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红河州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2024-2025学年云南省红河州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青春理想,青春活力,青春奋斗,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回望过去,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奋斗精神一点都不能少,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胸怀理想、志存高远,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变为现实。
一往无前,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青年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往往荆棘丛生、充满坎坷。强者,总是从挫折中不断奋起、永不气馁。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路在脚下。自胜者强,自强者胜。坚持艰苦奋斗,不惧怕困难,不怨天尤人
奋发有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开拓者。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敢于上下求索、开拓进取,树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不懂就学,没有条件就努力创造条件,对想做、爱做的事要敢试敢为,把理想变为现实。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创业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心系家国,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奉献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拼搏奉献。只有当青春同党和人民事业高度契合时,青春的光谱才会更加广阔,胸怀“国之大者”,担当使命任务,争当伟大理想的追梦人,争做伟大事业的生力军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有奋斗。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毫不畏惧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
(摘编自仲音《矢志奋斗,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材料中谈到只要广大青年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变为现实。
B.材料提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特别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C.材料认为,伴随青年成长和奋斗的,不仅有成功和喜悦,但强者能从挫折中不断奋起。
D.材料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强调只要选择吃苦就会有收获,只要奉献了也一定就高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青春理想,青春活力,青春奋斗
B.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特别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C.如果新时代中国青年能一往无前、奋发有为、心系家国,青春的光谱就会更广阔。
D.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毫不畏惧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
(3)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坚持艰苦奋斗,不贪图安逸,不惧怕困难,广大青年就一定能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
B.材料末段重申观点,憧憬未来,坚信中国青年必能通过努力书写华彩篇章。
C.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拼搏奉献。
D.材料采用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从三方面展开论述,条理清晰。
(4)材料中使用“过客"看客”等词语,请简析其含义和作用。
(5)材料主体部分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白兰花
戴涛
我每次走过街边的花店,总免不了朝里面的鲜花看上几眼,心想会不会有白兰花呢?可每次都会很失望。其实我也知道,而且我也不是在花店里认识她的。
那是在二十多年前的一个黄昏,我下班后去一家百货公司买东西,这家公司坐落在已经繁华了百年的淮海路(旧名“霞飞路"),感觉有一缕香气飘来,香气自然清幽,这显然不同于平日里空气中弥漫着的各类人造香精。
于是我开始寻找,在弄堂口我看到了一位六十来岁的妇人,她坐在一张小板凳上,篮子里面铺着一块蓝条白底的湿毛巾,在毛巾的上面排着十几朵奶白色的小花,体型纤细,却散发出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
阿婆,这是什么花?
白兰花。
哦,白兰花,这花真好闻。
嗯,这可是最迷人的花香。
老妇人说话的声音,还有她的笑容都显得特别优雅,完全颠覆了我平日里对街头摆摊者或者一般市民的印象,便站在一旁默默地看着她卖花。
这时走过一对青年男女,女子问男子:老公,这是什么花?这么香呀。
男子说:我也不知道。
于是他们蹲下来问老妇人。当知道这叫白兰花时,男青年显得异常兴奋:哇,这就是白兰花!我看过几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老电影,每次看完了电影,这声音还在我的脑子里转。
老妇人微笑着看着他们:嗯,白兰花在这个城市被人喜欢的时间啊,已经超过了我的年龄。
女青年对男青年说:老公,我要买。
好的。阿婆,这花多少钱一朵?
难得你们年轻人喜欢,就送给你们啦。
说完,老妇人从篮子里精心挑选出一朵白兰花,小心翼翼地把拴在花上的铁丝弯成一个钩子,随后还送上一句祝福:祝福你们像白兰花一样美好。
眼前的这一幕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我的眼睛不禁有些湿润了。
告别了老妇人,我的心情却有些沉重。如果不是生活拮据,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会坐在弄堂口卖花吗?可照她这样的卖法
我开始有意无意地路过那里,然后买一朵白兰花。不久后的一天,我和一位经营宾馆的朋友聊天,问我有什么建议。我说可以在每个房间放上一朵白兰花,并且告诉客人,好像有点道理,可以试试。我说这花由我来提供吧。朋友笑了
我把这一消息告诉了老妇人,她的脸上还是那么优雅、那么平静,说:这样好吗?
这有什么不好?不是为了宣传我们城市的文化嘛。
老妇人终于同意了。
明天您准备两百朵花吧,我和您一起送过去。
不麻烦你了,我自己去吧。
第一次我还是陪您去吧。我坚持道。
老妇人见我这样坚决的态度,也就只好答应了。我们说好了第二天中午我去她家接她。
第二天中午,我按照她给我的地址找到了她的家。这是在市中心区域的一排老式洋房,应该也有六七十年的历史了。推开她家的门
她让我坐到沙发上,给我倒上一杯白开水,充满歉意地对我说:真对不起,家里已经不备咖啡、茶叶了。
为了打破尴尬气氛,我问她:您怎么会想到去街上卖白兰花?她沉默了片刻,说:记得小时候,白兰花的气味就像是妈妈的气味,然后整个城市好像也是这个气味,每天都会佩戴着一朵白兰花。可是现在,白兰花要从这个城市消失了,似乎并不留意平凡的白兰花。
喜欢白兰花就需要辛辛苦苦地在街头卖白兰花吗?
我是想叫更多的人能够喜欢白兰花。还有,我感觉拿卖花的钞票去帮助失学儿童,要比拿其他钞票更有意义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我”走过街边的花店,总要朝里面的鲜花看上几眼,这说明“我"对二十多年前邂逅老妇人卖白兰花一事印象深刻
B.精心挑选、小心翼翼地把铁丝弯成钩子、为女青年轻轻地挂上白兰花……细致的描写勾勒出温馨的场景,这一场景令“我”深受感动。
C.老妇人对两三厘米长、体型纤细、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味的白其味兰花情有独钟,是因为白兰花寄寓着她对丈夫、对父亲、对奶奶、对母亲的思念和缅怀。
D.老妇人虽然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英勇的壮举,但人们从她的身上看到了优雅、宁静、温暖、爱心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小说精于细节描写,如“铺着一块蓝条白底的湿毛巾"的描写体现了老妇人对白兰花的细心呵护。
B.小说所写男女青年买花的情节对刻画老妇人形象的帮助不大,可以删掉。
C.与《哦,香雪》的写作视角不同,这篇小说以“我”为视角,增添了真实性。
D.小说运用倒叙的手法,先写现在,然后叙述往事,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3)老妇人并不是因为生活拮据而卖花,小说结尾在揭开这一谜底之前,前文已做了多层铺垫
(4)茹志鹃的《百合花》被人们称为“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这篇小说也具有“散文化"诗化”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昔者,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战,大败,乃使大夫种①求行成②于吴。吴许之。越王去会稽,入官于吴,三年,种观夫吴甚富而财有余;其大臣好相伤;且夫吴王又喜安逸而不听谏,细诬而寡智,希须臾之名而不顾后患。君王盍少求卜③焉?"越王曰:“善。下之道何若?”对曰:“君王卑身重礼,以素忠为信,以请籴于吴,吴必许诺。"于是请于吴。将与,申胥④进谏曰:“不可。夫王与越也,接地邻境,仇雠敌战之邦,越必有吴。且夫君王输之粟与财,财去而凶来,将以此试我,以求益亲我君王不知省也而救之,是越之福也。”吴王曰:“我卑服越,有其社稷。勾践既服为臣,为我驾舍,却行马前,吾与之食,我知勾践必不敢。"申胥曰:“忠谏者逆,仇雠之人,不可亲也。”太宰嚭⑤从旁对曰:“申胥为人臣也,辨其君何必翙翙⑥乎?"申胥曰:“嚭何惑吾君王也?嚭无乃谀吾君王之欲,而不顾后患乎?”太宰嚭短申胥。吴王乃听太宰嚭之言,果与粟。申胥叹曰:“于乎嗟!君王不图社稷之危不听辅弼之臣而信谗谀容身之徒是命短矣!以为不信,胥愿廓目于邦门,以观吴邦之大败也。越人之入,赐剑杀申胥。居三年,越兴师伐吴,至余杭山,禽夫差,越王与之剑,吴王乃旬日而自杀也。
(节选自《越绝书请籴内传》)
材料二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注】①种:文种,越国著名谋臣。②行成:订立合议。③卜:本为占卜,此指试探。④申胥:伍子胥(yún),字子胥,吴国著名谋臣,故称申胥。⑤太宰嚭(pǐ):本名伯嚭,故称太宰嚭。⑥翙翙(huì):本为鸟飞声,即指伍子胥话太多了。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断句的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王不[A]图社稷之危[B]不听辅[C]弼之臣[D]而信谗谀容[E]身之徒[F]是命短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大夫,古代的医生,在文中的意思是文种的职业是医生。
B.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中华民族最为重视土地和粮食
C.短,“诋毁”,意思是太宰嚭诋毁申胥。
D.弼,意思是“辅佐”,与《生于忧患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勾践战败,自己入吴宫侍奉三年,如此谦卑越国才得以保全。
B.吴王轻信寡谋,前有勾践谦卑示弱意在试探,后有伯嚭阿谀迎合假意奉承,不能识人,也不能对形势做出正确判断。
C.作为忠臣贤士,伍子胥竭忠尽智极力进言,反对请籴;太宰伯嚭嫉贤妒能,也被吴王看穿
D.材料二中所阐述的先汉与后汉兴亡原理,在越兴与吴亡的历史中也得到了具体的印证,值得后人深思与借鉴。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我君王不知省也而救之,是越之福也。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5)越王勾践之所以能够灭吴成功是因为做到了哪些方面呢?根据材料一相关内容简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太原早秋①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②。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这年夏季作者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星名,位置最高,六七月开始向下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首联即用秋天的典型景象来照应题目中的“早秋”,“众芳歇”表明花草凋零,“大火流"表明天气依然炎热。
B.颔联中的“早”“秋"两字巧妙点题,“霜威”“云色"则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景象。
C.颈联的“绕”和“飞"字,采用了比拟的手法,把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D.这首律诗条理清晰,前两联写太原的早秋之景,后两联则着重于抒发情感。
(2)同样是写秋天,本诗在意象和情感表达方面与《沁园春长沙》有什么不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诗人故地重游,用“,”两句过渡,引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2)在杜甫的《登高》中,高度概括了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的生活,也被宋代罗大经评价含有八层意思的句子是“,"。
(3)在曹操《短歌行》中仿用《管子形势解》中的“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来表示自己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9分)
6.(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门前
顾城
我多么希望,有一个门口
早晨,阳光照在草上
我们站着
扶着自己的门扇
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
草在结它的种子
风在摇它的叶子
我们站着,不说话
就十分美好
有门,不用开开
是我们的,就十分美好
……
有一份天空,一份月亮
一份露水和早晨
我们爱土地
我们站着
用木鞋挖着泥土
门也晒热了
墙后的草
不会再长大了
它只用指尖
触了触阳光
(1)下列句子与文中画波浪线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B.那犀利无比的乐音,似银色星光的利箭。
C.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D.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呦!
(2)请根据诗中画横线部分,寻找自己生活中熟悉的意象,仿写三句话
草在结它的种子
风在摇它的叶子
我们站着,不说话
就十分美好
就十分美好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题,11分)
7.(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毛泽东诗词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元素,从文化名人到历史典故,从哲学思维到日常习俗,字里行间,①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诗词中使用的反复意象,不是历代文人骚客托物言志的传统物象,而是现代作家经常用来描绘战争风云的常用素材。它们既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也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理解性和易交流性,很少有人能像毛泽东那样深刻地体现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民族特色,并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诗词充满了炽热的激情,蕴含着深邃的理性,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毛泽东诗词史诗般地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使读者能够全面客观地体察中国人民的疾苦与心声,剖析中国革命的形势与任务与沧桑巨变,追溯毛泽东跌宕起伏的奋斗足迹和心路历程。毛泽东诗词想象独特,意味深长,在平淡中彰显神奇,在黑暗中显现光明,在曲折中展现刚毅。正因为如此,毛泽东诗词读来使人荡气回肠
毛泽东说过:“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我的兴趣偏于豪放,意境雄浑,婉约派③_____________,缠绵悱恻。毛泽东诗词明显偏重于豪放格调,包含寰宇,贯通古今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年,总喜欢充满幻想地去生活,活出诗意,“同学少年"们具有昂扬向上、雄视天下的模样。《红烛》中,“蜡烛”象征着“莫问收获,香雪》表现的是当“青春"遇上“远方的世界”时,年轻人想要摆脱封闭的美好愿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有的人因时尚而美丽,有的人因奉献而光彩,有的人因自信而进步……这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青春"。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围绕“青春”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云南省红河州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青春理想,青春活力,青春奋斗,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回望过去,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奋斗精神一点都不能少,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胸怀理想、志存高远,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变为现实。
一往无前,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青年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往往荆棘丛生、充满坎坷。强者,总是从挫折中不断奋起、永不气馁。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路在脚下。自胜者强,自强者胜。坚持艰苦奋斗,不惧怕困难,不怨天尤人
奋发有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开拓者。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敢于上下求索、开拓进取,树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不懂就学,没有条件就努力创造条件,对想做、爱做的事要敢试敢为,把理想变为现实。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创业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心系家国,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奉献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拼搏奉献。只有当青春同党和人民事业高度契合时,青春的光谱才会更加广阔,胸怀“国之大者”,担当使命任务,争当伟大理想的追梦人,争做伟大事业的生力军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有奋斗。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毫不畏惧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
(摘编自仲音《矢志奋斗,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材料中谈到只要广大青年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变为现实。
B.材料提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特别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C.材料认为,伴随青年成长和奋斗的,不仅有成功和喜悦,但强者能从挫折中不断奋起。
D.材料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强调只要选择吃苦就会有收获,只要奉献了也一定就高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青春理想,青春活力,青春奋斗
B.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特别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C.如果新时代中国青年能一往无前、奋发有为、心系家国,青春的光谱就会更广阔。
D.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毫不畏惧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
(3)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坚持艰苦奋斗,不贪图安逸,不惧怕困难,广大青年就一定能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
B.材料末段重申观点,憧憬未来,坚信中国青年必能通过努力书写华彩篇章。
C.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拼搏奉献。
D.材料采用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从三方面展开论述,条理清晰。
(4)材料中使用“过客"看客”等词语,请简析其含义和作用。
(5)材料主体部分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分析】(1)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中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首先要结合文本,弄清句子中词语的含义,然后分析其表达的效果。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然后概括。
【解答】(1)D.原文中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是:“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而是强调吃苦和奉献与收获和高尚之间的关联。
故选:D。
(2)C.原文并没有提到“如果新时代中国青年能一往无前、奋发有为,青春的光谱就会更广阔"这样的条件关系、开拓者和奉献者。
故选:C。
(3)A.原文中的表述是:“坚持艰苦奋斗,不贪图安逸,不怨天尤人。”这里并没有说“就一定能开辟”,广大青年能够开辟前程。
故选:A。
(4)①文中“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这里的“过客”指的是那些在人生中匆匆走过、不留下深刻影响的人、不采取实际行动、坐享其成的人。
②使用“过客"看客”这样的词语,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如“广大青年要勇于解放思想,敢于上下求索、当看客”,突出了“过客”“看客"的消极状态。
③在论证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开拓者这一观点时,以“不做过客,强调青年应敢于尝试、积极创新。
④这些词语能够引发读者对自己人生态度的思考,促使青年读者反思自己是否有“过客”“看客"的倾向,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5)一往无前,做奋进者: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奋斗道路充满坎坷、民族复兴新征程任务艰巨繁重。青年要坚持艰苦奋斗,不惧怕困难。
奋发有为,做开拓者: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开拓者,青年要勇于解放思想,敢于上下求索,树立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努力把理想变为现实。
心系家国,做奉献者: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奉献者,青春同党和人民事业高度契合时才能充分迸发能量,胸怀“国之大者”,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前途。
答案:
(1)D
(2)C
(3)A
(4)含义:“过客"指的是在人生道路上匆匆走过,不留下深刻印记;“看客”指的是只在一旁观看、不付诸行动。
作用:
①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两种消极的人生态度,与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开拓者形成鲜明对比、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
②丰富了文章的表达,使论述更加具体可感。
③引发读者对自身人生态度的思考,激励广大青年摒弃“过客"看客”心态、开拓者和奉献者。
(5)材料主体部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①一往无前,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但强者能从挫折中奋起,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
②奋发有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开拓者,不满足现状,让创新和创业成为青春的动力和能量。
③心系家国,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奉献者,说明青年要选择吃苦和奉献,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
【点评】筛选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题的步骤:
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信息并整合文章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就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整体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
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句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通常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白兰花
戴涛
我每次走过街边的花店,总免不了朝里面的鲜花看上几眼,心想会不会有白兰花呢?可每次都会很失望。其实我也知道,而且我也不是在花店里认识她的。
那是在二十多年前的一个黄昏,我下班后去一家百货公司买东西,这家公司坐落在已经繁华了百年的淮海路(旧名“霞飞路”),感觉有一缕香气飘来,香气自然清幽,这显然不同于平日里空气中弥漫着的各类人造香精。
于是我开始寻找,在弄堂口我看到了一位六十来岁的妇人,她坐在一张小板凳上,篮子里面铺着一块蓝条白底的湿毛巾,在毛巾的上面排着十几朵奶白色的小花,体型纤细,却散发出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
阿婆,这是什么花?
白兰花。
哦,白兰花,这花真好闻。
嗯,这可是最迷人的花香。
老妇人说话的声音,还有她的笑容都显得特别优雅,完全颠覆了我平日里对街头摆摊者或者一般市民的印象,便站在一旁默默地看着她卖花。
这时走过一对青年男女,女子问男子:老公,这是什么花?这么香呀。
男子说:我也不知道。
于是他们蹲下来问老妇人。当知道这叫白兰花时,男青年显得异常兴奋:哇,这就是白兰花!我看过几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老电影,每次看完了电影,这声音还在我的脑子里转。
老妇人微笑着看着他们:嗯,白兰花在这个城市被人喜欢的时间啊,已经超过了我的年龄。
女青年对男青年说:老公,我要买。
好的。阿婆,这花多少钱一朵?
难得你们年轻人喜欢,就送给你们啦。
说完,老妇人从篮子里精心挑选出一朵白兰花,小心翼翼地把拴在花上的铁丝弯成一个钩子,随后还送上一句祝福:祝福你们像白兰花一样美好。
眼前的这一幕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我的眼睛不禁有些湿润了。
告别了老妇人,我的心情却有些沉重。如果不是生活拮据,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会坐在弄堂口卖花吗?可照她这样的卖法
我开始有意无意地路过那里,然后买一朵白兰花。不久后的一天,我和一位经营宾馆的朋友聊天,问我有什么建议。我说可以在每个房间放上一朵白兰花,并且告诉客人,好像有点道理,可以试试。我说这花由我来提供吧。朋友笑了
我把这一消息告诉了老妇人,她的脸上还是那么优雅、那么平静,说:这样好吗?
这有什么不好?不是为了宣传我们城市的文化嘛。
老妇人终于同意了。
明天您准备两百朵花吧,我和您一起送过去。
不麻烦你了,我自己去吧。
第一次我还是陪您去吧。我坚持道。
老妇人见我这样坚决的态度,也就只好答应了。我们说好了第二天中午我去她家接她。
第二天中午,我按照她给我的地址找到了她的家。这是在市中心区域的一排老式洋房,应该也有六七十年的历史了。推开她家的门
她让我坐到沙发上,给我倒上一杯白开水,充满歉意地对我说:真对不起,家里已经不备咖啡、茶叶了。
为了打破尴尬气氛,我问她:您怎么会想到去街上卖白兰花?她沉默了片刻,说:记得小时候,白兰花的气味就像是妈妈的气味,然后整个城市好像也是这个气味,每天都会佩戴着一朵白兰花。可是现在,白兰花要从这个城市消失了,似乎并不留意平凡的白兰花。
喜欢白兰花就需要辛辛苦苦地在街头卖白兰花吗?
我是想叫更多的人能够喜欢白兰花。还有,我感觉拿卖花的钞票去帮助失学儿童,要比拿其他钞票更有意义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我"走过街边的花店,总要朝里面的鲜花看上几眼,这说明“我”对二十多年前邂逅老妇人卖白兰花一事印象深刻
B.精心挑选、小心翼翼地把铁丝弯成钩子、为女青年轻轻地挂上白兰花……细致的描写勾勒出温馨的场景,这一场景令“我"深受感动。
C.老妇人对两三厘米长、体型纤细、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味的白其味兰花情有独钟,是因为白兰花寄寓着她对丈夫、对父亲、对奶奶、对母亲的思念和缅怀。
D.老妇人虽然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英勇的壮举,但人们从她的身上看到了优雅、宁静、温暖、爱心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小说精于细节描写,如“铺着一块蓝条白底的湿毛巾”的描写体现了老妇人对白兰花的细心呵护。
B.小说所写男女青年买花的情节对刻画老妇人形象的帮助不大,可以删掉。
C.与《哦,香雪》的写作视角不同,这篇小说以“我"为视角,增添了真实性。
D.小说运用倒叙的手法,先写现在,然后叙述往事,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3)老妇人并不是因为生活拮据而卖花,小说结尾在揭开这一谜底之前,前文已做了多层铺垫
(4)茹志鹃的《百合花》被人们称为“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这篇小说也具有“散文化”“诗化"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文本分析和概括能力。这要求考生既要注意小说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又要注意各个段落以及各段内部层次之间的关系。
(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根据名言或原理分析文本,需先对名言进行分析,再结合文本进行解释。
【解答】(1)C.“白兰花寄寓着她对……的思念和缅怀”错误,“记得小时候,白兰花的气味就像是妈妈的气味,所以我就迷上了白兰花”,并未提及自己的丈夫。
故选:C。
(2)B.“帮助不大,可以删掉”错误,在无意之中发现老妇人的家境很好,不能删去。
故选:B。
(3)“老妇人说话的声音,还有她的笑容都显得特别优雅,老妇人的声音,这不像是街头摆摊者或一般市民所能有的。
“难得你们年轻人喜欢,就送给你啦,老妇人从篮子里精心挑选出一朵白兰花,将花轻轻地挂在了女青年胸前的扣子上”,老妇人就送给他们。
“我把这一消息告诉了老妇人,她的脸上还是那么优雅,说:这样好吗?不是为了宣传我们城市的文化嘛,“我”给老妇人带来了大生意,经“我"劝说才同意。
“我按照她给我的地址找到了她的家。这是在市中心区域的一排老式洋房。推开她家的门,老妇人的家是市中心区域的老式洋房,这暗示了老妇人的生活并不拮据。
(4)从情节看,小说三要素之一是情节,因为爱花,结尾表明老妇人卖花原因,没有波澜、复杂的情节取胜。
从意象看,这篇小说以“白兰花”为意象,它两三厘米长,却散发出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淡雅,本身就充漫诗意,一如老妇人的形象。
从语言看,这篇小说的语言较为平淡,感觉有一缕香气飘来,还夹带了一丝暖暖的甜味”“祝福你们像白兰花一样美好"在每个房间放上一朵白兰花,这是这座城市的味道”“我是想叫更多的人能够喜欢白兰花,我感觉拿卖花的钞票去帮助失学儿童,也更让我开心"等语言抒情意味较为浓厚。
答案:
(1)C
(2)B
(3)①老妇人的声音、笑容特别优雅。
②两个年轻人喜欢并且想要买白兰花,老妇人就送给他们。
③“我”给老妇人带来了大生意,老妇人并不格外惊喜,这说明老妇人卖花并不在意赚钱多少。
④老妇人的家是市中心区域的老式洋房,客厅的设计和家具的摆设全是欧式的。
(4)①这篇小说不以曲折、复杂的情节取胜。
②这篇小说以“白兰花"为意象,“白兰花”这一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③这篇小说的语言虽然较为平淡,但抒情意味较为浓厚。
【点评】解答对文本赏析的选择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昔者,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战,大败,乃使大夫种①求行成②于吴。吴许之。越王去会稽,入官于吴,三年,种观夫吴甚富而财有余;其大臣好相伤;且夫吴王又喜安逸而不听谏,细诬而寡智,希须臾之名而不顾后患。君王盍少求卜③焉?"越王曰:“善。下之道何若?”对曰:“君王卑身重礼,以素忠为信,以请籴于吴,吴必许诺。"于是请于吴。将与,申胥④进谏曰:“不可。夫王与越也,接地邻境,仇雠敌战之邦,越必有吴。且夫君王输之粟与财,财去而凶来,将以此试我,以求益亲我君王不知省也而救之,是越之福也。”吴王曰:“我卑服越,有其社稷。勾践既服为臣,为我驾舍,却行马前,吾与之食,我知勾践必不敢。"申胥曰:“忠谏者逆,仇雠之人,不可亲也。”太宰嚭⑤从旁对曰:“申胥为人臣也,辨其君何必翙翙⑥乎?"申胥曰:“嚭何惑吾君王也?嚭无乃谀吾君王之欲,而不顾后患乎?”太宰嚭短申胥。吴王乃听太宰嚭之言,果与粟。申胥叹曰:“于乎嗟!君王不图社稷之危不听辅弼之臣而信谗谀容身之徒是命短矣!以为不信,胥愿廓目于邦门,以观吴邦之大败也。越人之入,赐剑杀申胥。居三年,越兴师伐吴,至余杭山,禽夫差,越王与之剑,吴王乃旬日而自杀也。
(节选自《越绝书请籴内传》)
材料二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注】①种:文种,越国著名谋臣。②行成:订立合议。③卜:本为占卜,此指试探。④申胥:伍子胥(yún),字子胥,吴国著名谋臣,故称申胥。⑤太宰嚭(pǐ):本名伯嚭,故称太宰嚭。⑥翙翙(huì):本为鸟飞声,即指伍子胥话太多了。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断句的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王不[A]图社稷之危[B]不听辅[C]弼之臣[D]而信谗谀容[E]身之徒[F]是命短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大夫,古代的医生,在文中的意思是文种的职业是医生。
B.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中华民族最为重视土地和粮食
C.短,“诋毁”,意思是太宰嚭诋毁申胥。
D.弼,意思是“辅佐”,与《生于忧患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勾践战败,自己入吴宫侍奉三年,如此谦卑越国才得以保全。
B.吴王轻信寡谋,前有勾践谦卑示弱意在试探,后有伯嚭阿谀迎合假意奉承,不能识人,也不能对形势做出正确判断。
C.作为忠臣贤士,伍子胥竭忠尽智极力进言,反对请籴;太宰伯嚭嫉贤妒能,也被吴王看穿
D.材料二中所阐述的先汉与后汉兴亡原理,在越兴与吴亡的历史中也得到了具体的印证,值得后人深思与借鉴。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我君王不知省也而救之,是越之福也。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5)越王勾践之所以能够灭吴成功是因为做到了哪些方面呢?根据材料一相关内容简述。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与一词多义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解答】(1)句意:越君王不考虑国家的危难,不听信辅佐大臣的意见,这样就一定命短了,应在“危”“臣"后断开,应在“是”前断开。
故选BDF。
(2)A.“古代的医生,在文中的意思是文种的职业是医生"有误,古代的一种官职。
故选A。
(3)C.“太宰伯嚭嫉贤妒能,也被吴王看穿,原文为“吴王乃听太宰嚭之言,至余杭山,杀太宰嚭”,却得到吴王信任。
故选C。
(4)①省,省悟;而,却;是,这;福,福分。译文:君王您不知省悟反而去救援他。
②远,形容词做动词;所以;兴,兴隆。译文:亲近贤能的臣子,这就是先汉兴盛昌隆的原因。
(5)原文说到“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战,大败,乃使大夫种求行成于吴。越王去会稽,三年”,懂得忍辱负重,有长远的打算?’越王曰:‘善’”,有识人之明。
答案:
(1)BDF
(2)A
(3)C
(4)①君王您不知省悟反而去救援他,这就是越国的福祉了。
②亲近贤能的臣子,远离奸诈的小人。
(5)①越王勾践忍辱负重,保存实力。②越王善于纳谏,亲信文种。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之前,大败,于是派遣大夫文种去吴国求和。越王离开会稽。三年后。大夫文种开始谋划说:“以前吴王夫差不顾道义而羞辱我王,钱财有余,没有人能信服对方,为人琐碎不讲实话又缺少智谋,希图暂时的名声而不顾后患?"越王说:“好?”大夫文种回答说:“您行为谦恭,以向来的忠诚作为凭借,假如上天有抛弃吴国的意向。"于是勾践来向吴国请求,伍子胥进谏说:“不可以,土地相接,是仇敌作战的邦国,就是越国必定占有吴国,钱财离开我们而凶险将要来临。不如停止,将用这个来试探我们,使君王内心安定,这就是越国的福祉了,保存了他的国家,替我管理车驾,他在我的马前退着行走。如今在越国饥荒时,我知道勾践一定不敢反叛我,阿谀奉承的却受亲近。申胥说:“臣听说凶暴的人居心狠毒,是不能亲近的,跟自己的君主申辩?”申胥说:“嚭为什么迷惑我的君主呢,而不去考虑后患吗。吴王于是听信太宰的话。申胥感叹说:“唉,不听信辅佐大臣的意见,这样就一定命短了,我愿意把我的眼睛挂到城门之上。越人攻入!"吴王认为申胥不忠诚。过了三年,吴王逃跑了,到余杭山,杀了太宰嚭,于是吴王十天后自杀。
材料二:
亲近贤臣,这是前汉兴盛的原因,疏远贤臣。
【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太原早秋①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②。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这年夏季作者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星名,位置最高,六七月开始向下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首联即用秋天的典型景象来照应题目中的“早秋”,“众芳歇”表明花草凋零,“大火流"表明天气依然炎热。
B.颔联中的“早”“秋"两字巧妙点题,“霜威”“云色"则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景象。
C.颈联的“绕”和“飞"字,采用了比拟的手法,把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D.这首律诗条理清晰,前两联写太原的早秋之景,后两联则着重于抒发情感。
(2)同样是写秋天,本诗在意象和情感表达方面与《沁园春长沙》有什么不同?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和情感表达的比较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两首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
【解答】(1)A.“‘大火流’表明天气依然炎热”错误。“大火"指星名,也就是“心宿星”,“流"指向下行,九月授衣”,天气就开始变凉,天气开始转凉了。
故选A。
(2)结合“独立寒秋,湘江北去。看万山红遍;漫江碧透。鹰击长空,万类霜天竞自由"可知,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林、江、舸、鹰、鱼、万类。山、林、江、层林、百舸、辽远的空间,写出了典型意象的特点,色彩绚丽。
结合“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云色渡河秋”可知,美丽的花儿都凋谢了,一也就是炎暑消退的时候,黄河以北已经呈出一派秋天的气息,色调黯淡。
上片先写景,上片就结尾处发问“怅寥廓,谁主沉浮,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不禁问道: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这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
结合“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无日不悠悠"可知,我梦想回到安陆家中,就像长长的汾水一样没有尽头。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以及渴望归乡的急切心情。
答案:
(1)A
(2)①《沁园春长沙》意象丰富,色彩绚丽,色调黯淡。
②《沁园春长沙》借湘江秋景抒发一种乐观积极昂扬向上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
译文:
光阴逝去;随着大火星渐渐西移。秋霜早早地从北方来到这里。夜夜秋梦都缠绕着边城上空的月亮。思乡之情就像这绵绵不断的汾河水。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早秋自然环境的描写,时时刻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这首诗设喻新奇巧妙,感情真挚。
首联“岁落众芳歇,时当大伙流”,就是说很多的花儿已经凋落了,花草之类,遇秋而衰。“大火"指星名,也就是“心宿星”,“流"指向下行。诗歌开头两句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诗歌所描写的季节——早秋,这一联是起。
接着进入颔联,承接首联的“早秋”,云色渡河秋、威风。“出塞"渡河”是地域位置。“河"指黄河。特别要注意的是诗人为了更好地表现太原自然地理条件的特点,诗人还运用了镶嵌的修辞手法,巧妙点题。
所谓镶嵌的修辞手法,谭永祥教授在《汉语修辞美学》中说过:“将特定的字,以便收到多种表达效果。”同时又说:“将特定的字,置于句中者叫‘嵌’,而且在是文章增强趣味性和视觉的感染性,标题中“早秋"在诗句中得到形式和内容上的照应,不但强调了诗人所描绘的“早秋”景色特点,形成对偶。
进入颈联,这一联转写作者自己,“边城"指太原,一到夜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是这个愿望不能马上实现。“故国"指故乡,但是却归心似箭。
尾联是合。“思归若汾水。“悠悠”就是本是忧郁的意思,思悠悠之意,联系上一句“思归若汾水"来看。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就如同汾河水一样。以水喻情,也是“流水”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意义之一。如,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心随湖水共悠悠”,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为了强调自己的“思归”之情的深远,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了自己日夜思归的情怀。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注重了文题相映,在两句的末尾分别用了“早"秋”两个字。其次,生动形象地把抽象的思归之情形象化,连绵不断。
【点评】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方法:
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本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诗人故地重游,用“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两句过渡,引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2)在杜甫的《登高》中,高度概括了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的生活,也被宋代罗大经评价含有八层意思的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在曹操《短歌行》中仿用《管子形势解》中的“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来表示自己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的句子是“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
【解答】故答案为: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重点字:携)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重点字:常)
(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重点字:厌)
【点评】名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
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具体语境,就会把“始"写成“使”。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9分)
6.(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门前
顾城
我多么希望,有一个门口
早晨,阳光照在草上
我们站着
扶着自己的门扇
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
草在结它的种子
风在摇它的叶子
我们站着,不说话
就十分美好
有门,不用开开
是我们的,就十分美好
……
有一份天空,一份月亮
一份露水和早晨
我们爱土地
我们站着
用木鞋挖着泥土
门也晒热了
墙后的草
不会再长大了
它只用指尖
触了触阳光
(1)下列句子与文中画波浪线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是C
A.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B.那犀利无比的乐音,似银色星光的利箭。
C.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D.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呦!
(2)请根据诗中画横线部分,寻找自己生活中熟悉的意象,仿写三句话
草在结它的种子
花儿在散播它的清香
风在摇它的叶子
蜜蜂在采摘它的花粉
我们站着,不说话
我们凝视着,不说话
就十分美好
就十分美好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要仔细比对画线句子,分析句子结构,结合上下文文意综合分析表达效果。
(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仿写能力,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例句,按要求进行仿写。
【解答】(1)“它只用指尖/触了触阳光"赋予草以人的动作。
A.“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为夸张。
B.为比喻。把乐音比作银色星光的利箭。
C.为拟人。“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把太平洋当做人来写。
D.为排比,三个“不断……”句式一致。
故选:C。
(2)从内容上看,我们需要从生活中选取意象,突现生活是美好的。就此,发现美的存在,第二个意象要对第一个意象产生的影响。如:这个美好瞬间可以是捕捉到的花开时。
从句式上看,体现出“……在它的……在它的……,使整节诗意境和谐。如:花儿在散播它的清香,我们凝视着。
答案:
(1)C
(2)花儿在散播它的清香/蜜蜂在采摘它的花粉/我们凝视着,不说话
【点评】比喻的作用:
①能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②能使人物形象鲜明。
③能使景物形象化。
④能给人丰富的想象。
⑤能使语言简练、明快、生动。
⑥能使标题醒目、动人。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题,11分)
7.(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毛泽东诗词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元素,从文化名人到历史典故,从哲学思维到日常习俗,字里行间,①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诗词中使用的反复意象,不是历代文人骚客托物言志的传统物象,而是现代作家经常用来描绘战争风云的常用素材。它们既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也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理解性和易交流性,很少有人能像毛泽东那样深刻地体现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民族特色,并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诗词充满了炽热的激情,蕴含着深邃的理性,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毛泽东诗词史诗般地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使读者能够全面客观地体察中国人民的疾苦与心声,剖析中国革命的形势与任务与沧桑巨变,追溯毛泽东跌宕起伏的奋斗足迹和心路历程。毛泽东诗词想象独特,意味深长,在平淡中彰显神奇,在黑暗中显现光明,在曲折中展现刚毅。正因为如此,毛泽东诗词读来使人荡气回肠
毛泽东说过:“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我的兴趣偏于豪放,意境雄浑,婉约派③_____________,缠绵悱恻。毛泽东诗词明显偏重于豪放格调,包含寰宇,贯通古今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正确填写。
(2)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找出有语病的地方,正确修改。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语句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及语境进行分析。
【解答】(1)第一空,由前文“毛泽东诗词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从文化名人到历史典故,从哲学思维到日常习俗,此处突出毛泽东诗词中的中国文化元素非常多。俯拾皆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形容多而易得。
第二空,此处形容声势雄壮的中国历史。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
第三空,此处形容婉约派,故用“委婉含蓄”,故意把话说得含蓄,但又有点不轻易流露。
(2)原句语病有:
一是语序不当,应把“毛泽东诗词中使用的反复意象”改为“毛泽东诗词中反复使用的意象";
二是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把“不是……而是……”改为“要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国际金融理财师考试中的领导力培养与发展试题及答案
- 电机在机器学习算法的应用考核试卷
- 纸张涂装材料考核试卷
- 珠宝首饰行业财务分析与成本控制技巧考核试卷
- 2025年【硝化工艺】模拟考试题及答案
- 崇州本地道路施工方案
- 福建事业单位考试自然资源保护知识题及答案
- 注射模具安装方案范本
- 2024年项目管理知识更新的相关考题试题及答案
- 等离子切割机租赁考核试卷
- 《PCB设计与制作(基于Altium-Designer)》教材配套电子课件电子教案(全)完整版课件
-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课件)
- 平移(1)课件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 过敏症与维生素
- 竖井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 实验七 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实验
- 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变电部分)课件
- (完整word版)公司组织结构图Word模板
- GB/T 17640-2023土工合成材料长丝机织土工布
- 园区安全生产管理协议书范本
- 免疫学(全套课件475P)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