能生长,能繁殖,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水和营养。毛绒

玩具和石子都是非生物。非生物不能生长,不能繁殖,也不需要水和营养。非生物有此进人类制

造的,有些是天然的。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机器人是生物吗?

2、寻找校园中的生物与非生物。

2树与草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植物都有根、茎、叶、花、种子及它们的生长都需要适宜的温度、阳光水空气和营

养物质等共同特征。

2、能运用感官并选择恰当的工具,观察树和草的外部形态特征。能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

大蒜的生长条件。能利用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观察到的现象。能用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的方

法得出结论。能按照图示制作植物标本。

3、能对植物特征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能以实验现象和结果为依据,实事求是地记录科学

事实。能与他人分工合作完成探究学习,乐于分享彼此的想法。

4、能说出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依存的关系。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大蒜、花盆、喷壶等。

学生准备:大蒜、花盆、喷壶、蒸储水、植物标本、白色卡纸、剪刀、胶带、《科学生活手册》、

铅笔等。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树和草的图片。

2、引导:图片中这些植物是我们常见的,说说它们各是什么样子的?

3、提问:植物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二、制订计划,掌握方法。

1、明确观察目的。

课前同学们已经准备了一些植物,我们就以这些植物体或者图片为观察对象来展开探究活动。

同学们想一想,要寻找植物的共同特征,我们需要观察什么呢?

学生在小组内简单交流,明确观察目的。

小结:要寻找树和草的共同特征,就要先观察草和树各自有什么特点,然后再比较树和草有

什么相同点。

2、明确探究计划和方法。

引导:借鉴在一年级时观察蒲公英的经验,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观察呢?

学生观察交流,形成初步的观察方案。

三、观察记录,整理信息。

四、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观察结果,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有不同的结果可以补充。

2讨论

、:小草和大树都有什么特点?它们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3小结

、:小草和大树在形态上都有各自的特点,有的大,有的小,但它们都有根、茎、叶、

花、种子等器官。

五、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出示:杨树、凤仙花等植物的图片。让学生判断这些植物是否都有根、茎等器官。

2、作业:

课后观察校园里的植物,制作校园植物特征资料卡,下节课进行展示和评价。

按照活动2的实验要求,课后种植大蒜,连续观察一周,并记录观察结果。

第二课时

一、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提问:大蒜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呢?学生根据经验做出假设。

二、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1、汇报:

指定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展示蒜苗一周内的生长情况。

2、讨论:

无光照与正常培养的蒜苗生长情况有哪些不同?

无水与正常培养的蒜苗生长情况有哪些不同?

无营养与正常培养的蒜苗生长有哪些不同?

3、小结:

大蒜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和营养物质。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展示:

指定学生制作的校园植物特征资料卡,其他学生从制作的科学性、艺术性上进行评价或补充。

2、制作植物标本。

(1)引导:

人们在学习和研究植物的时候,为了更好地保存采集到的植物,需要把它们制成标本。

提问:怎样制作植物标本呢?

(2)讲解植物标本的制作方法。

学生阅读教材第7页关于制作植物标本的过程,初步了解植物标本制作的方法和步骤。

播放植物标本的制作课件,指导学生掌握制作方法。

(3)制作:

学生在课后制作植物标本,并将制作的植物标本拍照,粘贴在手册中。

采集植物;压制植物;上台纸、固定标本、粘贴标签。

(4)展示与评价:

评价标准:

选取的植物比较完整。

植物压制平整、干燥。

摆放美观、粘贴结实。

标签规范,信息齐全。

3植物与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1、能列举出三种以上的经济作物。能列举玉米作为生产原料的实例。

2、能围绕植物的用途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能通过调查、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当地

的植物资源。能和分析、比较、分类的方法得出结论。

3、能对生物资源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产生探究兴趣。能与他人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4、能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树立保护植物资源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资料卡片、课件等。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植物的资料、《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资料卡片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

出示多种经济作物的图片或实物,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植物吗?它们有哪些用途?

2、学生观察后交流。

3、提问:我们本地有哪些重要的植物呢?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调查当地植物的种类。

(1)整理课前搜集的资料。

(2)汇报:

指定小组代表展示制作的资料卡片。

(3)分类:

引导学生比较调整的植物与经济作物的区别并进行分类。

(4)总结:

植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许多种类的植物属于经济作物,这些经济作物可分为油料作

物、药用作物等,可以食用、药用、观赏,也可用作工业原料等。

2、植物为人类生活提供原材料。

(1)引导:

一种植物作为原料可以生产出多种商品,你们知道玉米可以用作哪些产品的原料吗?

(2)阅读:教材第9页。

(3)汇报:

指定小组代表汇报阅读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

(4)总结:

播放其他植物可以用作多种产品原料的视频。植物为人类生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原材料,它

们制成的产品应用到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因此我们要更加珍惜植物资源。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课后查阅有关植物药用价值的相关资料,制作成药用植物资料卡片与大家分享。

4种类繁多的动物

教学目标:

1、能识别常见动物的类别。能说出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能列举两种以上我国的珍稀动物。

2、能通过观察、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动物某些特征的信息。能得用表格等方式记录和整理动

物特征的信息。能运用分析、比较、分类等方法,归纳出动物的共同特征。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

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3、能对动物的类别产生探究的兴趣。能与他人分工合作完成查阅资料的任务。

4、能认识到人类对动物的生存产生影响,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师准备:人体骨骼仿真模型,青蛙、鱼等骨骼模型或图片资料,珍稀动物资料记录表、课

件等。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动物特征的资料、《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导:播放各种动物的视频:你认识哪些动物,你了解动物是如何分类的吗?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找出有脊柱的动物。

(1)体验感知,认识脊柱。

出示人体骷髅模型,学生摸一摸,初步感知,简单交流。

讲解:人类脊柱由33块椎骨组成,脊柱是身体的支柱,位于背部正中,上端接颅骨,下端达

尾骨尖。

(2)观察图例,记录信息。

引导:哪些动物也具有类似的脊柱呢?

学生观察插图,小组内观察比较,完成手册纪录。

(3)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交流:说一说你们找到了哪些有脊柱的动物?

思考:有脊柱的动物与其他动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小结:我们把有脊柱的动物叫脊椎动物,没有脊柱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

2、给小猴子找亲戚。

(1)提出问题,明确任务。

谈话:猴子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种动物,它有什么特征呢?

提问:哪些动物的特征和小猴子相似呢?

小结:给小猴子找亲戚,要先分析小猴子有什么特征,再比较哪些动物具有小猴子的特征,

就把这些动物与小猴子归为一类。

(2)掌握方法,整理信息。

谈话:课前同学们已经查阅了相关资料,下面在小组内把这些资料进行整理,根据整理结果

想一想哪些动物和小猴子的特征类似。

学生在小组内整理资料,老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学生汇报各自整理的结果。教师进行归纳,得出结论。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提出任务: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你说,我猜”的游戏。

2、明确方法,学生游戏。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导:课件出示动物图片:同学们都认识课件中的这些动物吗?如果我们给它们分类,你觉

得哪些动物可以分在一类?同学们可以根据上节课帮小猴子找亲戚的方法,试着说一说。

提问:我们可以依据哪些特征给这些动物分类?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给动物分类。

(1)明确任务,整理资料。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已经查阅过一些相关的资料,再结合老师给大家发的资料,找出这些动

物特征,然后进行分类。

出示.给动物分类方法的课件。

①制定标准:比较几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征有什么不同,根据不同点制定分类标准。

②分类:判断某种动物是否符合该标准,如果符合该标准就归为一类。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资料的整理,并填写在教师准备的资料卡中。

(2)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活动结果,其他小组成员倾听后判断是否与自己的结果一致,并进

行补充或修改。

播放鸟类、爬行类、鱼类动物特征的视频,并进行总结。

2、调查我国的珍稀动物。

(1)播放珍稀动物的视频。

谈话:同学们,在我国有很多的珍稀动物,大家了解这些珍稀动物吗?

(2)制作资料卡。

谈话:同学i门在课前已经针对我国珍稀动物进行了调查,接下来请同学们把调查的资料进行

整理,制作成资料卡以便进行展示。

讲解制作方法:

①资料卡上要有动物名称、照片;

②卡片内容包括动物的分布区域、生活习性、保护级别等;

③资料内容要简单明了;

④卡片可以适当进行美化,如加边框等。

(3)展示交流,做出评价。

提示:各个小组先选出本组最好的3张资料卡片,然后按小组顺序摆在规定的展区,其他学

生轮流参观,做出评价。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认识珍稀动物。

引导:我国有哪些珍稀动物?这些动物为什么会这样稀少呢?

讲解:珍稀动物稀少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自然环境的变化,例如温度、温度变化,植物生长

不好致使食物减少,从而使一些动物缺少食物而大量死亡;二是一些不法分子乱捕乱杀,致使它

们的数量逐渐减少。

2、提出保护建议。

讨论: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珍稀动物呢?

学生在小组讨论,并给环保部门提出合理的建议,然后进行集体汇报。

教师小结: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珍稀动物,大力宣传保护珍稀动物的必要性。

5昆虫

教学目标:

1、能说出3-5种当地常见的昆虫名称。能说出昆虫的共同特征。

2、能根据常见的昆虫提出可探究的问题。能制订观察、调查昆虫的计划。能通过观察和调查

的方式搜集有关昆虫的科学事实。能用资料卡的形式呈现调查的结果。能用分析、比较、归纳的

方法得出昆虫共同特征的结论。

3、愿意与同学合作完成对多种昆虫的观察。

4、能举例说出昆虫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师准备:1、蝗虫、金龟子、蜻蜓、黄蜂的标本或图片,面包虫、广口瓶,麦款等。

2、与本课有关的图片和视频等。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当地的昆虫资料、《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我们身边的昆虫是非常多的,它们形态各异,但彼此又有很多共同之处。看,这些

昆虫你都认识吗?(出示多种昆虫的图片。)

2、提问:你认识这些昆虫吗?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观察昆虫的形态。

(1)提出问题:蝗虫、金龟子、蜻蜓、黄蜂的外部形态和结构有什么特征呢?

(2)掌握方法:教师讲解观察的方法。

按昭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观察。先观察它们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再分别观察每个部分

有哪些特征;最后根据资料了解昆虫吃什么食物等特点。

观察昆虫标本时,可以使用放大镜观察;另外不要直接触碰到昆虫标本,因为有些昆虫自身

有刺或毒。

(3)观察纪录:学生观察,并纪录在手册里,教师巡回指导,适当给予帮助。

(4)分析比较:组织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比较蝗虫、金龟子、蜻蜓、黄蜂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5)归纳总结:昆虫的共同特征是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具有3对足,2对翅,1对

触角。

2、调查当地常见的昆虫。

(1)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当地有哪些昆虫呢?这些昆虫与人类关系的是怎样的呢?

(2)整理资料:学生在小组内把搜集到的资料制作成资料卡。

(3)汇报交流:组织学生进行汇报,统计当地常见的昆虫约有多少种,并分析对人类有益的

昆虫有哪些,有害的昆虫有哪些。

(4)归纳结论:昆虫的种类很多,有些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益处,如蜜蜂、蚕、七星瓢

虫等;有些会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害处,如青刺蛾、蝗虫、蚊子等。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明确任务。

引导:同学们,你们见过这种虫子吗?(出示面包虫图片)它也是一种昆虫,为什么它没有

昆虫的特征呢?

2、掌握方法:教师讲解饲养方法。提示不要伤害面包虫。

3、饲养观察:饲养面包虫,并观察它的生长变化,将观察到的结果进行纪录。

4、汇报交流。

6仙人掌与莲

教学目标:

1、能说出仙人掌和莲的外形及内部结构特征。能说出植物的形态结构是如何适应生活环境的。

2、能根据植物生长的环境提出探究性问题,并进行假设。能过过实验观察仙人掌和莲散失水

分的多少。能根据仙人掌和莲的形态与结构,分析它们是如何与环境相适应的。能对自己的探究

活动进行反思评价。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实验的探究兴趣。

4、能意识到保护植物生长环境的重要性。

教师准备:

1、仙人掌1盆、盆栽莲1盆、透明塑料袋2个、藕等。

2、记录表、课件等。

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谜语。

四季常青绿,只是花开难。摊开一只手,尖针已扎满。(打一植物)

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打一植物)

2、引导:在自然界中,仙人掌生活在干旱的沙漠里,莲生活在水中(出示图片),这是怎么

回事呢?

二、联系实际,猜想假设。

假设:仙人掌的叶子和茎可能让它适合在沙漠里生活;莲的叶子和茎可能让它适合在水里生

活。

三、实验操作,观察现象。

1、掌握实验方法。

①出示图片,讲解实验方法。

A、选择两盆长势相似的盆栽仙人掌和盆栽莲,分别浇透水。

B、分别给盆栽仙人掌和盆栽协定的叶片套上透明塑料袋,把袋口扎紧。

C、将两盆植物放在阳光可以照射到的窗台上,每隔3小时观察一次,并做好纪录。

②思考:实验时能不能用塑料袋将花盆一起套上?

③提示:

A、仙人掌有很多刺,实验过程中要小心,防止被扎伤。

B、透明塑料袋应比盆栽应比盆栽植物略大一些。

C实验过程中,当看到两组塑料袋上小水滴多少的明显区别时,即可停止实验。

D、实验结束后,要及时去掉套在植物上的塑料袋,以免因过度蒸腾导致植物枯萎,甚至死亡。

2、学生实验,纪录结果。

四、、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1、汇报:说说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2、讨论:仙人掌上套的塑料袋内的水滴比莲上套的塑料袋内的水滴少,说明了什么?为什么

仙人掌蒸发的水会少一些?莲蒸发的水会多一些呢?

五、课堂小结,综合评价。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

观看图片(仙人掌和莲的各部分结构图),大家找一找仙人掌和莲的根、茎、叶这些部分。

2、提问:

仙人掌和莲的根、茎、叶是怎样帮助它们适应沙漠或水中生活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

探究!

二、联系实际,观察研究。

1、讲解:今天,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盆栽仙人掌盆栽莲和藕,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它们的

形态和结构吧!

2、出示观察方法:

看外观:颜色、形状、薄厚、大小等。

手感:软硬、粗糙程度等。

看内部结构:从不同的角度切开,观察颜色、纹理等。

3、出示注意事项:

仙人掌有很我刺,实验过程中要小心,防止被扎伤。

使用小刀切开植物时,注意使用安全。

用小刀切开仙人掌的茎时,可以选择茎的一小节,分别进行横切和纵切。

4、学生观察仙人掌和莲的根、茎、叶的特点,并纪录。

三、交流讨论,归纳总结。

1、汇报:说说仙人掌和莲的根、茎、叶各有什么特点。

2、讨论:

仙人掌的刺、肉质茎、发达的根系是怎样帮助仙人掌适应沙漠环境的;莲薄而大的叶子、叶

柄和藕中的小孔是怎样帮助莲适应水生环境的。

3、总结:

仙人掌的叶子变成了刺;茎肉质充当“水库”;根系发达,能多吸水。这些特点有助于仙人掌

保持水分维持生存。

莲的叶柄和藕中有很多孔,孔与孔彼此相通形成一个气体通道,即使在缺氧的环境中仍可生

存。

四、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推想植物的生活环境。

出示生石花的、水瓶树;棕树的图片。

推想:它们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2、种植仙人掌和莲。

在一个花盆中种植仙人掌,另一个花盆中种植莲。

每天给仙人掌浇大量的水,不给莲浇水。

将仙人掌和莲放在有阳光照射的同一环境中。

连续观察一周,每天纪录仙人掌和莲的生长变化。

7燕子南飞

教学目标:

1、能说出什么迁徙及燕子迁徙的过程及其作用。

2、能根据燕子南飞现象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能制订简单的调查计划。能通过查阅资料,

走访调查等方式了解燕子的生活规律及生活习性。能通过分析综合得出燕子为什么要迁徙和怎样

迁徙的结论。

3、能对燕子南飞的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能接受和参考他人的调查结果,完善自己的调查结

果。

4、通过爱鸟活动,认识到爱鸟护鸟的重要性。

教师准备:燕子迁徙的路线图、纪录表、课件等。

学生准备:《科学学生生活手册》、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有哪些与环境相适应的生活习性?请看燕子迁徙视频。

2、提问:燕子为什么要迁徙?是怎样迁徙的呢?

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1、调查一年中燕子的生活规律。(研究燕子为什么要迁徙)

(1)提出问题。

提问:燕子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燕子的食物是什么?燕子在什么时候北迁、南迁和

繁殖?

(2)掌握阅读方法。

①快速浏览每一段落,找出段落中与燕子的生活习性和特点有关的内容。勾画出重点词语句

子。

②试着用勾画的词语或句子去解释问题。

③阅读资料,整理资料。

④交流评价:指定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⑤得出结论。

师生根据教材中的“燕子生活周期图”概括燕子一年中的生活规律。

2、查阅燕子迁徙的路线图。

(1)提出问题:燕子是怎样迁徙的?在迁徙过程中,燕子在繁殖地、迁徙距离、越冬地会进

行哪些主要活动?停留多长时间?

(2)搜集整理资料。学生阅读资料,并记录在手册上。

(3)汇报交流。

(4)得出结论:迁徙是鸟类对不断变化的环境的一种积极适应的本能,鸟类迁徙主要是为了

躲避寒冬的低温和食物短缺。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出示两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

第一组:在生活中人们伤害鸟类的图片。

第二组:古诗词“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盼鸟归。”

2、引导:请大家设计一份爱鸟宣传语,张贴在有鸟类出现的地方吧!

3、学生完成制作,课后张贴。

8动物的换毛与换羽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动物换毛、换羽的原因。

2、能通过观察羊换毛的照片,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能观察、比较绵羊的绒毛和针毛以及

雷鸟四季羽毛的区别。能运用比较、推理等方法,得出动物换毛、换羽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能

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3、能对动物换毛、换羽的原因产生探究兴趣。能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观察、实验任务,能与

同学沟通交流,分享彼此的想法。

4、能体会到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适应环境的方式。

教师准备:

绒毛毛衫、针毛毛衫、放大镜、大小不同的烧杯、热水、温度计、记录表、课件等。

学生准备:《科学学生生活手册》、笔等。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春天和冬天绵羊换毛的图片。

2、引导:冬去春来,气温上升,绵羊脱下了旧的“衣服”,换上了“新装”。隆冬季节,寒风

刺骨,绵羊又换上了“棉衣”。绵羊春天穿上“新装”和冬天换上“棉衣”都是绵羊在换毛。

3、提问:绵羊为什么会在春天和秋天换毛呢?

二、联系实际,观察研究。

1、引导:今天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羊绒衫(绒毛毛衫)和羊毛衫(针毛毛衫),它们都是

用羊的毛织成的,它们的保暖程度一样吗?让我们一起通过观察来发现其中的秘密。

2、观察方法:用手触摸绒毛毛衫和针毛毛衫,用放大镜观察绒毛与针毛的形态。

3、注意事项:使用放大镜时,要轻且听轻放,不要触碰到桌角等坚硬物体;不要在强光下对

着自己的皮肤或者易燃品,防止灼伤或者使易燃品燃烧。

4、学生观察纪录。

三、交流汇报,归纳总结

1、汇报: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绒毛和针毛的形态、触感。

2、讲解:针毛长而坚韧,具有保护作用。绒毛位于针毛的下层,保湿性强。冬天,动物的绒

毛会增多,以适应寒冷的环境。

3、讨论:绵羊冬天换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小结:冬天天气寒冷,绵羊换毛时,绒毛增多,保湿性更强,可以抵御寒冷。

四、结合实际,应用拓展。

1、提问:除了绵羊外,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会在冬天换毛?

2、讨论:牧民一般会在什么时间给绵羊剪毛,为什么?

3、总结。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燕子、绵羊会通过什么方法来季节的变化?

2、动物还有哪些方法来适应季节的变化?

二、观察现象,获取事实。

1、提问:雷鸟的毛色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原因是什么呢?

2、学生观察并描述雷鸟的羽毛颜色与环境的底色。

三、交流讨论,归纳总结。

1、汇报:

学生汇报观察到的雷鸟的羽毛颜色与环境底色有什么相同之处。

2、讨论:

雷鸟换羽的原因是什么呢?

3、小结:

冬天雷鸟毛色为雪白色,春季为灰褐色,秋季为黄栗色,都和所处的环境颜色保持相近。像

雷鸟这样,为了适应生活环境、避免受到天敌攻击而具有的与环境相似的色彩,被称之为保护色。

四、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提出问题。

北极熊是如何御寒的?

体型的大小与散热快慢有关系吗?

2、掌握方法。

出示:实验方法课件。

3、实验观察:

学生进行实验并纪录结果。

4、汇报交流。

组织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推测不同地域的熊的体重与周围温度有什么

关系。

5、得出结论.

体重最大的北极熊散热慢,能抵御寒冷,适宜生活在北极。体重最小的马来熊散热快,能抵

御炎热,适宜生活在东南亚。体重居中的黑熊散热能力居中,适宜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

9动物的特殊感官

教学目标:

1、能说出鱼通过侧线,蝙蝠通过喉发出的超声波,响尾蛇通过“热眼”来有感知环境。

2、能通过鱼感知环境的现象提出探究问题。能按照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获取鱼通过什么感知

环境的事实。能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获取蝙蝠、响尾蛇靠什么感知环境的事实。能利用分析、比

较、归纳等方法得出活动结论。

3、能对探究动物靠什么器官感知环境产生兴趣。能与他人分工合作进行探究学习,分享彼此

的想法。

4、了解红外成像技术、声呐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教师准备:鲫鱼两条、放大镜、鱼缸、水盆、凡士林、水、纪录表、课件等。

学生准备:《科学学生生活手册》、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在自然界中徒手抓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我们蹑手蹑脚地靠近水塘,鱼儿还

是迅速地逃离了。

2、提问:水中的鱼是如何感知危险的?

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1、探究鱼如何感知危险。

(1)观察图片,认识鱼的侧线。

观察鲫鱼的身体,寻找鱼的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尾鳍,用放大镜观察鱼的侧线。

(2)实验观察,探究鱼侧线的作用。

①掌握实验方法。将两条鲫鱼同时放入鱼缸中,用手拍打水面,观察两条鱼的反应。取出一

条鱼,将凡士林涂抹在它的两侧侧线处,再放回鱼缸。重复三次用手拍打水面,观察两条鱼的行

为变化。

②温馨提示:两条鲫鱼应大小相似。前后几次用手拍打水面应保持用力大小一样。涂抹凡士

林时,掌握好用力大小,以免用力过大造成鱼鳞脱落。实验结束后,要及时用温水洗掉涂抹在鱼

侧线处的凡士林。

③学生实验:进行手册上的纪录。

④得出结论:鱼的侧线是一种特殊感官,不仅能感知水体的震动,还能感知水温和水流的方

向。

2、了解蝙蝠是如何感知环境的。

(1)提出问题:蝙蝠能借助“回声定位”在黑夜中捕捉飞蛾,它是靠什么器官来感知环境的?

(2)阅读资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图片,阅读资料,查找问题的答案。

(3)整理资料:学生根据阅读的结果将蝙蝠“回声定位”的器官画在手册上。

(4)得出结论: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可以听见。超声波像波浪样传播,

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可以根据反射回来的超声波感知物体,改变

飞行的方向了。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提出问题:响尾蛇是怎样敏捷地捕食田鼠和其他小动物的?

2、查阅资料。

3、得出结论。

四、课堂小结,评价反思。

10蜜蜂传粉

教学目标:

1、能列举动物帮助植物传粉或传播种子的实例。

2、能根据蜜蜂采蜜的现象,提出要探究的问题。能制订简单的观察蜜蜂身体结构的活动计划。

能借助工具进行观察并获取蜜蜂的身体结构和虫媒花特征的相关信息。能利用分析、比较、概括

的方法得出蜜蜂的传粉结构可以帮助植物传粉等结论。

3、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能表现出对蜜蜂帮助植物传粉的探究兴趣。

4、能感受到动物会给植物的生存带来影响。

教师准备:

虫媒花(盆栽)、放大镜、纪录表、课件等。

学生准备:

蜜蜂、透明玻璃瓶(透气)、《科学学生生活手册》、笔等。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蜜蜂在花中采蜜的图片。

引导:蜜蜂总是在花丛中飞来飞去,这是它们在采集花粉与花蜜。蜜蜂采蜜的同时对植物的

花朵有哪些影响呢?

2、提问:蜜蜂是如何帮助植物传粉的?哪些花朵需要蜜蜂的帮助?

二、观察现象,获取事实

1、掌握方法。

(1)出示观察方法:

①将捕捉到的蜜蜂放到一个透气的透明玻璃瓶中。

②用放大镜观察蜜蜂的身体部位(重点观察后腿部位),找出它的传粉结构。

(2)出示注意事项。

①观察过程中不要将玻璃瓶打开,以免茉伤自己。

②观察后将蜜蜂放回大自然。

2、观察纪录。

根据观察方法,小组合作进行观察,将观察到的现象纪录在手册中。

三、分析事实,得出结论。

1、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2、讨论:蜜蜂使用身体上的哪些器官传播花粉?

3、小结:蜜蜂的传粉结构是后脚膨大的跑节与外侧的凹槽形成一个‘'花粉筐",蜜蜂利用“花

粉筐”采集和传播花粉。

第二课时

一、提出问题。

1、引导:想一想蜜蜂是怎样为花朵传播花粉的,蜜蜂是为所有植物的花传播花粉吗?

2、提问:蜜蜂喜欢为哪些花朵传粉呢?

二、猜想假设。

学生对蜜蜂可能喜欢的花朵进行大胆猜想。

三、掌握方法。

1、出示观察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花的结构。

(2)利用感官观察花的颜色和气味。

2、出示注意事项。

观察过程中不要用手触摸花朵,以免刺伤手。

四、观察现象。

出示:万寿菊、紫苑、大波斯菊、迷迭香等盆栽。

要求:小组分工明确,认真观察和纪录。

观察:学生合作进行观察,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手册中,教师巡视指导。

五、得出结论:

汇报:小组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思考:蜜蜂喜爱的花有什么相同点?

总结:蜜蜂喜欢颜色鲜艳,能散发出香味的花朵。

六、应用拓展。

提问:动物除了可以帮助植物传播花粉,还可以帮助植物做些什么呢?

观察: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思考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交流:指定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提示其他学生注意倾听,然后进行补充和评价。

总结:动物除了帮助植物传播花粉之外,还可以帮助植物传播种子。

11喜鹊筑巢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喜鹊筑巢所需要的材料及巢的结构。能列举其他鸟类依赖植物筑巢或作为庇护所的

实例。

2、能根据生活中见到的喜鹊筑巢现象,提出要探究的问题。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寻找鸟巢

的简单计划。能利用望远镜、卷尺等工具观察、测量并收集有关喜鹊巢的信息。能根据调查、观

察的结果,运用分析、推理等方法得出动物筑巢依赖植物的结论。能对自己的活动进行反思,做

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3、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喜鹊筑巢表现出深厚的探究兴趣。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

易相信他人诊断。能用科学的方法,认真纪录调查信息。

4、能够帮小鸟安个家,增强保护动物、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师准备:

鸟巢、各种鸟巢图片、纪录单。

学生准备:

课前寻找鸟巢,记录本、望远镜、卷尺、《科学学生生活手册》、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喜鹊是人们喜爱的鸟类之一,它们的巢不仅能为自己遮风挡雨,也是它们哺育后代

的家。播放视频。

2、提问:喜鹊的巢建在什么地方?喜鹊筑巢的植物材料有哪些?

二、探究发现,获取新知。

1、寻找喜鹊的巢。

(1)掌握方法:确定地点,观察记录。

(2)注意事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给找到的喜鹊巢拍照,注意爱护鸟巢,不能上树拆

喜鹊巢。

(3)寻找鸟巢:以小组为单位或在家长的带领下去寻找和观察鸟巢。

(4)讨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树上发现了喜鹊巢?距地面有多高?用什么植物材料搭成?

小组讨论,并记录结果。

2、找出喜鹊筑巢的植物材料。

(1)提出问题:喜鹊巢用什么植物材料筑成?结构有什么特点?

(2)掌握方法:

①用放大镜由外到里仔细观察喜鹊巢所用的材料。

②从整体到局部观察鸟巢结构特点,如:形状、大小、所用材料等。

(3)小组观察。

(4)得出结论:喜鹊喜欢在高大树木上用枯枝、杂草、树叶筑巢。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谈话。

2、设计方案。

3、制住:根据制作方法,选择制作材料,制作厂2个鸟巢。

4、展示。

5、评价

6、安置鸟巢。

12杀虫剂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出2-3种杀虫剂的名称和作用,说出杀虫剂对动植物和人的生存产生的影响。

2、能用调查的方法查阅杀虫剂的种类和作用,并整理制作资料卡。能通过辩论赛搜集信息、

整理信息、阐述信息、倾听信息。能归纳出辩论双方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收集论据。能对自己

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论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3、能根据有说服力的证据及时调整自己的观点。能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4、通过对杀虫剂的利与弊的辩论,能说出生物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教师准备:

杀虫剂的资料(文字、图片)、生物防治的资料等。

学生准备:

课前搜集杀虫剂的资料、《科学学生生活手册》、笔等。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出示蝗虫吃庄稼和用杀虫剂消灭害虫的图片。

2、引导:从前,我国农村很容易发生蝗虫灾害。蝗虫所到之处,遮天蔽日,寸草不生,对农

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后来,在杀虫剂的控制之下,蝗灾再也没有大规模爆发。杀虫剂在消

灭害虫的同时,会带来负面影响吗?

3、提问:用杀虫剂消灭害虫,会给生物的生存及环境带来哪些影响?如何避免杀虫剂危害?

二、获取事实。

1、提出问题:杀虫剂有哪些种类和用途?

2、掌握方法。

(1)快速浏览,及时发现自己所需的内容。

(2)将有用信息用笔勾画出来,圈一圈重点的词和句,以便进行分析、概括等。

3、学生根据要求阅读资料。

4、根据杀虫剂的名称、作用方式、毒性、残留进行归类,并制成资料卡。

三、形成知识。

1、汇报:指定学生展示制作的资料卡,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

2、讲解:杀虫剂主要有用于防治农业害虫的农药和用于防治城市卫生害虫的药品;杀虫剂能

够很快地消灭害虫,保护农作物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但由于杀虫剂都有一定的毒性,会对

周围的生物造成危害,比如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会杀死益虫;有的杀虫剂会在植物体内形成农药残

留;有的会对水源、空气造成污染等,严重时会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要尽量减少杀虫剂的

使用。

四、运用知识。

1、讨论:日常生活中可能用到的杀虫剂有哪些?如何尽量减少杀虫剂的危害?学生分组讨论。

2、交流:指定小组代表汇报自己的讨论结果,提示其他学生注意倾听,然后进行补充和评价。

3、作业:组织成立“辩论杀虫剂的利与弊”辩论队。明确正方观点为“杀虫剂的利大于弊”,

反方观点为“杀虫剂的弊大于利”。

第二课时

一、提出辩题。

引导:

本节课我们开展一场“门诊杀虫剂的利与弊”的辩论赛。课前正方和反方已经做了充分的准

备,接下来我们就进入比赛。

二、组织辩论。

1、明确辩论流程。

出示具体的辩论流程,学生观看。

(1)立论阶段。

首先正方和反方一辩开篇立论,各自围绕自己的观点,陈述证据,时间3分钟以内。

(2)驳立阶段。

先由反方二辩驳对方立论,再由正方二辩驳反方立论,时间2分钟以内。

(3)质辩环节。

先由正方三辩提问反方二、二、四辩各一个问题,反方辩手分别应答。每次提问时间不得超

过15秒,三个问题累计回答时间为1分30秒。

再由反方三辩提问正方一、二、四辩各一个问题,正文辩手分别应答。每次提问时间不得超

过15秒,三个问题累计回答时间为1分30秒。

最后,正方和反方三辩质辩小结,时间各为1分30秒。

(4)自由辩论。

根据双方的发言情况,进行自由辩论,时间为2分钟以内。

(5)总结陈词。

反方、正方四辩总结陈词,时间2分钟以内。

2、明确注意事项。

(1)在辩论时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话。

(2)不可进行人身攻击。

(3)尊重评委的评判。

(4)辩论开始时,一辩必须说“老师、评委,大家好”,其余皆可省去。

(5)在辩论中,辩手可以使用道具、图表和物品作为辅助手段以强化自己的陈辞。

3、组织开展辩论。

三、评价总结。

1、观众评价:观众可向正反方各提问题,由双方选派辩手作答。

2、评审团评价。结合观众的意见及评审团的意见,宣布获胜方,并简要说明理由。

3、教师总结。点评整场辩论赛,指出哪一方辩得好。

四、拓展延伸。

1、引导: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不仅使一些害虫产生了抗药性,还污染水体、大气和土壤,

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的身体健康。那有没有其他可以防治害虫的方法呢?出示菜蛾绒

茧蜂防治小菜蛾的资料。

2、提问:生物防治的类型和生物防治的优点都有哪些?

3、阅读:学生阅读有关资料,并将有关知识记录在手册中。

4、交流:将整理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总结,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5、作业:课下将生物防治病虫害的知识做成手抄报或海报。

13筑路影响生物生存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公路、铁路等建设对动植物生存产生影响的实例。

2、能针对修建公路的负面影响提出探究性问题。能利用阅读资料、观察等方式获取筑路对生

物产生影响的事实。能设计、搭建减少生物负面影响的公路模型。能运用分析、推理、概括等方

法得出活动结论。能对自己的探究结果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3、能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种方法设计搭建公路模型。能与他人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

务。

4、能自觉采取行动减少人类活动对动植物的负面影响,树立会与生物和谐相处的思想。

教师准备:

动物穿越公路的实例以及野生动物通道等资料和课件、搭建公路的材料等。

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生活手册》、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出示中国公路的图片,你知道吗?我国公路总里程已超过400万千米,其中高速公

路已突破13万千米。400万千米有多长呢?地球赤道的周长是40076千米,我国公路的总里程已

经能围绕地球99.81圈了!修建公路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还会带来负面影响吗?

2、提问:修筑公路对动植物会产生哪些影响?

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1、探究动物穿越公路的实例。

(1)提出问题:动物是怎样穿越公路的?动物为什么要穿越公路?动物穿越公路可能会导致

什么情况发生?

(2)阅读资料。学生阅读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或教师提供有关资料。

(3)得出结论:

①推测:根据动物穿越公路的事例,推测可能导致的事件。

②小结:动物穿越公路的行为可能会导致交通事故。

2、人类筑路对生物的影响。

(1)提问:人类筑路对动植物有哪些影响?

(2)阅读: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或教师补充的相关资料。

(3)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阅读结果,提示其他学生注意倾听,然后进行补充和评价。

(4)小结:人类筑路可能会对动植物造成影响,如破坏原有动植物生存环境、造成水土流失、

造成气温升高、伤害小动物等。

3、建立一个公路模型。

(1)引导:如果你是一个工程师,需修建一条新的公路,如何设计一个模型来减少筑路对

生物生存的负面影响呢?想一想要帮动物通过这几种环境,应该设计怎样的动物通道呢?

(2)设计:出示地道桥、过道桥等图片,引导学生构思设计,并将设计的方案画下来。

(3)搭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制作,选择木板、纸板、积木产材料进行搭建或制作,将自己

搭建或制作的模型拍摄下来,并粘贴在手册上。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4)展示。

(5)评价。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阅读资料,思考青藏铁路沿线的野生动物的特点,并制作成资料卡。

14风的形成

教学目标:

1、能说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能归纳出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能归纳出风是有力量的。

2、能从生活体验中提出风是怎样形成的问题。能根据实验方法进行热空气上升和风的成因的

实验。能按照制作方法制作风车模型。能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结果,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

得出结论。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能对自己的探

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3、能对探究风的成因产生兴趣。能实事求是地记录自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能尝试工用多种材

料、多种思路、多样的方法来制作风车模型。

4、能说出风的利与弊。

教师准备:

线香、蜡烛、简易天平、纸杯、蛇形纸带、风的成因实验箱、湿抹布、制作风车模型材料、

纪录表、课件等。

学生准备:

剪刀、尺子、胶水、《科学学生生活手册》、笔等。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出示风吹物动的情境图,为什么柳树枝条在飘荡,湖面能掀起波浪?

2、提问:你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吗?

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1、感受风。

(1)引导:风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能感受到风的存在?怎样制造出风?学生交流想到的方

法。谈话:让我们用刚才想到的这些方法来试一试吧!学生在小组内制造风,并进行集体交流。

(2)猜想:想一想,风的形成可能与什么有关?

2、观察热空气的流动。

(1)引导:空气受热后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让我们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2)方法:老师出示三个实验模型图片,讲解实验方法。

(3)提示:纸带和火焰要保持一定距离。注意安全,避免烫伤。

(4)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将结果填写在手册中。

(5)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6)思考:三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7)结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

3、观察风的形成。

(1)提问:自然界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

(2)方法:教师进行讲解。

(3)出示注意事项。

(4)实验:学生小组实验,观察实验中线香烟的流动方向,推测实验箱内外的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