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河北省唐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20世纪以来,中国新诗人自我意识越来越鲜明,新诗也呈现出主体性强化的倾向。

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能动、自由、有目的活动的特性。诗歌创作的主体即诗人,与一般认识的主体有共同的属性,但又有自己的特殊性:诗的创作主体不是一般人,而是具有系统的审美观点的诗人,他有着不同于科学家,不同于画家、音乐家,也不同于小说家、戏剧家的特殊的心理气质、美学理想。传统的小说、剧本侧重于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尽管它们所描写的对象也照样渗透着创作主体的美学追求与鲜明爱憎,但是主体一般总要隐藏到情节和场景的后面。诗歌则不然。诗歌,尤其是抒情诗,诗人总是以自身的生活经验、意志情感等作为表现的对象。抒情诗当然也有对客观现实的描写,但它不是一种照相式的模拟,客观现实在诗歌中不再是独立的客体,而是渗透着、浸染着诗人的个性特征,成为诗人主观情感的依托物了。

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的新诗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在胡适眼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一项极其相似之点,那便是一种对人类解放的要求。把个人从传统的旧风俗、旧思想和旧行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胡适把新诗的发生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的观念,得到了“五四"时代其他诗人的热烈回应。此后在新诗发展过程中,诗的主体性常常被强调。

但是强调诗歌的主体性,以诗人的主观世界为表现对象,并不意味着诗人不同层次的情感都值得入诗。抒情诗以表现诗人的情感为主,但这情感不应是褊狭、妄诞的,不应与民族精神脱离,而要经过理智的思考。

诗的主体性要求诗人真诚地展示自己的内心,因而优秀的诗篇是最富于个性色彩的。然而抒情诗是否只是纯个性、纯偶然性而毫无普遍意义呢?不是的。优秀的诗人在创作时决不是不负责任地自由倾泻,而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民族的特征以及自己的哲学与美学观点对之进行审视,进行加工。真正伟大的诗篇,既是高度个性化的,又涵括广泛的普遍性,也就是说在诗人唱出的具体的特定的歌声中,包含着超越诗人个人的、具有那一时代特色的、反映出民族性的人民的心声。为什么主体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内心,往往会带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呢?这是由于抒情主体是一个单个的人,但同时也是处于一定时代、一定民族、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是人类共同性中某些特征的体现者。普希金说过:“我的永远正直的声音,是俄罗斯人民的回声。”对诗人来说,自我与时代、与人民是一致的,因为诗人本身就生活在这个时代,是人民的一员。伟大的诗人往往有一种涵盖一切的气魄:我是人民!人民是我!因此要做一个真正的诗人就要自觉地把自己与人民、与时代融合在一起,让自己的胸膛中流着民族的热血,让自己的脉搏和着时代的脉搏而跳动。这样,他的诗越是个性的,就越有普遍的价值。

(摘编自吴思敬《中国新诗理论的现代品格》)

材料二:

当前,中国新诗出现了令人尴尬的局面,称为诗人的人越来越多,写诗似乎也越来越容易,越来越随意。诗坛内热热闹闹,诗坛外冷冷清清,广大读者对新诗已由不满、失望到弃之而去。

从诗的内容方面来讲,当代的诗存在着反崇高、反共性、反意义等现象,而代之以虚拟、玩世、丑陋、庸俗等。境界是诗歌的灵魂,也是价值的最终所在,它并不浮出诗歌的表层,但却以它那不可触摸的光辉照亮全诗,诗没有境界如珠玉失去光泽。现在有些诗不但缺乏境界,甚至以庸俗、低劣、丑恶入诗。伪道德、假崇高自然应该遭到批评,但若因此舍弃以“真善美"为生命价值的导航,那实在是一种本质性的误导。

在全球化的今天,即使是发生在天涯海角的变故,也会对全球、全人类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信息时代人们的命运比以往任何历史时代都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因此,敏感的诗人不会像一只工蚁只忙碌着经营自己的巢穴,而不预见人类共同命运的走向。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中国新诗,转向以个人的日常生活和非常个人化的情绪的描述为主题。个人感情的抒发是诗歌的本能,但关键在于不同高度的观察引出不同高度的情感,至少诗人不应该将自己紧闭在狭小的天地间。抒发强烈的个人色彩之情并非诗歌的全部,尤其当这种感情缺乏时代感时。因此,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诗人应当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世界形势的发展,多关心自己的国家和几千年的古老文化所可能面临的种种问题,像古今中外的许多伟大诗人一样写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命运有着深远意义的诗,用自己的作品回答什么是诗、什么是诗人的责任这样重要的问题。

(摘编自章燕《中国新诗的发展进程及其出路——诗人郑敏访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的主体性与科学家、画家、音乐家三者不一样,因为这三者没有系统的审美观点。

B.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得到极大认同,以至当时的诗人写的新诗都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

C.当今中国新诗出现令人尴尬的局面,其原因之一是舍弃“真善美"的生命价值而导致了境界不高。

D.全球化的今天对于诗歌创作中的时代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诗人创作不能转向非常个人化的情绪的描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中的“层林”“鹰"鱼”等,表现诗人的意志情感,成为诗人主观情感的依托物。

B.如果诗人不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内心,写出的作品就可能反映不出有时代特色的、民族性的人民心声。

C.关于新诗创作中的个性色彩与时代性的关系,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两者并不矛盾,又都特别强调了时代性。

D.只要中国诗人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世界和时代,就能改变广大读者对新诗不满、失望甚至弃之而去的局面。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整体观点的一项是()

A.“大众化诗歌率先提供一种民主开放的想象性文化空间,网络诗歌爆发出巨大的文化能量。"(光明网)

B.“我们这个时代恰恰是一个新意象新形象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时代,新的经验、新的感受与全新的视野,都和以往大不相同。”(《中国青年报》)

C.“我们今天的诗人,不应以为新诗是白话体,就与古汉语无关。诗人首先要珍惜自己民族的精神文化遗产,赋予它当代的阐释。"(中国作家网)

D.“一方面诗是心灵的产物,另一方面心灵也必然会对时代有所感应。诗人是敏感的,他们能够凭着直觉捕捉到时代的种种风云变动。”(中国诗歌网)

4.请简要说明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闻一多的《红烛》体现了“越是个性的,就越有普遍的价值"的论断,请根据诗歌《红烛》的相关内容,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白兰花

戴涛

我每次走过街边的花店,总免不了朝里面的鲜花看上几眼,心想会不会有白兰花呢?可每次都会很失望。其实我也知道,白兰花是不会出现在花店里的,而且我也不是在花店里认识她的。

那是在二十多年前的一个黄昏,我下班后去一家百货公司买东西,这家公司坐落在已经繁华了百年的淮海路(旧名“霞飞路”)上。当我经过一个弄堂口时,感觉有一缕香气飘来,香气自然清幽,还夹带了一丝暖暖的甜味,这显然不同于平日里空气中弥漫着的各类人造香精。

于是我开始寻找,在弄堂口我看到了一位六十来岁的妇人,她坐在一张小板凳上,她的跟前放着一个竹子编织的篮子,篮子里面铺着一块蓝条白底的湿毛巾,在毛巾的上面排着十几朵奶白色的小花,它两三厘米长,体型纤细,却散发出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

阿婆,这是什么花?

白兰花。

哦,白兰花,这花真好闻。

嗯,这可是最迷人的花香。

老妇人说话的声音,还有她的笑容都显得特别优雅,完全颠覆了我平日里对街头摆摊者或者一般市民的印象。我被她吸引,便站在一旁默默地看着她卖花。

这时走过一对青年男女,女子问男子:老公,这是什么花?这么香呀。

男子说:我也不知道。

于是他们蹲下来问老妇人。当知道这叫白兰花时,男青年显得异常兴奋:哇,这就是白兰花!我看过几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老电影,里面都有在街头叫卖,“白兰花"白兰花”。这叫声又嗲又糯,每次看完了电影,这声音还在我的脑子里转。

老妇人微笑着看着他们:嗯,白兰花在这个城市被人喜欢的时间啊,已经超过了我的年龄。

女青年对男青年说:老公,我要买。

好的。阿婆,这花多少钱一朵?

难得你们年轻人喜欢,就送给你啦。

说完,老妇人从篮子里精心挑选出一朵白兰花,小心翼翼地把拴在花上的铁丝弯成一个钩子,将花轻轻地挂在了女青年胸前的扣子上,随后还送上一句祝福:祝福你们像白兰花一样美好。

眼前的这一幕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我的眼睛不禁有些湿润了。

告别了老妇人,我的心情却有些沉重。如果不是生活拮据,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会坐在弄堂口卖花吗?可照她这样的卖法,一天又能挣几个钱?

我开始有意无意地路过那里,然后买一朵白兰花。不久后的一天,我和一位经营宾馆的朋友聊天,他说他想打造一家能够体现上海这座城市文化风貌的酒店,问我有什么建议。我说可以在每个房间放上一朵白兰花,并且告诉客人,这是这座城市的味道。朋友听后说,好像有点道理,可以试试。我说这花由我来提供吧。朋友笑了,说这点小生意你也做。

我把这一消息告诉了老妇人,她的脸上还是那么优雅、那么平静,说:这样好吗?

这有什么不好?不是为了宣传我们城市的文化嘛。

老妇人终于同意了。

明天您准备两百朵花吧,我和您一起送过去。

不麻烦你了,我自己去吧。

第一次我还是陪您去吧。我坚持道。

老妇人见我这样坚决的态度,也就只好答应了。我们说好了第二天中午我去她家接她。

第二天中午,我按照她给我的地址找到了她的家。这是在市中心区域的一排老式洋房,应该也有六七十年的历史了。推开她家的门,客厅的设计和家具的摆设全是欧式的。

她让我坐到沙发上,给我倒上一杯白开水,充满歉意地对我说:真对不起,我先生走了以后,家里已经不备咖啡、茶叶了。

为了打破尴尬气氛,我问她:您怎么会想到去街上卖白兰花?

她沉默了片刻,说:记得小时候,我看见妈妈穿的旗袍上总是别着一朵白兰花,白兰花的气味就像是妈妈的气味,然后整个城市好像也是这个气味,所以我就迷上了白兰花。从我上小学到开始教书,每天都会佩戴着一朵白兰花。可是现在,白兰花要从这个城市消失了,人们脚步匆匆,似乎并不留意平凡的白兰花。

喜欢白兰花就需要辛辛苦苦地在街头卖白兰花吗?

我是想叫更多的人能够喜欢白兰花。还有,我感觉拿卖花的钞票去帮助失学儿童,要比拿其他钞票更有意义,也更让我开心。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走过街边的花店,总要朝里面的鲜花看上几眼,这说明“我”对二十多年前邂逅老妇人卖白兰花一事印象深刻,至今难忘。

B.精心挑选、小心翼翼地把铁丝弯成钩子、为女青年轻轻地挂上白兰花……细致的描写勾勒出温馨的场景,这一场景令“我"深受感动。

C.老妇人对体型纤细、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味的白兰花情有独钟,是因为白兰花寄寓着她对丈夫、对母亲的思念和缅怀。

D.老妇人虽然没有豪言壮语和英勇的壮举,但人们从她的身上看到了优雅、宁静、温暖、爱心,看到了人性美与人情美的光辉。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致力于细节描写,如“铺着一块蓝条白底的湿毛巾”的描写体现了老妇人对白兰花的细心呵护。

B.小说所写男女青年买花的情节既刻画了老妇人的形象,又为后文“我"找老妇人买白兰花作铺垫。

C.与《哦,香雪》的写作视角不同,本小说以“我”为视角,讲述了“我"的所见所感,增添了真实性。

D.小说运用插叙的手法,首写现在,然后叙述往事,这样安排设置了悬念,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8.老妇人并非因生活拮据而卖花,小说结尾在揭开这一谜底之前,前文已作了铺垫,请简要分析。

9.茹志鹃的《百合花》被人们称为“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这篇小说也具有“散文化”“诗化"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昔者,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战,大败,保栖于会稽山上,乃使大夫种求行成于吴。吴许之。越王去会稽,入官于吴。三年,吴王归之。大夫种始谋曰:“昔者吴夫差不顾义而媿吾王。种观夫吴甚富而财有余,其刑繁法逆;其大臣好相伤,莫能信也;其德衰而民好负善。且夫吴王又喜安佚而不听谏,细诬而寡智,信谗谀而远士,数伤人而亟亡之,少明而不信人,希须臾之名而不顾后患。君王盍少求卜焉?”越王曰:“善。卜之道何若?"大夫种对曰:“君王卑身重礼,以素忠为信,以请籴于吴,天若弃之,吴必许诺。”

于是乃卑身重礼,以素忠为信,以请于吴。将与,申胥进谏曰:“不可。夫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邦。输之粟与财,是养寇而贫邦家也。与之不为德,不若止。请籴也,将以此试我,安君王之志。我君王不知省也而救之,是越之福也。"吴王曰:“勾践既服为臣,诸侯莫不闻知。今以越之饥,而寡人与之,其德章而未靡,勾践其敢反我乎?”

太宰嚭曰:“臣闻春日将至,百草从时。君王动大事,群臣竭力以佐谋。"吴王乃听太宰嚭之言,果与粟。申胥叹曰:“於乎嗟!越人之入,我王亲为禽哉!”

吴王欲伐齐。召申胥,对曰:“胥闻越王勾践衣弊而不衣新,行庆赏,不刑戮,是人不死,必成其名。越在我,犹心腹有积聚,不发则无伤动作者有死亡欲释齐以越为忧。"吴王不听,果兴师伐齐,大克。还,以申胥为不忠,赐剑杀申胥。

居三年,越兴师伐吴,至馀杭山,禽夫差,杀太宰嚭。越王亲谓吴王曰:“昔者上苍以越赐吴,吴不受也。夫申胥无罪,杀之。进谗谀容身之徒,杀忠信之士。大过者三,以至灭亡,子知之乎?”吴王曰:“知之。"越王与之剑,使自图之。吴王乃旬日而自杀也。

(节选自《越绝书·卷五》,有删改)

10.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不A发B则C无D伤E动F作G者H有I死J亡K欲L释M齐N以O越P为Q忧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王盍少求卜焉”与“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盍”字含义相同。

B.“输之粟与财"与“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阿房宫赋》)两句中的“输"字含义相同。

C.“行庆赏,不刑戮”与“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两句中的“行”字含义不同。

D.“果兴师伐齐,大克"与“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克"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开始,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交战,大败,于是派大夫文种去吴国求和。吴王答应了,于是勾践从会稽前往吴国称臣。三年后,勾践回国。

B.文种认为,吴国虽然富有,然而在刑法、臣、民、君等方面都有不足,可以买进粮食来试探验证。若上天已抛弃吴国,吴国会答应请求的。

C.申胥认为吴越是仇敌,给越国粮财就是养育贼寇而削弱自身,这是越国故意进行试探,可吴王听信了太宰嚭的话,最终答应了越国的请求。

D.吴王想攻打齐国,而申胥觉得越国才是真正的祸患,攻齐定会失败,不如转而对付越国。吴王不听,攻齐胜利归来,认为申胥不忠而杀了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谗谀而远士,数伤人而亟亡之,少明而不信人。

(2)今以越之饥,而寡人与之,其德章而未靡,勾践其敢反我乎?

14.越王勾践认为吴王有“大过者三”,请简要概括。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题。

太原早秋①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②。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这年夏季作者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贵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星名,《诗经·七月》“七月流火"即指此星。这颗星每年夏历五月的黄昏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六七月开始向下行,故称“流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即用秋天的典型景象来照应题目中的“早秋”,“众芳歇”表明花草凋零,“大火流"表明天气依然炎热。

B.颔联中的“早”“秋"两字巧妙点题,“霜威”“云色"则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景象。

C.颈联的“绕”和“飞"字,采用了比拟的手法,把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D.这首律诗条理清晰,前两联写太原的早秋之景,后两联则着重于抒发情感。

16.同样是写秋天,本诗在意象和情感表达方面与《沁园春长沙》有什么不同?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诗人故地重游,用“_____,_____”两句过渡,引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2)《短歌行》中引用《诗经·郑风》的典故,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

(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远景镜头描绘村庄的平静、朦胧和安详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4)《沁园春·长沙》中,静中有动、生气勃勃的场面描写的句子是:“_,____。"

(5)“鸟”是古典诗歌当中常用的意象,古人常借鸟来表达各种情感,营造各种意境,比如_____。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他的树都沉稳些。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它才爆发出米粒大的嫩芽:只星星点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绝不喧哗。又过了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那个清晨你会被一阵来自梦中的花香唤醒,那香味甘甜淡雅、沁人心脾,却又若有若无。你寻着这馥郁走上阳台,你的身子为之一振,你的眼前为之一亮,顿时整个世界都因此灿烂而壮丽: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

……

夏日的洋槐,巍巍然郁郁葱葱,一派的生机勃发。夏日常有雨,暴雨如注时,偏爱久久站在窗前看我的槐树——它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倒西歪,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战栗,它呻吟。曾有好几次我以为它会被风暴折断,闪电与雷鸣照亮黑暗的瞬间,我窥见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大雨过后,它轻轻抖落一身的水珠,那一片片细碎光滑的叶子被雨水洗得发亮,饱含着水分,安详而平静。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动词用得好,试分析它们有什么表达效果。

19.文学作品的标点符号有时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请分析第一段的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20.文段中画框线部分和《百合花》选句中,都有“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1)又过了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

(2)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睛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

六、材料作文

2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年,总喜欢充满幻想的去生活,活出诗意,活成自己期望的模样。《沁园春·长沙》中,“同学少年”们具有昂扬向上、雄视天下的模样。《红烛》中,“蜡烛"象征着“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奉献精神和青春模样。《峨日朵雪峰之侧》展现了青春之时卑微却强劲的生命力。《哦,香雪》展现了当“青春"遭遇“远方的世界”时,年轻人所迸发出的改变贫穷、落后,走出封闭的美好愿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在青春路上,有的人因时尚而美丽,有的人因奉献而光彩,有的人因知识而动人,有的人因自信而进步……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青春模样"。

你记忆中印象最深的青春模样是怎样的?你希望自己的青春是怎样的模样呢?请以“这,才是青春的模样”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要有生动的记叙和细节描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七、基础知识

2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风华正茂,与蔡和森、何叔衡等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优秀青年不惜己身,为国家前途命运修远求索。

B.这份令我惬意的礼物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父辈峥嵘岁月的大门。

C.无论是歌颂或是批判,都着眼于激浊扬清,革故鼎新,让人民生活更美好,让社会更和谐。

D.有些所谓的专家胸无点墨,浅薄无知,一谈起自己的观点就指点江山,口若悬河,而那些真正的专家,他们著书立说,指天画地,引领一代潮流。

2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一天晚上,他像往常一样把车停在了小区里,可第二天起来,他发现自己的爱车莫名其妙地被砸了个面目全非。

B.一男子来到体彩中心兑奖室办理兑奖,一进兑奖大厅就左顾右盼,四处打量。

C.母亲见到留学外国的儿子突然出现在面前,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

D.胆小的孩子一到陌生的环境或是见到陌生人就会局促不安,甚至掉下眼泪,这和孩子适应能力差、家长的过度保护有关。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A项,“因为这三者没有系统的审美观点"说法错误,材料一第二段的表述是“诗的创作主体不是一般人,而是具有系统的审美观点的诗人,他有着不同于科学家,不同于画家、音乐家,也不同于小说家、戏剧家的特殊的心理气质、美学理想”,科学家、画家、音乐家这三者与诗人的不同体现在“心理气质、美学理想"上。且原文并未说这三者没有系统的审美观点。B项,“当时的诗人写的新诗都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说法错误,材料一第三段的表述是“在胡适眼里……得到了‘五四’时代其他诗人的热烈回应”,原文中强调的是胡适的观点得到了其他诗人的热烈回应,并没有说当时所有的诗人写的新诗都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D项,“诗人创作不能转向非常个人化的情绪的描述”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二第三段的表述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中国新诗,转向以个人的日常生活和非常个人化的情绪的描述为主题”,但文中又明确提出“个人感情的抒发是诗歌的本能,但关键在于不同高度的观察引出不同高度的情感,至少诗人不应该将自己紧闭在狭小的天地间”。也就是说诗歌可以抒写个人情感,但同时也要将目光转向世界形势的发展。

2.答案:D

解析:“只要……就……"表述过于绝对,材料二第三段的表述是“中国诗人应当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世界形势的发展……用自己的作品回答什么是诗、什么是诗人的责任这样重要的问题”,这里说明了中国诗人应该怎么做,而没有指出这是唯一的做法。

3.答案:D

解析:材料二围绕“今天的中国诗人应当关注诗歌的时代感"来论述。A项,强调了诗歌的大众化,不能支撑材料二的整体观点。B项,强调了新诗创作新的时代环境,不能支撑材料二的整体观点。C项,强调了新诗与“古汉语”“传统文化"的关系,不能支撑材料二的整体观点。D项,强调的是诗人对时代的感应,能支撑材料二的整体观点。

4.答案:①文章首先提出“新诗呈现出主体性强化的倾向”的观点;②接着阐明新诗主体性的内涵;③然后简单介绍我国新诗主体性的发展状况;④最后详细阐述新诗发展中需要个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主体性。

解析:思路材料一共五段。第一段“新诗也呈现出主体性强化的倾向”,明确提出了观点。第二段“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能动、自由、有目的活动的特性”,阐明新诗主体性的内涵。第三段“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的新诗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简要介绍了我国新诗主体性的发展状况。第四段是过渡段,将论述转向诗歌情感。第五段“真正伟大的诗篇……具有那一时代特色的、反映出民族性的人民的心声”,论述了新诗发展中需要个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主体性。

5.答案:《红烛》在意象的选择、幻想想象、情绪渲染、感叹词回环使用、诗歌节奏等方面体现出诗人强烈的个性色彩;《红烛》表现了人生成长过程中普遍的青春困惑与希望、理想追求以及勇于奉献的人生选择,包含着时代的声音。两者结合体现了“越是个性的,就越有普遍的价值"的论断。

解析:《红烛》中,核心意象是“红烛”,诗人描写“红烛"、询问“红烛”、歌颂“红烛”,诗人幻想着“红烛”的一切。诗歌中多用感叹词,“啊"等的回环使用,使得诗歌节奏明快,同时显示出诗人强烈的情感。这些都体现出诗人强烈的个性色彩。《红烛》是诗人回顾自己探索理想和诗作成就时写下的诗作,从描写“红烛”、询问“红烛"、歌颂“红烛”可以看出,诗歌表现了人生成长过程中普遍的青春困惑与希望、理想追求以及勇于奉献的人生选择,联系那个特殊而混乱的时代可知,诗歌的创作包含着时代的声音。因此,在《红烛》这首诗歌中,“越是个性的,就越有普遍的价值"得以体现。

6.答案:C

解析:“对丈夫的思念和缅怀”错误,老妇人在述说她对白兰花的记忆和印象时,并未提及自己的丈夫。

7.答案:D

解析:小说采用的是倒叙的手法。

8.答案:①老妇人的声音、笑容特别优雅,这不像是街头摆摊者或一般市民所能有的:两个年轻人喜欢并且想要买白兰花,老妇人就送给他们。//或:“我"给老妇人带来了大生意,老妇人并不格外惊喜。②老妇人的家是市中心区域的老式洋房,客厅的设计和家具的摆设全是欧式的,这暗示了老妇人的生活并不拮据。

解析:“老妇人说话的声音,还有她的笑容都显得特别优雅,完全颠覆了我平日里对街头摆摊者或者一般市民的印象”,老妇人的声音、笑容特别优雅,这不像是街头摆摊者或一般市民所能有的。“难得你们年轻人喜欢,就送给你啦。说完,老妇人从篮子里精心挑选出一朵白兰花,小心翼翼地把拴在花上的铁丝弯成一个钩子,将花轻轻地挂在了女青年胸前的扣子上”,两个年轻人喜欢并且想要买白兰花,老妇人就送给他们,这说明老妇人卖花并不刻意赚钱。“我把这一消息告诉了老妇人,她的脸上还是那么优雅、那么平静,说:这样好吗?这有什么不好?不是为了宣传我们城市的文化嘛。老妇人终于同意了”,“我"给老妇人带来了大生意,老妇人并不格外惊喜,经“我”劝说才同意,这说明老妇人卖花并不在意赚钱多少。“我按照她给我的地址找到了她的家。这是在市中心区域的一排老式洋房,应该也有六七十年的历史了。推开她家的门,客厅的设计和家具的摆设全是欧式的”,老妇人的家是市中心区域的老式洋房,客厅的设计和家具的摆设全是欧式的,这暗示了老妇人的生活并不拮据。

9.答案:①这篇小说不以曲折、复杂的情节取胜,只是叙述了一位老妇人卖花的平凡简单的故事。②这篇小说以“白兰花”为意象,“白兰花"这一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③这篇小说的语言虽然较为平淡,但抒情意味较为浓厚,表达含蓄。

解析:从情节看,小说三要素之一是情节,这篇小说只是叙述了一位老妇人卖花的平凡简单的故事,因为爱花,所以卖花,结尾表明老妇人卖花的原因,也是水到渠成,没有波澜,小说不以曲折、复杂的情节取胜从意象看,这篇小说以“白兰花”为意象,“白兰花"是“奶白色的小花,它两三厘米长,体型纤细,却散发出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这种花与众不同,淡雅,幽香,本身就充满诗意,这一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一如老妇人的形象。从语言看,这篇小说的语言较为平淡,但“当我经过一个弄堂口时,感觉有一缕香气飘来,香气自然清幽,还夹带了一丝暖暖的甜味"祝福你们像白兰花一样美好”“在每个房间放上一朵白兰花,并且告诉客人,这是这座城市的味道"我是想叫更多的人能够喜欢白兰花。还有,我感觉拿卖花的钞票去帮助失学儿童,要比拿其他钞票更有意义,也更让我开心”等语言抒情意味较为浓厚,表达含蓄。

10.答案:EKN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不发作就没有伤害,一旦发作就会有死亡。希望停止攻打齐国的计划,把越国作为忧心之事。“不发则无伤"动作者有死亡”句子相对,“不发"对“动作”,“无伤"对“死亡”,两句是对前文“犹心腹有积聚"的解释,应在“伤”和“亡"后断开。“欲释齐”中,“齐"做“释”的宾语,结构完整,应在“齐"后断开。故选EKN。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盍,副词,何不。句意:您何不稍微验证一下/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B.输,动词,输送。句意:输送给他粟米与钱财/一下子不能保有了,都运送到阿房宫里边来。C.“含义不同”错误。两句中的“行"都是“施行”的意思,两者含义相同。句意:施行奖赏,不施刑杀戮/用同情怜悯他人的心,实施同情怜悯他人的政策。D.克,动词,攻克/副词,能够。句意:最终兴军攻齐,大胜/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故选C。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而申胥觉得……攻齐定会失败"错误,属于无中生有。原文“越在我,犹心腹有积聚,不发则无伤,动作者有死亡。欲释齐,以越忧”,意思是越国对于我国来说,犹如腹内有积聚的隐患,不发作就没有伤害,一旦发作就会有死亡。希望停止攻打齐国的计划,把越国作为忧心之事。据此看出,申胥只是强调越王励精图治,对于吴国是祸端,而并未预言攻打齐国胜败与否。故选D。

13.答案:(1)听信谗谀之人而远离贤士,屡次伤害他人而又屡屡遗忘,少有明断而不相信他人。

(2)如今在越国饥荒时,如果我帮助他们,那么这个恩德显著而且不会消失,勾践怎敢反叛我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信”,听信;“远”,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数”,屡次;“亡”,通“忘”,忘记。(2)“与”,帮助;“章”,显著;“靡”,消失;“其”,语气词,怎么。

14.答案:①以前吴国曾有灭掉越国的机会却没有把握住。

②申胥无罪却被杀。

③重用谗毁阿谀之徒,杀害忠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原文为“昔者上苍以越赐吴,吴不受也”,意思是“以前上天把越国赐给吴国,吴国没有接受"。据此分析出,以前吴国曾有灭掉越国的机会却没有把握住。原文为“夫申胥无罪,杀之”,意思是“伍子胥没有罪而吴王杀了他"。据此分析出,申胥无罪却被杀。原文为“进谗谀容身之徒,杀忠信之士”,意思是“进用爱好谗毁、阿谀的人,而杀害忠诚信义之人"。据此分析出,重用谗毁阿谀之徒,杀害忠良。

参考译文:

以前,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交战,大败,在会稽山上保身栖息,于是派遣大夫文种去吴国求和。吴王答应了他。越王离开会稽,去往吴国做官。三年后,吴王让越王回去。大夫文种开始谋划说:“以前吴王夫差不顾道义而羞辱我王。我看那吴国十分富有,钱财有余,他的刑罚繁杂而法令乖于常理;他的大臣好互相争斗,没有人能信服对方;他的德行衰微而民众好背弃善道。并且吴王又喜好安乐舒适而不听劝谏。为人琐碎而不讲实话,又缺少智谋,听信谗谀之人而远离贤士,屡次伤害他人而又屡屡遗忘,少有明断而不相信他人,希图一时的名声而不顾后患。您何不稍微验证一下?”越王说:“好。用什么来作验证?"大夫文种回答说:“您行为谦恭,带上厚重的礼物,以向来的忠诚作为凭借,来请求向吴国买进粮食,上天如果抛弃了吴国,吴国一定会答应的。”

于是勾践谦恭地带上重礼,以向来的忠诚作为凭借,来向吴国请求。吴国将要给他粮食,伍子胥进谏说:“不可以。吴与越,是仇敌作战的邦国。输送给他粟米与钱财,这是养育贼寇而让自己邦国贫困。给他不是恩德,不如停止。他请求买进粮食,将用这个来试探我们,使君王内心安定,君王您不知省悟反而去救援他,这就是越国的福祉了。"吴王说:“勾践已经臣服成为大臣,诸侯没有谁不听说知晓的。如今在越国饥荒时,如果我帮助他们,那么这个恩德显著而且不会消失,勾践怎敢反叛我呢?”

太宰嚭说:“臣听说春天将至,百草遵从时节。君王谋动大事,群臣当竭力来辅佐谋划。"吴王于是听信太宰嚭的话,果然给予了粟米。伍子骨感叹说:“哎!越人入攻,我王肯定会被擒!”

吴王想攻打齐国。召来伍子骨,伍子胥回答说:“我听说越王勾践衣服破旧也不穿新衣,施行奖赏,不施刑杀戮,这人不死的话,必定会成就他的名声。越国对于我国来说,犹如腹内有积聚的隐患,不发作就没有伤害,一旦发作就会有死亡,希望停止攻打齐国,把越国作为忧心之事。"吴王不听,最终兴军攻齐,大胜。回来后,认为伍子胥不忠诚可信,赐剑杀了他。

过了三年,越国出师伐吴,到馀杭山,擒住夫差,杀了太宰嚭,越王亲自对吴王说:“以前上天把越国赐给吴国,吴国没有接受,伍子胥没有罪,你杀了他,进用爱好谗毁、阿谀的人,而杀害忠诚信义之人。大错的地方有这三处,以至于到了灭亡的地步,你知道吗?”吴王说:“知道。"越王给他剑,让他自己想该怎么做。于是吴王十天后自杀。

1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大火流’表明天气依然炎热”错误。“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心宿星”,居于正南,“流"指向下行。《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古人发现大火星逐渐向西方迁移坠落的时节,天气就开始变凉。因此“大火流"表明时至七月,天气开始转凉了。故选A。

16.答案:①《沁园春·长沙》意象丰富,色彩绚丽;本诗意象简单,色调黯淡。②《沁园春·长沙》借湘江秋景抒发一种乐观积极昂扬向上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本诗借悲秋抒发思乡怀人的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结合“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可知,诗人描绘了一副壮阔绚丽的秋景图,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一系列的意象:山、林、江、舸、鹰、鱼、万类。山、林、江、舸分别为万山、层林、漫江、百舸,以数量和外在的表象渲染博大的、辽远的空间;“红"碧”等绚丽色彩的使用,写出了典型意象的特点。可见《沁园春·长沙》意象丰富,色彩绚丽。结合“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可知,随着岁月的流逝,美丽的花儿都凋谢了;在大火星向西移动的时候,一也就是炎暑消退的时候。这时塞外就已经开始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