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金川县毛日乡中小学校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1页
2018-2019年金川县毛日乡中小学校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2页
2018-2019年金川县毛日乡中小学校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3页
2018-2019年金川县毛日乡中小学校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4页
2018-2019年金川县毛日乡中小学校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2019年金川县毛日乡中小学校高一语文文言文

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

抽选经典试题,有针对性的考点中的难点、重点、考点进行强化训练,加强记忆。

第1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项王军壁域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谙侯兵图之致董.我同汉军四面皆荚歌,项王乃大惊“汉皆已得

是乎?是何差人之多也I,项王则我夬,饮帐中.有美人名友,常幸从,骏马名琼,常骑之.于是项壬乃悲歌

慷慨,自为晴日,“力披山今气差世!时不利合建不道!跳不道台可东旗今虞舍奈若付!”欷数阕,美人和

之.项王注数行下,左右皆泣,荚能仰视.

干是项王乃上马骑,庭下壮士箭从老人酉余人,4之演~国南出.融走.半明,汉军乃觉之,令黄杵港

罢以五千蔚it之.项王波淮,蔚■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立根依,迷失道,问一的父,国父纶目“左左,

乃陷左市中.以故汉连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就汉骑姐者数千人.友王自度不将

肌.谓其葛口:“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串

81于此,此天之亡我,非底之春也.今日固决死,思为诸君快战,处三胜之,为青君港用,斩栉M如令

诂君如天七或,昨战之界也了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

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

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

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

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怜而

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

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

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日:

“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

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直夜溃围南出,驰走直夜:当夜。

B.左,乃陷大泽中大泽:大河。

C.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溃围:突围。

D.乌江亭长船待船:拢船靠岸。

11.以下句子,全都体现项王“英勇豪迈”的一组是()(3分)

A.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B.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C.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D.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

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又层层包围上来。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

歌谣,项羽大惊失色,慷慨悲歌。

B.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老农对他说:“往左拐。”项

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洼地里,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项羽又率兵向东

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

项羽估计自己不能脱身了。

C.在东城快战中项羽把他的随从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汉军层层包围他

们,但项羽还是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

D.乌江亭长劝项羽东渡乌江,可是项羽认为自己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不肯渡

江,并且把自己的宝马送给了乌江亭长。

13.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5分)

(2)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5分)

第2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2题。

方以智,字密之,桐城人。父孔焰,明湖广巡抚,为杨嗣昌劾下狱,以智怀血疏讼

冤,得释。以智,崇祯庚辰进士,授检讨。会李自成破潼关,范景文疏荐以智,召对

德政殿,语中机要,上抚几称善。京师陷,以智哭临殡宫,至东华门,被执,加刑

毒,两黑骨见,不屈。

贼败,南奔,值马、阮乱政,修怨欲杀之,遂流离岭表。自作序篇,上述祖

德,下表隐志。变姓名,卖药市中。桂王称号螯庆,以与推戴功,擢右中允。扈王幸

梧州,擢侍讲学士,拜礼部侍郎、东阁大学士,旋罢相。固称疾,屡诏不起。尝曰:

“吾归则负君,出则负亲,吾其缁乎?”

行至平乐,被繁。其帅欲降之,左置官服,右白刃,惟所择,以智趋右,帅更

加礼敬,始听为僧。更名弘智,字无可,别号药地。

其闭关金陵高座寺也。友人钱澄之,亦客金陵,遇故中宫为僧者,问以智,澄

之日:“君岂曾识耶?”曰:“非也。昔侍先皇,一日朝罢,上忽叹曰:'求忠臣必

于孝子!'如是者再。某跪请故,上曰:'早御经筵,有讲官父巡抚河南,坐失机问

大辟,某薰衣,饰容止如常时。不孝若此,能为忠乎?闻新进士方以智,父亦系狱,

日号泣,持疏求救,此亦人子也。'言讫复叹,俄释孔靖,而辟河南巡抚,外廷亦知

其故乎?”澄之述其语告以智,以智伏地哭失声。

以智生有异禀,年十五,群经、子、史,略能背诵。博涉多通,自天文、舆

地、礼乐、律数、声音、文字、书画、医药、技勇之属,皆能考其源流,析其旨趣。

著书数十万言,惟通雅、物理小识二书盛行於世。

(选自《清史稿》,有删节)

10、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

A、以与推戴功,擢右中允擢:担任

B、遇故中宫为僧者故:原先的、原来的

C、坐失机问大辟坐:入罪、定罪

D、友人钱澄之,亦客金陵客:做客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为杨嗣昌劾下狱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B.吾其缁乎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C.求忠臣必于孝子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D.而辟河南巡抚而燕国见凌之耻除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以智的父亲曾任湖广巡抚,被杨嗣昌弹劾而获罪,因为方以智血疏申冤才获释。

B.阮大钺当权,由于原先结下仇怨,想找借口杀方以智,使他在南都不能久留。

C.桂王在肇庆即位,任方以智为右中允。罢相之后扈王多次征召,他均称病不就。

D.方以智在平乐被清兵搜出。清帅反复逼降无效,最后方以智逃出来当了和尚。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会李自成破潼关,范景文疏荐以智,召对德政殿,语中机要,上抚几称善。

(4分)

(2)闻新进士方以智,父亦系狱,日号泣,持疏求救,此亦人子也。(4分)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4分)

第3题:夜缱而出,见秦伯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

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

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

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

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

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

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同“倍”,加倍

B.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给

C.秦伯说,与郑人盟说:同“悦”,高兴

D.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明智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敢以烦执事以:拿B.将焉取之焉:哪里

C.因人之力而敝之因:因为I)..吾其还也其:表商量语

气,还是

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缱而出”一句点出郑国局势之严峻:秦、晋兵临城下,围困了郑国。

B.烛之武说辞的巧妙在于处处为秦国着想,处处替秦国说话,使秦君易于入耳。

C.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D.晋文公面对突变的形势,毅然决定撤军,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

13.把文段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3分)

译文:

(2)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2分)

译文:

第4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

日:“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

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

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

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

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於期仰天太息流涕目:

“於期每念之,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

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

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推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

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选自《荆轲刺秦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行而无信。信:相信。

B.顾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C.今闻购将军之首购:重金收买,悬赏征求。

D.进兵北略地略:掠夺、夺取。

5.下列句子中,属于被动句式的一组(3分)

A.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C.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群臣侍殿上者。

6.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B.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C.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D.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第5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下列两个句子。(每题4分,共8分)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

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

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

日:“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1)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4分)

(2)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4分)

第6题: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

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部②,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

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日:“客退

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

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

大梁。其明年,赵乃以李牧为将而攻燕,拔武遂、方城。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

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

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

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

于寿

春。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①栗腹:燕国丞相;②部同“镐”,本为晋邑,当时属赵;③④地

名。

1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B.赵壮者尽于长平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秦

地可尽王也

C.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D.被甲上马,以示尚

可用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传以

示美人及左右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不同的一项是(3分)

A.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B.廉颇居梁久之

无可奈何,死固付之度外矣填然鼓之

C.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D.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

平君

不然,籍何以至此?昔者先王以

为东蒙主

13.下列对文本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廉颇失掉权势时,门客都弃他而去。等到他又掌权任职之时,那些门客又陆陆续

续地回来了。廉颇非常高兴,让他们暂时退下。

B.乐乘离开赵国后,赵王想起用廉颇,是因为此时赵国已经没有优秀的将领了。

C.赵襄王即位,启用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很生气地打击乐乘,乐乘离职而去。廉颇也

逃到魏国的大梁。廉颇在大梁很久,魏国并不重用他。

D廉颇为求起用,年老强饭,一饭斗米,坐谈间解了三次大便。赵使回赵国后向赵王

报告,廉颇年老身衰,不能召用。后遂用“一饭三遗矢”谓年老体弱或年老无用。

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3分)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3分)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3分)

第7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一11题。

泊南居士传

归有光

消南居士者,姓杜氏,名孟乾。其先自魏滑徙扶沟,邑居消水南,故以为号。父绍,

进士,官户部主事。居士少为诸生,已有名,岁大比,督学第其文为首,而户部乃次

居四。时户部得举,人曰:“此子不欲先其父耳。”久之,竟不第。贡入太学,选调

清苑主簿。却礼币之赠,数言利病于太守。又欲开郎山煤,导九河。诸所条画,皆切

子时,太守嗟异之。会创芦沟河桥,雷尚书檄入郡选其才,得清苑主簿而委任焉。然

苑人爱其仁恕,及闻居士之孙化中举于乡,喜相谓曰:“固知吾杜母之有后也。”升

泸州经历,丁内艰,服阕,改巩昌,至则陈茶马利病,太守器其能,郡事多咨焉。竟

卒于官,年五十。

居士为学精博,尤长于诗。所交皆知名士。平生尚气轻财,字孤寡。县中有事,皆来

取决,伉直不容人之过,族人子弟,往往遭挞楚。然未尝宿留于中,皆敬服。初,消

水东折,岁久,冲淤转而北。居士力言于令,改浚以达于河,扶沟人赖其利。居士于

家事不省,闻有善书,多方购之。建书楼,且戒子孙善保守,刻石以记。君既没,其

从父弟孟诗状其行如此。嘉靖四十四年,化中登进士,明年,为邢州司理。隆庆三

年,吴郡归有光,化中同年进士也,来为司马,因采孟诗语,着之其家传。

归子曰:大梁固多奇士,尤以诗名。及为小官,似非所屑,顾必欲有以自见。乃知古

人之志行所存,不可测也。世人无居士之高情逸兴,虽为官,岂能辨治哉?化中盖深

以予言为然云。

(选自《震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注释】滂:wE,如:泊川,地名,在中国河南省尉氏县。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消南居士年轻时候就有才名,文章写得好,户部曾想举荐他,但他却不愿意官位列

在他父亲的前面;很长时间,居然考试不中。

B.清苑百姓听说居士的孙子杜化中乡试中举后,都替居士有这样优秀的后人而高兴,

他的孙子到巩昌任职以后,深得太守器重。

C.泊南居士为人刚直,对族人子弟要求极严,常有人因过错而遭其鞭打,但族人子弟

都很敬重信服他。

D.归有光与泊南居士的孙子杜化中是同科进士;归有光为邢州司马时,根据潘南居士

堂兄孟诗的有关叙述,为治南居士作家传。

10.请根据最后一段中作者的议论,概括泊南居士的主要品质。(3分)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以及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诸所条画,皆切于时,太守嗟异之。(3分)

(2)居士力言于令,改浚以达于河,扶沟人赖其利。(3分)

(3)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3分)

第8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旦

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

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

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

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

去。”蔺相如固止之,EI:“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EI:“不若也。”相如日: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野,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

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

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下列划线字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完璧归赵B.宁许以负秦曲

C.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D.毕礼而归之

2.下列全是表现蔺相如宽宏大量、重友为国的一组句子是()

①相如闻,不肯与会②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③相如引车避匿④蔺相如固止之

⑤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⑥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②③④B.②⑤⑥C.①③⑥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在“将相和”中,舍人的一番话从侧面烘托了蔺相如能忍能让的性格,突出了他心

胸宽广、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精神。

B.廉颇认为自己作为将军,有攻城略地的赫赫战功,蔺相如凭借个人的口才获得赵王的

提拔,根本没有立什么功劳。

C.蔺相如本是宦官头的舍人,心生嫉妒的廉颇就以此来挖苦攻击蔺相如,称之为“贱

人”,表现出一种不平衡的心理。

D.蔺相如对廉颇的谦让之举,引起了门客不满,而他善于作比,委婉劝解,他的话传至廉

颇耳中,深深地打动了廉颇。

第9题:阅读下面两篇文章,按要求答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一)鲁共公择言

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酒酣,请鲁君举觞。鲁君兴,避席择言曰:“昔者,帝

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

亡其国者。'齐桓公夜半不噪⑺,易牙乃煎熬燔炙,和调五味而进之,桓公食之而饱,

至旦不觉,曰:'后世必有以味亡其国者。'晋文公得南之威⑵,三日不听朝,遂推南

之威而远之,曰:'后世必有以色亡其国者。'楚王登强台而望崩山,左江而右湖,

以临彷徨,其乐忘死,遂盟强台而弗登,曰:'后世必有以高台陂池亡其国者。'今

主君之尊⑶,仪狄之酒也;主君之味,易牙之调也;左白台而右闾须,南威之美也;前

夹林而后兰台,强台之乐也。有一于此,足以亡其国。今主君兼此四者,可无戒与!”

梁王称善相属。

(选自《战国策?魏策》)

注释(1)nt(qie)):同“愫”,满足,舒服(2)南之威:也叫南威,和后文白台、闾

须,都是美女名。(3)尊:同“樽”,酒器

7.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觞:酒器

B.鲁君兴,避席择言日避席:离座起立

C.桓公食之而饱,至旦不觉觉:醒

D.梁王称善相属相属:相连,接连

不断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B.禹饮而甘之

C.项伯杀人,臣活之D.使使以闻大王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今者有小人之言

B.必有以酒亡其国者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C.楚王登强台而望崩山倚柱而笑

D.今主君兼此四者,可无戒与失其所与

(二)王翦传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

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

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

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日:“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

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

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郡,破

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

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日:“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

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

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日:“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

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唯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

至濡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日:

“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

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己甚矣。”

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怛“'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

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

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

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⑵。”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

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薪

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

荆地为郡县。因南征百越之君。而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於后世。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注释(1)怛:通“粗”,粗疏,鲁莽(2)超距:跳跃,古代的一种游戏,用于习武。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以:率领。

B.王翦言不用,因谢病谢:道歉,谢罪

C.自驰如频阳如:到,往

D.李信果辱秦军辱:使……受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翦因举兵追之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B.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归老于频阳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乃悉国中兵以拒秦度我至军中,君乃入

12.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王翦的深谋远略的一组是

①非六十万人不可②老臣罢病悖乱③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④乃悉国中兵以拒秦⑤坚

壁而守之,不肯战⑥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於后世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王翦是频阳东乡人,年轻时就喜欢军事,后来为秦始皇做事,擒获太子丹,秦始皇

认为他贤能勇猛,十分信任他。

B.在始皇诚恳道歉和强烈要求下,王翦不得已只得放弃自己的兵力要求,事实证明,

这为后来大败荆军奠定了基础。

C.出征前,王翦向始皇多多地讨要良田园林宅院,是为了妥善地安置自己的子孙,使

自己领兵征战无后顾之忧。

D.王翦坚守不战,是为了让自己的士兵养精蓄锐,避敌锐气,以便寻找最合适的作战

时机,最后终于大败荆军。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4分)

(2)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3分)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3分)

15.用斜线为下面语段断句。(限断六处)(3分)

阳羡作《南唐书》,辞严义正。然于二主之文才未尝不痛惜也时家国阴阴如日将暮二主

乃别有一番闲心寄之词调竟以此获不朽矣。

第10题:

第11题:阅读下面一则文言短文,完成11—16题。

长安完盛之时,有一道术人,称得丹砂之妙,颜为弱冠,自言三百余岁。京都人甚慕

之。至于输货求丹,横经请益(横经,横陈经书•请益,指请教)者,门如市肆。时有

朝士数人造其第,饮啜方酣,有阍者报曰:“郎君从庄上来,欲参觐。”道士作色叱

之。坐客闻之,或曰:“贤郎远来,何妨一见?”道士颦蹙移时,乃日:“但令入

来。”俄见一老叟,鬓发如银,昏耄似偻,趋前而拜。拜讫,叱入中门,徐谓坐客

曰:“小儿愚膝(呆),不肯服食丹砂,以至于是。都未及百岁,枯槁如斯,常已斥于

村塞间耳。”坐客愈更神之。后有人私诘道者亲知,乃云:“低偻者即其父也。”好

道术者受其诳惑,如斯婴孩矣。(王仁裕《玉堂闲话》)

1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称得丹砂之妙称:声称。B.时有朝士数人造其第造:至上

C.坐客愈更神之神:以为神。D.后有人私诘道者亲知诘:审问。

1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如弱冠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因此,“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

年纪。

B.至于输货求丹输货:运送财物。

C.欲参觐参觐:拜见。

D.道士颦蹙颦蹙:皱眉着急。

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13.①门如市肆②作色叱之()

A.①门前像市中店铺一样②变了脸色呵斥他

B.①门前像市场一样②变了脸色呵斥他

C.①门前像市场一样②做出样子呵斥他

D.①门前像市中店铺一样②做出样子呵斥他

14.①但令入来②昏耄低偻()

A.①但是命令进来②年老糊涂而驼背B.①只是让他进来②年老糊涂而驼背

C.①只是让他进来②头昏年老而驼背D.①但是命令进来②头昏年老而驼背

15.好道术者受其诳惑,如斯婴孩矣。()

A.喜欢道术的人接受他的狂言迷惑,像这种小孩子一样了。

B.喜欢道术的人接受他的狂言迷惑,像他的小孩子一样了。

C.喜欢道术的人受到他欺骗迷惑,像这种小孩子一样了。

D.喜欢道术的人受到他欺骗迷惑,像他的小孩子一样了。

1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道士面容显得很年轻,自言三百余岁,因而京都很多人不惜财物来求他那可长生不

老的丹砂,并向他请教。

B.几个朝士到道士住宅时,道士自己饮酒喝茶正酣,守门人报说道士之子求见,道士

作色叱之,坐客劝说他才答应一见。

C.一白发老者入前而拜道士,道士叱之入中门。道士后对坐客说,这是他的小儿,因

不服丹药才这般衰老。

D.坐客更加把道士当成神了。后来有人私下问了道士的亲朋,才知道那个驼背的老人

就是他的父亲。

第12题:萧励,字文约,喜愠不形于色。位太子洗马,母忧去职,殆不胜丧。每一思

至,必徒步之墓。或遇风雨,仆卧中路,坐地号恸,起而复前,家人不能禁。景特所

钟爱,曰:“吾百年后,岂无此子乎。”使左右节哭。服阕,除太子中舍人。景薨于

郢镇,或以路远,秘其凶问,以疾渐为辞。励乃奔波,届于江夏,不进水浆者七日。

庐于墓所,亲友隔绝。会叔父昙下诏狱,励乃率昆弟群从同诣大理,虽门生故吏,莫

能识之。

除淮南太守,以善政称。迁宣城内史,郡多猛兽,常为人患,及励在任,兽暴为息。

又迁豫章内史,道不拾遗,男女异路。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

塞各赍酒肴以送物励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至新渔县斫山村,有一老姥以盘擎纵

鱼,自送舟侧奉上之,童儿数十人入水扳舟,或歌或泣。

广州边海,旧饶,外国舶至,多为刺史所侵,每年舶至不过三数。及励至,纤毫不

犯,岁十余至。俚人不宾,多为海暴,励征讨所获生口宝物,军赏之外,悉送还台。

前后刺史皆营私蓄,方物之贡,少登天府。自励在州,岁中数献,军国所须,相继不

绝。武帝叹曰:“朝廷便是更有广州。”有诏以本号还朝,而西江俚帅陈文彻出寇高

要,又诏励重申蕃任。未几,文彻降附。励以南江危险,宜立重镇,乃表台于高凉郡

立州。敕仍以为高州,以西江督护孙固为刺史。征为太子左卫率。

励性率俭,而器度宽裕,左右尝将羹至胸前翻之,颜色不异,徐呼更衣。聚书至三万

卷,披玩不倦,尤好《东观汉记》,略皆诵忆。刘显执卷策励,酬应如流,乃至卷次行

数亦不差失。少交结,唯与河东裴子野、范阳张绩善。卒于道,赠侍中,谥日光侯。

(选自《南史?萧励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励/励皆为纳受/

随以钱帛与之/

B.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励/励皆为纳受

/随以钱帛与之/

C.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励/励皆为纳受/

随以钱帛与之/

D.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励/励皆为纳受/

随以钱帛与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忧,即“丁忧”原指遇到父母丧事。后多专指官员居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

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并须离职,又称“丁

艰”。

B.服阕,服阕,为父母守丧,守丧期满除去丧服。为官者为父母守孝一般要解除官

职,

“服阕”意味着守丧完毕,可以重新任职。

C.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爵位的大官死了也叫“薨”。

“死”按尊卑分为五种不同的称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

庶人曰死。

D.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表示升职的词语还有:晋,力口,超迁,拔,

擢,左迁和拜。

(3)下列有关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励为子至孝,守丧尽礼。他在为母亲守孝时由于悲痛伤心几乎难以操办丧事,常

常到母亲墓前表达哀思;父亲萧景去世后,他在墓旁结庐而居,并与亲友们隔绝。

B.萧励为政有方,深受爱戴。他因善于治政而被称颂,其治所豫章郡民风淳朴,路不

拾遗,男女守礼;做广州刺史离任之时,官民皆至情相送。

C.萧励为官清廉,不谋私利。他到广州任职后,一除此前官员贪得积弊,外国商船来

往频繁;他征讨做海盗的俚族人并把战利品向朝廷进奉,供给国家军政所需。

D.萧励为人大度,博闻强识。他读书勤奋,裴子野曾经拿着书提问他,他对答如流,

甚至卷次和行数都不出错误。

(4)把文中画横线及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会叔父昙下诏狱,励乃率昆弟群从同诣大理,虽门生故吏,莫能识之。

②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第13题: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9题。

石普,字元周,徐州人。至正五年进士,授国史院编修官,改经正监经历。淮东、西

盗起,朝廷方用兵,普以将略称,同佥枢密院事董钥尝荐其材,会丞相脱脱讨徐州,

以普从行。徐平录功,迁兵部主事,寻升枢密院都事,从枢密院官守淮安。

时张士诚据高邮,普诣丞相,面陈破贼之策,且曰:“高邮负重湖之险,地皆沮测,

骑兵卒莫能前,与普步兵三万,保取之。高邮既平,则濠、泗易破,普请先驱,为天

下忠义

倡。”丞相壮之,命权山东义兵万户府事,招民义万人以行。而汝中柏者方用事,阴

沮之,减其军半。初令普便宜行事,及行,又使听淮南行省节制。

普行次范水寨,日未夕,普令军中具食,夜漏三刻,下令衔枚趋宝应,其营中更鼓如

平时。抵县,即登城,树帜城上,贼大惊溃,因抚安其民。由是诸将疾普功。水陆进

兵,乘胜拔十余寨,斩贼数百。将抵高邮城,分兵三队:一趋城东,备水战;一为夺

兵,虞后;一普自将,攻北门。遇贼与战,贼不能支,遁入城。普先士卒蹑之,纵火

烧关门,贼惧,谋弃城走。而援军望之,按不进。且忌普成功,总兵者遣蒙古军千

骑,突出普军前,欲收先入之功。而贼以死捍,蒙古军惬怯,即驰回,普止之不可,

遂为贼所蹂践,率坠水中。

普军乱,贼乘之。普勒余兵,血战良久,仗剑大呼曰:“大丈夫当为国死;有不进前

者,斩!”奋击,直入贼阵中,从者仅三十人。至日西,援绝,被创堕马,复步战数

合。贼益至,贼指曰:“此必头目,不可使逸,须生致之。”普叱曰:“死贼奴,我

即石都事,何云头目!”左胁为贼枪所中,犹手握其枪,斫贼死。贼众攒枪以刺普,

普与从者皆力战,俱死之。

——选自《元史?石普》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普诣丞相,面陈破贼之策诣:拜见

B.由是诸将疾普功疾:嫉妒

C.一普自将,攻北门将:将领

D.普勒余兵,血战良久勒:招集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普以将略称以普从行

B.而汝中柏者方用事而援军望之,按不进

C.为天下忠义倡遂为贼所蹂践

D.遇贼与战普与从者皆力战,俱死之

7.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石普有“将略”的一组是()(3分)

①徐平录功,迁兵部主事②高邮负重湖之险,地皆沮浏I,骑兵卒莫能前

③下令衔枚趋宝应,其营中更鼓如平时④树帜城上,贼大惊溃

⑤将抵高邮城,分兵三队⑥总兵者遣蒙古军千骑,突出普军前

A.④⑤⑥B.②③⑤C.①③⑥

D.①②④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淮东、淮西盗贼兴起这时,有大将谋略的石普得到董钥的推荐,并

且凭借平定徐州的战功升任兵部主事。

B.高士诚占据高邮的时候,石普愿作讨伐高士诚的先锋,并向丞相请求

给予步兵三万用以破敌,丞相同意了他的请求。

C.石普以突袭的方式很快攻下宝应,可是在攻打高邮的时候,却因为援

兵不作为,致使石普功亏一簧。

D.在军队大乱之际,石普没有退缩,仍旧血战到底,在只有三十个士兵

跟随和援兵断绝的情形下,英勇战死。

9.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初令普便宜行事,及行,又使听淮南行省节制。(4分)

(2)普先士卒蹑之,纵火烧关门,贼惧,谋弃城走。(3分)

(3)死贼奴,我即石都事,何云头目!(3分)

第14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12分)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河南人。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

师。既擢第,母亡,庐墓侧,食不盐酪,藉无茵席。服除,以篓(贫寒)困调南和尉,

有惠政。

德秀不及亲在而娶,不肯婚。人以为不可绝嗣,答曰:“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

为?”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之,能食乃止。既长,将为娶,家

苦贫,乃求为鲁山令。前此堕车足伤,不能趋拜,太守待以客礼。有盗系狱,会虎为

暴,盗请格虎自赎,许之。吏白:“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德秀曰:“许

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余人。”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

玄宗在东都,醐(聚会饮酒)五凤楼下,命三百里县令、刺史各以声乐集。是

时颇言帝且第胜负,加赏黜。河内太守辇优伎数百,被锦绣,或作犀象,瑰谪光丽。

德秀惟乐工数十人,联袂歌《于篇于》。《于篇于》者,德秀所为歌也。帝闻,异之,

叹日:“贤人之言哉!”谓宰相臼:“河内人其涂炭乎?”乃黜太守,德秀益知名。

所得奉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岁满,笥余一绿,驾柴车去。不为墙垣扃钥,

家无仆妾。岁饥,日或不爨(烧火做饭)。嗜酒,陶然弹琴以自娱。德秀善文辞,作《蹇

士赋》以自况。房瑁每见德秀,叹息曰:“见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苏源明

常语人曰:“吾不幸生衰俗,所不耻者,识元紫芝也。”

天宝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箪瓢而已。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不忍去左右②沛公军在霸上,相

去四十里

B、①许之矣,不可负约②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

C、①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②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D、①所不耻者,识元紫芝也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耻

11、下列各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德秀不及亲在而娶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B、即有累,吾当坐,不及余人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C、河内人其涂炭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D、嗜酒,陶然弹琴以自娱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12、以下6句话,编为四组,依次分别表现元德秀“克尽孝道”和“体恤百姓”的一组

是()

①庐墓侧,食不盐酪,藉无茵席②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之③德秀惟乐工

数十人④所得奉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⑤德秀不及亲在而娶,不肯婚⑥嗜

酒,陶然弹琴以自娱

A、⑤②B、①③C、③④D、②⑥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德秀具有尊老爱幼的高尚品德。母亲在世时,竭尽了做儿子的责任,母亲去世

后,严格按照习俗守孝;自己不愿结婚,但勇敢地担当起了养育晚辈的重任。

B、元德秀通过科举走上仕途,不仅为官具有受人称道的良好素质,而且在文学、音乐

等方面很有才华,能够弹奏乐曲,创作歌曲,撰写辞赋。

C、选文中重点记叙了“盗尸虎还,举县嗟叹”这个故事,记叙“举县嗟叹”这个故事

的目的是赞扬元德秀具有有令必行,说话算数的高尚品格。

D、选文除了对元德秀进行了多角度的正面描写外,还通过他人的称颂和赞扬对元德秀

进行了侧面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3分)

文:

(2)所得奉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3分)

文:

(3)见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3分)

译文:

(4)德秀不及亲在而娶,不肯婚。(3分)

译文:

第15题:傅昭,字茂远,北地灵州人。父淡,善《三礼》,知名宋世,事宋竟陵王刘

诞,诞反,淡坐诛。昭六岁而孤,十一,随外祖于朱雀航卖历日。为雍州刺史袁行真

客,^尝来昭所,昭读书自若,神色不改。直直叹曰:“此儿神情不凡,必成佳器。”

司徒建安王休仁闻而悦之,因欲致昭。昭以宋氏多故,遂不往。太原王延秀荐昭于丹

阳尹袁粲,深见礼,辟为郡主簿,使诸子从昭受学。会明帝崩,粲造哀策文,乃引昭

定其所制。每经昭户,辄叹曰:“经其户寂若无人,披其帷,其人斯在,岂非名

贤?”寻为总明学士、奉朝请。

永明初,以昭为南郡王侍读。王嗣帝位,故时臣隶争求权宠,唯昭及南阳宗夬保身守

正,无所参入,竟不罹其祸。明帝践昨,引昭为中书通事舍人。时居此职者,皆权倾

天下,昭独廉静,无所干豫,器服率陋,身安粗糊。常插烛板床,明帝闻之,赐漆合

烛盘,敕曰:“卿有古人之风,故赐卿古人之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