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中学校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0/3F/2A/wKhkGWc_YgmAHgBIAALFAmYWEF8195.jpg)
![第十二中学校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0/3F/2A/wKhkGWc_YgmAHgBIAALFAmYWEF81952.jpg)
![第十二中学校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0/3F/2A/wKhkGWc_YgmAHgBIAALFAmYWEF81953.jpg)
![第十二中学校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0/3F/2A/wKhkGWc_YgmAHgBIAALFAmYWEF81954.jpg)
![第十二中学校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0/3F/2A/wKhkGWc_YgmAHgBIAALFAmYWEF8195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二中学校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太原十二中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10月份月考
高一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22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09年,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在研究欧洲某处的地震记录时发现,地震纵波的参数在地表下50千米深
度处显著改变。他认为这是地质结构在此处急剧变化所致。后来人们证实。该突变面在全球普遍存在,并
将其命名为“莫霍面"。界面以上的区域称为地壳,界面以下的区域称为地幔。
随后几十年间,关于莫霍面的结构形态和物质组成。再无革命性的研究发现。当下,科学家已无法压
制对地底世界的好奇……
1957年,美国的地质学家和海洋学家们在会议中提出了“打个洞,直抵莫霍面!”的想法。会后,“莫霍
计划"正式启动策划。考虑到大陆上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而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仅7千米,策划组织判断,
要想钻穿地壳,到达地幔,就得在水下开展。
如今我们已经知道,虽然只是打洞,但钻穿地壳这件事没那么简单,莫霍计划打一开始就难题不断。
面对重重困难,科学家决定先定个小目标——在海底戳几个浅洞,找找感觉。他们改装了一艘钻探船,
于1961年在太平洋西海岸靠近墨西哥的海域钻了5口深度不超过200米的井。该船返回时,时任美国总统
肯尼迪致电祝贺。称之为科学史上“历史性里程碑”。
遗憾的是,这几口浅洞几乎是莫霍计划的全部直接成果。莫霍计划的预算不断增加,取得的成果却寥
寥无几,让人感觉很没盼头。毕竟,在20世纪60年代那会儿,美国还有非常重要的航天事业要发展。1966
年,美国国会砍掉了拨款,莫霍计划搁浅。
莫霍计划的初衷是钻穿地壳,虽然这个目标没实现,但科学家通过这个项目发现,在海底钻凿采集地
质数据和样品,无疑是一种新颖又直接的“窥探"地球的手段。
1968年,美国四大海洋所共同提出“深海钻探计划”,这也开启了已延续数十年的、地球科学历史上规
模最大的国际合作计划。迄今,该计划经历深海钻探计划、大洋钻探计划、综合大洋钻探计划、国际大洋
发现计划的多次更名、扩建、重构,已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
1971年和1975年,钻探船两次进入地中海,从海底以下取出岩芯。科学家惊讶地发现,在形成于约
600万年前的岩层中,竟然有石膏和岩盐。这些矿物需由海水或盐湖里的卤水经强烈蒸发形成,怎么会出现
在深海海底以下呢?科学家推测,600万年前的构造运动使地中海和大西洋的通道被切断,导致地中海水位
1
越来越低。最后变成了“晒盐场”,从而堆积起了岩盐、石膏等蒸发岩。
20世纪90年代,钻探船在太平洋底下的深部岩层中发现了微生物,有的沉积物中每立方厘米甚至有
1000多万个活细菌。科学家将这些生活在海底下部岩石里的微生物群称作“深部生物圈”,这是地球上最大
的微生物储库,生活在地球深处的微生物可以享有远超“万岁"的高寿。
中生代地球上横行一时的恐龙。在距今6500万年前消失。恐龙灭绝,谁是罪魁祸首?地质界有两种解
释:火山活动和小行星撞击。结果是大洋钻探给出了答案:一颗直径10千米的小行星撞上墨西哥湾,砸出
了直径180千米的陨石坑。
1997年,钻探船从水深2600米的海底取得了这次撞击事件的证据:富含化石的软泥上,突然出现一个
10多厘米厚的暗绿色层,其中含有大量硅质球粒和岩石碎屑。经分析,这些物质来自撞击地球的小行星和
炸裂的撞击坑。它们生动地记录着这场旷世悲剧的惨烈情景。
2004年夏。三艘破冰船在北冰洋执行大洋钻探任务:一艘钻凿。两艘破浮冰(以保证钻探船的稳定)。
这场“冰上大战”十分艰苦,却换来了巨大发现:5000万年前,北冰洋居然是个温暖的“湖泊"!
这次大洋钻探取得的岩芯中有大量的真蕨植物“满江红”的孢子。这是一种小型浮水植物,幼时呈绿色。
也叫“绿萍”,常在水面上长成一片,到秋冬季节呈现一片红色,所以叫作“满江红”,现在广泛分布于江南的
水池和稻田里。5000万年前,这些植物居然漂浮在北极的水面上,这表明当时的北极属于亚热带气候。这
个“北极湖"的生产力极高,沉积了丰富的有机碳,因此可以说,北冰洋底具有重大石油前景。
半个多世纪以来,大洋钻探船成了海洋科学的“航母”,接二连三的重大发现成了20世纪地球科学研究
成果的关键组成部分,其研究过程中也不乏我国科学家的身影。
1998年,我国加入大洋钻探计划。当时提出的钻探建议书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1999年春。在我国
的设计和主持下,科学家实施了南海大洋钻探184航次,取得了南海3000多万年来的沉积记录,这是当时
西太平洋海区的最佳长期沉积记录。科学家由此发现了气候演变的长周期。这一发现为探索气候变化打开
了新途径。也使我国的深海基础研究跻身世界前列。二十多年来。我国在南海开辟了17个钻探站位,为人
类认识南海深部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摘编自《比海底更深的地方》,汤恒岩编译)
1.(2分)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霍洛维奇发现地震纵波参数在地表下50千米深度处显著改变的现象,后来被人们证实,这一现象
在全球普遍存在。
B.在莫霍计划的基础上,美国先后提出了深海钻探计划、大洋钻探计划、综合大洋钻探计划等计划,
实现了莫霍计划的初衷。
C.自从“莫霍面"被发现以来,科学家对地球的研究从未间断,对其结构形态和物质组成取得了许多重要
2
的研究成果。
D.1999年,在我国的设计和主持下,科学家实施了南海大洋钻探184航次,为科学家发现气候演变的
长周期提供了帮助。
2.(2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地壳平均厚度大于大洋地壳平均厚度,所以“莫霍计划"考虑在水下钻穿地壳。
B.科学家从地中海海底以下取出的岩芯中发现了石膏和岩盐,推测出600万年前地中海是“晒盐场”,堆
积起了岩盐、石膏等蒸发岩。
C.地质界对恐龙灭绝有两种解释:一是火山活动,一是小行星撞击。“深部生物圈"的发现证实是小行星
撞击导致恐龙灭绝的。
D.2004年,北冰洋钻探任务发现大量“满江红”孢子,这表明北冰洋在5000万年前属于亚热带气候,在
北冰洋底可能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3.(2分)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持画波浪线部分说法的一项是()
A.我国自主设计的首艘面向深海万米的超深水科考船,具备全球海域无限航区作业能力。
B.《管子》一书曾对河流的横向环流、侧蚀作用形成河曲的过程进行了正确分析。
C.1810年,英国地理学家詹姆斯·雷内尔总结了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洋流分布。
D.大洋科学钻探面向2050年科学框架重点研究方向之一是栖居海底的生命类型。
4.(4分)从材料中看,大洋钻探取得成绩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2分)
阅读下面《哦,香雪》的文字,完成5~8小题。
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留给她的又是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她
把滑到肩上的围巾紧裹在头上,缩起身子在铁轨上坐了下来。香雪感受过各种各样的害怕,小时候她怕头
发,身上粘着一根头发择不下来,她会急得哭起来;长大了她怕晚上一个人到院子里去,怕毛毛虫,怕被
人胳肢(凤娇最爱和她来这一手)。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
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
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
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
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
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
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
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
3
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
晚,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
月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台儿沟呢?不知
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觉得【】。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
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也
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
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今晚台儿沟发生了什么事?对了,火车拉走了香雪,为什么现在她像闹着玩儿似地去回忆呢?四十鸡
蛋也没有了,娘会怎么说呢?爹不是盼望每天都有人家娶媳妇、聘闺女吗?那时他才有干不完的活儿,他
才能光着红铜似的脊梁,不分昼夜地打出那些躺柜、碗橱、板箱,挣回香雪的学费。想到这儿,香雪站住
了,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回去怎么说?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
近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是哪儿来的流水声?她寻找着,
发现铁轨几米远的地方,有一道浅浅的小溪。她走下铁轨,在小溪旁边蹲了下来。她想起小时候有一回在
河边洗衣裳,碰见一个换芝麻糖的老头。凤娇劝香雪拿一件旧汗褂换几块糖吃,还教她对娘说,那件衣裳
不小心叫河水给冲走了。香雪很想吃芝麻糖,可她到底没换。她还记得,那老头真心实意等了她半天。为
什么她会想起这件小事?也许现在应该骗娘吧,因为芝麻糖怎么也不能和铅笔盒的重要性相比。她告诉娘,
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再也
不会被人盘问她们每天吃几顿饭了。娘会相信的,因为香雪从来不骗人。
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香雪也
赶路了,她捧起溪水洗了把脸,又用沾着水的手抿光被风吹乱的头发。水很凉,但她觉得很精神。她告别
小溪,又回到了长长的铁路上。
前边又是什么?是隧道,它愣在那里,就像大山的一只黑眼睛。香雪又站住了,但她没有返回去,想
到怀里的铅笔盒,想到同学们惊羡的目光,那些目光好像就在隧道里闪烁。她弯腰拔下一根枯草,将草茎
插在小辫里。娘告诉她,这样可以“避邪”。然后她就朝隧道跑去。确切地说,是冲去。
香雪越走越热了,她解下围巾,把它搭在脖子上。她走出了多少里?不知道。尽管草丛里的“纺织"油
葫芦”总在鸣叫着提醒她。台儿沟在哪儿?她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近一些她
才看清,那是人,是迎着她走过来的人群。第一个是凤娇,凤娇身后是台儿沟的姐妹们。
香雪想快点跑过去,但腿为什么变得异常沉重?她站在枕木上,回头望着笔直的铁轨,铁轨在月亮的
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光,它【】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她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
快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用手背抹净泪,
拿下插在辫子里的那根草棍儿,然后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她们叫着香雪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热烈;她们笑着,笑
是那样不加掩饰,无所顾忌。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
着。
哦,香雪!香雪!
5.(2分)环境描写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对选文中环境描写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车时的夜景: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留给她的又是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她
单薄的身体。
4
——四周的旷野和寒冷的环境,烘托出香雪错过了车站在离家很远的夜晚内心的担心与害怕。
B.途中周围的景色: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
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
——月夜下的景色柔美庄严,衬托出香雪终于得到了向往已久的铅笔盒时内心的满足愉快,也不再感到
害怕。
C.赶路回家时的环境描写: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
起一朵小小的浪花。
——溪水欢快流动衬托出香雪经过短暂的心理活动,想出跟娘解释换来铅笔盒的理由后内心的轻松愉悦。
D.见到乡亲时的周围环境: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
呼着。
——群山发出了回声,表现了群山因人们为香雪一家提供大量无私的帮助而感动不已。
6.(2分)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香雪盼望第二天上学时同学们会再三盘问她如何拥有这个新的磁铁铅笔盒,这个细节表明人物虽然
淳朴但也有爱炫耀的虚荣心。
B.文中写香雪回忆凤娇劝她拿旧汗褂换几块糖的往事,是为了引出她想出了“骗”的办法,跟娘解释用鸡
蛋换铅笔盒的理由。
C.文中把隧道比喻为“大山的一只黑眼睛”,生动形象地表现隧道作为大山观察、认识、联系外面世界的
窗口,对于山村的重要作用。
D.结尾句“哦,香雪!香雪!”既是姑娘们对香雪归来的热烈欢迎,是大山对她历经艰辛的赞颂,也是作
者对她向往知识文化的肯定。
7.(4分)在文中【】内填入词语。从“奔放,热烈,严峻,严酷,新奇,新颖,冷静"中选择并依次排列。
8.(4分)香雪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2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5
材料二: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
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
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
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
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
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
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
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
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
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
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
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
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庐陵欧阳修序。
(选自《古文观止·梅圣俞诗集序》)
9.(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予友A梅圣俞B少C以荫D补为吏E累举进士F辄抑G于有司
10.(2分)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拘,指被拘禁,“百里奚举于市"的“举”表示被选拔、被任用,两者用法相同。
B.荫,是指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代官爵或功勋而受到封赏,文中梅尧臣因家族亲属而受荫。
C.辟,指征召,与《答司马谏议书》“辟邪说,难任人"中的“辟”词义相同。
D.雅颂是《诗经》内容和乐曲分类的名称。雅为朝廷的乐曲,颂为宗庙祭祀的乐曲。
11.(2分)下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指出古代不得志的诗人更能体悟生活,抒发沉郁的胸臆,写出人们难于表达的情感。
B.梅圣俞常用诗歌抒发不得志的感情,所以当时不论贤愚,人们谈论诗歌一定会向他求教。
C.梅圣俞诗作很多,但他却没有收集保管。通过谢景初的努力,使梅圣俞的诗作得以保存。
D.序文以评述梅诗为轴心,融议论、叙事、抒情为一体,饱含了作者对梅圣俞的倾慕和同情。
12.(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
(1)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
(2)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①
劳劳亭歌
李白
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旁。
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
②
我乘素舸同康乐,朗咏清川飞夜霜。
③④
昔闻牛渚吟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
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
【注】①劳劳亭:又名新亭,在今南京市西南,古送别之所。②康乐:即谢灵运,东晋文学家,以山
水诗著称。③牛渚:今安徽马鞍山采石矶。五章:五首诗。④袁家郎:即袁宏,少有逸才,曾有咏史诗。
袁宏曾在舟中讽咏,当时谢尚微服泛江,闻之,佳其有兴致,邀其谈话至旦。自此袁宏名誉日茂。
13.(2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劳劳"一词值得玩味,在此虽指亭名,却又容易使人想起“举手长劳劳”的诗句,诗人意在借此
突出送别时的忧愁伤感。
B.诗歌巧用象征、比喻等手法,“蔓草离离"以道旁草象征离情别绪,而“古情不尽”句则以“东流水"比喻
离别之情长久难断。
C.“我乘……飞夜霜”说像谢灵运一样缘流乘舟,霜夜在长江的清流上朗咏;“素舸"清川”“夜霜"等意象
突出诗人的清高脱俗。
D.“昔闻”两句运用袁宏牛渚咏诗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袁宏的无限仰慕之情:虽然早已成为历史人物,
但英名流传至今,令人敬仰。
14.(6分)李白诗多豪放,本诗则有所不同,试比较这首诗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结尾句的差异。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穿着的诗句
“______"和出行方式的诗句“______”,令人惊叹不已。
(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高喊“_,_”,表达了对权贵极度的藐视。
(3)《琵琶行》中用“比”的手法,描摹琵琶乐音和旋律的变化,如表现急切而愉悦情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表现热烈紧张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7
(4)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到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本题共2小题,7分)
雪花也被称为玉龙、玉尘,是天空中的水汽经过凝华生成的冰晶,(),具体形状会因为凝华时
的温度而有所不同。如果把雪花放在显微镜下观看,发现每一片雪花都堪称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可是,很
多雪花看起来非常相似,竟然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
根据研究显示,最大的雪花直径也只有大约2毫米左右,很多雪花只有零点几毫米,每下一场雪,产
生的雪花数量多到无法计算!
雪花的形成和水汽凝华结晶时的晶体习性密切相关,水汽凝华结晶成的雪花和天然冻结的冰都属于六
方晶系。(),都是六方晶系中的一种,不同的是,水晶是二氧化硅的结晶,而冰晶是水的结晶罢了。
事实上,真的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雪花。温度不同生成的结晶就会有细微的差别,而这个温度感应是
在非常小的一个时间区间内完成的,所以,(),至少从我们观测的角度来考虑是这样。
16.(2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面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研究显示,最大的雪花直径也只有2毫米左右,很多雪花只有零点几毫米,每下一场雪,产生
的雪花数量多到无法计算!
B.研究显示,最大的雪花直径也只有大约2毫米左右,很多雪花只有零点几毫米,每下一场雪,产生
的雪花数量多到无法计算!
C.根据研究显示,最大的雪花直径也只有大约2毫米左右,很多雪花只有零点几毫米,每下一场雪,
产生的雪花数量多到无法计算!
D.研究显示,最大的雪花直径也只有2毫米左右,很多雪花只有零点几毫米,每下一场雪,产生的雪
花数量多到无法计算!
17.(3分)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40分)
1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劳动让人“吃苦"。《插秧歌》描绘一家四口农忙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表现出农事的辛苦与
繁忙;张秉贵晚上下班后,也会“感到有些支持不住,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
也有人说,人类一切艺术的起源,音乐、文学、美术、体育、科技……都离不开劳动。正是劳动,创
造了美,塑造了美,也丰富了人类精彩的文化生活、精神世界。
劳动之“苦"与劳动之“美”之间似乎是矛盾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你结合社会生活和自己的人生体
验写一篇文章。要求体裁明确,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8
2024级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
语文答案
一、(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0分)
1.(2分)B
2.(2分)C
3.(2分)A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美国先后提出了深海钻探计划、大洋钻探计划、综合大洋钻探计划等计划,实现了莫霍计划的初衷"错误。由
原文“迄今,该计划经历深海钻探计划、大洋钻探计划、综合大洋钻探计划、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多次更名、扩建、
重构,已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可知,“大洋钻探计划、综合大洋钻探计划"只是“深海钻探计划”的更名、扩建、
重构,另外,“实现了莫霍计划的初衷"于文无据。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深部生物圈’的发现证实是小行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的”错误。由原文“1997年,钻探船从水深2600米的海
底取得了这次撞击事件的证据:富含化石的软泥上,突然出现一个10多厘米厚的暗绿色层,其中含有大量硅质球
粒和岩石碎屑。经分析,这些物质来自撞击地球的小行星和炸裂的撞击坑。它们生动地记录着这场旷世悲剧的惨烈
情景"可知,证实是小行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的是1997年钻探船从水深2600米的海底取得的证据。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画波浪线部分主要讲的是我国在海洋勘探方面做出了贡献。
B.《管子》是我国古代的一部作品,而且其内容没有涉及到海底。
C.这一总结在1810年,而大洋勘探至少开始于1961年,且这一总结没有涉及到海底的研究。
D.只有研究方向,未指出研究成果。
故选A。
4.(4分)①科学家们好奇心的推动以及他们的不断努力;②勘探计划的制订;③不断取得的勘探成果的激励;
④各个国家的积极参与与合作;⑤勘探工具的助力,如破冰船、大洋勘探船的使用。(答出四点得满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2分)
5.(2分)D
6.(2分)A
【解析】5.D.“表现了群山因人们为香雪一家提供大量无私的帮助而感动不已”错误。结尾处的环境描写暗示主题,
古老的大山终于慢慢被现代文明所唤醒,也热切地呼唤现代文明的到来。
故选D。
6.A.“但也有爱炫耀的虚荣心"错误。这个细节表明香雪淳朴,而且自尊自爱。
故选A。
7.(4分)新奇冷静严峻奔放
8.(4分)(答出任意两点满分)
(1)从香雪父亲盼望有干不完的活儿,为香雪挣学费,母亲让她卖鸡蛋挣钱,表明香雪成长在勤劳、诚实、上进
的家庭环境里。
(2)香雪成长的台儿沟自然环境优美,山明水秀,但在大山深处,闭塞落后。
(3)从凤娇胳肢她、姑娘们月下寻找她,表明香雪成长在台儿沟这个淳朴、善良、友善的社会环境里。正是在这
样的典型环境中,才有了香雪的淳朴、善良、自尊,以及她对知识文化的向往。
1
二、(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
9.(3分)BEF
10.(2分)C
11.(2分)B
【解析】10.C.“‘辟’词义相同”错误,含义不同。
文中“犹从辟书"的“辟”指征召,《答司马谏议书》“辟邪说,难任人"的“辟”是“批驳"。
11.B.“……所以当时不论贤愚,人们谈论诗歌一定会向他求教”错误。由原文“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
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可知,人们向他求教和他常用诗歌来抒发不得
志的感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12.(8分)(1)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既然这样,那么并非写诗使人困厄,大概是诗人处境困厄后才能写出
工巧的诗来。
(2)他的家在宛陵县,小时候就学习写诗,从做孩童的时候起,他所写的诗就使年长的人惊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13.(2分)D
【解析】D.“表达了诗人对袁宏的无限仰慕之情:虽然早已成为历史人物,但英名流传至今,令人敬仰”理解错
误。“今来何谢袁家郎”,其中的“谢”是逊色的意思,自叹其才不减袁宏,而无谢尚之见知。
14.(6分)(一点2分)①画面不同:《沁园春·长沙》结尾是中流击水图,以大江、飞舟为背景,景象壮阔;而《劳
劳亭歌》结尾是独宿空船图,以苦竹、寒声、秋月为背景,景象凄凉。②人物形象不同:中流击水图里活跃的是独
挽狂澜的青年革命者;而独宿空船图里则是独宿空船、寄情于归梦的诗人形象。③所抒之情不同。《沁园春·长沙》
结尾抒发的是以天下为己任、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雄心壮志;而《劳劳亭歌》结尾抒发的是怀才不遇、无人赏识的孤
单苦闷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5.(10分)(1)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4)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7分)
16.(2分)D。杂糅:根据……显示;语意重复:约……左右。
17.(3分)所有的雪花都是六角形;水晶也和冰晶一样;没有两片相同的雪花。
四、写作(40分)
18.(40分)
例文(议论文):
以劳动为荣,享受劳动的美
千百年来,人类用自己的劳动来改造世界,创造财富,改善生活。从上古时期开始,劳动的重要性就从没被忽
视过。劳动带来的是“稻花香里说丰年”,保证的是农耕大国的正常运转,是小农经济社会稳定。而到了今天,劳动
依然是个人发展、国家兴盛之源。
劳动何其苦。“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些都是“秋收万颗子”背后付出的艰辛劳
动。“种豆南山下"的诗情画意是充满乐观的滤镜,而事实往往是“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
劳动既苦,为何还要坚持?“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却不营,而以求自安。"劳动带来的不仅是物质的
充盈丰富,更是精神的满足。热爱劳动的人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便不在意苦与累。
2
芳动何其美。“采采芣营,薄言采之。”反复吟唱的是对辛勤劳作的礼赞,是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昼出耘田夜绩
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是虽然疲惫但又多么充实的生活。劳动给人带来美
好的生活,就是给人带来对未来的希望。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
有寒者。”劳动是生活的基础。劳动也是文化和文明发展的基础。以劳动为荣,便能乐在其中,享受其中的美。
现代社会,劳动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我们不需要日日起早贪黑,不需要每天挥汗如雨,现代科技的发达让人们
不必再坚持辛苦的耕作。但是时代的新任务并不轻松,机遇和风险并存的今天,是另一种艰苦。所幸,劳动精神从
没有改变。在今天,热爱劳动的精神仍然鼓舞着我们不断开拓进取。“复兴号"领跑世界,C919成功首飞,嫦娥四号
月背着陆,都是无数伟大的劳动者辛勤劳动,创造发明的结晶。斗转星移,不曾消逝的是劳动的精神,沧海桑田,
不曾变化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院安全运维制度内容包括
- 小学三年级数学五千以内加减混合两步运算自我检测例题大全附答案
- 小学三年级数学万以内加减法水平监控试题大全附答案
- 冬季施工人工开挖土方施工方案
- 中班区域游戏活动方案
- 申请协会申请书
- 船舶配套业项目效益评估报告
- 压纸轮项目风险识别与评估综合报告
- 升职申请书图
- 护理-学设计研究习题带答案
- 法律援助课件
- 双减政策之下老师如何打造高效课堂
- 新员工入职健康体检表
- 广东省特种作业操作证核发申请表
- 胸腔穿刺知情同意书
- 农村住房竣工验收记录表
-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材答案
- 北京理工大学应用光学大全李林-课件
- 会计岗位实训第5版林冬梅课后参考答案
- 小学英语-unit 3 My school calendar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护工(陪护)培训教材(完整版)资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