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广东省湛江市2025届普通高中毕业班10月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数字史学作为历史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其核心在于利用数字技术来研究历史,促进历史研究的科学化、准确化和信息化。然而,任何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和学科方向在发展过程中都可能存在争议,数字史学也不例外。这些讨论实际上反映了学术界对数字技术的矛盾心态。笔者以为,数字史学面临的争议,主要集中在技术与人文的平衡、数字化史料的使用等方面。毫无疑问,数字技术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但技术不能也不会完全替代研究者对历史的理解和诠释。与其只在理论层面讨论其利弊,不如选择合适的领域通过具体研究来加以验证与深化。以数字技术深化城市史研究是学界近年来比较关注的一个新领域。数字城市史研究的探索表明,推动数字史学发展不会让数字和技术取代传统研究,取代理论分析,反而会让传统史学研究更具活力和创造力。
相比历史学其他分支,中国城市史更加具备与数字史学融合发展的条件。中国古代保存了大量历史典籍,其中有不少记载与城市发展相关,特别是地方志保存了非常丰富的城市史资料,如关于城市选址和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空间分布、街道、经济、文化等。晚清民国时期,随着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城市在国家和地区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有关城市的资料更是大增。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国家统计制度、档案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建立,以及报刊、图书、音频、视频、图像制作出版等,海量的城市数据得以保存。这些使得中国城市史特别是新中国城市史的数字化研究具备较为扎实的史料基础。而由于近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城市史的资料数量过于庞大且分散,如果仍以传统的方式来收集整理资料并开展研究,不仅效率低下,且很难保证资料的全面性、系统性与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因此,深入系统开展中国数字城市史研究已十分必要。
作为新兴史学,数字城市史在现有的城市史研究基础上,利用数字技术,结合历史学、地理信息系统等多学科知识,对城市历史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可视化,从而为研究城市的发展变迁等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科学研究视域下的“数字化"应包含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将真实世界的具象信息虚拟化,转化为机器可以读取和识别的数据,然后对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即采用特定的数理方法将真实的数据过滤提纯并抽象为相对的符号,转变为机器交互识别的语言数据。需要注意的是,数据虽然被抽象和过滤,其真实性仍可以根据需要予以保证,但主要保留的是重要特征数据。最后在得到特征数据后,研究者可以对其赋予不同属性,使其成为不同集合,再经过归纳演绎或更深层次的算法分析得出规律性认识。
与传统城市史研究不同,数字城市史更加关注如何运用数字技术来研究城市的发展变迁。数字城市史不仅关注技术层面的发展,还涉及城市的历史演变、城市规划、建筑风格、社会结构、经济增长、文化发展等内容,有助于全面立体地展现城市发展轨迹,并可通过数字技术运用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历史参考。基于数据处理,再经过多媒体化的手段将这些抽象的数据进行具象表达,通过数据处理手段(如搭建模型和程序)完成数据的自动化处理,将数据涵盖的时空尺度进行拓展和压缩,实现智能化和人机交互的愿景,从而可在“瞬时”完成研究结论的生成与可视化呈现。
从史学研究发展来看,开展和加强数字城市史研究具有必要性。早在城市史兴起之初,数据的广泛应用就是一种普遍现象。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系统开展数字城市史研究有助于城市史研究方法的创新,使城市史研究更加深入精确。通过海量数据的收集处理,能够对城市历史进行长时段观察,更全面地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充分认识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长期趋势,探寻城市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数字城市史强调跨学科研究方法,不仅需要历史学家参与,还需要计算机科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多学科学者共同参与,可以推动多学科交叉发展和新文科建设。系统开展数字城市史研究,还将推动数字技术在历史学其他分支和社会科学其他领域的应用,推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以及相关技术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有机结合。
开展数字城市史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中国城市化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对城市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科学地总结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为城市规划和发展以及解决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发展挑战提供咨询参考和历史启示。同时,开展数字城市史研究,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记录和保存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保存历史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对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历史记忆具有重要价值。此外,通过数字化平台建设、虚拟展览、互动体验等形式为公众了解城市历史提供丰富资源,推动城市历史知识广泛传播,甚至带动历史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促进历史文化与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摘编自何一民、何永之《数字城市史及其意义浅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字史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技术与人文的平衡等方面的争议,这其实是学术界对数字技术矛盾心态的体现。
B.运用数字化手段研究近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城市史,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而且能够在该领域取得显著成绩。
C.数字城市史不仅为城市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还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利于全面立体地展现城市发展历史。
D.当今城市发展中存在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开展数字城市史研究可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历史智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保存了大量的城市史资料,这为我国城市史与数字史学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B.开展数字城市史研究工作,要将具体的历史信息虚拟化,使之能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出来。
C.从数据的广泛应用到数字技术的运用,这种变化说明了科研方法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D.开展数字城市史研究,旨在为公众体验城市历史提供新方式,助力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3.下列选项所涉及的研究方法,属于数字城市史研究方法的一项是(3分)()
A.通过阅读历史书籍、参观博物馆、游览风景名胜、走访当地名人等方式了解城市由小到大的发展轨迹。
B.通过查找城市的建立背景、重要历史事件、经济发展阶段、城市规划变迁等纸质档案资料,研究城市历史。
C.通过图像识别算法来识别、分析城市老照片的特定要素,如某种风格的建筑等,研究城市建筑特点。
D.通过比较我国古代、晚清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等不同历史阶段的文献资料,探讨城市发展的特点。
4.请筛选文中信息,为“数字城市史"下定义。要求:不超过55个字。(4分)
5.材料体现了作者在治学方面的特点,其治学特点对人们从事科学研究有什么启示?请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辽西的春天
谢子安
辽西的春天与别处不同。这里季线不清,春季从什么时候开始,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即使上天入地寻觅,犄角旮旯搜查,也得不到它的正根本源。春节似乎可以被视为春天的起点,但是,作为长江以南,差不太多;对于北方来说,则难免过于超前。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人到哪里去觅寻春的芳踪倩影呢?农谚说:七九河开,八九雁来。农谚又说: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几条都可以被看作农历春归大地的具体时间表。其实,农谚是对于黄河流域而言的,辽西地处中国北方居中的位置,纬度比黄河高一大截,几千里山阻水隔的路途,季节自然会晚来许多时日。这里的实际情况是:七九河开河不开,八九雁来雁不来。九九添一九,不见耕牛地中走。
人们思春心急,他们渴春、饥春,喜欢在寒天寒地之中,人为地制造一点春天的气氛。正月里耍花灯,即是迎接春天的仪式。花朵是春天的标志,真花真草离得还远,难得住冰冻的泥土大地,但难不倒人。人们往往用手工攒制一些纸花,为它们染上五颜六色的色彩,把它们戴在灯笼上,花枝乱颤,而灿烂绚丽的灯火是欲为北归的春天照明、引路,怕它们在黑夜之中寻不到往年住过的家门吧。灯会在庄稼院里扭一个场,春蹲绿一汪;灯会在山路上洒一串,春抖绿一遍;灯会舞过冰河,春涨绿一湾。北方的这种花灯会,是春天的使者,是春天的先行。唢呐笙管里,敲锣打鼓中,人们的心被照亮,希望和热情被点燃,一个季节,就活蹦乱跳地来到人们的襟怀之中。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更新的首先是人的精神,人心总是比自然界先到春天一步,且在那儿立稳脚,扎住根,宛如看戏观景,抢占最佳位置,然后回过身,掉转头,看春天跟上来没有,看春天是不是误入岔路。怎么来?_骑马,还是坐轿?_长翅膀飞,还是步行?
春天年年从村前的那条大路上来。风最先转过来,然后才是阳光。阳光每日把方透明的手帕贴在人脸上,风却不愿意引人注意,常常在人们的不知不觉之中,风就转变了,原来那么强硬凶悍如贼盗的一种风,忽然就绵软温情作女儿态,大约也就是一夜之间的事情,卷地白草折的北风,转而变成吹面不寒杨柳风。古人使我们知道,这时节的风,原来由杨树和柳树舞出来,柳梢淡淡返青。柳树是自然界的一个女儿家,她用纤纤柳丝舞啊舞,却弄成衍生万物的东风。此一种女儿风,由弱至强,还有相当漫长的路要走,千万莫要把它当作春天的美妙婀娜的身姿,它充其量只是一个春头,或者,干脆就是春头上的一缕春胎毛。再放许多属寒姓冬的日夜过去,风在杨柳枝头上积淀下的颜色,重了,太阳把它的阳光摊晾到地表,稠了,那才是天在地上把一个叫辽西的春天初步造成。春天有了,它也还是总赖在一个童年里,老长不大,春色总嫩,总薄,总浅,总淡。这个春天的性格过于内敛,孕在怀中,裹在包里,不显春。
首先,山不显春。辽西的山仍然是那种青苍的颜色,仿佛冬天的色彩太重太厚,把春天的色彩压住,使它缓不过气来,难以出头。草芽儿早就发了,可是埋在头顶着的一蓬枯草里,让人以为辽西的山草懒,也许那是一味隐草,不露相。有些早开的山花,像山菊花、山丁香、山杜鹃等等,零零散散,次第开放,因为花少朵稀,猛眼看,被山的本色吞了,给山色恍了,星星点点不出头,到跟前,撞在人的鼻尖上,才给人一朵惊喜。人大声对野外嚷嚷:春天这个家伙,你早来了吗?时令已经这个时候了吗?怎么一点儿都看不出来呢?山色不动,河野不动,而人心已动。一怀春水波光漾动,要溢出来了。有时花色也集合起力量,冲击一下,那是辽西最大喷儿的一种花,漫山遍野的山杏花开了。没有一星一芽叶,迎风独自开。可是,花在山怀中,同山相比,山还是多,花还是少,山厚,花薄。那种单调的粉白色的花,放在老色的山皮上,嫩色洇不透老色。有花不显花。
辽西黄土地,尤其不显春。人立春里,只管放眼,丘陵之上,漫漫黄色,遮盖住一眼望不到边的地表,这样一种泥土本色正是辽西春的基调。这些准备用作耕种的农田,只有空闲出来的田头地脑才被允许荒生野草,那种草片子回黄转绿,渐次新草如锥、茵茵如席,可是绿色太寡、太微,替黄脸的大地镶嵌一框绿边,远远框不住,很快被泥土如潮的黄色侵蚀淹没。远看,只有已经赢了春天几个回合的土色。
布谷催播,劳燕护耕,黄阡紫陌之上,农人成群结伙,赶黄牛扛犁杖地来了。他们驱动笨重并且原始的犁铧,把古老的土地犁开一条条垄沟,播撒下五谷的种子,开始正式种绿。但是,要那种庄稼苗绿上来,会非常迟慢。
苗儿破土而出,农人忙着铲苗间苗,肥也施完,放田等雨。雨陆陆续续来过几次,一场春雨之后,大地渐渐转绿,绿满,绿完。农人乐得什么似的,只顾埋头耕作,把得意与满足都写在脸上:可把一个春天,完完整整地耕种出来了!操多少心,费多少汗,追多少风!一直腰,一抬头,眨眨眼,青庄稼这么高了吗?_屈指数数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二暑连。怎么就到夏天了?赶快低头去找,把个春天丢落在田里。丢金丢银该去找,丢个春天不心疼。他们憨厚地说,丢就丢吧。抹把汗,喘口气,一抬腿,迈过夏天的门槛,去那边找无边无际的青纱帐,还要拿锄头,铲肥农田里的七色彩虹。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季从什么时候开始,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写出人们对春天的淡漠,下文则写人们“思春心切”,这使行文形成了波折。
B.正月耍花灯是辽西迎接春天的仪式,尽管此时天寒地冻,但是人们热情高涨,营造出浓烈的春天氛围,表达出对春天的渴盼。
C.文章把情感融入鲜活的描写中,如“一个季节,就活蹦乱跳地来到人们的襟怀之中”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来临时人们的喜悦之情。
D.农人们“成群结伙,赶黄牛扛犁杖”,犁铧是笨重并且原始的,土地是古老的,文章这样写暗示了辽西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落后。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阳光每日把方透明的手帕贴在人脸上”运用拟人,以人的动作“贴"形象地写出阳光给人的温煦、舒适之感。
B.“或者,干脆就是春头上的一缕春胎毛”运用比喻,把春天来临时柳丝飘拂、婀娜多姿的柳树比作“胎毛"。
C.“山还是多,花还是少,山厚,花薄”运用对比,把“山"与“花”进行对比,突出辽西山上花少而薄的特点。
D.“可把一个春天,完完整整地耕种出来了"运用比拟,以“耕种”描写春天,形象生动,能给读者丰富的想象。
8.文章题目为“辽西的春天”,但文中用了较多文字写农人劳作的情形,请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写。(4分)
9.文中画横线的三处都使用了问句,请结合全文分析它们在表情达意、布局谋篇方面的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茧之不缫,则素丝蠹于筐笼;人之不学,则才智腐于心胸。海蚌未剖,则明珠不显;昆竹未断,则凤音不彰;情性未炼,则神明不发。故人能务学,钻炼其性,则才慧发矣。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染使然也;冰生于水而冷于水,寒使然也;戎夷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语,教使然也。山抱玉而草木润焉,川贮珠而岸不枯焉,口纳滋味而百节肥焉,心受典诰而五性通焉。故不登峻岭,不知天之高;不瞰深谷,不知地之厚;不游六艺,不知智之深。故人性怀慧,非积学而不成。
夫还乡者心务见家,不可以一步至也;慕学者情缠典素,不可以一读能也。故为山者基于一篑之土,以成千丈之峭;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灵珠如豆,不见其长,叠岁而大;铎舌如指,不觉其损,累时而折。悬岩滴溜,终能穿石;规车牵索,卒至断轴。水非石之钻绳非木之锯然而断穿者积渐之所成也。
耳形完而听不闻者,聋也;目形全而视不见者,盲也;人性美而不鉴道者,不学也。耳之初窒,目之始昧,必不吝百金,而迎医千里。人不涉学,犹心之聋盲,不知远祈明师,以攻心术,性之蔽也。故宣尼临殁,手不释卷;仲舒垂卒,口不辍诵;苏生患睡,亲锥其股。以圣贤之性,犹好学无厌,矧伊庸人而可怠哉?
(节选自《刘子·崇学章五》,有删改)
材料二: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乃之赵,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说,授相印及黄金万镒,使之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水非A石B之钻C绳D非木之E锯F然G而断穿者H积渐①之J所成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之不学"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夫晋,何厌之有”的“之"用法不同。
B.垂,临近,与“垂暮之年”的“垂"意思相同,与“名垂青史”的“垂"意思不同。
C.厌,通“餍”,满足,与苏洵《六国论》中“暴秦之欲无厌"的“厌”意思相同。
D.见,表示被动,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之不见保"的“见”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靛青比蓝草更青,冰比水更冷,戎夷之子生而同声,但是通过教育长大后却语言各异,材料一以此告诉人们要重视后天的学习。
B.听之不聪,目之不明,人们为此不吝百金、远赴千里而求医;人们不学习,却不知到远方请教圣明之师,这是心性受到了蒙蔽。
C.苏秦游说秦王失败,回到家里受到妻嫂父母的冷遇,他认为不能拿出金玉锦绣游说国君以取得尊贵的卿相之位是因自己能力不够。
D.材料一认为致力于学习,磨砺本性,才能和智慧就会发挥出来;材料二记述的苏秦游说秦王和赵王的不同境遇有力证明了这一点。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不瞰深谷,不知地之厚;不游六艺,不知智之深。(4分)
(2)赵王说,授相印及黄金万镒,使之约从散横,以抑强秦。(4分)
14.小刚同学积累了很多素材,如果要从以下素材中选取一则来论证材料一第三段的观点,他可以选取哪一则?请说明理由。(4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2)学须静,静可以一心志;不静则学或骛外,不能向里。(张謇)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老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鹧鸪天·和昌父①
辛弃疾
万事纷纷一笑中。渊明把菊对秋风。细看爽气今犹在,惟有南山一似翁。
情味好,语言工。三贤②高会古来同。谁知止酒停云老③,独立斜阳数过鸿。
【注】①昌父:赵昌父,作者好友,家居信州玉山。玉山俗称“南山"。这首词通过咏陶渊明来写赵昌父,并以陶渊明自况。②三贤:此指陶渊明、赵昌父与作者本人。③止酒停云老:陶渊明有《止酒诗》《停云诗》,作者有停云堂,此处借指作者。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纷纷扰扰的人间万事,陶渊明一笑置之:开篇即勾勒出陶渊明超脱尘世的形象。
B.词作化用诗句“采菊东篱下”,写出陶渊明于秋风之中把菊东篱、悠然自得的情怀。
C.从词作来看,赵昌父的禀性与陶渊明相似,而且“情味好,语言工”,深得词人赞赏。
D.“谁知”含有词人深深的感喟:世无知音,自己只得引陶渊明为知己,多么无奈!
16.辛弃疾的词讲究结句艺术,其结句往往非常精妙。这首词的结句“独立斜阳数过鸿"也是如此,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老师说,成语“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苏洵《六国论》中“__,_"两句描写了六国先辈开疆辟土的艰辛,也可用这个成语来形容。
(2)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以两个问句“___?__?”引出对游子思妇相思之情的抒写,过渡自然。
(3)“轮台"是古典诗词中的一个常见意象,在诗词中或指具体地点,或被用来泛指边塞、抒发情感,如“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浆水,是西北人特别是甘肃人家钟爱的调味品。每年春天,当温柔的春风抚摸过老家甘肃庄浪,光秃秃的山川便①。头茬野菜刚从泥土里探出鲜嫩的叶芽,母亲就开始念叨着野苦苣能吃了,该窝一缸浆水了。“窝浆水"是庄浪人习惯的叫法。一个“窝”字道出做浆水的秘诀:要像母鸡孵小鸡一样,以合适的温度和时间来慢慢地发酵。浆水是“有生命"的——发酵靠的都是活菌——所以人们常说“养浆水”。养浆水不易,因为浆水爱干净,对环境的要求很高,所以浆水缸和舀子要事先洗净晾干,面汤里更不能有半点荤腥油花。
母亲心灵手巧,能用浆水做许多吃食,但我只对母亲做的浆水鱼鱼②,尤其是荞面凉粉鱼鱼。去壳的荞麦糁糁浸泡一夜,第二天将泡软的糁糁搓烂擀绵,过滤后的浆在锅里馇熟,盛到盆里晾凉便是荞面凉粉,用漏勺漏到凉水盆里就是荞面凉粉鱼鱼。炎炎夏日,捞半碗荞面凉粉鱼鱼,舀两勺晾凉的浆水酸汤,放上盐菜,淋一勺油泼辣子,雪白的白面鱼鱼、碧绿的盐菜、红艳艳的辣子油,色香味俱全。看一眼,让人③;喝一口,不需嚼,鱼鱼便和着酸汤游入咽喉,酸香直沁五脏,瞬间暑气全消,那叫一个痛快!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句子中的“痛快"与文中加点的“痛快”,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这场总决赛,双方实力相当,比赛过程精彩激烈,看得真痛快。
B.我已跟他谈了两次,他躲躲闪闪,不说痛快话,您跟他谈谈吧。
C.张老师很痛快地答应了同学们,同意周末带领全体同学去郊游。
D.他一直都是个痛快的人,说话从不弯弯绕绕,我们都很喜欢他。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走进博物馆感受历史的沉淀,已成为不少人的生活方式。不过也有很多游客反映,博物馆展品说明牌中的生僻字多数没有标注拼音,展品说明有时也过于简略。这不仅难住了众多游客,还“困”住了文物及其故事的传播。
博物馆展品说明牌虽小,但如何用好它,让大众更好地读懂文物、认识文物、了解文物,①。
博物馆,承载的是历史记忆,传承的是绵长文脉。博物馆向社会大众展示具有文化价值的藏品,自是其应有之义。但是,博物馆的职责②,更在于传播知识、启迪智慧。小小展牌,扮演着沟通古今的重要角色。近年来,屡有观众呼吁:博物馆对于文物展品的介绍,应当考虑到观众的接受能力,做好文字说明。
博物馆展品说明牌是开启博物馆这座宝藏宫殿的“钥匙”,观看说明牌是参观者获取相关信息最直观、最简单的一种方式。说明牌要兼顾知识性和通俗性,它生动起来,一件件文物也就变得具体而鲜活,文物的价值也就能在当代更好地发酵。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1.某博物馆向观众展示了出土文物“簋”,并制作了如下展品说明牌。请根据材料内容,说说这个展品说明牌好在哪些方面。(5分)
簋,读音“guǐ"。双耳做兽首状,耳下各有一小珥。颈部有二兽首,兽首两侧各有以两个圆形圆涡纹、三个回首短身夔纹组成的纹带。腹部为夔格乳钉纹。圈足饰一周以圆涡纹和回首短身夔纹相间组成的纹带。
簋是用来盛放黍稷食粮的,在使用时多与鼎搭配,形成鼎烹饪或盛放肉食、簋盛放饭食的组合。
22.词义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之分,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用了“发酵”这个词语,请说说两者词义的不同以及两者在文中的不同意思。(4分)
(1)以合适的温度和时间来慢慢地发酵。
(2)文物的价值也就能在当代更好地发酵。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他人所不欲,能否施于己?或者说,当别人把不想要的施于我们时,我们是否要接受?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广东省湛江市2025届普通高中毕业班10月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数字史学作为历史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其核心在于利用数字技术来研究历史,促进历史研究的科学化、准确化和信息化。然而,任何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和学科方向在发展过程中都可能存在争议,数字史学也不例外。这些讨论实际上反映了学术界对数字技术的矛盾心态。笔者以为,数字史学面临的争议,主要集中在技术与人文的平衡、数字化史料的使用等方面。毫无疑问,数字技术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但技术不能也不会完全替代研究者对历史的理解和诠释。与其只在理论层面讨论其利弊,不如选择合适的领域通过具体研究来加以验证与深化。以数字技术深化城市史研究是学界近年来比较关注的一个新领域。数字城市史研究的探索表明,推动数字史学发展不会让数字和技术取代传统研究,取代理论分析,反而会让传统史学研究更具活力和创造力。
相比历史学其他分支,中国城市史更加具备与数字史学融合发展的条件。中国古代保存了大量历史典籍,其中有不少记载与城市发展相关,特别是地方志保存了非常丰富的城市史资料,如关于城市选址和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空间分布、街道、经济、文化等。晚清民国时期,随着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城市在国家和地区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有关城市的资料更是大增。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国家统计制度、档案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建立,以及报刊、图书、音频、视频、图像制作出版等,海量的城市数据得以保存。这些使得中国城市史特别是新中国城市史的数字化研究具备较为扎实的史料基础。而由于近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城市史的资料数量过于庞大且分散,如果仍以传统的方式来收集整理资料并开展研究,不仅效率低下,且很难保证资料的全面性、系统性与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因此,深入系统开展中国数字城市史研究已十分必要。
作为新兴史学,数字城市史在现有的城市史研究基础上,利用数字技术,结合历史学、地理信息系统等多学科知识,对城市历史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可视化,从而为研究城市的发展变迁等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科学研究视域下的“数字化”应包含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将真实世界的具象信息虚拟化,转化为机器可以读取和识别的数据,然后对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即采用特定的数理方法将真实的数据过滤提纯并抽象为相对的符号,转变为机器交互识别的语言数据。需要注意的是,数据虽然被抽象和过滤,其真实性仍可以根据需要予以保证,但主要保留的是重要特征数据。最后在得到特征数据后,研究者可以对其赋予不同属性,使其成为不同集合,再经过归纳演绎或更深层次的算法分析得出规律性认识。
与传统城市史研究不同,数字城市史更加关注如何运用数字技术来研究城市的发展变迁。数字城市史不仅关注技术层面的发展,还涉及城市的历史演变、城市规划、建筑风格、社会结构、经济增长、文化发展等内容,有助于全面立体地展现城市发展轨迹,并可通过数字技术运用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历史参考。基于数据处理,再经过多媒体化的手段将这些抽象的数据进行具象表达,通过数据处理手段(如搭建模型和程序)完成数据的自动化处理,将数据涵盖的时空尺度进行拓展和压缩,实现智能化和人机交互的愿景,从而可在“瞬时"完成研究结论的生成与可视化呈现。
从史学研究发展来看,开展和加强数字城市史研究具有必要性。早在城市史兴起之初,数据的广泛应用就是一种普遍现象。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系统开展数字城市史研究有助于城市史研究方法的创新,使城市史研究更加深入精确。通过海量数据的收集处理,能够对城市历史进行长时段观察,更全面地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充分认识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长期趋势,探寻城市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数字城市史强调跨学科研究方法,不仅需要历史学家参与,还需要计算机科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多学科学者共同参与,可以推动多学科交叉发展和新文科建设。系统开展数字城市史研究,还将推动数字技术在历史学其他分支和社会科学其他领域的应用,推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以及相关技术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有机结合。
开展数字城市史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中国城市化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对城市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科学地总结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为城市规划和发展以及解决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发展挑战提供咨询参考和历史启示。同时,开展数字城市史研究,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记录和保存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保存历史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对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历史记忆具有重要价值。此外,通过数字化平台建设、虚拟展览、互动体验等形式为公众了解城市历史提供丰富资源,推动城市历史知识广泛传播,甚至带动历史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促进历史文化与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摘编自何一民、何永之《数字城市史及其意义浅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字史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技术与人文的平衡等方面的争议,这其实是学术界对数字技术矛盾心态的体现。
B.运用数字化手段研究近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城市史,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而且能够在该领域取得显著成绩。
C.数字城市史不仅为城市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还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利于全面立体地展现城市发展历史。
D.当今城市发展中存在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开展数字城市史研究可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历史智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保存了大量的城市史资料,这为我国城市史与数字史学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B.开展数字城市史研究工作,要将具体的历史信息虚拟化,使之能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出来。
C.从数据的广泛应用到数字技术的运用,这种变化说明了科研方法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D.开展数字城市史研究,旨在为公众体验城市历史提供新方式,助力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3.下列选项所涉及的研究方法,属于数字城市史研究方法的一项是(3分)()
A.通过阅读历史书籍、参观博物馆、游览风景名胜、走访当地名人等方式了解城市由小到大的发展轨迹。
B.通过查找城市的建立背景、重要历史事件、经济发展阶段、城市规划变迁等纸质档案资料,研究城市历史。
C.通过图像识别算法来识别、分析城市老照片的特定要素,如某种风格的建筑等,研究城市建筑特点。
D.通过比较我国古代、晚清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等不同历史阶段的文献资料,探讨城市发展的特点。
4.请筛选文中信息,为“数字城市史”下定义。要求:不超过55个字。(4分)
5.材料体现了作者在治学方面的特点,其治学特点对人们从事科学研究有什么启示?请简要分析。(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研究方法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要求,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给相关概念下定义的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提取概念的相关信息,用简洁的语言下定义。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及题干中的语段,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1)B.“而且能够在该领域取得显著成绩"过于绝对,要取得显著成绩,“运用数字化手段”只是条件之一。
故选B。
(2)D.“旨在为公众体验城市历史提供新方式,助力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错误,原文最后一段论及开展数字城市史研究的三大意义,“为公众体验城市历史提供新方式,助力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只是其中部分意义。
故选D。
(3)数字城市史研究方法最主要的是要运用数字技术,只有C项的“图像识别算法"属于数字技术。
故选C。
(4)由“作为新兴史学,数字城市史在现有的城市史研究基础上,利用数字技术,结合历史学、地理信息系统等多学科知识,对城市历史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可视化,从而为研究城市的发展变迁等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可知,数字城市史是新兴史学。然后把“利用数字技术,结合历史学、地理信息系统等多学科知识,对城市历史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可视化"等特征进行合理整合,作为定语组织到句子中,为“数字城市史”下定义。示例:数字城市史是运用数字技术,并结合历史学、地理信息系统等多学科知识,以城市历史为研究内容的新兴史学。
(5)①要与时俱进,善于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文中提到“其核心在于利用数字技术来研究历史,促进历史研究的科学化、准确化和信息化”,这表明作者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善于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来推动历史研究的发展。启示:在科学研究中,我们也应该保持对新技术的敏感性和接纳度,利用最新的科技手段来提高研究效率和质量。
②要关注新领域,注重学术领域新的研究方向。文中作者提出“以数字技术深化城市史研究是学界近年来比较关注的一个新领域”,并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这体现了作者对新领域的关注和重视。启示:我们在科学研究中也要关注新兴领域和研究方向,及时把握学术动态,以保持研究的创新性和前瞻性。
③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要选择合适的领域来进行具体研究。文中作者认为“与其只在理论层面讨论其利弊,不如选择合适的领域通过具体研究来加以验证与深化"。这表明作者注重实践,主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启示:我们在科学研究中也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应该通过具体的研究实践来验证和完善理论,从而推动科学的进步。
④视野要开阔,要有跨学科的知识。文中提到数字城市史研究需要“结合历史学、地理信息系统等多学科知识”,这体现了作者开阔的视野和跨学科的研究能力。启示:我们在科学研究中也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视野,善于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以推动本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答案:
(1)B
(2)D
(3)C
(4)数字城市史是运用数字技术,并结合历史学、地理信息系统等多学科知识,以城市历史为研究内容的新兴史学。
(5)①要与时俱进,善于利用新技术、新方法。②要关注新领域,注重学术领域新的研究方向。③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要选择合适的领域来进行具体研究。④视野要开阔,要有跨学科的知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辽西的春天
谢子安
辽西的春天与别处不同。这里季线不清,春季从什么时候开始,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即使上天入地寻觅,犄角旮旯搜查,也得不到它的正根本源。春节似乎可以被视为春天的起点,但是,作为长江以南,差不太多;对于北方来说,则难免过于超前。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人到哪里去觅寻春的芳踪倩影呢?农谚说:七九河开,八九雁来。农谚又说: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几条都可以被看作农历春归大地的具体时间表。其实,农谚是对于黄河流域而言的,辽西地处中国北方居中的位置,纬度比黄河高一大截,几千里山阻水隔的路途,季节自然会晚来许多时日。这里的实际情况是:七九河开河不开,八九雁来雁不来。九九添一九,不见耕牛地中走。
人们思春心急,他们渴春、饥春,喜欢在寒天寒地之中,人为地制造一点春天的气氛。正月里耍花灯,即是迎接春天的仪式。花朵是春天的标志,真花真草离得还远,难得住冰冻的泥土大地,但难不倒人。人们往往用手工攒制一些纸花,为它们染上五颜六色的色彩,把它们戴在灯笼上,花枝乱颤,而灿烂绚丽的灯火是欲为北归的春天照明、引路,怕它们在黑夜之中寻不到往年住过的家门吧。灯会在庄稼院里扭一个场,春蹲绿一汪;灯会在山路上洒一串,春抖绿一遍;灯会舞过冰河,春涨绿一湾。北方的这种花灯会,是春天的使者,是春天的先行。唢呐笙管里,敲锣打鼓中,人们的心被照亮,希望和热情被点燃,一个季节,就活蹦乱跳地来到人们的襟怀之中。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更新的首先是人的精神,人心总是比自然界先到春天一步,且在那儿立稳脚,扎住根,宛如看戏观景,抢占最佳位置,然后回过身,掉转头,看春天跟上来没有,看春天是不是误入岔路。怎么来?_骑马,还是坐轿?_长翅膀飞,还是步行?
春天年年从村前的那条大路上来。风最先转过来,然后才是阳光。阳光每日把方透明的手帕贴在人脸上,风却不愿意引人注意,常常在人们的不知不觉之中,风就转变了,原来那么强硬凶悍如贼盗的一种风,忽然就绵软温情作女儿态,大约也就是一夜之间的事情,卷地白草折的北风,转而变成吹面不寒杨柳风。古人使我们知道,这时节的风,原来由杨树和柳树舞出来,柳梢淡淡返青。柳树是自然界的一个女儿家,她用纤纤柳丝舞啊舞,却弄成衍生万物的东风。此一种女儿风,由弱至强,还有相当漫长的路要走,千万莫要把它当作春天的美妙婀娜的身姿,它充其量只是一个春头,或者,干脆就是春头上的一缕春胎毛。再放许多属寒姓冬的日夜过去,风在杨柳枝头上积淀下的颜色,重了,太阳把它的阳光摊晾到地表,稠了,那才是天在地上把一个叫辽西的春天初步造成。春天有了,它也还是总赖在一个童年里,老长不大,春色总嫩,总薄,总浅,总淡。这个春天的性格过于内敛,孕在怀中,裹在包里,不显春。
首先,山不显春。辽西的山仍然是那种青苍的颜色,仿佛冬天的色彩太重太厚,把春天的色彩压住,使它缓不过气来,难以出头。草芽儿早就发了,可是埋在头顶着的一蓬枯草里,让人以为辽西的山草懒,也许那是一味隐草,不露相。有些早开的山花,像山菊花、山丁香、山杜鹃等等,零零散散,次第开放,因为花少朵稀,猛眼看,被山的本色吞了,给山色恍了,星星点点不出头,到跟前,撞在人的鼻尖上,才给人一朵惊喜。人大声对野外嚷嚷:春天这个家伙,你早来了吗?时令已经这个时候了吗?怎么一点儿都看不出来呢?山色不动,河野不动,而人心已动。一怀春水波光漾动,要溢出来了。有时花色也集合起力量,冲击一下,那是辽西最大喷儿的一种花,漫山遍野的山杏花开了。没有一星一芽叶,迎风独自开。可是,花在山怀中,同山相比,山还是多,花还是少,山厚,花薄。那种单调的粉白色的花,放在老色的山皮上,嫩色洇不透老色。有花不显花。
辽西黄土地,尤其不显春。人立春里,只管放眼,丘陵之上,漫漫黄色,遮盖住一眼望不到边的地表,这样一种泥土本色正是辽西春的基调。这些准备用作耕种的农田,只有空闲出来的田头地脑才被允许荒生野草,那种草片子回黄转绿,渐次新草如锥、茵茵如席,可是绿色太寡、太微,替黄脸的大地镶嵌一框绿边,远远框不住,很快被泥土如潮的黄色侵蚀淹没。远看,只有已经赢了春天几个回合的土色。
布谷催播,劳燕护耕,黄阡紫陌之上,农人成群结伙,赶黄牛扛犁杖地来了。他们驱动笨重并且原始的犁铧,把古老的土地犁开一条条垄沟,播撒下五谷的种子,开始正式种绿。但是,要那种庄稼苗绿上来,会非常迟慢。
苗儿破土而出,农人忙着铲苗间苗,肥也施完,放田等雨。雨陆陆续续来过几次,一场春雨之后,大地渐渐转绿,绿满,绿完。农人乐得什么似的,只顾埋头耕作,把得意与满足都写在脸上:可把一个春天,完完整整地耕种出来了!操多少心,费多少汗,追多少风!一直腰,一抬头,眨眨眼,青庄稼这么高了吗?_屈指数数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二暑连。怎么就到夏天了?赶快低头去找,把个春天丢落在田里。丢金丢银该去找,丢个春天不心疼。他们憨厚地说,丢就丢吧。抹把汗,喘口气,一抬腿,迈过夏天的门槛,去那边找无边无际的青纱帐,还要拿锄头,铲肥农田里的七色彩虹。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季从什么时候开始,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写出人们对春天的淡漠,下文则写人们“思春心切”,这使行文形成了波折。
B.正月耍花灯是辽西迎接春天的仪式,尽管此时天寒地冻,但是人们热情高涨,营造出浓烈的春天氛围,表达出对春天的渴盼。
C.文章把情感融入鲜活的描写中,如“一个季节,就活蹦乱跳地来到人们的襟怀之中"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来临时人们的喜悦之情。
D.农人们“成群结伙,赶黄牛扛犁杖”,犁铧是笨重并且原始的,土地是古老的,文章这样写暗示了辽西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落后。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阳光每日把方透明的手帕贴在人脸上"运用拟人,以人的动作“贴”形象地写出阳光给人的温煦、舒适之感。
B.“或者,干脆就是春头上的一缕春胎毛"运用比喻,把春天来临时柳丝飘拂、婀娜多姿的柳树比作“胎毛”。
C.“山还是多,花还是少,山厚,花薄"运用对比,把“山”与“花"进行对比,突出辽西山上花少而薄的特点。
D.“可把一个春天,完完整整地耕种出来了”运用比拟,以“耕种"描写春天,形象生动,能给读者丰富的想象。
8.文章题目为“辽西的春天”,但文中用了较多文字写农人劳作的情形,请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写。(4分)
9.文中画横线的三处都使用了问句,请结合全文分析它们在表情达意、布局谋篇方面的作用。(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文本内容,明确文本的艺术特色,再判断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明确句子的修辞手法,再判断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情节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明确题目要求,再结合文本分析作答。
(4)本题考查学生对问句在表情达意、布局谋篇方面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语境分析作答。
【解答】(1)A.“写出人们对春天的淡漠"错误,没有人能够说清楚辽西的春天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原因是辽西的季线不分明,而不是人们淡漠,没有关注辽西的春天。
C.“写出了春天来临时人们的喜悦之情”错误,此句描写的是人们盼春时的心理状态,而不是“春天来临时";另外,“一个季节来到人们的襟怀之中”是说人们心中有了对春天来临的希望,而不是写出了“喜悦之情"。
D.“文章这样写暗示了辽西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落后”错误,偏离文章主旨,文章这样写的目的是突出辽西的田园风情。
故选B。
(2)B.“把春天来临时柳丝飘拂、婀娜多姿的柳树比作‘胎毛’"错误,根据原文可知,“胎毛”指春风。
故选B。
(3)由“他们驱动笨重并且原始的犁铧,把古老的土地犁开一条条垄沟,播撒下五谷的种子,开始正式种绿"苗儿破土而出,农人忙着铲苗间苗,肥也施完,放田等雨”等可知,通过写农人劳作来体现辽西春天的特点,使人们对辽西春天的特点感受真切。
由“首先,山不显春。辽西的山仍然是那种青苍的颜色,仿佛冬天的色彩太重太厚,把春天的色彩压住,使它缓不过气来,难以出头"辽西黄土地,尤其不显春。人立春里,只管放眼,丘陵之上,漫漫黄色,遮盖住一眼望不到边的地表,这样一种泥土本色正是辽西春的基调”等可知,从写自然景物上升到写人,提升了文章的高度,赞美了通过辛勤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人们,升华了文章主旨。
(4)由“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更新的首先是人的精神,人心总是比自然界先到春天一步,且在那儿立稳脚,扎住根,宛如看戏观景,抢占最佳位置,然后回过身,掉转头,看春天跟上来没有,看春天是不是误入岔路。怎么来?_骑马,还是坐轿?_长翅膀飞,还是步行"人大声对野外嚷嚷:春天这个家伙,你早来了吗?时令已经这个时候了吗?怎么一点儿都看不出来呢?山色不动,河野不动,而人心已动”“一直腰,一抬头,眨眨眼,青庄稼这么高了吗?_屈指数数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二暑连。怎么就到夏天了?赶快低头去找,把个春天丢落在田里"可知,三处问句,依次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渴盼、猛然发现春天来临时的惊喜、对春天太短暂的些许失落,使用问句,表达亲切活泼。而且三处问句写了“盼春——春来——春去”的过程,把文章主要内容贯串了起来,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答案:
(1)B
(2)B
(3)①通过写农人劳作来体现辽西春天的特点,使人们对辽西春天的特点感受真切。②从写自然景物上升到写人,提升了文章的高度,赞美了通过辛勤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人们,升华了文章主旨。
(4)①三处问句,依次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渴盼、猛然发现春天来临时的惊喜、对春天太短暂的些许失落,使用问句,表达亲切活泼。②三处问句写了“盼春——春来——春去"的过程,把文章主要内容贯串了起来,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茧之不缫,则素丝蠹于筐笼;人之不学,则才智腐于心胸。海蚌未剖,则明珠不显;昆竹未断,则凤音不彰;情性未炼,则神明不发。故人能务学,钻炼其性,则才慧发矣。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染使然也;冰生于水而冷于水,寒使然也;戎夷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语,教使然也。山抱玉而草木润焉,川贮珠而岸不枯焉,口纳滋味而百节肥焉,心受典诰而五性通焉。故不登峻岭,不知天之高;不瞰深谷,不知地之厚;不游六艺,不知智之深。故人性怀慧,非积学而不成。
夫还乡者心务见家,不可以一步至也;慕学者情缠典素,不可以一读能也。故为山者基于一篑之土,以成千丈之峭;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灵珠如豆,不见其长,叠岁而大;铎舌如指,不觉其损,累时而折。悬岩滴溜,终能穿石;规车牵索,卒至断轴。水非石之钻绳非木之锯然而断穿者积渐之所成也。
耳形完而听不闻者,聋也;目形全而视不见者,盲也;人性美而不鉴道者,不学也。耳之初窒,目之始昧,必不吝百金,而迎医千里。人不涉学,犹心之聋盲,不知远祈明师,以攻心术,性之蔽也。故宣尼临殁,手不释卷;仲舒垂卒,口不辍诵;苏生患睡,亲锥其股。以圣贤之性,犹好学无厌,矧伊庸人而可怠哉?
(节选自《刘子·崇学章五》,有删改)
材料二: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乃之赵,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说,授相印及黄金万镒,使之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水非A石B之钻C绳D非木之E锯F然G而断穿者H积渐①之J所成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之不学"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夫晋,何厌之有”的“之"用法不同。
B.垂,临近,与“垂暮之年”的“垂"意思相同,与“名垂青史”的“垂"意思不同。
C.厌,通“餍”,满足,与苏洵《六国论》中“暴秦之欲无厌"的“厌”意思相同。
D.见,表示被动,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之不见保"的“见”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靛青比蓝草更青,冰比水更冷,戎夷之子生而同声,但是通过教育长大后却语言各异,材料一以此告诉人们要重视后天的学习。
B.听之不聪,目之不明,人们为此不吝百金、远赴千里而求医;人们不学习,却不知到远方请教圣明之师,这是心性受到了蒙蔽。
C.苏秦游说秦王失败,回到家里受到妻嫂父母的冷遇,他认为不能拿出金玉锦绣游说国君以取得尊贵的卿相之位是因自己能力不够。
D.材料一认为致力于学习,磨砺本性,才能和智慧就会发挥出来;材料二记述的苏秦游说秦王和赵王的不同境遇有力证明了这一点。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不瞰深谷,不知地之厚;不游六艺,不知智之深。(4分)
(2)赵王说,授相印及黄金万镒,使之约从散横,以抑强秦。(4分)
14.小刚同学积累了很多素材,如果要从以下素材中选取一则来论证材料一第三段的观点,他可以选取哪一则?请说明理由。(4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2)学须静,静可以一心志;不静则学或骛外,不能向里。(张謇)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老子)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知道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解说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明确古文化常识的相关知识及词语含义,再判断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
(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把握文言句子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先找到文本中对应的信息点,再对其进行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概括分析。
【解答】(1)句意:水滴并非可穿石,绳索并非可锯木,然而木轴被折断、石头被洞穿,这是积累渐渐造成的。
“水非石之钻"绳非木之锯”两句句式结构一致,故分别在两句后断开;“……者,……也"为判断句,故在“者”后断开。
故选CFH。
(2)A.正确。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
B.正确。“名垂青史"的“垂”意思是流传。
C.正确。苏洵《六国论》中“暴秦之欲无厌"的“厌”,通“餍”,满足。
D.“表示被动”错误,文中的“见"是“拜见”的意思,两个“见"字的用法也不相同。
故选D。
(3)C.“不能拿出金玉锦绣游说国君以取得尊贵的卿相之位是因自己能力不够”错误,“出其金玉锦绣"的意思是“使国君拿出金玉锦绣赏赐自己”。
故选C。
(4)①瞰,俯瞰、俯视、往下看;游,学习。译文:不俯瞰深谷,就不知地的厚;不学习六艺,就不知道智慧的深邃。
②说,同“悦”,高兴、喜悦;抑,抑制、对抗、抵抗。译文:赵王很高兴,授予他相印以及万镒黄金,让他与诸侯缔结合纵的盟约,离散连横之约,用以抑制强大的秦国。
(5)由“故宣尼临殁,手不释卷;仲舒垂卒,口不辍诵;苏生患睡,亲锥其股”可知,材料一第三段的观点是学习需要积累。第①则素材的意思是: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并且行为不会有过错了。这则素材形象地说明了反思的重要性。第②则素材的意思是:治学必须安静,安静才能够心志专一,凝神思考。不能安静就会使学习时时分心走神,不能集中精力放在治学上。这则素材形象地说明了专心的重要性。第③则素材的意思是:合抱的大树是由细小的树苗长成的,极高的楼台是由一筐筐泥土堆砌起来的。这则素材形象地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性,可用来论证材料一第三段的观点。故选取第③则。
答案:
(1)CFH
(2)D
(3)C
(4)①不俯瞰深谷,就不知地的厚;不学习六艺,就不知道智慧的深邃。
②赵王很高兴,授予他相印以及万镒黄金,让他与诸侯缔结合纵的盟约,离散连横之约,用以抑制强大的秦国。
(5)选取第③则。材料一第三段的观点是学习需要积累,第③则素材的意思是:合抱的大树是由细小的树苗长成的,极高的楼台是由一筐筐泥土堆砌起来的。这则素材形象地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性,可用来论证材料一第三段的观点。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蚕茧不拿来抽丝,白色的丝就会在筐笼里被蛀蚀;人不学习,才智就会腐烂在心中。就像海蚌不被剖开,它体内的珍珠就不会显露;昆仑山的竹子不被砍断,美妙的音色就不会彰闻;人的性情不经过磨炼,聪明智慧就不会开启。所以人如果能够致力于学习,磨砺本性,那么才能和智慧就会被发掘出来。
靛青从蓝草中提取,却比蓝草更青,这是浸染使它这样;冰由水凝结而成,却比水更冷,这是寒冷使它这样;戎夷的小孩,出生时声音相同,长大后语言各异,这是教育使他们这样。山里藏玉,草木就会润泽;河中存珠,河岸就不会干枯;口吃美味,身体便会健壮;心灵接受经典的洗礼,便能领悟仁、义、礼、智、信。所以不登上高峰,就不知天的高;不俯瞰深谷,就不知地的厚;不学习六艺,就不知道智慧的深邃。所以人虽然本性聪慧,但如果不积累学问就不会有所成就。
归乡的人心中急切地想到达家中,却不能一步到达;好学的人情系典籍,却不能读一遍就掌握。所以堆山的人从一筐土开始,才堆到千丈之高;凿井的人从三寸坑开始,才挖成万仞之深。灵珠开始时如豆般大小,没有发现它在生长,经年累月却渐渐变大;铎舌最初如手指粗,没有感觉到它的磨损,时间长久就变细折断。岩壁上滴落的水滴,最终能穿石成穴;用绳索拉动绞车,最终使轮轴折断。水滴并非可穿石,绳索并非可锯木,然而木轴被折断、石头被洞穿,这是积累渐渐造成的。
耳朵完好却听而不闻,这是耳聋;眼睛完好却视而不见,这是目盲;人性美好却不能明察道理,这是不学习。耳朵刚刚失聪,眼睛刚刚模糊,一定不吝惜百金,到千里之处求医。人不学习,如同心灵失聪、失明一样,却不知到远方求教明师,以拯救内心,这是心性被蒙蔽。因此孔子临近去世,手中依然不放下书卷;董仲舒临近去世,口中依然不停吟诵;苏生担心打瞌睡,亲手用锥子刺扎大腿。他们具有圣贤的心性,尚且好学而不满足,何况那些平庸之人怎么可以懈怠呢?
材料二:
苏秦向秦王上了十次奏疏,但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他的黑貂皮裘破旧了,携带的百斤黄金也用完了,生活费用完全断绝,于是他离开秦国回家。他背着书籍,挑着行囊,形体枯瘦,面容憔悴,脸色黝黑,表情中带有羞愧。回到家中,妻子不下织布机迎接他,嫂子不给他做饭,父母不和他说话。苏秦感慨地说:“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些都是我自己的过错。"于是他连夜翻阅书籍,摆开了几十个书箱,找到了姜太公的《阴符》策略,埋头苦读,简练其内容以便深入研究。当他读书到想要睡觉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上,他说:“哪里有说服君主却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得到卿相尊位的人呢?”经过一年的时间,他研究成功了,说:“现在我真的可以去说服当世的君主了。"于是他前往赵国,在华丽的宫殿下向赵王陈述自己的见解,面对面地畅谈。赵王很高兴,授予他相印以及万镒黄金,让他与诸侯缔结合纵的盟约,离散连横之约,用以抑制强大的秦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鹧鸪天·和昌父①
辛弃疾
万事纷纷一笑中。渊明把菊对秋风。细看爽气今犹在,惟有南山一似翁。
情味好,语言工。三贤②高会古来同。谁知止酒停云老③,独立斜阳数过鸿。
【注】①昌父:赵昌父,作者好友,家居信州玉山。玉山俗称“南山”。这首词通过咏陶渊明来写赵昌父,并以陶渊明自况。②三贤:此指陶渊明、赵昌父与作者本人。③止酒停云老:陶渊明有《止酒诗》《停云诗》,作者有停云堂,此处借指作者。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纷纷扰扰的人间万事,陶渊明一笑置之:开篇即勾勒出陶渊明超脱尘世的形象。
B.词作化用诗句“采菊东篱下”,写出陶渊明于秋风之中把菊东篱、悠然自得的情怀。
C.从词作来看,赵昌父的禀性与陶渊明相似,而且“情味好,语言工”,深得词人赞赏。
D.“谁知"含有词人深深的感喟:世无知音,自己只得引陶渊明为知己,多么无奈!
16.辛弃疾的词讲究结句艺术,其结句往往非常精妙。这首词的结句“独立斜阳数过鸿”也是如此,请简要分析。(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D.“世无知音,自己只得引陶渊明为知己,多么无奈"错误,词人感叹的是:好友赵昌父不在身边,自己非常孤独。
故选D。
(2)“独立斜阳数过鸿”,意思是:独身一人徘徊在夕阳晚照之中,数着天上的过路鸿雁。“独立斜阳数过鸿”,写赵昌父,又兼写自己。“数过鸿”,即数飞鸿,是孤寂之人的无聊之举,写赵昌父,也是写自己。赵昌父是否“止酒”,词中未明说,只说“停云”,意在唤起读者对陶渊明的联想,陶渊明曾作《停云》诗。辛弃疾以陶渊明、赵昌父和自己相比,表现了自己同好友的禀性都与陶渊明相似,品格都很高尚。“独立斜阳数过鸿”,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也是作者自己“数过鸿”,是作者自己内心的写照。“过鸿”,指飞过的大雁。辛弃疾以“数过鸿”暗喻自己期待好友和知己的到来。“独立斜阳数过鸿”,写赵昌父,又兼写自己。“数过鸿”,即数飞鸿,是孤寂之人的无聊之举,写赵昌父,也是写自己。赵昌父是否“止酒”,词中未明说,只说“停云”,意在唤起读者对陶渊明的联想,陶渊明曾作《停云》诗。辛弃疾以陶渊明、赵昌父和自己相比,表现了自己同好友的禀性都与陶渊明相似,品格都很高尚。“独立斜阳数过鸿”,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也是作者自己“数过鸿”,是作者自己内心的写照。“过鸿”,指飞过的大雁。辛弃疾以“数过鸿”暗喻自己期待好友和知己的到来。诗句语言平淡,却描绘了鲜明的画面,使抒情婉转含蓄。
答案:
(1)D
(2)①寓情于景,以“斜阳"渲染凄凉的氛围,表达自己“独立”之孤寂。②以“数过鸿"的动态之景,表达对朋友来信的期盼,写出了和朋友深厚的感情。③语言平淡,却描绘了鲜明的画面,使抒情婉转含蓄。
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词,是抒写自己归隐情趣的。它以“三贤高会”为枢纽,写作者同赵昌父、陶渊明的神交,并以渊明自许,写得若即若离,如梦如幻,动人之至,亦传神之至。
对于陶渊明,作者将其视为异代知己。在人品与诗品方面,赵昌父和陶渊明颇多相似之处。据刘宰昌父墓志说:先生在太和,便座有斋,榜曰思隐。盖当筮仕之初,已有山林之思。在官清苦,唯以赋咏自娱。以是受知于乡贤杨万里。赠诗有云:“西昌主簿如禅僧,日餐秋菊嚼春冰。"劝渠未要思归隐,且与西昌作好春。”又赞云:貌恭气和,无日下推敲之势;神清骨耸,非山头瘦苦之客。一笑诗成,万象春风。刘后村跋其诗云:近岁诗人,惟赵章泉五言有陶、阮意。(转引自《宋诗纪事》卷五十九)可见赵昌父在淡泊名利、思归山林方面同陶渊明何其相似!
这首词大约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写成的。词的上片咏叹陶渊明。开头两句写陶渊明的超脱与情趣。言人间万事,纷纷扰扰,陶渊明一笑了之,而于萧瑟秋风之中,把菊东篱,聊以自娱,的确如作者在另外的词中所说“纵无酒,成怅望,只东篱搔首亦风流"。(《木兰花慢》)“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念奴娇重九席上》)何其潇洒,又何等风流。“须看"二句写陶渊明的凛然生气。言陶令虽然作古,但仍生气勃勃,和南山一样万古长青,永存于天地之间。真可谓陶渊明的异代知音,如陶令泉下有知,定当兴奋不已。词的下片写“三贤高会”。据有关史料记载,自汉至唐以三贤相称者代不乏人。韩愈《后汉三贤传》以王充、王符、仲长统为三贤;司空图《三贤传》以房玄龄、李靖、魏征为三贤;宋人贾黯以谢绛、范仲淹、孙甫之翰为三贤;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故作者在下片开头说,作为古圣先贤,作为古今诗人,情趣和意味高尚,语言训练有素,古往今来,无不如此。而作者同赵昌父、陶渊明,作为“三贤"也是如此。表现了作者和赵昌父在淡薄名利、乐于归隐诸方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因而咏陶渊明也就是咏赵昌父,也是咏自己,是二是三,已达到浑然莫辨的境地。“谁知”二句写对赵昌父思念之意。渊明一生嗜酒,因“抱病多年“__________________,不能不止,在这点上作者与之相同;渊明赋《停云》诗,以表达“思亲友"之意,而作者以停云名堂,且隐括渊明《停云》诗入词,与陶渊明也完全相同,因知所谓“止酒停云老”指陶渊明,也是作者自指。所以这两句实际是说有谁知道我辛弃疾独立斜阳,细数过鸿,企盼得到你赵昌父的来书呢?这形象是多么鲜明生动,这友谊是多么深厚真挚,而作者却把深厚的友谊寄寓于一句淡淡的情语之中,又是多么婉转含蓄,耐人寻味!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老师说,成语“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苏洵《六国论》中“__,_”两句描写了六国先辈开疆辟土的艰辛,也可用这个成语来形容。
(2)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以两个问句“___?__?"引出对游子思妇相思之情的抒写,过渡自然。
(3)“轮台”是古典诗词中的一个常见意象,在诗词中或指具体地点,或被用来泛指边塞、抒发情感,如“_,___"。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
【解答】故答案为:
(1)暴霜露斩荆棘(重点字:暴)
(2)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重点字:扁)
(3)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重点字:满)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考物理总复习专题十一交变电流第1讲交变电流的产生和描述练习含答案
- 清算风险管理协议
- 油漆购销合同范例
-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一单元 富强与创新 第一课 踏上强国之路 第2框走向共同富裕教案1 新人教版
-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 玩中有发现教案1 首师大版
-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 第四章 生物的变异 第一节 基因突变可能引起性状改变教案(2)浙科版必修2
-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案1 新人教版选修3
-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2.1 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教案 中图版选修6
-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江义初级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教案3 (新版)新人教版
- 202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写作 怎样选材配套教案 新人教版
- 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查房课件
- 中国信通院-数字化供应链标杆案例汇编(2023)-2023.11
- 2019苏版GT14-2019马鞍板图集
- 2024年国药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规培临床技能分层递进培训计划
- 成本效益分析汇报
- 委托购买设备协议书
- 大学音乐表演职业生涯规划书
- 硫酸脲氨化造粒复合肥料的生产技术
- 图像学完整分
- 神奇的数学:牛津教授给青少年的讲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