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经验总结_第1页
中医辨证经验总结_第2页
中医辨证经验总结_第3页
中医辨证经验总结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辨证经验总结虚证气虚:乏力、疲倦、懒言、脉沉无力;血虚:失眠(多梦)、目干涩痛、女性月经量少色淡;阴虚: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体瘦,少苔少津,脉细;阳虚:畏寒喜暖、四肢清冷、大便溏稀、小便清长、舌淡、多津液、脉沉迟无力。总结:气虚乏力倦懒言,血虚目涩多梦浅;阴虚舌小细盗汗,阳虚清冷无力寒。实证寒证:形寒肢冷、常年不温、脉沉迟;热证:面赤、身热、心烦、舌红、舌苔黄、脉数;痰湿证:头重如裹,四肢困重、大便黏腻、舌苔腻;燥证:口干渴、大便干燥;风证:震颤、歪斜、走窜;气滞:胸闷、腹胀、肋下胀满、喜叹气;血瘀:口唇色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舌下静脉青紫粗大。总结:热红黄数寒清寒,痰湿困重舌便黏;风动歪斜善走窜,气滞胀满瘀紫暗。中医病历主要内容的规范要求1、主诉:是指促使患者就诊的主要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要求重点突出,高度概括,简明扼要,能导出第一诊断且在20字左右。不能用诊断或实验室检查结果代替症状、体征。时间描述应确切。2、现病史:是指患者本次疾病的发生、演变、诊疗等全过程的详细情况,应当按时间顺序书写并结合中医问诊要求,记录目前情况。内容包括:起病诱因;发病情况、主要症状特点及其发展变化情况、伴随症状;发病后诊疗经过及结果;睡眠和饮食等一般情况的变化,以及与鉴别诊断有关的阳性或阴性资料等。与本次疾病虽无紧密关系、但仍需治疗的其他疾病情况,可在现病史后另起一段予以记录。患者述及的疾病和手术名称应加引号。3、既往史;是指患者过去的健康和疾病情况。内容包括既往一般健康状况、疾病史、传染病史、预防接种史、手术外伤史、输血史、药物过敏史等。4、个人史:出生地及居留地,生活情况与习惯,如烟酒嗜好、工作环境与条件。5、婚育史:婚否,配偶健康情况,死亡原因。生育情况按下列顺序:足月分娩数--早产数--流产或人流产数--存活数。6、月经史:初潮年龄([经期日数/经期间隔天数])([]表示分子式书写,[]不要写出,下同)末次月经时间(或闭经年龄),月经量、颜色、有无血块、痛经、白带等情况。7、家族史:父母兄妹及子女的健康情况,死亡原因,两系三代中有无遗传性、免疫性和精神性疾病。8、体格检查:生命体征、阳性体征、有鉴别意义的阴性体征。9、辅助检查:是指与本次疾病相关的主要检查及其结果。应当写明检查日期,如系在其他医疗机构所做检查,应当写明该机构名称。10、诊断:分行列举各个中医诊断、西医诊断。中医诊断中的证候诊断另起一行,右边一字列在疾病诊断的下面。西医诊断中的从属诊断亦另起一行、右退一字列在主要诊断的下面。诊断为多项时应当主次分明,按“重要的、急性的、本科的在先,次要的、慢性的、他科的在后”的顺序排列。诊断应完整确切,不能以症状代替诊断,尽量避免用“待查”字样。如暂不能明确的西医诊断,可在病名后用“?”。如有修正诊断、确定诊断、补充诊断时,应书写在原诊断的左下方,并签上姓名和诊断时间。中医诊断:包括疾病诊断与证候诊断。西医诊断:分行列举各个西医诊断。11、治疗意见:(1)中医论治:记录治法、方药、用法等。(2)西医治疗:记录具体用药、剂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