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08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与政策调整清政府晚期的统治是近年高考的高频考点,主要考察的方向包括:清政府统治危机的表现、清政府自身政策的调整、清政府官员的态度变化等。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如下:清政府统治危机的表现地主阶级统治局限的表现抵抗派思想清末新政2022年的高考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和应对措施依然是重要的复习备考方向。复习中侧重理解列强入侵、内部矛盾激化、农民起义、经济结构变迁给清政府带来的统治危机,认识清政府应对近代化转型的局限,理解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和局限、理解。【基础知识点睛】1.清政府的统治危机(1)原因:列强入侵、地方力量壮大、农民起义(2)表现:不平等条约破坏国家关税、司法、领土主权;《东南互保》;太平天国(3)影响:削弱了中央集权;加剧了财政困难;阻碍了近代化转型。2.地主阶级统治局限:(1)缺乏近代化国家治理能力:官僚主义盛行、金融体系落后、国防观念落后、教育体系落后(2)缺乏近代外交观念:忽视关税和领土主权、天朝上国观念、不了解近代外交规则3.林则徐和魏源的主要思想①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②魏源:《海国图志》,是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4.清末新政(1)背景:民族危机,内忧(革命浪潮)外患(八国联军侵华)(2)过程:1901颁行新政——1905废科举——1906预备立宪——1908《钦定宪法大纲》(3)内容:整顿吏治;编练新军;发展实业,革新教育(4)性质:地主阶级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5)影响积极:有利于工商业发展,推动了军队、教育、行政机构等方面的近代化发展;预备立宪的骗局说明清政府已不可救药,客观上有利于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局限:加重了人民负担,加剧了军阀割据考向一清政府的统治危机考法01中央集权削弱【解读】近代以来,由于列强入侵、地方势力壮大、农民起义等原因清政府的地方控制能力受到较大的冲击,这使得清政府收入减少,支出增加,管理失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而同一时期实现了近代化的欧美列强,多数是中央集权强化的国家,因此我们得出的基本时代经验是中央集权是推动近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必须要加强中央集权才能有效推动国家的近代化进程。【典型例题】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南方各省督抚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协调与列强的关系,拒绝执行中央政府和列强宣战的命令,这说明清政府的中央集权受到了较大的冲击。所以答案选择B。分庭抗礼形容的是两个政权的直接对峙,但是南方各省并没有独立建立政权,所以D选项表述不当。地方实力派的确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列强的利益代理人。但材料当中所说的信息不足以说明南方各省不服从中央命令是为了列强的利益。所以C选项材料无法体现。【跟踪训练】1.19世纪末来华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回忆录中写道:广东的近代化自19世纪60年代前期开启后,一直到80年代前期,基本上处于半停滞状态,因为时任的广东总督和广东巡抚中,任期较长且受朝廷信赖的基本是一些思想较为保守、缺乏开拓精神的满员。李提摩太此语旨在A.回避殖民侵略对近代化的破坏B.指出清廷重满轻汉政策的危害C.批评洋务派缺乏积极进取精神D.强调近代化中政治决策的重要【答案】D【解析】材料中李提摩太的回忆录所说的问题是能得到政府信任到南方各省任职的总督,基本上是缺乏开拓精神的保守官员,这说明当时中央决策当中,相对来说比较保守落后。所以近代化的不利,和中央政府的决策能力有密切的关系,D选项正确。这里缺乏进取精神的是清政府的中央朝廷,而非特指洋务派,所以C选项错误。AB选项和材料完全无关。2.鸦片战争后,中国不仅领土完整遭到破坏,更严重的是列强在中国取得一系列特权,打破清朝固有的稳定与秩序,列强凭特权肆意干预中国政务。这主要表明A.清朝丧失对国家政务的管理权B.海关管理权落入英国人的手中C.变局中的清朝中央集权制危机D.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打破了清朝固有的‘稳定’与‘秩序’,列强凭特权肆意干预中国政务”,说明清朝的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维护国家统一的中央集权制遭遇危机。故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排除;D项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排除。3.光绪朝的荒政集前代之大成,可以称得上是比较完备周密的。但《申报》的报道中记载,1906年湖南水灾,江西各地出现阻挠本地粮食救济湖南事件,而1910年湖南巡抚也下令限制省内粮食流人邻省灾区。这反映出A.清廷的权威面临挑战B.官场腐败加速革命形势发展C.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D.清朝荒政政策导致粮食紧张【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清政府制定了相对较为合理的应对灾荒政策,但是由于地方督抚各自为政使得就换了政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和执行,这从侧面反映出清政府中央权威面临挑战,所以答案选择A。考法02忧患意识【解读】近代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政府内部,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需要学习西方。,进行近代化的改革,才能推动中国的进步,这反映了救亡图存的时代特色,体现了清政府的部分官员的忧患意识。【典型例题】1865年李鸿章上书总理衙门主张:“铁路与铜线,事同一律,万难允许”。1875年李鸿章正式提出,铁路电报等西方新式物件,要“酌度时势……择其至要者,逐渐仿行”。导致李鸿章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A.清政府开始自强求富的改革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求C.西方对中国的侵略逐渐加重D.资本输出导致自然经济解体【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1865年,李鸿章认为应该禁止铁路在中国的建造。但是到了1875年,李鸿章主动提出,应该在中国修筑铁路、开通电报。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自然是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所以答案选择C,西方的列强入侵逐渐加重。清政府开始求强求富是1861年,所以A选项史实错误。BD选项和材料没有关系。【跟踪训练】1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的义利观,有的秉承重“义”的义利观,同时倡导求“利”;有的推崇通过“商战”来维护利权,进而维护“义”;有的倾向通过兴办实业来求“利”,实现富国强国。这些义利观A.旨在宣扬中体西用的价值B.减少了社会变革的阻力C.具有救亡图存的时代特色D.强化了传统的纲常伦理【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坚持毅力并举,既强调利益的获取,也强调道义的维护。这是中体西用思想的体现,也具有救亡图存的时代特征,所以C选项正确。材料中的义利,宣传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富国强兵。中体西用只是手段,所以A选项错误。顽固派并不会因为洋务派主张义利并举而减少对变革的阻挠,所以B选项错误。2鸦片战争爆发前,林则徐时常“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并购买西方人出版的报纸,招募翻译“以定控制之方”,大且购买西洋炮,还仿造了两艘“底用铜包,篷如洋式”的西洋船,并将购买的武装商船改造成清军水师的训练舰。这表明林则徐A.洞悉英国的武装实力B.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C.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D.已摆脱传统“夷夏”观念【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在鸦片战争爆发以前,林则徐就已经在探听西方国家的情况,并且做了一定的军事准备,这说明他的忧患意识较强,所以C选项正确。但是这不足以说明他已经摆脱了华夷之辩的观念。他的用词仍然是“夷情”。所以D选项错误。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的徐寿翻译了《化学鉴原》华蘅芳翻详了《地学浅训》;甲午战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原富》,马君武翻译了《卢梭民约论》。这一变化A.反映了中体西用思想不断发展B.说明中国人找到了强国之路C.表明对西方文化认识走向理性D.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江南制造总局积极翻译了一批西方的作品。甲午战争以后,严复、马君武也翻译了西方的作品,说明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意识到必须自己去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所以D选项正确。但材料不足以说明中国人已经找到了强国之路,真正的强国之路,需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才能出现,所以B选项错误。材料中的知识分子并非完全是洋务派,所以不涉及中体西用思想。A选项无关材料。考向二抵抗派的探索考法01主要内容【解读】近代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地主阶级先进知识分子积极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寻求抵御外来侵略的强国之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早期先进知识分子。编撰了大量的著作介绍西方,这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思想解放。但由于缺乏时代环境的支持,所以抵抗派的活动更多只停留在纸面上。【典型例题1突破华夷观念】魏源在《海国图志》中,采信地圆、地动等天文地理学说,提出圆形的地球之上,“居中之国”并不存在;他还认为“今华夷通市,正朔相通”,故比较了中国农历与西洋历法的差异,“以便稽览”。这表明魏源A.倡导“师夷长技以自强” B.主张与外国进行“商战”C.突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D.为制度变革寻求理论依据【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魏源的书中。对东西方的地理位置、天文历法做了一定的比较,提出并不存在居中之国,认为东西方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体现了他突破了传统华夷之辨的观念,所以C选项正确。【跟踪训练】1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B.天朝观念已被摒弃C.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D.洋务运动成为共识【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政府在同治年间,已经不再用”夷来称呼西方各国,说明清政府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天朝上国的观念,接受了国际社会平等交往的原则,所以答案选择C。但不能说已经完全没有天朝观点,B选项过于绝对。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晚清官员出洋学习发端,但常被诬为卖国;甲午战后,清政府开始主动外派官员学习;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奖励职官游学游历,发起四次集中派遣行动。这一历程A.反映了清政府天朝上国观念的逐步动摇B.表明了清政府逐步沦为“洋人的朝廷”C.为清末新政的成功创造了有利环境D.标志着清政府“中体西用”思想的松动【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清政府的官员学习西方,从被认为是卖国贼到得到政府奖励。说明清政府已经逐步摆脱了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所以答案选择A。清末新政并未成功,所以C选项史实错误。材料并不涉及中体西用的观念,所以D选项是无关选项。3《南京条约》申明:“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后来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平行之礼”的提出,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为A.推动中国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出现 B.冲击了中国传统夷夏思想观念C.促使中国与英国享有平等的权利 D.推动中国传统礼仪制度的进步【答案】B【解析】材料反应了西方列强在和清政府签订的条约时,明确要求以平行之礼相对待。这说明当时中国的外交观念受传统的华夷观念影响较深。而列强的要求对于这一观念是巨大的冲击,所以B选项正确。但是无法体现中国传统礼仪制度in撒改变,所以地选项错误。AC选项是无关选项。【典型例题2制度反思】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述:“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这表明作者A.鼓吹共和制,反对君主制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C.已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D.主张仿效美国发展资本主义【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徐继畲认为华盛顿是近代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理由是他开创了一个没有君主、政权公开的国度。这能够体现徐继畲对君主制的反思,不能够说明他就支持共和制,所以A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跟踪训练】1.魏源把瑞士的民主制度盛赞为“西土的桃花源”,徐继畬把打下了天下却不做皇帝的华盛顿与中国的尧舜禹相提并论。表明这两位近代早期思想家A.反思危机表达羡慕之情B.更加关注西方制度文明C.受封建思想的羁绊严重D.首次带来西方政治思想【答案】A【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魏源和徐继畲都认为西方的民主是较为优秀的制度,这说明他们都对西方的民主有一定的认可。所以答案选择A。但是材料并不包含对比信息,所以不能说明他们更关注西方制度。B选项错误。2.19世纪60年代末,满清官员志刚在《初使泰西记》中对欧洲政治制度有如下评述:“泰西立君,不拘于男女,然为君而不能尽君道者,国人不服,则政令有所不行,不得安其位矣”。这表明作者A.主张推行君主立宪政体B.已超越了当时主流思想C.推崇西方的代议制民主D.对君主专制危机的警觉【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满清官员看到了欧洲民主制度的优点,说明他对中国专制制度的缺点有所认识。所以答案选择D。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并不止这一位官员有这样的认识,所以B选项错误。他就推崇西方的制度,所以C选项错误。考法02历史价值【解读】抵抗派的思想在近代中国最主要的价值是开风气之先,有利于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启。主要的局限是由于当时的客观条件限制,抵抗派并未进行充分的实践活动。【典型例题】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是对西方侵略者做出的最积极回应,是近代中华民族觉醒的重要标志,同时吹响了晚清军事向近代化迈进的号角。材料说明《海国图志》A.是一部军事科技专著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C.使国人反侵略意识觉醒D.具有思想启蒙的价值【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是近代民族觉醒的标志。这体现了《海国图志》思想启蒙的价值。所以B选项正确。【跟踪训练】1.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资政新篇》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C.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D.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萧功秦教授认为中国世俗理性的觉醒是指中华民族为生存而激发的以摆脱危机为目的的一种进步意识,近代最早具备这一意识和观念的人是魏源,所以C选项正确。2.魏源在《海国图志》主张“奏仿钦天监用西洋历官之例,行取弥利坚、佛兰西、葡萄亚三国各遣头目一二人,赴粤司造船局,而择内地巧匠精兵以传习之”,“并延西洋陀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工匠习其铸造,精兵习其驾驶攻击”。据此可知魏源A.形成了系统学习西方的思想B.是近代化运动实践的先驱C.改变了贵华贱夷的传统观念D.为洋务思想形成奠定基础【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魏源主张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这对洋务思想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奠基作用,所以答案选择D。3.梁启超曾说,魏源所谓“以夷攻夷”、“以夷款夷”、“以夷长技以制夷”之三大主义,“由今观之,诚幼稚可笑,然其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其意在强调魏源A.抛弃了藐视西方人的传统观念B.改变了中国传统外交观念C.找到了反抗外国侵略正确途径D.开启了近代学习西方先河【答案】D【解析】咱俩反应了。梁启超认为魏源最大的价值并不在于他的理论内容,而在于他的观念,开启了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历程。所以答案选择D。考向三清末新政考法基本评价【解读】清末新政是最近几年地方卷考察频次较高的知识点。主要值得注意的是清末新政对近代中国的进步价值。在主观上,他推动了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军事体制、金融体系、国家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近代化。虽然并没有真正实现君主立宪,但是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制度的现代化转型。在客观上,由于清政府自身改革的失败,促使更多的进步力量转向革命,这一定程度上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创造了条件。【典型例题1主要目的】晚清重臣端方上奏朝廷称:要消灭革命党人,“唯有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他所指的“新希望”是A.利用义和团
B.颁布明定国是诏
C.预备立宪
D.南北和谈【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清政府的官员认为消灭革命党人最好的办法,是为大家在革命之外找到新的出路。由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出路指的是预备立宪。所以答案选择C。【跟踪训练】1.1911年11月,清政府颁布的《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规定: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皇帝继承顺序,于宪法规定之。宪法由资政院起草议决,由皇帝颁布之。宪法改正提案权属于国会。该规定A.意在化解革命危机以维护皇权B.顺应维新派施行新政的呼声C.具有西方分权制衡的本质特征D.开启了晚清预备立宪的进程【答案】A【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清政府颁布的文件中赋予了皇帝较大的权利,但同时也给予了国会一定程度上约束皇帝的权利。所以反映了清政府的制度改革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主要目的是为了化解革命的危机,所以答案选择A。材料无法体现清政府的政策与维新派的关系,B选项属于无关选项。材料中皇帝权力依旧较大,所以无法体现分权制衡,C选项错误。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开始于1906年,D选项不符合史实。2.据费行简《慈禧太后传信录》载,早在变法之初,太后即对光绪帝说:“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这表明A A.慈禧太后同意有限变法 B.慈禧太后与光绪帝志同道合C.慈禧太后支持全面变法 D.光绪帝欲借助改革夺回政权【答案】A【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慈禧太后对于光绪皇帝的变法,并不完全否定,所以答案选择A。但不足以说明。慈禧太后支持所有的变法措施,也不能说明她和光绪皇帝的意见完全相符,所以BC选项错误。【解读】【典型例题2客观影响】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B.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答案】B【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清政府派出的留美幼童初期是支持清政府的,后来是反对清政府的。变化的时间是1905年前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清政府正在进行的是清末新政,说明清末新政并不能满足人们的变革诉求,所以人们转向支持革命,B选项正确。【跟踪训练】1.陈旭麓指出:虽然新政产生于自上而下的过程,但160万新式学生的出现和众多八股士人的淘汰则直接和间接地牵动了整个社会。新政造就了他们,但他们又超出了新政划定的界限。这表明新政A.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B.掀起了近代思想启蒙C.形成了实业救国的高潮D.加速了近代民主革命【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陈旭麓认为清末新政淘汰了传统知识分子,造就了新式知识分子,本意是让清政府的人才得到升级,但实际上新式人才超出了新政的范围。结合所学,可知超出新政范围所指的只能是进行革命,所以答案选择D。2.鸦片战争以后的救亡叙事中,排外与仇外是中国民众的普遍心理,然而到了辛亥革命前后,“排满救国抵抗侵略”成为惯用论述逻辑,认为“外人”仅为“及身之祸”,而“满虏”则为“祖父之仇”。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列强侵华程度的加剧B.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C.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D.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到辛亥革命前后,人们已经认为外来侵略是次要的问题,根本问题是满族人的统治。结合时代特征可知,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当时的变革已经不能够适应时代的需要,遭到人们的嫌弃,所以答案选择D。3.为了苟延残喘,清政府进行了肤浅的、三心二意的宪政改革,这反而是“很多汉人目睹了满族政权毫无希望的领导能力后,转向了革命。”材料说明A.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B.清政府改革不力推动了革命的爆发C.革命派主张能得到社会各阶层支持D.戊戌变法如果成功就不会爆发革命【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人们认为清政府的改革是肤浅的,并不能够真正改变中国的命运。对清政府充满了失望,进而转向了革命。所以当然选择B。但是材料不能反映社会所有阶层,所以C选项错误。一、单选题1.(2021·山东高考真题)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A.“西学东渐”的深入 B.民族危机的加深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思想解放的推动【答案】B【详解】据题意可知,这些变化体现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深入,这种深入主要是当时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推动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深入,故选B;“西学东渐”的深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思想解放的推动都是导致这些变化出现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在于是民族危机的加深,排除ACD。2.(2021·浙江高考真题)有史家言:“晚清学术界之风气,倡经世以谋富强,讲掌故以明国是,崇今文以谈变法,究舆地有要边防。凡此教学,魏氏或倡导之,或光大之,文中的“魏氏”①首倡经世之学②推崇民主革命③主张“师夷长技”④关注世界史地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详解】根据所学,魏氏是指魏源,他编写的《海国图志》,是鸦片战争后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并且明确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故③④B项正确;①“首倡经世之学”与主要是指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②“推崇民主革命”是指孙中山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故含①②的选项与“魏氏”无关,排除ACD。二、材料分析题(2021·全国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01年1月,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新政上谕,宣布新政变法开始。4月,清廷催促各省督抚大臣“迅速条议具奏,勿再延逾观望”。7月,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联衔会奏,连上三折,此即《江楚会奏变三折》。第一折关于教育改革,涉及建立近代学校教育体制、变革科举制度、奖劝游学等内容;第二折关于政治改革,大致包含改善用人行政政策、清除吏治腐败、改良司法、革除弊政等方面;第三折关于军事与经济改革,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以实现国家富强,内容包括用西法练兵,学习西方近代农业技术,改良农业,发展工业等。江楚会奏的变法方案对清末的改革拟订了详细规划,得到朝廷嘉许并予以采纳。清末新政正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据《张文襄公全集》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江楚会奏”变法方案与洋务运动的相同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江楚会奏”变法方案。【答案】(1)迫于外来压力作出的改革;均有富国强兵之目的;受到中央与地方势力的推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均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
(2)涉及政治体制层面的改革;较为系统的新政改革方案;推动了清末新政的开展,对清末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未能使清政府摆脱社会危机与政治困境。【详解】(1)相同点:根据材料中“1901年1月,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新政上谕,宣布新政变法开始”,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方面分析可知,两者都是迫于外来压力作出的改革;根据“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以实现国家富强”可知,两者均有富国强兵之目的;根据“清廷催促各省督抚大臣‘迅速条议具奏,勿再延逾观望’。7月,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联衔会奏,连上三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受到了中央与地方势力的推动;根据“《江楚会奏变三折》”的内容,以及“用西法练兵,学习西方近代农业技术”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都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均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2)评价:根据材料中“变革科举制度”“改善用人行政政策、清除吏治腐败、改良司法、革除弊政等”可知,涉及政治体制层面的改革;根据“第一折关于教育改革”“第二折关于政治改革”“第三折关于军事与经济改革”可知,“江楚会奏”是较为系统的新政改革方案;根据“江楚会奏的变法方案对清末的改革拟订了详细规划,得到朝廷嘉许并予以采纳”可知,推动了清末新政的开展,对清末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可知,江楚会奏的变法方案未能使清政府摆脱社会危机与政治困境。一、单选题1.(2021·江苏南京市·高三其他模拟)清代前期,地方社会士绅的社会职能局限于办理修桥铺路这样的地方公共事务;咸、同以后,士绅势力在地方社会趋于活跃,时人指出:“自治机关所概甚广,远如保甲守望,戒烟各局,近如理财、财政、公议各所,亦皆系地方自治性质。”这说明()A.洋务运动改变了晚清政局 B.维新思想影响了士绅职能C.传统的政治秩序受到冲击 D.地方士绅阶层产生了分裂【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地方社会士绅的社会职能局限于办理修桥铺路这样的地方公共事务”“咸、同以后,士绅势力在地方社会趋于活跃……远如保甲守望,戒烟各局,近如理财、财政、公议各所”等信息可知,清朝咸丰、同治皇帝时期,地方士绅的管理范围扩大,基本包括了基层地方自治,说明传统的政治秩序受到了冲击,使士绅在地方政治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在清代前期和后期,地方士绅管理范围,没有强调洋务运动的对政局产生的影响,A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地方士绅在地方政治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没有强调地方士绅受维新思想的影响,并且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地方士绅在地方治理中占有的重要席位,并未体现士绅阶层的分裂,D项错误。2.(2021·江苏高三其他模拟)1840年8月15日,钦差大臣琦善给英方复函时,放弃“谕”“批”等回复夷书定例,改用“照会”样式。此式旋被仿效,成为中国外交文书的重要范式。从12月3日开始,照会中“天朝”两字被悄悄取消,自后成为定例。上述变化A.表明中英两国实现平等交往 B.反映中国国家主权遭到破坏C.体现了清政府主动学习西方 D.折射出传统外交观念的转变【答案】D【详解】清政府在于英国的外交活动中逐渐取消了带有明显尊卑色彩的词汇,这说明传统的外交观念发生了转变,D正确;A不符合史实,排除;外交词汇的转变是逐渐融入国际外交轨道的表现,不能反映出国家主权遭到破坏,B排除;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并未主动向西方学习,排除C。3.(2021·黑龙江佳木斯一中高二月考)有研究者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当局最伤心的除割地偿金外,就是以后两国交际来往公文须用平等款式的一点;以堂堂的天朝,须与夷人用平等款式,真是“冠履倒置”“天翻地覆”了;但一时敌不住夷人的炮火,只好暂时忍受了。这表明A.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军事工业的发展B.清朝统治者传统外交观念浓厚C.鸦片战争鼓舞了清廷锐意改革的决心D.近代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当局最伤心的除割地偿金外,就是以后两国交际来往公文须用平等款式的一点”、“以堂堂的天朝,须与夷人用平等款式”可知,清政府固守传统的宗藩外交,不关注国家主权利益,这是不谙近代外交的体现,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A;鸦片战争后,清廷没有锐意改革的决心,排除C;材料与国际格局无关,排除D。4.(2021·四川高三三模)1841年,道光帝下诏沿海各省“因地制宜,仿造船炮”。他听说广东新造有火轮船,即谕令将火轮船“绘图呈进”。由于火轮船须募夷匠制造而价格高昂,且初成时尚“不甚灵便”,道光帝以火轮船“不适用”为由,下诏“毋庸雇觅夷匠制造,亦毋庸购买”。这反映了A.天朝上国的观念仍占主导地位 B.统治者对近代科技认识肤浅C.清廷反对外来侵略的决心坚定 D.战局进展推动中国思想启蒙【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道光虽有仿造船炮的愿望,但又以造价高、不适用等理由,下诏广东不准继续制造或购买。这反映了道光在发展近代科技上急于求成的心态,也可以看出其对近代科技的认识肤浅,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道光帝有仿造船炮的愿望,所以不能说“天朝上国的观念仍占主导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了道光帝对仿造船炮的态度,未涉及“清廷反对外来侵略的决心坚定”,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暴露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且鸦片战争时期萌发的新思想也还达不到“启蒙”的高度,故D项错误。5.(2021·湖北高三其他模拟)1864年,总理衙门分发丁韪良(美国传教士)译著的《万国公法》给清朝官员。李鸿章还解释道,为民族挽回权益计,遵守与应用《万国公法》应成为时代之必需。这反映了当时一些政府官员A.注重用国际法维护权益 B.主张收回国家的主权C.萌发了救亡图存的意识 D.改变了中国外交困局【答案】A【详解】根据“为民族挽回权益计,遵守与应用《万国公法》应成为时代之必需”可知,材料反映了当时一些政府官员注重运用国际法维护国家权益,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运用国际法维护国家的权益,没有提及收回国家主权,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救亡图存的意识,排除C项;清政府的一些官员并没有改变中国外交困局,D项错误。6.(2021·河南信阳市·高三二模)庚子事变后,慈禧太后和朝臣为固结士,提振权威,主张早开1901年科举乡试,并发布了诏旨,而正在酝酿改革科举的东南督抚刘坤一和张之洞主张延期一年,双方争论不下。最终,西南西北等省按期举行乡试,东南各省则延期一年。这表明A.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废除科举已成为当务之急 D.满汉官僚之间的矛盾激化【答案】B【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在全面解读材料基础上正确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要求学生正确分析清末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清廷的决策受到东南督抚的严重限制,表明中央权威受到削弱,故B项正确;“分庭抗礼”的说法夸大了地方与中央的分歧,A项错误;从最终的结果看,无法看出废除科举成为当务之急,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而不是满汉地主官僚之间的矛盾,故D项错误。7.(2021·贵州高三其他模拟)“命定论”在中国古代曾长期盛行。而近代龚自珍、魏源等人高度重视心力的重要,认为心之力为人变革现实的精神源泉。龚自珍甚至认为具有心力的自我可以造天地,可以使得自然现象反常。材料反映了A.思想发展维护了封建统治 B.“中体西用”思想的提出C.“经世致用”思潮的起源 D.思想认识适应时代需要【答案】D【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近代粪自珍、魏源等人高度重视心力的重要,认为心之力为人变革现实的精神源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龚自珍、魏源等人的思想观点符合当时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维护封建统治,排除A;B项是洋务派的,排除B;起源的说法错误,排除C。8.(2021·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二模)魏源指出“诚知夫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串今古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外之良友,尚可称之日夷狄乎?圣人以天下为家,四海皆兄弟。故怀柔远人,宾礼外国,是王者之大度;旁咨风俗,广:览地球,是智识之旷识。”魏源旨在A.论西学中源实现变法革新 B.融中西文化促进制度变革C.用传统观念推动学习西方 D.借中体西用淡化夷狄观念【答案】C【详解】据题意可知,魏源认为西方人中也有优秀人物,值得结交,以此向西方学习,说明魏源是在用传统观念推动学习西方,故选C;魏源是主张学习西方,并不是论述西学中源,更不主张进行制度变革,排除AB;中体西用是洋务派提出的思想,与魏源无关,排除D。9.(2021·江西高三其他模拟)据研究统计,从1844年至1898年,提出变局论的人不下80人,其中有明确身份的68人中包括主持清朝国政的王公大臣3人、督抚大员8人、一般京官9人、中下层地方官13人、使领参随人员4人、早期维新思想家在内一般士人24人、商人与无科名者7人。由此可见A.向西方学习已成社会共识 B.清政府积极主张变革图强C.士人群体已出现变局意识 D.维新派阶级基础十分复杂【答案】C【详解】材料“提出变局论的人不下80人”“包括主持清朝国政的王公大臣3人、督抚大员8人、一般京官9人、中下层地方官13人、使领参随人员4人、早期维新思想家在内一般士人24人”体现的是在民族危机加深的刺激下,中国的士人群体出现了变局意识,C项正确;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向西方学习主要集中于先进士人群体,尚未形成社会共识;材料中仅涉及部分官员,不能代表整个清政府,B项排除;材料中涉及群体主要是士人,D项排除。10.(2021·陕西高二期末)下表为晚清介绍世界地理科学知识及各国历史的著作,该表可以说明,这时期年代18401842184718481855编撰者林则徐魏源姚莹徐继畲陈逄衡著作《四洲志》《海国图志》《康蝤纪行》《赢环志略》《英吉利纪略》A.开明知识分子开始反思天朝上国观念B.近代工业文明冲击传统的王朝意识C.官绅士人以传播世界地理知识为己任D.朝廷迫切需要了解夷情以应对变局【答案】A【详解】这些著作有利于人们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和历史状况,客观全面认识世界和各个国家,对中国人的“天朝上国”观念产生冲击,故答案为A项;这些著作没有涉及近代工业文明,排除B项;这些编撰者的主要目的不是传播世界地理知识,排除C项;编撰历史地理著作,不是政府行为,不能反映政府的态度,排除D项。11.(2021·辽宁)冯桂芬在1861年的《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中华不如夷之处远不止是"器",因此""法苟不善,虽古先吾斥之;法苟善,虽蛮犯吾师之"。郑观应认为∶"以西学言之,如格致制造等学其本也;语言文字其末也。合而言之,则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他们的看法A.推动了中国近代新思潮的萌发 B.表达了对以夷变夏的忧虑警惕C.致力于寻找摆脱危机的新方法 D.实质上是民主变革的施政纲领【答案】C【详解】材料中冯桂芬和郑观应的言论是典型的学习西方、“中体西用”观点,反映了先进中国人致力于寻找摆脱危机的新方法,C项正确;林则徐和魏源推动了中国近代新思潮的萌发,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B项的表达与两人的观点相反,排除;材料强调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不是民主制度,排除D。12.(2021·天津高三二模)下表反映了明清时期中国人对于“西方”观念的变迁:《泰西水法》徐光启等译1612年以“泰西”“太西”“极西”“远西”称“欧罗巴”。《西方要纪》南怀仁等撰1669年“西洋总名为欧罗巴,在中国最西,故谓之大西。以海而名,则又谓之大西洋。距中国计程九万里云。”“西洋之可传者有三:一曰机器,二曰历法,三曰天文。”《海国图志》魏源其他介绍西方的书籍鸦片战争后“海国”的地理范围由欧洲扩展到美洲。“西学”“西儒”“西医”“西历”等词语出现在书籍里。与17世纪相比,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说明A.向西方学习的领域上更加生活化 B.看到西方制度的先进C.民族危机促成新一轮的西学东渐 D.开始深入向西方学习【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促进国人进一步了解西方,“西方”观念变得更加丰富,所以C正确;17世纪和鸦片战争后的“西方”观念部分重合,没有体现“更加生活化”,所以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西方制度”,所以B错误;“开始深入向西方学习”说法错误,所以D错误。13.(2021·广东高三其他模拟)1843年魏源评论美国:"数百年来,育奈士迭遽成富强之国,足见国家之勃起,全由部民之勤奋。故虽不立国王,仅设总领,而国政操之舆论,所言必施行,有害必上闻,事简政速,令行禁止,与贤辟所治无异。此又变封建郡县官家之局,而自成世界者。"这表明魏源A.在东西方文化冲突背景下的理性认知B.开启了向西方学习之先河C.践行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理念D.从西方视角否定封建制度【答案】A【详解】从"故虽不立国王,仅设总领,而国政操之舆论,所言必施行,有害必上闻,事简政速,令行禁止,与贤辟所治无异"可知魏源肯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先进,故选A项;林则徐开启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之先河,故排除B项;材料中主旨强调的是制度方面,非西方"技术",故排除C项;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且材料中没有涉及魏源对专制制度的看法,故排除D项。14.(2021·广东高三其他模拟)鸦片战争前,魏源撰《筹漕》《筹盐》《筹河》等篇;《南京条约》签订后,他依据《四洲志》等资料编写成《海国图志》,强调“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据此可知,魏源著书立说旨在A.推动政府变法图存 B.解决社会现实问题C.促进近代工业发展 D.号召人们学习西方【答案】B【详解】根据“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可知魏源是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挽救中国的民族危机,说明魏源著书立说旨在解决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故选B;魏源并没有主张变法,排除A;促进近代工业发展的是洋务运动,排除C;魏源是为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不是号召人们学习西方,排除D。15.(2021·唐山市第十一中学高三月考)1901年1月,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发布上谕,“至近之学西法者”,“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并命督抚以上大臣参酌中西政治,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随后改革逐步推行。慈禧太后的举措A.促进了民族工业发展 B.开启了政治变革的尝试C.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 D.抵制了革命运动的蔓延【答案】B【详解】材料“1901年1月”“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随后改革逐步推行”体现的是在民族危机的冲击下,清政府开始尝试政治变革,B项正确;材料与促进民族工业发展无关,A项排除;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C项排除;晚清的政治变革并未抵制革命运动的发展,D项排除。故选B。16.(2021·河南高三二模)1899年清政府接到参与海牙保和会邀请时,对是否与会有所顾虑,知悉中国是否入约有自由决定权后,“即派杨儒届时赴会”。1907年在第二次保和会议订公约期间,中国代表向大会声明“中国有不置可否之权”,亦“有随时陈议或请改之权”。这说明晚清政府A.开始融入到近代国际社会 B.完全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C.具有一定的对外独立意识 D.捍卫国家主权的坚定决心【答案】C【详解】清政府在参加海牙保和会期间,声明有“不置可否之权”“随时陈议或请改之权”,可知清政府具有一定的主权意识,故选C;鸦片战争后,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被打破,中国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故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晚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暴露出其卖国的反动性,故D项错误。17.(2021·北京高三其他模拟)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新政、推行新学制后,出现了各种新式教科书。1903年文明书局出版的《蒙学初级修身教科书》课文:“牛耕于田,不勤,牧童鞭之。牛曰;吾苦甚。牧童曰:智不若人,即为人役。岂独牛然,人亦如是。问何以为人役,问世界以何等人为最苦?”这一内容旨在A.宣扬上下尊卑等级秩序 B.推广白话文和新文学C.主张开启民智救亡图存 D.论证剥削压迫合理性【答案】C【详解】根据“出现了各种新式教科书”“智不若人,即为人役。岂独牛然,人亦如是。问何以为人役,问世界以何等人为最苦”可以看出,其寓意是说思想不开放,再勤劳是也徒劳,任人压迫,因此反映出开启民智救亡图存的重要性,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尊卑等级秩序,排除A;此时没有白话文运动,排除B;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18.(2021·四川高三三模)19051907年,北京出现了创办阅报社的高潮,推动白话报和白话文走向街头、寺庙和茶馆。阅报社大都由官宦子弟或旗人创办,部分旗人在茶馆免费讲解内外局势,宣传国民意识,一些宗室子弟也积极参与其中。这反映出A.变革成为时代发展潮流 B.北京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C.清末新政促进民族融合 D.政府主导社会生活近代化【答案】A【详解】据材料可知,在20世纪初,北京的官宦子弟和旗人,甚至包括一些宗室子弟都参与到阅报社的活动中,宣讲内外局势和国民意识,这说明了封建体制下既得利益阶层中的部分群体也赞同社会变革的主张。由此可推知,改革已成为时代潮流,故选A项;B项违反历史事实,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在1915年;CD两项在材料中未能体现,排除。故选A。19.(2021·黑龙江哈九中高三三模)1901年,张之洞在致一位军机大臣的电报中说:“嗣闻人言,内(太后)意不愿多言西法,尊电亦言‘勿袭西法皮毛,免遗口实’等语,不觉喟然长叹。若果如此,‘变法’二字尚未对题,仍是无用,中国终归澌灭矣!”该材料侧面反映出A.清末新政存在阻力 B.张之洞对维新变法运动的支持态度C.洋务运动日趋没落 D.《辛丑条约》动摇了统治者的信心【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嗣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18-2024年中国电池铝箔市场供需现状及投资研究报告(目录)
- 《交流电动机》课件
- 其他纸包装制品教学课件
- 卫生行为干预效果长期跟踪-洞察分析
- 胎盘miRNA与遗传变异关联-洞察分析
- 碳捕获与封存技术国际合作研究-洞察分析
- 反诈防诈骗活动总结范文(11篇)
- 先进铸造技术发展趋势-洞察分析
- 税收环境与企业发展-洞察分析
- 羽绒制品产业国际竞争力-洞察分析
- 剑桥(join-in)版四年级上册英语(JQ)单元试题-Unit5-Free-time
- 《徐志摩介绍说明》课件
- 中外教育史纲第三版课后题答案
- 《尼各马可伦理学》公正思想研究
- 手动报警按钮(建筑消防设施检测原始记录)
- EPC项目四优化策划分享
- 2022山东能源集团中级人才库选拔上岸笔试历年难、易错点考题附带参考答案与详解
- 音乐学专业艺术实践调研报告范文
- 火灾事故应急处置卡
- 比较教育学课件12级
- 臀位助产术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