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斑病的诊断与鉴定_第1页
玉米大斑病的诊断与鉴定_第2页
玉米大斑病的诊断与鉴定_第3页
玉米大斑病的诊断与鉴定_第4页
玉米大斑病的诊断与鉴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玉米大斑病的诊断与鉴定演讲人:日期:目录玉米大斑病概述玉米大斑病症状识别玉米大斑病病原鉴定玉米大斑病诊断方法玉米大斑病防治策略玉米大斑病研究展望PART01玉米大斑病概述玉米大斑病是一种由大斑病凸脐蠕孢引起的、发生在玉米的病害,主要危害玉米的叶片,严重时可危及叶鞘和苞叶。定义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和流行程度受自交系的抗病性、轮作制度、气候条件和栽培措施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当存在大量病原菌、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以及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时,该病易于发生和流行。发病原因定义与发病原因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在大发生年份一般减产15-20%,严重时减产50%以上,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影响。玉米大斑病不仅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还可能导致玉米叶片枯死、植株早衰、倒伏等问题,进一步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危害程度及影响影响危害程度分布范围玉米大斑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玉米栽培地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玉米病害。流行规律玉米大斑病的流行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气候条件、栽培措施、品种抗病性等。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病原菌易于繁殖和传播,导致病害的流行。同时,连作、密植、氮肥过多等栽培措施也可能加重病害的发生。分布范围与流行规律PART02玉米大斑病症状识别叶片上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或灰绿色斑点,随着病情的发展,斑点逐渐扩大并变成黄褐色或灰褐色。发病初期病斑呈长条形或不规则形,边缘通常呈红褐色或深褐色,中央为淡褐色或灰白色,病斑上有时会出现轮纹。发病中期多个病斑相互融合,导致叶片枯死。发病后期叶片症状叶鞘和苞叶症状叶鞘病斑初为褐色斑点,后扩大为不规则形大斑,边缘红褐色或紫褐色,中央灰褐色或淡褐色。苞叶发病后苞叶上会产生与叶片上相似的病斑,但一般数量较少。叶片上病斑较少,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1/4以下,对玉米生长影响较小。轻度发病中度发病重度发病叶片上病斑较多,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1/4至1/2,对玉米生长有一定影响。叶片上病斑密集,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1/2以上,叶片枯死严重,对玉米生长影响较大。030201病情分级标准PART03玉米大斑病病原鉴定大斑病凸脐蠕孢,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病原菌种类分生孢子梗单生或2~3根丛生,由气孔伸出,褐色,分枝或不分枝,具膝状节0~4个,多数2~3个,顶端色淡,具2~8个隔膜,大小(150~360)×(6~10)微米。分生孢子梭形、长椭圆形,褐色,顶端细胞无色,尖或钝,基细胞尖,具2~9个隔膜,大小(40~150)×(15~25)微米。病原菌特点病原菌种类及特点分离方法可采用常规的组织分离法或单孢分离法进行分离。培养方法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初白色,后变灰褐色,气生菌丝茂盛,呈绒毛状,有明显的同心轮纹,后期在菌落上产生黑褐色小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病原菌分离与培养方法接种方法可采用喷雾法、针刺法或菌丝块接种法进行接种。致病性测定将分离得到的病原菌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后,用接种方法接种到健康的玉米植株上,观察其发病情况。若接种后的玉米植株出现与田间相同的症状,则可确定该病原菌为玉米大斑病的致病菌。病原菌致病性测定PART04玉米大斑病诊断方法

田间诊断要点观察叶片症状玉米大斑病典型症状为叶片上出现黄褐色或灰褐色的大型病斑,多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部叶片扩展。识别病斑特征病斑呈长梭形,中央淡褐色,边缘深褐色,病斑上常出现黑色霉层。判断发病时期玉米大斑病一般在玉米生长中后期发病,尤其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易流行。病原菌分离培养采用组织分离法,将病叶组织接种在培养基上,观察菌落形态、颜色等特征,进一步确认病原菌种类。显微镜检查采集疑似病叶,制作临时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病菌形态,玉米大斑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具有明显特征。致病性测定将分离得到的病原菌接种在健康玉米叶片上,观察是否出现典型病斑,以验证病原菌的致病性。实验室诊断技术123根据玉米大斑病菌的特异性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通过PCR扩增检测病菌DNA,实现快速、灵敏的诊断。PCR扩增技术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染料或荧光探针,实时监测PCR产物生成情况,实现定量检测病菌数量。实时荧光定量PCR将大量玉米大斑病菌特异性基因探针集成在芯片上,通过一次杂交反应同时检测多个样品,实现高通量、快速诊断。基因芯片技术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PART05玉米大斑病防治策略选用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大斑病的根本途径。注意品种的合理搭配与轮换,避免品种单一化种植。对于具有高抗或免疫的品种,应优先选用并进行推广。选用抗病品种适期早播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及时排水加强农业防治01020304使玉米提早抽雄,避开病害发生高峰。根据地力、施肥水平、品种特性等因素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提高田间通风透光性。增施有机肥,平衡施用氮、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发生。注意药剂的交替使用,避免产生抗药性。严格遵守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在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喷洒适宜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化学药剂防治利用生物制剂进行防治,如枯草芽孢杆菌、木霉菌等。通过生物防治方法,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发挥自然控制作用。例如赤眼蜂等寄生性天敌昆虫对玉米螟等害虫的控制作用。生物防治方法PART06玉米大斑病研究展望03病原菌与寄主互作研究揭示病原菌与玉米植株的互作机制,为制定更加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思路。01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了解大斑病凸脐蠕孢的生长、繁殖、传播等生物学特性,为防治提供理论基础。02病原菌致病力分化研究探明不同菌株间致病力的差异及其原因,为抗病育种和品种布局提供依据。深入研究病原菌致病机理发展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应用PCR、实时荧光定量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实现快速、灵敏、特异的病原菌检测。建立病害预测预报模型利用气象数据、品种抗病性等信息,构建病害预测预报模型,为防治决策提供支持。改进传统诊断方法优化现有的显微镜检、病原菌分离培养等诊断方法,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效率。完善诊断与鉴定技术体系抗病基因功能验证与利用对抗病基因进行功能验证,明确其抗病机制和效果,为抗病育种提供有力支撑。创制抗病新材料利用转基因、基因编辑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创制抗病性更强、综合性状更优良的新材料,为玉米生产提供新的种质资源。发掘新的抗病基因通过基因组学、转录组学等技术手段,发掘新的抗病基因资源,为抗病育种提供新的基因来源。发掘和利用新的抗病基因资源推广抗病品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等农业防治措施,提高玉米植株的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