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信二中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卷语文试题(含解析)江西省上饶市广信二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十月语文月考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芡在分类学上隶属于睡莲科芡属,其俗名“芡实"是大众更为熟知的名称,其拉丁属名Eu—ryale是希腊神话中一位女妖的名字,由于这位女妖的所有发丝均为致命的毒蛇,因此她的名字被很形象地用来描述芡属全株具锐刺的形态特征。芡实成熟的果实近球形,因其顶部的宿存花萼狭长呈披针状而使整个果实形似鸡头,故在江浙一带又被叫作“鸡头米”,是当地传统的粮食作物,因其独特的风味而被列为著名的“水八仙"之一(其余“七仙”分别为茭白、莲藕、水芹、慈姑、荸荠、莼菜、菱角)。
除了极具特色的果实,芡实最为人们所赞叹的是它那巨大的叶片。这些近圆形的浮水叶片通常能长至1米直径,而在条件十分适宜的环境下其直径甚至能够长至接近3米,芡实是睡莲科内体型唯一能和王莲属相媲美的植物。然而在分类学上,芡实属的发表要早于王莲属,在亚马逊王莲被英国植物学家RobertSchomburgk发现之初,因为其同样具有巨大的浮水叶片,他将其归在了芡实属之中,命名为Euryaleamazonica。后来,经过植物学家JohnLindley的研究,王莲属才最终被成立并被认为与芡属有着非常密切的亲缘关系。虽然世界范围内睡莲科各属间的关系一直无法真正厘清,但从发表的先后顺序来看,与其说芡实像王莲,倒不如说王莲像芡实来得妥当。
同王莲一样,芡实的叶片也有着很好的承重能力,其原因就藏在它那叶背之下。从叶片的背面,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整齐的脉络结构——粗大的一级叶脉呈辐射状排列在叶片中心,而其间又有密集的次级叶脉做分割。这些叶脉纵横交叉,如同一张蛛网般覆盖在叶片之上,将整张叶片精细地分割成无数个大小相仿的单元。合理有序的叶脉系统代表了优秀的力学性能,给芡实叶片带来了良好的支持力和稳定性,使叶片得以平衡地漂浮在水面上。除此之外,芡实的叶脉之中还藏有许多气室,而这些气室则像是给叶片配上了量身内置的“救生圈”,为其带来了澎湃的浮力。因此,虽不像王莲那样足以承受一个小孩的体重,但作为难得的水面漂浮平台,芡实的叶片给许多水鸟提供了优秀的栖息环境,在生态系统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睡莲科的一员,芡实也有着十分标准的开花规律。在每一朵花开放之前的1—2日,花梗会逐渐将花苞顶出水面,直至感受到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它那厚实的苞片和花瓣方才陆续张开,并在8:00左右完全开放。而随着一天内光照的不断变化,约16:00—18:00,花朵便会逐渐闭合。如芡实花这般几乎“朝九晚五,从无加班”的作息着实是让人羡慕,然而在“八小时工作制"的背后,芡实却有着十分高效的办事效率。由于其花朵的寿命较短,甚至于单花完全开放的总时长仅约20小时,为了尽快顺利完成传宗接代的古老使命,新长出的花朵往往倾向于选取最短的路径以近垂直的方向冲出水面,哪怕是过程中有叶片遮挡,它也会毫不犹豫地将其顶破。而在花朵完成授粉后,花梗便会延长并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弯曲,将花头重新拖回水下,这一方面是由于水下环境较为稳定,相比暴露在空气中而言更适合果实的发育;而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给新生的花苞留出足够的生长空间。
“鸡头米老了,新核桃下来了,夏天就快过去了。”这是汪曾祺对夏末的印象。每年的8—10月是芡实的采收期,此时便是采芡人一年中最为繁忙的季节。由于采摘下来的芡实十分容易变质,为了保证芡实的鲜嫩,整个收获过程便像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接力赛,采芡人往往要赶在日出之前就下到水塘采摘,然后运输至加工厂内,争分夺秒地在一天内完成剥壳、清洗、分级挑选等层层工序,最后经包装运输,方才得以按时交付给各地的市场。或许是记忆里的那碗桂花芡实汤实在过于惊艳,每年一到初秋芡实上市之际,立马就能吸引到大批拥趸,而这难得的时令风物,也早已在一代代老饕们寒来暑往的等待之中跨越了万千次四季流转,见证了一次次的朝代更迭。
早在周朝,芡实就是祭祀大典中必不可少的一样贡品,并且需要用专门的容器——筠(biān)进行盛放并由专门的筠人进行布置。《周礼》中记载,“加筠之实,菱芡粟脯"。菱角、芡实、栗子、肉脯四样食物,是行加笾之礼时的标配。除此之外,在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祭孔大典”中,孔子像前所陈的十筠(盐、藁鱼、枣、栗、榛、菱、芡、鹿脯、白饼、黑饼)之内亦包括芡实,并且需要按照“拣净实洁白者,颗颗砌起,下丰上锐,与筠相称"的标准进行码放。可见芡实在传统文化之中有着十分独特的意义。
除此之外,芡实在古代还是一种重要的救荒本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言:“芡可济俭歉,故谓之芡。”而《本草汇言》之中也有记载:“年荒五谷之不登曰歉。此物能济荒充食以疗饥,故曰芡也。"这种彼时常见于野生池塘、湖沼的大型草本,凭借着满身的锐刺,在古时以收获难度大而著称,但由于其种子淀粉含量高,在粮食歉收的年代,可是十分优良的救济粮。《资治通鉴》记载,唐宪宗元和十二年,淮西(今安徽省江淮地区)由于连年的战乱,粮食悉数供应前线战场,百姓无粮,饿殍遍野,因此百姓们便广泛“采菱芡鱼鳖鸟兽食之”。而在梁简文帝大宝元年,由于江南地区连年闹旱灾、蝗灾,粮食几乎绝收,民间不论富贵与否,皆无口粮度日。彼时的难民沿山谷、湖滨一路逃荒,穷尽草根、树叶、菱角和芡实等为食,然而菱角、芡实虽富含淀粉,但因为其独特的生长条件,在大旱之年必然减产,难民终是食不果腹,纷纷倒在了逃荒的路上。在这饥馑荐臻、天降丧乱的年代,“千时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这样触目惊心的景象随处可见。
(摘编自徐一大《芡实——与人类跨越千年的相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鸡头米”,芡实成熟的果实近球形,其顶部的宿存花萼狭长呈披针状而使整个果实形似鸡头,故被叫作“鸡头米"。
B.“救生圈”在文中是指芡实的叶脉之中藏有许多气室,而这些气室能给叶片带来澎湃的浮力。
C.“八小时工作制”,芡实的花朵在上午八点左右完全开放,下午四点至六点,花朵逐渐闭合,因其办事效率十分高,故称“八小时工作制”。
D.“加贫之实"在文中指周朝祭祀大典中需要用专门的容器——贫进行盛放的菱角、芡实、栗子、肉脯等贡品。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芡实叶片不仅巨大,而且有良好的支持力和稳定性,有澎湃的浮力,能够给许多水鸟提供优秀的栖息环境。
B.新长出的花朵往往倾向于选取最短的路径以近垂直的方向冲出水面,是因为芡实花朵的寿命较短,且带着“使命”。
C.芡实在一代代老饕们寒来暑往的等待之中跨越了万千次四季流转,见证了一次次的朝代更迭,这证明了人们对芡实的喜爱。
D.芡实是常见的时令风物,产量高于一般的水作物,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祭孔大典"中,孔子像前所陈的十笾之内也包括了芡实。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芡,俗名“芡实”,拉丁属名Euryale,我国属名“鸡头米”,为“水八仙”之一,既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贡品,又是一种重要的救荒本草。
B.芡实与王莲非常相似,是体型唯一能和王莲相媲美的植物,所以在分类学上将它们归在了同一科,两者有着非常密切的亲缘关系。
C.《本草纲目》及《本草汇言》中的相关记载都论证了芡实在古代时虽收获难度大,但在粮食歉收的年代,是十分优良的救济粮。
D.芡实虽富含淀粉,但需要一定的生长条件,在大旱之年必然减产,在饥馑荐臻、天降丧乱的年代,终是无法满足难民们饱腹的需要。
4.为什么说芡实在传统文化之中有着十分独特的意义?
5.材料充分体现了科普文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从科学性、趣味性、知识性三方面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回乡记
江子
五十多年前,我的伯父曾水保高中毕业,考入了一所地区主办的四年制中专学校。在四年的时间里,伯父担任了学生会文体部部长之职,并且品学兼优。对这样优秀的学生,人人都认为会有一个好前途在等着他。那时正当少年的共和国百废待兴,伯父这样优秀的年轻人,正是国家基层最需要的人才。
可是伯父做了一个让无数人无比遗憾的选择,回家当了农民。究其原因,乃是伯父有一个极其迂腐、固执的父亲。是他在伯父念书的四年时光里,不断地催促着他回乡。随着伯父临近毕业,这种催促更是一日紧过一日。
那条联系着故乡与远方的无名公路应该依然记得他回村的景象:他挑着书箱,踉踉跄跄地在路上走着。由于走了几十里远的路,他全身都浸在了汗水里,湿漉漉的头发紧贴着前额。他的步履是这个年龄所不该有的沉重,好像此行的目的地不是他的家乡,而是一个举目无亲、前途未卜的异乡。
伯父一回到村里,就加入到村里的集体劳动。这个学习优秀的中专生,也是一个干农活的好手,抄犁打耙样样都拿得起放得下。他像个真正的农民那样,在田地里肩挑手提,挥汗如雨。并没有花费多少时间,伯父看起来就跟真正的农民没什么两样了:他原本白皙的肤色变成了跟乡亲们一样的酱紫色,原本洁净的衣服沾满了泥点与灰尘。他的手上布满茧子。他的裤脚从早到晚都胡乱挽起,腿上总有泥巴。如此形象的伯父,哪里还有一丁点儿读书人的样子
可只有伯父知道,他没有一分钟忘记自己是一名读书人。他依然对远方怀着最初的信念。他从未停止读书。每到夜晚,不管自己多困、明天的活儿多重,他都会打开书本阅读。那是他从学校带回来的教材,以及已经在城里上班的同学给他捎来的新书。他在一盏脏兮兮的煤油灯下阅读。夜色无边,伯父在灯光下阅读的样子,如同茫茫大海中拒绝沉沦的岛屿。
村庄的灌溉平常依靠的是全村勒紧裤带置办的一套电力设备,这设备就安装在离村庄几百米远的赣江边一个叫排灌站的小屋里,由专人掌管。设备运转了好几年,从来也没有出过故障。可这年夏天,设备的发动机停止了转动,直接探进赣江的长长的铁管黑如深渊,抽不出哪怕一滴水。
天气炎热,烈日当空,万里无云,蝉叫得人心烦意乱,整个天地间干得仿佛擦根火柴就可以点着。想靠老天下一场暴雨来解渴毫无可能,想靠村里水量不多的几口井也不可能。农业讲究时令,如果不能在立秋之前把田地抄耙开来,把秧苗栽下去,晚稻就会大面积减产,全村人的口粮就会成为问题。立秋一天天逼近。村支书孔明清急得满嘴泡,可村里半桶子水的电工满手污黑却毫无办法,他的嘴里嘟嘟囔囔,不过是为了掩饰内心的无措和焦虑。
有人向孔明清推荐了伯父。伯父穿过孔明清狐疑的目光来到了机器面前。他用耳朵听了听里面的动静,然后将一把起子十分果断地伸向了机器的某个部位。只几分钟,机器就迅速恢复了正常,原本黑洞洞的排灌管口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哗哗哗地往外冒着水花。
设备的成功修理让伯父在村里名声大振。可这对伯父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他在学校学的就是农机专业。
事后,村支书孔明清毫不犹豫地把村里最重要的财产——赣江边排灌站的钥匙交给了伯父,同时交给他的,还有村庄整个电力系统的维护权责。
从此伯父经常一个人待在赣江边的排灌站小屋里。他甚至在小屋里放置了一张小床,夜里也常在那里睡觉。他的理由是,排灌站的设备需要看管,村里把这么大的事儿交给他,责任如山,他得时不时地守在那里。
而真相不过是伯父想给自己一个独处的空间。他要读书、思考。他要独自理一理自己凌乱的心。他要好好想一想,几年的乡村生活是不是已经把他的心磨起了茧他要问问自己,他离开村庄到远方去的信念,是不是依然强烈。
伯父经常在月光下走出排灌站,看着不远处那条进出村庄的唯一的路。它如此简陋,坑坑洼洼。它两旁的草丛污秽而蓬勃。可是在伯父眼里,它是可以将他射向远方的一支响箭,是可以渡他到理想彼岸的一根苇草。它的不远处就是繁华的小镇西沙埠,也是千里赣江的一个古老码头。那里岔道众多,可以通往县城、市府、省城,乃至无数有名和无名的远方。伯父会在月光下望着这条仿佛可以通向云端和天际的路,历数这些年来从这条路上走出村庄的人们:他的堂叔曾文治去了武汉;住在村中心礼堂边的地理先生孔冠德老人的儿子孔三豆,因为考学去了衡阳的一家大型国有企业;住村北边的刘令香因为当兵提了干,复员在县公安局当了公安;他的另一个堂叔曾学易,当兵去了鄱阳,后来做了一名狱警;与他家毗邻的曾昭明,也是通过当兵去了新疆,成为村里走得最远的人;村中心井边的刘学稷,因读书成了整个吉安地区知名的教书先生,成为学问深厚、人人敬重的儒者……
皓月当空,不远处的下陇洲村阴影重重。伯父背后的赣江在月光下如水银泻地,美丽得惊人。可伯父几乎没有看一眼的心思。他只是反复盯着那条路。他要时时守着这条未来可以渡他远行的路。他担心自己一转身,它就消失不见,从此自己的未来无可凭依。
简陋的排灌站悬浮在赣江边,仿佛一座因害怕失足落水而紧紧扒住堤岸的小小孤岛。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我"为叙述视角,讲述了伯父高中毕业后回乡的一段人生经历,笔调客观冷静,没有掺杂个人情感。
B.村里排灌站机器出现问题时,伯父依靠他的专业技能赢得了全村人的信赖,说明他已经主动融入农村生活。
C.作者写进出村庄的那条路时突出它的丑,写赣江时突出它的美,其目的都是为了渲染氛围,烘托伯父的心情。
D.作者详细地列举了那些已走出村庄的人们,他们作为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对伯父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关于文中“伯父”形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父作为一个品学兼优前途光明的学生,却在父亲的逼迫下极不情愿地回到农村,可见伯父的性格中有着老实或者懦弱的一面。
B.伯父生性豁达,能够积极顺应现实,读书时刻苦读书,认认真真做名好学生,回家务农后不怕劳累,全心全意做个真正的农民。
C.电力设备发生故障时,村支书的焦虑、电工的狼狈与伯父的从容淡定形成鲜明的对比,动作干脆利落,突显了伯父技术的高超。
D.文中多次对伯父的心理进行剖析,直观展现其丰富的内心世界的同时,也便于读者更加全面了解“伯父"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
8.文章结尾画横线的比喻句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9.你认为伯父后来是选择留在村里还是离开了故乡请结合文本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自丱角读书及有知识,迄今四十年,时态历观谛见。润屋封君、巨姓豪右、衣冠世族,金珠满堂,不数年间复过之,特见废田不耕,空困不给。又数年复见之,有缧绁于公庭者,有荷担而倦于行路者,问之曰:“君家曩时蕃衍盛大,何贫贱如是之速耶?”有应于予曰:“嗟呼!吾高祖起自忧勤,噍类数口,兄叔慈惠,弟侄恭顺,为人子者告其母曰:‘无以小财为争,无以小事为酬,使我兄叔之和也。’为人夫者告其妻曰:‘无以猜忌为心,无以有无为怀,使我弟侄之和也。’于是共巵而食,共堂而燕,共库而泉,共廪而粟。寒而衣,其币同也;出而游,其车同也。下奉以义,上谦以仁。逮其子孙蕃息,妯娌众多,内言多忌,人我意殊,礼义消衰,诗书军闻,星分瓜剖。父无争子而陷于不义,夫无贤妇而陷于不仁,所志者小而所失者大,至于危坐孤立,患害不相维持,此其所以速于苦也。"
某闻而泣之家之不齐遂至如是之甚可志此以为吾族之鉴因为常语以劝焉。吾子其听否?昔先猷以子弟喻芝兰玉千生于阶庭者,欲其质之美也。又谓之龙驹鸿鹄者,欲其才之俊也。质既美矣,光耀我族;才既俊矣,荣显我家。岂宜偷取自安而忘家族之庇乎?
吾族居此四世矣,未闻公家之追负,私用之不给,泉粟盈储,金朱继荣,大抵礼义之所积,无分异之费也。其后人心不坚,无胜已之交,信小人之党,骨肉不顾,酒戴是从,乃至苟营自私,偷取目前之逸,恣纵口体,而忘远大之计。居湖坊者,不二世而绝;居东阳者,不二世而贫。其或天欤?亦人之不幸欤?吾子力道闻学,执书册以见古人之遗训,观时利害,无待老夫之言矣。愿以吾言敷而告之,吾族敦睦当自吾子起。志之曰《家诚》。时绍圣元年八月日书。
(节选自黄庭坚《家诫》)
材料二:
《大学》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爱者所以使众也。《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节选自司马光《温公家范》)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某闻而泣之A家之不齐B遂至如是C之甚D可志此以为E吾族之鉴F因为常语G以劝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缧绁,原指捆绑犯人的绳索,文中指囚禁,与《苏武传》“武能网纺缴"中的“网”用法相同。
B.速,文中意思为快速,与《六国论》“始速祸焉"、成语“不速之客”中的“速"意义相同。
C.燕,文中同“宴”,意为进餐、宴饮,与《项脊轩志》“客逾庖而宴"中的“宴”意义相同。
D.而,在此处表示顺承,与《劝学》“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的“而”意义和用法均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黄庭坚从自己的人生见识出发,对迅速败落的家族情况进行剖析,论证了家族内仁义的重要性。
B.如果一个家族不能保持礼义,成员之间不相互提醒,家族内部就不能亲善和睦,甚至会导致四分五裂。
C.黄庭坚以生动的事例说明观点,多处运用对比,如将豪门大族的衰颓和自己家族的振兴对照,引起子弟警醒。
D.司马光在《温公家范》中既有对儒家典籍的引用,又有个人的论述,阐述了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昔先猷以子弟喻芝兰玉干生于阶庭者,欲其质之美也。
⑵乃至苟营自私,偷取目前之逸,恣纵口体,而忘远大之计。
14.请概述两则材料中对家族子弟教诲的内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月下听孙季蕃吹笛
刘克庄
孙郎痛饮横长笛,玉雪胸襟铁石颜。
解喷清霜飞座上,能呼凉月出云间。
病创冻马嘶荒塞,失侣穷猿叫乱山。
可惜调高无听者,紫髯白尽鬓毛斑。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即以“孙郎"来称呼对方,隐含诗人对其高超才艺的赞赏之情。
B.诗歌中的“玉雪胸襟”喻指人物心胸高洁,而“铁石颜"状其容貌丑陋。
C.诗人通过一位乐师才高而不遇的坎坷遭际,含蓄批评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D.诗歌语言虽简洁精工但意蕴深厚隽永,彰显诗人自觉的艺术追求与品格。
16.诗歌的中间两联对笛声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佛兴中学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有效阻断了流感病毒传播链条,实现了“零感染”,真正做到《老子四章》中所说的“,"。
(2)美术馆举办了一场有关秋天的画展,其中一幅画按照杜甫《登高》中“___,___”的句意绘出落叶纷纷、江水滔滔的画面,吸引不少游客驻足欣赏。
(3)小雅第一次坐轮船出海,面对一望无际、波澜壮阔的大海,她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带“沧海"的诗文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条金黄的稻草龙,时常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舞动。
在故乡,正月初一过新年,家家户户都是过中节,也就是中午这餐算是过节的正餐,大鱼大肉,最为丰盛,于今亦然。吃罢中饭后,若是不下雨,村民们便会聚集村门口,闲站闲谈,会有人扯到龙灯身上,提议扎龙灯,一人倡议,众人响应,于是一年一度的舞龙灯乡俗就此拉开了序幕。
长久以来,故乡的龙灯都是用稻草扎的,自然可称作稻草龙灯,或者草龙灯。扎龙灯,技术含量最高的当数扎龙头。扎宝珠龙头时,众人先用梳理干净的稻草,扎出一个个蒜头状的长秆宝珠,宝珠大的如拳,小的如新母鸡下的蛋,各有类别,各有所用。而后,将二三十个这样的稻草宝珠组合绑扎,渐渐就有了形制,龙首、龙角、龙眼、龙耳、龙嘴、龙舌、龙须……应有尽有,活灵活现,看起来威猛又漂亮,气势不凡。扎龙灯的时候,有的小孩子也拿稻草扎制自个儿玩耍的秆龙灯,有时也在自己的龙灯上插上几支点燃的香火,摇一摇,舞一舞,学着大人舞龙灯的样子,一如龙子龙孙,玩得十分开心。
舞龙灯时,村中就会自发地有一群人,大人、少年和儿童,从朝门口的盘龙处,举起这条长龙,敲锣打鼓,在石板巷子里游走,挨家挨户收香。场地上人影攒动,众声喧哗,众人将这些香火,一支一支插满龙头、龙辫、龙节、龙尾,顿时,一条浑身布满火红光点的香火龙,在黑夜的映衬下璀璨明丽,神采奕奕。
①在那个远去的淳朴年代②春节期间,精彩呈的舞龙灯杰演艺术,③成了故乡人人参与的重大活动④与耍狮子、看戏一道,⑤共同营造了湘南乡村欢快样和的年俗娱乐。
18.文中加点的词语在结构与表达政果上有何共性?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渐渐就有了龙的整体形制”,语义基本相同,但原句
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文中最后一段有西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
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随着“围炉煮茶”这一新兴吃茶方式逐渐风靡,中国多地都市掀起一股冬季消费新风潮,“围炉煮茶"成为了年轻人的新宠。“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场景让无数消费者步入诗意时空。
围炉煮茶讲究氛围,庭院里摆上竹编桌椅,四周悬挂纸灯笼和书法字画,桌子中间摆上炭炉和茶罐,周围铁丝网盘空余处则放上年糕、板栗等秋冬氛围十足的食物。而像柿子、红枣这些颜色鲜艳的水果,放在木制托盘里才会____。
围炉煮茶,煮的是年轻人的社交需求。良辰美景,与亲朋好友一边煮香茶美物,一边____,好不惬意。围炉煮茶,煮的是年轻人的精神需求,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里,年轻人背负着压力奔赴在路上,而围炉煮茶是慢生活的文化符号,与飞盘、攀岩等激烈户外活动____。
围炉煮茶,煮的是年轻人对新中式茶文化的兴趣。以炉煮茶自古有之,苏东坡笔下“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就是指雪天煮茶。如今,文人士大夫的____走入民间,茶点也可海纳百川,万物皆可围炉而煮。这反映出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创新,包含着从世俗生活中超拔出来的向上的渴望和对传统生活美学的追求。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相得益彰谈笑风生大相径庭闲情雅致
B.相辅相成谈笑风生大同小异悠然自得
C.相得益彰谈笑自若大相径庭闲情雅致
D.相辅相成谈笑自若大同小异悠然自得
22.下面各句中两个加点词语的关系,与文中“万物皆可围炉而煮”一句中两个加点词语的关系不同的一项是()
A.柴已经整整齐齐地堆好B.花草树木正在蓬勃生长
C.这种感受人民很难捕捉D.知识要一点一滴地积累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曾国藩家书》云:“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人民日报》曾指出:“面对人生新阶段的困惑与挑战,青年人要学会向外探索、向内生长,求得更辽阔宽广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更深地扎根于奋斗的泥土中。”
对于以上材料,你有何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C
2.D
3.D
4.①在周朝,芡实就是祭祀大典中必不可少的一样贡品,且要用专门的容器盛放,由专门的人进行布置。②芡实是行加笾之礼时的标配食物之一。③“祭孔大典"中,孔子像前所陈的十笾之内亦包括芡实,且要按一定的标准进行码放。
5.①科学性:在介绍芡实的过程中,运用较多的科学术语和科学研究成果。如:芡在分类学上隶属于睡莲科芡属。②趣味性:不枯燥,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如:其拉丁属名Euryale是希腊神话中一位女妖的名字,由于这位女妖的所有发丝均为致命的毒蛇;芡实花这般几乎“朝九晚五,从无加班”。③知识性:内容丰富、充实,富有文化底蕴。在介绍芡实的过程中,引用经典。如:《周礼》中记载,“加笾之实,菱芡栗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言:“芡可济俭歉,故谓之芡。”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4)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艺术特点的能力。在科普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应该在保持科学性的基础上,尽量关注趣味性,为公众提供优质、丰富的科学内容。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因其办事效率十分高,故称‘八小时工作制’"因果关系错误,称“八小时工作制”是因其花朵绽放的时间是八小时,于是仿用为“八小时工作制”,与办事效率无关。
故答案为: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D.“产量高于一般的水作物”于文无据,文中只提到芡实巨大的叶片、在传统文化之中有着十分独特的意义、在古代还是一种重要的救荒本草,没涉及产量问题。
故答案为:D。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内容判断推理的能力。
A.“我国属名‘鸡头米’"说法错误,原文为“在江浙一带又被叫作‘鸡头米’,是当地传统的粮食作物”,只是在江浙一带被叫作“鸡头米”,是一种别称。
B.因果关系于文无据,文中只说“芡实是睡莲科内体型唯一能和王莲属相媲美的植物”,没有明确分科的具体原因。
C.“《本草纲目》及《本草汇言》中的相关记载都论证了芡实在古代时虽收获难度大"错误,原文只说“这种彼时常见于野生池塘、湖沼的大型草本,凭借着满身的锐刺,在古时以收获难度大而著称”,《本草纲目》及《本草汇言》中的相关记载并没有论证芡实在古代时收获难度大。
故答案为:D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结合“早在周朝,芡实就是祭祀大典中必不可少的一样贡品,并且需要用专门的容器……进行盛放并由专门的筠人进行布置"可知,在周朝,芡实就是祭祀大典中必不可少的一样贡品,且要用专门的容器盛放,由专门的人进行布置。
②结合“菱角、芡实、栗子、肉脯四样食物,是行加笾之礼时的标配”可知,芡实是行加笾之礼时的标配食物之一。
③结合“孔子像前所陈的十笾之内亦包括芡实,并且需要按照‘拣净实洁白者,颗颗砌起,下丰上锐,与筠相称’的标准进行码放"可知,“祭孔大典”中,孔子像前所陈的十笺之内亦包括芡实,且要按一定的标准进行码放。
①在周朝,芡实就是祭祀大典中必不可少的一样贡品,且要用专门的容器盛放,由专门的人进行布置。②芡实是行加笾之礼时的标配食物之一。③“祭孔大典"中,孔子像前所陈的十笾之内亦包括芡实,且要按一定的标准进行码放。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艺术特点的能力。
①“芡在分类学上隶属于睡莲科芡属”“合理有序的叶脉系统代表了优秀的力学性能”,在介绍芡实的过程中,运用较多的科学术语和科学研究成果,体现了文本的科学性。
②“其拉丁属名Eu—ryale是希腊神话中一位女妖的名字,由于这位女妖的所有发丝均为致命的毒蛇”;“如芡实花这般几乎‘朝九晚五,从无加班’的作息着实是让人羡慕,然而在‘八小时工作制’的背后,芡实却有着十分高效的办事效率”,说女妖的发丝是“致命的毒蛇”,芡实花“朝九晚五,从无加班”,“八小时工作制”,“高效的办事效率”,这些语言生动活泼不枯燥,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体现了文本的趣味性。
③文中提到《周礼》中记载,“加笾之实,菱芡栗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言:“芡可济俭歉,故谓之芡。"《本草汇言》之中也有记载:“年荒五谷之不登曰歉。此物能济荒充食以疗饥,故曰芡也。”文章内容丰富、充实,引用富有文化底蕴,体现了文本的知识性。
①科学性:在介绍芡实的过程中,运用较多的科学术语和科学研究成果。如:芡在分类学上隶属于睡莲科芡属。②趣味性:不枯燥,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如:其拉丁属名Euryale是希腊神话中一位女妖的名字,由于这位女妖的所有发丝均为致命的毒蛇;芡实花这般几乎“朝九晚五,从无加班"。③知识性:内容丰富、充实,富有文化底蕴。在介绍芡实的过程中,引用经典。如:《周礼》中记载,“加笾之实,菱芡栗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言:“芡可济俭歉,故谓之芡。"
【答案】6.D
7.B
8.①从环境角度看,排灌站象征着伯父在乡村的处境孤独。
②从伯父的心理状态看,表现出伯父内心的不安和对未来的不确定。
③从主题表达看,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即个人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挣扎和坚守。
9.伯父后来会离开故乡。
理由:
①伯父一直怀有对远方的信念。
②伯父对进出村庄的路充满期待。
③伯父在排灌站独处是为了坚守信念。
④伯父所处的时代背景也为他的离开提供了可能。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所谓重要句子,一般指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有重要作用的句子,答题时一般可以按照手法、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文中的含义)、作用这几个步骤进行。回答时,一般要回答出三点,第一,句子使用的表达技巧,可以从修辞上、表现手法上、或者某些特殊的词语、或者句式上考虑;第二,句子表达的内容;第三,句子表达的效果。
(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答题时,首先表明观点,然后结合原文内容分析答题。只要能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阐述自己持有该观点的理由,且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都视为正确答案。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笔调客观冷静,没有掺杂个人情感”错误。文章中虽然以“我"为叙述视角,但在叙述过程中能感受到作者对伯父的情感,并非没有掺杂个人情感。
B.“说明他已经主动融入农村生活”错误。伯父修理机器后在排灌站独处,是为了读书、思考,坚守自己离开村庄到远方去的信念,并非主动融入农村生活。
C.“目的都是为了渲染氛围,烘托伯父的心情"不准确。写路的简陋突出伯父对远方的向往,写赣江的美衬托伯父对路的专注,并非单纯为了渲染氛围、烘托心情。
故答案为:D。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B.“伯父生性豁达,能够积极顺应现实”错误。伯父并未积极顺应现实,他虽然干农活像个真正的农民,但从未停止读书,内心一直坚守离开村庄到远方去的信念,并非顺应现实。
故答案为:B。
8.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浮在赣江边”,从环境角度看,排灌站位于赣江边,位置孤立,象征着伯父在乡村的处境孤独。伯父回到农村后,虽干着农活,但内心一直向往远方,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就像排灌站孤立在江边一样。
从伯父的心理状态看,“害怕失足落水而紧紧扒住堤岸”表现出伯父内心的不安和对未来的不确定。他一方面坚守着离开村庄的信念,另一方面又被现实所困,只能在排灌站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寻找独处的机会,思考自己的未来。
“仿佛一座因害怕失足落水而紧紧扒住堤岸的小小孤岛”,从主题表达看,这个比喻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即个人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挣扎和坚守。伯父代表着那些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他们在困境中努力寻找出路,如同小小的孤岛在江边坚守着自己的位置。
故答案为:①从环境角度看,排灌站象征着伯父在乡村的处境孤独。
②从伯父的心理状态看,表现出伯父内心的不安和对未来的不确定。
③从主题表达看,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即个人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挣扎和坚守。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首先表明:伯父后来会离开故乡。
理由:
伯父一直怀有对远方的信念,文章中多次提到伯父从未停止读书(“每到夜晚,不管自己多困、明天的活儿多重,他都会打开书本阅读”“他要读书、思考"),他在夜晚坚持在煤油灯下阅读,说明他心中始终向往着远方,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
“伯父会在月光下望着这条仿佛可以通向云端和天际的路”,他经常在月光下看着那条可以通向远方的路,历数从这条路上走出村庄的人们,这表明他渴望像他们一样离开村庄,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他要独自理一理自己凌乱的心。他要好好想一想,几年的乡村生活是不是已经把他的心磨起了茧?他要问问自己,他离开村庄到远方去的信念,是不是依然强烈”,伯父在排灌站独处是为了坚守信念。他把排灌站当作独处的空间,读书、思考,理一理自己凌乱的心,问问自己离开村庄的信念是否依然强烈。这说明他一直在为离开村庄做准备。
“那时正当少年的共和国百废待兴,伯父这样优秀的年轻人,正是国家基层最需要的人才”,伯父所处的时代背景也为他的离开提供了可能。五十多年前,共和国百废待兴,需要像伯父这样的人才,而伯父本身品学兼优,有专业技能,一旦有机会,他很可能会离开村庄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故答案为:伯父后来会离开故乡。
理由:
①伯父一直怀有对远方的信念。
②伯父对进出村庄的路充满期待。
③伯父在排灌站独处是为了坚守信念。
④伯父所处的时代背景也为他的离开提供了可能。
【答案】10.ADF
11.B
12.C
13.⑴古代先贤把后辈们比作生长在庭院中的芝兰玉树,是期望他们品质美好。
⑵以至于苟且钻营、自私自利,贪取眼前的安逸,放纵口腹之欲,而忘记了长远的谋划。
14.①家族子弟应能合乎礼义,既奉养长辈,又能规谏自己的父母;②家族子弟应读书修身,使自己品质美好、才华出众,同时不忘家族大计;③家族子弟应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治理好国家。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从自幼时读书。到有了一些知识。迄今四十年了,世事百态历历在目。(曾经看到)高门大户、豪门大家、世袭贵族,金银珠宝布满厅堂,没过几年再次探访,只看到田地废弃无人耕种,粮仓空置废弃不用。又过几年再见到家族之人)有的被官府拘押,有的挑着担子在路上奔波劳累,问他们说:“你家过去人口众多,繁荣兴盛,为什么这么快就落入贫贱呢”有人回答我说:“唉!我的高祖起初是靠着忧虑勤奋起家的,家中只有少数几口人,兄长叔父仁慈贤惠,弟弟侄子恭敬有礼,做儿子的对母亲说:'不要为小钱争执,不要为小事记仇,这能让兄长叔父和睦相处。’做丈夫的告诉妻子说:'心里不要猜忌别人,不要把得失放在心上,这能让弟弟侄子和睦相处。’于是(他们)用同一个酒杯喝酒,在一个厅堂宴饮,有钱放在一起,共用粮仓里的粮食。天冷的时候做衣服布料价钱都一样;出门一起游玩,坐同样的车子。晚辈恭敬讲义气,长辈谦让有仁心。等到后代子孙人口增加,妯嫂多了,家里说话忌讳越来越多,彼此想法不同,礼义消失衰亡,听不到吟诗读书声,一家人像星星一样分散,如切瓜一样离心。父亲没有了能谏诤的儿子而不讲道义,丈夫没有了贤惠的妻子而没有仁心,(他们)所追求的微小而所失去的却很多,以至于(到了)孤立无助,患难时不能互相帮助的地步,这就是他们迅速陷入困境的原因
我听说这些后流泪哭泣,家中不和睦竟然到了如此严重的地步!应该把这件事记录下来作为我们家族的鉴戒,从而作为常说的话来劝诫家人。我儿子他能听进去吗古代先贤把后辈们比作生长在庭院中的芝兰玉树,是期望他们品质美好。又称他们为龙驹鸿鹄,是期望他们才智出众。品质美好,就能荣耀家族;才华出众,就能显赫门楣。哪能自己苟且偷安却忘了家族的庇护呢
我的家族住在此处有四代人了,没听说过朝廷追债,自家用度不足的情况,钱财粮食堆满仓库,金印朱绶接续荣华富贵,大概是凭着礼法道义的积累,没有不合理的耗费。但到后面,人心动摇,没有能超越自己的朋友,盲信那些小人不顾亲人,(整日)吃喝玩乐,以至于苟且专营、自私自利,贪取眼前的安逸,放纵口腹之欲,而忘记了长远的谋划。居住在湖坊的,不到两代就绝户了;居住在东阳的,不到两代就贫穷了。难道是天意吗还是人的缘故造成的不幸呢孩子们要致力于道义、勤奋学习,看书要明白古人遗留下的训导,观察世事的利害关系,不用等着我来说明白。希望能将我的话陈述出来并告诉众人,我们家族亲善和睦应该从你们开始记录这些话叫《家诫》。写于绍圣元年八月某日。
材料二:
《大学》中说:“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应该以提高自己的修养为根本。本乱末治是不可能的,对重要的事情疏忽,而对次要的事情过于重视,这种情况是从来没有过的!"这就是懂得根本,这就是最高的智慧。所谓治理国家必须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如果连自己的家庭都不能教育好,却要去教育别人,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君子不需要离开家庭,就能在国家中施行教化。孝顺用于侍奉君主,尊敬用于侍奉长辈,慈爱用于管理众人。《诗经》中说:“宜兄宜弟。”意思是兄弟和睦,这样才能教育国人。《诗经》中还提到:“其仪不忒,正是四国。"意思是父子、兄弟之间行为规范,然后天下民众才会效仿。这就是治国在于治家的含义。
10.“家”为后句主语,其前断开;“甚"修饰“如是”,要连在一起,应是“家之不齐遂至如是之甚";“可志此以为吾族之鉴”大意是“应该把这件事记录下来作为我们家族的鉴戒”,表意完整其后断开。句意:我听说这些后流泪哭泣,家中不和睦竟然到了如此严重的地步!应该把这件事记录下来作为我们家族的鉴戒,从而作为堂说的话来劝戒家人。
故答案为:ADF。
11.B.有误,“始速祸焉”中的“速"意为“招致”'不速之客"中的“速”意为“邀请"。句意:为什么这么快就落入贫贱呢;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未经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
故答案为:B。
12.C.“将豪门大族的衰颓和自己家族的振兴对照”说法错误,对豪门大族和“吾族"的对比,都是自身由盛而衰的对比,并不是豪门大族的衰颓和自己家族的振兴的对比。
故答案为:C。
13.①以:把;芝兰玉干生于阶庭者:定语后置句,应是“生于阶庭芝兰玉干”;质:品质。
②自私:自利,谋求个人利益;恣纵:放任、放纵;计:谋划、打算。
故答案为:⑴古代先贤把后辈们比作生长在庭院中的芝兰玉树,是期望他们品质美好。
⑵以至于苟且钻营、自私自利,贪取眼前的安逸,放纵口腹之欲,而忘记了长远的谋划。
14.材料一说到“噍类数口,兄叔慈惠,顺,为人子者告其母曰:'无以小财为争,无以小事为酬,使我兄叔之和也。’为人夫者告其妻曰:'无以猜忌为心,无以有无为怀,使我弟侄之和也。’于是共卮而食,共堂而燕,共库而泉,共廪而粟。寒而衣,其币同也;出而游,其车同也。下奉以义,上谦以仁"。即家族子弟应能合乎礼义,既奉养长辈,又能规谏自己的父母;还说到“逮其子孙蕃息,妯娌众多,内言多忌,人我意殊,礼义消衰,诗书罕闻,星分瓜立”“居既主全业煺我族:才既俊矣荣显我家。岂宜偷取自安而忘家族之庇乎"。即家族子弟应读书修身,使自己品质美好、才华出众,同时不忘家族大计;材料二说到“所谓治国必先产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即家族子弟应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治理好国家。
故答案为:①家族子弟应能合乎礼义,既奉养长辈,又能规谏自己的父母;②家族子弟应读书修身,使自己品质美好、才华出众,同时不忘家族大计;③家族子弟应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治理好国家。
【答案】15.B
16.①颔联写笛声宛如座上清霜飘荡,呼唤出隐没在云间的冷月,运用通感,营造出清幽凄冷的意境,令人浮想联翩。②颈联写笛音仿佛受伤挨冻的病马在荒原嘶鸣,走投无路的失偶猿猴在山林间哀嚎,以声写声,突出了笛声的凄凉、悲惨,让人感同身受。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赏析之要,赏句为妙。因此“赏句”是一种层次比较高的鉴赏。赏析诗句这种题型综合性很强,自由度很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也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状其容貌丑陋"错误,“铁石颜”形容人物面容坚毅如铁石。
故答案为:B。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
颔联“喷清霜"和“呼凉月”都是运用了通感的手法,“笛声"本是听觉所闻,而“霜”“月"是视觉所见,“凉”则是触觉所感,这里将听觉与视觉、触觉相结合。这里将笛声比作清霜,不仅暗示了笛声的纯净清澈,同时也带有一种寒冷的感觉,使人联想到了秋天的凉爽。而“呼凉月出云间"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清冷的感觉,仿佛笛声能够驱散云雾,让月亮显现出来,从而创造出一个宁静而清幽的夜晚场景。
颈联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即通过描述其他声音来间接表达笛声的特点。在这里,诗人用受伤的马匹在寒冷的边塞哀鸣,以及失去伴侣的猿猴在山林中的悲号来形容笛声,这些声音都是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尤其是悲伤与孤寂之感。这种手法不仅突显了笛声的凄美和哀愁,还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笛声中所蕴含的情绪,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故答案为:①颔联写笛声宛如座上清霜飘荡,呼唤出隐没在云间的冷月,运用通感,营造出清幽凄冷的意境,令人浮想联翩。②颈联写笛音仿佛受伤挨冻的病马在荒原嘶鸣,走投无路的失偶猿猴在山林间哀嚎,以声写声,突出了笛声的凄凉、悲惨,让人感同身受。
17.【答案】(1)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的书写:萧、碣、济、蜉、蝣、渺、粟。
故答案为:(1)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和开放性默写三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答案】18.①结构相同,均以间隔叠词的方式构成,富有韵律美和节奏感;②这些词语,营造了浓郁的乡村气息,表现了作者对舞龙习俗的热爱。
19.①原句——罗列龙的各个部位,次第呈现出完整、生动的龙的形象,更有动态感;②这种列举凸显了稻草龙灯制作的精细与复杂,更能传达对传统手艺的喜爱。
20.②修改为:春节期间,精彩纷呈的舞龙灯(春节期间,精彩纷呈的舞龙灯表演)。
⑤修改为:共同营造了湘南乡村欢快祥和的年俗娱乐氛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结构和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再从结构和词语的角度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先对比阅读两个句子,找出不同点,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修辞手法,二是强调重点,三是句式结构,四是要结合上下文的语体风格,五是分析句子有没有表达某种情感。
(3)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明确六种常见语病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在解题时可用语法分析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有语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搭配有无语病,修饰语内部是否存在语序不当等问题。有时,结合语境,抓住句子的标志性词语,运用排除法解答,也可以快速的解决问题。
18.从结构上看,“活灵活现”“龙子龙孙"挨家挨户”都是ABAC式的短语,第一、第三字相同,其他两字不同。此结构形式,富有韵律美和节奏感。
从表达效果上看,“活灵活现"表现了稻草龙灯生动形象的特点;“龙子龙孙”表现了小孩子学着大人舞龙灯时开心愉悦的样子;“挨家挨户"表现了舞龙灯时收香的习俗。扎龙、舞龙、收香的习俗极具乡村气息,表现了作者这一习俗的喜爱。
故答案为:①结构相同,均以间隔叠词的方式构成,富有韵律美和节奏感;②这些词语,营造了浓郁的乡村气息,表现了作者对舞龙习俗的热爱。
19.比较原句与该句,可知两句的差异:原句先概述龙的形制,然后分项列举龙的各个部分;改句用一句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许昌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考试题和答案
- 2025软件委托合同范文
- 2025公司与县乡段借款合同
- 2025年拉萨货运资格证考题
- 超耐洗自洁乳胶漆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上海戏剧学院《火电厂烟气净化Ⅰ》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治沟造地报告范文
-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航天器结构与机构》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雕塑调研报告范文大全
- 环境项目调研报告范文
- 2025蛇年春联带横批
- 湖南工业大学《自然语言处理》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护理各类风险评估及防范
- 电力变压器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充电桩知识培训
- 2024-2030年地质勘察行业市场前景与发展预测
- 简谐运动的回复力和能量课件
- 中国转型债券白皮书 2024
- 2023-2024年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 高职劳动教育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2023年注册城乡规划师考试:城乡规划相关知识历年真题汇编(共388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