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学生版一、基础梳理与积累。(25分)1.(4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ㅤㅤ五千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你看,那大气cūguǎng①______的书法印玺,A.振聋发聩的圣贤箴言,是千年文明的承载;你听,那奔放雄健的陕北民歌,B.栩栩如生的黄梅戏曲,是千年民俗的回响;你品,那兼济天下的浩然正气,独领C.风骚的浪漫情怀,是千年精神的D.激荡。时光流转,历史的形迹与人文的风华xiāngfǔxiāngchéng②_______,滋润着每一位华夏儿女。(1)根据拼音,将正确的汉字填写在相应位置。①②(2)结合语境,选出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A.振聋发聩B.栩栩如生C.风骚D.激荡2.(2分)以下是知识科普小手册中的四个词条,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A.谦辞——古人在日常交谈和书信往来中表示谦虚的言辞。比如《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家君”。 B.律诗——通常每首四联,一般说来,颔联和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比如《渡荆门送别》的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就是对仗句。 C.排比——古代散文有时运用排比手法增强文章气势。比如《<孟子>三章》就使用了大量排比句,使得文章极富气势。 D.表——表,是古代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卑微、恳切。比如《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呈给后主刘禅的表。3.(3分)请任选你熟知的一种民俗,仿照划线句,补写句子。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一扎一绞,如画作般,云南扎染描绘美好的期待;一抛一接,如穿线般,壮族绣球串起两人的姻缘;,,。4.(1分)班级组织实地考察家乡民俗的活动,请你完善考察步骤。考察前:查阅资料,了解民俗准备笔记本、相机等工具了解交通路线,联系向导考察中:详细记录,摄取音像采访尊重民俗活动,保护环境考察后:整理资料,做好分类汇总采访笔记、照片等资料讨论分析资料,撰写报告5.(2分)“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请根据“孝”的宣传资料夹,猜一猜“孝”字的本义是什么。甲骨文的“老”字甲骨文的“子”字甲骨文的“孝”字提示:“孝”是会意字,是由两个独体字根据各自的含义所组合成的一个新字。6.(3分)家与国是息息相关的。下面是两位同学关于家国关系的讨论,请你把空白处内容补充完整。小龙:我认为“家国”二字中核心的字眼是“家”,国之本在家,家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归属。木兰代父从军远征万里,立下赫赫战功,亲情和家人是她最坚实的铠甲。小华:你说的有道理。但我认为要求:①观点明确;②紧扣议题;③文明表达。7.(10分)诗文名作往往承载着丰厚的民族精神文化,请你完成下面的古诗辑录。【家国情怀】是木兰“万里赴戎机,(1)”的奔赴;是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2)”的愿望;是陆游“(3),尚思为国戍轮台”的壮志。【以和为贵】是《论语》中“(4),不亦君子乎”的宽以待人;是苏轼《定风波》中“(5),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自适豁达;是《大道之行也》中“选贤与能,(6)”的和平安宁。【自强不息】是《龟虽寿》中千里马虽然老去,依然有着“(7),(8)”驰骋千里的志向;是《行路难》(其一)中虽然千磨万折,仍然葆有“(9),(10)”的坚定信念。二、阅读。(50分)8.(12分)阅读三则材料,完成问题。【甲】ㅤㅤ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ㅤㅤ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乙】ㅤㅤ(于谦)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帝赐第西华门,辞曰:“国家多难,臣子何敢自安。”固辞,不允。谦性故刚,遇事有不如意,辄拊膺叹曰:“此一腔热血,意洒何地!”亨①功不加谦而得世侯,内愧,乃疏荐谦子冕②。诏赴京师,辞,不允。谦言:“国家多事,臣义不得顾私恩。且亨位大将,不闻举一幽隐拔一行伍以裨军国,而独荐臣子,于公议得乎?臣于军功,力杜侥幸,决不敢以子滥功。”(节选自《明史•于谦传》有删改)【丙】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注:①亨:人名,指石亨;②冕:人名,指于冕,于谦的儿子。(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香远益清自以为大有所益B.固辞固以怪之矣C.亨功不加谦大王加惠D.宜乎众矣宜多应者(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国家多事,臣义不得顾私恩。(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品性进行了比较,抒发了内心的真实情感。B.甲文以菊与牡丹衬托莲的品质,乙文中是以石亨的做法衬托于谦的精神。C.乙文中“不闻举/一幽隐拔/一行伍以/裨军国”这句话的断句是正确的。D.丙文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之气贯长虹,朗读时结尾要读出磅礴气势。(4)你认为乙文中的于谦可以称为“君子”吗?请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你的看法。(5)运用恰当的表现手法,能更好地传情达意。请你参照示例,品评丙文语句。出处原句品评甲文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巧用反问,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乙文辄拊膺叹曰:“此一腔热血,意洒何地!”巧用动作和语言描写,将于谦内心无奈和爱国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丙文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9.(10分)阅读以下论坛帖子,完成问题。ㅤㅤ九(1)班同学在“传统文化论坛”中邀请了4位嘉宾,就“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开展了一次圆桌讨论,请你参与。【材料一】ㅤㅤ凤凰网小编:ㅤㅤ2022年11月8日﹣2023年1月8日,我在凤凰网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专题问卷调查,主题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现状”。共17059人参与,大家看看如下数据:(选自《中国青年报》2023年1月11日,有删改)【材料二】ㅤㅤ传统文化爱好者:ㅤㅤ我认为传统文化渗透在日常生活中。“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朗朗上口的二十四节气歌至今仍在广泛传颂,其中蕴藏着很多生活的智慧。ㅤㅤ时间的智慧。按季生产、顺时而食,按季生产,是充分利用自然光、热、水等资源的生产模式,也就意味着能够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顺时而食,在节气饮食文化中的重要表现是“尝新”“尝鲜”,即产即食,不仅食材新鲜营养,还能避免食物存贮等造成的资源浪费。ㅤㅤ保健的智慧。惊蛰时节,气温迅速回升,百虫纷纷“惊而出走”,因此民间有抖席子、被褥、衣物的习俗;谷雨除蝎、禁蝎;入梅日将器具置于高阁、以防霉坏;入伏日“洗百病”等,呈现着人们跟着节气过日子的健康生活方式。ㅤㅤ守护的智慧。中国节气文化反对“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式的自然资源取用模式,很多地区都流传着“清明前后,挖坑种树”的农谚,鼓励人们植树造林,守护绿水青山。二十四节气还包含着许多有关爱护野生动植物的文化传统,在云南鹤庆,当地会在清明节和冬至日举行“祭鸟节”,当天,人们会喂食鸟儿,绕山踏歌,赞颂鸟儿给人类带来的诸多益处。(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11月22日,有删改)【材料三】ㅤㅤ资深网民:ㅤㅤ资深网民在网络的冲击下,传统文化早就荡然无存了。网络用语早已“溢出”网络边界,从“帅锅”“美眉”到“yyds”“绝绝子”,脱胎于网络的新词汇、新句式、新用法层出不穷,被人们广泛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ㅤㅤ近日,浙江大学汉语言研究所发布《近期互联网语言文字规范调查报告》,调研了过去三年,国内互联网平台上出现的语料约500万汉字、500幅图片和500个视频,发现“不规范表达”高达61%,如“YYDS”、太“尬”了;临时构造新词也占到了13%,如“懂王”“鸡娃”。在抖音中,“多少米”(多少钱)“G家”(国家)等变体表达层出不穷。日常的语言文字都无法坚守住,何况深远的传统文化呢?(选自《新京报》2022年11月17日,有删改)【材料四】ㅤㅤ网络文艺研究大咖:ㅤㅤ网络文艺研究大咖网络就冲击传统文化么?我认为未必!ㅤㅤ不信,你翻开时下的网络文学作品,“你这张画临的可是北宋许道宁的《关山密雪图》?”“如果不用‘关公巡城’的手法来斟茶,茶水能好喝到哪里去?”一不留神,传统文化就直逼你眼球。我也同样有数据,《2021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显示,网络文学主动调动传统文化宝库和古典文学资源,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结合。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网络作家的自觉追求。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构研究》显示,诗书剑酒茶、琴棋书画、江湖人生等文人传统意趣,同样借网络文学焕发新活力。如美术史专业出身的网络作家漠兮说的作品《枕水而眠》以国画为题材,让传统文人笔墨情怀跃然纸上。ㅤㅤ恰恰相反,我认为网络文艺与传统文化是可以相互赋能的。一方面,网络文艺可以推动传统文化创新传播,据抖音年度报告显示,截至今年3月,该平台书法类短视频播放量累计达1074亿。不仅书法,很多技术门槛颇高的非遗技艺,也通过网络视听文艺走向千家万户。如跟着短视频流连于斫琴工坊、制陶作坊,成为休闲娱乐新潮流;唢呐、二胡、洞箫等传统乐器,成为新晋网红;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是网络文艺采之不尽的题材富矿、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近年来,不少“国风国潮”作品成为爆款。仅2020年至2021年,就有50余首国潮音乐播放量过亿;哪吒闹海、白蛇传等传奇故事,在网络电影中得到新的解读;8K中国风水墨动画影片《立秋》,在传统水墨之美的包装下传递当代精神意蕴,为广大网友所喜爱,获得多个国内外奖项。(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12月23日,有删改)(1)小华梳理了四位嘉宾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的观点,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凰网小编”持积极的态度,认为大部分人对传统文化有较高的关注度和兴趣度。B.“传统文化爱好者”持积极的态度,认为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C.“资深网民”持消极态度,引用调查报告说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不规范表达过多。D.“网络文艺研究大咖”持积极的态度,认为网络文艺和传统文化之间可以相互赋能。(2)小龙用思维导图探究传统文化的生活智慧,请你根据材料二,选填一个词,并简述理由。A.顺应自然B.健康生活C.和谐共生(3)综合以上材料,你对当下“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状”持积极还是消极的态度,为什么?(4)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键在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去接触、了解和运用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并联系生活实际,拟一份面向在校中学生的“做传统文化的践行者”的倡议书。倡议书亲爱的同学们:ㅤㅤ为了让传统文化在当下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我倡议:ㅤㅤ第一,ㅤㅤ第二,ㅤㅤ第三,ㅤㅤ让我们行动起来,做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九(1)班班委会2023年5月10日10.(16分)同学们把《一人一指一梅花》改编为戏剧,参加文艺汇演,请你参与,完成问题。一人一指一梅花李朝德ㅤㅤ①城市扩张蔓延,咚咚的破拆之声响彻上空,昆明北郊龙泉镇小窑村处在极度焦虑与烦躁中,村民杨晓荣的焦虑无人能懂。ㅤㅤ②两年以来,他一直想请我写写他院中的蜡梅花,我没有应承:世间有无数的蜡梅花,世间更有无数籍籍无名之人,一株花木哪有文字记述的必要?ㅤㅤ③他一路无言,引着我穿过家中一个偌大的花园,走到园子正中间,在一株枝繁叶茂的蜡梅花前停住了,然后用手一指:“这是林徽因的蜡梅花!”我一时有些蒙:林徽因的蜡梅花怎么会在这里?ㅤㅤ④林徽因自然是喜爱梅花的。现存的三张经典照片,一张是梁思成在盆栽梅花旁的沙发上认真读报。另外两张与梅花合影的都是林徽因,一张是阳光通过窗棂斜斜照射进屋子,林徽因对着窗子在静静沉思;另外一张是她微微侧身抬头仰望,含苞待放的梅花与一代才女交相辉映,很具美感。ㅤㅤ⑤现世安稳,岁月安好,但人生却是瞬息万变。战事一起,国将不国,家将不家。ㅤㅤ⑥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沦陷,林徽因一家决定南迁。但老的老,小的小,当家人梁思成腰有沉疴,林徽因身体虚弱多病,兵荒马乱,上千公里,老弱病残一家人南迁,路途茫茫未可知。ㅤㅤ⑦曾有亲友问:“你们为什么那样心情激动南迁呢?即使成立自治政府,那又怎么样呢?”林徽因在给好友费慰梅的信中回答了所有问题:“如果我们民族的灾难来得特别迅猛而凶暴,我们也只能以这样或那样迅速而积极的方式去回应。当然会有困难和痛苦,但我们不会坐在这里握着空拳,却随时让人威胁着、羞辱着我们的脸面。”ㅤㅤ⑧什么叫铮铮铁骨?什么叫文人气度?什么叫梅花的傲然独立?一个战争离乱中女子的这番话做了最好的注脚。ㅤㅤ⑨后来,林徽因全家迁到相对安全的昆明北郊龙泉镇麦地村暂居,选中了本村富户李荫村的私家花园的一个角落盖房载梅。1940年,梁、林离开昆明,辗转流离,旧居自此破落,蜡梅花在瓦盆中,像个流离失所的孤儿。ㅤㅤ⑩但梁思成、林徽因旧居中的花园在棕皮营,离小窑村的杨晓荣家有近800米的距离,蜡梅花如今怎么会在杨家院子?ㅤㅤ⑪原来,1998年,杨晓荣以6000元从塌败的李家园子购得这株无人照管的蜡梅花。6000元,在当时的昆明就是一年的工资,买蜡梅简直疯了。村民杨晓荣自我安慰,蜡梅花不稀奇,但林徽因栽的蜡梅就稀奇了,整个昆明,甚至整个中国,难有第二株。ㅤㅤ⑫如半个世纪前,漂泊离乱中的林徽因来到了昆明郊区陌生的小村落栖身,这株蜡梅花就这样也在陌生之地安定下来,在杨家小院子里安稳生长了20多年。ㅤㅤ⑬现在,昆明地铁2号线离小窑村口不到一公里的距离,城市已经延伸到脚下。轰轰烈烈的拆迁开始了,咚咚的机器破拆声震得人坐卧不安。我问他:如果拆迁了,这株蜡梅花怎么办呢?他把茶盅端在手里,思考了半晌说,肯定没有能力再把它带走了,我当年把它移栽来,不能让它死在我的手里。ㅤㅤ⑭我说,当年你花了那么大的代价,又养了20年,有什么考虑呢?他晃了晃茶盅,唉的一声,叹了口气。我们都默不作声,一口接一口地喝茶。反正要有个好归宿,蜡梅死在我手里,后人再也看不见,对不起历史。补偿呢?我问。他竖起一指头。一万?十万?他忙接上:值吗?怀揣其玉,像寻找识宝之人那样的渴求眼光。当然值,况且,20多年前你花了6000元呢!ㅤㅤ⑮他的指头在空中重重点了点,又摇了摇:说对一半,错一半。第一,肯定值,但不是钱的问题;第二,再穷,也没人卖儿卖女。他叹了口气,唉!只要有个好的出路,就像嫁自家姑娘,不要一分钱也不会计较。他又接着说,我虽是一农村人,没多少文化,但我敬重林徽因。说到林徽因,他陡然竖起一个大拇指。ㅤㅤ⑯这株蜡梅花的主人林徽因在困厄时期怎么谈安身的呢?1944年适逢抗战最艰苦的时候,那时尚且幼小的儿子梁从诫问母亲林徽因:“如果日本人真打进来,我们打算怎么办?”林徽因告诉儿子:“要真的打进来了,我们也顾不得你了,中国的读书人总还有最后一条路,我们家门口不是有扬子江吗?”什么叫“士可杀不可辱”?什么叫中国人的气节?一个如花一样的弱女子掷地有声地告诉了我们答案。ㅤㅤ⑰站在这株蜡梅花下,凝视着它的一枝一叶,透过历史的层峦叠嶂,我似乎看到了谜一样的女子林徽因。她抱手而立,站在谜一样的蜡梅花下。(选自《人民文学》2021年第6期,有删改)(1)(改编剧本)请你根据文章的两条线梳理剧情。杨晓荣(明线)①→请我写梅→②林徽因(暗线)③→盖房栽梅→离开昆明(2)(舞台说明)请你任选一句台词设计舞台说明,提示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并说明理由。A.反正要有个好归宿,蜡梅死在我手里,后人再也看不见,对不起历史。B.中国的读书人总还有最后一条路,我们家门口不是有扬子江吗?(3)(舞台布景)蜡梅是林徽因两次出场的重要舞台布景。结合蜡梅两次出现时的具体情境,想一想:蜡梅两次出现的具体形态相同么?它在剧中起什么作用?林徽因的出场说明第一次出场:1940年,梁、林离开昆明,蜡梅在瓦盆中像个流离失所的孤儿第二次出场:“我”仿佛看到谜一样的女子林徽因站在谜一样的蜡梅花下(4)(宣传海报)宣传组设计了四张宣传海报,你认为哪一张最合适?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一说为什么选这一张。(5)(导演阐述)戏剧演出后,现场安排了导演阐述。为此,同学们查阅了相关资料。请联系所学,结合文章和资料笔记,补写导演阐述。资料笔记ㅤㅤ笔记一:蜡梅开在寒潮最猛的腊月,经历小寒到大寒,天更冷、风更大、雪更厚,蜡梅就开得更欢。它的香是一种暗香,忽隐忽现,却又芬芳馥郁、幽远绵长,沁人心脾。ㅤㅤ笔记二: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常常以梅花的自然特征赋予其相应的象征意义。主要的象征有三:一是象征志士、贞士;二是象征美人、仙子,三是象征隐者高士。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梅花也会衍生出新的象征意义。我之所以选择这一篇文章改编剧本,是考虑到文艺汇演的主题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篇文章展现了对中国传统“梅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1.(8分)学校举办“文化脉动•追光经典“专题讲座,以下是其中的PPT,请你完成问题。(1)请你将“追光笔记”中A、B两处空缺补充完整。(2)《海底两万里》是“软”“硬”兼具的科幻作品。请你根据阅读该书的经验,选择相关的情节或人物,理解其中蕴含的“软”和“硬”。(3)请你结合《西游记》《红星照耀中国》《简•爱》这三本书,从中再找到一个能够启迪人生的“追光密码”,进行简要论述。三、作文。(45分)12.(45分)作文。ㅤㅤ碰:突然地遇见、接触;撞:强调冲击性大;碰撞:突然的遇见或接触,形成很大的冲击。ㅤㅤ在学习中,与唐诗宋词的碰撞,可以让我们濡染诗意,涵养胸襟;在生活中,与登高赏月的碰撞,可以让我们亲近民俗,感悟智慧;在社会中,与长城故宫的碰撞,可以让我们领略繁华,拓宽视野……ㅤㅤ你与传统文化有过怎样的碰撞?请以“碰撞,让我走近你”为题,或记叙抒情,或议论表达,或联想想象,写一篇作文。ㅤㅤ要求: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但要求文体特征鲜明,不得抄袭和套作。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及个人信息。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教师版一、基础梳理与积累。(25分)1.(4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ㅤㅤ五千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你看,那大气cūguǎng①______的书法印玺,A.振聋发聩的圣贤箴言,是千年文明的承载;你听,那奔放雄健的陕北民歌,B.栩栩如生的黄梅戏曲,是千年民俗的回响;你品,那兼济天下的浩然正气,独领C.风骚的浪漫情怀,是千年精神的D.激荡。时光流转,历史的形迹与人文的风华xiāngfǔxiāngchéng②_______,滋润着每一位华夏儿女。(1)根据拼音,将正确的汉字填写在相应位置。①粗犷②相辅相成(2)结合语境,选出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BA.振聋发聩B.栩栩如生C.风骚D.激荡【分析】(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题目中的汉字分别是:粗犷、相辅相成。(2)本题考查词语的使用。ACD.使用正确;B.使用有误,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该成语用错对象。故选:B。【解答】答案:(1)①粗犷②相辅相成(2)B2.(2分)以下是知识科普小手册中的四个词条,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A.谦辞——古人在日常交谈和书信往来中表示谦虚的言辞。比如《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家君”。 B.律诗——通常每首四联,一般说来,颔联和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比如《渡荆门送别》的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就是对仗句。 C.排比——古代散文有时运用排比手法增强文章气势。比如《<孟子>三章》就使用了大量排比句,使得文章极富气势。 D.表——表,是古代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卑微、恳切。比如《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呈给后主刘禅的表。【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解答此类问题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课本学习中做好积累,准确记忆相关知识点,另一方面答题时要注意仔细审题,认真辨析。【解答】ABC.正确。D.有误,第一,写作的主体有误,“表”是向古代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而不是古代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第二,表的言辞往往恭敬、恳切,而非卑微。故选:D。3.(3分)请任选你熟知的一种民俗,仿照划线句,补写句子。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一扎一绞,如画作般,云南扎染描绘美好的期待;一抛一接,如穿线般,壮族绣球串起两人的姻缘;一划一喊,如鱼儿般,莞邑龙舟游向胜利的彼岸。【分析】本题考查仿写与续写。解答此题,要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知识积累。【解答】根据题干要求,①要仿照句式“一+动词+一+动词”,两个动作与民俗活动有关;②“如……般”,比喻词前置;③字数相同,词性相对。如:一划一喊,如鱼儿般,莞邑龙舟游向胜利的彼岸。答案:示例一:一划一喊,如鱼儿般,莞邑龙舟游向胜利的彼岸。示例二:一扎一糊,如鸟儿般,潍坊风筝放飞童年的梦想。4.(1分)班级组织实地考察家乡民俗的活动,请你完善考察步骤。考察前:查阅资料,了解民俗准备笔记本、相机等工具了解交通路线,联系向导考察中:详细记录,摄取音像采访民俗的传承人尊重民俗活动,保护环境考察后:整理资料,做好分类汇总采访笔记、照片等资料讨论分析资料,撰写报告【分析】本题考查活动设计。根据“班级组织实地考察家乡民俗的活动”的提示,结合表格内容可知,补写内容为采访的对象,可以说民俗的传承人、专家或参与相关活动的民众等。【解答】答案:示例:民俗的传承人(民俗相关的专家/参与民俗活动的民众/民俗活动的组织者等)5.(2分)“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请根据“孝”的宣传资料夹,猜一猜“孝”字的本义是什么。甲骨文的“老”字甲骨文的“子”字甲骨文的“孝”字提示:“孝”是会意字,是由两个独体字根据各自的含义所组合成的一个新字。【分析】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探究。结合材料内容和“孝”的字形,字形从老即“去”,上半部分为“老”字的简写,下半部分从子,在老之下。形为一个孩子扶着(背着)自己的老人,表示长者老人;顺从侍奉老者长辈当为孝的本义。【解答】答案:儿女扶持(帮助/赡养)自己年老的父母(家里的长辈/老人)6.(3分)家与国是息息相关的。下面是两位同学关于家国关系的讨论,请你把空白处内容补充完整。小龙:我认为“家国”二字中核心的字眼是“家”,国之本在家,家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归属。木兰代父从军远征万里,立下赫赫战功,亲情和家人是她最坚实的铠甲。小华:你说的有道理。但我认为“国”为根本,没有国哪来的家。只有国家强盛了,家才能安稳。疫情期间,国家的强大给予了我们安全的生活环境,让每家每户在疫情期间依然可以正常地生活。要求:①观点明确;②紧扣议题;③文明表达。【分析】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写句子。解答此题,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结合“但”可知,小华表达的观点只能是强调家国关系中,且“国”比“家”重要。然后言简意赅地阐述理由。注意运用事例或者名言诗句增强说服力。【解答】答案:示例:“国”为根本,没有国哪来的家。只有国家强盛了,家才能安稳。疫情期间,国家的强大给予了我们安全的生活环境,让每家每户在疫情期间依然可以正常地生活。7.(10分)诗文名作往往承载着丰厚的民族精神文化,请你完成下面的古诗辑录。【家国情怀】是木兰“万里赴戎机,(1)关山度若飞”的奔赴;是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2)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是陆游“(3)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壮志。【以和为贵】是《论语》中“(4)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宽以待人;是苏轼《定风波》中“(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自适豁达;是《大道之行也》中“选贤与能,(6)讲信修睦”的和平安宁。【自强不息】是《龟虽寿》中千里马虽然老去,依然有着“(7)老骥伏枥,(8)志在千里”驰骋千里的志向;是《行路难》(其一)中虽然千磨万折,仍然葆有“(9)长风破浪会有时,(10)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坚定信念。【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解答】答案:(1)关山度若飞(2)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注意“俱”的书写)(3)僵卧孤村不自哀(注意“哀”的书写)(4)人不知而不愠(注意“愠”的书写)(5)回首向来萧瑟处(6)讲信修睦(注意“睦”的书写)(7)老骥伏枥(注意“骥”的书写)(8)志在千里(9)长风破浪会有时(10)直挂云帆济沧海二、阅读。(50分)8.(12分)阅读三则材料,完成问题。【甲】ㅤㅤ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ㅤㅤ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乙】ㅤㅤ(于谦)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帝赐第西华门,辞曰:“国家多难,臣子何敢自安。”固辞,不允。谦性故刚,遇事有不如意,辄拊膺叹曰:“此一腔热血,意洒何地!”亨①功不加谦而得世侯,内愧,乃疏荐谦子冕②。诏赴京师,辞,不允。谦言:“国家多事,臣义不得顾私恩。且亨位大将,不闻举一幽隐拔一行伍以裨军国,而独荐臣子,于公议得乎?臣于军功,力杜侥幸,决不敢以子滥功。”(节选自《明史•于谦传》有删改)【丙】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注:①亨:人名,指石亨;②冕:人名,指于冕,于谦的儿子。(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A.香远益清自以为大有所益B.固辞固以怪之矣C.亨功不加谦大王加惠D.宜乎众矣宜多应者(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国家多事,臣义不得顾私恩。(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甲文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品性进行了比较,抒发了内心的真实情感。B.甲文以菊与牡丹衬托莲的品质,乙文中是以石亨的做法衬托于谦的精神。C.乙文中“不闻举/一幽隐拔/一行伍以/裨军国”这句话的断句是正确的。D.丙文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之气贯长虹,朗读时结尾要读出磅礴气势。(4)你认为乙文中的于谦可以称为“君子”吗?请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你的看法。(5)运用恰当的表现手法,能更好地传情达意。请你参照示例,品评丙文语句。出处原句品评甲文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巧用反问,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乙文辄拊膺叹曰:“此一腔热血,意洒何地!”巧用动作和语言描写,将于谦内心无奈和爱国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丙文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巧用对偶和双关的手法,“惶恐”“零丁”一指地名,二分别指:艰难时事,忧惧不安;自己战败被俘,孤苦无依,对仗工整,表达了一腔爱国的悲愤之情。【分析】参考译文:【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乙】于谦自己奉行俭朴节约,所居住的房子只能遮蔽风雨。皇帝赐给他西华门的住宅,他坚决推辞,皇帝不允许。于谦品性非常刚直,每遇事不如意的时候,于谦就拊胸叹道:“这一腔热血,想要洒在什么地方呢!”石亨的功劳没有超过于谦,却得到世袭侯爵,内心有愧,于是上疏推荐于谦的儿子于冕。皇帝下诏让于冕到京师,于谦推辞,皇帝不准。于谦说:“国家多事的时候,我在道义上不应该顾及私人的恩惠。而且石亨身为大将,没有听说他举荐一位隐士,提拔一个兵卒,以补益军队国家,而只是推荐了我的儿子,这能得到公众的认可吗?我对于军功,极力杜绝侥幸,绝对不敢用儿子来滥领功劳。”【丙】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更加/益处;B.坚决/本来;C.超过/给予;D.应当。故选:D。(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①中重点词语有:予,我;独,只。句意为:我只喜爱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②中重点词语有:义,遵从道义;顾,顾及。句意为:国家事故繁多(动荡不安)的时候,我遵从道义不能顾及私人的恩惠。(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ABD.正确;C.有误,乙文中正确的断句为“不闻举一幽隐/拔一行伍/以裨军国”。故选:C。(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首先表明观点:于谦可以称为君子。再阐述理由,甲文中莲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枝蔓,不旁生枝茎,它所代表的君子品性是正直而不攀附权贵。乙文中官居高位的石亨举荐于谦的儿子,以此来拉拢于谦,于谦坚决地推辞,坚守大义,展现了正直而不攀附权贵的君子品性。(5)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结合“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意思“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可见诗句巧用对偶和双关的手法,“惶恐”“零丁”一指地名,二分别指:艰难时事,忧惧不安;自己战败被俘,孤苦无依,对仗工整,表达了一腔爱国的悲愤之情。据此作答即可。答案:(1)D(2)①我只喜爱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②国家事故繁多(动荡不安)的时候,我遵从道义不能顾及私人的恩惠。(3)C(4)于谦可以称为君子。甲文中莲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代表了清廉自守的君子品性。乙文中,于谦对于皇帝赏赐的住宅坚决推辞,也不接受赐予儿子的高官厚禄,体现了于谦清廉自守的君子品性。(5)巧用对偶和双关的手法,“惶恐”“零丁”一指地名,二分别指:艰难时事,忧惧不安;自己战败被俘,孤苦无依,对仗工整,表达了一腔爱国的悲愤之情。9.(10分)阅读以下论坛帖子,完成问题。ㅤㅤ九(1)班同学在“传统文化论坛”中邀请了4位嘉宾,就“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开展了一次圆桌讨论,请你参与。【材料一】ㅤㅤ凤凰网小编:ㅤㅤ2022年11月8日﹣2023年1月8日,我在凤凰网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专题问卷调查,主题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现状”。共17059人参与,大家看看如下数据:(选自《中国青年报》2023年1月11日,有删改)【材料二】ㅤㅤ传统文化爱好者:ㅤㅤ我认为传统文化渗透在日常生活中。“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朗朗上口的二十四节气歌至今仍在广泛传颂,其中蕴藏着很多生活的智慧。ㅤㅤ时间的智慧。按季生产、顺时而食,按季生产,是充分利用自然光、热、水等资源的生产模式,也就意味着能够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顺时而食,在节气饮食文化中的重要表现是“尝新”“尝鲜”,即产即食,不仅食材新鲜营养,还能避免食物存贮等造成的资源浪费。ㅤㅤ保健的智慧。惊蛰时节,气温迅速回升,百虫纷纷“惊而出走”,因此民间有抖席子、被褥、衣物的习俗;谷雨除蝎、禁蝎;入梅日将器具置于高阁、以防霉坏;入伏日“洗百病”等,呈现着人们跟着节气过日子的健康生活方式。ㅤㅤ守护的智慧。中国节气文化反对“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式的自然资源取用模式,很多地区都流传着“清明前后,挖坑种树”的农谚,鼓励人们植树造林,守护绿水青山。二十四节气还包含着许多有关爱护野生动植物的文化传统,在云南鹤庆,当地会在清明节和冬至日举行“祭鸟节”,当天,人们会喂食鸟儿,绕山踏歌,赞颂鸟儿给人类带来的诸多益处。(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11月22日,有删改)【材料三】ㅤㅤ资深网民:ㅤㅤ资深网民在网络的冲击下,传统文化早就荡然无存了。网络用语早已“溢出”网络边界,从“帅锅”“美眉”到“yyds”“绝绝子”,脱胎于网络的新词汇、新句式、新用法层出不穷,被人们广泛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ㅤㅤ近日,浙江大学汉语言研究所发布《近期互联网语言文字规范调查报告》,调研了过去三年,国内互联网平台上出现的语料约500万汉字、500幅图片和500个视频,发现“不规范表达”高达61%,如“YYDS”、太“尬”了;临时构造新词也占到了13%,如“懂王”“鸡娃”。在抖音中,“多少米”(多少钱)“G家”(国家)等变体表达层出不穷。日常的语言文字都无法坚守住,何况深远的传统文化呢?(选自《新京报》2022年11月17日,有删改)【材料四】ㅤㅤ网络文艺研究大咖:ㅤㅤ网络文艺研究大咖网络就冲击传统文化么?我认为未必!ㅤㅤ不信,你翻开时下的网络文学作品,“你这张画临的可是北宋许道宁的《关山密雪图》?”“如果不用‘关公巡城’的手法来斟茶,茶水能好喝到哪里去?”一不留神,传统文化就直逼你眼球。我也同样有数据,《2021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显示,网络文学主动调动传统文化宝库和古典文学资源,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结合。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网络作家的自觉追求。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构研究》显示,诗书剑酒茶、琴棋书画、江湖人生等文人传统意趣,同样借网络文学焕发新活力。如美术史专业出身的网络作家漠兮说的作品《枕水而眠》以国画为题材,让传统文人笔墨情怀跃然纸上。ㅤㅤ恰恰相反,我认为网络文艺与传统文化是可以相互赋能的。一方面,网络文艺可以推动传统文化创新传播,据抖音年度报告显示,截至今年3月,该平台书法类短视频播放量累计达1074亿。不仅书法,很多技术门槛颇高的非遗技艺,也通过网络视听文艺走向千家万户。如跟着短视频流连于斫琴工坊、制陶作坊,成为休闲娱乐新潮流;唢呐、二胡、洞箫等传统乐器,成为新晋网红;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是网络文艺采之不尽的题材富矿、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近年来,不少“国风国潮”作品成为爆款。仅2020年至2021年,就有50余首国潮音乐播放量过亿;哪吒闹海、白蛇传等传奇故事,在网络电影中得到新的解读;8K中国风水墨动画影片《立秋》,在传统水墨之美的包装下传递当代精神意蕴,为广大网友所喜爱,获得多个国内外奖项。(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12月23日,有删改)(1)小华梳理了四位嘉宾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的观点,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CA.“凰网小编”持积极的态度,认为大部分人对传统文化有较高的关注度和兴趣度。B.“传统文化爱好者”持积极的态度,认为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C.“资深网民”持消极态度,引用调查报告说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不规范表达过多。D.“网络文艺研究大咖”持积极的态度,认为网络文艺和传统文化之间可以相互赋能。(2)小龙用思维导图探究传统文化的生活智慧,请你根据材料二,选填一个词,并简述理由。A.顺应自然B.健康生活C.和谐共生(3)综合以上材料,你对当下“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状”持积极还是消极的态度,为什么?(4)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键在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去接触、了解和运用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并联系生活实际,拟一份面向在校中学生的“做传统文化的践行者”的倡议书。倡议书亲爱的同学们:ㅤㅤ为了让传统文化在当下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我倡议:ㅤㅤ第一,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走进传统文化博物馆,参与民俗活动等方式接触传统文化;ㅤㅤ第二,在日常生活中,阅读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网络文学作品,观看传统文化的网络宣传视频,以此深入了解传统文化;ㅤㅤ第三,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运用传统文化,比如遵从顺时而食的智慧,顺着节日过日子,入伏日“洗百病”等。ㅤㅤ让我们行动起来,做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九(1)班班委会2023年5月10日【分析】本文是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材料阅读。第一题考查材料内容理解分析,第二题考查材料内容分析,第三题考查阅读看法,第四题考查阅读拓展。【解答】(1)ABD.正确;C.有误,资深网民引用的调查报告为《近期互联网语言文字规范调查报告》,说明近期互联网的不规范表达过多;而非日常生活中的不规范表达过多。故选:C。(2)此题答案不唯一。从时间智慧和保健的智慧进行分析,同时,结合时间、保健和守护的智慧分析,可以选B。示例:选B。结合材料二“时间的智慧。按季生产、顺时而食”“保健的智慧。惊蛰时节,气温迅速回升,百虫纷纷‘惊而出走’,因此民间有抖席子、被褥、衣物的习俗;谷雨除蝎、禁蝎;入梅日将器具置于高阁、以防霉坏;入伏日‘洗百病’等,呈现着人们跟着节气过日子的健康生活方式”“守护的智慧。中国节气文化……赞颂鸟儿给人类带来的诸多益处”分析,按季生产、顺时而食;惊蛰时节,抖席子、被褥、衣物,谷雨除蝎、禁蝎,都有利于健康的生活;而守护自然,有利于自然的发展,最终也有利于人们的健康生活。从时间、保健和守护的智慧综合进行分析,并找出二者的关联,可以选C。示例:选C。按季生产、顺时而食;惊蛰时节,抖席子、被褥、衣物,谷雨除蝎、禁蝎等,展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而守护自然,则体现了与自然共生的理念,因此,展现出和谐共生的生活理念。(3)此题要批判性地看待材料,全面地分析问题,并归纳现象得出结论。结合材料一“我在凤凰网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专题问卷调查,主题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现状”。共17059人参与”,材料二“我认为传统文化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分析,大部分人对传统文化有较高的关注度和兴趣度,且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说明传统文化传播范围广而且程度深;结合材料“恰恰相反,我认为网络文艺与传统文化是可以相互赋能的”分析,传统文化能够与当先的网络文艺相互赋能,说明传统文化在当下有发展和创新。虽然,在网络中人们的语言表达不够规范,但这只是传统文化的文字语言这一方面,不能完全否定传统文化的发展。(4)此题可以分别从接触、了解和运用三个角度进行作答,做法可以源自材料,也可源自自己的日常生活实践,言之成理即可。答案:(1)C(2)示例:选B,按季生产、顺时而食;惊蛰时节,抖席子、被褥、衣物,谷雨除蝎、禁蝎等,都展现出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3)示例:我持积极的态度。大部分人对传统文化有较高的关注度和兴趣度,且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说明传统文化传播范围广而且程度深;同时,传统文化能够与当先的网络文艺相互赋能,说明传统文化在当下有发展和创新。虽然,在网络中人们的语言表达不够规范,但这只是传统文化的文字语言这一方面,不能完全否定传统文化的发展。(4)示例:第一,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走进传统文化博物馆,参与民俗活动等方式接触传统文化;第二,在日常生活中,阅读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网络文学作品,观看传统文化的网络宣传视频,以此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第三,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运用传统文化,比如遵从顺时而食的智慧,顺着节日过日子,入伏日“洗百病”等。10.(16分)同学们把《一人一指一梅花》改编为戏剧,参加文艺汇演,请你参与,完成问题。一人一指一梅花李朝德ㅤㅤ①城市扩张蔓延,咚咚的破拆之声响彻上空,昆明北郊龙泉镇小窑村处在极度焦虑与烦躁中,村民杨晓荣的焦虑无人能懂。ㅤㅤ②两年以来,他一直想请我写写他院中的蜡梅花,我没有应承:世间有无数的蜡梅花,世间更有无数籍籍无名之人,一株花木哪有文字记述的必要?ㅤㅤ③他一路无言,引着我穿过家中一个偌大的花园,走到园子正中间,在一株枝繁叶茂的蜡梅花前停住了,然后用手一指:“这是林徽因的蜡梅花!”我一时有些蒙:林徽因的蜡梅花怎么会在这里?ㅤㅤ④林徽因自然是喜爱梅花的。现存的三张经典照片,一张是梁思成在盆栽梅花旁的沙发上认真读报。另外两张与梅花合影的都是林徽因,一张是阳光通过窗棂斜斜照射进屋子,林徽因对着窗子在静静沉思;另外一张是她微微侧身抬头仰望,含苞待放的梅花与一代才女交相辉映,很具美感。ㅤㅤ⑤现世安稳,岁月安好,但人生却是瞬息万变。战事一起,国将不国,家将不家。ㅤㅤ⑥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沦陷,林徽因一家决定南迁。但老的老,小的小,当家人梁思成腰有沉疴,林徽因身体虚弱多病,兵荒马乱,上千公里,老弱病残一家人南迁,路途茫茫未可知。ㅤㅤ⑦曾有亲友问:“你们为什么那样心情激动南迁呢?即使成立自治政府,那又怎么样呢?”林徽因在给好友费慰梅的信中回答了所有问题:“如果我们民族的灾难来得特别迅猛而凶暴,我们也只能以这样或那样迅速而积极的方式去回应。当然会有困难和痛苦,但我们不会坐在这里握着空拳,却随时让人威胁着、羞辱着我们的脸面。”ㅤㅤ⑧什么叫铮铮铁骨?什么叫文人气度?什么叫梅花的傲然独立?一个战争离乱中女子的这番话做了最好的注脚。ㅤㅤ⑨后来,林徽因全家迁到相对安全的昆明北郊龙泉镇麦地村暂居,选中了本村富户李荫村的私家花园的一个角落盖房载梅。1940年,梁、林离开昆明,辗转流离,旧居自此破落,蜡梅花在瓦盆中,像个流离失所的孤儿。ㅤㅤ⑩但梁思成、林徽因旧居中的花园在棕皮营,离小窑村的杨晓荣家有近800米的距离,蜡梅花如今怎么会在杨家院子?ㅤㅤ⑪原来,1998年,杨晓荣以6000元从塌败的李家园子购得这株无人照管的蜡梅花。6000元,在当时的昆明就是一年的工资,买蜡梅简直疯了。村民杨晓荣自我安慰,蜡梅花不稀奇,但林徽因栽的蜡梅就稀奇了,整个昆明,甚至整个中国,难有第二株。ㅤㅤ⑫如半个世纪前,漂泊离乱中的林徽因来到了昆明郊区陌生的小村落栖身,这株蜡梅花就这样也在陌生之地安定下来,在杨家小院子里安稳生长了20多年。ㅤㅤ⑬现在,昆明地铁2号线离小窑村口不到一公里的距离,城市已经延伸到脚下。轰轰烈烈的拆迁开始了,咚咚的机器破拆声震得人坐卧不安。我问他:如果拆迁了,这株蜡梅花怎么办呢?他把茶盅端在手里,思考了半晌说,肯定没有能力再把它带走了,我当年把它移栽来,不能让它死在我的手里。ㅤㅤ⑭我说,当年你花了那么大的代价,又养了20年,有什么考虑呢?他晃了晃茶盅,唉的一声,叹了口气。我们都默不作声,一口接一口地喝茶。反正要有个好归宿,蜡梅死在我手里,后人再也看不见,对不起历史。补偿呢?我问。他竖起一指头。一万?十万?他忙接上:值吗?怀揣其玉,像寻找识宝之人那样的渴求眼光。当然值,况且,20多年前你花了6000元呢!ㅤㅤ⑮他的指头在空中重重点了点,又摇了摇:说对一半,错一半。第一,肯定值,但不是钱的问题;第二,再穷,也没人卖儿卖女。他叹了口气,唉!只要有个好的出路,就像嫁自家姑娘,不要一分钱也不会计较。他又接着说,我虽是一农村人,没多少文化,但我敬重林徽因。说到林徽因,他陡然竖起一个大拇指。ㅤㅤ⑯这株蜡梅花的主人林徽因在困厄时期怎么谈安身的呢?1944年适逢抗战最艰苦的时候,那时尚且幼小的儿子梁从诫问母亲林徽因:“如果日本人真打进来,我们打算怎么办?”林徽因告诉儿子:“要真的打进来了,我们也顾不得你了,中国的读书人总还有最后一条路,我们家门口不是有扬子江吗?”什么叫“士可杀不可辱”?什么叫中国人的气节?一个如花一样的弱女子掷地有声地告诉了我们答案。ㅤㅤ⑰站在这株蜡梅花下,凝视着它的一枝一叶,透过历史的层峦叠嶂,我似乎看到了谜一样的女子林徽因。她抱手而立,站在谜一样的蜡梅花下。(选自《人民文学》2021年第6期,有删改)(1)(改编剧本)请你根据文章的两条线梳理剧情。杨晓荣(明线)①6000元买梅/杨晓荣买梅→请我写梅→②为梅找归宿/忧虑梅的归宿林徽因(暗线)③举家南迁/迁往南方/搬家昆明→盖房栽梅→离开昆明(2)(舞台说明)请你任选一句台词设计舞台说明,提示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并说明理由。A.反正要有个好归宿,蜡梅死在我手里,后人再也看不见,对不起历史。B.中国的读书人总还有最后一条路,我们家门口不是有扬子江吗?(3)(舞台布景)蜡梅是林徽因两次出场的重要舞台布景。结合蜡梅两次出现时的具体情境,想一想:蜡梅两次出现的具体形态相同么?它在剧中起什么作用?林徽因的出场说明第一次出场:1940年,梁、林离开昆明,蜡梅在瓦盆中像个流离失所的孤儿第二次出场:“我”仿佛看到谜一样的女子林徽因站在谜一样的蜡梅花下(4)(宣传海报)宣传组设计了四张宣传海报,你认为哪一张最合适?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一说为什么选这一张。(5)(导演阐述)戏剧演出后,现场安排了导演阐述。为此,同学们查阅了相关资料。请联系所学,结合文章和资料笔记,补写导演阐述。资料笔记ㅤㅤ笔记一:蜡梅开在寒潮最猛的腊月,经历小寒到大寒,天更冷、风更大、雪更厚,蜡梅就开得更欢。它的香是一种暗香,忽隐忽现,却又芬芳馥郁、幽远绵长,沁人心脾。ㅤㅤ笔记二: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常常以梅花的自然特征赋予其相应的象征意义。主要的象征有三:一是象征志士、贞士;二是象征美人、仙子,三是象征隐者高士。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梅花也会衍生出新的象征意义。我之所以选择这一篇文章改编剧本,是考虑到文艺汇演的主题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篇文章展现了对中国传统“梅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篇文章很好地展现了象征的手法。蜡梅开在寒潮最猛的腊月,凌寒开放,且天更冷、风更大、雪更厚,蜡梅就开得更欢,象征着不屈的志士、贞士,越是艰难,越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寄寓着林徽因在抗战时期的宁死不屈的精神,这是对传统梅文化的传承;同时,蜡梅有着幽远而沁人心脾的暗香,蜡梅的香气是不张扬,却又能感染人的;写出了林徽因宁死不屈的志士精神对杨晓荣的感染,象征着精神传承,是梅花在这篇文章中衍生出来的新象征意义,展现了梅文化的发展,契合本次文艺汇演“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主题。【分析】本文记叙了林徽因抗战爆发后,陪伴梁思成随中国营造学社南渡逃亡,并无任何抱怨;艰苦的居住环境,战争、疾病、颠沛流离的生活、飞涨的物价没有压垮她;国难当头,她勇于承担困难和痛苦,谢绝了朋友邀请他们去美国避难的建议,把个人的命运紧紧地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作者以蜡梅喻人,林徽因就像蜡梅一样,敢于与寒冬抗争,傲然独立,表现了林徽因坚毅的性格。【解答】(1)本题考查线索梳理。结合“原来,1998年,杨晓荣以6000元从塌败的李家园子购得这株无人照管的蜡梅花”,①概括为:6000元买梅/杨晓荣买梅;结合“反正要有个好归宿,蜡梅死在我手里,后人再也看不见,对不起历史”,②概括为:为梅找归宿/忧虑梅的归宿;结合“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沦陷,林徽因一家决定南迁”,③概括为:举家南迁/迁往南方/搬家昆明。(2)本题考查舞台说明。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示例:选B。舞台说明:林徽因表情严肃坚定,目光看向门外,似乎看向远处的扬子江。理由:抗日最艰难的时期,面临成为亡国奴的危机,林徽因一腔爱国的愤慨,但同时心中很坚定,怀着宁死不屈的决心,誓不做亡国奴。因此,她的内心是严肃而又坚定的。(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两次出现的具体形态不同,从文中“像个流离失所的孤儿”,可以看出第一次出场蜡梅是瘦弱的;而第二次出场,两个“谜一样”,看出蜡梅跟林徽因合二为一了,蜡梅就像林徽因一样是美丽的、繁盛的、充满活力的。文章记叙了林徽因抗战爆发后,陪伴梁思成随中国营造学社南渡逃亡,并无任何抱怨;艰苦的居住环境,战争、疾病、颠沛流离的生活、飞涨的物价没有压垮她;国难当头,她勇于承担困难和痛苦,谢绝了朋友邀请他们去美国避难的建议,把个人的命运紧紧地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表现了林徽因坚毅的性格。作者以蜡梅喻人,蜡梅流离失所,林徽因也辗转流离各地;林徽因就像蜡梅一样,敢于与寒冬抗争,傲然独立。(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从标题来看,“一人一指一梅花”指的是林徽因、杨晓荣和蜡梅树。文章记叙了林徽因抗战爆发后,陪伴梁思成随中国营造学社南渡逃亡,并无任何抱怨;艰苦的居住环境,战争、疾病、颠沛流离的生活、飞涨的物价,表现了林徽因坚毅的性格。林徽因就像一株蜡梅一样,铮铮铁骨、傲然不屈。正是她对国家大爱的精神感染了杨晓荣,让杨晓荣花6000元移栽蜡梅,虽然她的故事以插叙的形式讲述,却是整篇文章的核心。故选:D。(5)本题考查阅读拓展。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从蜡梅象征意义入手,从蜡梅的凌寒开放分析对志士、贞士的传承;从蜡梅的暗香分析精神的传扬,对梅文化的发展即可。答案:(1)①6000元买梅/杨晓荣买梅;②为梅找归宿/忧虑梅的归宿;③举家南迁/迁往南方/搬家昆明(2)示例:选A。舞台说明:杨晓荣表情严肃坚定,看向院中枝繁叶茂的蜡梅。理由:小院将要被拆迁,蜡梅的生存面临危机,杨晓荣很焦虑,但同时心中很坚定,一定要为蜡梅找到好的归宿。因此,他的内心是严肃而又坚定的。(3)两次出现的具体形态不同,第一次出场蜡梅是瘦弱的;而第二次出场,蜡梅就像林徽因一样是美丽的、繁盛的、充满活力的。作者以蜡梅喻人,蜡梅流离失所,林徽因也辗转流离各地;林徽因就像蜡梅一样,敢于与寒冬抗争,傲然独立。(4)选D。从标题来看,“一人一指一梅花”指的是林徽因、杨晓荣和蜡梅树。从文中的主旨来看,文章的主人公是林徽因,文章用杨晓荣的口吻,讲述了林徽因在抗战时期展现出的铮铮铁骨,就像一株蜡梅一样,傲然独立。正是她对国家大爱的精神感染了杨晓荣,让杨晓荣花6000元移栽蜡梅,虽然她的故事以插叙的形式讲述,却是整篇文章的核心。(5)示例:这篇文章很好地展现了象征的手法。蜡梅开在寒潮最猛的腊月,凌寒开放,且天更冷、风更大、雪更厚,蜡梅就开得更欢,象征着不屈的志士、贞士,越是艰难,越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寄寓着林徽因在抗战时期的宁死不屈的精神,这是对传统梅文化的传承;同时,蜡梅有着幽远而沁人心脾的暗香,蜡梅的香气是不张扬,却又能感染人的;写出了林徽因宁死不屈的志士精神对杨晓荣的感染,象征着精神传承,是梅花在这篇文章中衍生出来的新象征意义,展现了梅文化的发展,契合本次文艺汇演“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主题。11.(8分)学校举办“文化脉动•追光经典“专题讲座,以下是其中的PPT,请你完成问题。(1)请你将“追光笔记”中A、B两处空缺补充完整。(2)《海底两万里》是“软”“硬”兼具的科幻作品。请你根据阅读该书的经验,选择相关的情节或人物,理解其中蕴含的“软”和“硬”。(3)请你结合《西游记》《红星照耀中国》《简•爱》这三本书,从中再找到一个能够启迪人生的“追光密码”,进行简要论述。【分析】《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所著的长篇科普文学作品,共十卷。该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的昆虫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学宝藏。它的文字清新、自然有趣,语调轻松幽默诙谐,基于事实的故事情节曲折奇异。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尊敬与热爱。《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地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主要讲述了博物学家阿龙纳斯、其仆人康塞尔和鱼叉手尼德•兰一起随鹦鹉螺号潜艇船长尼摩周游海底的故事。尼摩船长制造并驾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版权质押合同标的和质押条件
- 2024年度农业机械租赁及种植服务合同2篇
- 2024年度新能源汽车电池灭火系统设计与安装合同
- 医疗窗口服务
- 2024年度企业场地租赁合同书样本
- 2024年度租赁代理合同标的及服务内容的详细规定
- 执业医师实践技能培训
- 2024年度汽车租赁给公司合同3篇
- 2024年度物流仓储服务合同标的
- 二零二四年度建筑设计及其修改合同
- 茶楼股东合作协议(范本)
- 大连市土地一级开发整理财政
-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统计学相关与回归分析知识点讲义
- 《白内障》ppt课件
- 空气电加热器功率计算
-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新授课课型模式
- 励志搞笑段子
- 供水“一户一表、计量出户”设计和安装技术规程.
- 10以内加减法卡片(数学题卡片A4打印版)
- 《工业和民用燃料煤》地方标准发布
- 国美并购永乐的财务分析.doc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