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7 古诗词鉴赏(考题猜想)(期中真题速递30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专题07 古诗词鉴赏(考题猜想)(期中真题速递30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专题07 古诗词鉴赏(考题猜想)(期中真题速递30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专题07 古诗词鉴赏(考题猜想)(期中真题速递30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专题07 古诗词鉴赏(考题猜想)(期中真题速递30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题猜想07古诗词鉴赏(期中真题速递,30题)一、诗歌鉴赏(23-24六年级上·上海·期中)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1.这首诗的作者是朝的(人名),他与李商隐并称为“”2.“山郭”在诗中的意思是。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南春”是这首七言绝句的题目。B.“春”点明这首诗围绕“春色”来写。C.“江南”交代这首诗写的是江南风景。D.“江南春”是赞美江南如春,繁花似锦。【答案】1.唐杜牧小李杜2.山城3.D【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杜牧(803—852年),字牧之,唐朝文学家,宰相杜佑之孙,他性情刚直,不拘小节,不屑逢迎,自负经略之才,诗文均有盛名。文以《阿房宫赋》为最著,诗作明丽隽永,绝句诗尤受人称赞,世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2.本题考查词语意思。“水村山郭酒旗风”意思是:水边山城处处酒旗飘动。山郭:山城。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D.此诗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把江南风光写得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同时渗透出诗人对历史兴亡盛衰的感慨和对晚唐国运的隐忧;“赞美江南如春,繁花似锦”有误;故选D。(23-24六年级上·上海杨浦·期中)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4.这首诗的作者是北宋的(人名),诗歌体裁是。5.下面关于诗歌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主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西湖阵雨突降又骤然转晴的奇丽场景。B.“黑云翻墨未遮山”中“未遮山”一词告诉我们这场雨来得很急但是雨势不大。C.“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将密集的雨点比作跳动的珍珠,展现了暴雨的迷乱与壮观。D.诗歌最后一联既写了风吹云散的动态之景,又写了水天一色的静态之景,令人称奇不已。【答案】4.苏轼七言绝句/七绝/绝句5.B【解析】4.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识记。《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本诗写坐船时所见,描绘了西湖的美丽雨景。本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为七言绝句。5.本题考查诗歌鉴赏。B.“黑云翻墨未遮山”,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将乌云密布滚滚而来的气势态势比作打翻的墨水,预示着一场大雨将要来到;“白雨跳珠乱入船”也印证了这一点,“但是雨势不大”表述有误;故选B。(23-24六年级上·上海崇明·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6.这首词的作者是,“西江月”是。7.对这首词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两句,以动写静,把半夜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通过嗅觉、听觉来捕捉秋夜景物特征,反衬夜色之静。C.词中以“七八个星天外”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D.这首词表达了作者看到丰收在望时的喜悦之情。【答案】6.辛弃疾词牌名7.B【解析】6.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这是一首词,作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描写黄沙岭夜里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的情景。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写出夏夜的山村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7.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稻花香”“蛙声”描写的是夏夜的景物特征,而非“秋夜景物”;故选B。(23-24六年级上·山东烟台·期中)绝句唐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8.这首诗前两句中的“”“”“”“燃”四字色彩鲜明,对比强烈,诗人用一个“燃”字,突出山花的特点。9.这首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8.碧;白;青;红艳与灿烂(“旺盛”也可)9.表达了诗人思归又不能回的伤感(无奈)情结。【解析】8.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与概括。“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句意:碧绿的江水把鸟儿的羽毛映衬得更加洁白,山色青翠欲滴,红艳的野花似乎将要燃烧起来。其中描写颜色的字词为:碧、白、青、燃。“燃”,意思是燃烧,山花红艳,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十分旖旎,十分灿烂,写出山花的红艳与灿烂。9.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要理解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最后两句是关键。后两句的诗意是“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何年何月才是我归乡的日期?”,第三小句写春景物虽好,但已匆匆飞逝,触景生情,并着力地勾出了第四句“何日是归年”。春归人未归,沉沉的伤感,缕缕的分愁,一笔涌出,发自心灵深处。言已尽而意无穷,使人置念不已。因此,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孤独、强烈的思乡之情、不得归的伤感与无奈。(23-24六年级上·山东泰安·期中)阅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完成下面小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10.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是(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C.“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D.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村丰收的喜悦之情。11.朗读下列句子时,节奏、停顿有误的的一项是(

)A.清风/半夜/鸣蝉B.两三/点雨/山前C.路转/溪桥/忽见D.旧时/茅店/社林边12.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明月”、“清风”点染夏夜美好景色,“惊鹊”、“鸣蝉”以声衬静,表现夏夜幽静。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述丰收后人们热烈畅谈的情景,进一步补充夏夜特色。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巧用数词、名词,清新活泼,朴素通俗。D.这首词描写美丽的农村风光,抒发词人喜爱农村生活的感情。【答案】10.D11.B12.B【解析】10.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字音和情感主旨。A.有误,辛弃疾是宋代的人,而不是唐代的人;B.有误,“西江月”是词的词牌名,而不是题目;C.有误,“路转溪桥忽见”的意思是: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见”的意思是出现,而不是“见到”,正确读音是“xiàn”,而不是“jiàn”;故选D。1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B.有误,“两三点雨山前”的意思是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两三点雨”作主语,“山前”作状语,中间应该断开,故断句为:两三点雨/山前;故选B。12.本题考查词句内容理解和分析。B.有误,根据诗句“鸣蝉”“稻花香”“蛙声一片”可知,诗词所写的是夏天,描述了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是丰收在望,而不是“丰收后”;故选B。(23-24六年级上·山东泰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首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描绘了大雨将至乌云密布的场景。B.第二句将雨点比作跳跃的珍珠,展现了暴雨的迷乱与壮观。C.第三句写狂风卷吹散了乌云,引发了诗人孤独惆怅的思绪。D.最后一句描绘了日出云开,水天相接,万物焕然一新的景色。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准确的一项是(

)A.诗歌描绘了秋天西湖上下雨前后的景色,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西湖的自然美。B.写夏天西湖景色的骤变,既是这首诗的主要特征,也是贯穿这首诗的中心。C.这首诗借景写阴,借景抒情,阴晴阴交替,雷雨骤起骤止,景色美丽壮观。D.雨后的西湖洁净妩媚,给诗人精神上的慰藉,“醉”是指诗人为美景陶醉。【答案】13.C14.B【解析】13.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C.“引发了诗人孤独惆怅的思绪”理解错误,抒发诗人赏雨的欣喜之情。故选C。14.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A“秋天”有误,应该是夏季;C.“阴晴阴交替”有误,应该是阴晴交替;D.“‘醉’是指诗人为美景陶醉”有误,“醉”指酒醉;故选B。15.(23-24六年级上·山东济宁·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夏日南亭怀辛大①孟浩然(唐代)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②卧闲敞③。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④劳梦想。【注】①辛大:孟浩然的朋友,当时和他分处异地。②开轩:开窗。③卧闲敞:躺在幽静宽敞的地方。④中宵:整夜。(1)“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概括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清幽绝尘的夏夜美景:一阵阵的晚风送来荷花的香气,露水从竹叶上滴下,落入池中,发出清脆的响声。(2)这首诗既表现了作者夏夜纳凉的闲适自得,同时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详解】(1)本题考查画面描述。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意思是:一阵阵的晚风送来荷花的清香,露水从竹叶上滴下发出清脆的响声。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描绘了一幅清新雅致、宁静和谐的夏日景致,表达诗人闲适自得的生活情趣。描绘画面时,应抓住“风送”荷香,和竹露的“清响”描述诗句清幽、闲适的意境。示例:在轻柔的夏夜微风中,荷花的缕缕清香随风飘散,仿佛自然界的使者,轻轻抚过每一寸空间,让人心旷神怡。翠绿的竹叶在夜露的滋润下,凝结成晶莹的水珠,不时从叶尖悄然滑落,滴落在下方水面上,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描绘了夕阳西沉、明月东升的自然景观,紧接着“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表达了诗人于夏日傍晚时分,散开发髻享受凉爽,打开窗户悠闲地躺着,沉浸在自然之中,显示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切热爱与享受。“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虽描绘了宜人的夏夜景象,但紧接着的“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之情。他有心弹琴以表达心声,却遗憾没有知音能够欣赏,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寂寞与对知音的渴望。“怀辛大”以及末句“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直接点出了诗人对友人辛大的怀念。在这样宁静而美丽的夜晚,诗人不禁因眼前的景致触发了对远方朋友的深深思念,以至于夜不能寐,思绪万千,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及对朋友深切的怀念。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夏日南亭的自然风光,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个人的孤独感以及对友人的深切怀念;情感层次丰富,既有闲适之乐,也有寂寞之愁,更有怀人之痛。16.(23-24六年级上·山东滨州·期中)品诗词。读下面诗词,完成各题。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1)括号里应该填什么,请补充完整。这两首诗词都是我们伟大领袖(

)在长征期间所作。(2)《忆秦娥·娄山关》中“忆秦娥”指的是(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分别指的是红军长征期间的(

)和(

)两次战斗。(4)“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答案】(1)五岭逶迤腾细浪

毛泽东(2)词牌名(3)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或飞夺泸定桥(4)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道出了他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冷静思索。答对意思即可。【详解】(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注意重点字:逶迤、腾。(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忆秦娥·娄山关》是一首词,“忆秦娥”是词牌名,“娄山关”是题目。(3)本题考查诗句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意思是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三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这两句诗列举了长征途中的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两次战斗。(4)本题考查赏析作者感情。“真如铁”三字,突出了夺取这座雄关的艰辛——作者通过“铁”这一物象的坚硬、沉重,艺术地把“艰辛”具体化、形象化,这是很精巧的构想,“真如铁”这个“铁”字用得极妙,让人有超现实之感。因而已被广泛传诵,成为佳句。而句中的“漫道”二字却又展露出藐视艰辛的豪迈情怀。“而今迈步从头越”是上句的自然延伸。“迈步”就是举大步,经过战斗,“雄关”而今已变成通途。“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这支革命队伍跨越雄关,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心和无畏勇气就表现出来了。抒发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从而表现了革命者的乐观主义精神。(23-24六年级上·上海金山·期中)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17.本诗作者是唐代诗人(人名),这首诗的体裁是。18.“山郭”是指。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两句紧扣题目“春”字,铺展开一幅江南春景图。B.诗歌中“南朝四百八十寺”是实指,强调庙宇数量之多。C.诗歌结尾在写景中融入怀古幽思,给人无限回味的空间。D.末句“多少楼台烟雨中”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表达出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慨。【答案】17.杜牧七言绝句18.山城19.B【解析】17.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第一空:《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诗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第二空:本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故是一首七言绝句。18.本题考查词语释义。水村山郭酒旗风: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山郭,山城。19.本题考查诗歌赏析。B.“南朝四百八十寺”是虚指,强调庙宇数量之多。故选B。20.(23-24六年级上·黑龙江绥化·期中)阅读《观沧海》,完成各题。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下面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A.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意境开阔,气势雄伟。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一句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壮观。C.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书写自己的情怀。D.最后两句卒章显志,点明主旨,与前面内容浑然天成。(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在写法上富有特色,请结合全诗分析。【答案】(1)D(2)此句用夸张的手法,虚实结合,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D.诗的最后两句是配乐时用的套语,与诗歌内容和主题无关;故选D。(2)本题考查对诗句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思是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用太阳、月亮、银河和星星似乎从大海中升出,夸大大海的苍茫广阔;而在人们的认知中,天上的日月星辰总是和大海遥相呼应,太阳月亮从海上东升西落,诗人超越这种认知想象日月星辰好像是从海里产生出来的,创造了开阔的意境,展现了大海的气概。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表现了诗人如大海般的广阔胸怀和壮志豪情;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作者有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观沧海》是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写的,也表达了诗人对建功立业、一展宏伟抱负的渴望。(23-24六年级上·黑龙江大庆·期中)阅读杜牧的《江南春》,完成下面小题。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21.诗人为了描写江南景色,选取了哪些具有江南特色的景物?(写出四种即可)22.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句,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江南花红柳绿、鸟语花香的特点。B.“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概括地写出了千里江南楼台掩映、春雨朦胧的特点。C.有诗人认为《江南春》中“千里”的“千”字实为“十”字之误用,理由是“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这是很有见地的。D.《江南春》以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江南细雨朦胧、春意盎然的特征,写得十分传神。【答案】21.莺啼(黄莺)、桃花(红花)、绿柳(绿树)、酒旗、寺庙、烟雨(春雨)、亭台楼阁22.C【解析】21.本题考查诗歌意象。诗歌大意: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到处是香烟缭绕的寺庙,亭台楼阁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据此可知,诗人在本诗中选取了莺啼(黄莺)、桃花(红花)、绿柳(绿树)、酒旗、寺庙、烟雨(春雨)、亭台楼阁等景物。2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C.有误,“千里莺啼绿映红”意为: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千里”一词,描绘出江南广袤大地春意盎然的情景,并非“十”字之误用;故选C。(23-24六年级上·山东泰安·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23.下列对诗句意思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移舟泊烟渚(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沙洲旁)。B.日暮客愁新(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游子心头)。C.野旷天低树(旷野无边无际,天地间绿树茂密成荫)。D.江清月近人(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船中的人是那么近)。24.下列对本诗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句既是点题,也是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B.表现手法上,前两句直抒胸臆,后两句借景抒情。C.写景上,第三句是写远望,第四句是写近看。D.诗中虽有一个“愁”字,但有明月相伴,诗人还有欢欣愉悦之情。【答案】23.C24.D【解析】2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C.句意为:旷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好似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故选C。24.本题考查诗句赏析。D.“诗人还有欢欣愉悦之情”有误。“日暮客愁新”,意思是茫茫暮色给羁旅他乡的游子新添了几分愁绪。结合诗句理解,“客”指诗人自己,说明诗人当时的处境是客居他乡,并非有客人陪伴。与“新”相对的是“旧”,暗示诗人除了新添的思乡之愁,还有其他的愁绪,结合写作背景可知,这旧愁中,有科举的失败、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意思是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好似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澈,明月倒映在水中更与人相亲。以“旷”形容“野”,突出四周的空旷、广袤和寂静无人,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跃然纸上;“月近人”,以“月”的清冷、亲近,更加重了诗人的孤寂、惆怅、失意之情。故选D。(23-24六年级上·山东泰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雨后池上宋•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①明镜照檐楹②。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③万点声。[注]①淡磨:轻磨拂拭。古代用铜作镜子,铜磨光以后能清楚地照见人影。②檐楹:屋檐下厅堂前部的梁柱。③荷心:荷叶。2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雨”二字统率全诗,以下三句所写之景,都因“一雨”才得以出现。B.这首诗借东风、垂杨、荷花等物象,描绘了一幅雨后池塘秋景图。C.一、二句写雨后池塘静态之美,三、四句写雨后池上动态之美,动静结合。D.“更作荷心万点声”一句使全诗意境升华,让我们感受到物境和人们心境的和谐交融。26.抖音微视频是当今很火爆的一种表现形式,小文同学想将这首诗歌前两句的意境,用抖音微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请帮他完成下面的脚本。抖音脚本(部分)诗句展示的画面内容修辞解说预期表达效果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春雨过后的池塘水面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现出_______【答案】25.B26.比喻

春雨过后池上异常平静的状态。【解析】2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B.有误,这首诗借东风、垂杨、荷花等物象,描绘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并非“秋景图”;故选B。26.本题考查句子赏析。“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意为:骤雨过后,蓄满水的池塘平静无波;清澈的池水犹如一面明镜,映照出屋角檐楹。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池水比作明镜,生动形象表现出雨后池水的清澈明亮。(23-24六年级上·山东烟台·期中)野池唐·王建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①结实蒲②叶齐。川口③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注释】①川口:河口。27.这首诗歌从体裁上看是。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植物的景象。28.作者通过诗中“蜻蜓上下鱼东西”一句体现了自己对生活的向往之情。【答案】27.绝句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28.闲适(自由)【解析】27.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①空,近体诗一般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其中,律诗一般是八句,绝句是四句。依据上述规律可知,本诗属于绝句。②空、③空,“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句意是野外的池塘水满的已经连到河堤,菱花已经结了果实,蒲叶茂盛生长。依据句意可知,“野池水满连秋堤”描绘了池水的涨满的景象,“菱花结实蒲叶齐”描绘了植物的茂盛(或果实的丰硕)的特点。28.本题考查分析坐着思想刚拿的能力。“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句意是河口雨过天晴,风也停止了,蜻蜓上下翩飞,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诗人雨后自在闲适的看蜻蜓翩飞,鱼儿游动,惬意而满足。依据句意可知,这是侧面体现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前之情。据此可概括为:闲适(或自由)。29.(23-24六年级上·山东济宁·期中)阅读诗歌,回答小题。夏意苏舜钦(宋)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注释】①席:竹席。②流莺:即莺。流;指其鸣声婉转。(1)全诗描绘了院深席清、树阴满地、四幅夏日画面。(2)全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答案】(1)石榴开遍梦觉流莺(2)于炎炎夏日悠闲旷达(怡然自在)的心情【详解】(1)本题考查画面描绘。一空:“石榴开遍透帘明”,写诗人透过帘子看见石榴花开得正艳,可概括画面:石榴开遍。二空:“梦觉流莺时一声”,写作者午睡醒来,耳边传来一阵阵黄莺的啼叫声,可概括画面为:梦觉流莺。(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情感。“别院深深夏席清”写午睡的场所,“深深”说明别院深幽寂静,因为寂静,而感到了“清”,使人直观地感觉到在这里午睡的宜人。“石榴开遍透帘明”写院外的环境。院内屋中是一味清凉,窗外榴花盛开,透过窗帘,仍能感觉到它艳丽的色彩。“树阴满地日当午”点出中午这个时间,说庭院深深,午时也绿阴遍地,凉意沁人,午睡的各项条件都已具备。诗的前三句着力在炎热的夏天描绘出一派清幽的世界,以衬托午睡的舒适。“梦觉流莺时一声”跳开午睡,直接写梦醒,梦醒后宁谧,又通过不时传来断续的莺声来反衬。睡醒后恬静舒适,睡觉时恬静舒适也就可想而知了,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虚怀若谷的心境。(23-24六年级上·山东烟台·期中)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30.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红军“长征图”,请你仿照下面的例子加以概括。31.读资料,完成练习。ㅤㅤ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430余人,他们平均年龄不到30岁。红军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根据资料可知,本诗中写的这五件事,仅仅是整个长征中的五个“点”,而本诗中“,”描述的才是整个“面”,这种写法叫“”。【答案】30.乌蒙(乌蒙山)金沙(金沙江)泸定(泸定桥)岷山3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点面结合(由面及点)【解析】30.本题考查理解诗意。“乌蒙磅礴走泥丸”写越乌蒙(乌蒙山);“金沙水拍云崖暖”写渡金沙(金沙江);“大渡桥横铁索寒”写抢泸定(泸定桥);“更喜岷山千里雪”写翻岷山。31.本题考查写作特点。点面结合,是写作方法,指的就是详写和略写的相结合。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全诗的统领。“远征难”三个字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间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然而面对长征途中的千难万险,铿锵有力的“不怕”二字,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勇敢顽强,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也明显暗示了围追堵截的敌军在红军战士眼里更是不值一提。“等闲”意思是“轻易;随便;平常”。“等闲”两字将困难轻轻一描,呼应了“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蔑视敌人、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蓝图,是“面”的体现。诗中的过五岭、越乌蒙、渡大渡河、抢泸定桥、翻岷山都是具体的战役、困难的相关描写,这是“点”的描写。有点有面,点面结合,高度概括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给整首诗奠定了轻松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23-24六年级上·山东·期中)野池【唐】王建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川口①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注释】①川口:河口。32.从体裁上看这首诗是。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植物的景象。33.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32.(七言)绝句满溢丰茂(或“繁茂”“茂盛”“果实丰硕”亦可)33.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和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解析】3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内容理解。《野池》体裁是七绝(七言绝句),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绝,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全诗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韵、粘对等方面有严格的格律要求。“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意思是野外的池塘水满的已经连到河堤,菱花已经结了果实,蒲叶茂盛。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满溢,植物结果、繁茂的景象。33.本题考查诗歌情感把握。诗歌大意:野外的池塘水满的已经连到河堤,菱花已经结了果实,蒲叶茂盛。河口雨过天晴,风也停止了,蜻蜓上下翩飞,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满溢,植物结果、繁茂的景象。表现出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则表现出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34.(23-24六年级上·山东淄博·期中)阅读诗歌,回答问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A.第一句写雨前,将乌云密布滚滚而来的态势比作打翻的墨水,一场大雨蓄势待发。B.第二句写雨中,将密集的雨点比作跳跃的珍珠,展现了暴雨的迷乱与壮观。C.后两句写雨后,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乌云,日出云开,水天相接,万物焕然一新。D.全诗着眼一个“醉”字,醉的人,醉的景,还有一份愁绪万千的醉的情。(2)这首诗中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试着用你自己的话为这四幅画命名。【答案】(1)D(2)示例:黑云翻墨图白雨跳珠图狂风吹散图雨过天晴图【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理解与分析。D.本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选项“愁绪万千”理解有误。(2)本题考查诗句理解与图画概括。第一句“黑云翻墨未遮山”,把乌云比作“翻墨”,描绘了暴雨来临前乌云密布的景象,是一幅“黑云翻墨图”;第二句“白雨跳珠乱入船”,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描绘了暴雨忽至、雨点密集的景象,是一幅“白雨跳珠图”;第三句“卷地风来忽吹散”,描绘了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的景象,是一幅“狂风吹散图”;第四句“望湖楼下水如天”,描绘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是一幅“雨过天晴图”。(23-24六年级上·上海闵行·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甲】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乙】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35.甲的作者是,甲标题中“西江月”是,乙的作者是。36.词语解释:别枝:;

排闼:;37.对上面两首诗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甲的上半部分描写了喜鹊、蝉等景物,看似热闹,实则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B.甲乙都通过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C.甲中“路转溪桥忽见”,前面“路转”,后面“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到了茅店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D.乙诗既写出了湖阴先生居所的清幽环境,同时也表明了主人的勤劳、爱整洁,通过手栽花木写出了他的生活品位,而甲描摹了一幅秋天江南山村月夜图,充满了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答案】35.辛弃疾词牌名王安石36.横斜突兀的树枝推开门37.D【解析】35.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词是诗歌的另一种形式。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从长度分小令(59字以下)、中调(59—90)和长调(91以上)。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声调上都有规定。《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词人辛弃疾所写的一首词,“西江月”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本诗为第一首。这首诗是题写在湖明先生杨德逢家屋壁上的。本诗描写了优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描述着自己对这种生活的喜爱之情。36.本题考查解释词语。第①空:“明月别枝惊鹊”的意思是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别枝:横斜突兀的树枝。第②空:“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意思是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排闼:推开门。3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分析。D.甲词是辛弃疾被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描写黄沙岭夜里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的情景。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出夏夜的山村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故选项中所说的“秋天江南山村月夜图”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D。(23-24六年级上·四川成都·期中)欢欢爱上了读古诗,想和大家共同阅读诗歌,感受诗中的情感,相信你也会爱上诗歌的。送魏二唐·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38.诗歌第二句中的“凉”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39.诗歌第三四句想象魏二梦里听见猿啼,难以入眠,诗人以此表达怎样的情感。【答案】38.“凉”不仅写出了秋风秋雨中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更写出了此时因朋友分离而倍感凄凉的内心感受。39.对朋友的留恋,对友人离去的惆怅。【解析】38.本题考查词句赏析。“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这句是说诗人为魏二在江楼饯别,二人喝的酩酊大醉,江上秋风阵阵,送来桔柚的芳香。(诗人)进入船中,忽然淋上一头潇湘冷雨,所以浑身震颤,心头更是无限凄凉。这里写的“江风引雨入舟凉”不仅写出了江风夹杂着雨水吹入船中给人的寒冷之感,也给全诗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诗人的心头也是凄凉无比的,所以这个“凉”字融情于景,景情交融,是全诗的诗眼。39.本题情感主旨。“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一句是说诗人不知道友人的旅程终点在那遥远的潇湘之水何处,但当友人午夜梦回之时,清幽的猿声更催人愁。所以这句诗是诗人以“忆”为友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途孤寂的场景,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所以这种想象即由实入虚,拓展诗歌的表现空间,让诗歌更具有朦胧之美,也能抒发诗人对友人即将远行的依依惜别与惆怅感伤之情。40.(22-23六年级上·山东威海·期中)诗歌鉴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1)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B.“卷地风”交代了雨过得快的原因。C.三、四两句描写雨止天晴、水天一色的壮阔景象。D.这首诗描绘了望湖楼初秋时节的美丽雨景。(2)小韵觉得本诗每一句都是一幅画,请你用文字描绘出其中一幅。【答案】(1)D(2)翻滚的乌云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大雨激起的水花如散落的珍珠,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风雨后,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描绘出一幅画即可)【详解】(1)本题考查诗文鉴赏。D.根据诗题提示的时间“六月二十七日”可知,展现的是夏日之景,而非“初秋时节”;故选D。(2)本题考查描绘画面。结合诗意描绘。诗意: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示例:这片黑云,顺着风势吹来,也顺着风势移去。还不到半盏茶工夫,雨过天晴,依旧是一片平静。水映着天,天照着水,碧波如镜,又是一派温柔明媚的风光。(23-24六年级上·黑龙江大庆·期中)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41.下面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两句写庭前的景色,突出了湖阴先生居住环境干净、优美的特点,侧面烘托了主人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B.诗歌后两句用“护田”和“排闼”两词,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还体现了诗人在退居时期仍有对高洁清雅品格的喜爱和向往之心。C.诗歌赞美了庭院的清幽,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肯定,也流露了诗人对这种可望而不可得的生活的无奈和苦痛。D.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韵味深长。42.诗的后两句采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41.C42.诗人运用了对偶、拟人、借代的修辞手法,把山水写得有情有趣。“一水”对“两山”,整齐美观,音律和谐。山水本是无情之物,运用拟人,诗人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惜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水人的情思,构思极其巧妙,令人叫绝。水环绕绿色农作物,用色彩绿色代替植物,突出了植物的翠绿与景致的优美。【解析】4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C.这首诗主要是赞美湖阴先生的庭院清幽以及湖阴先生的高雅生活情趣。诗中并没有流露出诗人对这种生活“可望而不可得的无奈和苦痛”,整首诗的基调是积极的、充满赞美的;故选C。42.本题考查手法。在“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中,“一水”与“两山”相对,“护田”与“排闼”相对,“将绿绕”与“送青来”相对。这种对仗工整的句式,从形式上看,使诗句整齐美观,读起来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护田”和“排闼”这两个词将水和山拟人化。对于水来说,“护田”表示水像人一样守护着田园,赋予了水以人的情感和行为,体现出一种护惜之情。对于山而言,“排闼”是指两山像人一样推门而入,“送青来”则表示山给人送来青葱的山色,仿佛山对人有着一种友爱之情。通过拟人手法,将山水这些原本无情的自然之物变得有情有趣,化无情为有情,巧妙地表达出山水与湖阴先生居所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也体现了诗人对湖阴先生居住环境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在“一水护田将绿绕”中,“绿”字运用了借代的手法。这里的“绿”指代绿色的农作物,用农作物的颜色来代替农作物本身。这样的写法简洁而形象地描绘出田园中农作物翠绿茂盛的景象,突出了植物的翠绿,同时也从侧面烘托出整个景致的优美,给读者留下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23-24六年级上·山东烟台·期中)遥碧亭杨杰幽鸟①无心去又还,迢迢②湖水出东关③。暮云留恋飞不动,添得一重山外山。[注]①幽鸟:鸣声幽雅的鸟。②迢迢:水流绵长的样子。③东关:关隘名。43.本首诗通篇写景,抒发了诗人的情感。44.同学们读了此诗后都非常喜欢,大家在课堂上交流了自己的读诗感悟,请依据示例,说说你对诗歌后两句的赏析吧。示例:诗的前两句写鸟儿在亭内事外自由飞翔,忽而远去,乍又飞还;从亭内往东望去,一派浩渺湖水,波光粼粼,荡荡涌流。真是浅白平易,朴素秀美啊!【答案】43.沉醉山水的愉悦和闲适自得之情44.示例:诗的后两句写遥碧亭的山光水色使云儿留恋,沉沉云霭,留滞在山间不肯离去,远远望去似乎在连绵的峰峦中又添上“一重山”。真是想象奇特,饶有情趣啊!【解析】4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分析。这首诗的大意是:从幽深林中无心飞去的鸟儿,不知为什么又飞了回来。但见茫茫碧绿湖水,远远地流出东关之外。也许是暮云留恋这秀丽的青山,在山边不再飞动,远远望去,好像是山外又添青山一重。暮云本无情,诗人却想象其有情,不然为何不飞动呢?把轻浮流动的云写得如此深沉凝重,别有一种韵味。幽鸟去又还,暮云飞不动,这些景物都富有人情,从侧面烘托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和闲适自得之情。44.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暮云留恋飞不动,添得一重山外山”句的意思是:也许是暮云留恋这秀丽的青山,在山边不再飞动,远远望去,好像是山外又添青山一重。夕阳落山,暮色渐重。天边的云彩好象留恋这美丽的晚景似的纹丝不动,在那远山之外似乎又增加了一层山峦一般。诗句描状暮色中的白云。暮云本无情,诗人却想象其有情,不然为何不飞动呢?正因其不动,才会有后句,使人错认是一层远山。把轻浮流动的云写得如此深沉凝重,别有一种韵味。从后句又可看出云在天边地平线上不高之处悠游、徘徊,其形状起伏不平,仪态万千,像一重新的山一样。据此仿写即可。(23-24六年级上·上海松江·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书湖阴先生壁(其一)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45.标题中“书”的意思是。46.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了居住环境的干净、幽雅。B.诗歌后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山水以人的情态,化静为动。C.诗歌写景时从院外写到院内,表现了湖阴先生恬然淡雅的性情。D.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答案】45.书写,题写46.C【解析】45.本题考查字词的意思。“书湖阴先生壁”的意思:书写在湖阴先生墙壁上的诗歌;题:书写,题写。46.本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和分析。C.“从院外写到了院内”有误,从“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到“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可知,“茅檐”“花木”这是院内之景,“水”“田”“两山”这是院外,应该是由近及远,先写的是院内,接着写周边的水田,最后写远处的大山。故选C。(23-24六年级上·上海普陀·期中)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甲]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乙]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47.[甲]诗作者是代诗人孟浩然。[乙]诗作者是宋代诗人。48.对两首诗的体裁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绝句 B.律诗 C.乐府 D.散文49.[甲]诗中“暮”的意思是;[乙]诗中“翻墨”的意思是。50.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抒写长江夜色,依依惜别。 B.[乙]诗书写豁达心胸,酣畅淋漓。C.[甲]诗将复杂人生感受融入江景。 D.[乙]诗用新颖比喻描写西湖骤雨。【答案】47.唐苏轼48.A49.傍晚,太阳落的时候;比喻像打翻的墨水一样50.A【解析】47.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第一空:《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第二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共有5首,其中第一首最为著名。48.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这两首诗都是四句,属于近体诗,故都是绝句。故选A。49.本题考查字义。日暮客愁新: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暮,傍晚,太阳落的时候。黑云翻墨未遮山: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50.本题考查诗歌赏析。A.根据诗题“宿建德江”和“客愁”可知,甲诗描写建德江夜色,抒发自己的羁旅之愁。故选A。(23-24六年级上·上海奉贤·期中)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甲】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51.【甲】诗中“烟渚”的意思是,【乙】词中“西江月”是这首词的。52.对【甲】【乙】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的作者是唐朝诗人孟浩然,【乙】的作者是宋代词人辛弃疾。B.【甲】【乙】都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角度来描写作者看到的景色。C.【甲】【乙】都抓住富有特点的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D.【甲】通过月色衬托诗人内心的愁苦,【乙】通过月色衬托作者恬静愉快的心情。【答案】51.笼罩在烟雾下的江中陆地词牌名52.B【解析】51.本题考查词语释义和文学常识。第一空:移舟泊烟渚: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烟渚,笼罩在烟雾下的江中陆地。第二空:“西江月”是词牌句,规定了词作的格式。“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52.本题考查诗歌赏析。B.甲诗中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意思是: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是视觉描写,并没有听觉和嗅觉。故选B。53.(23-24六年级上·四川成都·期中)欢欢引用诗歌《七律·长征》来丰富自己的演讲稿内容,请你帮她赏析。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请简要赏析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2)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运用想象和夸张的写法,描绘了红军长征途中所经过的壮丽景色,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2)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详解】(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意思是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作者俯瞰五岭和乌蒙山这两个典型的高山峻岭,以点带面地描绘了“腾越五座岭”和“疾跨乌蒙山”两幅“长征图”,这两句写出了红军对山的征服。“逶迤”“磅礴”之崇山高岭,但在诗人的眼里却如小小细浪以及小小的泥丸,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写法,是诗人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腾”和“走”的动态化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既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反衬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主旨。本诗记叙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震惊全球的历史事件的革命史诗。它不仅以精炼之笔高度地概括了红军夺关杀敌的战斗历程,而且用革命的激情艺术地、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逶迤”、“磅礴”“细浪”“泥丸”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的精神。“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23-24六年级上·山东泰安·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54.对本诗的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无苔”二字写出了庭院内无时不净,无处不净。B.“畦”字不仅说明花木数量和品种之多,还交代了花木的整齐、幽深和单调。C.花木成畦手自栽中的“自”是在称赞主人亲力劳作,勤勉简朴,深得隐居之趣。D.“护田”和“排闼”的典故均出自《汉书》。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田园。排闼,开门。55.对诗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侧面烘托了主人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B.诗歌后两句对仗工整,结构严谨,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把山水描写得有情且有趣。C.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联,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韵味深长。D.诗歌景物描写极具层次,从院内写到了院外,多角度观察,由远及近,既表达对主人的赞叹,又具体写出了山水的情态。【答案】54.B55.D【解析】54.本题考查诗词的理解和辨析。B.有误,“花木成畦手自栽”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一个“畦”字不仅交代了花木的整齐,还说明了花木品种和数量之多,既整齐又不单调。故选B。55.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D.有误,从诗中来看,“茅檐”“花木”这是院内之景,“水”“田”“两山”这是院外,应该是由近及远,先写的是院内,接着写周边的水田,最后写远处的大山。故选D。(23-24六年级上·山东威海·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七律·长征红军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