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下来了》一课三研过程性资料_第1页
《落下来了》一课三研过程性资料_第2页
《落下来了》一课三研过程性资料_第3页
《落下来了》一课三研过程性资料_第4页
《落下来了》一课三研过程性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课三研过程性资料科学活动《落下来了》设计意图:在几次户外活动时,我看到孩子们喜欢去捡飘落下来的树叶,他们兴致勃勃地从地上捡起树叶往上扔,看它们落下来的样子,还一边玩一边欢呼:“掉下来啦!掉下来啦!”。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幼儿的身边取材,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生成课程,于是设计了此次科学活动《落下来啦!》,希望通过游戏引起孩子们对探索物体下落的兴趣,引导他们在“玩中学”在“玩中求发展”。就如《纲要》中所说:“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发现和感觉到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自己身边,保持永久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第1研时间2024-4-2班级小班活动设计活动目标:1、通过游戏引起幼儿对落体现象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2、初步尝试做简单的记录。3、使幼儿乐于探索,能大胆表现。活动准备羽毛,胶袋,塑料积木/纸巾筒,纸蜻蜓若干,记录表,彩笔,音乐。活动过程:一、玩抛气球引起幼儿兴趣。出示几位会在空中“跳舞”的小客人:羽毛、胶袋、积木、纸蜻蜓,教师在幼儿操作前提出要求:让它们落下来,看看它们是怎样在空中“跳舞“的?幼儿对羽毛、胶袋、积木比较熟悉,好奇为什么这小小的纸条叫纸蜻蜓呢?当我请一位幼儿举起纸蜻蜓往下落时,看到小纸条转起来了,他们都表现得很兴奋,在我接下来提出要求时,幼儿已经蠢蠢欲试了。二、幼儿开始动手自由探索,教师关注每个孩子引导他们仔细观察。我和幼儿一起到中间的空地上去玩游戏,我们让不同的物体落在地上,并及时和幼儿交流它是怎样落下来。但部分幼儿注意力集中在玩纸蜻蜓上,其它三种材料玩得比较少,要老师不停的提醒:“胶袋玩过了吗?”、“我们试试羽毛好吗?”。而且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运用词语表达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比如一位幼儿刚把胶袋落下,我问她:“你看到胶袋是怎么落下来的?”她用手在空中比画了一下说:“这样落下来的。”他们能用到的词语局限于“这样的”、“那样的”。三、集体讨论,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和大家交流自己的发现。我们围坐在一起,将幼儿的观察进行整理。我偏重于把幼儿的回答往预设的方向引导,感觉有些吃力。比如我问胶袋的下落样子时,幼儿把手扭动起来说:“这样子落下来的”,我问:“这像我们学过的什么线条吗?”看幼儿答不出来,我用手指在空中一边描画一边引导:“弯弯曲曲的是什么线条?”直到有些孩子可以说出波浪线、曲线,我才进入下一个问题。此环节幼儿喜欢手舞足蹈的模仿,由于我们是围坐在地上的,没有固定的位置,导致活动常规有些混乱。四、尝试记录,引导他们用“画线条”的方式记录下观察结果。教师交代要求,幼儿开始在记录表上画线条。大部分幼儿的记录结果是:羽毛和胶袋的下落过程用弧度不同的曲线表示,积木用直线表示,纸蜻蜓用螺旋线表示。我们把全班幼儿的记录表展示在黑板上进行简单的小结。五、延伸:设计一些落体游戏,如“托气球游戏”、“吹鸡毛游戏”等,启发幼儿继续观察生活中的落体现象。调整意见1、幼儿没有玩纸蜻蜓的经验,他们把注意力都集中在纸蜻蜓上,忽视了其它三样材料,没有做到带着问题去探索;塑料积木有一定的重量,在抛落的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2、在活动中,我拘泥于活动的预设答案,对幼儿的回答欠缺回应策略,未能及时归纳和启发。比如当幼儿扭动身体模仿时,我只是不停地引导幼儿去联想到线条,为下面的记录做铺垫。其实在这里,我可以请几个幼儿来表演一下,用肢体动作来模仿不同物品下落的样子,正适合小班幼儿动得多说得少的年龄特点,通过肢体模仿以更深入地了解幼儿的想法,帮助幼儿归纳提炼。也解决了有的幼儿对讨论不感兴趣,教师引导语较多,幼儿发言得较少的问题。方案是“死”的,人是“活”的,教学现场千变万化,我们更应该以幼儿为中心,顺应幼儿的兴趣和需要。3、在幼儿探索的环节,因为我事先没说清楚要求,有的幼儿是先抛起材料使其落下的,有的幼儿是先高举材料然后松手使其落下的,加上开放式的场地,导致常规有些混乱,因此,我需要思考如何能使幼儿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下有目的地自由探索。第2研时间2024-6-5班级小班活动设计活动过程:一、玩抛气球引起幼儿兴趣。出示几位会在空中“跳舞”的小客人:羽毛、胶袋、纸巾筒、纸蜻蜓,。教师在幼儿操作前提出要求:让它们落下来,看看它们是怎样在空中“跳舞“的?我请一位幼儿示范让羽毛落下来,先把羽毛举到最高的位置,快速松手,羽毛往下落。二、幼儿开始动手自由探索,教师关注每个孩子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幼儿操作过程中,我注意到地上不停地有纸巾筒落地“咚”、“咚”、“咚”的声音,于是我马上调整策略,故作玄虚地问孩子们:“你们听到有什么声音吗?”,他们有的停下来,像是在寻找声音的来源,我追问:“哪位‘小客人’落在地上喊疼呀?”一位幼儿马上领会,说:“纸巾筒落下来有声音的。”我帮其归纳:“原来纸巾筒是‘咚’的一声落下来的。”接着幼儿又纷纷尝试不同材料。三、集体讨论,引导幼儿用肢体动作模仿,说出自己的发现。以纸蜻蜓为例:我先让幼儿站起来用身体模仿纸蜻蜓下落的样子,有的幼儿马上平举双手原地转了起来,有的幼儿用臀部绕起了圈圈,我请了比较典型的几名幼儿上来表演;接着让幼儿坐下来用手指头模仿,启发思考:“可不可以用我们的手指头表演一下纸蜻蜓落下来的样子?”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把食指举到最高,一边绕圈一边玩下落;最后引导幼儿说出纸蜻蜓的下落轨迹,手指就相当于无形的画笔,幼儿很容易就联想到线条。四、尝试记录,引导他们用“画线条”的方式记录下观察结果。教师交代要求,幼儿开始在记录表上画线条。幼儿的记录的较快,的出共同的结论:羽毛和胶袋的下落过程用弧度不同的曲线表示,积木用直线表示,纸蜻蜓用螺旋线表示。我们把全部记录表贴在黑板上,请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记录结果,幼儿在介绍时非常兴奋,都使劲往前挤,常规略显混乱。对于不同画法的记录结果,我尽可能地尊重不同幼儿的不同想法。五、自由表现。随着一首优美的乐曲,用自己的身体动作表现这些物体下落的样子,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音乐,每个孩子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六、延伸活动。设计一些落体游戏,如“托气球游戏”、“吹鸡毛游戏”等,启发幼儿继续观察生活中的落体现象。调整意见本次活动较第一次效果有所提高。针对第一次活动中的问题,我及时做出了调整,首先问题的设置层层递进,由简入深。其次,本次活动层次更显清晰,环节衔接更顺畅,经过第一次活动和反思,我明显感到对整个活动有了整体性的把握,环节过渡也自然很多。如果把教学对像调整为中班幼儿,那么他们的回答应该会更丰富有趣,肢体表达会更多样的。我也发现了活动中操作的不稳定性,。比如胶袋一般情况下是左右摇摆下落的,但有时它也会垂直下落。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也为了让幼儿更准确地做出区分,所以在第三次活动之前,我把各种材料一般情况下比较典型的下落过程用DV拍了下来做成PPT,让幼儿操作完后观看PPT,然后在集体讨论。另外,受到纸巾筒“咚”的声音的启发,我在第三次活动的开始环节设计了《苹果落地》的动画,由一个由声音引起幼儿对落体现象的关注,既刺激幼儿的听觉,又富趣味性。而针对评价记录表过程中混乱的现象,我准备了照相机以便即时把幼儿的记录结果拍下来,把每位幼儿的记录表展示在宽大的电教白板上,这样就不会发生推挤拥堵的现象。第3研时间2024-6-12班级中班活动设计活动过程:一、刺激听觉,激发兴趣。引出落体现象。听到“咚”的一声,带着疑问看到了《苹果落地》PPT动画,原来是苹果落地发出的声音。我追问“平常我们还见过有什么东西往下落的呢?”幼儿踊跃发言“树叶”、“桔子”、“飞机”(幼儿的理解是高处的东西都可以往下落)。二、出示材料,自由探索。请出“小客人”:纸巾筒、羽毛、胶袋、纸蜻蜓。教师问:“它们是谁?你在哪里见过?有什么用的?”结合生活经验,幼儿展开热烈的讨论。玩游戏“落下来啦”,看看它们是怎样在空中落下来的。幼儿探索时,我注意及时捕捉亮点,比如一个孩子发现纸巾筒落下来时“咚”的一声,胶袋落下来时没有声音的,我提示他:“可以试试,一手拿纸巾筒一手拿胶袋,同时松手看看它们落下来有什么不一样?”这个男孩子尝试了几遍,兴奋地有跑过来对我说:“老师,纸巾筒是很快落下来的,你看!”我追问:“为什么一个快,一个慢呢?”这时周围的幼儿也加入了讨论“这个重一点,那天轻一点”,我再引导幼儿尝试比较其他的材料。三、观看物体下落的视频,集体讨论。(启发幼儿的肢体语言)看视频观察不同物体下落的样子,引导幼儿先站起来用身体模仿,再坐下了用手指模仿,最后用语言和大家交流自己拟画的轨迹像什么。由于是开放式的场地,他们用肢体动作表现的更伸展,更形象。中班幼儿更能用准确的词语进行描述,如“咚”的直直地落下来、“扭来扭去”落下来、“像蝴蝶一样”、“飘”下来、“转圈圈”、“旋转”落下来等。四、观察记录,介绍自己的记录结果。教师引导幼儿利用线条作记录。配课老师即时把幼儿已完成的记录表拍下来链接电脑。幼儿看到自己的记录表放大显示在打屏幕上时,表现的很自豪,主动向同伴们介绍自己的记录结果。这时几个孩子由衷的感叹:“她画得真好!”、“我觉得他画得很像,纸蜻蜓就是这样的。”看来孩子们已经开始学会发现和欣赏别人的优点了。五、自由表现随着一首优美的乐曲,教师带领幼儿用身体动作表演这些物体下落的样子,在轻松的氛围中每个孩子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将艺术融入了科学,进入活动的尾声。六、延伸活动。设计一些落体游戏,如“托气球游戏”、“吹鸡毛游戏”等,启发幼儿继续观察生活中的落体现象。教学反思从开始时的不自信到后来逐步找到科学课的感觉;从一味背教案到充分关注、尊重幼儿;这次活动,让我真切感受到自己的变化和成长。通过本次教研,我主要有如下思考和收获:1、教师要善于把握幼儿生活、学习中的教育契机,从幼儿的现有经验出发。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发幼儿的思考和探索。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开放的心胸、灵活的思想和善于发现的眼睛。像《落下来啦》这个活动起初只是来源于孩子们的户外游戏,教师发现幼儿对落体现象的兴趣,便及时把握住这一教育契机,以几种典型的下落轨迹为载体,开展了这个活动。2、活动前熟悉材料,明确要求,让幼儿带着任务参与活动。像第一次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只停留在新奇事物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