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讲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1页
第18讲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2页
第18讲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3页
第18讲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4页
第18讲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年高频考点整理专题: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时间选择题大题20232023·湖北·世界银行;2023·全国·美国外交;20222022·河北·美苏交往;2022·江苏·美苏交流;2022·海南·苏联宣传;2022·浙江·万隆会议;2022·湖南·20世纪以来人类历史20212021·重庆·肯尼迪;2021·河北·美苏关系;2021·海南·柏林危机;2021·山东·不结盟运动;2021·广东·欧洲市场;2021·全国·冷战思维;2021·浙江·不结盟运动;2021·浙江·万隆会议;2021·浙江·经济政策2021·全国·越南战争20202020·海南·多极化;2020·天津·多极化;2020·山东·美国60年代实力;2020·浙江·欧洲一体化;2020·全国·七十七国;2020·全国·美苏交流;2020·浙江·古巴导弹;课程标准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学习目标1、时空观念:要求掌握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重要事件发生的时间,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和两极格局的形成。2、历史解释: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体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3、唯物史观:了解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力量的发展概况,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国际格局演变的历程及影响因素。运用唯物史观掌握冷战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目录CONTENTS壹冷战与两极格局贰冷战的发展与多级力量的成长肆课堂小结叁两极格局的瓦解冷战: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以及分别以它们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学技术等一切方面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徐蓝《国家大战略与对外政策调整》“冷战”的手段包括:①经济: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封锁、制裁。②政治:颠覆其他国家政府。③外交:外交封锁、对抗。④军事:在外国建立军事基地,组建军事同盟,进行军备竞赛,发动代理人战争。⑤文化:文化入侵,相互攻击对方不懂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战后实力对比美国经济工业产量53.90%黄金储备74.90%出口贸易32.40%军事军队1200多万航空母舰30艘战略导弹1626枚原子弹有政治控制联合国苏联经济经济遭受一定破坏军事军队作战飞机战略导弹原子弹1140万40000架1910枚有政治控制东欧地区,领土扩张,国际地位空前提高西欧普遍衰落英国:赢得战争输了财富;法国:元气大伤、地位下降;德国: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二战后,美国和苏联成为势均力敌的两大强国壹冷战与两极格局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给美国国务院发出了一封很长的电报,扬言:“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开始。”乔治·凯南口中这场“刚刚开始”的战争,指的就是冷战。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8课,来了解二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这一阶段的历史。一、冷战发生的原因1、直接原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双方战时同盟的基础消失。

二战诺曼底登陆示意图。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提出开辟第二战场,美英由于利益考虑一再拖延,最终于1944年开辟第二战场。一、冷战发生的原因2、根本原因:美苏双方国家战略(国家利益)冲突加剧:美国全球扩张战略和苏联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之间发生激烈碰撞。材料一: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罗斯福在美国外交政策协会发表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说》(1944年10月21日)全球扩张,称霸世界。战后美国在海外建立的军事基地道义因素(称霸合理化)全球扩张战略综合国力(称霸可能性)一、冷战发生的原因确保东欧,维护安全。材料二: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一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1945年2月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的讲话》苏联:西部边界缺乏天然屏障,历次外敌入侵畅通无阻。视波兰为领土防御“安全地带”。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严守边境局部扩张一、冷战发生的原因3、内部现实原因:美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将苏联视为称霸的障碍。苏联极力扩展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与美国发生了尖锐矛盾。项目美国苏联意识形态自由主义(自由、人权)共产主义(民主)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体系自由竞争的经济体系政府主导的经济体系政党制度两党制一党制社会主义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共产主义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实质美苏对峙理论先导思想基础旗帜“冷战思维”一、冷战发生的原因3、内部【现实】原因:美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思考:两份报告在措辞上有何共同点?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向华盛顿发回一封8000字“长电报”,提出了美国要依靠实力抵制苏联的扩张,同时又不会引起美苏之间全面军事冲突的主张。同年9月27日,苏联驻美国大使尼古拉·诺维科夫向莫斯科发回“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长篇报告”,断定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特征是谋求世界霸权,将苏联视为其通往世界霸权的主要障碍,并正在把苏联作为战争的对象而准备未来的战争。

——凯南的“长电报”和诺维科夫的“长报告”【历史纵横】P110(凯南)电报中认为,为了求得安全,苏联从未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而是要将对手置于死地。凯南还将苏联描绘为一个专制传统早已与意识形态强制相整合的国家,因而它认为外部世界是敌对的。

——整理自周建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逻辑:遏制战略解析》共同点:夸大其词,过分强调意识形态差异,互不信任,甚至以“自现预言”的方式“制造敌人”,体现了“冷战思维”。(2021·全国·高考真题)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纽约画派领衔人物杰克逊·波洛克以将油墨滴洒和倾泼在大块画布上的创作方法而著称,画作没有任何可识别的主题。美国中央情报局竭力推崇该画派,并资助其在海外展览,以显示自由、个性的表达。这表明A.纽约画派的创作方式受到各国民众欢迎B.纽约画派的创作具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C.美国政府旨在扩大纽约画派的影响力D.美国政府借助艺术领域渗透冷战思维【答案】D【详解】从材料“美国中央情报局竭力推崇该画派,并资助其在海外展览,以显示自由、个性的表达”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利用纽约画派自由创作的风格,进行对外宣传,意在渗透其崇尚自由,民主的思维,反映出美国政府借助艺术领域渗透冷战思维,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各国的态度,排除A;纽约画派本身并没有意识形态色彩,只是美国政府利用其进行宣传,排除B;美国政府旨在利用其进行冷战对抗,排除C。知识补充

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向华盛顿发回一封8000字“长电报”,是遏制政策的前奏。◎乔治·凯南凯南所说的遏制政策包括:1.保持西方社会内部的健康与活力。“凡是解决我们自己社会内部问题,加强我们人民的自信、纪律、士气和集体精神的每一项果断有力的措施,都是对莫斯科的一次外交胜利。”2.鼓励和利用苏联同其盟友之间的矛盾。美国应当鼓励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同苏联闹独立,其方法包括改善同东欧国家的关系,并且向它们提供经济援助。3.促使苏联内部的和平演变。外界影响苏联行为的能力是有限的,苏联变化的根本动力在于其内部。一、冷战发生的原因4、外部原因:他国干涉,铁幕演说对“冷战”的兴起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1944年斯大林与丘吉尔对东欧的秘密划分:——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下)》整理巴尔干半岛国家英国控制范围苏联控制范围罗马尼亚10%90%希腊90%(与美国一道)10%南斯拉夫50%50%匈牙利50%50%保加利亚25%75%一、冷战发生的原因4、外部原因:他国干涉,铁幕演说对“冷战”的兴起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实际上揭开了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的序幕。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坐落着中欧与东欧古国的都城。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所有这些饱经沧桑的城市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不仅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于苏联的势力影响,而且还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冷战序幕——丘吉尔“铁幕”演说1946年1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应邀访美。在杜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铁幕”下的国家指的是什么?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扩大东欧影响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全球扩张美国要当世界领袖资本主义国家苏联保障国家安全归纳:美苏冷战的背景1.二战后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2.美苏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尖锐对立。3.美国全球扩张战略和苏联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之间发生激烈碰撞。4.丘吉尔的演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二、冷战进程1、政治:美国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称为“杜鲁门主义”的演说,宣布世界已经分裂成两个对立的阵营,美国将支持所有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思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杜鲁门主义的实质?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的局势,……几乎所有国家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一种是“自由国家”,一种是“极权政权”。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极权主义之种子……在贫穷与争斗之劣土中蔓延及生长,……重大责任落到我们头上。我相信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我相信我们必须协助自由国家人民依照其自己的方式,造成其本身的命运。

实质:公开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企图领导称霸世界。二、冷战进程1、政治:苏联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为应对美国的挑战,1947年9月,苏联和波兰等东欧国家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宣布世界已经分裂成为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两个相互敌对与斗争的阵营。二、冷战进程2、经济:1947年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二战后西欧经济面临崩溃,经济危机激化了社会矛盾。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工人运动此起彼伏。这种状况使美国政府意识到,“共产主义是在贫困和不满的土壤里蔓延和滋长的”,为了“遏制”苏联全球扩张主义,防止西欧“变质”,无论如何也要稳定欧洲、复兴欧洲。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借出席哈佛大学毕业典礼并接受名誉学位的机会,提出美国帮助欧洲复兴的建议,即“马歇尔计划”。苏联、东欧各国也被包括在马歇尔计划之内,但它们拒绝参加。【思考】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什么?目的:复兴欧洲经济,加强美国对西欧控制,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扩张,实现称霸世界战略。二、冷战进程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提出后英法、苏联以及东欧国家反应英国“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演说”邀请苏联开会讨论马歇尔计划法国“毫不迟疑”地加入苏联东欧6月22日苏联同意东欧等国家参加6月27日-7月2日会议期间,英法与苏联僵持不下,莫洛托夫宣布退出会议7月7日苏联严令东欧国家不得参加会议7月9日捷克斯洛伐克等国表示仍想参加会议,斯大林说:“不能参加”英法:态度积极苏联:拒绝参加并反对东欧国家参加经济:1947年7月,苏联先后与东欧国家签订双边贸易协定,即“莫洛托夫计划”。1949年1月,苏联与东欧各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体系。2、经济直接目的:援助西欧,复兴西欧经济,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根本目的:控制西欧,遏制苏联,最终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意义: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起到很大作用,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稳定资本主义制度。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道路。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冷战进程思考:根据以下材料分析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目的何在?意义如何?近代漫画家黄远林将马歇尔计划画成了“黄鼠狼给鸡拜年”接受这一法案的国家,经济计划应受到美国的监督,应撤销关税壁垒,降低关税税率……

——1948年4月《欧洲复兴法案》“马歇尔计划”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自1948年至1951年,美国用于马歇尔计划的实际拨款达l2O亿美元,其目的是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加强对西欧的控制,称霸世界。1.实质相同: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秩序;称霸世界。2.方式(手段)不同: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干涉他国内政;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援助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3.关系: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都是美国实行冷战政策的重要内容杜鲁门主义是政治上的表现,马歇尔计划是经济上的表现;杜鲁门主义是马歇尔计划的指导思想;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具体应用。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思考: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如何理解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是“一个胡桃的两半”?杜鲁门后来也解释说:“杜鲁门主义的意识形态、军事承诺与马歇尔计划的经济义务是一个胡桃的两半”。如果说两者有什么区别,那就是与杜鲁门主义相比,马歇尔计划“删掉”了“关于共产主义的明确说法”,可以说,马歇尔计划是一种更隐蔽更精巧的杜鲁门主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2023·湖北·统考高考真题)1946年6月25日,世界银行正式营业。截至1949年6月底,银行资产约为20.73亿美元,贷款审批情况如下表(单位:亿美元),这反映二战后初期世界银行(

)A.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贷款对象集中于不发达国家C.决策行为受到冷战影响 D.推动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成货款国别法国荷兰南斯拉夫智利捷克斯洛伐克丹麦伊朗卢森堡墨西哥波兰巴西申请额5.05.355.00.43.50.52.50.22.096.01.0批准额2.51.9500.1600.400.120.34100.75【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6年至1949年(世界)。据表格可知,申请世界银行贷款的国家很多,但是得到批准的基本是资本主义国家,结合题干时间二战结束后初期,说明世界银行决策行为受到冷战思维影响,C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推断世界银行配合马歇尔计划实施,排除A项;据表格可知,获得世界银行贷款成功的是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不是发达国家,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区域经济集团化不相关,排除D项。故选C项。二、冷战进程3、军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年4月,美国和英法等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1955年5月,北约接纳联邦德国为成员。苏联军事:1955年5月,苏联成立包括东德和其他国家在内的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1945年美国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1953-1960年艾森豪威尔推行“大规模报复”战略,美国开始大规模向海外部署核武器。1946年美国提出“巴鲁克计划”,维持美国核垄断,排除与苏联原子能合作。1949年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美国核垄断。1956年苏联发射洲际导弹成功。4、地缘政治:第一次柏林危机(1948.6)二、冷战进程战后对德国的分区占领

美英法占领区合并。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949.5.23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49.10.7

1948年6月24日,苏联全面切断德国西占区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试图把西方国家赶出西柏林。柏林危机由此产生。美国派出大批飞机空运急需物资到西柏林,并对苏占区进行反封锁,中断东西占区之间的贸易。……四国经过几番周折的秘密谈判,于1949年5月达成协议,危机平息。

第一次柏林危机直接导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于1949年相继成立,德国分裂。“冷战”与两极对峙格局的影响?消极:(1)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面对抗,长期军备竞赛和地区竞争,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形成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①冷战:朝鲜分裂(1948)、德国分裂(1949)、古巴导弹危机(1962)②热战:朝鲜战争(1950)、越南战争(1961)(2)使二战后的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国际关系严重恶化。严重阻碍经济的交流发展(3)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世界和平。“冷战”与两极对峙格局的影响?积极:(1)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共存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3)促使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由此崛起。(4)美苏双方在军事、科技等领域展开竞赛,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领域国家措施时间影响政治经济军事地缘政治美国苏联杜鲁门主义1947.3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9宣布世界分裂为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两个相互敌对与斗争的阵营美国苏联经互会1947.7控制西欧、遏制苏联、巩固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马歇尔计划1949.1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美国苏联“北约”1949.4“华约”1955.5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形成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美国苏联第一次柏林危机1948.6直接导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归纳总结: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1955年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区别二战中后期美、英、苏三国首脑通过雅尔塔等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以美苏为中心,以华约和北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主要方式有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军备竞赛、局部战争、文化渗透等。联系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下美苏两极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形成。两极格局的瓦解,意味着冷战的结束、雅尔塔体系的瓦解。力量对比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集团之外前沿阵线对抗激烈剑拔弩张,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全面对抗。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拓展·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与特征美国和它的伙伴国实际上要比苏联集团强大。例如,在1950年,美国、北约联盟加上日本的财富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财富的4-5倍。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形成: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贰冷战的发展与多级力量的成长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集团之外。苏联美国领导人赫鲁晓夫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原因A.缓和原因:苏联提出与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B.对抗原因: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不同,两极格局已经形成。C.优势在美:美国此时的经济稳步发展,综合国力远远超过苏联。重大缓和事件A、1955年签订《对奥和约》;

B、1955年与联邦德国建交。C、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重大对抗事件A.1958--1961年的第二次柏林危机;

B.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这两次危机虽然没有达到局部热战的程度,但它们所带来的战争特别是核战争的风险是空前严重的第一阶段(20C50S中-60S初):既缓和又对抗,美攻苏守。一.冷战的发展(2022·河北·统考高考真题)1956年,苏联决定扩大同美国的科学文化交流,随后放松了对科研人员国际交流的限制,开放了许多科研机构,包括宇航基地与核设施等涉及重要机密的科研场所。苏联的这一做法(

)A.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B.旨在同美国共享最新科研成果C.回应了马歇尔计划 D.有利于提升自身科学技术水平【答案】D【详解】时空是:1956年(苏联)。据题干材料可知,1956年,苏联为了扩大同美国的科学文化交流,放松了对科研人员国际交流的限制,开放了许多科研机构,这些措施有利于便利和扩大与外国的科学文化交流,提升自身科学技术水平,D项正确;二战后苏联的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排除A项;二战后,美苏处于冷战对峙中,双方开展科技竞争,虽然也进行科学交流,但不可能共享最新科研成果,排除B项;二战后,为了与苏联对抗,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作为回应,苏联与东欧各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1952年,美国对菲律宾启动了蔬菜种子项目,次年升级为“民主种子”项目,该项目将募集或低价购买的蔬菜种子在菲律宾农村分发并给予种植指导,同时将西方观念传播给受助的菲律宾民众。美国“民主种子”项目的实施(

)A.反映两极格局形成后美苏对抗的升级B.旨在促进菲律宾经济发展与观念变革C.推动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与解放D.凸显了对第三世界地区的宣传与争夺【答案】D【详解】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的世界。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美国该项目在分发种子的同时把西方的观念传播给受助的民众,可以看出美国在注重西方观念的宣传,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美苏冷战,加强对第三世界世界地区的争夺,包括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和宣传,仍然属于冷战,美苏对抗并没有升级,排除A项;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是为了宣传西方观念,壮大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排除B项;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是为了宣传西方观念,壮大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不利于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和解放,排除C项。故选D项。1、缓和:美苏对话一.冷战的发展1956年初,苏联政府向美国政府提出缔结苏美友好合作条约的建议。条约草案中规定有发展和巩固两国人民友好关系的义务;只能用和平方法解决它们的争端,在互利平等基础上发展和加强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合作,美国政府拒绝了这一建议。1958年1月,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致信美、英、法等10多个国家政府首脑,建议举行各国领导人的最高级会谈,并附有苏联政府《关于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建议》。这一建议遭到美国的拒绝。

——周尚文《苏联兴亡史》1959年,赫鲁晓夫受邀请访美,鲁晓夫与好莱坞女星玛丽莲·梦露。(2022·江苏·统考高考真题)下表反映的是1959年美苏两国依据文化交流协议,举办国家展览的情况。这表明(

)A.美国的物质文化更具吸引力 B.美苏借助文化交流渗透冷战C.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D.苏联的重工业实力远超美国展览国展览地点主要展品美国莫斯科食品、服装、体育用品、书籍、音响设备苏联纽约喷气式飞机、拖拉机、汽车、水力发电装置【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1959年美苏两国依据文化交流协议,举办国家展览,美国在莫斯科展览的主要展品多是贴近日常生活的消费品,意图在民生方面遏制苏联,说明美国在冷战中注重运用文化交流渗透冷战,苏联在美国举办的文化交流中展览的展品主要是重工业产品,其意图是在重工业方面遏制美国,说明苏联在冷战中注重运用文化交流渗透冷战,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影响和效果,得不出美国的物质文化更具吸引力,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美苏两国,不能证明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美国的重工业情况,不能得出苏联的重工业实力远超美国,排除D项。故选B项。2、对抗:第二次柏林危机(1958-1961)一.冷战的发展1958年,苏联要求西方国家在6个月内将驻军从西柏林撤出,美、英、法态度强硬,宣称他们将诉诸武力,形势一度紧张。战后第二次柏林危机发生。1961年,苏联重新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8月12-13日,东德在西柏林周围拉起一道全长约154千米的路障和铁丝网,后来改建成水泥墙。2、对抗:第二次柏林危机(1958-1961)一.冷战的发展美国对此提出强烈抗议,并派装甲部队来到柏林墙下,与苏联坦克对峙但双方避免发生直接军事冲突。在柏林危机事件中,柏林墙的建立成为了丘吉尔所说的欧洲铁幕的物理象征,是冷战的标志性建筑。

这堵墙全长154公里,分内外两层,两墙之间有100米宽的“无人地带”。墙边设有280个观察哨、137个地堡、273个警犬桩以及总计108公里长的坑道。——孟钟捷、霍仁龙主编《地图上的德国史》它只是一堵墙,但也正是因为它,对面的亲戚和邻居都不能往来,近30年间有200余人试图翻越而被处死贰冷战的发展与多级力量的成长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集团之外。3、对抗:古巴导弹危机(1962)一.冷战的发展1962年8月31日,美国从侦察机拍照的空中照片上看到了古巴开始安装苏联的防空导弹,也看到了运载地对地导弹驶向古巴的苏联船只。白宫发表声明肯定了有关苏联对古巴军事援助的报道。对于美国的评论和报道,苏联否认苏联把进攻性武器运到古巴。到10月份,美国人已经掌握了苏联在古巴建筑6个中程导弹基地的证据。10月16日,肯尼迪总统召开紧急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研究对策,并下决心不惜一战。美国出动包括8艘航空母舰在内的183艘军舰和包括携带核弹头的B-52轰炸机在内的大批飞机,将古巴“隔离”。美、苏军队都进入备战状态,双方都摆出一副不惜动用核武器的姿态。u-2飞机拍摄到的苏联运送导弹的船只,导弹被大胆地成排放在甲板上

从表面上来看,肯尼迪和赫鲁晓夫的态度都很强硬,剑拔弩张,然而在行动上却表现出相当的克制和谨慎。他(肯尼迪)下令海军除非绝对必要,否则不得拦截任何苏联船只……以避免节外生枝,使一触即发的形势上升到难以控制的地步。

赫鲁晓夫也极力避免同美国正面相撞,命令苏联船只暂时避开美国海军的拦截区,并打电话给肯尼迪,建议举行一次最高级会谈。……期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间共通了25封信,就危机的解决进行谈判,通过秘密谈判,结束了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的启示:危机需要理智管控》(2021·重庆·统考高考真题)1962年,美国总统肯尼迪要求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必须阅读《8月的枪声》,该书叙述了萨拉热窝事件后发生的一系列很小的、不重要的事件,最终导致了历史上最骇人听闻的军事冲突。肯尼迪想让国家安全委员会重视(

)A.维护美国的核垄断地位 B.管控危机应对战争风险C.遏制苏联在东欧的扩张 D.收缩美国海外军事力量【答案】B【详解】依据材料时间“1962年”和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古巴导弹危机时期,美国总统肯尼迪要求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必须阅读《8月的枪声》,其目的是应对古巴导弹危机,避免美国与苏联的核战争,即管控危机应对战争风险,B项正确;材料中肯尼迪的做法是为了应对古巴导弹危机,不是维护美国的核垄断地位,排除A项;材料中肯尼迪的做法是为了应对古巴导弹危机,不是遏制苏联在东欧的扩张,排除C项;当时美国并没有收缩美国海外军事力量,排除D项。故选B项。

漫画信息文献信息特点其他信息在谈判桌上博弈围绕撤除古巴、土耳其导弹展开的战略交涉双方即将却又未按下启动按钮双方克制使用核武器赫鲁晓夫在博弈中更显吃力最终苏联接受美国的所有要求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呈现自我控制机制两大阵营实力不对称古巴为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对其采取敌视政策;古巴对美国具有重要战略利益;苏联借此牵制美国;双方争相发展核武器,以此为摧毁对方的工具;意识形态色彩浓厚体现地缘政治特点以军事竞赛为内容根据古巴导弹危机的相关材料,分析冷战的特点。1、西方阵营逐渐分化①西欧: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二.多极趋势欧洲联合的原因:必要性:①战后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要谋求发展);②西欧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要谋求自主发展和国家安全)。可能性:①有共同的传统文化、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等。(历史渊源);②对近代以来无数战争的反思(吸取教训);③马歇尔计划的客观推动;④法德两个宿敌的和解。1、西方阵营逐渐分化①西欧: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进程: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7年,六国又在罗马签订《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为《罗马条约》。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二.多级趋势欧洲煤钢共同体(1951)欧洲共同体(1967)欧洲经济共同体(1957)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58)“欧洲人的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

1958—1969年间,欧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年平均增长率为16.5%。1984年,欧洲共同体10国对外贸易总额达13747亿美元,超过美国1.43倍。

进入70年代,……不可避免要导致美国同盟国政治关系的变化,表现在西欧六国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

欧盟决不甘愿充当美国小伙伴的消极角色,欧洲作为独立的一极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政治: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经济上:促进了西欧各国的经济合作和经济发展;世界格局: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1、西方阵营逐渐分化②日本经济起飞,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原因:美国对日本进行扶植改造,铲除军国主义的社会基础,消除封建和军国主义因素。朝鲜战争中美军大量的“军需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政府制定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投资。政府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发展经济,重视科技和教育。二.多极趋势1、西方阵营逐渐分化②日本经济起飞,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日本经济起飞的表现:1955年战后经济恢复大体完成,人均国民收入超过战前水平;1956——1973年经济实现高速发展;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要求与西方大国平起平坐,扩大在国际社会的发言权;要求在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要求成为新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二.多级趋势

20世纪5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率日本兴起的影响经济崛起,日本谋求独立自主外交和大国地位,反对美国控制;美国霸权地位动摇;资本主义经济领域出现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多极化趋势加强二.多级趋势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非常有力的竞争对手。朋友,是的。盟国,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域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想到过的那种挑战。——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讲话2.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①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二.多级趋势波兰人民共和国模仿苏联模式,实行一元化领导,个人崇拜和种种残暴现象严重。在经济领域强迫集体化、加速重工业化、扩大积累比重等手段,来追求物质指标。严重损害人民利益。1956年爆发了波兰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针对波兰统一工人党政府的大规模罢工事件。匈牙利主要领导人不顾本国的历史传统与现实,一味照搬苏联模式,并且大搞个人崇拜和集权政治。所作所为不仅损害了国家的利益,更伤害了匈牙利人民的感情。1956年10月23日至11月4日在匈牙利发生了由群众和平游行而引发的武装暴动。【史料拓展】苏联通过情报局控制东欧各国,要求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政权性质与苏联统一。苏联还在东欧各国进行了无情的大清洗,将包括共产党著名领导人在内的几十万人清除出党,以保证苏联政治路线和外交政策的执行。

2.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①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苏联大国主义与民族利己主义1965年3月,在莫斯科召开有19个国家共产党代表参加的会议,中国、朝鲜、罗马尼亚等7个党拒绝参加。表明社会主义阵营已公开分裂。二.多级趋势二战后,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就明确提出:必须探索捷克斯洛伐克自己的“独特的社会主义道路”。但后来的领导继任人反而在强化苏联模式方面层层加码,继续大搞个人崇拜,制造冤假错案;经济上依旧畸形发展,各种矛盾在积累。1968年1月捷共中央全会选举杜布切克为中央第一书记,开始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探索,即“布拉格之春”。【史料拓展】苏联不允许东欧国家独立发展重工业,在合营公司、双边贸易、原料供应、价格等方都是不平等的。爱德华•卡德尔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在所有联合企业和合办事业中,苏联专家,即居领导地位的苏联人独揽大权,而我们的甚至连认真查阅这些公司的账目的权利都设有,更谈不上审阅这些公司的技术和经济方针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感到我们不仅被排挤到一边,处于依赖苏联伙伴的地位,而且在经济上受到剥削”。②中苏关系的破裂二.多级趋势苏共二十大(1956年)后,中苏之间的政治分歧逐渐加大。1957年莫斯科会议以后,苏共领导人大力推行大国沙文主义路线。1958年4-7月间,苏联向中国政府先后提出在中国领土和领海上建立中苏共管的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要求,遭中国拒绝。苏联下令撤走了所有苏联驻华专家以及一切援助。1959年9月,中印边境冲突爆发,苏共发表偏袒印度的声明。珍宝岛自卫反击战1969年3月2日,苏联边防军侵入珍宝岛(位于中国黑龙江省虎林县),袭击中国边防部队巡逻人员,打死打伤6人。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自卫反击,将入侵的苏军逐出珍宝岛。3.中国复兴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二.多级趋势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日建交中美建交实行改革开放伟大政策4、第三世界崛起50年代初,一些亚非国家奉行中立主义政策,不参加东西方两个大阵营中的任何一个阵营,不卷入美苏冷战的漩涡中。其中以印度、缅甸、印尼和埃及为代表。①万隆会议: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了万隆会议,由此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二.多级趋势1955年万隆会议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同:有相同的历史遭遇:都受过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掠夺和统治;有共同的愿望:维护独立,谋求发展。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俗(2022·浙江·统考高考真题)20世纪50年代中期,周恩来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某国际会议上强调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会议最终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这次会议上,周恩来作出的重要贡献有A.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B.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C.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阐述了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答案】A【详解】材料是对万隆会议的描述,其中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召开,A项正确;B项与日内瓦会议有关,排除;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接见印度谈判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C项;上海合作组织丰富了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国家关系,提供了以大小国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排除D项。故选A项。(2021·浙江·统考高考真题)一次国际会议的公报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等七部分。公报声明:“确认人民遭受外国的征服、统治和剥削是对基本人权的否定,是对联合国宪章的违反,是对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一种障碍。”这次会议是A.万隆会议 B.巴黎和会C.日内瓦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答案】A【详解】根据“确认人民遭受外国的征服、统治和剥削是对基本人权的否定”可知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霸权,结合所学内容判断这次会议应该是万隆会议,故选A;巴黎和会是一战后主要战胜国的一次分赃会议,排除B;日内瓦会议主要是为了解决印度支那的和平问题,排除C;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主要是恢复中国的代表权问题,排除D。4、第三世界崛起②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提出不结盟和非集团化原则。主张:反帝反殖反霸,维护世界和平,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影响:推动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加强了世界多极化趋势。二.多极趋势不结盟运动的标志二.多级趋势性质:是一个松散的国际组织,任务:支持各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以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的斗争。地位:它成立于冷战时期的1961年9月,现有120个成员国、17个观察员国和10个观察员组织。它包括了近三分之二的联合国会员国,绝大部分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总和占世界人口的55%左右,在国际社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2021·山东·统考高考真题)如图是20世纪70年代历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发表的主要文件。它们反映出不结盟运动发展的目标是A.实现第三世界的经济合作 B.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C.维护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 D.构建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答案】B【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知,不结盟运动成立以来,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政治、经济的宣言,由此可知不结盟运动致力于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故选B;不结盟运动并不仅仅是为了实现经济合作,排除A;根据不结盟运动颁布的一系列宣言可知其并不单单是为了维护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还有为了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排除C;不结盟运动的目标并非是为了构建政治经济一体化的组织,这一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2020·全国·统考高考真题)1964年,主要由亚非拉国家组成的七十七国集团成立。在1975~2006年联合国决议中,围绕着裁军和国际安全议题,七十七国集团成员的意见基本一致。这种状况A.确立了世界多极化的格局 B.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C.遏制了战后全世界范围内的军备竞赛 D.改变了发达国家主导国际政治的局面【答案】B【详解】亚非拉国家为了扭转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变动地位而成立了七十七国集团,在裁军和国际安全议题上,七十七国集团成员的意见基本一致,努力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安全,因此七十七国集团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作出了贡献,故选择B项,世界多极化目前还是一种趋势,排除A项;“遏制了”过于绝对,七八十年代美苏冷战,正进行军备竞赛,排除C项;“改变了”与当时两极格局的阶段特征不符,排除D项。贰冷战的发展与多级力量的成长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集团之外。因素表现影响西方集团的分化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日本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原因: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标志事件: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中苏关系的破裂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自力更生拥有“两弹一星”;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第三世界的兴起①万隆会议: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召开;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②万隆会议及在此基础形成的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多极力量的成长(2020·海南·统考高考真题)20世纪70年代以前,拉美各国外交政策的意识形态一直很浓。70年代,拉美大多数国家承认国际关系中的多种意识形态,主张不同社会政治制度国家和平共处,开展“多元外交”。这一变化A.顺应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B.推动了亚非拉国家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C.表明了“一超多强”局面的出现D.旨在应对欧盟国际地位提高带来的挑战【答案】A【详解】根据“主张不同社会政治制度国家和平共处,开展“多元外交””可以看出,这一变化顺应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推动了世界的多极化,故A项正确;不结盟运动已经形成,排除B;C项是在冷战之后,排除C;D项不是其目的,排除。(2020·山东·高考真题)1969年美国出台了新的《出口管制法》,不再使用“共产党国家”与“非共产党国家”这一概念和划分方法,代之以“鼓励与美国有外交关系或贸易关系的国家进行贸易”,并要求商业部修订管制清单。这一调整主要是由于美国A.同苏联关系缓和

B.与西欧竞争加剧C.陷入侵越战争泥潭 D.国家实力相对衰弱【答案】D【详解】根据“1969年”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时美国陷入越战泥潭,国家干预经济政策逐渐失灵,在和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守势,整体国家实力相对衰落,因此美国迫切希望改善国际环境,所以此时美国开始调整外交政策,故选D;此时美国同苏联的关系依然紧张,排除A;同西欧竞争加剧和陷入侵越战争泥潭都是导致美国国家实力相对衰落的部分因素,不能全面涵盖题意,属于以偏概全的错误,排除BC。故选D。叁两极格局的瓦解即使在冷战最高潮的年代,两极格局也未能完全囊括所有的国家和地区;同时,在两大阵营内部也有新兴的力量在冲击着两极格局。1979年至1991年这一时期,美苏关系主要是以苏联的退让和妥协为前提,最后以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为标志结束了两级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并发展是由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分化与瓦解为前提的。一、美苏关系1、紧张(1979---1985年)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陷入战争泥潭。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再次加强对苏联遏制。美国大搞军备竞赛,提出并着手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阿富汗位于中亚地区,东靠近中国新疆西藏地区,西可以挟制伊朗,而往北就是中亚的五个斯坦,而往南就是印度巴基斯坦。当时近邻苏联领土,这样的位置,对于控制整个中亚西亚南亚,都有相当重要的价值。这也是苏联1979年入侵的原因。一、美苏关系1、紧张(1979---1985年)美国再次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大搞军备竞赛,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美国战略防御计划,又称“星球大战”计划。20世纪80年代初里根政府提出并开始实施的以空间定向能和动能武器技术为主的长远研究计划,是一种使核武器失效的反弹道导弹多层综合战略防御系统。1983年3月23日晚,美国总统里根在电视演说中首次提出。1984年,美国国防部建立战略防御计划局,全面负责此项计划的实施。“星球大战计划”的出台背景是在冷战后期,由于苏联拥有比美国更强大的核攻击力量和导弹破防能力,美国害怕“核平衡”的形势被打破,需要建立有效的反导弹系统,来保证其战略核力量的生存能力和可靠的威慑能力,维持其核优势。同时,美国也是想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通过太空武器竞争,把苏联的经济拖垮。一、美苏关系2、美苏关系的演变:缓和①1985年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