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04科学探究题_第1页
热点04科学探究题_第2页
热点04科学探究题_第3页
热点04科学探究题_第4页
热点04科学探究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热点04科学探究题科学探究题不仅可以考察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能力,还能考察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能力,因此科学探究题是广东中考化学必考题型。科学探究题综合能力较强,但是有固定的题型结构思维模式。只要善于归类,勤加练习,就能找到其中的出题规律及解题方法。首先要能根据题干背景材料提出问题,联想到相对应的化学知识。第二,作出猜想或假设时,最重要的是要有科学依据,要从化学的视角作出科学的猜想或假设。第三,设计探究(实验)方案,要围绕寻找特征反应作为论证(肯定或否定)的依据,同时应注意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第四,对探究问题作出解释与结论时,要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证据,或通过查阅资料获取的信息,以事实为依据,应用化学原理进行分析推理,不能随意编造,牵强附会。最后,从反应原理是否正确、实验方案是否完善、探究过程是否合理以及经济效益、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对探究方案或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探究题一般并不包括所有的探究要素,但上述要求是解答探究性试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解答综合实验探究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实验内容(目的)、思维要严密、猜想和假设要有理有据、依据题给信息或上下文进行分析推理和验证,并能根据自己所学化学知识和经验对问题作出有意义的猜想,再根据题给条件,进行实验探究;(2)回答问题要直接,不要转弯抹角;(3)语言表述要有逻辑性,要体现出因果关系,回答要环环相扣。科学探究题常见考点:1.有关物质成分的探究2.有关反应后物质成分的探究3.有关物质性质和变化条件的探究4.有关影响因素的探究5.有关异常现象的探究1.(2021•广东)某兴趣小组探究镁与稀盐酸的反应。(1)镁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实验前,用砂纸打磨镁条的目的是。(3)将打磨后的镁条放入稀盐酸中,一段时间后发现有“灰白色沉淀”产生的异常现象。【提出问题】灰白色沉淀可能含有什么物质?【查阅资料】Mg(OH)2受热分解生成MgO和H2O;变色硅胶遇水由蓝色变为粉红色;碱式氯化镁[Mg(OH)Cl]不溶于水,受热易分解生成MgO和HCl气体。【提出假设】甲同学认为灰白色沉淀中不含MgCl2,你认为原因是。乙同学认为灰白色沉淀中可能含有:猜想Ⅰ:Mg猜想Ⅱ:Mg(OH)Cl猜想Ⅲ:Mg(OH)2【实验探究】乙同学将灰白色沉淀洗涤、干燥后,分别置于编号为①②③的试管中。序号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1向试管①中加入适量(填物质名称)沉淀消失无气泡产生猜想Ⅰ不成立实验2加热试管②,并将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滤纸条置于试管口滤纸条变红猜想Ⅱ实验3加热试管③,将产生的气体通过变色硅胶变色硅胶猜想Ⅲ成立【讨论分析】实验2中滤纸条变红是由于HCl气体溶于水使溶液呈性,生成HCl气体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答案】(1)Mg+2HCl═MgCl2+H2↑。(2)除去表面的氧化物。【提出假设】氯化镁易溶于水。【实验探究】稀盐酸;成立;由蓝色变为粉红色。【讨论分析】酸;Mg(OH)ClMgO+HCl↑。【解析】(1)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2HCl═MgCl2+H2↑。(2)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覆盖在表面,实验前,用砂纸打磨镁条的目的是除去表面的氧化物。(3)【提出假设】甲同学认为灰白色沉淀中不含MgCl2,原因是氯化镁易溶于水。【实验探究】序号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1向试管①中加入适量稀盐酸沉淀消失无气泡产生,说明固体中不含有镁猜想Ⅰ不成立实验2加热试管②,并将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滤纸条置于试管口滤纸条变红,是因为反应生成的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猜想Ⅱ成立实验3加热试管③,将产生的气体通过变色硅胶变色硅胶由蓝色变为粉红色,说明反应生成水猜想Ⅲ成立【讨论分析】实验2中滤纸条变红是由于HCl气体溶于水使溶液呈酸性,生成HCl气体的原因:加热时Mg(OH)Cl分解生成MgO和H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Mg(OH)ClMgO+HCl↑。2.(2021•深圳)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1)丙装置作用;(2)如乙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探究反应后甲中黑色固体成分。已知:Fe3O4不与CuSO4反应。猜想一:黑色固体成分为Fe;猜想二:黑色固体成分为Fe3O4;猜想三:。步骤一:加热/s通入CO/s样品9030A9090B18090C步骤二:向样品A、B、C中分别加入足量CuSO4溶液。样品现象结论A无明显现象正确B有红色固体析出,有少量黑色固体剩余正确C,无黑色固体剩余正确若通入CO时间为90s,要得到纯铁粉,则加热时间s。【答案】(1)把一氧化碳转化成二氧化碳,防止污染环境。(2)Fe2O3+3CO2Fe+3CO2。(3)猜想二;猜想三;有红色固体析出;猜想一;180。【解析】(1)丙装置作用:把一氧化碳转化成二氧化碳,防止污染环境。(2)如乙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甲中高温条件下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3CO2Fe+3CO2。(3)猜想一:黑色固体成分为Fe;猜想二:黑色固体成分为Fe3O4;猜想三:黑色固体成分为Fe、Fe3O4。故填:黑色固体成分为Fe、Fe3O4。步骤二:样品现象结论A无明显现象,说明黑色固体是四氧化三铁猜想二正确B有红色固体析出,有少量黑色固体剩余,说明固体中含有铁和四氧化三铁猜想三正确C有红色固体析出,无黑色固体剩余猜想一正确若通入CO时间为90s,要得到纯铁粉,则加热时间180s,是因为热时间是180s时氧化铁完全转化成铁。3.(2021•广州)多种物质都可催化过氧化氢分解,如MnO2、CuSO4等。实验小组的同学探究漂白液(主要成分是NaClO和NaCl)、FeCl3、K2SO4能否催化过氧化氢分解。(1)MnO2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2)如图所示,分别向三支试管中多次加入5%过氧化氢溶液,每次2mL,如有气泡产生,则将①伸入试管,检验是否有氧气生成。结果如下表。研究对象第1次第2次第3次第4次漂白液大量气泡较多气泡少量气泡无气泡FeCl3溶液较多气泡较多气泡较多气泡较多气泡K2SO4溶液②///实验结论ⅰ.实验中产生的气体都是氧气。(查阅得知:NaClO+H2O2═O2↑+NaCl+H2O)ⅱ.K2SO4不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ⅲ.③可能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ⅳ.……(3)下列物质中,也可能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的是(填标号)。A.CuCl2B.Fe2(SO4)3C.Na2SO4D.KCl(4)探究不同催化剂催化效果的实验方案:将等体积5%过氧化氢溶液加到不同催化剂中,比较用排水法收集50mL氧气的快慢。请从如图中选择合适的仪器(每种仪器限用一次),组成该探究的完整实验装置,不需要用到的是。(填标号)。【答案】(1)2H2O22H2O+O2↑。(2)带火星的木条;无气泡产生;FeCl3。(3)AB。(4)AE。【解析】(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2)①验证氧气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若复燃则有氧气生成,②由实验结论知K2SO4不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所以实验现象为无气泡产生,③由表中提供的实验现象FeCl3溶液中多次加入过氧化氢溶液都有较多气泡产生,说明FeCl3可能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3)题目提供的MnO2、CuSO4、FeCl3可做催化剂,而NaCl、K2SO4不能做催化剂,从微观粒子角度分析起催化作用的可能是Cu2+、Fe3+,而Na+、Cl﹣、K+和SO42﹣不能催化分解过氧化氢,(4)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是常温下反应所以不选酒精灯A,反应容器是锥形瓶G,为了便于添加过氧化氢溶液要选择双孔塞B和注射器C,用排水法收集氧气要用弯角的导管F和水槽H,不用直角的导管E,为了量取50mL氧气还要选量筒D,不需要用到的是AE4.(2020•广东)某兴趣小组在学习碳(C)的化学性质时,了解到高温下C与CuO反应生成CO2,C还能使CO2转变成CO.于是对过量木炭还原CuO的气体产物中是否含有CO进行了探究。【猜想与假设】C还原CuO时产生的CO2与C进一步反应生成CO,化学方程式是。【查阅资料】CO不与NaOH、Ca(OH)2及H2SO4反应。【实验方案】取研细和干燥后的木炭(0.3g)和CuO(2.0g),混合均匀并装入试管,连接装置,高温反应,检验气体。【实验过程】(1)由如图装置③中粉末的颜色变化可检验CO,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几种装置的组合,由另一种明显的现象来进一步确定CO的存在,则装置连接的最佳顺序为→尾气处理(填字母)。A.①→②→③→④B.④→①→②→③→①C.①→④→①→③→②D.③→④→①→②(2)上述进一步确定CO存在的现象是(装置③中粉末的颜色变化除外)。(3)装置③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4)写出CO尾气处理的方法:(一种即可)。【实验结论】高温下,过量木炭还原CuO的气体产物中有CO。【延伸应用】冬天,室内用炭火取暖时,应注意。【答案】【猜想与假设】CO2+C2CO。【实验过程】(1)B。(2)经过③之后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CO+CuOCu+CO2。(4)增加点燃的酒精灯。【延伸应用】通风。【解析】【猜想与假设】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所以化学方程式为CO2+C2CO;【实验过程】(1)验证一氧化碳存在,显排除二氧化碳,然后利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二氧化碳,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从而推出含有一氧化碳,因此混合气体先通入氢氧化钠溶液,将气体中二氧化碳去除,接着通过澄清石灰水,验证二氧化碳是否除净,然后通入浓硫酸干燥气体,紧跟着通入氧化铜中,观察固体颜色变化,再通入澄清石灰水,证明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了铜和二氧化碳,所以顺序为④→①→②→③→①;(2)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还生成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后变浑浊,证明一氧化碳的存在;(3)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所以化学方程式为CO+CuOCu+CO2;(4)一氧化碳具有毒性不能直接排放,具有可燃性,可以点燃生成二氧化碳,避免污染,因此可以设置点燃的酒精灯,处理一氧化碳;【延伸应用】室内炭火取暖时,若燃烧不充分会生成一氧化碳,因此需要做好通风,实现空气流通,避免一氧化碳中毒;5.(2019•广东)某化学兴趣小组用石灰石和盐酸制取一瓶CO2,验满后,将澄清石灰水倒入集气瓶中,发现没有变浑浊。兴趣小组对这个异常现象进行了探究。【提出问题】澄清石灰水为什么没有变浑浊?【查阅资料】(1)CO2过量时,CaCO3沉淀会转化为可溶于水的Ca(HCO3)2(2)AgCl不溶于稀硝酸【提出猜想】Ⅰ.石灰水已完全变质Ⅱ.Ⅲ.CO2中混有HCl【实验方案】兴趣小组用原药品继续制取CO2,并进行探究。制备CO2的化学方程式为。步骤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及化学方程式(1)取少量澄清石灰水于试管中,加入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猜想Ⅰ不成立。(2)将少量气体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猜想Ⅱ不成立。(3)将气体通入盛有溶液的试管中,再加稀硝酸。猜想Ⅲ成立。反应方程式为。【实验结论】制取的CO2气体中混入了HCl,所以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交流讨论】若要收集到纯净、干燥的CO2,需将混合气体依次通入饱和NaHCO3溶液和。【拓展思考】回忆课本中收集呼出气体的操作后,同学们尝试用排水法收集一瓶CO2,倒入澄清石灰水后,石灰水变浑浊。你认为该实验成功的原因是(写一点)。【答案】【提出猜想】二氧化碳过量;【实验方案】CaCO3+2HCl═CaCl2+H2O+CO2↑。步骤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及化学方程式(1)取少量澄清石灰水于试管中,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猜想I不成立。(2)将少量气体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溶液变浑浊猜想Ⅱ不成立。(3)将气体通入盛有硝酸银溶液的试管中,再加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猜想Ⅲ成立。反应方程式为HCl+AgNO3═AgCl↓+HNO3.【交流讨论】浓硫酸。【拓展思考】排水法收集中已经将氯化氢气体除去。【解析】【提出猜想】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可能是二氧化碳过量导致的,【实验方案】制备CO2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若是石灰水变质,则加入碳酸钠不会产生白色沉淀,故猜想I成立的话加入碳酸钠不会产生白色沉淀,猜想Ⅱ不成立,则将少量气体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溶液会变浑浊;猜想Ⅲ成立,则含有氯化氢气体,通入硝酸银溶液则会产生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故填:步骤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及化学方程式(1)取少量澄清石灰水于试管中,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猜想I不成立。(2)将少量气体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溶液变浑浊猜想Ⅱ不成立。(3)将气体通入盛有硝酸银溶液的试管中,再加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猜想Ⅲ成立。反应方程式为HCl+AgNO3═AgCl↓+HNO3.【交流讨论】若要收集到纯净、干燥的CO2,需将混合气体依次通入饱和NaHCO3溶液和浓硫酸进行除杂和干燥,【拓展思考】用排水法收集一瓶CO2,倒入澄清石灰水后,石灰水变浑浊,该实验成功是因为氯化氢溶于水,通过水除去了氯化氢,6.(2018•广东)请参与下列探究实验:【实验探究】步骤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或解释(1)用玻璃棒分别蘸取95%的酒精、蒸馏水置于火焰上。酒精,蒸馏水。结论:酒精是可燃物,水不是可燃物。(2)在铁片两端放大小相同的硬纸片、乒乓球碎片,在铁片中间加热。乒乓球碎片先燃烧、硬纸片后燃烧。结论:乒乓球碎片的比硬纸片的低。(3)在如图中打开分液漏斗的旋塞。①溶液中产生气泡;②蜡烛火焰a(填“先于”“后于”)b熄灭。现象②的原因是:CO2不助燃;。(4)用大烧杯罩住高低两支点燃的蜡烛。①烧杯底部变黑;②蜡烛火焰d比c先熄灭。CO2不助燃,蜡烛不完全燃烧;d先熄灭的原因是:。【拓展】堆积的面粉不容易点燃,即使少量点燃也只是小火燃烧;如果把面粉撒向空中遇火星可能会发生爆炸。“小火燃烧”和“发生爆炸”的原因分别是:【答案】【实验探究】(1)能燃烧,不能燃烧;(2)着火点;(3)先于,不燃烧,密度比空气大;(4)二氧化碳受热气体膨胀,密度变小,聚集在烧杯的上部;【拓展】“小火燃烧”是由于面粉与氧气的接触面较小,“发生爆炸”是由于面粉与氧气充分接触。【解析】【实验探究】(1)用玻璃棒分别蘸取95%的酒精、蒸馏水置于火焰上,酒精具有可燃性,能燃烧,水不具有可燃性不能燃烧;(2)由实验的现象可知,在铁片两端放大小相同的硬纸片、乒乓球碎片,在铁片中间加热。乒乓球碎片先燃烧、硬纸片后燃烧,说明了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比硬纸片的低;(3)由于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所以下面的蜡烛先熄灭;(4)由于二氧化碳受热气体膨胀,密度变小,聚集在烧杯的上部,所以上面的蜡烛先熄灭;【拓展】堆积的面粉不容易点燃,即使少量点燃也只是小火燃烧,是由于面粉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较小;如果把面粉撒向空中,面粉与氧气充分接触,燃烧在瞬间就完成了,易发生爆炸。7.(2019•梧州)市售的“自热米饭”带有一个发热包,遇水后可迅速升温至150℃,保温时间达3小时,能将生米做成熟饭。梧州市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对发热包非常感兴趣,进行了以下探究。【查阅资料】(1)发热包主要由生石灰、铁粉、镁粉、铝粉、炭粉、氯化钠中的若干种组成。(2)氢氧化镁和氢氧化铝均为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但后者可溶于NaOH溶液。【成分探究】取出某品牌的发热包内灰黑色的固体粉末,分成两份。(1)小吴用磁铁靠近其中一份粉末,发现有黑色物质被磁铁吸引,证明粉末中含有。用磁铁将该物质全部吸出后,剩余粉末为样品A。(2)小周将另一份粉末加水溶解、过滤后,取部分滤液滴入酚酞试液,滤液变色,证明原粉末中含生石灰;再向滤液中加入,看到白色沉淀生成,证明原粉末中含有氯化钠。(3)除上述物质外,还可能存在镁粉、铝粉、炭粉,对此大家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猜想一:只存在上述三种中的一种;猜想二:上述三种同时存在;猜想三:存在铝粉和炭粉;猜想四:存在镁粉和铝粉;猜想五:。【实验验证】小施用样品A进行实验,流程如下。向滤液B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他观察到开始时有白色沉淀生成,后来又全部消失,最后得到的是无色溶液E。【实验结论】不溶物D是。大家结合实验现象讨论后,认为猜想正确,理由是。【原理探究】小吴利用如图装置证明发热包放热主要来自于生石灰与水的反应。加水后发现A中温度迅速升高,B中有气泡产生,该气体为(填名称)。但温度很快下降,说明该反应很快结束,不能长时间保温。【猜想】大家大胆猜测应该还有其他放热反应存在。【实验验证】同学们按资料介绍,用铁粉、炭粉和食盐水在锥形瓶中模拟铁的锈蚀实验,不久后发现锥形瓶外壁微烫,并持续较长时间。该现象很好地解释了发热包的保温机理。【拓展活动】在上述铁的锈蚀实验中未观察到红色的铁锈产生。老师告诉同学们,铁锈蚀时首先生成一种碱。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答案】【成分探究】(1)铁粉。(2)红;含有稀硝酸的硝酸银溶液。(3)镁粉和炭粉。【实验结论】炭粉;三;加入足量稀盐酸产生气泡,是因为铝、镁或铝和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氢气,有不溶物D,说明样品中含有炭粉,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开始时有白色沉淀生成,后来又全部消失,说明滤液B中不含有镁离子,即样品中不含有镁,则样品中含有铝粉。【原理探究】空气。【拓展活动】2Fe+O2+2H2O=2Fe(OH)2。【解析】【成分探究】(1)小吴用磁铁靠近其中一份粉末,发现有黑色物质被磁铁吸引,证明粉末中含有铁粉。(2)小周将另一份粉末加水溶解、过滤后,取部分滤液滴入酚酞试液,滤液变红色,证明原粉末中含生石灰,再向滤液中加入含有稀硝酸的硝酸银溶液,看到白色沉淀生成,是因为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了白色沉淀氯化银证明原粉末中含有氯化钠。(3)猜想一:只存在上述三种中的一种;猜想二:上述三种同时存在;猜想三:存在铝粉和炭粉;猜想四:存在镁粉和铝粉;猜想五:镁粉和炭粉。【实验结论】不溶物D是炭粉;结合实验现象讨论后,认为猜想三正确,理由是:加入足量稀盐酸产生气泡,是因为铝、镁或铝和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氢气,有不溶物D,说明样品中含有炭粉,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开始时有白色沉淀生成,后来又全部消失,说明滤液B中不含有镁离子,即样品中不含有镁,则样品中含有铝粉。【原理探究】加水后发现A中温度迅速升高,B中有气泡产生,该气体为膨胀逸出的空气。【拓展活动】在上述铁的锈蚀实验中未观察到红色的铁锈产生,铁锈蚀时首先生成一种碱﹣﹣氢氧化亚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Fe+O2+2H2O=2Fe(OH)2。8.(2021•广东模拟)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硬水中为什么含有碳酸氢钙非常感兴趣,于是查阅了九年级化学下册课本中的资料卡片: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知道石灰石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时,会发生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碳酸:CaCO3+CO2+H2O═Ca(HCO3)2。小组同学思考:若向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是否也能生成碳酸氢钠?于是他们对此开始实验探究(不考虑二氧化碳和碳酸作为溶质的情况,碳酸钠溶液呈碱性):【提出问题】向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提出猜想】猜想一:溶质为Na2CO3;猜想二:溶质为NaHCO3;猜想三:溶质为。【设计实验】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①取所得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的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猜想二(选填“成立”或“不成立”);其反应化学方程式为②取步骤①中上层清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稀盐酸猜想一不成立;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得出结论】猜想三成立,证明二氧化碳通入碳酸钠溶液中反应生成了碳酸氢钠。【讨论交流】小明同学认为,向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一定量二氧化碳后,再向所得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就能证明一定有碳酸氢钠生成;小红同学对小明同学的结论产生怀疑,其理由是。【答案】【提出猜想】Na2CO3、NaHCO3;【设计实验】不成立;Na2CO3+CaCl2=CaCO3↓+2NaCl;有气泡产生;NaHCO3+HCl=NaCl+H2O+CO2↑;【讨论交流】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水溶液都显碱性。【解析】【提出猜想】分析已有的猜想可知,猜想三:溶质为Na2CO3、NaHCO3;【设计实验】①分析实验方案可知,①取所得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的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则猜想二不成立;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则化学反应方程式为Na2CO3+CaCl2=CaCO3↓+2NaCl;②分析实验方案可知,猜想一不成立,取步骤①中上层清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则化学反应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讨论交流】因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水溶液都显碱性,向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一定量二氧化碳后,再向所得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就不能证明一定有碳酸氢钠生成;9.(2021•惠城区二模)我国古代人民积累了许多对物质变化的认识。早在战国时期,《周礼•考工记》中载有“涑帛”的方法,即利用“灰”(草木灰,主要成分为K2CO3)和“蜃”(贝壳灰,主要成分为CaO)混合加水所得溶液来洗涤丝帛时,会与丝表面附着的丝胶蛋白发生反应,生成物可用水冲去,从而可把丝洗得干脆亮丽。化学小组对“混合加水所得溶液”的成分进行了探究。【实验过程】(1)如图1所示,步骤Ⅰ的反应会(“放出”或“吸收”)热量,步骤Ⅱ的化学方程式为,属于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2)小组同学将烧杯丙中混合物过滤后得到澄清溶液,并对该溶液成分进行探究。实验步骤现象结论实验1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通入CO2。证明该溶液中没有。实验2另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稀盐酸。始终没有明显现象证明溶液中没有K2CO3。【交流谈论】(1)同学们将实验结果与老师交流,老师认为实验2的结论不一定准确,原因是。(2)经过谈论,同学们又进行实验3,请填写表格。实验步骤现象结论实验3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溶液。(填盐溶液名称)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溶液中有K2CO3。【实验结论】根据以上实验,可得出烧杯丙中澄清溶液含有的溶质是(填化学式)。【延伸应用】同学们查阅资料得知,浓度为10%的K2CO3的pH=11.6,浓度为1%KOH的pH=13.2,根据图2数据分析,选用溶液洗涤丝帛效果更好。【答案】【实验过程】(1)放出;K2CO3+Ca(OH)2═CaCO3↓+2KOH;复分解。无明显现象;氢氧化钙。【交流谈论】(1)含有氢氧化钾和碳酸钾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稀盐酸,稀盐酸先和氢氧化钾反应,后和碳酸钾反应,如果稀盐酸不足以和氢氧化钾反应,即使溶液中含有碳酸钾,也无明显现象。(2)氯化钡。【实验结论】K2CO3、KOH。【延伸应用】浓度为1%的KOH。【解析】【实验过程】(1)步骤Ⅰ中,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热量,步骤Ⅱ中,碳酸钾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K2CO3+Ca(OH)2═CaCO3↓+2KOH,属于得复分解反应。(2)实验方案:实验步骤现象结论实验1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通入CO2。无明显现象证明该溶液中没有氢氧化钙。实验2另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稀盐酸。始终没有明显现象证明溶液中没有K2CO3。【交流谈论】(1)同学们将实验结果与老师交流,老师认为实验2的结论不一定准确,原因是含有氢氧化钾和碳酸钾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稀盐酸,稀盐酸先和氢氧化钾反应,后和碳酸钾反应,如果稀盐酸不足以和氢氧化钾反应,即使溶液中含有碳酸钾,也无明显现象。(2)实验方案:实验步骤现象结论实验3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氯化钡和碳酸钾反应生成了白色沉淀碳酸钡)证明溶液中有K2CO3。【实验结论】根据以上实验,可得出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