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广西来宾市中考语文四模试卷_第1页
2024年广西来宾市中考语文四模试卷_第2页
2024年广西来宾市中考语文四模试卷_第3页
2024年广西来宾市中考语文四模试卷_第4页
2024年广西来宾市中考语文四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年广西来宾市中考语文四模试卷一、积累(21分)1.(11分)自古多情伤离别,长亭、南浦、阳关、古道往往是古人送别的场所,请你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长亭】ㅤㅤ交通干道上,快马疾驰,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一场离别,感情深的人,少不得要相送一程。就在那十里长亭中置下yán()席,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依依惜别一番。也有那深情厚谊的人,含情脉脉,一程接一程地送。于是那“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送行酒,竟能连着喝上十天半个月!【南浦】ㅤㅤ“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聚散别离是人生常态,伤离别也是人们的普遍情感。人们与即将远行的友人或亲人之间难舍难分,故而一直送到岸边,路尽了才肯止步。南浦送别,秋风乍起,水波远去,岸边柳树迎来阵阵秋风,使人顿生凉意,但使人真正感到心寒的岂是这冷风,而是同友人的别离。【驿站】ㅤㅤ驿台前,春意阑珊,落红满地,美好春光一日乍现。此时,家里人思念着出门在外的亲人,出门在外的人一样也思念着家中的亲人。(1)阅读以上材料,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①yán席②觥筹交错(2)【长亭】语段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三个。(3)结合语境,解释语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①含情脉脉:②阑珊:(4)从下列句子中选出一副反映长亭送别的对联,将相应的序号填到横线处。注意上下联顺序。①野陌花香寂②驿站桃花艳③春城池水清④长亭月色柔上联:下联:(5)下列从语段中选出来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交通干道上,快马疾驰,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B.也有那深情厚谊的人,含情脉脉,一程接一程地送。C.聚散别离是人生常态,伤离别也是人们的普遍情感。D.驿台前,春意阑珊,落红满地,美好春光一日乍现。2.(10分)古诗中有不少关于“送别”主题的句子,请按照要求填写相关内容。类别古诗名句送别所见“(1),(2)”(《送友人》),李白送别友人,山静水去,相映成趣。送别寄情“(3),(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借月寄托对远行友人的关切与同情;“(5),(6)”[(7)《》],又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送别自己,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古诗名句“(8),(9)”(《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人(10)劝勉友人,即使身在天涯,只要心意相通,就可以克服空间上的阻隔,消除孤独的苦闷。二、阅读(39分)3.(7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特种兵式旅游”,顾名思义,就是强度像特种兵拉练一样的旅行,追求的是在短时间内“打卡”更多景点和热门体验,游客本着“宁可委屈自己,也不能委屈假期”的原则,在有限的假期里体验到更多的精彩。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景区专家库专家张军英看来,“特种兵式旅游”是一种新生的“多景点快速穷游”模式,有着快而廉的特点,适合部分年轻的旅游者。“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旅游形式,似乎同深度旅游相反,其价值或可为再次家庭游、深度游、沉浸式旅游做铺垫。”张军英说,“有需求,就应有产品。这类人群更像景区探路者,是最值得开发的游客资源。”(选自2023年5月13日《中国文化报》,有删改)【材料二】“特种兵式旅游”火了,专家解析其背后原因对于“特种兵式旅游”爆火现象,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系马世罕博士这样认为:首先,疫情三年相对封闭,不少大学生的出行计划都被搁置了。如今,“终于放开了,赶紧出去玩”的心理被放大,很多人对旅游都抱有一种“补偿心理”,对旅行的渴望和急迫感成为“特种兵式旅游”迅速发酵的推手。其次,“特种兵式旅游”爆火的一大原因是社交媒体平台的宣传和放大效益。“挑战24小时狂吃”“主打的就是一个极限”……各类极具吸引力的标题,为这类短视频和帖子带来上亿的播放与浏览量,也引发了各地大学生的效仿。最后,回归现实,“特种兵式旅游”反映出当代年轻人对旅游消费“性价比”的渴望与追求。这个五一期间,很多人都在吐槽旅行成本的上涨:“往返机票要5000元”“竟然有酒店将价格上涨了591%”“租车价格从平时的每天300多元涨到了700多元”……“想玩但是玩不起”成为很多年轻人的窘状。在“特种兵式旅游”中,很多大学生可能会选择坐通宵火车或者红眼航班,以降低旅行成本。(摘编自2023年5月16日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官网文章)【材料三】(摘自微信公众号“后浪研究所”《2023年轻人报复性出游报告》)(1)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一、材料二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A.“特种兵式旅游”的特点是时间紧、景点多、速度快、花费少,以“打卡”为主。B.“特种兵式旅游”似乎同深度旅游相反,或可为再次家庭游、深度游等做铺垫。C.“主打的就是一个极限”等极具吸引力标题的短视频和帖子引发大学生们效仿。D.五一期间,旅游成本大幅上涨,所有大学生都选择会通宵火车或红眼航班,以降低旅行成本。(2)下列对材料三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超过三分之二的年轻人在2023年有过出游计划或已经旅游过。B.自然景区和夜市小吃街是年轻人出游偏好最大的两个地点。C.阻碍年轻人出游最主要的因素是没钱以及假期太忙太短了。D.年轻人出游的目的多种多样,包括找回被疫情偷走的青春。(3)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说说“特种兵式旅游”在大学生中流行的原因有哪些。4.(1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挥手赵丽宏①记忆中,父亲的一双手老是在我的面前挥动。人生路上的三次远足,都是父亲送我去的。他站在路上,远远地向我挥动着手,伫立在路边的人影由大而小,一直到我看不见……②第一次送别是我小学毕业,我考上了一所郊区的住宿中学。那天去学校报到时,送我去的是父亲。③一路上,父亲很少说话,只是面带微笑默默地看着我。当公共汽车在郊区的公路上疾驰时,父亲望着窗外绿色的田野,表情很愉悦。我感觉到离家越来越远,不禁有些害怕,有些紧张,便忐忑不安地问:“我们是不是快要到了?”父亲没有直接回答我,他指着窗外翠绿的稻田和在风中飘动的林荫,答非所问地说:“你看,这里的绿颜色多好。”他看了我一眼,大概发现了我的惶惑和不安,便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肩胛:“你闻闻这风中的味道,有草和树叶的气味。这味道会使人健康的。我离开父母去学做生意的时候,只有十二岁,比你还小两岁。”④父亲说话时,抚摸着我的肩胛的手始终没有移开,他用很轻松的语气谈着他少年时代的往事,所有的艰辛和严峻,都融化在他温和的微笑中。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并不是一个深沉的人,但谈起遥远往事的时候,尽管他微笑着,我却感到了他的深沉。⑤那天到学校后,父亲陪我报到,又陪我找到自己的寝室,帮我铺好了床铺。接下来,就是我送父亲了,我要把他送到校门口。在校门口,父亲拍拍我肩膀,又摸摸我头,然后笑着说:“以后,一切都要靠你自己了。开始不习惯,不要紧,慢慢就会习惯的。”说完,他就大步走出了校门。我站在校门里,目送着父亲的背影。校门外是一条大路,父亲慢慢地向前走着,没有回头。我想,父亲一定会回过头来看看我的。果然,走出十几米远时,父亲回过头来,见我还站着不动,父亲就转过身,使劲向我挥手,叫我回去。我只觉得自己的视线模糊起来……我还是第一次感到自己对父亲是如此依恋。⑥父亲第二次送我,是我要出远门,去农村“插队落户”。当时,父亲不能随便走动,只能送我到离家不远的车站。那天,我提着行李,父亲默默地走在我身边。快分手时,他才讷讷地说:“你自己当心,有空常写信回家。”我上了车,父亲站在车站上看着我。他的脸上没有露出别离的伤感,而是带着他常有的那种温和的微笑,只是有一点勉强。我知道,父亲心里并不好受,他是怕我难过,所以尽量不流露出伤感的情绪。车开动了,父亲一边随着车的方向往前走,一边向我挥着手。这时我看见,他的眼睛里闪烁着晶莹的泪光……⑦父亲第三次送我,是我考上大学去报到那一天。父亲快七十岁了。那天,父亲执意要送我去学校,我坚决不要他送。父亲拗不过我,便让步说:“那好,我送你到弄堂口。”这次父亲送我的路程比前两次短得多,但还没有走出弄堂,我就发现他的脚步慢了下来。回头一看,我有些吃惊,帮我提着一个小包的父亲竟已是泪流满面。以前送我,他都没有这样动感情,和前几次相比,这次离家,我的前景应该最光明,父亲为什么这样伤感?我有些奇怪,便连忙问:“我是去上大学,是好事情啊,你干吗这样难过呢?”父亲一边擦眼泪一边回答:“我知道,我知道。可是,我想为什么总是我送你离开家呢,我想我还能送你几次呢……”说着,泪水又从他的眼眶里涌了出来。⑧这时,我突然发现,父亲花白的头发比前几年稀疏得多,他的额头也有了我先前未留意过的皱纹。父亲是有点老了。唉!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儿女的长大,总是以父母青春的流逝乃至衰老为代价的,这过程,总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悄悄地进行。(1)父亲三次送别“我”,请梳理文章内容,填写下面表格。事情父亲的表情第一次父亲送“我”去郊区的住宿中学报到①第二次父亲送“我”去农村“插队落户”②第三次③父亲泪流满面(2)请赏析画横线句子中的加点词。父亲没有直接回答我,他指着窗外翠绿的稻田和在风中飘动的林荫,答非所问地说:“你看,这里的绿颜色多好。”(3)文中第⑤段和第⑦段都写到父亲送我的时候脚步“慢”了下来,请结合文段内容分析两次慢下来的原因。(4)文章以“挥手”为题,“挥手”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5.(5分)古代诗歌阅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承上启下,既点明环境,又渲染送别氛围。B.“风掣红旗冻不翻”是从视觉角度写的,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画面生动,色彩鲜艳。C.“去时雪满天山路”写武判官来去时皆为雪景,表达诗人对友人艰难仕途的关切和担忧。D.这首诗气势宏大,笔力矫健,流畅洒脱,意气飞扬,离愁别绪中富有豪迈的气概。(2)杜甫曾评价此诗:“奇峭飒爽,奇情逸发,令人心神一快。”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奇”在何处。6.(14分)文言文阅读。甲ㅤㅤ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ㅤㅤ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ㅤㅤ爱①性清介,不妄交游,而笃志好学,每虚室独坐,游心坟素②而埃尘满席,寂若无人。年十二,尝游京师,值天子出游南苑,邑里喧哗,老幼争观,爱独端坐读书,手不释卷,宗族见者,莫不异焉。及长,博学有文才,尤善《周易》及《春秋左氏》义。(选自《梁书•韦爱传》)【注释】①爱:韦爱,南朝宋、齐、梁将领。②坟素:泛指古代典籍。(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故患有所不辟也B.寓逆旅得之心而寓之酒也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告之于帝D.以是人多以书假余皆以美于徐公(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作者少年时期非常仰慕圣贤的学说,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书向先达请教学问。B.甲文作者用自己的缊袍敝衣与同舍生的华丽装束作对比,突出自己内心的充实和强大。C.乙文中的韦爱成年以后,学识更加渊博,尤其擅长《周易》和《春秋左氏》的要义。D.甲文作者宋濂和乙文中的韦爱作为学子,都有良好的品质,最终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②宗族见者,莫不异焉。(4)甲文两次描写天寒地冻,请结合上下文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5)请结合两文具体内容,分析宋濂和韦爱在学习上有哪些共同的优秀品质。三、综合(10分)7.(10分)毕业在即,班级准备开展以“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1)【任务一】为了纪念三年的初中生活,班委们准备制作一本纪念册。下面三幅图画,你准备推荐哪一幅作为班级纪念册的封面?请简述推荐理由。我推荐:。理由:。(2)【任务二】每一次离别都是人生重要的里程碑。请从经典名著中汲取成长智慧,补全下面的表格。人物离之去向离之原因离之状态离之章回/情节离之成长孙悟空东海龙宫①说走就走《心猿归正,六贼无踪》由急躁任性、缺乏责任心逐渐变得稳重冷静、责任心强、目标坚定。②唐僧埋怨悟空滥杀无辜千咛万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落伽山唐僧误会真悟空主动求助③《》(3)【任务三】在主题论坛上,同学们围绕“离别与成长”这一话题各抒己见。请你也围绕此话题,陈述观点,展开论述,并得出结论。80字以内。四、写作(50分)8.(5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告别,含离别之意,实则饱含温情。告别不是遗忘,而是转身;不是放弃,而是新的开始!有的告别,割弃所爱,思念悠长;有的告别,放弃拥有,发人深省;有的告别,摒弃俗陋,华丽转身;有的告别,舍弃小我,大气磅礴……告别是人生的常态,也是成长的智慧。请以“一次的告别”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把题目抄写到下面;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文中不得透露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2024年广西来宾市中考语文四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21分)1.(11分)自古多情伤离别,长亭、南浦、阳关、古道往往是古人送别的场所,请你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长亭】ㅤㅤ交通干道上,快马疾驰,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一场离别,感情深的人,少不得要相送一程。就在那十里长亭中置下yán()席,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依依惜别一番。也有那深情厚谊的人,含情脉脉,一程接一程地送。于是那“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送行酒,竟能连着喝上十天半个月!【南浦】ㅤㅤ“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聚散别离是人生常态,伤离别也是人们的普遍情感。人们与即将远行的友人或亲人之间难舍难分,故而一直送到岸边,路尽了才肯止步。南浦送别,秋风乍起,水波远去,岸边柳树迎来阵阵秋风,使人顿生凉意,但使人真正感到心寒的岂是这冷风,而是同友人的别离。【驿站】ㅤㅤ驿台前,春意阑珊,落红满地,美好春光一日乍现。此时,家里人思念着出门在外的亲人,出门在外的人一样也思念着家中的亲人。(1)阅读以上材料,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①yán席②觥筹交错(2)【长亭】语段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三个。(3)结合语境,解释语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①含情脉脉:②阑珊:(4)从下列句子中选出一副反映长亭送别的对联,将相应的序号填到横线处。注意上下联顺序。①野陌花香寂②驿站桃花艳③春城池水清④长亭月色柔上联:下联:(5)下列从语段中选出来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交通干道上,快马疾驰,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B.也有那深情厚谊的人,含情脉脉,一程接一程地送。C.聚散别离是人生常态,伤离别也是人们的普遍情感。D.驿台前,春意阑珊,落红满地,美好春光一日乍现。【解答】答案:(1)①筵②gōng(2)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依依惜别、深情厚谊、含情脉脉(3)①饱含温情,默默地用眼神表达自己的感情。②将尽,将衰。指春天就要过去了。(4)①④(5)D2.(10分)古诗中有不少关于“送别”主题的句子,请按照要求填写相关内容。类别古诗名句送别所见“(1),(2)”(《送友人》),李白送别友人,山静水去,相映成趣。送别寄情“(3),(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借月寄托对远行友人的关切与同情;“(5),(6)”[(7)《》],又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送别自己,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古诗名句“(8),(9)”(《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人(10)劝勉友人,即使身在天涯,只要心意相通,就可以克服空间上的阻隔,消除孤独的苦闷。【解答】答案:(1)青山横北郭(2)白水绕东城(3)我寄愁心与明月(4)随君直到夜郎西(5)仍怜故乡水(注意“怜”的书写)(6)万里送行舟(7)渡荆门送别(8)海内存知己(9)天涯若比邻(10)王勃二、阅读(39分)3.(7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特种兵式旅游”,顾名思义,就是强度像特种兵拉练一样的旅行,追求的是在短时间内“打卡”更多景点和热门体验,游客本着“宁可委屈自己,也不能委屈假期”的原则,在有限的假期里体验到更多的精彩。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景区专家库专家张军英看来,“特种兵式旅游”是一种新生的“多景点快速穷游”模式,有着快而廉的特点,适合部分年轻的旅游者。“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旅游形式,似乎同深度旅游相反,其价值或可为再次家庭游、深度游、沉浸式旅游做铺垫。”张军英说,“有需求,就应有产品。这类人群更像景区探路者,是最值得开发的游客资源。”(选自2023年5月13日《中国文化报》,有删改)【材料二】“特种兵式旅游”火了,专家解析其背后原因对于“特种兵式旅游”爆火现象,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系马世罕博士这样认为:首先,疫情三年相对封闭,不少大学生的出行计划都被搁置了。如今,“终于放开了,赶紧出去玩”的心理被放大,很多人对旅游都抱有一种“补偿心理”,对旅行的渴望和急迫感成为“特种兵式旅游”迅速发酵的推手。其次,“特种兵式旅游”爆火的一大原因是社交媒体平台的宣传和放大效益。“挑战24小时狂吃”“主打的就是一个极限”……各类极具吸引力的标题,为这类短视频和帖子带来上亿的播放与浏览量,也引发了各地大学生的效仿。最后,回归现实,“特种兵式旅游”反映出当代年轻人对旅游消费“性价比”的渴望与追求。这个五一期间,很多人都在吐槽旅行成本的上涨:“往返机票要5000元”“竟然有酒店将价格上涨了591%”“租车价格从平时的每天300多元涨到了700多元”……“想玩但是玩不起”成为很多年轻人的窘状。在“特种兵式旅游”中,很多大学生可能会选择坐通宵火车或者红眼航班,以降低旅行成本。(摘编自2023年5月16日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官网文章)【材料三】(摘自微信公众号“后浪研究所”《2023年轻人报复性出游报告》)(1)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一、材料二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A.“特种兵式旅游”的特点是时间紧、景点多、速度快、花费少,以“打卡”为主。B.“特种兵式旅游”似乎同深度旅游相反,或可为再次家庭游、深度游等做铺垫。C.“主打的就是一个极限”等极具吸引力标题的短视频和帖子引发大学生们效仿。D.五一期间,旅游成本大幅上涨,所有大学生都选择会通宵火车或红眼航班,以降低旅行成本。(2)下列对材料三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超过三分之二的年轻人在2023年有过出游计划或已经旅游过。B.自然景区和夜市小吃街是年轻人出游偏好最大的两个地点。C.阻碍年轻人出游最主要的因素是没钱以及假期太忙太短了。D.年轻人出游的目的多种多样,包括找回被疫情偷走的青春。(3)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说说“特种兵式旅游”在大学生中流行的原因有哪些。【解答】(1)ABC.正确。D.有误,根据材料二中的描述,“在‘特种兵式旅游’中,很多大学生可能会选择坐通宵火车或者红眼航班,以降低旅行成本。”这里提到的是“很多大学生可能会选择”,并没有说“所有大学生都选择”,因此D项中的“所有大学生都选择会通宵火车或红眼航班”与原文意思不符,过于绝对化。故选:D。(2)ACD.正确。B.有误,从材料三图二可以看出,自然景区和名胜古迹是年轻人出游偏好最大的两个地点。故选:B。(3)结合材料二“首先,疫情三年相对封闭,不少大学生的出行计划都被搁置了。如今,‘终于放开了,赶紧出去玩’的心理被放大,很多人对旅游都抱有一种‘补偿心理’,对旅行的渴望和急迫感成为‘特种兵式旅游’迅速发酵的推手”可得原因之一为补偿心理:由于疫情三年的相对封闭,大学生对旅游抱有强烈的渴望和急迫感。结合材料二“其次,‘特种兵式旅游’爆火的一大原因是社交媒体平台的宣传和放大效益”可得原因之二为:社交媒体的影响:社交媒体平台上各类具有吸引力的短视频和帖子,引发了大学生们的效仿,进一步推动了这种旅游模式的流行。结合材料二“最后,回归现实,‘特种兵式旅游’反映出当代年轻人对旅游消费‘性价比’的渴望与追求”可得原因之三为追求性价比:许多大学生面临旅游预算的压力,更倾向于选择“特种兵式旅游”,通过紧凑的行程和低廉的成本,来降低旅行费用。答案:(1)D(2)B(3)补偿心理:由于疫情三年的相对封闭,大学生对旅游抱有强烈的渴望和急迫感。社交媒体的影响:社交媒体平台上各类具有吸引力的短视频和帖子,引发了大学生们的效仿,进一步推动了这种旅游模式的流行。追求性价比:许多大学生面临旅游预算的压力,更倾向于选择“特种兵式旅游”,通过紧凑的行程和低廉的成本,来降低旅行费用。4.(1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挥手赵丽宏①记忆中,父亲的一双手老是在我的面前挥动。人生路上的三次远足,都是父亲送我去的。他站在路上,远远地向我挥动着手,伫立在路边的人影由大而小,一直到我看不见……②第一次送别是我小学毕业,我考上了一所郊区的住宿中学。那天去学校报到时,送我去的是父亲。③一路上,父亲很少说话,只是面带微笑默默地看着我。当公共汽车在郊区的公路上疾驰时,父亲望着窗外绿色的田野,表情很愉悦。我感觉到离家越来越远,不禁有些害怕,有些紧张,便忐忑不安地问:“我们是不是快要到了?”父亲没有直接回答我,他指着窗外翠绿的稻田和在风中飘动的林荫,答非所问地说:“你看,这里的绿颜色多好。”他看了我一眼,大概发现了我的惶惑和不安,便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肩胛:“你闻闻这风中的味道,有草和树叶的气味。这味道会使人健康的。我离开父母去学做生意的时候,只有十二岁,比你还小两岁。”④父亲说话时,抚摸着我的肩胛的手始终没有移开,他用很轻松的语气谈着他少年时代的往事,所有的艰辛和严峻,都融化在他温和的微笑中。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并不是一个深沉的人,但谈起遥远往事的时候,尽管他微笑着,我却感到了他的深沉。⑤那天到学校后,父亲陪我报到,又陪我找到自己的寝室,帮我铺好了床铺。接下来,就是我送父亲了,我要把他送到校门口。在校门口,父亲拍拍我肩膀,又摸摸我头,然后笑着说:“以后,一切都要靠你自己了。开始不习惯,不要紧,慢慢就会习惯的。”说完,他就大步走出了校门。我站在校门里,目送着父亲的背影。校门外是一条大路,父亲慢慢地向前走着,没有回头。我想,父亲一定会回过头来看看我的。果然,走出十几米远时,父亲回过头来,见我还站着不动,父亲就转过身,使劲向我挥手,叫我回去。我只觉得自己的视线模糊起来……我还是第一次感到自己对父亲是如此依恋。⑥父亲第二次送我,是我要出远门,去农村“插队落户”。当时,父亲不能随便走动,只能送我到离家不远的车站。那天,我提着行李,父亲默默地走在我身边。快分手时,他才讷讷地说:“你自己当心,有空常写信回家。”我上了车,父亲站在车站上看着我。他的脸上没有露出别离的伤感,而是带着他常有的那种温和的微笑,只是有一点勉强。我知道,父亲心里并不好受,他是怕我难过,所以尽量不流露出伤感的情绪。车开动了,父亲一边随着车的方向往前走,一边向我挥着手。这时我看见,他的眼睛里闪烁着晶莹的泪光……⑦父亲第三次送我,是我考上大学去报到那一天。父亲快七十岁了。那天,父亲执意要送我去学校,我坚决不要他送。父亲拗不过我,便让步说:“那好,我送你到弄堂口。”这次父亲送我的路程比前两次短得多,但还没有走出弄堂,我就发现他的脚步慢了下来。回头一看,我有些吃惊,帮我提着一个小包的父亲竟已是泪流满面。以前送我,他都没有这样动感情,和前几次相比,这次离家,我的前景应该最光明,父亲为什么这样伤感?我有些奇怪,便连忙问:“我是去上大学,是好事情啊,你干吗这样难过呢?”父亲一边擦眼泪一边回答:“我知道,我知道。可是,我想为什么总是我送你离开家呢,我想我还能送你几次呢……”说着,泪水又从他的眼眶里涌了出来。⑧这时,我突然发现,父亲花白的头发比前几年稀疏得多,他的额头也有了我先前未留意过的皱纹。父亲是有点老了。唉!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儿女的长大,总是以父母青春的流逝乃至衰老为代价的,这过程,总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悄悄地进行。(1)父亲三次送别“我”,请梳理文章内容,填写下面表格。事情父亲的表情第一次父亲送“我”去郊区的住宿中学报到①第二次父亲送“我”去农村“插队落户”②第三次③父亲泪流满面(2)请赏析画横线句子中的加点词。父亲没有直接回答我,他指着窗外翠绿的稻田和在风中飘动的林荫,答非所问地说:“你看,这里的绿颜色多好。”(3)文中第⑤段和第⑦段都写到父亲送我的时候脚步“慢”了下来,请结合文段内容分析两次慢下来的原因。(4)文章以“挥手”为题,“挥手”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的分析。①结合“第一次送别是我小学毕业,我考上了一所郊区的住宿中学。那天去学校报到时,送我去的是父亲。一路上,父亲很少说话,只是面带微笑默默地看着我”句可知,父亲面带微笑。结合“父亲第二次送我,是我要出远门,去农村“插队落户”。当时,父亲不能随便走动,只能送我到离家不远的车站。那天,我提着行李,父亲默默地走在我身边。快分手时,他才讷讷地说:‘你自己当心,有空常写信回家。’我上了车,父亲站在车站上看着我。他的脸上没有露出别离的伤感,而是带着他常有的那种温和的微笑,只是有一点勉强。我知道,父亲心里并不好受,他是怕我难过,所以尽量不流露出伤感的情绪。车开动了,父亲一边随着车的方向往前走,一边向我挥着手。这时我看见,他的眼睛里闪烁着晶莹的泪光……”句可知,眼含泪光。结合“父亲第三次送我,是我考上大学去报到那一天。父亲快七十岁了。那天,父亲执意要送我去学校,我坚决不要他送。父亲拗不过我,这次父亲送我的路程比前两次短得多,但还没有走出弄堂,我就发现他的脚步慢了下来。回头一看,我有些吃惊,帮我提着一个小包的父亲竟已是泪流满面。以前送我,他都没有这样动感情,和前几次相比,这次离家,我的前景应该最光明,父亲为什么这样伤感?父亲一边擦眼泪一边回答:“我知道,我知道。可是,我想为什么总是我送你离开家呢,我想我还能送你几次呢……”说着,泪水又从他的眼眶里涌了出来”句可知,“我”去大学报到,父亲坚持要送“我”到弄堂口。(2)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答非所问”原意是指回答的内容与问题不相符。在这句话中,父亲并没有直接回答“我们是不是快要到了”这个问题,而是转移话题,指向窗外的景色。这里的“答非所问”运用了贬词褒用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父亲为了避免孩子感到紧张和不安,故意转移话题,用窗外的美景来安慰孩子。这体现了父亲细腻的心思和对孩子的关爱,同时也展现了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智慧。通过这样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父亲深沉的爱意和对孩子未来的期望。(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第五段中父亲脚步慢下来的原因,从文章内容来看,一方面是因为父亲此时即将与儿子分别,内心充满了不舍和担忧,另一方面是因为父亲在尽力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让自己在儿子面前流露出伤感的情绪,他担心这样会让儿子更加依恋和不舍。这两种情绪的交织使得父亲在送行的路上脚步变得缓慢。第七段中父亲脚步慢下来的原因,从文章内容来看,主要是因为父亲此时已经年迈,身体机能下降,加上对儿子离家的不舍和担忧,使得他在送行的路上感到力不从心,脚步自然就慢了下来。此外,父亲此时已经意识到自己年纪大了,可能无法再多次送儿子离家,这种无奈和忧虑也使得他的脚步变得沉重。(4)本题考查题目的好处。文章以“挥手”为题,起到了串联全文情感的作用。在文章中,“挥手”多次出现,成为父亲送别儿子的标志性动作。在文章开头,父亲挥手成为作者记忆中最深刻的画面,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在第一次送别时,父亲在校门口挥手,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和鼓励。在第二次送别时,父亲在车站挥手,尽管脸上带着微笑,但眼中闪烁的泪光透露出父亲内心的不舍和担忧。在第三次送别时,父亲在弄堂口挥手,泪水再次涌出,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离家的伤感。通过“挥手”这一动作的反复出现,文章展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担忧和不舍,同时也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依恋和感激之情。这一动作成为了全文情感的纽带,使得文章更具感染力。答案:(1)①父亲面带微笑②眼含泪光③“我”去大学报到,父亲坚持要送“我”到弄堂口(2)示例:父亲用“答非所问”的方式,不仅展示了父亲对周围自然美的欣赏和热爱,也暗示了他对儿子即将独立生活、离家远行的淡然和宽慰。通过“答非所问”,父亲实际上是在用间接的方式鼓励儿子,让他欣赏并珍惜旅途中的美景,同时也让他明白,尽管离家越来越远,但生活中的美好和希望依然存在。这种表达方式既含蓄又富有深意,展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厚意和人生智慧的传授。(3)第③段:父亲“慢慢地”向前走着,并不回头,是想让第一次离家的“我”要懂得坚强,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表现了父亲的不舍和疼爱。第⑤段:父亲放慢脚步,是因为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对于自己不能亲自送儿子去大学报到,心中感到遗憾,流露出对儿子的不舍。(4)所以“挥手”是贯穿全文的叙事线索;“挥手”饱含着父亲对“我”的爱,凝聚着父子间真挚的感情;以“挥手”为题,暗示了文章的主旨,同时也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果把题目改为“怀念我的父亲”仅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怀念,无法表现父亲对“我”的爱。5.(5分)古代诗歌阅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承上启下,既点明环境,又渲染送别氛围。B.“风掣红旗冻不翻”是从视觉角度写的,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画面生动,色彩鲜艳。C.“去时雪满天山路”写武判官来去时皆为雪景,表达诗人对友人艰难仕途的关切和担忧。D.这首诗气势宏大,笔力矫健,流畅洒脱,意气飞扬,离愁别绪中富有豪迈的气概。(2)杜甫曾评价此诗:“奇峭飒爽,奇情逸发,令人心神一快。”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奇”在何处。【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ABD.正确;C.有误,写与武判官临别时的雪景,此时武判官是回京赴任,不是写“武判官来去皆为雪景”;且此处因为武判官回京路途遥远,表达的是作者对武判官个人的关切和担忧之情,而不是对艰难仕途的关切。故选:C。(2)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即可。语“奇”:“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通过比喻将寒冷的风雪用春天的梨花来展现,将冬天的越景用一种陌生化的衷达方式凸显,打破普通的风雪印象,给人一种新的观看角度,跨越季节时空的描述在寒冷的风雪天给人一剂慰藉。岑参的“千树万树梨花开”是一种更为热情、蓬勃、豪气的比喻,这样的蓬勃与外界的“瀚海阑干”“愁云惨淡”更加彰显一种对比的美,由“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盛景与现在的银装素裹的寒意相比较,这样对比更为强烈,这又惊喜又布满愁云的天气为下面的送别,做了环境氛围的营造,同时体现了诗人爱好新奇的特色。“忽如”二句将北风吹来的雪花比作春风吹开的“千树万树”的“梨花”,在酷寒的塞外曲却使人感到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景“奇”:“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送别之景,前面写送别的环境,送别环境即送别的秋景。开篇即点明边塞环境的异常,仅仅八月就狂风呼号,风雪漫天,“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其中“卷地”二字,诗人运用了夸张手法说明胡地的风之凶猛,天气之异常,仅仅秋天就风雪满地,连坚韧的白草在这猛烈的狂风里面也轻易折断。“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四句虽写人实则写雪,通过人的感受将西北大地风雪的威严形象逼真地展现了出来。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不同的角度表现胡地的天气严寒。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雪花、衣着,将士都受着严寒的折磨,营帐内外都面临着边塞奇寒天气的冲击。“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備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即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也要为即将远行的人摆酒送行,显示出西北民族的豪迈好客之情。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为送客之景助兴,只是写了三种胡地边塞特有的民族乐器,便写出了边陲送别独特的场面,带有浓厚的异域风情。在傍晚时分,一红一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仅有的一点暖色调就是军中的红旗,也在寒风中冻得无法牵引,在对比之下更显边塞天气寒冷到极致。情“奇”:全诗一共十八句,仅第十一、十二句和最后四句写送别,前面用了大量的篇幅写边塞风雪,彻底地展现了这如同送别之心一样愁云密布的不舍之情,仅以雪景衬托送别,在送别中描写雪景,写景则新奇秀拔,抒情则豪放奔腾,造境则雄浑悲壮,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诗人多篇幅地展现分别之景,仅写分开之前的雪景即天降大雪,何况这雪已经铺钳满天山的归路,留客之意已经展露无疑。不言不舍之心,只是坦然为友人送别,在“酒”胡琴”琵琶羌笛“这些充满胡地特色的意象中为人送行,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景语皆情语,不言而喻的不舍与送别都在杯酒中熔铸,在这送别之音中萦绕于心。友人离去深情目送,此情此景极其动人,更显诗人与武判官感情至深,不忍分别。在雪中送别,雪是洁白的,大地也是一片洁白,如同诗人对友人的感情一样纯粹,简单无掺杂。雪花是寒冷的,入骨地冷,漫天飞雪飘入罗幕之内,皮裘也不御寒了,弓弦被东住,铁甲难以上身。罗幕之外,是愁云密布的天空与寒冷之至的大漠。即便是这样严寒的天气,风雪满天,我们对将远行之人的情谊在这帐内也是热情漫天的。雪花也是柔软的,是柔情的,友人总将远走,诗人目送武判官的身影在白雪皑皑中消失,趁着马蹄印还没有被雪花淹没,循着马蹄印记住友人。雪花寒冷却洁白而柔软,如同这边塞严寒的天气中温暖的人气一样,严寒与温暖交织,愁情与豪情互融。答案:(1)C(2)示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用南方春景比北国飞雪,通过比喻把雪的皎洁、鲜润、明丽、飞动等特点形象地描绘出来,化静为动,充满了奇情妙趣。“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一句,诗人描绘了红旗在冰雪中冻结,即使北风吹拂也无法翻动的奇特景象,诗人在送别时描绘出了边塞瑰丽奇寒的风光,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达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这种奇特的情感表达方式也体现了诗歌的“奇”。译文:北风席卷大地吹折白草,仲秋八月胡地飘降大雪。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竞相开放。雪花飘入帘笼沾湿帐幕,就是穿狐皮袍也不暖和。将军兽角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冷得难穿上。无边沙漠结成百丈坚冰,忧愁的阴云凝结在长空。帐中摆酒为回京人送行,助兴的是琵琶羌笛胡琴。黄昏时辕门外大雪纷飞,冻硬的红旗风吹不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你回京,临行时茫茫白雪布满山。山路曲折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空留马蹄的印迹。6.(14分)文言文阅读。甲ㅤㅤ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ㅤㅤ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ㅤㅤ爱①性清介,不妄交游,而笃志好学,每虚室独坐,游心坟素②而埃尘满席,寂若无人。年十二,尝游京师,值天子出游南苑,邑里喧哗,老幼争观,爱独端坐读书,手不释卷,宗族见者,莫不异焉。及长,博学有文才,尤善《周易》及《春秋左氏》义。(选自《梁书•韦爱传》)【注释】①爱:韦爱,南朝宋、齐、梁将领。②坟素:泛指古代典籍。(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故患有所不辟也B.寓逆旅得之心而寓之酒也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告之于帝D.以是人多以书假余皆以美于徐公(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作者少年时期非常仰慕圣贤的学说,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书向先达请教学问。B.甲文作者用自己的缊袍敝衣与同舍生的华丽装束作对比,突出自己内心的充实和强大。C.乙文中的韦爱成年以后,学识更加渊博,尤其擅长《周易》和《春秋左氏》的要义。D.甲文作者宋濂和乙文中的韦爱作为学子,都有良好的品质,最终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②宗族见者,莫不异焉。(4)甲文两次描写天寒地冻,请结合上下文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5)请结合两文具体内容,分析宋濂和韦爱在学习上有哪些共同的优秀品质。【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不同,担忧/祸患,灾难;B.不同,寄居/寄托;C.相同,介词,向;D.不同,介词,把/动词,认为。故选:C。(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A.有误,“少年时期”有误,是成年之后。BCD.正确。故选:A。(3)本题考查翻译。①重点词:以,因为;足,值得。句意: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②重点词:莫不,没有不;异,对……感到惊奇。句意:宗族的人看到他这样,没有一个不对此感到惊奇。(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这两处环境描写,不仅反映了作者学习条件的艰苦,更表现了他学习的刻苦。从内容上,更体现了从师求学的艰难;从结构上,与求教不怕艰苦的题旨遥相呼应。(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宋濂的学习品质:甲文中宋濂虽然家贫,却嗜学不倦,从师诚恳,勤奋刻苦,对老师极为尊敬。韦爱的学习品质:乙文中韦爱性格清介,不妄交游,却笃志好学,小学时出游京城,遇到皇帝出游,众人都喧嚣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