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概论 课件全套 蒋兆年 项目1-13 物流与物流管理 - 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_第1页
物流管理概论 课件全套 蒋兆年 项目1-13 物流与物流管理 - 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_第2页
物流管理概论 课件全套 蒋兆年 项目1-13 物流与物流管理 - 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_第3页
物流管理概论 课件全套 蒋兆年 项目1-13 物流与物流管理 - 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_第4页
物流管理概论 课件全套 蒋兆年 项目1-13 物流与物流管理 - 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物流管理概论项目一

物流与物流管理CONTENTS目录1物流认知2现代物流发展3物流管理认知01物流认知物流认知一、物流的概念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物流”这一概念是围绕七个要素来进行表述的。这七个要素是:产品、数量、条件、地点、时间、客户和成本。二、物流的分类(一)按照研究范围分类1.宏观物流宏观物流是指从社会再生产总体角度认识和研究的物流活动。2.微观物流微观物流是指消费者、生产者企业所从事的实际的、具体的物流活动。(二)按照活动空间分类1.国际物流国际物流是指在两个及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之间所进行的物流活动。2.国内物流国内物流是指为国家的整体利益服务,在本国的地域范围内开展的物流活动。3.地区物流地区物流是指在一国疆域内,根据行政区域或地理位置划分的一定区域内的物流活动。物流认知(三)按照物流系统性质分类1.社会物流社会物流是物流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指以全社会为范畴、面向广大客户的超越一家一户的物流活动。2.行业物流行业物流是指在一个行业内部发生的物流活动。3.企业物流企业物流是指企业内部的物流活动。(四)按照物流活动承担主体分类1.第一方物流第一方物流是指卖方、生产者或流通企业组织的物流活动。2.第二方物流第二方物流是指买方、销售者或流通企业组织的物流活动。3.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相对于第一方物流和第二方物流而言的。4.第四方物流第四方物流是指由供应链的集成商控制和管理特定的物流服务,并提供物流咨询、物流策划与方案设计和物流管理软件、信息平台的建设等。物流认知(五)按照物流发展历史进程分类按照物流发展的历史进程,可将物流分为传统物流和现代物流,如下表所示。物流认知三、物流的基本功能(一)运输与配送功能运输是物流各环节中最主要的部分,是物流的关键。运输可以分为两个区间:一个区间是生产厂家到物流基地之间的运输,一般来说,批量较大,品种较为单一,距离也比较长。另一个区间是从物流基地到客户之间的运输,亦称之为配送。(二)仓储功能仓储同样是物流各大环节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产品离开厂商后到达最终消费者之前,都要经过一个存放、保养、维护和管理的过程,这就是仓储。(三)装卸搬运功能装卸搬运是将物流各个作业环节连成一体的接口,是运输、仓储、包装等物流作业得以顺利实施的根本保证。(四)包装功能物流的包装功能大体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工业包装,或者叫作运输包装,工业包装的对象有煤炭、矿石、粮食、钢材、水泥等大件的生产资料。另一类是商业包装,或者叫作销售包装。(五)流通加工功能流通加工是指产品从生产到消费之间的一种增值活动,属于产品的初加工,是社会化分工、专业化生产的一种形式,是物品发生物流性变化的物流方式。02现代物流发展现代物流发展一、现代物流的基本特征(一)物流过程一体化

(二)物流管理信息化

(三)物流服务社会化(四)物流技术专业化

(五)物流活动国际化二、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一)物流企业向集约化与协同化方向发展(二)物流服务的优质化趋势日益明显(三)第三方物流快速发展(四)绿色物流成为物流发展的又一趋势(五)物流行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六)物流呈现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趋势现代物流发展三、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现状(一)我国物流行业伴随改革开放实现高速增长纵观我国物流行业发展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以前,当时由于受到计划经济和苏联模式的影响,物流行业主要是保证国家指令性计划分配指标的落实,很大程度上忽略物流的成本与经济效益。第二阶段是1978—1993年,伴随着改革开放,逐步实现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西方先进的物流思想在国内受到重视,物流行业处于初始成长期。第三阶段是1994—2000年,由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企业物流需求的不断增加,现代物流得到广泛重视并实现规模化的快速发展。第四阶段是2001年以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TradeOrganization,WTO)后,外资物流企业大量涌入我国市场,推动国内物流行业的跨越式发展。(二)我国物流行业呈现竞争更为激烈的多元化格局按照我国加入WTO时的承诺,2005年,在商品分销、公路运输、铁路运输、仓储、货运代理、邮递服务等物流市场领域已经全面开放,市场主体正呈现国有、集体民营、外资等各种所有制物流企业相互依存、同台竞争、相互促进的多元化局面。(三)我国第三方物流方兴未艾第三方物流模式是一种个性化、多功能的增值服务,是高效益和高效率的现代物流社会化服务模式,受到全球企业的广泛关注。03物流管理认知物流管理认知一、物流管理的概念物流管理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二、物流管理的内容(一)物流作业管理企业乃至供应链的物流系统是由一系列物流作业组成的。随着物流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物流作业管理也成为现代物流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作业管理强调低成本、高质量和快速响应。企业利用作业成本法测算与物流活动相关的费用,使得物流成本清晰化。(二)物流战略管理物流战略管理是指通过物流战略设计、战略实施、战略评价与控制等环节,调节物流资源、组织结构等,最终实现物流系统宗旨和战略目标的一系列动态过程的总和。(三)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成本管理是对物流相关费用进行的计划、协调与控制。物流成本管理是通过成本去管理物流,即管理的对象是物流而不是成本。物流成本管理可以说是以成本为手段的物流管理方法。物流管理认知二、物流管理的内容(四)物流服务管理物流企业要想取得竞争优势,向集约化发展是一条必由之路。物流的配送中心不仅要提供仓储和运输服务,还必须开展配货、配送和各种提高附加值的流通加工服务项目,也可按客户的需要提供其他个性化服务。(五)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最大化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六)供应链管理供应链是由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构成的物流网络。同一企业可能构成这个网络的不同组成节点,但更多的情况下是由不同的企业构成这个网络中的不同节点。物流管理认知三、物流管理的特征(一)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第一目标物流起源于客户需求,离开了客户需求,物的流动就会变得盲目。因此,在客户需求的驱动下,物流沿着供应链从上游的供应商向下游的客户流动。客户需求成为驱动物流的原动力。(二)注重整个流通渠道的物流运动物流管理的主要对象从传统的包含采购、生产和销售的企业物流,扩展成包含退货物流和废弃物物流等逆向物流的社会物流。(三)以整体最优为目的从原材料的供应计划到向最终消费者配送产品等各种活动,不只是各部门的活动,而是将各部分和部门有效结合并发挥综合效益。(四)既重视效率,更重视效益物流管理不仅追求物流体系中的增值能力,更注重物流活动过程中的增值服务能力,将物流活动最终的效益作为衡量物流运营能力的标准。(五)以信息为中心的实需对应型的商品供应体系在信息的驱动下,物流的效率和效益达到了最大化,物流的方式由传统的预测驱动转变为由客户的订货单驱动。(六)对商品运动的一元化管理谢谢观看物流管理概论主编:蒋兆年

易申君项目二

物流系统CONTENTS目录1物流系统认知2物流系统运行机制3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4物流标准化01物流系统认知物流系统认知一、物流系统的概念物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由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子系统中的一个或几个动态结合而成的,以达到物流总体功能合理化的有机统一体。二、物流系统的特征(一)大跨度性物流系统是一个大跨度系统,它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地域跨度大;二是时间跨度大。(二)动态性物流系统一般连接多个生产企业和客户,随着需求、供应、渠道、价格的变化,系统内的要素及系统的运行也经常发生变化。(三)复杂性物流系统本身十分复杂,无论物流系统的运行对象“物”,还是物流系统中的“人”和“资金”,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地组织和利用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四)多目标性物流系统要在这些矛盾中运行并尽可能满足人们的要求,就需要建立物流多目标函数,并在多目标函数中求得物流最佳效果。(五)典型的“人机系统”物流系统是由人和设备、工具所组成的。它表现为物流劳动者运用运输设备、装卸搬运机械、仓库、港口、车站等设施,作用于物资的一系列生产活动。在这一系统的物流活动中,人是系统的主体。物流系统认知三、物流系统的构成要素(一)一般要素1.人

2.资金;

3.物。企业物流是指企业内部的物流活动。(二)流动要素流动要素主要包括:①流体,即“物”;②载体,即承载“物”的设备和这些设备据以运作的设施,如汽车和道路;③流向,即“物”转移的方向;④流量,即物流的数量表现;⑤流程,即物流路径的数量表现,亦即物流经过的里程;⑥流速,即流体流动的速度;⑦流效,即流体流动的效率和效益、成本和服务等。(三)功能要素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是指物流系统所具有的基本能力,这些基本能力有效地组合、联结在一起,变成了物流系统的总功能,从而合理有效地实现物流系统的总目的。其主要包括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处理等功能要素。(四)物质要素1.物流设施;

2.物流装备;

3.物流工具;

4.信息技术及网络。(五)支撑要素1.体制、制度;

2.法律、规章;3.行政、命令

4.标准化系统;

5.组织及管理。02物流系统运行机制物流系统运行机制一、物流系统模式物流系统与一般系统一样,具有输入、输出、处理(转化)、约束、反馈等要素。二、物流系统分析(一)物流系统分析的概念物流系统分析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将所从事的物流活动和过程作为一个整体,以系统的观点、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以实现其时间和空间的经济效应。(二)物流系统分析的特点1.追求整体目标最优化

2.以特定问题为对象3.运用定量分析方法

4.凭借价值判断(三)物流系统分析的基本内容1.系统目标。确定系统目标是系统分析的首要工作。2.替代方案。替代方案是优选的前提,没有足够数量的方案就没有优化。3.模型。模型是指根据目标要求,用若干参数或因素对实体物流系统本质进行描述。4.费用和效益。建立一个大系统,需要大量的投资,而系统建成后则可以获得一定的效益。一般说来,效益大于费用的设计方案是可取的。5.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就是在物流系统分析中确定各种替代方案优先顺序的标准。物流系统运行机制(四)物流系统分析的步骤1.明确问题。明确问题,即明确物流系统的性质,划分它的界限和范围。2.确定目标物流系统分析是针对具体目标展开的,而目标又可以通过某些指标来表达。由于实现系统功能的目标是靠多方面因素来保证的,因此物流系统目标往往可能存在多个。在存在多个目标的情况下,要考虑目标的取舍与协调,防止轻视或漏掉一些必要的目标。同时要注意目标的整体性、经济性和目标的约束条件。3.收集资料,拟订方案收集与物流系统有关的资料和数据,并在此基础上拟订出能达到总体目标和符合约束条件的多个替代方案。4.建立分析模型在分析的过程中,可依据不同的目标,构建出各种不同的物流系统模型。5.用最优化方法解析模型模型的优化方法因模型类型和性质的不同而不同,通常采用数学模型进行优化。6.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是指利用模型和收集到的其他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方案的可能性。物流系统运行机制(五)物流系统分析的方法1.数学规划法

数学规划法是指对系统进行统筹规划,寻求最优方案的方法。其具体理论与方法包括线性规划、动态规划、排队论和库存论等。数学规划法可解决物流系统中物料储存的时间和数量问题。 2.统筹法统筹法是指运用网络来统筹安排,合理规划系统各个环节的方法。它是利用网络图来描述活动流程的线路,并将事件作为节点。在保证关键线路的前提下,安排其他活动,调整相互关系,以保证按期完成整个计划。3.系统优化法

系统优化法是指在一定约束条件下求出目标函数最优解的方法。物流系统包括许多参数,这些参数相互制约,互为条件,同时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系统优化研究的是,在不可控参数变化时,根据系统目标确定可控参数的值,使系统达到最优状态。 4.系统仿真系统仿真技术是指利用模型对实际系统进行实验研究,利用数学公式、图表等抽象概念来表示实际物流系统的内部状态和输入、输出关系的方法。03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一、影响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因素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目的是定位物流服务市场,配置各种物流要素,形成一定的物流生产能力,使之能以最低的总成本,完成既定的目标。影响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因素通常有以下六点。(一)物流服务需求物流服务项目是在物流系统的规划与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物流服务需求包括服务水平、服务地点、服务时间、产品特征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是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基础依据。(二)地区市场差异在物流系统中,物流设施结构直接同客户的特征有关,地区人口密度、交通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等都影响着物流系统设施设置的决策。(三)流通渠道结构流通渠道结构是由买卖产品的关系组成的。企业必须在渠道结构中建立企业间的商务关系;而物流活动是伴随着一定的商务关系产生的。(四)行业竞争力(五)物流技术发展水平(六)经济结构与水平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二、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内容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就是指根据物流系统的功能要求,以提高系统服务水平、运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制订各要素的配置方案,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物流系统布局规划物流系统布局规划是指在一定层次和地区范围内,确定物流网络(物流通道、节点设施)合理的空间布局方案。物流系统布局规划的重点包括以下两点。1.物流通道规划

2.物流节点布局规划(二)物流节点设施内部布局规划物流节点设施的内部布局规划主要根据物流节点的功能、作业流程和服务质量要求,确定物流节点内设施的平面布局方案,如物流中心仓储区、分拣区、加工区、内部通道等的布局。(三)物流设备选型和平面布局设计根据物流系统的作业要求和作业特点,应选择先进、适用的物流设备和器具,以提高物流作业效率,它包括以下内容。(1)仓库货架系统的选型和平面布局设计。

(2)装卸搬运设备的选型和布局设计。(3)包装、流通加工装备机器的选型和布局设计。

(4)运输工具的选型设计。(5)无分拣设备的选型和布局设计等。04物流标准化物流标准化一、物流标准化认知(一)物流标准化概念物流标准化是指物流组织或行业以物流系统与物流业务为对象,专门针对围绕运输与配送、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物流信息处理等物流活动,制定、发布和实施有关技术和工作业务流程的标准,并以此标准提出物流系统的配合性要求,从而达到统一实现整个物流系统的标准运作过程。物流标准化要求在运输与配送、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物流信息处理等环节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各类标准,达到协调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二)物流标准化主要特点物流标准化的主要特点有以下五个方面。1.物流标准化涉及面广泛,对象多样化2.物流标准化要求体现科学性、民主性和经济性3.物流标准化系统应与旧有标准相协调4.物流标准化必须贯彻安全与保险的原则5.物流标准化具有较强的国际性(三)物流标准化原则。物流标准化要遵循以下原则。1.简化;

2.通用化;

3.系列化;

4.统一化;

5.组合化。物流标准化二、物流标准化的内容、种类与方法(一)物流标准化的内容。物流标准化的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1.物流设施标准化物流设施标准化包括托盘标准化、集装箱标准化等。2.物流作业标准化物流作业标准化包括包装标准化、装卸搬运标准化、运输作业标准化、储存标准化等。3.物流信息标准化物流信息标准化包括物流单元编码标准化、物流节点编码标准化、物流单证编码标准化、物流设施与装备编码标准化、物流作业编码标准化等。(二)物流标准的种类。物流标准分为以下五类。1.通用基础类标准

2.物流技术类标准

3.物流信息类标准

4.物流管理类标准

5.物流服务类标准(三)物流标准化的方法从世界范围来看,物流体系的标准化在各个国家都还处于初始阶段。在这一初始阶段,标准化的重点在于通过制定标准规格尺寸来实现全物流系统的贯通,取得提高物流效率的初步成果。这里介绍标准化的一些方法,主要是初步的规格化的方法及做法。物流标准化(三)物流标准化的方法1.确定物流的基础模数尺寸物流基础模数尺寸的作用和建筑模数尺寸的作用大体是相同的,其考虑的基点主要是简单化。基础模数尺寸一旦确定,设备的制造、设施的建设、物流系统中各环节的配合协调、物流系统与其他系统的配合就有所依据。2.确定物流模数物流模数是指集装基础模数尺寸。物流标准化的基点应建立在集装的基础上,所以,在基础模数尺寸之上,还要确定集装的基础模数尺寸(即最小的集装尺寸)。集装基础模数尺寸可以从600mm×400mm按倍数系列推导出来,也可以在满足600mm×400mm的基础模数的前提下,从卡车或大型集装箱的分割系列中推导出来。3.以分割及组合的方法确定系列尺寸物流模数作为物流系统各环节标准化的核心,是形成系列化的基础。根据物流模数,进一步确定有关系列的大小及尺寸,再从中选择全部或部分,确定为定型的生产制造尺寸,这就完成了某一环节的标准系列。根据物流模数,可以推导出大量的系列尺寸。和其他领域不同,我国物流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全国习惯接受的标准化体系。谢谢观看物流管理概论主编:蒋兆年

易申君项目三

运输与配送CONTENTS目录1运输2配送01运输运输一、运输认知(一)运输概念运输在(GB/T18354—2021)《物流术语》中的定义为“利用载运工具、设备设施及人力等运力资源,使货物在较大空间上产生位置移动的活动”。运输是人和物的载运及输送。本书如不特别指出,所讲运输专指“物”的载运及输送。运输是物流系统的中心环节,在整个物流领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运输有两大功能:一是实现货物的转移,即通过改变货物的地理位置,消除货物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空间位置上的距离,或者将货物从效用价值低的地方转移到效用价值高的地方,创造空间效用。(二)运输特征1.物质生产性。实现劳动对象的空间位移是物流运输的基本功能,也是物流运输参与物质生产的主要途径。2.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运输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是指物流运输的生产过程就是对它的消费过程,因此,生产过程的开始也就意味着消费过程的开始,生产过程一结束,消费过程也就相应结束。3.公共服务性运输业尤其是运输基础设施,必须公平地为社会所有成员服务,必须以注重公共安全作为其重要目标,不能单纯或过分强调企业或部门的盈利性。4.全球性5.政府干预性运输(三)运输原则1.及时根据客户的时间要求将货物送到消费地,或将货物及时运到销售地,尽量缩短货物的在途时间。2.准确准确是指在运输过程中准时准点到货,无差错事故,准确地完成任务。3.安全对于在货物运输过程中的安全,一是注意在装卸过程中防止货物的破损;二是防止货物由物理、化学或生物等自然原因引起的耗损和变质。4.经济经济是衡量运输效果的一项综合指标。上述三个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均可转化成经济因素。应以最经济的方法调运货物,降低运输成本。二、运输方式(一)公路运输1.公路运输的定义公路运输是指使用汽车或其他车辆(如人力车或畜力车)在公路上进行货物运输的一种方式。公路运输是现代物流运输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础性产业。2.公路运输的特点(1)可实现“门到门”的直达运输。(2)机动灵活,运输方便。(3)中短途运输速度快、费用低。(4)适应性强,与其他物流运输方式衔接方便。(5)原始投资少,资金周转快。运输二、运输方式(一)公路运输3.公路运输构成要素(1)公路运输工具。汽车是具有独立的原动机能自行驱动、不依赖轨道运行的陆上运输工具,是公路运输工具的核心。在物流领域中使用的汽车种类很多,主要种类包括普通货车、轻型货车、中型货车、重型货车、厢式货车、专用车辆、自卸车、牵引车和挂车。(2)公路运输设备。汽车站(场)是保证车辆正常运行的营业场所。主要包括停车场(库)、货运站、公路、桥隧。(二)铁路运输1.铁路运输的定义铁路运输就是指利用铁路设施、设备来运输货物的一种运输方式。铁路运输主要承担长距离、大数量的货物运输,在没有水运条件的地区,几乎所有大批量货物都是依靠铁路运输来进行的。2.铁路运输的特点铁路运输最大的特点是适合长距离大宗货物的集中运输。另外,超大的装载容量和类型丰富的运输车辆,使铁路运输能够运送几乎所有的货物,而且铁路运输几乎没有体积和重量的限制,受天气条件的影响较小,能常年保持准点运营。铁路运输的优点主要表现如下。(1)运载量大。(2)成本低。(3)受气候影响小。(4)速度快。(5)安全。3.铁路运输构成要素(1)铁路运输工具。(2)铁路运输设备。运输二、运输方式(三)水路运输1.水路运输的定义水路运输是指利用船舶、排筏或其他浮运工具,在江、河、湖泊、海洋和人工水道,以及其他通航水域载运货物的一种物流运输方式。2.水路运输的特点水路运输以天然或人工水域为载体,利用水的浮力承载货物的重量,可实现大吨位物流运输,是开展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也是发展经济和友好往来的主要工具。水路运输主要的优点包括以下内容。(1)通过能力大。(2)节省燃料,单位运输成本低。(3)续航能力强。(4)劳动生产率高。(5)节约投资,占地较少。3.水路运输构成要素(1)水路运输工具。水路运输工具也称为浮动工具(或称浮动器),水路运输工具主要包括集装箱船、散装船、油船、液化气船、滚装船、载驳船、冷藏船、运木船。(2)水路运输设备。①港口。②航线。海运航线按其不同的要求,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第一,按航运的范围,海运航线可分为太平洋航线、大西洋航线和印度洋航线。第二,按船舶运行的形式,海运航线可分为定期航线和非定期航线。第三,按海运的航程,海运航线可分为近洋航线和远洋航线。运输二、运输方式(四)航空运输1.航空运输的定义航空运输简称空运,是使用飞机运送客货的一种方式。航空货物运输的单位成本较高,因而适合运载的主要物品为价值高、运费承担能力强的物品和紧急需要的物品。2.航空运输的特点航空运输的主要特点是快速、灵活。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航空运输中的运输工具(即飞机)可以与地面设施(机场)分离,而且不受地形限制,因而航线选择较为自由,灵活性较高,用途也比较广泛。航空货物运输的主要优点包括以下五点。(1)快速省时,可达距离长。(2)不受地面条件影响,灵活机动。(3)安全度高。(4)节省存货、包装等费用。(5)手续简便。3.航空运输构成要素(1)航空运输工具。用于物流领域的航空运输设备主要有货机和客货机两类。客货机以运送旅客为主,运送货物为辅。(2)航空运输设备。空港惯称为机场,具有执行客货运输业务和保养维修飞机、起飞、降落或临时停机等用途。一般由飞行区、客货运输服务区和机务维修区三部分组成。运输二、运输方式(五)管道运输1.管道运输的定义管道运输是指利用管道,通过一定的压力差来完成气体、液体和粉末固体输送的一种运输方式。它所输送的货物主要有油料、天然气、煤浆,以及其他矿浆。2.管道运输的特点管道运输中的管道设备是静止不动的,运输是靠相关设备来驱动,使货物在管道内顺着压力方向移动而实现的。管道运输的主要优点包括以下五点。(1)运量大、连续性强。(2)耗能低、成本低、效益好。(3)安全可靠。(4)输送系统简单,基建投资少、周期短。(5)占地少,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3.管道运输构成要素(1)管道运输设备。管道运输设备主要包括管道站和长距离输送管道。(2)管道运输方式。运送固体货物的管道运输,一般包括水力管道运输、水力集装箱管道运输、气力集装箱管道运输、真空管道气压集装箱运输和电力牵引集装箱管道运输。(六)选择运输方式1.运输方式的决策依据在选择运输方式时,人们往往以运输工具的服务特性作为决策的基础。除此之外,决策时需要考虑的因素还包括运费的多少、运输时间的长短、运输能力的大小、货物的安全性和运输工具的适用性等。另外,决策者可用的信息量及其来源渠道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运输二、运输方式(六)选择运输方式2.各种运输方式的经济特性(1)运输速度。在各种运输方式中,铁路运输的技术速度较高,水路运输的技术速度一般低于铁路。公路运输适合短距离的货物运送,速度较高。航空运输的技术速度远远高于其他运输方式。(2)运输成本。①铁路运输成本。铁路运输的成本结构具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第一,“与运量无关”的成本费用(指线路、通信设备、大型建筑物、技术建筑物的运用与维护费用,以及管理人员工资等)约占铁路货运成本的50%;第二,始发和终到作业费用约占运输成本的18%,所以运距短时,成本高,只有运距较长时,成本才能大幅度下降。②水路运输成本。水路运输的基本成本结构是高的可变成本和低的固定成本。由于水运平均运距较长,所以水路货运成本大大低于其他运输方式。③公路运输成本。公路运输的成本结构是较高的可变成本和较低的固定成本。其与铁路运输和水路运输相比成本要高出很多。④航空运输成本。航空运输的成本结构是低的可变成本和高的固定成本。⑤管道运输成本。管道运输的成本结构是较高的固定成本和较低的可变成本。综合比较,铁路运输的运送能力大,大宗货物运输成本低;水路运输的工具载重量大,单位运输成本较低;公路运输的载重量小,单位运输成本较高;航空运输的成本最高。运输二、运输方式(六)选择运输方式3.运输方式的选择运输方式选择包括多式联运和自用运输。(1)多式联运。在某些情况下,两种及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的合理连接可以降低物流运输成本、改善服务。在一次运输过程中,使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运输方式来提供运输服务就是多式联运。(2)自用运输。自用运输即企业使用自有的运输设备(包括拥有或租用火车车皮、汽车、货运飞机及运输船舶),承担自有的、承租的或受托的货物的运输活动。自用运输具有更强的控制力和灵活性,能够随时适应客户的需要、缩短交货时间、减少库存和缺货的可能性,而且可以不受商业运输公司服务水平和运价的限制,有利于改善与客户的关系。三、运输合理化运输合理化是指遵循商品流通规律,根据货物运输条件、货物的合理流向和市场供需状况,以最快的速度、最少的环节、最短的路程、最省的费用完成货物的运输任务。(一)影响运输合理化的因素在物流系统中,实现运输合理化有很多影响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有以下五个要素。1.运输速度

2.运输费用

3.运输工具

4.运输距离

5.运输环节(二)不合理运输的表现目前我国存在的主要不合理运输形式有以下八种。1.空驶

2.重复运输

3.迂回运输

4.过远运输

5.对流运输

6.倒流运输7.运力选择不当8.托运方式选择不当运输三、运输合理化(三)运输合理化的措施1.提高运输工具实载率通过充分利用运输工具的额定能力,减少车船空驶和不满载行驶的时间来提高实载率,从而求得运输的合理化。2.发展直达运输直达运输是运输合理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要点是通过减少过载、换载,提高运输速度,节省装卸费用,降低中转货损。直达运输的优势在一次运输批量和客户一次需求量达到整车时表现最为突出。3.减少运力的投入运输的投入主要是能耗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设施建设已定型和完成的情况下,尽量减少能源投入,是减少投入的核心。4.开展中短距离铁路公路分流在公路运输经济里程范围内,“以公代铁”运输,或者经过论证,超出通常平均经济里程范围,也尽量利用公路。5.开展四就直拨运输四就直拨是指由管理机构预先筹划,就厂、就站(码头)、就库、就车(船)将货物分送给客户,而不予入库。四就直拨可以有效减少中转运输环节。运输三、运输合理化(三)运输合理化的措施6.采取各种现代运输方法为了提高运输效率,一些新的运输模式应该加以推广,如多式联运、一贯托盘化运输、散装化运输、智能化运输等。7.发展特殊运输技术和运输工具依靠科技进步是实现运输合理化的重要途径。8.发展社会化的运输体系运输社会化是指发展运输的大生产优势,实行专业分工,打破一家一户自成运输体系的状况。实行运输社会化,可以统一安排运输工具,避免不合理形式,不但可以追求组织效益,而且可以追求规模效益,所以发展社会化的运输体系是运输合理化非常重要的措施。9.通过流通加工使运输合理化有些货物由于其本身形态及特性问题,很难实现运输的合理化,如果进行适当加工,就能有效解决合理运输问题。02配送配送一、配送认知(一)配送概念配送在(GB/T18354-2021)《物流术语》中被定义为“根据客户要求,对物品进行分类、拣选、集货、包装、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从物流来讲,配送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物流功能要素,是物流的一个缩影或在某些范围内物流全部活动的体现。但是,配送的主体活动与一般物流有很大不同,如分拣配货是配送的独特要求。从商流来讲,配送和物流的不同之处还在于,物流是商物分离的产物,配送则是商物组合的产物,配送本身是一种商业形式。(二)配送特点(1)配送是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的。配送是从客户利益出发,按客户要求进行的一种活动,是以客户需求拉动的。(2)配送是“配”与“送”的有机结合,以“送”为主。(3)配送是在经济合理的范围内进行的活动,合理范围是相对意义上的。(4)配送是处于末端的线路活动,可以实行“门到门”的服务。(5)配送通常是流通企业来进行的。配送一、配送认知(三)配送分类1.按配送组织者的不同分类(1)商店配送。(2)配送中心配送。(3)生产企业配送。2.按配送时间及数量的不同分类(1)定时配送(准时配送)。(2)定量配送。(3)定时定量配送。(4)定时定量定点配送。(5)即时配送。3.按配送商品种类及数量的不同分类(1)单(少)品种大批量配送。(2)多品种少批量配送。(3)配套成套配送。4.其他配送方式(1)共同配送。(2)加工配送。(四)配送作业流程。如图所示。配送二、配送模式(一)配送模式的分类配送模式是指企业对配送所采取的基本战略和方法。目前主要有以下四种常用的配送模式。1.共同配送模式共同配送模式是指物流配送企业之间为了提高配送效率和实现配送合理化,所建立的一种功能互补的配送联合体的模式。2.互用配送模式互用配送模式是几个企业为了各自利益,以契约的方式达成某种协议,互用对方的配送系统进行配送的模式。3.自营配送模式自营配送模式是指企业物流配送的各个环节由企业自身筹建并组织管理,实现对企业内部及外部货物配送的模式。4.第三方配送模式第三方配送模式是指交易双方将自己需要完成的配送业务委托给第三方完成的一种配送运作模式。配送二、配送模式(二)配送模式的选择企业选择何种配送模式主要考虑配送对企业的重要性、市场规模与地理范围、企业的配送能力、保证的服务和配送成本等因素。目前,企业选择配送模式时,主要采用矩阵图决策法和比较选择法。1.矩阵图决策法矩阵图决策法主要是指通过两个不同因素的组合,利用矩阵图来选择配送模式的决策方法。其基本思路是选择决策因素,然后通过其组合形成不同区域或象限再进行决策。目前主要围绕配送对企业的重要性和企业配送的能力来进行分析。2.比较选择法比较选择法是企业通过对配送活动的成本和收益等进行比较而选择配送模式的一种方法。比较选择法有确定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三种决策方法。(1)确定型决策。确定型决策是指一个配送模式只有一种确定的结果,只要比较各个方案的结果,即可做出选择何种配送模式的决策。(2)非确定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是指一个配送模式可能出现几种结果,而又无法知道其概率时所进行的决策。(3)风险型决策。风险型决策是指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依据预测得到不同自然状态下的结果及出现的概率所进行的决策。配送三、配送中心(一)配送中心概念配送中心是指从事配送业务且具有完善的信息网络的场所或组织,应基本符合下列要求:主要为特定的客户或末端客户提供服务;配送功能健全;辐射范围小;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配送中心是配送业务活动的聚集地和发源地,其功能目的是按照客户的要求为客户提供高水平的供货服务。(二)配送中心功能配送中心的功能如下。1.采购功能。2.配组功能。3.分装功能。4.分拣功能。5.储存功能。6.集散功能。(三)配送中心分类1.按配送区域的范围分类(1)城市配送中心。城市配送中心即以城市区划范围为配送范围的配送中心。(2)区域配送中心。区域配送中心即以较强的辐射能力和库存准备,向省际、全国乃至国际范围的客户配送的配送中心。2.按配送中心承担的流通职能分类(1)供应型配送中心。配送中心执行供应的职能,专门为某个或某些客户(如连锁店、联合公司)组织供应的配送中心。(2)销售型配送中心。配送中心执行销售的职能,以销售经营为目的,以配送为手段的配送中心。配送三、配送中心(三)配送中心分类3.按配送中心的内部特性分类(1)储存型配送中心。它是指有很强储存功能的配送中心。(2)流通型配送中心。它是指基本上没有长期储存功能,仅以暂存或随进随出方式进行配货、送货的配送中心。(3)加工型配送中心。它是指具有加工职能,根据客户的需要或者市场竞争的需要,对货物经加工之后再进行配送的配送中心。4.按配送货物属性分类按配送货物的属性,配送中心可以分为食品配送中心、日用品配送中心、医药品配送中心、化妆品配送中心、家用电器配送中心、电子产品配送中心、书籍产品配送中心、服饰产品配送中心和汽车零件配送中心及生鲜处理中心等。(四)配送中心作业流程配送中心的主要活动是订货、进货、发货、仓储、订单拣货和配送作业。只有在确定配送中心主要活动及其程序之后,才能规划设计作业流程。有的配送中心还要进行流通加工、贴标签和包装等作业。当有退货作业时,还要进行退货物的分类、保管和退回等作业。配送四、配送合理化(一)不合理配送的表现形式不合理配送是指在现有条件下可以达到一定水平而未达到的配送过程,从而造成资源浪费、成本增加等问题。不合理配送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1.经营观念不合理在配送实施中,有许多情况属于经营观念不合理,使得配送优势无法发挥,这是在开展配送时尤其需要注意克服的不合理现象。2.进货不合理如果不是集中多个客户需要进行批量进货,而仅仅是为某几个客户代购,不仅不能降低成本,反而要多支付一笔配送企业的代购费,因而是不合理的。3.价格不合理如果配送价格普遍高于客户自己进货价格,损害了客户利益,就是一种不合理表现;如果价格制定过低,使企业在无利或亏损状态下经营,也是不合理的。4.送货中运输不合理配送与客户自提货物比较,可以集中配装一车送几个客户,大大节省了运力和运输。如果不利用这一优势,仍然采用一户一送的模式,车辆达不到满载,就属于不合理配送。5.库存决策不合理6.配送与直达的决策不合理配送四、配送合理化(二)配送合理化措施配送合理化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推行一定综合程度的专业化配送专业化配送是指通过采用专业设备、设施及操作程序,取得较好的配送效果并降低配送过分综合化的复杂程度及难度,从而追求配送合理化。2.推行加工配送配送活动开展之前,配送组织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设备对商品进行简单加工,通过加工与配送的结合,使得加工目的更明确,且和客户联系更紧密,从而避免盲目性。3.推行共同配送推行共同配送可以以最短的路程、最低的配送成本完成配送,从而追求配送合理化。4.实行送取结合5.推行准时配送系统配送只有做到准时,客户才有资源把握,可以放心实施低库存甚至零库存,可以有效地安排接货的人力、物力,以追求更高效率的工作。6.推行即时配送推行即时配送,使配送企业能随时根据客户的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配送。配送五、运输与配送的区别运输与配送虽同属线路活动,但是二者也有区别,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五点。(一)活动范围与空间不同运输的活动空间比较大,它可以在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甚至不同国家之间进行,既有短距离又有长距离的运送;而配送通常在同一地区或同一城市间进行,运送的距离比较短。(二)运送对象与功能不同运输多为运送大批量、远距离的物品,且途中兼有储存的功能;而配送包括拣选、加工、包装、组配、运输等多个环节,通常是小批量、多种类的物品运送,通过物品地理位置的移动,满足不同客户的多种要求。(三)承载主体的责任与主动程度不同运输仅仅按照客户的要求被动提供服务,只要将货物保质、保量、按时送到客户手中即可;配送要为客户提供积极、主动的服务,涉及多个服务环节,是“配”与“送”的有机结合。(四)运输工具与运输方式不同运输根据运送货物的形状特点、到货时间、到货地点的不同要求,采用多种运输工具,采用不同的运送路线,既适合货物的特性又满足经济效益的实现。(五)对承载主体的技术要求不同在配送过程中,客户对配送中心的作业技术和作业水平往往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配送中心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过网络的作用将分销、仓储、包装、运输等环节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融为一体。谢谢观看物流管理概论主编:蒋兆年

易申君项目四

仓储CONTENTS目录1仓储认知2仓储作业管理3库存管理01仓储认知仓储认知一、仓储的功能仓储主要是对流通中的商品进行检验、保管、加工集散和转换运输方式,并为解决供需之间和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矛盾,提供场所价值和时间效益,使商品的所有权和使用价值得到保护。仓储的功能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一)调节功能仓储在物流中起着“蓄水池”的作用。一方面,仓储可以调节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如销售与消费的矛盾,使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协调,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它还可以实现对运输的调节。(二)检验功能在物流过程中,为了保证商品的数量和质量准确无误,明确事故责任维护各方面的经济利益,要求必须对商品及有关事项进行严格的检验,以满足生产、运输、销售,以及客户的要求。(三)集散功能物流仓储将各生产企业的产品汇集起来,形成规模,然后根据需求分散发送到各消费地。通过一集一散,衔接了产需,均衡了运输,提高了物流速度、物流效率、物流效益。(四)配送功能仓储的配送功能是根据客户的需要,对商品进行分拣、组配、包装和配送等作业,并将配好的商品送货上门。仓储配送功能是仓储保管功能的外延,提高了仓储的社会服务效能。仓储认知二、仓储系统的构成仓储系统是指在产品分拣或储存接收中使用的设备和运作策略的组合。(一)储存空间储存空间是指仓库内的保管空间。在进行储存空间规划时,必须考虑空间大小、柱子间隔、梁下高度、走道宽度、设备回转半径等基本要素,再结合其他相关因素的分析,方可做出完善的设计。(二)货物货物是仓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货物的特性、货物在储存空间的摆放方法,以及货物的管理和控制是仓储系统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货物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供应商。(2)货物特性。(3)数量。(4)进货规定。(5)品种。(三)仓储设施设备1.搬运与输送设备。2.储存设备。(四)人员在规模较大的仓库中,人员分工可能比较细,包括仓管人员、搬运人员、理货拣货人员等。对于一般仓库,作业人员可实行统一调配,不细分作业工种。(五)作业及管理系统等要素作业及管理系统等要素能通过实时的计算机软件系统,按照运作的业务规则和运算法则,对信息、资源、行为、存货和分销运作进行更加完美的管理,使其最大化满足有效产出和精确性的要求。仓储认知三、仓库的分类仓库是储存和保管货物的建筑物和场所的总称。仓库从传统的物资储存场所、流通中心发展到物流的节点,作为物流管理的核心环节而存在,并在物流主体之间的均衡协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产品制造环节的延伸。仓库由于功能、所保管货物的特性、构造、建筑材料和管理体制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标准对仓库进行分类。(一)按仓库的功能分类1.采购供应仓库。2.批发仓库。3.零售仓库。4.储备仓库。5.中转仓库。6.加工仓库。7.保税仓库。(二)按保管货物的特性分类1.原料仓库。2.产品仓库。3.冷藏仓库。4.恒温仓库。5.危险品仓库。6.水面仓库。(三)按仓库的构造分类1.单层仓库。2.多层仓库。3.立体仓库。4.简仓。5.露天堆场。(四)按建筑材料的不同分类按照仓库使用的建筑材料,仓库可以分为钢筋混凝土仓库、钢质仓库、砖石仓库等。(五)按仓库的管理体制分类1.自用仓库。2.公用仓库。02仓库作业管理仓库作业管理一、入库作业入库作业是仓储作业的开始,主要内容包括核验单据、装卸、搬运、分类、验收,确认商品后,将商品按预定的货位储存入库,商品入库作业是后续作业的基础和前提。(一)入库前的准备仓库各部门根据入库计划及时地做好入库准备工作,是确保货物准确迅速入库的重要环节,也是避免差错、减少浪费的有效措施。这需要由仓库各业务部门、管理部门、设备部门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做好以下工作。1.信息准备。在接到入库作业计划后,仓库业务员要及时获得货物信息,必要时要向存货人进行询问核实,确保准确无误,便于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2.场地准备。根据货物的入库时间、数量、性质、保管要求等信息,结合货物的堆码要求,计算货位面积,确定所需的储存空间和仓库条件并对该仓库进行清查,整理剩余货物,腾出足够空间,清扫消毒,准备好存货场所。3.设备准备。4.人员准备。5.货位准备。6.作业工艺设定。7.单证准备。8.苫垫用品准备。仓库作业管理一、入库作业(二)货物接运做好货物接运业务管理的主要意义在于,防止将在运输过程中或运输之前已经发生的货物损害和各种差错带入仓库,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为验收、保管和保养创造良好的条件。商品接运可以在车站、码头、专用线或仓库进行,可以分为到货和提货两种。1.到货到货是指仓库不需要自己组织车辆开展库外运输,而是供货单位直接将货物送到仓库的一种形式。在这种形式下,又可以分为供货单位直接送货到库和铁路专用线到货接运两种形式。2.提货提货是指由仓库组织车辆、选择路线,自行将货物运回的一种接货形式。在回库途中,尤其要注意运输安全。提货接运可以分为到车站、码头提货接运和到供货单位提货接运两种形式。仓库作业管理一、入库作业(三)货物验收凡进入仓库储存的商品必须经过检查验收,只有验收后的商品方可入库保管。货物入库验收是仓库把好“三关”(入库、保管、出库)的第一关,把好货物入库质量关,能防止劣质商品流入流通领域,划清仓库与生产部门、运输部门,以及供销部门的责任界限,也为货物在库场中的保管提供第一手资料。1.验收准备验收准备是货物入库验收的第一道程序。仓库接到到货通知后,应根据商品的性质和批量提前做好验收的准备工作。2.核对凭证。入库货物必须具备以下凭证。(1)货主提供的入库通知单和订货合同副本,这是仓库接收货物的凭证。(2)供货单位提供的验收凭证,包括材质证明书、装箱单、磅码单、发货明细表、说明书、保修卡及合格证等。(3)承运单位提供的运输单证,包括提货通知单和登记货物残损情况的货运记录、普通记录,以及公路运输交接单等作为向责任方进行交涉的依据。仓库作业管理一、入库作业(三)货物验收3.检验货物检验货物是仓储业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包括数量检验、质量检验和包装检验三方面的内容,即复核货物数量是否与入库凭证相符,货物质量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货物包装能否保证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安全。(1)数量检验。数量检验是保证货物数量准确不可缺少的措施。(2)质量检验。质量检验包括外观检验、尺寸检验、机械物理性能检验和化学成分检验四种形式。(3)包装检验。货物包装的好坏、干潮直接关系着货物的安全储存和运输,所以对货物的包装要进行严格验收,凡是产品合同对包装有具体规定的要严格按规定验收,如箱板的厚度,纸箱、麻包的质量等。对于包装的干潮程度,一般采用眼看、手摸的方法进行检查验收。4.验收的方法(1)视觉检验。(2)听觉检验。(3)触觉检验。(4)嗅觉、味觉检验。(5)测试仪器检验。(6)运行检验。仓库作业管理一、入库作业(三)货物验收5.验收结果的处理(1)合格货物的处理。(2)不合格货物的处理。(3)数量超额的处理。(4)数量短缺的处理。(四)货位分配合理地分配和使用货位可以减少货物搬运的成本,降低货物在储存过程及搬运过程中的损耗,从而降低物流业务本身的成本,提高收益。这也是仓储企业工作的重点。货位分配包含有两层意义:一是为入库的货物分配最佳货位,因为在仓库内可能同时存在多个空闲的货位,即入库货位分配;二是要选择待出库货物的货位,因为同种货物可能同时存放在多个货位里。货位分配考虑的原则有很多,主要包括:货架受力均匀,上轻下重;加快周转,先入先出;提高可靠性,分巷道存放;提高效率,就近进出库。仓库作业管理一、入库作业(五)登记建卡1.建立货物明细卡货物明细卡(货卡、货牌)是一张卡片,上面记载着所悬挂处货物的名称、型号、规格、数量、单位及进出库动态和积存数。2.登账仓库中的实物保管明细账目,用来登记货物入库、出库、结存的详细情况。要严格按照货物的出入库凭证及时登记,填写要清楚准确。3.建立仓库工作档案仓库建档工作是将货物入库作业全过程的有关资料证件进行整理、核对,建立资料档案,便于查阅和管理。建立档案时要做到“一物一档、统一编号、妥善保管”,并由专人负责保管。(六)入库单证仓库作业管理二、在库保管货物经过入库作业后进入在库保管作业环节。在库保管的主要任务是妥善保存货物,合理利用储存空间,有效利用人力和设备,安全经济地搬运商品,对存货进行科学管理。(一)储位管理1.分区分类规划分区分类规划是指按照库存货物的性质划分出类别,根据各类货物储存量的计划任务,结合各种库房、货场、起重运输设备的具体条件,制订各库房和货场的分类储存方案。(1)分区分类规划的方法。分区分类规划的方法主要包括:①按库存货物理化性质的不同进行规划;②按库存货物的使用方向或按货主不同进行规划;③混合货位规划。(2)分区分类规划的原则。分区分类规划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①存放在同货区的货物必须具有互容性;②保管条件不同的货物不应混存;③作业手段不同的货物不应混存;④灭火措施不同的货物不应混存。2.货位管理进入仓库中储存的每批货物在其理化性质、来源、去向、批号、保质期等各方面都有独特的性质,仓库要为这些货物确定一个合理的货位,既要保证保管的需要,又要便于仓库的作业和管理。仓库作业管理二、在库保管(一)储位管理货位的存货方式主要分为固定型和流动型两种。(1)固定型。固定型是指利用信息系统事先将货架进行分类、编号,并贴付货架代码,对各货架内装置的货物事先确定货位的方式。(2)流动型。流动型是指所有货物按顺序摆放在空货架中,不事先确定各类货物专用货架的方式。(二)货物堆码1.堆码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1)堆码的基本原则。堆码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①分类存放。②选择适当的搬运活性。③面向通道,不围不堵。(2)货物堆码操作要求。货物堆码操作要求主要包括:①牢固。②合理。③整齐。④定量。⑤节约。2.货物堆码存放的基本方法(1)散堆法。散堆法适用于露天存放的没有包装的大宗货物。(2)堆垛法。对于有包装(如箱、桶)的货物,包括裸装的计件货物,采取堆垛的方式储存。(3)使用托盘。仓库作业管理二、在库保管(三)盘点操作与技术应用1.盘点作业的概念货物因不断进出仓库,容易产生长期累积下的库存信息与实际数量不符的现象;或者有些产品因存放过久或存放不恰当,致使品质受影响,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为了有效地控制货物数量而对各储存场所进行数量清点的作业,称为盘点作业。2.盘点作业的目的(1)确定现存量,并修正账物不符产生的误差。

(2)计算企业的损益。(3)审核货物管理的绩效,使出入库的管理方法和保管状态变得清晰。3.盘点作业的步骤(1)事先准备。盘点作业的事先准备工作是否充分,关系盘点作业进行的顺利程度。(2)盘点时间的确定。(3)确定盘点方法。因盘点场合需求的不同,盘点的方法也有差异,为符合不同状况的产生,盘点方法必须明确,以利于盘点时不致混淆。(4)盘点人员的培训。(5)储存场所的清理。(6)盘点工作。(7)差异因素追查。(8)盘盈、盘亏处理。仓库作业管理二、在库保管(三)盘点操作与技术应用4.盘点结果评估与检讨进行盘点的目的主要就是能够通过盘点来检查货物的出入库及保管状况,借助盘点来了解问题的所在。例如,在这次盘点中,实际存量与账面存量的差异是多少?这些差异发生在哪些货物上?平均每一差异量对公司损益造成多大影响?每次循环盘点中,有几次确实存在误差?平均每品项货物发生误差的次数是多少?对于这些问题,可由以下五项指标来进行评价。(1)指标1:盘点数量误差率。其公式为该指标用来衡量库存管理优劣,作为是否加强盘点或改变管理方式的依据,以降低公司的损失机会。(2)指标2:盘点品项误差率。其公式为该指标通常与盘点数量误差率进行比较分析。(3)指标3:平均盘差品金额。其公式为该指标用来判断是否采用ABC分类,或现今已采用的ABC存货重点分类是否发生作用。仓库作业管理二、在库保管(三)盘点操作与技术应用4.盘点结果评估与检讨(4)指标4:盘差次数比率。其公式为当此比率逐渐降低,表示货物出入库的精确度或平时存货管理的方式都有很大的进步。(5)指标5:平均每品项盘差次数率。其公式为若此比率较高,表示盘点发生误差的情况大多集中在相同的品项,此时对这些品项必须提高警觉,且进一步寻找导致原因。(四)在库货物保管作业在库货物的保管是指仓库针对货物的特性,结合仓库的具体条件,采取各种科学手段对货物进行养护,防止和延缓货物质量变化的行为。1.苫垫。“苫”是指在货垛上加上遮盖物,“垫”是指在货物垛底加衬垫物。苫垫是防止各种自然条件对库存货物质量产生不良影响的必要措施。2.在库保管。在库保管中,货物养护是防止其质量变化的重要措施,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仓库作业管理二、在库保管(四)在库货物保管作业3.在库检查。检查在库货物可以掌握货物在保管过程中的质量变化情况,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4.出库复查。货物出库时,应认真仔细复查。三、出库作业货物出库作业是指依据客户服务部门或业务部门开出的发货单、提货单、领料单等货物的出库凭证,按其所列的货物编号、名称、规格、数量或生产日期等项目组织货物出库的一系列活动。货物出库作业的完成标志着货物保管工作的结束。(一)备货1.出库前准备(1)合理安排装车空间。

(2)检查车辆装载条件,是否满足卫生要求。(3)准备装车工具。

(4)安排装车所需工作人员。(5)检查货物是否完好。仓库作业管理三、出库作业(一)备货2.审核出库单据的合法性(1)调拨。(2)发货。(3)合法单据应是财务部门打印的或印刷连号的多联正规单据,盖有现金收讫章、现金未付章调拨章,并有财务操作人员的名章。3.备货(1)准备附件。(2)备货地点。(3)备货时间。(4)备货人员。(二)分拣作业1.拣选式配货作业(1)拣选式配货作业过程。分拣作业过程包括四个环节:行走、拣取、搬运和分类。从分拣作业的四个基本过程可以看出,分拣作业所消耗的时间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形成拣货指令的订单信息处理过程所需时间;行走或货物运动的时间;准确找到储位并确认所拣货物及其数量所需时间;拣取完毕,将货物分类集中的时间。(2)拣选式配货作业管理。分拣作业系统的能力和成本取决于配送中心或仓库的组织管理。分拣作业管理包括储位管理、出货管理拣选路径管理、补货管理、空箱和无货托盘的管理等。仓库作业管理三、出库作业(二)分拣作业2.分货式配货作业(1)“人到货”分拣方法。这种方法是分拣货架不动,即货物不运动,通过人力拣取货物。(2)分布式的“人到货”分拣方法。这种分拣作业系统的分拣货架也是静止不动的,但分货作业区被输送机分开。这种分拣方法也简称为“货到皮带”法。3.分拣式配货作业(1)“货到人”的分拣方法。这种作业方法是人不动,托盘(或分拣货架)带着货物来到分拣人员面前再由不同的分拣人员拣选,拣出的货物集中在集货点的托盘上,然后由搬运车辆送走。(2)闭环“货到人”的分拣方法。闭环“货到人”分拣方法中载货托盘(即集货点)总是有序地放在地上或搁架上,处在固定位置。输送机将分拣货架(或托盘)送到集货区,拣货人员根据拣货单拣选货架中的货物,放到载货托盘上,然后移动分拣货架,再由其他的分拣人员拣选。最后通过另一条输送机,将拣空后的分拣货架(拣选货架)送回。4.自动分拣式配货作业自动化分拣系统的分拣作业与上述传统分拣系统有很大差别,可分为三大类:自动分拣机分拣、机器人分拣和自动分类输送机分拣。仓库作业管理三、出库作业(三)复核复核是指对出库物资在出库过程中的反复核对,以保证出库物资的数量准确、质量完好、避免差错。复核方式有以下四种。1.个人复核个人复核是指由发货保管员自己发货、自己复核,并对所发物资的数量、质量负全部责任。2.相互复核相互复核又称交叉复核,是指两名发货保管员对对方所发物资进行照单复核,复核后应在对方出库单上签名,以示与对方共同承担责任。3.专职复核专职复核是指由仓库设置的专职复核员进行复核。4.环环复核环环复核是指在发货过程的各环节,如查账付货、检斤、开出门证、出库验放销账等各环节,对所发货物的反复核对。仓库作业管理三、出库作业(四)出库1.出库要求。“三不三核五检查”。2.物品出库的形式(1)自提。(2)送货。(3)代运。3.物品出库作业过程物品出库作业过程为:审核出库凭证查账找货位→付货→复核→点交→出库。(1)审核出库凭证,即保管员对客户所持出库凭证(提货单)的审核。(2)物品出库的点交,即保管员将应发物资向用料单位逐项点清交接的过程。4.出库交接出库交接时应当面点清。与提货人的交接清点是仓库和提货人划分责任的必要手段。品种多时,分单品核对。不能仅与接货人核对种数,而应将所有货物卸下来重新清点。最后签收完成出库作业。03库存管理库存管理一、库存认知(一)库存的概念库存是指一切暂时闲置的、用于未来需要的、有经济价值的资源。资源的闲置就是库存,与这种资源是否存放在仓库中没有关系,与资源是否处于运动状态也没有关系。按库存物资的存在状态分类,可以将库存分为原材料库存、在制品库存、成品库存。(二)库存的作用库存的主要作用包括:缩短订货提前期;通过库存吸收需求波动,使生产过程均衡、平稳;分摊订货费用;防止短缺;通过工序间在制品库存维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防止生产的中断;库存还有居奇的作用,低价时购进,高价时售出。二、库存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又称为库存策略,包括输出、输入、约束条件和运行机制四个方面,如图所示。库存管理二、库存管理系统任何库存管理系统必须回答以下三个问题:隔多长时间检查一次库存量?何时提出补货订货?每次订货多少?按照对以上三个问题的回答方式,库存管理系统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一)连续检查库存管理系统连续检查库存管理系统,又称固定量系统,是指订货点和订货量都为固定量的库存控制系统,即(Q,R)系统。其中Q表示订货量,R表示订货点。如图所示。库存管理二、库存管理系统任何库存管理系统必须回答以下三个问题:隔多长时间检查一次库存量?何时提出补货订货?每次订货多少?按照对以上三个问题的回答方式,库存管理系统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二)定期检查库存管理系统定期检查库存管理系统,又称固定间隔系统。其基本思想是:每隔一定时期检查一次库存,并发出一次订货,将现有库存补充到最大库存水平S,如果检查时库存量为I,则订货量为(S-I)。如图所示。库存管理二、库存管理系统任何库存管理系统必须回答以下三个问题:隔多长时间检查一次库存量?何时提出补货订货?每次订货多少?按照对以上三个问题的回答方式,库存管理系统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三)最大最小库存管理系统最大最小库存管理系统(见图4-9)仍是一种固定间隔期系统,只不过它需要确定一个最低库存水平点S,当经过时间间隔t时,如果库存降到S及其以下,则发出订货;否则,再次经过时间t时考虑是否发出货物。库存管理三、ABC分类法(一)ABC分类法的基本原理ABC分类法又称为ABC分析法、重点管理法,是主张“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的帕累托原理在仓储管理中的应用。ABC分类法就是强调对货物进行分类管理,根据库存货物的不同价值而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二)ABC分类法的实施步骤1.搜集数据按分析对象和分析内容,搜集有关数据。2.处理数据利用搜集到的年需求量、单价,计算出各种库存品的年耗用金额。3.编制ABC分析表根据已计算出的各种库存品的年耗用金额,将库存品按照年耗用金额从大到小进行排列,并计算累计百分比。4.根据ABC分析表确定分类根据已计算出的年耗用金额的累计百分比,按照ABC分类的基本原理,对库存品进行分类。5.绘制ABC分析图以库存品种数百分比为横坐标,以累计耗用金额百分比为纵坐标,在坐标图上取点,并连接各点,则绘成ABC曲线。库存管理三、ABC分类法(三)ABC分类法在库存控制中的作用ABC分析的结果只是理顺了复杂事物,弄清了各局部的地位,明确了重点。但是,ABC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困难,它是一种解决困难的技巧。因此,在分析的基础上必须提出解决的办法,才能真正达到ABC分析的目的。1.A类库存物品对A类库存物品可按以下方法进行管理。(1)每件库存物品皆做编号。(2)尽可能慎重、正确地预测需求量。(3)少量采购,尽可能在不影响需求的情况下减少库存量。(4)请供货单位配合,力求出货量平稳化,以降低需求变动,减少库存量。(5)采用定期订货方式,对其存货进行定期检查。(6)必须严格执行盘点,每天或每周盘点一次,以提高库存精确度。(7)对交货期限必须严格控制,在制品及发货也必须从严控制。(8)货物应放置在易于出入库的位置。(9)实施货物包装外形标准化,增加出入库单位。(10)A类库存物品的采购需经高层主管审核。库存管理三、ABC分类法(三)ABC分类法在库存控制中的作用ABC分析的结果只是理顺了复杂事物,弄清了各局部的地位,明确了重点。但是,ABC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困难,它是一种解决困难的技巧。因此,在分析的基础上必须提出解决的办法,才能真正达到ABC分析的目的。2.B类库存物品对B类库存物品可按以下方法进行管理。(1)采用定量订货方式,但对前置时间较长或需求量有季节性变动趋势的货物宜采用定期订货方式。(2)每两周或三周盘点一次。(3)中量采购。(4)采购需经中级管理人员审核。3.C类库存物品对C类库存物品可按以下方法进行管理。(1)采用复合制或定量订货方式以节省手续。(2)大量采购,以利于在价格上取得优惠。(3)简化库存管理手段。(4)安全库存量可以大些,以免发生库存短缺。(5)每月盘点一次。(6)采购仅需基层主管核准。谢谢观看物流管理概论主编:蒋兆年

易申君项目五

装卸搬运CONTENTS目录1装卸搬运认知2装卸搬运方式及作业3装卸搬运合理化01装卸搬运认知装卸搬运认知一、装卸搬运的概念装卸是指物品在指定地点以人力或机械装入运输设备或卸下。搬运是指在同一场所内,对物品进行水平移动为主的物流作业。装卸是改变“物”的存放、支撑状态的活动,主要是物体上下方向的移动。而搬运是改变“物”的空间位置的活动,主要是物体横向或斜向的移动。通常,装卸与搬运是合在一起用的,两者合称装卸搬运。二、装卸搬运的作用装卸搬运是实现物流合理化、机械化、自动化的重要环节,其在物流活动中具备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装卸搬运具有支持保障作用,能够为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提供相应的技术、质量、流通等方面的支撑和保障,确保物流活动能够高速高效完成。另一方面,装卸搬运在物流活动中具有衔接作用;衔接于物流互动的各个环节,以及每个环节中的各个活动。整个物流活动无法脱离装卸搬运而存在。三、装卸搬运的特点与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的其他环节相比,装卸搬运具有以下特点。(一)伴随性。(二)服务性。(三)无消耗性。(四)无生产性。(五)均衡性与波动性。(六)复杂性与延展性。装卸搬运认知四、装卸搬运的分类(1)按场所作业的不同,装卸搬运可分为车间装卸搬运、站台装卸搬运和仓库装卸搬运。(2)按物品的属性,装卸搬运可分为成件物品、散装物品,流通物品和危险品四种物品的装卸搬运。(3)按特点,装卸搬运可分为堆垛、拆垛的装卸搬运,分拣、配货的装卸搬运,搬运移动,以及水平、垂直、斜行作业的装卸搬运。(4)按作用手段,装卸搬运可分为人工装卸搬运和机械装卸搬运。以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机械装卸搬运的比重越来越大,将成为装卸搬运的主要作业手段。五、装卸搬运的设备在现代化物流中,装卸搬运已从手工物料搬运发展到机械化物料搬运及自动化物料搬运的阶段。在未来的发展中,装卸搬运还将向集成化、智能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这意味着设备在装卸搬运活动中起到的作用也将愈发重要。这里介绍目前较为主要的装卸搬运设备。(一)装卸搬运器具。(二)叉车。(三)起重机。(四)小型搬运车。(五)连续输送机。(六)无人搬运车。(七)起重电梯。(八)工业机器人。02装卸搬运方式及作业装卸搬运方式及作业一、装卸搬运的方式(一)装卸搬运的基本方式在装卸搬运作业当中,可以通过很多不同的方式来进行作业,以下对一些常见的基本方式加以介绍。装卸搬运的基本方式可按以下四种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1.按作业对象(货物形态)划分(1)单件作业法。(2)集装作业法。(3)散装作业法。2.按作业手段及组织水平划分按作业手段及组织水平,装卸搬运作业可分为人工作业法、机械化作业法和综合机械化作业法。3.按装卸设备作业原理划分按装卸设备作业原理,装卸搬运作业可分为间歇式作业法和连续型作业法。4.按作业方式划分按作业方式,装卸搬运作业可分为吊装吊卸法(也称垂直装卸法)和滚装滚卸法(也称水平装卸法)。装卸搬运方式及作业一、装卸搬运的方式(二)集装箱装卸搬运方式集装箱装卸搬运属于集装作业法。虽然在所有装卸搬运方式中,集装箱装卸搬运只是一个小的分支,但由于在跨境运输的海运、河运,以及境内运输的铁路运输中,都会大量涉及集装箱的使用,因此有必要对集装箱装卸搬运作更为深层的研究和讨论。集装箱装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