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青岛市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策略研究摘要我国“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将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青岛市作为最早一批进入产业结构转型优化的城市,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迅速扩张后,高密度城市建设用地已然趋于饱和,而“城市微更新”的概念则在2022年青岛两会召开之际再次提上日程,也由此对青岛城市空间存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因此,为了更好的探讨青岛城市更新视角下的产业发展,本文的选题目的是依据青岛市十三次党代会的精神为指导,探索如何通过“城市微更新”将青岛市打造成为现代产业先行城市,着力增强创新资源集聚力、产业创新策源力、创新人才吸引力,全面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本文运用了城市更新理论、产业结构相关理论,以青岛市为研究对象,以城市更新为研究视角,以梳理城市更新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机理为基础,针对青岛市城市更新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以青岛市城市更新的实施路径为重点,促进城市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本文认为,青岛的城市更新与产业结构升级战略必须立足于区域创新系统与产业发展实际,发挥青岛创新资源优势,通过构建城市更新体制机制、创新区域人才管理、推动区域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拓宽金融资金投入渠道、搭建城市更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等途径持续推进发展动力转变,努力实现科技创新发展,全面实现青岛城市更新改造,促进青岛城市更新与产业结构升级。关键词:城市更新;青岛市;产业结构;区域创新目录TOC\o"1-3"\h\u13659一、相关理论概述 一、相关理论概述(一)城市更新理论宏观层面的城市更新是指对城市中某一衰败破旧的地区(其中包括老城区、旧工业区、旧房屋村等),通过对原有不符合城市规划、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空间载体进行改造和升级,使之焕发出生命活力以获得新生的一个过程。而狭义的城市更新多针对具体项目而言,即通过拆除重建等方式将原有建筑拆除,在原土地上重新建造新建筑物的过程,由于推倒重建的过程可能涉及用地性质与开发强度的改变,所以延伸出土地价值的重估。(二)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产业升级过程,产业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转变,也就是为了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求,使得经济增长方式发生转变,通过整合调整优化产业,向高级化升级的过程。产业结构的升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积累的过程。可以从升级核心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改良生产方式,改进管理体制以及改变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产业的优化和升级。具体的来说,产业结构升级是指产业在某一个方面或者多个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形成了一种更高级的产业结构。我国提出的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型发展战略就是一种产业结构升级。本文将产业结构升级理解为产业结构由较低水平转变为较高水平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业结构中占优产业由第一产业逐渐向第二、第三产业演进,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逐渐转变为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从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为主转变为以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为主;同时,各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提高。(三)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从经济结构变迁角度看经济发展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产业结构演进理论揭示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演进之间关系的客观规律。Fisher在1935年出版的《安全与进步的冲突》将产业细分为三类,即三次产业,并认为经济社会发展往往会经历由第一产业占优,逐渐发展到第二、三次产业占优的演进过程。沿着这一划分思路,1940年,Clark深化了三次产业理论,将国民收入与就业结构纳入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框架当中,他们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三次产业间原本就存在的收入弹性差异和劳动生产率差异逐渐拉大,与第二产业相比,第一产业的劳动收入和技术含量较低,因此,参加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和第一产业的国民收入都会有所降低,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参与比重和创造的财富逐渐增多,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一演变趋势又逐渐向第三产业发展。由于上述思想与17世纪末的Petty的经济思想一脉相承,上述规律也因此被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这一定理揭示了劳动生产率、工资水平以及劳动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流动规律,对后来研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配第-克拉克定理主要论述了劳动力在产业间流动的规律,实际上,对工业化不同的阶段的划分同样蕴含着丰富的产业结构演进思想。其中,霍夫曼、库兹涅茨、罗斯托、钱纳里等人的学术观点最具代表性。Chenery(1986)以三次产业结构和国民生产净值为划分依据,将工业化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级阶段,这一阶段以轻工业占据主导,比如纺织以及食品工业,这类产业的劳动力投入往往较大,但生产率往往较低。第二阶段为工业化阶段,这一阶段轻工业开始转型,原材料工业以及加工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这一阶段生产效率明显提高,且开始向资本密集型转化,技术水平也有显著提升;第三阶段为工业化完成阶段,社会发展进入发达阶段,主导产业为技术和知识密集型工业,但一国进入发达经济体后,经济发展往往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二、青岛市城市更新与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实证分析(一)城市更新与产业结构升级机理分析1.技术溢出效应技术溢出效应是指在经济贸易或其他经济活动中,拥有先进技术的主体会无意识或有意识的转让或传播他们的先进技术,城市更新活动在创造和积累知识时会产生技术溢出效应,实现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城市更新主体的技术溢出可以降低创新成本,促进企业转型和优化产业布局,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1)降低创新成本满足城市发展新要求、更新建筑环境是城市更新最传统的形式。建筑环境属于有形物体,随着时间的流逝,城市建筑环境会出现物质磨损和价值磨损,从而影响城市功能的有效发挥,特别是价值磨损,会因为技术进步使得城市的建筑环境极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城市发展需要城市更新,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城市建筑环境。城市更新的技术溢出效应打破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不同空间载体之间的信息壁垒,减少信息不对性,降低监督成本和外部资源收集成本,激发创新活力,加大创新力度,突破技术壁垒,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无论是宏观或是狭义的尘世更新都具有投入周期长、风险系数高、创新成果滞后等特点,城市更新的对象主体自身缺乏资金、人才、物力和其他资本更是增加创新可实现性的难度。通过城市更新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区域空间载体有更多机会吸收和借鉴区域内的先进技术,降低科技研发成本,激发创新活力,增加创新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城市更新的技术溢出也能降低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城市更新的不同空间载体通过协同创新平台,相互沟通、交流、学习,营造创新氛围,提高更新主体创新意识,保持创新积极性,促进先进技术的空间流动,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促进企业转型城市更新的技术溢出效应突破项目技术创新的高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企业可直接将区域内技术创新成果运用于创新生产全过程中,提高生产效率,区域创新能力较弱企业,通过城市更新的技术溢出效应,吸收借鉴先进技术,突破自身条件的限制,开展技术性创新,推动区域内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区域总体创新能力,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发展。城市更新的技术溢出效应可以打破发达地区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使得欠发地区获得发达地区的创新技术,以发展低耗能、高附加值的产业,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也可以打破区域之间的技术壁垒,平衡区域创新资源,使区域间的企业相互模仿和交流,改变生产结构、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实现企业转型升级,提高区域整体创新能力。2.知识溢出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可通过知识的扩散,知识的传播,知识的流动,促使知识再造。城市更新的对象与主体在区域空间载体的知识溢出促使该地区各更新主体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知识互补,实现知识转移和人才柔性转移,从而使整个地区的产业发生质变,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1)促进知识互补城市更新的知识溢出会促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区域空间主体在创新过程中共享优质资源,科研机构与企业形成优势互补。企业能够充分了解市场需求情况、新产品的市场反应和需求情况,高校和科研机构则具有知识、人才和技术优势,通过城市更新的知识溢出效应,企业有机会获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资源优势更好的进行产品创新,而高校和科研机构有机会获得企业的优势资源进行科学研究,因而通过知识溢出效应,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能够通过知识互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城市群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知识的转化率和利用率,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2)实现知识转移城市更新的知识溢出效应可以实现知识转移,区域内更新的不同空间载体通过人员的流动和学习,实现隐性知识转移,通过契约协作方式,实现技术专利等显性知识的转移。知识是创新的重要资源,只有拥有大量的创新知识,城市更新对象主体才能快速、有效地完成创新,而人才是知识资源的载体,拥有人才就可以提高区域高质量发展。在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人们了解信息更加方便快捷准确,这给人才的流动创造了时间条件。区域内的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行为主体根据城市更新的知识外溢,通过协同创新平台实现技术、工艺等显性知识的转移,通过人员的流动和学习实现隐形知识的转移,优化区域创新资源,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3)人才柔性转移城市更新的知识溢出效应通过互联网和虚拟平台实现人才柔性转移。相比人才转移而言,人才柔性转移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更容易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互联网的广泛运用,降低了信息资源的获取难度,能够充分的整合人力资源,人才供给方可以通过互联网,找到适合其发展的岗位,也可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知识才能。虚拟平台的运用,提供固定的、规范的、有保障的平台,让人才可以找到途径第二次利用其才能,而不用跳槽或者跨地区流动,从而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使得欠发达地区享受更优质的人力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区域内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可以通过人口柔性转移实现知识溢出,整合区域创新资源,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3.经济溢出效应经济发展溢出效应就是指某一地域的GDP及其商品价格指数会通过商品市场和金融体系等影响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城市更新主体的经济溢出促使该地区创新要素的流动,实现产业规模的扩大,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1)促进要素流动城市更新的经济发展溢出效应有利于要素市场的发展,依据不同要素性质、市场化水平差别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要素配置的灵活性、科学性、协同性,构建更为健全的要素市场。有利于激发技术研发动力、协作研发能力和技术供给活力,促进科技资源流动和成果转化。有利于激活产权激励,激活中介服务活力,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城市更新通过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中介组织的协同作用,打破了行政壁垒篱笆,促进创新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的互通有无、相互交流和相互协作,不仅实现了创新资源整合的最优化和创新空间外部性最大化,而且可以产生区域资源流动的规模化和最优化,进而根据城市更新形成的经济溢出效应,通过资源要素的流动推动产业链要素合理布局、产业链跨区域融合和产业结构升级。(2)扩大产业规模产业规模不大、层次不高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障碍与主要挑战,而区域产业规模的发展与区域协同创新系统的完善程度密切相关,城市更新的形成、完善对于区域产业规模的发展与产业层次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城市更新的经济效应首先体现在创新资源的聚集所带来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成为区域产业规模扩大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技术基础。首先,城市更新不但有利于根据创新共同体产生区域性产品研发互动交流、产业集群与服务项目连接,降低生产制造、产品研发和营销推广成本费,产生技术、优秀人才、成果、服务项目等共享资源服务平台,并且吸引着附近或世界各国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中介组织等要素流入创新区域,激发学习效应和溢出效应,推动周边地区创新成果的积累式扩张;其次,在产业要素优化布局,产业跨区域流动、集中、整合的基础上,城市更新进一步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布局发展,尤其是通过城市更新产生的学习效应和高新技术的乘数效应扩大了区域产业规模,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再次,城市更新有利于通过规模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调整分割的产业结构,摆脱各地自成体系、相对封闭式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以产业集群为核心形成具有密切产业关联的区域产业结构;最后,城市更新有利于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形成垂直一体化的分工体系和一体化的产业链,通过产业链的进一步拓展形成若干新的产业系统的产业发展态势,推新区域产业竞争力和整体竞争力总体上升。(3)推动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增长是一个涉及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物质资本、科学技术、劳动力素质、发展环境等要素的发展过程,其中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和城市更新的完善具有关键作用。科技进步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中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高速发展变为高质量发展的环节,利用创新要素驱动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因而依靠城市更新提升区域的创新能力,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伴随着科技进步的快速发展,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越来越大,区域经济增长越来越借助技术水平、人才资源和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越来越借助于提高对现有资源的运用水平,而科技进步和协同创新系统的健全对此有重要的影响。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城市更新所产生的经济溢出效应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集中、拓展产业链条、改善经济组织、形成产业集群,从而通过产业经济的发展壮大加快区域经济增长。有利于通过科学技术成果推广改善物质资本条件,降低区域经济增长成本和物质消耗,有利于对现有生产技术不断进行革新,提高设计和工艺水平,加快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步伐。有利于通过区域协同创新的知识、技术溢出效应扩大要素流动范围形成开放性的区域经济系统,形成协调化、协同化和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态势。总体而论,城市更新的最终目的是改善所有人的生活质量,城市更新不是简单而孤立的城市改造,而是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而进行的系统全面更新。城市更新即使不会直接涉及到每一个具体的人,也会间接地对每一个家庭、个人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城市更新需要把公共部门、商业利益群体、社会组织及社会公众等的工作统筹兼顾聚集在一起。要协调各方利益诉求,调动其积极性。城市更新须整合各方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多方发力,多管齐下。因此,城市更新的目的其实很明确,即改善所有人的生活质量。发展经济,充其量是城市更新的中间目标。惠及民生、满足城市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才是城市更新的最终目的。(二)青岛市产业结构升级现状分析1.产业结构升级指标的构建国民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产业结构,它的变化最能反映经济结构的变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结构的核心和基础。产业结构的升级能够对国家(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有着重要影响。产业间的关联效应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表现,要想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就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我国经济正处于改进发展方式、经济结构需要升级、增长动力转变的攻关时期。特别是中国经济发展正在步入“新常态”,对产业的升级,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根据产业结构升级的特征和定义,借鉴纪玉俊等(2015)测度产业结构升级的方法对青岛市产业结构升级进行测度。2.青岛市产业发展现状根据市级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2年上半年,青岛全市生产总值为7070.3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23.62亿元,同比增长2.4%;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431.58亿元,同比增长1.5%;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415.15亿元,同比增长4.9%。全市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13位,呈现回升向好发展态势,巩固了“北方第三城”的位置。图12016-2022年上半年青岛GDP总量变化趋势图数据来源:《青岛统计年鉴》工业产业体系方面,35个大类行业中,2022年上半年有26个行业同比实现增长,增长面达74.3%,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1.1%,比一季度提升5个百分点,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分别增长20.7%和27.3%。2022年上半年牵头开展重点低效片区(园区)开发建设。在建项目156个,累计完成投资额348亿元,完成上半年计划投资额的137%,有力引领土地集约利用、产业空间拓展、城市功能完善和人居环境提升。服务业产业体系方面,2022年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9%,占GDP比重62.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4.5%。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同时青岛市在2022年服务业重点项目名单中,重点建设项目清单共包含项目80个,总投资2554.41亿元。80个重点建设项目中,从产业结构看,以制造服务业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共有44个,占比超过50%,具有专业性强、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带动作用明显等特点。生活性服务业项目共有36个,突出品质化、多样化。从区域分布看,区市优势产业集聚效应凸显。崂山区、城阳区、西海岸新区项目数量居前,分别为15个、14个、11个;城阳区、崂山区、市南区项目总投资较大,分别达到704.06亿元、399.26亿元、260亿元;城阳区、崂山区、李沧区项目年度投资强度引领,分别达到105.04亿元、67亿元、29.5亿元。3.青岛市产业结构升级测度第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都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而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会抑制产业结构升级。产业劳动生产率用产业增加值与产业就业人员的比值表示,通过计算得出青岛市的三产劳动生产率。表1青岛市产业结构升级指标度量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H1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2.2652.4542.5662.6813.6204.3074.6425.0815.107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10.87812.19913.32915.57915.43816.20518.47620.16821.783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9.92011.81912.38612.91913.61914.50316.06117.70519.047从表1可以得出,在研究期内青岛三产劳动生产率都有所增加,初步测算,2022年上半年的三产劳动生产率分别为5.107、21.783和19.047,经济发展较好。4.青岛市产业结构升级特点(1)做强优势产业集群青岛市聚焦高端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高端化工等产业,加强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布局实施重大项目,培育引进重点企业,全力打造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标志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到2025年,力争优势产业产值达到1000-3000亿元。(2)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十四五”期间,青岛将重点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引导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场景为牵引,以市场规模优势为依托,带动技术突破和应用迭代发展,具体到四大产业领域,分别为工业互联网、电子商务、线上服务、新金融服务。(三)青岛市城市更新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设计1.研究对象本文选取青岛市作为研究对象,青岛市作为最早一批进入产业结构转型优化的城市,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迅速扩张后,高密度城市建设用地已然趋于饱和,而“城市微更新”的概念则在2022年青岛两会召开之际再次提上日程,也由此对青岛城市空间存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因此,为了更好的探讨青岛城市更新视角下的产业发展,本文的选题目的是依据青岛市十三次党代会的精神为指导,探索如何通过“城市微更新”将青岛市打造成为现代产业先行城市,并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与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相互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国家级服务经济中心,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着力增强创新资源集聚力、产业创新策源力、创新人才吸引力,全面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2.数据来源本文所使用的城市更新与产业结构升级数据主要来自于复旦大学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城市与产业创新力报告》、《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由于城市覆盖区域广,城市中也存在偏远地区,其资源相对匮乏,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低碳城市的辐射作用难以发挥,因此本文选用市辖区数据。3.复合系统城市更新模型构建本文通过知识创新子系统、知识配置子系统和知识应用子系统来研究复合系统城市更新模型,城市更新过程就是不同子系统共同进行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的过程。本文依据已有学者的研究构建复合系统城市更新模型并测度青岛市城市更新度,具体步骤如下:(1)建立复合系统城市更新指标体系,确定序参量;(2)计算基期和考察期各系统的序参量及有序度;(3)测度复杂系统的协同创新度。本文通过Critic法赋予序参量权重,Critic方法是一种客观权重赋权法。借鉴以往研究成果,将城市更新度划分为4个等级,依次为非协同(-1≤V≤0)、低度(0≤V≤0.3)、一般(0.3≤V≤0.7)、高度(0.7≤V≤1)。4.城市更新复合系统指标体系构建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更新复合系统模型和城市更新评价指标体系,从创新、配置和应用三个子系统测度协同创新,度量了不同区域城市更新的产业结构升级情况。表2城市更新复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子系统序参量二级指标城市更新产业创新更新投入区域人口密度R&D经费支出与GDP比例用地分布聚集地更新成果基准地价水平产业分布聚集度城市更新产业配置基础配置基础设施完备度交通通达度与便捷度技术转移产业之间的衔接程度生态福利绩效城市更新产业应用应用投入规模以上企业技术改造的投入额规模以上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应用产出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数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5.青岛市复合系统城市更新度测度由于开始获取的原始数据通常具有不一致的单位,因此在计算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本文选择均值标准差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测算出2016-2021年青岛市的城市更新效果,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青岛市复合系统城市更新度较低,但更新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准相符合。表3青岛市复合系统城市更新度城市201620172018201920202021均值青岛市0.1030.0500.0470.0440.0860.1450.079(四)青岛市城市更新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实证分析1.空间权重矩阵设计新经济地理学(又称空间经济学)从区域增长集聚的动力和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两个方面来研究产业的是空间结构,是研究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的重要理论支撑。空间经济学是通过收益递增与区位聚集相结合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以及空间聚集和区域增长二者之间的关系。克鲁格曼以及后来学者逐渐完了空间经济学有关的模型(例如核心-周边、区域专业化等模型)。产业结构的空间变化是由于产业布局集聚导致的,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差异以及分工的不同,在空间上形成集聚现象。此外,生产要素能够影响一个区域资源配置环境,产业的集聚和分数共同影响着产业结构的空间布局,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学者林光平等(2005)使用地区间人均的差额作为测度地区间“经济距离”的指标,本文借鉴李婧等(2010)的研究构建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矩阵。2.空间相关性检验本文采用莫兰指数来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来分析空间聚集问题,能够反映空间单元与其相邻市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相似程度。因此,本文采用莫兰指数对产业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由于篇幅原因,本文直截取2016年至2021年,这六个时间点进行分析。这六年Moran’sI指数值如表4所示:表4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更新的Moran'sI及检验201620172018201920202021产业结构升级0.015***0.022***0.015***0.015***0.005***0.002***(2.950)(3.227)(2.911)(2.887)(2.580)(2.459)区域城市更新0.028***0.017**0.034***0.072***0.034***0.027***(3.412)(2.858)(3.675)(5.298)(3.709)(3.405)从表4可以看出,在经济距离权重矩阵下,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更新的Moran'sI值较显著,分别介于0.002~0.015和0.017~0.072之间,说明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更新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具有空间集聚特征,这表明青岛市六个开发区(工业园区)以及主要城区不论是产业结构升级还是城市更新都不是相互独立进行的,而是受到空间作用的影响,而从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更新的整体趋势发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相关性的影响逐年减弱,城市更新的空间相关性的影响逐年增强。3.空间计量模型建立(1)模型构建考虑各变量的空间滞后情况,模型设定如下:lnindi表示青岛市城区,t表示时期,W是空间权重矩阵;Wlnindit是因变量的空间滞后项,ρ代表空间作用的大小和方向,syn表示城市更新水平,β为相应变量的系数,x表示其他控制变量,ω为相应控制变量的系数,(2)变量选取本文在以往学者研究基础上,选取政府支持、金融发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程度、经济发展程度、基础设施作为控制变量,政府支持采用地由青岛市各区级政府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表示。本文借鉴刘远风等(2019)的研究方法。(3)数据描述各主要研究变量的数据范围确定后,为了对所有研究变量能够有一个整体认识,对这些统计指标进行统计描述,并对所有数据都进行了对数化处理,统计结果中,青岛市的城市更新、政府支持、对外开放程度和受教育程度的均值相对来说比较低,对数化处理后的数据小于零,分别为-3.004、-1.647和-3.351,而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程度的均值相对来说比较高,分别为11.224和10.449。外商直接投资、对外开放程度和受教育程度的标准差较大,分别为1.847、1.184和1.057,产业结构、政府支持和金融发展水平的标准差较小,分别为0.270、0.286和0.286。4.空间计量结果分析运用STATA软件得出空间杜宾模型(SDM)的3种固定效应估计结果,由于空间固定模拟值大于其他两种固定效应,本文列出空间固定效应的估计结果(附录1),邻接距离权重矩阵、地理距离权重矩阵和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矩阵的拟合度(R2)在0.8左右,说明回归拟合效果不错,以下对城市更新和控制变量的估计参数进一步地解释和分析。从这个最终解释模型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根据三个空间权重矩阵的关键解释变量城市更新的回归系数为正,通过检验,说明城市更新的确能够驱动我国地方的产业结构升级。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够体现出产业结构升级程度,由于信息技术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以知识技术为核心的创新要素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知识技术可以改善生产工具,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城市更新使得区域可以集聚知识资源,降低区域的创新成本,可以更好得进行知识的创造积累,以引起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结构升级。三个空间权重矩阵的城市更新回归系数也呈正值,分别在1%、1%和5%的置信水平下通过检验,表明城市更新存在空间。产业结构升级连锁反应,地方创新能力将对周边地区产生积极影响。在互联网背景下,知识创新、技术更替迅速,基于创新技术的可得性和创新人员的流动,技术创新会很快的转移到其他地区并快速传播和共享,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并体现为产业结构升级。政府支持(lngov)、外商直接投资(lnfdi)的回归系数为负且都通过了三种空间权重矩阵的显著性检验,说明政府支持和外商直接投资会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反向效应。政府过多的政策支持,而不是根据市场选择合适的产业,会抑制优质企业的创新意愿,不利于技术创新和提高产业结构升级。政府重视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提高地方生产总值,会给予外商直接投资的企业优惠政策,缺乏考虑是否适合本地的发展,会导致地方产业结构升级受到限制。在三种空间权重矩阵下,对外开放(lnopen)、人口受教育程度(lnedu)的回归系数均为正值,并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对外开放、人口受教育程度都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区域开放程度高,能够有更多机会相互学习交流,吸收先进的技术,企业也会更多的投入到知识技术创新,并伴随着优胜劣汰,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区域教育水平越高,就拥有更多的知识人才,为技术创新提供储备人才,使得知识技术创新更加容易。金融发展水平(lnfin)、经济发展(lndev)、基础设施水平(lntra)的回归系数通过部分权重矩阵的显著性检验。金融发展水平的相关系数在10%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回归系数呈正值,表明金融发展水平越高,产业结构先进程度越高。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回归系数均呈正值,表明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推进。由于SDM模型的估计结果不能充分反映城市更新与产业结构推进的关系,本文通过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对空间杜宾模型进行了进一步分析。结果中,城市更新的直接和间接效应在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中的回归系数均显着且大于零,表明城市更新具有空间涟漪效应,即城市更新不仅能够推动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也能推动邻近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矩阵(W3)进行分析,城市更新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都为正,分别为0.014和0.046,即城市更新每提高1%,区域内产业结构升级程度将提升0.014%,临近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水平提升0.046%,这种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74.193%左右以上,这说明城市更新的空间溢出效在青岛市产业结构升级中起着重要作用。三、城市更新背景下的青岛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优化策略(一)加强城市街区基层人才结构管理1.加强中日韩自贸区人才的构建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青岛与日韩贸易密切,拉动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青岛发展能否在中日韩合作中找到突破口,就需要靠创新、靠人才。从相关求职数据和分析来看,青岛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处于下降通道、高学历毕业人口增长滞后。青岛党代会和两会中,“人才强青”计划被重点提及,其中党代会报告指出,实施“人才强青”计划,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集聚创新发展智力资源。在精准引才上求突破,发挥驻青高校、科研院所聚才效应,完善项目驱动的人才招引机制,每年引才聚才25万人以上。青岛市委人才工作会议上也就青岛产业特点和人才需求这一关键点,指出:“进一步明确主攻方向,抓住产业关键,突出海洋特色,放大开放优势,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而中日韩自贸区的快速发展是引才用才的关键保障。对于青岛而言,无论从城市层面还是企业层面,都亟需在引才思路上进行调整,尤其是要改变以往给人留下的“工资不高、不注重技术创新”的传统制造业城市印象,因此,主动走出去,紧密结合24条产业链人才需求,瞄准重点产业人才的引进,成为人才保障工作中的主要一步。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青岛应该更加注重与自身重点产业发展目标相结合,围绕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集成电路、虚拟现实、深海开发、空天信息、海洋物联网等前沿领域和重点行业,重点对接与主导产业关联度高的紧缺型产业人才、创新人才。设立人才项目专项赋能基金,予以资本投入激发人才活力,进一步催化人才要素全方位发展。2.完善半岛城市群人才培养链条充分发挥地区城市更新带来的各项溢出效应,离不开人力资本投资和物质资本投资,同时相关研究也已经证明人力资本投资和物质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加大各级人才培养经费力度,以复合型人才为培养方向:第一,健全人才投入机制;第二,规范人才资金管理办法;第三,是提高人才投资效益。推动建立人才投入考评制度,加强对各类人才资金投入考评、问责和监控,确保人才专项资金管理规范高效。同时,科学编制人才投入预算,切实增强预算透明度。同时青岛需要加快优势产业的高校学科建设。青岛拥有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青岛大学等在内的8所高等院校,政府可以联合各大高校和科技机构,结合青岛优势产业,建立市政府与高校、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关系,快速补上城市科教资源和创新能力的短板。此前,在工业互联网浪潮下,青岛科技大学成立了工业互联网学院,目标是融合工业自动化、软件、集成电路设计、计算机、物联网工程、电气工程等工业互联网相关专业,培育复合型人才。而早在2018年,张汝京将CIDM项目芯恩落地青岛后就针对半导体行业人才严重不足的短板,与青岛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合作成立“微纳技术学院”。青岛政府更应该推动人才进步发展,提供价值实现空间,加强载体建设,通过建立人才创业园区或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到各个下属区县设立分支机构,对从事重点项目研究与高新技术研发的人才给予重点资助,激励广大人才发挥作用、创新奉献。3.协调创新人才的收入分配制度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驻青高校毕业生留青率达到52%,比2019年的48.6%、2020年的50.27%已经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一个客观因素,山东越来越多的精英年轻人通过高考这座独木桥,争相涌向经济活力更好的一二线城市。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青岛高校数量少,在校大学生数量不多,让青岛缺失了从源头涵养人才的关键一环。这方面,青岛有天然短板。截至2020年山东共有153所高校,其中济南43所,占比达28%。青岛29所,占比仅有18%。因此,青岛需要付出更多精力和成本,加大对山东籍优秀人才的招引力度,尤其是同处胶东经济圈的潍坊、烟台等地的人才。青岛需要和全国重点城市对标,出台更有力度和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招引、对接关联度高的紧缺型产业人才、创新人才,用产业去匹配人才,解决产业招商和人才工作“两张皮”的问题。所以说,要不断完善城市更新协调创新人才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区域城市更新主体的创新积极性,建立将个人绩效与参加青岛市城市更新项目成效和参加城市更新水平相挂钩的收入分配制度,给予参加青岛市的重特大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独立专利权技术等协同科技攻关的研发人员更多的收入,采用年薪制、协议薪资制、新项目薪资制以及股份等收入分配方式,激励青岛市城市更新研究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提高青岛市协同创新能力,促进青岛市产业结构升级。(二)完善城市金融结构创新机制1.完善城市金融体系创新建设本质上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一个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而资金流向是资源配置中的核心问题。这是由于,不论是提高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水平还是提高产业发展的技术含量,无论是采取以增量调整为主的产业政策还是以存量调控为主的产业配置政策,都离不开资金的保障,而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在这其中发挥了助推剂的作用,可以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资源浪费,并以此提高投资转化率。可以认为,金融资本直接决定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进度和质量,为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供了最为直接的驱动力。当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已经提升到了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的新高度。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未来五年,青岛要“筑牢实体经济根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以此为纲领,青岛近日印发了《青岛市加快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方案》《青岛市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加大对投资我市企业的创投风投机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开展债券融资”“健全融资担保、应急转贷和增信体系,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规模”等多项目标任务,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新使命。当然政府也应重视科技创新与现代金融协同发展,通过加大对技术创新投入,提高地区科技创新新水平,以促进金融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应通过建立健全外商投资服务体系,创造有利的外商投资制度环境,进一步提高吸引外商投资的力度,扩大利用外资规模,以加强对周边地区的促进作用。2.完善金融市场产品创新结构青岛市政府应当积极下达宏观金融调整政策,并明确各银行的主要金融任务,指导银行业对于绿色信贷、碳金融等绿色产品的开发,充分利用绿色金融业务引导市场内的资金流向,为节能环保型企业提供更多的贷款选择。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获得批准后,也应当积极地进行市场调研,根据各行业企业的发展状况,制定合适的绿色金融业务,推出符合各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从而根据市场导向,有效地调整产业结构转型方向,积极推动青岛市的产业结构优化。此外城市更新行动的实施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支持。仅靠财政性资金难以为继,迫切需要创新融资方式,破解资金难题。实践中,城市更新项目前期融资最为艰难。目前,部分城市已成立政府性质或政企联合的城市更新基金,如广州、深圳、佛山等,为城市更新项目的启动提供融资。城市更新项目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后之后,可通过资产证券化(ABS)等方式为持续运营实现前期投资的退出盈利,实现循环滚动发展。3.实现金融业与相关产业结构的有效接轨青岛市政府应当积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同环保局及相关部门构建起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当企业前来提交贷款申请时,银行可以自内部网络中直接调取企业的具体信息,从而根据当前供给侧结构转型的战略方针予以判断,以充分推动实现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相融合,切实的提高绿色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此外,青岛市政府还可以通过重点扶持龙头企业,以点带面的方式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例如在新能源科技型企业中,挑选合适的民营企业,提供充足资本,并在财税政策上予以减免,充分扩大其自身的科研经费和企业发展规模,促进相关企业发展,如此一来也能有效的调整当地的产业结构。(三)搭建城市更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1.建立城市更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青岛市要建立城市更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提高城市更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服务能力,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青岛市要搭建城市更新协同创新智库,由市和区级的科研管理部门联合拨款,设立城市更新协同创新智库的专项经费,并设立总部并开展试点,然后根据试点工作设立分下属机构,以创新共同体等为核心研究对象,以政府机构、科技园、创新项目投资、科学研究组织、新闻媒体等为重要服务对象,要建立区域创新资源数据库,整合高校和政府的资源优势,共同设立联合数据库,面向青岛关键合作领域,整合高校智库和地方政府优势,系统开展数据收集、整理与挖掘工作。2.建立产业共性技术城市更新平台青岛市要搭建区域产业共性技术城市更新平台,推动相关产业技术交流,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青岛市要建立由各领域的专家构成的多学科城市更新服务平台,以产业园区基本建设为基本,以全产业链和产业群基本建设为导向,促进产品研发技术与生产技术、创新商品与销售市场的连接,要紧紧围绕区域内的支柱产业和新型产业,发现并解决青岛市在城市更新中遇到的核心技术难题,以青岛市创新发展趋势和创新服务体系为关键,有效配对青岛市各地区的产业发展与创新资源,推进新材料、电子信息、汽车工业、装备制造、民用航空、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领域的更新进步。例如科技服务产业是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构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支撑。青岛在研究和试验发展、专业技术服务业、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等细分领域已经培育了一批行业企业,吸引了一批新型研发机构落地。面向未来,青岛需要发挥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歌尔科技有限公司等引领作用,依托“国字号”企业、省市新型研发机构资源等优势,完善科技服务体系,补齐支撑专业技术服务业短板,进一步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青岛一张鲜明的“城市名片”。青岛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实施数字文旅战略,推动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丰富这座城市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激发文旅消费潜力,打造重要的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3.建立城市更新成果转化应用平台青岛市要推动搭建城市更新成果转化应用平台,推动相关城市更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要以打造区域特色产业群为目的,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高效集合区域内城市更新主体的科技、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结合产学研更新平台,以青岛市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为中心,搭建科技成果孵化基地,要建设区域科技技术企业孵化器,吸收区域城市更新主体的创新成果,加快研究成果为区域企业所用,促进区域企业转型升级,要加强技术市场建设,搭建服务全面、有保障的服务平台,协助区域企业解决利用创新成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供技术信息资源,通过固定的平台促进城市更新成果的转化,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四)突出产业园区的带动发展要建好专业园区,下好产业链发展“大棋局”。园区是现代产业集约发展的需要,它可以减低技术研发、规模化生产和市场拓展的整体成本,在更具安全性的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生态链融合发展中创造“产业链红利”,增强本土产业链在国际循环中的竞争力。围绕实体经济振兴,特别是聚焦十大新兴产业的壮大,青岛正通过高水平布局建设专业园区来形成突破。园区要真正成为撬动产业的支点,就必须精心培育园区在资源配置上独特的吸引力。因此,在起步之时就要坚持专业化定位,坚持“一园一业”,编制好园区产业发展规划。要坚持集约化发展,加强入园项目论证把关,提高投入产出效益,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要坚持精准化服务,完善园区产业配套政策,实施高效运营管理,构建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一流营商环境。1.发挥园区产业功能的叠加优势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底盘”。没有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撑,现代化就是空中楼阁。目前,洞察数字时代前音的青岛近年来发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加速培育新兴业态,产业规模稳步增长。2019年、2020年和2021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分别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8.8%、11.4%和22.2%,形成了多层次、多赛道布局的企业梯队。随着数字浪潮的深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更是城市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实现进位争先的必选项,青岛需要选准关键领域,大力发展工业软件,做大做强嵌入式软件,协同攻关应用软件,前瞻布局新兴软件,培育更繁茂的产业生态,深度赋能先进制造业发展和数字城市建设。2.打造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青岛市作为山东省东部沿海区域的经济增长的龙头城市,实施与济南市的错位发展,侧重与发展外向型经济,强化蓝色海洋经济发展,建设国家航运物流中心、海洋产业中心及海洋科研教育中心、山东省著名滨海旅游度假胜地,打造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桥头堡。今年以来,青岛深入推进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更是明确提出突破发展新型显示、集成电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先进高分子及金属材料、氢能与储能、通用航空、精密仪器仪表“十大新兴产业”,要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施重点突破、跨代赶超。空间结构方面依据青岛市十三次党代会的精神为指导,围绕“城市微更新”要求,实施“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组团式、生态化的海湾型城市发展格局,青岛市打造成为现代产业先行城市,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具体以环胶州湾地区为内核,在环湾30公里范围内打造东岸、西岸、北岸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三个中心城区,在环湾30公里范围内打造胶南、即墨、胶州三个副中心城区,在环湾100公里范围内打造莱西、平度、高密、诸城四个战略支点,强化沿海、济青、青烟发展轴,形成“三主三副三轴四点”的环湾城市簇群,构成要素集聚、创新活力的青岛都市区。以东岸、西岸、北岸三大城区的差异化、联动发展,引领人口、服务、产业集聚,实现强湾聚心;胶州、即墨、胶南全面融入大都市区核心区;高密、诸城等打造成青岛都市区的紧密圈层,加密与青岛空港新区、西海岸新区联系的交通廊道,发展临空、临港产业枢纽经济。交通联系方面,完善环湾捷运交通体系,加快市郊铁路建设,提供多层次轨道交通服务,推动环湾城际铁路班列化,打造轨道上的湾区。高标准建设青岛新机场、董家口港区、青岛北站等重大交通设施,充分发挥济青高铁、青连铁路等高铁、城际铁路的作用,加快完善集疏运体系,推进不同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3.突出重点园区的发展活力当下青岛深入实施“工赋青岛”行动,带动企业加速关键环节智能化,每年数字化改造1000家企业,逐步实现深度优化和智能决策,高标准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推动数字经济蓄势崛起,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2%左右,汇聚起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资源要素。而突出重点园区的发展活力的首要路径就是培植融合发展新理念,对此青岛先后推动海尔集团等5家企业、城阳区等2个区域获批国家级“两业融合”试点。青特集团通过建设生产线设备联网智能管理系统,以制造数据服务研发生产,关键设备利用率提升10%、产品质量提升3%、产能提升5%;赛轮集团推出的全球首个橡胶工业互联网平台“橡链云”,已成功打通3200余家供应商、2000余家经销商及近6万家门店,有效连接主机厂和车队;特锐德依托充电运营云平台,不仅实现了从传统的电力装备制造延伸到充电网运营,还全球首创电动汽车充电两层安全防护体系……在探索实践中形成“两业融合”的城市产业生态,2021年,青岛入选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市,实现现代产业体系优势塑成。对于生产性服务业这一衡量“两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指标,青岛在实体经济振兴发展的三年新征程上目标明确,提出到2024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1万亿元,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500亿元。这意味着,未来三年,青岛要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上不断跃上新台阶。围绕建设国家级服务经济中心,青岛提出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就是要推动青岛制造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实现先进制造与生产服务互促共进。当然重点园区内高技术企业应加强与周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为高校、科研机构的学生提供走进高技术企业实习的机会,有针对性的进行问题研讨,为此设立专项项目并给予资金支持,使机构之间的理论交流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从而促进高技术产业科技部门不断推出新的产品与服务,丰富居民消费选择。总而言之,新发展阶段的城市更新的根本在于既有利益格局下的资源高效再分配。必然会涉及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协调博弈。城市更新是对青岛市存量资源的再次分配,在具体的城市更新实践中,青岛市必须要着力探索多元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途经,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完善,逐渐勾勒出清晰的政策内核,即在公共利益保障下的增值收益再分配,积极与产业转型、消费升级、文化传承、金融创新紧密结合,倒逼城市发展方式进行转变。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城市更新作为未来城市的重要发展模式,需要进一步形成政府、市场、权利主体、社会公众等多方写作的新格局,促进权利意识和城市精神的培育,不断完善有利于深化城市治理的城市更新制度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全新的城市更新模式,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参考文献[1]XuH,JiaoM.Citysize,industrialstructureandurbanizationquality—AcasestudyoftheYangtzeRiverDeltaurbanagglomerationinChina[J].LandUsePolicy,2021,111.[2]Zhi,Li,Chengri,etal.Industrialstructureandurbanagglomeration:evidencefromChinesecities[J].TheAnnalsofRegionalScience,2019,63(1):191–218.[3]李治国,吴茜,赵艺珂.低碳背景下区域中心城市产业升级对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青岛的经验数据[J].甘肃科学学报,2020,32(5):9.[4]徐伟呈,范爱军."互联网+"驱动下的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财经科学,2018(3):14.[5]高田义,常飞,高斯琪.青岛海洋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基于科技创新效率的分析与评价[J].管理评论,2018,30(12):7.[6]何瑛.上海城市更新背景下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路径探索[J].上海城市规划,2018(4):7.[7]程兰芳,黄皓.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模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8,33(3):8.[8]焦雨露.文化创意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考物理总复习专题一直线运动第3讲运动学图像练习含答案
- 蔬菜采购合同的签订证明
- 电子地磅工岗位职责
- 江苏省江阴市七年级体育与健康上册《蹲踞式跳远》教案
- 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 第4单元 第9课 第1框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 2023一年级数学上册 5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第1课时 6和7的认识教案 新人教版
- 2024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4 文言文二则说课稿 新人教版
-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 第7章 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1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 2023二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识字2 传统节日说课稿 新人教版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一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课件
- 国开2023秋《人文英语4》期末复习写作练习参考答案
- GB/Z 43410-2023无损检测自动超声检测系统选择和应用
- 四级高频词汇
- 央国企信创化与数字化转型规划实施
- 1.四方埔社区服务中心场地管理制度
- 智慧城市治理CIM平台建设方案
- 心肺复苏后疾病的病理生理和预后
- 《餐饮服务的特点》课件
- 江苏开放大学2023年秋《科学思维方法论 060053》形成性作业三参考答案
- 门诊医师出诊考勤表
- 广州市社会保险工伤待遇申请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