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2_第1页
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2_第2页
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2_第3页
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2_第4页
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邵东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词原是歌筵酒席间演唱的歌辞,然而后人却又往往从这种歌辞中看到了比兴寄托的深意。比兴寄托有广义的解释,也有狭义的解释;有字面的解释,也有引申的解释;有就作者方面而言的说法,也有就读者方面而言的说法。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

先讲“比"兴”二字。词天生有这一特质,容易把作者引向比兴寄托的路子,也容易引起读者比兴寄托的联想。本来“比"兴”二字是写诗的两种手法,如果换一种较新的说法,我以为比兴就是指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兴"是见物起兴,是由物及心。

见物起兴是说你看到一个物象,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发。以《诗经》来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外在的物象,所谓“物象”,是眼睛所能看见的、耳朵所能听见的,凡是感官所能感受的统称物象。这在中国诗歌中有很久远的传统。即如《诗品·序》中就曾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又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陆机的《文赋》也曾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都是说你看到外界的景物后引起了你内心的感发,是由物及心的物与心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兴"。李后主《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种由于看到“林花谢了春红"而引起的感发就属于此类。

什么叫“比”呢?“比"是以此例彼,是说你内心中有一种情意,要借助于外在的物象来传达,因为诗歌这种美文,如果只讲抽象的概念中的情意,便不易引起读者直接的感动,所以常要把抽象概念的情意与具体的物象联系起来,才能引起读者的感发。由心及物的例证如《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是用一只吃粮食的大老鼠来比喻剥削者,这是他心中先有一个剥削者的概念,然后用硕鼠这一形象来表现的,是先有内心的情意然后找形象来比喻,是由心及物的心与物的关系,这就是所谓“比"。秦观的“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减字木兰花》),说你要看到我内心中那千回百转的情意,就像篆字般曲折的小篆香一样,寸寸燃尽,以此形容其回肠的寸断。这也是“比”,是先有其回肠的情绪而后以小篆香来做比喻的。

所以一般说来,比兴就是表达情意的两种基本方式,或者是由物及心,或者是由心及物。这是对“比兴”最简单的解释。

不过,“兴"的情况比较复杂,因为“兴”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所以有时是正面的感发,有时是反面的感发,而且同样的物象可以引起不同的感发,所以“兴"这种感发的范围是非常自由的,不是理性所能够完全掌握的。相对而言,“比”是比较有理性的。总之,“比"与“兴”基本上原该是指诗歌创作中“心"与“物”相交感时的两种方式和作用,但是汉儒却对“比兴"有了另一种解释,说“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而“兴”则是“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周礼春官大师》郑玄注)。不过,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可信,因为从《诗经》的作品分析,用兴的方法写的对象不一定都是美的,用比的方法写的对象也不一定都是恶的。总而言之,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就开始有了另外的意思,就是“言在此意在彼"的一种美刺托喻的意思。这以后,在诗歌创作中说到“比兴”就再难只以单纯的心物交感的比兴来衡量,而有了一种言外之意可以追寻体会的意思了。

(摘编自叶嘉莹《诗显而词隐》)

材料二:

有时候你会感觉到一种宿命,好像是注定了要让一个诗人亡一次国,然后李煜才会写出分量那么重的几个句子出来。就是如果不是遭遇这么大的一个事件,他的生命情调不会从早期的有点轻浮、有点淫乐转到那么深沉。就是一个亡国,忽然让这个才华横溢的人领悟到繁华到幻灭。所以我们读到《虞美人》,读到《浪淘沙》,读到他这些后期的作品的时候,忽然带动了一个很不同的生命经验。这种在亡国之后产生出来的创造力,其实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五代词刚好是诗词这两种文体的连接,因为在唐诗的黄金时代之后,你要写诗超过李白杜甫,想都不必想了。所以要另辟蹊径,另辟一条新路出来,反而走到了通俗的这个世界上去,把通俗重新开创新经验。当时有一批傻傻的人,还在那边继续模仿唐诗的,全部都完了。反而走到流行歌曲的这批人出现了新的东西,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五代词的变革意义,就是词根本就是流行歌曲。

大家也许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今天读到“林花谢了春红"这样的句子,我们会隐约感觉跟唐诗不一样。“太匆匆”,就是一个很直接的民间感情,就是觉得好快啊。所以你会发现,把这些东西变成歌,变成现代的流行歌曲非常容易,因为它本来就是歌。我们现在读的《虞美人》《乌夜啼》都不是文学的名字,而是音乐的名字,等于现在我们讲的“降G大调"之类的意思,升调、降调的意思。

(摘编自蒋勋《为什么唐诗会变成宋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兴有各种解释,有广义的、狭义的解释;有字面的、引申的解释;也有就作者或读者方面的说法,可从不同角度分析。

B.因为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而且同样的物象可以引起不同的感发,所以“兴”感发的范围非常自由,情况比较复杂。

C.叶嘉莹引用《相见欢》是为了解说“兴"的概念,而蒋勋引用“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则是为了说明五代词与唐诗不同。

D.唐诗在黄金时代之后已不太可能被超越,继续模仿唐诗的创作者没有出路,而另辟蹊径开创出的更为通俗的词反而超越了唐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叶嘉莹认为,词虽是歌筵酒席间演唱的歌词,但天生就有“比”“兴"特质,作者易运用比兴寄托,而读者不易产生比兴寄托的联想。

B.叶嘉莹认为比兴是写诗的两种手法,即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兴”是由心及物,“比"则是由物及心。

C.叶嘉莹认为汉儒对“比兴"兴美比恶的解释并不可信,但引出了“比兴”的“言在此意在彼"的美刺托喻的解释。

D.蒋勋认为,李煜经历了亡国之痛,有了跟以往不同的生命体验,爆发出艺术上的创造力,创作出《虞美人》《浪淘沙》这些后期作品。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见物起兴”的一项是(3分)()

A.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C.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D.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请运用文中叶嘉莹先生的“比兴寄托"理论赏析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赛力克与马

吴溪君

秋日的阳光散发着阵阵暖意,挤过枝叶,漫过夯土围墙,洒在空旷的大院里。院子里弥漫着牛羊粪的味道。门前的一排白杨树整齐地排列着,不时有成熟的叶子掉落下来。

摩托车倚在窗户边,擦得铮亮,把手飘带在微风中轻轻摆动。一架车斗散发着机油味。几只旧轮胎摞在树底下,橡胶味很浓。

赛力克从院子里牵出一匹马,拴在院外的一个临时拴马桩上。又从储物间里抱出了马鞍子。也许是有些时日没用了,赛力克用羊绒布仔细地擦洗着灰尘。

马鞍子看上去有些年份了,有一种包浆的质地,带着明显的沉重感。赛力克反复摆弄着马鞍子,大概是要在马背上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接下来的操作像一个匠人,各种粗细不一的皮带、皮筋、穿孔、扣子、销子等在他的手上像编织工艺品一样,仔细地穿梭、折转、拉紧、捆绑,费了不少功夫,其间还反复了多次,直到披挂完成,赛力克才长长出了一口气。

赛力克像是一个即将出征的骑士,欣赏着他的马。他跨上马,勒住缰绳在原地转了一个圈,双脚轻轻夹了一下马肚子,缓缓走向村子的巷道。

走出村口,青纱帐一望无垠。阳光斜穿过枝叶,光线中漂浮着细细的浮尘,一群牛羊刚刚通过。远处的东天山向两边延伸,黛青色勾勒出清晰的轮廓。

平顶山广阔的倾斜面上映着淡淡的明黄色的主色调。应该是旱田的小麦、燕麦、荞麦,不久就会被收割,留下的麦茬依然是黄色的。高耸的山峰呈现着藏青色,小斧劈般的皴染。山顶上有积雪,是入秋的初雪,不是很厚重,是那种清浅的抹顶。田野里的玉米、油葵、甜菜、打瓜渐渐成熟,高高低低,青黄相接,画面十分广阔。

赛力克骑着马,时而策马前行,时而闲庭信步,巡视着他的庄稼地。时间在静静地流淌,整个田野仿佛就他一个人。他的世界只有天空、流云、庄稼、草地、飞禽、马。

村子里很多家庭亦耕亦牧,不管是放牧还是干农活,绝大部分人都驾驶着各种车辆,快捷、方便,尤其是年轻人。赛力克通常也是骑着摩托车去地里干活。但今天则是特意骑马。农事浇水都是分配好时间段的,即使是三更半夜也要守在田间,将水妥妥浇入地里,心里就踏实了。赛力克围绕着几百亩的条田转圈,会不时下马查看一下滴灌带是否跑水,有无霉叶斑病,有无踩踏的痕迹。

正午的阳光斜照下来,浓烈的秋燥弥漫在田野上,漂浮的植物尘埃钻进鼻孔,让人直打喷嚏,附着在皮肤上,蜇得人奇痒。一种类似于“走鹃"的灰鸟跳跃于田地间,是那种滑翔式的,发出尖细的叫声,给燥热的午间田野带来一些生机。

赛力克下马躺在树荫下的田埂上,闭着眼,仿佛睡着了。

山坳的松林里,一匹健硕的栗色马在少年的驾驭下,昂首阔步,向着一个山脊攀爬而上。那么奋力踏蹄,肌肉抖动,鬃毛飘逸,长长的一声嘶鸣,马与少年就已经站在了高处的山脊上。那是一幅马与少年的坚毅影像,像一个骑士在瞭望着,这种影像分明烙上了远去的号角、古道的烟云,也承袭着阿肯弹唱、刺绣、叼羊、猎鹰等传统游牧文化的时光印记。须臾,少年纵马冲下山脊,向着河谷策马飞奔。清浅的河水被马蹄趟开,发出有节奏的声响,激起的水花在阳光下如碎银般地飞溅。

冲出河谷丛林,少年来到广阔的草原上。碧草如茵,天空如洗,没有一丝风。少年立马平视,凝神静气,开始缓缓前行,整个草原向他张开怀抱。不久,马儿慢慢亢奋起来,血脉偾张,经络通衢,由碎步转小跑,加速、腾空、飞奔。马上的少年身姿变得轻盈,如翱翔的雄鹰,如雨燕的身影。身子整个离开了马鞍,匍匐在马头上,马镫子向后用力支撑着,马载着主人如旋风般地狂奔。

铿锵的马蹄声在草原上空久久地回荡着,终是打破了时空的沉寂和远古的遗梦,夕阳将草原染成了古铜色,渐渐归于平静。

赛力克猛地打了一个喷嚏,少年的影像回到了他的脑海中。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他的马鞭子。还好,马鞭子在手腕上挂着。

水浇完了,天色渐渐暗下来,空气转凉,赛力克骑着马绕着田地又转了一圈。在一个开阔处,赛力克一抖缰绳,策马扬鞭,在夕照下奔驰起来。马蹄声敲击在砾石的路面上,发出清脆而有力的声响。扬起的尘土一溜烟飘散开,路边不时惊起归巢的野鸽子、布谷鸟、沙雀。

赛力克尽情地奔跑着,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也许是受了地形的限制和地势的影响,终究不能像广阔的草原,一览无余,纵横驰骋将马的威猛、奔放、力量发挥到极致,但也足以让赛力克回到儿时的梦里。

还是在二三十年前,在国家“退牧还林”“退牧还草"政策的影响下,赛力克走出大山,走出祖辈们世居的雪峰、森林、河谷、草原,来到牧民安居点定居下来,成了亦耕亦牧的新型居民,但那种血脉里的游牧基因和草原文化一直在流淌着,始终不曾泯灭。

如今定居点养马,很多时候已经成了一种存在和象征,而赛力克则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尽情狂奔,享受一种马背上的快乐,一种大山里的延续。

远处的天山映着金碧的余晖。起风了,玉米地蓬勃葳蕤,似万马奔腾。夕阳如浓烈的酽茶,漫过田野,人与马的背影拉得很长很长。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擦洗马鞍、安装马鞍和为马披挂的程序细致而繁琐,赛力克却做得一丝不苟,可以看出他对马上生活的热爱。

B.“围绕着几百亩的条田转圈”“不时下马查看"等,说明赛力克已熟悉了农业生产方式,适应了搬迁后的新生活。

C.赛力克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马鞭子,却忘记在手腕上挂着,说明他因不经常骑马造成了对骑术的恐慌。

D.限于地形和地势条件,赛力克在开阔处骑马虽不能像儿时骑马那样发挥到极致但他仍然享受到骑马的过程。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第二段特意写了摩托车、车斗等,接下来却写赛力克牵出马来,叙述上的反接会引发读者的好奇。

B.小说描摹细致,如写走出村口所见,“光线中漂浮着细细的浮尘”,再现了牛羊走过带来的细微变化。

C.文中少年骑马的梦境,既体现了赛力克的潜意识,也助推了下文赛力克在现实中骑马奔驰情节的发展。

D.小说先写有暖意的阳光,再写燥热的午阳,最后写如浓烈酽茶的夕阳,象征了马的作用由大到小的变化。

8.小说画线段落是如何塑造骑马少年的?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中的“马"是传统和现代的连接点,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①。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②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选自荀子《劝学》,有删改)

材料二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然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云:“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选自秦观《精骑集序》,有删改)

【注】①苇苕:芦苇的穗。②句意:兰槐的根就是芷,如果把它浸在臭水中,君子就不再接近它,百姓也不再佩带它。渐(jiān):浸。滫(xiǔ):臭水。服:佩带。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题目中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生于高山A之上B而临C百仞D之渊E木茎非能长F也G所立者H然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编之以发"与“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两句中的“以"意思相同。

B“其渐之滫”与“渐闻水声潺潺"(《醉翁亭记》)两句中的“渐”意思不同。

C.旬朔,十天或一个月。十日为一旬,农历每月初一为朔。

D.“心善其说"与“尽善尽美”中的“善"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蒙鸠鸟的巢穴之所以摔破,并非巢不牢固,而是蒙鸠鸟将巢筑在了苇苕上,可见事物所处的环境对其影响是很大的。

B.荀子在论证环境的重要性时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以射干、蓬、白沙、兰槐根等来论证观点,明白晓畅。

C.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一个人的荣辱与德行相应,言语可能招祸,行为可能致辱,君子一定要谨言慎行。

D.秦观年少时聪慧机敏,记忆力强,但因懒惰而荒废学业,数年后因受到惩罚而发愤读书,但聪明已不及少时。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4分)

(2)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4分)

14.两则材料对于一个人成才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蓟中作

高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①。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②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③

【注】①翻:通“反”。②安禄山为夺取边功,数次侵扰奚、契丹,引起边患,却被唐玄宗封为东平郡王。③“孙吴"指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和吴起;“闭门”指东汉名士陈寔有感于世道黑暗,拒绝入仕,故“闭门悬车,栖迟养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开头以“沙漠”“塞垣"等特有景物勾勒了一幅塞外图画,又用白描手法刻画了“白日”昏暗、寒云苍茫的萧条之景。

B“边城何萧条"一句中的“何”字和形容词“萧条",强烈地暗示出诗人的感慨之深与忧愁之重,为下文议论抒情做了铺垫。

C.“一到”引出由前面虚实结合的叙事写景到后面议论抒情的转折,又巧妙指出了“边城何萧条"的具体原因:“胡虏”的反叛。

D.全诗叙事写景,形象逼真,境界浑朴;议论抒情,深睿精警,跌宕起伏;语言看似平淡质朴,但字字含情,情感浓烈。

16.全诗最后两句写到“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诗人“惆怅”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其一)中诗人采用比喻手法描写误入仕途多年,表达对官场的厌恶、误入仕途的后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2)《短歌行》中写诗人通过想象贤才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自己的诗句是“___,___”。

(3)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和“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作为鲁迅笔下“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操不蹈袭前人成法,不断追求新变,其对音乐之贡献_________________。中国古代重要乐种清商乐,便创始于曹操。清商乐兴起于曹魏时期,此时文坛较活跃的是建安文人团体的核心人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他们不仅促成乐府民歌的文人化转型,更让清商乐_______。曹操于_______之际,不废吟咏,他填写的乐府诗如《蒿里行》《短歌行》等在当时就众口相传,风靡一时。曹操基于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兼以宏伟之想象,对乐府诗的体制进行了大胆革新,发壮心,抒豪情,表现出尚实精神与通达作风。通过曹操对汉乐府的改造,拓宽了乐府音乐的创作领域与艺术表现力,这对中国音乐史的走向乃至清商乐的形成,均产生了深远影响。历经1800年的岁月流转,清商乐依然_______。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容小觑风生水起厉兵秣马流光溢彩

B.不容小觑声名鹊起戎马倥偬熠熠生辉

C.非同小可风生水起戎马倥偬流光溢彩

D.非同小可声名鹊起厉兵秣马熠熠生辉

19.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通过曹操对汉乐府的改造,增强了乐府音乐的创作领域与艺术表现力,这对清商乐的形成乃至中国音乐史的走向,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B.曹操对汉乐府的改造,拓宽了乐府音乐的创作领域与艺术表现力,这对清商乐的形成乃至中国音乐史的走向,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C.通过曹操对汉乐府的改造,拓宽了乐府音乐的创作领域并增强了其艺术表现力,这对中国音乐史的走向乃至清商乐的形成,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D.曹操对汉乐府的改造,拓宽了乐府音乐的创作领域并增强了其艺术表现力,这对清商乐的形成乃至中国音乐史的走向,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改造文章的祖师"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在莎莉文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小海伦终于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B.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浸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

C.热情的“北京话”还告诉她,他爱人有个亲戚就住在站上。

D.曹操对“天下归心"的渴望,陶渊明“复得返自然”的淡泊,展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题。

乡村那么宁静,站在山顶上,回忆直往眼前涌。小孩们从城里回来玩耍。这些孩子复制了父母的面容,让我误认为20年前玩躲猫猫的那几个人刚刚从某个角落里跑出来。我们那时要把整个山村巡逻个遍。春天去采桃花,夏天去挖柴胡,秋天去摘酸枣,冬天去捡干柴。捡着捡着,就捡起了蜗牛壳。让螺旋的顶端相对,比谁的力气更大,谁的蜗牛壳更坚固。不似现在的孩子,大部分的时间猫在屋里,抱着手机,一动不动,像是人偶手机底座。

曾经的孩子,①,散在各处。在城里,被人叫作农民工;②,时不时吐露出外地的语言,也像是异乡人。故乡是他们履历上的脚印,不是家园。家是飘在他们舌头这根短树桩上的叶子,风一吹就来回滚动。漂泊在外地的年轻人一回来,乡村就拿出争宠的架势,把与城市不同的那一面尽力展现出来。用不曾变化的地方,勾出他们的相思,让他们的思绪回到生命的源头。乡村努力在年轻人的眼里、心里踏出脚印。这脚印缩小缩小,化成涟漪,化成乡愁,潜伏在他们的胸口,像蜗牛一样,在胸腔里不住地伸缩着触角,一头是志向高远的奔头,一头是心灵蜷缩的归属之地。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A.比喻、夸张、通感B.比拟、排比、比喻

C.比拟、比喻、对偶D.夸张、借代、比喻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他们的相思和思绪让乡村用其不曾变化的地方勾出,并拉回到生命的源头。"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四、写作(共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

刚步入高一的你,作为成长中的青年一代,面对着入生中最美的青春年华,我们应该如何为自己画好“自画像”呢?

可以叙述经历,书写真情实感;可以发表议论,彰显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邵东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D“反而超越了唐诗"错,原文只是说“所以要另辟蹊径,另辟一条新路出来,反而走到了通俗的这个世界上去,把通俗重新开创新经验”,并没有说词超越了唐诗。

2.DA项“而读者却不易产生比兴寄托的联想"错,由材料一第二段“词天生有这一特质,容易把作者引向比兴寄托的路子,也容易引起读者比兴寄托的联想”可知,应是“读者也易产生比兴寄托的联想"。B项“兴’是由心及物,而‘比’则是由物及心”错,由材料一第三段“见物起兴是说你看到一个物象,引起你内心的感发,是由物及心的物与心的关系,这就是所说的“兴"”可知,“兴"是由物及心。由第四段““比’是有此例彼,是说你内心中有一种情意,要借助于外在的物象来传达……是先有内心的情意然后找形象来比喻,是由心及物的心与物的关系,这就是所说的‘比’可知,“比”则是由心及物。C项“并不可信"错。文中说的是“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可信……用兴的方法写的对象不一定都是美的,用比的方法写的对象也不一定都是恶的”。

3.AA项是借助于“石"席”等意象表达内心的情意,先有“我心"的特征,再选取了“匪石”“匪席"来比,是由心及物,不属于“见物起兴”的范畴。B项由看到的“蒹葭"而引发对“伊人”的思念,是由物及心。C项由看到的“明月"而引发对人才的渴慕,是由物及心。D项由看到的“桃花”而引发对新娘的美好祝福,是由物及心。

4.①材料一首先提出词中有比兴寄托的深意的观点;②其次以《诗经》《诗品序》《文赋》《相见欢》《减字木兰花》等作品中的比兴为例分别对“比"和“兴”的内涵进行诠释,

从而阐述了中国诗歌“见物起兴"的传统和以此例彼的方式;③其中,“兴”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④最后指出古诗词中的“比兴"除了有心物交感的意思外,还有“言在此意在彼”的意味。

5.①叶嘉莹先生的“比兴寄托"理论包含两层意思:既指诗歌创作中“心”与“物"相交感时的两种方式,即“由物及心”与“由心及物";也指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言在此意在彼”的美刺托喻的意思。

②在陆游的词中,由梅起兴,以梅自比。“梅花"独自开放、无人欣赏、风吹雨打、残败凄凉,寄寓了诗人虽命途坎坷却坚贞不屈的情志。

③陆游此诗也含有对“世事”的“美刺"之意。世俗之人争权夺利、争宠邀媚,而对于“独标高格”的高洁之士则争相谗毁,世道之黑暗可见一斑。

6.C7.D

8.①环境烘托。用环境开阔映衬骑马少年从容的气度。②侧面描写。用马的速度变化表现少年驾驭技术的娴熟。③正面刻画(或动作描写)。“离开马鞍"匍匐马头”等动作,直接表现少年马上矫健的姿态。

9.①“马"代表了古老的游牧生活方式,能唤醒人们对游牧基因、草原文化的回忆与热爱。②“马”变成了一种存在和象征,其实用功能的弱化正体现了时代的进步性。③小说用“马"将现代生活与过去游牧生活连接起来,不仅表现了牧民们对传统游牧生活的怀恋,而且表现了国家政策给牧民生活带来的可喜变化,丰富了小说内涵。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C.“说明他因不经常骑马造成了对骑术的恐慌”错误。文中写到赛力克在梦中重温了自己在草原骑马的情景,少年的影像回到了他的脑海,所以他猛然醒来,下意识地去找自己的马鞭。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象征了马的作用由大到小的变化"错误,“先写有暖意的阳光,再写燥热的午阳,最后写如浓烈酽茶的夕阳”是在表明时间的变化。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塑造人物手法的能力。

人物塑造手法主要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

“冲出河谷丛林,少年来到广阔的草原上。碧草如茵,天空如洗,没有一丝风"属于环境描写,写出了草原的广阔。而在这样的草原上,少年开始的时候立马平视,凝神静气,缓缓前行,不久骑马的少年身姿变得轻盈,随着马儿飞奔起来,写出了骑马少年在马上的从容,所以,环境的开阔能够映衬骑马少年从容的气度。

马儿开始的时候缓缓前行,后来慢慢亢奋起来,由碎步转小跑,加速、腾空、飞奔。而马上的少年也由立马平视,凝神静气,身姿变得身子整个离开了马鞍,匍匐在马头上,马镫子向后用力支撑着,马载着主人如旋风般地狂奔。所以,用马的速度变化表现少年驾轻盈,驭技术的娴熟,属于侧面描写。

文中写到“身子整个离开了马鞍,匍匐在马头上,马镫子向后用力支撑着”,其中“离开马鞍"匍匐马头”等动作,直接表现少年马上矫健的姿态,属于正面刻画(或动作描写)。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物象作用的能力。

原文写到“而赛力克则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尽情狂奔,享受一种马背上的快乐,一种大山里的延续"可知,“马”是一种存在和象征,是大山中游牧生活的延续,骑在马上能让人感受到快乐,所以“马"代表了古老的游牧生活方式,能唤醒人们对游牧基因、草原文化的回忆与热爱。

原文写到“如今定居点养马,很多时候已经成了一种存在和象征”,在国家“退牧还林"退牧还草”政策的影响下,赛力克走出大山,走出祖辈们世居的雪峰、森林、河谷、草原,来到牧民安居点定居下来,成了亦耕亦牧的新型居民,所以“马"变成了一种存在和象征,其实用功能的弱化正体现了时代的进步性。

牧民安居点很多家庭亦耕亦牧,不管是放牧还是干农活,绝大部分人都驾驶着各种车辆,但是定居点也养马,但是很多时候马已经成为了一种存在和象征,象征着游牧基因和草原文化的延续,不曾泯灭。所以,小说用“马”将现代生活与过去游牧生活连接起来,不仅表现了牧民们对传统游牧生活的怀恋,而且表现了国家政策给牧民生活带来的可喜变化,丰富了小说内涵。

BEG[“于高山之上"是“生”的后置状语,其后B处断开;“临百仞之渊"是动宾结构,宾语后E处断开;“木茎非能长也”中的“也"为句末语气助词,其后G处断开。]

11.A【解析】“意思相同”错误。前者“以"是介词,意思是“用”:后者“以"是连词,表目的,意思是“来”。

12.D【解析】“数年后因受到惩罚而发愤读书"错误,由原文“颇发愤自惩艾”可知,是开始发奋读书来惩戒自己。

13.【答案】(1)所以君子居住时一定要选择好的乡邻,外出交游时一定要接近贤士,这是用来防止自己误入邪途而接近正道的方法。

(2)必定要从头到尾翻寻数次才找到,合上书卷便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这样反复读都不明白。

【解析】得分点:(1)“游"所以”“中正"各1分句子大意1分;(2)“终”“掩卷"省”各1分,句子大意1分。

14.【答案】①选择良好的成长环境,避免受不良环境的影响。②修养德行,谨言慎行;人的行为与德行相应,不当的言行会招祸致辱。③少时要勤学,莫要纵情享乐。(每点1分)

翻译:

材料一

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荣辱的降临也与德行相应。肉腐了生蛆,鱼枯死了生虫,懈怠疏忽忘记了做人准则就会招祸。太坚硬物体易断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缚,与人不善会惹来怨恨,干柴易燃,低洼易湿,草木丛生,野兽成群,万物皆以类聚。所以靶子设置好了就会射来弓箭,树长成了森林就会引来斧头砍伐,树林繁茂荫凉众鸟就会来投宿,醋变酸了就会惹来蚊虫,所以言语可能招祸,行为可能受辱,君子为人处世不能不保持谨慎。

材料二

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有多大的错误。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没有几天在看书。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近几年来,非常勤奋,后悔以前的所作所为;然而聪明已经耗尽,大概不如以前的十分之二,每看一件事,心中反复推敲几遍,合上书还是感到茫然不知,就又不知道了。所以即使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荒废在善忘,嗨!损害我的学业的,常常是这两种情况。最近读《齐史》,看到孙曩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摘录几千条,编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差不多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15.C“虚实结合的叙事写景”错,诗歌前四句的写景是实写,故选C。

16.①纵目远眺,只见“白日"昏暗,寒云苍茫,天地玄黄。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里可以看出诗人惆怅的原因之一乃是边疆萧条的景色。②边城征战不息,原来是“胡虏”的反叛造成的,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为了边疆连年战乱而感到忧愁担心。③面对边城的连年战乱,奸邪得志,诗人却只有满腔愤慨,无可奈何。这里表达了诗人对诸将腐败无能的愤怒。④最后两句用典,诗人借孙吴自比,虽具有满腹才华,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却得不到重用,报国无门的惆怅之情跃然纸上。

(1)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

1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组:不容小觑:指不能小看;不能轻视。非同小可:指情况严重或事情重要,不能轻视。语境是说曹操不蹈袭前人成法,不断追求新变,其对音乐之贡献不能小看,故应选“不容小觑"。

第二组:风生水起:形容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声名鹊起:形容名声突然大振,知名度迅速提高。语境是说建安时期的核心人物“三曹”父子不仅促成乐府民歌的文人化转型,更让清商乐的知名度大增,故选“声名鹊起"。

第三组:厉兵秣马:指磨好兵器,喂饱战马,形容准备战斗,也比喻事前做好准备工作。戎马倥偬:形容军务繁忙。语境是说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军务繁忙的闲暇之际,不废吟咏,故选“戎马倥偬”。

第四组:流光溢彩:本义是流动的光影,满溢的色彩,形容光芒耀眼,色彩明亮,一般用在形容车灯、霓虹灯,有时也用来形容时装表演和珠宝的色彩艳丽。熠熠生辉: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语境是说历经1800年的岁月流转,清商乐依然光彩闪耀,应用“熠熠生辉"。

故选B。

1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原句语病有二:

一是成分残缺,滥用介词“通过”造成主语缺失,应删除“通过"。

二是搭配不当,原句的“拓宽”和“表现力"不搭配,应在“表现力”前加一个动词“增强"。只有D项全都修改正确。故选D。

2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改造文章的祖师”的引号表示特殊称谓。

表示特殊含义。B.表示讽刺否定。C.表示特殊称谓。D.表示引用。故选C。

21解析:选B。本题考查辨别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乡村就拿出争宠的架势"乡村努力在年轻人的眼里、心里踏出脚印”使用了比拟手法;“家是飘在他们舌头这根短树桩上的叶子,风一吹就来回滚动"潜伏在他们的胸口,像蜗牛一样”使用了比喻手法:“春天去采桃花,夏天去挖柴胡,秋天去摘酸枣,冬天去捡干柴"使用了排比手法。语段中没有使用夸张、通感、对偶、借代的修辞手法。

22.解析:本题考査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变化后的句子改变了句子的主语,并调整了语序,那么我们就要分析这样改变后会带来什么问题。分析可知,主语的改变使原文前后句子主语不同,造成前后文衔接不够紧密:另外,调整语序后也使句意表述不够简洁明了。

答案:原句的主语是“乡村”,前后文更连贯;原句将“相思"和“思绪”分开表述,意思更清晰明了。

23.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第处,根据横线前“曾经的孩子"和横线后“散在各处”可推知答案;第②处,根据横线前“在城里,被人叫作农民工"和横线后“时不时吐露出外地的语言,也像是异乡人”可推知答案。

答案:①如今都成了青年②回到故乡

24.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审读材料,要先理解“镜子"自画像”这些喻体的含义。照“镜子”,是审视自己;“自画像”是认识自我、建设自我。这是在强调我们应该具有自省意识,应通过自我审视、自我反省来认识自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进而规划自己的人生,赋予生活以意义。

材料第二段设定的写作情境是“刚步入高一”,这实际上是引导作为高一新生的考生,在高中生活的起点,在人生最重要的成长阶段,去思考怎样实现个体意识的觉醒和个人的心智的成熟。高一的同学,站在学习生活新阶段的起点上,处在人生中最美的年华,应该发挥的主观能动性,立足于自身,兼顾同代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