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广东省深圳市34校中考历史适应性试卷(二)_第1页
2024年广东省深圳市34校中考历史适应性试卷(二)_第2页
2024年广东省深圳市34校中考历史适应性试卷(二)_第3页
2024年广东省深圳市34校中考历史适应性试卷(二)_第4页
2024年广东省深圳市34校中考历史适应性试卷(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年广东省深圳市34校中考历史适应性试卷(二)一、选择题。(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1.(2分)如图为远古传说中一场战争的形势图,这场战争的结果有利于()A.新石器的创制运用 B.禅让制的全面推行 C.华夏族的逐渐形成 D.奴隶制国家的产生2.(2分)由于铁犁牛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分封制难以为继,于是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导致私学兴起,学在官府逐渐下沉到学在民间,如孔子创办私学。这表明了()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B.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的反映 C.儒学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主流思想 D.百家争鸣促进思想领域的繁荣3.(2分)“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这段描述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A.目的 B.原因 C.结果 D.意义4.(2分)观察如图,图中“?”处应填入的内容是()A.出身 B.职业 C.财产 D.才学5.(2分)为维护东南沿海的安宁,明朝政府于1394年在大鹏湾畔建立了大鹏所城(位于深圳市大鹏新区,如图)。与大鹏所城的建立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修筑长城 B.北击匈奴 C.抗击倭寇 D.收复台湾6.(2分)如表为2006版初中历史教材和2016版统编初中历史教材内容的对比,这一变化有助于()2006版初中历史教科书2016版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主要叙述《南京条约》及其内容除《南京条约》外,还增加对《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的叙述A.还原鸦片战争爆发的真相 B.了解鸦片战争整体经过 C.深入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 D.引导关注历史前沿信息7.(2分)时任清朝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在评价戊戌变法时指出,变法的方向是正确的,但在三个月之内就完成了原本应花九年时间推行的政策。赫德意在()A.表明列强都支持变法 B.批评顽固派阻挠改革 C.赞美维新人士的清廉 D.指出变法失败的原因8.(2分)辛亥革命前后,英国报刊关于中国辛亥革命的言论数度变化,先是支持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后转为接受共和政府,再后又转向支持袁世凯。这些言论的变化是基于()A.英国在华利益的考虑 B.对中国民主革命的支持 C.英国报刊的公正立场 D.对清朝必然覆灭的认识9.(2分)如图示意图标题应是()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B.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 C.反“围剿”斗争取得胜利 D.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10.(2分)《李宗仁回忆录》记载,李宗仁于民国三十八年4月22日晚由杭州返回南京时,“四郊机枪之声不绝,首都已一片凄凉。平日最繁华的通衙大道,如中山路、太平路等地商民全部关门歇业,街上行人绝迹,只有少数部队在作撤退的准备”。该回忆说明当时()A.太平天国军队即将攻陷南京 B.北伐战争时革命军兵临南京城下 C.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南京 D.渡江战役中解放军迫近南京城郊11.(2分)1951年,中国人民为赴朝作战的志愿军将士制作了“抗美援朝纪念章”。据不完全统计,在1952年10月至1953年3月期间,抗美援朝前线收到了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慰问物品,数量多达250车皮。这充分展现了抗美援朝战争()A.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B.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2.(2分)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按照该标准,以下可以作为研究改革开放的原始史料的是()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记录 B.大型多媒体话剧《小平您好》 C.大型历史电视剧《伟大转折》 D.著名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13.(2分)如表所示内容反映出党和政府在对台问题上()1949年3月新华社发表《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社论20世纪50年代确立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1979年元旦发表《告台湾同胞书》2000年2月发表《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2022年8月发表《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A.始终坚持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B.顺应时代变化,不断调整统一政策 C.促成两岸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 D.贯彻“九二共识”,推进统一大业14.(2分)如表中的两部法典体现的共同社会特点是()《汉谟拉比法典》挖出奴隶眼睛或是打断奴隶骨头的人要赔偿奴隶价格的一半;若奴隶忤逆主人,一经定罪,主人可以割下他的耳朵。《十二铜表法》若用手或棒子打断自由人的骨头,则应缴纳罚金300阿司;如为奴隶,则为150阿司。A.保护私有财产B.商品经济活跃 C.保护奴隶权益 D.阶级属性鲜明15.(2分)如图反映了14世纪前后西欧社会思潮的转变,这种转变源自()A.思想启蒙运动的开展 B.人文主义思潮的盛行 C.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 D.大学兴起和城市自治16.(2分)伏尔泰在《哲学书简》里说:“这个国家的人民曾抵抗过其君主,遂使君主的权力受到节制。他们建立了一个明智的政体,使其君主有能力做好事,而无法做恶事;其贵族很有势力,但不仗势欺人;其平民能够参与政治,却并未导致混乱。”伏尔泰评论的这个国家应是()A.光荣革命后的英国 B.大革命之后的法国 C.独立战争后的美国 D.戊戌变法后的中国17.(2分)如图中,“?”处应填入的内容是()A.马克思主义 B.十月革命 C.中国共产党 D.独立运动18.(18分)中外物种交流丰富了生物多样性,促进了文明互鉴,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我国现有的农作物中,至少有五十多种来自国外。宋以前我国引入的农作物大多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的,多为果树和蔬菜,如葡萄、核桃、石榴等。中唐以后,随着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不断有新的农作物引进,如越南占城稻。明朝后期传入中国的农作物有玉米、马铃薯、向日葵、辣椒、番茄等近30种。——摘编自王思明《美洲原产作物的引种栽培及其对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等(1)根据材料一,指出第二、三、四阶段农作物传入中国的主要路径。这些农作物的引进,对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前后世界贸易示意图(2)观察材料二,填写图中①、②处对应的内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新航路开辟对全球经济活动的影响。材料三:中国杂交水稻在世界的推广示意图(3)根据材料三并联系所学,概述中国杂交水稻对世界的贡献。(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中外物种交流的特点。19.(18分)世界现代史是一部在战争中谋求和平的历史,请你参加下面的“20世纪以来的战争与和平”项目式学习任务。任务一:构建知识结构—梳理历史发展线索(1)请根据上述结构图,为①处概括一个主题。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发展出现了什么趋势?任务二:解读图表数据——分析史事相互关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实力对比变化表英国法国德国美国1860年工业产量位次12341910年工业产量位次3421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1245(2)任务二中的表格反映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与任务一中的②事件有何内在联系?(3)任务二中的历史图片反映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与任务一中的③事件有何内在联系?任务三:明确时空观念——激发多元历史思维时间事件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1916年2月至12月凡尔登战役1919年1月至6月巴黎和会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签署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成立(4)请从上述大事年表中选择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并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围绕“战争与和平”的主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价值观正确。

2024年广东省深圳市34校中考历史适应性试卷(二)一、选择题。(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1.(2分)如图为远古传说中一场战争的形势图,这场战争的结果有利于()A.新石器的创制运用 B.禅让制的全面推行 C.华夏族的逐渐形成 D.奴隶制国家的产生【解答】A.材料未涉及新石器的创制运用,排除A。B.尧舜禹时期,全面推行禅让制,不符合题意,排除B。C.根据图示及所学可知,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黄帝部落运用能辨明方向的指南车,在战鼓的激励下冲锋陷阵,最终打败蚩尤。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C项正确。D.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排除D。故选:C。2.(2分)由于铁犁牛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分封制难以为继,于是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导致私学兴起,学在官府逐渐下沉到学在民间,如孔子创办私学。这表明了()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B.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的反映 C.儒学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主流思想 D.百家争鸣促进思想领域的繁荣【解答】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排除A项;根据材料“铁犁牛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分封制难以为继,于是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导致私学兴起,学在官府逐渐下沉到学在民间,”可知,私学的兴起是因为经济上井田制的瓦解和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所以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B项正确;儒学在汉武帝时期才成为主流思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百家争鸣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3.(2分)“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这段描述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A.目的 B.原因 C.结果 D.意义【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地区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西晋末年以后,上百万北方人口的南迁,充实了江南地区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即上述材料记述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B项正确;江南地区开发的目的材料并未涉及,排除A项;江南地区开发,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民族融合以及经济、文化的交流,社会的进步,排除CD项。故选:B。4.(2分)观察如图,图中“?”处应填入的内容是()A.出身 B.职业 C.财产 D.才学【解答】根据题干图片“世袭制(血缘)、军功授封制(军功)、察举制(孝贤)、九品中正制(门第)、科举制”结合所学可知,图片反映的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隋朝开创科举制,用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选官依据是才华,D项正确;ABC项都不是科举制的选拔依据和标准,排除ABC项。故选:D。5.(2分)为维护东南沿海的安宁,明朝政府于1394年在大鹏湾畔建立了大鹏所城(位于深圳市大鹏新区,如图)。与大鹏所城的建立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修筑长城 B.北击匈奴 C.抗击倭寇 D.收复台湾【解答】据“为维护东南沿海的安宁,明朝政府于1394年在大鹏湾畔建立了大鹏所城”可知,大鹏所城的主要功能是抵御倭寇侵扰。在大鹏所城修建前后,明朝政府还在北方修建了被称为“世界奇迹”的大型防卫工事,并建造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皇家建筑群,C符合题意。修筑长城没有在东南沿海,排除A;北击匈奴在北方,与东南沿海无关,排除B;郑成功收复台湾,排除D。故选:C。6.(2分)如表为2006版初中历史教材和2016版统编初中历史教材内容的对比,这一变化有助于()2006版初中历史教科书2016版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主要叙述《南京条约》及其内容除《南京条约》外,还增加对《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的叙述A.还原鸦片战争爆发的真相 B.了解鸦片战争整体经过 C.深入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 D.引导关注历史前沿信息【解答】A.题干所示两版教材变化为增加了《南京条约》后签订的三个不平等条约,与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无关,排除。B.题干所示两版教材变化为增加了《南京条约》后签订的三个不平等条约,未体现鸦片战争整体经过,排除。C.题干所示两版教材变化为增加了《南京条约》后签订的三个不平等条约,结合所学可知,列强在《南京条约》基础上,获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权等,美、法等国也获得了侵略权益,故增加的内容有助于我们深入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符合题意。D.题干所示两版教材变化为增加了《南京条约》后签订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其用意并不是引导关注历史前沿信息,而是更全面理解鸦片战争影响,排除。故选:C。7.(2分)时任清朝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在评价戊戌变法时指出,变法的方向是正确的,但在三个月之内就完成了原本应花九年时间推行的政策。赫德意在()A.表明列强都支持变法 B.批评顽固派阻挠改革 C.赞美维新人士的清廉 D.指出变法失败的原因【解答】根据“变法的方向是正确的,三个月之内就完成了原本应花九年时间推行的政策。”可知,材料中赫德认为戊戌变法虽然方向正确,但存在急于求成的缺陷,即分析了变法失败的原因,D项正确;材料中赫德对戊戌变法持肯定态度,但无法体现列强都支持变法,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提及顽固派阻挠改革,排除B项;材料中赫德对戊戌变法持肯定态度,没有体现对维新人士的评价,排除C项。故选:D。8.(2分)辛亥革命前后,英国报刊关于中国辛亥革命的言论数度变化,先是支持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后转为接受共和政府,再后又转向支持袁世凯。这些言论的变化是基于()A.英国在华利益的考虑 B.对中国民主革命的支持 C.英国报刊的公正立场 D.对清朝必然覆灭的认识【解答】A.据题干材料“辛亥革命前后,英国报刊关于中国辛亥革命的言论数度变化,先是支持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后转为接受共和政府,再后又转向支持袁世凯”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报刊关于中国辛亥革命的言论变化是主要是基于英国在华利益的考虑,英国报刊的立场决定了其对华政策,符合题意。B.英国报刊关于中国辛亥革命的言论变化是基于英国在华利益的考虑,而不是对中国民主革命的支持,排除。C.英国报刊关于中国辛亥革命的言论变化是基于利益做出的反复考量,是一种政治丑态,“公正立场”说法错误,排除。D.清朝覆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英国对外政策的表现无关,排除。故选:A。9.(2分)如图示意图标题应是()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B.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 C.反“围剿”斗争取得胜利 D.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解答】A.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故A项错误;B.“武装起义”不属于合作,故B项错误;C.反“围剿”斗争取得胜利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D.根据材料“1924年,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创办黄埔军校”结合所学可知,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成果,根据材料“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人领导武装起义”结合所学可知,南昌起义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因此材料反映了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故D项正确。故选:D。10.(2分)《李宗仁回忆录》记载,李宗仁于民国三十八年4月22日晚由杭州返回南京时,“四郊机枪之声不绝,首都已一片凄凉。平日最繁华的通衙大道,如中山路、太平路等地商民全部关门歇业,街上行人绝迹,只有少数部队在作撤退的准备”。该回忆说明当时()A.太平天国军队即将攻陷南京 B.北伐战争时革命军兵临南京城下 C.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南京 D.渡江战役中解放军迫近南京城郊【解答】从材料“民国三十八年4月22日晚由杭州返回南京”中的时间和南京,我们可以看出,这应该是指渡江战役的部队要攻占南京。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放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故选:D。11.(2分)1951年,中国人民为赴朝作战的志愿军将士制作了“抗美援朝纪念章”。据不完全统计,在1952年10月至1953年3月期间,抗美援朝前线收到了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慰问物品,数量多达250车皮。这充分展现了抗美援朝战争()A.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B.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解答】据题干“据不完全统计,在1952年10月至1953年3月期间,抗美援朝前线收到了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慰问物品,数量多达250车皮”可知,这说明抗美援朝战争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故B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不能说明抗美援朝战争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排除A;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排除C;新中国成立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排除D。故选:B。12.(2分)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按照该标准,以下可以作为研究改革开放的原始史料的是()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记录 B.大型多媒体话剧《小平您好》 C.大型历史电视剧《伟大转折》 D.著名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解答】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记录”是原始史料,可信度最高,故A正确;B.“大型多媒体话剧《小平您好》”是经过话剧家编纂的,不属于原始史料,故B错误;C.“大型历史电视剧《伟大转折》”是属于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经过导演的艺术加工,不属于原始史料,故C错误;D.“著名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可知是文学作品,故D错误。故选:A。13.(2分)如表所示内容反映出党和政府在对台问题上()1949年3月新华社发表《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社论20世纪50年代确立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1979年元旦发表《告台湾同胞书》2000年2月发表《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2022年8月发表《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A.始终坚持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B.顺应时代变化,不断调整统一政策 C.促成两岸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 D.贯彻“九二共识”,推进统一大业【解答】A.20世纪50年代,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方针政策,是“争取”而不是“始终坚持”,必要时会采取相应武力手段,排除A项。B.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党和政府在对台政策问题上的一个调整过程,党和政府在对台政策问题上具有原则性和与时俱进的特点,B项正确。C.促成两岸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在材料并不能体现,说法错误,排除C项。D.贯彻“九二共识”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是党和政府在对台问题上的态度,但没有全面反映出党和政府在对台问题上的政策变化,排除D项。故选:B。14.(2分)如表中的两部法典体现的共同社会特点是()《汉谟拉比法典》挖出奴隶眼睛或是打断奴隶骨头的人要赔偿奴隶价格的一半;若奴隶忤逆主人,一经定罪,主人可以割下他的耳朵。《十二铜表法》若用手或棒子打断自由人的骨头,则应缴纳罚金300阿司;如为奴隶,则为150阿司。A.保护私有财产 B.商品经济活跃 C.保护奴隶权益 D.阶级属性鲜明【解答】A.题干表格未体现这两部法典保护私有财产的内容,排除。B.题干表格未体现当时商品经济活跃的内容,排除。C.材料所述内容体现了两部法典维护奴隶主权益,而不是维护奴隶权益,排除。D.根据材料“挖出奴隶眼睛或是打断奴隶骨头的人要赔偿奴隶价格的一半;若奴隶忤逆主人,一经定罪,主人可以割下他的耳朵”“若用手或棒子打断自由人的骨头,则应缴纳罚金300阿司;如为奴隶,则为150阿司”等信息可知,可以看出这两部法律都维护奴隶主的利益,体现在奴隶制下的奴隶的社会地位低下,奴隶主掌握奴隶的生杀大全,阶级属性鲜明,符合题意。故选:D。15.(2分)如图反映了14世纪前后西欧社会思潮的转变,这种转变源自()A.思想启蒙运动的开展 B.人文主义思潮的盛行 C.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 D.大学兴起和城市自治【解答】根据材料“14世纪前后西欧社会思潮的转变”“我是凡人,只要求凡人的幸福”及所学知识,14世纪中叶,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工商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不满罗马教廷对精神世界的控制,对教会宣扬的苦行禁欲、追求死后进入天堂的生活态度渐生异议,要求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他们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这种被称为人文主义的思潮逐渐流行,文艺复兴运动兴起,B项正确;启蒙运动发生在17、18世纪,核心思想是理性主义,排除A项;文艺复兴运动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题干变化并不是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结果,排除C项;中世纪晚期大学兴起和城市自治,与题干信息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B。16.(2分)伏尔泰在《哲学书简》里说:“这个国家的人民曾抵抗过其君主,遂使君主的权力受到节制。他们建立了一个明智的政体,使其君主有能力做好事,而无法做恶事;其贵族很有势力,但不仗势欺人;其平民能够参与政治,却并未导致混乱。”伏尔泰评论的这个国家应是()A.光荣革命后的英国 B.大革命之后的法国 C.独立战争后的美国 D.戊戌变法后的中国【解答】据“遂使君主的权力受到节制。他们建立了一个明智的政体”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限制国王的权力,建立君主立宪制。据此可以判断伏尔泰评论的这个国家应是光荣革命后的英国。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是联邦总统制,法国是民主共和制。伏尔泰生活在18世纪,与戊戌变法后的中国时间不符。故选:A。17.(2分)如图中,“?”处应填入的内容是()A.马克思主义 B.十月革命 C.中国共产党 D.独立运动【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导致无产阶级壮大,社会矛盾尖锐,空想社会主义对这种状况无能为力,不能解决现实问题。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为无产阶级自我解放指明方向。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实践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也促进了更大范围的工人运动和民族民主运动,思维导图描述的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实践及影响,A项正确;十月革命是1917年发生在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也是马克思主义由理想走向现实,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是是1921年成立的中国革命组织,也是马克思主义由理想走向现实,排除C项;独立运动主要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或者美国的独立运动等,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一、选择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18.(18分)中外物种交流丰富了生物多样性,促进了文明互鉴,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我国现有的农作物中,至少有五十多种来自国外。宋以前我国引入的农作物大多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的,多为果树和蔬菜,如葡萄、核桃、石榴等。中唐以后,随着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不断有新的农作物引进,如越南占城稻。明朝后期传入中国的农作物有玉米、马铃薯、向日葵、辣椒、番茄等近30种。——摘编自王思明《美洲原产作物的引种栽培及其对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等(1)根据材料一,指出第二、三、四阶段农作物传入中国的主要路径。这些农作物的引进,对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前后世界贸易示意图(2)观察材料二,填写图中①、②处对应的内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新航路开辟对全球经济活动的影响。材料三:中国杂交水稻在世界的推广示意图(3)根据材料三并联系所学,概述中国杂交水稻对世界的贡献。(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中外物种交流的特点。【解答】(1)根据材料“宋以前我国引入的农作物大多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的,多为果树和蔬菜,如葡萄、核桃、石榴等”中唐以后,随着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不断有新的农作物引进得出,农作物传入中国的主要路径是陆海丝绸之路。根据材料“明朝后期传入中国的农作物有玉米,马铃薯、向日葵、辣椒、番茄等近30种”得出,丰富了中国的粮食种类,提高了粮食产量,满足了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农作物的引进,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结构,提高了营养水平。(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角贸易将非洲的①黑奴运到②美洲充当劳动力。根据图示信息“美洲大量物种传入欧洲”“亚洲大量物品传入欧洲”和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交流和商品流通;建立了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直接的商业联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袁隆平研制出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的产量,有利于缓解了全球粮食短缺问题;推动了全球(4)根据丝绸之路和新航路开辟的贸易图可得出,中外物种交流具有双向性,广泛性;根据上述材料总结可得出,物种交流以可食用的物种为主。故答案为:(1)主要路径:陆海丝绸之路。积极影响:①丰富了中国的粮食种类,提高了粮食产量,满足了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②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③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结构,提高了营养水平。(回答两项即可)(2)填图:①黑奴(或奴隶)、②美洲;影响:促进了物种交流和商品流通。建立了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直接的商业联系(或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3)贡献:①缓解了全球粮食短缺问题。②推动了全球农业科技的进步。(4)特点:①双向性;②广泛性(或“多元性”);③以可食用的物种为主等。(回答其中一点即可)19.(18分)世界现代史是一部在战争中谋求和平的历史,请你参加下面的“20世纪以来的战争与和平”项目式学习任务。任务一:构建知识结构—梳理历史发展线索(1)请根据上述结构图,为①处概括一个主题。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发展出现了什么趋势?任务二:解读图表数据——分析史事相互关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实力对比变化表英国法国德国美国1860年工业产量位次12341910年工业产量位次3421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1245(2)任务二中的表格反映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与任务一中的②事件有何内在联系?(3)任务二中的历史图片反映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与任务一中的③事件有何内在联系?任务三:明确时空观念——激发多元历史思维时间事件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1916年2月至12月凡尔登战役1919年1月至6月巴黎和会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签署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成立(4)请从上述大事年表中选择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并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围绕“战争与和平”的主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价值观正确。【解答】(1)主题:根据材料“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等可知,图示反映的是世界格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