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学课件12级_第1页
比较教育学课件12级_第2页
比较教育学课件12级_第3页
比较教育学课件12级_第4页
比较教育学课件12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比较教育学主讲教师:李卓

一位中国教师到美国一所小学参观考察,正赶上班里写作文,题目是“我的理想”。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可不管这些孩子心中的梦想是不是符合大人的心意,都得到了老师的尊重和支持。一个孩子写到“我太喜欢马了,长大后要去替人家养马”;还有一个憧憬着“长大后就想当家庭主妇,生很多小孩,在家带小孩”……看着这些孩子的理想你想到了什么?学习基础:先期课程基础:《教育原理》、《外国教育史》、《中国教育史》等教育学类基础课程。外语基础: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文化基础:对多国文化的了解。学习提示:外国文献资料的阅读(第一手和第二手资料)外国文化的了解(背景因素)本国教育的关注(立足点)问题意识(研究的起点)推荐书目:顾明远总主编“比较教育丛书”:《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比较教育学史》、《比较教学论》、《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各国教育法制比较研究》、《亚洲发展中国家的义务教育》、《中等教育考试制度比较研究》、《国际师范教育改革比较研究》、《市场经济与高等教育——一个世界性的课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丛书:《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西方文明史》等文化类著作期刊:《比较教育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等网站:比较教育在中国http://

比较教育研究者和学习者共勉

比较教育是要从世界大视野来审视教育问题,放眼世界是比较教育的先决条件和必要情境。比较教育重在比较,比较本国与他国的异同,本土化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比较教育研究者需做真正意义上的“拿来主义”者。

第一章绪论一、比较教育学的概念朱利安:比较教育的研究范围是别国的教育制度、教育机构、教育方式、学校系统、课程目标及教学法等。康德尔:比较教育是继续教育史的研究,把教育史延伸到现在,阐明教育和多种文化型式之间必然的密切联系,发现导致教育制度相差别的那些力量和因素的差异性。汉斯:“用历史的观点分析研究造成教育差异的因素,比较各种问题的解决办法,是比较教育的主要目的。”索科洛娃:比较教育学是研究当前世界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共同的和个别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揭示其经济、社会和哲学基础以及民族特点。冲原丰:比较教育学是以教育的整个领域为对象,对两国以上的现行教育进行比较,并把外国教育学包括在内的学科。

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深入认识比较教育学:1.研究目的:借鉴与革新2.研究对象:内容(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以各国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的基本问题为重点);时间(以当代教育为中心);空间(世界各国教育,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例如:a.发达国家高等非学历教育的发展特点及其启示b.美国的学生贷款丑闻与贷款监管和资助制度改革c.韩国高等教育学分银行制探析d.“学院”改名为“大学”的动力机制——以美国亨廷顿学院为例e.俄罗斯和美国师范教育课程之比较f.中、美、英家长教育权利的比较g.择校现象的国际观察与我国的政策选择3.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比较法为主,通过比较发现问题的症结或者找到解决的办法。4.学科的基本性质:属教育科学范畴,教育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参考定义:比较教育学是以比较的方法,研究当代世界各国的教育,揭示不同国家教育的特点,判明决定和影响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探索教育的发展趋势,作为本国改革教育的借鉴的一门教育学科。二、学习比较教育学的意义1.开阔教育视野,促进教育交流2.深入认识教育的共性规律3.推动本国教育改进4.提升分析教育问题的能力三、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4.实践性原则5.全面性原则6.可比性原则四、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比较教育研究的常用方法有调查法、文献法、比较法、分析法等。在进行研究时,应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范围,适当配合运用各种方法。其中比较法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什么是比较法?

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有某些联系的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他们之间的同异、优劣、相互关系,形成对事物的认识。比较法的类型:从比较的时间上,可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从比较的范围上,可分为区域比较和问题比较。从比较的角度上,可分为宏观比较和微观比较。从比较对象的相互影响程度上,分为平行比较和影响比较从比较对象的异同性上,可分为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试比较:教育科学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和教育学专业的异同点。五、外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一)史前阶段(1817年以前)——“旅行者见闻”古希腊古罗马:色诺芬、西塞罗中世纪:日本遣唐使;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东方见闻录》(《马可·波罗游记》)16世纪伊拉斯谟;18世纪孟德斯鸠

阶段特征:零星的不系统的研究、无科学的研究方法、游记见闻居多。(二)学科倡导阶段(19世纪)——访问与借鉴背景:工业革命对生产者的素质和数量提出新的要求,借鉴先进国家教育经验,更好的开展国民教育成为比较教育学诞生的社会需求基础。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成熟为其奠定了学科基础。

代表人物:法国朱利安“比较教育之父”,著作《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和初步意见》提出建议:(1)建立国际教育机构(2)问卷法(3)建师范教育网(4)办刊物(5)研究教育规律朱利安在比较教育发展史上的影响和贡献:

1.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建立比较教育的基本设想。

2.最早提出“比较教育”这一术语。

3.为比较教育的发展奠定了科学化发展的方向。

法国库森《普鲁士教育报告》,成为1833年《基佐法》(《初等教育法》)的根据,影响了法英美的教育。1836年又考查荷兰教育。美国贺拉斯·曼1843年考察欧洲多国,以改革美国公立学校,次年发表《第七年报》。

阶段特征:重在介绍外国教育经验,作为改进本国教育制度的借鉴,缺乏科学研究方法,仅停留在描述水平上,未深入分析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三)学科形成阶段(20世纪上半叶)——因素分析

背景:二次工业革命急需普及中等教育、一战后重建、苏联成立——外在动力促使各国进一步改革教育;检讨和反思过去比较教育学的不足成为内在力量,研究者开始关注外国教育经验的“原因”,而不只是教育经验的“结果”或者“表象”。代表人物:英萨德勒《我们从对别国教育制度研究中究竟能学到什么有实际价值的东西?》

,承上启下,开创因素分析法。“校外的事情比校内的事情更为重要,并且校外的事可以支配校内的事。”请问你如何理解萨德勒的这句话?贡献:1.把比较教育的目的由单纯的借鉴移植拓展到理解预测2.首提民族性概念和历史主义思想。3.主张研究学校外的事情,为因素分析理论奠定了方向和思想基础4.促进了比较教育学科体系的形成和独立.

美康德尔1933《比较教育》,认为比较教育是延续了教育史的研究,其目的有三种:“报导—描述”、“历史—功能”、“借鉴—改善。

英汉斯《比较教育:教育的因素和传统的依据》

运用历史因素分析法。

阶段特征:出现高水平专著,基本框架形成,以因素分析为研究方法,成为独立学科,在高校开设课程,注重外国经验与本国实际的结合。(四)学科蓬勃发展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综合研究背景:第三次工业革命冲击、二战后重建、东西方阵营对峙——各国纷纷进行教育改革以迎接挑战。新兴学科涌现、方法论丛林出现、国际性教育组织和机构成立促进了比较教育的大发展。代表人物:美贝雷迪《教育中的比较方法》提出比较教育研究四步法:①描述“是什么”②解释“为什么”③并置(研究资料,分析异同,提出假说)④比较(验证假说);英埃德蒙·金《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观点:①强调研究的应用性②主张研究目的和内容决定研究方法,认为比较教育的研究分为三个层次③重视比较教育研究的背景④提出比较研究的框架;阶段特征:此阶段比较教育的研究规模迅速扩大、方法与观点多样、研究成果大量增加。六、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一)史前阶段唐玄奘口述的《大唐西域记》描述印度教育,明朝时传教士利马窦、艾儒略(著书《职方外记》《西学凡》,向中国介绍西方教育制度的第一人),汤若望(天文历法)等来华传播西学。(二)借鉴阶段(19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末)

是对比中外教育状况,倡导借鉴外国教育经验,改造中国教育制度的阶段。比较教育研究刚起步,尚未形成学科体系。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等(三)形成阶段(20世纪初到40年代末)

是中国比较教育学逐渐从教育学科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形态的阶段。1901年《教育世界》杂志创刊,1911年陆费逵《世界教育状况》发行,1929年庄泽宣《各国教育比较论》出版(四)发展阶段(1949年到现在)

是中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创建科学比较教育学的阶段。我国科学比较教育学的真正发展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成果包括:明确了指导思想;扩大了研究队伍;丰富了研究成果;开设了比较教育课程;开展了国际学术交流.思考:在本节课介绍的中外比较教育家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几位?为什么?试用贝雷迪的四步法或埃德蒙金的研究框架具体分析研究一个比较教育问题。第二章学校教育制度比较

学校教育制度:即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学制按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分别划分为各级和各类学校。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师范教育成人教育

第一节各国学校教育制度述要

美国美国全称美利坚合众国,位于北美洲南部。原为印第安人聚居地,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以后,欧洲人开始向北美移民,17世纪初建立殖民地,1776年7月4日正式成为独立国家。实行联邦制,地方分权管理。现本土面积937万平方公里,人口3.05亿,共有50个州和一个特区。美国经济发展水平世界领先,国民经济总值占世界首位。

一、美国学制的传统与变革(一)移植时期——(17世纪-1775)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办教育,移植各宗主国的教育模式,移民自办、教会争办学校。特点:

(1)移民按照自己的意愿办学,在不同的移民区有不同的教育模式。(英国模式为主)

(2)宗教的目的就是教育的目的,各教派办学校,为本教派服务。

(3)上学与不上学的人区别就是阶级的区别。小学中的主妇学校是由一个稍能读写的家务妇女向家长收一点费,聚集少数年幼的儿童在她的家里(通常在厨房)教学,故亦称“厨学”。教的是字母、计算、祈祷和教义问答,并选读《圣经》的一些句子。中学的拉丁文法学校是为有钱有势人家的子弟升入学院作准备的。

大学效仿英国模式。

17世纪初,首批英国殖民到时达北美东海岸,在那里开拓了自己的殖民地。移民中有100多名清教徒,曾在英国的牛津大学受过古典式教育。为了让他们的子孙后代在新的家园也能受到这种教育,于1636年在马萨诸赛州的查尔斯河畔首建美国历史上第一所学府——哈佛学院。移植阶段的革新:(1)1674年《祛魔法案》马萨诸塞州用税款维持学校,公立教育先声。(2)18世纪中叶,出现文实中学,兼顾升学和实用的要求。(二)改造时期(1776-1860)1、公立学校运动的开展——19世纪20年代新兴资产阶级为培养新型劳动力,急需开展平等、免费、不属任何教派的公立教育。意义;公立学校运动改变了教会控制中小学的局面,加速了义务教育的普及,并带动了师范教育和文实中学大发展。2、州立大学的兴起在联邦政府鼓励下,南北战争前全国各州大力兴办州立大学,打破了教会对高等教育的垄断。由此,美国教育制度有了基本轮廓,但未成体系。(三)创新时期(1861——二战前)工业与科技互相推动使美国成为工业巨人,各级各类教育系统发展,终成美国特色的教育制度。

1、教育地方分权制的确立

1868年,联邦政府设立中央教育机构。职责:教育信息搜集印发、管理联邦教育经费、对各州教育提供咨询、帮助。地方分权制:联邦——州教育委员会——学区2、公立中学运动的发展

1821年,波士顿建立公立中学,经费由地方居民纳税维持,各州纷纷效仿,推动了义务教育的普及。3、中小学学制改革(影响深远)原有八四制的缺陷:不符合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特征,不适应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需要。八四制——六六制——初级中学运动(初中、高中分段)——六三三制4、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背景:19世纪80年代,领跑第二次工业革命。

1917年《史密斯-休士法》规定,联邦政府必须拨款在全美各大中学建立职业教育课程;普通中学改为综合中学,兼顾升学和就业。

5、高等教育的发展(1)重实用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1862年《莫雷尔法》规定联邦政府通过拨地或其它的方式鼓励兴办农工学院,开展农业、工程、机械、家政等职业教育,培养专门人才。

《莫雷尔法》出台后,联邦政府相继推出一系列补充法案。很快美国就有28个州相继建立了68所“赠地学院”。如:康奈尔大学。(2)重学术研究,兴办学术性大学效仿德国洪堡传统发展学术性大学,教学科研并重,提升大学的学术水平和形象。

(3)社区学院的兴起社区学院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大创举,有利于高教大众化,生命力强。

据统计,美国目前有社区学院1250所,占全国高等学校比重的34.1%;社区学院的学生数为500万,占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总人数的1/3。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已形成了初、中、高三级教育相互衔接的单轨制,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现代教育制度已初步建立。(四)二战后美国学制的发展战后不断教育改革的宗旨:确保其世界第一大国的地位改革发展的总框架:(一)发展数量,满足社会需求,实现教育民主化(二)提升质量和国民素质,培养一流人才1.《退役军人重新适应法》1944年,联邦政府为解决战后裁军复员问题,资助退役军人入大学。

二战后军人的去向比较——美国去学校,英国去工厂,产生的影响有何不同?2.《国防教育法》

1958年颁布,内容包括:加强公立学校的“新三艺”,即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教学;加强现代技术教育;强调“天才教育”;增拨大量教育经费。

《国防教育法》的颁布是美国立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该法令对培养美国科技人才产生了巨大作用。

3.《生计教育计划》1971年提出,要求将职业知识技能贯彻到各级教育中去。

4.恢复基础运动强调重视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教学,提高教育质量。5.《国家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1983年,强调高度重视教育质量的提升。6.《不让一个儿童落后》2001年布什总统在宣誓就任总统后制定的联邦政府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新政策。7.基础教育阶段新兴特许学校、磁石学校、蒙台梭利学校、家庭学校等创新型学校。背景:“近70%的城区四年级学生不能达到全国阅读测验的基础水平。我们高中三年级的学生在国际数学测验中落后于塞浦路斯和南非的学生。近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发现他们在能够修习正常大学水平课程前必须修学补习课……然而我们在花费数千亿美元于教育之后,我们仍远未能实现教育优异的目标。"美国学制发展的历史经验:1、在教育发展过程中,从实际出发勇于创新。2、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善于借鉴别国教育经验。3、地方自主办学、联邦协调发展。

二、美国现行学制(一)教育行政制度根据宪法“保留条款”,美国实施和管理教育事业的责任,以州为主体负有主要责任,地方承担具体责任,联邦具有广泛影响。

1.联邦教育行政联邦教育部——职能机构——顾问委员会(提供建议、提交年度报告、总结和建议汇编)教育部职责:机会均等;支持州与地方办教育;鼓励参与;促进教育质量提高。途径:教育法;增多与地方合作项目;增加拨款。从而保证联邦的教育政策和科技政策渗透到各州,加强控制。2.州教育行政(权利来源于州宪法、立法机关和法院)州教育委员会是州教育决策机关。职权:报告成就、评议职员权、解释权、经费权、人事权、州长控制洲教育发展方向,握有教育大权(集权在州),制定政策,任命人员、提出教育方案、行使表决权、否决权3.地方教育行政学区是最基本的管理学校的单位。基层学区:相当于我国的县级教育行政单位。中间学区:协调、监督、指导(不直接管学校)。就学片:允许自由择校。4.高等教育行政(董事会制)三种类型:州设立集中统一机构管理全州高校(纽约州)按高校的类型和层次分类管理(加州)州教育局负责协调和监督,充分发挥各校独立性(密歇根州)美国高校管理体制的特点:(1)多样化、不拘一格(2)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3)董事会成员,密切社校联系,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二)美国学校教育制度1.学前教育教育机构:幼儿园、保育学校、日托中心等教育宗旨:(1)社会性发展(2)认识发展(3)情感发展(4)身体发展美国把5岁以后幼儿学前教育纳入公立学校系统,到5岁一律强迫入学,可进小学的预科班,属义务教育。5岁前自愿选择幼教机构。

发展趋向——保教结合2.初等教育小学学制不等,四年制、八年制、六年制三种。小学的六项培养任务课程开设:阅读、语言技能、数学、社会研究、科学。教学组织形式灵活:纵向组织—分级制不分级制多级制横向组织—包班制科任制双重进度制小队教学3.中等教育学制主要有:四年制、六年制、三三制三种。中学类型:以综合中学为主体,也有单独设立的普通中学、职业技术学校、特科中学和其它中学。教育宗旨:七大原则教育实施:三项任务——教学、指导、服务。教学:学术性科目、非学术性科目、应急科目(科目较多、视野开阔)九年级开始学分制指导:针对选读课程、选择高校、选择职业和个人关心的问题,个别指导为主。服务:服务于学生的活动,保健、安全、图书馆等。4.职业技术教育服务对象:(1)中学在校生(2)想接受职业教育的中学毕业生或肄业生(3)劳务培训(4)难以在常规教育计划中获得成功者教育机构:按层次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属于中学阶段,主要有综合中学、职业中学或技术中学、地区职业教育中心等。第二类属高中后阶段,主要有社区学院、初级学院、技术学院及地区职业学校等。教育宗旨:把教学与科学原理、技巧和技术训练结合在一起,帮助找到工作;同时以普通教养,使成为体质好和文明的公民;对工作的能力、态度、习惯和判断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教育实施:课程种类繁多,重视实践技能训练,

与工商业合作进行职业教育,称“合作职业教育”或“工读课程计划”。5.高等教育美国著名高校: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

高等教育特点:数量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多分类:按提供课程和授予学位的标准,分为六类。教育宗旨:(1)实现个人价值(2)造福人类(3)服务社会教育实施:三大任务——教学、科研、服务社会教学本科生教育:通才教育、及时进行专业设置的调整。实行选课制、学分制,培养能力为主。研究生教育:经验丰富(1)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集中培养研究生(2)严格选拔、除分数外,还注重专业对人才的需求(3)基础理论宽厚、跨学科学习、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科研(大学是重要的研究基地)(1)研究中心:分为自办、合办、官办,进行尖端基础理论的综合研究、重视跨学科、跨部门协作。(2)工农业实验站,与政府合作,应用研究为主。(3)大学与企业的合作研究(产学研相结合)服务:优良传统、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服务社会的渠道和形式:(1)与企业合作,建立技术推广中心、鉴定科研合同等(2)社会咨询(3)举办成人教育(4)设对口专业、提供设施和人员、为本州、本地区服务6.师范教育承担机构:文理学院、综合大学和师范学院

教育宗旨:(1)广博扎实的文理基础知识、较高的文化修养(2)深刻的学科专业知识、较高的学术水平(3)高尚的道德品质、理智的行为和坚定的专业信念(4)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教学能力(5)健全的体魄

教育实施:(1)普通教育课程占40%(英、社科、人科、数、自科、保健、体育等)(2)学科专业课程占40%(3)教育专业课程占20%,教育实习比重较大。

在职进修机构:暑期学校、大学进修部、教师讲习所、教师读书会美国学制总体特点:

(1)纵向衔接与横向沟通相结合

(2)统一样与多样性的结合英国

英国是位于欧洲西北部的岛国,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面积约为24.4万平方公里,由四部分构成: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及北爱尔兰,四个地区都拥有自己的习俗、文化和传统。英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苏格兰和北爱尔兰享有广泛的地方自治权。一、英国学制的演进(一)有组织教育的建立和发展——僧侣和贵族教育为主

1.英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可追溯到古罗马时期,但真正有组织教育的确立是从6世纪基督教传入开始的。在基督教传入英国的初期,学校设在大教堂或寺院内,由主教或教士对各种年龄的受教育者进行教育。

2.之后,学校逐步分为文法学校和歌咏学校。歌咏学校属于在职训练的性质,旨在培养教会唱诗班成员和牧师举行仪式时的助手,歌咏学校到中世纪后期趋于消失。文法学校属普通教育性质,中世纪古典大学兴起后成为其预备学校,可直升大学。

3.从十四世纪起,公众团体及一些私人集资或募捐兴办了新型寄宿制私立文法学校,称为公学。

英国有九大著名公学:温彻斯特、伊顿、拉格比、哈罗、休斯伯里、西寺、圣保罗、麦勤太勒、卡特豪斯。

英国公学历史悠久、世界驰名,被称为“教育的活化石”。公学入学门槛高,学费昂贵,注重学生绅士品格的陶冶,狠抓文化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注重人文教育,设立古典与宗教课程,拥有优越的办学条件,培养了很多政治和文化名人。(二)国家干预公共教育事业——大众教育的发展背景:工业革命推动大众教育的发展,宗教团体发挥了重要作用。

18世纪下半叶出现很多“星期日学校”(SundaySchool,也称“主日学校”),19世纪初发明导生制(贝尔-兰开斯特制)。1.国家干预公共教育事业的开端:1833年公款资助教育事业2.公立初等教育制度的建立:1870年的《初等教育法》(《福斯特法》)3.公立中等教育制度的建立:1902年《巴尔福法》(三)二战后英国学制的发展

1.《1944年教育法》——巴特勒法案此法案为战后英国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总的法律框架,法定的公共教育体系正式确立。

2.中等教育三轨制的确立中等教育三轨制即是文法中学、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以11岁考试作为分流依据,入学对象体现出一定的阶级差异。

3.《罗宾斯报告》和高等教育大发展

1963年提出发展高等教育的“罗宾斯原则”:“高等教育的课程应该向所有能力上和成绩上合格的、并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开放。”《罗宾斯报告》的发表,正式揭开了6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序幕。在“罗宾斯原则”的鞭策下,英国政府鼓励高校扩大招生和创办新的高等院校,促使高等教育进入规模扩张的快车道,高等教育从贵族化走向平民化。

4.高等教育双重制

1965年,克罗斯兰正式提出了高等教育双重制设想将英国高等教育分为大学和公共高教机构两大部门,并进一步区分了两者的地位和职能。高等教育双重制曾是英国教育制度中的一大特点,也是6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直接产物。

5.中等教育综合化改革这是针对中等教育三轨制进行的改革,过早分流备受批判。1965年后综合中学逐渐成为英国中等教育的主要类型。6.各级教育的收缩与控制70年代经济危机波及教育领域,中小学考虑设立全国性课程,80年代高等教育削减经费,修改“罗宾斯原则”——从“谁有资格谁升学”改变为“谁能受益谁升学”。

为什么“罗宾斯原则”会修改,给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带来哪些启示?7.《1988年教育改革法》义务教育阶段推行国家统一课程,在英国教育史上首次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了学校的基本教学内容,使英国学校课程走向统一。

在高等教育方面,主要对分别负责大学和公共高教系统的两大中介拨款机构进行了改革,以加强政府和社会对高校的干预与控制。

英国学制发展的特点:1.宗教对英国教育的发展影响较大。2.公共教育的发展逐级稳步递进,关注质量。3.教育机会均等状况与教育的普及阶段密切相关。二、英国现行学制(一)教育行政制度英国的教育由中央政府,地方教育当局和民间团体共同管理,他们之间是建立在共同协商和合作基础之上的“伙伴关系”。根据法律规定。英国公共教育体制的最终管理权属于议会,议会创定有关教育的法令,并采取各种措施保证人们遵守法令。同时,议会把法定的“管理和领导”责任委托给教育和科学大臣。

英国政府内阁设教育和科学大臣,下设教育和科学部。教育和科学部的二级组织设一司三局:财务司,继续教育及高等教育局、中小学教育局、师资及统计局。

教育和科学部得到以下组织协助:1、教育标准处2、中央教育咨询委员会3、学校课程与考试委员会4、高等教育基金会

地方教育当局英国地方教育当局包括教育委员会和教育局。从总体上负责协调本地区教育的管理,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其主要职责是:为本地区的学校制订目标,对学校系统进行监督、评价和指导;维持部分教育经费的分配与控制权;管理和规划本地区的继续教育。

(二)学校教育制度

1.学前教育

在英国,学前教育指3-5岁儿童的教育,学前教育不是义务教育,其实施的机构有:公立与私立幼儿园。

特点:

(1)“一切以儿童发展为中心”的生活课程设计(2)提倡和推行“让每一个儿童都获得最好的发展”的公平教育理念,实行全纳教育。

(3)着力构建政府、社区、幼儿园、家庭四位一体的幼教网络。

从2004年3月开始,全英3~4岁儿童都能享受政府发放的幼儿教育补助金。都可以享受每周5个半天,每天2-3小时的免费早期教育服务。社区给幼儿园以强力支持日前已成为英国幼儿教育的一大特色。2.初等教育实施初等教育的机构主要有幼儿学校(infantschool,招收5~7岁儿童)、初级学校(juniorschool,招收7~11岁儿童)、混合学校(包括幼儿部和初级部)。从经费来源看主要有两种类型:郡立学校(地方教育当局拨款)直接拨款学校(中央拨款)根据国家统一课程的规定,初等教育阶段开设的课程除宗教教育外,还包括数学、英语(在威尔士为威尔士语)、科学、历史、地理、技术学、音乐、艺术和体育,其中数学、英语和科学为“核心课程”,学校在课时上予以优先保证。

崇尚儿童中心主义传统,提倡发现学习法,实行“开放学校”制度。特点:活动课程为主;小组或个别活动代替课堂教学;开放性教室;创设环境鼓励发现。3、中等教育

(1)文法中学。文法中学是英国最古老的一种中学,现已为数不多。文法中学主要为智力较高的儿童提供学术性课程,为他们上大学做准备。

(2)技术中学。技术中学数量较少,1980年仅存10余所。

(3)现代中学。现代中学学习年限原为5年(11~16岁),现延长2年。

(4)综合中学。综合中学是把文法中学、技术中学与现代中学“合并”在一起的学校,从1982年以后,就读于综合中学的学生比例一直保持在90%以上。

(5)中间学校。一般而言,9~13岁的中间学校可视为中学,偏重于中等课程。

(6)公学。是英国最古老的一种私立学校,招收预备学校毕业生,修业5年,在学年龄为13~18岁。4.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义务教育后的分流阶段,主要实施机构为:第六学级、第六级学院、城市技术学院、第三级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第六学级(SixthForm)是英国中等教育中最具特色的一个阶段,包括中学最高的两个年级(16~19岁),大致相当于一般意义上的高中,但其学生的实际学业水平往往要高得多。

三类文凭考试分别提供了三种发展方向:学术研究、职业培训,以及学术职业培训的“中间道路”。学术研究学生作此选择是为了进入大学攻读学位;职业培训参加职业教育部是为了掌握某一专业的技能与知识,以便在培训结束时获得上岗资格;学术职业培训“中间道路”,结业后能够进入大学或者走上工作岗位。5.高等教育

英国有170多所大学和学院,学生总数22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接近50%。著名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

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

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约克大学、

诺丁汉大学等

(1)古典大学指的是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两校历史悠久,提供精英化优质教育,在世界高等学府中处于领先地位。实行自治的学院制和传统的导师制教学方式。

(2)近代大学这类大学建立于19世纪上半叶,包括伦敦大学和达勒姆大学。伦敦大学是目前英国规模最大的大学。(3)新大学专门指60年代由国家创办的大学,包括苏塞克斯大学、约克大学等,共计10所。新大学最显著的特点是针对英国大学教育过早和过分专门化问题,对教学体制和课程设置进行了重大改革。(4)城市大学

都成立于19世纪下半叶,位于工业城市,大学下设学部、系科,采用课堂教学、讨论法等。

(5)原多科技术学院升格的大学这类学校1992年之后改称大学,除获得了独立的学位授予权之外,在其他方面保留了原多科技术学院的特点。

(6)白金汉大学

1976年白金汉大学学院正式开学,1983年获得皇室特许状,正式命名为白金汉大学。这是英国唯一的完全独立的私立大学。

英国没有专门的全国性大学入学考试,学生入学主要依据中学阶段的各种证书考试成绩。目前各大学录取新生主要依据16岁时的中等教育普通证书考试和18岁时的普通教育证书高级水平考试和高级补充水平考试成绩。

2003年11月26日,布莱尔政府宣布英国大学学生学费由每年1000英镑增加到3000英镑,引起社会的广泛争议。逐步减少的高等教育经费更向研究型大学倾斜,42%的研究经费被分到了8个研究型大学。英国学者认为,从此高等教育的顾客从政府变成了学生。这对大学的办学行为会带来深刻的变化。大学拓宽学生市场包括国际市场,增加学费收入。(大陆4万,国际学生第一)非研究型大学则招收弱势阶层的学生,由此带来高等教育结构的变化。6.职业教育

英国义务教育后青年的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在继续教育机构中实施。包括多科技术学院、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艺术学院、农学院、商学院和夜校、第三级学院等。这些机构开设的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构所在地区的社会需求,内容的适应性以及邻近机构的课程设置情况。

职业技术教育的组织形式分为全日制教育(通常包括各种类型的工读交替制)、部分时间制的日间教育(包括“学习日”和“学习假”形式)和部分时间制的晚间教育三种。

为了使高等学校能够同地方工商业界密切合作,英国政府于1966年宣布成立多科技术学院,主要是合并一些质量较好的技术学院、商学院和艺术学院,从而形成高等教育中的双重制。1991年以后,多科技术学院被升格为大学,有权授予学生学位,又取消了双重制。7.师范教育1972年《詹姆斯报告》提出著名的师资培训三段制:师范教育分为三个连续的阶段:普通高等教育阶段、专业训练阶段和在职培训阶段使得学术性与师范性分开,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分离,体现出非定向型师范教育的特点。

英国的中小学教师主要由高等教育学院、技术教育学院和大学的教育学院来培养。

英国教师实行定期带薪培训制度,目前从事教师在职培训的机构有大学、高等教育学院、教师中心等机构。教师在职培训的主要形式有短期学习、中期进修和长期课程等。1989年英国政府推行新的“教师证书制度”和“教师试用期制度”,目的在于敦促师范教育进行改革,使培养的教师能够胜任所承担的“国家课程”,并且能够在统一的“国家考试”过程中经受检验。

英国学制的特点:1.教育决策重视专业咨询的作用。2.推迟分流,课程统一与多样相结合。3.加强了分流的灵活性。4.师范教育呈现非定向型特点。法国全称法兰西共和国,位于欧洲大陆西端,领土呈紧凑六边形,三边临海,三边接陆。有六个邻国,北连比利时、卢森堡;东邻德国、瑞士;东南接意大利;西南接西班牙,是欧洲联盟的心脏部位。领土面积55万平方公里,是欧洲第一大国。

从最早的人类史开始,每一阶段的法国在西方文明史上,都是响当当的角色。

一、法国学制的传统与变革(一)传统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从罗马帝国到中世纪,法国教育集中在教堂和修道院,所有主教堂都设学校,专人任教。随着巴黎成为法国中心,巴黎圣母院周围形成了著名的“拉丁区”。巴黎大学也成了中世纪大学的典型。欧洲中世纪大学具有代表性且影响较大的还有萨莱诺大学(医学)、博洛尼亚大学(法学),巴黎大学(神学)是一所宗教学校。

中世纪大学的行会性质明显,学生同乡会和教师组成的“教授会”联合形成最早的大学。行会具有一定的利益保护作用,但也带来了大学的保守性和封闭性。

耶稣会学院以严密的组织、严格的管理、严肃的内容和雄厚的资金,为中世纪大学注入了生机。(二)由传统向现代化的过渡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提出分三个层次实施教育:城乡教会小学负责初等教育、中心学校实施中等教育、大学校负责高等教育。1806年,拿破仑宣布建立教育行政机构——帝国大学,实行学区制,国家控制教育——中央集权特色。1833年《基佐法》是法国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创立了初等教育体制。1879年教育部长费里倡导推出一系列法令,限制教会权力,初等教育免费,规定了教育的非宗教原则和义务制,加强了国家对教育的领导。(三)初步的现代化不准教士在公立学校任教;1936年将义务教育期限延长到14岁;科学研究受到重视;教学方法上更注重儿童的需要等。(四)二战后法国学制的发展1.1947年郎之万-瓦隆计划(未实施)思想基础:教育民主化和以儿童为中心2.1959年的改革义务教育延长到16岁;初中前两年观察阶段;3.1968年改革大规模的学生运动爆发,《高等教育法》规定“自治、多学科、民主参与”三原则。大学是教学和科研单位,强调大学的自主权和理事会管理,大学成为实体。4.1975年的改革改革主要强调要适合每个儿童的“节奏”,小学加强与幼儿学校和初中的联系。高中设加深课和辅导课,使教学个性化,提高民主化程度,促进了整个国民教育的发展。5.80-90年代的改革主要目标是在20世纪末使80%的青年人具有高中毕业学力的总目标,其他方面如在加强宏观评估的同时,把具体管理分散和下放,调动基层和地方的积极性,大力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满足社会需要,方便学生就业。法国二战后的教育改革被称为“没有革新的变革”,没有大的反复和倒退,教育发展始终坚定地向前。法国的教育改革基本上是一个宗教和世俗、私立与公立、人文与科技、集权与民主、提高与普及等几对矛盾相互斗争、此消彼长的过程。

二、法国现行学制(一)教育行政制度法国中央设国民教育部,领导和管理全国各级各类教育,同时还有一系列咨询机构,最重要的是国民教育高级理事会和全国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理事会。地方和学校有一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体制可以概括为纵向中央、学区和省三级,横向行政、督导、咨询三个系统。(二)学校教育制度1.学前教育发达的学前教育是法国教育的一大特色。(1)法国幼儿教育机构隶属于国家的公共教育系统,免费但不强制。

1970年,法国5岁儿童入园率为100%,1980年4岁儿童入园率为100%,2000年3岁儿童入园率约为100%,2004年2岁儿童入园率约为38%

(2)法国幼儿教育机构承担启蒙教育、社会化、诊断治疗、为小学作准备四个职能。

(3)法国幼儿教育具有灵活性、开放性。教育内容和方法可发挥,对于高山偏远地区,实行送教上门。(4)科学处理学前教育与小学的衔接,避免学前教育小学化。法国根据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把学前儿童和小学儿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学习期”,包括母育学校2、3、4岁的儿童;第二阶段为“基础学习期”,包括母育学校5岁儿童和小学前两年级的儿童;第三阶段为“巩固期”,包括小学最后三个年级的儿童。把儿童按年龄分为三个阶段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儿童重复学习。2.小学教育法国的初等教育除小学教育之外,还涵盖幼儿教育阶段。因此,不能笼统说成初等教育。(1)待遇:免收学费、杂费和书费,家较远者有校车解送,部分学校还提供部分文具。(2)课程:工具性、启蒙性和体育运动,小学教材由政府组织传统的出版社根据全国大纲编写。(3)教学:识别有用的信息,发展自己的思维、表达、创造等方面的能力,尊重每个儿童的个性和发展节奏,注意与学前教育及初中的衔接。(4)阶段:预备、初级、中级。3.中等教育初中:1975年“阿比改革”统一初中,并将初中前两年规定为观察期,对全体学生实施共同的基础教育;后两年为指导期,在实施统一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方向指导。在分流的关键时期,法国中学不通过考试,而是通过由班主任、任课教师、方向指导顾问和学生代表组成的班级委员会,根据学生的学业、能力评估及其学业情况提出对每个学生的指导建议。高中:第一年为义务教育阶段,从第二年开始分科教学。高中毕业会考:必考科目为法语、外语和体育。考试科目多、方式多、要求严,受重视,根据成绩考核学业和授予上大学的资格。4.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的区分小学、初中和高中,都开技术课,不受重视。重学轻术传统很强。职业高中毕业会考文凭与普通高中、技术高中的会考文凭等值,鼓励学生就业。5.高等教育(1)综合大学基础课前两年不分专业;少量的注册费;教学具有灵活性,学分制,转校或专业学分通用。招生采取证书制,持有中学毕业会考证书者可免试入学,提交申请即可,门槛低,淘汰率较高。法国著名大学如:里昂第一大学、格勒诺布尔第一大学、巴黎第一大学等。巴黎大学,按其所属市政区域分为巴黎一大、巴黎二大……巴黎十三大,数字先后并代表某些意义。

巴黎地区13所独立的综合性大学,在专业设置方面各有侧重。如第一、四大学侧重文学、艺术专业;第三大学侧重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第二、九大学侧重经济法律专业;第十一大学侧重自然科学专业等。(2)大学校(高等专业学院)

(法国特色)现有六种类型的大学校,计300多所,专业性强,少而精。有自己的预备班,单独组织考试或者联合组织。大学校入学考试难度很大,起点高、要求严、重应用、讲实效、规模小,是精英教育的典型产物。

六类大学校为:工程师大学校、贸易管理类大学校、军事大学校、行政大学校、师范大学校、政治大学校。

如:巴黎理工学校、巴黎高等师范学校(3)短期高等教育机构——大学技术学院和高级技术员班主要提供与未来在工业和服务行业就职有关的培训课程,学制两年,毕业后,学生可以进入工作市场寻找工作,也可以进入大学继续学习。广受欢迎,入学难度增大,组织严密、重应用、课时多、不实行学分制。

法国大学学制新改革从2004年秋季起法国1/3的地区实行“LMD”(或称358)新学制,至此,法国确立了以3年制本科(学士),5年制硕士和8年制博士学位为主要架构的大学学制,使各级学位的学习年限更接近于国际常规体制,2005年法国完成全部高校学制的统一。6.师范教育法国是最早出现有近代气息师范教育机构的国家。法国师范教育目前实行学士三年基础上再学两年的制度。第一年主要准备资格考试,专业课、教育理论及学校实习。初试合格后参加复试,有笔试、口试和实践。第二年的专业教育以教学法为主,继续开设教育课程,教育实习占4/1到3/1。法国教师进修一律免费,必要时国家还提供差旅费。法国学制的特点:(1)教育结构有明显等级性(2)中央集权制的教育管理体制

德国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东邻波兰、捷克,南接奥地利、瑞士,西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接丹麦,濒临北海和波罗的海,是欧洲邻国最多的国家,被誉为“欧洲走廊”。面积35.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8230万。德国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经济实力居欧洲和世界前列。一、德国学制的传统与变革(一)帝国时期以前16世纪前教会学校为主1523年,马丁•路德号召实行义务教育;1528年不伦瑞克公国颁布强迫教育令;1559年符腾堡、1619年魏玛、1642年萨克森相继出台12岁以下儿童强迫教育令18世纪,率先建立实科中学1763年普鲁士颁布详尽具体的义务教育令,规定了初等学校的入学年龄、学费、教学内容、教师资格和责任等,是德国近代公立初等教育兴起的重要标志。1794年以法令形式从教会手中夺回教育权。(德国最早收回,重视教育的传统)1806年,洪堡改革废除了等级制学校,建立双轨制。(学术教育系统和职业教育系统)1809年创立柏林大学(柏林洪堡大学),促进了德国高教的大发展,洪堡传统延续至今。19世纪末,德国的文盲率不到1%,世界最低。(二)帝国时期(1871—1918)福禄培尔幼儿园发展,义务教育贯彻,职业学校创立、职业学校师资培训工作受重视。在实科派的斗争下《学校法》出台,双轨制得以巩固。

古典文科中学一轨:预备学校

文实中学

大学(3年)高级实科中学(9年)

国民学校高级班(4年)另一轨:基础学校

职业学校(4年)中间学校(6年)(三)魏玛共和国时期(1919—1923)颁布《基础学校法》,废除了贵族化的预备学校,在初等教育阶段建立统一的4年制基础学校。增设了九年制德意志中学,出现“上层文科中学”。规定了8年义务教育和18岁以下职业义务教育,师范教育实行统一的高等教育。此时,德国文盲率已不到1‰。(四)纳粹统治时期(1933—1945)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领导体制,把教育的控制权完全集中在国家手中。对青年进行法西斯教育,把青年训练成战争的工具。

缩短学制,办起乡村生活年,规定14岁以上毕业生全部下乡劳动服役,教育质量大幅度下降

。(五)战后初期(1945——1949)在学校教育中消除法西斯化影响。在西占区,逐步恢复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制度。在东占区,苏联进行了教育改造。(六)复兴时期

1948年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建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次年,苏占区建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它们实行不同的教育制度。

前者的教育制度与现在德国的教育制度具有连续性。

联邦德国在建国初实行教育地方分权政策,各州规定了8.5-9年的普通义务教育和2-3年的职业义务教育。国民学校高级阶段(4年)基础学校中间学校(6年)职业学校

(4年)文科中学(9年)大学1964年通过《汉堡协定》,体现了教育民主化的发展。规定普通义务教育统一为九年;四年制基础学校之后中学的前两年设为促进阶段(定向观察);统一各类中学的名称(主体中学、实科中学、完全中学)。(七)德国统一以前的教育发展

1970年德国教育审议会制定了《教育结构计划》,提出了实行教育机会均等、实现教育民主化、进行以科学为目标的课程改革、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和人道主义的教育环境四个改革目标。这场基础教育的改革运动一直持续到现在。建立综合中学,提倡机会均等,易于转学,试图消除三类学校间的差距。同时在高中通过不同学轨的渗透和课程改革来实现教育的民主化。

1985年,联邦德国政府修改了《高等教育总纲法》,就高等教育的大学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提出了一些新的规定。

90年代以后,随着两德的统一,高等教育政策朝着构建适应欧洲一体化和国际化的高等教育体制的方向发展。

从德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我们看到德国的教育制度具有重大影响,近代西方的先进教育制度大多起源于德国。表现为:1.德国最早实现了国家管理教育。2.最早颁布了强迫义务教育法。3.较早地产生了实科学校。4.有着重视师范教育的优良传统。5.政府重视职业教育,建立双轨学制,曾具有封建等级色彩,不断改革加强学轨间的渗透,以增强民主性。二、德国现行学制(一)教育行政制度德国形成了以“合作式文化联邦制”为特征的教育行政管理体系,一方面学校教育仍由各州自治为主,另一方面联邦可以通过一定的权限和建立一些协调机构参与教育事宜的决策。

1969年中央一级设联邦教育与科学部,州一级设立文化教育部,通常各州下设三级教育行政机构——州、专区、市县。

协调机构包括:各州文化教育部长常务会议科学审议会德国教育审议会、2000年教育咨询委员会联邦与州教育计划委员会(二)学校教育制度1.学前教育文艺复兴之前,德国学前儿童的主要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母亲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1837年“幼儿教育之父”福禄倍尔开办了一所学龄前幼儿教育机构。1840年正式命名为Kindergarten幼儿园德国成为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的发祥地

德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普通幼儿园、学校附设幼儿园、学前班、特殊幼儿园等。普通幼儿园是德国传统的幼教机构形式,也最普及。学校附设幼儿园数目较少,适合于已达6周岁或下半年将达6周岁,但体格与智力均未达到入学标准的儿童。学前班同样与小学相连,但针对的是5岁幼儿。特殊幼儿园是对各种有残障的幼儿提供必要教育的场所。德国幼儿园绝大部分由教会和慈善机构开办,实行半日制的居多,德国的幼儿园教育是收费的。每个联邦州的收费都不一样,但巴登-符滕堡州的海尔布隆从2008年初开始全面免除幼儿园费用。2.初等教育德国初等教育机构为四年制基础学校(1)基础学校的入学当年6月30日前满6岁的儿童都必须入学。儿童入学不需要考试,但必须接受成熟检查,不合格者入学校附设幼儿园接受专业训练。

(2)基础学校课程设置——开设宗教课德国的学校起源于宗教,学校至今仍保留着宗教课。宗教课有天主教的和基督教的,一个学校只有一种,儿童选择哪一种宗教课,由家长的信仰决定。宗教课的内容由教会决定,教师由牧师和神甫担任。宗教课一般都伴随着音乐和歌唱。歌曲主要是唱诗。(3)基础学校的班型与日程每班学生数为20人左右,最多不超过25人。课时一般安排在上午7点半上课,下午不上课,1点放学,学生可以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上午上课6节,每节课45分钟,课间休息5分钟,中间有一次15~20分钟的大休息,学生在这时可以加餐。(4)基础学校的评价与考核采用六级评分制,即1分为最优、4分为及格、5分为不及格、6分为最差。低年级学生的评定用各科的评语代替记分。学生平时没有考试,也没有期中期末考试,更没有统考。每学期做几次课堂作业,闭卷形式,相当于课堂测验。(5)强调师生间建立亲密关系要求一位教师同时担任一个班级多门课程的教学,以便与学生亲近、熟悉、密切交往。课堂氛围轻松,学生上课时没有拘束,可以自由离位走动,也可吃东西。1~2年级学生更为自由,每堂课只有30分钟的讲课内容,剩下时间自由读书、写字,或到玩具角、劳作角和休息角去活动。3.中等教育——分流(1)定向阶段5—6年级形式基本有两种:一种隶属于各类中学,一种独立于各类中学之外。可通过教师建议或考试决定升学去向。定向阶段教育内容力求一视同仁,起到推迟分轨的作用。(2)主体中学由国民学校高级阶段发展而来学制:通常5-9年级,部分州5-10年级毕业去向:一般入职业学校课程设置改革,难度提升,增设劳动学课程讲授劳动及劳动界的知识和情况,包括企业实践主体中学地位下降,成残剩学校。近年来,许多主体中学学生努力争取获得实科学校毕业资格。(3)实科中学1708年创立,含5-10年级。重实践,培养中等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章程设置比较接近完全中学,课程强调科学化从60年代末开始,实行选修分组教学出路:完全中学或双重职业教育系统(4)完全中学(文理中学)即传统的文科中学,含5-13年级,得毕业证书即可升入大学,是最优越的中学类型。强调严格的学术教育,教育质量较高,尤其突出外语教学,每个完全中学毕业生至少掌握两门外语。1972年以后,12、13年级实行学程制,即每个学生每个学期开始根据学校开设的学程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爱好和自己能力的学程编制个人独特的课程表,并进行学习。

改革后的完全中学高级阶段课程改变了原来的那种百科全书式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选修机会,使他们能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倾向来选择学习重点。(5)综合中学综合中学是德国教育改革的产物。从组织结构上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叫做一体化综合中学,一种叫做合作式综合中学。规模大,管理难,吸引力小思考:在德国有“10岁定终身”的说法,为什么?这反映出什么问题?4.师范教育培养机构:大学和综合高等学校培养形式:按学校类型培养师资、按阶段进培养师资实行两个阶段训练制度:高等学校学习阶段(6-9学期)——第一次国家考试(见习生)见习阶段(两年)——第二次国家考试(教师资格)受聘即终身享有教师待遇,不犯法终身不会失业

5.职业技术教育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国家。

1182年德国制定的第一部徒工培训规章《科隆地区车旋工培训规章》1919年,魏玛宪法规定18岁以下青年接受职业义务教育。(1)职业学校学制:一般3年招生对象:初级中学毕业生(主体中学毕业生占多数)不考试,通过文化考核与实践获得毕业资格出路:就业或进入专科学校。实行双重训练制(也叫“双元制”),每周上课1-2天,3-4天在企业实践。在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中,企业培训起着主导的作用,职业学校只起着配合和服务的作用。在德国大企业里,一般都设有教学车间和培训办公室。如果是小企业,受训者可直接在生产车间培训。企业必须拥有适当的具有专业及教学知识、符合国家要求的培训员,他们能够完成传授国家培训条例所规定的培训内容,培训员也必须通过资格考试取得培训资格。(2)职业专科学校全时制职业学校,招生对象与职业学校相同,多为主体中学毕业生。学制:全日制1-4年,也叫全日制职业学校。职业方向分类:工业—技术、商业—管理、家政—社会服务、外语、音乐等。出路:可升专科高中和就业。(3)职业补习学校定位:具有进修性质,为受过一定职业教育或已完成职业义务教育的青年开设。补习学校设有各种专业方向,如工业和技术、商业、家政和护理等。他提供较多的普通教育,为学生升读高等学校开辟了“第二条教育途径”。毕业生可以获得实科中学毕业的同等资格,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升读专科高中等。(4)专科高中学制:两年招收对象:职业专科学校毕业生、实科中学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出路:就业或高等专科学校。(5)专科学校招收对象:受过一定职业训练或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正式员工。出路:通过国家考试后任幼儿园教养员、企业管理员、技术员等中级管理人员。职业基础教育年制度德国规定为已完成9、10年义务教育的青年提供1年的全日制职业基本训练。强调基础理论教育,通常由全时制职业学校或通过企业训练与职业学校训练相结合的双重训练制形式来完成。为进一步选择和接受各种职业教育做好准备。6.高等教育分类:学术性高等学校和非学术性高等学校。招收对象:大学招收完全中学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高等专科学校招收专科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个别学校有特殊要求)

教学与管理:(1)大学保持洪堡传统:强调教学科研并重、学术自由。(2)教师自由教,学生自由学,德国教授的教学主要是自己的科研体会,积极引导学生搞科研。教学多用“习明纳(Seminar,小组研究讨论)”形式。(3)实行“宽进严出”的制度,学生只要有相应的毕业资格证书即可入学。学什么、怎样学、在哪里学、何时毕业等均由学生自己决定。毕业把关较严,加上就业形势严峻,很多毕业生延期毕业,最多允许8-10年。(4)德国大学的课程分为两个阶段基础阶段:通常分为4个学期,主要学习基础课程。结束时参加前期文凭考试。专业阶段:因专业而异,一般为4—8个学期,学习专业课程,做毕业设计或撰写毕业论文。大学毕业后,获硕士学位,成绩优异者,经教授(博士导师)同意,可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德国著名大学:慕尼黑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海德堡大学、弗莱堡大学、波恩大学、柏林洪堡大学目前德国共有高校365所,其中95%为国立院校。从办学类型看,研究型大学有100所、应用科技大学162所、教育学院6所、神学院16所、艺术学院52所、行政管理学院29所。德国学制的特点1.教育联邦主义。州政府在教育管理、经费、计划等方面有充分的自治权。2.办教育的效率较高。合理的学校教育结构和定向教育。3.出色的职业教育制度。以法律形式保证实施;重视双重训练制;严格训练,注重实践。

日本

日本位于西太平洋,靠近亚洲大陆东方,是由许多岛屿组成的群岛国。主要岛屿有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俗称日本列岛。全国面积约合37.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2亿。一、日本学制的传统与变革(一)东方文化教育圈时期

7世纪派遣唐使,仿唐朝模式办教育。

8世纪初建立全国性教育体制。

16世纪出现教会学校

17世纪—明治维新(1868年)之前主要是各“藩”开设藩校、汉学塾和寺子屋,习儒学。(二)西方文化教育圈时期明治维新初期的教育改革二战后初期的教育改革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教育改革

(三)现代教育制度的开端时期

1.《学制》与法国式教育

1872年《学制》日本现代教育开端的标志

《学制》也是日本第一部近代教育立法

《学制》的内容:(1)在体制上主要效仿法国的中央集权教育体制和学区制。(2)在思想上吸收了西方的教育理念,提出:机会均等;学习实用科学;人民负担经费。(3)强制普及初等教育。《学制》遭抵制废除的原因:当时日本经济落后,教育的发展远远超出了经济的承受能力,过于激进。在教学制度和教学内容上,全部照搬西洋,大多数国民无法接受。

1872年东京大学成立,它是日本创办的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亚洲创办最早的大学之一,公认为日本最高学府。2.《教育令》与美国式教育

以美国的自由、分权为样板,要求将教育权最大限度下放到地方,废除中央集权和学区制。放宽的教育政策使政府的教育受到了轻视,导致教育发展的停顿和入学率的下降。

1880年《改正教育令》,加强中央集权。(四)现代教育的确立与发展时期

1.《学校令》

1886年颁布的《学校令》是《帝国大学令》、《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师范学校令》、《学位令》的统称。《学校令》建立起了一个以小学为基础的完整的教育系统,直系是高等小学,到普通中学,再到高等中学,最后到帝国大学;旁系则是高等小学到普通师范学校,再进入高等师范学校。《学校令》吸收了普鲁士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善良臣民”的道德教育。日本教育史上著名的森有礼改革森有礼(1847—1889),曾留学英国伦敦大学,1885年在伊藤博文内阁任文部大臣,致力日本教育改革。1886年颁布《学校令》,确立日本学制的基础,建立督学官制度,重视师范教育,宣传国家主义思想,主张培养学生的尚武精神和忠君爱国的封建道德,使日本教育发生了深刻变革。2.《教育敕语》1890年颁布的《教育敕语》使加强政治对教育的统治与儒教的伦理精神相结合,标志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最终形成,对战前的日本教育产生极大影响。19世纪80年代发展中心转移到中等教育,20世纪加强高等教育;教育为政治、经济服务,体现出教育的工具性。

1908年小学普及率达97.8%,中等教育、实业教育、高等教育等也都有较大发展。

20世纪30年代后实行军国主义教育政策,1939年颁布《青年学校令》、1941年颁布《国民学校令》。战前教育的基本特征1.学西方,从西洋化到日本化。2.控教育,国家主义盛行。3.重基础,形成完善教育体系。(五)当代日本教育的变革1.经济恢复时期——着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国家的真正财富是由全体国民的教育程度决定的”

。要使日本复兴,除教育以外别无它途,我们由于战争而使国家荒芜,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留给子孙后代,可是至少希望他们受到卓越的教育。”

——日本某教育家1946年美国教育使节团的教改报告(改革基础)1946年新宪法规定教育权为法定权利1947年《基本教育法》、《学校教育法》标志日本历史上第二次教育改革的开始,教育步入民主化、法制化轨道。

2.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对中等和高等教育的改革把教育计划纳入经济计划,通过预测经济增长时期内所需人才的数量和规格,为教育提出发展方向和明确任务,继而进行教育改革。(1)加强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工业高中大量增招学生,开设多样学科。(2)改革高等教育结构,开办短期大学;增设大学,扩招增系;重视理工教育,加速培养科技人才。3.经济调整时期—对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再次改革低迷期强调“科技立国”,把独创的科学技术视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关键所在。(1)改革高中职业教育,突出基础知识的教育,课程设置综合化。(2)实行高等教育结构的灵活性、多样性,出现继续教育的专修学校

;课程内容综合化。

综合化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懂得整个工业生产的科学基础,而且其中每一个人从头到尾地实际经历过整整一系列生产部门”。4.经济向国际化发展时期——强调教育的国际化

80年代掀起第三次教改浪潮,教育改革作为施教的三大政策之一受到空前重视。

临教审报告提出面向21世纪的三项教育目标

90年代教改围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展开。

2001年“教育新生计划”,又称彩虹计划。旨在促进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复兴,学校变好,教育变样。新生计划以实现“日本的复兴”为目标,以终身教育、学校评价、教师教育、高等教育、教育理念等七个方面作为其战略重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