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西省多所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王阳明以“读书学圣贤”为人生“第一等事”,强调读书的目的是成为圣贤,成就道德意义上的理想人格。他将读书之境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记得”,二是“晓得”,三是“明得”。他主张读书不是为了“记得”,也不仅仅是“晓得”,最重要的是通过读书来“明得自家本体”。“记得”是指以记诵辞章为目的的读书。时人为了参加科举考试,总是熟读经史并反复背诵,在考试中熟练地引经据典,以此显示自己在读书上所花的工夫。有人天赋异禀,读书能够过目不忘,成为“行走的书柜”,但更多的人需通过寒窗苦读、反复记诵,才能亲近经典。王阳明弟子中就有人苦于读书“不记得”,向他请教记诵之法。向王阳明请教记诵之法,大概是问错了对象,因为他从根本上就反对记诵式读书。在王阳明看来,儒家的圣学之所以逐渐式微,正是因为训诂之学、记诵之学、词章之学大行于世,引得天下读书人尽入“百戏之场”,以读书作文来粉饰自我、取悦当世,导致儒门正学被人淡忘,更导致世风日下。人们以为记诵经典、训诂经典乃至引经据典就是“尊经”“通经”,实际上这是对经典的割裂毁弃。经典中所记载的万事万理,是人之良知的文字化,如果不能够与自家良知相印证,纵记得千言万语,也不能于自己德性证成增添分毫。“晓得”是指以理解经典文义为目的的读书。与“记得”相比较,“晓得”是更高的读书之境。“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读书明义意味着理解经典文字背后的蕴涵,由此来理解圣贤著书立说的本意所在。换言之,通晓文义是探求本意的前提。王阳明对学生讲“四书”“五经”常常作出新解,即是希望学生晓得文辞背后的意涵所指,即真正领会经典的意义。在讨论“经史关系”时,王阳明说:“‘五经’亦只是史,史以𠵘善恶、示训诫……圣人作经,固无非是此意,然又不必泥着文句。”明白了“五经”的“明善恶、示训诫”之意,也就是“晓得”“五经”的苦心孤诣处。王阳明曾对“五经”本义做了概括式的陈述,认为“五经”的本义在于展现人之本心。“晓得”不是拘泥于文句,更不是记诵文句,而是要读懂著述者所阐发的根本道理。“明得”是指与自己本心互相发明、明确心之本体并能落实于事的读书体验。在王阳明看来,读书不是为了记诵,领会和理解也只是读书的“第二义”。那么读书的“第一义”是什么呢?他认为,读书实际上是内在良知与经典文献相互印证的过程,读书是为了帮助人明白自家的良知本体,因此证明良知本体之所在并着实按照良知行事才是读书的第一义。王阳明认为,读书是以外在的文字来激发良知的觉醒,“读书以开其知觉”。良知一觉,才是真正“明得”。就读书一事而言,“明得”指向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意识到良知,在良知上用功能够彻底“晓得”经典之义,融会经典之义,讲求与自我意识的相互验证;另一方面则是致良知,真正超越经典文本的文义而将道德工夫用到实处,其目的是解决人生的困惑与问题。读书的“明得”之境,在于通过“读书”来激发良知的自觉,进而以经典文献验证良知之觉,并在处理伦常事务中落实良知之觉,这就是真正的“明得”,也才是“知行合一”。进而言之,在读书的过程中,“记得”“晓得”都服从于“明得”;一旦“明得”,则“记得”“晓得”无须刻意计较。王阳明将道德自觉与道德践履置于文字记诵、文义理解之先,这对人们在读书活动中超越文本局限,从而挺立自我意识并以解决实在问题为指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摘编自朱承《记得、晓得与明得:王阳明论读书三境》)材料二:朱熹认为,读书做学问即“致知力行”。他说:“未知未能而求知求能之谓学,已知已能而行之不已之谓习。”这一解释比孔子的“学而时习之”更接近于“学习”的本义。在朱熹看来,学习既包括“求知求能”,也包括“力行”。他认为:“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然欲行而未明于理,则所践履者,又未知其果何事也。”在读书做学问的具体方法上,朱熹提出读书须立志自主。朱熹认为,“人之为事,必先立志以为本;志不立,则不能为事”。朱熹所说的“立志”,就是要树立做尧舜或圣贤的目标。他说:“学者大要立志。所谓志者,不是将意气去盖他人,只是直截要学尧舜。”朱熹认为立志对于读书来说意义重大,“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著力处”。朱熹重视读书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认为读书是自己的事情,别人不能包办代替:“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干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这种对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倡导,符合教学规律,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朱熹倡导读书要虚心。他说:“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近见学者,多是卒然穿凿,便为定论;或即信所传闻,不复稽考,所以日诵圣贤之书,而不识圣贤之意,其所诵说,只是据自家见识杜撰成耳,如此岂复有长进?”朱熹所说的“虚心”,有“不先立论”和“专心致志”两层意思。“不先立论”指不预设立场,认真体会书中原意。“专心致志”指不被杂念干扰,一心一意读书。他说:“阳气发处,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摘编自马有《朱熹论读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得”之说体现了王阳明对读书之境界的认识,“记得”“晓得”“明得”是由低到高的三种不同读书境界。B.王阳明认为,读书人不读儒家经典,而把粉饰自我、取悦当世作为读书作文的目的,这是儒学渐渐衰落的原因。C.就“学习”的本义而言,把“学”解释为“求知求能”,把“习”解释为“行之不已”,比孔子的“学而时习之”更恰切。D.朱熹认为,“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别人不能越俎代庖。这个观点对今人读书治学也有重要的意义。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读书若苦于“不记得”,那么王阳明不是合适的请教对象;若苦于不能“明得自家本体”,那么王阳明是合适的请教对象。B.王阳明对学生讲“四书”“五经”时常常作出新解,他希望学生能真正领会经典的意义,而不只是拘泥于文句。C.材料一中“行走的书柜”所使用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这种用法和材料二中“虚心”所用引号的用法相同。D.材料一、材料二都引用了相关文献资料,这和文章的写作内容有关,同时也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3.下列选项,符合王阳明所论述的“晓得”境界的一项是()A.大凡看书,要看了又看,逐段、逐句、逐字理会,仍参诸解、传,说教通透,领悟圣贤之微言大义,方得。B.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C.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件,发明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己做出来的一般。D.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都无所疑,方始是学。4.司马迁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请结合司马迁的这句话,谈谈你对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理解。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关于读书问题的论述,其观点有何相同之处?请概括说明。【答案】1.B2.C3.A4.①经典中所记载的事理是圣贤良知的体现,《诗》三百篇也是如此,它是圣贤内心忧愤的文字化表达。②阅读《诗》等经典时应把经典所体现的圣贤良知和自身相比照,加以反思审察,以此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5.①都强调读书的目的是成为圣贤。②都强调读书与实践相结合,倡导“知行合一”。③都强调领悟圣贤著书立说的本意,真正领会经典的意义。【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B.“读书人不读儒家经典⋯⋯这是儒学渐渐衰落的原因”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儒家的圣学之所以逐渐式微,正是因为训诂之学、记诵之学、词章之学大行于世”可知,儒学渐渐衰落的原因是“训诂之学、记诵之学、词章之学大行于世”。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理的能力。C.“用法相同”错误。两处引号的用法不同,“行走的书柜”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虚心”的引号表示引用。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王阳明所论述的“晓得”境界是指读书能够理解经典文义,读懂书中所阐发的根本道理。A.强调读书要理解文义,懂得书中道理,符合“晓得”境界;B.强调读书须静心等;C.强调读书要熟读;D.强调读书贵有疑。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意思是《诗经》三百零五篇,大多是古代的圣贤之人为抒发胸中的愤懑之情而创作的,“经典中所记载的万事万理,是人之良知的文字化”强调经典中所记载的事理是圣贤良知的体现。无论是“良知”,还是“愤懑”,二者都是人内在情感认识的体现。“如果不能够与自家良知相印证,纵记得千言万语,也不能于自己德性证成增添分毫”强调应把经典所体现的圣贤良知和自身相比照,读者应反思自己,提升自己的“德性”修养,即阅读《诗》三百篇时,要能够将文中的思想情感与自己“良知相印证”,增添自己的“德性”。【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材料一开头提出王阳明的观点“读书的目的是成为圣贤,成就道德意义上的理想人格”;材料二第二段“朱熹所说的‘立志’,就是要树立做尧舜或圣贤的目标”,可知,二则材料都强调读书的目的是成为圣贤。根据材料一第四段“读书是为了帮助人明白自家的良知本体,因此证明良知本体之所在并着实按照良知行事才是读书的第一义”,材料二第一段“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可知,二者都强调读书要与实践相结合,倡导“知行合一”。根据材料一第三段“王阳明对学生讲‘四书’‘五经’常常作出新解,即是希望学生晓得文辞背后的意涵所指,即真正领会经典的意义”,材料二第二段“‘不先立论’指不预设立场,认真体会书中原意”可知,都强调领悟圣贤著书立说的本意,真正领会经典的意义。(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曲难忘李国文羊角垴,这个太行山深处的小村寨,这个水比油贵的小山村,我是永远不会,也不能忘记的。在这以前,我曾有过江南一带水乡生活的体验,虽不多,但那万顷芦花、半池莲菱、风车“咿呀”、白帆点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烟雨迷蒙,水天一色,那绝对是一个水的世界。我完全想不到,世上竟有如此严重缺水的山区,一年所降的雨雪便是这一年的全部水源。我很惊讶山民坚忍的毅力,祖祖辈辈厮守在这偏僻穷苦的山窝窝里,凭一点积攒起来的水,樽节使用,毫无怨天尤人的愤慨。羊角垴,户不过十,人不满百,若不是一个叫“盆爷”的老汉放几条羊,躺在青石板上唱他的梆子腔,或许我还找不到这个藏在山缝里的小村寨呢!翻一山又一山,山山不断;过一岭又一岭,岭岭相连……当你走了许多越走越陡的山路,腰酸腿疼,累得要命的时候;当你汗流浃背,舌干口燥,被阳光晒得头晕眼花,渴望有一口水喝的时候;当你受到太多的伤害,周围人报以白眼,而感到真正孤独的时候……听到这高亢的苍凉的还有些沙哑的歌声,你立刻意识到,那将是一口泉,一碗酽酽的大叶茶。于是,无论多累多渴,也会迎着那韵味十足的梆子腔,寻找过去。或许是人烟稀少、交通阻绝的缘故,或许是羊角垴民风淳厚的缘故,只要进了村口,在那块歇脚石上坐下来,你便成了全村人的亲戚了。这种温馨的感情,即使在三十多年以后的今天,回想起来,仍觉得热呼呼的。羊角垴对一个外乡人,并不因为我落魄潦倒,而减弱一点点待客的热情。我始终记得,盆爷让他老伴把那珍藏的芝麻,扔进烧热的锅里,炒熟,碾压出油。然后倒下南瓜、白薯,再加上玉米面,煮出一锅香甜酥糯的糊糊。而且毫不吝啬地东家一碗、西家一碗地端着分送出去。我是盆爷家的客,但全村人和我一起享用了这顿美餐。那时,我落在了一个极不愉快的处境里①,如今时过境迁,我完全能谅解当时我周围的人,对他们所给予我的平白无故的伤害,我能想得开。“过去就过去了,日子还长着咧!”这是盆爷的话。“有水能活,没水也能活,雨水大了,瓜倒不甜了,是这么个理不?”这是盆老伴的话。那时,我少年气盛,二十几许年纪。于是,缺乏深思熟虑,也未计较后果,抬起脚来一走了之。正如一位伟人说的那样,一个人连死都不怕,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至今我也不后悔那种鲁莽的勇气,至少敢于说“不”。但我念念不忘那小小的山村,它使我悟到了真正的生存艺术。羊角垴真小,也真闭塞,对山外边发生些什么事,几乎了然无知。我对他们讲了我的情况,我是怎样一个应该白眼相待的人。他们盘问了半天,端详了半天,至少半村的人在盆爷院里的老枣树下半蹲着看热闹。我不了解他们为什么宁肯采取这种他们称为“圪蹴”的姿势,而不愿坐放在院里的小凳。对城市长大的我,尤其感到新鲜的是盛糊糊的海碗,真无愧这个“海”字,容量足有3000毫升,端着它从村头吃到村尾的那份快乐自在,也着实让我羡慕。随后,家长里短,父母妻子,夹以对北京好奇的许多问题,乃至于早先朝廷里的事情。说实在的,即使讲上三天四夜,也满足不了山民们想知道的一切。除了盆爷见过汽车外,很难给他们讲明白乘坐火车来到山外那座小城的经过。就这样谈到太阳下山,月亮升起,至此,大家判断我起码是个心地并不坏的好人。不知谁在树影里叹息:哪个庙里没有屈死的鬼啊!这种真诚的同情和信任,是那时在别处绝对得不到的。我也在想,或许他们懵懵懂懂,对时局无知吧?但后来,盆爷和别的乡亲不止一次来工地看望我,我们这支施工队离开太行山后,他们还请人给我写过信。山村人通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尽量不点灯的,因为煤油要到十几里的山外集镇上去拿鸡蛋换,一般燎一燎松明子也就够了。那天显然因为我的出现而晚了,于是盆爷让年轻后生上树晃枣儿给大家垫垫饥,随落随拣随吃,欢声笑语,打破了夜的寂静。无论大人小孩拣到了枣儿,都先尽着我。我热泪忍不住夺眶而出。好在天黑,谁也不会在意我一边嚼着甜枣,一边索性任它流去。人总是在艰难的日子里,才体会到友情的可贵,我敢说,那是我一生中吃过的最甜的枣儿。由于羊角垴严重干旱缺水,枣的含糖量高到竟能拔出缕缕糖丝。挂着红灯笼似的满山柿树,有一种如鸡蛋大小的名叫“蜜罐”的柿子,咬上一口,甜到心里。我领受了口腹之美,领受了乡亲们一片不见外的心意;更重要的,这束,这柿,还有厮守在这块土地上硬磨硬熬的羊角垴人使我懂得,被生活压倒了的人才是真正的软弱,逃避不是强者的勇敢表现。次日,盆爷陪我下山,他帮我背着乡亲送的干枣、柿饼上路。路上,我好奇地问,他们为啥叫你“瓦盆老汉”?他“呵呵”地乐了,山村风俗,孩子落生,听到的第一声动静便是叫一辈子的小名。显然,卖瓦盆的叫唤给刚来到人世的他留下了这个“雅号”。他不在乎,想得开。他说:“叫我‘瓦盆’咋的啦,我这几十年磕磕碰碰,不也没碎没破没掉块碴吗?你看这些个石头缝里长出来的树啊,草啊,不也头顶一片天,活下来,活得结实,活得精神,活得不比谁差啊!”他指着从极少水分养料的石头缝里生长出来的爬山藤、接骨木、菟丝草,显然是在给我鼓劲。这是山的世界,但同时也是岩缝里那些草那些树的世界,我为什么不顶着头顶上的天,挺直着活呢?天高云淡,盆爷兴致上来了,又引吭高歌,满山回响,还是我来时听他唱过的那段梆子腔。翻一山又一山,山山不断;过一岭又一岭,岭岭相连……其实,生活的路也是这样没有尽头的,就看敢不敢迎接挑战,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了。羊角垴和这支在羊角垴听到的梆子腔,我怎么能够忘怀呢?(有删改)【注】①指作者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下放到铁路工地参加劳动。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羊角垴是坐落在太行山深处的一个小村寨,地处偏僻,干旱严重,和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色相比,它的自然景色并没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B.“我”处境不好,落魄潦倒,但是山民们善良、淳朴,一见到“我”就认为“我”是个心地并不坏的好人,并且给予“我”深切的同情和信任。C.盆爷对称自己为“瓦盆老汉”并不排斥,他认为瓦盆几十年磕磕碰碰,没有破碎甚至没有掉碴,很符合他的性格。文章以此描写凸显了盆爷的性格。D.文中既有对山民群体的描写,也有对盆爷的典型刻画,点面结合,突出了山民的形象特征,这和《包身工》中对包身工形象的塑造有相同之处。7.关于文中“吃枣充饥”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管是谁,拣到了枣儿都先让“我”吃,令“我”深受感动,以至“我”一边吃枣,一边流下热泪。B.“上树晃枣儿给大家垫垫饥”“随落随拣随吃”等描写现场感强,而段中的议论则点明了“我”的人生感悟。C.以“欢声笑语”反衬“夜的寂静”,以有声来写无声,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异曲同工。D.“我”认为“那是我一生中吃过的最甜的枣儿”,是因为“我”感受到了山民们对“我”的深情厚谊。8.文中说“但我念念不忘那小小的山村,它使我悟到了真正的生存艺术”。“我”悟到了哪些真正的生存艺术?请简要分析。9.在班级文学鉴赏活动中,有同学认为文章标题如果改为“难忘那个小山村”更好,也有同学认为原标题更好。你认为这两个标题哪一个更好?并说明理由。【答案】6.D7.C8.①坚忍、勇敢地面对生活。山民们虽生活在偏僻穷苦、干旱严重的小山村里,但他们没有被恶劣的条件压倒,而是勇敢面对,以坚忍的毅力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②乐观、坦荡地面对生活。虽然生活艰难,条件恶劣,但山民们活得快乐坦荡,他们身上充满了乐观精神。9.示例一:原标题更好。理由:①原标题“一曲难忘”富有美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小山村思念。②原标题“一曲难忘”和文章的开篇、结尾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③“一曲”是盆爷所唱之曲,是盆爷和山民们精神品质的体现,以“一曲难忘”为题,体现了山民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对作者的影响,深化了文章主旨。示例二:“难忘那个小山村”更好。理由:①以“难忘那个小山村”为题,直抒胸臆,感情更加浓烈。②以“难忘那个小山村”为题,和文章第一段、最后一段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③文章除写了盆爷之外,还写了小山村其他的人和事,以“难忘那个小山村”为题,更加切合文章内容。【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它的自然景色并没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错误,羊角恼虽然没有优美的自然景色,但是“岩缝里那些草那些树”同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B.“一见到‘我’就认为‘我’是个心地并不坏的好人”错误,山民们见到“我”,听“我”讲了“我”的情况,也“盘问了半天,端详了半天”,后来,一起谈到“太阳下山,月亮升起”,至此“大家判断我起码是个心地并不坏的好人”。C.“他认为瓦盆几十年磕磕碰碰,没有破碎甚至没有掉碴,很符合他的性格”错误,文中“叫我‘瓦盆’咋的啦,我这几十年磕磕碰碰,不也没碎没破没掉块碴吗?”是指盆爷本人的人生境遇,并非指瓦盆。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C.“反衬,……以有声来写无声”错误,文中“欢声笑语,打破了夜的寂静”是写喧哗热闹,不是“以有声来写无声”,不是反衬“夜的寂静”。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我很惊讶山民坚忍的毅力,祖祖辈辈厮守在这偏僻穷苦的山窝窝里,凭一点积攒起来的水,搏节使用,毫无怨天尤人的愤慨”“还有厮守在这块土地上硬磨硬熬的羊角垴人使我懂得,被生活压倒了的人才是真正的软弱”可知,羊角垴是“”太行山深处的小村寨”,这里偏僻穷苦、干旱严重,但是这个山村的人有着坚忍的毅力,勇敢面对恶劣的条件,坚忍、勇敢地面对生活。根据“端着它从村头吃到村尾的那份快乐自在”“盆爷让年轻后生上树晃枣儿给大家垫垫饥,随落随拣随吃,欢声笑语,打破了夜的寂静”“我这几十年磕磕碰碰,不也没碎没破没掉块碴吗”可知,村民们活得快乐坦荡,他们身上充满了乐观精神。【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的能力。原标题更好。“一曲难忘”虽简洁,但比“难忘那个小山村”更具有美感,含蓄蕴藉地表达了作者对小山村的思念。文章开头写盆爷“躺在青石板上唱他的梆子腔”,结尾写“羊角垴和这支在羊角垴听到的梆子腔,我怎么能够忘怀呢”,可见,“一曲难忘”和文章的开篇、结尾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一曲”是盆爷所唱之曲,内容为“翻一山又一山,山山不断;过一岭又一岭,岭岭相连……”,体现村民坚忍、勇敢地面对生活的品质,以“一曲难忘”为题,体现了山民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对作者的影响,深化了文章主旨。“难忘那个小山村”更好。“难忘那个小山村”通俗易懂,更具抒情意味,感情浓烈。文章开头和结尾“羊角垴,这个太行山深处的小村寨……我是永远不会,也不能忘记的”“羊角垴和这支在羊角垴听到的梆子腔,我怎么能够忘怀呢”都写到羊角垴这个小山村,以“难忘那个小山村”为题,和文章第一段、最后一段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一曲”侧重体现盆爷,“小山村”侧重整个村子的人,文章中写到村民们盘问我,看热闹等,以“难忘那个小山村”为题,更加切合文章内容。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严遵,字君平,蜀人也。隐居不仕,常卖卜于成都市,日得百钱以自给。卜讫,则闭肆下帘,以著书为事。扬雄少从之游,数称其德。杜陵李强素善雄。久之,为益州牧,喜谓雄曰:“吾得君平为从事,足矣。”雄曰:“君备礼以待之,彼人可见而不可得诎也。”强心以为不然。及至蜀,致礼与相见,卒不敢言以为从事,乃叹曰:“扬子云诚知人也。”蜀有富人罗冲者,问君平曰:“君何以不仕?”君平曰:“无以自发。”冲为君平具车马衣粮,君平曰:“吾病耳,非不足也。我有余,而子不足,奈何以不足奉有余?”冲曰:“吾有万金,子无儋石,乃云有余,不亦谬乎?”君平曰:“不然。吾前宿予家,人定而役未息,昼夜汲汲,未尝有足。今我以卜为业,不下床而钱自至,犹余数百,尘埃厚寸,不知所用。此非我有余而子不足邪?”冲大惭。君平叹曰:“益我货者损我神,生我名者杀我身,故不仕也。”时人服之。(节选自皇甫谧《高士传》)材料二:奉法循理,不絓世网,以无罪自尊,以不仕为逸,游心乎道义,偃息乎卑室,恬愉无遌,而神气条达,岂须荣华然后乃贵哉?耕而为食,蚕而为衣,衣食周身,则余天下之财,犹渴者饮河,快然自足,不羡洪流,岂待积敛然后富哉?君子之用心若此盖将以名位为赘瘤资财为尘垢也安用富贵乎?故世之难得者,非财也,非荣也。患意之不足耳!意足者,虽耦耕甽亩,衣褐啜菽,焉不自得?不足者,虽养以天下,委以万物,犹未惬。然则足者不须外,不足者无外之不须也。不以荣华肆志,不以隐约趋俗,混乎与万物并行,不可宠辱,此真有富贵也。今居荣华而忧,虽与荣华偕老,亦所以终身长愁耳。故《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此之谓也。(节选自嵇康《答向子期难养生论》)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君子之A用心B若此C盖将以D名位E为赘瘤F资财G为尘垢H也I安用J富贵乎?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具,指备办,与《苏武传》“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中的“具”词义不相同。B.人定,指夜深人静的时候,与《孔雀东南飞》“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中的“人定”词义相同。C.患,指忧虑、担心,与成语“防患未然”“有备无患”“心腹之患”中的“患”词义均不相同。D.此之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齐桓晋文之事》“牛何之”中的“何之”表示到哪里去,两者结构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扬雄非常了解严遵的志向,认为严遵不可能担任李强的从事,而李强却不以为然。后来果真如扬雄所料,严遵拒绝了李强的邀请。B.罗冲有万金之财,严遵无儋石之资,而严遵却认为自己有余、罗冲不足,对此罗冲困惑不解;后经严遵一番解释,罗冲大为惭愧。C.不知足的人索取外物贪婪无厌,即使以天下之财供养其一人,让其富有万物,他也不会满足;这种人纵然身处荣华,也会忧愁一生。D.人们能够做到不因荣华显达而快意纵情,不因困窘贫穷而迎合世俗,与天下万物融为一体,不以宠辱为意,这才是真正的富贵。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扬雄少从之游,数称其德。杜陵李强素善雄。(2)意足者,虽耦耕田亩,衣褐啜菽,焉不自得?14.严遵的哪些做法符合嵇康的养生要求?请根据材料内容概括说明。【答案】10.CFI11.D12.A13.(1)扬雄年轻时跟随他游学,多次称赞他的品德。杜陵人李强向来和扬雄交好。(2)知足的人,即使是耕种田地,穿着粗布衣服,吃着粗茶淡饭,怎么会不满足呢?14.①严遵隐居不仕,符合嵇康“以不仕为逸”的要求。②严遵以著书为事,符合嵇康“游心乎道义”的要求。③严遵不贪钱财名声,追求精神上的富足,符合嵇康“意足”的要求。【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君子如此用心,是因为他们把名利地位看作赘瘤,把钱财看作尘垢,哪里还需要荣华富贵呢?“君子之用心若此”为主谓结构,其中“若此”为后置状语,C处断开;“以……为……”是固定句式,“赘瘤”作“为”的宾语,F处断开;“也”句末停顿,I处断开。故选CFI。【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和理解一词多义现象、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A.正确。备办;/详细地。句意:罗冲于是为严君平备办车马、衣服、粮食。/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见到了汉使,详细地述说了几年来在匈奴的情况。B.正确。句意:夜深人静了你却仍在劳作而没有休息/天色昏暗已是黄昏后,静悄悄的四周无声息。C.正确。忧虑、担心;/后三个都为“祸害、祸患”。/句意:忧虑的是欲望无法满足啊!/在事故或灾害发生之前就加以预防。/事先有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隐藏在内部的祸害。D.“两者结构不同”错误,两者结构相同,都是宾语前置。分别为:谓之此;/牛之何。句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牛将要到哪里去?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严遵拒绝了李强的邀请”错误,从材料一“卒不敢言以为从事”可知,李强不敢谈论起让严遵担任从事的事情,即李强并没有真正发出邀请。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少”,年轻时、年少时;“游”,游学、求学;“素”,向来,一向;“善”,和……交好,与……友善。(2)“意足”,知足;“衣褐”,穿着粗布衣服;“啜菽”,吃着粗茶淡饭;“焉”,哪里、怎么【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二“奉法循理,不絓世网,以无罪自尊,以不仕为逸,游心乎道义,偃息乎卑室,恬愉无逻,而神气条达,岂须荣华然后乃贵哉”“故世之难得者,非财也,非荣也。患意之不足耳!意足者,虽耦耕甽亩,衣褐啜菽,焉不自得”可知,嵇康的养生要求是:以不仕为逸、游心乎道义、意足。材料一中严遵“隐居不仕,常卖卜于成都市,日得百钱以自给”符合嵇康“以不仕为逸”要求。“闭肆下帘,以著书为事”符合嵇康“游心乎道义”的要求。“益我货者损我神,生我名者杀我身,故不仕也”,严遵不贪钱财名声,追求精神上的富足,符合嵇康“意足”的要求。参考译文: 材料一: 严遵,字君平,蜀地人。隐居不做官,经常在成都街头占卜,每天赚取百钱以维持自己的生活。占卜结束,就停止营业,放下帘幕,专心于写书。扬雄年轻时跟随他游学,多次称赞他的品德。杜陵人李强向来和扬雄交好。一段时间之后,李强担任益州太守,高兴地对扬雄说:“我如果能让严君平担任从事,就心满意足了。”扬雄说:“你要准备礼物去见他,那个人可以见面而不可使他屈服。”李强心中认为不可能这样。等到了蜀地,(李强)送去礼物和严君平见面,始终不敢说让严君平担任从事的话,这才感叹说:“扬子云确实了解人啊。”蜀地有个富人叫罗冲,他问严君平:“你为什么不做官?”严君平说:“我没有用来发展自身的资本。”罗冲于是为严君平备办车马、衣服、粮食,严君平说:“我忧虑的正是这些东西,并非我不能备办这些东西。我有余,而你却不足,为什么要让不足的人来接济有余的人呢?”罗冲说:“我有万金家产,你却没有一点家产,可你反而说你有余,这不也很荒谬吗?”严君平说:“不是这样的。我之前住在你家,夜深人静了你却仍在劳作而没有休息,没日没夜地忙碌,却未尝感到满足。我现在以占卜为业,不下床而钱自己就来了,(除了维持生活,)还能剩下数百,放在那里尘土都积了几寸厚,不知道用来干什么。这难道不是我有余而你却不足吗?”罗冲听了大为惭愧。严君平叹息说:“增加我的财物是损害我的精神,给我名声是毁灭我的身体,所以我不做官。”当时的人很佩服他。 材料二: 奉守法律,遵循公理,不触犯世俗的伦理规范,以无罪保持个人尊严,以不入仕作为安逸,内心追求道义,居住在陋室,恬淡愉悦没有烦恼,精神舒畅,怎么需要荣华富贵然后使地位尊贵呢?通过耕种获取粮食,通过养蚕获得衣服,衣食无忧,那么天下之财就是多余的。就像口渴的人饮河水,非常快乐而感到满足,不会贪美浩荡的水流,哪里需要积敛钱财然后富足呢?君子如此用心,是因为他们把名利地位看作赘瘤,把钱财看作尘垢,哪里还需要荣华富贵呢?所以当今之世难以得到的,不是钱财,不是荣华富贵。忧虑的是欲望无法满足啊!知足的人,即使是耕种田地,穿着粗布衣服,吃着粗茶淡饭,怎么会不满足呢?不知足的人,即使用天下财物供养他,把天下万物交给他,也不会满足。这样看来,那么知足的人不需要外物,不知足的人没有什么外物是他所不需要的。不因荣华富贵而快意纵情,不因困窘贫穷而迎合世俗,与天下万物融为一体,不把荣宠、耻辱放在心上,这才是真正的富贵。如果身处荣华富贵而忧心忡忡,即使伴随着荣华富贵而老去,也会一辈子忧愁。所以《老子》说:“没有比无忧无虑更大的快乐,没有比知足更大的富贵。”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病中友人相访白居易卧久不记日,南窗昏复昏。萧条草檐下,寒雀朝夕闻。强扶床前杖,起向庭中行。偶逢故人至,便当一逢迎。移榻就斜日,披裘倚前楹。闲谈胜服药,稍觉有心情。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萧条草檐下”写诗人居室简陋,同时又是诗人心境的投射,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B.诗人虽久病在床,但常有朋友造访,询问服药情况,关心其病情,这给了诗人慰藉。C.日复一日的黄昏、毫无生机的草檐、朝夕鸣叫的寒雀等构成了诗人病中的生活环境。D.诗歌语言平易浅显,饱含真情,可用“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来形容。16.诗人的情感变化寓于叙事之中是这首诗歌的重要特点,请结合具体诗句对此加以赏析。【答案】15.B16.①“卧久不记日,南窗昏复昏”,写诗人久病在床已记不清有多少天,看着南窗外一个又一个黄昏过去,寓含久病在床的孤寂。②“强扶床前杖,起向庭中行”,写朋友来访,诗人强拄拐杖,到庭院迎接,寓含对朋友来访的惊喜。③“移榻就斜日,披裘倚前楹”,写诗人和朋友闲谈,移动卧榻朝向斜日,身披裘衣靠着楹柱,寓含和朋友交谈不知疲倦的畅快。【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常有朋友造访”错误,诗中说“偶逢”,即偶尔有朋友前来;“询问服药情况”错误,“闲谈胜服药”的意思是“与朋友闲谈胜过服药”。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诗歌前两句写自己久病在床不记得时日,“昏复昏”突出了诗人卧病时间之久,可见诗人心中孤寂、落寞。三、四句写诗人病中看到的萧条冷清的景色,早晚只有寒天里麻雀的鸣叫声,以景物之萧瑟突出诗人内心之凄凉。五至八句写诗人终于勉强扶着拐杖慢慢向庭院中移动,正好这时友人到访,诗人便把自己“起向庭中行”当作出来迎接朋友了,寓含对朋友来访的惊喜。九、十两句写了诗人与朋友闲谈的情形,诗人移动自己的卧榻让它朝向夕阳,然后披上皮裘,倚靠着堂前的楹柱,营造出较为闲适温馨的闲谈气氛。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此刻的心情,他认为与朋友闲谈比服药还管用,自己的心情终于变好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班级要出一期介绍战国著名将帅的黑板报,在介绍赵国将帅李牧时,可引用苏洵《六国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体现李牧杰出的军事才华。(2)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珍宝的众多和服饰的精美,反映出古代杭州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3)班级开展“古诗里的啼鸣”专题活动,小刚在他的发言稿中写道:“自然界鸟类的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古诗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答案】(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2)市列珠玑户盈罗绮(3)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气温骤降,骨骼变得脆弱,特别是对患有关节炎的老年人来说,骨骼健康问题成为“心头病”。门诊患者比平时增加了很多,很多关节炎患者主诉关节疼痛复发或者加重,堪比行走的“天气预报”。寒冷刺激虽不是关节炎的致病因素,但可以诱发或加剧关节疼痛。这主要是由于关节位置表浅,皮下脂肪较少,容易受到寒冷刺激,导致关节周围的血管收缩,引起血液循环不畅,使得关节更容易疼痛。寒冬下肌肉紧张也是造成关节疼痛的因素之一,低温使肌肉更容易紧张,紧张的肌肉对关节施加额外的压力,带来更多的疼痛。那么,在寒冷的冬天,人们该如何保护关节呢?首先要注意保暖,①尽量避免不要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中,②尤其要保护脚踝、膝盖和肘部等关节部位。③睡前用温水泡脚,④时间应控制在15分钟左右为宜,⑤同时按摩双脚,⑥促进血液循环。佩戴护具也是个好方法。关节护具可以提供额外的支撑,减轻关节的负担。其次(甲)。因害怕疼痛而长期不运动是错误的。静养并不能延缓关节老化,反而会加快关节老化。调查结果表明,长期不运动的人关节老化得更快。运动要听从身体的信号,活动量以身体舒服、微有汗出为度,应避免剧烈的运动,防止关节负担过重。建议开始时选择低强度的运动,根据个体情况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再次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多个方面,如,保证充足睡眠,尽量减少上下楼梯、久站、久坐、久蹲和提重物,以免加重关节负担。饮食的重要性A,确保饮食均衡,包括摄入足够的蔬菜、水果、蛋白质和健康脂肪,这有助于提供关节所需的营养素。关节炎一旦发作,要及时治疗。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乙)。物理治疗包括按摩、热敷、冷敷、电刺激和超声波等技术,可用于减轻疼痛。药物治疗可通过口服抗炎止痛药来缓解疼痛。最后要提醒的是,维护骨骼健康并不是B的事情,而是一个“营养+运动+健康生活方式”长期坚持的结果。18.下列句子中的“特别”与文中加点的“特别”,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他的脾气很特别。B.他思考问题的角度很特别。C.他喜欢郊游,特别是骑自行车郊游。D.散会的时候,厂长特别把他留下来研究技术上的问题。19.简述第二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述准确流畅,不超过80个字。20.文章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答案】18.C19.示例:寒冷刺激可以诱发或加剧关节疼痛,一方面是因为寒冷刺激导致关节周围的血管收缩引起血液循环不畅,另一方面是因为寒冷刺激使肌肉紧张而给关节施加了额外的压力。20.①修改: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中。/尽量不要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中。④修改:时间应控制在15分钟左右。/时间以15分钟左右为宜。21.甲:要进行适度的运动乙:通过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缓解症状/进行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22.A不言而喻/显而易见/不言而明/毋庸置疑/无可置疑/众所周知/人所共知B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在不同语境中含义的能力。文中加点的“特别”是“尤其”的意思。A.与众不同。B.与众不同。C.尤其。D.特地。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概括要点的能力。第一句话总述寒冷刺激可以诱发或加剧关节疼痛,第二句话交代原因,根据“导致关节周围的血管收缩,引起血液循环不畅”“寒冬下肌肉紧张也是造成关节疼痛的因素之一,低温使肌肉更容易紧张,紧张的肌肉对关节施加额外的压力,带来更多的疼痛”可知,一方面是因为寒冷刺激导致关节周围的血管收缩引起血液循环不畅,另一方面是因为寒冷刺激使肌肉紧张而给关节施加了额外的压力。据此表述为因果关系语句即可。【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章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语病:第一处,①不合逻辑,“避免不要长时间暴露”否定不当,应删去“不要”或“避免”;第二处,④句式杂糅,要么说“时间应控制在15分钟左右”,要么说“时间以15分钟左右为宜”。【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此处是说保护关节的做法,根据后文“因害怕疼痛而长期不运动是错误的”可知,要运动,且“应避免剧烈的运动,防止关节负担过重”,故可填“要进行适度的运动”。乙:后文介绍了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的疗效,故可填“通过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缓解症状/进行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此处是说饮食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可填“不言而喻/显而易见/不言而明/毋庸置疑/无可置疑/众所周知/人所共知”。不言而喻(不言而明):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浅显。/显而易见:(事情、道理)非常明显,很容易看清楚。/毋庸置疑(无可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根本就没有怀疑的余地。/众所周知(人所共知):大家全都知道。B.此处作定语,根据“长期坚持的结果”可知,此处是说不是短时间内能达到的,可填“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一朝一夕: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形容只有很短的一段时间。/一蹴而就:踏一步就会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很容易成功。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指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有雄心壮志,积极抢位发展,又要立足实际,善于错位发展。”“抢位发展”是一种竞争性发展策略,强调抓住机遇,敢于争先;“错位发展”是一种差异化发展策略,强调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话虽然是针对产业发展而言的,但对青年学子如何成才也具有重要的启示。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本题围绕“青年学子如何成才”拟制,引导青年学子立足自身,思考如何成才的问题。对此,材料分为两层进行论述。第一层是的话。强调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积极抢位发展,又要善于错位发展。第二层是对“抢位发展”和“错位发展”的解释。“抢位发展”强调抓住机遇,敢于争先,它倡导的是与时俱进,勇立潮头,积极进取,敢为人先。如果不争先就难以领先,不抢位就难以进位。“错位发展”强调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它倡导的是立足自身实际,扬己之长而避己之短,不断强化自身优势,进而取得重大发展。“抢位发展”和“错位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抢位发展”强调积极进取、抢抓机遇,“错位发展”强调立足实际、因地制宜,二者并行不悖,共同促进产业发展。导写语则由的话自然引导出本次作文的写作话题——“对青年学子如何成才也具有重要的启示”,即本次作文的写作话题是关于产业发展的话对青年学子如何成才的启示。对此,写作时,考生可以先概述材料,适当解释“抢位发展”和“错位发展”的概念,然后马上立足自身给出观点:青年学子要成才,既需抢位发展,要敢于争先,积极进取,又需错位发展,充分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找准自身定位,立足自身实际等等。综合以上分析,本次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这也是进行评分的四个抓手:一是文章要写关于产业发展的话对青年学子如何成才的启示;二是文章要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证,重点写青年学子怎么做才能成才;三是文章能够辩证分析“抢位发展”与“错位发展”的关系,如抢位发展强调“拼”和“闯”,但不能脱离自身实际,忽略了错位发展,而错位发展强调立足自身实际,但不能故步自封,有了机遇不敢“抢”,忽视了抢位发展等;四是文章要立足青年学子实际,青年学子的身份意识要鲜明。立意:1.既要抢位发展,又要错位发展。2.抢位与错位,并行而不悖。3.青年成才,既要奋勇争先,又要立足自我。江西省多所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王阳明以“读书学圣贤”为人生“第一等事”,强调读书的目的是成为圣贤,成就道德意义上的理想人格。他将读书之境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记得”,二是“晓得”,三是“明得”。他主张读书不是为了“记得”,也不仅仅是“晓得”,最重要的是通过读书来“明得自家本体”。“记得”是指以记诵辞章为目的的读书。时人为了参加科举考试,总是熟读经史并反复背诵,在考试中熟练地引经据典,以此显示自己在读书上所花的工夫。有人天赋异禀,读书能够过目不忘,成为“行走的书柜”,但更多的人需通过寒窗苦读、反复记诵,才能亲近经典。王阳明弟子中就有人苦于读书“不记得”,向他请教记诵之法。向王阳明请教记诵之法,大概是问错了对象,因为他从根本上就反对记诵式读书。在王阳明看来,儒家的圣学之所以逐渐式微,正是因为训诂之学、记诵之学、词章之学大行于世,引得天下读书人尽入“百戏之场”,以读书作文来粉饰自我、取悦当世,导致儒门正学被人淡忘,更导致世风日下。人们以为记诵经典、训诂经典乃至引经据典就是“尊经”“通经”,实际上这是对经典的割裂毁弃。经典中所记载的万事万理,是人之良知的文字化,如果不能够与自家良知相印证,纵记得千言万语,也不能于自己德性证成增添分毫。“晓得”是指以理解经典文义为目的的读书。与“记得”相比较,“晓得”是更高的读书之境。“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读书明义意味着理解经典文字背后的蕴涵,由此来理解圣贤著书立说的本意所在。换言之,通晓文义是探求本意的前提。王阳明对学生讲“四书”“五经”常常作出新解,即是希望学生晓得文辞背后的意涵所指,即真正领会经典的意义。在讨论“经史关系”时,王阳明说:“‘五经’亦只是史,史以𠵘善恶、示训诫……圣人作经,固无非是此意,然又不必泥着文句。”明白了“五经”的“明善恶、示训诫”之意,也就是“晓得”“五经”的苦心孤诣处。王阳明曾对“五经”本义做了概括式的陈述,认为“五经”的本义在于展现人之本心。“晓得”不是拘泥于文句,更不是记诵文句,而是要读懂著述者所阐发的根本道理。“明得”是指与自己本心互相发明、明确心之本体并能落实于事的读书体验。在王阳明看来,读书不是为了记诵,领会和理解也只是读书的“第二义”。那么读书的“第一义”是什么呢?他认为,读书实际上是内在良知与经典文献相互印证的过程,读书是为了帮助人明白自家的良知本体,因此证明良知本体之所在并着实按照良知行事才是读书的第一义。王阳明认为,读书是以外在的文字来激发良知的觉醒,“读书以开其知觉”。良知一觉,才是真正“明得”。就读书一事而言,“明得”指向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意识到良知,在良知上用功能够彻底“晓得”经典之义,融会经典之义,讲求与自我意识的相互验证;另一方面则是致良知,真正超越经典文本的文义而将道德工夫用到实处,其目的是解决人生的困惑与问题。读书的“明得”之境,在于通过“读书”来激发良知的自觉,进而以经典文献验证良知之觉,并在处理伦常事务中落实良知之觉,这就是真正的“明得”,也才是“知行合一”。进而言之,在读书的过程中,“记得”“晓得”都服从于“明得”;一旦“明得”,则“记得”“晓得”无须刻意计较。王阳明将道德自觉与道德践履置于文字记诵、文义理解之先,这对人们在读书活动中超越文本局限,从而挺立自我意识并以解决实在问题为指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摘编自朱承《记得、晓得与明得:王阳明论读书三境》)材料二:朱熹认为,读书做学问即“致知力行”。他说:“未知未能而求知求能之谓学,已知已能而行之不已之谓习。”这一解释比孔子的“学而时习之”更接近于“学习”的本义。在朱熹看来,学习既包括“求知求能”,也包括“力行”。他认为:“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然欲行而未明于理,则所践履者,又未知其果何事也。”在读书做学问的具体方法上,朱熹提出读书须立志自主。朱熹认为,“人之为事,必先立志以为本;志不立,则不能为事”。朱熹所说的“立志”,就是要树立做尧舜或圣贤的目标。他说:“学者大要立志。所谓志者,不是将意气去盖他人,只是直截要学尧舜。”朱熹认为立志对于读书来说意义重大,“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著力处”。朱熹重视读书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认为读书是自己的事情,别人不能包办代替:“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干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这种对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倡导,符合教学规律,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朱熹倡导读书要虚心。他说:“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近见学者,多是卒然穿凿,便为定论;或即信所传闻,不复稽考,所以日诵圣贤之书,而不识圣贤之意,其所诵说,只是据自家见识杜撰成耳,如此岂复有长进?”朱熹所说的“虚心”,有“不先立论”和“专心致志”两层意思。“不先立论”指不预设立场,认真体会书中原意。“专心致志”指不被杂念干扰,一心一意读书。他说:“阳气发处,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摘编自马有《朱熹论读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得”之说体现了王阳明对读书之境界的认识,“记得”“晓得”“明得”是由低到高的三种不同读书境界。B.王阳明认为,读书人不读儒家经典,而把粉饰自我、取悦当世作为读书作文的目的,这是儒学渐渐衰落的原因。C.就“学习”的本义而言,把“学”解释为“求知求能”,把“习”解释为“行之不已”,比孔子的“学而时习之”更恰切。D.朱熹认为,“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别人不能越俎代庖。这个观点对今人读书治学也有重要的意义。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读书若苦于“不记得”,那么王阳明不是合适的请教对象;若苦于不能“明得自家本体”,那么王阳明是合适的请教对象。B.王阳明对学生讲“四书”“五经”时常常作出新解,他希望学生能真正领会经典的意义,而不只是拘泥于文句。C.材料一中“行走的书柜”所使用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这种用法和材料二中“虚心”所用引号的用法相同。D.材料一、材料二都引用了相关文献资料,这和文章的写作内容有关,同时也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3.下列选项,符合王阳明所论述的“晓得”境界的一项是()A.大凡看书,要看了又看,逐段、逐句、逐字理会,仍参诸解、传,说教通透,领悟圣贤之微言大义,方得。B.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C.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件,发明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己做出来的一般。D.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都无所疑,方始是学。4.司马迁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请结合司马迁的这句话,谈谈你对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理解。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关于读书问题的论述,其观点有何相同之处?请概括说明。【答案】1.B2.C3.A4.①经典中所记载的事理是圣贤良知的体现,《诗》三百篇也是如此,它是圣贤内心忧愤的文字化表达。②阅读《诗》等经典时应把经典所体现的圣贤良知和自身相比照,加以反思审察,以此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5.①都强调读书的目的是成为圣贤。②都强调读书与实践相结合,倡导“知行合一”。③都强调领悟圣贤著书立说的本意,真正领会经典的意义。【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B.“读书人不读儒家经典⋯⋯这是儒学渐渐衰落的原因”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儒家的圣学之所以逐渐式微,正是因为训诂之学、记诵之学、词章之学大行于世”可知,儒学渐渐衰落的原因是“训诂之学、记诵之学、词章之学大行于世”。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理的能力。C.“用法相同”错误。两处引号的用法不同,“行走的书柜”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虚心”的引号表示引用。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王阳明所论述的“晓得”境界是指读书能够理解经典文义,读懂书中所阐发的根本道理。A.强调读书要理解文义,懂得书中道理,符合“晓得”境界;B.强调读书须静心等;C.强调读书要熟读;D.强调读书贵有疑。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意思是《诗经》三百零五篇,大多是古代的圣贤之人为抒发胸中的愤懑之情而创作的,“经典中所记载的万事万理,是人之良知的文字化”强调经典中所记载的事理是圣贤良知的体现。无论是“良知”,还是“愤懑”,二者都是人内在情感认识的体现。“如果不能够与自家良知相印证,纵记得千言万语,也不能于自己德性证成增添分毫”强调应把经典所体现的圣贤良知和自身相比照,读者应反思自己,提升自己的“德性”修养,即阅读《诗》三百篇时,要能够将文中的思想情感与自己“良知相印证”,增添自己的“德性”。【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材料一开头提出王阳明的观点“读书的目的是成为圣贤,成就道德意义上的理想人格”;材料二第二段“朱熹所说的‘立志’,就是要树立做尧舜或圣贤的目标”,可知,二则材料都强调读书的目的是成为圣贤。根据材料一第四段“读书是为了帮助人明白自家的良知本体,因此证明良知本体之所在并着实按照良知行事才是读书的第一义”,材料二第一段“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可知,二者都强调读书要与实践相结合,倡导“知行合一”。根据材料一第三段“王阳明对学生讲‘四书’‘五经’常常作出新解,即是希望学生晓得文辞背后的意涵所指,即真正领会经典的意义”,材料二第二段“‘不先立论’指不预设立场,认真体会书中原意”可知,都强调领悟圣贤著书立说的本意,真正领会经典的意义。(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曲难忘李国文羊角垴,这个太行山深处的小村寨,这个水比油贵的小山村,我是永远不会,也不能忘记的。在这以前,我曾有过江南一带水乡生活的体验,虽不多,但那万顷芦花、半池莲菱、风车“咿呀”、白帆点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烟雨迷蒙,水天一色,那绝对是一个水的世界。我完全想不到,世上竟有如此严重缺水的山区,一年所降的雨雪便是这一年的全部水源。我很惊讶山民坚忍的毅力,祖祖辈辈厮守在这偏僻穷苦的山窝窝里,凭一点积攒起来的水,樽节使用,毫无怨天尤人的愤慨。羊角垴,户不过十,人不满百,若不是一个叫“盆爷”的老汉放几条羊,躺在青石板上唱他的梆子腔,或许我还找不到这个藏在山缝里的小村寨呢!翻一山又一山,山山不断;过一岭又一岭,岭岭相连……当你走了许多越走越陡的山路,腰酸腿疼,累得要命的时候;当你汗流浃背,舌干口燥,被阳光晒得头晕眼花,渴望有一口水喝的时候;当你受到太多的伤害,周围人报以白眼,而感到真正孤独的时候……听到这高亢的苍凉的还有些沙哑的歌声,你立刻意识到,那将是一口泉,一碗酽酽的大叶茶。于是,无论多累多渴,也会迎着那韵味十足的梆子腔,寻找过去。或许是人烟稀少、交通阻绝的缘故,或许是羊角垴民风淳厚的缘故,只要进了村口,在那块歇脚石上坐下来,你便成了全村人的亲戚了。这种温馨的感情,即使在三十多年以后的今天,回想起来,仍觉得热呼呼的。羊角垴对一个外乡人,并不因为我落魄潦倒,而减弱一点点待客的热情。我始终记得,盆爷让他老伴把那珍藏的芝麻,扔进烧热的锅里,炒熟,碾压出油。然后倒下南瓜、白薯,再加上玉米面,煮出一锅香甜酥糯的糊糊。而且毫不吝啬地东家一碗、西家一碗地端着分送出去。我是盆爷家的客,但全村人和我一起享用了这顿美餐。那时,我落在了一个极不愉快的处境里①,如今时过境迁,我完全能谅解当时我周围的人,对他们所给予我的平白无故的伤害,我能想得开。“过去就过去了,日子还长着咧!”这是盆爷的话。“有水能活,没水也能活,雨水大了,瓜倒不甜了,是这么个理不?”这是盆老伴的话。那时,我少年气盛,二十几许年纪。于是,缺乏深思熟虑,也未计较后果,抬起脚来一走了之。正如一位伟人说的那样,一个人连死都不怕,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至今我也不后悔那种鲁莽的勇气,至少敢于说“不”。但我念念不忘那小小的山村,它使我悟到了真正的生存艺术。羊角垴真小,也真闭塞,对山外边发生些什么事,几乎了然无知。我对他们讲了我的情况,我是怎样一个应该白眼相待的人。他们盘问了半天,端详了半天,至少半村的人在盆爷院里的老枣树下半蹲着看热闹。我不了解他们为什么宁肯采取这种他们称为“圪蹴”的姿势,而不愿坐放在院里的小凳。对城市长大的我,尤其感到新鲜的是盛糊糊的海碗,真无愧这个“海”字,容量足有3000毫升,端着它从村头吃到村尾的那份快乐自在,也着实让我羡慕。随后,家长里短,父母妻子,夹以对北京好奇的许多问题,乃至于早先朝廷里的事情。说实在的,即使讲上三天四夜,也满足不了山民们想知道的一切。除了盆爷见过汽车外,很难给他们讲明白乘坐火车来到山外那座小城的经过。就这样谈到太阳下山,月亮升起,至此,大家判断我起码是个心地并不坏的好人。不知谁在树影里叹息:哪个庙里没有屈死的鬼啊!这种真诚的同情和信任,是那时在别处绝对得不到的。我也在想,或许他们懵懵懂懂,对时局无知吧?但后来,盆爷和别的乡亲不止一次来工地看望我,我们这支施工队离开太行山后,他们还请人给我写过信。山村人通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尽量不点灯的,因为煤油要到十几里的山外集镇上去拿鸡蛋换,一般燎一燎松明子也就够了。那天显然因为我的出现而晚了,于是盆爷让年轻后生上树晃枣儿给大家垫垫饥,随落随拣随吃,欢声笑语,打破了夜的寂静。无论大人小孩拣到了枣儿,都先尽着我。我热泪忍不住夺眶而出。好在天黑,谁也不会在意我一边嚼着甜枣,一边索性任它流去。人总是在艰难的日子里,才体会到友情的可贵,我敢说,那是我一生中吃过的最甜的枣儿。由于羊角垴严重干旱缺水,枣的含糖量高到竟能拔出缕缕糖丝。挂着红灯笼似的满山柿树,有一种如鸡蛋大小的名叫“蜜罐”的柿子,咬上一口,甜到心里。我领受了口腹之美,领受了乡亲们一片不见外的心意;更重要的,这束,这柿,还有厮守在这块土地上硬磨硬熬的羊角垴人使我懂得,被生活压倒了的人才是真正的软弱,逃避不是强者的勇敢表现。次日,盆爷陪我下山,他帮我背着乡亲送的干枣、柿饼上路。路上,我好奇地问,他们为啥叫你“瓦盆老汉”?他“呵呵”地乐了,山村风俗,孩子落生,听到的第一声动静便是叫一辈子的小名。显然,卖瓦盆的叫唤给刚来到人世的他留下了这个“雅号”。他不在乎,想得开。他说:“叫我‘瓦盆’咋的啦,我这几十年磕磕碰碰,不也没碎没破没掉块碴吗?你看这些个石头缝里长出来的树啊,草啊,不也头顶一片天,活下来,活得结实,活得精神,活得不比谁差啊!”他指着从极少水分养料的石头缝里生长出来的爬山藤、接骨木、菟丝草,显然是在给我鼓劲。这是山的世界,但同时也是岩缝里那些草那些树的世界,我为什么不顶着头顶上的天,挺直着活呢?天高云淡,盆爷兴致上来了,又引吭高歌,满山回响,还是我来时听他唱过的那段梆子腔。翻一山又一山,山山不断;过一岭又一岭,岭岭相连……其实,生活的路也是这样没有尽头的,就看敢不敢迎接挑战,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了。羊角垴和这支在羊角垴听到的梆子腔,我怎么能够忘怀呢?(有删改)【注】①指作者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下放到铁路工地参加劳动。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羊角垴是坐落在太行山深处的一个小村寨,地处偏僻,干旱严重,和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色相比,它的自然景色并没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B.“我”处境不好,落魄潦倒,但是山民们善良、淳朴,一见到“我”就认为“我”是个心地并不坏的好人,并且给予“我”深切的同情和信任。C.盆爷对称自己为“瓦盆老汉”并不排斥,他认为瓦盆几十年磕磕碰碰,没有破碎甚至没有掉碴,很符合他的性格。文章以此描写凸显了盆爷的性格。D.文中既有对山民群体的描写,也有对盆爷的典型刻画,点面结合,突出了山民的形象特征,这和《包身工》中对包身工形象的塑造有相同之处。7.关于文中“吃枣充饥”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管是谁,拣到了枣儿都先让“我”吃,令“我”深受感动,以至“我”一边吃枣,一边流下热泪。B.“上树晃枣儿给大家垫垫饥”“随落随拣随吃”等描写现场感强,而段中的议论则点明了“我”的人生感悟。C.以“欢声笑语”反衬“夜的寂静”,以有声来写无声,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异曲同工。D.“我”认为“那是我一生中吃过的最甜的枣儿”,是因为“我”感受到了山民们对“我”的深情厚谊。8.文中说“但我念念不忘那小小的山村,它使我悟到了真正的生存艺术”。“我”悟到了哪些真正的生存艺术?请简要分析。9.在班级文学鉴赏活动中,有同学认为文章标题如果改为“难忘那个小山村”更好,也有同学认为原标题更好。你认为这两个标题哪一个更好?并说明理由。【答案】6.D7.C8.①坚忍、勇敢地面对生活。山民们虽生活在偏僻穷苦、干旱严重的小山村里,但他们没有被恶劣的条件压倒,而是勇敢面对,以坚忍的毅力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②乐观、坦荡地面对生活。虽然生活艰难,条件恶劣,但山民们活得快乐坦荡,他们身上充满了乐观精神。9.示例一:原标题更好。理由:①原标题“一曲难忘”富有美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小山村思念。②原标题“一曲难忘”和文章的开篇、结尾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③“一曲”是盆爷所唱之曲,是盆爷和山民们精神品质的体现,以“一曲难忘”为题,体现了山民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对作者的影响,深化了文章主旨。示例二:“难忘那个小山村”更好。理由:①以“难忘那个小山村”为题,直抒胸臆,感情更加浓烈。②以“难忘那个小山村”为题,和文章第一段、最后一段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③文章除写了盆爷之外,还写了小山村其他的人和事,以“难忘那个小山村”为题,更加切合文章内容。【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它的自然景色并没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错误,羊角恼虽然没有优美的自然景色,但是“岩缝里那些草那些树”同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B.“一见到‘我’就认为‘我’是个心地并不坏的好人”错误,山民们见到“我”,听“我”讲了“我”的情况,也“盘问了半天,端详了半天”,后来,一起谈到“太阳下山,月亮升起”,至此“大家判断我起码是个心地并不坏的好人”。C.“他认为瓦盆几十年磕磕碰碰,没有破碎甚至没有掉碴,很符合他的性格”错误,文中“叫我‘瓦盆’咋的啦,我这几十年磕磕碰碰,不也没碎没破没掉块碴吗?”是指盆爷本人的人生境遇,并非指瓦盆。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C.“反衬,……以有声来写无声”错误,文中“欢声笑语,打破了夜的寂静”是写喧哗热闹,不是“以有声来写无声”,不是反衬“夜的寂静”。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我很惊讶山民坚忍的毅力,祖祖辈辈厮守在这偏僻穷苦的山窝窝里,凭一点积攒起来的水,搏节使用,毫无怨天尤人的愤慨”“还有厮守在这块土地上硬磨硬熬的羊角垴人使我懂得,被生活压倒了的人才是真正的软弱”可知,羊角垴是“”太行山深处的小村寨”,这里偏僻穷苦、干旱严重,但是这个山村的人有着坚忍的毅力,勇敢面对恶劣的条件,坚忍、勇敢地面对生活。根据“端着它从村头吃到村尾的那份快乐自在”“盆爷让年轻后生上树晃枣儿给大家垫垫饥,随落随拣随吃,欢声笑语,打破了夜的寂静”“我这几十年磕磕碰碰,不也没碎没破没掉块碴吗”可知,村民们活得快乐坦荡,他们身上充满了乐观精神。【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的能力。原标题更好。“一曲难忘”虽简洁,但比“难忘那个小山村”更具有美感,含蓄蕴藉地表达了作者对小山村的思念。文章开头写盆爷“躺在青石板上唱他的梆子腔”,结尾写“羊角垴和这支在羊角垴听到的梆子腔,我怎么能够忘怀呢”,可见,“一曲难忘”和文章的开篇、结尾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一曲”是盆爷所唱之曲,内容为“翻一山又一山,山山不断;过一岭又一岭,岭岭相连……”,体现村民坚忍、勇敢地面对生活的品质,以“一曲难忘”为题,体现了山民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对作者的影响,深化了文章主旨。“难忘那个小山村”更好。“难忘那个小山村”通俗易懂,更具抒情意味,感情浓烈。文章开头和结尾“羊角垴,这个太行山深处的小村寨……我是永远不会,也不能忘记的”“羊角垴和这支在羊角垴听到的梆子腔,我怎么能够忘怀呢”都写到羊角垴这个小山村,以“难忘那个小山村”为题,和文章第一段、最后一段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一曲”侧重体现盆爷,“小山村”侧重整个村子的人,文章中写到村民们盘问我,看热闹等,以“难忘那个小山村”为题,更加切合文章内容。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严遵,字君平,蜀人也。隐居不仕,常卖卜于成都市,日得百钱以自给。卜讫,则闭肆下帘,以著书为事。扬雄少从之游,数称其德。杜陵李强素善雄。久之,为益州牧,喜谓雄曰:“吾得君平为从事,足矣。”雄曰:“君备礼以待之,彼人可见而不可得诎也。”强心以为不然。及至蜀,致礼与相见,卒不敢言以为从事,乃叹曰:“扬子云诚知人也。”蜀有富人罗冲者,问君平曰:“君何以不仕?”君平曰:“无以自发。”冲为君平具车马衣粮,君平曰:“吾病耳,非不足也。我有余,而子不足,奈何以不足奉有余?”冲曰:“吾有万金,子无儋石,乃云有余,不亦谬乎?”君平曰:“不然。吾前宿予家,人定而役未息,昼夜汲汲,未尝有足。今我以卜为业,不下床而钱自至,犹余数百,尘埃厚寸,不知所用。此非我有余而子不足邪?”冲大惭。君平叹曰:“益我货者损我神,生我名者杀我身,故不仕也。”时人服之。(节选自皇甫谧《高士传》)材料二:奉法循理,不絓世网,以无罪自尊,以不仕为逸,游心乎道义,偃息乎卑室,恬愉无遌,而神气条达,岂须荣华然后乃贵哉?耕而为食,蚕而为衣,衣食周身,则余天下之财,犹渴者饮河,快然自足,不羡洪流,岂待积敛然后富哉?君子之用心若此盖将以名位为赘瘤资财为尘垢也安用富贵乎?故世之难得者,非财也,非荣也。患意之不足耳!意足者,虽耦耕甽亩,衣褐啜菽,焉不自得?不足者,虽养以天下,委以万物,犹未惬。然则足者不须外,不足者无外之不须也。不以荣华肆志,不以隐约趋俗,混乎与万物并行,不可宠辱,此真有富贵也。今居荣华而忧,虽与荣华偕老,亦所以终身长愁耳。故《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此之谓也。(节选自嵇康《答向子期难养生论》)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君子之A用心B若此C盖将以D名位E为赘瘤F资财G为尘垢H也I安用J富贵乎?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具,指备办,与《苏武传》“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中的“具”词义不相同。B.人定,指夜深人静的时候,与《孔雀东南飞》“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中的“人定”词义相同。C.患,指忧虑、担心,与成语“防患未然”“有备无患”“心腹之患”中的“患”词义均不相同。D.此之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齐桓晋文之事》“牛何之”中的“何之”表示到哪里去,两者结构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扬雄非常了解严遵的志向,认为严遵不可能担任李强的从事,而李强却不以为然。后来果真如扬雄所料,严遵拒绝了李强的邀请。B.罗冲有万金之财,严遵无儋石之资,而严遵却认为自己有余、罗冲不足,对此罗冲困惑不解;后经严遵一番解释,罗冲大为惭愧。C.不知足的人索取外物贪婪无厌,即使以天下之财供养其一人,让其富有万物,他也不会满足;这种人纵然身处荣华,也会忧愁一生。D.人们能够做到不因荣华显达而快意纵情,不因困窘贫穷而迎合世俗,与天下万物融为一体,不以宠辱为意,这才是真正的富贵。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扬雄少从之游,数称其德。杜陵李强素善雄。(2)意足者,虽耦耕田亩,衣褐啜菽,焉不自得?14.严遵的哪些做法符合嵇康的养生要求?请根据材料内容概括说明。【答案】10.CFI11.D12.A13.(1)扬雄年轻时跟随他游学,多次称赞他的品德。杜陵人李强向来和扬雄交好。(2)知足的人,即使是耕种田地,穿着粗布衣服,吃着粗茶淡饭,怎么会不满足呢?14.①严遵隐居不仕,符合嵇康“以不仕为逸”的要求。②严遵以著书为事,符合嵇康“游心乎道义”的要求。③严遵不贪钱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眼镜配送司机招聘合同协议书
- 木结构房屋定制合同
- 建筑供声能施工合同副本
- 网络安全合作协议书
- 医药供应链保证金
- 国际婚庆设备租赁合同
- 休闲娱乐场所租赁招标
- 服装加工招投标函模板
-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开学摸底考试卷(广州专用)(考试版)【测试范围:八年级上册】A4版
- 体弱儿医疗资源整合
- 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成长赛道
- 2024.11.9全国消防安全日全民消防生命至上消防科普课件
- 2024-2025学年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测试卷(教科版)
- 《ISO 55013-2024 资产管理-数据资产管理指南》解读和实施指导材料(雷泽佳编制-2024)
- 国家开放大学《合同法》章节测试参考答案
- 人民民主是全过程民主
- 土木工程生涯发展展示
- 小学一二三年级劳动与技术《整理书包》课件
- 心理健康教育和家校协同育人工作汇报
- 机房验收检测报告
- 汽车吊起重吊装方案-(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