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卷(含解析)郴州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为150分。
5.本试题卷共9页。如缺页,考生须声明,否则后果自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阅读文本的生产、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媒介”一般指传播介质,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既包括静态的纸质文本、图片,也包括动态的声音、动画、视频等电子文本。由于文本内容呈现形式的多样性,“阅读"的内涵不再局限于对书面文字的识记、理解、鉴赏、评价,而是进一步拓展到对图片、表格、声音、视频等多元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跨媒介阅读”的“跨"既强调“跨越”,更注重“整合”,不同的媒介形式特点各异,求同存异,将之有机整合并应用到语文课堂上来,可以丰富语文学习内容,加强语文学习与时代、与生活的联系。
我们目前面临的阅读是多种媒介融合的,当我们还在感慨数字化的阅读方式已经悄然超越传统方式时,似乎忽略了这种跨媒介阅读其实已经改变了我们的阅读“姿势”。
跨媒介阅读改变的是阅读习惯。现在我们生活在多屏的富媒体时代,几乎可以算得上“数字化原住民"了。读者习惯于多种媒介同时呈现在一个页面上,阅读时眼球转动速度也是不一样的。当读者去阅读传统文字印刷的文本时,就无法快速地进入文本,感受阅读的快乐。
跨媒介阅读形式越来越协同化。所谓协同化,实质就是从个体阅读越来越发展成为社交型阅读。过去我们说阅读是很个体化的,拿一本书,安安静静在一个地方读。但是随着技术越来越进步,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总会先上网翻看网友的评价。也就是说今后看书,如果在某一个平台上不推送的话,你还会不会关注?是不是会影响到你的阅读习惯?
跨媒介阅读背后实质是思维的表达,一个成功的、良性的跨媒介阅读活动,植根于一种思维模式的构建。要想通过跨媒介阅读,读懂思维之美,首先要读懂不同媒介语言是如何转化的。在跨媒介阅读中,比较容易形成的形态是文学阅读与影视阅读相结合,因为很多影视作品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这种天然的“血缘”关系,使得影视成为跨媒介的首选。阅读文本本身就是一种画面一词语之间互为转化的实践,这就是一种跨媒介阅读的思维表达,是用文字表达影像,用文字翻译影像语言。因此,实现“跨"的基础是不同媒介语言的相互转换。然而,“跨”之后如何成功地阅读才是关键,要知道,语文课中基于影视作品的跨媒介阅读和一些地区开展的影视教育活动是截然不同的。
思维之美的另一种体现是要注重阅读元素分拆和关联,形成图谱化个人阅读知识。跨媒介里面有很多元素,戏剧有戏剧表现语言,绘画有绘画表现元素,数字艺术更是元素众多,这恰恰是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注意的。这种分拆和关联背后,实际上是分类思想,先分类再建立关联,然后重新将关联以后的知识结构化,形成一种思想,让阅读成为一个体系。跨媒介阅读不止于阅读浏览不同媒介信息,更要聚合思维和思想,形成新的跨媒介阅读知识图谱。
(摘编自吴钟铭《跨媒介阅读改变了什么》,有删改)
材料二: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微信、微博、网络微视频将人们碎片化的时间占满,人们似乎不愿拿出完整的时间正式地阅读一本书。而中学生也深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他们不愿阅读经典名著,更热衷于休闲娱乐的动漫或综艺节目等。但是经典名著具有多重教育价值,应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面对新媒体的技术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以及我们被逐渐改变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想要继续发展经典名著的多重教育价值,就不得不借助互联网、新媒介和新技术的力量。
经典名著寻求新的理解媒介。传统媒介下的经典名著通常以印刷文字为载体,有一定优势,如阅读印刷文字能够赋予人们想象力,能够养成缜密的逻辑思维。但在自媒体和“互联网+"的时代,经典名著想要经久不衰就要不断寻求新的理解媒介。我们应该了解新媒介的出现并没有完全取代传统媒介。麦克卢汉认为,新媒介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介的消亡,而是会将传统媒介变为它的内容。传统媒介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所以经典阅读在新时代下寻求新的理解媒介并不是要完全抛开传统媒介。
用跨媒介激活经典名著的新生命。经典名著具有多重教育价值,应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但是经典名著教学在其实施过程中尚存一些问题,使学习陷入了简单化和碎片化的困境。所以经典名著需要通过跨媒介实现与现代社会的融合。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有其独有的优势,“跨媒介”是将不同的媒介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活动,与传统纸质阅读相比,跨媒介阅读具有高参与、多样、快捷等特点。将经典名著的阅读与跨媒介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发挥两者优势。经典名著因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被演绎成不同形式的作品,方便师生通过不同的媒介获取到不同形式的经典名著。
(摘编自张砚妮《经典名著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处于数字阅读的多媒介时代,因习惯于多种媒介同时呈现而无法感受传统文本阅读的快乐。
B.在跨媒介阅读中,只要注重不同媒介语言间的转化过程,形成图谱化个人阅读知识,就能体现思维之美。
C.跨媒介阅读具有协同化的阅读形式,其实质是从个体阅读发展成为社交型阅读,读者的阅读习惯一定程度上受到网上评价的影响。
D.麦克卢汉强调新媒介兴起背景下的阅读不会完全抛弃传统媒介,更不会使其消亡。
2.结合相关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跨媒介阅读的思维表达,是用文字表达影像,用文字翻译影像语言,用来实现“跨"的基础是不同媒介语言的相互转换。
B.跨媒介阅读除了阅读浏览不同媒介信息,要注重阅读元素分拆和关联,形成图谱化个人阅读知识。
C.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具有高参与、多样、快捷等特点,在经典名著阅读活动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D.传统纸质阅读与跨媒介结合,能更好地激活经典名著的新生命,发掘名著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3.下列学习过程中,不属于跨媒介阅读的一项是()
A.观看完电影《长津湖》后,学生在班级开展观后感分享活动,交流观后心得。
B.观看电影《阿Q正传》后,学生用漫画的方式描绘阿Q的形象。
C.学习辛弃疾《念奴娇·京口北固亭怀古》后,学生将这首词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述出来。
D.观看电视剧《红楼梦》中《宝玉挨打》片段后,学生按事件发展顺序写剧本大纲。
4.简要分析材料一是如何体现论证的严密性的。
5.经典名著《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有着多重的教育价值。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在跨媒介阅读的背景下,如何激活《红楼梦》的新生命?
【答案】1.B2.C
3.C4.
①论证结构严谨。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跨媒介阅读的概念及内涵,接着从改变阅读习惯、阅读形式协同化、思维表达三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强调跨媒介阅读要聚合思维和思想,形成知识图谱。
②论证方法多样。运用了举例论证,如“在跨媒介阅读中,比较容易形成的形态是文学阅读与影视阅读相结合,因为很多影视作品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还运用了对比论证,如“语文课中基于影视作品的跨媒介阅读和一些地区开展的影视教育活动是截然不同的"。
③概念界定清晰。对“跨媒介阅读”的“跨"进行了准确的界定,强调“跨越”更注重“整合"。
④语言表达准确。如“几乎可以算得上‘数字化原住民'了”“读者习惯于多种媒介同时呈现在一个页面上"等表述准确地描述了跨媒介阅读的相关特点。
5.
①寻求新的理解媒介。《红楼梦》可借助互联网、新媒介和新技术的力量,在自媒体和“互联网+”的时代,将传统媒介变为它的内容,同时保留其传统媒介的独特价值。
②利用跨媒介阅读的优势。《红楼梦》可通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高参与、多样、快捷等特点,实现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摆脱经典名著教学中简单化和碎片化的困境。
③与不同媒介形式整合。《红楼梦》因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被演绎成不同形式的作品,可方便师生通过不同的媒介获取到不同形式的《红楼梦》,如电影、电视剧、漫画等,将这些不同媒介形式整合在一起进行阅读和教学活动。
【解析】
【导语】材料一探讨了“互联网+"时代多样化媒介对阅读习惯、形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变,强调跨媒介阅读通过整合不同媒体形式,丰富语文教育的内涵。材料二聚焦于经典名著在数字化时代中受新媒介影响的境况,指出跨媒介手段能为经典作品赋予新的活力,强调传统阅读与现代媒介结合的必要性。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新媒体对传统阅读和文学教育的冲击与潜力。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B.“只要注重不同媒介语言间的转化过程……就能体现思维之美”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五段“读懂思维之美,首先要读懂不同媒介语言是如何转化的……然而,‘跨’之后如何成功地阅读才是关键"可知,思维之美的体现不仅包括不同媒介语言间的转化和形成图谱化个人阅读知识,还包括阅读习惯的改变、阅读形式的协同化和社交化、思维表达的体现等。因此,仅注重语言转化和知识图谱,不足以全面体现跨媒介阅读的思维之美。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本内容能力。
C.“在经典名著阅读活动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错误。由材料二第二段“新媒介的出现并没有完全取代传统媒介"传统媒介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可知,传统媒介有一定的优势,经典名著阅读并不是要完全抛开传统媒介选择跨媒介阅读,所以并不能得出跨媒介阅读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的论断。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
C.错误。跨媒介阅读通常涉及不同媒介,如将文学作品转化为影视或声音等其他形式。将诗词用散文化语言表述只是文字形式内部的转换,不涉及不同媒介的结合,不属于跨媒介阅读。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从论证结构方面分析:第一段先提出跨媒介阅读的概念及内涵,跨媒介阅读通过不同媒介形式呈现文本内容,丰富了语文学习内容,加强了语文学习与时代、社会的联系。第二段“跨媒介阅读其实已经改变了我们的阅读‘姿势’"引出下文对“改变”的论述,第三四五段分别从改变阅读习惯、阅读形式协同化、思维表达三个方面进行论证。文本最后强调跨媒介阅读要聚合思维和思想,形成知识图谱。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论证过程清晰且相互关联。
②从论证方法方面分析:举例论证,如“在跨媒介阅读中,比较容易形成的形态是文学阅读与影视阅读相结合,因为很多影视作品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通过举例论证不同媒介语言的转化,易于读者理解,增强说服力;对比论证,如“语文课中基于影视作品的跨媒介阅读和一些地区开展的影视教育活动是截然不同的”,通过对比论证突出说明“跨"之后如何成功地阅读才是关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材料一运用的论证手法多样,论据充分,易于理解,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③从概念界定方面分析:第一段通过对“媒介”“阅读"概念的描述以及对“跨媒介阅读”中“跨"的准确的界定,强调“跨越”更注重“整合”,用词严谨,利于读者的准确理解。
④从语言表达方面分析:第三段“几乎可以算得上‘数字化原住民'了”“读者习惯于多种媒介同时呈现在一个页面上"中“几乎可以算得上”“多种"同时”等修饰语的运用,准确地描述了跨媒介阅读跨媒介的特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内容,提出见解的能力。
①结合材料二第二段“经典名著寻求新的理解媒介"传统媒介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等内容分析,在自媒体和“互联网+"的时代,激活《红楼梦》的新生命要借助互联网、新媒介和新技术的力量,保留传统媒介的独特价值,寻求新的理解媒介。
②结合材料二第三段“用跨媒介激活经典名著的新生命”“跨媒介阅读具有高参与、多样、快捷等特点"内容分析,激活《红楼梦》的新生命要将经典名著的阅读与跨媒介结合起来,利用跨媒介阅读的优点,实现传统名著阅读与时代、与社会的融合,摆脱“简单化和碎片化的困境”。
③激活《红楼梦》的新生命既要注重跨越媒介,更要注重与不同媒介形式整合,《红楼梦》因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被演绎成不同形式的作品,可方便师生通过不同的媒介获取到不同形式的《红楼梦》,如电影、电视剧、漫画等,将之有机整合并应用到阅读和语文课堂上来。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岸
陈幸蕙
楔子
一副宽阔的肩膀,常是一处可以泊靠的岸。
温暖的、美丽的、不歇息的岸。
永远开启的国度,无言等待的姿势,随时准备给予、温慰或拥抱什么的守候,一座真正可以信赖、可以倾泪、可以放下虚矫的强者面具的安全岛啊!
现实的风暴与海啸,是只能退在远处逞凶咆哮了;岸,永远呈显一种令人心安的波平浪静的气质。
——也许,仍偶有浪花水星溅及发梢颊边吧?但都已不再能威胁什么、伤害什么了;柱折桅倾的一颗心,有此涯岸可以依附,便终能修补或重缀他开朗自信的帆,期待另一次完美的出航。岸的意义,便是一种温柔有效的绝缘,在忧伤仓皇、失望沮丧,与你所关爱的人之间。
于是,便由衷地喜欢岸了。
喜欢岸的静默无言与包容。
喜欢岸的稳定、坚实与可亲。
喜欢岸在一个流浪多年或迷航之人的眼里,是绝美的存在,唯一的存在。
岸,其实并不只是一片风景或一个普通的意象啊!
常常去看海,也去看岸。
当暮春偶然来访的太平洋暖高压,正以一种近乎魔幻写实的方式,把海水与晴空逼成艳夏的钴蓝时,我沿着滨海公路穿过渔村,来到这以礁岩闻名的东北角海岸。
几家兼售泳具与冰果冷饮的小店,由于季节性的萧条,呈显出一种荒芜废弃之感,而远处洁白的小灯塔,在整屏深靛的软琉璃背景上,却定位成格外玲珑抢眼的一枚浮贴。
上午十点半,阳光神采奕奕,每一块岩石都正与海水进行激辩;锯齿状的海岸线,是比戏剧还要曲折的一出传奇。怀着登山而非履平夷的心情,在湾岬相间的滨海岩岸行走,无论攀援而上或跳跃而下,软垫的白色球鞋,都使人意识到自己的俐落轻快。
一波波欢愉的浪,自水平线那端争相涌来致意;绿油油的海发丝与石莼,则在脚下水波明净的岩隙间,如发茨或缎带般款摆飘动;大蓬大蓬的海风,有时会携来一把碎沫,洒在丽日之下你正仰起的脸上,留下星点般细细密密的清凉;几个手持长竿、各自进行垂钓的男子,则始终专注地面向大海,凝神不动——久久,才偶有一座沉默的背影,转动手中小纺车式的卷轴,拉回鱼饵察看,然后又再甩动长竿,把钓线朝空茫处用力抛掷而去……
(如果,人生必须忘却和遗弃的事物,也能如此面向大海掷去,永远不再收回,该有多好?)
在一处宽敞的海蚀平台上,随便找了块鼓状礁石坐下,所谓的“豆腐岩"便在低角度倾斜的地层上,显示它被海水切割而出的整齐菱块和方格;雪色浪花不断轰然而至,直把整板有趣的豆腐造型,和四周峥嵘挺拔如水底冒出的山岳或柱石的海崖、礁岩,淋洗得棕黑湿亮。
那些不可思议的动人的线条、节理、纹路与姿态,那种种磅礴凛然的气势,端详久了,真不免惊觉自己是正置身于一座辽阔的、永恒的、超越时间与空间限制的石雕博物馆中啊!各式作品如此安静地袒陈,且陆续有半成品在琢磨打造之中;每一蓬海风,每一波碎浪,每一次潮汐的涨落,都是罗丹的巨斧,逐渐把整座致密的岩岸,凿成、削成、锤成、锯成、劈成、摩挲成如今的风貌!人间的米开兰基罗只有一个,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却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然后,我看见初露圆颅的蕈状石,在另一座海蚀平台上面散落如诸神遗忘的黑色棋子;这依海生长的石头,据说要两千年后,才能发育成如野柳女王石那样的大香蕈!而许多许多岁月之后——两千年后,又是一个怎样不同的世代、不同的人间、不同的女子,却在此滨海岩岸坐看相同的波澜、倾听相同的海潮音呢?
雪色浪花不断轰然而至,这是第一次,永恒,以它明晰具体的形象,在此滨海岩岸向我演义!怦然而动之后,我的心遂大且清空起来。
原来,在浪涌如银、悠悠无涯的时间之海里,我们真的都只是岩隙或岸边一粒纤弱短暂的贝瓣啊!
但永恒无垠的故事里,这能够思想、自主的小小贝瓣,岂不也有属于他的位置?属于他的谦卑、尊严与快乐?属于他所能掌握的、一方完整坚实的小永恒?
那就是这纤弱短暂的贝瓣,在真正庞大无朋的永恒面前,可以无憾且无惧的地方吧?
……
雪色浪花不断轰然而至,仿如成千上万光灿四射的钻粒与水晶碎块,击打在磊磊岩石之上——光阴的校园里,迷糊地冲闯一阵后,原来,我人生哲学的教室在这里!
拍拍长裤上的砂粒站起。
软垫的白色球鞋,又让人在阳光下看见自己清楚生动的影子了。
小跋
一向都只是去看海。
但在人间情爱的上坡路上跋涉,终于体认出长久地坚持爱,乃是一种使人肌肉酸痛的姿势后,我开始想到岸。
开始在倚靠某一座岸的时候,格外悲欣交集。
开始感到将自己的肩膀锻炼得足够强壮去让人倚靠的必要。
也开始在望海之际,把大部分的视线分给含蓄无言的岸。
非常喜欢自己是生长在一个岛,而不是一块封闭的内陆上。
因为岛是四周环以岸的土地;岛的美丽,在于她四季接受海水的祝福,在于她有岸。岛因为有岸,而终于成为一座希望。
而岸的含蓄与多义性,永远可以供我们的想象做无尽的驰骋与发挥……
在我此刻此境的人生与思维里,岸,尤其象征一种抵达。
因为我尚未抵达我的岸,在生活上或创作上,我神往的美丽的岸。
但知道有岸可以前去,毕竟也是一种幸福。
是为记。
(选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当代卷》,有删减)
6.下列对中间正文部分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趁着天气晴好外出,作者无意之中来到海岸,立刻被水天一色的海景所吸引,在萧条小店的衬托下,远处的灯塔显得格外抢眼。
B.文章写景处处有“我”,爬上爬下本来辛苦,作者仍觉步履轻盈,笔下的景物也都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一切景语皆情语"。
C.垂钓男子形象颇具意味,他们沉默专注的背影和抛掷钓线的从容与周遭环境形成鲜明对比,自然而然地引发了后文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D.作者善于通过意象传递情感变化,首尾都出现的白色球鞋,展现了作者从最初的激动和好奇,到最后释然与坚定的内心变化。
7.关于本文“楔子”和“小跋"部分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楔子以宽阔的肩膀写岸,为全文奠定温馨的情感基调,作者对岸的喜爱与向往贯穿全文。
B.作者在楔子部分开掘了岸的深刻含义,赋予其丰富的象征意义,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细腻感悟与深刻思考。
C.小跋交代作者倾心于岸的原因,经历过人生的悲欢,作者由倚靠岸到感到应努力成为别人的倚靠,实现了人生哲学的升华。
D.作者一方面说岸“象征一种抵达”,一方面又说“尚未抵达”,显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
8.岸本是一个寻常的物象,但作者却认为它不普通。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作者笔下“岸”的丰富内涵。
9.有人评价,陈幸蕙散文对自然风光的描绘,追求着古人“在情景上尽力刻画形貌,在用辞上尽力要求新颖"(《文心雕龙》: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的创作境界。试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答案】6.A7.D
8.①岸让人信赖、令人心安,是安全的庇护所。
②岸能使人重拾自信,是勇气与力量源泉。
③岸能让人在永恒无垠与纤弱短暂之间,感受到无憾且无惧。
④岸的含蓄多义,象征抵达又尚未抵达,象征着人生执着追求的目标。
9.情景刻画上:
①描写细腻入微,运用色彩描摹、多感官描写,展现海浪、海岸辽阔无垠的气势。
②写景层次分明,先写远处的灯塔、海平线,再写近处的海岸,最后写四周的岩石,形象分明,特点突出。
③善用联想和想象,作者在对浪花、岩石等景物的描写中,借助联想与想象,融入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情感深邃,饱含哲思,丰富了岸的象征意义。
用辞上:
①新颖独特的选词造句。用“争相涌来致意”描写海浪、用“石雕博物馆"作品”“半成品"形容岩石等,寓情于景,鲜活灵动。
②大量比喻、比拟、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描写生动,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③语言精炼、含蓄,节奏如诗。
【解析】
【导语】本文通过对海岸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岸”这一意象的深刻理解和情感寄托。在“楔子"中,岸被赋予温暖、安全、稳固和信赖的象征意义,成为可依靠的港湾。作者还描绘了大自然的奇妙景观,借自然景物抒发自己对于人生哲学的思考,感悟生命的短暂与永恒。在“跋”中,作者表达了对未来的期许和在人生旅途中寻求抵达心灵之岸的愿望。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无意之中"错误,“无意”于文无据,由“常常去看海,也去看岸"来到这以礁岩闻名的东北角海岸”等句子,可知作者更有可能是有意而来或慕名而来。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显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错误,根据“跋”中的内容,象征“抵达"的“岸”代表作者的理想和追求,“尚未抵达"是指自己尚在追求理想的路上,两者并不矛盾,且作者为有“岸”可去而感到幸福,表现了作者对未来的信心和期许。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①根据“一副宽阔的肩膀,常是一处可以泊靠的岸"一座真正可以信赖、可以倾泪、可以放下虚矫的强者面具的安全岛啊”“岸,永远呈显一种令人心安的波平浪静的气质"等内容,可概括:岸让人信赖、令人心安,是安全的庇护所。
②根据“柱折桅倾的一颗心,有此涯岸可以依附,便终能修补或重缀他开朗自信的帆,期待另一次完美的出航”“岸的意义,便是一种温柔有效的绝缘,在忧伤仓皇、失望沮丧,与你所关爱的人之间”,可概括:岸能使人重拾自信,是勇气与力量的源泉。
③根据“但永恒无垠的故事里,……属于他所能掌握的、一方完整坚实的小永恒”“那就是这纤弱短暂的贝瓣,在真正庞大无朋的永恒面前,可以无憾且无惧的地方吧"等内容,可概括:岸能让人在永恒无垠与纤弱短暂之间,感受到无憾且无惧。
④根据“而岸的含蓄与多义性,永远可以供我们的想象做无尽的驰骋与发挥”“在我此刻此境的人生与思维里,岸,尤其象征一种抵达"但知道有岸可以前去,毕竟也是一种幸福”等内容,可概括:岸含蓄多义,象征抵达又尚未抵达,象征着人生执着追求的目标。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情景刻画上。
①描写细腻入微,如“当暮春偶然来访的太平洋暖高压,正以一种近乎魔幻写实的方式,把海水与晴空逼成艳夏的钴蓝时"锯齿状的海岸线,是比戏剧还要曲折的一出传奇”“绿油油的海发丝与石莼,则在脚下水波明净的岩隙间,如发茨或缎带般款摆飘动"等内容,运用色彩描摹、多感官描写,展现了海浪、海岸辽阔无垠的气势。
②写景层次分明,如先写远处的灯塔、海平线,“由于季节性的萧条,呈显出一种荒芜废弃之感,而远处洁白的小灯塔”“每一块岩石都正与海水进行激辩;锯齿状的海岸线,是比戏剧还要曲折的一出传奇”,再写近处的海岸,“一波波欢愉的浪,自水平线那端争相涌来致意;绿油油的海发丝与石莼,则在脚下水波明净的岩隙间”,最后写四周的岩石,“所谓的“豆腐岩"便在低角度倾斜的地层上,显示它被海水切割而出的整齐菱块和方格”“和四周峥嵘挺拔如水底冒出的山岳或柱石的海崖、礁岩,淋洗得棕黑湿亮”,形象分明,特点突出。
③联想和想象丰富,如描写浪花、岩石等景物,“所谓的‘豆腐岩’……整齐菱块和方格”“雪色浪花不断轰然而至……淋洗得棕黑湿亮"等;又如赋岸以象征意义,“一座辽阔的、永恒的、超越时间与空间限制的石雕博物馆中”“人间的米开兰基罗只有一个,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却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雪色浪花不断轰然而至,这是第一次,永恒,以它明晰具体的形象,在此滨海岩岸向我演义”,融入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情感深邃,饱含哲思。
用辞上。
①选词造句新颖独特,如“一波波欢愉的浪,自水平线那端争相涌来致意”,用“争相涌来致意”描写海浪;“辽阔的、永恒的、超越时间与空间限制的石雕博物馆"各式作品如此安静地袒陈,且陆续有半成品在琢磨打造之中”,用“石雕博物馆"作品”“半成品"形容岩石等,寓情于景,鲜活灵动。
②善用修辞,如“当暮春偶然来访的太平洋暖高压,正以一种近乎魔幻写实的方式,把海水与晴空逼成艳夏的钴蓝”“锯齿状的海岸线,是比戏剧还要曲折的一出传奇"如发茨或缎带般款摆飘动”“每一蓬海风,每一波碎浪,每一次潮汐的涨落,都是罗丹的巨斧"等词句,大量使用比喻、比拟、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生动,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③诗化色彩突出,如“一副宽阔的肩膀,常是一处可以泊靠的岸”“温暖的、美丽的、不歇息的岸"喜欢岸的静默无言与包容”“喜欢岸的稳定、坚实与可亲"岸,尤其象征一种抵达”“但知道有岸可以前去,毕竟也是一种幸福"等词句,精炼含蓄,含蓄内敛,节奏鲜明,富有诗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进兵围邯郸。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辨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侯生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公子与侯生决,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到,以送公子。”公子遂行。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到。矫魏王令代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
(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
材料二:
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而平原亦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
(节选自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注】魏公子即信陵君,名魏无忌,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与平原君赵胜、孟尝君田文、春申君黄歇合称为“战国四公子”。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邯郸旦暮降秦A而魏救不至B安在C公子D能急人之困也E且公子纵轻F胜G独不怜公子姊邪?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责备,与《苏武传》中的“如惠语以让单于"中的“让”意思相同。
B.以,用,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虽董之以严刑"的“以”意思相同。
C.罪,归罪,名词活用为动词,与《师说》“吾师道也"的“师”的用法相同。
D.当,抵得上,与……相当,与《六国论》中的“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中的“当”用法和意思都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是传记,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可谓生动传神,比如对侯生语言的描写,对信陵君的侧面烘托等;而材料二是议论文,以逻辑论辩见长。
B.信陵君谦逊地对待士人,吸引来众多门客,这是各诸侯国十多年不敢施加武力攻打魏国的原因之一。
C.信陵君估计无法说服魏王出兵,便决计前往赴死,但却遭到了侯生等众多门客的极力反对,于是就有了“窃符"之策谋。
D.信陵君能成功救赵,得益于侯生丰富的经验和谋略,得益于如姬的知恩图报,也与其仁爱、精选士兵等有关。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2)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14.对于“信陵君窃符救赵”一事,司马迁和唐顺之的态度不尽相同,请分别概括他们对信陵君的评价。
【答案】10.BEG
11.B12.C
13.(1)如姬愿意为公子去死,没有什么推辞的,只是没有机会罢了。
(2)窃取魏国的兵符来解除魏国的祸患,借用一国的军队来分担六国的灾难,这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14.①司马迁:对信陵君持赞赏态度。
赞美了信陵君重情重义、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军事才能和仁爱之心;为了救援赵国,不惜冒险窃取兵符,指挥军队击退秦军,保存了赵国的精神。
②唐顺之:既有肯定又有批判。
一方面肯定信陵君窃符救赵在行为结果上的合理性,即缓解魏国危机、分担六国灾难;另一方面批判信陵君的本心,认为他只知有婚姻关系,不知有魏王,救赵只是为了平原君,若赵国危机与平原君无关或赵国无平原君,信陵君可能不会救援,把魏国军队当作自己姻亲的工具,这种动机是有问题的。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今邯郸早晚就要投降秦国,可是魏国的救兵还没有来,公子能为别人的困难着急的品质体现在哪里呢?况且公子即使轻视我赵胜,难道就不顾念公子的姐姐吗?
“邯郸"作主语,“秦”是“降"的宾语;“不至”作“魏救"的谓语,构成主谓句;两个单独句子由“而”连接构成转折关系,故在B处断开。
“在安"是宾语前置,“在”是谓语,“能急人之困也"整体是对“公子”的行为描述,作主语,故在E处断开。
“公子"做主语,“胜”是“轻"的宾语,故在G处断开。
故选B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责备魏公子说。/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
B.“意思相同”错误。带着/用。句意:打算带着宾客前往秦军。/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
C.正确。名词活用为动词,归罪/名词活用为动词,学习。句意:我认为这不足以怪罪信陵君。/我(是向他)学习道理。
D.正确。动词,抵得上,与……相当/连词,表假设,倘若。句意:比不上一个平原君公子。/倘若(六国)与秦国相较量,或许(胜负)不容易判断。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但却遭到了侯生等众多门客的极力反对"错误。根据“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侯生屏人间语曰”可知,原文中并未提及侯生等门客反对信陵君赴死,而是侯生提出了窃符的策略。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无所辞”,没有什么推辞的;“顾”,只是;“路”,机会。
(2)“窃”,窃取;“纾”,解除;“师”,军队;“分”,分担;“奚”,什么。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①根据文中“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可知文中展现出他重情重义、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他愿意牺牲自己去拯救赵国,这种侠义精神得到了体现。
根据“矫魏王令代晋鄙”,并且“勒兵,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可知这一系列行为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仁爱之心,他在掌握军队后,不是盲目地驱使士兵作战,而是考虑到士兵家庭情况,精选士兵。
根据“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可知信陵君成功地实现了救赵的目的,维护了赵国的安全。司马迁认为信陵君为了救援赵国,不惜冒险窃取兵符,指挥军队击退秦军,保存了赵国,这种行为是值得称道的。
②根据“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可知信陵君窃符救赵缓解魏国危机、分担六国灾难,从行为的结果上说是值得肯定的。
根据“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可知唐顺之认为信陵君心中只有姻亲关系,没有把魏王和魏国的利益放在首位,他认为信陵君只是因为平原君是自己的姻亲,就为了救赵国和平原君而窃符。
根据“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而平原亦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可知,唐顺之通过这种假设,批判信陵君行事只考虑个人私情,不顾及国家利益,把赵国和平原君的地位看得比魏王和魏国社稷还重要。
根据“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可知唐顺之强调信陵君为了个人私情而滥用魏国的军事力量。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公子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在这个时候,诸侯因为公子贤能,门客众多,十多年不敢派兵侵犯魏国。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进兵包围邯郸。平原君的使者车马接连不断地到魏国来,责备魏公子说:“如今邯郸早晚就要投降秦国,可是魏国的救兵还没有来,公子能为别人的困难着急的品质体现在哪里呢?况且公子即使轻视我赵胜,难道就不顾念公子的姐姐吗?"公子为这件事忧虑,多次请求魏王,以及宾客辩士用各种理由劝说魏王。魏王畏惧秦国,始终不肯听从公子。公子自己估计终究不能从魏王那里得到救兵,决计不独自活着而让赵国灭亡,于是约请宾客,准备车骑一百多乘,打算带着宾客前往秦军,与赵国一起死。路过夷门,见到侯生,把打算去同秦军拼命的情况全都告诉了侯生。侯生屏退众人悄悄地对公子说:“我听说晋鄙的兵符经常放在魏王的卧室里,如姬最受魏王的宠爱,她出入魏王的卧室,有能力偷到兵符。我还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如姬为这件事报仇雪恨的心思已经积蓄了三年,从魏王以下,想找到替她报父仇的人,没有找到。如姬对公子哭诉,公子派门客斩下她仇人的头,恭敬地献给如姬。如姬愿意为公子去死,没有什么推辞的,只是没有机会罢了。公子果真开口请求如姬,如姬一定答应,那么就能得到虎符夺取晋鄙的军队,向北救援赵国,向西击退秦军,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啊。”公子听从了他的计策,请求如姬。如姬果然偷出兵符交给公子。公子出发时,侯生说:“我本来应该跟从您,因为年老不能前往。请让我计算您的行程,在您到达晋鄙军队的时候,我面向北方自刎,来为公子送行。"公子于是出发。到了军队,侯生果然面向北方自刎。公子假传魏王的命令代替晋鄙。公子于是统率了晋鄙的军队。整顿军队,向军中下令说:“父子都在军队里的,父亲回家;兄弟都在军队里的,哥哥回家;独生子没有兄弟的,回家去奉养双亲。”得到精选的士兵八万人,进兵攻击秦军。秦军解围离去,于是解救了邯郸,保存了赵国。
材料二:
评论的人把窃取兵符当作信陵君的罪过,我认为这不足以怪罪信陵君。窃取魏国的兵符来解除魏国的祸患,借用一国的军队来分担六国的灾难,这有什么不可以的呢?既然这样,那么信陵君果真没有罪过吗?回答是:又不是这样。我所责备的,是信陵君的本心。信陵君只是一个公子罢了,魏国本来有魏王。平原君用婚姻关系刺激信陵君,而信陵君自己也因为婚姻的缘故,想要赶紧救援赵国,这是信陵君只知道有婚姻关系,不知道有魏王。他窃取兵符,不是为了魏国,不是为了六国,只是为了赵国罢了。不是为了赵国,只是为了一个平原君罢了。假如祸患不在赵国,而在其他国家,那么即使撤除魏国的屏障,撤除六国的屏障,信陵君也一定不会去救援。假如赵国没有平原君,而平原君也不是信陵君的姻亲,即使赵国灭亡,信陵君也一定不会去救援。那么,赵王与国家的重要性,比不上一个平原君公子,而魏国的军队和武器所依靠来保卫国家的,只供信陵君一个姻亲使用。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去蜀
杜甫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世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
注:《去蜀》作于公元765年(唐代宗永泰元年)。杜甫因友人去世,他在蜀中失去依靠而离开成都,在乘船东下途中写下此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了成都客居的五年时间里,其中一年还是在梓州度过的。通过“五载"和“一年”回顾在成都生活的时间和短暂的变化。
B.从全诗看,颔联以设问的语气表达难言的隐衷,是问自己,也是问一切关心他的亲友:当前到处兵荒马乱,关山交通阻塞,我为什么反要远潇湘作客呢?
C.颈联回顾平生万事,作者感慨自己一无所成,可头上发丝已由白转黄,而展望此去前程,又是那么渺茫难测,只能以抱病残生像白鸥一样到处漂泊了。
D.颈联中“黄发"与“白鸥”两意象形成对比,形象地表示作者行廉志洁如故,绝不肯为穷困改节,这与屈原在《离骚》中表达的高洁志趣是相同的。
16.明末清初吴乔《围炉诗话》中评价《去蜀》的结尾:“眼中意中,无数过不得,说不能尽。"试简要分析本诗尾联表达的丰富情感。
【答案】15.D16.①他表达了一种对朝廷大臣的信任和期待,“安危大臣在”,相信有忠诚能干的大臣可以维系国家的安危,希望国家能够好转。②他又流露出对时局的不安和个人处境的无奈,“不必泪长流”,既是自我安慰,又是对实际困难的再三权衡。③诗人的复杂情感在这短短的十四字中,蕴含了对国家命运的忧思和自己的归宿感慨。
【解析】
【导语】杜甫在《去蜀》中表达了对蜀地的留恋及对前途的无奈。诗中描述了人生暮年的漂泊,借用设问揭示内心苦闷。诗尾传达了对国事忧虑和自我独立的坚定信念,情感复杂丰富,兼具悲凉与坚毅,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在诗中,“黄发”暗示着年龄已高,反映出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自我安慰,而“白鸥"象征自由和漂泊,表达了杜甫无奈却依然保持内心自由的精神状态,与屈原的高洁志向并不直接相关,也没有形成对比。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
尾联的意思是国家安危的大计,自有当政的王公大臣支撑,我这个不在其位的寒儒何须杞人忧天,枉自老泪长流呢!
在家国动荡、个人无奈的背景下,杜甫依然期待国家有贤能之臣治理,以让国家重回正轨,因此表达了一种虽忧国忧民但仍有所寄托的情怀。杜甫一生忧国忧民,此时国家动荡,而自己无能为力,只能寄希望于大臣。诗中透露出他的无奈中带有期待,对未来仍怀有一丝希望与信任。
同时“泪长流”则暗含诗人在动荡年代身自无靠、家园难归的无限感慨与悲伤,却又只能用“不必"来勉励自己打起精神。吴乔的话中“眼中意中,无数过不得,说不能尽”,正是道出尾联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国家命运的忧思和对自己归宿的感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琴"是古诗文中常见意象: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两句,以琴表露自身乐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两句,借琴劝谏太宗。
(2)美术课上,刘老师展示了一幅描摹洞庭湖壮阔景象的画作,小刚直接用杜甫《登岳阳楼》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来题画,老师看了觉得很贴切。
(3)“雪"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经常被用作喻体来形容事物纯净洁白的特点,如“______,______”。
【答案】①.鸣琴垂拱②.不言而化③.吴楚东南坼④.乾坤日夜浮⑤.小山重叠金明灭⑥.鬓云欲度香腮雪(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的书写:坼、叠、鬓、腮。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可否认,短视频已成为当下人们交流沟通、内容消费、商业经营的重要平台。但与此同时,(甲),令人担忧。短视频内容创作同质化严重,版权保护缺位,低俗内容和创意抄袭大行其道;短视频沉迷从早期的年轻化延伸至“上到九十九,下到小朋友”,成为“时间黑洞”的代名词;短视频造假等违规违法乱象频发,冲击公序良俗,影响社会稳定。这些消极负面影响最终要社会和受众埋单,是时候正视短视频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了。
低快乐高伤害,短视频已成“杀时间"利器。①根据数据显示,②2023年我国短视频人均单日使用时长151分钟。③刷视频猛烈吞噬我们的时间,④会让人忽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⑤促使家庭、工作和社会生活的失控;也容易让人陷入“信息茧房”,过度依赖虚拟世界,只看“偏好"内容,逐渐失去对丰富世界的感知。一些短视频的表演性看似引人入胜,实则效果边际递减,无需费脑的快乐要靠不断加强刺激强度或延长时间来维持,于不觉间消磨人的专注力、创造力,会使个人的思维变得浅薄和僵化。
假幸福真孤独,沉迷短视频损害心理健康。与其他上瘾现象类似,短视频成瘾者也表现出不使用时焦躁不安、与家人朋友疏离、人际关系冲突等种种病态现象。沉迷于短视频中的喜怒哀乐,如同追逐梦幻泡影,指尖余温尚存,幸福却一触即散。短视频中普遍使用的美化和滤镜效果,侵蚀人们的审美观念;长时间高频次的广告洗脑,削弱人们理性消费的定力;鱼龙混杂的生态、A的内容、泛娱乐化的倾向,联手冲击着人们对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对青少年和老年人的潜在危害尤其不容忽视。
热经济冷思考,短视频不能只“叫座”不“叫好"。从记录生活、才艺展示,到经验分享、情绪表达,再到搞笑段子、花式科普,可以说,短视频(乙),也折射出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这也导致各方资本加速投向短视频行业,各个平台为了抢用户可谓是“手段”尽出。但细看不难发现,各家平台上的爆火视频都B,并无太多创新。只要能获取流量,价值观、道德感往往被忽视。短视频赛道之争,不禁让人想起了当年的共享单车之战,资本一拥而上,浪费大量资源;资本一哄而散,留下遍地鸡毛。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请在文中(甲)(乙)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文中第四段划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对仗工整,语言凝练。请以“人生"或“生命”为话题,仿写一个句子。要求:使用对偶,语意完整,表达流畅。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叫座’不‘叫好’”,有人说使用不恰当,有人说用得巧妙。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8.A良莠不齐B如出一辙(大同小异)
19.①删掉“根据”或者“显示"⑤“促使”改“导致"
20.甲:短视频发展的短板日益凸显。
乙:生动呈现着世界的千姿百态。
21.人生一路狂奔,错过诸多风景;人生一朝停歇,徒留满心遗憾。
生命一朝沉迷,忽略人生美好;生命一夕醒悟,方知时光已逝。
22.我认为“‘叫座’不‘叫好’”用得巧妙。
短视频在当下非常受欢迎,有大量的用户观看和参与,可谓“叫座"。“叫好”表示获得赞誉、好评,短视频虽然在人气上很高,但存在诸多问题,难以获得真正的好评,所以是不“叫好"。表述生动形象,具富有感染力。
我认为“‘叫座’不‘叫好’”使用不当。
“叫座"和“叫好”一般用于形容电影、戏剧、演出等文化艺术作品。而短视频是一种新兴的互联网内容形式,用形容传统文艺作品的词汇来描述短视频,在语境上不太契合。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处,此处所填内容要与前文“鱼龙混杂的生态"相呼应,同时也能体现出后文“泛娱乐化的倾向”以及对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在这里是说短视频中既有好的内容,也有不好的内容,呈现出一种混杂的状态,故可填“良莠不齐"。良莠不齐:意思是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
B处,由前文“各家平台……都”和后文“并无太多创新"可知,此空应填表示爆火的短视频都一样或者相似的成语,可填“如出一辙”或“大同小异"。如出一辙:意思是两件事情非常相似,好像出自同一个车辙。大同小异:大体相同,稍有差异。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句式杂糅,根据和显示不能同时使用,可改为“根据数据”或“数据显示"。
⑤搭配不当,“促使”与“失控"不能搭配,可改为“导致”。“促使"有推动、促进使某事发生的意思,重点在于起到一种积极的推动作用,让某个行为或者事件朝着某个方向发展。“导致”侧重于表示因为某种原因而引起了不好的、消极的结果,往往带有负面色彩。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处,前面先肯定短视频的优点,然后用“但与此同时"表示转折,后文紧跟“令人担忧”,下文更是具体写了短视频的各种问题和危害,故此处应强调短视频的缺点,可填“短视频发展的短板日益凸显"等类似内容。
乙处,此处是对短视频内容总结,根据前文“记录生活、才艺展示,到经验分享、情绪表达,再到搞笑段子、花式科普”可知,短视频可以展现生活的方方面面,可填“生动呈现着世界的千姿百态"等类似内容。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句子的能力。
原句中以分号为界分成两个并列的句子,“一拥而上”和“一哄而散"是相反相对的行为状态,是动词性质的四字短语;后文“浪费大量资源”“留下遍地鸡毛"是行为所带来的后果;整体结构上采用行为+结果的格式来表达,对仗工整,语言凝练。
仿句应仿照此结构来写,比如“一路狂奔”和“一朝停歇"相反相对,“错过诸多风景”“徒留满心遗憾"是结果;“一朝沉迷”和“一夕醒悟"相反相对;而“忽略人生美好”“方知时光已逝"是结果。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谈观点、写评论的能力。
用的巧妙:“叫座”通常用来形容文艺作品吸引观众,有较高的人气和关注度。短视频在当下确实非常受欢迎,有大量的用户观看和参与,可谓“叫座"。“叫好”则表示获得赞誉、好评,从文中内容来看,短视频虽然在人气上很高,但存在违规违法乱象频发,冲击公序良俗,影响社会稳定等问题,难以获得真正的好评,所以是不“叫好"。这个表述生动形象地指出了短视频行业目前存在的只追求流量和热度,而忽视了内容质量和价值导向的问题,能够引发人们对短视频行业发展的深入思考,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使用不恰当:“叫座”和“叫好"一般用于形容电影、戏剧、演出等文化艺术作品。“叫座”侧重于观众多、票房高或者上座率高,“叫好"侧重于艺术价值高、获得观众的称赞和好评。而短视频是一种新兴的互联网内容形式,用形容传统文艺作品的词汇来描述短视频,在语境上不太契合。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Ⅱ,作者既流连于眼前迷人的海岸,也以追寻“未抵达的”“神往的"岸为幸福。
现实生活亦是如此,有的人执迷流连眼前的风光,有的人执着探索远方的美景。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现代文阅读Ⅱ文句;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眼前与远方皆是美景
站在海岸边,有人沉醉于眼前迷人的景致,涛声阵阵,波光粼粼,那是触手可及的美好;有人却将目光投向远方那未抵达的、神往的岸,那里充满着未知的诱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面临着这样的抉择:是流连于眼前的风光,还是执着探索远方的美景?我以为,眼前与远方皆为美景。
眼前的风光,是我们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温暖与慰藉。在新时代,有许多人选择扎根家乡,他们用心感受着家乡的每一缕阳光、每一阵微风。比如,大学生村官们积极投身乡村建设,他们带领村民发展特色农业、建设美丽村庄。他们看到了乡村田野里金黄的麦浪,听到了邻里之间亲切的问候,感受到了家乡建设带来的点滴变化。他们在眼前的风光中,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为乡村振兴贡献着力量,享受着这片土地给予他们的安宁与幸福。
然而,远方的美景也有着无法抗拒的魅力。它代表着梦想与希望,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无数科研工作者们怀揣着对远方的憧憬,勇攀科学高峰。“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之旅,科研团队们不畏艰难,向着遥远的星球进发,探索宇宙的奥秘。他们不满足于眼前的成就,而是将目光投向更遥远的未来,为了人类对太空的探索而努力奋斗。又比如,5G技术的研发者们,他们不断突破技术瓶颈,让高速的网络连接成为现实,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向着科技的远方坚定前行。
眼前风光与远方美景,并非相互对立,而是可以相得益彰。我们既可以在眼前的生活中寻找幸福,又可以怀揣着对远方的向往,不断开拓进取。当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感到疲惫时,不妨停下脚步,欣赏一下眼前的风景,让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而当我们沉浸在安逸的生活中时,也应不忘抬头看看远方,为自己注入新的动力。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景。有的风景就在眼前,让我们感到温暖和满足;有的风景在远方,召唤着我们去探索和追寻。让我们学会珍惜眼前的风光,同时勇敢地迈向远方的美景,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试卷现代文阅读部分提到作者对眼前海岸的流连和对未抵达之岸的神往,这体现了不同的生活态度和追求。现实生活中,有人执迷于眼前风光,有人执着探索远方美景,这两种态度形成对比,旨在引发考生思考。可以看出,材料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眼前的风光”,一个是“远方的美景”,“有的人……有的人……"说明材料对这两种人生态度和追求都是持肯定态度,两者并无高低之分。
这是一道两元关系型作文题,考生可以从平衡眼前与远方的角度立意,既欣赏眼前的美好,又不放弃对远方的探索,在两者之间找到生活的真谛。也可以侧重一方,如强调眼前风光的珍贵,提醒人们珍惜当下;或者突出远方美景的吸引力,鼓励人们勇于探索。
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通过引入材料中的现象,引出关于眼前与远方的讨论。接着,从不同角度分析眼前风光和远方美景的意义。比如,眼前风光带来安稳、满足感;远方美景激发好奇心、进取心。然后结合具体素材进行论证,如一些人致力于家乡建设,享受眼前的发展成果;而另一些人投身科技创新等领域,探索未知的远方。最后,总结全文,强调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和情境中,合理对待眼前与远方,实现人生的价值。
立意:
1.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2.眼前风光虽美,但莫忘看看远方的风景。
3.走出去才能见识更加广阔的世界。
4.不管选择眼前风光还是远方风景,皆可成就非凡。郴州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为150分。
5.本试题卷共9页。如缺页,考生须声明,否则后果自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阅读文本的生产、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媒介"一般指传播介质,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既包括静态的纸质文本、图片,也包括动态的声音、动画、视频等电子文本。由于文本内容呈现形式的多样性,“阅读”的内涵不再局限于对书面文字的识记、理解、鉴赏、评价,而是进一步拓展到对图片、表格、声音、视频等多元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跨媒介阅读"的“跨”既强调“跨越”,更注重“整合”,不同的媒介形式特点各异,求同存异,将之有机整合并应用到语文课堂上来,可以丰富语文学习内容,加强语文学习与时代、与生活的联系。
我们目前面临的阅读是多种媒介融合的,当我们还在感慨数字化的阅读方式已经悄然超越传统方式时,似乎忽略了这种跨媒介阅读其实已经改变了我们的阅读“姿势"。
跨媒介阅读改变的是阅读习惯。现在我们生活在多屏的富媒体时代,几乎可以算得上“数字化原住民”了。读者习惯于多种媒介同时呈现在一个页面上,阅读时眼球转动速度也是不一样的。当读者去阅读传统文字印刷的文本时,就无法快速地进入文本,感受阅读的快乐。
跨媒介阅读形式越来越协同化。所谓协同化,实质就是从个体阅读越来越发展成为社交型阅读。过去我们说阅读是很个体化的,拿一本书,安安静静在一个地方读。但是随着技术越来越进步,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总会先上网翻看网友的评价。也就是说今后看书,如果在某一个平台上不推送的话,你还会不会关注?是不是会影响到你的阅读习惯?
跨媒介阅读背后实质是思维的表达,一个成功的、良性的跨媒介阅读活动,植根于一种思维模式的构建。要想通过跨媒介阅读,读懂思维之美,首先要读懂不同媒介语言是如何转化的。在跨媒介阅读中,比较容易形成的形态是文学阅读与影视阅读相结合,因为很多影视作品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这种天然的“血缘"关系,使得影视成为跨媒介的首选。阅读文本本身就是一种画面一词语之间互为转化的实践,这就是一种跨媒介阅读的思维表达,是用文字表达影像,用文字翻译影像语言。因此,实现“跨”的基础是不同媒介语言的相互转换。然而,“跨"之后如何成功地阅读才是关键,要知道,语文课中基于影视作品的跨媒介阅读和一些地区开展的影视教育活动是截然不同的。
思维之美的另一种体现是要注重阅读元素分拆和关联,形成图谱化个人阅读知识。跨媒介里面有很多元素,戏剧有戏剧表现语言,绘画有绘画表现元素,数字艺术更是元素众多,这恰恰是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注意的。这种分拆和关联背后,实际上是分类思想,先分类再建立关联,然后重新将关联以后的知识结构化,形成一种思想,让阅读成为一个体系。跨媒介阅读不止于阅读浏览不同媒介信息,更要聚合思维和思想,形成新的跨媒介阅读知识图谱。
(摘编自吴钟铭《跨媒介阅读改变了什么》,有删改)
材料二: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微信、微博、网络微视频将人们碎片化的时间占满,人们似乎不愿拿出完整的时间正式地阅读一本书。而中学生也深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他们不愿阅读经典名著,更热衷于休闲娱乐的动漫或综艺节目等。但是经典名著具有多重教育价值,应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面对新媒体的技术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以及我们被逐渐改变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想要继续发展经典名著的多重教育价值,就不得不借助互联网、新媒介和新技术的力量。
经典名著寻求新的理解媒介。传统媒介下的经典名著通常以印刷文字为载体,有一定优势,如阅读印刷文字能够赋予人们想象力,能够养成缜密的逻辑思维。但在自媒体和“互联网+”的时代,经典名著想要经久不衰就要不断寻求新的理解媒介。我们应该了解新媒介的出现并没有完全取代传统媒介。麦克卢汉认为,新媒介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介的消亡,而是会将传统媒介变为它的内容。传统媒介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所以经典阅读在新时代下寻求新的理解媒介并不是要完全抛开传统媒介。
用跨媒介激活经典名著的新生命。经典名著具有多重教育价值,应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但是经典名著教学在其实施过程中尚存一些问题,使学习陷入了简单化和碎片化的困境。所以经典名著需要通过跨媒介实现与现代社会的融合。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有其独有的优势,“跨媒介"是将不同的媒介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活动,与传统纸质阅读相比,跨媒介阅读具有高参与、多样、快捷等特点。将经典名著的阅读与跨媒介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发挥两者优势。经典名著因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被演绎成不同形式的作品,方便师生通过不同的媒介获取到不同形式的经典名著。
(摘编自张砚妮《经典名著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处于数字阅读的多媒介时代,因习惯于多种媒介同时呈现而无法感受传统文本阅读的快乐。
B.在跨媒介阅读中,只要注重不同媒介语言间的转化过程,形成图谱化个人阅读知识,就能体现思维之美。
C.跨媒介阅读具有协同化的阅读形式,其实质是从个体阅读发展成为社交型阅读,读者的阅读习惯一定程度上受到网上评价的影响。
D.麦克卢汉强调新媒介兴起背景下的阅读不会完全抛弃传统媒介,更不会使其消亡。
2.结合相关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跨媒介阅读的思维表达,是用文字表达影像,用文字翻译影像语言,用来实现“跨”的基础是不同媒介语言的相互转换。
B.跨媒介阅读除了阅读浏览不同媒介信息,要注重阅读元素分拆和关联,形成图谱化个人阅读知识。
C.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具有高参与、多样、快捷等特点,在经典名著阅读活动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D.传统纸质阅读与跨媒介结合,能更好地激活经典名著的新生命,发掘名著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3.下列学习过程中,不属于跨媒介阅读的一项是()
A.观看完电影《长津湖》后,学生在班级开展观后感分享活动,交流观后心得。
B.观看电影《阿Q正传》后,学生用漫画的方式描绘阿Q的形象。
C.学习辛弃疾《念奴娇·京口北固亭怀古》后,学生将这首词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述出来。
D.观看电视剧《红楼梦》中《宝玉挨打》片段后,学生按事件发展顺序写剧本大纲。
4.简要分析材料一是如何体现论证的严密性的。
5.经典名著《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有着多重的教育价值。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在跨媒介阅读的背景下,如何激活《红楼梦》的新生命?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岸
陈幸蕙
楔子
一副宽阔的肩膀,常是一处可以泊靠的岸。
温暖的、美丽的、不歇息的岸。
永远开启的国度,无言等待的姿势,随时准备给予、温慰或拥抱什么的守候,一座真正可以信赖、可以倾泪、可以放下虚矫的强者面具的安全岛啊!
现实的风暴与海啸,是只能退在远处逞凶咆哮了;岸,永远呈显一种令人心安的波平浪静的气质。
——也许,仍偶有浪花水星溅及发梢颊边吧?但都已不再能威胁什么、伤害什么了;柱折桅倾的一颗心,有此涯岸可以依附,便终能修补或重缀他开朗自信的帆,期待另一次完美的出航。岸的意义,便是一种温柔有效的绝缘,在忧伤仓皇、失望沮丧,与你所关爱的人之间。
于是,便由衷地喜欢岸了。
喜欢岸的静默无言与包容。
喜欢岸的稳定、坚实与可亲。
喜欢岸在一个流浪多年或迷航之人的眼里,是绝美的存在,唯一的存在。
岸,其实并不只是一片风景或一个普通的意象啊!
常常去看海,也去看岸。
当暮春偶然来访的太平洋暖高压,正以一种近乎魔幻写实的方式,把海水与晴空逼成艳夏的钴蓝时,我沿着滨海公路穿过渔村,来到这以礁岩闻名的东北角海岸。
几家兼售泳具与冰果冷饮的小店,由于季节性的萧条,呈显出一种荒芜废弃之感,而远处洁白的小灯塔,在整屏深靛的软琉璃背景上,却定位成格外玲珑抢眼的一枚浮贴。
上午十点半,阳光神采奕奕,每一块岩石都正与海水进行激辩;锯齿状的海岸线,是比戏剧还要曲折的一出传奇。怀着登山而非履平夷的心情,在湾岬相间的滨海岩岸行走,无论攀援而上或跳跃而下,软垫的白色球鞋,都使人意识到自己的俐落轻快。
一波波欢愉的浪,自水平线那端争相涌来致意;绿油油的海发丝与石莼,则在脚下水波明净的岩隙间,如发茨或缎带般款摆飘动;大蓬大蓬的海风,有时会携来一把碎沫,洒在丽日之下你正仰起的脸上,留下星点般细细密密的清凉;几个手持长竿、各自进行垂钓的男子,则始终专注地面向大海,凝神不动——久久,才偶有一座沉默的背影,转动手中小纺车式的卷轴,拉回鱼饵察看,然后又再甩动长竿,把钓线朝空茫处用力抛掷而去……
(如果,人生必须忘却和遗弃的事物,也能如此面向大海掷去,永远不再收回,该有多好?)
在一处宽敞的海蚀平台上,随便找了块鼓状礁石坐下,所谓的“豆腐岩"便在低角度倾斜的地层上,显示它被海水切割而出的整齐菱块和方格;雪色浪花不断轰然而至,直把整板有趣的豆腐造型,和四周峥嵘挺拔如水底冒出的山岳或柱石的海崖、礁岩,淋洗得棕黑湿亮。
那些不可思议的动人的线条、节理、纹路与姿态,那种种磅礴凛然的气势,端详久了,真不免惊觉自己是正置身于一座辽阔的、永恒的、超越时间与空间限制的石雕博物馆中啊!各式作品如此安静地袒陈,且陆续有半成品在琢磨打造之中;每一蓬海风,每一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跳蹦蹦床的大象》少儿美术教育绘画课件创意教程教案
- 蒲公英课件文库
- 西南林业大学《产品摄影》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京学院《设计模式》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3年1月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
- 陀螺课件 图文
- 西京学院《面向对象程序设计》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西华师范大学《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华师范大学《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台儿庄介绍课件
- 2024下半年江苏苏州城市学院招聘管理岗位工作人员27人历年高频考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厨房消防安全知识预防措施
- 国际经济与贸易职业规划报告
- 消毒供应中心进修后汇报
- 读书好书开启智慧之门
- 以人民为中心
- 2024年盾构机电缆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
- 运维培训课件
- 慢性咳嗽中医护理宣教
- 伐檀课件教案
- 小学教育中的体验式学习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