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鼻及鼻窦的解剖(一)
鼻(nose)由外鼻、鼻腔、鼻窦三部分构成。外鼻位于面部中央。鼻腔是位于两侧面颅之间的腔隙,其上、后、
旁由左右成对的鼻窦环绕,与颅前凹、颅中凹、口腔和眼眶紧密眦邻,仅由一层薄骨板相互隔开,故严重的鼻外伤
可伴发其周围结构的外伤,鼻疾病亦可向邻近器官扩散。鼻窦开口于鼻腔,两者粘膜互相移行连为一整体。
一、外鼻
外鼻(externalnose)由骨、软骨构成支架,外覆软组织和皮肤,略似锥形,有鼻根(nasalroot)、鼻尖
(nasalapex)、鼻梁(nasalbridge)、鼻翼(nasalalae)、鼻前孔(anteriornares,nostril)、鼻小柱(nasal
columella)、等几个部分(图IT)。
图IT外鼻
外鼻的骨性支架:由鼻骨、额骨鼻突、匕颌骨额突组成。
鼻骨左右成对,中线相接,上接额骨鼻突,两侧与上颌骨额突相连。鼻骨卜缘、上颌骨额突内缘及上颌骨腭突
游离缘共同构成梨状孔(pyriformaperture)«
外鼻软骨性支架:由鼻中隔软骨(septalcartilage)x侧鼻软骨(lateralnasalcartilage),大、小翼
软骨(alarcartilage)等组成。各软骨之间为结缔组织所联系。
大翼软骨左右各一,底面呈马蹄形,各有内外两脚,外侧脚构成鼻翼的支架,两内侧脚夹鼻中隔软骨的前下构
成鼻小柱的主要支架(图1-2).
图1-2外鼻骨和软骨支架
鼻尖、鼻翼及鼻前庭皮肤较厚,且与皮下组织及软骨膜粘连紧密,并富有皮脂腺、汗腺,为粉刺、座疮和酒渣
鼻的好发部位,当疝肿炎症时,稍有肿胀,疼痛较剧。
外鼻的静脉经内眦静脉及面静脉汇入颈内、颈外静脉,内眦静脉与眼上静脉、眼下静脉相通,最后汇入颅内海
绵窦。面静脉无瓣膜,血液可上下流通,当鼻或上唇(称危险三角区)患界肿处理不当或随意挤压,则有可能引
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等严重颅内并发症的危险(图1-3)。
图1-3外鼻静脉与海绵窦的关系
鼻及鼻窦的解剖(二)
二、鼻腔
鼻腔(nasalcavity)为一顶窄底宽的狭长腔隙,前起前鼻孔,后止于后鼻孔,与鼻咽部相通。同鼻中隔分隔
为左右两腔,每侧鼻腔包括鼻前庭及固有鼻腔两部分。
(—)鼻前庭(nasalvestibule)
位于鼻腔最前部,由皮肤复盖,富有皮脂腺和汗腺,并长有鼻毛,鼻前庭皮肤与固有鼻腔粘膜交界处称为鼻阈。
(-)固有鼻腔
通称鼻腔,有内、外、顶、底四壁。
1.内壁:即鼻中隔(nasalseptum),由鼻中隔软骨(septalcartilage),筛骨正中板,又称筛骨垂直板
(perpendicularplateofethmoidbone)及犁骨(vomer)组成(图1~4)。
软骨膜及骨膜外复有粘膜,鼻中隔前下部粘膜内血管丰富,由鼻腭、筛前、上唇及腭大动脉支密切吻合形成毛
,
细血管网称为利特尔区(Littlrsarea)o此处粘膜较薄,血管表浅,粘膜与软骨膜相接紧密,血管破裂后不易
收缩,且位置乂靠前,易受外界刺激,是鼻出血最易发生的部位。
2.外壁:鼻腔外壁表现极不规则,有突出于鼻腔的三个骨质鼻甲(conchaeturbinate),分别称上、中、F
鼻甲。各鼻甲下方的空隙称为鼻道,即上、中下鼻道。各鼻甲内侧面和鼻中隔之间的空隙称为总鼻道(commonmeatus)。
上、中两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腔隙称嗅裂或嗅沟(olfactorysulcus)(图1-5、1-6)。
Wt
“甲
上
中■理
鼻甲
图1-5鼻腔外侧壁
(1)上鼻甲(superiorturbinate):位于鼻腔外壁的后上部,位置最高、最小,因前下方有中鼻甲遮挡,
前鼻镜检查不易窥见。上鼻甲后上方为蝶筛隐窝(sphenoethmoidrecess),蝶窦开口于此。
图1-6鼻腔外侧壁(上、中、下鼻甲部分去除)
(2)上鼻道(superiormeatus):内有后组筛窦开口。
(3)中鼻甲(middleturbinate):系筛骨的突出部,中鼻甲中常有筛窦气房生长,使鼻腔上部显著缩窄。中
鼻甲前端外上方的鼻腔侧壁有小丘状隆起称为鼻丘,是三叉神经、嗅神经所形成的丰富的反射区。
(4)中鼻道(middlemeatus):外壁上有两个隆起,后上方为筛窦的大气房名筛泡(ethmoidbulla),筛
泡前下方有一弧形崎状隆起名钩突(uncinateprocess),筛泡钩突之间有一半月形裂隙,称为半月裂孔(semilunar
hiatus),其外方有一弧形沟称筛漏斗(ethmoidinfundibulum),额窦多开口于半月裂孔的前上部,其后为前组
筛窦开口,最后为上颌窦开口。
(5)下鼻甲(inferiorturbinate):为”独立骨片,附着于上颌骨内壁,前端距前鼻孔约2cm后端距咽鼓
管口约1cm,为鼻甲中最大者,约与鼻底同长,故下鼻甲肿大时易致鼻塞或影响鼓管的通气引流。
(6)下鼻道(imferiormeatus):前上方有鼻泪管开口,其外段近下鼻甲附着处骨壁较薄,是上颌窦穿刺的
最佳进针部位(图1-7)。
图1-7右鼻腔
3.顶壁:呈狭小的拱形,前部为额骨鼻突及鼻骨构成。中部是分隔颅前窝与鼻腔的筛骨水平板(cribriform
plate),此板薄而脆,并有多数细孔,呈筛状,嗅神经经此穿过进入颅前窝。外伤或手术时易骨折致脑脊液鼻漏,
成为感染入颅的途径。
4.底壁:即硬腭,与口腔相隔,前3/4由上颌骨腭突,后1/4由腭骨水平部构成,两侧部于中线相接,形成
上颌骨鼻崎,与犁骨下缘相接,底壁前方近鼻中隔处,两机时各有•切牙管开口,腭大动、静脉及腭前神经由此通
过。
(三)鼻腔粘膜
按其组织学构造和生理机能的不同,分为嗅区粘膜和呼吸区粘膜两部分。
1.嗅区粘膜:分布于上鼻甲及部分中鼻甲内侧面及相对应的鼻中隔部分,为假复层无纤毛柱状上皮,由嗅细
胞、支持细胞、基底细胞组成。其固有层内含分泌浆液的嗅腺,以溶解有气味物质微粒,产生嗅觉。嗅细胞为双极
神经细胞,其中央轴突汇集多数嗅细胞嗅丝,穿过筛板达嗅球,周围轴突突出上皮表面,成为细长的嗅毛(图1-8)。
瑛阳91加
上鼻不
图1-8嗅神经
2.呼吸区粘膜:除嗅区外,鼻腔各处均由呼吸区粘膜覆盖,该区粘膜属复层或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其纤毛
的运动主要由前向后朝鼻咽部。粘膜内含有丰富的浆液腺、粘液腺和杯状细胞,能产生大量分泌物,使粘膜表面复
有一层随纤毛运动不断向后移动的粘液毯(mucousblanket)。粘膜内有丰富的静脉丛,构成海绵状组织,具有灵
活的舒缩性,能迅速改变其充血状态,为调节空气温度与湿度的主要部分。下鼻甲上的粘膜最厚,对鼻腔的生理功
能甚为重要,故手术时不宜过多去除。
鼻及鼻窦的解剖(三)
三、鼻窦
鼻窦(nasalsinuses)为鼻腔周围颅骨含气空腔,按其所在颅骨命名为额窦、筛窦、上颌及蝶窦,共四对。
各鼻窦的发育进度不一致,初生儿只有上颌窦和筛窦,到三岁时额窦和蝶窦才开始出现,各鼻窦形状,大小随着年
龄、性别和发育状况而有所不同(图1-9).
图1-9鼻窦面部的投影
临床上按其解剖部位及窦口所在位置,将鼻窦分为前、后两组,前组鼻窦包括上颌窦、前组筛窦和额窦,其窦
口均在中鼻道。后组鼻窦包括后组筛窦和蝶窦,前者窦口在上鼻道,后者窦口在蝶筛隐窝。
(一)上颌窦(maxillarysinus)
在上颌骨体内,为鼻窦中最大者,容积约15~30ml,形似横置的锥体,锥体之底即上颌窦内侧壁,锥体尖部在
上颌骨戳突处,15岁时窦的大小几与成人相同。
顶壁:即眶底,故眶内与窦内疾病可相互影响。顶壁有眶下神经及血管的骨管通过。
前壁:中央最薄并略凹陷称“尖牙窝”,上颌窦手术多经此进入,尖牙窝上方有眶下孔,为眶下神经及血管通
过之处。
后外壁:与翼腭窝相隔,上颌窦肿瘤破坏此壁侵入及翼内肌时可致张口困难。
内壁:为鼻腔外侧壁的•部分,后上方有上颌窦窦口通入中鼻道,下鼻甲附着处骨质薄,经此行上颌窦穿刺术。
底壁:为牙槽突,常低于鼻腔底部,与上颌第二前磨牙及第一、二磨牙根部以菲薄骨板相隔,有的磨牙的牙根
直接埋藏于窦内粘膜下,故牙根感染可引起牙源性上颌窦炎,反之,上颌窦炎症或肿瘤的侵犯亦常引起牙痛、牙松
动等症状。
(二)筛窦(ethmoidsinus)
位于鼻腔外上方和眼眶内壁之间的筛骨内,呈蜂房状小气房,每侧10个左右,气房大小、排列及伸展范围极
不规则,两侧常不对称,有筛迷路(ethmoidlabyrinth)之称。筛窦以中鼻甲附着缘为界,位于其前下者为前组
筛窦(anteriorethmoidsinus),开口于中鼻道。中鼻甲后上者为后组筛窦(posteriorethmoidsinus),开
口于上鼻道,实际上前、后组筛窦很难截然分开(图1T0)。
图1-10各鼻窦相互关系
筛窦顶壁位于筛板之外侧,为颅前窝底部。底壁前部是上颌窦上壁的内侧缘,后部是腭骨的眶突。外壁菲薄如
纸,为眶内侧壁的纸样板(laminapapyracea),故筛窦或眼眶炎症可相互感染。
(三)额窦(frontalsinus)
位于额骨内,出生时尚未形成,•般至三岁开始出现,成年后才告完成,但其大小、形状极不•致,有时可•
侧或两侧未发育。额窦的前壁为额骨外板,较坚厚,内含骨髓,后壁为额骨内板,较薄,与额叶硬脑膜相邻,有导
血管穿过此壁入硬脑膜下腔,故额窦感染可经此引起鼻源性颅内并发症。底壁为眠顶及前组筛窦之顶,其内侧相当
于眶顶的内上角,骨质甚薄,急性额窦炎时该处有明显压痛,额窦囊肿破坏此壁可使眼球向外、向下方移位。额窦
开口于窦底内侧,经鼻额管(nasofrontalduct)通入中鼻道前端。内壁为分隔两侧额窦的额窦中隔,上段常偏曲。
(四)蝶窦(sphenoidsinus)
位于蝶骨体内,一般三岁才出现,成年发育完成,形状大小不一。由蝶窦中隔分为左右两侧,两侧常不对称。
顶壁与颅前窝及颅中窝相隔,顶壁凹陷形成蝶鞍底部,故可通过蝶窦行垂体肿瘤摘除术。外侧壁有视神经压迹和颈
内动脉及三叉神经上颌动脉及三叉神经上颌支压迹。后壁为蝶骨体。前壁与筛骨垂直板及犁骨后缘相接。下壁即后
鼻孔与鼻咽顶。蝶窦开口位于前壁的上方,通过蝶筛隐窝。
四、鼻及鼻窦的血管及神经
()动脉:主要来自颈内动脉的眼动脉(ophthalmicartery)及颈外动脉的上颌动脉(internalmaxillary
artery),其行径分布如下:
1.颈内动脉
•眼动脉I筛的动脉:经筛前孔”鼻腔外壁前上部,鼻中隔前上部,额窦'前组
在啊内分:<筛家.
为:支I筛后动脉:经筛后孔”鼻腔外壁后上部、鼻中隔后上部、后组筛窦•
Z颈外动脉的上颌动脉:在翼腭窝处陆续分出:
(1)筑房动脉::鼻后外侧动脉。鼻外壁后、下部、鼻腔底、筛、上颌窦
经蛛腭孔进1
鼻腔鼻后中隔动脉,中隔后下部(较粗一支称班居动脉)
(2)眶下动脉:经眶下孔一鼻腔外壁前段、上颌窦。
(3)腭大动脉:出腭大孔经硬腭向前入切牙管一鼻中隔前下部。
筛前动脉、筛后动脉中隔支、上唇动脉、腭大动脉、鼻腭动脉在鼻中隔前卜.部构成丰富的动脉丛为鼻出血的好
发部位(图1-11)
图1T1鼻中隔动脉分布
(-)静脉
鼻腔下部静脉汇集成蝶腭静脉,进入上颌静脉,最后汇入颈外鄢脉。前部静脉导入面前静脉,鼻腔上中静脉则
沿筛前和筛后静脉导入眼静脉,最后引流于海绵窦。
(三)神经
1.嗅神经由鼻腔嗅区粘膜内的嗅细胞神经纤维集合而成,通过筛板而达嗅球,嗅神经由管状鞘膜所包围,此
管状鞘膜与硬脑膜相连,因此嗅粘膜受到损伤和感染,细菌即可•经嗅神经鞘膜感染到颅内,引起鼻源性颅内并发症。
2.感觉神经主要来自三叉神经的第一支(眼神经)和第二支(上颌神经)的分支。
眼神经经鼻睫神经分出筛前神经,分布于鼻中隔和鼻腔外侧壁的前部。
上颌神经在翼腭窝形成蝶腭神经节,分出鼻后上神经和鼻后下神经,前者分布于鼻中甲以上部分的鼻腔及鼻窦,
后者分布于中鼻道以下的鼻腔(图1T2).
少5上片・
■后10
图1T2鼻腔神经分布
上颌神经还分出上牙槽神经后支及眶下神经,前者分布于上颌窦及牙槽:后者分布于鼻前庭、鼻底及下鼻道前
段。
3.植物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1)交感神经纤维使鼻粘膜血管收缩,分泌液减少,由来自颈内动脉交感神经丛的岩深神经、翼管神经、蝶
腭神经节分布于鼻腔内的血管和分泌腺。
(2)副交感神经纤维使鼻粘膜血管扩张,分泌液增多,由来自面神经分出的岩浅大神经和翼管神经到蝶腭神
经节,节后纤维再分布到鼻腔内。
鼻及鼻窦的生理
(-)鼻的生理功能
鼻腔主要有呼吸、嗅觉、共鸣及反射机能。
1.呼吸功能:鼻腔为呼吸空气的通道,有调节吸入空气的温度、湿度、滤过和清洁作用,以保护下呼吸道粘
膜适应生理要求,有利于肺泡内氧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1)通道作用由于鼻腔解剖的特殊,吸气时气流呈抛物线经中鼻甲内侧之鼻腔顶,再折向下方经后鼻孔入咽
腔。呼气时部分气流则以抛物线经前鼻孔呼出,部分则由于后鼻孔大,前鼻孔小,致全部气流不能同时呼出,而在
鼻腔内形成旋涡气流渐次呼出,以使气流在鼻腔增加了与鼻腔鼻窦粘膜接触的机会(图1T3)。
图1-13鼻腔的呼吸气流
(2)温暖作用鼻腔粘膜的面积较大,且有丰富的海绵状血管组织,具有敏感的舒缩能力,每日可放出热能约
70卡,使吸入的冷空气迅速变暖,调节至30°C〜33°C,再经咽、喉调节至与正常体温相近后入肺。
(3)湿润作用鼻粘膜富于腺体,需要时一昼夜可分泌水份约1000ml,用以提高空气的湿度,防止呼吸道粘膜
干燥,使粘膜的纤毛运动得以维持正常的机能。
(4)滤过清洁作用鼻前庭的鼻毛对粉尘有阻挡滤过作用。较细微的尘埃和细菌进入鼻腔后,被粘膜表面的粘
液毯粘住,粘液中有可溶解细菌的溶菌酶,再经纤毛运动向后送达鼻咽腔,经口腔吐出或咽下(图1T4)。因此,
保护纤毛运动对维持鼻腔正常生理功能甚为重要。
图1-14鼻粘膜纤毛上皮及粘液毯的运动形式
2.嗅觉功能:含气味的气体分子随吸入气流到达鼻腔嗅沟处,与嗅粘膜接触,溶解于嗅腺的分泌物中,刺激
嗅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经嗅神经到达嗅球、嗅束,再到达延髓和大脑中枢产生嗅觉。
3.共鸣:鼻腔是重要的共鸣器官,发音在喉,共鸣在鼻,以使声音洪亮而清晰。若鼻腔因炎症肿胀而闭塞时,
发音则呈“闭塞性鼻音"(rhinolaliaclausa)。若腭裂或软腭瘫痪时,发音时鼻咽部不能关闭,则呈“开放性
鼻音”(rhinolaliaaperta)。
4.反射机能:鼻腔内神经丰富,常出现一些反射现象。如喷嚏,系三叉神经或嗅神经受刺激后而引起先有深
吸气,继之强呼气的一阵气流从鼻咽部经鼻腔喷出的动作,可将鼻腔内刺激物清除,为一保护性反射。
(-)鼻窦的生理功能
鼻窦对增加吸入鼻腔空气的温度及湿度、增强声音共鸣作用,以及减轻头颅重量等方面都起着•定的作用。
鼻及鼻窦检查法
一、外鼻及鼻前庭检查法先检查鼻外形有无畸形、前鼻孔狭窄、鼻梁有无偏曲、塌陷、肿胀、增宽,皮肤色
泽是否正常。再以拇指和食指检查外鼻有无触痛,鼻骨有无塌陷、移位、骨摩擦感。并注意讲话时有无闭塞性或开
放性鼻音,鼻分泌物性质及有无特殊臭味。然后进行鼻窦表面检查,观察面颊部、内眦及眉根附近皮肤有无红肿,
局部有无隆起,眼球有无移位及运动障碍,面颊、眼内上角处有无压痛,额窦前壁叩痛等。
头稍后仰,用拇指将鼻尖抬起,检查鼻前庭皮肤有无充血、皴裂、溃疡、结痂、肿胀及鼻毛脱落.
二、前鼻镜检查法(anteriorrhinoscopy):检查者左手持鼻镜,以拇指及食指捏住前鼻镜的关节,一柄置
于掌心,另三指握于另•柄上,将两叶合拢的前鼻镜与鼻底平行伸入鼻前庭并轻轻打开。鼻镜不宜进入过深,以免
引起疼痛或损伤鼻中隔粘膜引起出血。取出鼻镜时不可完全闭紧双叶,以免夹持鼻毛引起疼痛(图2-6)。
(2)
图2-5前鼻镜使用法
Tan
,二AS
3甲
图2-6前鼻镜检查的三种位置
检查时应注意:粘膜颜色、肿胀、肥厚、萎缩、表面湿润、干燥;总鼻道增宽、狭窄:鼻道分泌物位置、颜色、
性质、量;鼻中隔偏曲、靖、距状突;有无新生物。
正常鼻粘膜为淡红色,表面光滑湿润而有光泽。急性炎症时粘膜呈鲜红色,有粘性分泌物。慢性炎症时粘膜呈
暗红色,下鼻甲前端有时呈桑根状,分泌物为粘脓性,变应性鼻炎的粘膜苍白水肿或呈淡紫色,分泌物水样清稀。
萎缩性鼻炎粘膜萎缩、干燥,失去正常光泽,被覆脓痂,下鼻甲缩小,中鼻甲偶见肥厚或息肉样变。
中鼻道有脓性分泌物系前组鼻窦病变所致,嗅沟有脓性分泌物则为后组鼻窦病变所致。
对疑有鼻窦炎而鼻道未见分泌物者,可作体位引流以助检杳,即先用现麻黄素生理盐水棉片放于中鼻道和嗅沟
处,以收缩鼻腔粘膜,使窦口通畅,然后将头部和身体摆放一定位置,约10~15分钟后再检查。若疑为上颌窦积脓,
取侧卧低头位,健侧向卜,,如见中鼻道有脓流出即可证实。检查前组筛窦头稍后仰,后组筛窦则稍前倾,检查额窦
则取正坐位。
三、后鼻镜检查法(posteriorrhinoscopy):见间接鼻咽镜检查。
四、鼻功能检查法
(-)呼吸功能检查法:一般通过前鼻镜检查即可大致判断鼻腔通气情况。也可用手指轮流堵住受检查的一侧
鼻孔,嘱用鼻呼吸,闻其呼吸声,并可以手试其呼吸气流强弱。
(-)嗅觉检查法:一般用各种气味的液体,如醋、酒精、酱油、香油等,分置于颜色和式样完全相同的小瓶
中,并以水作对照。令患者闭目并用手指闭塞•侧鼻孔,吸气分辨。应避免用刺激性较强的薄荷、氨等,因其可直
接刺激三叉神经而误为嗅觉。在检查中要适当间以休息时间。
鼻骨骨折
外鼻突出于面部,易遭受撞击、跌撞、枪弹及爆炸弹片的损伤。外鼻创伤占鼻部创伤的50%,其中以裂伤和鼻
骨骨折(fractureofnasalbone)多见。骨折类型与暴力的方向和大小有关。
外鼻外伤常伴鼻中隔外伤,出现软骨脱位、弯曲、骨折、粘膜撕裂及鼻中隔穿孔等。
临床表现
最常见症状是鼻出血和局部疼痛,严重者可出现休克。
(-)单纯挫伤显示外鼻肿胀及皮下瘀血。
(-)鼻骨骨折而有移位者,表现鼻梁塌陷或偏斜。暴力来自•侧时,同侧鼻梁下陷,对侧隆起。正面暴力常
使两侧鼻骨骨折,形成鞍鼻。2~4h后,鼻部软组织肿胀、瘀血,掩盖畸形。扪诊局部有触痛,可感到两侧鼻骨不对
称及骨摩擦音。如鼻腔粘膜撕裂,瓶鼻后,可出现皮下气肿,触之有捻发音。诊断不明确时,鼻部侧位X线摄片可
见骨折线及骨质下陷即可确诊。
(三)鼻中隔如发生骨折、脱位,可出现鼻塞,鼻中隔软骨偏离中线,近鼻前庭处突向•侧鼻腔,粘膜撕裂,
软骨或骨质外露(图13-2)。如鼻中隔粘膜下出现血肿,则在中隔一侧或二侧显示膨隆。
L鼻*,折*mA*母折1鼻中禽粒佗
1上・■・史帝研
3・中所
图13-2鼻骨骨折及鼻中隔脱位
鼻根部塌陷明显者,应作X线摄片(鼻颁位,头颅侧位等)以排除筛窦、额窦及上颌窦骨折,还应注意有无颅
底骨折可出现脑脊液鼻漏,表现流淡红鼻血,将鼻血作糖检验,糖阳性者即为脑脊液鼻漏。
开放性骨折常为粉碎性骨折,除伴有鼻及颌面软组织伤,常有异物存留。
治疗
单纯鼻骨骨折无移位者,鼻腔给予止血可不作其他处理。有时鼻畸形者应在肿胀发生前或消肿后进行鼻骨复位。
但应在受伤后•周内进行,超过两周者,因骨痂形成使复位困难。由于未及时整复后遗畸形者,需行成形术矫正。
(-)闭合性鼻骨骨折的复位方法:
用浸有1%的片因加少许1:1000肾上腺素的棉花片置入鼻粘膜表面,麻醉5〜lOwin取出,即可进行手术。复
位用鼻骨复位钳、小剥离器或枪状镶等缠以凡士林纱布或棉花(图13-3),先于鼻外侧试测骨折的部位距离后,将
剥离器插入鼻内,置于移位的鼻骨后面,用力向前上方将骨折抬起,此时常可听到骨折复位声。如为双侧鼻骨骨折,
可将复位器置于下陷之鼻骨下,在上移的同时,另一手拇指,或拇食二指于
鼻外挟持,将对侧移位突起的鼻骨向内推压,两手相互的配合复位(图13-4)。
o
亦可将鼻骨复位钳夹住骨折处,向前上抬起复位(图13-5)。
图13-3器械
图13-4剥离器复位法
操作中应注意复位器伸入鼻腔深度不宜超过两侧内眦连线,以免损伤筛板引起颅内感染。复位后,鼻腔内填压
凡士林纱条,利于固定及止血,纱条于24〜48h内取出。二周内不可用力擦压鼻部,并嘱病人勿用力拚鼻。
鼻中隔骨折或脱位时,宜用鼻骨复位细整复,整复后鼻腔应填压凡士林纱条24〜48h。如鼻隔粘膜撕裂,骨折
断端外露时,剪去外露的断端,缝合创伤粘膜。有鼻中隔血肿时应切开清除血块,放入引流条,凡士林纱条填压,
以防血肿复发,并全身应用抗生素类药物,防止感染形成脓肿.
(■.)开放性鼻骨骨折的处理;
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首先止血,然后清创。因面部血供丰富,抗感染力较强,要尽可能保留软组织及骨
组织,完全游离的碎骨片及异物皆予以清除。可能时用肠线缝合鼻腔粘膜,鼻内填压凡士林纱条或碘仿纱条后,将
骨折对位,缝合皮肤。皮肤缺损不够缝合时,可游离周围皮肤,作减张缝合。如鼻翼缺损,采用耳廓复合组织移植
修补术,或鼻唇沟翻转带蒂皮瓣或“z”字成形术。
如合并鼻窦骨折,则按鼻窦骨折处理原则处理,如有颅底骨折,应请神经外科协同处理。有脑脊液鼻漏时,一
般不宜填压纱条,仅在前鼻孔放一无菌棉球,同时全身给予大量抗生素,以防发生颅内感染。
急性化脓性鼻窦炎
急性化脓性鼻窦炎(acutepurulentsinusitis)是鼻窦粘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重者可累及骨质。上颌因窦
腔较大,窦底较低,而窦口较高,易于积脓,且居于各鼻窦之下方,易被他处炎症所感染,故上颌窦炎的发病率最
高,筛窦炎次之,额窦炎又次之,蝶窦炎最少。
病因
(--)局部病因
1.感染和鼻腔疾病:常继发于呼吸道感染或急性鼻炎。鼻中隔高位偏曲、中鼻甲肥大、鼻息肉、鼻肿瘤、异
物或填塞物留置过久,均可妨碍窦口引流而致病。游泳时潜水或跳水方法不当,可使污水经鼻腔进入鼻窦而发病。
2.外伤:前组鼻窦,特别是上颌窦和额窦位置表浅,易受外伤而发生骨折,细菌可由皮肤或鼻粘膜侵入鼻窦。
也可因弹片、尘土等异物进入而引起感染。
3.牙源性感染:上颌第二双尖牙及第一、:磨牙的牙根,位于上颌窦底壁,当其发生牙根感染时,可能穿破
窦壁,或拔牙时损伤底壁均可引起上颌窦炎,称牙源性上颌窦炎(dentogenicmaxillarysinusitis)«
4.气压改变:航空、潜水、登山时,可因气压骤变,鼻腔内发生负压而引起损伤,称气压创伤性鼻窦炎
(baro-traumaticsinusitis).
(二)全身病因
过度疲劳、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变应性体质、内分泌失调,以及患得患失有各种慢性病如贫血、结核、
糖尿病、慢性肾炎等,身体抵抗力减弱,亦为鼻窦炎的诱因,也可继发于流感等急性传染病后。
致病菌:常见致病菌有肺炎双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多种化脓性球菌。其次为流行性感冒杆菌、大
肠杆菌、变形杆菌等。由牙病引起者多属厌氧菌感染,脓液常带恶臭。
病理早期为急性卡他期,粘膜短暂贫血,继而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粘膜红肿,上皮肿胀,纤毛运动迟缓,
上皮下层有多形核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分泌物为浆液性或粘液性,后即转入化脓期,窦腔粘膜水肿及血管扩张
加重,炎性细胞浸润更为明显,分泌物变为粘脓性,时间越久,充血越重,毛细血管可破裂出血,由于水肿压迫,
使血液供应不足,可发生纤毛上皮细胞坏死脱落,此时分泌物为黄色脓液。少数病例可发生窦壁骨炎、骨髓炎和其
他并发症,一般多见于幼儿。
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常在急性鼻炎病程中患侧症状加重,出现畏寒流发热、周身不适、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等,
以急性牙源性上颌窦炎的全身症状较剧。儿童发热较高,可发生抽搐、呕吐和腹泻等症状。
(-)局部症状
1.鼻阻塞:因鼻粘膜充血肿胀和分泌物积存,可出现患侧持续性鼻阻塞及暂时性嗅觉障碍。
2.脓涕多:患侧鼻内有较多的粘脓性或脓性分泌物摭出,初起时涕中可能带少许血液,牙源性上颌窦者脓涕
有臭味。
3.局部疼痛和头痛:急性鼻窦炎除发炎鼻部疼痛外常有较剧烈的头痛,这是由于窦腔粘膜肿胀和分泌物潴留
压迫或分泌物排空后负压的牵引,刺激三叉神经末梢而引起,前组鼻窦接近头颅表面,其头痛多在额部及患侧局部,
后组鼻窦在头颅深处,其头痛多在头顶部、颍部或后枕部(图5T)。
L急性上演集提2盒拄■安灸
a慢性…4急.慢性邺支炎
S慢性舞宴及
图5T鼻窦炎引起的头痛部位
(三)检查
1.局部红肿及压痛:前组急性鼻窦炎由于接近头颅表面,其病变部位的皮肤及软组织可能发生红肿、由于炎
症波及骨膜,故在其窦腔相应部位有压痛。后组急性鼻窦炎由于位置较深,表面无红肿或压痛。
2.鼻腔检查:鼻腔粘膜充血肿胀,尤以中鼻甲、中鼻道及嗅沟等处为明显。前组鼻窦炎可见中鼻道积脓,后
组鼻窦炎可见嗅沟积脓(鼻部彩图5、6、7)。
3.体位引流:如疑为鼻窦炎,鼻道未查见脓液,可行体位引流试验,以助诊断。
4.X线鼻窦摄片:X线鼻频位和鼻额位摄片有助于诊断,急性鼻窦炎时可显示鼻窦粘膜肿胀,窦腔混浊、透光
度减弱,有时可见液平面。
诊断
如急性鼻炎体温正常后复又发热,全身不适,头胀或头痛加重,或急性鼻炎恢复期脓涕仍未减少,鼻塞未减轻,
则应想到本病,尤当鼻部症状局限于•侧时更为可疑。
现将各鼻窦炎的特征分别叙述如下
(一)急性上颌窦炎(acutemaxillarysinusitis)
前额及颜部头痛,晨起轻,午后重。可有面颊肿胀、尖牙窝处压痛。患侧上列磨牙咀嚼时疼痛或有叩痛。鼻腔
检查见患侧中鼻甲充血水肿,中鼻道深处积胀,有时见脓液附着于下鼻甲表面。若未见脓液,行体位引流试验,观
察脓液的来源部位。
(二)急性额窦炎(acutefrontalsinusitis)
前额周期性头痛,晨起开始,逐渐加重,中午最重,午后渐轻直至消失,次日又复如此,这种周期性、定时性
头痛是其主要特征。触诊时宜用食指尖压眶内上角的眶顶部,即额窦底壁处有明显压痛,但注意勿以压及眶上神经
引起不适而误诊。炎症较重时,患侧额部皮肤及上眼睑亦可肿胀。鼻腔检查见患侧中鼻甲前部明显红肿,中鼻道前
端有脓性分泌物存留,擦拭后不久又可窥见。
(三)急性筛窦炎(acuteethmoiditis)
头痛较轻,头痛在两眉间。在患侧内毗角相当于筛骨纸板处在压痛,后组筛窦炎可有枕部头痛。炎症较重时,
在内毗部及上眼睑皮肤可有红肿,结膜急性充血,此多见于儿童。鼻镜检查见中鼻甲红肿,中鼻道及嗅沟有脓性分
泌物。
(四)急性蝶窦炎(acutesphenoiditis)
一般很少单独发病。常在头顶部、后枕部发生头痛,并可反射到颈部和眼球后。
并发症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急性鼻窦炎的并发病已较少见。'
1.眶内感染:常见于儿童的筛窦炎及上颌窦炎,或成人的急性额窦炎。感染可通过眼眶周围的菲薄骨壁、裂
隙侵入眶内,发生眶内感染、球后视神经炎、骨髓炎等。
2.颅内并发症:很少见。炎症通过骨裂隙,沿着视神经、嗅神经鞘膜或静脉炎的血栓入颅引起脑膜炎、海绵
窦血栓性静脉炎、硬膜外脓肿或额叶脓肿等。
3.呼吸道感染:臬窦炎脓性分泌物下流而发生。
4.可作为病灶感染:如引起风湿热、心肌炎、肾炎等。
预防预防感冒,及时治疗急性鼻炎,鼻腔有分泌物时忌用力损鼻。积极防治牙病。
治疗治疗原则为控制感染:改善鼻腔的通气引流;根治病因,防止转为慢性。
(-)全身治疗:采用足量抗生素控制感染,因多为球菌感染,以青霉素为首选药物。若头痛或局部疼痛剧烈,
可适当用镇静剂或镇痛剂。一般疗法与急性鼻炎相同。
中医中药散风清热、芳香通窍为主,以解毒去瘀为辅,常用苍耳子散(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加味。
(二)改善鼻窦引流:常用战麻黄素液或吠喃西林麻黄索液、氯霉素麻黄素液滴鼻。若为急性额窦炎或筛窦炎,
滴鼻时应采用头后仰位。若为急性上颌窦炎应采用侧头位,使粘膜消肿,改善鼻窦的通气引流而减轻头痛。
(三)物理疗法:局部热敷法或红外线照射、超短波理疗等。
(四)上颌窦穿刺冲洗术:急性上颌窦炎宜在全身症状消退、局部急性炎症基本控制后施行。冲洗后可注入抗
菌溶液,每周广2次,直至痊愈。
(五)鼻窦置换疗法:适用于各鼻窦炎及急性炎症基本得到控制,而仍有多量脓涕及鼻阻塞者,以利鼻窦引流。
(六)如为牙源性上颌窦炎应同时治疗牙病。
急性鼻炎
急性鼻炎(acuterhinitis)是鼻腔粘膜的急性炎性疾病。很常见,有传染性,常反复发生。俗称“伤风”或
“感冒"。
病因致病微生物主要为病毒,各种呼吸道病毒均可引起本病,而以鼻病毒(rhinoviruses)和冠状病毒
(coronaviruses)为主。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或鼻粘膜的防卸功能遭到破坏时;即可引起病毒侵入机体、生长繁殖
而发病。同时存在于病人鼻部和咽部的致病菌(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菌、流行性感冒杆菌及其它细菌等)也乘
机活跃繁殖,形成继发感染。
常见的诱因有全身因素,如受凉、过劳、营养不良、烟酒过度、内分泌失调(甲状腺功能紊乱等)及全身慢性
疾病(心、肝、肾疾病)等均可影响新陈代谢的正常过程,造成血管痉挛、组织缺氧、鼻粘膜温度降低、免疫功能
下降等,使呼吸道粘膜,特别是鼻腔粘膜的抵抗力下降。体质因素亦有一定关系。局部因素主要由于鼻中隔偏曲、
慢性鼻炎、鼻息肉等,致鼻腔通气受限,影响鼻腔生理功能。邻近的病灶性疾病,对急性鼻炎的发生有诱发作用。
临床表现
(-)初期(前驱期):约1~2天,多表现为一般性的全身酸困,鼻及鼻咽部发干灼热,鼻粘膜充血、干燥。
(-)急性期(湿期):约2~7天,渐有鼻塞,鼻分泌物增多,喷嚏和鼻腔发痒,说话呈闭塞性鼻音,嗅觉减
退。鼻粘膜明显充血肿胀,鼻腔内充满粘液性或粘脓性分泌物,可转为脓样。全身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头胀、头痛
等。
(三)末期(恢复期):鼻塞逐渐减轻,脓涕也减少,若不发生并发症,则数日后可自愈。
诊断及并发症
急性鼻炎应与某些传染病的前躯症状,如流感、麻疹、猩约热、流行性出血热等鉴别,因这些病的开始,常先
有急性鼻炎的症状出现,有“急性传染性鼻炎”之称,应予以注意。亦须与变应性鼻炎作鉴别。在急性鼻炎时,切
忌用力摭鼻,以免炎症扩展引起中耳炎或鼻窦炎。炎症亦可向下蔓延,发生咽喉、气管和肺的炎症。
预防在平时应注意体育锻炼,增细体质,勿过度劳累或暴冷暴热,避免与传染病者接触等。鼻部有病变者,
如鼻中隔偏曲、鼻息肉等应及早治疗。
治疗以支持和对症治疗为主,并注意防止并发症。鼻腔通气引流,以促进恢复。
(■)全身治疗:卧床休息,宜多喝水,有便秘者可给予缓泻剂。患者应予以隔离以免传染他人。内服解热发
汗药,如复方阿斯匹林,1〜2片,每日3次;阿斯匹林,0.3〜0.5,每日3次,或克感敏,1〜2片,每日3次。
中药以疏风解表祛邪为主,如桑菊感冒片和银翘解毒片等。合并细菌感染或有并发症时,就使用抗生素类药物。
(二)局部治疗
1.1%麻黄素液或啖喃西林麻黄素液、氯霉素麻黄素液滴鼻,每日3次,以利通气引流。滴鼻法(图4-1):①
仰卧法:仰卧,头悬垂于床缘外,或肩下垫枕,头后仰卧,鼻前孔向上,每侧鼻腔内滴药3〜5滴。②坐位法:坐
位,头靠椅背并尽量后仰,然后滴药。③侧卧法:向患侧侧卧,头向下垂,滴药。
2.针刺迎香、鼻通穴,或做穴位按摩。
图4-1滴鼻药法
鼻息肉
鼻息肉(nasalpolypus)是常见疾病,多见于成年人,好发于中鼻甲游离缘、筛窦、筛泡、筛骨钩突、半月
裂孔及上颌窦口等处。
病因由鼻部粘膜长期水肿所致,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变态反应和慢性炎症为主要原因。
病理开始为局部粘膜水肿、半透明隆起、无蒂,此时称息肉样变性。病变继续发展,因水肿组织的重力作用,
逐渐下垂而形成有蒂的息肉。鼻息肉可分为水肿型(粘液型)、血管型(出血型)、纤维型、囊肿型等数种,一般
常见者为水肿型或混合出现。
临床表现以进行性鼻塞为主,随息肉缓慢长大,逐渐成为持续性鼻塞。常伴有鼻窦炎,使鼻涕增多。可有嗅
觉障碍及头痛等症状。可单发或多发,单侧或双侧,多数为多发性及双侧性。息肉生长过大时,外鼻可发生畸形,
鼻梁变宽而膨大形成“蛙鼻”。悬垂于后鼻孔的单发性息肉,称后鼻孔息肉(choanalpolyp)。
前鼻镜检查可见鼻腔内有•个或多个表面光滑呈灰白色或淡红色、半透明的新生物,如新鲜荔枝状或去皮葡萄
状或呈储水橡皮袋状(鼻部彩图3)。触诊时柔软,可移动,不易出血,不感疼痛,根据上述典型发现,诊断较易。
后鼻孔息肉有时通过前鼻孔不易看到,检查时须先将鼻粘膜加以收缩,并行后鼻镜检查。鼻内窥镜检查及X线鼻窦
摄片,可明确病变的部位和范围。
诊断根据其形状、色泽并触诊,诊断多无困难,但应与鼻腔内类似鼻息肉表现的其它病变进行鉴别:
(-)鼻中隔粘膜肥厚或中鼻甲肥大:呈息肉样变者均可被误诊为鼻息肉。前者表面颜色较红,基底较宽而不
易活动,触诊时较硬。
(二)脑膜-脑膨出:可做颅骨侧位或颅基位X线摄片,亦可做X线额部断层摄片,可见颅骨缺损。
(三)内翻性乳头状瘤(invertingpapilloma):外形如多发性息肉,表面粗糙,色灰白或淡红。病理组织
学上特点是上皮向基底方向呈内翻性生长。手术时易出血,术后易复发,并可恶变。
(四)鼻咽纤维血管瘤:常发生于男性青年鼻腔后段及鼻咽部,基底广,色深红或灰色,呈圆形或结节状或分
叶状,并向四周扩散,可反复鼻融,甚至大量出血。
(五)鼻部恶性肿瘤:凡单侧进行性鼻塞、鼻涕带血并伴有剧烈头痛、面部麻木者,均应考虑鼻部恶性肿瘤的
可能,须施行活检明确诊断。
治疗主要为手术切除(图4-4),并给予病因治疗。对反复复发者可考虑行筛窦开放或根治术。术后可给予
抗组织胺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以防复发。
图4-4鼻息肉摘除术
变应性鼻炎
变应性鼻炎(allergicrhintis)又称过敏性鼻炎,是鼻腔粘膜的变应性疾病,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近年来
发病率有升高趋热。据统计,变应性鼻炎约占全部鼻炎的40虬临床上一般分为常年性(perennial)和季节性
(seasonal)两型。
另有一型由非特异性的刺激所诱发、无特异性变应原参加、不是免疫反应过程,但临床表现与上述两型变应性
鼻炎相似,称血管运动性鼻炎(vasomotorrhinitis)或称神经反射性鼻炎,刺激可来自体外(物理、化学方面),
或来自体内(内分泌、精神方面),故有人看作即是变应性鼻炎,但因在机体内不存在抗原-抗体反应,所以脱敏
疗法、激素或免疫疗法均无效。
病因变应性鼻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女均有,易见于年轻人,主要原因有:
(一)吸入性变应原:如室内、外尘埃、尘蛾、真菌、动物皮毛、羽毛、棉花絮等,多引起常年性发作;植物
花粉引起者多为季节性发作。
(-)食物性变应原:如鱼虾、鸡蛋、牛奶、面粉、花生、大豆等。特别是某些药品,如磺胺类药物、奎宁、
抗生素等均可致病。
(三)接触物如化妆品、汽油、油漆、酒精等。
其他可能是某些细菌及其毒素,物理因素(如冷热变化,温度不调),内分泌失调或体液酸碱平衡失调等病因
均可致病。也可由于多种因素同时或先后存在。
临床表现症状可因与刺激因素接触的时间、数量以及患者的机体反应状况不同而各异。常年性变应性鼻炎,
随时可■发作,时轻时重,或每晨起床时发作后而逐渐减轻。一般在冬季容易发病,常同全身其他变应性疾病并存。
季节性变应性鼻炎,呈季节发作,多在春、秋季发病,迅速出现症状,发病时间可为数小时、数天至数周不等,发
作间歇期完全正常。
典型症状为鼻痒、阵发性喷嚏连续发作、大量水样鼻涕和鼻塞。具体表现如下:
()鼻痒和连续喷嚏:每天常有数次阵发性发作,随后鼻塞和流涕,尤以晨起和夜晚明显。鼻痒见于多数病
人,有时鼻外、软腭、面部和外耳道等处发痒,季节性鼻炎以眼痒较为明显。
(二)大量清水样鼻涕,但急性反应趋向减弱或消失时,可减少或变稠厚,若继发感染可变成粘脓样分泌物。
(三)鼻塞:程度轻重不、单侧或双侧,间歇性或持续性,亦可为交替性。
(四)嗅觉障碍:由粘膜水肿、鼻塞而引起者,多为暂时性。因粘膜持久水肿导致嗅神经萎缩而引起者,多为
持久性。
诊断对典型病例较易,但常因询问病史不详细或症状不典型,而误诊为急性或慢性鼻炎,应予以注意,故要
获得正确的诊断,必须进行多方面的检查。
(■)详细询问病史,对过去病史及家族史方面,特别是变应性疾病,找寻有关病因。
(-)主要症状如鼻痒、连续喷嚏、大量清水样鼻涕等。
(三)前鼻镜检查:可见鼻粘膜苍白水肿,大量清水样分泌物,若因持久性水肿可发生鼻息肉或息肉样变性。
(四)鼻腔分泌物涂片检查:在变态反应发作期间,鼻分泌物中可见嗜酸性白细胞增多,也可查见较多嗜酸性
白细胞或肥大细胞。
(五)变应性激发试验:•般用皮肤试验(划痕、皮内及接触法等),原理是有多种假定的变应物质,使与机
体接触后,视有无反应出现,可协助诊断。变应原诊断明确后还可应用这种变应原进行脱敏治疗。
治疗尽可能避免诱因和消除过敏因素,达到脱敏、消肿、通气的目的。
(■)脱敏疗法:
1.避免疗法:找出致病的变应原后,设法避免接触是最有效的防治方法。
2.特异性脱敏疗法:用已找出的变应原作脱敏剂。这种脱敏方法,开始均采用小剂量作皮下注射,并逐渐增
加剂量,到最大忍受量时改为维持量,直到症状消失为止。经此法治疗的病人,体内可产生大量特异性IgG封闭抗
体,可阻断抗原与IgE抗体的结合,降低介质细胞的敏感性,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二)药物疗法
1.抗组织胺药物:这类药物包括扑尔敏、赛康咤和非那根等,为组胺H,受体拮抗剂。使用方便,见效快,但
易发生不同程度的注意力不集中、嗜睡等副作用。息斯敏的副作用较轻,10mg,每日1次。
2.色甘酸钠:为肥大细胞稳定剂。以粉沫喷入鼻腔,每日4次,每日约20mg。
3.酮替粉:既有阻止介质细胞脱颗粒的作用,又有拮抗组胺的作用,但也有嗜睡副作用。每次口服Img,每日
1~2次。
4.类固醇激索:常用强的松、地塞米松,但久用可产生肾上腺皮质功能紊乱,故多局部应用。近年来人工合
成的二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效果良好,无全身副作用,为目前较理想的药物。
(三)局部治疗
1.设麻黄素液滴鼻、设苯海拉明麻黄素液、0.25%氢化可的松液或酮替酚液滴鼻。
2.卜.鼻甲粘膜电灼、冷冻、激光等治疗皆可降低神经末梢的敏感性。
(四)中医中药本病为肺气虚弱,卫表不固,易受风邪所致,宜温肺固表,祛风散寒。可用健鼻汤(苍耳子
12g、蝉衣6g、防风9g、白疾藜9g、肥玉竹9g、灸甘草4.5g、松仁12g、百合12g),气虚者加黄注9g、白术9g、
亦可再加党参9g、头痛加白芷9g。若表现血郁加当归9g。
(五)手术疗法:为降低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可施行翼管神经切断术或岩大浅神经切断术,有一定的治疗效
果。
萎缩性鼻炎
萎缩性鼻炎(atrophicrhinitis)是一种发展缓慢的鼻腔萎缩性炎症,其特征为鼻腔粘膜、骨膜和骨质发生
萎缩。严重而伴有典型恶臭者,称臭鼻症(ozena)。多始于青春期,女性较男性多见。
病因目前仍然不明。学说甚多,可归纳为两类:
(-)原发性:认为是全身疾病的一种局部表现,可能与缺乏脂类及脂溶性维生素,或与营养障碍、微量元素
缺乏或不平衡、遗传因素、胶原性疾病等有关;亦可能与内分泌失调有一定关系,因多发于女青年,并在月经期症
状加重。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的发展,发现本病患者大多有免疫功能紊乱,故有人认为,木病可能是一种免疫性疾病。
(-.)继发性:由局部因素引起,如鼻腔粘膜受到外伤或手术切除过多,或因患特殊传染病如结核、硬结病、
麻风、梅毒等所致。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晚期,或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的长期脓涕刺激,发生纤维结缔组织过度增殖,
致使鼻粘膜的血行受阻、营养障碍而致萎缩。鼻中隔极度偏曲,一侧鼻腔宽大,增强的气流的刺激,或因粉尘或有
害气体的长期刺激也可致病。曾有人提出本病是由于特殊细菌的感染,如臭鼻杆菌或类白喉杆菌感染。现认为这些
细菌不是真正的病原菌,仅为萎缩性鼻炎的继发感染。
病理早期粘膜仅呈慢性炎症的改变,继而发展为进行性萎缩。粘膜与骨部血管逐渐发生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和
海绵状静脉丛炎,血管壁结缔组织增生肥厚,管腔缩小或闭塞,血液循环不良,导致粘膜、腺体、骨膜及骨质萎缩、
纤维化,粘膜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逐渐转化为复层鳞状上皮。甚至蝶腭神经节亦可发生纤维变性。
临床表现
(-)鼻及鼻咽部干燥感:这是由于鼻粘膜的腺体萎缩,分泌物减少所致。
(二)鼻塞:脓痂堵塞鼻腔可致鼻塞,或因鼻粘膜的神经感觉迟钝,即使取除脓痂,空气通过亦不易觉察,而
误认为鼻塞。
(三)鼻分泌物:常呈块状、管筒状脓痂,不易报出,用力摭出干痂时,有少量鼻出血。
(四)嗅觉障碍:嗅觉多减退或消失。这是由于嗅区粘膜萎缩或干痂阻塞引起。
(五)呼气恶臭:因脓痂下细菌繁殖生长,脓痂中的蛋白质腐败分解,产生恶臭气味,称臭鼻症。
(六)头痛、头昏:由于鼻甲萎缩,鼻腔缺乏调温保温作用,吸入冷空气刺激鼻粘膜,以及脓痂的刺激,皆可
致头痛头昏。
检查:
()鼻腔宽大,鼻甲缩小,从前鼻孔可看到鼻咽部,有时继发性萎缩性鼻炎见下鼻甲明显缩小,但中鼻甲却
肥大或呈息肉样变。
(二)鼻腔内有稠厚脓痂,黄褐色或灰绿色,大块或呈管筒状,可有恶臭气味。除去脓痂后可见鼻甲粘膜干燥
萎缩,甚至糜烂渗血(鼻部彩图10)早期或轻度萎缩性鼻炎,亦可仅有痂皮,而无恶臭气味。
(三)如萎缩病变向下发展,鼻咽及咽粘膜也可干燥萎缩,时有脓痂覆盖其上,严重者喉、气管粘膜也有此变
化。
应注意与鼻部结核、狼疮、硬结病、鼻石、麻风等作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为清洁鼻腔、排除脓痂,湿润粘膜,禁用血管收缩剂,并加强全身治疗。宜采用全身和局部综
合疗法,症状可得到改善。
()清洁鼻腔:用温生理盐水或•般温盐水500〜1000ml冲洗鼻腔,去除脓痂,以利于局部用药。若脓痂不
易清除可用镶子轻轻钳出。
(-)鼻腔用药:常用润滑性滴鼻剂,如复方薄荷油、液体石蜡、50%蜂密、清鱼肝油等,可促使鼻粘膜充血
肿胀,增加血液循环,减轻鼻内干燥感和臭味,亦可用1%链霉素液滴鼻,能抑制杆菌繁殖,减轻炎症性糜烂,有利
于上皮生长。此外,使鼻腔粘膜润滑,软化痂皮,便于据出。
(三)维生素疗法:曾试用多种维生素,常用维生素A肌注,每日5〜10万”,或维生素氏口服,10〜15mg,
每日3次,以保护粘膜I:皮,促进组织细胞代谢机能,增强对感染的抵抗力。亦可用维生素AD制剂5万'肌注,每
周2〜3次;或口服鱼肝油丸,2丸,每日3次。也可口服菸草酸,50〜lOOmg,每日3次。有人提出铁剂有治疗本
病的作用,可服硫酸亚铁丸,0.3g,每日3次,饭后服用。
(四)手术疗法:对久治无效者可试行。目的在于使鼻腔缩小,减少空气吸入量,以降低水分蒸发,减少脓痂
形成,并可刺激鼻粘膜使呈充血和分泌增加I,改善症状。
常用方法是在鼻腔粘骨膜下埋藏各种材料,称鼻腔粘肌膜下埋藏术(submucousimplantation)或充填术。埋
藏材料有自体骨、脂肪、塑料、硅橡胶等。埋藏的部位可在鼻中隔、鼻底或鼻外侧粘骨膜下,埋藏物切勿过多,以
免张力过大而致裂开脱出。也可行鼻腔外侧壁内移术或鼻前孔关闭术。
鼻窦放射
鼻窦居颅面和颅底骨内,与鼻腔有窦「I相通,正常鼻窦内含空气,同邻近骨结构有良好的自然对比,适于X线检
查.对常见的鼻窦疾病,平片常可确定病变的存在和位置,CT显示病变更清楚。
一、X线诊断
平片是检查鼻窦的基本方法。一般取坐位,鼻窦显示较好,且可查出鼻窦内积液。常用枕须位,可显示两侧额
窦、筛窦、上颌窦及鼻腔。正常所见,见图5-2-4。
体层摄影用于观察鼻窦骨壁轻微破坏和窦腔内病变。
正常鼻窦窦腔透明,粘膜不显影,所以窦壁边缘清晰、锐利。鼻窦的透明度因窦腔大小与窦周骨壁薄而不同。
窦腔小、含气少、骨壁厚,则较不透明,反之则较为透明。
图5-2-4正常鼻窦(枕颁位)
额窦:多呈扇形,腔内可有骨性间隔。窦腔透明度因骨壁各部厚薄不同而不均。大小及形状个体差别较大,两
侧多不对称。一侧或两侧可不发育或发育不良。
筛窦:呈蜂窝状居鼻中隔两侧和眼眶之间,其外壁为眼眶内壁。枕颁位上,蜂窝上部为前组窦,蜂窝卜.部为后
组筛窦。蜂窝小房透明,间隔清晰、锐利,两侧多较对称。
上颌窦:居眶下方,鼻腔外侧,呈尖向下的三角形。上颌窦较透明。如嘴唇较厚,与下部重迭,可使窦腔下部
密度较大,鼻翼较大,可从内壁上中部向窦腔内突入呈半圆形软组织重迭影,两侧对称,不难确认。岩骨可投影于
窦腔下部,使窦腔下部密度高,不可误认为液面。两侧上颌窦的大小、形状和透明度多对称,有时侧较小,透明
度较低。
蝶窦:用须顶位观察。呈近似椭圆形透明影,窦腔清晰、锐利。大小及外形个体差别较大,两侧可不对称。
鼻腔:鼻腔透明,鼻中隔为纵行致密带影,近于中线,多稍向一侧弯曲,上鼻甲不易显示,中鼻甲骨片垂直,
下鼻甲骨片卷曲。鼻甲粘膜厚,由气体衬出。鼻甲大小个体差别较大,两侧可不对称。
观察鼻窦时,应注意鼻窦发育情况,窦腔透明度及窦壁情况,窦腔有无混浊、密度增高,有无软组织块或液面,
窦腔是否膨大,窦壁有无骨吸收、骨硬化和骨破坏。也应注意鼻腔,有无密度增高或软组织肿块充填。
(-)鼻窦炎鼻窦炎是鼻粘膜的病变,分化脓性和变态反应性两种。前者感染多来自鼻腔,常累及儿个鼻窦,
如单发则以上颌窦为常见;后者是人体对外物或物理因素的变态反应,鼻部变化乃全身疾病的一部分,可并发感染。
化脓性鼻窦炎于急性期,因粘膜肿胀而使鼻窦透明度减低,混浊,边缘模糊,窦腔外围可出现与窦壁平行的
环形软组织影像。出现渗出液,而窦口通畅,则可见液面;如脓液充满窦腔,则窦腔密度增高。在慢性期,粘膜增
生形成息肉,则有圆形或半圆形软组织块影突入窦腔,如息肉充满窦腔则窦腔密度增高,难于显示出息肉影。炎症
引起窦壁骨吸收,则窦壁骨密度减低,模糊不清,如有反应性骨增生,则窦壁绕以致密带影,额窦及上颌窦易于显
示。
变态反应性鼻窦炎,鼻窦粘膜发生水肿,致使窦腔混浊或密度增高,难同急性化脓性鼻窦炎鉴别。粘膜易发生
息肉样变,可见半圆形软组织块影突入。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如鼻腔粘膜水肿、苍白,出现息肉和病变于短期内
消退,则变态反应性鼻窦炎的可能性大。
鼻窦炎时可发生粘膜下囊肿,系液体潴留于间质中而形成,又称间质囊肿,好发于上颌窦。X线表现为半圆形
软组织块影突入窦腔,轮廓清楚.光滑。多在窦腔的底部或侧壁。息肉也常见于鼻窦炎,也好发于上颌窦,两者鉴
别诊断较难。如单发,无鼻窦粘膜增厚,则以粘膜下囊肿的可能性为大。如果多发,鼻腔内也有息肉,则以息肉的
可能性为大。
(二)鼻窦粘液囊肿鼻窦粘液囊肿主要因炎症使鼻窦开口阻塞,致粘液潴留而成。其囊肿壁是窦是窦腔内变
薄的粘膜,好发于额窦及筛窦。另•种是粘膜粘液腺口阻塞,致粘液潴留而成,囊肿壁是腺体上皮,发生于上颌窦。
囊肿内含粘液或脓性粘液,生长缓慢。
粘液囊肿的基本X线表现是窦腔密度增高,骨隔消失和窦腔膨大。
额窦粘膜囊肿,当窦内有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装修纠纷装饰补充协议范本
- 技术合作合同书
- 高中数学 8.2.3 二项分布(2)教学设计 苏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 2024年高中地理 第4章 文明旅游 4.4 旅游安全教案 湘教版选修3
- 2024年八年级生物下册 6.1.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设计 (新版)济南版
- 2023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4章 图形的初步认识4.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案 (新版)华东师大版
- 2024-2025版高中物理 第四章 电磁感应 5 电磁感应现象的两类情况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2
- 总部园区基地物业管理合同(2篇)
- 银行防控风险合同(2篇)
- 湘教版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区)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数学试题
- 2024-2030年中国农业卫星数据服务行业发展战略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
- 银行办公大楼物业服务投标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作业指导书
- 2023年阜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才招聘笔试真题
- (一模)宁波市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考模拟考试 化学试卷(含答案)
- GB/T 44481-2024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技术规范
-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二节脊椎动物二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课件
-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医用直线加速器维保项目招标文件
- 2024年中级电工考前必刷必练题库500题(含真题、必会题)
- 《第二单元测试卷》(单元练习)-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