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讲 中古时期的世界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1页
第23讲 中古时期的世界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2页
第23讲 中古时期的世界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3页
第23讲 中古时期的世界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4页
第23讲 中古时期的世界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罗马灭亡文艺复兴第23讲

中古时期的世界中古时期的亚洲中古时期的欧洲古代美洲与非洲5世纪15世纪横文明互动纵继承奠基课程标准:了解中古时期欧亚非美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欧洲的中古时期=封建社会西罗马帝国灭亡新航路开辟5世纪15世纪什么是“中世纪”?概念解读中世纪(TheMiddleAges)始于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最终融入文艺复兴和探索时代(地理大发现)中。另有说法认为中世纪结束于东罗马帝国灭亡(1453年)。

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有一个光辉灿烂的古代,又有一个光芒四射的现代。但在两者之间却有一个没有光明,一切都停滞落后的时代,这个时代延续了一千年之久。他们把这个时期叫做“中”世纪,也就是处在“光芒”和“光辉”中间的一段,又被称“黑暗的中世纪”。——钱乘旦《西方那块土》主题一:中古时期的欧洲一、西欧封建社会

罗马人与日耳曼人冲突雕像

民族大迁徙不是简单的民族住地的变化,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团对奴隶制罗马帝国的武力征服。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使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日耳曼民族大迁移示意图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日耳曼人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统治能力都比较弱,建立不了一个新的统一帝国。日耳曼人迁徙后相继建立了一批国家。有法兰克王国、东哥特王国、汪达尔王国、勃艮第王国、苏维汇王国、伦巴德王国、盎格鲁撒克逊等国,西欧封建社会产生了。——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前期的社会特征(5—10世纪)①日耳曼民族大迁移;②西罗马帝国灭亡一、西欧封建社会

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将领分封土地(一)形成背景破产农民需要庇护封君封臣制度庄园经济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心灵需要抚慰基督教会地位举足轻重一、西欧封建社会

(二)基本特征:1.政治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前期的社会特征(5—10世纪)(1)形成背景①日耳曼文明和罗马传统的融合;

②社会动荡下,军事建设的需要;③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2)含义:(3)权利和义务封臣

提供土地与保护效忠、服兵役封君(4)特征:封君封臣制度①以土地封赐为纽带;②层层分封、等级森严;③只对直接领主负责;④具备契约意识,即相互尽义务;⑤地方领主相对独立,国王控制力有限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一、西欧封建社会

(5)影响:独立行使权力分裂割据封君封臣政治契约军队+效忠土地+保护在这民生凋敝、暴力肆虐、劫掠横行的时代,地方的力量就是最有效的力量。…地方自治虽然并不意味着王权的丧失,但却意味着国王“声称”拥有的权力通常比他实际拥有的权力更大。——《欧洲中世纪史》积极:①有利于维系和协调封建主阶级内部的关系、维系地方封建统治秩序;

②有利于封建农奴制的推行,促进西欧封建经济的发展。

③给王权加强提供了合法性,孕育统一的力量。

④体现出宣誓立约、相互约束等契约精神,是近代社会契约论的理论渊源消极:封建主独立行使权力,造成王权较弱,分裂割据前期的社会特征(5—10世纪)(二)基本特征:1.政治特征封君封臣制度比较项西欧封君封臣制西周分封制

不同社会形态

纽带

统治方式

相同封建社会奴隶社会土地血缘各级封建主不可越级管理宗法维系,天下共主目的:维护统治;

特点:等级森严,层层分封;内容:权力义务交织;

影响:前期加强统治,后期造成地方割据【比较封君封臣制度与西周分封制】封臣如何经营封地?封君封臣制度示意图领主自营地领主城堡一、西欧封建社会

(三)基本特征:2、经济:庄园与农奴制(自给自足)西欧庄园典型布局图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前期的社会特征(5—10世纪)一、西欧封建社会

(三)基本特征:2、经济;庄园与农奴制(自给自足)前期的社会特征(5—10世纪)耕地类型领主自营地

农民份地

社会关系农奴自由农政治组织庄园法庭领主经营,农奴耕种领主处领有,分自由农份地和农奴份地,自耕自收

耕种领主自营地;法律上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自备工具为领主服劳役;向领主缴纳租税服劳役;法律上自由;向领主缴纳租税领主或其管家主持,审理庄园内的案件,维护庄园秩序庄园制度体现了西欧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带有基层自治色彩庄园性质:维护封建领主利益的农业经济组织和基层政治单位。评价: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②很大程度上导致中古西欧的割据状态,阻碍王权的强化

链接选必二(p23):农业庄园式劳作(1)背景:生产力不够发达,中央集权式微,地方势力崛起。(2)特点:①众多奴隶或农奴在庄园的土地上进行集中劳作,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低下。

②经济生产市场化程度低,劳动者人身依附于庄园主。罗马的大型奴隶制庄园中世纪西欧庄园中国魏晋南北朝时的坞堡具有完全的私有权对依附农民行使的是族权不具备完全的土地所有权对庄园内的农奴行使法权一、西欧封建社会

前期的社会特征(5—10世纪)(二)基本特征:3、思想特征:基督教占统治地位(1)产生与传播(选必3p23):

1世纪2世纪后基督教产生基督教教义发生变化,宣扬忍耐顺从、君权神授等思想4世纪末被罗马帝国定为国教496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赋予基督教会多项特权,并把基督教作为国家宗教制度,在被征服地区强制推广,成了西欧民众普遍信仰的宗教。756年国王丕平把罗马周围地区交给教皇统治,建立“教皇国”并使教会介入世俗权力。史称“丕平献土”一、西欧封建社会

(二)基本特征:在教父主持下接受洗礼出生由教父主持婚礼结婚涂香油,以求灵魂升天死亡(2)表现经济基督教会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政治教权高于王权

;组织力量强大,形成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思想文化保存古典文化、开办学校,垄断教育,控制人们精神生活,强调禁欲苦行前期的社会特征(5—10世纪)3、思想特征:基督教占统治地位(3)评价经济加重人民负担,阻碍商品经济发展政治有利于基层治理和社会稳定教权与王权结合巩固了封建统治,长远看阻碍王权强化,阻碍了民族国家的形成文化一定程度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和社会教化;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思想控制,压抑人性;一、西欧封建社会

1、经济:城市兴起,市民自治(10-11世纪)(1)城市兴起的背景:社会:封建主自治,社会逐渐走向稳定,提供良好的环境农业:封建经济发展,农业技术提高,自然和畜力得到有效利用,耕地面积增加,人口增长。工商业:工商业逐渐的复兴和繁荣(2)方式:谈判、金钱赎买、武装暴动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后期的社会特征(10—15世纪)(三)新发展:一、西欧封建社会

(3)历史影响:争取自由加强王权经济支持管理支持特许保护①政治:城市与王权结盟,有利于王权加强,推动民族国家兴起和市民阶级参与政治

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层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市民反对封建割据,反对领主特权,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而建立新城市符合国王们削弱诸侯势力的政治考虑因而国王成为城市的长期盟友。国家出现了不与封土相联系的官吏;市民阶级开始参与政治。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不再为教士所垄断,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摘编自《世界中古史》②经济: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③思想:促进大学的兴办、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思想解放,为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兴起创造条件(选必3中古西欧文化)④对瓦解西欧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起着重要作用后期的社会特征(10—15世纪)1、经济:城市兴起,市民自治(10-11世纪)(三)新发展:材料:随着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十一世纪的欧洲社会政治经济形势趋于稳定,使得西欧封建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在多方面获得进步……当西欧封建制趋于完型时,内部已经孕育了新的因素。正如布罗代尔说:“11、12世纪的西欧已经进入它的青春期”。中古时代王权的振兴是在城市兴起之后。城市兴起和工商业的发展使市民阶级逐渐强大起来,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国王为了战胜封建贵族,取得了市民阶级的支持,王权与市民的联盟才逐渐战胜了封建割据势力。13、14世纪英、法国王正是在市民的支持下强化中央政权的。——摘编自朱寰《略论中古时代的君权与教权》(1)背景:【思考】根据材料结合课本P16,概括10-11世纪西欧王权强化的原因?①国王作为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被视为最高的领主(政治优势)②社会稳定,经济增长(工商业发展,城市兴起,市民阶层形成壮大)③与贵族斗争中先后取得胜利一、西欧封建社会

2、政治:王权强化,民族国家开始形成(三)新发展:后期的社会特征(10—15世纪)(2)表现英格兰国王在与贵族的斗争中强化王权,到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英格兰逐渐形成较为强大的王权。最初法国国王的势力非常小,仅有巴黎到奥尔良的狭长地带,号称“法兰两岛”。法兰西国王借助通婚和征服等手段,击败各地封建主。而且王权获得城市不同程度的支持,12-13世纪王室领地持续扩大。到15世纪晚期,法兰西基本完成统一,王权得到强化。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的国家有西班牙和葡萄牙。①结束混乱和割据,国家逐步走向统一、稳定;②削弱了教会对西欧国家的控制,为民族国家形成奠定基础;③促进工商业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④加强王权的斗争中出现的等级代表制,成为近代西方议会制度的起源;⑤葡西王权的加强,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3)影响:[概念解释]民族国家

是欧洲中世纪后期出现并在资产阶级时代普遍形成的国家形式,该国家形态的特点是由单一民族或多民族组成,主权独立,有确定的领土疆域、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国民经济,有全民族通用的语言和国民的文化认同等。专制王权国家可看作是民族国家的早期形式,但专制王权国家主权在君,疆域不定,二者不能等同。一、西欧封建社会

2、政治:王权强化,民族国家开始形成(三)新发展:后期的社会特征(10—15世纪)一、西欧封建社会

后期的社会特征(10—15世纪)3、思想:大学兴办,文艺复兴运动兴起,推动思想解放,人文主义复兴。欧洲中世纪11世纪前后对比前后政治割据征战的封君封臣集权民族国家逐渐形成,议会兴起经济庄园经济与农奴制城市经济兴起,市民自治文化蒙昧的基督教统治大学的兴起、教育与学术出现新气象结论欧洲中世纪在缓慢的发展中孕育着新时代诞生的条件,搭建起从古代世界进入近代世界的桥梁,承接着古代与近代的文明。(三)新发展:(一)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395-1453)

395年6C建立鼎盛拜占庭帝国国徽(双头鹰)二、东欧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1、社会状况:材料:在它的(君士坦丁堡)的主要街道的市场内,可以看到整个世界的产品堆积如山…它的码头停泊有密集如林的船舶。

——[法]布瓦松纳《中世纪欧洲生活和劳动》材料:拜占庭在宗教上承袭基督教,在文化上承袭古希腊,而它的政府结构则大致源于罗马。

——《欧洲中世纪史》①经济:工商业发达,首都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城市,是沟通东西方桥梁,也是东西方文明发展的纽带②文化:东正教为国教,继承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融汇基督教文化和西亚、北非文化,形成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③军事:6C查士丁尼在位时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二、东欧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一)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395-1453)1、社会状况:④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编订的《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为近代西方法律奠基。《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罗马民法大全︾历代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汇编历代法学家的论文,阐明法学原理,指导学习法律文献查士丁尼执政时颁布的法令由于游牧部族冲击和内部矛盾,帝国陷入混乱。6世纪中期之后阿拉伯人不断进攻拜占庭帝国7世纪中后期9世纪之后帝国又面临外部多个军事势力(诺曼人;塞尔柱突厥诸国)的进攻。11世纪时仅剩希腊半岛和爱琴海地区。13世纪初西欧封建主组建十字军东征,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的大部分领土。14世纪初,拜占庭帝国受到奥斯曼土耳其人的不断进攻。1453年,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1453年1355年1444年1265年1205年二、东欧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2、衰落:(一)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395-1453)13世纪中期金帐汗国臣属被蒙古征服9世纪基辅罗斯俄罗斯的发端莫斯科公国反击蒙古,建立统一国家16世纪初1547伊凡四世继续扩张17世纪末地跨欧亚俄罗斯帝国历史上第一位沙皇二、东欧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二)俄罗斯帝国“公国”与“帝国”

公国一般是以“公爵”为元首的国家;帝国是以“皇帝”为元首的国家。例如蒙古金帐汗国册封伊凡一世为莫斯科大公,类似诸侯。后陆续合并周边王公领地,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为皇帝,建立俄罗斯帝国。伊凡四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颁布新法典;2、改组、健全中央机关;3、镇压大贵族,设立沙皇特辖区;

4、增强军事力量。(1)政治:沙皇专制,加强中央集权。(伊凡四世改革)二、东欧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二)俄罗斯帝国

建于11世纪的俄罗斯圣索菲亚大教堂俄罗斯文化(选择性必修3)(1)10世纪中叶,基辅罗斯的统治者在与拜占庭帝国的交往中接受了基督教,基辅罗斯进入基督教文化圈。(2)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东正教逐渐成为专制君主统治国家的工具,并对俄罗斯的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生活习惯、建筑风格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俄罗斯圆顶多塔风格的教堂建筑与西欧中古时期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形成鲜明对比,被视作东正教的象征。(2)文化:深受拜占庭影响,推广东正教【小结】中古时期的欧洲西欧东欧政治:封君封臣制度,分裂混战经济:封建大庄园和农奴制思想:神权至上,束缚人性王权强化,议会兴起城市兴起,市民自治大学兴起,思想解放西欧封建制行将崩溃,即将迈入资本主义发展轨道东欧继续强化皇权,加强中央集权,封建制度稳固但总体而言,此时是整个欧洲现代民族国家形成的关键时期。历史绝对不是非黑即白,必须基于客观史实才能做到理性认知。

中世纪铁幕的另一边,亚洲是那时的世界中心,亚洲就是那时的整个世界。

“公元500-1500年,当欧洲文明处于‘黑暗时代’时,亚洲伊斯兰文明作为东方儒家文明与欧洲基督教文明交流的桥梁,其本身的辉煌成就与东方儒家文明一起主导了世界文明的发展。”—(美)斯图亚特∙戈登:《极简亚洲千年史》主题二:时空下的中古亚洲区域文明政治经济文化西亚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

南亚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国东亚日本朝鲜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哈里发,政教合一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阿拉伯商人在各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保存并传播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是东西文化沟通的媒介和桥梁;融合并发展了古代文化,在诸多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到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农民和工商业者承担各种苛捐杂税;帝国政府控制欧亚商路,东西方贸易受影响。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及伊斯兰文化,因而东西文明在其得以统合。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逐渐发展为印度主要宗教。伊斯兰教为国教,最高统治者称苏丹,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人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大化改新、幕府统治、闭关锁国新罗、高丽、朝鲜君主中央集权体制一、中古时期的亚洲阿拉伯帝国:兼容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奥斯曼帝国:对阿拉伯的传承,对东西方贸易的影响南亚:多宗教并存东亚:模仿中国,以中国儒学文化为中心,影响、相互借鉴(链接选必3中华文化对东亚和东南亚的影响)材料一当阿拉伯文化昌盛之时,西欧正处于文化低落的“黑暗时代”,古典文明这时已大半不为人所知,只有教会还保留着一些有关亚里士多德的知识。阿拉伯人读了大量的古典哲学、文学作品,并在学习过程中把它们翻译成为阿拉伯文,特别是翻译了许多中世纪西欧几乎无人通晓的希腊文著作,另外阿拉伯人也创造出了自己的文化,这些在后来都陆续传回西欧,使西欧的基督教文明从落后中逐渐苏醒过来。——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根据材料一,概述阿拉伯帝国在文明传承中所发挥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阿拉伯人广泛翻译西欧古典文献,从而保存了欧洲古典文化,并融合东西方文化,形成阿拉伯文化,后来传回西欧,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复兴。举例: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区域国家时间政治、经济、文化东非西非南非二、古代非洲文明培育了……驯养了……引进了……掌握了…城市和文化相当繁荣;信奉伊斯兰教中央集权;对外贸易发达;信仰基督教;从事农牧业;国际贸易兴旺到11世纪,成为汉地主要居民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等阿克苏姆公元前后兴起,4世纪进入鼎盛时期10-15世纪信奉伊斯兰教广泛使用奴隶,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班图人8-15世纪加纳、马里、桑海津巴布韦11世纪末建立,14-15世纪进入鼎盛时期古代非洲之文明特征①发展缓慢: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非洲古代文明的发展受制于地理隔绝和恶劣的自然环境,非洲文明发展较为缓慢。②独具特色:非洲经过了自身的长期发展演变和吸收、借鉴相邻地区的文明成就,形成了具有较高发展水平的非洲文明。如东非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