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全文讲义_第1页
《国际经济学》全文讲义_第2页
《国际经济学》全文讲义_第3页
《国际经济学》全文讲义_第4页
《国际经济学》全文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际经济学》word版全文讲义

主讲:聂文星

绪论

引入:在课程开始前播放一些与国际经济学有关的视频资料,引起同

学们的爱好与参与意识,然后作一个简要的开场白,逐步导入并介绍本章

的要紧内容。

本章内容介绍

介绍国际经济学的研究背景、研究对象、要紧内容、要紧特点及国际

经济学的进展

一、国际经济学的研究背景

国际经济联系(纽带)

贸易联系(Trade):商品(goods)、服务(services)

金融联系(Finance):对外借款(foreigndebt),对外投资(foreigni

nvestment)、汇率(exchangerates)

实业联系(Business):跨国公司(multi-nationalcorporations)>全球生

产(globalproduction)

(一)经济相互依靠(开放经济)的阻碍

可获得国内没有的原材料和能源

可获得更加廉价的产品

可获得国内缺乏的投资或资金

国际竞争可提升效率

可缓解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

可抑制国内工资上涨

经济易受外部扰动的阻碍

国内财政政策对经济的阻碍受到制约

补充:关于国际贸易的常见误解辨析

“国际贸易是零和博弈。”

----贸易对双方有利。

“进口不利,出口有利。”

——你不从别国购买,别国也就没有收入,不能从你这购买。

“关税和配额能够爱护工作职位。”

——削减进口使得出口变得困难,会导致其他工作职位失去。

(二)经济全球化

技术进步(Technologicalchange):

生产(Production)

通讯与信息(Communication&information)

运输(Transport)

贸易投资自由化(Liberalizationoftrade&investment):

削减关税、非关税壁垒(Tariff,non-tariffbarrierreductions)

金融业务自由化(Liberalizedfinancialtransactions)

国际金融市场的进展(Internationalfinancialmarkets)

补充: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第一次浪潮:1870~1914

关税壁垒削减

运输进步

第二次浪潮:1945〜1980

协议降税

富国专业化分工

穷国没有跟上

第三次浪潮:1980〜目前

新兴市场的兴起

国际资本流淌越来越重要

二、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要紧内容

(一)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一国际经济关系

(二)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纯理论

国际贸易政策

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国际金融理论

外汇理论与政策

国际收支调剂理论与政策

国际货币制度

三、国际经济学的要紧特点

国际经济学的两大特点

国际交易不同于国内交易。

劳动力与资本的流淌性

贸易壁垒

货币不同

国际经济关系发生于各个独立的经济实体之间。

各国政策目标不同

政策的外部性

四、国际经济学的进展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进展历程

亚当•斯密(AdamSmith)

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

穆勒、马歇尔和埃奇沃思等(Mill,Marshall&Edgeworth)

哈伯勒、勒纳、里昂惕夫和米德等(Harberler,Lerner,Leontief&Me

ade)

赫克歇尔和俄林(Hechscher&Ohlin)

林德、波斯纳、伏粕尔和弗农等(Linder,Posner,Hubauer&Vernon)

克鲁格曼、赫尔普曼、布兰德和斯潘塞(Krugman,Helpman,Brande

r&Spencer)

补充:“国际贸易基础的决定因素”图示

(二)国际金融理论的进展历程

“价格一铸币流淌机制”

凯恩斯的乘数理论

布雷顿森林体系(“特里芬难题”)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法

资产组合模型

跨时分析方法

课程安排

总学时:34学时

授课包括(复习、答疑):28学时

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4学时

考试:2学时

教材:

李坤望主编:《国际经济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成绩结构

课堂参与得分:30分

考勤、提咨询、发言等:10分

小组讨论与课堂讨论:20分

作业得分:10分

平常作业(抽查):10分

期末考试得分(闭卷):60分

附加讲明:小组讨论之要求

4〜5人为一组

每个组选一位组长(讨论召集人)

讨论选题(属国际经济学范畴)由各组自定

讨论过程和内容要进行记录并上交

各组组内对每位组员进行评定和打分(10分制)

讨论成果通过“讨论课”进行展现10〜15分钟,要求制作PPT

由全班对各组的展现进行评定和打分(10分制)

每位同学的讨论得分等于上述二者之和。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先简要介绍一下本章的内容结构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国际贸易理论的差不多分析方法与模型框架

国际贸易研究方法的特点

要紧分析工具

封闭条件下的一样均衡

开放条件下的一样均衡

贸易利益

国际贸易的起因

一个没有贸易的假想世界

国际贸易的起因

第一节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

国际贸易:

狭义上,国际贸易系指商品(或物资)的跨国流淌;

广义上,国际贸易既包括商品贸易也包括要素贸易。

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微观经济学。

二、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目的

生产要素在国际间和国内的流淌程度的差别引起的对国际间资源配置

咨询题的研究;

现实中人为的贸易障碍对经济和福利的阻碍。

第二节国际贸易理论的差不多分析方法与模型框架

一、国际贸易研究方法的特点(较详细地讲明)

不涉及货币因素。

在分析框架上,贸易理论模型大都假定世界上只有两国、两商品(或

部门)、两要素。

多采纳一样均衡分析方法。

静态或比较静态分析。

、介绍要紧分析工具

(一)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

1.生产可能性边界:

(引导学生回忆其)差不多假设:

(1)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完全竞争;

(2)商品的生产技术条件既定且规模收益不变;

(3)生产要素的总供给固定不变;

(4)生产要素可在各部门间自由流淌;

(5)生产要素都充分利用;

(6)经济活动中不存在外在性(externality)。

回忆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推导

生产可能性边界图示(图1—2)

2.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递增图示见图1—2(a)

机会成本不变图示见图1—2(b)

3.商品市场均衡:

均衡条件: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

均衡图示讲明(图1—3)

(二)消费者偏好与社会无差异曲线

社会无差异曲线图示(图1—4)

三、封闭条件下的一样均衡

(一)回忆一样均衡条件与均衡解

(二)用图示方法介绍、推导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图1—6,

图1-7)

(三)封闭的相对价格差与国际贸易的发生

图示讲明(图1—8,图1—9)

四、开放条件下的一样均衡

(一)一样均衡条件与均衡解图示(图1—10)

(二)用图示方法讲明国际均衡价格的决定图示讲明(图1—11,图

1-12,图1—13)

五、贸易利益

(一)贸易利益的衡量

通过无差异曲线所体现的社会效用水平变化来衡量(图示,见图1—1

4)

(二)贸易利益的分解图示(图1—15)

交换利益及其图示:个人或国家之间拥有不同的商品禀赋或偏好,通

过商品交易均可改善各自的福利(图中U1到U2);

专业化利益及其图示:个体或国家之间通过专门从事其效率相对最高

的生产来获得额外的利益(图中U2到U3)0

第三节国际贸易的起因

一、一个没有贸易的假想世界

先图示介绍没有两国贸易(在封闭条件下,两国产品的相对价格相同)

的两种情形(图16,图1—17)

然后归纳两国没有贸易的充分必要条件

(1)两国相同商品的生产函数相同;

(2)两国相对要素禀赋相同;

(3)两国消费偏好相同;

(4)规模收益不变;

(5)两国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差不多上完全竞争的,且不存在外部

经济性。

二、国际贸易的起因

生产技术差异

要素禀赋差异

需求方面的差异

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

本章小结

国际贸易理论以微观经济学原理为基础,讨论世界范畴内的资源配置

咨询题。

微观经济学中的一样均衡分析也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要紧研究方法,

最常用的国际贸易模型的结构形式为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部门)和两

种要素。

在完全竞争的假设前提下,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差是国际贸易产生

的基础,相对价格差决定了比较优势的表现。国家间的供给、需求方面的

差异是造成相对价格差的根源。贸易后,国际均衡价格由两国的供需共同

决定,国际均衡价格处于两国封闭下的相对价格之间。

国际贸易对参加贸易的各方都有好处,贸易利益包括交换利益和专业

化利益。在规模收益不变、完全竞争市场的前提下,具有同等技术、要素

禀赋和偏好的国家,将会有同样的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因而也就没有

进行贸易的动机。因此,各个国家必须在这些方面至少一个方面有所差别,

才能产生比较优势,从而引发国际贸易。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先介绍本章结构

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

劳动生产率差异与国际贸易

模型差不多结构

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

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的图示

古典贸易理论的验证与评判

第一节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

一、亚当•斯密关于国际贸易学讲的奉献

亚当・斯密生平与学术奉献简介:

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年)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古典

学派的要紧奠基人之一,也是国际分工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是倡导

自由贸易的带头人。他曾任大学教师、私人教授、海关专员、大学校长等。

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国民财宝的性质和缘故的研究》(Inquir

yintotheNatureandCausesoftheWealthofNations),简称《国富论》

(TheWealthofNations),批判了重商主义,创立了自由放任(Laissez-Fa

ire)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1、关于分工与国际分工的思想

分工能够提升劳动生产率

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

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即绝对优势)

2、关于国际贸易的差不多思想

用本国的优势产品去换取本国的劣势产品。

各国按照各自的有利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

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地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

宝,并使各国从贸易中获益。

二、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1772〜1823年)生平简介:闻名的

英国经济学家,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他出身于一个交易

所经纪人家庭,14岁开始从事交易所活动,25岁便成为百万富翁。1809年,

他开始钻研政治经济学,其处女作《黄金的价格》(1809年)使他一举成名,

后来他又当选为国会议员,倍受政府要员的青睐。其要紧代表作是《政治

经济学及赋税原理》(ThePrinciplesofPoliticalEconomyandTaxation,

1817)o

大卫・李嘉图进展了亚当・斯密的观点,认为各国不一定要专门

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即绝对有利)的产品,而只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相

对低(即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即参与国际分工,便可进行对外

贸易,并能从中获得贸易利益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

李嘉图从个人的例子动身论述道:“如果两个人都能制造鞋和帽,其中

一个人在两种职业上都比另一个人强一些,只是在制帽上只强1/5或20%,

而在制鞋上则强1/3或33%,那么那个较强的人专门制鞋,而那个较差的

人专门制帽,岂不是对双方都有利?”

李嘉图由个人推及国家,认为国家间也应按“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

相衡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

假定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有利地位,但有利的程

度不同,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但不

利的程度也不同。在此情形下,前者应专门生产比较最有利(即有利程度

最大)的商品,后者应专门生产其不利程度最小的商品,通过对外贸易,

双方都能取得比自己以等量劳动所能生产的更多的产品,从而实现社会劳

动的节约,给贸易双方都带来利益。

第二节劳动生成产率差异与国际贸易

一、模型差不多结构

差不多假定:

生产要素只有一种---劳动;

劳动在一国之内是完全同质的;

劳动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淌,在国际间不能流淌;

规模收益不变;

商品和劳动市场差不多上完全竞争的;

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

两国的生产函数不相同;

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

归纳:

2义2义1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要素)

A和B两国的X和Y两种产品的生产函数

二、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

李嘉图认为生产成本取决于劳动投入,商品的生产成本或价格与其劳

动生产率成反比。

A、B两国生产技术差异的两个实例一一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逐次显

示以下表格):

表2-1(a)两国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量

表2-1(b)两国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量

表2-2(a)两国的劳动生产率

表2-2(b)两国的劳动生产率

现在分别在两种情形下舍弃1个单位处于绝对劣势地位/比较劣势地位

的部门生产,专业化分工后的净成效比较(表格显示):

表2-3(a)国际分工后生产变化的净成效

表2-3(b)国际分工后生产变化的净成效

归纳结论: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讲比斯密的绝对优势学讲更具有普遍意义。

只要两国间存在成本上的差异,即使其中一国处于全面的劣势地位,

国际贸易仍会发生,而且能够使所有国家获利。

由此引出:古典贸易理论关于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的概念。

三、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的图示

(一)生产可能性边界(A国)

A、B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图2-1)

(二)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在封闭均衡状态下,A、B两国的相对价格由各自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与

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决定

(三)国际均衡价格

A国X商品过剩供给曲线的导出(图2-2)

A国过剩供给曲线与B国过剩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的国际均衡价格(图

2-3,图2-4)

(四)贸易后的一样均衡

贸易后A国完全专业化生产和出口X,进口Y;B国完全专业化生产

和出口Y,进口X。

图示(图2-5)

(五)贸易利益

从贸易前后社会无差异曲线的移动来判定:贸易后社会无差异曲线均

向上移动,因此,贸易改善了两国福利水平;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判定:以A国为例,开放后舍弃1单位Y的生产,

转而生产X,再用X与B国交换Y,所得的Y商品数量大于A国自己生产

所得的数量。

第三节古典贸易理论的验证与评判

迈克道格尔(MacDugall)对李嘉图贸易理论的实证检验与评判:以1

937年为例,考察了美国与英国各行业的出口绩效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表格显示):

表2-4迈克道格尔对李嘉图贸易理论的检验结果

斯特恩(RobertStem)的实证检验及其评判。

本章小结

古典贸易理论起源于亚当・斯密,后经李嘉图和穆勒等的进展和补

充,日趋完善。

亚当・斯密从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角度讲明了国际贸易的基础。

李嘉图则更进一步,从更一样的意义上,论证了各国依据劳动成本的相对

差异(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能够改善各自的福利。

从本质上讲,古典贸易理论是从生产技术差异的角度来讲明国际贸易

的起因与阻碍的。只只是在古典生产函数中,劳动是唯独的生产要素,因

此,生产技术差异就具体化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在这种情形下,劳动生

产率差异确实是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起因。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本章结构

要素禀赋理论

差不多模型

H-0理论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要素积存与国际贸易

要素禀赋理论的验证与补充

第一节要素禀赋理论的差不多模型

先介绍要素禀赋理论与古典贸易理论的两点区别

一、要素禀赋

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K/L)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

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过来,他国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

用表格资料加以讲明:

表3-1部分国家1990年人均资本存量

要素禀赋的衡量及其图示(图3—1)

二、要素密集度

要素密集度(Factorintensity):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

的比例。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两种商品的资本劳动投入比例为:kx=Kx/Lx,ky=Ky/Ly,若kx〉ky,

则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两点讲明

要素密集度图示(图3—2)

三、模型差不多假设

两国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相同;

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

规模收益不变;

所有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差不多上完全竞争的;

两国的生产要素供给是既定不变的;

假设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为劳动丰富的国家;

生产要素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淌,在国际间不能流淌;

X、Y的生产技术不同,假设X为资本密集型产品,Y为劳动密集型产

品;

不存在运输成本或其他贸易障碍。

总结:由以上假设可知,A、B两国除要素禀赋不同外,其他一切条件

差不多上完全相同的。

第二节H-0理论

一、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供给差异

在两国生产技术条件相同的情形下,要素禀赋差异最终会导致相对供

给能力的差异。

能够通过考察两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偏向性来进行判定两国供给能力

的差异(图示,见图3—3,图3—4)

二、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如图3—5所示:

pA<pB,即A国在X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B国则在Y商品上具有

比较优势。

亦即资本丰富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劳动丰富国家

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三、H-0定理

开放后,A国将出口X,进口Y,B国则相反。因此,A国X的相对

价格将上升,B国X的相对价格将下降,最终两国价格趋于一致,即两国

面对相同的国际均衡价格。

国际均衡价格PW由A、B两国的相互需求共同决定。(如图3—6)

图示贸易三角AQAOACA和AQBOBCB(图3—7)

H-0定理:

按照比较优势原则,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

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第三节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一、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要素在每一部门的酬劳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

即等于其边际产出与商品价格的乘积。在均衡时,生产要素在所有部门的

酬劳应当是相同的。

当X的相对价格上升时,X、Y两个部门所使用的资本一劳动比率均

下降。

按照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当资本一劳动比例下降时,由于资本有关于

劳动的投入减少,因此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上升,相反,劳动的边际生产力

下降。由(3.3)、(3.4)两式,则r/Px、r/Py均上升,而w/Px、w/Py均下

降,即X相对价格上升后,资本的实际价格或酬劳上升,劳动的实际价格

或酬劳下降。

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TheStolper-SamuelsonTheorem):某一商品相

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酬劳提升,

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酬劳则下降。

S-S定理的引申(S-S定理在H-0基础上的应用):国际贸易会提升该

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二、国际贸易与要素价格均等化

随着贸易的开展,两国X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差异会持续缩小,并最终

达到均等。在那个过程中两国丰富要素的价格持续上升,稀缺要素的价格

则持续下降,因此两国要素价格朝着差异缩小的目标变化,趋向于一个共

同的水平。随着商品价格的统一,两国要素价格水平也将达到均等。

通过单位价值等产量曲线(unit-valueisoquant)和单位等成本直线(u

nitisocost)加以讲明(图3—8)。

讨论:

要素价格的均等是以商品价格的均等为先决条件的。现实中,由于运

输成本和一些贸易壁垒的存在,各国的商品价格难以达到一致,因此,国

际间要素价格均等化在现实中一样难以实现。

要素价格均等还要求生产技术条件必须完全一样,这也是一个比较苛

刻的条件。

第四节要素积存与国际贸易

一、罗伯津斯基定理(RybczynskiTheorem)

罗伯津斯基定理:

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

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用图示方法证明(03-9)

二、要素积存与贸易条件

图示罗伯津斯基线(图3—10)

大国情形(假设资本增加,劳动不变)

开放情形下,如果一国某一要素增加,对方国家一切保持不变,那么

要素增加后,在国际市场上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相对价格要下降。

进一步讲,若该商品是要素增加国家的出口商品,则该国的贸易条件

恶化,相应地,对方国家贸易条件则改善;若该商品是要素增加国家的进

口商品,则该国贸易条件改善,而对方国家贸易条件则恶化。

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偏向于出口部门,则称之为偏向出口的增

长(export-biasedgrowth);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偏向于进口替代部

门,则称之为偏向进口的增长(import-biasedgrowth)。

小国在国际市场上可看成是价格同意者,国际价格可不能因其经济增

长而有所变动,因此,对小国来讲,要素禀赋变化之后,其贸易条件可视

为不变。如图3—Ho

"凄惨增长"(immiserisinggrowth)

转移至他国的利益部分超出了增长利益,总的福利成效为负。如

图3-12o

三、要素积存与比较优势

如果时刻足够长的话,要素积存或经济增长可能会改变一国的比较优

势型态,即往常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现在由于经济增长可能变为比较劣

势;反之,往常处于比较劣势的物品,现在也可能变为具有比较优势。

图不(图3—13)

第五节要素禀赋理论的验证与补充

一、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之谜(TheLeontiefParadox):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

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这一结果与H-0理论恰恰相反。

里昂惕夫的讲明:有效劳动(effectivelabor)

由于劳动素养各国不同,在同样的资本配合下,美国的劳动生产力约

为他国(例如意大利)的3倍,因此若以他国作为衡量标准,则美国的有

效劳动数量应是现存劳动量的3倍。从有效劳动数量看,美国应为(有效)

劳动相对丰富的国家,而资本在美国则成为相对稀缺的要素。

二、里昂惕夫之谜的讲明

1、人力资本

一样劳动可区分为非熟练劳动(unskilledlabor)和熟练劳动(skilled

labor)两类;

熟练劳动是指具有一定技能的劳动,这种技能不是先天具备的,而是

通过后天的教育、培训等手段积存起来。由于这种后天的努力类似于物质

资本的投资行为,因此我们称后一类劳动为人力资本。

美国经济学凯恩(PeteB.Kenen)后来发觉,美国的出口以物质资本

加人力资本密集型商品为主。

2、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与资本在生产中往往是互补的,因此,一些自然资源密集型

的产品,如能源,往往也是资本密集型的。

从自然资源的角度看,美国的某些自然资源是相对稀缺的(自然或人

为因素造成的),如石油。如此,美国的太宗进口商品专门多是自然资源密

集型产品。

从自然资源角度看,实际上美国进口的是其稀缺的自然资源,而不是

资本。

3、要素密集度逆转

在某些要素价格下,X是资本密集型的,Y是劳动密集型的,但在另

外一些要素价格下,X变成劳动密集型,Y变为资本密集型。

4、需求逆转

当某一国关于某一商品享有生产上的比较优势,但因其国民在消费上

又专门地偏好该商品时,将会使得原先依据H-0定理所决定的进口方向发

生改变。

本章小结

要素禀赋理论由H-0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和罗伯津斯基定理这

三个要紧部分构成;

H-0定理:按照比较优势,一国应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丰富要素的产

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国际贸易通过商品价格的均等化,会导致要素

价格的均等化,从而在世界范畴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由于要素价格

的变动,国际贸易会阻碍一国收入分配格局,即相对丰富要素的所有者会

从国际贸易中获利,而相对稀缺要素的所有者会因贸易而受损;

罗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

密集使用该要素产品的生产增加,而另一产品生产则下降。由罗伯津斯基

定理,我们能够依据罗伯津斯基线的方一直判定要素增加国的经济增长类

型,关于大国来讲,若经济增长偏向出口部门,则会恶化增长国的贸易条

件,若经济增长偏向进口部门,则会改善增长国的贸易条件。

第四章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

本章结构

短期中的生产要素

特定要素模型

差不多假设

模型的均衡解

国际贸易与收入分配

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

短期与长期的比较

利益集团与贸易政策

第一节短期中的生产要素

在微观经济学中,关于供给面的分析通常分为短期分析和长期分析两

种,短期和长期并不是完全按时刻长短划分的,而要紧视生产要素的流淌

性而定。

特定要素是指一种要素的用途通常仅限于某一部门,而不适合于其它

部门的需要。

第二节特定要素模型

一、差不多假设

X、Y两种产品生产都使用资本和劳动;

规模收益不变;

劳动是同质的,可在两个部门间自由流淌;

劳动总量是固定的,同时充分就业;

资本是特定生产要素,即两个部门的资本不能互相使用;

每个部门的资本投入差不多上固定不变的;

所有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差不多上完全竞争的。

二、模型的均衡解

如图4-1:

※由于资本是特定不变的,因此两个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力只取决于

劳动投入量。劳动投入越多,边际劳动生产力就越小,因此,在商品价格

给定不变的前提下,劳动的酬劳与劳动投入量之间成反比。图中劳动边际

产品价值VMPLX所代表的曲线反映了X部门对劳动的需求与劳动价格之

间的关系,即劳动需求曲线,而VMPLY则表示Y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

上图中,两条件劳动需求曲线的形状取决于生产函数的性质,位置则取决

于商品价格。

※当两个部门的劳动酬劳相同时,劳动在两个部门间的的分配便达到

均衡。当两个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相交时,两个部门面对相同的劳动价格,

为w。现在,X部门的劳动投入量为OxL,Y部门的劳动投入量则为OyL。

劳动的分配一旦确定,两个部门的生产也随之确定。

第三节国际贸易与收入分配

一、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

假设图4-1中的E点是封闭条件下一国生产要素的均衡配置点。

假设开展贸易以后,该国依据比较优势原则,出口X商品,进口Y商

品。那么,该国X商品的相对价格将上升。

假设X商品的价格由PX上升至P,Xo这时X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

向上方移动,如图4-1,曲线VMPLX上移至VMP'LX处。现在:

(一)劳动实际酬劳的变化

(二)X部门资本实际酬劳的变化

(三)Y部门资本实际酬劳的变化

总结:国际贸易会提升贸易国出口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收入,降低与

进口相竞争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收入,而对可自由流淌要素的实际收入的

阻碍则不确定,可自由流淌要素的实际收入是否提升取决于要素所有者的

消费结构。

二、短期与长期的比较

短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阻碍按部门划分;而长期内国际贸易

对收入分配的阻碍按要素所有者区分。

在短期内,由于资本是特定要素,两个部门的资本使用量都无法调整,

国际贸易将导致两个部门的资本一劳动比例朝相反方向变化,因此两个部

门特定要素的实际酬劳的变化也是相反的。

在长期内,国际贸易通过商品价格的变化,将促使两个部门所使用的

资本一劳动比例朝相同方向变化,因此两个部门相同要素的实际酬劳将同

方向变化。

三、利益集团与贸易政策

利益集团的存在会左右贸易政策的制定。

本章小结

特定要素模型与要素禀赋理论相比,属于一种短期分析,后者则属于

长期分析。

这一模型从特定要素的角度,揭示了国际贸易在短期内对一国收入分

配的阻碍,即国际贸易会提升出口部门的资本(特定要素)实际收入,降

低进口替代部门的资本实际收入,而对劳动实际收入的阻碍则不确定。

这一模型对人们认识贸易政策的制定有专门有益的启发。

第五章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

本章结构

重叠需求理论

消费者行为假设

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

产品周期理论

初始期(introduction)

成长期(growth)

成熟期(maturity)

第一节重叠需求理论

1961年,闻名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B.Linder)推出《贸易与变化》

一书,另辟蹊径,用国家之间的需求结构的相似来讲明工业制成品进展的

理论,第一次从需求的角度探讨了国际贸易产生的缘故,提出了需求偏好

相似讲(TheoryofPreferenceSimilarity),又称重叠需求理论或收入贸易

讲。

他提出了需求决定成本、从而制造比较优势的思想。

核心思想: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紧密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

水平决定的。

一、消费者行为假设

假设在一国之内,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偏好不同,收入越高的消费

者就越偏好奢侈品,收入越低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必需品;

假设世界不同地点的消费者如果收入水平相同,则其偏好也相同。

按照上述两条差不多假设,我们可推断两国的消费结构与收入水平之

间的关系是一致的,即两国收入水平越接近,消费结构也就越相似。反之,

若两国收入水平相差专门大,则它们的需求结构也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二、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

林德指出,企业在决定一种产品的生产与否时,首要的考虑是这种产

品在本国国内是否有市场,是否有利可图,而不是先考虑是否能出口。

厂商按照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与需求结构来决定其生产方向与内容,而

生产的必要条件是对其产品有效需求的存在。

如果有来自国外市场的有效需求,产品还能够出口到国外去。

如果两国的收入水平相近,则两国的需求结构也必定相似。两国之间

的需求结构越接近,则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基础也就越雄厚。

图不(图5—1):

图中,横轴表示人均收入水平y,纵轴表示消费者所需的各种商品的品

质等级q,OP表示二者的关系E和F之间的商品,两国的重叠需求是两国

开展贸易的基础。

当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时,则重叠需求的范畴就越大,两国重

复需要的商品都有可能成为贸易品。

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互相间的贸易关系也就可能越紧密。

理论结论:

当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时,则重叠需求的范畴就越大,两国重

复需要的商品都有可能成为贸易品,因此,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互相间

的贸易关系也就可能越紧密。

依据重叠需求理论,如果各国的国民收入持续提升,则由于收入水平

的提升,新的重复需要的商品便持续地显现,贸易也相应地持续扩大,贸

易中的新品种就会持续地显现。

归纳:

1、企业生产的首要决定因素不是成本而是需求和市场。一种新产品的

发明或者创新思想的显现,第一所需要精确考虑的是市场对其的需要,然

后进行研制和生产。

2、出口市场的形成是因为与国内市场有着相似优势,即贸易发生在两

国具有重叠需求的商品之间。

3、人均收入水平决定需求偏好和需求结构,而需求偏好和需求结构又

决定贸易关系。

4、进口国通常会成为下一个出口国。

补充: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区别一一适用范畴不同

要素禀赋理论要紧讲明发生在发达国家与进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

易(Inter-industrytrade),即工业品与初级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

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

重叠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讲明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Intra-i

ndustrytrade),即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贸易。

第二节产品周期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分析了产品技术变化对贸易格局的阻碍,

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学讲,讲明贸易模式的动态变动和产品领先地位变化。

该理论认为,产品像生物一样,随着技术的变化,从出生到衰落,完

成一次循环(生命周期)。

一种产品的生产需要许多不同的投入,如研究与开发、资本与劳动投

入、促销及原材料等。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时期,各种投入在成本中的

相对重要性也会发生变化。

由于各国在各种投入上的相对优势不同,因此,随着时刻的迁移,各

国分别在产品周期的不同时期具有比较优势。这取决于各种投入在成本中

的相对重要性。

一、初始期(Introduction)

产品的初始期是指产品的研制与开发时期。

在这一时期,产品的技术还未成形,研究与开发的费用在成本结构中

占据最大的比重。

关于少数先进国家来讲,由于劳动相对稀缺,工资比较高,因此进行

技术创新以寻求节约劳动的方法。由于它们拥有相对较高的科技水平和较

多的科技人员,能够集中大批高素养的科技人员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而

且,由于资本相对丰富,它们在研究与开发中投入大量资本,同时其承担

风险的能力也较强。因此,它们在产品的初始期拥有比较优势。

贸易要紧发生在少数先进国家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因为这些国家的

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且比较接近。

二、成长期(Growth)

由于技术差不多确定,并被普遍采纳,新进入的厂商可不能受到技术

上的限制。

企业之间竞争猛烈,为扩大生产和销售,它们进行大量的资本投入,

即产品进入大量生产与销售时期。也确实是讲,在生产上从研究与开发密

集型转化为资本(物质资本+治理、营销所需的人力资本)密集型。

在这一时期,资本成为最要紧的成本构成。按照要素禀赋理论,发达

国家在这一产品时期拥有比较优势,产品将要紧由发达国家输出到进展中

国家。

三、成熟期(Maturity)

产品已实现了标准化,并普及到宽敞的市场中,厂商的生产差不多达

到了最佳规模点。

在这一时期,原材料和劳动工资是最重要的成本,专门是低工资的劳

动(包括非熟练劳动与半熟练劳动)成为决定比较优势的最重要因素。

进展中国家,专门是在工业化方面已取得相当成效的进展中国家或地

区(如亚洲“四小龙”等)拥有比较优势。

在这一时期,产品要紧由进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输出。

产品周期理论的国际贸易演变图示(图5—2)

本章小结

重叠需求理论是从消费者行为一一需求方面一一来讲明国际贸易的起

因的。两个国家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则这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重叠部分

就越大,因而两国的贸易关系就越紧密。

产品周期理论从技术变化的角度,探讨了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该理

论按技术变化的特点,将产品的进展过程划分为三个时期:初始期、成长

期和成熟期。

第六章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本章结构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规模经济的含义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

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

市场规模与厂商产量、厂商数目

开放条件下垄断竞争市场的均衡

规模经济、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

寡头垄断与国际贸易: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

寡头垄断市场的特点

双寡头市场一一古诺模型

寡头垄断与产业内贸易

第一节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一、规模经济的含义

规模经济:指在产出的某一范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

规模经济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内在的,即厂商的平均生产成

本随着其自身生产规模扩大而下降;另一种是对单个厂商来讲是外在的,

而对整个行业来讲是内在的,即平均成本与单个厂商的生产规模无关,但

与整个行业的规模有关。

外部规模经济产生的根源

行业地理位置的集中:

随着行业集中,相应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也逐步完善起来,有利于

企业成本的降低。

“干中学”(Learningbydoing)效应:

生产中的一些技能或知识往往直截了当来自于实践体会的积存,随着

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来自于实践的体会积存就比较明显了,因此,行业

内每个企业都可从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积存。

注意区分规模经济与规模收益递增:

后者是指一种纯粹的技术特点,它指生产过程中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

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

当生产过程遵循规模酬劳递增规律时,自然存在规模经济,但反过来,

规模经济并不要求规模酬劳递增一定存在。

在外部规模经济情形下,企业的生产过程仍是规模收益不变的,规模

收益递增只发生在产业层次上,即整个产业产出增加比例大于整个产业要

素投入增加的比例。

二、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以2X2模型为基础,做如下假设:

X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

Y部门仍为规模收益不变部门;

市场结构仍是完全竞争的;

两国的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要素禀赋、消费者偏好以及市场规模假

设均相同。

总结:在封闭条件下当达到均衡时,两国的相对价格完全一致,即不

存在比较优势。

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

部门间要素密集度的差异会产生一种将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的“张

力”;

规模经济则产生一种将生产可能边界向内凹(机会成本递减)的“吸

力”。

假设规模经济的阻碍超过了要素密集度的阻碍,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

状是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TT'。如图6—1。

封闭条件下:

一样均衡点在图6—1中的E点。在E点相对价格线(Px/Py)与生产

可能性边界相交,而不是相切,这是因为X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因此

X部门厂商所面对的相对价格要低于社会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切

线斜率的绝对值)。在均衡状态时,社会福利则由通过E点与相对价格线相

切的社会无差曲线表示。

总结:两国的相对价格完全相同,两国两种产品都生产,社会福利也

相同。

开放条件下:

均衡点E对两国来讲都不再是稳固的,两国通过国际分工与贸易能够

改善各自的福利。

如果A国专门生产X,B国专门生产Y,A、B两国都情愿将各自所生

产出的产品一半与对方进行交换,那么两国的消费点都会超过生产可能性

边界,位于图6—1中直线TT'的中点C。这时,专门明显,两国都会获益。

总结:既使不存在比较优势,外部规模经济也可导致国际贸易的产生。

国际分工格局的确定:偶然或历史因素。

“先行优势”(firstmoveradvantage):在进展初期“领先一步”的优

势,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转化为成本上的优势,从而限制了“后来者”

的进入。

国与国之间市场的差别:国内市场规模相对较大的国家将完全专业化

生产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的产品(X),而国内市场规模较小的国家将只能完

全专业化生产规模收益不变的产品(Y)。

进口爱护或出口促进等政策措施的采纳。

第二节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

不完全竞争和市场结构图不(图6—4)

、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

(1)企业众多。企业间为瓜分市场份额而竞争,没有一家企业的行为

能够直截了当地阻碍市场价格。企业间共谋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一一竞争性。

(2)产品差别化。企业生产的产品是或多或少区别于与之竞争的企业

的产品的,这导致了产品间的不完全替代性,企业面对的产品需求曲线是

向下倾斜的,即企业对自己的产品具有一定的定价能力一一垄断性(力量)。

(3)竞争手段包括价格、质量和营销等。

(4)市场进出障碍不明显,通常只存在一些必要的法律程序。

承诺差异产品(differentiatedproduct)存在,原先的完全竞争市场就转变

为垄断竞争市场;

假设消费者偏爱消费多样化,即消费者期望供选择的消费商品种类越

多越好;

产品差异性使同类厂商的产品之间不具有完全替代性,每个厂商都面

对一条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

规模经济存在的条件下,厂商在扩大规模和产品多样化之间做出平稳;

市场可自由进入,市场平均利润为零时,厂商数目达到均衡,差异产

品的种类也随之确定。

二、市场规模与厂商产量、厂商数目

假设在一共同行业内,所有厂商的生产技术条件和所面对需求条件均

分别相同;

假设每个厂商只生产一种的产品,厂商的数目与差异产品的数目是等

同的;

假设该行业的要素投入总量是固定不变的,市场总需求完全无弹性,

即与价格无关。

单个厂商均衡产量的决定。(图6—5)

新厂商的进入会对原有厂商的需求曲线的阻碍:

如果市场规模越大,则其所能容纳的厂商数目(n)就会越多;

其次,厂商数目越多,与单个厂商平均成本曲线相切的需求曲线就越

平坦,这意味着厂商的均衡产量会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而上升。

由于所有厂商的条件均完全相同,因此均衡时,所有厂商的产量与产

品价格也均相同,若用M表示整个市场规模,那么均衡时每个厂商的产量

均为:q=M/no

均衡时厂商数目与厂商产量之间所有可能组合的轨迹一一RC曲线

(图6—6)

三、开放条件下垄断竞争市场的均衡

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一一A国与B国,两个国家除了市场规模存

在差异(例如人口规模的差别导致了市场规模的差异)外,在生产技术条

件、要素禀赋以及消费者偏好等诸多方面假设都完全相同;

假设A国较小,B国较大。

封闭条件下,两国的市场均衡点(图6—6)。

开放后的情形:

国际分工格局:同一行业里,一国只生产某些种类的产品,另一国则

生产其他类型的产品,我们不能确信每个国家生产产品的种类。

贸易形状:产业内贸易。

市场扩大产生两种主动效应:一是通过厂商产量的提升实现规模经济

利益;二是增加产品的品种数量。

贸易的福利成效:一是生产成本的降低,使消费者能够更低的价格购

买消费品;二是产品品种的增加,使得消费者可有更多的选择,带来更多

的满足。

四、规模经济、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

分析框架:垄断竞争贸易模型

除了规模经济外,再引入要素禀赋差异这一因素。

分析方法:一样均衡分析(针对两个部门)

假设现有两个部门一一X与Y,其中X是资本密集型部门,属于垄断

竞争市场结构,Y是劳动密集型部门,属于完全竞争市场结构;要素市场

仍假设为完全竞争结构。

假设A、B两国除了要素禀赋存在差异外,其他一切条件都相同,其中

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为劳动丰富的国家。

开放后:

A国的消费者会从B国购买Y产品,但在X部门,两国的厂商各自生

产不同的差异产品,两国消费者所消费的X部门产品既有本国的,也有外

国的,即在X部门,每个国家都既有出口,又有进口。由于整个贸易最终

必须达到平稳,因此A国在X部门应属于净出口国,B国在X部门则应属

于净进口国。

贸易格局: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同时存在。

贸易起因:产业间贸易的发生取决于两国的要素禀赋的差异,而产业

内贸易则完全由规模经济引起。

两种贸易形式在整个贸易中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要素禀赋差异与规

模经济的对比:两国间的要素禀赋差异越小,贸易应要紧由规模经济引起,

贸易形式应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反之,两国的差异性越大,产业间贸易就

会越明显。

第三节、寡头垄断与国际贸易: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

一、寡头垄断市场的特点

寡头垄断市场在市场结构上表现为厂商数目专门少(但不止一个)、产

品同质的特点。在这种市场上,厂商做决策时要考虑到自己的行动会引起

竞争对手什么样的反应。

在寡头垄断市场上,厂商的行为有两种矛盾的倾向,一种是敌对,一

种是妥协。

二、双寡头市场一一古诺模型

假设市场中只有两个厂商,H和F。假设两个厂商的生产技术条件完全

相同,边际成本为常数;厂商行为模式是非合作型的;厂商的决策变量为

产量。厂商对对方的产量并不了解(假设厂商同时做决策),但可按照对对

方的推测,来作出自己的各种选择。图6-7描述了厂商H是如何作出产量

决策的。

厂商H反应曲线的确定。图6—8给出了在两种专门情形下厂商H的

产量选择:

在图6—8(a)中,假设对方的产量为零,这意味着厂商H是一个完

全垄断厂商,市场总需求曲线确实是其剩余需求曲线,在这种情形下,厂

商H的最佳产量确实是垄断产量qMo

图6—8(b)讲明厂商F的产量对应于什么样的水平常,厂商H的最

佳反应是退出市场或将产量定为零。如图,当qF等于完全竞争下的市场需

求量qc时,厂商H的剩余需求曲线及边际收益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相交于

纵轴,现在厂商H的最佳产量选择为零。

将两国反应曲线放到一起考察,得到其各自均衡点和均衡产量(如图6

—9)o

三、寡头垄断与产业内贸易

假设世界上只有A、B两国,两国在某一共同行业中各只有一个厂商存

在。开放后,两国厂商均可自由进入对方市场,因此两国的国内市场现在

变为寡头市场结构(双寡头)。

图6-10描述了A、B国市场的均衡。在图6-10(a)中,A国市场的均衡

点为E。在图6-10(b)中,两国的情形与之类似。

两国之间的同质产品相互倾销(Reciprocaldumping),发生了产业内贸

易。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之因此会发生,完全是因寡头厂商的策略性行

为(Strategicbehavior)引起的。

与垄断竞争模型不同的是,在寡头垄断情形下,产品是同质的,因此

贸易并不能增加两国消费者的消费选择。然而,贸易后,两国市场结构由

原先的完全垄断转化为寡头垄断,贸易虽不能完全排除垄断因素,但依旧

带来了竞争,这便是贸易的竞争促进效应(Pro-competitiveeffect)。如图6

一Ho

总结:贸易后两国市场上的产品销售量的增加,贸易减少了两国市场

的垄断因素,降低了资源配置扭曲。

本章小结

本章分别以外部规模经济、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理论模型为基础,探

讨了国际贸易的起因和阻碍。

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国际贸易仍是互利的,贸易利益要紧表现为:

(1)贸易可充分实现规模经济利益;

(2)贸易可改变市场结构,促进竞争,从而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和促进

技术进步。

第七章关税与非关税壁垒

本章结构

关税

关税的种类

关税的效应:局部均衡分析

关税的效应:一样均衡分析

有效爱护率与关税结构

配额

配额及事实上施的缘故

配额的效应

出口补贴

出口补贴的含义

出口补贴的效应

倾销与反倾销

倾销的类型

反倾销与反倾销税

其他非关税壁垒

自愿出口限制

鄙视性公共采购

对外贸易的国家垄断

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标准

第一节关税

一、关税的种类

依据关税的课征种类,关税可分为:

进口税、进口附加税、出口税和过境税等。

依据关税的征收方法,关税可分为:

从量税、从价税、选择税和混合税。

二、关税的效应:局部均衡分析

征收关税将产生一系列的经济效应。它将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降低,

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在各国间和各国内的不同成员之间进行收入的再分

配。

这些效应包括:价格效应、生产效应、消费效应、税收效应、贸易条

件效应(大国条件下)、净福利效应等。

关税效应(局部均衡分析)图示(小国情形)(图7—1)

生产效应:生产者剩余增加a;

消费效应:消费者剩余减少a+b+c+d;

贸易效应:进口减少Q1Q3+Q4Q2;

税收效应:关税收入为面积c;

净福利效应:

a-(a+b+c+d)+c=-(b+d)<0,福利下降。其中b为生产

扭曲,d为消费扭曲。

关税效应(局部均衡分析)图示(大国情形)(图7—2)

贸易条件效应:征税国贸易条件改善,收益为面积e;

净福利效应:

a-(a+b+c+d)+(c+e)=e-(b+d)□净效应不确定。

三、关税的效应:一样均衡分析

X为出口部门,Y为进口替代部门。自由贸易时国内相对价格为Pw,

征税后为Pt,而世界相对价格仍为Pw。

结果是,生产点由Q移至Qt,如图7—3。

X产出减少,Y产出增加;消费点由C移至Ct,征税国的社会福利水

平下降。

四、有效爱护率与关税结构

有效爱护是指某一行业生产或加工中增加的那部分价值(即附加值)受

爱护的情形。ERP,=匕'二匕xlO一(7.1)

有效爱护率的运算公式:

如果一国的政策目标是爱护最终产品部门,则在关税结构安排上,应

当对中间产品部门和原材料少征或免征进口关税。

第二节配额

一、配额及事实上施的缘故

配额(即进口配额)是指,一国政府为爱护本国工业,规定在一定时期内

对某种商品的进口数量,或对进口金额加以限制。

与征收关税相比,进口配额更有助于限制一国进口商品的数量。

进口配额可分为:绝对配额与关税配额。

配额的分配方法要紧有两种:

(一)全球配额;

(二)国别配额。

小国情形下的配额效应图示(图7—4)

其中自由贸易时国内(外)价格为Pw,加入进口限额Q3Q4后价格上

涨为Pqo生产者剩余增加了a,消费者剩余减少(a+b+c+d),净福

利效应=a-(a+b+c+d)=-(b+c+d)□

现实中,分配进口配额常常要与进口许可证相结合。

分配许可证的方法要紧有三种:

1.政府可通过拍卖的方法分配许可证。

2.固定的受惠。

3.资源使用申请程序。

公布拍卖可能是分配进口配额的最好方法。

第三节出口补贴

出口补贴:指一国政府为鼓舞某种商品的出口,对该商品的出口所给

予的直截了当补助或间接补助。

消费者剩余=a+b

生产者剩余=a+b+c

政府补贴=b+c+d+e

出口补贴的净福利成效=生产者剩余增加一消费者剩余减少一政府

补贴支出=(a+b+c)—(a+b)—(b+c+d+e)=—(b+d+

e)<0

从出口国的角度看,出口补贴可能会获得规模经济,或促进本国经济

的成长。

从进口国的角度看,出口补贴可能会挤垮本国企业,属于“不公平竞

争”,因此将实施反补贴措施。

第四节倾销与反倾销

倾销(dumping)是在不同国家市场间进行的一种价格鄙视行为。它是

指出口商以低于本国国内价格或成本向国外销售商品的行为。

判定的依据:

进口国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是因受到低价进口品的冲击而造成其市场

份额明显减少;

进口国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的利润水平是否明显降低;

在低价进口品的冲击下,进口国的同类工业是否难以建立起来。

一、倾销的类型

(一)连续性倾销(persistentdumping)

所谓连续性倾销是指这种倾销的存在是无限期的,厂商的目的在于追

求利润的最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