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德教育集团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九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24-25学年第一学期
时量: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积累运用(共20分)
同学们,我们一起玩一场“语文王国"的闯关游戏。在这个王国里,文字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我们将扮演勇敢的探险者,通过解开一系列与语文知识相关的谜题,逐步深入语文王国的核心,最终找到隐藏的宝藏。
1.【字词天地】下列对加点字读音和字形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生活中充满了挑战,成功的取得从来就不是轻而易举的。即使面临拮据的生活,即使受到他人的嗤笑,即使陷入走投无路的窘境,我们也要坚守自己的本心,不能自暴自弃成为被生活绑架的濡夫。我们坚信:成功的秘决在于持之以恒地努力。
A.“轻而易举”的“举"读“jǔ”,“拮据"中的“据”读“jù"。
B.“走投无路”中的“投"应写为“头”,“嗤笑"中的“嗤”读“chī"。
C.“濡夫”中的“濡"应写为“懦”,“自暴自弃"中的“暴”读“pù"。
D.“秘决”中的“决"应写为“诀”,“持之以恒"中的“恒”读“héng"。
2.【词语运用】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歌舞节目《只此青绿》将优美的旋律与美妙的舞姿完美结合,二者相得益彰,让我们享受了一场唯美的艺术盛宴。
B.语文学科“铸魂育人”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要让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融入课堂,走进学生心灵深处。
C.我们中学生应多读一些文质兼美、底蕴深厚的文章,要从中断章取义,反复斟酌。
D.广大的志愿者战士前仆后继,浴血奋战,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战歌,铸就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3.【病句诊断】我校将举行校园书法比赛,下列关于比赛通知内容的讨论,你认为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通知
各位同学:
①为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培养中学生热爱书法,③校学生会决定在成德楼一楼大厅于11月1日14:30举办“墨香长沙"现场书法比赛活动,④请各班推选一位代表按时准点参加比赛。
明德中学学生会
2024年10月25日
A.第①句中的“传承”应改为“继承"。
B.第②句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上“的水平”。
C.第③句的表述是正确的。
D.第④句中的“按时"应该删除。
4.【语句衔接】参加完校园书法比赛后,同学们对书法艺术有了更多的兴趣,请你对他们搜集到的书法资料进行排序。()(2分)
①在数字化时代,书法艺术并没有被遗忘,反而以更加多元的形式走进人们的生活。
②特别是在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各地纷纷举办书法展览,吸引了众多书法爱好者和市民前来观赏。
③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智慧,其独特的韵味和美感令人陶醉。
④无论是线上书法课程、书法APP的兴起,还是线下书法培训班的火爆,都体现了书法在现代社会的独特魅力。
⑤通过这些展览,人们不仅欣赏到了书法大师们的精湛技艺,还深刻感受到了传承与发展书法艺术的重要意义。
A.③①④②⑤B.③①②⑤④C.①②⑤③④D.①②⑤④③
5.【文学常识】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的“风”指的是《楚辞》里的《国风》,“骚"指的是《诗经》中的《离骚》。
B.用帝王年号纪年是我国古代使用比较普遍的一种纪年方法。“庆历四年春”“崇祯五年十二月"都是以年号纪年。
C.古代官吏因罪降职或调到边远地方做官,叫“谪”或“左迁”,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三年谪宦此栖迟"中的“谪”,《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的“左迁"。
D.雨果是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等。
6.古诗默写(每空1分,共4分)
我们鉴赏文学作品,最大目的无非是体验美感的熏陶,得到人生的受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用(1)“___________,”让我们赞叹他的远大政治抱负。《水调歌头》中,苏轼用(2)“_____________,"借月抒怀,表达对人生的美好祝愿,尽显豁达胸襟。
7.综合运用(6分)
亲爱的同学们,在“走进小说天地”综合性学习过程中,那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形象,一定给你留下过深刻的印象,让我们携手并肩,再度走进那一片五彩斑斓的天地。
【活动设计】请你为此次活动拟一则标语。(2分)
(2)【人物竞猜】你能说出其中人物的名字吗?(2分)
①“项带银圈手捏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的是________。
②“拉着黄包车在烈日下奔跑的人力车夫”是________。
(3)【人物评说】请你仿照下面示例,写一段简短的文字,向同学们介绍你所要评说的人物。(2分)
供选人物:杨二嫂武松于勒保尔·柯察金
示例:海伦·凯勒,丧失了视觉和听觉,却成为了享誉全球的作家,我从她身上感受到了永不言弃、身残志坚、不屈不挠的精神。
二、阅读理解(共50分)
古诗文阅读(共1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6分)
戏答元珍①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释】①此诗作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当时欧阳修正被贬官峡州夷陵县,与峡州军事判官丁宝臣(字元珍)交好。丁宝臣曾有诗赠欧阳修,欧阳修就作诗以答。
8.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首七律诗题中的“戏"字,是声明自己写的不过是游戏文字,是对好友元珍的戏弄。
B.诗的首联破“早春”之题,叙写了作诗的时间、地点和山城早春的气象。
C.这首七言律诗的语言明白晓畅,前三联描绘了山城之景,只有尾联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D.颔联一个“欲"字赋予竹笋以人的知觉,以地下竹笋抽发出嫩芽的景色,生动形象地把“早春”描绘出来。
9.色调有冷暖。美术组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这首诗时,A同学想全选黑白灰的冷色调,B同学想在这些冷色调中加入一点橘黄的暖色。你赞成谁的选择,请从意境和情感的角度分析原因。
(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共12分)
晏子举贤
司马迁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越石父贤,在缧绁①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②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③于不知己而信④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
寤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⑥。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释】①漯绁(léixiè):拘系犯人的绳索,引申为囚禁。②骖:古代一车四马,骖是两边的马。③诎:同“屈”,受委屈。④信,同“伸”,受尊重。⑤感寤:受到感动而醒悟。寤,同“悟”。⑥抑损:谦卑退让。
10.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理解或推断,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以节俭力行重于齐"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中“以"的意思相同。
B.“负荆谢罪”中的“谢"是“道歉”的意思,“摄衣冠谢曰"中的“谢”与之意思相同。
C.“延"字有“伸长”“蔓延"邀请”等义项,“于是延入为上客"中的“延”应为“邀请"之意。
D.“晏子怪而问之”的“怪"属于词类活用,可译为“使……奇怪”。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语段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B.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C.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D.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1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横线语句的大意。(3分)
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13.请依据文中晏子的事迹,说说他有什么样的品格。(5分)
(二)非文学作品阅读(共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4-16题。
【材料一】
对于博物馆内禁止拍照的原因,人们最容易联想到的解释是为了保护文物。但事实上,正常的拍照并不会对文物造成损害,唯一可能造成直接伤害的,只有闪光灯而已。
从理论上说,几乎所有光线都会对文物造成损伤,尤其是紫外线和红外线,会对器物表面造成结构性的伤害,促使其老化。因此,无论什么文物,最理想的保存环境都应该绝对无光。
但光线对博物馆的展览显然是必不可少。因此,根据各种文物对于光线的敏感程度,文物保护部门也出台了相关的规定,严格控制文物在展览过程中所承受的光照量。
【材料二】
闪光灯会对文物造成什么影响?一般来讲,常见的展品中,织物、纸张类是最容易受到光线伤害的。据了解,黄色、茶色和红色丝绸在光照下容易褪色,光老化作用对白色丝绸影响最小。光照对黑色、红色、茶色丝绸的丝纤维产生的破坏作用较大。
发生褪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光作用使丝纤维上的染料颗粒(或丝胶、污垢颗粒等)发生变化,闪光灯里的光元素也会引起丝绸颜色变化,造成白色丝绸变黄、染色丝绸褪色。由此可见,至少对于丝织品、古代纸张,闪光灯的频繁照射会造成一定的伤害。
织物常用有机染料增添色彩,而另一个彩色世界——绘画,还会用到无机颜料,比如铅白,朱砂。那么,使用无机颜料的藏品,如油画,是否能逃过闪光灯的“追杀"呢?遗憾的是,不能。
比如亮黄色的绘画颜料中有一种叫做硫化镉的成分,这种成分因其着色力强、稳定以及颜色鲜亮,广受莫奈、凡·高、毕加索等大师的欢迎。但是在可见光的作用下,硫化镉中的硫会被逐步氧化成硫酸根,最终使颜料被完全破坏。
另外,皮革、皮毛、羽毛也属于光敏性文物,微小的光线变化都可能对它们造成不可逆的影响。还有一些看上去并没有那么脆弱的物品也禁不起闪光灯的反复折腾,比如动植物标本、骨器等,也会在光照的条件下氧化、分解。
所以,博物馆里禁止拍照也是有依据的。就算现在大部分的博物馆对拍照没有令行禁止,但大多会在注意事项里注明:禁止使用闪光灯、自拍杆等。
【材料三】
不同文物的光敏性不同,一般以三个梯度划分。像对光特别敏感的纺织品,照度应该小于50勒克斯(照度单位);对光较为敏感的骨器、壁画,照度应该小于150勒克斯;对光一般敏感的展品,如不带颜料、彩绘的石刻,照度应该小于300勒克斯”。而一般相机闪光瞬间的照度高达8000勒克斯。曾经有昆虫标本在被多次闪光拍照后,出现褪色现象。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表示,“昆虫标本在被闪光500次以上后,颜色会褪10%-20%,在被闪光2000次以上后,标本颜色会褪一半以上,希望游客在参观博物馆时管好手中的相机"。
14.下列说法与原文的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2分)
A.因为文物最理想的保存环境都应该绝对无光,所以博物馆不能有光。
B.发生褪色现象的原因是光作用使丝纤维上的染料颗粒(或丝胶、污垢颗粒等)发生变化。
C.光照对白色、红色、茶色丝绸的丝纤维产生的破坏作用较大。
D.动植物标本、骨器等都禁不起闪光灯的反复折腾,会在光照的条件下氧化、分解。
15.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正常的拍照并不会对文物造成损害,将“正常的”删去,不会影响文意的准确表达。
B.使用铅白,朱砂的油画,可以逃过闪光灯的“追杀"。
C.微小的光线变化都可能对皮革、皮毛、羽毛文物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D.昆虫标本在被闪光500次以上后,颜色会褪10%-20%,在被闪光2000次以上后,标本颜色会褪一半以上。所以要将闪光灯的次数控制在500次以内。
16.请你依据以上材料,总结出一些保护文物的方法或举措。(4分)
(三)文学作品阅读(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19题。
秋天的柿子树
周兰
①自我记事起,父亲便是村里有名的泥瓦匠,他带着几个徒弟,走村串乡,以砌灶台、垒院墙、盖房舍为生。每年农闲时节,父亲便领着“施工队”四处奔波。在他的随身行囊中,总是装着一些柿子饼和柿子叶。他说,这是为了安顿那些随他一同漂泊的柿子树。
②我家屋后有两棵柿子树,一棵伟岸,一棵娇小。每年秋风渐起,霜降时节,那一树火红的小灯笼便在阳光下闪烁,光影交错间,红彤彤的柿子与粗犷的枝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犹如大自然手中的调色盘,向世人展示着生命的丰盈与美好。母亲总是在这个时候忙碌起来,她的身影在树下一来一回地穿梭着,手持竹竿娴熟地采摘着成熟的柿子,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喜悦。她用指尖轻轻地捏住那些软糯的柿子,细心地去掉蒂,随后用清水洗净,一一串好,挂在通风的屋内。那些金黄的果实像一串串音符,静静地等待着风儿的吹拂,如同在期待着一场悠扬的乐章。屋内飘散着柿子的清香,温馨而甜蜜。当柿饼表面出现白霜时,母亲便会欣喜地告诉我们:可以食用了。那一刻,整个家都被她的喜悦所染,我和哥哥总是迫不及待地围在她身旁,期待着品尝这份来自秋天的馈赠。
③柿饼清甜可口,像带着阳光的余温,散发着岁月的芬芳。每咀嚼一口,那浓香的甜味在口腔中瞬间绽放,满足了我对甜蜜的渴望,成为儿时母亲在秋冬日为我和哥哥滋养身心的最佳零食。冬季农闲时节,父亲总是带上几斤柿饼和一把剪刀,走出家门,去往栽种在村庄各个角落的柿子树。每到一处,他都会在柿子树下驻足片刻,手持剪刀,认真地绕树剪枝。他说这是给柿子树理发,有助于来年更好地结果。剪完枝,父亲依旧会从口袋里掏出几块柿饼,放在树下的泥土中,轻声说道:树也有感情,也需要关心和爱,这是给你们的零食,希望来年你们能长的更好。"那一刻,被修剪过的柿子树似乎捕捉到了父亲的心意,微微摇曳着枝条,回应着他的关怀。父亲与柿子树之间的默契,成为了冬日里一道暖心的风景线,它们与父亲之间,建立的不仅仅是时间沉淀下的深厚情感,更是自然与人文间最纯粹的联结。
④那些年,村里的柿子树并不稀罕。每家每户都有栽种,但我家屋后的那两棵柿子树最为粗壮、繁茂。每到秋天,满树的柿子像火焰般炽热耀眼。每当有人路过我家门前时,总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抬头仰望那片绚烂的柿子树。那些火红红的柿子在他们的眼中既是果实,也是对生活的赞美和憧憬。而这两棵柿子树,自然而然也成了村中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
⑤人们围坐在树下,谈论着各自的见闻,父亲与母亲则忙活的递茶倒水,他们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和乡邻们连结着情感的纽带。夕阳下,柿子树下,众人的身影在树荫下拉长,伴随着孩童们的嬉闹声,村庄的宁静与和谐被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两棵柿子树仿佛也成了村庄的灵魂,一年又一年的见证了那些关于丰收,关于人情,关于生活的点点滴滴。
⑥然而有一年秋天,村里突然传来消息说要砍伐柿子树。据说村委要在这里修一条公路,而我家屋后的土地恰好被征用。听到这个消息后,全家都感到震惊和愤怒。父亲立即召集了村里的长辈们商议对策。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商量着如何保护这些承载了无数村民记忆和情感的柿子树。最终决定联名上书村领导,请求保留这些树。
⑦经过多番争取,村委终于点头,决定保留几棵有代表性和观赏价值的柿子树作为“路景工程”。而我家屋后那两棵粗壮的柿子树,幸运地留在了这个名单上。但条件是要修剪树枝,移栽到路边更宽阔的地方去。这恰好满足了父亲长久以来的心愿——他希望这些柿子树能继续繁茂生长,延续其生命的传奇。
⑧移栽那天,我早早起床,只见原本高大茂盛的两棵柿子树,已被修剪得光秃秃的,静静地躺在路边等待移栽。我内心一阵酸楚,但更多的是期待:想象着它们在新地方继续生长,结出更多甜美的果实……
⑨后来,随着年岁的增长,我离开家乡,在外求学、工作,再回到家乡时,发现那两棵移栽后的柿子树依旧茁壮生长着。每年秋天,沉甸甸的果实依然会挂满整个枝头。尽管周遭的环境已变,它们不再是当初的模样,但在那个金黄璀璨的季节里,它们仍然是最引人注目的风景画。
⑩如今每当想起那个秋天与母亲一起摘柿子、制作柿饼、与父亲一起剪枝移栽的经历,仿佛再次回到了那段纯真而美好的时光……
那些关于家的记忆、关于爱的故事都随着那两棵见证岁月流转的柿子树,深深镌刻在我灵魂的深处。它们不仅是自然的印记,更是心灵深处不可磨灭的烙印,让每一次回望都能感受到那份纯真、美好以及深深的爱。这份记忆,如同秋日暖阳下的柿饼,在时间的发酵中愈发香浓,历久弥新,成为记忆里一抹不可多得的甘甜。
17.以下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最为准确的两项是()()(4分)
A.“我"家的柿子树之所以在村民心中占据重要地位,只是因为其每年秋天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为村民们提供了美味的食物来源。
B.“我”的父亲对柿子树的情感深厚,不仅体现在他对柿子树的精心修剪和日常照料上,更在于他视柿子树为家庭记忆与乡村文化的象征,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抗争。
C.面对村里砍伐柿子树的决定,“我"和家人虽然内心充满不舍,但出于大局考虑,最终选择了默默接受,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来阻止。
D.文章围绕家乡柿子树的成长变迁展开,所以柿子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E.文章通过柿子树这一载体,揭示了现代社会中城市化进程与传统文化保护之间的复杂关系,更重要的是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个人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冲突与平衡。
18.赏析文中第③段的画线句子。(4分)
那一刻,被修剪过的柿子树似乎捕捉到了父亲的心意,微微摇曳着枝条,回应着他的关怀。
19.如何理解结尾段中“它们不仅是自然的印记,更是心灵深处不可磨灭的烙印”这句话?这篇文章意蕴丰富,请你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探究本文的主旨。(8分)
(四)名著阅读(共8分)
20.以下选项中,哪一项描述是错误的?()(2分)
A.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太阳”。以“土地"为意象的诗篇有《我爱这土地》《北方》等,以“太阳”为意象的诗篇有《向太阳》等。
B.《艾青诗选》中,《大堰河——我的保姆》通过回忆保姆大堰河的悲惨人生,批判了社会的不公与黑暗,同时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与赞美。
C.《水浒传》采取的是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语言上用的是古代白话,质朴生动,洗练明快,富有表现力。
D.《水浒传》中的武松,在景阳冈打死老虎后,被阳谷知县赏识,任命为都头,从此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根据名著内容,完成21题。(6分)
【片段一】
林冲听那三个人时,一个是差拨,一个是陆虞候,一个是富安。林冲道:“天可怜见林冲,若不是倒了草厅,我准定被这厮们烧死了。"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一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那里去!”三个人急要走时,惊得呆了,正走不动。……回头看时,差拨正爬将起来要走。林冲按住喝道:“你这厮原来也恁的歹!且吃我一刀。"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节选自《水浒传》第十回)
【片段二】
林冲问道:“此间去梁山泊还有多少路?”酒保答道:“此间要去梁山泊,虽只数里,却是水路,全无旱路。若要去时,须用船去,方才渡得到那里。"林冲道:“你可与我觅只船儿。”酒保道:“这般大雪,天色又晚了,那里去寻船只?"林冲道:“我与你些钱,央你觅只船来,渡我过去。”酒保道:“却是没讨处。"林冲寻思道:“这般怎的好?”又吃了几碗酒,闷上心来,蓦然间想起:“以先在京师做教头,禁军中每日六街三市游玩吃酒,谁想今日被高俅这贼坑陷了我这一场,文了面,直断送到这里。闪得我有家难奔,有国难投,受此寂寞。"因感伤怀抱,问酒保借笔砚来,乘着一时酒兴,向那白粉壁上写下八句五言诗。写道:“仗义是林冲,为人最朴忠。江湖驰闻望,慷慨聚英雄。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
他年若得志,威镇泰山东!”林冲题罢诗,撇下笔,再取酒来。
(节选自《水浒传》第十一回)
21.原有光明前途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经历了哪些事件一步步沦为了草寇,请简要概括。结合书本内容分析他沦为草寇的原因。(6分)
三.写作(共50分)
22.近来“燃"成为了网络上的热门用语,从“好燃”到“又燃又炸”,这些词汇不仅仅是语言上的创新,更是我们对生活、对梦想最炽热的追求与宣言。运动会赛场上,带着热血和激情向前冲的斗志是“燃”;学习上勤奋钻研,朝着心中的目标努力冲刺是“燃";面对困难时,坚韧不拔绝不认输的态度也是“燃”。在大好的青春年华里,“燃"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超越自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或思考?请以“青春就当‘燃’”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
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等相关信息,不得抄袭,不要套作。九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24-25学年第一学期
时量: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积累运用(共20分)
同学们,我们一起玩一场“语文王国"的闯关游戏。在这个王国里,文字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我们将扮演勇敢的探险者,通过解开一系列与语文知识相关的谜题,逐步深入语文王国的核心,最终找到隐藏的宝藏。
1.【字词天地】下列对加点字读音和字形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2分)
生活中充满了挑战,成功的取得从来就不是轻而易举的。即使面临拮据的生活,即使受到他人的嗤笑,即使陷入走投无路的窘境,我们也要坚守自己的本心,不能自暴自弃成为被生活绑架的濡夫。我们坚信:成功的秘决在于持之以恒地努力。
A.“轻而易举”的“举"读“jǔ”,“拮据"中的“据”读“jù"。
B.“走投无路”中的“投"应写为“头”,“嗤笑"中的“嗤”读“chī"。
C.“濡夫”中的“濡"应写为“懦”,“自暴自弃"中的“暴”读“pù"。
D.“秘决”中的“决"应写为“诀”,“持之以恒"中的“恒”读“héng"。
【解析】A.“轻而易举”的“举"应改为“jǔ”,“拮据"中的“据”读“jū"。
B.“走投无路”中的“投"应写为“头”。(错误)
C.“自暴自弃"中的“暴”读“bào"。(错误)
2.【词语运用】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C)(2分)
A.歌舞节目《只此青绿》将优美的旋律与美妙的舞姿完美结合,二者相得益彰,让我们享受了一场唯美的艺术盛宴。
B.语文学科“铸魂育人”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要让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融入课堂,走进学生心灵深处。
C.我们中学生应多读一些文质兼美、底蕴深厚的文章,要从中断章取义,反复斟酌。
D.广大的志愿者战士前仆后继,浴血奋战,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战歌,铸就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解析】A.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B.不言而喻: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浅显。
C.断章取义:是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用在此处不符语境)
D.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精神。
3.【病句诊断】我校将举行校园书法比赛,下列关于比赛通知内容的讨论,你认为表述正确的一项是(D)(2分)
通知
各位同学:
①为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培养中学生热爱书法,③校学生会决定在成德楼一楼大厅于11月1日14:30举办“墨香长沙"现场书法比赛活动,④请各班推选一位代表按时准点参加比赛。
明德中学学生会
2024年10月25日
A.第①句中的“传承”应改为“继承"
B.第②句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上“的水平”。
C.第③句的表述是正确的。
D.第④句中的“按时"应该删除。
【解析】A.“传承”与“文化"搭配准确;
B.应改为在句末加上“的兴趣”;
C.多项状语语序不当,应改为“于11月15日14:30在成德楼一楼大厅"。
4.【语句衔接】参加完校园书法比赛后,同学们对书法艺术有了更多的兴趣,请你对他们搜集到的书法资料进行排序。(A)(2分)
①在数字化时代,书法艺术并没有被遗忘,反而以更加多元的形式走进人们的生活。
②特别是在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各地纷纷举办书法展览,吸引了众多书法爱好者和市民前来观赏。
③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智慧,其独特的韵味和美感令人陶醉。
④无论是线上书法课程、书法APP的兴起,还是线下书法培训班的火爆,都体现了书法在现代社会的独特魅力。
⑤通过这些展览,人们不仅欣赏到了书法大师们的精湛技艺,还深刻感受到了传承与发展书法艺术的重要意义。
A.③①④②⑤B.③①②⑤④C.①②⑤③④D.①②⑤④③
【解析】A
③(总体介绍书法)→①(引出书法在现代社会的表现)→④(具体描述书法在现代社会的多元形式)→②(结合时代热点,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书法展览)→⑤(总结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5.【文学常识】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2分)
A.“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的“风"指的是《楚辞》里的《国风》,“骚”指的是《诗经》中的《离骚》。
B.用帝王年号纪年是我国古代使用比较普遍的一种纪年方法。“庆历四年春"崇祯五年十二月”都是以年号纪年。
C.古代官吏因罪降职或调到边远地方做官,叫“谪"或“左迁”,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三年谪宦此栖迟”中的“谪”,《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的“左迁”。
D.雨果是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等。
【解析】A.“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的“风”指的是《诗经》里的《国风》,“骚"指的是《楚辞》中的《离骚》。
6.古诗默写(每空1分,共4分)
我们鉴赏文学作品,最大目的无非是体验美感的熏陶,得到人生的受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用(1)“___________,”让我们赞叹他的远大政治抱负。《水调歌头》中,苏轼用(2)“_____________,"借月抒怀,表达对人生的美好祝愿,尽显豁达胸襟。
7.综合运用(6分)
亲爱的同学们,在“走进小说天地”综合性学习过程中,那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形象,一定给你留下过深刻的印象,让我们携手并肩,再度走进那一片五彩斑斓的天地。
(1)【活动设计】请你为此次活动拟一则标语。(2分)
【解析】应围绕“阅读小说"品味小说”等内容拟写,同时注意标语前后句要符合主题,语意相关(1分)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1分)。
(2)【人物竞猜】你能说出其中人物的名字吗?(2分)
①“项带银圈手捏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的是____闰土____。
②“拉着黄包车在烈日下奔跑的人力车夫”是____祥子____。
(3)【人物评说】请你仿照下面示例,写一段简短的文字,向同学们介绍你所要评说的人物。(2分)
供选人物:杨二嫂武松于勒保尔·柯察金
示例:海伦·凯勒,丧失了视觉和听觉,却成为了享誉全球的作家,我从她身上感受到了永不言弃、身残志坚、不屈不挠的精神。
【解析】经分析,例句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名字,二是人物精神面貌或人物经历,(1分)三是阅读者的收获体会(1分)。答案也应符合这个格式。
二、阅读理解(共50分)
古诗文阅读(共1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6分)
戏答元珍①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释】①此诗作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当时欧阳修正被贬官峡州夷陵县,与峡州军事判官丁宝臣(字元珍)交好。丁宝臣曾有诗赠欧阳修,欧阳修就作诗以答。
8.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2分)
A.这首七律诗题中的“戏"字,是声明自己写的不过是游戏文字,是对好友元珍的戏弄。
B.诗的首联破“早春”之题,叙写了作诗的时间、地点和山城早春的气象。
C.这首七言律诗的语言明白晓畅,前三联描绘了山城之景,只有尾联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D.颔联一个“欲"字赋予竹笋以人的知觉,以地下竹笋抽发出嫩芽的景色,生动形象地把“早春”描绘出来。
【解析】A.“是对好友元珍的戏弄"错误;
C.语言并不明白晓畅,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D.地下竹笋还没有抽发出嫩芽。
9.色调有冷暖。美术组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这首诗时,A同学想全选黑白灰的冷色调,B同学想在这些冷色调中加入一点橘黄的暖色。你赞成谁的选择,请从意境和情感的角度分析原因。
(4分)
【解析】答案一:赞成A。因为这首诗描写了无春色的山城、残雪、经冬的橘子、冻雷和鸣雁等意象,营造了荒凉、凄冷、寂静的氛围(1分),抒发了诗人孤独、落寞之感(1分),思乡之情(1分)。所以选用冷色调。(选A最多得三分,只写赞成A不得分)
答案二:赞成B。因为这首诗描写了无春色的山城、残雪、经冬的橘子、冻雷和鸣雁等意象,营造了荒凉、凄冷、寂静的氛围(1分),抒发了诗人孤独、落寞之感(1分),思乡之情(1分)。但经冬的橘子,欲抽芽的惊笋暗孕着生机与活力,诗人“不须嗟”的自慰之语传达出了乐观、坚韧的精神(只要答到积极情感给1分)。所以可以在冷色调中加入一点暖色调。(只写赞成B不得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共12分)
晏子举贤
司马迁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越石父贤,在缧绁①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②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③于不知己而信④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
寤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⑥。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释】①漯绁(léixiè):拘系犯人的绳索,引申为囚禁。②骖:古代一车四马,骖是两边的马。③诎:同“屈”,受委屈。④信,同“伸”,受尊重。⑤感寤:受到感动而醒悟。寤,同“悟”。⑥抑损:谦卑退让。
10.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理解或推断,有错误的一项是(D)(2分)
A.“以节俭力行重于齐"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中“以"的意思相同。
B.“负荆谢罪”中的“谢"是“道歉”的意思,“摄衣冠谢曰"中的“谢”与之意思相同。
C.“延"字有“伸长”“蔓延"邀请”等义项,“于是延入为上客"中的“延”应为“邀请"之意。
D.“晏子怪而问之”的“怪"属于词类活用,可译为“使……奇怪”。
【解析】“怪"是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的意思。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语段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C)(2分)
A.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B.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C.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D.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解析】您既然了解我而把我赎出来,这就是我的知己;是我的知己却对我无礼,倒不如被拘捕。
1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横线语句的大意。(3分)
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解析】晏子已经担任齐相(晏子担任齐相后),吃饭不吃两道荤菜,妻妾不穿丝绸衣服。
得分点;补充主语晏子;既:已经衣:穿句子通顺
13.请依据文中晏子的事迹,说说他有什么样的品格。(5分)
【解析】(1)识才举贤:晏子能够识别并提拔有才能的人,如越石父、车夫,这显示了他
具有识才的眼光和举贤的胸怀。
(2)谦逊虚心:当越石父对晏子的行为提出批评时,晏子能够虚心接受,并反思自己的不足,这体现了他宽广的胸襟和自我反省的能力;作为宰相的他谦卑、深沉,与御者的洋洋自得形成对比。
(3)节约俭朴:晏子在担任齐国相国期间,生活节俭,吃饭不吃两道荤菜,妻妾不穿丝绸衣服。
(答两点品格并分别结合文章内容得4分,答三点品格得满分。言之有理可适当给分。)
(二)非文学作品阅读(共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4-16题。
【材料一】
对于博物馆内禁止拍照的原因,人们最容易联想到的解释是为了保护文物。但事实上,正常的拍照并不会对文物造成损害,唯一可能造成直接伤害的,只有闪光灯而已。
从理论上说,几乎所有光线都会对文物造成损伤,尤其是紫外线和红外线,会对器物表面造成结构性的伤害,促使其老化。因此,无论什么文物,最理想的保存环境都应该绝对无光。
但光线对博物馆的展览显然是必不可少。因此,根据各种文物对于光线的敏感程度,文物保护部门也出台了相关的规定,严格控制文物在展览过程中所承受的光照量。
【材料二】
闪光灯会对文物造成什么影响?一般来讲,常见的展品中,织物、纸张类是最容易受到光线伤害的。据了解,黄色、茶色和红色丝绸在光照下容易褪色,光老化作用对白色丝绸影响最小。光照对黑色、红色、茶色丝绸的丝纤维产生的破坏作用较大。
发生褪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光作用使丝纤维上的染料颗粒(或丝胶、污垢颗粒等)发生变化,闪光灯里的光元素也会引起丝绸颜色变化,造成白色丝绸变黄、染色丝绸褪色。由此可见,至少对于丝织品、古代纸张,闪光灯的频繁照射会造成一定的伤害。
织物常用有机染料增添色彩,而另一个彩色世界——绘画,还会用到无机颜料,比如铅白,朱砂。那么,使用无机颜料的藏品,如油画,是否能逃过闪光灯的“追杀"呢?遗憾的是,不能。
比如亮黄色的绘画颜料中有一种叫做硫化镉的成分,这种成分因其着色力强、稳定以及颜色鲜亮,广受莫奈、凡·高、毕加索等大师的欢迎。但是在可见光的作用下,硫化镉中的硫会被逐步氧化成硫酸根,最终使颜料被完全破坏。
另外,皮革、皮毛、羽毛也属于光敏性文物,微小的光线变化都可能对它们造成不可逆的影响。还有一些看上去并没有那么脆弱的物品也禁不起闪光灯的反复折腾,比如动植物标本、骨器等,也会在光照的条件下氧化、分解。
所以,博物馆里禁止拍照也是有依据的。就算现在大部分的博物馆对拍照没有令行禁止,但大多会在注意事项里注明:禁止使用闪光灯、自拍杆等。
【材料三】
不同文物的光敏性不同,一般以三个梯度划分。像对光特别敏感的纺织品,照度应该小于50勒克斯(照度单位);对光较为敏感的骨器、壁画,照度应该小于150勒克斯;对光一般敏感的展品,如不带颜料、彩绘的石刻,照度应该小于300勒克斯”。而一般相机闪光瞬间的照度高达8000勒克斯。曾经有昆虫标本在被多次闪光拍照后,出现褪色现象。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表示,“昆虫标本在被闪光500次以上后,颜色会褪10%-20%,在被闪光2000次以上后,标本颜色会褪一半以上,希望游客在参观博物馆时管好手中的相机"。
14.下列说法与原文的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D)(2分)
A.因为文物最理想的保存环境都应该绝对无光,所以博物馆不能有光。
B.发生褪色现象的原因是光作用使丝纤维上的染料颗粒(或丝胶、污垢颗粒等)发生变化。
C.光照对白色、红色、茶色丝绸的丝纤维产生的破坏作用较大。
D.动植物标本、骨器等都禁不起闪光灯的反复折腾,会在光照的条件下氧化、分解。
【解析】选D。材料一中说道“但光线对博物馆的展览显然是必不可少。”所以A错误;材料二中提到“发生褪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光作用使丝纤维上的染料颗粒(或丝胶、污垢颗粒等)发生变化。"选项B少了“主要”两个字;选项C中“白色"错误,原文中是“黑色”。
15.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C)(2分)
A.正常的拍照并不会对文物造成损害,将“正常的"删去,不会影响文意的准确表达。
B.使用铅白,朱砂的油画,可以逃过闪光灯的“追杀”。
C.微小的光线变化都可能对皮革、皮毛、羽毛文物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D.昆虫标本在被闪光500次以上后,颜色会褪10%-20%,在被闪光2000次以上后,标本颜色会褪一半以上。所以要将闪光灯的次数控制在500次以内。
【解析】选C。
A不能删除“正常的"三个字。B选项中铅白,朱砂的油画是不能逃过闪光灯的“追杀”。D不能使用闪光灯,而不是将次数控制在500次以内。
16.请你依据以上材料,总结出一些保护文物的方法或举措。(4分)
【解析】1.根据各种文物对于光线的敏感程度,文物保护部门出台相关的规定,严格控制文物在展览过程中所承受的光照量。
2.提醒游客管好手中的相机,不拍照或者正常拍照,不用闪光灯。
3.博物馆对对光敏感的文物加强保护,提供较理想的存放环境,可在注意事项里注
明:禁止使用闪光灯、自拍杆等。(答对两点给满分,一点2分。)
(三)文学作品阅读(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19题。
秋天的柿子树
周兰
①自我记事起,父亲便是村里有名的泥瓦匠,他带着几个徒弟,走村串乡,以砌灶台、垒院墙、盖房舍为生。每年农闲时节,父亲便领着“施工队"四处奔波。在他的随身行囊中,总是装着一些柿子饼和柿子叶。他说,这是为了安顿那些随他一同漂泊的柿子树。
②我家屋后有两棵柿子树,一棵伟岸,一棵娇小。每年秋风渐起,霜降时节,那一树火红的小灯笼便在阳光下闪烁,光影交错间,红彤彤的柿子与粗犷的枝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犹如大自然手中的调色盘,向世人展示着生命的丰盈与美好。母亲总是在这个时候忙碌起来,她的身影在树下一来一回地穿梭着,手持竹竿娴熟地采摘着成熟的柿子,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喜悦。她用指尖轻轻地捏住那些软糯的柿子,细心地去掉蒂,随后用清水洗净,一一串好,挂在通风的屋内。那些金黄的果实像一串串音符,静静地等待着风儿的吹拂,如同在期待着一场悠扬的乐章。屋内飘散着柿子的清香,温馨而甜蜜。当柿饼表面出现白霜时,母亲便会欣喜地告诉我们:可以食用了。那一刻,整个家都被她的喜悦所染,我和哥哥总是迫不及待地围在她身旁,期待着品尝这份来自秋天的馈赠。
③柿饼清甜可口,像带着阳光的余温,散发着岁月的芬芳。每咀嚼一口,那浓香的甜味在口腔中瞬间绽放,满足了我对甜蜜的渴望,成为儿时母亲在秋冬日为我和哥哥滋养身心的最佳零食。冬季农闲时节,父亲总是带上几斤柿饼和一把剪刀,走出家门,去往栽种在村庄各个角落的柿子树。每到一处,他都会在柿子树下驻足片刻,手持剪刀,认真地绕树剪枝。他说这是给柿子树理发,有助于来年更好地结果。剪完枝,父亲依旧会从口袋里掏出几块柿饼,放在树下的泥土中,轻声说道:树也有感情,也需要关心和爱,这是给你们的零食,希望来年你们能长的更好。”那一刻,被修剪过的柿子树似乎捕捉到了父亲的心意,微微摇曳着枝条,回应着他的关怀。父亲与柿子树之间的默契,成为了冬日里一道暖心的风景线,它们与父亲之间,建立的不仅仅是时间沉淀下的深厚情感,更是自然与人文间最纯粹的联结。
④那些年,村里的柿子树并不稀罕。每家每户都有栽种,但我家屋后的那两棵柿子树最为粗壮、繁茂。每到秋天,满树的柿子像火焰般炽热耀眼。每当有人路过我家门前时,总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抬头仰望那片绚烂的柿子树。那些火红红的柿子在他们的眼中既是果实,也是对生活的赞美和憧憬。而这两棵柿子树,自然而然也成了村中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
⑤人们围坐在树下,谈论着各自的见闻,父亲与母亲则忙活的递茶倒水,他们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和乡邻们连结着情感的纽带。夕阳下,柿子树下,众人的身影在树荫下拉长,伴随着孩童们的嬉闹声,村庄的宁静与和谐被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两棵柿子树仿佛也成了村庄的灵魂,一年又一年的见证了那些关于丰收,关于人情,关于生活的点点滴滴。
⑥然而有一年秋天,村里突然传来消息说要砍伐柿子树。据说村委要在这里修一条公路,而我家屋后的土地恰好被征用。听到这个消息后,全家都感到震惊和愤怒。父亲立即召集了村里的长辈们商议对策。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商量着如何保护这些承载了无数村民记忆和情感的柿子树。最终决定联名上书村领导,请求保留这些树。
⑦经过多番争取,村委终于点头,决定保留几棵有代表性和观赏价值的柿子树作为“路景工程"。而我家屋后那两棵粗壮的柿子树,幸运地留在了这个名单上。但条件是要修剪树枝,移栽到路边更宽阔的地方去。这恰好满足了父亲长久以来的心愿——他希望这些柿子树能继续繁茂生长,延续其生命的传奇。
⑧移栽那天,我早早起床,只见原本高大茂盛的两棵柿子树,已被修剪得光秃秃的,静静地躺在路边等待移栽。我内心一阵酸楚,但更多的是期待:想象着它们在新地方继续生长,结出更多甜美的果实……
⑨后来,随着年岁的增长,我离开家乡,在外求学、工作,再回到家乡时,发现那两棵移栽后的柿子树依旧茁壮生长着。每年秋天,沉甸甸的果实依然会挂满整个枝头。尽管周遭的环境已变,它们不再是当初的模样,但在那个金黄璀璨的季节里,它们仍然是最引人注目的风景画。
⑩如今每当想起那个秋天与母亲一起摘柿子、制作柿饼、与父亲一起剪枝移栽的经历,仿佛再次回到了那段纯真而美好的时光……
那些关于家的记忆、关于爱的故事都随着那两棵见证岁月流转的柿子树,深深镌刻在我灵魂的深处。它们不仅是自然的印记,更是心灵深处不可磨灭的烙印,让每一次回望都能感受到那份纯真、美好以及深深的爱。这份记忆,如同秋日暖阳下的柿饼,在时间的发酵中愈发香浓,历久弥新,成为记忆里一抹不可多得的甘甜。
17.以下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最为准确的两项是(B)(D)(4分)
A.“我”家的柿子树之所以在村民心中占据重要地位,只是因为其每年秋天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为村民们提供了美味的食物来源。
B.“我"的父亲对柿子树的情感深厚,不仅体现在他对柿子树的精心修剪和日常照料上,更在于他视柿子树为家庭记忆与乡村文化的象征,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抗争。
C.面对村里砍伐柿子树的决定,“我”和家人虽然内心充满不舍,但出于大局考虑,最终选择了默默接受,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来阻止。
D.文章围绕家乡柿子树的成长变迁展开,所以柿子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E.文章通过柿子树这一载体,揭示了现代社会中城市化进程与传统文化保护之间的复杂关系,更重要的是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个人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冲突与平衡。
【解析】
A项错误。文章指出,周兰家的柿子树在村民心中占据重要地位,并不仅仅是因为其果实的美味,更重要的是柿子树承载了周兰家的记忆与情感,以及村民们对乡村生活的怀念与向往。因此,A项的表述过于片面。
B项正确。文章中详细描述了周兰父亲对柿子树的深厚情感,他不仅精心修剪和照料柿子树,还将其视为家庭记忆与乡村文化的象征。在村里决定砍伐柿子树时,周兰父亲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抗争,试图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因此,B项的表述准确。
C项错误。文章中明确提到,面对村里砍伐柿子树的决定,周兰及其家人内心充满不舍,并采取了积极的行动来阻止这一决定。因此,C项的表述与文章内容不符。
D项正确。全文围绕柿子树展开来写,柿子树作为文章线索贯穿全文,因此,D项的表述准确。
E项错误。虽然文章确实涉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城市化进程与传统文化保护之间的议题,但这些并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文章更多地是通过柿子树的命运变迁来展现家庭记忆与情感的重要性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18.赏析文中第③段的画线句子。(4分)
那一刻,被修剪过的柿子树似乎捕捉到了父亲的心意,微微摇曳着枝条,回应着他的关怀。
【解析】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回应"赋予了柿子树人的情感(1分),形象地描绘出柿子树仿佛能感受到父亲的关心和爱护(1分)。突出了父亲与柿子树之间的深厚情感(1分),使读者更能够感受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美好(1分),进一步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意思相近即可)
19.如何理解结尾段中“它们不仅是自然的印记,更是心灵深处不可磨灭的烙印”这句话?这篇文章意蕴丰富,请你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探究本文的主旨。(8分)
【解析】“自然的印记"是指柿子树作为自然之物,其生长、结果的过程是大自然赋予的印记。“心灵深处不可磨灭的烙印”是指柿子树见证了家庭和村庄的变迁,更承载了作者及其家人的情感记忆,这些成为了作者心灵深处的烙印;(2分)(意思相近即可)
①文章通过对柿子树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家乡的美丽和丰收的喜悦,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②通过对父亲修剪柿子树和母亲制作柿饼的细节描写,表现了父母对家庭的关爱和对子女的呵护,体现了家庭亲情的温暖。
③通过村民争取保留柿子树的情节,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④文章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现代社会中城市化进程与传统文化保护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个人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冲突与平衡。(意思相近即可,答三点可得6分)
(四)名著阅读(共8分)
20.以下选项中,哪一项描述是错误的?(D)(2分)
A.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太阳”。以“土地"为意象的诗篇有《我爱这土地》《北方》等,以“太阳”为意象的诗篇有《向太阳》等。
B.《艾青诗选》中,《大堰河——我的保姆》通过回忆保姆大堰河的悲惨人生,批判了社会的不公与黑暗,同时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与赞美。
C.《水浒传》采取的是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语言上用的是古代白话,质朴生动,洗练明快,富有表现力。
D.《水浒传》中的武松,在景阳冈打死老虎后,被阳谷知县赏识,任命为都头,从此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人借款权益转让合同模板(2024年版)版B版
- 2025年度幕墙抗风抗震加固工程合同范本4篇
- 2025年度文化娱乐品牌授权使用许可
- 2025年度出租车司机职业操守与信息保密合同
- 2025年度墓地陵园墓地使用权购买协议3篇
- 2025年度肉类产品加工与销售一体化合同3篇
- 2025年度餐饮加盟店品牌授权与维护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宠物猫宠物用品代理销售合同3篇
- 2025版基因编辑技术合作项目建议书编制范本3篇
- 2025年KTV主题房间租赁及定制服务协议3篇
- 成长小说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红色革命故事《王二小的故事》
- 海洋工程用高性能建筑钢材的研发
- 苏教版2022-2023学年三年级数学下册开学摸底考试卷(五)含答案与解析
- 英语48个国际音标课件(单词带声、附有声国际音标图)
- GB/T 6892-2023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挤压型材
- 冷库安全管理制度
- 2023同等学力申硕统考英语考试真题
- 家具安装工培训教案优质资料
- 在双减政策下小学音乐社团活动有效开展及策略 论文
- envi二次开发素材包-idl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