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化期中】亳州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质量监测化学试卷_第1页
【9化期中】亳州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质量监测化学试卷_第2页
【9化期中】亳州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质量监测化学试卷_第3页
【9化期中】亳州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质量监测化学试卷_第4页
【9化期中】亳州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质量监测化学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第二次质量检测化学试题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符合题意)1.《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其中下列记载中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B.凡金箔,每金七厘造方寸金一千片C.水锡…其质黑色…愈经淘取D.宜捣蒜少许,投入水缸中,以使水沉淀净化2.加快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建设美丽安徽。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实验后废水处理后再排放,防止水体污染B.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减少汽车尾气排放C.禁止焚烧农作物秸秆,减少排放空气污染物D.积极植树造林、种草,吸收等有毒气体3.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A.取氯化钠固体 B.称量氯化钠的质量C.用量筒量取47mL水 D.溶解4.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表彰在“计算蛋白质设计”和“蛋白质结构预测”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三位科学家,他们让从氨基酸序列预测蛋白质结构成为现实。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分子不在运动B.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分子种类改变C.蛋白质属于有机大分子,肉眼可见D.蛋白质分子中,原子之间没有间隔5.“结构决定性质”是化学的核心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结构示意图为的粒子一定是原子B.的核外电子数为18,则其核电荷数是16C.同种元素原子与离子的化学性质是不同的D.钠原子的质量比钠离子大得多6.铁元素是构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元素,下图为铁元素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铁原子核内质子数为26B.“2Fe”可表示两个铁原子C.铁属于金属元素D.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5.85g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氨分解制氢是制氢的一种技术路线,即通过氨分解催化剂将氨分解为氮气和氢气(其微观示意图如图),经过氢气提纯后满足相关用能需求。氨是一种高效储氢介质,相对于氢气具有储运容易、储运成本低等优势,且氨分解制氢过程不排放二氧化碳。7.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A.反应过程中元素种类不变 B.催化剂在反应前后的化学性质不变C.该反应生成物属于混合物 D.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8.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氨分解制氢成本低,且不排放二氧化碳B.当前,氢气运输能力低、成本高限制的氢能产业发展C.氮气占空气体积分数78%,不能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D.该技术可能使加氢像加油一样快捷、方便9.某小组使用数据采集器探究“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铁丝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B.瓶中放少量水,用于吸收有毒物质C.开始采集数据时,瓶内是纯净的氧气D.铁丝停止燃烧时,瓶内氧气未耗尽10.科学思维是化学核心素养重要组成部分,下列示例说法错误的是A.比较:氦和氖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2和8,二者化学性质不同B.分类:熔点、密度是物理性质,可燃性、稳定性是化学性质C.分析:稀有气体用于霓虹灯,因为通电时稀有气体发出不同颜色的光D.推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所以氧分子是由氧原子构成的11.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模型建构正确的是A.原子的构成 B.空气组成C.地壳元素含量 D.纯净物微观模型12.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过程中,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的是A. B. C. 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8分)13.物质都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某兴趣小组探究微观粒子的性质,请你一起参与。【实验一】如图1所示,烧杯A中装有20mL蒸馏水,并滴入了几滴酚酞溶液,烧杯B中装有10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将A、B罩起来。一段时间后,A烧杯中的液体由无色变为红色。关于酚酞变红的原因,小组同学取酚酞溶液浸泡后晾干的无色干燥纸条,用图2实验进行验证。(1)实验小组的同学认为不用做甲实验,理由是________。(2)实验观察到乙中________,丙中纸条变红色,证明使酚酞变红的是氨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氨水。【实验二】某同学按图3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待传感器开始工作后,打开中间的弹簧夹,使烧瓶两端联通,记录数据变化如图4所示。请回答:(3)实验观察到装有氧气的烧瓶中________,说明二氧化碳分子在不断运动。(4)查阅资料可知二氧化碳分子质量大于氧气分子质量,由图4可得出:分子质量与分子的运动速率成________(填“正比”或“反比”)。(5)若将两烧瓶同时放入40℃热水中,发现相同时间内气体浓度比常温时变化更大,说明分子运动速率还与________有关。【实验三】(6)将装有少量酒精的塑料袋排净空气后密封,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到塑料袋膨胀(如图5),其原因是________(从微观角度解释)。14.在实验室里利用如图实验装置制取有关气体。(1)写出图中仪器的名称:①______。(2)装置A可用于制取氧气,用该装置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实验中观察到水槽中的水变成了紫红色,装置A应进行的改进是______。(3)如图装置F,用氮气和氧气混制一瓶氧气体积分数为40%的“富氧空气”。应从装置中的______(选“e”或“f”)口通入氮气排出180mL水,再通入氧气排出______mL水。(集气瓶容积为500mL,集气瓶中水可以不全部排出)。15.家用桶装纯净水的生产流程如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活性炭过滤器能过滤去水的不溶性杂质,还对水中的异味和色素有______作用。(2)硬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它们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于水中,镁离子的符号是______。(3)反渗透膜上有众多的孔,这些孔的大小与水分子的大小相当,细菌、病毒、大部分有机污染物和水合离子均比水分子大得多。反渗透膜对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去除率可以高达99.7%。原水箱中水的密度______(选填“>”、“=”、“<”)纯水箱中水的密度。RO反渗透除了除去杂质,实质上还具有______作用。而对日益短缺的淡水资源,RO反渗透技术还可用于______。16.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Ⅰ、利用图1装置研究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反应,所得结果如图2所示。据图回答:(1)写出图1中反应文字表达式______。(2)图2中,a点对应的操作是______。(3)图2中,通过对比c点和e点能验证反应速率与过氧化氢溶液浓度的关系是_______;得出该结论还可以通过对比______(填字母序号)。A.b点和d点B.b点和e点C.d点和e点Ⅱ、小明上网查阅资料,许多物质都可以做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如马铃薯。于是他和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找来马铃薯,制成粉末并进行以下实验探究。【实验探究】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分别量取5mL5%过氧化氢溶液放入A、B两支试管中,向A试管中加入ag马铃薯粉末,向B试管中加入ag二氧化锰粉末,观察现象。两试管中均产生气泡,且B比A中产生气泡更平稳、更多。【实验结论】(4)通过实验探究的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是________。【实验拓展】(5)已知马铃薯中的过氧化氢酶能改变过氧化氢分解的速度。分别量取5mL5%过氧化氢溶液放入C、D两支试管中,向C试管中加入ag新鲜马铃薯粉末。向D试管中加入ag煮熟马铃薯粉末,观察现象如下表:C试管中现象有大量气泡产生D试管中现象无气泡产生通过上述实验现象可知煮熟马铃薯粉末不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你认为其原因是________。【实践反思】(6)温度升高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会加快,某同学取足量2%的过氧化氢溶液进行加热,如图所示,可实验中带火星的木条往往难以复燃,请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写两条)17.某化学小组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如何选择“除氧剂”进行探究。图1为实验装置,图2为利用传感器绘制的集气瓶内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注:铜丝与铜质燃烧匙相连)(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表达式为______;加热铜丝点燃红磷时,观察到红磷燃烧产生大量______。(2)若选择红磷做“除氧剂”,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集气瓶内的容积为220mL,实验前在集气瓶中预先放入了20mL的水,结合图2分析理论上量筒内的水减少的体积约为______mL。(3)相对于图1装置进行实验,教材实验中选择红磷做“除氧剂”,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达到,你认为其原因是________。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答案】A【解析】【详解】A、“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是指碳酸钙高温分解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气体,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B、“凡金箔,每金七厘造方寸金一千片”,只是物质形状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C、“水锡…其质黑色…愈经淘取”,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D、“宜捣蒜少许,投入水缸中,以使水沉淀净化”,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A。2.【答案】D【解析】【详解】A、实验后产生的废水中可能含有各种化学物质,如果直接排放到环境中,会对水体造成污染,因此实验后废水处理后再排放是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措施,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传统燃油汽车排放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空气污染物,会对空气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而新能源汽车尾气排放较少或几乎没有,因此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是改善空气质量的有效手段,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焚烧农作物秸秆会产生大量的烟尘和有害气体,会对空气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禁止焚烧农作物秸秆是减少空气污染的重要措施,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植树造林、种草确实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有助于减缓温室效应,但二氧化碳并不是有毒气体,它只是一种温室气体,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3.【答案】C【解析】【详解】A、取用固体药品时,瓶塞应倒放,故错误;B、使用托盘天平时,应“左物右码”,故错误;C、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悬在仪器上方滴加,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时,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最低处水平,故正确;D、进行溶解操作时,应用玻璃棒搅拌,以加速氯化钠的溶解速率,不能用温度计,故错误。故选C。4.【答案】B【解析】【详解】A、氨基酸合成蛋白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因此说明了化学变化中分子再分,种类发生变化,不能用分子运动解释,故说法错误;B、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分子种类一定改变,故说法正确;C、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我们不可能用肉眼直接看到,故说法错误;D、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一定的间隔,故说法错误。故选B。5.【答案】C【解析】【详解】A、结构示意图为的粒子中,质子数x不一定等于10,则不一定是氖原子,也可能是一种阳离子或阴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B、M2+是一种阳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核电荷数是12时,则其核外电子数应为12-2=10,故选项说法错误;C、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同种元素的原子与离子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不相同,故选项说法正确;D、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钠离子,电子的质量很小,钠原子的质量与钠离子质量几乎相等,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6.【答案】D【解析】【详解】A.由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故铁原子的原子序数为26,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故1个铁原子核中有26个质子,故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Fe可以表示为一个铁原子,因此,“2Fe”可表示两个铁原子,故选项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铁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5.85,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7.【答案】C【解析】【详解】A.根据质量守恒宏观实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元素质量不变可知,反应过程中元素种类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没有改变,故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由题干可知,氨气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氢气和氮气,氢气(H2)和氮气(N2)都属于纯净物,故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D.由题干可知,氨气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氢气和氮气,氢气(H2)和氮气(N2),符合分解反应“一变多”的特征,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8.【答案】C【解析】【详解】A.由题干可知,氨是一种高效储氢介质,相对于氢气具有储运容易、储运成本低等优势,且氨分解制氢过程不排放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当前,氢气运输能力低、成本高限制的氢能产业发展,故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氮气占空气体积分数78%,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但高温下容易与一些物质发生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D.氨分解制氢是制氢的一种技术路线,该技术可能使加氢像加油一样快捷、方便,故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9.【答案】D【解析】【详解】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瓶中放少量水的目的是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C、由图可知,一开始集气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80%,说明开始采集数据时,瓶内不是纯净的氧气,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D、由图可知,集气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降低至接近20%时不再变化,说明此时铁丝停止燃烧,瓶内氧气未耗尽,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10.【答案】A【解析】【详解】A、氦原子电子层数为1,电子数为2,氖原子电子层数为2,最外层电子数为8,均属于相对稳定结构,因此二者的化学性质相似,说法错误,符合题意;B、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熔点、密度是物理性质,可燃性、稳定性是化学性质,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稀有气体用于霓虹灯,是因为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氧分子是由氧原子构成的,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11.【答案】A【解析】【详解】A.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而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有些原子的原子核中没有中子,例如氢原子的原子核中没有中子,故选项模型建构正确,符合题意;B.按体积分数计算,空气由78%N2和21%O2还有1%其它成分组成,故选项模型描述与事实相符,不符合题意;C.地壳中元素含量由多到少前五种元素是:氧、硅、铝、铁、钙,故选项模型描述与事实相符,不符合题意;D.纯净物是由一种微粒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微粒构成的物质,选项中物质由三种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故选项模型描述与事实相符,不符合题意;故选A。12.【答案】C【解析】【详解】A、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氧气是气体,所以试管内剩余固体的质量会逐渐减少,直到高锰酸钾完全分解不再变化,由于生成的锰酸钾、二氧化锰都是固体,所以试管内剩余固体质量不会为零,故该图像不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B、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所以生成氧气的质量会从零开始逐渐增加,直到高锰酸钾完全分解不再变化,故该图像不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C、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所以试管内二氧化锰的质量会从零开始逐渐增加,直到高锰酸钾完全分解不再变化,故该图像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符合题意;D、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所以试管内高锰酸钾的质量会逐渐减少,直到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其质量变为零,故该图像不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故选:C。二、非选择题13.【答案】(1)酚酞溶液中含有水,但酚酞溶液为无色(2)无明显现象(3)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大(4)反比(5)温度(6)酒精受热,分子间隔变大【解析】【小问1详解】酚酞溶液中含有水,但酚酞溶液为无色,说明水不能使酚酞变红,因此不用做甲实验,故填:酚酞溶液中含有水,但酚酞溶液为无色;【小问2详解】实验结论是使酚酞变红的是氨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氨水,乙中干燥的纸条不含水,氨气不能使干燥的纸条变色,因此乙中无明显现象。故填:无明显现象;小问3详解】根据图3,氧气浓度传感器安装在装有二氧化碳的烧瓶中,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安装在装有氧气的烧瓶中。根据图4,实验观察到装有氧气的烧瓶中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大,说明二氧化碳分子在不断运动,从装有二氧化碳的烧瓶中运动到装有氧气的烧瓶中。故填: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大;【小问4详解】二氧化碳分子质量大于氧气分子质量,根据图4,氧气浓度上升速率大于二氧化碳浓度上升速率,说明氧气运动速率比二氧化碳快,因此分子质量与分子的运动速率成反比。故填:反比;【小问5详解】若将两烧瓶同时放入40℃热水中,发现相同时间内气体浓度比常温时变化更大,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所以分子的运动速率还与温度有关。故填:温度;【小问6详解】温度越高,微粒之间的间隔越大。将装有少量酒精的塑料袋排净空气后密封,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到塑料袋膨胀其原因是酒精受热,分子间隔变大。故填:酒精受热,分子间隔变大。【点睛】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等相关知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4.【答案】(1)酒精灯(2)①.②.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3)①.f②.120【解析】【小问1详解】据图可知,仪器①的名称是酒精灯;【小问2详解】制取过程中发现水槽中的水变成了紫红色,可能的原因没有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导致加热时高锰酸钾颗粒进入导气管,进一步导致水槽中的水变成紫红色;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小问3详解】氧气、氮气均不易溶于水,密度均小于水,因此收集气体时,气体应从短导管进入,即从装置中的f口通入氮气排出180mL水;氮气和氧气混制一瓶氧气体积分数为40%的“富氧空气”,氮气与氧气的体积之比为:60%:40%=3:2,则通入氮气排出180mL水,还需要通入氧气排出120mL水。15.【答案】(1)吸附(2)Mg2+(3)①.>②.消毒杀菌③.海水淡化【解析】【小问1详解】活性炭过滤器能过滤去水的不溶性杂质,由于活性炭疏松多孔的结构,因此,活性炭还对水中的异味和色素有吸附作用,故填写:吸附。【小问2详解】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镁离子的符号是:Mg2+,故填写:Mg2+。【小问3详解】由题干可知,反渗透膜对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去除率可以高达99.7%,则原水箱中水更纯净,密度更大,故填写:>;由题干可知,反渗透膜上有众多的孔,这些孔的大小与水分子的大小相当,细菌、病毒、大部分有机污染物和水合离子均比水分子大得多,反渗透膜可以起到分离细菌病毒的效果,故填写:消毒杀菌;而对日益短缺的淡水资源,RO反渗透技术还可用于海水淡化,故填写:海水淡化。16.【答案】(1)(2)推动注射器活塞,将过氧化氢溶液注入锥形瓶内(3)①.在其他条件相同时,过氧化氢溶液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②.AB(4)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二氧化锰比马铃薯粉末的催化效果好(5)煮熟的马铃薯中过氧化氢酶已消失(6)①.氧气中混有较多的水蒸气②.过氧化氢溶液浓度过低,分解生成的氧气较少【解析】【小问1详解】图1中发生的反应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小问2详解】由图2可知,a点时氧气浓度开始增加,说明此时有氧气生成,则a点对应的操作是推动注射器活塞,将过氧化氢溶液注入锥形瓶内;【小问3详解】由图2可知,c点和e点是在不同过氧化氢溶液浓度下,相同时间内的氧气浓度,其中c点过氧化氢溶液浓度大,得到的氧气浓度大,则对比c点和e点能验证反应速率与过氧化氢溶液浓度的关系是:在其他条件相同时,过氧化氢溶液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A、由图2可知,b点和d点是在不同过氧化氢溶液浓度下,相同时间内的氧气浓度,其中b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