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1页
河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2页
河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3页
河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4页
河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诗言志”是一句古话,但古代所谓“言志”和现在所谓“抒情”并不一样,那时的“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教化的。春秋时通行赋诗,在外交的宴会里,各国使臣往往得点一首诗或几首诗叫乐工唱。这很像现在的请客点戏,不同的是所点诗句必加上政治意味。这国对那国或这人对那人的愿望、感谢、责难等,都可以从诗篇里断章取义。断章取义是不管上下文的意义,只将诗中一两句抽出来,就当时的环境作政治的暗示。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郑伯宴晋使赵孟于垂陇,赵孟请大家赋诗,他想看看大家的“志”。子太叔赋的是《野有蔓草》。原诗云:“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子太叔只取末两句,借以表示郑国欢迎赵孟的意思,原诗是男女私情之作,他却不管。在那次宴会里,赵孟就和子太叔说了“诗以言志”这句话。到了孔子时代,赋诗的事已经不再流行了,孔子却继承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来说的是治玉,将玉比人,寓示君子之美在于后天的积学修养和道德磨砺。孔子却用来教训学生做学问的工夫,强调只要能够坚持不懈地学习,就能取得一定的成就。他如此解诗,所以说“思无邪”三字就概括了“《诗》三百”的道理。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六经之一,《庄子》和《荀子》里都说到“诗言志”,那个“志”便指教化而言。但春秋时列国的赋诗只是用诗,并非解诗。那时诗的主要作用还在乐歌,因乐歌而加以借用。至于诗篇本来的意义,那时原很明白,用不着讨论。到了孔子时代,诗已经不常用以歌唱了,诗篇本来的意义,经过了多年的借用也渐渐含糊了。他就按着借用的办法,根据他教授学生的需要,对那些诗篇做断章取义的解释。后来解释《诗经》的儒生都跟着他的脚步走。最有权威的毛氏《诗传》和郑玄《诗笺》差不多全都是断章取义,甚至断句取义,即在一两句里抽出一两个字来发挥,比起断章取义,真是变本加厉了。(摘编自朱自清《经典常谈·诗经第四》)材料二:“辨章考镜”语出清代章学诚所说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辨章是从横断面说的,即辨别各种学说之间的不同。考镜是从纵剖面说的,是研究各种学说发展的历史。朱自清的“诗言志”阐释,正以辨章考镜的方式展开。通过辨章,他提出“诗言志”包括献诗陈志、赋诗言志、教诗明志、作诗言志四种形态。这四种形态亦即“诗言志”的四种含义,其区别在于言志的不同。如献诗中的言志是自下而上的,多为公卿列士作诗献给帝王,表现为“不出乎讽与颂”,且讽比颂多。赋诗中的言志多“诸侯之志,一国之志”,表现为“颂多于讽”,且往往以断章取义的方式用诗,从而与献诗陈志有所不同。教诗中的言志是由上而下的,重“言”,以教化为主要目的,且开始关注作诗人,故不同于献诗和赋诗注重听歌的人。作诗中的言志多为一己之穷通或人生义理之感悟,真正意识到作诗人自己,这是其独特所在。经过如此辨析,朱自清阐明了“诗言志”是一个包含着丰富内涵的意念。借助考镜,他厘清了“诗言志”发展的内在史脉。他首先指出“诗言志”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尧典》,并通过“诗”“志”的语义考证,得出“诗”同于“志”,指出“诗”或“志”包含有闻一多所说的“记录、记忆、怀抱”三层意思。但他强调到了“诗言志”时,诗已指向怀抱了。而这种“怀抱”与礼相关,与政治、教化相关。这也就奠定了“诗言志”与政教有关的基调。献诗陈志、赋诗言志大抵如此。教诗明志更是以教化为主要目的。即便到作诗言志时,也“总还贴在穷通出处上”。如此一来,他揭示了“诗言志”“皆关政教”的基本特性。如上可见,朱自清的辨章考镜方式,明显采用了中国传统的训诂考据法,但也融合了西方的语义学批评和语境分析法。如关于“诗言志”的四种含义的分析,这与语义学批评注重细读和多义的分析有关。又如对献诗陈志、赋诗言志、教诗明志、作诗言志的考究极为注重出处。如从《诗经》搜寻献诗陈志的证据,从《左传》找寻赋诗言志的例证,从《诗大序》发现教诗明志的论述,从“骚人”之赋、汉代辞人之赋、东汉五言诗等中寻觅作诗言志的表现。不唯如此,以此为中心,向历史纵深处推进。如论教诗明志,从《诗大序》开始,然后回溯到孔子、孟子的论诗解诗法。又如论作诗言志,从先秦诗歌铺衍到明清时代。这些颇似西方语境分析的研究路径。可以说,朱自清的“诗言志”阐释是以中国的辨章考镜传统为基体,以训诂考据等中国方法作为基本接受视野与西学东来的语义学批评和语境分析法进行方法互启的结果。所以,尽管朱自清曾强调郭绍虞等人的批评史“是纵剖的叙述,范围也大,通论与专评都要说及”,而他“却想横剖的看,看中国文评到底有几大类”。但从他的“诗言志”阐释看,他不仅是“横剖的看”,而且是“纵剖的叙述”,由此廓清传统文论的本来面目。(摘编自许丽《朱自清“活化”传统文论的路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指出,所谓的“诗言志”并不是指某人写诗抒情,而是借用《诗经》原句表达个人想法,必须具有政治意味。B.材料一认为“诗言志”是对原作的断章取义,孔子及其之后的儒生都使用这种方法解诗,加重了《诗经》原意的模糊。C.献诗言志是自下而上,赋诗言志大多是诸侯之间的应酬,虽然二者使用的对象不同,但表达目的主要是讽与颂。D.材料二表明,朱自清的文论研究立足于先秦,又不局限于先秦,展现出他对中国文学史的宏观把握和学贯中西的品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举《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对《诗经》的断章取义在春秋时期是一种普遍现象。B.“思无邪”出自《鲁颂》,原意是歌颂鲁国国君专心发展军事,孔子用以概括《诗经》特点,也属于断章取义。C.材料二主要论证朱自清在《诗经》研究方面的成就,即把“诗言志”分为四种形态,而且厘清了其内在史脉。D.两则材料都注重对“诗言志”概念的阐释,但材料二的阐释更加透彻深入,是对朱自清文论思想的继承与超越。3.下列选项与材料一有关“诗言志”的观点最为接近的一项是()A.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尧典》)B.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C.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D.《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4.请以对“诗言志”的研究为例,谈谈朱自清是如何“活化”传统文论路径的?5.《诗经》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原是爱情诗,赞美一个女子的天生丽姿,孔子却解释为“绘事后素”(先有白底然后再着色画花),后来其学生子夏又解释为“礼乐产生在仁义之后”,并得到孔子的认可;曹操也经常引用《诗经》原句,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同为“诗言志”,二者在形态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答案】1.A2.B3.B4.①主要通过“辨章考镜”的方式。通过辨章,他提出“诗言志”包括献诗陈志、赋诗言志、教诗明志、作诗言志四种形态;借助考镜,他厘清了“诗言志”发展的内在史脉。②朱自清的“辨章考镜”采用了中国传统的训诂考据法,也融合了西方的语义学批评和语境分析法。5.①孔子的行为是教诗明志,是对《诗经》的断章取义,用于对学生的教化。②曹操的行为是作诗言志,曹操把《诗经》里面的句子灵活地引用到自己的诗歌里面,来表达对人才的渴望之情。【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诗言志”概念的探讨,揭示了其在历史和文化中的多重含义。材料一从历史角度分析了“诗言志”在春秋时期的政治和教化功能,强调了断章取义的解诗方法对《诗经》原意的影响。材料二则通过朱自清的研究,展示了“诗言志”在文学史中的演变,结合中西方学术方法,提出了四种形态,展现了朱自清对传统文论的创新性解读。整体上,文章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现代学术方法的融合。【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必须具有政治意味”有误,材料一原文中说“那时的‘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教化的”,可见,“诗言志”的目的一是与政治有关,二是与教化有关,与政治有关的主要是诸侯之间的赋诗言志,而孔子用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主要是与教化有关。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是为了证明对《诗经》的断章取义在春秋时期是一种普遍现象”错误,是为了证明“断章取义是不管上下文的意义,只将诗中一两句抽出来,就当时的环境作政治的暗示”;C.“材料二主要论证朱自清在《诗经》研究方面的成就”错,材料二主要是以《诗经》为例,论证“朱自清“活化’传统文论的路径”;D.“两则材料都注重对‘诗言志’概念的阐释”和“是对朱自清文论思想的继承与超越”均有错误,材料二注重的是对“辨章”“考镜”概念的解释,“诗言志”只是举例;材料二主要是对朱自清文论思想的梳理,说不上超越。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只是提出“诗言志”的说法;B.是对《诗经》功能的解释,材料一中说“古代所谓‘言志’和现在所谓‘抒情’并不一样,那时的‘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教化的”,是说可以引用《诗经》里面的句子表达政治观点或实现对人的教化。孔子说的“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与材料一的观点相同;C.是解释什么是“诗言志”;D.是对《诗经》的总体评价。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活化”包括对我国传统方法是继承和对西方研究方法的借用。①首先明确“朱自清的‘诗言志’阐释,正以辨章考镜的方式展开”,即通过“辨章考镜”的方式。“通过辨章,他提出‘诗言志’包括献诗陈志、赋诗言志、教诗明志、作诗言志四种形态”;“借助考镜,他厘清了‘诗言志’发展的内在史脉”。②“可以说,朱自清的‘诗言志’阐释是以中国的辨章考镜传统为基体,以训诂考据等中国方法作为基本接受视野与西学东来的语义学批评和语境分析法进行方法互启的结果”,朱自清的“辨章考镜”采用了中国传统的训诂考据法,也融合了西方的语义学批评和语境分析法。【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材料一第二段说“到了孔子时代,赋诗的事已经不再流行了,孔子却继承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提干中孔子截取了《诗经》中的部分句子,解释为“绘事后素”,其目的是为了教育学生;根据材料二朱自清的观点“教诗中的言志是由上而下的,重‘言’,以教化为主要目的”,可判断孔子的行为是教诗明志,是对《诗经》的断章取义,用于对学生的教化。②材料二朱自清认为“作诗中的言志多为一己之穷通或人生义理之感悟,真正意识到作诗人自己,这是其独特所在”,曹操在自己的诗歌中灵活引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望,他的行为是作诗言志。(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万物歌唱(节选)鲍尔吉·原野麻雀给拴马桩写信亲爱的拴马桩:我是麻雀,每天在院子里,在房上,在天空打打闹闹的活泼的小鸟。人们管我们叫麻雀,我们身上哪儿都不麻,我们的叫声不悦耳,羽毛不鲜艳,但是我们活泼机灵。我们是鸟类的青草,最普通,最卑微,大地上到处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亲爱的拴马桩,你高高地立在牧民呼日查的家门口,你身上拴着牧民最喜爱的马,你和马朝夕相处。或许有一天你也会变成一匹马,跑进草原深处。呼日查有过三匹马。第一匹马是黑马,蒙古语叫冈根哈日,它的身上油光锃亮。冬天,冈根哈日鼻孔喷出的两缕白雾从乌黑的身体两侧流过去,特美。呼日查骑马走急了,回到家,他牵着马遛一遛,给马落汗。那时候冈根哈日的脊背全是汗,亮晶晶的,像一只黑豹,天下所有的黑缎子都没有冈根哈日的皮毛漂亮。夜晚出月亮了,冈根哈日身上蒙一层白霜,变成了灰马。我仔细看过它的眼睛,你猜我看到了什么?它眼睛里的光比身上的皮毛更亮,像黑水晶一样。而且,冈根哈日的眼神里流露出童真的色彩,仿佛它是一个儿童。每当呼日查从屋里走出来准备上马,冈根哈日便用小碎步原地踩踏,好像在为呼日查准备一个最好的上马位置。它太可爱了!后来,呼日查把这匹马送给了他的亲家永日布。永日布住在遥远的东乌珠穆沁旗,所以我再没见过冈根哈日。呼日查的第二匹马是带点灰花斑的白马,名字叫沙日拉。沙日拉很聪明,它的大眼睛不断眨呀眨。有一次呼日查在外面喝酒烂醉,从马上摔下来,在草地上昏睡。天黑了,沙日拉跑回家,呼日查的妻子南咪正在家里擀面条,看见沙日拉鞍子空空地跑回家,知道呼日查出事了。南咪骑上马,沙日拉驮着南咪跑到呼日查昏睡的地方。南咪把呼日查抱上马鞍子,用捆羊的绳子把他捆牢,回到了家。后来,沙日拉被一个外地人买走了,不知道它去了哪里。呼日查的第三匹马是枣红马。这匹马高高地昂着头颅,脾气暴烈。它为呼日查取得了那达慕大会第一名的成绩,奖品是三只绵羊。你可能要问,我是怎么知道这些事情的?我是一只老麻雀,我一直住在呼日查的房顶上,不愿意去别的地方。我很喜欢呼日查和南咪,也喜欢他们的马。呼日查院子里栽的波斯菊和胭粉豆都是我的好朋友。连趴在波斯菊上采蜜的蜜蜂我都熟悉,一共三只蜜蜂,它们是哥仨。亲爱的拴马桩,你听说了吗?这里要修一条高速路,呼日查和这个村所有人的房子都要拆迁,他们要搬到别的地方去住了。你没看到吗?呼日查每天都骑马去镇里打听消息,他不愿意搬家。他的爸爸、他的爷爷都在这间房子里住过。但是,高速路是一定会修的,他们必须搬家。我给你写信是想说一说我的苦恼:如果他们搬到镇里住楼房,这间土房子拆掉了,我去哪里住呢?修路的人不会考虑一只麻雀去哪里住。我的意思是说,我对这间房子有很深的感情。我喜欢这间房子里的味道。我的窝搭在东房山上第二根檩子边上,我在这里住了好多年。房山下面是羊圈,我每天都看到裹着臃肿羊毛的羊群离开羊圈,去草场吃草。它们傍晚走回来,叫声此起彼伏。每天闻到羊粪的膻臭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内容。我喜欢羊圈外边那棵蒙古栎树,它宽大的叶子像豆角叶子。秋天,叶子变成褐红,却迟迟不从枝上落下来。还有,我刚刚说到了马。我最喜欢马,我在早上、中午、晚上,都喜欢看呼日查的马。我喜欢看呼日查拎一桶从洋井打的冰凉的水,为马刷毛。马愉快地龇着大板牙摆头,好像在说舒服极了。我在窝里还能闻到从查干木伦河吹来的灰蒿的香气,还有百里香的香气。世上哪有比呼日查这间房子更好的家园呢?如果他们搬到楼房里,我的窝就毁了,我不知道去哪里。我不喜欢高速路,我想我要飞到博格达山里,在那里安家。可是,亲爱的拴马桩,呼日查这匹枣红马怎么办?马能住楼吗?呼日查也许会把它卖给外地人。一想到这个,我心里难受,我不想再往下写了。爱你的麻雀拴马桩的复信亲爱的麻雀:我收到了你的来信。你体格那么小,像一个会飞的土豆。但你这么重感情,我觉得你是一只善良的麻雀。我和你一样喜欢这三匹马。冈根哈日的眼睛从前额遮挡的鬃发里往远方看,它好像一直在想远方的事情。它打响鼻的声音,我听起来非常舒服。沙日拉是一匹调皮的马,它不高兴的时候,会用蹄子把铁皮桶踢倒,把水洒一地。枣红马性格暴烈,非常勇敢。去年冬天,它踢死过一匹狼。马踢狼要有技巧。狼非常灵活,一般的马根本踢不到狼。狼躲开马的蹄子,突然用爪子把马肚子划破,肠子落一地。除非马一蹄子踢中狼的要害,狼头最结实,踢头踢不死它,踢它的肋骨才能要狼的命。去年冬天,三只狼围攻呼日查的羊群,枣红马用后蹄子踢死了领头的狼,另外两只狼灰溜溜地跑掉了。枣红马多么勇敢!你说这里要修高速路,房子拆迁。我很奇怪,你一只麻雀怎么能听到这样的消息呢?一定是呼日查和南咪商量事的时候,被你偷听到了。听到这样的消息,我不知怎么办。我不过是一个木桩子,早晚会被人劈了烧火。尽管我愿意继续当拴马桩,但是呼日查搬到了楼房里,没有拴马的地方,我只好等待被人劈了烧火。我不知道枣红马的命运会怎么样。也许被呼日查送到东乌珠穆沁草原永日布的草场上,在那里见到冈根哈日。马喜欢草原,喜欢奔跑,喜欢喝河里的水。它不可能在镇里生活。亲爱的麻雀,你那么小的小脑袋,竟然会想很多事情。每天早上我都听到你和你的同伴站在房檐上叽叽喳喳地歌唱。如果这里修高速路,你就到山里去吧。博格达山上有山丁子树、野山楂树、蒙古栎树,树上有昆虫,那是你爱吃的食物。山上有青草和野花,你可以在那里尽情歌唱。我告诉你一个好地方,博格达山主峰西面有一片沙地,沙子洁白干净,你去那里做沙浴。我知道鸟儿都喜欢沙浴。如果呼日查搬到镇里,你可以飞到他住的楼房的窗台上看他们,然后回来告诉我。喜欢你的拴马桩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封信分别以麻雀和拴马桩为主角,展示草原生活即将发生的变化,而把人的因素融入到背景之中。B.麻雀在书信开头先强调自己普通卑微的身份,符合人们的认知,这样就使下文的倾诉显得更有意义。C.麻雀总以乐观的心态看待万物,它眼中的波斯菊、胭粉豆、蜜蜂甚至羊粪都是美好生活的组成部分。D.拴马桩在信中两次说到麻雀的形体之小,但都是为夸奖麻雀做准备,强调它的重视感情和思维敏捷。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麻雀的书信包含着浓烈的情感,其中对马的叙述都是从外部特征入手,有详有略,呈现出色彩之美和参差之美。B.拴马桩在复信中谈马时,表达了与麻雀相同的心情,但它非常注重马的内在气质,与麻雀的信形成照应和互补。C.从两封书信的长短可以看出麻雀和拴马桩的性格迥异,麻雀滔滔不绝,活泼机灵,而拴马桩表现得较沉稳厚道。D.选文采用童话形式,让麻雀和拴马桩各自通过书信倾诉心灵,字里行间渗透着生活之趣,表达万物有灵的主题。8.麻雀和拴马桩的书信中为什么都写了马和高速路?请简要分析。9.有人说,作者把拴马桩的形象塑造得比麻雀更具有爱心,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相关内容加以分析。【答案】6.C7.D8.①“马”是草原生活的象征,代表着草原牧民对草原原生态生活的热爱,文中通过写马来表现草原生活之美,为下文写生活状态的转变作铺垫。②“高速路”象征着改变草原原生态生活的力量,文中以麻雀和拴马桩的书信表达普通人对这种生活被改变带来的重重忧虑。9.示例一:同意。理由:①麻雀虽然喜欢马,留恋老房子、羊圈、蒙古栎树等,但是它得知要修建高速路时主要为小“我”着想,苦恼于自己的“窝”即将被毁,无处可去。②而拴马桩虽然意识到修建高速路之后自己被“劈了烧火”的结局,但它仍然为枣红马的命运担忧还为麻雀指明好的去处,非常具有爱心。示例二:不同意。理由:①麻雀的书信是从家园被拆迁者的角度写作,表现他们对家园和草原原生态生活的热爱与留恋。②拴马桩的书信是从新的角度反映草原生活变化,有对草原原生态生活被破坏的担忧,也有对未来的乐观向往。【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麻雀和拴马桩书信对话,生动地描绘了草原生活的细节和即将面临的变化。麻雀以其活泼机灵的视角,表达了对草原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拴马桩则以沉稳的口吻回应,展现了对马匹的深厚感情和对环境变化的无奈。文章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使自然界的生物和物体充满灵性,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同时也反映了现代化进程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麻雀总以乐观的心态看待万物”错误,从文中可以看到,麻雀不喜欢高速路,认为高速路的修建使自己无处可去,心态并非总是乐观的。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表达万物有灵的主题”错误,两封书信通过麻雀和拴马桩的对话,表达对草原原生态生活的留恋和对修建高速路破坏这种生活的忧虑。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艺术形象、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①文中提到的“马”是牧民呼日查家的三匹马,麻雀和拴马桩都提到“马”,足见“马”在呼日查家的重要性,这是因为“马”是牧民的好伙伴,好伴侣,“马”是草原生活的象征;麻雀和拴马桩都喜欢马,也代表着草原牧民对草原原生态生活的热爱;麻雀写了三匹马的特点,冈根哈日的皮毛十分漂亮,沙日拉的可爱和对主人的忠诚,枣红马脾气暴躁但却很有本领,文中通过写马来表现草原生活之美,这样的马却即将无处可去,为下文写生活状态的转变作铺垫。②“高速路”代表的是现代生活,因为要修高速路,呼日查家要拆迁,搬到镇上去住,“高速路”象征着改变草原原生态生活的力量;麻雀担忧呼日查家搬走后自己住在哪里,拴马桩觉得自己最终一定会被当做劈柴烧掉,它们不愿意修高速路,不愿意生活发生重大改变,文中以麻雀和拴马桩的书信表达普通人对这种生活被改变带来的重重忧虑。【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形象,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示例一:同意理由:①麻雀的形象有些像小孩子,它住在呼日查家东房山上第二根檩子边上,每天都看着下面羊圈里的臃肿的羊去吃草,它喜欢呼日查家的三匹马,喜欢羊圈外边那棵蒙古栎树,和院子里的波斯菊和胭粉豆都是好朋友,当它得知这里要修建高速路,呼日查家要拆迁时,它苦恼于自己的“窝”即将被毁,无处可去,“如果他们搬到镇里住楼房,这间土房子拆掉了,我去哪里住呢?”,它的苦恼只为自己,比较“小我”。②而拴马桩则显得更加成熟,像个大哥哥。比如它也意识到修建高速路之后自己被“劈了烧火”的结局,但它显得比较淡定,“我不过是一个木桩子,早晚会被人劈了烧火”,而且还为枣红马和麻雀担心,“我不知道枣红马的命运会怎么样”,它为麻雀出主意,“如果这里修高速路,你就到山里去吧”。它为枣红马的命运担忧还为麻雀指明好的去处,非常具有爱心。示例二:不同意。理由:①麻雀和拴马桩都是作者设定的形象,借助它们,作者展现了不同的写作角度。比如麻雀的书信是从家园被拆迁者的角度写作,写它喜欢呼日查家的三匹马,写它与院子里的波斯菊和胭粉豆的友好,写它对羊圈以及那棵蒙古栎树的喜爱,其实是通过写它对自己的住处、生活的喜爱和留恋,表现人们对家园和草原原生态生活的热爱与留恋。②而拴马桩的书信作为回信,虽然与有对草原生活的留恋,但又从不同角度写作,从新的角度反映草原生活变化,对麻雀的内容进行补充,比如拴马桩对枣红马命运的担忧,是对草原原生态生活被破坏的担忧,它给麻雀出主意,让它到山里去,还劝慰它“博格达山主峰西面有一片沙地,沙子洁白干净,你去那里做沙浴”,表达对未来的乐观向往。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良尝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良乃亡匿下邳。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①,有一老父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遂去。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材料二:汉四年,(韩信)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材料三:夫(圯上)老人者,以为子房②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节选自苏轼《留侯论》)【注】①圯:桥。②子房:张良的字。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汉方A不利B宁能禁C信之王乎D不如因E而立善F遇之使自为G守不然H变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铁椎重百二十斤”与《鸿门宴》中“为击破沛公军”的“为”字用法相同。B.履,用作动词,穿鞋,与《过秦论》中“履至尊而制六合”的“履”意思不同。C.异,惊异,认为……奇怪;与《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的“异”用法相同。D.见,显现,显露,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半壁见海日”的“见”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良曾与人谋刺秦始皇为韩国报仇,未能成功。苏轼认为,圯上老人觉得张良才能有余,而度量不足,不能忍耐小忿,这样难成大事。B.在下邳,老人以要求捡鞋、穿鞋来试探张良,后因张良两次赴约迟到被老人斥责,第三次“夜未半”即往,得到了老人的首肯和赠书。C.在荥阳之战期间,韩信平定了齐国后就向刘邦说,齐地之人伪诈多变,不如另找一个人代理齐王来镇抚,自己好抽身去解救荥阳之急。D.苏轼认为,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之所以成功,就因为他能“忍耐”,而这是张良教给他的。所以,张良对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功劳最大。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2)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14.张良是如何帮助汉高祖“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答案】10.BDH11A12.C13.(1)沛公率领几千人,夺取下邳以西的地方,(张良)便归附了他。(2)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该做真王罢了,何必做个代理的呢!14.①张良和陈平一起进言,劝刘邦暂且忍耐,好好对待韩信以防生变;②受刘邦派遣,张良亲自去齐地封韩信为王,征发韩信的士兵去荥阳参战。【解析】【导语】这篇文言文通过三个材料展现了张良的智慧与谋略。材料一描述了张良早年刺秦未果后,遇到圯上老人,获得太公兵法,奠定其日后成就的基础。材料二展示了张良在汉楚战争中,巧妙劝说刘邦立韩信为齐王,化解了潜在的内乱,体现其政治智慧。材料三则通过苏轼的评论,强调张良教导刘邦忍耐的重要性,指出忍耐是刘邦成功的关键。整体上,文章通过历史事件和后人评价,突出张良在汉初历史中的重要作用。【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汉军处境正不利,难道能禁止韩信称王吗?不如顺势立他为王,善待他,让他自己镇守齐国。不然,将生变乱。“不利”是“汉”的谓语,后面的“宁……不如……”是固定结构,应在B处断开;“乎”是句末语气词,D处断开;“因”是状语,修饰“立”,不断开;“善”是状语,修饰“遇”,不断开,“遇之”是动宾结构,其后断开;“自为守”主谓宾齐全,中间不断开;“不然”表示假设情况,后面“变生”是假设的结果,应在中间H处断开。此句需要断开的不止三处,因而有些本该断开的地方没有设字母,完整断句为: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故选BDH。【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能力。A.错误。动词,造、打造/介词,给、替。句意:造了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铁锤。/替我打败沛公的军队。B.正确。动词,穿鞋/动词,登上。句意:给我穿上鞋!/登上皇帝的宝座并控制天下。C.正确。都是意动用法,认为……奇怪。句意:张良因而觉得这部书非同寻常。/渔人对此感到奇怪。D.正确。显现,显露/看见。句意:表现在言词脸色上。/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不如另找一个人代理齐王来镇抚,自己好抽身去解救荥阳之急”错误,原文中韩信派人向刘邦说“齐伪诈多变,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是韩信自己想留在齐地当代理王,根本没有解救荥阳之急的想法。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将”,率领;“略”,夺取;“属”,归附。(2)“定”,平定;“即”,就;“假”,代理。【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韩信想要在齐地自立为王,刘邦大怒,“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变生’”,张良和陈平一起进言,劝刘邦暂且忍耐,好好对待韩信以防生变;②“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受刘邦派遣,张良亲自去齐地封韩信为王,征发韩信的士兵去荥阳参战。参考译文:材料一:留侯张良,其先人是韩国人。韩国灭亡后,他用全部财产寻求勇士谋刺秦王,为韩国报仇。张良曾经找到一个大力士,造了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铁锤。秦始皇到东方巡游,张良与大力士在博浪沙伺机袭击他,误中了副车。秦始皇大怒,在全国大肆搜捕。张良于是逃到下邳躲藏起来。张良曾经于闲暇时在下邳桥上漫步,有一个老人故意把鞋甩到桥下,看着张良说:“小子,下去把鞋捡上来!”张良惊讶,想打他,看他年老,勉强忍了下来,下去捡来了鞋。老人说:“给我穿上!”张良既然已经替他把鞋捡了上来,就跪着替他穿上。老人伸出脚穿上鞋,笑着离去了。走了约有一里路,又返回来,说:“你这个孩子还可以教导。五天后天刚亮时,到这里跟我相会。”张良觉得奇怪,跪下来说:“是。”五天后的拂晓,张良去到那里。老人已先在那里,生气地说:“跟老年人约会,却后到,为什么?”老人离去,并说:“五天后早来会面。”五天后鸡一叫,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在那里,又生气地说:“又来晚了,为什么?”“老人离开说:五天后再早点儿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就应当这样。”老人拿出一部书,说:读了这部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十年以后就会发迹。”说完便走了。天明时一看老人送的书,是《太公兵法》。张良因而觉得这部书非同寻常,经常学习、诵读它。十年后,陈涉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个青年。沛公率倾几千人,夺取下邳以西的地方,(张良)便归附了他。材料二:汉四年(前203),韩信降服并全部平定了齐国。派人向汉王说:“齐国狡诈多变,不设立一个代理的王来镇抚,局势一定不能稳定。希望允许我临时代理齐王。”这时,楚军正在荥阳紧紧地围困汉王,韩信的使者到了,书信一打开,汉王大怒,骂道:“我被围在这里,日夜盼望你来帮助我,你却要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踩汉王的脚,凑近汉王的耳朵说:“汉军处境正不利,难道能禁止韩信称王吗?不如顺势立他为王,善待他,让他自己镇守齐国。不然,将生变乱。”汉王醒悟,又接着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该做真王罢了,为何要做个临时代理的呢!”就派遣张良前往册立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军队攻打楚军。材料三:那位圯上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摧挫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情去成就大谋略。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就在于能忍耐和不能忍耐罢了。汉高祖能忍耐,保养自己完整的锋锐,等到对方疲敝,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发怒,表现在言词脸色上。由这件事来看,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忿气,如果不是张良,难道谁能成全他吗?(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离亭燕①张昪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②。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危栏,寒日无言西下。【注】①词牌名。作者张昪,是北宋仁宗、英宗朝名臣,官至枢密使、参知政事。②低亚:低垂。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总写金陵山水之美,“一带”突显视野开阔,“如画”饱含赞美之情。B.“水浸”句从远处着笔写水天相连的景色,“浸”引出“何处断”的疑问。C.“云际”两句把人事融合到自然之中,为下面的怀古渲染出沉郁的气氛。D.尾句以景结情,作者目睹寒日无声无息地消退,流露出归隐山林的想法。16.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在写景、主题方面都受到张昪《离亭燕》的影响,但思想境界有了较大的提升。请结合两首词加以分析。【答案】15.D16.影响:①以宏观的视角展现金陵的山水景色与人文景观,画面宏大。②选择描写金陵秋天的景色,使词中带有一种萧索、苍凉的氛围。③景中含情,使景色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提升:写景: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景物描写细腻,使景色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离亭燕》写景相对较为平实,细腻程度不足。主题:①思考更深刻。感慨六朝兴衰的同时,指出六朝灭亡的原因,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离亭燕》仅表达感慨和叹息。②忧患意识更强。强烈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警示人们要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离亭燕》虽然也有隐忧,但表达相对含蓄。【解析】【导语】张昪的《离亭燕》描绘了金陵秋日的秀丽景色,展现出江山如画的美感。通过自然景物与人事的结合,营造出怀古的沉郁氛围。结尾以寒日西下的景象,表达了对历史兴废的感慨和人生无常的思索,情景交融,意境深远。【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流露出归隐山林的想法”错误。结尾两句,诗人靠着层楼,面对清秋景象,想到历朝兴废尽入渔樵闲话,以寒日西下的景象,表达了对历史兴废的感慨和人生无常的思索,并非归隐山林的想法。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影响:①以宏观的视角展现了金陵的山水景色与人文景观,为整首词营造出壮阔的背景。如“一带江山如画”与“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都展现出宏大的画面感。②选择了秋天来描绘金陵景色,使词中带有一种萧索、苍凉的氛围。如“风物向秋潇洒”与“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均直接交代了是晚秋时节,为整首词定下了肃杀的基调。③写景的同时,都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景中含情,使景色不仅仅是单纯的自然景观,而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离亭燕》中蓼屿荻花洲边的竹篱茅舍,《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残阳、西风,都蕴含着作者对历史兴衰、繁华不再的思考和感慨。提升:写景:王安石的词在景物描写上更加细腻,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景色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例如“彩舟云淡,星河鹭起”,通过色彩的对比(彩舟与云、鹭与星河)和动静的结合(云淡为静,鹭起为动),将金陵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而《离亭燕》的写景相对较为平实,如“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简单勾勒,细腻程度上稍显不足。主题:①思考更深刻: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不仅感慨六朝的兴衰,更是从中总结出历史的教训,“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指出六朝君主的荒淫无道导致了国家的灭亡,这种对历史的反思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离亭燕》更多的是一种感慨和叹息,在思考的深度上相对较弱。②忧患意识更强烈: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体现出的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更为强烈。如词的结尾写道“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通过对当下社会现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警示人们要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而《离亭燕》虽然也有隐忧,但表达得相对较为含蓄,没有《桂枝香・金陵怀古》这样直接和强烈。(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人的言行举止怎么才能称得上得体?不妨参考一下《论语》中孔子的看法。他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批评了过于强调本性或华丽的辞藻形式两种错误表现。(2)古代贵族家庭在享用珍美如玉的食物时要击鼓鸣钟,但李白在《将进酒》里面直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对这种豪华生活的不屑,狂放中带有激愤。(3)“江月”以其朦胧之美深受古人喜爱,它能开启古人对永恒宇宙起始的追问,也能表达历经沧桑之后心灵的沉静。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质胜文则野②.文胜质则史③.钟鼓馔玉不足贵④.但愿长醉不愿醒⑤.江畔何人初见月⑥.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史”“馔”“畔”“已”“尊”“酹”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面对被绿草环绕的四百五十多平方公里的赛里木湖时,你会惊诧于这一汪幽蓝。水在海拔两千多米的高度,即使泛出了粼粼波光,也依然显得静谧而深邃。浩渺和清澈的湖,好像一面硕大的镜子,轻易就催生出了内心的感动,特别是天山的皑皑白雪和天空的朵朵白云,同时倒映在湖面上,好像要相互媲美。可还未分出高下,几只惊鸿野鸭扑闪的翅膀,就将这完整的图画打破。但极快地,它们又黏合在一起。18.文中画线句子如果修改为“你不能不惊诧于这一汪幽蓝”,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19.文中有两个加点的“好像”,请简要分析它们之间的不同。【答案】18.①修改后是双重否定句,语气加强了。②能引起读者的好奇之心,吸引读者的注意力。19.①前一个“好像”是动词,连接本体和喻体;②后一个“好像”是副词,引出作者的一种想象。【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①原句是一般陈述句,修改句“不能不”是双重否定句,从语气上比原句语气强烈。②“不能不惊诧于”的表达语气和情感都加强了,能引起读者的好奇之心,为何说一定“你”会惊诧于这一汪幽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的能力。①“浩渺和清澈的湖,好像一面硕大的镜子”,这是一个比喻句,本体是“湖”,喻体是“镜子”,而“好像”是比喻词,在句中作动词,连接本体和喻体;②“天山的皑皑白雪和天空的朵朵白云,同时倒映在湖面上,好像要相互媲美”中的“好像”在动词“媲美”的前面,是副词作状语,“好像要相互媲美”引出作者的一种想象,即白雪和白云倒映在湖面上,十分美丽,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好像二者在比美。(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三伏为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往往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A?这是因为地球被浓密的大气层包裹,太阳光首先加热地面,地面再通过红外辐射、空气对流和水分蒸发把热带给空气。入伏后,地表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不断累积,因此一天比一天热。在三伏天,35摄氏度的高温(甲),40摄氏度的酷热也时常出现。很多地方特别是南方地区在三伏时,经常出现“桑拿天”。这主要与空气中水汽含量有关。入伏后,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都很热,B,南方的热则多是闷热,空气中水汽含量足,容易出现“桑拿天”。北方的干热主要与北方大陆暖脊控制下的大陆变性高压有关。但是,一旦大气环流有暖湿的气流输送到北方地区时,北方同样会出现高温高湿的天气,让人(乙)。①应对三伏天的高温天气,②要做到首先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③特别是每天11时到16时。④室内空调温度也要避免不要开得过低。⑤出差、旅游时可适当携带人丹、十滴水、清凉油和防暑药品,⑥遇有身体不适时使用。“心静自然凉”,(丙),规律睡眠,不要熬夜,一定能够安然度过三伏天。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A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21.请在文中的括号中填入恰当的成语。答:甲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