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2024-2025学年乾县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检测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在剧本中,冲突不仅决定着动作的内容和方向,而且,只有冲突充分展开,才能使参与冲突的各个人物的动作不断发展下去,因果相承,首尾相贯。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并不是任何生活矛盾,都可以构成真正的戏剧冲突。在实际生活中,有些矛盾或者刚刚显露,就完结了;或者虽有发展,却并不充分;或者来势迅猛,却很容易解决……把这样的矛盾现象作为剧本的内容,人物的动作就不会丰富有力,更不可能不断发展变化。一个王子,知道新继位的暴君正是杀害自己父亲的凶手,他可能马上行动起来,顺利地报仇复位。这样,冲突是尖锐的,但却难以构成一出五幕戏的内容,甚至不会有什么真正的戏剧性。莎士比亚选择一个思想深邃、行动软弱的人物作为复仇任务的承担者,构成了一场特殊的冲突,人物进入冲突之后,动作丰富复杂,不断变化发展,全剧由始至终充满了强烈的戏剧性。
(摘编自谭霈生《论戏剧性——关于戏剧冲突》)
材料二:
在一部完整的戏剧作品的文学构成中,戏剧性具体表现出哪些艺术特征呢?
一曰集中性。这是一个艺术结构的“浓度"问题,戏剧的情节必须是相对紧凑和集中的,一场戏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当众演完,戏剧必须环环紧扣,在事件内容的密度上不能太疏落。首先,当众演出与私下阅读是两种不同的信息传递与接受的方式,前者不能随意中途停止、反复检视,后者则是可以按阅读者之意而随时停、启或反复翻阅的。如果戏剧化的情节不够集中,便无法叫观众“一口气”看完。中国明清传奇很长,缺乏情节的集中性,一本戏往往四五十出,要演几天才能完结。显然,这种戏剧形态还有浓厚的说唱文字痕迹,可传者只是其中某些比较精彩、集中的片段——“折子戏"而已。其次,戏剧性的动作和冲突,必然引起人的某种紧张、期待的心理反应,这种心理反应只能维持在一定的时间长度之内,如果超过了这个时间的限度,人的心理和情绪便会疲劳、弱化以至消失,那时戏剧性便无从谈起了。在史诗、小说等叙事作品中,情节的进展可以是平静、舒缓的,但是戏剧的情节必须相对紧凑和集中,其中关键的转折点是不允许久久搁置、延宕的。
二曰紧张性。当自然、社会、人处于平静、舒缓的状态,一切差异、矛盾都还在酝酿中或被掩盖着,就不会有“戏”。所谓“戏”,就是从某一“平静、舒缓”状态的打破到求得新的“平衡"的一个过程。因此,没有一定程度、一定方式的紧张,便没有戏剧性。事件、心理本身的紧张性及其在观众中引起的相应的紧张感,是戏剧性的重要特征之一。现代剧作家陈白尘说:“有一个人突然掉进一个很深的井里,他为了活命,就千方百计地挣扎、搏斗。这个挣扎、搏斗的过程,就是戏。”这里说的就是事件(掉进深井之事)与心理(挣扎、搏斗之心)的紧张性。这种紧张性,并不都是朝着一个心理的向度生发的。它有时表现为狂欢、激奋、情志活泼等;有时表现为惊慌、担忧、恐惧、怜悯等。但是,由于戏剧体裁、题材、主题、风格的不同,紧张性不同向度表现的具体内容是各不相同的。
三曰曲折性。平铺直叙没有戏,一波三折才有戏,戏剧性的所有特征都不可能离开曲折性而存在。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就指出了这一特征,他说:“悲剧中的两个最能打动人心的成分是属于情节的部分,即突转和发现。"所谓突转,是“指行动的发展从一个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所谓发现,则是“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最佳的发现与突转同时发生。”清代戏剧家李渔所说的“山穷水尽之处,偏宜突起波澜,或先惊而后喜,或始疑而终信,或喜极、信极而反致惊疑,务使一折之中,七情具备”,也是从曲折引人之趣来论戏的。曲折性贵在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虽然出乎意料之外,但总是在情理之中。这就是说,不论是“突转”还是“发现”,其动力应该是来自戏剧自身冲突的张力,而不是偶然的、外来的一种“推助”。
19世纪末兴起所谓“反戏剧"的倾向,至20世纪,这一倾向日渐强烈。持这一倾向的戏剧家力避“戏”的重、浓、显,追求一种更轻、更淡、更隐的戏剧性。这时,剧作家努力的目标不是在激变的时刻,而是在最平稳而单调的状态中描绘生活,并且在表现个别事件时避免运用任何明快的手法。在这一派作家的心目中,“戏剧性"一词成了骂人的话。比利时象征主义剧作家莫里斯·梅特林克主张在平平静静的日常生活中发掘“戏剧性”,使“戏"更加内心化、散文化,甚至成为一种表现“没有动作的生活”的“静止的戏剧"。他认为一位静坐灯下沉思,俯首听从灵魂与命运支配的老人,“他纵然没有动作,但是,和那些扼死了情妇的情人、打赢了战争的将领或‘维护了自己荣誉的丈夫’相比,他确实经历着一种更加深邃、更加富于人性和更具有普遍性的生活”。
如果把“反戏剧"看成是对传统的戏剧性走向极端的一种反拨,对那种片面追求庸俗的“剧场效果”的一个反抗,它是有积极意义的。它更加证明了上述戏剧性三个特征的相对性,从而开阔了人们对戏剧艺术的视野。正如威廉·阿契尔所说:“任何运动都是好的,只要它能帮助艺术摆脱一大套法则定义的专横统治。"然而,“反戏剧”如要从根本上反掉戏剧艺术自身的规律,完全抹煞戏剧性的基本特征,那就无异于取消戏剧了。
(董健《文学构成中的戏剧性》)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中的矛盾不能直接构成真正的戏剧冲突,因为这样的矛盾不能充分展开,人物的动作不会丰富有力。
B.一场戏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当众演完,不能随意中途停止,否则就会使戏剧化的情节不够集中,变成“折子戏"。
C.事件、心理本身的紧张性及其在观众中引起的相应的紧张感,是戏剧性的重要特征之一,一出戏的紧张感越强,戏剧性就越强。
D.在“反戏剧”倾向的作家心目中,“戏剧性"一词成了骂人的话,因为他们想摆脱戏剧法则的专横统治,开阔戏剧艺术的视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要使王子复仇的故事构成一出五幕戏,就要把王子塑造成思想深邃、行动软弱的人,这样才能构成特殊的冲突,使全剧充满戏剧性。
B.人在看戏时产生的紧张、期待的心理反应不能超过一定的时间限度,否则就会疲劳、弱化以至消失,所以戏剧时间不宜过长。
C.戏剧情节必须具有曲折性,而且其动力应该是来自戏剧自身冲突的张力,不是戏剧家设计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的。
D.传统观点认为没有一定程度的紧张,便没有戏剧性,而“反戏剧”倾向的戏剧家追求更轻、更淡、更隐的戏剧性,两种观点截然不同。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曹禺的《北京人》开幕不久就告诉观众:老太爷曾皓有一具油漆了几十遍的棺材,他视之如命。但他欠了隔壁杜家的债,杜家说如不还钱就以房子或棺材抵债。至第三幕,杜家放出话,如不还钱就在下半夜寅时之前把棺材抬走。寅时将至,杜家紧逼,此时曾皓的女婿江泰突然大义凛然站出来说他有办法——去求当公安局长的朋友帮忙,叫杜家再等一等。不仅观众期待着江泰行动的结果,连曾皓等人也似乎燃起了最后一线希望。
B.在古希腊悲剧《奥狄浦斯王》中当“杀父娶母"的预言已被证明成为事实,王后(即:被奥狄浦斯娶为妻子的他的生母)发了疯,冲进卧房自杀身亡;奥狄浦斯痛不欲生,用从王后袍子上摘下的两只金别针刺瞎了自己的双眼。这些动作均未在舞台上演出,而是在“传报人”的口中说出来的。
C.易卜生的《玩偶之家》里的海尔茂,这位律师出身的银行经理,正当他为妻子娜拉背着他借钱、丢了他的“面子"而大发雷霆之时,揭发人来信表示不再提此事,连“罪证”都退了回来,这时他马上把证据付之一炬,由怒转喜,由责骂转而安抚妻子———“受惊的小鸟儿"。这瞬间的一怒一喜,把海尔茂自私、虚伪的心灵露暴无遗。
D.《雷雨》中周朴园与侍萍年轻时的恋情的变故,是全剧的“情节核”。没有这个最原初的事件,以后悲剧的每一个波澜,从周萍与四凤的乱伦之爱、繁漪与周萍的乱伦之情,到周朴园与侍萍老来相遇的惊异与尴尬,再到揭开了种种人伦关系的“谜底"之后的矛盾的总爆发,这一切都不会如此发生。
4.戏剧冲突和戏剧的艺术特征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进行简要概括。
5.《窦娥冤》是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讲述了窦娥被无赖张驴儿诬陷,最终含冤赴死的故事,请结合材料二谈谈这部戏剧的艺术特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青青牧草
了一容
他想成为草原上最好的牧马人。
伊斯哈格刚从内地跑到草原上时,先给哈力克放马,又到艾布家,后来到艾孜家,大家轮流请他牧马。伊斯哈格憨厚老实,从没有过分的要求,只要给他一碗饭吃,他就心满意足了。
在漫长的冬季,草原上马儿们喜欢吃的酥油草完全干枯了,各种青草已经没有那么丰富了。回到马厩,伊斯哈格还会给马儿们拌些草料。马槽被马儿们的嘴唇磨来蹭去,已经有些包浆了,青乌乌的,并且溜滑溜滑的,就像新疆和田的羊脂青玉一样,油油的、光光的。有几次,伊斯哈格就躺在马槽里睡觉,他和马儿不离不弃,夏天马槽里比毡包里的床铺还凉快惬意呢。马儿的嘴唇把他拱来拱去,就像是在给他按摩,一直把他拱醒为止。他醒来后,摸着马儿软软的嘴唇,肥乎乎、肉嘟嘟的,马儿会禁不住从鼻孔里喷出青草的香气,他闻着,有一种莫名陶醉的感觉。
伊斯哈格热爱自己牧马的工作,对马儿能够悉心照料,他把马儿当成自己的亲人。哈孜大叔很喜欢他,称赞他说:“你一定会成为最好的牧马人。”
伊斯哈格牧马的第三年冬天,那时天气预报也不那么准确,一开始中亚大地一派祥和,太阳挂在地平线上,晴朗朗的,他把马群赶到长梭梭草最多的禾木河对岸的一个峡谷里。下午,草原上突然刮起一阵旋风,过了不一会儿,就飘起雪花,接着彻底刮起了暴风雪。暴风雪携带着呼哨声,席卷着整个中亚大地,马儿们被冻得在草原上瑟瑟发抖,它们在风雪中迷失了方向,三三两两地走失了。伊斯哈格去追赶马匹,自己也迷失了方向,被狂舞的雪花阻断了视野,眼前什么也看不清,只觉得雪和风搅和在一起,旋转着,把他包围了起来。那一刻,他觉得自己变得非常渺小,就像一根被冻干了的梭梭草的草叶似的,随着风雪在中亚大地的天空里被卷了起来,迎风飞舞着。他狠狠地吹响了口哨,他心爱的坐骑黑豹听到他一声声的呼唤,长啸着,飞奔而来。黑豹卧倒在他的脚下,他爬上黑豹的背去寻找和驱赶在风雪中跑散的马群,他希望能赶着马群在被冻死前回到马厩里。这是一个合格的牧马人的责任和义务。可是,伊斯哈格赶了这匹马,又丢了那匹马,他和黑豹一起在跟风雪搏斗着。他觉得除了黑豹身上传递给他的一丝温暖,他的头和脚都已经快被冻僵了,身体的某些零件都仿佛要和自己的身体分离开来了。
伊斯哈格在马背上把自己几近缩成一个毛线疙瘩的样子,他的眼睛无论怎么睁也睁不开,雪被风吹进眼睛里,就像奔跑的马蹄抛起的飞溅的小沙石,打得他的眼球针扎一样疼痛。他的呼吸变得越来越困难,他感觉到天旋地转,大地好像倒了一个个儿。他昏昏沉沉的,不知什么时候,就彻底失去了知觉,什么也不知道了。
是哈孜大叔找到了伊斯哈格,把他用马驮回了自己的那间粗糙的泥土夯就的小房子里。奶茶在火炉上咕嘟咕嘟地冒着泡。伊斯哈格被几层毛皮包裹着,靠在火墙子跟前。哈孜大叔给他灌下去半碗奶茶。他终于从昏迷中醒过来。
哈孜大叔告诉他,多亏那匹黑马救了他。黑马已经完全被风雪覆盖了,但它甘愿被冻死,也不离不弃。这位在草原上敬业地坚守了一辈子的牧马人说,牧民爱马儿胜于爱自己的生命,因为他们常常与马儿相依为命,因为马儿是人类最忠诚可靠的朋友。
时间过得飞快,草木一秋,人生一世。哈孜这个老头儿在草原上一天天变得更苍老了,他步履蹒跚,连上马的动作也变得越来越迟缓和笨拙,需要马儿卧倒在他身边,他才能勉强爬上马背。他就要在这里和草原上的一块石头一样,成为这草原上的一道风物,历经风雨,慢慢地经历沧桑。伊斯哈格从哈孜大叔的身上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尽管他的心劲依然挺大,还在向着一个理想、合格的牧马人的方向努力。他也有许多痛苦,最让他感到难过的是,那个对他期待了很久、盼着他有出息的老父亲永久地离开了他,他再也无法握到父亲的那双刻在他记忆深处的大手了,那一双厚墩墩的劳动者的大手。每当夜深人静,在草原的帐篷里,只要一闭上眼睛,他就仿佛清晰地听见父亲低沉地唤着他的名字:“哈格、哈格!"他记起父亲说的,“做一个踏实的牧马人,并不丢人!”父亲嘱咐过他:“不管干什么活,就要干到底。不要心花,许多人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
这片草原上曾有过伊斯哈格的快乐和痛苦,也有他的荣光,有他流淌的眼泪和汗水浇灌过的牧草。他像一名灯塔守护人一样,习惯了看草原上的日落日出。此刻,夕阳红彤彤的,照在喀纳斯的大草原上,牧草仿佛被晚霞镀上一层金黄金黄的颜色,使得大地别有一番意境。伊斯哈格想,这青青的牧草,一定能给他带来多多的人间的欢乐。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简明交代伊斯哈格的人生理想,结尾通过对草原景色和人物心理的描写,强化了他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B.小说开始写伊斯哈格“不离不弃”,后文写黑马“不离不弃”,通过写人和马的相依为命,彰显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题。
C.伊斯哈格从哈孜身上仿佛看到自己的未来,未来的他可能也会变得迟缓和笨拙,但他并不为此感到悲观失望。
D.在伊斯哈格回忆中出现的父亲被他视为精神支柱,在他质疑自己、沮丧低落的时候给予他慰藉、鼓励和教导。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语言有极强的表现力,如用“肥乎乎、肉嘟嘟”写马可爱的形态,用“长啸"飞奔”写马的急切的动作。
B.小说在描写暴风雪的场景中使用了对比、比喻的手法,塑造了坚忍顽强的人物形象,也增加了作品的张力。
C.小说不直接描写黑马如何保护伊斯哈格,而是通过插叙哈孜与他的对话进行说明,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D.环境描写在本文中的功能很多,既能够描绘祥和的场景,也能够渲染紧张的情节,还可以营造悲壮的氛围。
8.小说用大量笔墨描写黑马,有何用意?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
9.文本描写了伊斯哈格遭遇暴风雪的场景,其中黑马在暴风雪中不离不弃、保护伊斯哈格的场面,真切感人。学校“光影翰墨"社团想把这场面拍成短视频,由你负责拟写视频拍摄脚本。根据文本,完成以下表格。
分镜头脚本时长:20秒
音乐特点(12字以内)①
远镜头广袤草原上,天气阴沉,狂风呼啸,泛黄的牧草被雪击打着,失散的马匹在风雪交织中若隐若现,嘶鸣不已。
特写镜头(40字以内)②
画外音(60字以内)③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后自造焉。潜称疾不见,既而语人云:“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闲幸非洁志慕声岂敢以王公纡轸为荣邪!夫谬以不贤,此刘公干所以招谤君子,其罪不细也。"弘每令人候之,密知当往庐山,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潜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进。弘乃出与相见,遂欢宴穷日。潜无履,弘顾左右为之造履。左右请履度,潜便于坐申脚令度焉。弘要之还州,问其所乘,答云:“素有脚疾,向乘篮舆,亦足自反。”乃令一门生二儿共轝之至州,而言笑赏适,不觉其有美于华轩也。弘后欲见,辄于林泽间候之。至于酒米乏绝,亦时相赡。
(选自《晋书·陶潜传》,有删改)
材料二: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时周续之入庐山,事释慧远,彭城刘遗民亦遁迹匡山,渊明又不应征命,谓之“浔阳三隐”。后刺史檀韶苦请续之出州,与学士祖企、谢景夷三人,共在城北讲《礼》。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删改)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我性A不狎世B因疾C守闲D幸非E洁志F慕声G岂敢以王公纡轸H为荣邪!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亦欣然无忤"与“当其欣于所遇”(《兰亭集序》)两句中的“欣"词义和用法相同。
B.以,文中指“在”,与《石钟山记》“余是以记之"中的“以”词义不同。
C.“弘顾左右为之造履"与“使于齐,顾反”(《屈原列传》)两句中的“顾"词义不同。
D.浔阳,古地名,曾称江州,指今江西省九江市,白居易曾在此任过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潜出仕为州祭酒,受不了处理具体事务,不久就自行解职回家,亲自耕种来供养自己。他后来又先后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B.刺史王弘亲自到陶潜家里,陶潜称说有病,没有见王弘。王弘经常派人探听他,暗中得知他准备去庐山,就亲自带着酒先到半路上等着他。
C.陶潜在旷野的亭中饮酒,高兴得忘记了往前走,王弘这才出来和他相见,高兴地宴饮了一天,王弘让随从给陶潜做鞋,还命人把他抬到州府。
D.陶渊明不懂音律,但每次喝酒喝到酣畅之处都弹拨无弦琴寄托心意。郡将曾来拜访他,恰逢他酿的酒糟熟了,陶渊明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弘后欲见,辄于林泽间候之。至于酒米乏绝,亦时相赡。
(2)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14.陶渊明为人处世不受世俗羁绊,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凤栖梧
柳永
帘内清歌帘外宴。虽爱新声,不见如花面。牙板①数敲珠一串,梁尘②暗落琉璃盏。
桐树花深孤凤怨。渐遏遥天,不放行云散。坐上少年听不惯。玉山未倒③肠先断。
【注】①牙板,歌女演唱时用以拍节之板。②梁尘,梁上的尘土,化用了刘向《别录》“晨歌动梁尘"一句。③玉山未倒,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指人还没有喝醉。玉山,形容男子仪容之美。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所描写的歌声,具有很强的画面感,使读者同时获得了听觉和视觉上的享受。
B.开头三句虚写歌声的美妙,实写歌女之美,人美歌清,给人以丰富的想象。
C.歌女演唱时牙板拍节声如珍珠落玉盘,振得梁上尘土不知不觉落入晶莹碧透的酒杯。
D.词人借助凤凰非梧桐树不栖的传说,以“深”“孤"怨”传达出歌声幽怨而渺远。
16.词人是通过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音乐声的,请结合全词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卫灵公》中“_____________,"两句阐明了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2)《十二章》中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相似的句子是:“___,___"。
(3)老子认为自我夸耀的人,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老子(四章)》中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被告知,下井需要从里到外换上进入煤矿的防静电衣服——一套紫红色的纯棉衣裤。(A),因此还得穿上一件蓝色的粗布马甲,脖子上围好一条浅粉色的毛巾,以便保暖。除此之外,腰上还需系一根宽大的牛皮腰带,腰带上拴一件1千克左右、如大号便携式水壶一般的井下自救器和定位装备。然后戴上红色安全帽和矿灯,换上黑色的长筒胶鞋。
通往井下的直梯叫“罐笼”,我们来到井口,挤进罐笼里。罐笼开始缓缓降落,工作人员提醒,(B),大家要抓好罐笼两边的扶栏。①我将扶栏抓得紧紧的,②甚至做好了颠簸厉害时的心理。③在下降的过程中,④罐笼确实抖动了一两次,⑤即使实际上,那种抖动比飞机起降时的颠簸还轻微得多。⑥罐笼下降的过程只持续了一两分钟左右,⑦触底时略有一顿,⑧然后罐笼门自动打开,⑨这时我们已经来到了地下500米的深处。⑩在巷道的拐角处,我们看到了一台巡检机器人。机器人身高大约有1.5米,头部是两台高清摄像机,仿佛两只可爱的大眼睛。
18.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文中第二段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大是迷人的,却也折磨人。在苍茫的大地上,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插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割的。
“青黄不接”这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依然是庄稼人。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急遽地进行色彩的演变。庄稼人的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青和黄。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在我伫立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我的瞳孔里头永远都是汪洋:鹅黄的汪洋—淡绿的汪洋—翠绿的汪洋—乌青的汪洋—青紫的汪洋—斑驳的汪洋—淡黄的汪洋—金光灿灿的汪洋。它们浩瀚壮烈,同时也死气沉沉。我性格当中的孤独倾向也许就是在一片汪洋的岸边留下的。
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又来了。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像呢喃,像交头接耳,像枕边的耳语。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为什么要重复说“每一棵"手播”“手割"手插”?
21.文中的“浩瀚壮烈"与“死气沉沉”写出了“我"怎样的感受?请简要说明。
22.根据画波浪线部分仿写一组句子,要求符合文段语境。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程千帆、莫砺锋本想“种粮”,最终却去“种瓜",在文学界成绩斐然。高中课文《“探界者”钟扬》中,钟扬本考入中科大无线电专业,最终却在植物学领域建树颇丰。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本想投身实验物理研究,最终却在理论物理方面开辟天地。
以上人物的经历对青少年成长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
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1.D2.B3.A4.①戏剧冲突决定了戏剧具有集中性、紧张性和曲折性的艺术特征;②戏剧的艺术特征(集中性、紧张性和曲折性)能够通过戏剧冲突表现出来。5.①体现了戏剧的集中性特征。全剧紧紧围绕窦娥被诬陷和冤死来结构剧情,使得观众的心理期待得到满足。
②体现了戏剧的紧张性的特征。窦娥为了沉冤得雪,与社会黑暗统治展开了抗争,给观众以紧张感。
③体现了戏剧的曲折性特征。本来张驴儿想毒死窦娥的婆婆,却意外害死了自己的父亲,县官拷打窦娥的婆婆迫使窦娥含冤招认,窦娥死前发下三桩誓愿并一一应验,最后窦娥的父亲帮助窦娥沉冤得雪,全剧一波三折充满才突转。
【1题详解】
A.“生活中的矛盾不能直接构成真正的戏剧冲突"说法有误。原文“并不是任何生活矛盾,都可以构成真正的戏剧冲突”说明有的生活矛盾是可以构成戏剧冲突的,只是非常少见难得。
B.“否则就会使戏剧化的情节不够集中,变成‘折子戏’"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内容可知,“折子戏”并不是情节不够集中,而是整出戏不够集中,只有集中的那部,成为折子戏。
C.“紧张感越强,戏剧性就越强"无从谈起。原文只说“事件、心理本身的紧张性及其在观众中引起的相应的紧张感,是戏剧性的重要特征之一”,不能体现选项关系。
【2题详解】
A.“就要把王子塑造成思想深邃、行动软弱的人,这样才能构成特殊的冲突"说法有误。根据原文,莎士比亚把王子塑造成思想深邃、行动软弱的人,从而使王子复仇的故事构成了戏剧,而A项把这个信息转变成了必要条件推理,是错误的。
C.“不是戏剧家设计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的”说法有误。根据原文“曲折性贵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虽然出乎意料之外,但总是在情理之中"可知,这里的自然而然,是说曲折性要符合逻辑,并不是说戏剧不是人为设计的。
D.“两种观点截然不同”说法有误。这两种观点不是针锋相对的,而是轻重的区别,原文““反戏剧’如要从根本上反掉戏剧艺术自身的规律,完全抹煞戏剧性的基本特征,那就无异于取消戏剧了"。
【3题详解】
根据原文可知能引起观众紧张、期待心理的戏剧特征是:集中性、紧张性、曲折性。
A.事件在寅时集中爆发,体现了戏剧特征的集中性,故事紧凑,一直在致力于满足观众的心理期待;以房子或棺材抵债与老太爷视之如命的不舍,具备了紧张性特征;还债的时间到了,曾皓的女婿江泰找人帮忙给曾皓等人希望,情节一波三折,具备了曲折性特征。本项同时具备了集中性、紧张性、曲折性的戏剧特征,故本项最能引起观众紧张、期待心理。
B.众多事件在同一时刻爆发,具备集中性特征,但是从“传报人”的口中说出来的,从而不具备了紧张性和曲折性特征。
C.收回“罪证"、销毁“罪证”、安抚妻子,情节单一,只是平铺直叙不具备曲折性特征。
D.周朴园与侍萍年轻时的恋情变故构成最原初的事件,之后的所有事件的矛盾的总爆发,这具备了集中性的特征;但没有提及事件与心理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对情节一波三折的讲述,从而不具备紧张性和曲折性。
【4题详解】
①根据“在剧本中,冲突不仅决定着动作的内容和方向,而且,只有冲突充分展开,才能使参与冲突的各个人物的动作不断发展下去,因果相承,首尾相贯"可知,戏剧冲突决定了戏剧具有集中性、紧张性和曲折性的艺术特征;
②根据“这就是说,不论是‘突转’还是‘发现’,其动力应该是来自戏剧自身冲突的张力,而不是偶然的、外来的一种‘推助’”可知,戏剧的艺术特征(集中性、紧张性和曲折性)能够通过戏剧冲突表现出来。
【5题详解】
①全剧以窦娥的悲惨遭遇为核心,围绕着她被诬陷和冤死的命运展开,使得剧情紧凑而有力。观众随着剧情的发展,心中充满了对窦娥的同情和对真相的渴望,这种心理期待在剧情的高潮部分得到了满足,使得观众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体现了戏剧的情节相对紧凑和集中环环紧扣、事件内容的密度不疏落的戏剧的集中性特征。
②窦娥为了洗清自己的冤屈,与社会的黑暗统治展开了激烈的抗争。她所经历的磨难和困苦,让观众感受到了她的无助和绝望,同时也感受到了社会的冷酷和无情。这种紧张感使得观众的心跳加速,情绪紧绷更加关注剧情的发展,期待着窦娥能够战胜邪恶,沉冤得雪。体现了戏剧的紧张性的特征。
③剧情中的每一次转折使得观众无法预测接下来的发展。张驴儿本想毒死窦娥的婆婆,却意外害死了自己的父亲;县官拷打窦娥的婆婆,迫使窦娥含冤招认;窦娥死前发下三桩誓愿,竟然一一应验;最后,窦娥的父亲帮助她沉冤得雪。这一系列的情节转折,使得全剧充满了戏剧性和观赏性,戏剧情节的一波三折、出乎意料之外但总是在情理之中给观众带来了一次次的心灵震撼。体现了戏剧的曲折性特征。
【答案】6.B7.C
8.①通过描写黑马在风雪中和伊斯哈格一起搏斗,塑造了勇敢、有责任心的伊斯哈格的人物形象。②通过描写黑马在风雪中帮助寻找走失的马、保护倒下的伊斯哈格,推动了情节发展。③以黑马为典型形象写出了草原人与马之间的亲密关系,让小说充满地域色彩。④叙述黑马拯救了伊斯哈格,突出马的忠诚,印证了马儿是人类最忠诚可靠的朋友。
9.①音乐特点:紧迫低沉,悲壮慷慨。②特写镜头:伊斯哈格蜷缩着,躺在雪地上。黑马跪下,依偎在他身边,用身体护着他,阻挡暴风雪。③画外音:暴风雪中,人以生命驱赶着马,担当着责任;马用身躯温暖着人,彰显着忠诚。人与马相互扶持,共同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B.“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题"说法不当。根据原文“做一个踏实的牧马人,并不丢人”“不管干什么活,就要干到底"的说法,以及伊斯哈格对牧马工作的热爱和努力,可知,小说的主题是对“父亲”、哈孜大叔、伊斯哈格等踏实劳动者的歌颂。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插叙哈孜与他的对话进行说明"说法不当。“插叙”的内容删掉不会对作品的内容造成影响,而“哈孜"说的话是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故不是“插叙”。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物象作用的能力。
物象的作用可从物象本身、主人公塑造、情节、主题等角度分析。
从人物塑造看,“黑豹卧倒在他的脚下,他爬上黑豹的背去寻找和驱赶在风雪中跑散的马群,他希望能赶着马群在被冻死前回到马厩里。这是一个合格的牧马人的责任和义务。可是,伊斯哈格赶了这匹马,又丢了那匹马,他和黑豹一起在跟风雪搏斗着。他觉得除了黑豹身上传递给他的一丝温暖,他的头和脚都已经快被冻僵了,身体的某些零件都仿佛要和自己的身体分离开来了"伊斯哈格在马背上把自己几近缩成一个毛线疙瘩的样子,他的眼睛无论怎么睁也睁不”,黑马一直和伊斯哈格在一起,在风雪中和伊斯哈格一起搏斗,写黑马,其实是写伊斯哈格,从而塑造了勇敢、有责任心的伊斯哈格的人物形象。
从情节上看,没有黑马,伊斯哈格根本不可能去寻找走失的马,最后是黑马救了伊斯哈格,才有小说情节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描写黑马在风雪中帮助寻找走失的马、保护倒下的伊斯哈格,推动了情节发展。
“黑马已经完全被风雪覆盖了,但它甘愿被冻死,也不离不弃……牧民爱马儿胜于爱自己的生命,因为他们常常与马儿相依为命,因为马儿是人类最忠诚可靠的朋友”,黑马是草原马的代表,以黑马为典型形象写出了草原人与马之间的亲密关系,让小说充满地域色彩。
“哈孜大叔告诉他,多亏那匹黑马救了他。黑马已经完全被风雪覆盖了,但它甘愿被冻死,也不离不弃”“他们常常与马儿相依为命,因为马儿是人类最忠诚可靠的朋友",叙述黑马拯救了伊斯哈格,突出马的忠诚,印证了马儿是人类最忠诚可靠的朋友。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结合具体内容发挥想象,赏析场景,深入理解情感、意蕴。
音乐特点。黑马在暴风雪中不离不弃、保护伊斯哈格,不惜生命为伊斯哈格抵挡风雪,这一场景危险重重,又感人至深,故宜用紧迫低沉,悲壮慷慨的音乐作背景。
特写镜头,即是黑马在暴风雪中保护伊斯哈格的具体场面。结合“伊斯哈格在马背上把自己几近缩成一个毛线疙瘩的样子”“黑马已经完全被风雪覆盖"想象可知,可设置为,伊斯哈格从马上掉下来,应是蜷缩着躺在雪地上。此时黑马跪下,依偎在他身边,用身体护着他,阻挡暴风雪。
画外音,简单解释场景并阐述这一场景的意义。伊斯哈格为了找回走失的马而冻昏在风雪中,马儿不离不弃舍生忘死显示对主人的忠诚。这是一种责任和担当,是草原上独特的生命的赞歌。据此可整合出答案。
【答案】10.BDG11.A12.B
13.(1)王弘后来想见陶潜,总是在山林水泽之间等候他。到了酒和米供应不上时,王弘也经常供给他。
(2)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
14.①州郡召陶渊明做主簿和著作郎,他不赴任。②陶渊明拒绝刺史王弘的拜访。③陶渊明招待客人,喝醉了酒就睡觉,让客人离去。④郡将曾拜访陶渊明,正赶上酿的酒糟熟了,陶渊明用葛巾筛酒,筛完后又把头巾扎在头上。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生性不媚世俗,因为生病得以保持清闲,幸而不是高洁志趣慕取声名,哪里敢把王公的驾到看成是荣耀呢!
“我性不狎世"主谓宾结构完整,其后B处断开;
“因疾”是“守闲"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守闲”是动宾结构,其后D处断开;
“慕声"是动宾结构,“岂”用于句首,故在G处断开。
故选BD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错误。形容词,高兴;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欣喜。句意:也高兴而顺从(没有抵触)。/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
B.正确。在;因。句意:刺史王弘在元熙年间到州上任职。/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
C.正确。看,示意;返回。句意:王弘示意随从给陶潜做鞋。/出使去齐国,回来后。
D.正确。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就亲自带着酒先到半路上等着他"曲解文意,依据原文可知,应是“王弘就派人带着酒先到半路上等着邀请他”。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辄”,总是;“乏绝”,供应不上;“赡”,供给。
(2)“造”,拜访;“辄”,就;“语”,告诉。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由原文“顷之,征著作郎,不就"可知,州郡召陶渊明做主簿和著作郎,他不赴任。
②由原文“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后自造焉。潜称疾不见”可知,陶渊明拒绝刺史王弘的拜访。
③由原文“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可知,陶渊明招待客人,喝醉了酒就睡觉,让客人离去。
④由原文“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可知,郡将曾拜访陶渊明,正赶上酿的酒糟熟了,陶渊明用葛巾筛酒,筛完后又把头巾扎在头上。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陶潜字元亮,少年时怀有高远的志向,学问广博,善于写文章,超脱不羁,听任自然,受到乡里邻居尊重。因为父母年老,家境贫寒,出仕为州祭酒,因为受不了处理具体事务,不久就自行解职回家。州里征召他为主簿,他不赴任,亲自耕种来供养自己,最终身体瘦弱疲困。又做镇军、建威参军,陶潜对亲朋好友说:“想要演奏,作为隐居的钱可以吗?"管事的人听到了,改任他为彭泽令。不久,(州里)征召陶潜为著作郎,他不赴任。陶潜辞绝了州郡长官的拜见,他的同乡张野以及随从人羊松龄、宠遵等有时有了酒邀请他,有时邀请他一起赴别人的酒席,陶潜虽然不认识主人,也高兴而顺从(没有抵触),喝得大醉而返回。他不曾访游过什么地方,所去的只有田舍以及庐山游观而已。刺史王弘在元熙年间到州上任职,很敬仰陶潜,后来亲自到陶潜家里。陶潜称说有病,没有见王弘,后来对别人说:“我生性不媚世俗,因为生病得以保持清闲,幸而不是高洁志趣慕取声名,哪里敢把王公的驾到看成是荣耀呢!假称自己不贤,这就是刘公干受到君子指责的原因,罪过不小啊。”王弘经常派人探听他,暗中得知他准备去庐山,就派他的老朋友庞通之等人带着酒先到半路上等着邀请他。陶潜碰到有酒喝,就在旷野的亭中饮酒,高兴得忘记了往前走。王弘这才出来和陶潜相见,于是高兴地宴饮了整整一天。陶潜没有穿鞋,王弘示意随从给陶潜做鞋。随从询问鞋子的尺寸,陶潜就在座位中伸出脚来让他们量。王弘邀请陶潜回州府,问他乘坐什么,陶潜回答说:“我平时脚就有病,向来是乘坐竹轿,也完全能自己回去。"王弘就命令一个门生的两个儿子一起把他抬到州府,陶潜言谈欢笑安适,并不觉得他羡慕华丽的车子。王弘后来想见陶潜,总是在山林水泽之间等候他。到了酒和米供应不上时,王弘也经常供给他。
材料二:
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到酣畅之处,都弹拨一番寄托心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郡将曾经来拜访他,正赶上他酿的酒糟熟了,陶渊明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当时周续之来到庐山,跟随慧远法师学佛,彭城人刘遗民也隐居在匡山,陶渊明又不接受朝廷征聘,他们号称“浔阳三隐"。后来刺史檀韶苦苦请求周续之出山,(周续之)和学者祖企、谢景夷三人,一起在城北讲授《礼记》。
【答案】15.B16.①用典。“梁尘”“梧桐"孤凤”“玉山未倒"等都属于用典,词人化用典故,不仅能引发读者的想象,而且使描写的歌声具有画面感。②比喻。“牙板数敲珠一串”用一串珠子比喻歌姬的声音圆润动听。③侧面烘托。“坐上少年听不惯,玉山未倒肠先断"侧面描写了歌声的美妙。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虚写歌声的美妙,实写歌女之美”错误,歌女演唱时能听到“清歌”,却“不见如花面”,是虚实相生,“虚”指如花面,歌女的美貌;“实"指隔帘听到的“清歌”。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用典:“牙板数敲珠一串"一句,化用《礼记·乐记》描写歌声的句子,“珠一串”形象化了歌女圆润流转、有板有眼,再妙手拈来“牙板数敲"的打击乐器伴奏,较原典增加了节拍感和音响效果。“梁尘暗落琉璃盏”一句,化用刘向《别录》的文句,词人以“梁尘暗落"渲染歌声的清脆和穿透力,再别出心裁增加了一只晶莹剔透的“玻璃盏”,以这器皿来承接落下来的梁尘,化虚为实,使虚拟的带有夸张意味的意象更具实感。“桐树花深孤凤怨"一句,虽没有直接运用前人写音乐的诗文,但“梧桐”“凤凰"是古代诗文中习见的意象,而且古代又有凤凰非梧桐不栖的传说,柳永借助这些绘制了一个画面,极易引发读者对歌声的诸多联想。“渐遏遥天,不放行云散”一句,化用《列子·汤问》秦青歌声“响遏行云"的典故,但词人加一渐字,就写出了歌声由细到壮、由弱到强不断增大的力度。
比喻:“牙板数敲珠一串”,牙板拍节声如同珍珠落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墙纸品牌代理加盟合同2篇
- 2024年度智能家居产品销售及服务合同
- 2024年度维修合同:办公设备维修服务合同
- 2024年度联合购房投资责任分配与权益共享协议
- 2024年度二婚离婚赡养费协议
- 2024年度电梯内部装修设计合同
-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湘湖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份月考数学试题(解析版)-A4
- 2024年度电商平台客服业务承接合同3篇
- 2024年度化工生产设备维修与保养合同
- 2024年度网络安全培训与技术支持合同
- 律师个人自查事项报告表
- 肺隐球菌病的ct诊断演示
- 初中化学实验手册(化学组整理)
- 医院各委员会领导组及工作职责、制度汇编
- 船舶结构与设备 船舶常识
- 妇产科副高答辩—实践部分(共31页)
- 煤矿采煤工作面收尾回撤安全风险评估及安全技术措施
- 全面详细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PPT课件
-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学反思
- _獐子岛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 支气管镜下冷冻肺活检术的护理配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