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表格式_第1页
2016年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表格式_第2页
2016年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表格式_第3页
2016年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表格式_第4页
2016年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表格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扇形统计图(1)课时3—1总课时总第:1

1、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能简单分析扇

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能力和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地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扇形统计图,感受扇形统计图的描述数据特点。

教学难点有联系地分析扇形统计图中的数据。

教学准备PPT课件扇形统计图圆规直尺等

预习要求

教学过程二次修改、旁注

一、复习引新

1、复习旧知。

提问:在简单的统计里我们学习过哪些知识,其中条形统计图和折

线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2、引入新课。

出示扇形统计图。说明:这也是一种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板

书:扇形统计图)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这里的扇形统计图各表示的什么

意思?说明:扇形统计图究竟有什么特点呢?它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这

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教学新课

1、议一议。

出示例1的扇形统计图。问:这个统计图上都有什么特点?

出示讨论提纲:(1)圆代表();(2)扇形代表();(3)

扇形的大小反映();(4)各个扇形所占的百分比之和为()。

根据学生回答小结:扇形统计图能清晰地反映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

量之间的关系。

2、算一算。

出示信息:我国国土总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

你能用计算器算出各类地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吗?请算出,并填入

表中。

1

地形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

面积/万

平方千米

3、比•比。(练•练)

我国的国情,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和世界比一比,你有什么想法?

随机出示扇形

/、中四人口占世界/4中・q地面椒占

统计图:人。的19.6%/4界^地面也的

/________,99%

学生交流。教师,,

相机进行国情教育。_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提问:每个统计图里的圆表示什么?各个扇形部分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对两个统计图中的项目进行具体的比较,再交流。

2、练习一第2题。

引导学生观察扇形统计图,并估计各扇形区域与花生米果盘区域的

大小关系,用百分数表示各部分。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扇形统计图有了哪些认识?扇形统计图有什

么特点?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一第3题。

(第篇)

2

课题扇形统计图(2)课时3—2总课时总第:2

1.在选择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2.能根据每种统计图的特点与统计的目的和数据的特点进行分析,合

教学目标

理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相关信息。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选择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相关的信息。

教学准备课件

预习要求

教学过程二次修改、旁注

一、复习导入

1、通过复习三种统计图,让学生回顾条形、折线、扇形统计的特

征。

课件出示三种统计图,你一眼就能看出什么?这样的统计图有什

么特点?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统计图的知识一一合理选择统

计图(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初步理解W

出示例2

引导学生观察例2中3个统计图,体会在不同的情景中表达的特点

和作用。

提问:小宇为什么用了3个不同的统计图来进行统计?引发学生思

考。

统计图1要反应六一•班阅读各种课外书与总量之间的关系,所以要

用扇形统计图的统计;统计图2不仅要反应六一班下半年每个月阅读课

外书的数量,还要体现每个月阅读课外书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因此要

用折线统计图来统计;统计图3只要统计六一班学生平均每星期课外阅

读的时间,所以用了条形统计图。

进一步提问:今后我们在生活中该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统计

呢?(结合刚才的分析,巩固理解根据要统计的特点和统计图的特点两

者结合来选择。)

3

2、分析问题

学生讨论例2下面的3个问题。

全班汇报交流,并适时的总结。

3、巩固应用

出示第4页的练一练。

学生仔细观察每个统计图,并说出分别要统计的内容和统计的特

点。再一次的归纳总结出三种统计图的特征。

引导学生回答下面的4个问题。

明确:统计图的选择可以不唯一,选择的关键是要根据我们想了解

的内容和统计图各自的特征,作出适当选择,以达到清晰、直观地描述

数据的目的。

三、巩固新知

做练习一的第4题。

学生先观察1、2两小题中统计表的内容和特征,再根据数据完成

下面的两幅统计图。(学生制作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的观察和辅导)

根据刚才的统计,分析下面的问题。

四、全课小结

1、你知道怎样选择统计图吗?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能谈谈你的体会吗?

五、布置作业

做基础训练

(第篇)

4

课题扇形统计图练习课课时3—3总课时总第:3

1、巩固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目标2、通过练习,学会合理的选择统计图。

3、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合理的选择统计图

教学难点正确的读图理解统计图

教学准备课件

预习要求

教学过程二次修改、旁注

5

一、想一想,填一填。

1、常用的统计图有()统计图,()统计图,()统计

图。

2、如果只表示各种数量的多少,可以选用()统计图表示;如

果想要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可以选用()统计图表示;如

果要清楚地了解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统计图

表示。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评价归纳。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下面数据分别用哪种统计图表示比较合适?

A.人离不开水,成年人每天体内47%的水靠喝水获得,39%来自食物

含的水,14%来自体内氧化时释放出来的水。

B.某校五年级学生最喜欢的课外活动统计表如下。

看电视打球听音乐看小说其他

人数8068745623

C.小强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每年体检的身高记录如下。

年级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

身高/cm125129135140150153

人用()统计图13用()统计图(;用()统计图

提问:表示同一组数据的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从中各能获得哪些

信息?

2、练习一第5题。

王阿姨在一块蔬菜地里种植了4种不同的蔬菜,

各种蔬菜的种植面积分布如右图。其中黄瓜的种植面♦,*

前%20%)

积是80平方米,你能把下表填写完整吗?1t支

品种合计黄瓜韭菜萝卜番茄

种植面积/

平方米

3、练习一第6题。

出示题目

先观察分析上面的两个统计图,理解统计的内容与统计图的选择,

接着算一算,画一画,完成下面的两个统计图。(体会扇形图和条形图

6

既有不同,也有内在联系)

4、练习一•第7题。

先确定课题和设计调查方案;接着开展调查,收集信息、整理数据,

制作统计图表;然后分析数据,评价自己班级同学的课外阅读习惯;

最后拓宽研究课题,重新设计调查方案,开展新的统计活动。(如时间

不够可作课外完成)

5、动手做。

4人一组进行活动,每人轮流做6次,根据记录的数据,在方格纸

上制作统计表或统计图。

三、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了哪些收获?

(第篇)

课题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课时—1总课时总第:4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和发〕见圆柱、圆锥特征,知道

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县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f

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知道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认识立体图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和模型,课件

预习要求

教学过程二次修改、旁注

7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教师出示一组相关的儿何体的实物图,其中有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

也有圆柱和圆锥形状的,提问:上面哪些是圆柱体?哪些是圆锥体?哪些

不是?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体和圆锥体?

2.揭示课题,板书:圆柱和圆锥

教师说明:我们所学的圆柱和圆锥都是直直的直圆柱和直圆锥.

二、动手实践探索特征

(-)认识圆柱的特征

1.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你发现

了什么?

2.互相交流,什么感觉.启发学生动手实验:

(1)用手平摸上下底,有什么特点.

(2)用笔画一画,上下底面积有什么特点?你怎样证明这两个底

面大小的关系?

(3)用双手摸侧面,你发现了什么?

3.讨论、交流、总结

(1)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并板书:

「底面2个平面完全相同圆

圆柱।

L侧面1个曲面

4.圆柱的高.

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

(1)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使学生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

的距离叫做高.

(2)让学生找一找圆柱的高,然后教师出示圆柱的立体图形,说明:

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教师先画出一条高,再让学生画高,

教师提问:刚才大家从不同位置画了高,说明高有多少条?

(-)圆锥形状的认识。

1.引导观察

(1)请学生从课前准备的物体中挑出圆锥体学具,请大家看一看,

摸一摸,与圆柱比一比,你看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说给同桌听。

(2)让一生上来边指边说,回答后师板书:

顶点:1个

「侧面(曲面)

面:2个y

L底面(圆)

(3)师指导透视图,示范画。

画透视图的时候应该先画一个椭圆,然后在椭圆的正上方画上顶

点,最后把顶点与底面连起来。

2、圆锥高的认识

(1)高在哪里?师指母线,问:这条是不是圆锥的高?为什么不是?

8

你能举个例子驳倒他吗?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圆锥的高?

(3)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圆锥的高有几条?为什么?(教师在黑

板上作高,板书:1条)

(4)在下发的练习纸上的立体图上画高,标上字母h。

三、巩固练习,评价反馈

1.做“练一练”,说出下列物体的形状哪些是圆柱体,哪些是圆锥体?

引导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

2.找一个圆柱形和圆锥形的物体,指出它的各部分名称

3、完成练习二第三题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布置课后作业:用硬纸做一个圆柱和圆锥,并量出它的底面和高。

(第篇)

II

课题圆柱的表面积1课时—2总课时总第:5

1.使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才屋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

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发展学生11勺空间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增强数学在生活中的体验,培养3义爱数学、,学好学生的兴

趣。

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

教学重点

法.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来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准备教具、实物模型及课件

预习要求预习例2、例3,完成相应的练一练练习第4、5题

教学过程二次修改、旁注

一、复习回忆

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

9

2.口头回答下面问题.

(1)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5米,周长是多少?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学生回答后,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乂宽.

二、自主探索

一、认识侧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出示例2的情景图,引导学生思考:商标纸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

厘米,就是求圆柱的什么?

2.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类似例2的物体,摸一摸,看一看,理解得出

商标纸的面积就是求圆柱的侧面积。

师板书:圆柱的侧面积

3.操作实验,认识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1)请学生先想一想,如果把圆柱侧面的商标纸沿高剪开再展开,它

会是什么形状?

(2)学生拿出贴有商标纸的学具饮料罐,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然后

展开,观察是什么形状。

(3)引导生观察,进一步思考得到的商标纸的长和宽跟圆柱体有什么

关系呢?如何计算商标纸的面积?

(4)概括提升:根据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算?

为什么?

师板书:

圆柱的侧面积二底面周长X高

仃。力

长方形的面积=长昂X宽.

4.发散提高: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是求圆柱的侧面积?

5.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

二、认识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出示例3。让学生对照直观图,说说圆柱的侧面和底面的位置,同座

互相用学具指一指。

2.思考:沿高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两个底

面分别是多大的圆?

3.要求:闭上眼睛想一想,圆柱的展开图是什么形状?

4.试一试,在书中的方格纸上画出这个圆柱的展开图,再将学生所画

的展开图进行交流与展示。

5.观察展开图,想一想圆柱表面有哪些部分组成?

6.教师小结,指出圆柱的侧面积与两个底面积的和,叫做圆柱的表面

积。

师板书:圆柱的表面积。

7.引导学生概括: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与侧面积有

什么关系?

师板书: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

8.学生在小组里讨论,然后算一算这个圆柱的表面积。教师注意指导

学生的答题格式。

三.巩固应用

1.完成“练一练”第2题

10

可以先让学生分别算出有关圆柱的侧面积和底面积,再算出侧面积与两

个底面积大和。

2.完成练习二第4题。

注意指导学生思考问题要求的是圆柱的哪个面。

3.完成练习二第5题。

先让学生说说用铁皮做油桶时,需要做圆柱的哪几个面?

四、总结反思

1.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清楚的问

题?

2.生活中的圆柱体表面都是一个侧面加两个底面吗?哪些不是?又该

怎样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呢?

(第篇)

课题圆柱的表面积2课时一总课时总第: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实际生活情况

解决有关圆柱表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2.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加深理解表面积计算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密切数学与生活中联系,能够初步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能根据实际生活情况解决有关圆柱表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圆柱

预习要求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二次修改、旁注

一、系统整理

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侧面积展开图和圆柱的表面积展开图的形状

2.根据展开图,总结出底面积、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1

3.教师归纳,整理成板书。底面积="rr

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X2

二.基本练习

三、灵活应用

L思考:生活中看到过哪些圆柱?它们都有哪些面?如何计算制作圆

柱所需要的材料?你能分类整理吗?

分小组,合作完成分类表。

一个底面和两个底面和其他

类别一个侧面

一个侧面一个侧面情况

物体

举例

3.完成练习六的第4〜9题.

(1)第7题。

引导生分析需要白铁皮的面积就是求圆柱的什么面?(侧面积)要求学

生正确选用公式,认真仔细地计算.

(2)第8题。

借助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弄清灯笼所需要的

彩纸分别要计算圆柱的哪几部分?

(3)第9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说出解答这题要注意什么?师提示:注意题目中隐含

的“无盖”这个条件。同时,对“结果保留整十平方分米”作说明。

(4)第10题。

具体引导博士帽的结构,使学生认识到博士帽都是由一个无底无盖的圆

柱和一个边长30厘米的正方形,需要分别计算侧面积和正方形的面积。

(5)第11题。

启发学生思考塑料花分布在花柱的哪些面?要求花柱上有多少朵花应

先求哪些面的面积?(侧面和底面)

(6)第12题。

联系生活常识,先理解需要油漆的是哪部分?具体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12

独立练习。

四、总结延伸

1.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解决圆柱表面积的实际问题要注意

什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计算)2.布置思考题:

(1)一个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是个边长9.42厘米的正方形,这个圆柱体

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实践作业拿一个茶叶桶,实际量一下底面直径和高,算出它的表

面积

(第篇)

课题圆柱的体积课时——总课时总第: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

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2.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

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圆柱体积教具

预习要求预习后,清楚圆柱转化成近似长方体的过程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二次修改、旁注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情境引入:某玩具厂厂长,他们厂新近开发了一种积木玩具,这三个积

木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他想比较一下这三个积木的体积的大小,同学

们有什么方法?

13

二、动手实验,探索公式

1.观察、比较,建立猜想

引导生观察例4中的三个几何体,提问:

(1)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X高)

(2)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能相等吗?这三个几何体

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2.实验操作,验证猜想

让学生自主探究(材料:圆柱体积木、圆柱体插拼教学具、师准备课件),

想办法验证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相等

教师提示:你能想办法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吗?圆是如何转化成长方形

的?可以模仿这样的方法来转化。

(1)小组合作研究怎样将圆柱体转化成一个长方体

(2)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转化,会有多种转化方法,教师适时加以鼓励)

演示操作

a\请一名学生演示用切插拼的方法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其他学生模

仿操作。

b\思考:这是一个标准的长方体吗?为什么?如果分割得份数越多,你

会有什么发现?

c\电脑演示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从16等份到32等份再到64

等份)

3.观察比较,推导公式

a\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b\根据学生的观察、分析、推想,老师完成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X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X高

c\你的猜想正确吗?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我们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d\小结:要想求出一个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e\学生自学第15页例4上面的一段话:用字母表示公式。

学生反馈自学情况,师板书公式:v=sh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出示第16页试一试,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说一说每一步列式的根据是什么?使学生明确应用体积

公式求圆柱的体积一般需要两个条件,即底面积和高。

2.完成第16页的“练一练”的第1题。

14

先看图说说每个圆柱中的已知条件,再各自计算,计算后,说一说计算

的过程,强调:计算圆柱体的体积要先算出底面积。

3.完成第16页的“练一练”的第2题。

读题后强调说说为什么电饭煲要从里面量底面直径和高,然后列式解

答。

4、把直尺绕着它的一条边旋转一圈得到了一个什么图形?它的体积你

会计算吗?

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样学会的?

(第篇)

课题圆柱的体积练习课时——总课时总第:

1、使学生熟练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柱体积或圆柱形容器

的容积。

教学目标2、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不断激发学生以数学的好奇心和求

知欲。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践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柱体积或圆柱形容器的容积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预习要求熟练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

教学过程二次修改、旁注

一、知识梳理

出示补充题示意图

15

底面积314平方厘米

提问:

1、这个圆柱的体积怎么求?,师板书公式:V=Sh

2、如果已知的是底面半径和高,该怎么求呢?

3、如果这是一个圆柱体鱼缸。

(1)要计算这个圆柱体鱼缸能装多少水,就是求什么

(2)圆柱体的容积又怎样求呢?与求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区别?

师小结:求圆柱的容积与体积方法一样,容积要从里面量出有关数据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一题,填表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出计算的根据,师强调计算体积的两个基本条件。

2.完成练习三第4题。

先让学生看图猜哪个杯子里的饮料最多,再让学生根据图中的条件计

算,以验证或否定自己的猜想。

3.完成练习七第2题。

独立思考后让学生说题中的数据为什么要强调是从里面量的,再想计算

容积的方法。

三、综合练习

完成练习七第6题。计算1元硬币的体积

师出示50枚1元硬币用纸卷成圆柱的形状图,引导生观察图中的条件。

思考:可以怎样计算1元硬币的体积?有什么不同的方法?

交流:可以先算50枚1元硬币组成的圆柱的体积,再算1枚1元硬币

的体积,也可以先算出枚1元硬币的厚度,再用底面积乘高。

算出茶杯大约可盛水多少克

出示教具,引导生思考:

①你看到水现在是什么形状?(圆柱体)

②如果要你计算水杯里水的体积,就是求水杯容积,必须知道哪些数

据?怎样得到这些数据?(从里面量)

③知道了数据以后,算出这茶杯的容积,算容积要注意什么?(计算

题中的计量单位要与问题中的计量单位统一)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用学具实际测量、计算

组织交流,交流时,要让学生分别说说茶杯的形状、测量的方法,以及

计算的过程

16

3.课外延伸,实践作业:

用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上进行合理的裁剪,做一个无

盖的圆柱形笔筒。比一比,谁做的笔筒容积最大?

四、总结评价

本节课有什么收获?计算体积与容积方法一样吗?要注意什么?

(第篇)

课题“圆锥体的体积”课时——总课时总第:

1.通过转化的思想,在实验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公式,能运

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目标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通过转化的思想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体积间的倍数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各一个

预习要求可以在家自己预先实验,理解圆锥体积公式

教学过程二次修改、旁注

一、复习铺垫、强化转化思想

1.圆柱体的体积是什么?我们是如何推导的?

圆柱-----(转化)-------长方体

2今.天我们要学习圆锥体的体积,同学们觉得用什么方法比较好?

3.同学们觉得把圆锥体转化成什么比较好呢?

圆锥-----(转化)-------圆柱

二、正确选择、训练直觉思维。

1、教师拿出许多大小不等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容器展示给学生。提问:

(1)同学们打算如何转化圆柱体和圆锥体之间的关系?

17

(2)如果让你在这么多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中选择两个来探究,你打算

选择什么样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强调用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讨

论。

三、大胆猜想、培养想象能力。

在确定用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猜

想:等第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并说明想法。

四、实际操作、探究掌握新知。

1.学生分组,探究等第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之间的倍数关系。

2.学生实验。

3.报实验结果。

学生的实验结果如下:

用领取的底面积相等,高相等圆柱和圆锥,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

体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装满。

用底面积相等,高不相等的圆柱和圆锥,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

容器里倒,不是三次正好装满。

用底面积不相等,高相等的圆柱和圆锥,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

容器里倒,也不是三次正好装满。

4.引导学生发现。

(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之间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

(2)圆锥体的体积可以怎么表示?

板书:圆锥的体积=圆柱的体积X1/3

圆锥的体积=底面积义高X1/3

用字母表示V=l/3sh

五、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1.运用公式完成试一试。

一个圆锥形零件,底面积是170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

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评讲时强调求圆锥体体积时要注意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21页练一练。

3.口答练习四第1题。

学生口答后进一步强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之间的关系。

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练习四2、3

同学们自己谈谈学习圆锥体积的收获

18

(第篇)

“圆锥体的体积”练习日

课题、中课时一总课时总第:加

课期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迅

速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目标

2、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3、进一步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和服务于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圆柱圆锥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圆柱圆锥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预习要求掌握圆锥体积公式

教学过程二次修改、旁注

一、复习铺垫、内化知识

1.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我们是如何推导的?

2.圆柱和圆锥体积相互关系填空,加深对圆柱和圆锥相互关系的理解。

(1)一个圆柱体积是18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2)一个圆锥的体积是18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3)一个圆柱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和是144立方厘米。圆柱

的体积是()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3.求下列圆锥体的体积。

(1)底面半径4厘米,高6厘米。

(2)底面直径6分米,高8厘米。

(3)底面周长31.4厘米.高12厘米。

19

4、教师根据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集体评讲

二、丰富拓展、延伸练习。

1.拓展练习:

(1)把一个圆柱体木料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木料,圆锥的体积占圆柱

体的儿分之儿?削去的部分占圆柱体的儿分之几?

(2)一个圆柱体比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大48立方厘米,圆柱体和圆

锥体的体积各是多少?

2.完成22页第5题。讨论下列问题:

(1)圆柱和圆锥体积相等、底面积也相等,圆柱的高和圆锥的高有什

么关系?

(2)圆柱和圆锥体积相等、高也相等,圆柱的底面积和圆锥的底面积

有什么关系?

3.分组讨论:圆柱的底面半径是圆锥的2倍,圆锥的高是圆柱的高的2

倍,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倍数关系?

三、充分提高,全面升华。

1.展示一个圆锥形的沙堆,小组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可以测量出它的体

积。

2.教师给每一组一小袋米。让学生在桌子上堆成一个近似的圆锥体,通

过合作测量的形式求出它的体积。

3.讨论练习四蒙古包所占空间的大小的方法。

蒙古包是由哪儿个部分组成的?

上部的圆锥和下部的圆柱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同学们能独立地求出蒙古包所占的空间的大小吗?请试一试。

4.交流一下本节课的收获。

四、全课总结,内化知识。

1.提问:

(1)同学们掌握了圆锥体的哪些知识?

(2)你用圆锥体的体积的有关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2.学有余力的同学思考38页思考题。

20

(第篇)

课题“整理与练习”1课时——总课时总第:

1、复习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掌握其特点,能借助图形说出公式推导过

程,式形结合,构建体积计算公式系统,形成牢固的知识网络。

教学目标2、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系统掌握体积公式的转化与推导过程,形成牢固的知识网络

教学难点灵活地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预习要求复习复习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熟记各种公式

教学过程二次修改、旁注

一、整理知识、形成网络。

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请各位同

学把自己整理好的知识向大家展示一下。

2、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特征?请同学们完整地表述一下。

3、强化公式的推导过程。

圆柱体体积公式是什么?请说一说它的转化和推导过程。

圆锥体体积公式是什么?说一说它的转化和推导过程?

21

4、根据学生的复习整理,让学生把下表填写完整。

图形特征计算公式

1、上下粗细一样S底=nr

2、底面是两个相等的圆S侧=ch

3、侧面是一个曲面,沿高=ndh

圆柱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2nrh

形S底=2s底+s侧

V柱=$11

=nrh

1、有一个顶点S底=nr

2、底面是一个圆V锥=l/3sh

圆锥

3、侧面是一个曲面,沿=1/3nrh

母线展开是一个扇形

5、根据学生填写的表格教师质疑:根据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解决什么

问题?运用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解决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讨论得出:

根据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判断圆柱和圆锥。

针对有关条件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并进行有关的逆运算。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有关体积和容积的实际问题。

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相关概念分得清。

(1)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后通常得到一个(),这个长方形

的长就是圆柱的(),这个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这

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所以圆柱的侧面积等于

()o当圆柱的()和()相等时,

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正方形。

(2)一个圆柱底面半径是1厘米,高是2厘米。它的侧面积是

()平方厘米。

(3)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相差16立方米,这个圆柱的体积是

()立方米,圆锥的体积是()立方米。

(4)一个圆柱形水箱,从里面量底面周长是18.84米,高3米,它最

多能装()立方米水。

(5)一个圆锥形机器零件,体积是125.6立方厘米,底面半径是2厘

米,这个圆柱的高是()厘米。

2、有关计算算得准。

22

(1)、一个圆柱形铁皮盒,底面半径2分米,

高5分米。

①如果沿着这个铁皮盒的侧面贴一圈商标纸,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纸?

②某工厂做这样的铁皮盒100个,需要多少铁皮?

③如果用这个铁皮盒盛食品,最多能盛多少升?

(多少千克?

3、解决问题用得妙。

(1)、一个长9分米的圆柱形木材,底面半径是4分米。如果将它加工

成一个最大的圆锥,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削去部分的体积

是多少?

(2)、一个压路机的滚筒的横截面直径是1米,它的长是2米。如果滚

筒每分钟转动8周,5分钟能压路多少平方米?

三、综合运用、提高能力。

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1)在一个直径是20厘米的圆柱形容器里,放入一个底面半径3厘米的

圆锥形铁块,全部浸没在水中,这时水面上升0.3厘米。圆锥形铁块的

高是多少厘米?

(2)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直径20厘米,长40厘米,现需要沿直径

把它对半锯开,锯开后每根木料的表面积和体积是多少?”

23

(第篇)

课题“整理与练习”2课时—总课时总第:

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公式,理解

这些体积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目标2、熟练地针对不同的情况运用不同的公式进行计算,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3、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

预习要求预习后,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二次修改、旁注

一、沟通网络,融会贯通。

1、提问,引导学生讨论:

(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各是什么?它们的

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它们

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3)小结,板书关系.

2、基本练习:

24

将一个正方体木料加工成最大的圆柱体木料、圆柱体与正方体有那

些相等的关系?如果将一个正方体木料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木料、

正方体木料和圆锥体木料又有那些相等的关系?

通过上述两题的比较,让学生理解底面积相等、高相等与底面直径相等

高相等之间的区别。

3、公式推导的深化理解。

(1)提问:在圆柱体的推导过程中,圆柱体分成若干等份后拼成的长

方体的表面积和圆柱体的表面积相比是如何变化的?如果圆柱体的高

为4分米、拼成长方体以后表面积增加了48平方分米,原来圆柱体的

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学生交流发言。

(3)教师引导:回忆推导过程,有什么收获?

二、运用知识,服务生活。

1、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知识的合理搭配。

(1)一个圆柱体的罐头盒外面贴商标纸,求商标纸的面积是求什么?

你还知道生活中有那些地方是求物体的侧面积的?

(2)要做一个圆柱底面油桶现在已经有了一块长25.12分米,宽5分

米的铁皮,现在要给它配上合适的底和盖,需要边长儿分米的正方形儿

块?做成的圆柱体的容积是多少?

2、先实际测量,再运用所学的知识计算。

分小组测量并计算。

(1)每组先出示一个茶杯,量出有关的数据,算出茶杯的容积。

(2)给每组提供一个土豆,利用刚才的茶杯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出土豆

的体积。

3、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解答25页第10题,解答后请学生说一说是如何想的。

(2)、讨论解决25页第11题。

根据学生的解答教师质疑:

除了题目中画图的摆的方法外有没有其它方法?你能算一算其他方法

摆时纸箱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吗?

题目中所用的方法是不是用的硬纸板最少?

三、积极思考,大胆想象。

教师要求学生先制作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和一个底8厘

米,高6厘米的直角三角形。

1、讨论:沿长方形的一条边旋转一周,想象一下将会得到什么立体图

形?这个立体图形的体积可能是多少立方厘米?

2、讨论:沿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想象一下将会得到什

25

么立体图形?这个立体图形的体积可能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实践应用,勇于创新。

学生思考:

一块长16.56分米,宽8分米的长方形铁皮,现在要利用它制做一个圆

柱形油桶。怎样制作浪费最少而容量最大?请画出制作的示意图并计算

出它的容积。

(第篇)

H

课题转化的策略课时3—1总课时总第:13

1.使学生学会联系不同的知识,作出不同的推理,体会策略和方法的

多样性。

2.在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

教学目标

成最优化思想。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

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问题,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转化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预习要求

教学过程二次修改、旁注

一.回顾旧知,整理策略

谈话:从三年级上册起,每一册数学都教学一种策略,你们知道我

们学了哪些策略?(依次是分析量关系的“从条件向问题推理”和“从

问题向条件推理”,帮助理解题意的“列表整理”和“画图整理”,还有

“枚举”“转化”“假设与替换”等策略)

提问:这些策略你们都学会了吗?今天我们将合理的选择这些策略

来解决新的问题,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板书课题:转化的策略)

二.合作探究,运用策略

1.教学例1(课件出示例1):生1——1——'——'35人

-------------------------------tI____I____I----

26

学生读题,自主完成。

谈话:这是一个稍复杂的分数问题,除了用刚才我们做的方法来解

决,你们能否用以前学的策略来思考呢?(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

小组交流方法。

汇报交流情况:(学生遇到困难可作适当的引导。)

①根据“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理解2/3这个分数的意义,可以

画线段图,看出男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2/5。原来的问题就转化成

美术组一共有35人,男生人数是总人数的2/5,女生人数是总人数的

3/5,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这是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是多少的问题。

②根据分数2/3的意义,可以推理出“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2:3”。原来问题就转化成美术组一共有3/5人,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

是2:3,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这是按比例分配问题。③根据分数

2/3的意义,想到“女生人数看作3份,男生人数是2份”,于是产生解

题思路:先算出1份是几人,再算2份、3份各多少人。

④把作为单位“1”的女生人数设为x,那么男生人数就是2/3x,

利用美术组一共35人,能够列方程解题。

谈话:通过刚才的汇报和交流看出大家都有各自的想法,那你们最

喜欢哪一种方法呢?为什么呢?(让多名学生回答,征求各自的看法。)

刚才我们运用了不同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你们能检验一下自己

做的是否正确吗?(引导学生交流检验方法)

2.做第28页的“练一练”

引导学生运用刚才学过的策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

要求学生说说“你选择了什么策略,是怎样想的”(通过他们在交

流中获得这些体验,让学生体会方法的多样性。)

三.巩固练习,回顾策略

1.练习五第1题。

要求学生根据示意图里的数量关系,写出分数,并转化成比。或者

写出比,再转化成分数。(这道题可以看作沟通数学概念之间联系,组

建概念系统的练习,有助于问题的转化。)

2.练习五第2题。

根据已知的比或百分数,把线段图补充完整,要求借助线段图,把

稍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探索原来问题的解法。(在线段图上

可以联想到的数学信息越多,思维就越开放,问题转化的思路会越开阔,

解决问题的资源也就越充分。)

四.课堂小结,提升策略

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小学阶段学习了很多解决问

27

题的策略,如果能合理选择,就能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帮助我们

更好的解决问题。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五第3题。

(第篇)

课题假设的策略课时3—2总课时总第:14

1.使学生学会通过假设和调整来解决问题,进一步的提升思维水平。

2.在运用假设和调整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

信心。

教学重点学会假设和调整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并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学会假设和调整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并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课件

预习要求

教学过程二次修改、旁注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已学的多种策略来解决问题,通过对条件的

进一步分析和转化,使一个问题多种思维、多种解法。今天我们继续来

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假设的策略)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课件出示例2)

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租10只船正好坐满。每只大船坐5人,每

只小船坐3人。租的大船、小船各有多少只?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选择什么策略?学生小组讨论。

A、画图法。

先画10只大船坐50人,再去掉多的8人。

28

gi£^an$$n^aji§

B、列举法。

从大船有9只、小船有1只开始,有序列举。并填写下表。

C、列表假设。

假设大船和小船同样多,那么我们要如何调整算出大船和小船各有

多少只?

①出示表格。

②借助表格调整。

大柢只教小怒只救束里的总人数和42人比校

555x5+5x3*40”了2人

第一步:假设租5只大船和5只小船,就会比42人少2人。

第二步:还少2人,也就是这2人还没有上船,那要让这2人也坐

上船,大船和小船的数量应该怎么调整?

先想一想,再在小组里交流想法,然后在表中填一填。

第三步:集体交流,得出方法:

引思、:少了2人,需要把一些小船调整为大船,一条小船调整为一

条大船可以多坐2人,2+2=1(条),所以调整为小船4条,大船6条。

②检验结果。学生口答检验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29页“练一练”。

(1)引导先用第一种方法,根据要求提示动手操作,独立完成。

(2)用列表假设的方法再进行思考练习。

学生交流,并汇报想法。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