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衡东县实验中学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1页
2018-2019年衡东县实验中学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2页
2018-2019年衡东县实验中学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3页
2018-2019年衡东县实验中学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4页
2018-2019年衡东县实验中学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2019年衡东县实验中学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

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

抽选经典试题,有针对性的考点中的难点、重点、考点进行强化训练,力口强记忆。

第1题: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事文帝。文帝辇

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

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巨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巨鹿也。父知

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

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

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

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

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舞®,杀北地都尉印。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

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尊,

曰:'闻④以内者,寡人制之;闹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

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

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

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

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

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

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

伍符叟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幕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

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

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

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

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

【注】①尚食监:官名。②朝舞(sdn):地名。③毂:g&车轮的中心部分。④阑:kun

郭门的门坎。这里指国门。⑤尺籍伍符:军中条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

B.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

C.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

D.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唐说文帝即使得到廉颇、李牧那样的将领,也不能任用,又说“陛下法太明,赏

太轻,罚太重”,可见冯唐有识见但性耿直,这让他仕途多舛,所以唐代王勃有“冯

唐易老,李广难封”之叹。

B.魏尚把军中交易市场获得的税金全拿来犒赏将士,并拿出私人的俸钱,每五天杀一

次牛,宴请宾客、军吏,亲近左右,这样使匈奴人不敢靠近云中边关要塞。但后因虚

报战功被削去爵位。

C.冯唐告诉文帝,边关士卒都是平民百姓的子弟,不知道“尺籍”“伍符”这些军中

法令,他们奋力作战得到军功时应该赏赐,但他们在向衙门报功时,常常有些不符实

情,也必须绳之以法。

D.苏轼在《密州出猎》词中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诗句,其典故即来自本文,

苏轼希望宋朝廷能像本文中所写汉文帝赦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以让自己能赴

边疆抗敌。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召唐让日:“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

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

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日:“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旦

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

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

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

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

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日: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

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

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下列划线字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完璧归赵B.宁许以负秦曲

C.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D.毕礼而归之

2.下列全是表现蔺相如宽宏大量、重友为国的一组句子是()

①相如闻,不肯与会②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③相如引车避匿④蔺相如固止之

⑤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⑥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②③④B.②⑤⑥C.①③⑥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在“将相和”中,舍人的一番话从侧面烘托了蔺相如能忍能让的性格,突出了他心

胸宽广、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精神。

B.廉颇认为自己作为将军,有攻城略地的赫赫战功,蔺相如凭借个人的口才获得赵王的

提拔,根本没有立什么功劳。

C.蔺相如本是宦官头的舍人,心生嫉妒的廉颇就以此来挖苦攻击蔺相如,称之为“贱

人”,表现出一种不平衡的心理。

D.蔺相如对廉颇的谦让之举,引起了门客不满,而他善于作比,委婉劝解,他的话传至廉

颇耳中,深深地打动了廉颇。

第3题:

第4题: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郝浴,字雪海,直隶定州人。少有志操,负气节。顺治六年进士,授刑部主

事。时张献忠将孙可望、李定国等降明,据川南为寇,师讨之。郡县吏率军前除授,

恣为贪虐。浴至,严约束,将吏始敛迹。

九年,平西王吴三桂与李国翰两路兵俱败,三桂退驻绵州。浴在保宁监临乡

试,可望将数万人薄城,浴飞檄邀三桂,激以大义,谓“不死于贼,必死于法”。逾

月,三桂乃赴援,可望等引去。上诏询收川方略,部议谓战守事当听三桂主之。三桂

入四川,浸骄横,部下多不法,惮浴严正,辄禁止沿路塘报①。及保宁围解,颁赏将

±,浴不受。疏言:“平贼乃平西王责。臣司风宪②,不预军事,而以臣预赏,非党

臣则忌臣也。”因陈三桂拥兵观望状,三桂深衔之。降将董显忠等恣睢虐民,浴复疏

劾,改原职。三桂嗾显忠等入京陈辨,浴坐镌秩③去。

大学士冯佐等交章荐浴,三桂乃摭浴保宁奏捷疏,有“亲冒矢石”语,指为冒

功,论劾,部议当坐死,上命宽之,流徙奉天。浴至戍所,益潜心义理之学,以“致

知格物”颜其庐,刻苦厉志。

康熙十二年,三桂反。侍郎魏象枢疏言:“浴血性过人,才守学识,臣皆愧不

及,参浴者三桂也,使三桂始终恭顺,浴一书生耳,即老死徙所,谁复问之?今三桂

叛矣,天下无不恨三桂,即无不怜浴。浴当三桂身居王爵手握兵柄不畏威不附势致为

所仇。三桂之所仇,正国家之所取,何忍弃之?”上乃召浴还,复授湖广道御史。十

九年,授广西巡抚。广西新经丧乱,民生凋瘵,浴专意抚绥,疏陈调剂四策,上辄报

可,时南疆底定,满洲兵撤还京师,浴疏言请为死事巡抚马雄镇、傅,弘烈建祠桂林。

二十二年,卒官。丧归,士民泣送者数千里不绝。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五十

七》)

[注]①塘报:朝廷下发各地的传抄令、奏章和朝廷大事等的官报。②风宪:风纪,法

度。③镌秩:削职,免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以臣预赏预:预先。

B、可望将数万人薄城薄:逼近。

C、据川南为寇,师讨之。师:军队。

D、以“致知格物”颜其庐颜:作为门框上的横匾。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浴当三桂/身居王爵/手握兵柄不畏威/不附势/致为所仇

B、浴当三桂身居王爵/手握兵柄/不畏威/不附势/致为所仇

C、浴当三桂/身居王爵/手握兵柄/不畏威/不附势/致为所仇

I)、浴当三桂身居王爵/手握兵柄不畏威/不附势/致为所仇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郝浴执法严明,招致排挤。违纪者甚至是忌惮,以至朝廷诏令不能传到军中,从而

与吴三桂结怨,使他远徙奉天。

B、郝浴一身正气,拒绝利诱。他在大是大非面前仗义执言,多次上疏,即使被远徙,

仍然刻苦励志,潜心义理之学。

C、郝浴才守出众,深得赞誉。曾被同僚交相推荐,在吴三桂造反之后,魏象枢又极力

劝谏,使得郝浴重新被任用。

D、郝浴宽厚爱人,关注民生。任广西巡抚期间,面对凋敝的局面,他积极安抚百姓,

医治战争创伤,受到朝廷认可。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郡县吏率军前除授,恣为贪虐。浴至,严约束,将吏始敛迹。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r__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参浴者三桂也,使三桂始终恭顺,浴一书生耳,即老死徙所,谁复问之?

译文:

第5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n—15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

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

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

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

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

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

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

公,庄不得击。

11.下列加点字注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骑qi,一人一马)

B.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戮1U,用尽)

C.范增数目项王(数shub,计数)

D.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翅膀一样)

12.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因击沛公于坐

B.不然,籍何以至此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C.得复见将军于此因击沛公于坐

D.今者有小人之言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13.没有通假定的一项是()

A.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B.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C.因击沛公于坐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段意思的是()。

A.刘邦亲自带着一百多人马来到鸿门向项王陪罪,使矛盾得到缓解。

B.项伯掩护刘邦,使项庄不能击杀刘邦。

C.范增屡次暗示项羽杀掉刘邦,项羽坚决反对。

D.项羽已答应项伯要好好款待刘邦,因此不理睬范增的多次暗示。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3)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第6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9分)

晋侯使吕绝秦①,曰: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②,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天

祸晋国③,文公如齐,惠公如秦。无禄④,献公即世,穆公不忘旧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于

晋,又不能成大勋而为韩之师。亦悔于厥心,用集我文公,是穆之成也。

文公躬摸甲胄,跋履山川,逾越险阻,征东之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秦⑤,则亦既

报旧德矣。郑人怒⑥君之疆场⑦,我文公帅诸侯及秦围郑。秦大夫不询于我寡君,擅及

郑盟,诸侯疾之,将致命于秦。文王恐惧,绥靖诸侯,秦师克还无害,则是我大有造于西

也。

“无禄,文公即世,穆为不吊,蔑死我君,寡我襄公,迭我靖地⑧,奸绝我好,伐我保城,殄

灭我费滑,散离我兄弟,挠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我襄公未忘君之旧勋,而惧社稷之陨,

是以有嵯之师。犹愿赦罪于穆公,穆公弗听,而即楚谋我。天诱其衷,成王陨命,穆公是

以不克逞志于我。……”

(选自《左传•成公十三年》)

①晋侯:晋历公。吕相:晋大夫魏铭的儿子。②逮:自从。

③天祸晋国:指骊姬之乱。④无禄:不幸⑤胤:后代⑥怒:

侵犯

⑦疆场:国界⑧迭:侵犯

(1)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3分)

译:

(2)跋履山川,逾越险阻,征东之诸侯。(3分)

译:

(3)我襄公未忘君之旧勋,而惧社稷之陨,是以有靖之师。(3分)

译:

第7题: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10分)

义牛者,宜兴铜棺山农人吴孝先家水牯牛也。力而有德,日耕山田二十亩,虽饥甚,不

食田中苗。吴宝之,令其十三岁子希年牧之。希年跨牛背,随牛所之。牛方食草涧

边,忽一虎从牛后林中出,意欲攫希年。牛知之,即旋身转向虎,徐行啮草。希年

惧,伏牛背不敢动。虎见牛来,且踞以俟,意相近即攫牛背儿也。牛将迫虎,即遽奔

以前,猛力触虎。虎方垂涎牛背儿,不及避,蹊而仰偃隘涧中,不能辗。水壅浸虎

首,虎毙。希年驱牛返,白父,集众舁虎归,烹之。

他日,孝先与邻人王佛生争水。佛生富而暴,素为乡里所怨,皆不直之,而

袒孝先。佛生益怒,率其子殴死孝先。希年讼于官。佛生重赂邑令,反杖希年。希年

毙杖下,无他昆季可白冤者。孝先妻周氏,日号哭于牛之前,且告牛曰:“曩幸藉

汝,吾儿得免果虎腹。今且父子俱死于仇人矣!皇天后土,谁为我雪恨耶?”牛闻

之,大怒,抖搜长鸣,飞奔至佛生家。佛生父子三人,方延客欢饮,牛直登其堂,竟

轼佛生,佛生毙,复牛氐二子,二子毙。客有持杆与牛斗者,皆伤。邻里趋白令,令闻

之,怖死。

注释:

舁:抬

19.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吴宝之”中的“宝”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粪土当年万户侯B.纵之顺之

C.春风又绿江南岸D.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0.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2分)

①虎方垂涎牛背儿/方延客欢饮

②皆不直之/牛直登其堂

A.①意思相同,②不同B.①②意思均相同

C.①意思不同,②相同D.①②意思均不同

21.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虎见牛来,且踞以俟,意相近即攫牛背儿也。

(2)邻里趋白令,令闻之,怖死。

22.文中刻画的“水牯牛”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2分)

第8题: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都士美,字和夫,兖州金乡人。父纯,字高卿,举进士、拔萃、制策皆高第,张九

龄、李邕数称之。自拾遗七迁至中书舍人。处事不回①,为宰相元载所忌。时鱼朝恩

以牙将李琮署两街功德使,琮恃势桀横,众辱京兆尹崔昭于禁中,纯曰:“此国耻

也。”即诣载请速处其罪,载不纳,遂辞疾还东都,号”伊川田父",十年不出。德

宗立,崔祐甫辅政,召为太子左庶子、集贤殿学士,不拜,以老乞身。改詹事,听致

仕。帝召见,褒叹良久,赐金紫,公卿以下咸祖都门,世高其节。

士美年十二,通《五经》、《史记》、《汉书》,皆能成诵。父友萧颖士、颜真卿、柳

芳与相论绎,尝曰:“吾曹异日当交二都之间矣。”未冠为阳翟丞,佐李抱真潞州幕

府。以才,历王虔休、李元,皆留不徙。久乃进房州刺史、黔中经略观察使。溪州贼

向子琪以众八千蛆山剽劫,士美讨平之,加检校右散骑常侍,封高平郡公。迁京兆

尹,天子多所咨逮。

出为鄂岳观察使。时安黄节度使伊慎入朝,其子宥主后务,偃蹇②,母死京师不发

丧,欲固其权。士美知之,使府属过其境,宥出迎,因以母讣告之,即为办装,宥惶

遽上道。

改河南尹,检校工部尚书,充昭义节度使。昭义自李抱真以来皆武臣,私厨月费米六

千石、羊千首、酒数十斛,潞人困甚。士美至,悉去之,出禀钱市物自给。又卢从史

时,日具三百人膳以饷牙兵,士美曰:“卒卫于牙,固职也,安得广费为私恩?”亦

罢之。讨王承宗也,遣大将王献督万人为前锋,献恣横逗挠,士美即斩以徇,下令

日:“敢后者斩!”亲鼓之大破贼下三营环柏乡时诸镇兵合十余万绕贼多玩寇犯法独

士美兵锐整最先有功。宪宗喜曰:“固知士美能办吾事。”承宗大震惧。亡儿,会诏

班师,然威震两河。以疾召拜工部尚书。后检校刑部尚书,为忠武节度使。卒,年六

十四,赠尚书左仆射,谥日景。生平与人交,已然诺,以是名重于世。

(节选自《新唐书?都士美传》)

【注】①不回:正直。②偃蹇:骄傲,傲慢。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九龄、李邕数称之数:多次

B.时鱼朝恩以牙将李琮署两街功德使署:代理

C.未冠为阳翟丞冠:

帽子

D.士美即斩以徇徇:

对众宣示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亲鼓之/大破贼/下三营环柏乡/时诸镇兵合十余万绕贼/多玩寇犯法/独士美

兵锐整最/先有功/

B.亲鼓之/大破贼/下三营环柏乡/时诸镇兵合十余万绕贼/多玩寇犯法/独士美

兵锐整/最先有功/

C.亲鼓之/大破贼/下三营环柏乡时/诸镇兵合十余万绕贼/多玩寇犯法/独士美

兵锐整/最先有功/

D.亲鼓之/大破贼/下三营环柏乡时/诸镇兵合十余万绕贼/多玩寇犯法/独士美

兵/锐整最先有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郁士美少年聪慧,被人称赞。他12岁时,就能背诵《五经》《史记》《汉书》。

他的父亲都纯以及父亲的好友萧颖士、颜真卿、柳芳都很赞赏他。

B.都士美才干突出,深受领导重视。他开始为官的时候,担任阳翟丞;先后在李抱

真、王虔休、李元等人手下任职,不管在谁的手下,都深受信赖。

C.那士美为民着想,一改前任积习。他在担任昭义节度使以后,废除了每月花费繁

多、使百姓困乏的私厨制度。

D.都士美号令严明,功勋卓著。他在讨伐判军王承宗的战斗中,先是斩首逗留不前的

前锋王献,然后亲自击鼓,大败叛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即诣载请速处其罪,载不纳,遂辞疾还东都。(5分)

译文:

(2)卒卫于牙,固职也,安得广费为私恩?(5分)

译文:

第9题:古诗文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车千秋,本姓田氏,其先齐诸田徙长陵。千秋为高寝郎。会卫太子为江充所谐败,久

之,千秋上急变讼太子冤,曰:“子弄父兵,罪当笞;天子之子过误杀人,当何罪

哉!臣尝梦见一白头翁教臣言。”是时,上颇知太子惶恐无他意,乃大感寤,召见千

秋。谓曰:“父子之间,人所难言也,公独明其不然。此高庙神灵使公教我,公当遂

为吾辅佐。”立拜千秋为大鸿胪•数月,遂代刘屈釐为丞相,封富民侯。千秋无他材

能术学,又无伐阅功劳,特以一言寤意,旬月取丞相封侯,世未尝有也。

千秋为人敦厚有智,居位自称,逾于前后数公。初,千秋始视事,见上连年治太子

狱,诛罚尤多,群下恐惧,思欲宽广上意,尉安众庶。乃与御史、中二千石共上寿颂

德美,劝上施恩惠,缓刑罚,玩听音乐,养志和神,为天下自虞乐。上报曰:“朕之

不德,自左丞相与贰师阴谋逆乱,巫蛊①之祸流及士大夫。朕日一食者累月,乃何乐

之听?痛士大夫常在心,既事不咎。虽然,巫蛊始发,诏丞相、御史督二千石求捕,

廷尉治,未闻九卿、廷尉有所鞫(ju)②也。曩者,江充先治甘泉宫人,转至未央椒

房,以及敬声之畴、李禹之属谋人匈奴,有司无所发,令丞相亲掘兰台蛊验,所明知

也。至今余巫颇脱不止,阴贼侵身,远近为蛊,朕愧之甚,何寿之有?敬不举君之

觞!谨谢丞相、二千石各就馆。书曰:'毋偏毋党,王道荡荡。'毋有复言。”

后岁余,武帝疾,立皇子钩弋夫人男为太子,拜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碑

(di)、御史大夫桑弘羊及丞相千秋,并受遗诏,辅道少主。武帝崩,昭帝初即位,未

任听政,政事一决大将军光。千秋居丞相位,谨厚有重德。每公卿朝会光谓千秋日始

与君侯俱受先帝遗诏今光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负天下。千秋日:“唯将军

留意,即天下幸甚。”终不肯有所言。光以此重之。每有吉祥嘉应,数褒赏丞相。讫

昭帝世,国家少事,百姓稍益充实。

千秋为相十二年,薨,谥曰定侯。

(节选自《汉书》,有删改)

注:①巫蛊,古代信仰民俗,用以加害仇敌的巫术。②鞫:审问。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逾于前后数公逾:超越

B.见上连年治太子送狱:案件

C.至今余巫颇脱不止脱:逃脱

D.会卫太子为江充所遭败谐:诬陷

1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公卿朝会/光谓千秋日/始与君侯俱受先帝遗诏/今光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

光/毋负天下。

B.每公卿朝/会光谓千秋日/始与君侯俱受先帝遗诏/今光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

使光毋负天下。

C.每公卿朝会光/谓千秋曰/始与君侯俱受先帝遗诏/今光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

光/毋负天下。

D.每公卿朝会/光谓千秋曰/始与君侯俱受先帝遗诏/今光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

使光毋负天下。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车千秋借白头翁之言上书,武帝认为是神灵让他来开导自己,于是立即封车千秋为

大鸿胪,不久又任命他为丞相。

B.车千秋看到武帝对太子之冤无法释怀,就与别人一起给武帝祝寿,赞颂皇上的美

德,劝皇上广施恩惠,减缓刑罚,怡养精神。

C.武帝谢绝了车千秋等人祝寿的好意,并告诫他们臣子不应偏私结党,圣王之道才能

坦荡无阻。

D.车千秋在担任护卫汉高祖陵寝郎官期间,恰遇卫太子谐败之事,时隔很久,仍没有

放弃上呈奏疏为太子申诉冤情。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子弄父兵,罪当笞;天子之子过误杀人,当何罪哉!(4分)

(2)上报日:朕之不德,自左丞相与贰师阴谋逆乱,巫蛊之祸流及士大夫。朕日一食

者累月,乃何乐之听?(6分)

第10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3分)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柳宗兀

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

吊而更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

者也。

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

右,而脂膏潘漪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

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①。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

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

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②,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

以取显贵者,盖无他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

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

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

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

久矣,非特负足下也。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明足

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

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

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③

之相吾子也。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宥而彰之,使夫

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

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

古者列国有灾,同位者皆相吊。许不吊灾,君子恶之。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

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颜、曾之养,其为乐也大矣,又何阙焉?

足下前章要仆文章古书,极不忘,候得数十篇乃并往耳。吴二十一武陵来,言足下为

《醉赋》及《对问》,大善,可寄一本。仆近亦好作文,与在京城时颇异。思与足下辈

言之,桎梏甚固,未可得也。因人南来,致书访死生。不悉。宗元白。

注:①[倚伏1出自《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为祸是福依

托之所,福又是祸隐藏之所,祸福可以互相转化。②[小学]旧时对文字学、音

韵学、训诂学的总称。③[祝融、回禄]都是传说中的火神名。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将吊而更以贺也吊:慰问

B.有群小之愠愠:怨恨

C.宥而彰之彰:清楚

D.又何阙焉阙:欠缺

11.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而世之多嫌也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B.以取显贵者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或将大有为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而为世嫌之所加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1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

其庐赭其

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显白而不污。

13.将上面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

(2)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

第11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9分,每小题3分)

褚圻字温理,九岁而孤,为叔父骡骑从事中郎随所养。早有令誉,先达多以才器许

之。及长,美风仪,善占对,博学能属文,词义典实,不尚淫靡。陈天嘉

中,兼通直散骑常侍聘齐,还迁中书侍郎。

太建中,山阴县多豪猾,前后令皆以赃污免。陈宣宗谓中书舍人蔡景历曰:“稽阴大

邑,久无良宰,卿文士之内,试思其人。”景历进玲,帝曰:“甚善,卿言与朕意

同。”乃除山阴令。县人张次的、王休达等与诸猾吏贿赂通奸,全丁大户类多隐没。

圻锁次的等,具状启台,宣帝手敕慰劳,并遣使助圻搜括,所出军人八百余户。时舍

人曹义达为宣帝所宠,县人陈信家富,谄事义达,信父显文恃势横暴。圻乃遣使执显

文,鞭之一百,于是吏人股栗。信后因义达谐玲,竟坐免官。圻在任岁余,守禄俸而

己,去官之日,不堪自致,因留县境种蔬菜以自给。或以价非百里才,曰:“吾委输

课最,不后列城,除残去暴,奸吏局踏。若谓其不能自润脂膏,则如来命,以为不达

从政,吾未服也。”时人以为信然。皇太子知玲无还装,手书赐粟米二百斛,于是还

都。后累迁御史中丞。

价刚毅有胆决,善骑射。及为御史中丞,甚有直绳之称。卒于官,皇太子亲制志铭,

以表惟旧。所制章奏杂文二百余篇,皆切事理,由是见重于世。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有令誉令:美好

B、乃除山阴令除:免除官职

C、竟坐免官坐:因……获罪

D、不堪自致致:奉养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因留县境种蔬菜以自给因寄所托

B、乃除山阴令以其乃华山之阳名

之也

C、为叔父骤骑从事中郎随所养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皇太子亲制志铭,以表惟旧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褚玲在山阴惩治了有财势的不法之民,依法征兵役、劳役,并严惩了与皇帝

宠臣曹义达有密切关系的富民,使曹义达被免官。

B.褚价少年时就有很好的声誉。成人后能广泛地学习,文章写得典雅充实,不

崇尚过分的华丽。后升任中书侍郎。

C.由于山阴有很多依仗财势的不法之徒,他们贿赂勾结官吏做不法之事,蔡景

历向陈宣宗推荐褚价任山阴县令。

D.褚圻为官极清廉。因遭到非议,他如实申述自己能按标准办理政事而不谋取

私利。后为御史中丞,受到人们称赞。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建中,山阴县多豪猾,前后令皆以赃污免,高宗患之。(3

分)

译:—

(2)高宗手敕慰劳,并遣使助玲搜括,所出军民八百馀户。(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4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2题:阅读与鉴赏(4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T0题。35分)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

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

官,遂知亳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

区处,部勒①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②,忽传诏对内东门③,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

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

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

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

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④,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

“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

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

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

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⑤,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

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

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

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选

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注]①部勒:部署约束。②归沐:回家休假。③对内东门:到东门商议内务。④周怀

政之诛:指周怀政阴谋杀人的事。⑤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在州县里通过祭祀山神为

皇上祈求长寿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奇之,日:“公辅才也。”奇妙

B.以章献起于寒微出身

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惩罚

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延缓

8.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3分)()

①迪深厚有器局②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③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④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⑤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⑥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

A.①②⑥B.②③④C.②③⑥D.③⑤⑥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

结识了柳开。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

州。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

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

是和好了。

10.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3分)

②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3分)

第13题:

第14题: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8—9题。(6分)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

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

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

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

之不得下咽也。悲乎!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

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8.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

B.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向使:以前假使

C.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数:次数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通“倘”,如果

9.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诛

B.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斯用兵之效也蚓无爪牙之利

D.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第15题:阅读下面一段古文,完成9—13题。

妃嫔媵婚,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

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

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缰立远视,而望

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

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遍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

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锚铢,用之如泥沙?使负

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

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

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

一炬,可怜焦土。

9.选出句式与“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不相同的一项

A.烟斜雾横,焚椒兰也B.戍卒叫,函谷举

C.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10.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的不同是

A.六王毕,四海一B.蜂房水涡C.朝歌夜

弦D.骊山北构而西折

11.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当的一项

A.①六王毕(灭亡)②蜀山兀(变得光秃秃)③杳不知其所之也(远得不见踪影)

B.①直走咸阳(趋向)②各抱地势(随着)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

夫(让)

C.①雷霆乍惊(突然)②而望幸焉(宠幸)③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

秦(让)

D.①缰立远视(长久)②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是、成为)③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让)

12.选出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A.①杳不知其所之也②吾恐秦人食之而不得下咽也

B.①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①辇来于秦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D.①盘盘焉,困困焉②缪立远视,而望幸焉

13.选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

A.第二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

民心。

B.《阿房宫赋》借写阿房宫的兴亡,揭露了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

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以此讽谏后世统治者戒奢侈行仁政

C.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达方

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D.词采华丽、节奏鲜明、气势酣畅是''赋”共同的特点,赋多用排比、对偶、夸

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句式多为骈散相间,整散结合,长短不拘,具有极强的艺

术表现力。在这一点上,《阿房宫赋》堪称典范之作。

1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1)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

第16题: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秦孝公据靖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

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

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

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

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

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

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

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链之费,而天下

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

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

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公既没没:

通假字,通“殁”,死。

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因:沿袭

C.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叩:攻打

D.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喜爱

2.比较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孝公据靖函之固②商君佐之

③北收要害之郡④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北”字相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北”字不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北”字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北"字不同

第17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2分)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

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

幸从;骏马名骅,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

不利兮雅不逝。雎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

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

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

道,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

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

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横田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

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

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

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

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

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②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

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橇(yi):通“版”,使船靠岸。②指王翳:(把项羽)指(给)王翳(看)。

王翳,汉将。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项王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