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政治文明历程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民主革命第5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学案人民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1/09/1E/wKhkGWc9XQWAVvLdAALJ8663wC0133.jpg)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政治文明历程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民主革命第5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学案人民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1/09/1E/wKhkGWc9XQWAVvLdAALJ8663wC01332.jpg)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政治文明历程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民主革命第5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学案人民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1/09/1E/wKhkGWc9XQWAVvLdAALJ8663wC01333.jpg)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政治文明历程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民主革命第5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学案人民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1/09/1E/wKhkGWc9XQWAVvLdAALJ8663wC01334.jpg)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政治文明历程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民主革命第5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学案人民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1/09/1E/wKhkGWc9XQWAVvLdAALJ8663wC0133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民主革命|宏观把握历史时空时序|〈时空坐标〉|微观了解历史阶段线索|〈主旨概览〉特征主线两次鸦片斗争后的中国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斗争,中国起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夫阶级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但由于阶级的局限性,以失败告终。近代中国的历史,始于列强发动侵华斗争,最终独立、民主、自由、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其间,列强通过不断侵华使中国日益陷入亡国灭种的危机之中,中国各阶层则为救亡图存、维护国家主权进行着前赴后继的抗争。线索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经验了蚕食边疆、间接限制到全面侵略的过程。线索二:中国人民的抗拒斗争经验了由单阶级独斗、多阶级联合到全民族抗争的过程。线索三: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成功,建立真正独立自主的新中国。中日甲午斗争后的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先后发动了中日甲午斗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斗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仍以失败告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日成为侵华的主力。日本侵华步伐不断加快,通过九一八事变占据中国东北,七七事变后发动全面侵华斗争。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创建了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斗争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最终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第5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学问体系||学法指导|1.有关两次鸦片斗争的四个关键点(1)把握一个目的:打开中国市场。(2)识记三大条约:《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3)理解四大变更:起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起先解体;起先向西方学习;社会习俗日趋近代化。2.有关中日甲午斗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斗争的三个关键点(1)把握一条主线:外国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拒斗争。(2)识记两大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3)理解三个特点:列强侵华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和“以华治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素养热词]工业文明的冲击;千年未有的变局;从“天朝上国”到瓜分豆剖的灾难历程;军民英勇的抗争。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国门洞开——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四次侵华斗争1.鸦片斗争(1)背景:18世纪中后期,英、法、美相继开展eq\x(1)工业革命,急需开拓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峻。(2)时间:1840~1842年。(3)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同等条约。(4)《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割地eq\x(2)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协定关税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1843年附件eq\x(3)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5)影响:中国起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eq\a\vs4\al(|灵巧识记|)“五议港元”五(五口通商)、议(协定关税)、港(割香港岛)、元(赔款银元)。eq\a\vs4\al(|素养感悟|)鸦片斗争中国战败的缘由蒋廷黻说,鸦片斗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斗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白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2.其次次鸦片斗争(1)缘由①根本缘由:列强不满意既得利益,想进一步打开中国eq\x(4)市场。②干脆缘由:英法等国提出修订条约的要求,遭到拒绝。(2)经过①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斗争爆发。随后,法国也加入侵华斗争。②1858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继而北上进逼天津,清政府被迫签订《eq\x(5)天津条约》。③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④美俄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与它们签订不同等条约。特殊是俄国,乘机强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3)结果《天津条约》(1858年)《北京条约》(1860年)割地割eq\x(6)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开埠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eq\x(7)长江各口岸通航增开天津为商埠其他权利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承认《天津条约》有效(4)影响①使中国丢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峻的侵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②中外反动势力eq\x(8)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抗拒。3.中日甲午斗争(1)背景①日本:eq\x(9)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发展,急需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②中国:封建统治腐朽,没有仔细进行斗争打算。③西方:西方列强进入帝国主义时期,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的愿望剧烈,普遍支持或默许日本的侵略行为。④朝鲜:1894年朝鲜爆发农夫起义,为日本发动侵略斗争供应了有利时机。(2)结果:签订《马关条约》条约内容主要危害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全部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遇严峻损失赔偿日本军费eq\x(10)二亿两白银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开放沙市、eq\x(11)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化eq\x(12)中国内地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峻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eq\a\vs4\al(|概念阐释|)资本输出资本输出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详细表现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4.八国联军侵华斗争(1)缘由①中日甲午斗争以后,随着eq\x(13)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抗拒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②义和团运动打着“eq\x(14)扶清灭洋”的旗号,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2)过程: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北京→义和团与清军廊坊阻击战→八国联军占据天津、攻陷北京。(3)结果:签订《辛丑条约》。条约内容主要危害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eq\x(15)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加重了中国人民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限制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eq\x(16)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爱护“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拆毁北京至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袤地区,置于列强武装限制之下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与反帝斗争的官员,恒久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与反帝性质的组织标记着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eq\x(17)工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限制(4)影响:标记着清政府完全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eq\a\vs4\al(|名师点津|)《辛丑条约》的目的没有割地,不开新商埠,但带有剧烈的政治色调,其干脆目的就是限制清政府,折服中国人民。为了使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列强从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加强了对清政府的限制。(二)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1.缘由:《马关条约》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2.过程(1)eq\x(18)三国干涉还辽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2)1897年11月,德国占据胶州湾。12月,俄国强占旅顺口和大连湾。(3)英、法、日等国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eq\x(19)势力范围”。(4)1899年9月,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形成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eq\a\vs4\al(|图解历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eq\a\vs4\al(|归纳总结|)列强侵华的五大趋向赔款数量越来越多割地面积越来越大通商口岸由沿海延长到内地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侵华方式由干脆侵华到“以华治华”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三元里人民抗英(1)概况:1841年5月,占据四方炮台的英军到eq\x(20)三元里抢掠,群众打死数名英军、包围四方炮台。(2)意义: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大规模反抗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挡外侮的爱国精神。2.左宗棠收复新疆(1)至1878年,收复除eq\x(21)伊犁外的新疆地区。(2)在军事上支持曾纪泽入俄谈判,签订《改订条约》等条约,收复伊犁。(3)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3.黄海海战(1)爆发:1894年9月,中国北洋舰队遭日舰偷袭。(2)经过:丁汝昌、刘步蟾、邓世昌等率军英勇作战。(3)结果:北洋水师主力尚存,但李鸿章实行“eq\x(22)避战保船”政策,最终全军覆没。4.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背景:1895年甲午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全岛及其全部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2)经过:邱逢甲、徐骧领导台湾人民组成的义军与eq\x(23)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痛击日军。(3)意义:台湾军民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完整,写下了光辉的篇章。5.义和团运动(1)背景: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2)概况:①发展:1899年,eq\x(24)袁世凯围剿义和团,山东义和团转移到直隶。②抗敌:1900年6月,在落垡、廊坊一带大败八国联军,攻击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③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最终失败。(3)意义: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的光辉一页,阻挡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主题一|两次鸦片斗争(一)史料实证——鸦片斗争的起因[史料]大家都认为鸦片斗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斗争,是鸦片染成的斗争……其实,根本是北京不情愿和英国订立同等国家关系的问题。——[美]费正清《宏大的中国革命》[探究]依据史料指出费正清关于鸦片斗争起因的观点。如何评价这种观点?[提示]观点:鸦片斗争的发生是因为中国不愿与英国订立同等国家关系。评价:这个观点是站在西方立场和价值观的角度做出的结论,掩盖了英国发动斗争的侵略性,也未能揭示出英国发动斗争的真实目的。(二)时空观念——两次鸦片斗争的特点[史料][解读]相对于鸦片斗争,其次次鸦片斗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有了重大变更:由东南沿海地区扩展到整个沿海地区,并且深化到长江中游;由远离清朝的统治中心到接近清朝统治的心脏地带——北京。(三)家国情怀——两次鸦片斗争的影响[史料]我们反思这场斗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斗争的输赢,它不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验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向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裴钰《变更中国——鸦片斗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探究]依据史料分析鸦片斗争对近代中国的最大变更是什么。其评价的视角是什么?[提示]变更:鸦片斗争促进中国文明转型,利于中国的近代化。视角:近代化史观。|历史说明|★两次鸦片斗争后中国社会的剧变社会性质中国起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冲突、革命任务都发生变更,中国步入近代历史社会政治导致晚清政局的变更,出现洋务派社会经济起先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企业的兴办,有利于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阶级关系地主阶级与农夫阶级的冲突更加尖锐;社会结构发生了变更,中国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先后产生社会思想一批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地主阶级学问分子)觉醒,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芽,产生了“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对外关系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中外联系加强,中国被迫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中,对外关系逐步近代化社会生活西方的生活习俗、交通工具等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对应训练1(2025届河北保定二模,28)有学者指出:《南京条约》签订后,由清初建立起来“天朝”对外贸易的种种规定,全然被废除。各通商口岸须要实行一种新制度。尽管《南京条约》在文字上,对这种制度未作过多的详细规定,但从精神上理解,应是当时西方社会愿接受的那种商业制度。该学者认为,《南京条约》()A.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B.使中国起先沦为半殖民地C.标记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D.为以后列强扩大斗争埋下伏笔解析:选A“应是当时西方社会愿接受的那种商业制度”体现了该条约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故选A项;该文表述没有强调主权的丢失,解除B项;近代化的开端主要的体现在工业化上是洋务运动,解除C项;《南京条约》附件中修约的规定为以后列强扩大斗争埋下伏笔,解除D项。◆主题二|中日甲午斗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斗争(一)史料实证——中日甲午斗争中国战败的缘由[史料]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行。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行。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探究]依据史料,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缘由。[提示]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嵎)。缘由: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倒戈;主帅指挥不力。|历史说明|★中日甲午斗争中国战败的缘由(1)打算上:日本在19世纪60年头“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斗争危急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2)外部上: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气上来,是斗争失败的外部缘由。李鸿章等官员始终致力于争取欧美列强国家的调停,过分依靠外交斡旋而放松了军事努力。(3)思想上:信奉“武器确定论”是斗争失败的思想缘由。李鸿章把武器作用极端化、肯定化,由“武器确定论”导致悲观心情和失败主义。(4)战略上:放弃和丢失制海权是斗争失败的战略缘由。清政府避战求和、消极防卫的指导思想,突出表现在忽视和放弃制海权的战略失误上。(二)家国情怀——八国联军侵华斗争的影响[史料][解读]漫画1选自2004年出版的《中国近代漫画史迹寻踪:外交风云》。八国联军占据北京后,设立了“管理北京委员会”,并勾结一些无耻官僚成立各种“治安”机构,实行军事殖民统治。后来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惩办参与反帝斗争的官员,保证严禁人民参与反帝活动。从今,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傀儡和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任由帝国主义操纵。漫画2选自2004年出版的《中国近代漫画史迹寻踪:内政春秋》。漫画反映了近代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漫画左边是两根交叉向上的竹,每一节上面都有文字,对应起来就是:鸦片斗争割香港、甲申之役(1883到1884年的中法斗争)失越南、甲午之役偿台湾、庚子之役(八国联军侵华斗争)。最上面一节上写的是“前途”。最右边刚刚长出的竹笋上写着“乱党”。内忧外困的中国,前途在何方?|历史说明|1.其次次鸦片斗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斗争的异同(1)不同点其次次鸦片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斗争发生的时代背景发生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发生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斗争的干脆目的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侵略利益斗争的结果对中国的影响程度后者较前者危害更大,影响更深,使中国社会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2)相同点①都是列强联合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斗争;②都曾攻占清王朝的统治中心北京,并在北京进行了残酷的烧杀抢掠,都迫使清朝最高统治者出逃;③都曾建立过殖民统治机构;④都迫使清政府屈服,促进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签订了不同等条约,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2.《辛丑条约》体现的列强侵略特点(1)惩处对象主要是中国人民:列强要求赔款4.5亿两白银,当时中国人口为4.5亿,其用意是要每个中国人都要向他们缴纳1两白银的“罚金”,借此惩处、羞辱全部的中国人;规定在发生过反帝斗争的城镇,一律停止科举考试五年。(2)带有剧烈的政治色调:《辛丑条约》没有割地,不开新商埠,巨额赔款也不是列强的根本意图所在。其干脆目的就是要限制清政府,折服中国人民,把清政府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3)既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又加以严格限制:此条约惩办参与反帝斗争和对反帝斗争镇压不力的官吏,但丝毫未涉及处置慈禧太后的相关内容。相反,列强确立了清政府接着充当列强侵华的代理人。为了使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列强从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加强了对清政府的限制。(三)史料实证——近代西方列强侵华的影响[史料一]李鸿章1895年3月19日在日本马关指出:“此次斗争,实获两个良好结果。第一,日本利用欧洲式之海陆军组织,取得显著成功,足以证明黄色人种亦决不逊于白色人种;其次,由于此次斗争,中国侥幸得以从长夜之梦中觉醒,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愤图强。”——摘编自《蹇蹇录》[史料二]凡从干脆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斗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商口岸以便它们长时期地在经济上压榨中国……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占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今起先了现代化进程,起先参与全球化。[探究](1)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简要评析李鸿章的观点。(2)据上述史料及所学学问,简要分析以上两次侵华斗争对中国局势的影响。[提示](1)其观点虽然说明白中日甲午斗争对中国人警醒的一面,但是却掩盖了斗争的侵略性质,没有看到斗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灾难,表现了其迎合日本侵略要求的一面和封建统治的腐朽。(2)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在华冲突短暂缓和;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加深;进一步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历史说明|★近代西方列强侵华的双重影响1.破坏性(1)剥夺了中国多数人的基本生存权,疯狂地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宝。(2)政治上通过一系列不同等条约攫取特权,使其侵略“合法化”,中国领土、司法、海关等主权遭到严峻破坏。(3)经济上限制中国经济命脉,使中国经济丢失了独立地位,造成中国近代贫困和落后,阻碍了近代经济的发展。2.建设性:西方列强把西方工业文明带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1)冲击了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促使晚清政局发生重大变更,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对外关系逐步近代化,同时扩大了中外沟通的范畴和规模。(2)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秩序(自然经济趋向瓦解;中国被迫卷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中),为中国近代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创建了条件。(3)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抗拒斗争,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西方启蒙思想传入,儒家传统思想受到强力冲击。(4)人们的衣、食、住、行等起先与国际接轨。对应训练2(2025届湖南长郡中学试验班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28)从1896年起先,日本在杭州、苏州、汉口、沙市、天津、福州、厦门、重庆等八个城市取得建立专管租界的特权,从而成为在中国拥有租界最多的国家。这主要反映出()A.中日《马关条约》的规定得到了落实B.日本凭借在华特权短暂地独霸中国C.片面最惠国待遇扩大了日本在华特权D.群众反帝斗争为日本侵华带来便利解析:选C允许在通商口岸建立租界是《南京条约》附件中就已经规定的内容,日本通过片面最惠国待遇获得租界的特权,从而扩大了日本在华特权,故选C项;中日《马关条约》中无日本在杭州、苏州、汉口、沙市、天津、福州、厦门、重庆等八个城市取得建立专管租界的特权的内容,解除A项;1896年中国依旧处于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侵略中国的局面,解除B项;群众反帝斗争只会不利于日本侵略,解除D项。|A组|1.(2024年全国卷Ⅰ,28)甲午斗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扬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很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扬左右了斗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解析:选C甲午斗争的进程是由中日双方确定的,欧美的舆论宣扬最多只能影响但并不能左右斗争进程,故A项错误;日本将中国包装成专制独裁的代表并非为了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而是为了在舆论上争取西方的支持,故B项错误;面对日本对西方舆论的争取,清政府却无所作为,反映了清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故C项正确;西方媒体的说法反映出日本获得了西方舆论的支持,并非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故D项错误。2.(2024年全国卷Ⅱ,28)19世纪70年头,针对日本阻挡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始终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依据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解析:选D由材料“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可知是中国希望借助西方势力而非日本借助西方列强,故A项错误;由材料“琉球国向中国进贡”“琉球始终是中国的藩属”可知中国与琉球国为朝贡贸易,传统朝贡体系并没有解体,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地方督抚的外交建议而非干预朝廷的外交决策,故C项错误;由材料“依据万国公法与评直曲”,可知地方督抚希望借助国际公法解决日本干涉中国和琉球的事务,已经具有近代外交的观念,故D项正确。3.(2024年全国卷Ⅰ,29)中日甲午斗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肯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定最终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推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救济解析:选C中日甲午斗争前中国的洋务运动只是对军队进行初步的西式改革,并没有全部完成,故A项错误;集权制度不肯定带来有效作战指挥,也不属于军备优势,而且之前两次鸦片斗争也是集权制度,但结果还是失败,故B项错误;中日甲午斗争前的洋务运动中,兴办军事工业,筹划海防,建立了三支近代海军,推动军事近代化的努力收到较大成效,属于军备优势,故C项正确;中日甲午斗争前中国并没有获得广泛的外部救济,而是受到外部的侵略,故D项错误。4.(2013年全国卷Ⅱ,29)1877年,清政府接受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A.力图摆脱不同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起先出现制度性变更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史论,精确理解、分析、推断问题的逻辑思维实力。材料表明,清政府从1877年在新加坡设领事馆,此后再到在美国、日本等多处设领事馆,这一变更体现出清政府在形式上已经向近代外交转变,但不足以说明出现制度性变更。故C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为对材料的表面理解,解除。5.(2024年海南卷,8)1894年,在中国的25个通商口岸有洋行552家,其中近三分之二属于一个国家。这个国家是()A.日本 B.美国C.德国 D.英国解析:选D1894年属于甲午斗争前,英国在中国拥有广袤的势力范围,遍及长江流域、云南、广东,因此能够在通商口岸建立众多的洋行,故D项正确。|B组|1.(2025届山西太原二模,28)1830年,47名在华英商上书英国国会,历数在华遭遇的禁止乘轿等诸多限制,控诉广东当局称其为“奸夷”。1834年,80余名英商致国王的请愿书建议发动斗争解决对华关系问题。这反映出()A.英商旨在维护大英帝国尊严B.“海禁”政策阻断了中英贸易C.英国寻求同等的对华关系D.侵华斗争舆论氛围渐渐形成解析:选D依据题干中“1834年,80余名英商致国王的请愿书建议发动斗争解决对华关系问题”,再结合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斗争可知,在鸦片斗争之前,在华英商通过“上书”“请愿”等方式,在国内为鸦片斗争制造了舆论支持,故选D项;通过题干可知,在华英商的“上书”“请愿”等行为属于商人的个人行为,与维护大英帝国的尊严没有多大关系,解除A项;依据题干内容可知,在1830年,中英贸易并没有被阻断,解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英国商人对华的看法问题,没有提及英国对华的看法问题,解除C项。2.(2025届宁夏银川二模,28)其次次鸦片斗争后,奕提出“外教信睦”的方针,曾国藩更是主见严格遵守条约,此后清廷“无一事无一时不守条约”。这反映了清廷()A.天朝体系起先崩溃 B.半殖民地化的完成C.传统夷夏观有所变更 D.谙熟国际外交规则解析:选C依据材料“奕提出‘外教信睦’的方针,曾国藩更是主见严格遵守条约”可以看出晚清政府受西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企业劳动者雇佣合同样本
- 2025年双边共建文化交流中心合作协议
- 2025年公众号运营管理协议
- 2025年卫浴瓷砖粘贴工程合同范本
- 2025年临时就业协议指导
- 2025年企业间产品购销合同标准格式
- 2025年总代商业运营合同
- 2025年锅炉房维护保养合同
- 2025年玉米免耕播种机项目申请报告模稿
- 2025年住宅保温系统设计与施工服务协议书
- 统编教学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细菌世界历险记》导读课课件
- 幼儿剪纸-打印版
- 中小学2021年秋季开学第一课手心班会图文精品
- 高三英语阅读专项训练之说明文(含答案及部分解析)
- 中国移动CHBN试题题库大全(含答案)
- 医学课件:介入放射学(全套课件328张)
- 2022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日语水平统一考试真题
- 病毒性感染性腹泻医学课件
- 水泥搅拌桩记录表格范本
- DL∕T 458-2020 板框式旋转滤网
- 食品添加剂、食品污染物的本底与转化来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