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5文言文对比阅读(中考热点题型)15篇(解析版)温馨说明:分三个版块,第一版块为重温经典题型5篇,第二版块跃升精练5篇,第三版块期末预测5篇。重温经典重温经典一、对比阅读(2023上·上海·九年级上海市市北初级中学校考期末)阅读以下古诗文,完成各题【甲】学弈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丙】祖莹字元珍,范阳道人也。莹年八岁能通《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好学嗜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童仆,俟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澜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选自《北史·列传第三十五》)1.【甲】文选自,【乙】文作者(人名)是(朝代)人。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虽与之俱学()
(2)非诸生所及()3.(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2)下列对【丙】文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他的父母担心他会生病,禁止他这样做,却不能让他阻止读书。B.他的父母担心他会生病,禁止他这样做,却没能使他停止读书。C.他的父母害怕自己生病,禁止他这样做,却不能让他阻止读书。D.他的父母害怕自己生病,禁止他这样做,却没能使他停止读书。4.【乙】文写老师发怒时作者求教“不敢出一言以复”既写出。又体现。【丙】文记叙祖莹“”一事,并且分别从、和对祖莹的态度和看法来突出他的特点。5.以上选文都与“学习”有关,【甲】文用二人学弈的小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乙】【丙】两文则告诉我们的道理。【答案】1.《孟子·告子上》宋濂明2.一起达到3.(1)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2)B4.老师的严厉作者求学的诚恳秉烛夜读父亲母亲亲属勤奋读书5.学习要脚踏实地学习要肯下功夫【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甲文出自《孟子·告子上》,通过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否则就会一事无成。乙文作者是明代文学家宋濂,被朱无璋称作“开国文臣之首”。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1)句意: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俱:一起;(2)句意:不是大多数人能够达到的。及:达到。3.(1)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有:以是,因此。以,把。假,借。余,我。因,于是。得,得以。(2)本题考查句子理解。其,代词,他。成疾,生病。止,停止。故译为:他的父母担心他会生病,禁止他这样做,却没能使他停止读书。故选B。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乙:联系乙文中的“未尝稍降辞色”“或遇其叱咄”可得:老师的严厉。联系“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可得:作者求学的诚恳。丙:第一空:根据丙文中的“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童仆,俟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澜光明,为家人所觉”可得:秉烛夜读。第二、三、四空:根据“父母恐其成疾”“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可得:父亲、母亲、亲属。第五空:根据“好学嗜书,以昼继夜”“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童仆,俟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澜光明,为家人所觉”可得:勤奋读书。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第一空:根据甲文中的“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可得:学习要脚踏实地,专心致志。第二空:根据乙文中的“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和丙文中的“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童仆,俟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澜光明,为家人所觉”可得:学习要肯下功夫,勤奋刻苦。【点睛】参考译文:【甲】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或是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说:不是这样的。【乙】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因为)家里贫穷,(所以)没有办法买书来阅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自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像冰一样坚硬,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敢懈怠。抄完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到了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人同我来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和声望高,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不曾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着侍候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学识。【丙】祖莹,字元珍,是范阳遒人。父亲叫季真担任中书侍郎钜鹿太守职务。祖莹八岁的时能诵读《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喜欢学习,迷恋读书,日日夜夜的学习,他的父母害怕他会生病,禁止他但是不能够使他停下来读书,他经常偷偷地在暗地里藏着蜡烛,赶走童仆,等到父母睡着之后,点燃蜡烛读书,用他的衣服遮盖窗户,害怕漏光,被家里人发觉,因为这件事情他的声誉更加被传开了,里里外外的亲属都叫他“圣小儿”,他特别喜欢写文章。中书监的高允每次感叹说:“这个孩子的才能不是大多数人能够达到的,最终会大有作为的。”(2023上·上海松江·九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列诗文,完成小题。【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①。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节选自《吕氏春秋》)【注】①机:事物变化的迹象,征兆。此处指灾祥之兆。6.【甲】文选自《孟子》,它是(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孟子是时期人。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人恒过
过:(2)故至今不失
故:8.对【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聪明的人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B.聪明的人把别人所憎恨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C.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D.懂得把别人所憎恨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9.下列对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主要阐述了忧患意识对造就人才、治理国家的重要性。B.【乙】文叙述了孙叔敖之子听从其父劝告,接受肥沃封地一事。C.【甲】文以议论为主,辅以记叙;乙文以记叙为主,兼以议论。D.【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做人做事要有忧患意识”的主题。10.【甲】文在个人层面正面论证,在国家层面反面论证。11.孙叔敖临死前告诫儿子,王上封赏时应选择能够长久拥有的“”,是因为该地;他的高明之处在于懂得的道理。【答案】6.儒家战国7.(1)犯错误(2)所以8.C9.B10.忧患使人成功享乐使国家灭亡11.寝之丘者土地贫瘠,名声不好,楚、越两国人都认为此地不详不要被眼前利益蒙蔽,要长远地考虑问题【解析】6.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一个人,常常出错。过:犯错误。(2)句意为:所以到现在也没有失掉这块封地。故:所以。8.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知:懂得。以:把。恶:厌恶。故意思为: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故选C。9.本题考查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B.“接受肥沃封地”错误,应是接受“不利,而名甚恶”即贫瘠而且名声很难听的封地。故选B。10.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甲】文,结合“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可知,在个人层面正面论证忧患使人成功,结合“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可知,在国家层面反面论证享乐使国家灭亡。1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乙】文,结合“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可知,孙叔敖临死前告诫儿子,王上封赏时应选择能够长久拥有的“土地贫瘠,名声不好”,是因为该地楚、越两国人都认为此地不详;结合“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可知,他的高明之处在于懂得不要被眼前利益蒙蔽,要长远地考虑问题的道理。【点睛】参考译文:(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乙)孙叔敖病危,临死前,告诫他的儿子说:“楚王多次封赏我,我没有接受。假如我死后,楚王就会封赏你,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封地。楚国和越国交界的地方有个名叫寝之丘的地方,这地方贫瘠,而且名声很难听。楚国人敬畏鬼神,而越国人信鬼神以求福。可以长时间享有的,大概只有这个地方。”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用肥沃的土地封给他的儿子,孙叔敖的儿子推辞了,请求楚王把寝之丘封给自己,所以到现在也没有失掉这块封地。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把世人所认为的利益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这就是有道的人比普通人高明的原因。(2023上·上海闵行·九年级校联考)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乙】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公内刚外和,好施与,置义庄里①中,以赡族人,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姓名。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②,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节选自《宋史》,有删改)【注释】①里:故乡。②羌:中国西部一个古老的民族。12.【乙】文中的“公”,即【甲】文作者(人名),他是(朝代)政治家、文学家。13.翻译【甲】文画线的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14.解释【乙】文加点的词语。①皆能道其姓名②及其卒也15.下列对【甲】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心态的平和。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政治追求。C.“微斯人,吾谁与归”是被贬谪后的困惑与迷茫。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人生理想。16.【乙】文通过主人公常自诵以明志、等言行,从正面表现其人格魅力。又通过、具体言行,从侧面凸显其深远影响。17.【甲】文说“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从【乙】文看,主人公实际上是具备了“古仁人”的诸多精神品质的,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①②③勤政为民,造福百姓。【答案】12.范仲淹北宋(或者“宋”)13.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14.说出等到15.C16.设置义庄,赡养族人里人都能道其姓名百姓画像立生祠侍奉他(数百羌人沉痛悼念他)17.年轻时就具备了崇高的气节,不受外物影响性格外柔内刚,乐善好施。【分析】12.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通读文章可知【甲】文选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乙】文中的“公”即是他。范仲淹,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1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作答时要做到:字字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直译为主。本题中的关键字词有:微:没有;斯人:这样的人;吾谁与归:我与谁一道呢?14.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理解。①句意:都能说出他的名字。道:说出。②句意:等到他死了。及:等到。15.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C.有误,“微斯人,吾谁与归”作者用这样一个反问句加强语气,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强烈而又含蓄的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同时对朋友的期望之情。没有困惑与迷茫。故选C。16.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面角度,根据文章【乙】文“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公内刚外和,好施与,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可知,这是对范仲淹的正面刻画,他设置义庄,赡养族人的行为,体现了他人格魅力;侧面角度,结合【乙】文“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姓名。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可知里人都能道其姓名;结合【乙】文“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可知百姓画像立生祠侍奉他;结合【乙】文“及其卒也,羌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可知数百羌人沉痛悼念他。这些都是侧面描写,衬托出范仲淹伟大品质。17.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结合【乙】文“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可知①:年轻时就具备了崇高的气节,不受外物影响。结合【乙】文“公内刚外和,好施与,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姓名”可知②:性格外柔内刚,乐善好施。【点睛】参考译文:【甲】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乙】范仲淹年少时(就)有非凡的志向,对于(个人的)富有、贫贱、赞美或诋毁、快乐或忧愁,一点都不动心,经常自己诵读:“士人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范仲淹性情刚烈,但外表温和,对人好施予,在乡族中设置义庄,用以赡养族人。即使是小巷之人,都能说出他的名字。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他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恩德。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族,都画上他的像在他生前就建立祠堂祭祀他。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2023上·上海松江·九年级统考)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卖炭翁①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②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乙】《岳阳楼记》(节选)①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丙】①曾巩,字子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甫①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②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②,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③巩知福州,福州无职田③,官府岁鬻④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④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⑤之中。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选自《宋史•曾巩传》,有删改)【注释】①甫:刚刚、开始。②暴诛亟敛;横征暴敛。③职田:古代按品级授予官吏作俸禄的公田。④鬻:卖,出售。⑤委废:家境衰败。单弱:无依无靠。18.【甲】诗作者是(姓名),【乙】文作者是代文学家范仲淹,【丙】文中的欧阳修、曾巩与另外六位散文家合称为“”。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20.解释下列加点词。(1)会江西岁大疫()(2)师征安南()21.从下列选项中为【丙】文“驰骋”的注释选择最合适的一项是(
)A.纵马疾驰;奔驰B.驰射;田猎C.奔竞;追逐D.指在某个领域纵横自如,能充分发挥才能。22.【甲】诗和【乙】文都运用了描写,甲诗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运用了描写,写出了卖炭翁劳动的艰辛;乙文分别描写阴晦和晴朗之景,自然地引出“□”和“□”两种览物之情。23.【丙】文中曾巩爱护百姓,不谋私利具体表现在:(1);(2)派兵征伐安南时,他事先做好供应万人的准备,不扰民;。他和甲诗、乙文作者身上都具有《岳阳楼记》中“”的仁人品格。【答案】18.白居易范仲淹唐宋八大家19.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20.适逢,恰巧遇到朝廷军队21.D22.外貌描写;悲、喜(喜、悲)23.瘟疫流行时,曾巩供应士兵和百姓饮食衣被等用品,还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曾巩做福州知州时,他不许官府与民争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解析】18.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识记。根据【甲】《卖油翁》可知,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根据【乙】文《醉翁亭记》可知,作者是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根据【丙】文中的欧阳修、曾巩与另外六位散文家合称为“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有: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19.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的时候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汉语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微,(如果)没有;斯人,这种人(指前文的“古仁人”);归,归依。注意,谁与归,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就是“与谁归”,意思是:我同谁一路呢?2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1)句意: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会,适逢,恰巧遇到。(2)句意: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师,朝廷军队。2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根据【丙】文第④段“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可知,其意思是:曾巩写文章,引古论今,纵横捭阖,而且越写越好。驰骋,指在某个领域纵横自如,能充分发挥才能;故选D。2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根据【甲】诗“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知,其意思是: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可见,这里运用了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卖炭翁劳动的艰辛;根据【乙】选文第①段“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可知,其意思是: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这里描写的是隐晦之景,表现的是览物而悲之情;根据【乙】选文第②段“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可知,其意思是: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可见,这里描写的是晴朗之景,表现的是览物而喜之情;由此可知,乙文分别描写阴晦和晴朗之景,自然地引出“悲”和“喜”两种览物之情。2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和对文章的分析、理解。①根据【丙】文第②段“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可知,其意思是: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驿站,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可见,瘟疫流行时,曾巩供应士兵和百姓饮食衣被等用品,还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②根据【丙】文第③段“巩知福州,福州无职田,官府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可知,其意思是:曾巩任福州知州,福州没有职田,官府每年用卖园圃蔬菜来增加薪俸,太守自己收入常常三四十万。曾巩说:“太守与民争利,怎么可以?”就停止了这种做法。可见,曾巩做福州知州时,他不许官府与民争利。③根据【丙】文可知曾巩是一个爱护百姓,不谋私利的人;根据甲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可知,其意思是: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可见,诗歌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表现诗人是一个关心百姓的人;根据乙文《岳阳楼记》第③段“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可知,其意思是: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表现出范仲淹的忧乐观;由此可知,三篇文章都表现了作者有心忧天下,心忧百姓的仁人品格。即《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点睛】参考译文:【甲】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乙】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丙】曾巩,字子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数百字文章他能脱口成诵。刚到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认为很是奇异。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驿站,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提前)分别处理(筹划安排)部队突然聚集时的吃住问题,军队离开,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曾巩任福州知州,福州没有职田,官府每年用卖园圃蔬菜来增加薪俸,太守自己收入常常三四十万。曾巩说:“太守与民争利,怎么可以?”就停止了这种做法。后来的官员也不再这样获取收入了。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曾巩写文章,引古论今,纵横捭阖,而且越写越好,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2023上·上海普陀·九年级统考)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丙】书斋铭(节选)明
归有光斋,故市廛①也,恒市人居之。邻左右,亦惟市人也。前临大衢,衢之行,又市人为多也。挟策而居者,自项脊生②始。管宁与华歆读书,户外有乘轩者,歆就视之,宁弗为顾。狄梁公③对俗吏,不暇与偶语。此三人者,其亦若今之居也。而宁与歆之辨,又在此而不在彼也。项脊生曰:“书斋可以市廛,市廛亦书斋也。”【注】①市廛(chán):集市中的店铺。②项脊生:归有光自号。③狄梁公:即狄仁杰。24.(1)甲乙丙三篇文章按照创作年代先后排序,下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A甲
乙
丙
B.
甲
丙
乙
C.
乙
甲
丙
D.
丙
甲
乙(2)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乙文作者写“小人物”优秀品格的故事是《》。25.解释丙文中的加点词。(1)挟策而居者
居()
(2)宁弗为顾
顾()2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7.三篇短文都提到了对自己而言很重要的处所,以及身处其中的心态,引发我们的思考。(1)请填写以下表格:处所环境特点人物心态甲文:简陋的屋子①安贫乐道乙文:山间的②优美③丙文:临街的④⑤⑥(2)【甲】文“白丁”指,也就是【丙】文中的“”。【丙】文画线句作者所说的“此”意指。【答案】24.A卖油翁25.居住,安居回头看,看,理睬26.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27.清幽醉翁亭/亭子寄情山水书斋/书房喧闹/嘈杂潜心求学平民,没有功名的人市人超然物外的修养(定力、专注力)【解析】24.本题考查文学常识。(1)甲文出自唐代作家刘禹锡的《陋室铭》,乙文出自宋代作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丙文出自明朝作家归有光的《书斋铭》,根据作品创作朝代的先后排序为:唐代、宋代、明代。故选A。(2)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其中《卖油翁》便出自其中一篇。2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读书人住在这里的。居:居住;(2)句意:管宁却不因此而回头。顾:回头。26.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得:领会。寓:寄托。省略句,注意“心”和“酒”前面部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句意为: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27.本题考查文言内容的理解和概括。(1)甲文中所处的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中的“陋室”,由“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可知环境是“清幽”的,由“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知,人们都是“安贫乐道”的心态。乙文中由“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可知,所处的地方是“醉翁亭”,由“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可知,醉翁亭深处在美丽的琅琊山中,环境是优美的,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可知,人物心态是“寄情山水”的。丙文中由“斋,故市廛也,恒市人居之”可知,所处的地方是“临街的书斋”,由“邻左右,亦惟市人也。前临大衢,衢之行,又市人为多也”可知,大街上人很多,环境是“喧闹”的,由“管宁与华歆读书,户外有乘轩者,歆就视之,宁弗为顾。狄梁公对俗吏,不暇与偶语”可知,反映的是人们“潜心求学”的心态。(2)甲文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句意为: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来往的没有知识的平民。白丁指的是“平民,没有学问的人”。丙文中“斋,故市廛也,恒市人居之”的句意为:我的书斋原来是集市中的店铺,长久以来都是市场上的生意人居住。这里“没有学问的人”的即为“市人”。画线句“而宁与歆之辨,又在此而不在彼也”的句意为:而管宁和华歆的区别,在于是否有超然物外的修养,而不在于他是否认真读书。其中“此”指的是二人的“读书修养”。【点睛】参考译文: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我品德高尚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著书时居住过的草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乙: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的,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丙:我的书斋原来是集市中的店铺,长久以来都是市场上的生意人居住。左右邻居也都是生意人。书斋前靠大街,街上的行人也大多以生意人居多。读书人住在这里的,大概是从我开始的。管宁和华歆一起读书,门外有坐车的高官经过,华歆就前去观看,管宁却不因此而回头。狄仁杰面对俗吏,专心读书,没空跟他们说话。这三个人大概就像现在我的处境吧。而管宁和华歆的区别,在于是否有超然物外的修养,而不在于他是否认真读书。我说:“书斋可以是集市的店铺,店铺也可以是书斋。”跃升精练跃升精练28.(2023·上海松江·统考三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第答题。【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乙】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②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③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丙】任末①好学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④自照。观书每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麻蒿:植物名称,点燃后可照明。(1)【甲】文中的“权”指的是(填人名),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称其为“”;【乙】文中的语录均选自《》一书。(2)理解加点字词。见往事耳(3)下列加点词与“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之”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B.思援弓缴而射之C.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D.或依林木之下(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蒙辞以军中多务。(5)下列对【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门徒)经常用衣服换走任末的干净衣裳。B.(任末)经常用衣服换走门徒的干净衣裳。C.(门徒)经常用干净衣服更换任末的衣裳。D.(任末)经常用干净衣服更换门徒的衣裳。(6)三篇文章都提到了学习(读书)的重要性。【甲】文中,孙权认为通过读书能,进而获益;【乙】文第③句提到了学习能够收获;【丙】文中任末年少求学时“”的态度,强调了好学的重要性,而他临终时以“”来比喻不学习的人,也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孙权“不可不学”的观点。【答案】(1)孙权孙郎论语(2)历史。(3)B(4)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5)C(6)见往事仁德不惧险阻行尸走肉【详解】(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甲】文中的“权”指的是孙权。《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亲射虎,看孙郎”中的“孙郎”指的就是孙权。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人。三国时期孙吴开国皇帝、政治家、军事统帅。【乙】文中的语录均选自《论语》。《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句意:了解历史罢了。往事:历史。(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之”是代词。A.句意: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助词;B.句意:想拿弓箭去射它。之:代词;C.句意: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之:助词;D.句意:有时没有宿处,只在树的下面搭一个草棚。之:助词。故选B。(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重点词语:辞,推托;以,用。(5)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理解。根据【丙】文“门徒悦其勤学”可知,“常以净衣易之”承前省略主语“门徒”。句意:(门徒)经常用干净衣服更换任末的衣裳。故选C。(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根据【甲】文“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可知,孙权认为读书能“见往事”,进而获益。【乙】文“仁在其中矣”可知,学习能够收获仁德。【丙】文中“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可知,任末年少求学时“不惧险阻”的态度,强调了好学的重要性,而他临终时以“行尸走肉”来比喻不学习的人,也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孙权“不可不学”的观点。【点睛】参考译文:【甲】起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乙】①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②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③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丙】任末14岁时就背着书箱拜了很多老师,不怕艰难险阻。他常说:“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他贫穷无家,有时没有宿处,只在树下搭一个草棚,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亮的日子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平日里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用来记下它。跟他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为了要研读他写的心得体会,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不是古代圣贤的著作他是不看的。临死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如果终身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2023·上海浦东新·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小题。【甲】《论语》十二章(节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脉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丙】与元九书(节选)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之”字、“无”字示仆者,仆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则知仆宿习之缘,已在文字中矣。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29.【甲】文中的“子”是指(人物),他是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乙】文的作者是(朝代)的宋濂。30.解释下列加点词。(1)七十而从心所欲()(2)媵人持汤沃灌()(3)及五六岁()31.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32.用【甲】的内容来印证【乙】【丙】的观点,搭配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A.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思而不学则殆B.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C.则知仆宿习之缘,已在文字中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D.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吾十有五而志于学33.三篇选文都介绍了个人的求学经历,你从中汲取到哪些关于学习的有益启示?【答案】29.孔子儒(家)明代(元末明初)30.跟从拿着等到31.因为内心有足以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穿不如人。32.D33.孔子:要活到老,学到老。学习要早立志。学习要循序渐进。宋濂:学习要勤奋刻苦。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专注学习,才能学有所成。白居易:学习要早立志。学习要勤奋刻苦。【解析】29.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子曰”的意思是:孔子说。这里的“子”指的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宋濂,是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3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本题时可结合句意来分析加点字词的意思。(1)句意:到七十岁做事才能跟从内心的想法,不会越过规矩。从:跟从。(2)句意: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持:拿着。(3)句意:等到五六岁。及:等到。31.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作答本题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以:因为。中:心中。足乐者:足以使自己快乐的事。不知:不觉得。口体之奉:吃穿的享受。不若:不如。32.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内涵。A.“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的意思是: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这里体现的是求学之艰辛。“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是:只思考不学习就会迷惑。这体现的是思考和学习相结合的重要性。因此这两句搭配不恰当;B.“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的意思是: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体现的是我求学追求精神的满足,不在乎物质的富足。“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意思是: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荣华富贵,对我来说只是天际的一片浮云,毫无意义。这体现的是获得荣华富贵需要用正当的手段。因此这两句搭配不当;C.“则知仆宿习之缘,已在文字中矣”的意思是:那么我是生来就与文字有缘了。这体现的是我生来与文字有缘。“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的意思是: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这里体现的是爱好学习的意义。因此这两句搭配不当;D.“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的意思是:十五六岁开始知道考中进士的荣耀,就刻苦读书。这里体现的是年少就有志向,且学习刻苦。“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的意思是: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这里也是体现年少就有志向,刻苦学习。这两句体现的观点一致,搭配恰当;故选D。33.本题考查谈启示。可从人物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来分析。例如:从【甲】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知,在人生的每个年龄阶段的学习都有不同的意义,我们应早立志,活到老,学到老;根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知,我们应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从【乙】文“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可知,学习贵在勤奋刻苦,外在环境再艰苦也不应影响到学习,而应专注学习。从【丙】文“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可知,学习应勤奋刻苦,年少就应确立志向。【点睛】参考译文:【甲】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乙】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丙】我出生六七个月的时候,乳母抱着我在书屏下边玩,有人指着“无”字“之”字教我。我虽然嘴上说不出来,但是心里已经默默地记住了。后来有人拿这两个字问我,即使试验十次百次,我都能准确地指出来。那么我是生来就与文字有缘了。等到五六岁,就学习做诗,九岁通晓声韵,十五六岁开始知道考中进士的荣耀,就刻苦读书。二十岁以来,白天学习作赋,夜里刻苦读书,间或也学习作诗,没有空闲时间睡眠休息。甚至于嘴和舌头都生疮,手和肘都磨成茧。(2023·上海杨浦·统考三模)阅读下面两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孔夫人家传①夫人孔氏,名祥淑。六岁随兄从袁石斋先生学。课毕坐而听讲,人咸异之。先生未之奇也。越明年,诸兄学诗,夫人亦诗;诸兄学文,夫人亦文。先生曰:“尔读书不过记名姓耳,不似尔弟兄博取科名也。夫人曰:“不科名即不读书耶?”曰:“亦须晓义理。”夫人曰:“晓义理何分儿女耶?”先生抚几而起曰;“七岁女子能发此论,奇哉!”②庚午,夫人二十四岁,是年三月来嫔①于我。暇犹手不释卷,偶感复尔吟咏,我从事鞅掌②,愧弗能和。夫人曰;“尘俗纷沓中,惟此可渝灵府③耳。”(节选自《韵香阁诗草》)【注释】①嫔:嫁。②鞅掌:事务纷扰繁忙。③渝灵府:浸润心田。34.古人称谓有尊称和谦称之分。“家君”是称,通常是指3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下车引之(2)犹手不释卷3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37.下列对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孔祥淑)每堂课都坐着听讲,人们都觉得很奇怪。B.(孔祥淑)坐着听完每堂课,人们都觉得很奇怪。C.(孔祥淑)坐着听完每堂课,人们都对此感到惊异。D.(孔祥淑)每堂课都坐着听讲,人们都对此感到惊异。38.甲文中的陈太丘之友因元方的一番话而产生由“怒”到“”的心理变化;乙文中的先生因孔祥淑认为(用自己的话回答)而由“未之奇”到发出”的赞叹。从两位长者的言行变化中可以看出陈元方和孔祥淑都是的孩童。39.下列对两文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的陈太丘之友是一个无礼无信无知之人。B.从乙文中可见,读书是孔祥淑的爱好和精神寄托。C.甲乙两文都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谋篇布局的。D.甲乙两文主要通过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答案】34.谦自己的父亲35.①拉,牵拉;②放下36.真不是君子啊!和我相约出行,却丢下我自己走了37.D38.“惭”读书是为了明晓义理,不应有男女之别。“奇哉”聪明明理善思善言、能言善辩等39.A【解析】34.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3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1)句意为: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引,拉,牵拉;(2)句意为:空闲的时候仍然手不离卷的看书。释,放下。36.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的时候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非,不是;期:相约;行,出行;委,抛弃,舍弃。37.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的时候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毕,都;坐,坐着;咸,全,都;异,对……感到惊异。故选D。38.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根据甲文“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可知,陈太丘之友因元方的一番话而产生由“怒”到“惭”;根据乙文“夫人曰:‘不科名即不读书耶?’曰:‘亦须晓义理。’夫人曰:‘晓义理何分儿女耶?’”可知,孔祥淑认为:读书是为了明晓义理,不应有男女之别;根据乙文“课毕坐而听讲,人咸异之。先生未之奇也”、“先生抚几而起曰;‘七岁女子能发此论,奇哉!’”可知,先生由“未之奇”到发出“奇哉”的赞叹;根据甲文“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可知,陈太丘之友因元方的一番话而产生由“怒”到“惭”可知,元方是个明辨识礼、能言善辩的孩童;根据甲文“元方入门不顾”可知,元方是个天真可爱的孩子;根据乙文乙文“课毕坐而听讲,人咸异之。先生未之奇也”、“先生抚几而起曰;‘七岁女子能发此论,奇哉!’”可知,先生由“未之奇”到发出“奇哉”的赞叹,可知孔祥淑是个聪明懂理、能言善辩的人;由此可知,从两位长者的言行变化中可以看出陈元方和孔祥淑都是聪明明理、善思善言、能言善辩的孩童。39.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根据甲文“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陈太丘之友是一个无礼无信之人;并不是“无知之人”;理解有误;故选A。【点睛】参考译文(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乙)夫人姓孔,名祥淑。六岁跟随哥哥向袁石斋先生学习。上课的时候,她坐在那里听讲,大家都认为她奇异,先生并不认为奇怪。到了第二年,众哥哥们学习作诗,夫人也学习作诗;众哥哥们学习写文章,夫人也学习写文章。先生说:“你读书不过为了写姓名罢了,不像你的哥哥弟弟们要参加科举考试。”夫人说:“不参加科举考试就不读书吗?”先生说:“也应该懂得伦理道德的准则。”夫人说:“既然要晓事明理,还分什么男女啊?”先生拍着桌子站起来说:“七岁的女孩子能有此言论,奇才啊!如果是男儿,将来一定能成大器。”庚午年,夫人二十四岁,这一年的三月嫁给了我。空闲的时候仍然手不离卷的看书,有时有感而又吟咏诗句,我的工作又事纷扰烦忙,惭愧不能陪夫人一起。夫人说:“在世俗纷冗繁杂中,只有读书才可以浸润心田啊。”(2023·上海青浦·统考二模)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乙】沈庆之,吴兴武康人也。元嘉十九年,雍州刺史刘道产卒,群蛮①大动,征西司马朱修之讨蛮失利,以庆之为建威将军,率众助修之。修之失律下狱,庆之专军进讨,大破缘沔诸蛮,禽②生口七千人。二十七年,太祖将北讨,庆之谏曰:“马步不敌,为日已久矣。将恐重辱王师,难以得志。”丹阳尹徐湛之、吏部尚书江湛并在坐,上使湛之等难庆之。庆之曰:“治国譬如治家,耕当问奴,织当问婢。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济!”上大笑。【注释】①群蛮:楚国境内“苗蛮”各部落的统称。②禽:同“擒”。40.【甲】文作者是(填姓名)4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修之失律下狱()
(2)陛下今欲伐国()42.对【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将军害怕让君王军队重新受辱。 B.恐怕将使君王的军队严重受辱。C.将军害怕让君王军队严重受辱。 D.恐怕将使君王的军队重新受辱。43.【甲】文中牧童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画中的错误是“”。【乙】文中沈庆之认为陛下讨论北伐问题时所犯的错误是“”。44.【甲】【乙】两文三次写到“笑”。【甲】文中“拊掌大笑”一词,凸显了牧童的人物形象;“处士笑而然之”与【乙】文“上大笑”中的“笑”都隐含着赞许的态度,刻画出了处士和太祖的人物形象。45.【甲】【乙】两文都引用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其意在说明同一个道理:【答案】40.苏轼41.监狱讨伐42.B43.掉尾而斗与白面书生辈谋之44.率真豁达/善于接受批评45.要向有经验的人请教/专业的事要向专业的人请教【解析】40.本题考查相关文学常识。甲文出自宋代苏轼的《书戴嵩画牛/杜处士好书画》,作者苏轼。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4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修之因为战事失利被关进监狱。狱:监狱。(2)句意:现在陛下想要攻打别国。伐:讨伐。4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恐:恐怕;重辱:严重受辱;王师:君王的军队。故选B。43.本题考查信息梳理与概括提炼能力。从【甲】文“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中可知,牧童认为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斗角,画错了。牧童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画中的错误是“掉尾而斗”;从【乙】文“治国譬如治家,耕当问奴,织当问婢。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济!”中可知,沈庆之认为治理国家好比管理家事。耕种之事应当问农奴,纺织之事应当请教女婢。现在陛下想要攻打别国,却与白面书生之辈谋划此事。所以,陛下讨论北伐问题时所犯的错误是“与白面书生辈谋之”。44.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联系“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可知,【甲】文中“拊掌大笑”一词,他对对方画错了牛尾这件事毫不掩饰自己内心的嘲讽之情,足以凸显了牧童率真;甲文从“处士笑而然之”可知,处士非常认可牧童的意见,可见其大度、豁达,能接受不同的意见;联系“上使湛之等难庆之”可知,太祖(主上)让湛之等大臣诘问庆之,可见他对沈庆之阻止自己北征的愤怒之情,但在一番劝说后却“笑”了,故【乙】文“上大笑”中的“笑”都隐含着赞许的态度,认为他讲的有道理,刻画出太祖的豁达,能接受且善于接受批评的特点。45.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甲文中对牛争斗时尾巴的位置,牧童最为清楚,结合“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可知,要向有经验的人请教、专业的事要向专业的人请教;乙文从“治国譬如治家,耕当问奴,织当问婢。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济!”可知,伐国这等事要向由征战经验的将军们请教,而不是和喜欢空谈的白面书生们谋划。体现的也是要向有经验的人请教、专业的事要向专业的人请教的道理。综上所述,概括作答即可。【点睛】参考译文:【甲】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斗角,画错了啊!”隐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有句古话说:“耕地应当去问种庄稼的农民,织布应当去问纺纱织布的婢女。”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乙】沈庆之,吴兴郡武康人。元嘉十九年,雍州刺史刘道产去世,众蛮族大为骚乱,征西司马朱修之讨伐蛮人失败,主上任命庆之担任建威将军,率众帮助修之。修之因为战事失利被关进监狱,庆之独自掌管军队进兵讨伐,大败缘沔各地众多蛮兵,捉住俘虏七千人。二十七年,太祖想要向北征讨,庆之进谏道:“我们的步兵难以与北方的骑兵相抗,这种状况时日已经很久了。如果北伐,恐怕将使王师严重受辱,难以实现君王的大志。”丹阳府尹徐湛之、吏部尚书江湛当时一起在坐,主上使湛之等大臣诘问庆之,庆之说:“治理国家好比管理家事。耕种之事应当问农奴,纺织之事应当请教女婢。现在陛下想要攻打别国,却与白面书生之辈谋划此事,事情哪里会成功呢!”主上大笑。(2023·上海奉贤·二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甲】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乙】卖油翁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丙】詹懋举以工为师万历末,詹懋举为颍州守,偶召木工,詹适①弹琴,工立户外,矫首画指,若议其善否者。呼问之曰:“颇善此乎?”曰:“然。”使之弹,工即鼓前曲一过②,甚妙。詹大惊异,诘③所自。工曰;“家在西郭外,曾见一老人,贸薪入城,薪担头常囊④琴,因请观之。闻其弹,心复悦之,遂受学耳。”詹予以金,不受,曰:“某,木工也,受工之直而已。”又曰:“公琴皆下材,工有琴,即老人所贻,今以献公。”果良琴也,詹乃从之学,一时琴师莫能及。【注释】①适:恰好,正巧。②一过:一遍。③诘:询问,追问。④囊:用袋子装。46.【乙】文作者是宋代的,号,晚号六一居士,他与《小石潭记》的作者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4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徐以杓酌油沥之()(2)即老人所贻()48.对【丙】文中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詹懋举于是听从木工学习弹琴,(学完以后)一段时间琴师没有能到这里来的。B.詹懋举于是跟着木工学习弹琴,(学完以后)当时的琴师没有能到这里来的。C.詹懋举于是听从木工学习弹琴,(学完以后)一段时间没有一个琴师能比得上他。D.詹懋举于是跟着木工学习弹琴,(学完以后)当时的琴师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49.【甲】文中杜处士面对牧童的“拊掌大笑”,表现是“”;【乙】文中陈康肃“忿然曰”的原因是【丙】文中“詹大惊异”的原因是。50.【甲】文中的牧童能指出戴嵩所画《牛》图中的错误,给我们的启示是;【乙】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丙】文中的詹懋举“以工为师”,我们在他身上看到了的品质。【答案】46.欧阳修醉翁柳宗元47.慢慢地赠送48.D49.笑而然之卖油翁认为他的射箭技艺只不过是手熟罢了,他对这种说法表示不满木工把他弹的曲子重新弹了一遍,而且弹得非常好50.每种职业的人都有自己擅长的能力熟能生巧不耻下问【解析】46.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乙文《卖油翁》作者是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得以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有“千古文章四大家”之称。故第①空为欧阳修,第②空为醉翁;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为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苏轼、苏辙、苏洵)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著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故第③空为柳宗元。4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句中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徐:慢慢地。②句意:是那位老人赠送的。贻:赠送。4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从:跟随;之:代词,指代木工;莫:没有;及:比得上。句意:于是詹懋举跟着木工学琴,学有所成,当时的琴师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故选D。49.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甲文中结合“处士笑而然之”句可知,杜处士面对牧童的“拊掌大笑”,表现是“笑而然之”;乙文中结合“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句可知,陈康肃“忿然曰”的原因是:说陈康肃的射箭技术只是因为熟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吉林省吉林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1卷含答案
- 2021年山西省阳泉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1卷含答案
- 2024年湖北省荆门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1卷含答案
- 2021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1卷含答案
- 单位管理制度佳作大全【职工管理篇】
- 单位管理制度集锦合集【人力资源管理篇】
- 单位管理制度集粹大全【人事管理篇】
- 单位管理制度合并大合集【员工管理】十篇
- 单位管理制度范例合集人员管理十篇
- 2024版文艺演出项目筹备与运营委托协议版B版
- 行车工考试试题
-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课件
- 宇电温控器ai 500 501用户手册s 6中文说明书
- 电力电缆高频局放试验报告
- 肺病科主任年度述职汇报
- 2023年福建省晋江市数学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
- 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坑隐蔽工程验收证书
- 余热发电工程总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建设工程监理费计算器(免费)
- 希望点-列举法
- 六年级体育课《投掷实心球》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