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CATALOGUE
•暑假训练01论述类文本阅读------------------------------------------03
•暑假训练02人物传记阅读-------------------------------------------16
暑假训练03新闻报告阅读-------------------------------------------32
•暑假训练04小说阅读-----------------------------------------------47
•暑假训练05散文阅读-----------------------------------------------61
•暑假训练06文言文阅读---------------------------------------------73
•暑假训练07古诗词鉴赏---------------------------------------------82
•暑假训练08语言综合选择-------------------------------------------89
•暑假训练09语言表达-------------------------------------------------100
•暑假训练10写作---------------------------------------------------106
暑假训练01论述类文本阅读
经典谩故
【浙江诸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期中考】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莫把汉学当国学
日前,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携带《曹寅与康熙》等新书来华举办首发式,并在多所高校进行讲
座,在学界和媒体引发新一轮“汉学热”。但笔者以为,“汉学”当热,然不可将之混同为“国学”。
汉学是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历经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
派汉学,以及侧重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中国学”等几大阶段,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面对中国浩瀚
的文化和复杂的现实,汉学家们皓首穷经、著书立说,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带动了中外文
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的文明进程。比如,欧洲“启蒙运动”就深受来华传教士介绍的儒学的
启迪。
不过,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其中,二十世
纪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国内曾分别兴起一股“汉学热”,原因是这两个时段中国社会变动剧烈,
思想争鸣活跃,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此次史景迁访华
引发的新一轮“汉学热”,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国人试图借助汉学对自己国
家崛起和文化复兴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印证和调适。不难看出,汉学不仅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
还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也能了解自己在
世界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
然而,汉学虽有重要价值,但亦不可无限拔高。因为,汉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西学”,是西方人用
西方价值观念、学术范式来研究中华文化的学问。对汉学家而言,中华文化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客观对
象,就像实验室的试验品或博物馆的展览品一样,很难内在于自己的生命,灌注以自己的情感,更很少
负有弘扬和光大的责任感。
但是,中国人注定做不了中华文化的旁观者。因为千百年来积累沉淀下来的中华文化,亦即通常所
说的国学,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正如国学大师章太炎所言:“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
之源泉也。”所以,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学者,须对国学有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
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否则,遗失国学就等于抛弃了传统,丢掉了根本,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
脉,整个国家和民族就会得历史失忆症和精神分裂症。
令人遗憾的是,百余年来中国人一度迷失国学,崇拜西学,形成了一种与“西学心态”互为表里的
e
“汉学心态”——前者指试图以西学取代国学,后者指像汉学家一样把国学仅视为学术研究的对象,不
再用生命和情感去体验并证实国学的优美价值。尤其是近些年,中国学界还出现了以获得外国汉学奖项
为荣,谋求学术名望乃至经济利益的灰色学术现象。上述现象的实质是国学的“汉学化”。如任其发展
下去,国学将会变成一种“在中国的汉学”,而汉学乃至西学则会变成“在中国的国学”。
总之,汉学当热,但不能将之混同为国学,更不能以之取代国学。我衷心祝愿汉学能早日成为国际
显学,更希望中国能大踏步复兴自己的国学,同时热烈欢迎海外汉学回家,使自己成为世界汉学的中
心。
1.下列对“汉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学是中外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一门学问,其研究介绍者主要是欧美国家的学者。
B.汉学已有600多年历史,经历了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和“中国学”等几大阶段。
C.汉学研究不但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文明进
程。
D.汉学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能知道自己的长短与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方
位和价值。
2.关于"汉学与国学”,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学与国学都是研究中华文化,而汉学仅仅把中华文化作为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
B.汉学是用西方价值观和学术范式研究中华文化,国学则注重用生命和情感体验中华文化。
C.国学的产生没有汉学早,国学研究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
D.国学是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中华文化,国学研究应当负有弘扬光大中华文化的责任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世纪国内两次兴起“汉学热”,因而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
华文化的。
B.国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立国的源泉,没有了国学,就丢失了根本、丢失了历史、丢
失了精神。
C.近几年中国学界出现了国学的“汉学化”现象,国学已经变成了"在中国的汉学”,汉学也变成了
“在中国的国学”。
D.作者认为,汉学当热,汉学定能成为显学,但他同时指出汉学不可以取代国学,国学应当快速的复
兴。
【答案】1.A2.C3.B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
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汉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
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A项,“中外学者”错,由原文“汉学是外国
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可知,应是“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故选
Ao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
如"关于‘汉学与国学',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
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C项,“国学的产生没有汉学早”无中生有。“国学
研究仅有100多年的历史”张冠李戴,原文第三段开头为"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100多年
的历史”。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
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
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A项,因果倒置,“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
国以及中华文化的”是原因。C项,未然说成已然,“已经变成”"也变成"不正确。原文是“如任其
发展下去,国学将会变成一种'在中国的汉学'”。D项,说法绝对,"汉学定能成为显学”错误,原
文是“祝愿汉学能早日成为国际显学。”故选九
「经典集训
一、【黑龙江哈尔滨六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期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文艺原创力是具有独一性的文艺创新能力,它基于文艺家对生活与现实的全新思考和把握,并有着
创造性的艺术呈现。提升文艺原创力是推动当代文艺创新、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前提。而坚定
文化自信对于提升文艺原创力意义重大。
提升文艺原创力必须杜绝平庸,拒绝重复。黄庭坚有言:“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文艺创作就需要弘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当代文艺产品,如文学、影视、音乐、绘画乃至更广泛的文
化产品,要成为精品,要拥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精神能量,就必须把创新理念贯穿文艺生产的各个方
面。文艺创新不能凌空蹈虚,艺术之花需绽放在历史与现实的沃土上。伟大的作品具有对个体、民族、
国家命运最深刻的把握。文艺家对历史与现实的全新视角与观照是形成文艺原创力的关键。历史与现实
为文艺创新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原创资源,当代文艺实践也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当代文艺工作者有
着良好的创作环境和创新机遇,但只有具备足够的文化定力和审美独立性,坚定对民族、国家、时代的
文化自信,并将民族的审美特性融入个人的艺术追求中,才能超越前人,创作出体现时代精神的作品。
如果在文化自信上出现问题,在美学追求上出现动摇,一切以被外国人接受或者以市场热捧为追求,就
不可能创作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精品力作。
文艺创新不能为创新而创新,更不能执着于虚妄怪诞。在文艺创作中,大胆创新、勇于突破与追求
怪诞、故弄玄虚有着本质的不同。大胆创新之作,能够在前人的成就中探索艺术的未知领域,在题材、
风格、手法、形式上突破固有规则,达到前人不曾达到的艺术高度。但怪诞之作并无真诚的艺术追求,
表面上大胆新颖,实质上难以掩饰内心的不自信。中国书法史上,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代的颜真
卿、柳公权、欧阳询、张旭、怀素,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的赵孟#肌明代的董其
昌……一代代的书法大家就像跑着“接力赛”,走正道,有耐力,在继承传统、发扬传统的基础上勇于
创出自家面目,登上书法艺术高峰。他们的身上,体现着不懈的创新努力。但当代一些所谓书法家,把
书法创新等同于笔墨杂耍,刻意求新求怪,哗众取宠,偏离了中国书法本质规律。这种现象在其他艺术
门类中也有不同表现。
只有不断提升文艺原创力,以持续不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为敏锐而全面地反映时代、
引领时代,从而更好地讲好当代中国故事,有效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才能使我们的文艺产品在国际文
化竞争中赢得先机,收获赞誉,从而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耸立起文艺创作新的“高峰”。
(摘编自叶青《提升文艺原创力要杜绝怪诞和平庸》)
1.下列关于文艺原创力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艺原创力是文艺家在对生活与现实的全新思考和把握的基础上,在作品中真实反映生活与现实的
文艺创新能力。
B.坚定文化自信是提升文艺原创力的重要保证,形成文艺原创力是文艺家对历史与现实的全新视角与
观照的关键。
C.提升文艺原创力需要创新,只要具备良好的创作环境和创新机遇,以及足够的文化定力和审美独立
性,就能超越前人。
D.提升文艺原创力是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也为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兴盛指明
了一条道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点出文艺原创力的概念,中间阐明提升文艺原创力的注意事项,最后强调提升文艺原创力
的作用。
B.第二段引用黄庭坚的名言,从文艺家创作的角度来论证,是为了说明文艺创新能够增强民族文化自
信。
C.文中通过对比古代一些书法大家和当代一些所谓书法家创作上的不同追求,强调提升文艺原创力不
能执着于虚妄怪诞。
D.文章从两方面对如何提升文艺原创力加以论述,在行文中还指出了提升文艺原创力与增强文化自信
之间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成为精品的文艺产品往往弘扬了创新精神,把创新理念融入其中,并且立足于历史和现实,深刻把
握住个体、民族、国家命运。
B.艺术家如果在文化上比较自信,坚持美学追求,那么就不会出现以被外国人接受或者以市场热捧为
追求的情况,从而创作出精品。
C.书法上出现的追求怪诞、故弄玄虚的创作歪风在其他艺术门类中也有,这种做法偏离了艺术的本质
规律,并不是真正的艺术创新。
D.要使我国文艺产品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占据优势就要不断提升文艺原创力,反映、引领时代,讲好当
代中国故事,有效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
二、【山西平遥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期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强调教育教学功能,将书院视作学校,这是宋代书院的一个特点,而其结果就是书院与科举相结
合。它是历史的选择,对书院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自从选士的科举和养士的学校扯到一
起后,学校沦为科举的附庸就成了令人头痛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北宋中后期三兴官学就做出了将二者
剥离的努力,但积重难返。
南宋理学家们也曾有过对官学进行改革的尝试,失败之后,他们弃置官学,转而致力于官方书院的
建设。具体的做法仍然是从批判科举入手。张桢在《重修岳麓书院记》中,指出刘玦建设的目的是“岂
特使子群居佚谭,但为决科利禄计乎?抑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斯道而
济斯民也”。可见岳麓书院并不反对科举,但反对仅仅为了科举。这种态度比较现实,意在科举之外另
辟新径,以达到书院的教育目标。
白鹿洞书院的做法更为灵活,朱熹发布《招举人入书院状》,为即将奔赴临安参加省试的举人办起
了培训班。此举意在利用集训的机会,以理学家讲学修身的一套来修正世俗的科举观念。其用心仍然是
在以书院来匡正迷失方向的官学教育
等到淳熙十四年(1187)朱熹为石鼓书院作记时,他总结历史,观照现实,提出在地方官学之外,
另立门户,创建官办书院,“以俟四方之士有志于学,而不屑于课试之业者居之”。也就是说,在理学
家们看来,官方书院和州县官学同属于国家教育系统,而书院被定位在补充匡救州县官学不足的坐标
上。这与替代官学的北宋初年完全不同,理学家们这时追求的目标是,让官方书院主要作为修正官学沉
迷科举的弊端而存在。
官办书院如何去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呢?理学家们设计的理想目标是,书院不以科举为目的,而以
讲学为指归。关于这一点,朱熹曾清楚地表述为“前人建书院,本以待四方士友,相与讲学,非止为科
举计”。理学家并不泛言反对科举,只将反对的目标锁定在仅仅以科举为目的这一点上,而将大量的精
力倾注于讲学事业,希望以自己理学的教育理想来化解消融书院生徒的利禄之心,培养传道济民的人
才。南宋学者,不分派系,无论朱陆,在对待科举的问题上是基本一致的,既认为“今为士者,固不能
免此”,又对其不可胜言之害深恶痛绝,而希望以“讲学”来予以救正。其“大要”在“续洙泗之正
传”,而“淑诸人者”,无外乎为“忠君、孝亲、诚身、信友,用则泽及天下,不用则无愧俯仰,如是
而已”。至于救正之方,也就是讲学的内容,则各家各派已呈现不同特色,“天理人欲之分”剖析章
明,是张桢、朱熹的长处,“喻义喻利之论”敷阐精至,是陆九渊的强项。
•
(摘编自邓洪波《宋代书院的开拓与进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代的书院为养士的学校,强调教育教学功能,后来与选士的科举扯到一起,沦为科举的附庸。
B.书院有官方和民间之分,官方书院和州县官学同属于国家教育系统,而书院的定位是补充匡救州县
官学的不足。
C.书院并不反对科举,白鹿洞书院就曾为即将参加省试的举人办起了培训班,但书院反对仅仅为了科
举。
D.南宋学者,不分派系,无论朱陆,都对科举不可胜言之害深恶,希望以“讲学”来予以救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学校沦为科举的附庸产生的危害为立论前提,重在分析理学家们对其的化解。
B.文章采用了比喻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手法,突出了理学家们在修正世俗的科举观念方面做出的努力。
C.文章注重分析理学家们对书院的理想的目的,不反对科举,但反对仅仅为了科举,具有辩证意味。
D.文章论证南宋理学家们对官学进行改革的尝试和探索,是按照时间顺序推进的,思路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官办书院要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就应该完全抛开与科举相结合的做法,以自由讲学为要务。
B.理学家们希望以自己理学的教育理想来化解消融书院生徒的利禄之心,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
C.南宋学者,有很多派系之分,有的重在“天理人欲之分”的剖析,有的重在"喻义喻利之论”的敷
阐。
D.经过南宋学者们的不断努力,官办书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官学沉迷科举的弊端的问题。
三、【江西南昌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秦汉时期的反腐败
秦朝对官吏的约束是很严的,制定的反腐败专项法律法规包括《为吏之道》等,突出规定了对官吏
经管物资财产的法律监督,以杜绝贪污。若挪用公款,则以盗窃论罪。如“通一钱者,则蕊为城旦”,
即行贿受贿达到一个铜钱,就要受到脸上刺字并服苦役的刑罚。《秦简•法律答问》中还规定:“令日勿
为而为之,是谓‘犯令';令日为之,弗为,是谓‘废令'"。即法律不允许做却做了或法律要求做而
不做的,均属违法犯罪行为,该受惩罚。这成了后代历朝的反腐立法的榜样。
秦朝的国家政权机关设三大部门。行政机构的首长是丞相,军事机构的首长是太尉,监察机构的首
长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成为制约其他两公的有力工具,负责统率监察官员对所有政府
机关及其官员的违法行为进行纠举弹劾,百官畏之。监察官员被称为“风霜之吏”。监察机构的一般官
员为御史,一部分在朝廷内负责日常的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政府,实施对地方的监察,
因而又称监御史、监察史。常驻地方的监御史地位也相当高,他们常与郡守、郡尉一起,并称“守、
尉、监”。
为了防止任用官吏上的徇私舞弊行为,秦朝还规定“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即被推
荐和任命的官吏犯罪,推荐和任命者须连坐,也即“保任连坐”罪。这一做法,历代封建王朝均有沿
用。
汉代完善了对官吏的考核,逐渐形成了以《上计律》《考功课吏法》为核心的考绩制度,希望通过
强化官吏的考核来建设一支清正廉洁务实的官吏队伍。汉律规定“吏坐受赎枉法,皆弃市”,且子孙三
世“皆禁锢不得为吏”。西汉武帝颁布的《刺史六条问事》正式把“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列为监察的
重要内容,以后历代相沿不绝。
现在大家比较熟知的官员回避制度,就是初创于汉代。当时实行“三互法”,其内容规定:本地人
不得为本地长官,婚姻之家不得相互监临,有血缘关系或婚姻亲属关系的人,不得在同一部门或地区为
官。后历代沿用并不断发展。同时,职务连坐始于商鞅变法时期,到了汉武帝时归纳为“见知故纵之
法”,即对国家官吏实行连坐,上对下、下对上均承担连坐责任,实行责任追究。如果对自己的上级或
下级官吏的违法乱政行为知而不举则坐以同罪。
汉朝的监察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汉武帝时,把全国分成了13个监察部,每部各监若干郡国,
中央设13名刺史为监察官,各负责一部的监察事务,很好地发挥了监察御史的作用,强化了监察工
作。我国最早的举报箱,是西汉赵广汉发明的。汉宣帝时,赵广汉出任颍川太守,令手下人制成可入不
可出的器具,“受吏民投书”。其后,这一制度得到了推广运用。
(选自《历数中国古代反腐败措施》,有删改)
1.下列关于秦朝反腐败措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朝将监察部门设为国家三大政权机关之一,并将掌管监察机构的御史大夫的地位与掌管行政的丞
相、掌管军事的太尉并列,显示了对监察工作的高度重视。
B.秦朝对官吏的约束很严格,专门制定了反腐败的相关法律法规,尤其重视对官员贪腐行为的处罚。
C.秦朝建立了中央和地方两级监察体系。常驻地方郡一级政府的御史又称监御史或监察史,地位次于
郡守、郡尉。
D.秦朝的“保任连坐”规定“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即官员犯罪,其保举者或任用者
也必须承担相应的罪责。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以《上计律》《考功课吏法》为核心的考绩制度,体现了汉代统治阶层希望通过强化官吏考核来达到
促进官员守法、建设清正廉洁务实的官吏队伍的目的。
B.汉代对受贿这种枉法行为的处罚十分严厉,除了犯罪官员要“弃市”,还要取消其子孙三代的为官
资格。
C.汉武帝完善了汉代监察制度,他对全国进行分部监察,颁布了《刺史六条问事》,建立了举报箱制
度。
D.“三互法”是汉代官员回避制度。"三互法”从地域、婚姻、血缘等关系上,规定了官员任职时应
当回避的因素,以防患未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朝的监察官员被百官称为"风霜之吏”,可见他们对政府机关及其官员的违法行为进行纠举弹
劾,确实起到了震慑作用。
B.秦朝的“保任连坐"与汉朝的"见知故纵之法”在立法目的上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为了防止官员任
用上的腐败行为,后者是为了避免上下级官员之间相互推卸责任,不作为。
C.秦汉时期的许多反腐败措施具有开创性,既对当时的反腐败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也为后世的反腐败
提供了借鉴。
D.曾被李克强总理怒批的一些官员“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不作为行为,在秦朝属于犯罪行
为,是会受到惩罚的。
四、【辽宁辽河油田二高2018-2019学年高二下期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唐朝的官员致仕,通常都有退休(致仕)的保障。官员致仕,根据等级不同,规定也有所不同。
皇帝身边的五品官,地方上的四品官,到了退休年龄即七十岁,所谓“悬车少"之年,要自己打报
告给皇帝,获得皇帝批准才能办理致仕手续。比如唐高宗时的张行成,是尚书右仆射,加授太子少傅。
因为天旱,他认为自己有责任,于是上表请求致仕,高宗亲手书写诏书,不允许,反而赏赐宫女、黄
金、器物等。但是,六品以下官员的致仕,到年龄便退,没有回旋的余地。吏部每年都会向皇帝报告,
今年有多少官员致仕,报告方面,附有一个长长的名单,通常照章办事即可。以制度应付多数,这是基
本方略。
有的大臣致仕,会获得皇帝的支持。唐太宗时期,尚书右仆射“战神”李靖以足疾为由上表请退
休,唐太宗表示支持,把李靖树立成一个知所进退的楷模,所有待遇不变,还赏赐绢帛千缎:,皇帝的御
马两匹,还特意派人到李靖府上表达皇帝的关怀。可见,致仕制度在唐朝,对于中下级官员,多按照制
度执行,而对于高官并不采取“一刀切”。对于退休官员的优待,突破制度的限制,由皇帝给予特别恩
赏。还有一种优待的办法是退休前提职,以更高级别的官职致仕,这样相应的待遇也得到了提高。
致仕,有时也是朝廷处理大臣的一个手段。开元十五年(727年),御史大夫崔隐甫、中丞宇文融与
尚书左丞相张说矛盾不休,各自组织朋党展开斗争。结果崔隐甫免官,宇文融贬官,而张说致仕。甚至
有的官员虽然已经致仕,但是还可能受到追究。
因为朝廷需要,致仕官更有起复的现象。苗晋卿在天宝末年以刑部尚书身份致仕。至德二年(757
年),肃宗拜他为宰相,统领国务。安史之乱平定后,苗晋卿以太子太傅的身份再次致仕。第二年,皇
帝又任命他为侍中(门下省长官)。代宗时,他最终以太保身份致仕。苗晋卿一生竟然三次致仕,是个
特例。
唐朝官员的物质待遇主要是俸禄。俸是俸钱,禄是禄米。根据中央、地方和官品发放这些钱米。禄
米,按年计算,每年春、秋各发一次。
致仕官享受半禄,即一半禄米,同时给一定数量的赐物。致仕官如果住在地方,禄米等由中央出牒
②,所在地支付。到唐德宗时期,致仕官待遇有提高,即增加了料钱(唐宋旧制,官吏除俸禄外,有时
另给食料,或折钱发给,称料钱)的半额。如果遇到举国同庆的时候,皇帝往往给官员普遍增加待遇,
致仕官也在其列。唐玄宗、肃宗包括以后的皇帝,给予现任官提高待遇的一种途径是给现任官父祖授
官,让他们享受致仕官待遇。到唐后期,代宗、德宗、宪宗等时代的大赦文,常常有这样的内容。
致仕官也会参加朝廷一些仪式性活动,唐朝明文规定,致仕官要回到原曹司,位在现任官之前。也
许,这是致仕官们更加重视的规则。
致仕官就是现任官的未来,这是官场生态重要一环,健康与稳定的制度设计是重要的。老有所养是
人们的合理期待,维护社会的稳定,相应的养老体系更是必备的。唐朝,官员致仕之后的待遇,属于社
会保障的一部分,致仕官享受半禄半料是制度,享受俸禄全额不是制度,仅仅是皇帝特许的个别政策。
【注】①悬车:古代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悬车之年”指七十岁。②牒:中国古代官
府来往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唐朝,致仕也是朝廷处理大臣的一个手段。朝廷大员之间矛盾不休,有朋党斗争,就会有官员致
仕,而致仕官员还可能受到追究。
B.唐朝皇帝身边的五品官,地方上的四品官,到了退休年龄,即“悬车”之年,要自己打报告给皇
帝,获得皇帝批准才行。
C.唐朝政府官员的致仕,通常都有退休保障,但等级不同,规定也会不同。致仕官享受半禄,后来增
加了半料。
D.以制度应对多数,是唐朝退休政策的基本方略。对于六品以下官员的致仕,吏部每年都会向皇帝报
告,通常照章办事即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由于朝廷需要,唐代官员致仕之后也会有起复的现象,譬如苗晋卿就先后以刑部尚书身份、太子太
傅身份、太保身份三次致仕。
B.唐太宗时期,“战神”李靖以足疾为由上表请求退休,获得皇帝的支持,因为他是知进退的楷模,
所以获得额外赏赐,所有待遇不变。
C.唐朝对退休官员的优待,是由皇帝给予特别恩赏,或退休前提职,让官员以更高级别的官职致仕,
使相应的待遇得到提高。
D.致仕官在遇到举国同庆的时候往往普遍增加待遇,现任官的父祖也可能因为要提高现任官的待遇而
被授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代的致仕制度,通过各种有效手段,不仅最大限度的免除致仕官吏的后顾之忧,而且也激励了现
任官吏为统治者尽忠效力。
B.唐朝官吏除俸禄外有时另给食料,或折钱发给,称料钱。这种用钱币来计算、支付俸料的方式,说
明唐朝的商品经济已比较发达。
C.相对于物质待遇,更受致仕官重视的应该是朝廷的某些能体现其身份地位的仪式性活动,他们可以
回到原曹司,位列现任官之前。
D.唐朝的致仕制度,对于中下级官员,按照制度执行,而对于高官并不采取“一刀切”。
五、【山东淄川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期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在研究碳排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不难发现,主流经济增长模型中并没有考虑碳排放约束对经济增
长的影响。传统分析普遍认为,在全球碳减排的背景下,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短期内碳排放约束将对
潜在经济增速产生不利影响。然而,随着全球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持续升温,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开始从不
同方面考虑在较长时期内碳排放约束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传导机制。。
碳排放约束对经济增长产生的直接效应,主要是在控制了碳排放水平和降低碳排放总量的条件下,
经济增长路径会随之发生变化,挖掘未来经济增长潜力将转向大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单位碳排放
带来的经济增长水平。由此,碳排放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建立两种不同的路径机制。
机制一: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进而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碳的“结构性减排”。也就是说,通过
将有限资源优化配置到单位产值碳排放更低的领域,从而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和碳减排的双重目标。
机制二:通过产业内部技术升级带动生产效率提升,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碳的“效率性减
排”。在这一作用机制下,资源结构并没有得到优化配置,而是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技术效率,实
现在既定资源配置条件下降低单位产值碳排放量和内涵式经济增长。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将碳排放约束条件加入主流经济增长分析范式,即将产业、生产要素的结构性
调整和生产技术进步、生产效率提升的效率性调整纳入经济增长模型中,进而通过控制关键影响因素,
模拟分析碳排放约束下的经济增长收敛于最优理论增长路径的演化特征。其中,机制一通过将碳约束施
加于资本、劳动项,体现碳约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带来的生产水平提高;机制二通过将碳约束施加
于全要素生产率项,体现通过碳约束推进技术创新从而带动生产效率提高。
虽然碳排放约束的作用机制一和作用机制二均对稳态下产出水平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机制一中的产
业结构调整是有终点的,而机制二中的技术进步却是无止境的。因此,碳排放约束的第一种作用机制的
影响力将会越来越小,而碳排放约束的第二种作用机制的影响力将会越来越大,充分发挥机制二中技术
进步的作用,将更有利于实现经济系统稳态下产出水平达到更高的稳态值。
(摘编自靳祥锋、任栋《碳排放约束下的经济增长机制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分析普遍认为,碳排放约束将给潜在的经济增长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B.两个机制分别侧重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但影响力的发展趋势不同。
C.推动资源优化配置,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从而使生产水平得以提高。
D.未来经济增长潜力将定位于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加大单位碳排放两个方面。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重点剖析了碳排放约束的影响途径以及如何借此促进经济增长的原理。
B.文章开篇在全球碳减排的背景下引出有关碳排放约束影响经济增长的问题。
C.文章分析了两个机制,重点强调了机制一碳排放约束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
D.对于碳排放约束的影响,文章首先阐释概念,再分层论述,最后得出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能够调整产业结构,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就有希望实现碳的“结构性减排”。
B.如果在生产中提高技术水平和技术效率,就有希望实现碳的“效率性减排”目标。
C.基于全球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经济领域须考虑碳排放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D.技术进步无止境特点使碳排放约束的效力越来越大,直至达到碳排放为零。
六、【黑龙江牡丹江三高2018-2019学年高二下期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李杜诗歌创作与从政关系之初论
①李白杜甫一生从政时间并不长,但被朝廷和地方藩府征聘任用却不止一次,断断续续分布于他们
一生好几个时期。两人生活经历受此左右,成为一个起伏不定的过程。考察政治对于两位大诗人思想创
作的正面推动和影响,有助于认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政治的关系。
②中国诗歌的传统是“言志”。魏晋以后有“缘情”说出现,但士大夫仍一致认为情必须是高尚的
情。因而缘情在很大程度上只能看作言志的补充,即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情志合一,它的
最高层次必然与政治相通。这样,对中国诗歌而言,政治之渗入与否,跟诗歌是否达到高层次常相联
系。就诗人而言,古代诗人注定是在封建政治格局下生活,因而经常由封建政治赋予他们以理想与热
情,构成他们与时代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诗歌所呈现的气象、风貌,也都与他们的政治介入有
关。当士大夫自觉地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的时候,他的精神往往也相应地崇高起来。中国古代诗人可以
不是政治家,但对政治必须有一种向心力,必须在政治方面有必要的体验和适度的介入。
③政治本身当然应该有它的积极内容。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鄙吝的人无论政治给他
以怎样的拨动,也不可能有伟大的创作。但问题在于人的情志不可能恒定在一种状态下没有变化,即使
是有高尚志趣的人,也不免会有松懈的时候。同样是杜甫,他可以高唱“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也可以低吟“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在不同时期,心情和志趣显然是有变化的。李杜一生追求,
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在长途中就像一辆运行的机车,需要有动力补充。如何使李杜的用世之心,在关键
时刻得到维系和加强,始终不倦地追求,执着地面对现实,仍然需要靠政治的强大摄动力,这在李杜的
后期生活中表现得很明显。
④从诗人与社会的横向联系看,封建社会毕竟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
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山林田园。穷乡僻壤的封闭,小生产者的狭窄天地,对他
们的视野与情感,构成严重的限制和束缚,使他们与外部疏离,难得从时代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动力。甚
至连诗歌创作,在死水一样的生活中也会变成多余。所以中国古代诗人如果真正回归农村,杜门不出,
创作上多数总是归于沉寂。有人对李杜离开朝廷后仍与各方面官员交游有微辞,似乎毕竟未能免俗,其
实这种交游正是与外界保持联系的重要途径。否则就只有陷入闭目塞听、彻底缄默的境地。总之,如李
杜之所作,笔力雄壮,气象浑厚,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丰富的社会内容、深刻的人生体验,乃至达到
堪称通乎天地万物、包含古今的程度,它是绝不可能指望产生于一般的甚至封闭的环境之中。其酝酿和
创作,非有一种巨大的政治背景,并连同诗人自身都被适当地卷入不可。
(选自余恕诚《唐诗风貌》,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传统中情、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言志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时间上要早于魏晋以后出现的“缘情”说。
B.情、志在士大夫看来,前者是诗人的自觉,后者则由封建政治赋予。
C.缘情很大程度上是对言志的补充,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
D.情志合一有层次之分,政治渗入与诗歌达到高层次有着密切的关联。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段引领全文。首先概括李白杜甫一生的从政特点,点明两人生活经历受政治影响,从而交代本文
的写作意图。
B.②段从中国诗歌的传统谈起,强调政治生活关联着诗歌气象风貌的呈现以及诗人精神气魄、高度责
任感的形成。
C.④段将诗人和社会横向对比,指出封闭的环境会限制诗人的才思,肯定了李杜与官员的交游,自然
地收结全文。
D.③段先指出伟大的创作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接着以李杜为例,阐释了政治的强大摄动力对诗人创作
的积极作用。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于山林田园,其结果就
是创作归于沉寂。
B.诗人都不可能使其情志恒定在一种状态下,但却可以在积极政治的推动下维系并加强其用世之心,
执着地面对现实。
C.李白杜甫在离开朝廷后,都与各方面的官员保持联系,其用意就在于依靠官府信息,酝酿和创作伟
大而丰富的作品。
D.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必须对政治有一种向心力,适度介入政治、体验政治,自觉承担
起某种社会责任。
[暑假训练02人物传记阅读
【福建福州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期中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研究者的足迹
张冠生
1997年的春天,费孝通先生在专题调查太湖水资源的污染、治理和开发问题的行程中,访问了江苏
宜兴。他走进紫砂村村民顾秀娟家,坐在工作台一侧,饶有兴趣地观看紫砂壶的手工成型过程,眼光随
着壶的旋转,流露出了由衷的羡慕。现场非常地安静,费先生压低了声音问道:“你收不收徒弟啊?”
顾秀娟答道:“收过好几个年轻徒弟,现在他们都可以自己去干了。”费先生又问:“你收不收老徒
弟?我想学。这工作多好啊!”我们当然有理由相信费先生说的是真心话,他这一生都把自己当作一个
学生。临走时,主人请费先生在刚刚制出的壶上留字纪念。费先生一笔一画地写道:“陶然忘机。”
1998年冬,在深圳迎宾宾馆,费先生拿出了新出版的《行行重行行》(续集),送给前去看望他的深
圳市长。市长翻阅片刻,问道:“费老,您书里的这些例子和数据都是从哪儿来的?”费先生说:“都
是我走到实地一点一点问出来的。我的老师遍天下啊。”在费先生外出做实地调查的一次次座谈会上,
许多地方领导和基层干部都听他说过类似的话,“我现在老了,没有学校肯收我这个学生了。我只好出
门找老师,找农民,找做实际工作的同志。很多新事情,我不知道,他们知道,我只有向他们请教”正
是这样一种精神,费先生才获得了今天这样的成就。
费先生的请教,让农民觉得亲近可敬,也曾使那些平时不够深入基层生活的干部陷于尴尬之地,与
他比起来,他们所做的实在是太少太少。一次,一位县级官员对费先生讲起当地用地窖储藏、实现水果
保鲜的事。费先生问:“这办法是谁最先想到的?是怎么想到的?这个事是谁最先做起来的?是怎么做
起来的?要投入多少钱?钱是自家的还是借的?借钱都什么渠道?私下借钱要不要保人?保人要有什么
资格?……”这一连串问题,这官员一个也答不上来,只好表示“我们一定会了解清楚”。而事实上
(也许他还没来得及布置下去),费先生就在当天下午已经为此走进了农户。
提出类似的问题,费先生是在求教,以增进自己的知识;而另一方面,也是在点拨,以促进基层干
部的务实精神。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身边的工作人员。求知之举本身,就有“诲人”之益。在
外出做实地调查旅途中,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在纵笔挥洒的字里行间,在私下闲谈时,费先生时常会有
富于诗意的妙语或痛定思痛的心绪,这些话语带着深切的生命感受,味道十足,若能有所会意,自不乏
接引之缘。
1986年,费先生当年的学术奠基之作《江村经济》的汉译本终于得以问世。他面对隔着近半个世纪
时光的英文版本和中文版本,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愧赧对旧作,无心论短长。路遥知马力,坎坷出文
章。毁誉在人口,浮沉意自扬。涓滴乡土水,汇归大海洋。岁月春水逝,老来羡夕阳。阖卷寻旧梦,江
村蚕事忙。”这又是怎样一种豁达爽朗的心境啊!
在太湖调查活动的最后一站,费先生对家乡的官员说:“我想为家乡再做点事情,做一篇‘小'文
章。中间的一竖是长江,左右两点是太湖和洪泽湖。'小'文章是要以水兴苏(江苏)。我已经把太湖
跑了一圈,有了一个点。打算再去洪泽湖,不能让‘小'字少一点,少一点就成‘卜'了,就前途未卜
了。我这些年一直在做'小'文章。小商品,小城镇,都是‘小'。现在做水的文章,还是个'小'
字。老小老小,老了又变小了。这次围着太湖转了一圈,就是当小学生,一路请教,知道了很多新知
识。”结束环太湖考察活动后,在回北京的火车上,费先生说:“我在想'太湖精神',想了八个字:
汇纳百川,涧泽万民。我想多懂一点水。汇纳百川,滋涧人家,并不一定要人家感激你。让别人都懂得
你,哪里可能啊?太湖就是这样。过去水多好啊,润泽万民,没有去想让人感激。有时候,不光没有感
激,还要污染它。可是太湖并没有因为被污染而停止涧泽万民。”这段话,正是费先生一生的写照,-
路都在走,一路都在学,更是一路把自己所见所学都又化作更大的成果回报了培养他教育他的广大人民
和那一片片寄托了他无限热望的土地。
在费先生考察太湖的途中,他总是随身携带着一个小笔记本。那上面写有他准备做的文章的题目,
分为两类,一类是“做人之道,有人缘、涵养功夫、性格素质、抑制冲动、规矩与出格、为别人着想、
调适自己的感情、感受别人的感受……”;另一类是“新城加旧城、运河新貌、生态循环、效应交织、
垃圾处理、农民要有书读、现代化的负效应……”。新的正文、新的旁白正在费先生大脑中酝酿着。他
仍继续着田野调查,仍在认真地“补课”。
(《文汇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费孝通(1910.11.2-2005.4.24)原本不是搞社会学的,他本来想学医,到了北大之后才开始学
社会学,这是他学术生命的开端。费孝通在学术上,主张“百家争鸣,坚决反对惟书、惟上、脱离实际
的风气”。
②费孝通曾说:"21世纪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各种不同文化的人,即怀着不同价值观念
的人,怎样能在这个经济上越来越息息相关的世界和平共处。”费先生提出自己的主张和理想,那就是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首先得通过理智的探索,去认识不同的由来”,只
有明白了各有各的理,才能求同存异,而多元一体才能成为一个和平格局。
③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指导下
完成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该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
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费孝通在做学问上反对脱离实际的风气,注重下基层向当地老百姓了解情况、请教问题,在耄耋之
年还亲自做实地调研工作。
B.在作者看来,费孝通先生在不同场合时常会有一些带着深切的生命感受的妙语,听者一般能理解其
中的深意,得到教益。
C.费孝通的学术奠基之作《江村经济》的汉译本问世后,他写了一首诗,清楚地表达了他看待自己学
术成就的态度。
D.费孝通认为各种不同文化的人要想在这个世界上实现和平共处,需要通过理智的探索,需要互相尊
重,求同存异。
8.下列对文章内容和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文中称呼费孝通为“费先生”,表达了作者对这位成就斐然的研究者由衷的崇敬之情。
B.作者在文中多次引述费孝通的话,这些内容让人物更真实,能凸显人物鲜明的特征和思想境界。
C.作者将自己的评价融入到传主事迹的叙述中,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突出了费孝通的精神气质。
D.文中写一官员回答不出费孝通的问题,目的是要突出某些基层干部平时不够深入基层生活的问题。
9.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费孝通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6分)
【答案】7.B8.D
9.①虚怀若谷,勤奋好学。问紫砂村村民顾秀娟收不收老学徒,想向学习制作紫砂壶的技术;多次深
入基层向农民请教问题;太湖调查活动的最后一站,费先生对家乡的官员说自己做的事是"小”文章。
②求真务实,深入基层实地调研。实地调查太湖水资源的污染、治理和开发问题,并做了大量笔记;
《行行重行行》中的数据和例子都是深入基层一点一点问出来的;在学术上,主张“百家争鸣,坚决反
对惟书、惟上、脱离实际的风气”。③淡泊名利,豁达爽朗。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
中的一个里程碑”的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江村经济》的汉译本问世后,先生写下一首小诗表达并
不在意过去的成绩和别人的看法,只想做好眼前的事;具有太湖润泽万民的精神。④高瞻远瞩,远见卓
识。费先生提出自己的主张和理想,那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试题分析】7.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
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项,"听者一般能理解其中
的深意,得到教益”错,由原文“费先生时常会有富于诗意的妙语或痛定思痛的心绪,这些话语带着深
切的生命感受,味道十足,若能有所会意,自不乏接引之缘”可知是假设关系。故选B。
8.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特色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回归文本,针对选项涉及的内容和
特色找到对应语句进行对比分析。D项,“目的是要突出某些基层干部平时不够深入基层生活的问题”
理解不全面,原文“而事实上(也许他还没来得及布置下去),费先生就在当天下午已经为此走进了农
户”目的主要在于表现费孝通先生的深入基层、实地调查的工作精神。故选D。
9.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鉴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根据题干要求,找到文中的相关描写,用简
洁的词语概括精神品质,再联系具体内容分析论证。据“费先生又问:'你收不收老徒弟?我想学。这
工作多好啊'”“他这一生都把自己当作一个学生”“在太湖调查活动的最后一站,费先生对家乡的官
员说:'我想为家乡再做点事情,做一篇“小"文章'……”可概括出他的精神品质“虚怀若谷,勤奋
好学"。据"费孝通先生在专题调查太湖水资源的污染、治理和开发问题的行程中,访问了江苏宜
兴”“在费先生考察太湖的途中,他总是随身携带着一个小笔记本。那上面写有他准备做的文章的题
目,分为两类……”“费先生拿出了新出版的《行行重行行》(续集),送给前去看望他的深圳市长。市
长翻阅片刻,问道:'费老,您书里的这些例子和数据都是从哪儿来的?'费先生说:'都是我走到实
地一点一点问出来的。我的老师遍天下啊'”和相关链接①"费孝通在学术上,主张‘百家争鸣,坚决
反对惟书、惟上、脱离实际的风气'"可概括出"求真务实,深入基层实地调研”。据"费先生当年的
学术奠基之作《江村经济》的汉译本终于得以问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愧赧对旧作,无心论短
长。路遥知马力,坎坷出文章……'""'可是太湖并没有因为被污染而停止润泽万民。’这段话,正
是费先生一生的写照”可概括出“淡泊名利,豁达爽朗”。据相关链接②“费先生提出自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出售杀鸡厂屠宰场合同范本
- 2024年代理记账合同范本可修改
-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试题 生物(含答案)
- 爱国敬业团课课件
- 2024至2030年中国挺柔西服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防爆蓄电池式电机车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年营养液用输液器项目评估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聚四氟乙烯折叠式滤芯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糯米卷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爽口脆瓜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SMT电子物料损耗率标准 贴片物料损耗标准
- 王阳明心学课件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湖南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 环境影响评价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2023年江苏小高考历史试卷含答案1
- 2022年全国统一高考日语真题试卷及答案
- GB/T 3280-2015不锈钢冷轧钢板和钢带
- GB/T 28655-2012业氟化氢铵
- 氧气(MSDS)安全技术说明书
- 第一章膳食调查与评价
- GB 5606.3-2005卷烟第3部分:包装、卷制技术要求及贮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