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年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中考语文三模试卷第一部分1.(6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适合你的事业,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寻找。这(甲)因为相宜的事业,并非像雨后的菌子一样俯拾即是,(乙)因为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也如抽丝剥茧,需要水落石出的流程。你很难预知,将在18岁还是40岁甚至更(cāngsāng)的时分,才真正触摸到倾心的爱好。当我们太年轻的时候,因为尚无法真正独立,受种种条件的制约,那附着在事业外壳上的金钱、地位,或是其他(xiǎnhè)的光环,也许会晃了我们的眼。当我们有了足够的定力,将事业之外的赘生物一一剥除,露出它单纯可爱的本质时,可能已耗费半生。然费时弥久,精神的小屋也定须住进你所爱好的事业。(1)根据文段中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①(cāngsāng)②(xiǎnhè)(2)给文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①附着②赘生物(3)文段中甲乙两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A.无论都B.如果那么C.虽然但是D.不但而且2.(6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中源的云和山,是一幅无需画师捉笔蘸颜料的天然画。云棉白,山深翠;云柔软,山();云飘逸,山沉稳。在这里,我也看尽了一天之中不同时段的九岭白云。清晨,云从山后升起,冲破黎明前的暗淡,生机勃勃□正午时分的云,饱满蓬松,洁白胜雪□傍晚,暮云四合,悠缓、凝重,寻找着无风的山谷,躺靠在那里过夜。(1)根据语境,在文段括号处填入恰当的二字词语。(2)在文段“□”里填入合适的标点符号。(3)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结合具体词语分析表达效果。第二部分3.(7分)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内容。许多古诗文和地域有关,有时一句诗文能使一地千载留名。登临碣石山,会想起曹操的“东临碣石,①”;行至泰山,会想起杜甫的“岱宗夫如何?②”;游览赤壁,会想起杜牧在《赤壁》中的感慨“③,④”。去武汉,会想起崔颢在《⑤》中描写的“晴川历历汉阳树,⑥”的明丽之景;去杭州,会想起张岱写雪中西湖“长堤一痕、⑦”的空灵之景……美诗、美文,美地、美景,相得益彰。4.(6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甲】陈风•泽陂①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②如之何?寤寐无为③,涕泗④滂沱。彼泽之陂,有蒲与藺⑤。有美一人,硕大⑥且卷⑦。寤寐无为,中心悁悁⑧。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乙】荷花[宋]张怡然芳姿香可人,刚道六郎⑨似。谁谓前哲心,爱莲比君子。注:①选自《诗经》。泽,池塘。陂,堤岸。②伤:因思念而忧伤。③无为:没有办法。④泗:鼻涕。⑤藺(jiān):莲蓬,荷花的果实。一说兰草。《鲁诗》作“莲”。⑥硕大:高大,修长。⑦卷(quán):头发卷曲而美好的样子。⑧悁悁(yuānyuān):忧伤愁闷的样子。⑨六郎:泛指姿容美丽之人。(1)解释甲诗中“寤寐”的意思。(2)甲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3)甲乙两诗都写了荷花。甲诗写“荷”运用了的写法,借所见之景,引出所恋之人;乙诗借“莲”抒怀,赞美了莲花。5.(14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顾总河琮①,太傅公八代子也。乾隆中,累迁至河东总河。公性梗直好宋儒书每日恒置一编②相对,灯火荧荧,如课读诸生也。所期高远,以古名臣自命。每大事,侃侃正论,不避利害,人以“铁牛”呼之。果③于友谊,公之督河时,前督完颜伟病于署中,家属已先行,公为之守护汤药,旬日④无倦。完颜公谢之,公曰:“吾辈共事君父,即与昆仲⑤无异,安有兄病而弟不为之经理⑥者乎?”完颜公感激垂涕。所统河上兵卒,教以兵法技艺,皆狷捷⑦英俊少年。尝与李敏达公⑧遇,李素以知兵自负,其亲随皆关西壮伟之士,笑谓公曰:“若此脆薄之物,何以御敌?”公笑曰:“狄武襄⑨以少俊为西夏所轻,故制渗金面具戴以接战,恒多奇捷。如用吾部下兵,可效狄公之法也。”因命与敏达公部下兵角抵,李兵将应声而倒,公大笑,李惭而谢。其知兵也如此。(选自《郎潜纪闻》,有删改)注:①顾总河琮:顾琮,清朝大臣,任总河督。②编:古代用来穿联竹简的皮条或绳子。这里用作量词。③果:坚决,果敢。④旬日:大约十天。⑤昆仲:指兄和弟。⑥经理:照顾。⑦狷(juàn)捷:灵巧敏捷。⑧李敏达公:李卫,谥号敏达,清朝大臣。⑨狄武襄:狄青,北宋名将,谥号武襄。(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①完颜公感激垂涕②何以御敌③李惭而谢(2)用“/”给选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标两处)公性梗直好宋儒书每日恒置一编相对(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安有兄病而弟不为之经理者乎?②李素以知兵自负,其亲随皆关西壮伟之士。(4)选文中的顾琮是一个怎样的人?(5)通过李卫与顾琮相遇赛兵的故事,你获得了什么启示?6.(8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如何让美离孩子更近①清代文学家李渔认为,美育“学则可以,教则不能”。意思是,美育这种东西,靠的是熏陶,而不是直接的教学。然而遗憾的是,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很多家长在对孩子进行美育时,总是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很多家长让孩子参加艺术培训,仅仅是为了让孩子学到一技之长,或者让孩子走艺考的路。于是,美育就沦为一种“技”的教育,而没有上升到“道”的层面,这使得美育的效果大打折扣。真正的美育,不应该是一般的艺术教育,也不仅是人们简单理解的音乐课、美术课,它应该是一种熏陶和化育。②既然美育应该遵循“不教而教”的原则,那么它就应该落实到日常生活中。③其实,自古以来,真正的美学都是要能通向实践、与生活相结合的。比如,《红楼梦》里上至贾母,下至普通丫鬟,都有很高的审美鉴赏能力。贾母领着众人畅游大观园,来到林黛玉的潇湘馆时,贾母看到绿窗纱旧了,就和王夫人说,潇湘馆里种满了翠竹,又没个桃树,再拿绿纱糊上反而不配,不如拿银红色的软烟罗来糊窗子。想想在满眼翠绿中隐隐约约地飘荡着像烟雾一样的纱窗,的确是又仙又美。这样的例子在《红楼梦》里比比皆是。宝玉要送荔枝给探春,专门选了缠丝白玛瑙的碟子,白色的玛瑙配上鲜红欲滴的荔枝,可谓一绝。④就像朱光潜先生说的那样:“生活美学源于生活。当你拥有了什么样的生活,你就活在什么样的美学中。”要真正实现美育,就必须创设一个美的环境,让孩子在美中成长。比如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注重家装的设计。白墙上的一幅画、角落里的一个摆件,都体现了主人的审美品位,同时也给孩子以美的熏陶。⑤美育虽然是“不教而教”的,但对于孩子的审美反思与审美鉴赏能力,仍然需要一定程度的引导。⑥在解读诗词的时候,可以引导孩子感悟诗词的节奏美、形式美、意境美。⑦在解读小说的时候,可以引导孩子。⑧在解读传统绘画、建筑艺术的时候,可以引导孩子对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虚实、留白、藏露等艺术手法进行鉴赏。比如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画中除了一只小舟、一个渔翁之外别无他物,可你却能感觉出烟波浩渺。这些留白的手法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空灵之境”,蕴含着含蓄抒情的东方艺术之美。⑨总之,要想更好地开展美育,就必须摒弃功利的思想,给孩子营造一个“美”的环境,并给予必要的引导,让孩子在其中感知美,体会美。假以时日,孩子就能在感受美、鉴赏美的基础上,做到创造美,让美育迈向更高的境界。(有删改)(1)读了选文,你认为“去游览苏州的园林”和“阅读叶圣陶写的《苏州园林》”所经历的美育途径一样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2)文章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根据你的学习积累,参考上下文,在文章第⑦段的横线上补写合适的句子。7.(16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一棵被描写的树东西①它就站在那儿,站在谷里屯风声呼呼的坳口,年龄两百多岁,身材粗壮,需要两人张开手臂才能合抱,高一百多米,枝丫撑开像一把巨伞。进村的人首先看见它,离村的人最后离开它。小时候我到邻村读小学,每天都从它身边经过。由于那时的心思主要用在如何才能吃饱穿暖,所以我甚至我们,都没把它当成审美对象。那时,它只是一棵普通的枫树,普通得就像路边的一块石头,只是体积大一点而已。平时我没在意它,只有上山打柴打累了,才会想为什么不把它砍来做柴火?如果用它来做柴火,一家人至少可以烧上一年吧。然而,没有人敢去打它的主意,我以为没人动它是因为没有砍得断它的斧头。当然,它也还有其他功能。比如春天或夏天我们上学遇雨,就会躲到它的下面避免衣服被淋湿。冬天,它的黄叶落满一地,我们把落叶堆到火盆里提着狂奔。火盆冒出的浓烟像极了电影里火车头冒出来的,心头忽然有了看电影的感觉,隐约产生一丝丝自己并不觉察的浪漫。②第一次长久地注视它,是父母到公社去交公粮迟迟不归。一大早,他们就挑着晒干的粮食走出村庄,把我一个人留在家里。下午还没看见他们的身影,我便担心起来,担心他们遇到麻烦,一时半会儿回不来。太阳离落下去的地方越来越近,饥肠辘辘的我坐在家门口盯着村头,盼望他们快点从枫树下闪出来。可是直看到太阳落山,直看到枫树的叶子由一张一张变成一团一团,直看到枫树的枝干糊成一片,他们也没有出现。虽然小路看不见了,枫树也看不见了,眼前一片漆黑,但我的目光仍然朝着它的方向,好像还看得见它,好像只要这么长久地看着,父母就会回来得快一点。③第二次长久地注视它,是我高考之后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日子。那年夏天,我在县城参加完高考后,便回家跟着父母劳动。为了节约用水,我剃了一个锃亮的光头,以为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但在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流如雨的日子里,心里总是隐隐腾起一丢丢希望。那时满姐夫在大队做文书,每天傍晚都要回村。他说了,只要在队部看到我的录取通知书,就会提前飞奔而来。于是,每天下午我就伸长脖子遥望,第一次知道“把坳口望矮”是什么滋味,第一次晓得一个人跟一棵树可以望出伟大的友谊。是的,那年夏天,我望着它的叶子从深绿变成浅绿,发现即使每一片树叶都是绿的,但却有一层淡淡的黄晕提前笼罩在树冠上。我记住了它的粗枝,记住了它的整体和局部,记住了树叶如何在夕阳照耀下折射反光,而又因为风的干扰让那些反光若隐若现,记住了不同等级的风如何摇晃它,记住了夜色如何像襁糊渐渐挂满它的枝丫。直到快把它的每个细节都倒背如流时,我才接到满姐夫带回来的录取通知书。那份迟来的通知书,仿佛是为了腾出时间,让我更加仔细地打量树,了解它。④那年九月,我离开村庄到更远的地方上学。走过大枫树时我像被谁拽了一下,忽然回头,第一次从这个角度端详它。这是另一番景象,它的两根主枝丫像巨人的手臂那样张开,树冠撑得更大,比从村庄看它时显得更为粗犷有力。透过它的枝丫可以看见村庄零零星星的房屋,看得见站在家门口挥手送别我的亲人。这样的情景在我的短篇小说《天空划过一道白线》中有所描述,那就是:“走着走着,他感到前方的吸力渐渐变弱,身后的吸力却越来越大,忍不住一回头。全村人都在朝他挥手,他们的手像风里翻飞的树叶。而他的家孤独地站在村头,被狂风呼呼地吹着,仿佛快要被吹哭了。”也是从我回望的那一刻起,它在我心目中不再是一棵普通的只能用于做柴火的树,而是具有了强大的牵引力。⑤21岁那年,我到布柳河畔的平腊村做基层工作。布柳河是红水河支流,水美鱼肥,青山隐隐。平腊村坐落在布柳河河谷,地势平坦,水量充足,周围尽是稻田。站在浪花翻滚的河岸,闻着树木百草的馨香,我抬头朝家的方向望去。天哪!只一眼,我就看见它站在高高的山上,浓荫如盖,仿佛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乡愁瞬间涌来,像拳头猛地捶打胸口。我背上书包朝着它的方向拔腿就走,一会儿淹没于草坡一会儿穿行于树林,上沟下坎,爬山越岭,虽然多次迷路,但只要找个空地一抬头,准能看到它。只要一看到它,我就把它当准星瞄准,两点一线,便又能回到正确的路上。当时交通不便,在县城工作的我快一年没回家了。我扑哧扑哧地走着,一刻也不想停歇,一边走一边想念父母,想象他们见到我时的惊讶表情。从太阳初升走到日头悬顶,三个多小时,又饥又渴的我终于回到谷里。不巧,父母下地干活去了,我家门头挂着一把铁锁。满姐家、满哥家,家家户户都下地干活去了。我不知道他们在哪块地头,便拨开自家的窗闩,爬进屋去,炒了一碗米饭,煮了一碗鸡蛋汤,填满肚子后,留下一张字条和五块钱,又拔腿回程。出发前我站在儿时遥望树的位置,呆呆地看了一会儿,想只是因为在山下多看了它一眼,我竟要来回走三十多公里的山路。⑥后来我开始写作,当需要一个村庄的名称时,我脱口而出“一棵枫”,就这样,它被我写进了小说和散文。⑦它变成了一棵被我经常描写的树,变成了一棵具有审美价值和精神力量的树。是的,如果我要给我的家乡设计一个LOGO(标志),那一定就是它。因为在这里只有想象的历史,却没有印证的实物;只有口口相传的过往,却没有文字的记载。唯一大一点的物件或者说久一点的实体就是它。它像挺立在村口的摄像头,既见证了村庄的历史,也捕捉了每个人的蛛丝马迹。(1)文章题目“一棵被描写的树”具体指哪棵树?(2)文章中“我”与一棵树的关系逐渐密切,请将这个发展过程补充完整。①读小学时,那棵树在“我”看来就是只有使用功能的树。②“我”第一次长久地注视它,是,这时它和“我”对父母的担心产生了联系。③第二次长久地注视它,是“我”高考之后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日子,这时它和产生了联系。④“我”离开村庄到更远的地方上学,从“我”回望它的那一刻起,它对“我”具有了。⑤21岁那年工作时,因为,触发了对父母的想念,“我”拔腿就回家。⑥后来“我”开始写作,它变成了一棵被“我”经常描写的树,变成了一棵具有审美价值和精神力量的树。(3)散文的情感往往隐藏在语言里。请根据提示,完成表格中的问题。提示内容思考关注词语直到快把它的每个细节都倒背如流时,我才接到满姐夫带回来的录取通知书。①加着重号的词语有何作用?关注修辞乡愁瞬间涌来,像拳头猛地捶打胸口。②修辞有何表达效果?(4)下面这首诗中的“寒梅”是不是“一棵被描写的树”?请说明理由。杂诗•其二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5)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按时间顺序,写了“一棵树”如何变成“一棵被描写的树”,抒发了浓浓的乡情。B.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又质朴凝练,景色描写细致,情感描写细腻,很值得模仿借鉴。C.文章第④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引用“我”其他作品中的句子,与本文关系不大,应该去掉。D.文章启发我们:不只是一棵树,家乡其他事物也可以被描写、被赋予审美价值和精神力量。8.(2分)《水浒传》中的“水浒”指水边。请从下面任选一个发生在水中的故事,写出基本情节。①黑旋风斗浪里白条②活阎罗倒船偷御酒③张顺凿漏海鳅船9.(5分)阅读名著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保尔轻轻地说:“这件事不仅怪我,《牛虻》这部小说和其中宣扬的革命浪漫主义也该负责。有的书描写出来的革命者一个个光彩夺目,超凡入圣,他们性格刚强、意志坚定、无私无畏,献身于我们的事业,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使我产生做这种人的愿望。所以,我用《牛虻》这部小说所宣扬的方式处理了我对你的感情。现在我觉得这挺可笑,但更多的是遗憾。”“那么说,你对《牛虻》这部小说的评价已经改变了?”“不,A,基本上没有改变!我只是抛弃了那种用苦行来考验自己意志的毫无必要的悲剧行径。然而我赞同主人公牛虻的性格的主要方面——他的英勇气魄、他接受各种考验时的无穷的力量。我欣赏这种类型的人,他能忍受痛苦,既不向公众展示自己的痛苦,也不向任何一个人诉苦。我喜欢这种革命者的典型。在他们心目中,个人的私生活绝对不能和集体的事业相提并论。”(1)选段中的A是(人名)。(2)选段中保尔的话教给了你怎样的读书方法或态度?(3)《牛虻》这本书对保尔影响巨大。你在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受到的最大影响是什么呢?第三部分10.(50分)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花草树木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常常是作家写作的对象。比如课本文章就写过紫藤萝、小桃树、白杨树等,本卷记叙文也写了一棵树。请你联系某一种(或某些)花草树木,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可以抒发情感,也可以表达哲思。要求:①内容健康积极;②表达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要套写、抄袭;⑤不少于600字;⑥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2024年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中考语文三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第一部分1.(6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适合你的事业,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寻找。这(甲)因为相宜的事业,并非像雨后的菌子一样俯拾即是,(乙)因为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也如抽丝剥茧,需要水落石出的流程。你很难预知,将在18岁还是40岁甚至更(cāngsāng)的时分,才真正触摸到倾心的爱好。当我们太年轻的时候,因为尚无法真正独立,受种种条件的制约,那附着在事业外壳上的金钱、地位,或是其他(xiǎnhè)的光环,也许会晃了我们的眼。当我们有了足够的定力,将事业之外的赘生物一一剥除,露出它单纯可爱的本质时,可能已耗费半生。然费时弥久,精神的小屋也定须住进你所爱好的事业。(1)根据文段中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①(cāngsāng)沧桑②(xiǎnhè)显赫(2)给文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①附着fùzhuó②赘生物zhuìshēngwù(3)文段中甲乙两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DA.无论都B.如果那么C.虽然但是D.不但而且【解答】答案:(1)①沧桑②显赫(2)①fùzhuó②zhuìshēngwù(3)D2.(6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中源的云和山,是一幅无需画师捉笔蘸颜料的天然画。云棉白,山深翠;云柔软,山();云飘逸,山沉稳。在这里,我也看尽了一天之中不同时段的九岭白云。清晨,云从山后升起,冲破黎明前的暗淡,生机勃勃□正午时分的云,饱满蓬松,洁白胜雪□傍晚,暮云四合,悠缓、凝重,寻找着无风的山谷,躺靠在那里过夜。(1)根据语境,在文段括号处填入恰当的二字词语。(2)在文段“□”里填入合适的标点符号。(3)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结合具体词语分析表达效果。【解答】答案:(1)刚强(2);;(3)这句话赋予暮云以人的特征,“寻找”形象地写出了暮云飘来飘去的动态,“躺靠”形象地写出了暮云舒适、惬意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暮云的喜爱之情。第二部分3.(7分)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内容。许多古诗文和地域有关,有时一句诗文能使一地千载留名。登临碣石山,会想起曹操的“东临碣石,①以观沧海”;行至泰山,会想起杜甫的“岱宗夫如何?②齐鲁青未了”;游览赤壁,会想起杜牧在《赤壁》中的感慨“③东风不与周郎便,④铜雀春深锁二乔”。去武汉,会想起崔颢在《⑤黄鹤楼》中描写的“晴川历历汉阳树,⑥芳草萋萋鹦鹉洲”的明丽之景;去杭州,会想起张岱写雪中西湖“长堤一痕、⑦湖心亭一点”的空灵之景……美诗、美文,美地、美景,相得益彰。【解答】答案:①以观沧海(注意“沧”的写法)②齐鲁青未了(注意“鲁”的写法)③东风不与周郎便(注意“郎”的写法)④铜雀春深锁二乔(注意“锁”的写法)⑤黄鹤楼⑥芳草萋萋鹦鹉洲(注意“鹦鹉洲”的写法)⑦湖心亭一点4.(6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甲】陈风•泽陂①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②如之何?寤寐无为③,涕泗④滂沱。彼泽之陂,有蒲与藺⑤。有美一人,硕大⑥且卷⑦。寤寐无为,中心悁悁⑧。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乙】荷花[宋]张怡然芳姿香可人,刚道六郎⑨似。谁谓前哲心,爱莲比君子。注:①选自《诗经》。泽,池塘。陂,堤岸。②伤:因思念而忧伤。③无为:没有办法。④泗:鼻涕。⑤藺(jiān):莲蓬,荷花的果实。一说兰草。《鲁诗》作“莲”。⑥硕大:高大,修长。⑦卷(quán):头发卷曲而美好的样子。⑧悁悁(yuānyuān):忧伤愁闷的样子。⑨六郎:泛指姿容美丽之人。(1)解释甲诗中“寤寐”的意思。(2)甲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3)甲乙两诗都写了荷花。甲诗写“荷”运用了起兴的写法,借所见之景,引出所恋之人;乙诗借“莲”抒怀,赞美了莲花外形和品质的美好。【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的释义。“寤寐”的意思是醒和睡,指日夜。(2)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诗歌通过对池塘堤岸以及蒲、荷、莲、菡萏等植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优美且充满生机的自然环境,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心爱之人的思念、爱慕以及因思念而产生的忧伤、痛苦、愁闷等复杂心情。(3)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阅读。甲诗选自《诗经》,“起兴”是《诗经》常用的写法,这里可由课内迁移课外。乙诗借“莲”抒怀,通过“芳姿香可人”“莲比君子”等词句,可知赞美了莲花外形和品质的美好。答案:(1)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2)表达了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和爱而不得的忧伤。(3)起兴外形和品质的美好译文:池塘四周有堤坝,中有蒲草和荷花。那边有个俊人儿,让我爱得没办法。日夜思念难入睡,哭得眼泪哗啦啦。池塘四周堤坝高,中有莲蓬与蒲草。那边有个俊人儿,身材修长容貌好。日夜思念睡不着,内心郁闷愁难熬。池塘四周堤坝高,中有荷花与蒲草。那边有个俊人儿,身材修长风度好。日夜思念睡不着,伏枕辗转多烦恼。5.(14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顾总河琮①,太傅公八代子也。乾隆中,累迁至河东总河。公性梗直好宋儒书每日恒置一编②相对,灯火荧荧,如课读诸生也。所期高远,以古名臣自命。每大事,侃侃正论,不避利害,人以“铁牛”呼之。果③于友谊,公之督河时,前督完颜伟病于署中,家属已先行,公为之守护汤药,旬日④无倦。完颜公谢之,公曰:“吾辈共事君父,即与昆仲⑤无异,安有兄病而弟不为之经理⑥者乎?”完颜公感激垂涕。所统河上兵卒,教以兵法技艺,皆狷捷⑦英俊少年。尝与李敏达公⑧遇,李素以知兵自负,其亲随皆关西壮伟之士,笑谓公曰:“若此脆薄之物,何以御敌?”公笑曰:“狄武襄⑨以少俊为西夏所轻,故制渗金面具戴以接战,恒多奇捷。如用吾部下兵,可效狄公之法也。”因命与敏达公部下兵角抵,李兵将应声而倒,公大笑,李惭而谢。其知兵也如此。(选自《郎潜纪闻》,有删改)注:①顾总河琮:顾琮,清朝大臣,任总河督。②编:古代用来穿联竹简的皮条或绳子。这里用作量词。③果:坚决,果敢。④旬日:大约十天。⑤昆仲:指兄和弟。⑥经理:照顾。⑦狷(juàn)捷:灵巧敏捷。⑧李敏达公:李卫,谥号敏达,清朝大臣。⑨狄武襄:狄青,北宋名将,谥号武襄。(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①完颜公感激垂涕眼泪②何以御敌凭借什么③李惭而谢道歉(2)用“/”给选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标两处)公性梗直好宋儒书每日恒置一编相对(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安有兄病而弟不为之经理者乎?②李素以知兵自负,其亲随皆关西壮伟之士。(4)选文中的顾琮是一个怎样的人?(5)通过李卫与顾琮相遇赛兵的故事,你获得了什么启示?【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①句意:完颜公非常感激流下来眼泪。涕:眼泪。②句意:凭借什么抵御敌人呢?何以:凭借什么。③句意:李卫感到很惭愧并道了歉。谢:道歉。(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意思划分。画波浪线的句子意思是:顾公性格刚强正直,喜欢读宋代儒家的书籍,每天常常放置一编(书)对着看。故断为:公性梗直/好宋儒书/每日恒置一编相对。(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①重点词:安,哪里;经理,照顾。句意:哪里有哥哥病了弟弟不对他照顾的呢?②重点词:以,凭借;皆,都。句意:李卫一向凭借自己通晓军事自以为是,他的亲信随从都是关西的雄壮伟岸的人。(4)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文章内容,明确文章写了哪些事,每件事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文中直接提到性格的有:“公性梗直”“所期高远”“侃侃正论,不避利害”“果于友谊”;提到的事件有:每日读书、照料完颜公、与李卫赛兵。梳理这些内容,并用重点词概括即可。(5)本题考查对文章的阅读感悟,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作答。答案:(1)①眼泪②凭借什么③道歉(2)公性梗直/好宋儒书/每日恒置一编相对(3)①哪里有哥哥病了弟弟不对他照顾的呢?②李卫一向凭借自己通晓军事自以为是,他的亲信随从都是关西的雄壮伟岸的人。(4)热爱读书;志向高远;直率坦诚,不避利害;重友情;会练兵。(5)示例一:不要骄傲自负,嘲笑他人,说不定会自取其辱。示例二:有能力的人不讲求外在条件,一样能把事情做好。示例三:不要以貌取人,不能仅凭外表评判一个人。6.(8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如何让美离孩子更近①清代文学家李渔认为,美育“学则可以,教则不能”。意思是,美育这种东西,靠的是熏陶,而不是直接的教学。然而遗憾的是,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很多家长在对孩子进行美育时,总是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很多家长让孩子参加艺术培训,仅仅是为了让孩子学到一技之长,或者让孩子走艺考的路。于是,美育就沦为一种“技”的教育,而没有上升到“道”的层面,这使得美育的效果大打折扣。真正的美育,不应该是一般的艺术教育,也不仅是人们简单理解的音乐课、美术课,它应该是一种熏陶和化育。②既然美育应该遵循“不教而教”的原则,那么它就应该落实到日常生活中。③其实,自古以来,真正的美学都是要能通向实践、与生活相结合的。比如,《红楼梦》里上至贾母,下至普通丫鬟,都有很高的审美鉴赏能力。贾母领着众人畅游大观园,来到林黛玉的潇湘馆时,贾母看到绿窗纱旧了,就和王夫人说,潇湘馆里种满了翠竹,又没个桃树,再拿绿纱糊上反而不配,不如拿银红色的软烟罗来糊窗子。想想在满眼翠绿中隐隐约约地飘荡着像烟雾一样的纱窗,的确是又仙又美。这样的例子在《红楼梦》里比比皆是。宝玉要送荔枝给探春,专门选了缠丝白玛瑙的碟子,白色的玛瑙配上鲜红欲滴的荔枝,可谓一绝。④就像朱光潜先生说的那样:“生活美学源于生活。当你拥有了什么样的生活,你就活在什么样的美学中。”要真正实现美育,就必须创设一个美的环境,让孩子在美中成长。比如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注重家装的设计。白墙上的一幅画、角落里的一个摆件,都体现了主人的审美品位,同时也给孩子以美的熏陶。⑤美育虽然是“不教而教”的,但对于孩子的审美反思与审美鉴赏能力,仍然需要一定程度的引导。⑥在解读诗词的时候,可以引导孩子感悟诗词的节奏美、形式美、意境美。⑦在解读小说的时候,可以引导孩子。⑧在解读传统绘画、建筑艺术的时候,可以引导孩子对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虚实、留白、藏露等艺术手法进行鉴赏。比如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画中除了一只小舟、一个渔翁之外别无他物,可你却能感觉出烟波浩渺。这些留白的手法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空灵之境”,蕴含着含蓄抒情的东方艺术之美。⑨总之,要想更好地开展美育,就必须摒弃功利的思想,给孩子营造一个“美”的环境,并给予必要的引导,让孩子在其中感知美,体会美。假以时日,孩子就能在感受美、鉴赏美的基础上,做到创造美,让美育迈向更高的境界。(有删改)(1)读了选文,你认为“去游览苏州的园林”和“阅读叶圣陶写的《苏州园林》”所经历的美育途径一样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2)文章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根据你的学习积累,参考上下文,在文章第⑦段的横线上补写合适的句子。【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思考。根据文章可知:美育要“不教而教”“是一种熏陶和化育”“要真正实现美育,就必须创设一个美的环境”“对于孩子的审美反思与审美鉴赏能力,仍然需要一定程度的引导”。比较“去游览苏州的园林”和“阅读叶圣陶写的《苏州园林》”,前者是置身一个美的环境,后者是给予必要的审美鉴赏引导。(2)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看句段的内容及所处的位置。第⑤段位于文章中间,“不教而教”承接上文,而“一定程度的引导”引出下文,因此是过渡作用。(3)本题考查文意理解、句子仿写与小说的相关知识。补写的句子一要在内容上与美育有关,二要符合小说的特点,三要在形式上与上下文的结构相和谐。答案:(1)不一样。“去游览苏州的园林”是置身一个美的环境,受到熏陶和化育;“阅读叶圣陶写的《苏州园林》”,是给予必要的审美鉴赏引导。(2)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3)示例一:感悟小说的情节美、人物美、主题美示例二:对小说中的悬念、衬托、铺垫等写作手法进行鉴赏。7.(16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一棵被描写的树东西①它就站在那儿,站在谷里屯风声呼呼的坳口,年龄两百多岁,身材粗壮,需要两人张开手臂才能合抱,高一百多米,枝丫撑开像一把巨伞。进村的人首先看见它,离村的人最后离开它。小时候我到邻村读小学,每天都从它身边经过。由于那时的心思主要用在如何才能吃饱穿暖,所以我甚至我们,都没把它当成审美对象。那时,它只是一棵普通的枫树,普通得就像路边的一块石头,只是体积大一点而已。平时我没在意它,只有上山打柴打累了,才会想为什么不把它砍来做柴火?如果用它来做柴火,一家人至少可以烧上一年吧。然而,没有人敢去打它的主意,我以为没人动它是因为没有砍得断它的斧头。当然,它也还有其他功能。比如春天或夏天我们上学遇雨,就会躲到它的下面避免衣服被淋湿。冬天,它的黄叶落满一地,我们把落叶堆到火盆里提着狂奔。火盆冒出的浓烟像极了电影里火车头冒出来的,心头忽然有了看电影的感觉,隐约产生一丝丝自己并不觉察的浪漫。②第一次长久地注视它,是父母到公社去交公粮迟迟不归。一大早,他们就挑着晒干的粮食走出村庄,把我一个人留在家里。下午还没看见他们的身影,我便担心起来,担心他们遇到麻烦,一时半会儿回不来。太阳离落下去的地方越来越近,饥肠辘辘的我坐在家门口盯着村头,盼望他们快点从枫树下闪出来。可是直看到太阳落山,直看到枫树的叶子由一张一张变成一团一团,直看到枫树的枝干糊成一片,他们也没有出现。虽然小路看不见了,枫树也看不见了,眼前一片漆黑,但我的目光仍然朝着它的方向,好像还看得见它,好像只要这么长久地看着,父母就会回来得快一点。③第二次长久地注视它,是我高考之后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日子。那年夏天,我在县城参加完高考后,便回家跟着父母劳动。为了节约用水,我剃了一个锃亮的光头,以为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但在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流如雨的日子里,心里总是隐隐腾起一丢丢希望。那时满姐夫在大队做文书,每天傍晚都要回村。他说了,只要在队部看到我的录取通知书,就会提前飞奔而来。于是,每天下午我就伸长脖子遥望,第一次知道“把坳口望矮”是什么滋味,第一次晓得一个人跟一棵树可以望出伟大的友谊。是的,那年夏天,我望着它的叶子从深绿变成浅绿,发现即使每一片树叶都是绿的,但却有一层淡淡的黄晕提前笼罩在树冠上。我记住了它的粗枝,记住了它的整体和局部,记住了树叶如何在夕阳照耀下折射反光,而又因为风的干扰让那些反光若隐若现,记住了不同等级的风如何摇晃它,记住了夜色如何像襁糊渐渐挂满它的枝丫。直到快把它的每个细节都倒背如流时,我才接到满姐夫带回来的录取通知书。那份迟来的通知书,仿佛是为了腾出时间,让我更加仔细地打量树,了解它。④那年九月,我离开村庄到更远的地方上学。走过大枫树时我像被谁拽了一下,忽然回头,第一次从这个角度端详它。这是另一番景象,它的两根主枝丫像巨人的手臂那样张开,树冠撑得更大,比从村庄看它时显得更为粗犷有力。透过它的枝丫可以看见村庄零零星星的房屋,看得见站在家门口挥手送别我的亲人。这样的情景在我的短篇小说《天空划过一道白线》中有所描述,那就是:“走着走着,他感到前方的吸力渐渐变弱,身后的吸力却越来越大,忍不住一回头。全村人都在朝他挥手,他们的手像风里翻飞的树叶。而他的家孤独地站在村头,被狂风呼呼地吹着,仿佛快要被吹哭了。”也是从我回望的那一刻起,它在我心目中不再是一棵普通的只能用于做柴火的树,而是具有了强大的牵引力。⑤21岁那年,我到布柳河畔的平腊村做基层工作。布柳河是红水河支流,水美鱼肥,青山隐隐。平腊村坐落在布柳河河谷,地势平坦,水量充足,周围尽是稻田。站在浪花翻滚的河岸,闻着树木百草的馨香,我抬头朝家的方向望去。天哪!只一眼,我就看见它站在高高的山上,浓荫如盖,仿佛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乡愁瞬间涌来,像拳头猛地捶打胸口。我背上书包朝着它的方向拔腿就走,一会儿淹没于草坡一会儿穿行于树林,上沟下坎,爬山越岭,虽然多次迷路,但只要找个空地一抬头,准能看到它。只要一看到它,我就把它当准星瞄准,两点一线,便又能回到正确的路上。当时交通不便,在县城工作的我快一年没回家了。我扑哧扑哧地走着,一刻也不想停歇,一边走一边想念父母,想象他们见到我时的惊讶表情。从太阳初升走到日头悬顶,三个多小时,又饥又渴的我终于回到谷里。不巧,父母下地干活去了,我家门头挂着一把铁锁。满姐家、满哥家,家家户户都下地干活去了。我不知道他们在哪块地头,便拨开自家的窗闩,爬进屋去,炒了一碗米饭,煮了一碗鸡蛋汤,填满肚子后,留下一张字条和五块钱,又拔腿回程。出发前我站在儿时遥望树的位置,呆呆地看了一会儿,想只是因为在山下多看了它一眼,我竟要来回走三十多公里的山路。⑥后来我开始写作,当需要一个村庄的名称时,我脱口而出“一棵枫”,就这样,它被我写进了小说和散文。⑦它变成了一棵被我经常描写的树,变成了一棵具有审美价值和精神力量的树。是的,如果我要给我的家乡设计一个LOGO(标志),那一定就是它。因为在这里只有想象的历史,却没有印证的实物;只有口口相传的过往,却没有文字的记载。唯一大一点的物件或者说久一点的实体就是它。它像挺立在村口的摄像头,既见证了村庄的历史,也捕捉了每个人的蛛丝马迹。(1)文章题目“一棵被描写的树”具体指哪棵树?(2)文章中“我”与一棵树的关系逐渐密切,请将这个发展过程补充完整。①读小学时,那棵树在“我”看来就是只有使用功能的树。②“我”第一次长久地注视它,是父母到公社去交公粮迟迟不归④⑤在远处看到了它(或“在山下多看了它一眼”),这时它和“我”对父母的担心产生了联系。③第二次长久地注视它,是“我”高考之后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日子,这时它和“我”的希望产生了联系。④“我”离开村庄到更远的地方上学,从“我”回望它的那一刻起,它对“我”具有了强大的牵引力。⑤21岁那年工作时,因为在远处看到了它(或“在山下多看了它一眼”),触发了对父母的想念,“我”拔腿就回家。⑥后来“我”开始写作,它变成了一棵被“我”经常描写的树,变成了一棵具有审美价值和精神力量的树。(3)散文的情感往往隐藏在语言里。请根据提示,完成表格中的问题。提示内容思考关注词语直到快把它的每个细节都倒背如流时,我才接到满姐夫带回来的录取通知书。①加着重号的词语有何作用?关注修辞乡愁瞬间涌来,像拳头猛地捶打胸口。②修辞有何表达效果?(4)下面这首诗中的“寒梅”是不是“一棵被描写的树”?请说明理由。杂诗•其二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5)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文章按时间顺序,写了“一棵树”如何变成“一棵被描写的树”,抒发了浓浓的乡情。B.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又质朴凝练,景色描写细致,情感描写细腻,很值得模仿借鉴。C.文章第④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引用“我”其他作品中的句子,与本文关系不大,应该去掉。D.文章启发我们:不只是一棵树,家乡其他事物也可以被描写、被赋予审美价值和精神力量。【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⑦段提到“它变成了一棵被我经常描写的树”,联系全文可知,“它”在文中多次出现,指“我”家乡村口的那棵大枫树(或:谷里屯坳口的那棵大枫树)。(2)本题考查对文章脉络和内容的把握。②文章中“我”第一次长久地注视它,是在父母到公社去交公粮迟迟不归的时候。太阳落山,父母仍未回来,这时“我”坐在门口望着村头的枫树,把它当成了父母归来的希望。在这过程中,枫树和“我”对父母的担心产生了联系。③第二次长久地注视它,是“我”高考之后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日子。夏天,每天“我”伸长脖子遥望,希望能从枫树下看到满姐夫带来的录取通知书。这时,枫树和“我”等待录取通知书的焦虑与希望产生了联系。④“我”离开村庄到更远的地方上学,从“我”回望它的那一刻起,它对“我”具有了强大的牵引力,使“我”不再觉得它是一棵普通的只能用于做柴火的树。⑤21岁那年工作时,因为触发了对父母的想念,触发了对家乡的乡愁,“我”拔腿就回家。从县城到家的路途中,每次迷失方向,只要找个空地一抬头,就能看到高山上那棵枫树。这时,枫树和“我”对家乡的乡愁产生了联系。(3)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第①句“直到快把它的每个细节都倒背如流时,我才接到满姐夫带回来的录取通知书。”这句话中的“直到”和“才”起到了强调作用。“直到”表示时间的延续,强调了我长时间地注视这棵枫树,直到我对它的每一个细节都非常熟悉,这种熟悉程度已经到了可以倒背如流的地步。这个词语凸显了我对树的深厚感情以及等待录取通知书的焦急心情。“才”则表示一种条件或结果,强调了在我对枫树细节的这种深入了解之后,才接到了满姐夫带回来的录取通知书。这个词语突出了枫树在我心中的位置,以及我对家乡的依恋和等待通知书的急切。通过这两个词语的运用,作者表达了自己对家乡枫树的深情以及在家乡度过的重要生活阶段。同时,也反映了枫树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它是作者期盼和等待的象征,也是作者情感的寄托。第②句“乡愁瞬间涌来,像拳头猛地捶打胸口。”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情感“乡愁”具象化为具体的动作“拳头猛地捶打胸口”,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在看到枫树时内心所产生的强烈情感冲击。这种比喻的效果在于,它使得读者能够通过感官体验来理解作者的情感状态。拳头捶打胸口是一个生动的动作,它传达了情感的强烈和突然,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乡愁情绪的激烈和真实。同时,这样的描述也增强了读者对作者情感共鸣的能力,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对枫树的深情。通过这样的修辞手法,作者成功地将自己的情感与枫树紧密联系起来,使得枫树不仅成为了一棵物理上的树,更成为了作者情感寄托和记忆的象征。这棵树成为了作者与家乡之间不可或缺的纽带,无论作者身处何方,这棵树都承载着他的乡愁和对家的思念。(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知识的迁移。首先根据文章内容提炼主旨,文章最后提到“一棵被描写的树”“既见证了村庄的历史,也捕捉了每个人的蛛丝马迹”。由此可知,这样的事物就是记录生活、见证生活、寄托乡愁的事物。然后,联系诗歌进行迁移,“寒梅”也是故乡的象征,是乡愁的寄托。(5)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ABD.正确。C.有误,画波浪线的句子虽是引用,但具体形象地写出了家乡“强大的牵引力”,不能去掉,所以C项错误。故选:C。答案:(1)“我”家乡村口的那棵大枫树。(或:谷里屯坳口的那棵大枫树。)(2)②父母到公社去交公粮迟迟不归③“我”的希望④强大的牵引力⑤在远处看到了它(或“在山下多看了它一眼”)(3)①强调等待录取通知书时间的漫长,表现了“我”心情的急切。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的乡愁变得有形,表现了乡愁来得快速又猛烈,给人震动大。(4)诗人“问梅”可见这株寒梅联系着当年家居生活的事情,它是故乡的象征,是诗人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5)C8.(2分)《水浒传》中的“水浒”指水边。请从下面任选一个发生在水中的故事,写出基本情节。①黑旋风斗浪里白条②活阎罗倒船偷御酒③张顺凿漏海鳅船【解答】本题考查名著情节。解答此题,注意所给选项用的是回目名,要明确“黑旋风”“浪里白跳”“活阎罗”是谁。如:选②。陈太尉带十瓶御酒到梁山招安,态度傲慢。阮小七等人故意弄漏船只,赶陈太尉到别船,然后喝掉御酒,用十瓶村醪水白酒换掉了御酒送上金沙滩去。答案:示例一:选①。李逵为弄鲜鱼给宋江做汤喝,到张顺手下人的渔船讨鱼,结果放走了人家的活鱼。李逵和张顺争斗,被张顺诱到水里,被淹得半死。示例二:选③。高俅造海鳅船攻打水泊梁山,梁山水军迎战,张顺等凿漏海鳅船,抓住了高俅。9.(5分)阅读名著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保尔轻轻地说:“这件事不仅怪我,《牛虻》这部小说和其中宣扬的革命浪漫主义也该负责。有的书描写出来的革命者一个个光彩夺目,超凡入圣,他们性格刚强、意志坚定、无私无畏,献身于我们的事业,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使我产生做这种人的愿望。所以,我用《牛虻》这部小说所宣扬的方式处理了我对你的感情。现在我觉得这挺可笑,但更多的是遗憾。”“那么说,你对《牛虻》这部小说的评价已经改变了?”“不,A,基本上没有改变!我只是抛弃了那种用苦行来考验自己意志的毫无必要的悲剧行径。然而我赞同主人公牛虻的性格的主要方面——他的英勇气魄、他接受各种考验时的无穷的力量。我欣赏这种类型的人,他能忍受痛苦,既不向公众展示自己的痛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中国温室大棚发展状况与发展风险评估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氯化聚氯乙烯(CPVC)行业运行趋势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正辛硫醇行业运营状况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智能变电站市场竞争状况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反渗透膜行业运行现状发展规划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乳胶原料工业运行动态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bopet薄膜行业竞争格局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二手车库销售合同模板
- 设备融资租赁合同与设备订购合同7篇
- 2025工程项目居间合同5篇
- 《地区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应用功能规范》
- 框架借款协议书(2篇)
- 物业防恐防暴演练课件
- DB12-T 3034-2023 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服务规范
- 销售人员岗位职责培训
-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检测试卷(1-4单元)
- 2024年辽宁省鞍山岫岩满族自治县事业单位招聘(150人)历年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护理质控护士竞聘
- 《井中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数据采集规程》标准报批稿
- 人音版 音乐 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我和你教案
- 代理法人免责协议书版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