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色彩教案主讲:逯海勇适合专业:建筑设计、艺术设计、土木工程艺术设计系2012.4建筑色彩教案绪论建筑色彩的发展与演变建筑色彩研究的理论依据建筑色彩研究的动因色彩在建筑造型中的表达方式建筑环境色彩的选择和设计方法当代城市居住建筑色彩设计历史建筑色彩的保护与转化策略改善城市建筑色彩的一些建议第一章绪论1.1概念界定1.1.1概念城市。在《美国传统辞典》中,城市被界定为都市人口、商业和文化的中心:一个大规模和重要的城镇。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该词汇被界定得更为深入而全面:即“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环境。在环境学中,“环境“是指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和。它包括已经为人类所认识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物理世界的所有事物。城市环境主要分为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城市环境色彩泛指城市各个构成要素所呈现出公共空间部分的色彩面貌总和。城市构成要素,如建筑色彩、道路色彩、公共设施色彩、桥梁色彩、绿化色彩等综合在一起时所形成的总体色彩关系,统称之为”城市环境色彩”。城市环境色彩规划是指对城市各个构成要素所呈现出的公共空间色彩面貌总和给予的一种全面而长远的色彩计划与决策,是决定城市未来色彩走向的行动纲领,是使一个城市色彩从混沌向有序转化的必然途径。城市环境色彩设计主要指对城市各个构成要素所呈现出的公共空间色彩面貌总和予以的视觉化创造行为。城市环境色彩规划与设计的命题,其涉及的内容远远不止是色彩学、美学和环境学的内容.还包含着更为宽泛的文化学、伦理学、地理学、经济学、民族学、社会学等诸多的学科范畴。一个城市的色彩环境设计者,在注重审美因素的创造之外,还要充分考虑城市特定的地理气候、文化传统、城市功能、经济条件等对其内在与外在因素的左右作用。忽视了对这些因素的研究与把握,再好的色彩规划与创意也会显得苍白乏力。因此说,城市环境色彩设计是一项“系统设计”。当代城市建筑色彩主要包括居住建筑的色彩、商业建筑的色彩、办公建筑的色彩、景观建筑的色彩和文化建筑的色彩等,应该说每种建筑类型都有相对适合它的建筑形式及色彩,然后汇成一个集中的、完整的建筑色彩生态体系。1.1.2色彩与社会文化关系色彩随人类生命产生,又永远与人的活动同在。色彩在人类的活动中充当了不可替代的角色。20世纪,被现代人誉为“色彩时代”。21世纪,被现代人誉为“多元的色彩时代”。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色彩至始至终以文化的形式赋于了城市空间格局、建筑形象的时代特征,传遍着独特的文化与历史信息。当代的色彩语言冲击着传统建筑色彩的含蓄和意境,色彩文化迷失在大型的都市空间格局中。“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各扫门前雪”,中国所特有的这类成语,表现了国人随群趋同的文化心态,为了避免“风摧”或“抢打”,中国人谁也不愿使自己的的房子和别人有不同的色彩;为了避免“逾矩”,人们宁愿放弃对美丽的服装色彩的追求,而求得与大家趋同。于是,人们不谋而合地把目光投向了无个性的无彩色。东西方在色彩好尚上存在着两种文化形态:一种强调和谐;另一种却强调发展。这种美好追求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西洋油画和中国水墨画的显著区别。1.1.3色彩与建筑环境关系从人类有意识地开始进行建筑创作起,色彩就与建筑并存。建筑环境色彩设计得良莠,与周围环境相协调非常关键色彩是美化环境的重要手段,是城市景观美的重要因素之一。1.1.4建筑环境色彩的内容①人文环境色彩社会时代与色彩民族、民俗、与环境色彩个性与环境色彩宗教与环境色彩科学与环境色彩②自然环境色彩地域环境色彩绿色与人③设计的环境色彩各国人的色彩喜好有同有异,其顺序如下:美国:浅黄、明灰、明蓝;法国:黑、白、灰、红、蓝、绿;德国:黑、白、天蓝、咖啡、浅蓝;中国:红、黄、蓝、天蓝、浅蓝;菲律宾:红、蓝、绿;埃及:绿、红、黑、蓝、紫。中国由于南北自然环境的差异,气候条件的不同,以及生活习惯的差别等,建筑色彩也各有特色。环境决定色彩的易变性、可塑性,建筑环境的改变,色彩也会因环境而改变。环境会塑造色彩,不和谐的色彩通过大自然的洗礼会重新融洽,形成新的环境色彩的和谐。1.1.5色彩与宗教不同的宗教崇尚不同的色彩,如佛教崇尚黄和白,道教崇尚黑和黄,伊斯兰教崇尚白等等。不同的宗教建筑直接反应该教的色彩崇拜,并影响甚广。1.1.6色彩与民族建筑色彩所体现的民族性实际上是以上地域性、文化性、宗教性综合影响的结果。各民族选择一定的区域居住下来以后,在漫长的时间里形成了特定的色彩喜好。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从不同的建筑色彩中,我们很容易辨别其是哪个民族的风格。同一颜色对于不同民族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例如黄色,在中国古代广泛用于皇宫建筑,象征高贵和权力;在英国,黄色象征名誉和忠诚;但在伊斯兰信仰的民族中,黄色象征死亡,是最忌讳的颜色。1.2研究此课题的缘由、目的及意义1.2.1缘由建筑色彩体现出一个城市的特色。当今“大跃进式”的城市发展,传统的建筑环境色彩正被潮水般涌出的新建筑群所淹没,往日和谐的城市环境色彩被打破,新的色彩秩序还因种种原因未能建立起来,使城市环境色彩出现目前前所未有的无序、混乱状况。地域差异逐渐缩小,最后导致全球趋同。“全球化”的趋同,是对地方性的“异化”城市规划师、建筑师缺乏色彩设计方面的深入、系统的研究,国家有关规范中也没有这方面的详细要求,从而使我们城市环境色彩问题长期以来得不到完满的解决,许多环境色彩基调不是单一贫乏、千篇一律,就是花里胡哨,杂乱无章,成为另人生厌的视觉公害。色彩视觉污染所谓视觉污染,是指视觉所及之处,城市建筑不美观,规划布局不合理,色彩不和谐及城市的各种杂乱无章的路标,蜘蛛网式的电线等形成的视觉环境污染。城市建筑色彩对人的思维、情绪、言行和感觉具有一定的制约与调节作用,人们若长期生活在不和谐的色彩环境中,就会对人的大脑产生视知觉,这种视知觉如果对人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就会造成身心障碍,形成色彩视觉污染。色彩视觉污染损害城市的面貌色彩视觉污染对人们的生理、心理造成损害建筑色彩是建筑物外观的重要属性之一,也是塑造建筑造型和美化环境的一种重要手段。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往往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对建筑功能和造型的推敲上,对建筑的色彩常常随心所欲,导致建筑的表现力下降。在我国,关于建筑色彩方面的课题有过一些研究,但是对于建筑色彩应用的规律性总结很少,而且很多仅仅停留在语言表达的阶段,没有可操作性。1.2.2研究建筑色彩设计的目的研究建筑色彩设计旨在挖掘建筑色彩构图与当代建形态构成之间的关系,同时利用美学原理,分析城市建筑色彩的构成元素,提出对特色城市的建筑色彩设计进行指引的构想,追求一种控制、指导城市色彩设计及其实践的方法,最终希望能为协调城市建筑色彩、整合城市色彩构成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手段。为城市建设和管理提供一个操作性强、特色鲜明的平台,给建筑造型带来更多可能性。我们的目的是要利用色彩来创造美。——德拉克洛瓦1.2.3研究建筑色彩设计的意义为城市规划和政府管理部门更好地设计和管理城市的建筑色彩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与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法。寻求一种强有力的、可操作的引导、控制手段,规范规划师、建筑师的设计行为,以达到建设和谐统一、美丽宜人的城市色彩环境,提高人居质量之目的。发挥色彩强烈的地方性、民族性特征,体现城市的地区文化内涵。1.3中国现代城市建筑色彩的现状城市的扩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大跃进”“大干快上,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建筑材料对建筑色彩造成的局限性越来越强。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了文化交流,促使流行的建筑风格迅速普及,这种流行是造成地域特色削弱、城市面貌趋同的重要原因。人类在共同拥有的领域内存在着相通的色彩意识,也造成了色彩选择中的趋同倾向只注意结构和功能,而忽略了色彩对环境的影响。在实际的运用中基本上是“拿来主义”。城市色彩杂乱无章,只能在一些城市故迹的“碎片”中去寻找历史的脉络。杂乱无章的色彩环境削弱了城市的身份和特征,使城市失去了名片作用。大部分城市失去了应有的特色,城市趋同化严重。1.3.1现代城市的花脸印象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韩光煦曾经表示,当今我国建筑色彩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一是“花”,即无规则,缺乏整体感;二是“俗”,即色彩无法推敲,生冷、火爆,缺少文化品位。彼此模仿,争赶时髦。各种新材料、新涂料争艳奇。给许多城市造成色彩污染。失去鲜明的城市个性,又切断历史文脉,并影响到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1.3.2无个性的“复合灰”北京则是最早提出采用复合灰为城市基础色彩的城市。接着是武汉、南京、重庆、山西等城市。盲目制定自己的城市环境色彩,导致城市失去新奇的感觉,走到哪里都是无边无际的灰色,千篇一律的城市色彩环境是不能体现各个城市文化氛围和特色的。1.3.3城市色彩环境规划的必要性城市色彩环境的规划是人居环境质量的需要城市色彩环境可以传承历史文化,保护地域特色城市色彩是现代文明的体现,是城市国际化的需要城市色彩规划是整治色彩污染的需要第二章建筑色彩的发展与演变2.1原始色彩的萌芽及其形式特征
2.1.1原始色彩的萌芽---从色彩感知到
色彩审美意识的飞跃大约在七万年以前,人类经过几百万年的知觉进化开始进入黑白分明基础上的单纯色彩活动。中国古代杂家论著《淮南子·原道训》说到色彩的时候认为:“色者,白色而五色成矣”。色彩的有生于无是古人对色彩本质变化的发现。②红色是原始人生命的象征,它不仅表达了原始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以及生命神圣不可侵犯,企图征服自然的意愿,而且也说明他们具有敏锐的感受物质性色彩表面微妙变化的能力和原始生命本能的内在生命自动产生的能力,它反映人的原始生命色彩需要。③从此,原始人类离开了动物性被色彩感应,由生命自发本能创立直接属于现代人色彩感知的起源,形成了原始人类全部的色彩意识萌芽。最早发现的原始美术物是距今二万多年前的法国西部的拉斯科洞窟岩画和西班牙北部的阿尔塔米洞窟岩画,这种旧石器晚期震惊世人的洞窟岩画艺术,标志着人类已经用色彩装饰自己的居住场所,从广义的建筑角度来看,这些居住场所就是人类最早的居住“建筑”。其各种各样的动物形象,用色鲜明浓烈,轮廓粗犷简炼,饱含着原始人类特有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我国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的穴居生活以及石器时代黄河中游氏族部落建造的浅穴居,说明我国原始人类很早就掌握了建房技术。这些原始的居住建筑由红、黄、褐等各色泥土、草泥和木材等材料建成,各种材料的本色形成了最初的建筑色彩。2.1.2原始色彩的形式特征红色――原始人的生命歌德在《色彩论》中说:“如果一个孩子对某一种颜色表示特别喜爱时,那一定是灿烂的红色。”红色作为与原始生命同一的颜色,由于与人类生命共生的历史积淀,所以具有最明显的激起人的生命感情的力量。在原始人眼里,红色像宏钟大鼓,发出动人魂魄的音响,这种颜色的动人之处,自然是由于人类生命本能产生的最长久的基本需要,也是原始人类尚红意识的重要原因。单色性-----原始色彩的时代特征约翰内斯·伊顿在《色彩艺术》的序言中提到“色彩是以原始时代就存在的概念,是原始的无色彩光线及其相对物无色彩黑暗的产儿”。原始人的单色品性处于一种无意识的混沌性状态,是人类纯粹由生命自发的单色色彩形式,是人类原始生命色彩的、本质直观的客观反映。这种单色性品质的表现对现代人来说是一种很好启示,可以展示设计师内心的独白,反映到现代建筑中去,成为现代建筑色彩的灵感蓝本。2.2中国古代建筑环境色彩体系和审美思想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家,拥有十分丰富的文化遗产。在色彩科学方面,早在2500年前就建立了五色体系,该体系不仅在时间上早于西方千年以上,而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挖掘和整理这一部分珍贵遗产,对于我们今天的建筑环境色彩研究有非常重要的。2.2.1色彩史上的最早发现大量的历史文献、考古资料证明,在色彩学方面,我国早在2500年前就建立了五色体系,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色彩体系,早于西方千年以上。在20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就有关于“五色”的文献记载《尚书》:“采者,青、黄、赤、白、黑也,言施于缯帛也。”《周礼·考工记》:“画缋之事杂五色”,“五色之变以章,谓之巧”。《老子》:“五色不乱、孰为文彩”,“五色令人目盲”,“五色乱目,使目不明。”《礼记·礼运》:“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礼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淮南子·后道训》:“色者,白色而五色成矣;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无色而五色成焉。是故有生于无,实出于虚,天下为之圈,则明实同居”,“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西周时期,已经提出了“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在西周时期,就已经确立了“正色”与“间色“的概念,所谓正色:青、赤、黄、白、黑;所谓间色:绿、红、碧、紫、骝黄(黑黄之色)。正色在我国古代象征着权威,正义、尊贵,而间色则表示卑贱、非正义的意义。《礼记·玉藻》记载:“衣(上衣)正色,裳(下衣)间色”。《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做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以赤璋礼南,以白琥礼西,以玄璜礼北。”五色中的青、赤、黄、白、黑是色彩的基本元素。间色是指正色相混的结果,《说文解字》中这样记载:“绿,青黄也;红,赤白也;碧,白青也;紫,赤黑也;骝黄,黑黄也”。正色相当于现代色彩学的原色,间色和再间色相当于复色。五色中的青、赤、黄相当于现代色彩学中的色彩三原色蓝、红、黄。而黑、白两色,被归纳到无彩色系当中,不属于原色。但是,黑色和白色是难以用色彩相混合的方法而取得的。所以黑色和白色可以在无彩色系中称之为原色,黑与白相混合可以调和出无限种灰色。2.2.2五色和五行学说对中国传统建筑色彩的影响色彩技术的发达和色彩艺术的繁荣①五色体系的建立对于推动古代色彩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色彩艺术的繁荣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②五原色的发现和色彩混合规律的掌握,大大丰富了色彩的色谱和艺术表现力。使色彩艺术创造的多元化。③五色体系的建立,使色彩的装饰应用更广泛地进入社会生活,并注入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文化内涵。五色和五行何谓“五行”?《尚书·洪范》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五行说后被占星家所利用,提出了“五行相生”“五生相胜”理论。“相生”意味着事物相互信赖和促进,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胜”即“相克”意味着事物互相对立和排斥,如:“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五行学常常与阴阳学合流,称为“阴阳五行”所谓“阴阳”,《周易》认为,人类之初的一切开始于“太极”,“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四时之变化),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阴阳五行学将五行与五色相配属“金、木、水、火、土”对应“白、青、黑、赤、黄”,并将色彩赋于一定的文化内涵。“五行”里产生万事万物本源性的五种元素,一切事物皆统一于金、木、水、火、土,当然色彩也不例外,“天有六气,发有五色”。五色之间也有了“相生“和“相胜”的关系,如:白克青,青克黄,黄克黑,黑克赤,赤克白。五色与五方五方是指东、西、南、北、中,用五色来配五方,《说文解字》日:“青,东方色也。赤,南方色也。白,西方色也。黑,北方色也。黄,地之色也。”《论衡·符验》云:“黄为土色,位在中央。”五色与四季五行五色五方学说再与四季相配,便有了青春、朱夏、素秋、玄冬之说。青春即东方为木,主春,春季草木渐生,所以木配东方,木色青;朱夏即南方为火,主夏,夏与火相配,火色赤;素秋即西方为金,主秋,秋与金相配,金色白:玄冬即北方为水,主冬,冬与水相配,水色黑。先秦时期人们利用五行与五色学说推断朝代兴衰更替的关系我国历史上的秦朝,秦始皇崇尚黑色,是因为五行学说认为,每一朝代的帝王都有五行中某一元素的性质,即“帝德”,“帝德”又以五色象征。黄帝属土德,为黄色;夏朝属木德,为青色;殷朝属金德,为白色;周朝属火德,为赤色;而秦属水德,为黑色。黑能克赤,所以秦始皇灭六国;称帝后;取“水德”;意在以“水”胜“火”,取代周朝;即是以黑色取代了赤色;并以冬的十月为年首。“五色”是色彩的本源之色,是一切色彩的基本元素。五行结合生百物,五色结合生白色,五色论完全符合五行论的理论。阴阳五行的思想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各方面都得到了引申,如:五情、五声、五气、五事、五象、五政、五德、五宫等等,极大地扩展了它的文化内涵。阴阳五行思想,流行颇广,影响甚大,五行相生、五行相胜的理论渗透到社会、政治、军事、天文、地理、医学甚至算命、风水、占星等广泛的领域,并指导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等一切活动,后经不断发展、推广,几千年的文明,一以贯之,铸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2.3中国传统建筑色彩的发展历程由于阴阳五行向社会各方面引申,大大扩展了它的文化内涵。在建筑领域中,五行、五色理论运用尤其突出。原始社会初期到旧石器时代从原始社会初期到旧石器时代后期,原始人群一直采用穴居,到了新石器时代有些氏族部落开始建造了浅穴居,从此以后发展成为简单的房屋,建筑的色彩以自然的建筑材料的色彩为主,采用了黄土、褐土、红土、木材和干草之类。夏、商、周时期开始修建宫室、台榭。建筑的形式已经初具规模,而且已经在木制雕刻的表面施以颜色。在商代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就有雕花并施以主彩的木构件。到了周朝,对于建筑色彩的使用,已经有了比较详细的记载。而且已经有了四合院式的宫室建筑,西周时期规定了正色和间色。而在建筑上对色彩的使用也作了规定。《礼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黄。”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砖瓦等建筑材料,修筑宫室、台榭,而且在木构件上开始施以彩画。同时,还涂刷了油漆,这对木质和涂刷的色彩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秦朝秦代建筑发展得非常迅速。秦统一六国后.除了修筑能抵御匈奴的万里长城以外,还修筑了壮丽的都城、规模庞大的宫殿和陵墓。在色彩的使用方面,继承了战国时期传统的同时还加以发挥,以适应庞大的宫殿建筑。汉代在用色上沿袭了周秦以来利用色彩表示的等级制度。宫殿屋顶的瓦为灰色;柱枋以红色为主,偶尔贴金;墙壁以青紫色为主,而室内几案多以黑漆浅红漆饰面。汉代在思想意识方面发展了阴阳五行的理论,运用五种色彩来代表方位。红色代表火,象征朱雀,表示南方;青色代表水,象征青龙,表示东方;黑色代表木,象征玄武,表示北方;白色代表土,象征白虎,表示西方;黄色代表金,象征龙,表示中央。黄色又象征权力,以黄为贵,黄色就成为皇帝的专用色。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个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的时期,与印度、西域交往,佛教渗入我国。形成民族大融合,色彩继承了汉代以来的传统,形成了壁画的传统画法,色彩更加绚丽。北朝时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兴建了许多石窟寺院建筑,使彩画和雕刻的技术更趋完美,保存下来的石窟和彩画直到现在都给我们以很深的印象。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划时代的琉璃瓦,色彩有黄色和绿色等。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经济最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古代建筑非常成熟,不管是城市建设,还是建筑装饰以及色彩都有着巨大的发展。唐代等级划分严格,从王公权贵各品官员到布衣百姓,每人宅第规模及装修格调都不能僭越,使秩序井然,整而不乱的皇家建筑更加威严。唐代以前,大型建筑色彩的基本色调是朱、白两色,对比强烈。到了唐代,朱、白两色还用在柱、墙之上,但是柱、枋、拱上的彩画已由朱,红两色转向了青,绿两色,而且大量使用了退晕的技法,便色彩的表现更为和谐。建筑材料方面,琉璃瓦的使用有所增加,而且色彩也有所扩充,有青绿色、黄色,还有蓝色。宋代建筑宋朝是一个在技术、艺术乃至科学上都有卓越成就的朝代。大型建筑规模比唐代小,出现了楼台殿阁的建筑形式和绚烂秀丽的风格。北宋时期《营造法式》的颁布,规定以“材”作为造屋标准。奠定了我国木架建筑的发展已臻成熟。宋代建筑在装修与色彩方面大量使用青绿色的琉璃瓦,木架部分采用华丽的彩画。色彩在服装方面也得到广泛的应用,按等级制度依此有遍画五彩花纹的“五彩遍装”,以青绿两色为主的“碾玉装”和“青绿叠韵楼间装”以及唐以来朱白色发展而来“鲜绿装”和“丹粉刷饰”等。彩画技法娴熟,色彩变化丰富而有层次,精美活泼。与宋对峙的辽、金,在建筑的技术和艺术方面大量地吸收了宋代的文化,但在建筑装饰色彩的选用方面比宋代更为华丽。元代建筑继承了宋、金传统并保存了蒙古族原有风尚,同时还吸收了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的建筑成就,但规模和质量逊于两宋。元大都的营建为明清北京的皇城建设打下了基础。在大都内修建太液池,吸收了汉族传统的都城部局,并在宫内建了许多富有蒙古特色的建筑,丰富了中原的建筑文化。元代统治崇信宗教,因此兴建了大量的喇嘛教寺院和塔等宗教建筑。这些藏式风格的建筑,喜用大片的深褐色、浅褐色、浅褐和白色,偶尔间有绿色。在大都,新疆、云南等地,还建造了一系列伊斯兰礼拜寺,色彩偏好绿、白、蓝、紫等色。这些不同的建筑风格形式与汉族传统建筑相互影衬,形成了多元化的建筑色彩文化。明清建筑北京皇宫采用了中轴对称的棋盘式布局,整个城市规划严整,街道宽直,皇宫与百姓居住区之间泾渭分明。明代皇宫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色彩艳丽。在屋顶上还是大量使用琉璃瓦,但是琉璃瓦的颜色十分丰富,如,青色、绿色、紫色、黑色、黄色等。墙面用红色抹灰,还采用了琉璃砖,琉璃砖的色彩也甚为丰富,有白色、浅黄、深黄、深红、棕色、绿色、蓝色、黑色等。重檐部分用青色、绿色和红色绘制彩画,纹样流畅,彩画仍旧使用退晕技法,只是在一些高级彩画中使用了沥粉贴金的装饰技法。建筑的门、柱、窗的部分,采用了朱红色。台基、栏杆、台阶等都采用白色的石材制成。梁、枋、斗棋的彩画也是以青绿色为主调。从整体来看建筑的外部色彩就会显得对比鲜明,效果强烈。纵观两千年我国建筑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出,绚丽多姿的色彩文化集中体现在以宫殿等为主权力建筑上,相对于金壁辉煌的皇家建筑,普通老百姓的居所大多色彩淡雅、朴实无华,不事派扬,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方面:①客观条件来看,建筑装饰材料在色彩表现上的局限性直接影响了建筑外观色彩的表现力。②从主观条件来看,统治阶级的等级制度的严格限定人为地束缚建筑色彩的发展,影响了建筑色彩的丰富性。2.4西方古典建筑环境色彩艺术2.4.1西方古代文明色彩艺术古埃及大约在公元前五、六千年,尼罗河畔居住的古埃及人,给人们留下了巨大的金字塔、石雕和各种精美的工艺品以及坟墓中的壁画,这些艺术珍品构成了埃及独特的色彩世界。古代埃及人运用色彩的主要精神内容和依据是色彩象征。古代埃及人继承着人类原始时代奉行的太阳崇拜。故埃及人视白色是神圣的色彩;黑色则象征着冥界的无彩色;金色、黄色是明亮的太阳光辉的色彩象征;红色象征着人的生命活力;绿色象征植物的生命以及大自然的永恒性;蓝色象征神圣的审判;紫色象征大地……埃及人这种色彩的象征使这个民族首先形成一个多彩的文化环境,西方后来的色彩象征主要源于古埃及。古希腊临地中海环境,他们继承了古埃及人造型的规则,并把它固定为数的比例。古希腊的色彩大多以白色、红色和蓝色构成简洁朴素的色彩特征。古希腊的建筑色彩以无彩色为主,再加上1~2种原色对比,构成较为单纯的配色和色调。色彩在建筑中往往隶属于形体结构、造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光影效果比色调更受重视。古罗马建筑装饰色彩较古希腊风格趋于丰富。随着基督教的兴起和它在欧洲的广泛传播,早期基督教镶嵌壁画和拜占庭艺术着色玻璃镶嵌把欧洲和近东民族色彩融合在一起。古罗马奥古期都时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营造了许多规模宏大的工程。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曾在经典《建筑十书》里做过建筑色彩的介绍:建筑形式较希腊建筑更为复杂,建筑色彩更加丰富,有黄土色、灰黄色、胭脂色、淡红色、红褐色、鲜红色、朱红色、灰绿色、蓝绿色、深蓝色、白色、乳白色、黑色、金色等,证明古罗马建筑色彩的运用方面已非常普遍,体现了古典建筑色彩艺术辉煌的一面。2.4.2中世纪建筑环境色彩艺术中世纪是指公元五世纪至14世纪这一千年间在基督教会统治下的封建历史。艺术形象简单,建筑色彩限制在红、绿、褐、黄、白等几种矿物颜料上。建筑形式受古希腊、古罗马建筑的影响,但造型和色彩运用都很吊板、笨拙,无法与当时辉煌艺术成就相提并论。拜占庭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创造了把穹顶支撑在四个或者更多的独立支柱上的结构方法和相应集中式建筑型制。为了减轻重量,常用空陶罐砌筑拱顶或穹顶。拜占庭建筑的颠峰之作是圣索菲亚教堂,其建筑色彩装饰,是罗马色彩艺术与东方色彩艺术融合的结果。公元12世纪中期,欧洲各地兴起了哥特式艺术。其成就主要体现在建筑和雕刻方面,这时期的建筑色彩运用并未因此而减少,反而表现出了色彩更广的丰富性。体现出色彩作用的是彩色玻璃画。教堂外面用色“非常艳丽”,多用“红、橙、绿、土黄、黑和白等色”。2.4.3文艺复兴建筑环境色彩艺术文艺复兴运动其艺术更讲究自然、真实和理性化。艺术个性主要来自于众多艺术家的加盟,他们高超的空间营造行为为这时期的建筑创作抹上了浓厚的艺术色彩。这一群体有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们的艺术彻底地否定了中世纪基督教艺术,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精神。实质是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其色彩运用也是一个新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另外,还出现研究色彩科学的学者,牛顿用棱镜进行光线光谱分析,奠定了色彩的基础。歌德在精神方面发展了色彩科学,为建筑色彩开拓了新的境界。这时期的主要色彩有:金色、红色、深绿色和深蓝色等,辅助色彩有淡蓝色、海蓝色、肤色、深红色、红褐色和灰紫色等。十六世纪后半叶出现了巴洛克建筑,传播到各天主教国家,形成了欧洲建筑发展的一个主流。最能代表巴洛克风格的是法国和意大利的宫廷建筑。如法国的凡尔赛宫,全部用华丽的色彩和黄金白银装饰起来,给建筑造成了豪华的装饰效果,并充满了尊严与典雅的配色美。十八世纪初,出现了表现“逸乐”为原则的“洛可可”建筑风格。在建筑及室内装饰上,以复杂流利的波浪纹线条为主势,室内色彩以淡红和蓝等色为主调,到处都是轻盈多变的装饰图案,浮雕多用金色装饰,四壁又饰以玻璃镜,造成闪烁而虚动的感觉,整体色调光辉灿烂,显示出一种奢华和享乐气氛。2.5近现代建筑环境色彩设计的现状2.5.1理性思维与科学态度牛顿利用棱镜分解的光学实验揭示了色彩的秘密;汤姆斯·杨(T·Young)于1807年发表色光三原色论;歌德于1801年发表《色彩论》;勃鲁斯特(D·Brewster)发表颜料的原色论;谢拂·鲁尔(M·E·Chevreul)发表了《色彩调和与对比三法则》;马克斯·威尔(J·C·Maxwall)发表光的电磁波学说,并制作出旋转混合盘。上述色彩科学的研究成果,使艺术家们在视觉色彩认识方面开拓了崭新的视野,给印象派绘画以及建筑艺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民族区域,在某一时期的色彩理性认识水平往往标志着这个民族或区域色彩艺术发达的程度。色彩艺术家的实践证明,使印象派对色彩原理才有了真正了解,才帮助他们解脱了色彩感知的神秘性和狭隘的色彩主观性。中国古代色彩五色系统理性的超前发现,证明中国人的感色机能和色彩表现能力,在色彩直觉初期曾经实现领先世界各民族的同期水平。印象派绘画完全排除了物体固有色的概念和传统的程式化的色彩处理方法,靠把握光色的微妙变化形成富有变化,既强烈明朗又和谐、统一的画面。更重要的是印象派的色彩从古典主义的理想化原则和浪漫主义的文学性激情中解放出来,而还其自身的纯洁和独立存在的价值。2.5.2表现与抽象20世纪初,科学和资本主义生产以更快的速度发展起来。这使艺术的发展更加趋向个性化、多样化和极端化,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各种现代艺术流派。“野兽派”强调色块之间的对比;表现主义派常用强烈的色彩和不稳定的构图;立体主义派是一种非常理智的建构。基本上不采用强烈色彩,而以黑、白、灰或褐色为主色调;抽象主义派主要通过抽象的形或线所构成的律动来表现内心的情绪。荷兰的风格派主张形式的纯粹性,特别强调了形的造型价值。第三章建筑色彩研究的理论依据3.1色彩学理论3.1.1色彩的产生与性质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源于各种感官体验,五觉既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感觉。在五觉中,最重要的是视觉。人们获取外界信息中有87%是通过视觉完成的。而色彩试验证明:在正常状态下观察物体时,首先引起视觉反应的就是色彩,其次才是形状、质感等。什么是色彩?《我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分册中写到:色是“光刺激眼睛而产生的视觉感,一切光源都含有色素成分;自然界中的一切色彩都是在日光和白光的映射下形成的”。色彩的特性:有色彩系和无彩色系无彩色系包括黑色、白色和不含色光的各种深浅不同的灰色,非彩色系可以排成一个系列,由顶端的白色逐渐演变到浅灰、中灰、深灰直到黑色。除了无彩色系以外,其他所有颜色都是有彩色系,它以红、绿、蓝或红、黄、蓝为基色,基色之间不同量的混合,以及基色与无彩色系之间不同量的混合,会产生成千上万个不同的有彩色。色彩的三要素,即色相、明度和纯度。色相,是指色彩的基本面貌,在可见光谱中,人的视觉能够感受红、橙、黄、绿、蓝等不同的颜色,人们给这些可以相互区别的色彩加以命名,用于区分不同的色彩印象,这就是色相的概念。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深浅程度。它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可以不带任何色相而通过黑、白、灰的关系单独表现出来。纯度,也可称为彩度、饱和度,是指色彩的纯净程度。它取决于一种色光的波长单一程度。纯度体现了色彩的内向品格。红色的纯度最高,橙、黄、紫的纯度较高,绿、蓝的纯度是最低的。3.1.2色彩与光的依存关系光对色的影响无光的世界是死寂的世界。太阳光作为一个自然现象,塑造着人类的生命和色彩本能,也激励着人们的视觉机能,如果失去了太阳的光辉,人类等于失去生命。光作为人类生命的必需条件,直接影响着人的深层心理和全部精神层次。光是被人的眼睛直接感觉到的物体的有色表面,是该表面发射着的可见光谱内的某种波长的光作用于的视觉所致。把可见光谱加以扩展,可以清晰地看到各种较稳定的色光的波长和频率,这些色光随波长和频率而变化,形成全色光谱,即:红、橙、黄、绿、青、蓝、紫。色彩的加色与减色法国新印象派画家修拉接受了现代色彩学及其指导,将色彩从形体中分离出来,理性地分析各种色光因素,采用并置混色的小色点组成画面,试图用视觉的混合来代替其他原料的混合,形成新的色感表现性。将两种以上的色光加在一起,会产生明度增加同时光色改变的视觉效果。相加色光在混合后的光线中,含有比原有单色光线更多的可见光谱色的成分,被称为加色混合。红、绿、蓝被科学家称为光的三基色(三原色)两种以上的混合颜料调和在一起,会得到明度降低、色相同时改变的结果。在颜色三原色中,若将两种色彩等量混合,即可产生二次色(间色),其明度比两个原色都低。若将三个颜料三原色等量混合,理论上讲,可成为黑色。因此减法混合即减光减色之意。3.1.3色彩表达方法与理论体系色彩的表达方法在人们的生存环境周围存在的很多物体,都具有自己特有的色彩性格,它们之间的模糊性很难用确切的文字加以描述。在色彩学中,一般将色彩给予系统性分类:把色彩分为有彩色系和无彩色系。对于有彩色系来说,色彩具备了三种性质,即色相、明度、纯度。它们各自都反映着自己的特性,所有色彩都可用这种特性来表示,而对无彩色系来说,色彩只具备了一种基本性质即明度。从视觉角度讲,明度愈接近白色,明度就愈高,反之愈低。常用的色彩体系,主要有:CIE标准色度学系统、孟塞尔颜色体系、奥斯特瓦德颜色体系、瑞典自然色体系(MCS)、美国光学学会均匀色体系(OSA-UCS)、德国工业标准颜色体系(DIN)、日本实用颜色坐标体系(PCCS)以及匈牙利Color颜色体系。影响较大的是奥斯特瓦德色彩体系和孟塞尔色彩体系;自然色体系是20世纪70年代后逐渐发展起来的,由于是在结构上更符合人的感知特性,影响正在日益扩大。目前国际上正致力于开发统一的标准颜色体系。奥斯特瓦德体系创立于1914年,它是由两个底面相对的圆锥体结合而成。中心轴为非彩色的明度级,从上到下将明度级分为八等分,黑白量以伟伯的比率计算而来,用字母a、c、e、g、i、l、n、p表示。奥斯特瓦德色系中的各个色彩,都包含这种关系:纯色量+白量+黑量=100。例如,体系中的nc色彩,n含5.6%白量,C含44%的黑量,其中包含的纯色量为100-5.6-44=50.4%,奥氏体系色相由24色组成,其基本色相是黄(Y)、红(R),橙(0)、紫(P)、兰(UB)、绿(SG)、兰绿(T)、黄绿(YG)8个色,再将8个色各自分为三等分;成为24色相环。奥氏体系的特点在于重视颜色的混合规律,在设计中使用色彩按照等值计算,显得比较方便,但也有明显不足,就是三角形对于纯色色相的限制,另外奥氏体系纯色相的明度都在中间亮度,这种划分无疑会限制某些颜色的表现力。孟塞尔色彩体系创于1913年,他把色系从黑到白分为11个等级组成的中轴,由红(R)、黄(Y)、绿(G)、蓝(B)、紫(P)组成五个色相,然后,在主色相之间插入黄红(YR)、绿黄(GY)、蓝绿(BG)、紫蓝(PB)、红紫(RP)形成十个主色相。每个主色相之间再分为十等分,成为100个色相。如1R、2R、5R表示不同纯度的红色色相,明度级0~10,纯度级从中轴开始向外以2、4、6、8、10……表示0。孟塞尔色立体明确精细地标出100种色相的明度与纯度,与奥氏色系相比,孟氏色系各种色彩纯度与明度保持一致。所以,孟氏色系是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和认可的标准色系。3.1.4色彩的物理和心理效应色彩的物理效应温度感色彩有热色、冷色和温色之分。从红紫、红、橙、黄到黄绿色称为热色。从青紫、青至绿色称之为冷色,而紫色和绿色则为温色。暖色如红、黄使人联想到太阳、火等,感觉温暖,而冷色如蓝色。使人联想到海洋,感觉凉爽。距离感色彩可以使人感觉进退、凹凸、远近的不同,一般而言暖色系和明度高的色彩具有前进、凸出、接近的效果,而冷色系和明度较低的色彩具有后退、凹进、远离的效果。重量感色彩的重量感主要取决于明度和纯度,明度高的显的轻,如桃红、浅黄色。明度低的显的重,如黑色、熟褐等。尺度感
暖色和明度高的色彩具有扩散作用,因此物体显得大。而冷色和暗色则具有内聚作用,因此物体显得小。色彩的心理效应色彩刺激对人的身心产生的影响。相当于长波的颜色引起扩展的反应,而短波的颜色引起收缩的反应。整个机体由于不同的颜色,或者向外涨,或者向内收,并向机体中心集结。此外,人的眼睛会很快地在它所注视的任何色彩上产生疲劳,而疲劳的程度与色彩的彩度成正比,当疲劳产生之后眼睛有暂时记录它的补色的趋势。在使用刺激色和高彩度的颜色时要十分慎重,并要注意在色彩组合时应考虑到视觉残象对物体颜色产生的错觉,以及能够使眼睛得到休息和平衡的机会。不同的色彩刺激对人的视觉生理和心理感知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强光照射下的色彩,高饱和度的色彩以及波长较长的色彩会引起高度的兴奋,给人带来强烈的刺激;而弱照条件的色彩,低饱和度的色彩以及波长较短的色彩则会产生温和的刺激,使人趋于平静和稳定。色彩能表达人的情感,这是无可争议的一件事实。无论是有彩色或者无彩色,都有自己的情感特征,由于色彩的色相、明度和纯度在不同的条件下都不是处在稳定的位置,因此,要想表达出所有颜色的情感特征非常困难,但对一些典型的色彩加以描绘却是可行而有必要的。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象征意义,也给人以不同的联想。如果结合到具体的民族、地区等不同因素,很可能会出现更多联想,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我国古代皇帝服装专用黄色,明令禁示庶民不得穿戴,黄色便成了最高智慧和权威的一种象征。罗马天主教皇的白色服装和主教的深红色服装,都是区别自己身份的色彩。3.1.5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对比与调和是色彩组合中两大主要存在方式,也是最主要的设计手法。色相的对比与调和对比与调和是辨证关系,对比色形成差异产生丰富性,而调和形成统一,促进和谐感。色相对比是基于色相差别形成的对比,可细分为邻近色、类似色、中差色、对比色;互补色对比是基于色相环上的距离而定,距离越近对比越弱,以人秩序平和之感,距离越远对比越强,画面越活泼、醒目而有趣味。明度对比与调和明度对比是指色彩明暗程度的对比,有高、中、低调之分。如果一幅画的明度范围被限制在浅色调内,那么就构成一种高调处理,给人以轻快高雅之感;如果色彩主要以深色调为主,那么就是做低调处理,显示一种力度与沉着。加大明度对比可以使画面鲜明生动;而控制明度对比,则可以使观者体验到神秘、含蓄的效果。纯度对比与调和色彩纯度对比是由纯度差引起的对比,其运用与画者的色彩修养高低有关。纯度高的颜色鲜明艳丽,富于刺激性,处理不当则显得俗气幼稚。低纯度色沉着稳重,运用得当高雅含蓄,不当则灰暗沉闷。色彩纯度变化的运用也可增强色彩的空间层次,纯度高则前进,纯度低则后退。冷暖对比与调和写生色彩学中把物体的受光与背光、近与远等色彩倾向赋予冷暖对比。这种冷暖的比较是相对而言的,如大红色与朱红色相比,前者较冷,而大红色与紫红色相比,前者则较暖。中性色在对比与调和中的运用在实际绘图过程中,往往出现对比与调和不当的情形,恰当地选用黑、白、灰、金、银等中性色作协调处理,均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现代建筑设计中用灰色系列表现就是有意识地运用中性色来协调色彩关系。色彩并列时都影响其他临近的色彩,使色彩偏差。这些发现以后便成了并列、连续和混合的色彩对比的法则。这种对比是在眼睛同时观察并列的两种不同色彩,它都朝着自己的补色方向偏移时产生的。黑色和白色并列就是这种对比关系的强烈体现。连续对比和混和对比法则当眼睛对一个或二个物体进行一定时间的后,把这些物体移开,眼睛会残留下这些物体的形象,同时它们还带着和原来色彩正好是补色的一种色彩,这种现象被称为视觉残象(Afterimager),实际上就是连续对比。3.1.6色彩的功能色彩的工效功能现代实验心理学表明:当人受到色彩的刺激后,必然产生生理作用和心理反应,同时直接影响人们的思想情绪,左右人们的表情行为。在红色房中,人的血压有上升的趋势,脉搏加快,情绪亢进兴奋;在青色房中,人的血压下降,脉搏减缓,情绪忧郁迷惑;在黄色中,人的眼睛受到高明度的黄色刺激很快产生疲劳;在绿色房中,人的生理无反常,然而长时间注视单调绿色难以得到视觉满足,人们会下意识地期望互补色调剂,以取得色彩视觉生理的平衡。色彩的文化功能主要是指文化的象征,不同的色彩环境,体现着一定的民族、地域、宗教、民俗的习惯,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文化的持性,一切人类创造的文化,都不可避免地具有精神因素。凡是文化,都是人类的情感与智力对象化的产物,色彩文化自然不能例外,它是一种一般地与大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物质存在,其因素就积淀在这种物质存在的形式之中。色彩的识别性就是人们采用既有特征、醒目又有易记的色彩,反映一定的环境内容,获得某种识别意义的色彩印象。内容包括:国家民族色彩的识别,城市色彩环境的识别,企业与公司色彩的识别,标志色彩的识别以及其他的识别内容。色彩的识别功能,在现代建筑环境设计中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被广为运用。色彩的记忆功能还具有强大的记忆功能。由于各自的色相、彩度、纯度的差异,色彩变得绚丽纷呈。如人的衣服、产品等。心理学中将消费者的注意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意注意,另一种是无意注意。小到产品的包装,大到一个城市的环境色彩规划,色彩的记忆功能都有着具体的体观。在商品的包装设计中,能够设计出让消费者明显辨别出来的各种色彩,将非常有助于人们识别、记忆各种商品。商品的包装色彩有利于消费者对各种商品的区分,更可以使消费者对这一包装色彩有很深的记忆,以便下一次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能迅速地找到该商品,较好地发挥色彩的记忆功能可以大大缩短商品交易的时间。3.2色彩地理学理论3.2.1色彩地理学的概念“色彩地理学”是由法国著名的色彩学家让·菲利普·朗科罗创立的。朗科罗教授在多年的色彩应用研究与实践中,足迹遍布东西方几十个国家,探寻的领域包括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他认为不同的地理环境直接影响了人类、人种、习俗、文化等方面的成型和发展。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不同的色彩表现。朗科罗认为:一个地域或一个城市的色彩环境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会形成不同的自然环境,进而形成不同的风土人情,即是自然环境因素和人文环境因素共同影响了一个地域或一个城市的整体的色彩风貌。自然环境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域材料,二是地域的气候条件。在交通不发达的时期,每个地域的建筑材料只能是就地取材,所以当地的地理环境、地质与土壤的条件,左右了建筑材料的选择,也就成为了制约环境色彩的一个因素。就大的范围而言,古欧洲就是以石材为主的建筑材料,而东方,尤其是我国则是以木材为主的建筑材料。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工艺,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地域色谱”,致使当时的城市环境有着很清晰的地域特色。朗科罗教授先后对法国15个地区、欧洲13个国家和南美、非洲、亚洲等11个国家进行色彩调查,了解每个国家或地区的代表色彩规律。发现在传统的建筑中,建筑材料主要是就地取材。如朗科罗教授例举的法国圣康坦市和苏瓦松市,两座城市相距仅仅只有60公里,但是,主体色调却大相径庭:苏瓦松市是以石灰石为主,所以整体的城市主体色调为灰褐色的;而圣康坦市却是以红砖结构为主,所以整个城市的颜色是以暖融融的砖红色为主。在新技术和新材料不断出现的今天,只有维护和发扬地方的环境色彩,才能使城市的地域环境色彩更加旗帜鲜明。每个地域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气候条件,而不同的气候条件就意味着温度、降水、湿度等都会有所不同,不同的自然气候决定了城市建筑的形式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从而也影响着一个地域的色彩倾向。地理位置的不同也将导致日照强度的差异,而日照强度的不同可以直接影响一个地域或一个城市的色彩倾向。如低纬度的地区日照强,高纬度的地区日照弱,所以在高寒地区的色彩多为暖色.而在低纬度的热带地区,就会以冷色调的淡色为主。每个地域文化形成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不同,因此人们对色彩的心理联想会根据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而有所差异,从而影响了这一地域的色彩环境。3.2.2色彩地理学的实践方法朗科罗在做色彩地理学实践时,采用的方法为:选址、调查、取证、归纳、编谱、总结等。选址:是色彩地理学最基础的部分,主要是选择特定地域中建筑色彩要素或构成非常典型的色彩特征差异为对象;调查:对环境色彩的分析,首先要进行色彩数据的调查。即从色彩的角度出发以街道的色彩氛围和建筑的色彩形象为主要对象,以便全面掌握整个环境中的色彩数据。取证:对所调查地区的各种材料,如墙壁、土壤、屋顶、房门等进行采样,同时.还要对该地区的自然环境进行取样,包括植物的枝叶、苔藓等。对于不能以实物取证的便用拍照和现场草图的形式来记录。归纳:根据实际情况将所收集到的色彩资料进行整理,去掉杂乱的要素,挑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因素来归纳出具有环境色彩特质的色谱。编谱:是对取得的色彩资料转化成色谱的形式,进行分析、归类。首先归纳出主色色谱,主要是根据建筑的主体色彩来编制主色色谱,如,外墙、屋顶、墙基的色彩。其次是归纳点缀色色谱,主要是根据和建筑主题色彩相配的其他色彩,如,门窗、护窗板、栏杆、框架等。最后是将以上两部分组合,以获得所研究目标环境概括性的色谱。总结:主要是总结出被调查地区的色彩调查结果,环境色彩的构成状况,以便更清楚地了解这一地区的色彩特征,为维护地区环境色彩提供事实的依据,为地区进行其他环境色彩设计提供必要的事实依据。第四章建筑色彩研究的动因4.1现代审美4.1.1审美价值的多元化现代审美价值的多元化表现出建筑色彩的多样化。审美的多元化大概要追朔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艺术”运动,它是传统审美观与工业化发展进程中所折射出的、新的审美观念之间矛盾的产物。追求抽象、简洁、明快,宣扬非理性。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过程中,审美历史价值观表现为多元化。在建筑审美方面,当代西方建筑美学演变与发展,经历了一个否弃、超越与回归和重构的过程。当代建筑美学在批评的循环之中,把自己引入了一种富有包容性的错综复杂的境遇:美学传统在历时性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之间飘转,在共时性的对抗性与互溶性之间徘徊。当代西方主要有四种美学倾向,即历史主义美学、新现代主义美学(包括结构主义美学)、技术主义美学和有机主义美学。这是当代西方建筑美学的四大支柱。审美价值的多元化反映到建筑中是指其风格与形式的多样化。现代设计观念和形式的多元性和多样化,主要有粗野主义、后现代派、晚期现代派、高技派、解构主义等。4.1.2审美情趣的个性化当代追求个性表达具有广泛的哲学文化基础。西方哲学中非理性思潮的泛滥,使“尊重个性、肯定个人价值”的呼声日益高涨——尼采遣责黑格尔抹煞个性的概念化做法,萨特把个体存在视作先于普遍性本质,并作为哲学原点,认为排除了个人存在,就意味陷入了“虚无”。万物统一于我,融合于我,将个性自由作为存在的最基本属性。这种审美观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反映,就是表现自我,弘扬个性。文丘里把建筑分为结构和表象两个层次,认为表象既可以反映结构,又可以与结构脱离而表现自身价值,传递多层次审美信息。建筑设计的风格流派从不同的表象和结构的角度,利用不同形式的设计手法塑造了设计的独特个性的趋向。4.2地域性所谓地域主义就是指在建筑创作中对抗现代主义建筑而对地方性进行系统化的理论研究而形成的流派,它主张在现代建筑中吸收当地民族的、民俗的传统,体现出当地特有的风格。地域主义下的建筑学是当今建筑学界的热门话题,也是建筑学发展的一个趋势。地域条件下的特殊限制对建筑的色彩有很大的影响,包括该地方的气候、自然与环境色彩,以及当地的材料对建筑色彩都有一定的影响。4.3建筑师的设计思想建筑色彩设计要受到设计师本人的艺术观念、设计构思、心理状态等的个人因素的影响。建筑师在建筑色彩设计中有个人特点,分析他们的用色习惯不仅可以更好地研究建筑色彩设计的发展,而且可以理解设计师的思想,并为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与启示。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LioydWrignt)1867年6月8日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1885年开始在AllenD.Conver事务所中担任设计师,1887-1893年在几个事务所工作,其中包括Adler和沙利文事务所,继而独立营业。赖特的一生经历了一个摸索建立空间意义和它的表达,从由实体转向空间,从静态空间到流动和连续空间,在发展到四度的序列展开的动态空间,最后达到戏剧性的空间。布鲁诺·塞维说如此评价赖特的贡献:“有机建筑空间充满着动态,方位诱导,透视和生动明朗的创造,动态是创造性的,因为其目的不在于追求耀眼的视觉效果,而是寻求表现生活在其中人的活动本身。有机建筑的六个原则:(1)简练应该是艺术性的检验标准;(2)建筑设计应该风格多种多样,好像人类一样;(3)建筑应该与它的环境协调,他说:“一个建筑应该看起来是从那里成长出来的,并且与周围的环境和谐一致。”(4)建筑的色彩应该和它所在的环境一致,也就是说从环境中采取建筑色彩因素;(5)建筑材料本质的表达;(6)建筑中精神的统一和完整性。安藤忠雄1941生于日本大阪府1962-1969自学建筑1969成立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53岁时获得了第18届普雷兹克建筑桂冠提名。混凝土创造的墙体是他的建筑最基本的元件。通过最基本的几何形式,用不断变幻的光图成功地营造了个人的微观世界。除了获得一些抽象的设计概念,他的建筑更多是充分反映一种“安逸之居”的意念。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关注自然本身及日本建筑的历史,他认为“抽象是建立在逻辑与内容上的美学基础,并代表了文化、气候、城市、居住等内涵。”他的设计恬静、简朴,采用现浇混凝土和玻璃构成,表面质感已变得极为细腻柔和。在空间表现上具有独特的魅力。混凝土墙面为非加工饰面,显出材料朴实的自然美。整体建筑风格呈现浅灰的混凝土本色,给人以极其纯净的空间感受。阳光、空气、风和雨。安藤相信构成建筑必须具备三要素:第一要素是可靠的材料,就是真材实料。第二因素是正宗完全的几何形式,这种形式为建筑提供基础和框架,使建筑展现于世人面前。最后一个因素是”自然”;这儿的自然是人所安排过的一种无序的自然或从自然中概括而来的有序的自然--人工化自然,或者说是建筑化的自然。抽象化的光、水、风。弗兰克.盖里(FrankGehry,1929—)1954年大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深造。1961年起开设自己的设计事务所,曾在多所大学建筑系任教。1989年,他获得普利策(Pritzk-er)建筑奖。1992年,他获得Wolf建筑艺术奖,并被提名为1992年建筑界最高荣誉奖的领奖人。盖里将形式脱离于功能,所建立的不是一种整体的建筑结构,而是一种成功的想法和抽象的城市机构。在许多方面,他把建筑工作当成雕刻一样对待,这种三位结构图通过集中处理就拥有多种形式。盖里设计的建筑通常是超现实的、抽象的,偶尔还会使人深感迷惑,因此它所传递的信息常常使人误解。虽然如此,盖里设计的建筑还是呈现出其独特、高贵和神秘的气息。扎哈·哈迪德1950年出生于巴格达,在黎巴嫩就读过数学系,1972年进入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AA学习建筑学,1977年毕业获得伦敦建筑联盟(AA,ArchitecturalAssociation)硕士学位。后来在AA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哈迪德在1994年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执掌丹下健三(KenzoTange)教席。地板落差极大,墙壁倾斜,天花高吊,内外不分……美国建筑资深评论家艾达·路易丝·赫克斯特布尔称:“哈迪德改变了人们对空间的看法和感受。”墨西哥设计师巴拉甘各种色彩浓烈鲜艳的墙体的运用是巴拉甘设计中鲜明的个人特色,后来也成为了墨西哥建筑的重要设计元素。这些色彩来自于墨西哥传统而纯净的色彩。“这种彩色的涂料并非来自于现代的涂料,而是墨西哥市场上到处可见的自然成分染料。这种染料是用花粉和蜗牛壳粉混合以后制成的,常年不会褪色。”巴拉甘认为建筑、景观不一定要以华丽耀眼的姿态存在,其色彩的运用而应该表现得简单谦逊与平和,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同,要能够融入到自然当中。中国当代建筑师——王澍■1963年,生于新疆乌鲁木齐■1985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学士■1988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硕士研究生■1988至1995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工作■2000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设计与理论专业城市设计方向博士■现在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任教建筑观:“我不做“建筑”,只做“房子”。房子就是业余的建筑。业余的建筑是无限接近自发性秩序的建筑,在他的视野中,自发的建造,违章的建造,临时的拼接有着和专业建筑学平等的地位。专业建筑学的问题之一就是把建筑看的太重要。中国获普利兹奖第一人4.4建筑法规建筑法规主要针对的是城市色彩规划问题,对建筑色彩设计有一定的影响。针对城市的色彩问题,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上一些学者和机构都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在亚洲地区日本和韩国处于领先地位,目前日本的城市建筑色彩管理主要通过地方性指南、区域规划、以及有关的城市景观法规来加以实现。我国关于城市建筑色彩法规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很多方面都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规范操作方式和相关的政策制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首都规划委员会就开始对北京新建的规划小区提出了进行色彩规划的要求。而自2000年9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北京市建筑物外立面保持整洁管理规定》则标志着我国在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方法的制定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此后,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纷纷讨论确立城市的主色调。目前已出台的城市建筑色彩规划管理规定法规《珠海市城市建筑色彩规划管理暂行规定》和《珠海市建筑色彩控制技术规定》《长沙市建筑色彩管理规定》《武汉市城市建筑色彩管理规定》《南京市旧区建筑色彩规划管理规定》《鹤壁市建筑外部造型及饰面色彩规划管理规定》《哈尔滨城市建筑风格控制性规划》《哈尔滨市城市色彩规划》《西安市建筑色彩管理规定》重庆主城建筑色调研究10余年曾传以暖灰为主第五章色彩在建筑造型中的表达方式5.1色彩在建筑造型中的表达方法色彩在建筑造型中的表达方式可分为:具体表达和抽象表达两种,其中以具体表达这种方式最为常见,有时这两种表达方式也会同时存在。5.1.1具体表达色彩的具体表达是指建筑色彩的存在有着明确的依附,色彩的形状也和建筑的各个部位有良接的关联,无论是墙面的色彩还是建筑构件、装饰的色彩,都有章可循,它可以用来表现出建筑的体面关系,形成层次感,以此来表现建筑的美。5.1.2抽象表达色彩的抽象表达是指色彩在建筑造型中,以抽象的形态出现,它可以是一个几何图形,也可以是一个图案。抽象表达有很灵活的形式,它可以用来活跃建筑立面的气氛,对建筑立面具有形状再创造和尺度划分的作用,其出发点也以美学原理为依据,有些看似意,实则每个形态都要考虑和建筑整体风格的协调。5.2色彩在建筑造型中的构图方式建筑大师贝聿铭说:“建筑的最高层次就是艺术。”设计者要具有很多的技能和很高的艺术修养,构图原意是指画家在有限的平面里,对白己所要表达的形象进行组织、形成整个画面的特定结构,以此来实现艺术家的审美表现意图。建筑造型中的色彩构图是指运用色彩的语言和手法对建筑形态进行色彩的艺术处理,通过有计划的布局将建筑的“形”变得更加艺术。5.2.1按照色块特征分类分为点式、线式、面式、绘画式和混合式这几种点式点式构图是指色彩在建筑上呈点状分布,它能产生活泼的、跳跃的感觉,可以呈有规律分布或者白由式存在,前者多呈现出韵律感和秩序感,后者则有人然成趣的感觉。色点一般依附于建筑的一些小的构件,比如阳台、雨蓬、空调器、窗台等,有些色点只是附加于建筑上面的装饰。线式线式构图是通过让色彩在建筑表面上呈线形、条带状分布,而扶得色彩装饰效果的一种构图方法,有时候它可以起到点式构图那样引人注目、画龙点睛的效果,有时则收敛光彩,默默无闻的只是起到点缀的作用。线有很多种,它不仅具有很强的方向性,还可以传达一定的情感。水平线、垂直线、曲线、斜线等。将色彩与线联系起来,就可以使色彩和线的双重特征得到强调。横线式构图、竖线式构图、横竖线混合式构图面式面式构图是由大面积色块组成的构图,这种构图手法的整体感较强,而且效果强烈、鲜明。在实际的设计中,面式构图常结合建筑的功能分区、单元划分和体面转折的需要进行设计,也有纯粹从美观的角度、造型的需要而作的面式色彩组合设计。绘画式绘画式构图相比前三种构图方式来说,应用较少,它也是以装饰为主,但是更加灵活、白由,一般这种构图形式都用在局部或规定的范围内,采用自由的建筑色彩设计方式,把建筑物当作一件可供涂抹的工艺品,在墙面上绘以广告、纯艺术画或一些超现实卞义的画作等。大面积外墙绘画的适用范围较小,多用于旧建筑的装饰。我国传统建筑的色彩造型也应用了绘画式构图手法。5.2.2按分布位置部件构图是指利用色彩着重刻画建筑立面上的各种部件,如阳台、雨篷、檐口及一些装饰构件的构图方式,部件构图适于表现建筑的局部,可以增加建筑的精致感、丰富感,使建筑的细节更富表现力和魅力。单元构图单元构图是指色彩在立面上,呈竖向有规律的分布,突出表现建筑中特定的组成部分,形成单元式构图。单元构图具有竖向展开的效果,构图挺拔,容易形成韵律感。层间构图结合楼层变化来施色的构图方式叫层间构图,有些建筑在顶层或底层布置特殊的功能区,就可以利用色彩的变化对这些特殊的楼层加以强调,起到区分的作用,层间构图具有横向展开的效果,构图舒缓、稳重,在居住建筑中经常用到。重点构图色彩可以与建筑造型结合起来,突出重点部位,这种构图形式叫重点构图,重点构图可以形成视觉中心,起到提示强调的作用。墙面构图墙面构图是一种相对抽象的构图形式,它利用建筑的墙面本身进行色彩变化,倾向于表现气氛,不拘泥与具体表现的内容,墙面构图灵活性大,形式变化可能性多,在群体建筑中可以起到调节色彩的作用。5.3建筑色彩设计的形式美按照美的规律塑造景物外形,逐渐发现并总结出一些美的规律性,并将这些规律主要应用于造型艺术当中,将之称为形式美的基本规律或形式美法则。形式美的基本规律包括以下几种:多样统一、主从与重点、对比与微差、均衡与稳定、韵律与节奏、比例与尺度。多样与统一是指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多样统一是形式美法则的总则。既有变化又有秩序,这是一切造型艺术应当具备的要素。多样与统一是一对矛盾体,变化过多则会引起杂乱,而过分注重统一就会导致呆板和无生气,因此要在设计中处理好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达到视觉的美感。统一手法一般是在环境艺术要素中寻找共性的要素,例如形状的类似,色彩的类似,质感的类似,以及材料的类似等。主从与重点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呈现出主与从的关系。在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各要素之间应该具有主从关系,否则各要素就会失去整体感和统一性,流于松散和单调。主次构图的处理手法:主景升高或降低、轴线对称、动势向心、构图中心对比与微差对比是指各要素之间有比较显著的差异性,微差指不显著的差异,对于一个完整的设计而言,两者都是不可或缺的,对比可引起变化,突出某一景物或景物的某一特征,从而吸引人们的注意。并继而引起观者强烈的感情,使得设计变得丰富。微差强调的是各个元素之间的协调关系。负面影响:过多对比,会引起设计的混乱,也会使得人们过于兴奋、激动、惊奇,造成疲惫的感觉。过于追求协调而忽视对比,可能造成设计呆板、乏味。均衡与稳定指人们对建筑各组成元素前后、左右及上下轻重关系的视觉力判定。均衡与视觉的稳定感有关。在视觉艺术中,均衡是仟何观赏对象都存在的特性。由于色彩本身也有轻重的感觉,所以它就可以与建筑造型的其他组成元素相结合,以一种特殊的建筑语言形式和表现方法,使人们在心理上获得一种平衡和安定的感觉。均衡包括静态均衡与动态均衡两种形式。静态均衡又细分为:对称均衡与非对称均衡。韵律与节奏自然界中许多事物和现象,往往都是有规律或有秩序的变化激发了人们的美感,并使人们有意识的模仿,从而出现以具有条理性、重复性、连续性为特征的韵律美,例如音乐、诗歌中所产生的韵律和节奏美。色彩在建筑造型中的节奏与韵律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交替变化形成美感的视觉规律。重复韵律、交替韵律、渐变韵律、起伏韵律、整体韵律比例与尺度比例研究的是物体长、宽、高三方向量度之间关系的问题,和谐的比例是审美的重要因素;尺度是指建筑物的整体或局部给人感觉上的大小印象与其真实大小之间的关系问题。色彩的比例与尺寸是指色块自身的长宽高之比以及它们与背景的面积之比,不同色块之间的长宽之比以及面积之比。黄金分割l:1.6185.4建筑色彩设计的配色方法配色的种类单独一种色彩并没有美和丑之分,只有在两种以上的色彩放在一起时才有美或不美的问题产生。色彩搭配分为以色相为基础的配色,以纯度为基础的配色和以色调为基础的配色三种方式以色相为基础的配色包括同一色相配色(色相差0)、邻近色相配色〔色相差1),类似色相配色(色相差2一3),中差色相配色(色相差4一7),对照色相配色(色相差8一12),邻近补色色相配色(色相差n)和补色色相配色(色相差12),色相差越小越容易融合,色相差越大,明了性越高。明度可以分为高明度、中明度、低明度三阶以明度为基础的配色可分为同明度配色(高明度配高明度,中明度配中明度,低明度配低明度),类似明度配色(高明度配中明度,中明度配低明度),对比明度配色(高明度配低明度)。纯度在色立体中可以分为高纯度、中纯度及低纯度三种横向的变化。其配色可以分为同一纯度配色(高纯度配高纯度、中纯度配中纯度、低纯度配低纯度)、类似纯度配色(高纯度配中纯度,中纯度配低纯度),对比纯度配色(高纯度配纯明度)。除了以上三种配色手法之外,还有以色调为基础的配色方式,色调是由PCCS体系提出来的概念,现在已经广泛的应用到对色彩设计的研究中,这种配色方式可划分为三种,即同一色调配色、类似色调配色及对比色调配色。5.4.2建筑色彩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要有共性所谓共性是指在色彩匹配时,要考虑色相、彩度、明度等方面的相同或近似。在色彩匹配时,没有不同的因素就产生不了对比,但若没有相同或相似的因素,也形成不了统一协调。因此,在色彩组合中要有共性,才能达到统一调和。在色彩三属性中,色相相同易构成色彩的相似关系。要有显明性显明性是指配色要清楚、明确、不含混。在配色中色相、明度、彩度的差别或对比是构成显明性的重要手法,特别是色相和明度的差别或对比,对形成显明性尤其重要,但应注意显明性与面积的关系,如高彩度色面积不宜过大。要有序列性序列、秩序是造型设计中的灵魂,若没有秩序、序列的配色会形成杂乱无章的效果,无法创造出和谐的美感。在孟赛尔的配色法中,特别在多色组合时,在色相环关系上就存在着等差、等比的数比关系,以及正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几何关系,明度方面的等差、等比调和关系。这种秩序和序列形成了色彩的节奏感、韵律感,从而使色彩产生了生动而有条理的和谐关系。要有主从性色彩的组合,虽然有显明性的对比,又有共性的统一,但仍很难确保达到调和。因为对比与统一是矛盾着的统一体,必须使某一方处于主要地位,另一方处于从属地位。一切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在配色中,或以色相为主,或以明度为主,或以彩度为主,若是没有主次,没有量的多少,没有面积的大小等主从关系,也就失去了相互依存的条件。要考虑习惯性由于色彩的联想、色彩的象征、色彩的爱憎等是由国家、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心理反应,因此,在建筑色彩设计时,也应考虑到这些习惯性。第六章建筑环境色彩的选择和设计方法6.1影响建筑环境色彩选择的因素6.1.1天候条件对建筑环境色彩的影响根据有关建筑热工资料介绍,由于色彩不同,吸收太阳辐射热q1值也不同,其公式为:q1=P.J千卡/米2时式中:q1――吸收的太阳辐射热,J――表示所受到的太阳辐射热强度,P――不同色彩热吸收系数由于太阳辐射,建筑物外墙温度升高的程度,首先决定墙面色彩和材料吸热性能。左图是浮石混凝土砌块西墙(厚度30㎝),在夏季无云所测得的数据分析。结果表示,白色墙面受热程度明显低于黑色,而其他各色介于两者之间。可见由于色彩不同,墙面温差也不同,除直接影响室内温度外,也使外墙表面产生伸缩变形应力和色彩变色脱落现象。从上表可以看出,不同材料的色彩对太阳辐射吸收率与明暗有关,浅色与深色明显不同,但并不等于色彩的适宜性,这其中还与纬度关联,低纬度适宜用浅亮冷色,高纬度适宜用鲜亮暖色。国外已将浅色处理做为围护结构外隔热的有效方法。美国把防水基料表面覆盖浅色材料作为隔热措施;英国经过建筑热工计算,用浅色防御太阳辐射热,降低空调费用;日本已将浅色作为墙体隔热的主要色调。此外地区天候条件也是色彩的选择因素。纬度高多雪的城市,适宜暗红色,暖色调。如芬兰国家城市建筑其色彩就是如此。我国南北天候条件各不相同,南方气温高、日照多,室外温度高,空气湿度大,因此无论从色彩或建筑热工方面考虑,均宜选用浅淡冷色调,而北方气候寒冷,日照少室外温度低,空气透明度小,因此宜选用暖色调为宜。6.1.2地形环境对建筑色彩的影响在进行建筑环境色彩设计之前,首先要了解建筑处在何种环境,这对建筑物色彩选择影响较大。如建筑环境范围依山或傍水,农田或住宅,这些都是建筑色彩选择之前首先考虑因素。中国古代建筑也是心目中的“宇宙”时空领域确立自己的位置,故中国人所体会认识到的天地宇宙属性又为“久”,人们总是期望建筑物永久屹立在东方大地上,如北京皇城建筑。建筑体量之大,色彩规划严谨,完全是中国“宇宙观”的切实体现。是中国当代“相地合宜”典范之作。6.1.3材料选择对建筑色彩的影响人类运用材料的历史十分悠久,从原始社会的岩洞到现代社会的摩天大楼,它以其特有的质地、性能和色彩,直接影响建筑的色彩和造型。现代材料工业的发展为建筑结构和建筑环境的进一步协调创造了新的条件:一方面,人们在进一步探索自然材料的本质,在更广泛的领域里表现自然材料的本质和结构特征,使这些材料的视觉色彩和力学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现代建筑设计更加关注于发掘自然材料本身的潜力,对于自然材料,应充分表现其材料的真实感和质朴的自然色彩美感,不应附加任何虚饰,以彻底表现现代人在高科技时代对于自然本质的追求,以直接展现人与自然的关联和建筑环境的自然生态属性,这类材料具有自然色彩。人类自然的返璞也促使建筑自然材料的多样性,同时也促成了丰富的色彩表达的可能性。泥土在西方等一些文化中仍然是一种主要建材,但往往会被看着一种文化上的“落后”;但泥土的生态价值、质感和色彩着实到了现代喜欢的程度。此外泥土可以就地取材,而且造价极低。今天,许多建筑师开始了实验泥土建筑的浪潮,这些建筑有的采用传统的建筑形式建造,有的在艺术中有所创新,给本来缺乏自然气息的现代建筑色彩增添了另类特色。“生土”这一古老的建筑材料是最有发展前景的绿色建筑材料.我们应在生土建筑的结构体系、生土自身强度、生土建筑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以及生土建筑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七年级上册课件英语
- 教案-金属及其化合物,预习
- win7操作系统课件
- 玉溪师范学院《素描人像》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我爱刷牙课件小班
- 别丢掉林徽因课件
- 2024年电力保护设备项目综合评估报告
- 2024年硬币清分机项目评估分析报告
- 2023年新型聚合物驱油剂项目综合评估报告
- 2019粤教版 高中美术 选择性必修2 中国书画 《第一单元 中国书画之美》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
- 幼儿园中班语言《啪啦啪啦-碰》微课件
- 物业公司业主手册范本
- 高中研究性学习如何选择、确立研究性学习课题PPT通用PPT课件
- 6S管理知识图解
- 高速铁路ZPW-2000轨道电路
- 县国家税务局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及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
- 儿童消化道出血诊疗(课堂PPT)
- 桥梁荷载试验讲座
- 医师定期考核表格参考模板
- 英语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具)动物图卡
- 泥水平衡顶管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