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迈学校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4/14/08/wKhkGWc_YTiAallyAAMqCUm2x50749.jpg)
![力迈学校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4/14/08/wKhkGWc_YTiAallyAAMqCUm2x507492.jpg)
![力迈学校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4/14/08/wKhkGWc_YTiAallyAAMqCUm2x507493.jpg)
![力迈学校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4/14/08/wKhkGWc_YTiAallyAAMqCUm2x507494.jpg)
![力迈学校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4/14/08/wKhkGWc_YTiAallyAAMqCUm2x50749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力迈学校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南昌力迈学校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美国的白皮书,选择在司徒雷登业已离开南京、快到华盛顿、但是尚未到达的日子——八月五日发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司徒雷登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中国有相当广泛的社会联系,在中国办过多年的教会学校,在抗日时期坐过日本人的监狱,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因此被马歇尔看中,做了驻华大使,成为马歇尔系统中的风云人物之一。在马歇尔系统看来,他只有一个缺点,就是在他代表马歇尔系统的政策在中国当大使的整个时期,恰恰就是这个政策彻底地被中国人民打败了的时期,这个责任可不小。以脱卸责任为目的的白皮书,当然应该在司徒雷登将到未到的日子发表为适宜。
中国是亚洲的重心,是一个具有四亿七千五百万人口的大国,夺取了中国,整个亚洲都是美国的了。可是,一则,美国的和全世界的人民都不要战争;二则,欧洲人民的觉悟,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兴起,特别是苏联这个空前强大的和平堡垒耸立在欧亚两洲之间,顽强地抵抗着美国的侵略政策,使美国的注意力大部分被吸引住了;三则,这是主要的,中国人民的觉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和民众组织的力量已经空前地强大起来了。这样,就迫使美帝国主义的当权集团不能采取大规模地、直接地武装进攻中国的政策,而采取了帮助蒋介石打内战的政策。好办法,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替美国打仗、杀中国人,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实现“对华友好的传统政策"。
那些近视的思想糊涂的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的中国人听着,艾奇逊在给你们上课了,你们所设想的美国的仁义道德,已被艾奇逊一扫而空。不是吗?你们能在白皮书和艾奇逊信件里找到一丝一毫的仁义道德吗?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开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他看见了一种现象,就是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也大群地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道喊口号,讲革命。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
(摘自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材料二:《别了,司徒雷登》是毛泽东于1949年8月18日发表的一篇文章,抨击艾奇逊发表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和美国扶持国民党发动内战的政策,向美帝国主义告别,表达了无限的豪迈和乐观。《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新华社记者于1997年7月1日合写的一篇短新闻,向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告别,表达了民族强盛的自豪感。
“别了”一词被当代中国人民普遍理解和使用,与《别了,司徒雷登》这篇文章紧密相关。这篇文章写在新中国诞生前夕,是中华民族向帝国主义列强欺凌史的告别宣言。不说“再见”,只道“永别”,“别了"一词被赋予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别了,司徒雷登”,别了,帝国主义欺凌史。1945年2月,美国在雅尔塔会议上与苏联达成分割远东的秘密协定,意图在太平洋战争结束后,美苏以中国长城为界南北划分势力范围。1945年4月,罗斯福逝世,落实雅尔塔秘密协定的任务转到马歇尔身上,他相中了司徒雷登,1946年的7月,司徒雷登被正式任命为美国驻华大使。1949年5月,解放军横渡长江,为避免中国倒向苏联,司徒雷登向美国国内提出承认中共新政权的建议,遭到拒绝,无奈回国。
此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采用种种策略,企图扼杀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甚至不惜发动朝鲜战争,中国人民历经血与火的考验,将帝国主义的欺凌史扫进了垃圾桶。
别了,“不列颠尼亚”,别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史。别了,“不列颠尼亚”,既是向不列颠尼亚号邮轮告别,也是向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告别。
英国、美国等国家在之后也始终没有停止搅乱香港的图谋,1997年掀起金融危机冲击香港金融市场、2013年挑动“占领中环"非法集会、2019年煽动香港暴乱,均被祖国一一化解。中国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帝国主义的殖民史、欺压史都将一“别”不复返。
(摘编自王洪涛《从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徒雷登“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的行为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其实质是借“爱”中国之名,行侵略中国之实。
B.《别了,司徒雷登》在分析美国对中国的政策时,并未局限于中美两国,而是展现出对世界整体局势的宏观把握。
C.《别了,司徒雷登》用闻一多、朱自清等人的行为,呼吁有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的中国人放弃幻想,准备战斗。
D.“别了"一词在两则材料中都有告别之意,都有深刻内涵,都展示出中国人强烈的民族豪情,也激励中国人接续奋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国不能采取大规模、直接武装进攻中国的政策,这是由当时战争的客观形势决定的。
B.美国的白皮书本以脱卸责任为目的,结果却成了证明其没有仁义道德的依据。
C.材料二论述告别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欺压史、殖民史后,得出中国的崛起势不可挡的结论。
D.材料二主要通过对两篇文章内容的分析,来表达对中华民族强大兴盛的自豪感。
3.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不能支撑材料二中“《别了,司徒雷登》表达了无限的豪迈和乐观”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是亚洲的重心,夺取了中国,整个亚洲都是美国的了。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和民众组织力量已经空前地强大起来了。
C.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
D.司徒雷登大使老爷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中画横线句子的论证效果。(4分)
5.俗话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请根据材料谈谈《别了,司徒雷登》对我们从全局“看问题、想问题”有什么启示。(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狄更斯
[大卫母亲克莱拉死后,他的继父谋得斯通先生把他送到谋得斯通一格林比货行工作,后来他来到贝特西姨婆处]
第二天早上下楼时,我发现我姨婆低头坐在早餐桌前,想得出了神,她的一只胳臂搁在茶盘上,水罐往茶壶里倒的水都漫出来了,整块台布都泡在了水中,直到我进来才把她从沉思中唤醒。我敢断定,她想的一定是关于我的事。
吃早饭时我老朝姨婆看。我看她看不了一会儿,发现她也在看我,我不知所措。我的刀子落在了叉子上,叉子又绊到刀子上。切下的成肉还没送到嘴里,肉的碎片却飞到了空中,高得吓人。连茶都要呛我,不肯走正路下去,走了错路。
“喂!"过了很久,我姨婆才开口说话,“我已给他写了信了。”
“给——?"
“给你的后爸。”我姨婆说。
“你要——把我——交给他吗?"我结结巴巴地问道。
“我还说不上来,”我姨婆说,“我们还得看一看。"
“啊,要是我得回到谋得斯通先生那儿去的话,”我喊了起来,“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这会儿我对这件事,还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姨婆摇着头说,“我只知道,我还没法说。我们还得看一看。"
我一听这话,心都凉了。我姨婆对我并没有太多理会,自顾自从柜子里拿出一条有围嘴的围裙。她围上围裙,亲自洗起茶杯来。
谋得斯通先生的回信终于来了。我姨婆告诉我说,他第二天要亲自来跟我姨婆谈我的问题。我听了吃惊不小。第二天,我坐在那儿计算着时刻,心里有时希望低落,有时恐惧上升,此起彼落地冲突着,弄得脸上一阵红,一阵白。我就这样坐在那儿,等待着那张阴沉的脸来吓唬我。
“我要走开吗,姨婆?”我战战兢兢地问道。
……
“别走,少爷,"我姨婆说,“当然别走!”
“特洛伍德小姐,接到你的信,我觉得,为了表白我自己,更为了表示对你的尊敬——"谋得斯通先生说。
“谢谢你,”姨婆用锐利的目光看着他说,“你用不着考虑我。"
“这个淘气的孩子,居然丢下朋友和工作,出逃了。他在我那亲爱的亡妻生前死后,都给家里引来了许多的纷扰和不安。这孩子,性格乖戾,桀骜不驯,态度粗暴,脾气倔强、执拗。我姐姐跟我,都曾尽力设法想把他的毛病改过来,可是毫无成效。”
谋得斯通小姐说道:“我再补充一句,世界上所有的孩子中,我相信,他是最坏的一个。"
“这话太过分了!”姨婆立即说道。
“可事实上一点也不过分。"谋得斯通小姐说。
谋得斯通先生接着说:“我把这孩子托付给我的一个朋友照顾,叫他学一门体面的职业。可是他不喜欢这种职业,逃跑了,成了一个乡下的流浪汉,衣衫破烂地跑到这儿来,来向你诉冤来了,特洛伍德小姐。”
“你还是先说说那体面的职业吧,"我姨婆说,“要是这孩子是你的亲生儿子,你也会要他去学那门职业吗?要是那可怜的孩子——他妈妈——还活着,你仍会要他去学那体面的职业吗,会吗?”我姨婆问。
“我相信,"谋得斯通先生点了点头说,“只要我跟我姐姐简·谋得斯通一致认为最好的事,克莱拉是绝不会有异议的。”
“哼!"我姨婆说,“不幸的娃娃!”
“那可怜的孩子一死,她的年金也没有了吧?"
“她一死也没有了。”谋得斯通先生回答说。
“那份小小的财产——那懂房子、花园——那座没有乌鸦的鸦巢——就没有她儿子的份了吗?"
“我的亡妻很爱她的第二个丈夫,”谋得斯通先生说道,“完全信赖他。"
“你的亡妻,先生,是一个最不通世事、最可怜、最不幸的娃娃。”姨婆对他摇摇头说,“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特洛伍德小姐,”他答道,“我到这儿来是要把大卫带回去,按照我认为最为合适的方法安排他。如果你袒护了他一次,你就得永远袒护下去。我来这儿把他带走,如果他不打算走,我的门从此不再为他开着。"
我姨婆很专注地听这番话。她身体坐得笔直,双手交叉放在膝盖上,两眼锐利地盯着那说话的人。
“这孩子要说什么呢?”姨婆说道,“你愿意走吗,大卫?"
“不!”我乞求我的姨婆,“看在我父亲的份上照顾我,保护我吧!"
“狄克先生,”我姨婆说,“你看我该拿这孩子怎么办?"狄克先生考虑了一下,犹豫了一下,忽然喜上眉梢,回答说:“马上给他量量尺寸,做一套衣服。”
“你可以走了。"姨婆对谋得斯通先生说,“这孩子我倒要留下碰碰运气看了。即使他完全像你说的那样,那我替他做的事,至少也可以跟得上你替他做的。不过你的话,我是一句也不会相信的。”
“你以为我不知道,"姨婆极其尖锐地说,“那个可怜、不幸、一步走错的娃娃,你给她过的是什么日子啊?你以为我不知道,你第一次遇见她时——我敢肯定,你对她一定大送媚笑,大飞媚眼,好像你连对鹅都不敢嘘一声——那一天,是那个软弱的小东西多么倒霉的日子!对那个单纯的娃娃来说,你是个暴君,你把她的心都砸碎了。你利用了她大部分的弱点,伤害她,要了她的命。呸!滚开!滚!”
谋得斯通先生一直站在门旁,脸带微笑地看着我姨婆,可是他那道浓眉却紧紧地锁在一起。
“再见了,先生!"姨婆说,“再见!跟你也再见了,小姐!”
谋得斯通小姐一言不发,审慎地伸出胳臂挽住弟弟的胳臂,以不屑一顾的傲慢态度,走出屋子。
我姨婆脸渐渐舒展开来。我怀着极大的诚意,双臂紧搂着她的脖子去吻她。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通过姨婆犀利的追问,揭露了以谋得斯通姐弟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自私、冷漠、金钱至上的丑陋嘴脸。
B.“我姨婆对我并没有太多理会,自顾自从柜子里拿出一条有围嘴的围裙。"姨婆的表现,说明她起初并不想收留“我”。
C.“只要我跟我姐姐简·谋得斯通一致认为最好的事,克莱拉是绝不会有异议的。"这说明大卫的母亲性格是软弱的。
D.“马上给他量量尺寸,做一套衣服。”当姨婆问及“我"的去留问题时,狄克看似答非所问,实际上坚定了姨婆收留“我”的决心。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二段,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的修辞和细节描写,表现了“我"当时焦急不安的心情。
B.本文通过孩子的眼睛和感受来观察、体会周围的人和事,感情细腻,具有真实感。
C.文章通过姨婆和谋得斯通姐弟俩言行的对比,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人性的善恶。
D.文章多次运用“锐利地”“尖锐地"词语来描写姨婆,既写出她对“我”和妈妈的同情,也表现了其嫉恶如仇的性格。
8.作品是怎样叙述故事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相由心生”,选文中姨婆的表情随着心理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请结合本文的故事情节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题。
材料一:
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忠动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乱弱者亡,人之性也:治强者王,古之道也。越王勾践恃大朋之龟与吴战而不胜,身臣入宦于吴反国弃龟明法亲民以报吴则夫差为擒。故恃鬼神者慢于法,恃诸侯者危其国。曹恃齐而不听宋,齐攻荆而宋灭曹。荆恃吴而不听齐,赵伐吴而齐灭荆。许恃荆而不听魏,荆攻宋而魏灭许。郑恃魏而不听韩,魏攻荆而韩灭郑。今者韩国小而恃大国,主慢而听秦、魏,恃齐、荆为用,而小国愈亡。故恃人不足以广壤,而韩不见也,荆为攻魏而加兵许、鄢,齐攻任、扈而削魏;不足以存韩,而韩弗知也。此皆不明其法禁以治其国,恃外以灭其社稷者也。
臣故曰:明于治之数,则国虽小,富;赏罚敬信,民虽寡,强。赏罚无度,国虽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无地无民,尧、舜不能以王,三代不能以强。人主又以过予,人臣又以徒取。舍法律而言先王明君之功者,上任之以国。臣故曰:是原古之功,以古之赏,赏今之人也。主以是过予,而臣以此徒取矣。主过予则臣偷幸,臣犹取则功不尊,无功者受赏,则财匮而民望;财匮而民望,则民不尽力矣。故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故曰:小知不可使课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节选自《韩非子·怖邪》,有删改》
材料二:
其安易持,其术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练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责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节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有删改》
【注】大朋之龟;又称“十朋之龟”,指用以占古凶、决疑难的十类龟,古人视为大室。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身臣入A宦于吴B反国C弃龟D明法E亲民F以报G吴H则夫差为擒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朋党”,指为争权夺利,排斥异己而结合起来的集团,在本文意为拉帮结派。
B.“偷幸”,意思为苟且侥幸,与《鸿门宴》中“妇女无所幸"意思不相同。
C.“民望”,民众心生怨恨,与现代汉语“众望所归"的“众望”意思不同。
D.“其安易持"中“安”与《大学之道》中“静而后能安"的“安”意思相似,都指安然未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开篇运用了举例和对比论证,以秦国和山东六国的国运对比,来证明彰明法度的重要性。
B.材料一选用越王勾践的故事,也从正面上论证了治理国家要显明法度。
C.材料一中用较大篇幅说明韩国的灭亡,指明其灭亡原因完全在于它自身不彰明法度。
D.材料二运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自然、社会现象说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观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在治国理政的理念上,老子和韩非子有何不同?请结合选文简要评析,并说明你的观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题。
池鹤①
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鸡群里有风标。
低头乍恐丹砂②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江州司马任上。②丹砂:又名朱砂,一种红色的矿物。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的“高竹笼"乱鸡群”,写出池鹤恶劣的生活环境,尽管如此,它仍有孤标傲世的品格。
B.颔联中的“丹砂"白雪”运用借代手法,既写出了池鹤的形象之美,又写出了池鹤的品格之美。
C.颈联说池鹤觉得鸬鹚毛色污浊,讨厌鹦鹉的叫声太过谄媚,诗人以此突出池鹤不讨好取媚的风骨。
D.尾联用细节描写写出池鹤对青田云水的向往神态,白居易的《琵琶行》结尾一句也用了此种手法。
16.本诗借物抒怀,诗人借池鹤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江月图:月光闪耀着千万里光辉,明月朗照在茫茫的春江之中,波光荡漾,清明澄澈。
(2)《老子》中指出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危害的句子“_____________,”。
(3)古人常用“百无一用是书生"来形容有才但浮夸读书人,用《论语》中的句子说就是他们“”,所以孔子提倡“_”,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中秋佳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自古至今,赏月的历史A。秋风清,秋月明,秋色朗。在人们的印象中,秋天的月亮格外皎洁,特别是在澄澈的夜晚,一轮“白月亮”高挂夜空。而在日常观测中,我们也能看到“黄月亮"甚至是“红月亮”,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月亮本身并不发光,它通过反射太阳光而被我们看到,其呈现的色彩由自身反射光的颜色决定。月光穿过地球大气层时,会发生散射和折射,即便是在同一天的夜空,随着在空中高度的变化,(甲)。
当月亮刚升到地平线以上时,月光要穿过较厚的大气层,气体分子及尘埃会散射其中波长较短的光,使更多波长较长的红光、黄光到达地面,所以此时月亮会偏红、偏黄,呈现出“橙月亮"或“黄月亮”。当空气中水汽或尘埃含量较多时,这种大气散射效应会更加明显,留下更多波长最长的红光,也就有了“红月亮"。当月亮升得越来越高,大气散射效应减弱,月亮逐渐恢复了本来模样,这时我们就会看到高空中皎洁的“白月亮”。
①除了地球大气层的影响,②月球上月海与月陆的差异,③也影响着我们看到的月亮的模样在不断变化。④月海是指月球表面的低洼区域或平原,⑤比月球平均水准面低大约1至4公里。⑥月海的过去是巨大的撞击坑,⑦之后它的底部被黑色的玄武质熔岩覆盖,因此地势平坦,颜色偏暗。虽叫作“海”,但其实月海根本没有水。月球上一些明亮的区域称作月陆,又称作高地。这两种区域物质反射率有所不同,使得月亮上能呈现出不同形状的阴影。
值得一提的是,秋月虽白,但在月全食这样的特殊时刻,(乙)。因为此时,原本皎洁的满月进入地球的影子当中,太阳光中只有少量的红光可以经过地球大气层折射后,投射到“藏”在地球影子里的月亮上,月亮呈现出红彤彤的样子,也就B了。
请在文中画横A、B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21.下列句子中的“根本"与文中加点的“根本”,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面对复杂的局面,我们要紧握根本,才能不迷失方向。
B.矛盾面前,大家要从实际出发,不要回避最根本的问题。
C.在生活的磨砺面前,这个女孩根本不把那些困难当回事。
D.棘手的修复工作在技艺高超的技师手里已经得到根本解决。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与“秋风很清爽,秋天的月色很明朗"在语意上很相似,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
材料二: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材料三:张华是复兴中学高二年级的学生,他发现自己有个学习上的大问题:常常在学期初干劲十足,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各方面都表现积极;但一段时间后就开始松弛懈怠,学期末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早忘了当初的目标,而且离心目中理想的自己越来越远了。对此,他深感困扰。
假如你是张华的同学,请你结合材料,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给张华写一封信,帮助他认清问题,并给他一定的指导和建议。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放弃幻想”错,用闻一多、朱自清等人的行为意在激励有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的中国人进行战斗。
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主要通过对两篇文章内容的分析"错,应是主要通过中国挫败英、美等国对中国的一次次图谋来表达对中华民族强大兴盛的自豪感。
3.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能力。
在材料一中,此句是客观说明中国的战略地位,不能体现“无限的豪迈和乐观”。
4.①运用反语,戳穿“对华友好的传统政策"都是假象,揭露美国“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的险恶用心。②使论证具有幽默感和讽刺性,加强文章论证力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语言特点的能力。
画线句所在语境是“好办法,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替美国打仗、杀中国人,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实现‘对华友好的传统政策’”,这句话是说美帝国主义采取了帮助蒋介石打内战的政策,是在揭露美国“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的险恶用心。
①“实现‘对华友好的传统政策’"运用反语,表明看“对华友好的传统政策”是在褒扬,实际上是批判,是揭露,戳穿“对华友好的传统政策"都是假象,揭露美国“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的险恶用心。②反语,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彩的修辞手法,运用反语,使论证具有幽默感和讽刺性,加强文章论证力度。
5.①从国际全局分析战争形势和中国的处境,能在大变局中稳住心神和阵脚。②从知美国和知中国的全局深入分析战争形势,知己知彼,能增强定力和自信。③从中国国情全局出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能增强策略的针对性和务实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①结合“中国是亚洲的重心,是一个具有四亿七千五百万人口的大国,夺取了中国,整个亚洲都是美国的了"可知,从国际全局分析战争形势和中国的处境,能在大变局中稳住心神和阵脚。②结合“一则,美国的和全世界的人民都不要战争;二则,欧洲人民的觉悟……三则,这是主要的,中国人民的觉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和民众组织的力量已经空前地强大起来了”可知,从知美国和知中国的全局深入分析战争形势,知己知彼,能增强定力和自信。③结合“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可知,从中国国情全局出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能增强策略的针对性和务实性。
6.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内容的理解能力。
B项,“说明她起初并不想收留‘我”是错误的。文章开篇写到虽然姨婆给大卫的后爸,但是姨婆还没有做最后的决定。故选B。
7.A本题考查学生对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项,“比喻"是错误的。第二段在表现“我”焦急不安的心情时并没有运用比喻的手法。故选A.
8.①文章使用第一人称(或以我的视角来叙事)。②多用对话形式。使情节更加集中。
③以“我的去留问题"为线索,使故事情节紧凑集中。便于展现人物性格,揭示矛盾冲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叙述方法的把握能力。
本文在叙述的过程中,时以大卫的视角来叙述的,即采用了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事。
本文在叙述事情时,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以及推动情节的发展。如:通过“我"和姨婆的对话表现出我并不想回到后爸那里;通过姨婆和谋得斯通姐弟两个的对话来表现他们姐弟两个的虚伪和狡诈。
本选段围绕“我的去留问题”展开讨论,这一问题贯穿文章的始终,使文章的情节更紧凑集中,并且通过这一问题的讨论从而表现出谋得斯通姐弟两个的虚伪,并且矛盾也在讨论中更尖锐化,可以说“我的去留问题"时小说的线索。
9.①姨婆“想得出了神”(“沉思")。表明在处理“我”的去留问题上是棘手的,表现了她纠结的心理。②姨婆“用锐利的目光看着"。在揭露谋得斯通姐弟俩罪恶时,姨婆表现出愤怒之情。
③“我姨婆脸渐渐舒展开来”。经过唇枪舌剑之后,姨婆取得了胜利,也解决了“我"的去留问题,喜悦之情自然流露出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的心理的把握能力。
文章开篇写到大卫下楼的时候,看到姨婆低着头坐在早餐桌前,并且想得出了神,我知道姨婆想的一定是关于自己去留的事情,从姨婆低头沉思的程度可以看出我的去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当谋得斯通姐弟两个来到姨婆这里时,姨婆用锐利的目光看着他们,并且揭露了谋得斯通姐弟俩对大卫的虐待以及占有了大卫母亲的遗产,在揭露这些罪恶时,姨婆表现出愤怒之情。
姨婆在和谋得斯通姐弟两个据理力争时,专注地听着,身体坐得笔直,双手交叉放在膝盖上,两眼锐利地盯着那说话的人。而当谋得斯通姐弟两个没有带走大卫时,姨婆脸渐渐舒展开来,可以看出经过唇枪舌剑之后,姨婆取得了胜利,也解决了“我”的去留问题,喜悦之情自然流露出来。
10.BDH【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自己做俘虏到吴国去服贱役,回国以后抛弃龟卜,彰明法度、亲近民众以报复吴国,结果吴王夫差被他活捉。
“入宦于吴"是状语后置句,中间不断开,“吴”后B处断开;“反国弃龟"中“反国”是时间状语,“弃龟"是动宾结构,后面D处断开;“明法亲民以报吴”中“以"表目的,连接“明法亲民”的做法和“报吴"的目的,中间不断开,“吴”后H处断开。
11.D【解析】A.正确。B.正确。苟且侥幸;宠幸。句意:君主错误地给予奖赏,臣下就会抱有侥幸心理。/妇女没有被宠幸的。C.正确。民众心生怨恨;众人的希望。句意:国家的财力就会匮乏而民众就会心生怨恨。/形容某人威望很高,受到大家敬仰和信赖。D.错误。安然未变;性情安和。句意: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镇静不躁才能够性情安和。
12.C【解析】“完全在于它自身不彰明法度"错,原文“此皆不明其法禁以治其国,恃外以灭其社稷者也”,可见还有“恃外"这个原因。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有奖赏不能起到鼓励作用,有刑罚不能起到禁止的作用,那么一个国家即使强大,也一定会危险。
(2)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
【解析】(1)“劝”,鼓励;“禁"禁止;“则”,那么;“虽”,即使。
(2)“泮”,分离;“微”,细微;“为”,做;“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状语后置句。
14.①老子主张的“无为"是顺应自然规律;②韩非子主张要使用法律治理国家。③最好的办法是二者结合,道法结合。既要遵循自然规律,又要让治国理政有法可依。“道”为“法"的基础,“法”可维护“道"。
解析:由“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臣故曰:明于治之数,则国虽小,富;赏罚敬信,民虽寡,强。赏罚无度,国虽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可知,韩非子主张治国理政应当彰明法度(赏罚符合法度)。由“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可知,老子则主张无为,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古代的先王尽力于亲近民众,从事于彰明法度。彰明法度,忠臣就能自我勉励;刑罚必行,奸臣就停止作恶。忠臣自我勉励,奸臣停止作恶而国土得到拓展,君主因此尊贵,秦国就是这样的;群臣拉帮结伙,紧密勾结来破坏法治,谋私营利因而使国土削弱,君主卑下,崤山以东的六国就是这样的。混乱弱小的国家就衰亡,这是人事的常规;社会安定而强盛的国家就称霸天下,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越王勾践依仗贵重的龟甲占卜来与吴国打仗而不能取胜,自己做俘虏到吴国去服贱役,回国以后抛弃龟卜,彰明法度、亲近民众以报复吴国,结果吴王夫差被他活捉。所以依仗鬼神保佑的就会忽视法治,依仗别的诸侯国的就会危害自己的国家。曹国依仗齐国而不听从宋国,齐国进攻楚国的时候宋国便灭掉了曹国。楚国依仗吴国而不听从齐国,赵国攻打吴国的时候齐国消灭了楚国。许国依仗楚国而不听从魏国,楚国进攻宋国的时候魏国便灭掉了许国。郑国依仗魏国而不听从韩国,魏国攻打楚国的时候韩国就消灭了郑国。现在韩国弱小而依仗大国,君主不重视法治而听从秦国、魏国,依仗齐国、楚国可以利用,而使韩国越来越衰亡。所以依仗别人不能拓广自己的疆土,但韩国看不到这一点。楚国为了进攻魏国而对许、鄢用兵,齐国进攻任、扈而侵夺魏地;但这些都不足以保存韩国,而韩国不明白这一点。这些都是不彰明法律禁令来治理自己的国家,依仗国外的势力而使自己的国家灭亡的例子。
我所以说:认识到治理国家的法术,那么国家虽然小,可以富足;赏罚谨慎而诚信,民众虽然少,国家可以强盛。赏罚没有准则,国家虽广大,但军队弱小,那么土地可能会不属于自己,民众也会不属于自己。没有了土地和民众,尧、舜也不能统治天下,夏、商、周三个朝代也不能强盛。君主又错误地给予奖励,臣民又白白地取得赏赐。那些置国法于不顾而谈论先王明君功绩的人,君主却把国事委托给他,我所以说:这是指望古代君主那样的功绩,用古代君主给臣下的奖赏赏赐给今天的人;君主用这种形式错误地给予奖赏,臣下用这种形式白白地取得赏赐。君主错误地给予奖赏,臣下就会抱有侥幸心理,臣下白白地取得了奖赏,那么功劳就不显得尊贵。没有功劳的人受到奖赏,国家的财力就会匮乏而民众就会心生怨恨,国家财力匮乏而民众埋怨,那么民众就不会为君主尽力了。所以使用奖赏错误就会失去民众,使用刑罚太滥民众就不再害怕。有奖赏不能起到鼓励作用,有刑罚不能起到禁止的作用,那么一个国家即使强大,也一定会危险。所以说:一点小聪明不可以去谋划事情,只对私人效忠的人不能让他掌管法制。
材料二:
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的。动手去做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爱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
15.B【解析】B.“运用借代手法"错。颔联从表面上看,意思是丹顶鹤害怕低下头,头上象征高贵的标志丹砂落下,晒翅的时候担忧白色的毛色变得不好看。从意义上理解,应该还有一层:低下头,不仅仅担忧高贵的标志不再,还因为低头本身就代表了屈服和卑微,和孤高的形象气度相悖;“晒翅常疑白雪消”,这里的白雪不仅仅是指毛色,更多的是保持一种圣洁的清白。由此,一个清高孤傲,而又不愿意对世俗妥协的丹顶鹤形象便脱颖而出。因此,“丹砂"白雪”应为“借喻”,喻指“池鹤美好高洁的品格”。
16.①对知音的渴求。②对高洁风骨的珍视之情。③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官场俗辈的厌恶"亦可)。④对自然的向往与不得的无奈。(“对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首联意思是在高高的竹笼前找不到自己的知音,在庸俗的鸡群还凸显着自己的风度和节操,抒发作者对知音的渴求。
②颔联意思是低下头,不仅仅担忧高贵的标志不再,还因为低头本身就代表了屈服和卑微,和孤高的形象气度相悖;“晒翅常疑白雪消”,这里的白雪不仅仅是指毛色,更多的是保持一种圣洁的清白,抒发作者对高洁风骨的珍视之情。
③颈联意思是转眼四望,觉得鸬鹚毛色污浊,徒有其表而又善于学舌的鹦鹉太娇弱,这两者不仅形象气质欠佳,而且善于侍奉讨好主人,完全没有自己的自由和主见,更不要说具备一副铮铮的傲骨了,抒发作者对仕宦生活的厌倦。
④尾联意思是没有知音的欣赏,没有主人的青睐,只是在囚笼里长唳,惆怅的望向远方,那遥不可及的云水之乡才是梦想的天堂。丹顶鹤所思的,不仅仅是宝贵的自由,还有知音的赏识,和对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但又希望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气质才华,将来能鹤唳云端,展翅冲天。因此抒发作者对自然的向往与不得的无奈。
17.(1)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2)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3)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18.【答案】18A.由来已久B.理所当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语境说的是中秋佳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中秋赏月的历史从很早就有了,故填写“由来已久”。
由来已久:指事情从发生到现在已经过了很长时间了。
第二处,根据语境说的“太阳光中只有少量的红光……投射到……月亮上"可知,此时月亮当然会呈现出红彤彤的样子,这不容怀疑,故填写“理所当然”。
理所当然:道理当然是这样的,意为发生的事情本身合乎道理(非情理),不容怀疑。
19.甲:月亮呈现的色彩也会有变化乙:月亮会成为真正的“红月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处,根据前句说的月亮本身并不发光,它反射太阳光,其呈现的色彩由自身反射光的颜色决定可知,此处是说月亮随着在空中高度的变化,它呈现的色彩也会有变化。故补写内容为:月亮呈现的色彩也会有变化。
乙处,根据后句说的太阳光中少量的红光经过地球大气层折射后,投射到月亮上,月亮呈现出红彤彤的样子”可知,此处是说在月全食时,月亮会成为“红月亮”,故补写内容为:月亮会成为真正的“红月亮”。
20.③也影响着我们看到的月亮的模样⑤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平抛运动的规律》课件
- 《资源运用与整合》课件
- 《有机物的分类》课件
- 我国教育管理学发展历史初探
- 成人教育学发展现状本质探讨论文
- 强化心理护理在老年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 医疗项目季度回顾模板
- 2025年水轮机及辅机项目发展计划
- 家庭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品质探析
- 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和图
- 2024-2025年第二学期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二)
- 2025年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二零二五年度博物馆场地租赁与文物保护合作协议3篇
- 2025年春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全册课件
- 岛津气相色谱培训
- 2024年03月四川农村商业联合银行信息科技部2024年校园招考300名工作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睡眠专业知识培训课件
- 骆驼祥子-(一)-剧本
- 《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年修订本)
- 基于Java的药店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
- 《约哈里之窗》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