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1教学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1教学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1教学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1教学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1教学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课程标准】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教学目标】1、学问与实力识记:北宋中期社会冲突表现的几个方面;北宋加强中心集权的措施;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2)理解三个缘由:北宋中期社会冲突日益激化的缘由;北宋中期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缘由;实施庆历新政的缘由;(3)探究北宋加强中心集权的影响;探究庆历新政失败的缘由及和王安石变法的关系。过程与方法:讲解并描述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时,通过老师的引导,由学生阅读课文,概括、归纳出社会危机的表现,并从中得出改革的缘由。培育学生概括、归纳学问和分析困难历史问题的实力;(2)引导学生分析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性质和根本目的,培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实力;(3)通过小组探讨,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4)学生课外查找资料,实事求是地评价王安石变法,培育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实力。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当今中心重视三农问题,费改税对稳定政局的重要作用;(2)北宋加强中心集权的作用,澶渊之盟的历史评价;(3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定要求和推动力,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教学重难点】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难点: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精确理解,庆历新政失败的缘由。课时支配1课时【教学思路】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学生介绍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社会冲突的日益激化,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庆历新政的夭折。这些背景一方面表明宋朝中期社会危机四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王安石的与时俱进,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由于北宋中期危机四伏的文字与影视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这一时期社会危机的感性了解,为深化相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意义奠定基础。【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师:在湖南岳阳,与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我国南方三大名楼。岳阳楼始建于唐代,主楼三层,高19.72米。因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名传四方。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有一句喜闻乐见的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yé)?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从这句引言内容中你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生1:表明作者其人生志向、政治理想(以“古仁人”为楷模,忧国忧民),表露其博大襟怀、坚毅意志。生2:强调为人要有宽敞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激励古往今来多数仁人志士忧国忧民,无私奉献。师:说得很对,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中的“忧”,究竟他“忧”什么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课新课的学习。★新课探究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一、北宋中期社会冲突的日益激化“北宋中期”的概念:一般认为宋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是北宋的中期。宋真宗赵恒(998-1022),宋太宗赵光义第三子,在位25年,宋真宗统治时期治理有方,北宋的统治日益坚实,国家管理日益完善,社会经济旺盛,北宋比较强盛,史称咸平之治。在位期间,以每年向辽纳白银十万良、绢二十万匹来收买与辽的和平,定澶渊之盟。这是宋朝向番方纳岁币换取和平的起先。宋仁宗赵祯(1010—1063年),宋真宗的第六子,北宋第四代皇帝,1018年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1023年即帝位,时年13岁。1063年病死开封,享年54岁,在位41年。宋仁宗是宋代帝王中的明君圣主,在位时间最长,其间国家太平,边疆安定,经济旺盛,科学文化发达,人民生活安定。仁宗擅长纳谏还成全了千古流芳的包青天,还出现了“求之千百年间,盖示一二见”、在《岳阳楼记》中唱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以及提倡文章应明道、致用,领导北宋古文运动的欧阳修„„宋英宗赵曙(1032-1067年)是真宗之弟商王赵元份的孙子,濮安懿王赵允让的儿子(仁宗无子)。嘉祐七年(1062)立为皇太子,封钜鹿郡公。嘉祐八年即帝位。体弱多病,继位之初即大病一场,而不得不由曹太后垂帘,后虽亲政,但于1067年病逝于宫中福宁殿。在位四年,葬于永厚陵。宋神宗赵顼(1048~1085年),英宗长子,北宋第六代皇帝,1067年~1085年在位。即位后命王安石推行变法,以期振兴北宋王朝,史称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由于改革操之过急,不得其法,最终失败收场,不过神宗还是维持新法将近二十年。20岁即位,在位18年(1067—1085),38岁时病死,葬于永裕陵。1、阶级冲突的激化(1)土地大量兼并:宋代建国后,宋太祖赵匡胤剥夺了功臣宿将的兵权,但不抑制兼并,而且纵容功臣、大将们兼并土地(激励他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土地买卖与典卖相当普遍,土地集中的趋势加速,农夫失去土地的数字在增加,“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2)人民的负担沉重:人民的负担有三,即繁重的赋税徭役、连年斗争和常见的自然灾难。全国的居民有主户和客户之分。主户分成五等,乡村上三等户为“上户”,是各类地主。四、五等户称为“下户”,有少量的土地;客户是没有土地的农夫,占总户数百分之三十五左右。五等户和客户都要租种土地。地租依据详细的状况或对半分成,或四六分成,没有耕牛的佃户要把六成以上的收成交给地主。土地赋税实行的是两税,夏秋两季交纳。从名义上说,客户不交纳两税。但他们要负担各种名目的人头税,还要担当各种徭役。上户实行各种手段把赋税转嫁到下户的身上。纳税户除按规定的数量纳税,还有“支移”和“折变”3等负担。在两税之外,还有丁口赋、各种杂变之税。徭役和差役。这是赋税之外的又一项沉重的负担。(3)各地农夫起义不断:993年,王小波在四川发动起义,他宣告:“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起义的队伍发展到数万人。同年12月,王小波牺牲后其妻弟李顺为帅,主力军于淳化五年正月攻下成都。李顺在成都建立“大蜀”政权,自称大蜀王,年号应远。推行一系列的打击恶霸豪绅的措施,起义军得到百姓的响应和支持。后来政府军残酷镇压了起义军。王小波、李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这次起义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次起义沉重打击了宋朝政府;第一次提出“均贫富”的口号;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王均的起义又爆发了。仁宗庆历年间,农夫起义和兵变在各地相继爆发,正如欧阳修所说“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留意;一般的农夫起义都发生在王朝的末期,而王小波、李顺起义则发生在北宋中期,可见社会冲突的激化。2、民族冲突的激化:宋太宗在灭北汉之后,曾经两度出动大军征辽,企图收回幽云十六州,可是都失败了。1040~1042年(康定元年到庆历二年),西夏皇帝元昊对宋发动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3、统治阶级内部冲突: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上百官图讽刺宰相吕夷简任用亲信,又上书讥切时弊,希望宋仁宗不要一味信任吕夷简。为此,范仲淹被吕夷简指责为离间君臣、引用朋党,被罢官。从今朋党问题成了宋朝统治集团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范仲淹遭遇排斥时,有欧阳修、蔡襄等一批位居政要并以文学知名的人士支持他。当时尽管支持范仲淹的人都被罢官,但不断有人上疏要求复用范仲淹,反对用“朋党”的罪名堵塞言路。朋党之争实质是当时要求改革新朝政的势力同守旧势力的斗争。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1、积弱局面的形成:(1)集中军权:赵匡胤最了解高级将领发动兵变夺取政权的危急。因此,首先收夺军权。建隆二年(961),赵匡胤在酒筵上用允许将领们兼并田宅传给子孙的方法,示意将领们释去军权,使“君臣之间无所猜疑”。次日,曾经帮他夺取政权的禁军主要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皆称病自请解除军职。此为“杯酒释兵权”。之后,又废除了过去统领禁军大权的殿前都点检,把禁军的领兵机构析而为三,以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分掌禁军,合称“三衙”。三衙地位平行,互不统属,形成鼎立。三衙的长官为殿前都指挥使、马军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也叫“三帅”,分别统领禁军。以资格浅、名位低、易于驾驭的人任其职。宋初制军的这一特点意味着皇权对军队限制的加强。为了限制三帅的权力过大,宋又因袭了唐末五代以来的枢密院制度,在中心设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主管全国军队的调动和招募、训练、供应等事宜。枢密使与三帅各有所司,枢密使有调兵权而无领兵权;三帅有领兵权而无调兵权。调兵权与领兵权的分别,使二者各自独立,相互制约,有利于皇权的限制。北宋在军队中实行“更戍法”。将驻防在京师的军队轮番调到地方戍守,或将驻守在各地的军队定期调动到他地移屯就粮。军队驻守地时常更换,而统兵将领由中心任命,也不固定。如遇征战,多由皇帝临时命将。战事结束,兵归宿卫,将还本职,一切军权都集中于皇帝。这虽然可防止兵与将领结合以抗拒中心,但却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且士兵常常往来于道路,训练不精,减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使北宋在对辽和西夏的作战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2)集中行政权:北宋设置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政大权。度支(掌财政收支和漕运)、盐铁(掌工商业收入和兵器制造)、户部(掌户籍、财赋和专卖),掌管全国财政。长官是三司使,亦称“计相”。另设三司副使多人,以防三司使专权。在民、军、财三权分立中,三者不相统属,分别向皇帝奏报,一切由皇帝裁决,宋代把中心集权强化到空前未有的程度。(4)负面影响:①减弱了军队战斗力;②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③军费开支高涨。空前强化的蝗专权虽然加强了封建统治,但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国家的权力过于集中,在政治上造成各级官员缺乏进取心,行政效率低下;军事上,高级将领受制太多,不能依据战场状况作出决断。同时,对宋代皇帝而言,权力集中的深层含义是确保自己的统治,因此,为了保住一己私利,不惜牺牲一切,包括国家利益,因此,在对西夏和辽的斗争中常常表现得患得患失,特别懦弱。景德元年(1004)九月,辽兵20万直趋黄河北岸的澶州,威逼宋都城开封。动摇的宋真宗在主战派拥护下牵强到达澶州,宋军士气高涨。辽在澶州初战不利,加上长驱深化有后顾之忧,辽萧太后乃有退兵之意。双方于当年十二月约定:(一)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尊辽萧太后为叔母;(二)宋每年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三)双方罢战撤兵,宋、辽以白沟河为界。由于澶州古称澶渊郡,故称此和议为“澶渊之盟”。2、积贫局面的形成:三冗——冗兵、冗官、冗费(1)冗兵:宋太祖时,全国有禁军20万,真宗时增到44万,仁宗对西夏用兵,禁军激增到80万,后来《水浒传》中称林冲为“八十万禁军教头”就是这样来的。加上服杂役的厢军,总人数已达140万。当年北宋总人口只有2200万,国家的近特别之一人口是军队,宋朝养兵的费用,竟达到全部赋税收入的特别之七八。(2)冗官:其一,官僚机构重叠,官职混乱,一官三人共之。其二,科举取士越来越多。1000年(咸平三年),真宗下诏说:“去岁天下举人数逾万人,考核之际,谬滥居多。”但这年,真宗亲试举人,仍取进士、诸科(包括屡试不中者)共一千八百多人。其三,“恩荫”法。皇族宗室和官僚的子孙、亲属、姻亲甚至门客都可由恩荫授官,数量极大。皇族宗室原来七岁时即授官。仁宗时,甚至诞生不久,还在襁褓之中,便有官做。文武官员中地位高者,家族亲属都恩荫授官,小至郎中、员外郎也可荫子孙一人得官。正官之外,等候官缺的人员,多到“不知其数”,“大约三员守一缺,略计万余人”。真宗时十数倍于初,仁宗时又两倍于真宗。而且中级以上的官员,待遇极其优厚。宰相、枢密使的正俸,每年铜钱三百六十万文,单以三百六十万文计算,等于北宋中期两万四千亩土地的收入。(3)冗费:军队和官员数量激增,也使费用大量增加,同时,在对西夏和辽的斗争中,宋代统治者也常常付出大量金银和布匹,以金钱财宝买得一时平安,全部这些都造成了冗费的局面。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51、新政背景:内忧外患内忧:宋仁宗时,官僚队伍浩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外患:辽和西夏威逼着北方和西北边疆。北宋王朝自建立到宋仁宗庆历年,已经统治了80余年,当时,北宋的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而行政效率越来越低,军队数量不断增加,但内忧外患时常爆发,百姓负担特别沉重,国家财政却入不敷出。不少有远见的人担忧封建国家的命运,连连上疏要求宋仁宗进行改革。庆历三年(1043年)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任命富弼等为枢密副使,并多次督促他们马上拿出一个使天下太平的方案。范仲淹于庆历三年九月将《答手诏条陈十事》奏折呈给宋仁宗,提出了十条改革主见:一、明黜涉,按官员的政绩进行升迁。二、抑侥幸,限制恩荫。三、精贡举,变更科举的内容和方法,选择“经济之才”。四、择长官,选好地方官。(五)均公田,这主要是均地方官员的收入。(六)厚农桑,实行措施发展农业生产。(七)修武备。(八)减徭役。(九)覃恩信,主要是免去积欠的赋税和大赦方面的内容。(十)重吩咐,重视法令的制定和执行。范仲淹认为当时改革的中心问题是整顿吏治,裁汰内外官吏中老朽、病患、贪污、无能之人。宋仁宗接受了这些看法的大部分,因为宋仁宗的年号是“庆历”,故历史上称这次改革为“庆历新政”。2、庆历新政:(1)中心措施:整顿吏治(2)主要内容:①改革文官:改革三年一次循资升迁的磨勘法,留意以实际的功、善、才、行提拔官员,淘汰老病愚昧等不称职者和在任犯罪者。②严格恩荫制:限制中、上级官员的特权,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③改革贡举制:令州县立学,士子必需在学校学习肯定时间方许应举。变更专以诗赋、墨义取士的旧制,着重策论和操行。④慎选地方长官:由中书、枢密院慎选各路、州的长官。由各路、州长官慎选各县的长官,择其举多者尽先差补。⑤.“减徭役”,重农桑:将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东)的五县废为镇,又析王屋县(今河南济源西)并入河南府,以精简乡村投入。(3)失败缘由: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剧烈反对。新政推行一年多就夭折。改革失败的干脆缘由是以吕夷简为首的反对派攻击范仲淹、韩琦为朋党。吕夷简诬蔑韩、范的“朋党”之议,也为宋仁宗终止改革供应了借口。宋仁宗改革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是要富国强兵。但是,假如以牺牲皇帝家天下的利益来实现富国强兵,专制帝王当然不能答应。而庆历新政却恰恰触犯了皇室利益。范仲淹、富弼的各项改革措施包括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中心思想就是要裁汰不称职的官员,而当时北宋的官僚,已经是暮气深厚的腐朽政治集团,真要实行上述改革,也许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得丢官。这个大手术当然做不得。可是,范仲淹、富弼要给北宋做的手术还不止这些,即使是称职官员,也要削减其薪俸,北宋官员的俸禄是古代中国最高的。而且,还确定要削减科举考试的录用名额,以解决官多为患的问题。也就是说,全天下的读书人的利益,都让改革触及了。因此,改革的反对者决不是少数保守派,而是整个士大夫阶层——北宋统治的阶级基础。如庆历三年十月,由中书与枢密院共同选拔各路的转运使。范仲淹在提名时,翻阅名册,凡庸碌无才的就一笔勾去。富弼对他说:“范六丈公则是一笔,焉知一家哭”,范仲淹却说:6“一家哭,怎比得一路哭呢”?改革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遭到了极大的阻力,有人诬蔑范仲淹、富弼等是“朋党”。面对这些言论,宋仁宗对范仲淹和富弼便不再信任,让范仲淹出任陕西、河东宣抚使,罢去参知政事的职务。到庆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富弼又被以更张纲纪,纷扰国经等罪名贬黜。已经颁行的磨勘(考绩)、荫子等新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