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 一年级下册 说课稿 第六单元《古诗两首》_第1页
部编版语文 一年级下册 说课稿 第六单元《古诗两首》_第2页
部编版语文 一年级下册 说课稿 第六单元《古诗两首》_第3页
部编版语文 一年级下册 说课稿 第六单元《古诗两首》_第4页
部编版语文 一年级下册 说课稿 第六单元《古诗两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二首》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有两首古诗,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五言绝句《池上》和南宋诗人杨万里的

七言绝句《小池》。这两首诗描绘的都是诗人在夏天的所见,前者叙事,后者

写景。《池上》秉承白居易诗作通俗易懂的叙事风格,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

个小孩儿偷采白莲而又不知道藏踪迹的顽皮、可爰形象。《小池》将池、泉、

流、荷和蜻蜓写得相亲相依,和谐自然,犹如一幅色彩明丽的水墨画。这两

首诗语言浅显易懂,又配以插图,极易被学生理解,适合学生去吟诵积累。

二、学情分析

这是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这两首诗有些孩子早已熟读成诵,所以在

读准字音上无须多费工夫,关键是让孩子去体会诗所描绘的意境美,去初步

领会诗文所蕴涵的哲理。若要一年级的学生单凭诗句来领会诗文的意境是有

困难的,所以我将诗歌的意境美与诠释图片等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插图来展

现美,联系生活实际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三、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词语的意思,

初步知道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四、说教法

本课是对古诗的赏析和学习,我采取读书指导法,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

古诗,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结合启发式教学讨论法,充分发挥学生

的主动性,通过提出问题,小组合作讨论,全班同学共同交流学习,提高学

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池上》

(-)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令人赏心悦目的荷塘美景: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亭亭玉立的荷花

娇媚动人,鲜嫩的莲蓬清香诱人。)

师激趣: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们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学生交流)诗人白

居易也来到了池边,看见了荷花池上发生的一个关于小娃的有趣故事,于是,

诗人忍住写了一首诗。板书诗题。相机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古诗。(课件显示要求:拼读生字音节,注意读准字音;用

加一加、换一换等方法识记生字字形;给生字找朋友组词;读通句子,争取

读出古诗的韵律。)

(3)汇报交流。

2.熟读古诗。

(1)划节奏读诗。

师引导:大家和生字娃娃交上了朋友,已经能把诗读通了,但这远远不

够,我们还应该读出诗的节奏来。这首五言诗该怎样划分节奏呢?请用7"

画出来。(学生各自练习朗读,并根据练习时的节奏用铅笔在书上做记号。)

(2)指名汇报,相机大屏显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3)指名读诗。

(4)教师讲解诵读要领并范读:诵读古诗的时候,不要一字一顿地读,这

样会破坏古诗的韵味,要注意音断气连,像老师这样,你们听……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1.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师引言:一个小娃在池塘上偷偷地采了好多白莲,究竟有趣在哪儿呢?

让我们一同走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吧。(课件出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

回。")

(2)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3)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A.引导学生通过〃你问我答”的形式汇报自己是如何"看〃出来的。

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小艇:船。

B.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展开联想荷塘是什么样的?白莲是什么样的?(学生用

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大家对荷花池和娇

嫩的莲蓬的向往之情。)

(4)朗读前两句诗,思考: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个字?

A.师引导:这么多的白莲是小娃瞒着荷塘的主人偷偷采的,你想想,如果你

是小娃,这时候,你会想些什么呢?

B.指导读出紧张、高兴的心情。

C.是的,偷采了白莲回家的小娃既高兴,又紧张。(齐读)

D.引导学生讨论:你觉得小娃的这种"偷"可恶吗?

2.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师引导:小娃偷采白莲,真的不会被发现吗?你们从哪儿知道的?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3)学生汇报交流。

A.小娃忘记了隐藏自己的行踪,满池的浮萍被他的小船冲开了一道波痕。

B.理解:不解—不懂得,不明白,不知道。

(4)当小船慢慢驶来,浮萍……(做手势)

(5)可是小娃哪里知道,小船划出的波痕已经暴露了他偷采白莲的事。多

么纯真质朴的孩子呀!

(6)看到浮萍开了,你会怎么想?(替小娃担心、着急。)

(7)指导学生读出这种心情。(自读、指2-3名学生读、齐读。)

(8)猜诗人的行为、心理:

A.诗中不仅藏着一幅幅美丽的、有趣的画面,还藏着一个人呢?你们猜,他

是谁

B.你猜白居易此时正在岸边干什么?(窥视、偷笑。)

C.我来采访一下:请问白老先生,您为什么在偷偷地看,偷偷地乐?

D.指导朗读。

(四)感情朗读,背诵全诗。

1.指导学生想象古诗的内容,练习背诵。

2.检查背诵。

《小池》

(-)以诗引诗,创设情境。

1.(出示配乐课件:吟咏春天。)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春晓》《咏柳》。

2.交流:我们刚才背诵的诗有什么共同点呢?(都是描写春天景色的诗。)

3.教师引导:大自然的美景总是令人陶醉。从古至今,不知多少诗人用他

们的笔赞美它。(出示配乐课件:夏天情。)师导言:生机盎然的春天过去了,

娓紫嫣红的夏天来了,你们看到了什么?

4.导入新课,揭题。

师:是呀,大自然是那么美好,万物是那么和谐。南宋诗人杨万里被这个美

丽的小池塘深深地吸引,写下了一首名为“小池”的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

学习这首诗。(板书课文题目:小池。)

5.学生读课文题目,教师介绍作者。

(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1.教师导学: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池塘呢?我们一起来有滋有味地读读吧!

出示自学要求:

(1)自读诗歌,勾画难认难记的生字生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可以读给

同桌听,也可以读给老师听。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3)自由朗读古诗,要把诗歌读得字正腔圆。

2.指名朗读古诗。

3.指导学生将生字带入古诗中,再次朗读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1)让我们再回到这个小池塘,去体会它的美。老师再读。

(2)这首古诗读起来很优美,你会读吗?

(三)深入朗读,体会诗意。

1.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插图: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边看画面边读,说说诗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诗中找出来。(荷

花池、泉眼、树荫、荷叶、蜻蜓。)

2.理解诗意

(1)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①教师相机引导质疑:泉眼的水是怎样流的?"惜〃是什么意思?谁舍不得

谁?怎样理解〃爰晴柔”?

②指导朗读:一道细流缓缓地从泉眼中流出,池畔的绿树在阳光的照射下,

将树荫投到水面,忽明忽暗。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要读得轻

柔、甜美,速度稍慢,饱含不舍之情。)

③指导想象:荷叶刚露出什么?蜻蜓就怎样了?如果它们会说话,会说些什

么?

@"早〃和〃才"诗人用得非常准确、生动。有了这两个字,我们读这两句

诗时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学生交流)

⑤引言:多么细微的画面,竟然被细心的诗人观察到了。如果你是诗人杨万

里,此时会怎样来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呢?

3.总结。

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构成了小池优美

的风景。难怪诗人要把这样的小池写下来,这里真是太美啦!全班有感情地

朗读全诗并试着背诵。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小荷渐渐长大,大家想知道它们在盛夏时节的美丽姿态吗?(出示课件:

满池的荷花的图片及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很多美丽的

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大家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当然,大自然更

期待你们去爱护。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多。

《荷叶圆圆》说课稿

一、说教材

《荷叶圆圆》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3课。这是一篇轻

快活泼的散文诗,诗中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

荷叶。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

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形象地让我们感受到了荷塘童趣的夏天,

让我们欣赏到了生机勃勃的荷叶,更让我们体味到了小水珠、小蜻蜓、小青

蛙和小鱼儿对荷叶的喜爰以及他们快乐的心情。课文语言活泼清新,充满童

真童趣,特别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丰富他们的内心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

二、说学情

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

利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呈现图片,能很大程度上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他

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需要教师进行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当的,应

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特别是低年级,就更要尊重

儿童的思维方式、语言特征和价值观念,想儿童之所想,乐儿童之所乐,把

学生视为平等的学习伙伴。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从教学程序的设计,到课堂

用语和肢体动作的运用,都力求让自己更儿童化。

三、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借助插图、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停机坪、摇篮、透明"等词语的意思;

通过做动作知道"躺、展开”等词语的意思。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夏天的美好。

4.学习并仿照“荷叶圆圆的,绿绿的〃的句式说话。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

谐完美的统一。在本篇课文中,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

1.动画激趣法。一年级的学生都喜欢直观形象的内容,我利用课件充分发挥

文中插图的作用,让学生学会观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法。让孩子们自主学习,再相互学习,充当小老师,给自己的伙

伴纠正错误,让孩子更加自信,在合作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3.情境演读法。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读。我采用

多种形式朗读,如范读、自由读、表演读、齐读、分角色读。力求达到"以

读代讲""以读悟情”的教学效果,突破教学难点。

4.动作记忆法。每一自然段都配上相应的肢体动作、表情动作,还有言语情

感的变化。让孩子在快乐的情境中学习并记忆教学内容。

学法:通过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让孩子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1.自主识字。

2.小组合作、探究。

3.学生、师生之间相互交流。

4.采用多种方式朗读:分角色读、表演读、充当小老师教大家读,入情入境

理解文章内容。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上课开始,我用一个轻松的话题导入课文。现在是什么季节?你喜欢夏天

吗?为什么?很快进入正题。这时,我出示多媒体课件一荷塘美景,把孩

子们带到了绿意盎然的荷塘边,让他们欣赏生机勃勃的荷叶,婀娜多姿的荷

花,唤起他们对夏天、对荷叶的热爱之情。接着,我引导孩子们,课文中还

有几个小朋友也非常喜欢美丽的荷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是哪些小朋友。就

此很快吸引孩子们的好奇心,集中孩子们的思维,导入课文学习之中。

(二)初读课本,整体感知

告诉同学们要想表演好,首先得把课文读好,读美。这样很自然地将孩子们

的视线转移到了课文上,激起他们主动读懂文本,读好文本的积极性。孩子

们根据要求选择自己爰读的一段,通过自读、范读、指导读、评议、小组合

作推选读书代表这几个环节。我给孩子们创设一个语言环境,用自己的肢体

动作展示出来,有了前面的感情铺垫,孩子们的表演就更加放松自然。

(三)趣味识字,自主学习。

识字教学是教学重点,这就要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可以让学生"角色扮

演”,教同学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男孩女孩分开读,提高注意力。

不仅要识字,还要记忆,采用分解记忆、动作记忆、形象记忆、语音记忆

等方法。

(四)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阅读教学要根植于情感,朗读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在整体感知

课文,扫清障碍后,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让学生在反复练读中感悟文本。

让孩子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达到能够背诵课文的目的。

(五)拓展练习,积累语言。

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除了课文中的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还

会有哪些动物、植物会对荷叶说话呢?它们对荷叶说的内容是什么?给孩子

们设定想象问题,让他们运用自己的想象,自己的知识经验积累来组织语言。

充分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组织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

《要下雨了》说课稿

一、说教材

《要下雨了》是部编版人教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

课文通过“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三种现象,讲了下雨前一些

小动物的活动特点和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使学生知道通过观察小动物“燕

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等异常现象也能预测天气变化,也是向学

生进行科普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观察能力、朗读能力的好教材。

二、说学情

本班学生经过近一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字

能力,大部分学生思维较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但低年级

学生注意力极容易分散,对形式单调的课堂教学很难产生兴趣。因此在教学

中,要注意对课堂的有效控制,多采取激励措施。

三、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借助图片、联系生活等方式了解"阴沉沉、潮湿、闷得很”等词语的意

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问句和感叹句,能分角色读好课文对话。

4.尝试在对话中直接提取信息,了解下雨前"燕子低飞、鱼出水面、蚂蚁搬

家〃这些自然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

四、说教法

根据本课的课型特点及语言的特色在教学方法的总体构想上,结合跨越式教

学模式,采用情景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教师通过动画及提问启发、点拨学生。

五、说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

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质疑、探究、感悟、朗读四

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学会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出示课件看图片,揭示课题。

2.过渡:除了这些现象,还有哪些现象也能预示天要下雨了呢?想知道吗?让

我们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