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7_第1页
广州市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7_第2页
广州市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7_第3页
广州市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7_第4页
广州市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7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州市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7(总分:2.00,做题时间:90分钟)1.一、注意事项1.阅读给定材料,并按照要求回答问题。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30分钟,作答90分钟。3.本次测验共1题,满分100分。二、给定材料1.电视剧《小别离》中,无论是富裕家庭、草根家庭,还是城市中等收入家庭,都选择送孩子出国留学,指望教育改变命运,哪怕是早早地就要和父母、同学说再见。“小别离”反映大时代。对家庭教育选择的微观描写,折射出一种弥漫在整个社会的焦虑感。“你今天要是进不了前一百,你就进不了重点高中,你进不了重点高中就进不了重点大学,进不了重点大学等于这辈子就完了。”对于《小别离》剧中女主角童文洁经常念叨的这句台词,13岁孩子的家长张女士也有体会。“孩子每天做作业到半夜,‘有选择’地参加兴趣活动和社会实践,孩子累,大人的闲暇时间也被挤压殆尽。”上海家长陈先生最近就在纠结要不要早点送孩子出国读书。他说:“送出去考虑的不仅是孩子在国内要接受12年的应试苦读,且这种压力和付出不一定能换来以后较高质量的生活。同时,国内学校对健康心态培养、学习的自由度和多元性、对体育的重视度都不如国外,还有食品安全等让人操心的事。但是,出国留学意味着家庭的离别、亲情的损失,孩子能否适应国外环境也是个未知数。”对于选择不出国的城市家庭来说,虽没有别离之苦,但他们也有焦虑,或许是高额的学区房价,或许是愈发火热的补习班。今年8月,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市学区房均价达6.6万元/平方米,比全市存量房均价高出30%以上。其中67%分布在西城、东城、海淀等教育资源集中区域,最贵学区房均价超过14万元/平方米。为孩子选择一所好小学附近的房产,是许多家长唯一可以自主决定的事。进入一所好小学,就意味着选择了今后近10年的教育环境——这就是许多家庭“倾家荡产”购买学区房的初衷所在。“拼孩”则往往通过参加名目繁多的课外补习来实现。一位80后白领妈妈为即将上小学的孩子列了个学期清单,暑假开销加课外学习的费用达32万元。除各种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和夏令营以外,总计20个课外兴趣班。如今一些知名的学校已经摆脱了“高压教育”的应试理念,反而是家长们对成绩和升学的期望不减。北京一些名校校长认为,把孩子的成就当成家长人生价值的体现,是多数家长依旧无法摆脱的观念。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认为,新一代家长面临的社会环境变化了,影响了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与上一代相比,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变得更加实用、功利了,人们对教育的看法也愈加现实。与上一代父母普遍“严厉教养”不同,新生代的父母对孩子的态度较为温和,但要求更加全面。“我自己就是十年苦读熬出来的,并不觉得只会读书、成绩好有多么了不起。”一位名校毕业的妈妈说,她也会经常焦虑,但焦虑的方向是如何让孩子多方面的能力获得培养,而不仅仅是学业。2.在国内知名家长论坛“家长帮”上,一项针对国内家长关注问题的调查最近公布。这份名为《2016年中国家庭教育焦点问题调查报告》对不同城市6529个家庭关注的问题调查显示,低龄儿童智力过早开发、中国孩子素质能力缺失等问题已成为新时代家庭教育的痛点。调查显示,在3岁前,近一半的家长开始担忧孩子的阅读能力。在中小学阶段,家长反而更担心孩子的生活能力。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程方平认为,这反映了当前家庭教育在早期过于重视能力的获得,忽视了性格品质、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素质的培养。在北京、上海等教育资源丰富的大城市,认为自己“疲于奔命”的家长不是少数。一位家长如此评价激烈竞争的态势:在一线城市,每个孩子背后都站着两个“高智商”的父母,他们刚刚奋力在大城市中拼得一席之地,因此不能接受孩子的未来可能“比自己混得差”的现实,每个家庭都面临“不进则退”的紧迫感,只能咬牙向前。家长的焦虑直接反映在如今的师生关系中。南京某小学教师葛芸(化名)以微信群举例说,一方面是群里家长对老师“热情过头”,哪怕是正常的布置作业,都有大批家长回应:老师您辛苦了!老师太棒了!老师注意身体!另一方面又是家长带给老师的巨大压力,“孩子受欺负了要找老师兴师问罪;孩子做值日,家长要来帮助扫地倒垃圾;动辄@老师,要求关照孩子冷暖、吃饭;孩子考得不好,又要求我们开小灶补课……”3岁孩子的父亲陈先生一开始主张尊重孩子的想法,支持孩子各种看起来“不靠谱”的探索尝试。然而,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注意到西方教育理念“水土不服”的问题。与中国传统教育观念“梅花香自苦寒来”主张管教不同,西方理念提倡尊重孩子的天性,认为只要有爱、自由、沟通和鼓励,孩子自己就会顺利地成长。这些理念看起来十分美好,却面临许多实际的问题,孩子散漫的个性和“自我中心”的习惯令他备感担忧。“一旦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问题将更严重。”一位小学家长说,身边无数经验证明,孩子上学第一天将是“自由与爱”教育观念的终结。小学人学半个月后,几位幼儿园时期的小伙伴彼此想念,家长们就搞了一个聚会。“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孩子幼儿园的同学上了附近一所知名小学,不仅每天要写大量作业,家长也要深度参与。自己孩子的小学是一所普通学校,一年级不留作业,孩子回家就是玩。这位家长说:“就在那一瞬间——在其他家长讨论该买哪本课外练习册的时候,我感觉自己落后了,愧对自己的孩子。”“进人不同的小学,果然面临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若干年后,孩子们的知识积累、学习习惯必然拉开巨大差距。”他决定,周末就给孩子找附近的辅导班。虽然“自由”“尊重”等观念受年轻家长青睐,但在实际生活中很难坚持。一位坚持小学期间不让孩子上课外辅导班的父亲认为,小学可以释放孩子的天性,但中学阶段应该把学习成绩放在首位。毕竟,无论对大人还是孩子,生活都不只是眼前的爱和自由,还有明天的挫折和困苦。3.焦虑来自于对比——别的学校有,别的孩子在学。南京市第三幼儿园的家长余先生说,自己越来越害怕跟其他家长聊天,他已经给女儿报了美术班和英语班,未来还打算报一个幼小衔接班。“原本觉得孩子负担够了,但是跟其他家长一交流就会发现,有的孩子在大班就已经开始学习写字甚至是硬笔书法,理由是上学后考试能比别人快一点。这样比较下来就会莫名地担忧,别人学你不学是不是就会落后了。”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殷飞认为,说白了就是攀比,有时候家长甚至没搞清楚自己在焦虑什么,就三人成虎形成了恐慌,把正常的学校教育过程妖魔化了。然而,焦虑的家长总能在“对比”中发现落差,千方百计抢先出发;总试图领先于人,而担心屈居人后。于是,在无休无止的自我较劲和竞争妄想中,家长们不断给孩子增加重负。焦虑来自于选择——学和不学,就在一念之间。选择买房或交择校费,还是选择优录?选择A校的幼小衔接,还是选择B校的俱乐部?选择高中出国,还是选择国内高考?不夸张地说,中国家长面对孩子教育问题的选择时,之所以“举轻若重”,甚至患上选择恐惧症,是因为他选择的不是某一种现实,而是在选择未来。南京白领齐亚萍在给孩子选择培训班的过程中感受到,某种程度上,做父母的每一种“加码”都是希望给孩子的未来增加多一点的选择权。“既然做了选择,就要全力以赴,不给将来留遗憾,但放到孩子身上,常常又会很矛盾,对处在童年的孩子来说会不会是不可承受之重?快乐和学习之间如何平衡,是摆在每个家庭面前的难题,毕竟童年只有一次。”齐亚萍说。更深层的焦虑来自于所在群体的社会压力——进不了前一百名,这辈子就完了。除了极少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漠不关心,大多数家长都会产生焦虑,且不分群体。而这种焦虑无疑与当下社会的板结化密切相关:柳传志的女儿一统网络搭车帝国,王健林的儿子成为举足轻重的网红,而寒门难出贵子。教育焦虑所折射出的社会现实是:家庭的见识与父母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命运。殷飞认为:“从这个角度来说,当下中国教育跟过往的一个不同之处是,所有人都想要教育好孩子,但最终能够付出的水平不一样,结局也会不一样。中等收入群体不是怕穷,他们是既害怕社会结构固化,自己的下一代无法再往上攀升,又害怕社会结构变动太快,稍有不慎就往下滑。社会压力的释放点聚集到教育上,就产生无穷无尽的焦虑。从根本上看,中等收入群体的命门不仅是教育,其他方方面面都有不安。”对广大寒门学子来说,教育焦虑更多是一种“纵使命运不公,我也无法不用尽全力”的酸楚。高校农村学子比例长期偏低,一些农村学子直接放弃高等教育,“读书无用论”早已在农村蔓延。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吴遵民认为,部分农村家庭功能缺失,父母外出打工,农村教育独木难支;大城市以户籍为主分配教育资源,随迁子女难以接受优质教育;二流、三流大学的文凭在就业市场上不断贬值,使农村家庭认为受教育的成本高于回报。压力之下,不少家长都把“拼孩”变成了一项艰巨事业来完成——从重点小学到重点中学,再到重点大学。家长们相信,一路的优质教育是孩子优质未来的保证。问题是,谁又能保证失落的不比得到的珍贵?这些是不是孩子自己的理想?“面试的时候,我问孩子你最喜欢什么。她冷冷地说,英语课。我给她一颗巧克力,她看了一眼就交给了身边的母亲。”上海某知名小学校长曾向《半月谈》记者感叹,现在的孩子不快乐,甚至常常处于焦虑紧张的状态,周围的一切都好像是对他们进行某种“测试”或“评价”,他们只好努力去成为父母渴望他们成为的那个孩子。一位家长则无奈地说道:“谁愿意给孩子那么重的负担,问题是大环境就是这样。”4.澳门大学教育学院助理教授周忆粟认为,中国的亲子关系,以家庭为单位来传递各种资源。目前70后、80后家庭大都是4-2-1/2的家庭结构,在收入水平普遍提升后,父母有多余的资源和精力集中在一两个孩子身上。这是焦虑的物质基础。焦虑的社会基础则有多种构成。“在日渐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看来,房子是资产保值增值的主要方式,意味着安全感和成就感;孩子则是家庭向更高社会经济地位晋升的希望。”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文军表示,对“下坠”的恐惧促使他们坚信“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理念,如果难以做到,就会患得患失,比如反对异地高考,反对高考减招等。与富裕人群相比,中等收入群体认为自己的孩子最输不起,这部分孩子也恰恰是学业压力最大的一个群体。上海社科院调查显示,超过六成沪籍家庭的子女教育消费占家庭收入比重超过15%,其中56.8%的家庭这一比重在16%至30%。一些不算富裕的家庭也争先把孩子送人私立国际学校就读,不惜负担每年超过10万元的学费。人类学家项飚曾用“蜂鸟”形容北上广的年轻农民工群体。其实,中等收入群体的教育焦虑也如同蜂鸟,必须高频度地振荡翅膀,把自己浮在空中以避免下落。在“悬浮”状态中,或许只有不停地“振动”或者奋斗才能让他们获得安全感。前不久,由N大学余教授署名的文章《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中国高考》在微信朋友圈广受热议。文章提出“教育还能改变命运吗”这一教育价值的反思性问题。其核心,仍是教育能否促进升迁性的社会流动。文军教授认为,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大学毕业生的一纸文凭,就是迈人社会精英群体的入场券。到今天,高等教育的扩张降低了文凭的交换价值;经济高速发展使各行各业积累起一批社会精英,他们将优势和资源通过各种途径传递给下一代。“从社会发展内部规律看,资源日渐集中,社会流动性降低是正常现象。”然而,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基础性功能不容改变。这就需要教育机会更公平地向社会所有人开放,更多人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教育的评价、选拔机制更加科学,能够关照每个人的成长、成才。在上海,持续多年的“委托管理”,使大量农村教师队伍专业水平、学生综合素质和学校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使农村学校出现了生源回流的可喜现象。在城区,正视校际差异和“择校”现象,自2015年起推行学区化、集团化办学以增加优质基础教育资源总量;此外,全市分批推进“新优质学校”建设,实行“绿色指标评价”,在改变学校育人方式的同时,引导家长逐渐放下功利和焦虑。专家表示,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犹如“大象转身”,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上海经验”值得坚持和推广。《小别离》剧中,三位小主人公选择出国是为了逃避中考。最近,教育部出台中考改革方案,旨在通过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招生录取办法、取消特长生加分等四大举措,克服“唯分数论”,实现招考从“招分”到“招人”的转变,可谓直面家长的教育焦虑。吴遵民认为,必须看到,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农村学生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求学之路尚未发生根本变化,他们同样需要更优质、多元的教育资源。“高校专项计划等‘高考扶贫’举措并非长远之策。高考改革如何运用综合评价,使其体现农村生的特殊品质;自主招生制度如何优化,给没有光鲜证书的寒门学子更多机会,都值得深思。但最根本的,是要完善‘教育扶贫链’,补上农村教育的欠账,才能避免贫困和农村低收入群体的代际传递。”他说。焦虑越大,某种程度上也说明社会对教育的价值和功能的期望值越高,但将社会“减压阀”和流动“调节器”的希望完全寄托在教育身上并不合理,也不可能。因此,有专家也指出,根本性解决教育焦虑的密钥在教育之外。只有社会的开放公正、人们社会经济地位的获得是靠德行、知识与能力,而非家庭背景和社会资本等“先天因素”,教育的公平才能真正落地,教育的价值才能最大彰显,教育的功能才能以人为本,教育的实现才能日益多元。5.人人都需要优质教育资源,让人人享有优质教育资源是教育改革的应有之义。但何为优质,人们的理解、定义大为不同。许多人反对应试教育,呼唤素质教育,却不敢放弃应试教育,拥抱素质教育,这种“叶公好龙”的心态较为普遍。当教育改革涉及教育模式的转变、教育内涵的调整时,许多呼唤改革的家长便打起了退堂鼓,甚至走向改革的反对面。近期,河北涿鹿素质教育改革的实施者,该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局长郝金伦黯然“下课”,涿鹿教改宣告失败。涿鹿县学习的榜样河南西峡县虽然在素质教育改革上取得了成功,却未能在更大范围内复制。在教育领域,局部改革即使成功,也难成燎原之势,这便是教育改革的困境所在。河南教育学院教授徐玉斌认为,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局部的改革都需要整体的支持,甚至需要教育系统外的社会支持,才可能成功。缺乏整体支持和统筹协调的局部改革,只能是将头上的病治到脚上,脚上的病治到背上,不但不能综合施治,除掉病根,还可能引发“排异反应”。涿鹿教改失败的一大原因是一部分家长的反对和上访。悲哀即在于此:教育改革的失败不是源自既得利益者的反对,而是源自呼唤改革者对改革的放弃。这种深层次的矛盾不仅存在于涿鹿一地,而且广泛存在于中国的每一个县市之中,也存在于每一名家长的内心深处。以郑州市民王女士为例。她在郑州西区有一套房子,可以划片上互助路小学,这是西区一所历史悠久的名校;她的丈夫在郑州东区有一套房子,可以划片上纬五路一小,这同样是郑州一所有名的小学。但在究竟让女儿读哪个小学的问题上,王女士陷入了纠结——东区的小学多强调素质教育,孩子们更热衷在小学参加各类特长班;西区的小学多强调基础教育和应试教育,对孩子成绩抓得比较紧,很多家长在小学三年级就开始为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力图让孩子考上好初中。王女士内心深处希望孩子能接受更多样化的素质教育,却又担心没打好成绩基础,在以后的考试竞争中吃亏。最终,她选择了东区的纬五路一小。“因为东区的学校越来越重视成绩了,况且,即使在东区上,我也可以选择早点给孩子报辅导班。”郑州七中的李老师分析,郑州西区家长经济条件往往一般,家长有着强烈意愿,要通过高考改变下一代的命运;东区家长虽然经济条件相对要好,但能上国际班、出国留学的仍是极少数,绝大多数孩子仍然要参与残酷的高考竞争,成绩仍然是家长考虑的第一要素。于是,在西区孩子的竞争压力下,东区孩子最终也不得不加入到辅导班的大军之中。一个教育的“理想国”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只能出自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如果家长们空有教育改革的呼唤,却缺少支持教育改革的信心和宽容,教育改革成功的希望又在哪里?显然,当前人们在焦虑之余更需保持理性,应对教育改革多一些信心和宽容,为孩子多留出一些选择的空间和成长的时间。唯有此,才能走出焦虑,回归从容。6.统一的课程设置、过窄的课程结构、沉重的课业负担、单调的校园生活,这样的“千校一面”,是中国基础教育的真实写照。2007年,Z省教育厅厅长刘某带队到芬兰考察基础教育改革。他们在走访一所只有20多名教师、200多名学生的中学时发现,学校每学期开设200多门课程。所有参观者大为震惊。Z省决定作出改变。经过多次调研、论证,2012年,Z省的教育发生了一场巨大变革。其核心思想是“选择性教育”。Z省教育厅鼓励各学校根据自身的硬件、师资等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方式、合适时机实行“走班制”,把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变革从难度最大的高中阶段开始。2012年起,高中必修课学分从116分减至96分,选修课学分从28分增至48分。同时实行走班制,学生不仅选课程,还可以自主选择班级,争取做到“一名学生一张课表”。目前,全省高中已全面建立知识拓展、技术技能、兴趣爱好、实践研究四大类选修课程体系,平均每所学校开发开设了102门选修课,约有70%的教师参与了选修课程开发,64.4%的教师兼任了选修课教学。走班制逐渐从选修课扩大到必修课。一些重点中学自愿打破原来的“行政教学班”模式,实行语、数、外、理、化等必修课选课走班制。位于H市的绿城育华学校是最早的探索学校之一。“改革后,学生既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上课,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难度的课堂。”该校教学负责人解释。高二年级的一位学生家长说,实行走班后,孩子最显著的变化是自信心提高了。“一年下来,孩子没有再说过讨厌课堂、讨厌老师、讨厌考试等,作为家长,我们真的很开心。”在普通高中课改成功经验的前提下,从2015年开始,Z省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也正式展开,首次把义务教育课程分成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两大类。Z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调查数据显示:改革后,大部分学生成绩同比有一定程度的提升,高达95.5%的学生认为课业负担减轻了,有63.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Z省政府督学、Z大学教授方某认为,选课走班,是一场“破冰之旅”,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传统教育“工厂化、流水线”模式的根基。三、申论要求“给定材料5”中提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局部的改革都需要整体的支持,甚至需要教育系统外的社会支持,才可能成功。”请你从对这句话引发的思考说开去,写一篇文章。要求:1.观点明确,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论证充分,语言流畅;2.不要大段摘抄材料;3.作答时必须用黑色墨水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作答,作答在其他位置上一律无效;4.篇幅在1000字-1200字(计入标点与空格)。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参考范文】凝聚多方智慧助推教育改革教育改革能否顺利前行并获成功,既需教育领域自身不懈的努力,也需外部社会必要的支持。在教育改革已经走过三十多年历程的今天,这一认识可以说已成基本常识。但问题是,对于已经进入“深水区”“攻坚期”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来说,由于其难度远非此前阶段所可同日而语,因而所需社会支持也绝非此前阶段所可相提并论,简单的、一般意义上的改革支持已满足不了改革需求。为此,我们需要思考: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需要怎样的支持?某些单项教育改革,尤其是一些微观层面的单项教育改革,由于其任务单一,规模较小,能否顺利推进并获成功主要取决于教育自身因素,尤其是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因素,诸如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或者校长的教育思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