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外国语学校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_第1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外国语学校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_第2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外国语学校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_第3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外国语学校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_第4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外国语学校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外国语学校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计60分)1.(2分)如图排列出了南北朝至五代十国时期的朝代顺序,其中与①处王朝相关的史实是()A.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B.南下灭陈,统一全国 C.政权更迭,社会动荡 D.藩镇割据,黄巢起义2.(2分)某班进行“小钱币,大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一位同学推测如图这枚吉语花钱(铸有吉祥词语,不流通)的出现不早于隋唐时期。以下可作为依据的是()A.工匠开始掌握青铜冶炼技术 B.这枚钱币采用圆形方孔形制 C.中央政府统一铸造了五铢钱 D.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科举制3.(2分)“在大运河的修建过程中,古人们遇到了许多难题,如所连接的海河、黄河等五大水系的海拔不同,如何控制水的流向等等。但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修成了直到今天我们都为之骄傲的大运河”。此材料重点强调大运河()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B.加强了南北地区的联系 C.巩固隋王朝的全国统治 D.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4.(2分)下列表格内容,可以用来佐证唐太宗“贞观之治”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李世民所任用的官员出身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学士秦王府幕僚长孙无忌,高士廉皇亲国戚魏征、薛万彻政敌李建成的旧部尉迟敬德、褚遂良、张公瑾隋末农民起义首领A.用人唯贤 B.提倡文教 C.整顿吏治 D.完善科举5.(2分)如图所示为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雕塑中骑马女子头戴方锥形黑色高帽,帽子周围垂有黄色纱帷,她上穿橘黄色花福衫,下着间色花长裙,脚祗黑靴,生动地再现了唐代妇女戴帷帽骑马出行的真实情景。这件雕塑折射出唐朝()A.边疆巩固,重文轻武 B.社会风气兼容并包 C.政策开明,和同一家 D.经济繁荣,文学多彩6.(2分)宋朝诗人杨万里说:“诗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盖当时以此设科取士,士皆争竭其心思而为之。”此则材料可以实证唐诗的()A.影响深远 B.形式多样 C.取材广泛 D.繁荣原因7.(2分)唐朝前期的中外交流达到了20世纪之前中国对外交流的最高峰。对如图反映的中外交流事件解读正确的是()A.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B.开辟了通往西域之路 C.对佛教发展做出贡献 D.促进了吐蕃经济发展8.(2分)在埃及开罗附近、叙利亚沙玛拉、印度勃拉名纳巴特等地的遗址中都曾发现了不少唐代瓷片等文物,这说明唐朝()A.瓷器成为最主要的商品 B.对外贸易辐射范围广 C.民族关系得到迅速发展 D.是东亚文化圈的中心9.(2分)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其中,符合“盛唐浪漫精神的深化”“天与俱高的艺术境界”“天真狂放的艺术个性”三个特征的唐代诗人是()A.骆宾王 B.杜甫 C.白居易 D.李白10.(2分)唐前期,关中(陕西省中部平原地区)261个军府拥兵26万,约占全国军府总数和兵力总额的40%。唐玄宗天宝年间设置了安西(西域地区)等九个节度使和一个岭南(今广东、广西)五府经略使,十镇兵力驻军约49万人,约占当时全国总兵力的86%。唐玄宗的这一举措()A.体现内重外轻的布局 B.为唐朝衰落埋下隐患 C.遏制了边疆地区叛乱 D.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11.(2分)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境内钱塘江一带遭到海潮入侵,万亩农田被淹。吴越国王钱镠组织人力修筑海塘堤坝,使钱塘江附近逐渐变成富庶的农业区。这反映了()A.藩镇林立局面难以抵御灾害 B.人口大批南迁引发环境问题 C.政局相对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D.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南方12.(2分)宋初,大臣赵普向宋太祖提议“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此建议针对的问题是()A.农民起义 B.积贫积弱 C.外族入侵 D.君弱臣强13.(2分)谚语中蕴含着历史信息。下列谚语诗和诗词中能突出反映宋朝治国政策的是()A.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 B.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C.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 D.做人莫作军,做铁莫作针14.(2分)公元997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1007年后,宋真宗在此基础上又增设了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合称“四监司”。宋真宗此举旨在()A.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B.削弱相权以强化专制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控 D.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15.(2分)为了应对如表中面临的危局,北宋政府的破局之策是什么()政府面临的“三冗”危机政治危机政治风气因循保守,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财政危机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收入入不敷出军事危机战场上屡战屡败,每年被迫输出大量钱物。A.创立进士科,科举取士 B.合同为一家,实行和亲 C.王安石变法,富国强兵 D.杯酒释兵权,重文轻武16.(2分)下列古钱币的形制与铸币文字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图中国货币图样最适合用来研究哪一主题()A.冶铁技术的进步 B.民族交融的加强 C.抑商政策的演变 D.中外文化的交流17.(2分)榷场是在宋与辽、宋与西夏边界开设的贸易场所,在促进边界贸易的同时,榷场贸易作为一种政治手段,使得各民族之间处于一种相对稳定平和的状态当中,使得战争的紧张氛围得以弥合。材料主要说明了榷场的()A.影响 B.特点 C.背景 D.性质18.(2分)宋朝的公主赵姬因战乱流落到今天的深圳一带并结婚生子,到南宋光宗时期才追认为皇姑并追封为郡主。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是()A.金灭北宋 B.蒙古灭金 C.元朝建立 D.元灭南宋19.(2分)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和张择端所画《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同一座都市商业繁荣的景象。这座都市是()A.唐代长安 B.北宋开封 C.南宋临安 D.元代大都20.(2分)南宋时期,江南地区一度出现了农民竞相种植春小麦的现象,种麦倍于种稻。其原因在于()A.土地开垦数量增加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南稻北麦格局改变21.(2分)“酒店多点灯烛沽卖,粥饭点心。……直至天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体现宋朝商业发展怎样的特点()A.纸币开始使用 B.打破时间限制 C.打破坊市制度 D.海外贸易活跃22.(2分)如图柱状图说明两宋时期()A.宰相权力的削弱 B.纸币的大量发行 C.海外贸易的发展 D.商标广告的出现23.(2分)北宋时期,政府乐于见到人们的鉴赏喜好从贵金属转向陶瓷,这一转变有利于金属货币的流通,并向少数民族政权换取和平。可见政府支持这一转变的主要意图是()A.引导贵族生活方式的转变 B.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C.提倡节俭以保持士人清廉 D.促进经济发展和支付岁币24.(2分)电影《满江红》成为2023年春节档电影票房冠军,也把这一段历史再次拉进人们的视野。数百年来岳飞一直被民众传颂,主要是因为他()A.被秦桧陷害,含冤去世 B.英勇善战,岳家军纪律严明 C.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 D.郾城大捷,收复了北方失土25.(2分)“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结合如图“淮水”的位置,指出签署“盟书”的两个政权是()A.北宋和辽 B.北宋和西夏 C.南宋和金 D.南宋和西夏26.(2分)有学者认为,元代有不少蒙古语和西域语言的音译词被吸收到汉语汉文中。如车站的“站”就是蒙古语jam(驿传)的译音,“站”字汉语本义是“立着”“停下”,而元代汉蒙语并用合成“驿站”一词,遂发展为如今车站的“站”义。这说明()A.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B.交通发展强化了统治 C.元代重视文化建设 D.民族交融丰富了文化27.(2分)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到元朝时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A.回族 B.匈奴族 C.党项族 D.女真族28.(2分)忽必烈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他还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他的这些举措()A.结束了草原的分裂混战 B.有助于元朝统一全国 C.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D.消除了各民族间矛盾29.(2分)1333年,元朝开科取士,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唐兀、回回、于阗、哈喇鲁、畏兀儿等民族50名,有58%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70%娶汉人为妻。这说明元朝()A.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B.已经完全实现汉化 C.科举考试更加公平 D.民族交融趋势加强30.(2分)小明同学做的历史单元笔记中有“宋金和战”、“经济重心南移”“纸币交子”“元朝的建立与统一”“行省制度”、“宣政院”等关键词,由此判断,他学习的单元主题是()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计40分)31.(16分)中国自古就有“史诗合一、诗史互证”的传统。通过唐诗宋词元曲,我们可以感受文学魅力,一览历史胜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诗史互证一:唐诗材料一:表格整理自《以诗证史一以唐诗看唐都长安的繁荣》作者唐诗节选盛世表现可反映的史实和对史实的合理解释白居易百千家似棋盘局,十二街如种菜畦。①城市发展【示例】长安城布局严整,规模宏大,人口众多,反映唐朝城市发展和商业繁荣柳宗元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咸称天子神,献号天可汗。注:“文皇”指的是唐太宗②皇甫曾律仪传教诱,僧腊老烟霄。更欲寻真去,乘船过海潮。——《赠鉴上人》(即鉴真)③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登科后》④杜甫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⑤诗史互证二:宋词材料二: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衣冠毕会,商贾云集”。柳永词称“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据《宋朝诗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分析》诗史互证三:元曲材料三:元朝建立后,丝绸之路更加通畅,东西交往频繁。马致远在散曲中赞美:“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万斯年,平天下……小国土尽来朝……喜!五谷丰登,万民乐业”。贯云石也在散曲中唱道:“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清代魏源说:“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廊,过于汉唐。”——据《元曲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启示》问题一:根据材料一中的唐诗,归纳盛唐气象的表现,请填写对应诗歌的序号。经济发展:;中外交往:;民族交融:;制度发展:。问题二:请模仿材料一中①的示例,任选一个盛世表现,利用史实对盛唐气象作出合理解释。问题三:根据材料二,概括杭州在唐宋时期的发展盛况。问题四:根据材料三,归纳马致远、贯云石、魏源对元朝有什么共同认识。32.(14分)有效的国家管理是巩固统治和社会安定的前提,历代统治者都做出了不懈地努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性,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摘编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材料二: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部编七年级下册历史教科书第8页材料三:为使宋王朝能长治久安,而不至成为继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的王朝,宋代皇帝做出“与士大夫治天下”的决定,……一再强调“不以武人为大帅,专制一道。必以文臣为经略,以总制之。”——李道涛《试论宋代A思想在制度建设中的体现及其影响》材料四:元代制度,除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地区,全国划分为岭北、辽阳等十多个行省……行省制度是沟通中央与基层社会联系的桥梁,使边远地区与中央的联系大大加强。明清时期,“行省”这一名称被沿用了下来……元代行省的划分也初步奠定了今天中国省制的规模。——摘编自尚衍斌《元代疆域治理的历史镜鉴》问题一: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的理由。问题二:材料二体现唐太宗哪一治国理念根据所学,列举一例唐太宗落实该理念的措施。问题三:将材料三的A处填写完整,结合所学,写出一项体现该国策的具体措施。问题四:结合材料四,概括元朝创立行省制的重要意义。33.(10分)七年级某学习小组以“宋代农业新发展”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任务一【解读数据——看趋势】材料一:中国古代(西汉一南宋)人口分布变化时间断面西汉(2年)西晋(280年)唐朝(742年)北宋南宋南方地区人口占比24.04%48.11%44.24%63.42%53.98%——摘编自龚胜生等《两千年来中国经济重心变迁的量化分析》任务二【研读史料——探原因】材料二:因素一:生产工具因素二:灌溉工具因素三:种植技术因素四:水利工程在宋代,复种技术也得到推广,江南种稻普遍分“早禾”和“晚禾”两种,种植和收获的时间不同。南宋时冬麦和晚稻两熟制也得到大面积推广。——部编七年级下册历史教科书第42页南宋前五十年内,兴建许多水利设施,如湖南的龟塘,可灌田万顷。在两浙地区修堰置闸,阻挡海潮浸淹民田。其中最著名的是淮东的绍熙堰,全长数百里,使淮东数百万顷湿地变良田。——张岂之《中国历史辽宋夏金卷》秧马是宋朝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插秧工具。它底部平滑,两端翘起。拔秧时,人们跨坐秧马,前后滑行自如。——部编七年级下册历史教科书第42页高转筒车,用水力或畜力转动岸上的转轮,能利用水流将轮辐转动引水上山,将水提到十多米高的地方,解决岸高水低,特别是低陵山地的灌溉,有着重要意义。——漆侠《宋代经济史》任务三【时事鉴史——找路径】材料三:新质生产力=(科学技术+生产要素+产业)x(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王羽《新质生产力理论公式构建和思考》问题一: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分布变化的总体趋势。问题二: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任选一个因素,分析其如何促进宋代农业发展?(不能完全照抄材料)示例:因素一:生产工具。秧马的使用,既可以减轻弯腰曲背之苦,节省人力,又能提高劳动效率,大大提高耕作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农业的发展。问题三:结合材料三,请你为促进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一项合理性建议?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外国语学校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计60分)1.(2分)如图排列出了南北朝至五代十国时期的朝代顺序,其中与①处王朝相关的史实是()A.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B.南下灭陈,统一全国 C.政权更迭,社会动荡 D.藩镇割据,黄巢起义【解答】581年,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B项正确;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排除A项;隋朝是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朝代,排除C项;唐朝中后期出现藩镇割据,黄巢起义,排除D项。故选:B。2.(2分)某班进行“小钱币,大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一位同学推测如图这枚吉语花钱(铸有吉祥词语,不流通)的出现不早于隋唐时期。以下可作为依据的是()A.工匠开始掌握青铜冶炼技术 B.这枚钱币采用圆形方孔形制 C.中央政府统一铸造了五铢钱 D.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科举制【解答】图片吉语花钱中的文字是“状元及第”,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称为状元。隋炀帝时,进士科的设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故D符合题意;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科举制可作为吉语花钱(铸有吉祥词语,不流通)的出现不早于隋唐时期的依据,ABC不能作为吉语花钱(铸有吉祥词语,不流通)的出现不早于隋唐时期的依据,排除。故选:D。3.(2分)“在大运河的修建过程中,古人们遇到了许多难题,如所连接的海河、黄河等五大水系的海拔不同,如何控制水的流向等等。但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修成了直到今天我们都为之骄傲的大运河”。此材料重点强调大运河()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B.加强了南北地区的联系 C.巩固隋王朝的全国统治 D.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解答】根据材料“在大运河的修建过程中,古人们遇到了许多难题,……但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修成了直到今天我们都为之骄傲的大运河”可知,古代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克服了许多困难才修建了大运河,此材料重点强调大运河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D项正确;AB项是大运河的影响,但材料未体现,排除AB项;材料强调克服困难,没有体现巩固隋朝统治,排除C项。故选:D。4.(2分)下列表格内容,可以用来佐证唐太宗“贞观之治”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李世民所任用的官员出身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学士秦王府幕僚长孙无忌,高士廉皇亲国戚魏征、薛万彻政敌李建成的旧部尉迟敬德、褚遂良、张公瑾隋末农民起义首领A.用人唯贤 B.提倡文教 C.整顿吏治 D.完善科举【解答】根据材料中“李世民所任用的官员”可知,有点出身敌对势力阵营,有点是农民起义首领,但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任人唯贤,因此用人唯贤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原因,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太宗善于用人,未涉及提倡文教、整顿吏治、完善科举,排除BCD项。故选:A。5.(2分)如图所示为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雕塑中骑马女子头戴方锥形黑色高帽,帽子周围垂有黄色纱帷,她上穿橘黄色花福衫,下着间色花长裙,脚祗黑靴,生动地再现了唐代妇女戴帷帽骑马出行的真实情景。这件雕塑折射出唐朝()A.边疆巩固,重文轻武 B.社会风气兼容并包 C.政策开明,和同一家 D.经济繁荣,文学多彩【解答】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折射出唐朝社会风气兼容并包。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当时的生活风气兼容并包,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故选:B。6.(2分)宋朝诗人杨万里说:“诗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盖当时以此设科取士,士皆争竭其心思而为之。”此则材料可以实证唐诗的()A.影响深远 B.形式多样 C.取材广泛 D.繁荣原因【解答】根据材料“盖当时以此设科取士,士皆争竭其心思而为之”可知,唐朝科举制考诗赋,促进了唐诗的繁荣,因此材料反映了唐诗的繁荣原因,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唐诗的影响、形式及取材,排除ABC项。故选:D。7.(2分)唐朝前期的中外交流达到了20世纪之前中国对外交流的最高峰。对如图反映的中外交流事件解读正确的是()A.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B.开辟了通往西域之路 C.对佛教发展做出贡献 D.促进了吐蕃经济发展【解答】根据地图中“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可知,反映了玄奘西行天竺取经的史实。玄奘西行天竺,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C项正确;地图未体现中日交流,排除A项;汉朝张骞开通西域之路,排除B项;唐朝实行和亲政策促进了吐蕃经济发展,与玄奘西行无关,排除D项。故选:C。8.(2分)在埃及开罗附近、叙利亚沙玛拉、印度勃拉名纳巴特等地的遗址中都曾发现了不少唐代瓷片等文物,这说明唐朝()A.瓷器成为最主要的商品 B.对外贸易辐射范围广 C.民族关系得到迅速发展 D.是东亚文化圈的中心【解答】根据材料信息,埃及、叙利亚、印度都发现了不少唐代瓷片等文物,说明唐朝对外贸易辐射范围广,B项正确;材料缺少比较信息,不能说明瓷器成为最主要的商品,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外交流,不是民族关系,排除C项;埃及、叙利亚都在西亚地区,不能说明唐朝是东亚文化圈的中心,排除D项。故选:B。9.(2分)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其中,符合“盛唐浪漫精神的深化”“天与俱高的艺术境界”“天真狂放的艺术个性”三个特征的唐代诗人是()A.骆宾王 B.杜甫 C.白居易 D.李白【解答】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李白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表现出藐视权贵、超凡脱俗的风骨。他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因此享有“诗仙”的赞誉。符合“盛唐浪漫精神的深化”“天与俱高的艺术境界”“天真狂放的艺术个性”三个特征的唐代诗人是李白,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10.(2分)唐前期,关中(陕西省中部平原地区)261个军府拥兵26万,约占全国军府总数和兵力总额的40%。唐玄宗天宝年间设置了安西(西域地区)等九个节度使和一个岭南(今广东、广西)五府经略使,十镇兵力驻军约49万人,约占当时全国总兵力的86%。唐玄宗的这一举措()A.体现内重外轻的布局 B.为唐朝衰落埋下隐患 C.遏制了边疆地区叛乱 D.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解答】根据材料信息,唐玄宗设置九个节度使和一个五府经略使,十个军镇的兵力约占当时全国总兵力的86%,造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最终爆发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B项正确;唐玄宗设置节度使并使其握有重兵,造成外重内轻的局面,排除A项;“遏制了边疆地区叛乱”表述太绝对,排除C项;这种军事布局导致安史之乱,后来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不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排除D项。故选:B。11.(2分)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境内钱塘江一带遭到海潮入侵,万亩农田被淹。吴越国王钱镠组织人力修筑海塘堤坝,使钱塘江附近逐渐变成富庶的农业区。这反映了()A.藩镇林立局面难以抵御灾害 B.人口大批南迁引发环境问题 C.政局相对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D.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南方【解答】A.材料中并没有叙述藩镇林立局面,排除A;B.材料叙述没有说明人口迁移引发环境问题,排除B;C.通过材料“吴越国王钱镠组织人力修筑海塘堤坝,使钱塘江附近逐渐变成富庶的农业区”可以看出,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吴越国有条件兴修水利工程,为农业发展创造条件,说明政局相对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故C正确;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排除D。故选:C。12.(2分)宋初,大臣赵普向宋太祖提议“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此建议针对的问题是()A.农民起义 B.积贫积弱 C.外族入侵 D.君弱臣强【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还控制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政治上,在中央,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置三司使分化宰相的财政大权,设置枢密使分化宰相的军事大权。地方上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制度,还在各州设置通判,分割知州权力,经济上,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通过这些措施,宋朝中央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因此,“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此建议针对的问题是君弱臣强,D项正确;综上所述可知材料中的建议针对的是君弱臣强,而非农民起义、积贫积弱和外族入侵,排除ABC项。故选:D。13.(2分)谚语中蕴含着历史信息。下列谚语诗和诗词中能突出反映宋朝治国政策的是()A.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 B.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C.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 D.做人莫作军,做铁莫作针【解答】“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意思是好男儿不当兵,好铁不做针,反映北宋时人们重文轻武,不以从军为荣的时代特点。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抬高文臣的地位,压制武将的发展,D项正确;“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表达了诗人宁愿成为低级军官为国家冲锋陷阵,也不愿做一个只会雕句寻章的书生,因为他认为百夫长比书生优越,排除A项;“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描绘了天宝年间安史之乱后的荒凉景象,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排除B项;“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是岳飞的名言,他认为文官不贪图钱财,武将不惧怕死亡,国家才能得到太平,这一名言被广泛传颂,并成为评价文武官员优劣的标准,排除C项。故选:D。14.(2分)公元997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1007年后,宋真宗在此基础上又增设了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合称“四监司”。宋真宗此举旨在()A.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B.削弱相权以强化专制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控 D.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解答】根据材料信息,宋代在地方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管控,体现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监控的目的,C项正确;宋太祖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政收归中央,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排除A项;削弱相权以强化专制是中央机构改革的目的,与地方机构改革不符,排除B项;设立多重机构,是为了分散权力,并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D项。故选:C。15.(2分)为了应对如表中面临的危局,北宋政府的破局之策是什么()政府面临的“三冗”危机政治危机政治风气因循保守,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财政危机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收入入不敷出军事危机战场上屡战屡败,每年被迫输出大量钱物。A.创立进士科,科举取士 B.合同为一家,实行和亲 C.王安石变法,富国强兵 D.杯酒释兵权,重文轻武【解答】根据材料信息,北宋中期,“冗官、冗兵、冗费”问题突出,积贫积弱的危机凸显,统治危机加剧,为了巩固统治,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变法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基本原则是加强国家对这些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C项正确;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排除A项;唐蕃和亲,会盟,“和同为一家”,排除B项;北宋初年,统治者鉴于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对政权稳固有积极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16.(2分)下列古钱币的形制与铸币文字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图中国货币图样最适合用来研究哪一主题()A.冶铁技术的进步 B.民族交融的加强 C.抑商政策的演变 D.中外文化的交流【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契丹、西夏创制了本民族货币,也是圆形方孔的形制,金属材质,印制四个文字,是仿照宋朝货币而制作,体现了少数民族积极学习中原文化,说明当时民族交融加强,B项正确;材料中是铜钱,不是铁钱,排除A项;材料中只有货币的形态,无法反映其对商业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民族交融,与中外交流无关,排除D项。故选:B。17.(2分)榷场是在宋与辽、宋与西夏边界开设的贸易场所,在促进边界贸易的同时,榷场贸易作为一种政治手段,使得各民族之间处于一种相对稳定平和的状态当中,使得战争的紧张氛围得以弥合。材料主要说明了榷场的()A.影响 B.特点 C.背景 D.性质【解答】依据材料信息“榷场……在促进边界贸易的同时……使得各民族之间处于一种相对稳定平和的状态当中,使得战争的紧张氛围得以弥合”可知,材料主要说明了榷场的影响;榷场的设置,促进边界贸易,使得各民族之间处于一种相对稳定平和的状态当中,使得战争的紧张氛围得以弥合,有利于双方经济发展,故A项正确;特点是所具有的特别或特殊之处,材料并没有体现榷场的特点,排除B项;背景是事件之前发生的,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材料涉及到榷场的性质,但主要说明了榷场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18.(2分)宋朝的公主赵姬因战乱流落到今天的深圳一带并结婚生子,到南宋光宗时期才追认为皇姑并追封为郡主。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是()A.金灭北宋 B.蒙古灭金 C.元朝建立 D.元灭南宋【解答】根据材料“到南宋光宗时期才追认为皇姑并追封为郡主”及所学知识,1127年,金灭北宋,北宋皇族流落民间,北宋建立后,南宋建立并与金形成对峙局面,所以才出现题干中的现象,A项正确;1234年蒙古灭金、1271年元朝建立,都与北宋皇族流落民间无关,排除BC项;材料是说南宋光宗时期才追认,元灭南宋晚于此事,排除D项。故选:A。19.(2分)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和张择端所画《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同一座都市商业繁荣的景象。这座都市是()A.唐代长安 B.北宋开封 C.南宋临安 D.元代大都【解答】北宋画家张择端的画《清明上河图》描写了北宋首都东京(开封)汴河沿岸的风光,北宋都城开封,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清明上河图》是汴京(开封)当年繁荣的见证,人物栩栩如生,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跃然纸上,真实形象地再现了开封作为商业城市的繁华景象,代表了宋代社会风俗画的最高成就。据题干关键信息“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和张择端所画《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同一座都市商业繁荣的景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座都市是北宋开封。故选:B。20.(2分)南宋时期,江南地区一度出现了农民竞相种植春小麦的现象,种麦倍于种稻。其原因在于()A.土地开垦数量增加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南稻北麦格局改变【解答】南宋初年,北方战乱频繁,北方中原地区被金军占据,大量人口南迁,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了小麦在南方的大量种植,故C正确;土地开垦数量增加与种植什么农作物无关,排除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唐朝中期,排除B;南稻北麦格局并未改变,排除D。故选:C。21.(2分)“酒店多点灯烛沽卖,粥饭点心。……直至天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体现宋朝商业发展怎样的特点()A.纸币开始使用 B.打破时间限制 C.打破坊市制度 D.海外贸易活跃【解答】据材料“酒店多点灯烛沽卖,粥饭点心”“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可知,宋朝时买卖昼夜不绝,直至天明,这反映了宋朝的商业打破时间限制,早市夜市繁荣,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纸币的应用,排除A项;打破坊市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海外贸易,排除D项。故选:B。22.(2分)如图柱状图说明两宋时期()A.宰相权力的削弱 B.纸币的大量发行 C.海外贸易的发展 D.商标广告的出现【解答】根据材料“两宋市舶司收入”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海外贸易税收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因此图示反映的是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海外贸易,与宰相权力无关,排除A项;纸币的大量发行与市舶司收入无关,排除B项;商标广告的出现体现的是宋代商业的发展,不能反映市舶司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23.(2分)北宋时期,政府乐于见到人们的鉴赏喜好从贵金属转向陶瓷,这一转变有利于金属货币的流通,并向少数民族政权换取和平。可见政府支持这一转变的主要意图是()A.引导贵族生活方式的转变 B.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C.提倡节俭以保持士人清廉 D.促进经济发展和支付岁币【解答】由题干中的“这一转变有利于金属货币的流通,并向少数民族政权换取和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分别与辽、西夏签订了盟约,每年需要给对方支付大量岁币,以此获得和平,但是北宋手工业发展,通过榷场贸易,北宋既可以从贸易中获得财富,又可以通过互通有无保障和平局面。可见这一转变有利于促进北宋经济发展和支付岁币,D项正确;题干中所述的是“政府乐于见到人们的鉴赏喜好从贵金属转向陶瓷”,可见群体不单单是贵族,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意图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支付岁币,与文化教育事业无关,排除B项;题干中的“政府乐于见到人们的鉴赏喜好从贵金属转向陶瓷”,不能直接推出提倡节俭以保持士人清廉,排除C项。故选:D。24.(2分)电影《满江红》成为2023年春节档电影票房冠军,也把这一段历史再次拉进人们的视野。数百年来岳飞一直被民众传颂,主要是因为他()A.被秦桧陷害,含冤去世 B.英勇善战,岳家军纪律严明 C.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 D.郾城大捷,收复了北方失土【解答】岳飞是南宋著名抗金将领,金军南下攻宋,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灾难。岳飞坚持抗金,精忠报国,符合南宋人民渴望生活安定、发展经济的要求,是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得到民众称颂,C项正确;被陷害遭冤杀是岳飞的悲剧,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岳飞领导的岳家军英勇善战、纪律严明,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只是原因之一,不是数百年来岳飞一直被民众传颂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郾城大捷后,南宋向金求和,下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并没有全部收复北方失土,排除D项。故选:C。25.(2分)“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结合如图“淮水”的位置,指出签署“盟书”的两个政权是()A.北宋和辽 B.北宋和西夏 C.南宋和金 D.南宋和西夏【解答】结合所学知识,1141年,宋金达成绍兴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C项正确;1005年,宋辽订立和议: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排除A项;北宋与西夏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南宋和金和议,排除D项。故选:C。26.(2分)有学者认为,元代有不少蒙古语和西域语言的音译词被吸收到汉语汉文中。如车站的“站”就是蒙古语jam(驿传)的译音,“站”字汉语本义是“立着”“停下”,而元代汉蒙语并用合成“驿站”一词,遂发展为如今车站的“站”义。这说明()A.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B.交通发展强化了统治 C.元代重视文化建设 D.民族交融丰富了文化【解答】根据材料可知,驿站是汉语和蒙古语“Jam”的结合而产生的,说明民族交融丰富了文化,中华文明在交融中创新,故D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说明民族交融丰富了文化,不能说明儒家思想受到冲击、交通发展强化了统治、元代重视文化建设,排除ABC。故选:D。27.(2分)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到元朝时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A.回族 B.匈奴族 C.党项族 D.女真族【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唐朝以来,有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方定居,元朝时又有大批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各族长期杂居通婚,到元朝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A项正确;匈奴族不是元朝形成的民族,排除B项;党项族建立了西夏政权,排除C项;女真族建立了金,排除D项。故选:A。28.(2分)忽必烈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他还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他的这些举措()A.结束了草原的分裂混战 B.有助于元朝统一全国 C.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D.消除了各民族间矛盾【解答】忽必烈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他还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他的这些举措有助于元朝统一全国,这一体现了蒙古族封建化的进程及元朝的统一。故题干有助于元朝的统一,选项B符合题意。ACD与题目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29.(2分)1333年,元朝开科取士,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唐兀、回回、于阗、哈喇鲁、畏兀儿等民族50名,有58%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70%娶汉人为妻。这说明元朝()A.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B.已经完全实现汉化 C.科举考试更加公平 D.民族交融趋势加强【解答】1333年,元朝开科取士,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唐兀、回回、于阗、哈喇鲁、畏兀儿等民族50名,有58%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70%娶汉人为妻。这说明元朝民族交融趋势加强。元朝时候,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A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30.(2分)小明同学做的历史单元笔记中有“宋金和战”、“经济重心南移”“纸币交子”“元朝的建立与统一”“行省制度”、“宣政院”等关键词,由此判断,他学习的单元主题是()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解答】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的关键词对应宋元时期,宋元时期,民族政权众多,统治者采取多种策略推动了民族关系发展。这一时期,经济繁荣,中外交流频繁,科技文化成就突出,都市生活丰富多彩,科举制进一步完善,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等,表现出一系列变化,D项正确;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排除A项;隋唐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排除B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排除C项。故选:D。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计40分)31.(16分)中国自古就有“史诗合一、诗史互证”的传统。通过唐诗宋词元曲,我们可以感受文学魅力,一览历史胜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诗史互证一:唐诗材料一:表格整理自《以诗证史一以唐诗看唐都长安的繁荣》作者唐诗节选盛世表现可反映的史实和对史实的合理解释白居易百千家似棋盘局,十二街如种菜畦。①城市发展【示例】长安城布局严整,规模宏大,人口众多,反映唐朝城市发展和商业繁荣柳宗元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咸称天子神,献号天可汗。注:“文皇”指的是唐太宗②皇甫曾律仪传教诱,僧腊老烟霄。更欲寻真去,乘船过海潮。——《赠鉴上人》(即鉴真)③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登科后》④杜甫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⑤诗史互证二:宋词材料二: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衣冠毕会,商贾云集”。柳永词称“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据《宋朝诗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分析》诗史互证三:元曲材料三:元朝建立后,丝绸之路更加通畅,东西交往频繁。马致远在散曲中赞美:“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万斯年,平天下……小国土尽来朝……喜!五谷丰登,万民乐业”。贯云石也在散曲中唱道:“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清代魏源说:“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廊,过于汉唐。”——据《元曲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启示》问题一:根据材料一中的唐诗,归纳盛唐气象的表现,请填写对应诗歌的序号。经济发展:⑤;中外交往:③;民族交融:②;制度发展:④。问题二:请模仿材料一中①的示例,任选一个盛世表现,利用史实对盛唐气象作出合理解释。问题三:根据材料二,概括杭州在唐宋时期的发展盛况。问题四:根据材料三,归纳马致远、贯云石、魏源对元朝有什么共同认识。【解答】问题一:根据材料“献号天可汗”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②对应民族交融。根据材料“更欲寻真去,乘船过海潮”可知,鉴真东渡日本体现了当时中外交流频繁,③对应中外交往。根据材料“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可得出,唐朝完善科举制,促进了人才选拔和社会阶层的流动,也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④对应制度发展。根据材料“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可得出,开元全盛时期,连小县城都有上万户人家。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⑤对应经济发展。问题二:根据上一问的分析,②对应民族交融,对其解释是: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民族关系和睦;③对应中外交往,对其解释是: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鉴真东渡,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④对应制度发展,对其解释是:唐朝完善科举制,促进了人才选拔和社会阶层的流动,也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⑤对应经济发展,对其解释是:唐玄宗在位前期,唐朝国力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问题三:根据材料“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可得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根据材料“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可得出,人口众多;根据材料“衣冠毕会,商贾云集”可得出,商业繁盛。问题四:共同认识:根据材料“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万斯年,平天下……小国土尽来朝”“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廊,过于汉唐”分析得出,元朝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交通发达。故答案为:问题一:经济发展:⑤;中外交往:③;民族交融:②;制度发展:④。问题二:②: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民族关系和睦;③: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鉴真东渡,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④:唐朝完善科举制,促进了人才选拔和社会阶层的流动,也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⑤:唐玄宗在位前期,唐朝国力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问题三: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人口众多;商业繁盛。问题四:共同认识:元朝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交通发达。32.(14分)有效的国家管理是巩固统治和社会安定的前提,历代统治者都做出了不懈地努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性,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摘编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材料二: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部编七年级下册历史教科书第8页材料三:为使宋王朝能长治久安,而不至成为继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的王朝,宋代皇帝做出“与士大夫治天下”的决定,……一再强调“不以武人为大帅,专制一道。必以文臣为经略,以总制之。”——李道涛《试论宋代A重文轻武思想在制度建设中的体现及其影响》材料四:元代制度,除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地区,全国划分为岭北、辽阳等十多个行省……行省制度是沟通中央与基层社会联系的桥梁,使边远地区与中央的联系大大加强。明清时期,“行省”这一名称被沿用了下来……元代行省的划分也初步奠定了今天中国省制的规模。——摘编自尚衍斌《元代疆域治理的历史镜鉴》问题一: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的理由。问题二:材料二体现唐太宗哪一治国理念根据所学,列举一例唐太宗落实该理念的措施。问题三:将材料三的A处填写完整,结合所学,写出一项体现该国策的具体措施。问题四:结合材料四,概括元朝创立行省制的重要意义。【解答】问题一:根据材料“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分析得出,科举制否定了以门第和出身作为选拔标准,通过分科考试,公平竞争,相对公开、公平、公正;激励了寒门子弟的奋斗精神,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各式人才,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问题二:根据材料“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可得出,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理念。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问题三:根据材料“与士大夫治天下”“不以武人为大帅,专制一道。必以文臣为经略,以总制之”及所学知识,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结合所学知识,体现该政策的措施有: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当时的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