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实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友实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友实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友实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友实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友实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广安友实学校

2024-2025学年度上期高2023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全卷共3张10页,其中试卷8页,答题卡2页。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只此青绿》火遍全国之后,东方演艺集团力邀现代舞艺术家沈伟耗时20个月创排出一部同样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但表现形式完全不同的舞蹈诗剧《诗忆东坡》,该剧日前在上海首演。如果说“青绿"是因为在审美上“领先一步”而使得观众如痴如醉,那么“东坡"则因为审美超前了“三步”,而使得观演反响两极分化。这部囊括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琴棋书画诗词赋和当代艺术里的现代舞、交响乐、当代画,具有镜头感、抽象感,整体节奏还相当慢的作品,对于不熟悉以上融汇东西、博古通今的艺术形式且预设自己要来看“苏东坡这个人"的观众而言,不太会符合预期。这就造成了观演后的两极反响——喜欢该剧的赞赏它为“国际传播领域中,既发扬中国审美特质,又符合海外欣赏习惯的破冰之作”;不喜欢该剧的则在社交媒体上“劝退他人"道:“被创(受到创伤),快跑!”

同为“青绿"与“东坡”的“父母”,前身之一为东方歌舞团的东方演艺集团,是国家级演艺集团,承载着面向当代与国际,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社会责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去看东方歌舞团的演出就是全民盛事。引舞蹈观众“竞折腰”的《只此青绿》是东方演艺近年来又一个现象级作品。

“青绿"的成功,在于让故宫博物院里的《千里江山图》“活”起来。该剧把这幅名画的制作过程一一拆解、展现,让观众了解到如今被称为“非遗传承人"的织绢人、磨石人、制笔人等在成就一幅被视为江山社稷主题的传世之作中做出的贡献。与此同时该剧在色调上再现了出自矿石的石青、石绿以及群青、赭石、朱砂等如今日常生活中不常见的宋代“流行色”。其舞蹈动作设计之美,在具有宋代流行色的背景下,轻易地打动了最广大的观众。而戴着眼镜的展卷人,赋予该剧当代视角。在临近剧终时,他与《千里江山图》绘者王希孟的“隔卷作揖"则深切打动了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懈努力的文艺工作者——他们也是今天的“传承人”……以往,中国舞蹈剧目中很少有以解读作品角度切入的“阐释性"剧目(解释说明是话剧的功能)。因而,从以当代视角阐释传统文化之美的角度而言,“青绿”是从零到一的巨大突破。

“青绿"是以中国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东坡”是以国际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既然有了“青绿"的成功,东方演艺并不想“自我重复”,而是“更进一步”,邀约了戏曲坐科10年、擅长中国琴棋书画且因现代舞而蜚声世界的现代舞艺术家沈伟,来创作一部以现代舞展现苏东坡诗词精神的舞蹈诗剧。太难了!沈伟起先婉拒三次。最终,如何以国际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的挑战,激发了沈伟的创作欲望。

《诗忆东坡》“审美超前”的三步,首先在于——不叙事。名字里有“东坡”,但该剧不谈东坡个人成长、官场失意、情感“两茫茫”,只是以沈伟自3000首苏东坡诗词中,按其表达的不同内容和情绪,梳理出的15首来展现其精神内涵。为什么是15首?最初是29首,“不能字太多,字多就成为话剧了”,沈伟说得实在,舞剧就不应该开口唱几首歌、字幕出太多字——唱歌的是歌剧或音乐剧,字多的是话剧。艺术家的能耐就在于,在剧种规范里创造艺术。

不叙事带来的第二步“审美超前”是——较抽象。音乐,能做到“拟声"已经算是尽力具象了。所以民乐里听得出《百鸟朝凤》,交响乐里听得出《彼得与狼》,但也就限于动物发声而已。舞蹈,能做到“拟形”也是高手,如《朱鹮》。抽象的音乐与舞蹈,确实考验观众的审美经验与能力——审美知识如作家作品可以学,审美感受纯粹个人体验靠积累。举例而言,全剧开场,天幕上有一个动态图,展示了东坡从眉州出发,途经常州、黄州、杭州、徐州等将近20个地点的路线图,每一个箭头都是白色直线。第五幕结束时,出现了一个视频——画面上只有一个握着毛笔的人手,下笔手法如书法般顿挫,以为他要写字呢,忽发现黑色毛笔换成了白色毛笔,继而再换成青绿色油画刷子,再以明黄色提亮且笔触转而油画“刷”,勾勒出的线条进而接近旅法画家朱德群的风格……有人能了悟“这是东坡此生路线图乃至精神路线的艺术化呈现,且是该剧‘点题’之处——以中国书法技法入手,以东西融合的色彩与线条形成当代画作”;有人则质疑:“舞剧里为什么要插一段不知所云的画画啊?"似乎,也对。

较抽象,带来第三步“审美超前”最容易引发的问题——感受“劈叉"。完全跟得上审美逻辑且熟悉沈伟以往作品风格的观众,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完全跟不上的则感觉“被重创”到匪夷所思;时而跟上时而掉队的观众则容易陷入怀疑:是哪里出问题了,我还是剧?

跟得上审美逻辑,需要对于宋代美学的了解,不止于《只此青绿》;对于苏东坡的了解,不止于“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情感表达;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熟悉,不止于古琴的《高山流水》一曲;对于中国作曲家创作西方交响乐的了解,不止于谭盾一位,最好还熟悉该剧作曲陈其钢;对于舞剧不叙事不惊讶;对于现代舞不叙事不惊讶;对于全剧节奏缓慢能适应——也就90分钟回到宋代时间感、脱离快节奏生活,为何不能试一下?纯粹从艺术形式来做个不一定恰当的比方——“青绿”是“连环画";“东坡”是“文人画"。

“审美超前”从来不是艺术家的错。契诃夫的《海鸥》首演失败;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首演失败……从不妨碍它们成为经典。但是记得要为“审美超前"的艺术作品“搭建沟通桥梁”是出品方必须“多虑"的部分。东方演艺集团打造《诗忆东坡》是为了“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那么就应该同时配套有关现代舞、宋代美学、东坡诗词精神、舞剧与舞蹈诗剧的区别乃至西方当代艺术甚而美学思潮等领域的演出前解读——演出前后、线上或出版物等形式均可。甚至建议,“青绿"也要适当配套解读课程——对于书画、非遗也做进一步拓展传播。今后,一部剧就是一个“台前演出加幕后解读”“线上传播加线下普及"的“系列工程”了。

(选自朱光《“审美超前"记得搭桥》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忆东坡》与火遍全国的《只此青绿》一样,都是东方演艺集团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创排的舞蹈诗剧。

B.《只此青绿》在审美上“领先一步”而火遍全国,引舞蹈观众“竞折腰”,使观看东方歌舞团演出成为全民盛事。

C.《只此青绿》拆解、展现《千里江山图》的制作过程,再现织绢人、磨石人、制笔人等在成就这幅名作中做出的贡献。

D.“审美超前”并不妨碍艺术作品成为经典,但要为“审美超前"的作品搭建沟通桥梁,例如配套与之相关的解读课程。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忆东坡》观演两极分化,褒贬不一,原因之一是该剧不能满足来看“苏东坡这个人”的观众预期。

B.《诗忆东坡》的创作比《只此青绿》“更进一步"的具体表现,主要在于以现代舞等国际语言作为表现形式的尝试。

C.为了使艺术创作合乎剧种规范,避免字幕出太多字,《诗忆东坡》作者将剧中诗词由最初的29首删减为15首。

D.《诗忆东坡》的“审美超前”表现为不叙事、较抽象等,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故事情节,只谈情感变化。

3.《只此青绿》实现了当代视角阐释传统文化之美的巨大突破,不属于其表现的一项是()

A.采用石青、石绿等如今日常生活中不常见的宋代“流行色"。

B.以宋代流行色为背景的优美的舞蹈动作设计。

C.戴眼镜的展卷人与《千里江山图》绘者王希孟隔卷作揖。

D.面向当代与国际,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社会责任。

4.(5分)请简要说明加点词语“劈叉”“连环画"文人画”在文中的作用。

5.(4分)作者是怎样论述第二步“审美超前"——“较抽象”的?请概括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万年青

冯骥才

西门外往西再走三百步,有一个岔道口是块三角地,这块地太小太短,没法用,没人要。

老蔡家拿它盖了一间很小的砖瓦屋,开了一个小杂货铺。这一带没商家,如今有了这个吃的穿的用的俱全的小杂货铺,方便多了,而且渐渐成了人们的依赖。过日子还真缺不了这杂货铺!求佛保佑,让它不衰。有人便给这小杂货铺起个好听的名字,叫万年青。

老蔡家有个规矩,一年到头,刨去过年,无论嘛时候,店门都是开着的,决不叫乡亲们吃闭门羹。这规矩老蔡家说到做到,而且不是一天一月一年做到,还得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做到,没一天不做到,或者做不到。现在万年青的店主是蔡得胜,他是个死性人,祖上立的规矩,他守得更严更死。这可是了不得的!谁能一条规矩,一百年不错半分?

虽然老蔡家没出过名人,可是就凭这天下独有的店规家规,一样叫人敬佩,脸上有光。老蔡走在街上,邻人都先跟他招呼。

一天,老蔡遇到挠头的事。他的堂兄在唐山挖煤砸断了腿,他必得去一趟,连去带回大约要五天,可是铺子就没人照看了。这怎么办?正这时候,发小马得贵说起他一个远亲在北洋大学堂念书,名叫金子美,现在放暑假,不如请来帮忙。

老蔡把金子美约来一见,这人二十多岁,戴副圆眼镜,目光实诚,看上去叫人放心。便说好五天,日出开门,日落关门,诚心待客,收钱记账。老蔡交代完,又叮嘱一句:“记着一定守在铺子里,千万别离身。"

这北洋大学堂的大学生笑道:“离开这儿,我能去哪儿?除去念书,我什么事也没有。放心吧!”

金子美每天从早到晚一直盯在铺里,有尿就尿在一个小铁桶里,抽空推开后门倒在阴沟里,有屎就憋着晚间回去路上找茅房去拉。在铺子里,拿出全部精神迎客送客,卖货收钱;下晌天黑,收摊关门,清点好货物和收银,上好门板,回到学堂去睡觉。一连三天,没出意外,一切相安无事。

转天一早刚到了万年青,一位同学找来说,从租界来了一个洋人,拍他们的学堂。金子美说店主交代他这铺子白天不能关门,不能叫老主顾吃闭门羹。学友笑了,说:“谁这么死性子,你关门了,人家不会到别的地方去买?"他见金子美还在犹豫,便说:“你关了一会儿门怕什么,他也不会知道。”子美觉得也有道理,就关上门,随着这学友跑到了远处运河边的北洋大学堂。

金子美头一次见到怎么照相,陪着洋人去到学堂的大门口、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一通拍照,还和几位学友充当各种角色。大家干得高兴,玩得尽兴,直到日头偏西,赶回到铺子时,天已经暗下来了。金子美心里有点愧疚,觉得辜负了人家老蔡。他便按照前三天每日售货的钱数,从铺子里取出价钱相当的货品,充当当日的售出;再从自己腰包里拿出相当货价的钱,放在钱匣子里。这样一来,便觉得心安了。

再过一天,老蔡回来了,金子美向他交代了一连五日小店铺的种种状况,报了太平,然后拿出账目和钱匣子,钱货两清。老蔡原先还有些莫名的担心,这一听一看,咧开满是胡茬的嘴巴子笑了。给子美高高付了几天的工酬。

这事便结了。可是还没结。

一天,金子美在学堂忽接到老蔡的信儿,约他后晌去万年青。子美去了,老蔡弄几个菜半斤酒摆在桌上,没别的事,只为对子美先前帮忙,以酒相谢。老蔡没酒量,子美不会喝,很快都上了头。老蔡说:“像你这种实诚人,打灯都没法找。我虽然帮不了你嘛忙,我这个铺子就是你的,你想吃什么用什么——就来拿!随你拿!"

子美为了表示自己人好,心里一激动,便把他照看铺子时,由于学堂有事关了门,事后怕亏了老蔡而掏钱补款的事说了出来。他认为老蔡会更觉得他好。谁想到老蔡听了,脸上的笑意登时没了,酒意也没了,直眉瞪眼看着他。好像他把老蔡的铺子一把火烧了。

“您这是怎么了?”他问。

“你关了多长时间的门?"老蔡问,神气挺凶。

“从早上。我回来的时候……快天黑了。”

“整整一天?一直上着门板?"

“上了呀,我哪敢关门就走。”

静了一会儿。忽然老蔡朝他大叫起来:“你算把我毁了!我跟你说好盯死这铺子绝对不能离人、绝对不能关门!我祖上三代,一百年没叫人吃过闭门羹!这门叫你关上了,还瞒着我,我说这些天老街坊见了我神气不对。你坑了我,还坑了我祖宗!你——给我走!"老蔡指着门,他从肺管子里呼出的气冲在子美脸上。

子美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他惊讶莫解,但老蔡的愤怒与绝望,使他也无法再开口。老蔡的眼珠子瞪出了眼白,指着门的手剧烈地抖。他慌忙退身,出来,走掉。

一年后,人说老蔡得了病,治不好,躺在家里,杂货铺常常上着门板,万年青不像先前了!过了年,儿子把他接到北京治病养病,居然再没回来。铺子里的东西渐渐折腾出去了,小砖房空了,闲置一久,屋顶生满野草,像个野庙荒屋。那块“万年青”的店牌早不知嘛时候没的。再过多半年,老蔡家把这小屋盘给了一个杨柳青人。这人开了早点铺,炸油条、烙白面饼、大碗豆浆,热气腾腾,香气四溢,就像江山社稷改朝换代又一番景象。____________(有删改)

6.(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谁能一条规矩,一百年不错半分?"这段话含义复杂,有对老蔡的赞扬,也表示其他人做到的难度太大。

B.老蔡请金子美吃饭这一情节是小说的高潮,表现了老蔡重情义,为人豪爽、实在的一面,使老蔡的形象更加饱满。

C.子美对店铺很负责,他虽然关门一天,但事后将这件事告诉了老蔡,所以他也是个讲诚信的人,对他不必苛责。

D.小说结构巧妙,故事情节有起有伏,金子美关门一天是情节的第一次转折,老蔡得知真相是情节的第二次转折。

7.(3分)关于文中塑造老蔡人物形象的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塑造老蔡形象时先交代了他“死性子”的特点,让读者有了心理预期。

B.“千万别离身"这处语言描写表现了老蔡讲究诚信、恪守祖上规矩的一面。

C.小说运用夸张手法塑造老蔡,如“直眉瞪眼看着他”“指着门的手剧烈地抖"。

D.小说中子美的形象和老蔡的形象构成衬托,这使老蔡讲诚信的品格更感人。

8.(6分)请仔细阅读小说结尾段,并简要分析这段在文中有什么样的文学效果。

(5分)老蔡和金子美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子墨子曰: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为宫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谨此则止,凡费财劳力,不加利者,不为也。役,修其城郭,则民劳而不伤;以其常正,收其租税,则民费而不病。是故圣王作为宫室,便于生,不以为观乐也;作为衣服带履,便于身,不以为辟怪也。故节于身,诲于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治,财用可得而足。

当今之主,其为宫室则与此异矣。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以为宫室台榭曲直之望、青黄刻镂之饰。为宫室若此,故左右皆法象之。是以其财不足以待凶饥,振孤寡,故国贫而民难治也。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也,当为宫室不可不节。

古之圣人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强体适腹而已矣。故其用财节,其自养俭,民富国治。

今则不然,厚作敛于百姓,以为美食刍豢、蒸炙鱼鳖,大国累百器,小国累十器,前方丈,目不能遍视,手不能遍操,口不能遍味。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君实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

古之民未知为舟车时,重任不移,远道不至,故圣王作为舟车,全固轻利,可以任重致远,其为用财少,而为利多,是以民乐而利之。法令不急而行,民不劳而上足用,故民归之。

当今之主,其为舟车与此异矣。全固轻利皆已具,必厚作敛于百姓,以饰舟车,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女子废其纺织而修文采,故民寒,男子离其耕稼而修刻镂,故民饥。人君为舟车若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其民饥寒并至,故为奸邪。奸邪多则刑罚深,刑罚深则国乱。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为舟车不可不节。

(节选自《墨子·辞过》,有删改)

10.(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君实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

B.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君实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

C.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君实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

D.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君实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

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墨子:《墨子》一书里的“子墨子”就是墨子。《墨子》一书是墨子的弟子所记,故在“墨子"前加上“子”。“子"即为“巨子”,墨家领袖。

B.陵阜:有“山丘"和“坟墓”的意思,文章中指“山丘"。

C.台榭:中国古代将地面上的夯土高墩称为台,台上的木构房屋称为榭,两者合称为台榭。春秋至汉代的六七百年间,台榭是宫室、宗庙中常用的一种建筑形式。

D.“饰车以文采”与“女子废其纺织而修文采"中的“文采”含义不同。

12.(3分)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圣王建造宫室时,只求方便于生活,而不是为了美观和享乐。

B.当今之主讲究宫室曲折多姿和装饰华美,左右的人也都纷纷效法。

C.当今之主以为刍豢、蒸炙鱼鳖才是真正的美食,实际上吃不到。

D.墨子反对当今之主追求舟车的华美艳丽,提倡俭朴节用的风尚。

13.(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作为衣服带履,便于身,不以为辟怪也。

(2)法令不急而行,民不劳而上足用。

14.(3分)古代圣王之举给你哪些启示?请你用三个否定句或否定短语分别加以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

苏轼

雨暗初疑夜,风回忽报晴。淡云斜照著山明。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

卯酒醒还困,仙村梦不成。蓝桥何处觅云英①。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注】①相传蓝桥有仙息,为唐人裴航遇仙女云英处。

15.(3分)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前两句描写了由雨转晴的景象,“暗"字从光线着笔,“报”字则将风人格化。

B.第三句描绘云出山明的景象,“明"与首句“暗”相呼应,写出了词人的心境的变化。

C.上片尾句由景及人,描写了词人酒后赶路的片断小景,勾勒出一幅明丽轻快的画面。

D.下片转入叙事和抒情,“梦不成"意指归乡梦难成,故下句有“何处觅云英”的感叹。

16.(6分)本词末句与李白《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中都有水的意象,两者在表情达意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

(2)《〈老子〉四章》中,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事物发展起来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

(3)冉有在讲述自己的治国志向时,提及在其他方面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需要君子的大力相助的句子是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思想家墨子是世界和平学的鼻祖,据说世界和平组织的一个徽志用的就是墨子头像。墨子思想的核心是兼爱,也就是绝对的普遍的平等之爱;墨子和平思想的原则是非攻,①_______;墨子在兼爱和非攻的基础上提出以尚同为原则来实现永久和平的理想社会。墨子反对“攻无罪”,但支持自卫和“诛无道”,在守望和平主义理想的同时,②___________。

在墨子看来,仅仅一个国家内部的人相亲相爱,③_________,战争和冲突仍将不可避免。所以为了避免战争,必须提倡“兼爱”,否则任何团体或国家内部的“部分的爱”都将是徒劳无功的。

18.(6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4分)请用“除非……"句式概括第二段中墨子的主要观点。再用一句话对该观点进行反驳,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每句话不超过20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征的伟大首先体现在军事史上的独创性,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中称赞长征是①的事件。她还认为:与长征比较起来,汉尼拔跨越阿尔卑斯山则②_____________,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是灾难性的失败,而长征则是最后胜利的前奏曲。

长征让世人惊叹和赞扬,其存在着什么样的意义?这一点可以从毛泽东的谈话中读出:“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途中,宣传了我们党的主张,播撒下革命的火种,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吹响了全民族觉醒和奋起的号角。对其精神内涵的解读,《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斯诺所言更形象。他说:“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

习近平主席说:“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这种理想信念让人超越自我,超越自然,因此敢于“爬雪山,过草地"。长征路上的苦难、曲折、死亡,检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向世人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③的。

20.(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4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2.(3分)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项是()

A.别里科夫说:“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

B.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C.周公馆内,鲁侍萍大哭着对周萍说:“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D.终于到达了北上抗日的根据地——陕北的吴起镇,怎能不兴奋,不激动呢?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行有所止,言有所界,边界是个体成长的保护墙,边界感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也有人认为:“融而后通,破而后立,要敢于打破边界、多向融合,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广安友实学校

2024-2025学年度上期高2023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1.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使观看东方歌舞团演出成为全民盛事”错误。原文第二段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去看东方歌舞团的演出就是全民盛事”,并非《只此青绿》使观看东方歌舞团演出成为全民盛事。

故选B。

2.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其根本原因是”因果关系不成立且“只谈情感变化"曲解文意,原文是“《诗忆东坡》‘审美超前’的三步,首先在于——不叙事。名字里有‘东坡’,但该剧不谈东坡个人成长、官场失意、情感‘两茫茫’”。

故选D。

3.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强调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社会责任,不能体现《只此青绿》实现了当代视角阐释传统文化之美的巨大突破。

故选D。

4.①“劈叉"指两腿前后分开至一条线坐于地下,在文中比喻迥乎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观剧感受,生动形象且新颖别致。②“连环画”又称小人书,是通俗读物,而“文人画"追求技巧与个人风格,带有明显的个性特征,文中分别用来比喻《只此青绿》《诗忆东坡》,鲜明而准确地表明二者艺术形式不同,在“跟得上审美逻辑”的要求上也有高低之分、难易之别。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原文第七段“较抽象,带来第三步‘审美超前’最容易引发的问题——感受‘劈叉’。完全跟得上审美逻辑且熟悉沈伟以往作品风格的观众,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完全跟不上的则感觉‘被重创’到匪夷所思;时而跟上时而掉队的观众则容易陷入怀疑:是哪里出问题了,我还是剧"。据此可分析出,“劈叉”本指两腿前后分开至一条线坐于地下,在文中比喻迥乎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观剧感受,生动形象且新颖别致。

②原文第八段“纯粹从艺术形式来做个不一定恰当的比方——‘青绿’是‘连环画’;‘东坡’是‘文人画’"。据此可分析出,“连环画”又称小人书,是通俗读物,而“文人画"追求技巧与个人风格,带有明显的个性特征。文中分别用来比喻《只此青绿》《诗忆东坡》,鲜明而准确地表明两者艺术形式的不同。

5.①先举例论述音乐、舞蹈的抽象性。②再陈述观点“抽象的音乐与舞蹈,确实考验观众的审美经验与能力”。③最后通过列举不同的观演感受来论证观点。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①原文“音乐,能做到‘拟声’已经算是尽力具象了。所以民乐里听得出《百鸟朝凤》,交响乐里听得出《彼得与狼》,但也就限于动物发声而已。舞蹈,能做到‘拟形’也是高手,如《朱鹮》”,据此看出,先举例论述音乐、舞蹈的抽象性。

②原文“抽象的音乐与舞蹈,确实考验观众的审美经验与能力——审美知识如作家作品可以学,审美感受纯粹个人体验靠积累”,据此看出,再陈述观点“抽象的音乐与舞蹈,确实考验观众的审美经验与能力"。

③原文“举例而言,全剧开场,天幕上有一个动态图,展示了东坡从眉州出发,途经常州、黄州、杭州、徐州等将近20个地点的路线图,每一个箭头都是白色直线。第五幕结束时,出现了一个视频——画面上只有一个握着毛笔的人的手,下笔手法如书法般顿挫,以为他要写字呢,忽发现黑色毛笔换成了白色毛笔,继而再换成青绿色油画刷子,再以明黄色提亮且笔触转而油画‘刷’,勾勒出的线条进而接近旅法画家朱德群的风格……有人能了悟‘这是东坡此生路线图乃至精神路线的艺术化呈现,且是该剧“点题”之处—以中国书法技法入手,以东西融合的色彩与线条形成当代画作’;有人则质疑:‘舞剧里为什么要插一段不知所云的画画啊?’似乎,也对"。据此看出,最后通过列举不同的观演感受来论证观点。

6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C.“所以他也是个讲诚信的人”分析不当,金子关事后将关门一天的事告诉老蔡,表现他实诚,但他答应了老蔡不关门,却闭门一天,就是不讲诚信的表现。

故选C。

7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的能力。

C.“直眉瞪眼看着他"指着门的手剧烈地抖”这两处并没有夸张色彩,是对老蔡表现的真实描写。“直眉瞪眼看着他"是神态描写,“指着门的手剧烈地抖”是动作描写。

故选C。

8.①结尾段交代了万年青没落的结局,与文章开篇万年青“成为人们的依赖"的兴盛首尾呼应,且可营造了伤感的氛围,令人对万年青小店因意外而没落的命运充满同情。②结尾段又讲述了新开店铺的兴盛,和万年青的没落形成对比,昭示了事物发展盛衰无常的道理,令读者对它的命运心生无奈和伤感。③另外,小说在讲述新店时着力写新店买卖的兴隆,而只字不提诚信经商的话题,这是不写而写的技法,把有关诚信问题交由读者思考和判断,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重要情节和段落作用的能力。

文章开头中,写到“万年青”这一店名的由来。从“而且渐渐成了人们的依赖。过日子还真缺不了这杂货铺!求佛保佑,让它不衰。有人便给这小杂货铺起个好听的名字,叫万年青"可看出,一开始的万年青非常兴盛,是人们的依赖。但在结尾段中,“杂货铺常常上着门板,万年青不像先前了”“铺子里的东西渐渐折腾出去了,小砖房空了……"则尽显荒凉颓败之意。可以看出,结尾段交代了万年青没落的结局,与文章开篇万年青“成为人们的依赖”的兴盛首尾呼应,且可营造了伤感的氛围,令人对万年青小店因意外而没落的命运充满同情。

结尾段除了写“万年青"这个老店的没落之外,还写了新开的早点铺“炸油条,烙白面饼,大碗豆浆,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盛况。新开店铺的兴盛,和万年青的没落形成对比,而最后“就像江山社稷改朝换代又一番景象"的比喻,更是昭示了事物发展盛衰无常的道理,令读者对它的命运心生无奈和伤感。

老店“万年青”因最终没有坚持诚信而没落,“万年青"的理想也不复存在。那么,对于新店来说,他们能否做到诚信经营呢?小说在讲述新店时着力写新店买卖的兴隆,而只字不提诚信经商的话题,这是不写而写的技法,把有关诚信问题交由读者思考和判断,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9.①老蔡和金子美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两人对诚信的理解不同,老蔡考虑得更多的是诚信的道德意义和对自己人格的影响,他认为关门一天破坏了诚信这一道德准则,损坏了店里百年以来积累下的信誉,自己往日获得的尊重也不复存在,所以他对关门一天的行为绝对不能接受。②金子美在面对诚信和利益时,考虑得更多的是利益,他认为关门一天没有损害顾客的利益,自己把一日的利润又补给了老蔡,这样就涉及不到诚信问题了。两人对诚信和利益的关系态度不同,所以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

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

对于老蔡而言,根据“老蔡家有个规矩,从日出到日落,一年到头,除了过年,无论什么时候,店门都是开着的,决不叫乡亲们吃闭门羹”“他是个死性人,祖上立的规矩,他守得更严更死"你算把我毁了!我跟你说好盯死这铺子绝对不能离人、绝对不能关门!我祖上三代,一百年没叫人吃过闭门羹!这门叫你关上了,还瞒着我,我说这些天老街坊见了我神情不对。你坑了我,还坑了我祖宗!”可以看出,老蔡一直谨守着祖宗立下的规矩。这份规矩,不仅仅是为了利益,而且是为了店里百年以来积累下的信誉,为了自己在乡亲心中的分量。他考虑得更多的是诚信的道德意义和对自己人格的影响,他认为关门一天破坏了诚信这一道德准则,损坏了店里百年以来积累下的信誉,自己往日获得的尊重也不复存在,所以他对关门一天的行为绝对不能接受。

对于金子美而言,根据“子美觉得也有道理,就关上门,随着学友跑到大营门外运河边的北洋大学堂"可知,金子美并不理解老蔡坚持和一再叮嘱不能关门的真实用意,而从“他便按照前三天每日售货的钱数,从铺子里取出价钱相当的货品,充当当日的售出;再从自己腰包里拿出相当货价的钱,放在钱匣子里。这样一来,便觉得心安了”“金子美向他报了太平,然后拿出账目和钱匣子,钱货两清"可以看出,他认为不关门仅仅是为了挣钱。由此可见,金子美在面对诚信和利益时,考虑得更多的是利益,他认为关门一天没有损害顾客的利益,自己把一日的利润又补给了老蔡,这样就涉及不到诚信问题了。由此可见,两人对诚信和利益的关系态度不同,所以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

10.B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君主这样讲究饮食,左右人臣都效仿他,因而富贵的人家(更加)奢侈,孤苦贫弱的人家就受冻挨饿,即使想让国家不乱,也是不可能的。人君如果想天下安定而不乱,对于饮食的费用,不可以不节省。

“故”为因果连词,一般用于句首,引出结果,“故"前断开,排除A;

“饮食”是“为"的宾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C;

“左右”与“象之"是主谓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11.D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D.“‘文采’含义不同”错,两个“文采"的含义相同,都指“艳丽而错杂的色彩”。句意:用五彩刺绣饰车子/女子放弃纺织衣物为舟车描绘艳丽而错杂的色彩。

12.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当今之主……实际上吃不到"错,由原文“厚作敛于百姓,以为美食刍豢、蒸炙鱼鳖”可知,“当今之主"不惜横征暴敛,就是为了享用美食“刍豢、蒸炙鱼鳖”。

故选C。

13.(1)制作衣服、带子、鞋子,是为了便于身体(穿着),并非要做出奇装异服来显示怪异的。

(2)法令无需催逼就能施行,民众不必劳苦而君主财用充足。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作为”,制作;“履”,鞋子;“以为”,把……作为。

(2)“急”,形容词作动词,催逼;“不劳”,不必劳苦;“足用”,财用充足。

14.不劳民伤财;不铺张浪费;不浪费资源

参考译文:

墨子说:上古的人不知道修造宫室之时,靠近山丘、住在洞穴里,地下潮湿,伤害人民,所以圣王开始营造宫室。营造宫室的法则是:地基的高度足以避湿润,四边足以御风寒,上面可以抵挡雪霜雨露,屋内墙的高度可以使男女之间按礼有所分隔。(宫室的原则)只此而已,凡是劳民伤财,实际上无多大益处的事情,(圣王是)不会做的。(如此)服劳役,修整城池,民众虽有劳作,但不受伤害;照常规去征收租税,民众虽然有所耗费,但不会困苦。所以圣王制造宫室时,只求方便于生活,而不是为了美观和享乐;制作衣服、带子、鞋子,是为了便于身体(穿着),并非要做出奇装异服来显示怪异的。因此,(圣王)自身节俭,教导百姓,天下的民众就得以治理,财用就可以充足了。

当今的人主,制造宫室就与这不同了。一定要向百姓征收重税,强夺百姓的衣食财用(去制造宫室)。讲究亭台楼阁曲折多姿的壮观景象、彩色雕刻的装饰。像这样的宫室的建造,左右的人也都效法,所以国家财用不足以应付凶年饥馑,救济孤寡,所以国家穷困,民众也难以治理。君主如果真希望天下安定,不希望天下混乱,那么建造宫室时,就不可以不节俭。

上古的圣人教男人们耕稼种植,给民众生产食物。(他们)制作食品,足够用来增加热量补充消耗,增强体质满足口腹罢了。所以他们用财时节省,自奉少,于是民众殷富,国家也治理好了。

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强征暴敛民众财产,以享受牛羊猪肉之美味,蒸烤鱼鳖以为佳肴。大国之君堆摆了上百样的菜,小国诸侯摆设了十多样菜,(美味食品)摆出来有一丈见方,眼睛不能全看得到,手中(的筷子)不能全夹得到,嘴不能全尝得到。君主这样讲究饮食,左右人臣都效仿他,因而富贵的人家(更加)奢侈,孤苦贫弱的人家就受冻挨饿,即使想让国家不乱,也是不可能的。人君如果想天下安定而不乱,对于饮食的费用,不可以不节省。

远古的民众,不知道造车船的时候,重的物件不能搬动,远处不能到达,所以圣王制作车船,完备、坚固、轻巧、便利,可以运载重物到达远方,这样做花钱少而得到的好处多,因而百姓喜欢利用它。法令无需催逼就能施行,民众不必劳苦而君主财用充足,所以民心自然归附于这样的君王。

现在的人君制造车船跟原先不同了。车船已经够坚固轻便了,还要向百姓横征暴敛,用五彩刺绣饰车子,用花纹雕刻饰船只。女子放弃纺织衣物为舟车描绘艳丽而错杂的色彩,因而民众(没有衣服穿而)受冻,男子离开他们耕种的田地去给车船雕刻装饰,因而民众就(缺粮)挨饿。人君这样讲究车船的装饰,左右人臣也都仿效他,所以国内民众饥寒交迫,不得不去做作奸犯科的事。犯罪的事多了,刑罚就严峻,刑罚严峻了,国家就混乱。人君如果真的想天下安定而不乱,对于制造车船,不可以不力求节俭。

15.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意指归乡梦难成"错误,曲解诗歌意思。“仙村梦不成”意思是“仙村梦游是不成了”,这里是“梦”是指游仙之梦,“梦不成"谓神仙飘渺不可求。

16.相同之处:二者都使用拟人的修辞,赋予流水以人的情思。

不同之处:李白《渡荆门送别》中借助故乡流水万里迢迢送我来表现自己的思乡怀亲之情;苏词写欲成仙而不得,从梦境回到现实,空对流水惆怅不已,表达了词人孤寂、落寞、凄婉的心绪。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技巧,品味诗歌情感的能力。

先看李白的诗歌。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这里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其行为是“万里送行舟”,“送”本是人的行为,此处写水,使用拟人的手法;诗人离开故乡远游,对故乡本是依依不舍,此处却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来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人到楚地,事实上是以水之不舍我来写我之不舍故乡,所以这里借“故乡水"来抒发自己的思乡怀亲之情。

再看苏轼的词。

“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意思是“只有多情的流水,伴着我向前流淌"。结合前面“仙村梦不成。蓝桥何处觅云英”可知,词人想要梦入仙村却不得,只有多情的流水陪伴着我行走;此处“多情"本是人的情感,却用来形容“水”,“伴"是人的行为,此处也用来形容“水”,这是使用拟人的修辞。结合“只有"二字来看,表示了轻轻地叹惋,词人本想成仙却无处“觅云英”,回到现实之中,却只有流水相伴,在词人眼中,也只有路边的溪水是有情的,它鸣着潺潺的乐曲,伴随着自己,向前流淌着,可见内心的孤寂落寞。

由此可见,二者都使用拟人的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