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26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探索历程(原卷版)_第1页
考点26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探索历程(原卷版)_第2页
考点26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探索历程(原卷版)_第3页
考点26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探索历程(原卷版)_第4页
考点26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探索历程(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26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近年高考的必考点,在全国卷中每年固定出现,主要考察的方向包括:一五计划的特征、三大改造的评价、国际关系对经济建设的影响、八字方针的特征及影响、时代精神塑造、改革开放、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等。相关知识点如下: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土地改革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八字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共十四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加入世贸组织2022年的高考中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属于核心复习考点,重点关注方向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对外关系与中国经济发展、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市场经济体系建立等。【基础知识点睛】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土地改革(1950——1952)标志:1950《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内容: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性质:土地私有2、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的标志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三大改造的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中共八大提出的全党、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1956年)内容:集中力量解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意义: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根本原因:“左”倾错误严重泛滥,直接原因:急于求成、片面追求经济建设发展速度表现:生产力:“大跃进”,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生产关系:人民公社化运动,第一规模大第二公有制,追求“共产风”后果: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极大挫伤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5、合理调整:1960年“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调整:工农业的发展速度;城乡人口的分布。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开始: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主要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特点:农民获得土地的使用和经营权作用: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面貌,有利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2、国有企业改革(1983)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方针: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所有制、经营权、分配关系)3、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及特点形成:①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珠海、深圳、汕头和厦门;1988年海南)②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③开辟经济开放区(1985年起,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④进一步对外开放(1990年,上海浦东地区)特点:到20世纪90年代初,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多层次、宽领域、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意义: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资金,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年)主要内容:三个有利于;计划与市场不是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都是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等。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考向一新中国初期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考法01新中国初期的经济恢复【解读】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形态是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政府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采取了合理调整的措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对地主阶级进行了改革,建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还进行了米棉之战和银元之战稳定了初期的经济局面,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典型例题1新民主主义经济】如表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类型的变化(亿元)年份合计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工业公私合营工业私营工亚个体工业194914037.52.268.332.21950191644.172.850.3195126494.28.0101.260.11952343153.813.7105.270.6——据《中国统计年鉴》上述变化A.开始改变新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B.反映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C.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结果 D.表明新民主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跟踪训练】1.1952年,各种所有制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分别是:国营经济占19.1%,合作社经济占1.5%,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占0.7%,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占6.9%,个体经济占71.8%。据此可知中国当时A.小农经济依然占主导B.社会主义改造已开始C.仍是新民主主义社会D.国营经济居领导地位2.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也是符合于孙先生的原则的。……必须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而这个国家经营的所谓国家,一定要不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国家,一定要是无产阶级领导下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材料表明新民主主义经济A.实现了孙中山“耕者有其田”的思想B.与新三民主义的经济思想本质一致C.消灭私有制,实现了社会的平等发展D.是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成分并存的经济【典型例题3建设热情高涨】图4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D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图4《数他劳动强》【跟踪训练】1.图5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图52.图7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图73.右图是创作于1964年的宣传画。该作品旨在A.宣传党开展合作化运动的方针政策B.表达农业服务国家工业建设的诉求C.倡导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风尚D.说明青年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考法02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解读】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合称“一化三改造”,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体现。一五计划促进了重工业发展,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三大改造中对农业和手工业是建立合作社,对商业是实行公私合营。这个话题的主要考察方式是细节时间观察和标准结论背诵,对知识细节记忆要求较高。【典型例题1工业化成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变化”表述正确的是A.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C.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D.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跟踪训练】1.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B.“一五”计划时期C.“大跃进”时期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2.1956年,我国工业总产值642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1.3%,比1952年增长84%。其中生产资料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45.5%,现代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1.6%。这说明A.农轻重比例不合理B.忽视农业的发展C.我国初步实现工业化D.重工业发展成就斐然3.据统计,1949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净产值中所占比重为84.5%,1952年为74.7%,1957年为62.3%,这种变化反映了我国A.农业生产受到巨大破坏B.农村社会变革成效有限C.现代化建设的成就突出D.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严重【典型例题2公私合营】下表是1948—1959年北京同仁堂发展数据表。这一时期北京同仁堂跨越式发展主要得益于A.公私合营 B.计划经济 C.国家援助 D.抗美援朝【跟踪训练】1.建国后中华老字号同仁堂大事记:“1955年,同仁堂制药厂被划归中国药材公司北京市公司管理,同仁堂被合并到宣武区药厂,同仁堂药店归大栅栏红旗街道管理。”国家对同仁堂这类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通过A.走合作化道路B.没收为国营企业C.全行业公私合营D.资本家自愿捐献2.下表为“公私合营工业和私营工业平均每人劳动生产率对比表(单位:元)”。这可以佐证当时中国A.工业发展急躁冒进B.工业化战略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改革提高了生产力D.生产关系变革助推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典型例题3农业合作社】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A.农业合作化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C.人民公社化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跟踪训练】1.1953年,需由国家供应的商品粮比1952年增加了31%;而从土改后的粮食生产状况看,当年的粮食收购计划难以完成,粮食供应不足。这表明A.农村生产关系急需调整B.工业化增加了原料需求C.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D.粮食收购渠道需多样化2.据调查,山西忻县143个村1949—1952年有8253户农民出卖土地39912亩,出卖房屋5162间;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出卖土地的户数和亩数,1953年比1952年都增加5倍多。这一现象A.表明了土地改革成就显著B.反映了农村土地性质发生改变C.加速了社会主义改造步伐D.奠定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基础3.据有关资料显示,湖北、湖南、江西三省14个乡1953年出卖土地的农户占总农户数的1.29%,比1952年增加了550%,出卖的土地数量占土地总量的0.22%,比1952年增加506.93%。另据同一时期对河南省9个乡的调查发现,出卖土地的农户占总农户的3.59%,买人土地的农户占总农户数的2.88%。这些现象的出现A.表明实行农业合作化的必要性 B.说明建国后土地改革成效有限C.反映了新中国工业化发展缓慢 D.适应了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典型例题4建立计划经济】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跟踪训练】介绍信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返里事去河南洛阳,携带通用粮票20斤,希沿途军警查验放行是荷。介绍信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返里事去河南洛阳,携带通用粮票20斤,希沿途军警查验放行是荷。此致敬礼(限2月5日作废)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印章)1963年1月10日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D.国家工作人遵纪守法2.下表是中国19531956年经济数据统计表。从该表信息中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A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据优势B国家工业化战略取得明显成效C国家逐步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D生产企业和产品种类大幅增加【典型例题5农业支持工业发展】“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跟踪训练】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2.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A.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B.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C.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D.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典型例题6影响工业布局】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了一批新的城镇,促进了中国城市分布向中西部扩散的格局。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调整了工业布局B.人口急剧膨胀C.国家实行城镇化战略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跟踪训练】1.如图1、如图2分别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成的主要工业中心分布图。这一变化旨在A.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被迫战略转移 B.致力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C.落实中央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D.发展内地工业以推动经济均衡发展2.下表为我国“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建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的分布情况。地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中、华东地区西南、西北地区项目数57262449由此可见,“一五”计划A.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B.工业体系全面建立C.完全照搬苏联的经验D.工业布局得到调整3.下表为1948年、1957年全国设市城市分布简表。表格信息表明当时中国时间东部地区城市数量及占比中部地区城市数量及占比西部地区城市数量及占比1948年26个44.8%22个37.9%10个17.3%1957年73个41.5%73个41.5%30个17%A.工业化建设影响了城市布局B.经济重心由东向中西部转移C.开创了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D.城市化率超越同期其他国家【典型例题7对外关系影响】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3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跟踪训练】1.表2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表2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年份苏联美国其他国家第一年302149第二年41.30.458.3第三年51.7590.00348.238A.抗日战争胜利,中苏贸易激增B.实行“一边倒”政策,中美贸易剧减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D.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2.下表是1950年至1956年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统计表年份1950年1951年1952年1953年1954年1955年1956年对资本主义国家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67.3%49%28.4%35.4%25.8%25.7%34.2%——据《中国统计年鉴》(1982年版)上表主要反映当时中国A.打破了美国的经济封锁 B.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C.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3.如图是1970—197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A.以对外关系的改善为基础B.反映出生产能力大幅提高C.说明了发展经济成为中心D.反映出开放局面逐渐形成考向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考法01左倾错误【解读】左倾错误的主要表现是生产力盲目求快,生产关系盲目追求公有化,造成的主要影响是挫伤劳动积极性和国民经济比例失衡。【典型例题1极端冒进】1962年的《关于几年来宣传口号的初步检查报告》重点检查了1958、1959两年中的错误口号,包括“违犯客观规律,助长了主观主义发展的错误口号”“高指标、高任务,助长了‘浮夸风’的错误口号”等。这反映出国家A.认识到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B.彻底否定了人民公社化运动C.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失误D.开始纠正农村中的冒进倾向【跟踪训练】1.1956年6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的社论指出:“我们对中央提出的‘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方针要有一个正确的了解,不要把它片面化、绝对化……只有这样,才不至于犯右倾保守或急躁冒进的错误。”这篇社论

A.开始大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B.助长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开启了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D.认识到三大改造中存在“左”的倾向2.1956年6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的社论指出:“我们对中央提出的‘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方针要有一个正确的了解,不要把它片面化、绝对化……只有这样,才不至于犯右倾保守或急躁冒进的错误。”这篇社论【典型例题2人民公社】1958年底,我国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劳动和统一分配的体制。这种体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A.家庭经营形式被彻底打破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D.工业化的基础增强【跟踪训练】1.1958年7月,《红旗》杂志报道,“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以供给制为主,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几个月后,原来宣传的许多优越性开始走向反面。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DA.各阶层组合为一体与专业化分层相背离 B.农民身份固定化与社会身份流动相背离C.社会生活单一化与多样发展方向相背离 D.公社忽视了农民的生存需求和发展需要2.(中国)随着人民公社化的实现,农村食堂、托儿所等组织日渐普及。这表明人民A.组织军事化B.行动战斗化C.贸易自由化D.生活集体化考法02八字方针【解读】八字方针提出的时间是1960年底,主要的考察方向是调整工农业发展速度和调节城乡人口比重,其中工业减速农业增速,农村人口减少城市人口增加。【典型例题1调整城乡关系】1958年末,全国职工总数达4532万人,比1957年末增加了2082万人。1960年下半年,按照中共中央一系列指示,各地迅速精简职工,1961至1962年我国共减少职工1887万人。这一措施A.有利于调整国民经济比例B.基本纠正了工作中的“左”倾错误C.导致了社会商品供应不足D.改变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跟踪训练】1.1961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对精减职工工作进行部署。精减对象主要锁定在“1958年1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的来自农村的新‘职工(包括临时工、合同工、学徒和正式工)’”,而“原先就是城市居民的职工,一律不予精减”。该通知意在A.纠正工作中的右倾错误B.固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C.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D.推动农村城镇化的进程2.1957年到1960年,中国城市化从15.5%增长到19.7%。1961年政府又从城市动员了约一千多万人下乡。造成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政府调整工农业生产恢复经济B.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计划完成D.“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3.1961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在1960年底城镇人口1.29亿的基数上,三年内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以上。到1961年底,全国减少城镇人口1300万,其中,精简职工950万人。该政策的实施A.得益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加速了农村的城镇化进程C.是大跃进运动向农村扩展的表现D.有利了工业布局的合理化【典型例题2调整工农业】1960年7月,李富春同志在研究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时,提出要以“调整、巩固、提高”为基本精神。8月底,周恩来总理采纳了这一建议,提出在“调整、巩固”后面加上“充实”二字。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通过这一方针。强调“充实”意味着国家A.改善企业管理以提高产品的质量B.开始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C.压缩基本战线规模以充实轻工业D.充实“大跃进”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跟踪训练】1.1961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79年4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提出了“新八字方针”,即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说明A.经济建设正在摆脱“左”倾束缚 B.原八字方针加重了“左”倾危害C.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全面展开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始探索2.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幅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是“综合平衡”。该对联出现的背景是A.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B.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C.中央纠正“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D.中共八大召开,提出尽快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典型例题3调整生产关系】1963~196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约11%;轻工业产值从404亿元增加到703亿元;燃料、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步伐加快。上述变化反映了A.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改变B.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C.合作化运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D.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步解决【跟踪训练】1.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2.1962年,中共中央下发《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明确规定生产队是人民公社中的基本核算单位。此后,人民公社数量较核算单位下放前增加了15534个,增加27.72%,生产队增加了895502个,增加19.58%。这些措施A.克服了公社体制的弊端 B.使人民公社的规模更加扩大C.使当时经济形势更加恶化 D.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3.1962年春夏之交,安徽每10户农民中就有8户参加包产到户。甘肃、浙江、四川的些地方,10户农民中有7户参加包产到户。广西龙胜、福建连城和贵州,10户农民中有4户参加包产到户。就全国而论,包产到户者已占全国农民总数的20%,即大约1亿人。这一时期的包产到户A.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B.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序幕C.对所有制形式进行了大调整 D.改变了农村人民公社体制4.邓小平在1962年7月指出:“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铰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在生产关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看用哪种.形式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用哪种形式。”这说明当时A.摆脱了“左”倾错误束缚 B.隐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萌芽C.中央下放农村经济管理权力 D.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考向三改革开放新时期考法01农村改革【解读】农村改革的主要表现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调动了生产积极性,但是不利于规模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农村改革的副产品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典型例题1制度借鉴】1.1978年,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率先包干到户。此后,四川、贵州、甘肃等地的包产到户也在摸索中发展。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指出,一些地区的群众要求包产到户,“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这反映了党和国家A.决定实行农村多元化经济所有制B.尝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顺应并肯定了群众的要求与探索D.引导全国各地农民走向共同富裕【跟踪训练】1.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2.1956年,浙江温州有合作社曾实行包产到户,到1957年温州地区实行包产的农户占入社农户的15%,与此同时,四川、广东、安徽等省一些农业社也先后实行了包产到户。此后直到70年代,仍有一些地方曾实行包产到户。这一现象反映了A.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薄弱B.市场经济在农户经营中起重要作用C.基层的探索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自下而上推进【典型例题2改革特征】有学者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这说明了两者的农业策

A.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

B.赋予农民的经营方式不同

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D.取得农业成就的手段相同【跟踪训练】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就其形成而言,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业生产合作社相比,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A.农民是否自愿B.是否改变土地所有制C.是否面向市场D.是否经营同类农产品2.1980年初,安徽省委召开农村工作会。时任滁县地委书记的王郁昭说:“实践证明,大包干到户责任制就是让农民穿上了‘合脚鞋’,因而中国的农民才能跨大步。”

“(我)要求给大包干到户报个户口,承认它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的一种形式。”“大包干到户责任制”之所以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的一种形式,是因为它(

)A.极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使农民获得了经营的自主权C.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

D.实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典型例题3劳动力转移】表2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年份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饮、服务业198229.2874.925.389.5817.01198823.28773.5295.58372.55623.23表2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跟踪训练】1.下表是“中国1957年和1978年的三农数据比对表”。据此可知,这20年间我国A.农业现代化进程基本停滞 B.城镇化推动了农村发展C.农村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D.农业剩余人口问题严重2.新中国出现千万人以上规模的人口迁徒,主要有:1958年至1962年的大跃进运动和困难时期的精简下放;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农民工流动。这体现了A.城市化进程的加速B.资源配置方式变化C.工业结构日趋合理D.城乡工农统筹发展3.1984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要求各级人民政府积极支持有经营能力和技术专长的农民进入集镇经营工商业,并放宽其落户政策,统计为非农业人口,从而打破了长期以来从户籍上限制农民进城的旧规定。这反映出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B.社会管理适应改革进程的需要 C.城乡差距和矛盾得到了有效解决 D.农村改革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典型例题4城乡差距缩小】表2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表2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收入农村(家庭收入)17.6%城镇(职工货币工资)8.0%消费水平农村8.9%城镇4.5%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跟踪训练】1.下A.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B.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着城市经济的发展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刚刚起步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已经确立2.从历史角度观察,20世纪末期中国市场化改革得以推动,中国经济“奇迹”得以出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村改革……可以说,农民的选择成就了中国改革。这种认识是基于A.农村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农民的选择澄清了人们对计划与市场的认识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突破了城市经济体制D.农村改革成效显著并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考法02城市改革【解读】城市改革开始于1984年,和农村最大的不同是农村改革仅调整了经营权,而城市改革还增加了所有制调整,丰富了所有制形式。主要的意义是增强了企业活力,调动了生产积极性。【典型例题1突破旧模式】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跟踪训练】1.右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C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2.表4是根据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数据编制的。它说明了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B.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异常迅速,即将危及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3.1979年,在江苏无锡举行的全国第二次经济理论研讨会上,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也是一种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市场竞争是其内在机制,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这样的认识A.呼应了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 B.揭示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C.表达了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诉求 D.拉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典型例题2旧观念束缚】1987年5月,深圳发展银行向社会发行首批1000万元的股票,不料遭到“冷遇”。政府动员党政干部带头购买,仍然只完成发售计划的79%,其余的只好动员几家国有企业认购。这主要是因为A.国有企业普遍经营不善 B.对社会主义的僵化认识C.对外开放程度比较有限 D.人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跟踪训练】1.1981年4月,在一份以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名义印发的材料上,按照对计划与市场的态度,将经济学家划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坚持计划经济的;第二类是赞成计划经济但不那么鲜明的;第三类是赞成商品经济但不那么鲜明的;第四类则是主张发展商品经济的。这表明当时A.传统计划经济观念束缚亟待突破B.照搬西方市场经济成为时人共识C.国营企业的股份制改革正式启动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2.20世纪80年代初,许多私营企业所有者要向集体或国营企业支付一定的“管理费”,挂名取得一个非私营的名分。这种被称为戴“红帽子”的做法成为私营企业赖以生存的保护伞。这说明了A.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依然存在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C.私营经济实现形式呈现多样化D.私营企业发展需要国营企业扶持3.某学者回忆20世纪80年代初的研究生经历:“当时中央的提法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而我的论文提出市场与社会制度没有关系,就因为这样答辩过程反复折腾。”该学者的经历表明当时A.学者忽视了政府调控价值B.中国的经济受制于冷战C.“双白”方针仍未能恢复贯彻D.主流观念亟待继续解放【典型例题3企业活力】1983年,北京四个最大的百货商场与北京市第一商业局签订合同,规定:超额完成利润承包额的,超额部分国家与商场对半分成;完不成利润承包额的,差额部分由企业利润留成和浮动工资弥补。这反映出A.企业活力逐步得到增强B.国企改革全面展开C.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D.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跟踪训练】1.1981年7月,在国务院和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首钢实行承包制。当年在全行业减产的情况下,首钢上缴定额包干2.7亿元后,仍留利4000多万元。此举在当时有利于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D.促进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2.1984年9月,国务院颁布相关条例,规定:国营企业由向国家上缴利润改为缴纳企业所得税,所得税的纳税人为实行独立核算的国营企业,国营大中型企业实行55%的税率,国营小型企业按10%55%的八级超额累进税率。这些条例A.标志着企业所得税制度成熟B.扩大了民营企业经营自主权C.加重了国有企业的经济负担D.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能动性3.1985年,中央出台一系列新政策,规定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机关工资由中央管理,其他各级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这些政策有助于A.实现改革重心转移B.深化经济体制改革C.缩小城乡发展差距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典型例题4经济责任制】1982年12月《人民日报》报道,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改变了过去“上面来货多少,下面供应多少”的状况,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还积极寻找经营门路,开拓新的市场。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A.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B.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跟踪训练】1.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B.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C.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D.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2.1981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A.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B.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C.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3.《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规定:特区企业雇用的职工,由该企业按其经营的要求进行管理,必要时可以解雇,其手续按照劳动合同的规定办理。这一规定有利于A.激发工人积极性,提升企业效益B.确立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自主权C.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D.推进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建立【典型例题5价格双轨制】1988年,1吨钢材计划价格700元,市场价格1500元,得到了计划价格的商品就得到了财富。除了商品双轨价格以外,资金的利率、外汇的汇率也是双轨的,计划内贷款和计划外融资利率差别很大。由此可知,这一时期A.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B.亟需调整不合理的价格机制C.社会经济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D.价格双轨机制适应发展需要【跟踪训练】1,1985年以来,形成了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三种形式。1990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指导性价和市场价所占比重占到70%以上,在农民出售的农产品总额中,市场调节价比重达到52%,工业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中市场调节的比重占到37%左右。据此可知A.对外开放不断步伐加快B.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遭到削弱C.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D.城乡经济体制改革需进一步深化2.老百姓口中的“倒爷”一词广泛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期,是指一些利用计划内商品和计划外商品的价格差别,在市场上倒买倒卖有关商品进行牟利的人。“倒爷”的出现说明A.经济体制改革有待深化 B.当时全国物资极度匮乏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 D.人们普遍接受市场经济3.1981年,《芜湖日报》发表了芜湖市个体商户年广久炒卖瓜子发家致富的报道——《货真价实的傻子瓜子》,社会上流行起顺口溜“傻子瓜子呆子报,呆子报道傻子笑,四项原则都不要,如此报纸真胡闹”。这反映当时A.市场经济成为社会共识B.企业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C.经济体制改革亟须深入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考法03对外开放【解读】对外开放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建立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建立沿海开放区——浦东开放。主要的意义是有利于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资本,开发世界市场,利用国内劳动力、土地成本等优势发展经济。【典型例题1利用外资】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印发了《战后日本、西德、法国经济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以及新加坡、韩国等经济发展情况的材料,主要是为了讨论A.增强国营企业活力B.积极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D.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跟踪训练】1.1979年7月,《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颁行。到2011年,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1643.9亿美元。右图为《1997—2011年外商直接投资(FDI)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据此可知,外商直接投资A.与国际经济形势的关系不大B.以中外合资企业为主要形式C.变化情况与我国经济发展同步D.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重要推动力2.对表2解读合理的是表21992——2000年我国东、中西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变化表年份1992199519982000东部总量/亿美元98.6319.7386348.9所占比重%89.685.985.286.5中西部总量/亿美元11.352.566.854.4所占比重%10.414.114.813.5A.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B.外商投资加大了区域经济的差距C.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推动D.从增幅看中西部对外开放程度高【典型例题2外贸发展】图8为1972—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它表明A.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B.中美关系正常化导致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C.文革结束以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D.中国重返联合国消除了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跟踪训练】1.下图为1972—1988年中美贸易统计表(单位:百万美元),据此可知年份中国的出口中国的进口197232601975156304198010593755198538653856A.文化大革命期间中美经贸往来和外交关系严重受阻B.与苏争霸处守势导致80年代美对华贸易出现逆差C.中国外交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变化推动中美贸易发展D.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动推动中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2.1979年7月1日,中美签订贸易关系协定。1990年底,美国在各国来华投资中居首位。1991年,中美双边贸易额增长到142亿美元,比1979年增长近五倍。1978年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国成为日本对外投资的重要市场。1988年,日本在中国投资兴办三资企业共654家,协议总额21.94亿美元。这表明A.外交政策的调整利于经济建设 B.中国外交全面非意识形态化C.美国、日本资本的新一轮扩张 D.中国的发展严重依赖于外国考法0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读】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促进了思想解放,中共十四大的召开确定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方针,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典型例题1改革共识】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跟踪训练】1.据图8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北京市百货零售网点数量统计示意图图8A.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导致服务网点锐减B.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了北京服务业发展C.经济体制改革极大激发了北京市场活力D.加入世贸组织使北京商品供应更加多样2.1979年9月,为改变长期以来工农业产品统购包销的购销形式,全国轻工业新产品展销会在北京举办,1个月累计参观人数达到80万人次。1980年社队企业、农垦系统也相继举办了全国性展销会。全国性展销会的举办A.推动了商品流通体制的改革B.反映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C.说明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D.标志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3.20世纪80年代初,火车、轮船和长途汽车上到处是拎着装有建筑材料、纺织品和食品等商品样本的大包小包的乡镇企业推销员,形成了“推销员满地跑”的景象。这一景象()A.表明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B.反映出商品市场的活跃C.直接推动了国有企业改革

D.体现了私营企业的活力【典型例题2计划转向市场】20世纪50~90年代,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由粮店按规定标准定期供应粮油。城镇间人口迁移和农业人口进城都要办理“粮油关系”。2001年国家正式取消这一做法,其目的是A.消除城乡区域差别 B.增加城乡居民收入C.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D.开启农产品商品化【跟踪训练】1.1992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1/3,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这表明我国A.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B.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2.1980年春节前夕,商业部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大城市敞开供应猪肉,最好是“就地收购、就地屠宰、就地销售”。国务院又下达文件,允许“鸡蛋可以季节性差价”。这说明A.城市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国家开始关注民生幸福.C.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确立 D.国家经济管理体制松动3.1984年北京停用牛奶供应证1987年北京停用侨汇券1991年北京停用糖票1992年北京停用肉票、蛋票、肥皂票、居民购货证1993年全国各地基本取消粮票,票证时代彻底终结上表反映了A.商品流通走向了市场化B.中国入世市场资源供应充足C.分配制度出现根本变化D.实现了由富国到强国的目标1.(2021·湖北·高考真题)1957年,外国专家沙博理参观西安时,获悉城市人口从解放初不足50万增加到150万。在访问已建成的六家国营纺织厂中的一家时,他得知“该厂使用的每一件机器都是中国自造的”。他由此感到这座古城“重新兴盛起来了”。这说明A.“一五”计划初步改变社会面貌 B.西安成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建立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2.(2021·辽宁·高考真题)1954年4月15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历时三个月的鞍钢技术革新展览会在北京举行。展览会展示了鞍钢技术革新和基本建设的成就,会上劳模张明山、王崇伦等7人还建议在全国开展技术革新运动,各地纷纷赴京参观学习,由此推动了全国性生产热潮。这表明当时我国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B.学习苏联经验开展技术革新运动C.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D.工业化建设激发劳动者生产热情3.(2021·辽宁·高考真题)1980年国家农委的一份农村调查报告中写道:“‘尖头户站,滑头户看,老实户气得不愿干’的现象没有了”,“‘干到腊月二十九,吃了饺子就动手’的一年到头打疲劳战的现象也没有了”。这反映出A.生产关系调整初见成效 B.农村社会风俗的改变C.农村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D.人民公社制度的取消4.(2021·天津·高考真题)1962年下半年起,我国国民经济开始稳步增长。1963年,国家在财力尚有困难的情况下,积极改善职工待遇;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连续三年分别提高26.7%、20.1%和22.5%。这反映了我国A.落后面貌的彻底改变 B.调整发展的重要成果C.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 D.市场经济的显著作用5.(2021·山东·高考真题)《人民日报》新年社论的高频词汇反映当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1979年新年社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的高频词汇包括A.中国人民侵略中国美帝国主义 B.合作改造农业生产先进C.技术现代化先进科学 D.开放稳定企业改革6.(2021·全国·高考真题)1982年12月《人民日报》报道,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改变了过去“上面来货多少,下面供应多少”的状况,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还积极寻找经营门路,开拓新的市场。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A.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 B.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7.(2021·全国·高考真题)1957年,国家统计局《工人阶级队伍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有1950年及其后参加工作的职工社会出身情况,如表所示,据如表可知职工社会出身情况表(%)工人劳动农民转业军人个体劳动者及一般市民学生资本家上海35.5212.952.6918.7516.085.94天津39.1314.273.2712.2919.443.70陕西26.2627.998.328.6722.950.52新疆16.1625.4723.1918.1819.050.23A.内地与沿海原有工业基础差距大B.西部地区工商业改造不彻底C.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D.沿海地区工业发展更为迅速8.(2021·浙江·高考真题)下图所示为某次重要会议的出席证。这次会议提出A.废除人民公社体制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C.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D.启动国有企业改革9.(2021·天津·高考真题)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在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中,高度重视史料的征集和整理。经中共中央批准,1980年5月成立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在中央党史编审委员会领导下,负责编制党史资料目录、组织撰写回忆录和交流党史资料等工作。随后,各地成立了地方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领导当地党史资料征集工作。此后,中央党史研究机构有所变化,党史资料征集和整理工作一直是其重要职能之一。——摘编自《中共档案文献征集》等材料二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成立后,会同有关各方征集、整理和出版了大量党史资料,如《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反映了党的发展历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其中包括“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与中共一大”“秋收起义”“淮海战役”等。各地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也积极展开工作。中共天津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辑出版了《马克思主义在天津早期传播》《战斗在天津的共产党人》等。——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等材料三党史资料的征集和整理,是一项严肃的、重要的工作。毛泽东同志说:“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习近平同志说:“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我们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党史资料的征集和整理,为梳理和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提供了有力支撑和重要依据,有利于党史的宣传、学习和教学。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所著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充分吸收和利用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表的党史资料和新的研究成果。——摘自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2月20日)》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成立的历史背景;归纳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工作所呈现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党史资料征集和整理工作的成果及重要意义。(3)从材料二中选择一个党的重大历史事件,并以此为例,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10.(2021·北京·高考真题)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计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重要体现材料一“一五”计划指出:“采取积极的工业化的政策,即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其目的就是在于求得建立巩固的国防、满足人民需要和对国民经济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材料二部分五年规划(计划)发展目标简表“六五”计划(1982年通过)继续贯彻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进一步解决过去遗留下发展的各种问题,取得实现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决定性胜利,并且为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莫定更好的基础,创造更好的条件“九五”计划(1996年通过)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有效供给能力增强科技教育得到加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取得成效,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十一五”规划(2006年通过)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努力实现以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宏观经济平稳运行:产业结枃优化升级;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城乡区域发展趋向协调;基本公共服务明显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増强: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十三五”规划(2016年通过)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主要目标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发展协调性明显増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1)为什么“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结合材料一和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史实,谈谈你的理解。(2)阅读材料二,任选两个规划(计划),结合时代背景,比较和阐释其发展目标是如何与时俱进的。11.(2021·广东·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实行农产品统购统销的流通体制。1981年底召开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在农副产品的购销中实行合同制,通过合同将国家计划和农民生产协调起来。1983年开始,中央陆续制定调整农副产品购销的政策,逐步减少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品种和数量,并采取多渠道经营。1984年,农业丰收导致全国性的“卖粮难”,改革流通体制,势在必行。1985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规定,“从今年起,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针对统购派购制度的改革文件,规定:粮食、棉花、油料、烤烟、蚕茧、糖料等大宗农副产品继续由国家定价,实行合同定购,农民完成合同定购任务后,可以自由购销。——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1)简析20世纪80年代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原因,并概括其内容。(2)简要评价20世纪80年代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1.(2021·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1964年,毛泽东在听取国家计划委员会领导小组汇报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初步设想时,提出了“两个拳头,一个屁股”的论断:国民经济有“两个拳头一农业、国防工业,个屁股一子基础工业,要摆好”。这一论断A.明确了基础工业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 B.强调工业区域的分布应均衡C.注重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 D.延续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策略2.(2021·河北·高三月考)1957年,毛泽东说:“一切国家的好经验我们都要学,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一点是肯定的。”1961年他接见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时说:“如何搞社会主义还要积累经验,苏联、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的经验,我们都愿意接受。”这反映了A.意识形态对抗不复存在 B.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C.国家建设需要全球视野 D.我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3.(2021·山东·高三月考)1983年底,全国80%的社员参加农村供销合作社,吸收农民直接参与供销社的管理。到1984年底,全国已有62000多名农民当选为供销社正、副主任。供销社恢复农民在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联营。出现这一现象得益于A.基层群众自治的实行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C.国有企业改革的开展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2021·河北石家庄·一模)1954年,在上海工业总产值中,国家资本主义工业的产值(包括公私合营工业的产值和接受加工订货的产值)所占的比重从1952年的44.8%上升到58.1%,私营工业自产自销的产值则从1952年的27.5%下降到8.7%,该变化A.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B.得益于社会主义改造方针的实施C.着眼于城乡经济的协调 D.适应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5.(2021·河北石家庄·一模)1984年,第一次全国地方出版工作会议在哈尔滨召开,会议要求出版社建立严格的责任制,要尊重编辑部门知识分子的脑力劳动,使贡献大的知识分子能够得到更多的收入。这次会议的召开A.拉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B.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时代要求C.建立了出版行业的现代企业制度 D.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6.(2021·江苏·高三月考)下表是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其中农业总产值增长出现最高峰是缘于时间1953~19571958~19621963~19651966~19701971~19751976~19801981~1985年均增长率4.5%4.3%11.1%3.9%4.0%5.1%8.1%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 B.农业合作社的建设出现了高潮C.人民公社化运动初见成效 D.中央纠正工作中的“左”倾错误7.(2021·云南·昆明一中高三月考)1983年和1984年连续发表的中共中央1号文件,要求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道路,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这A.使经济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B.表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效C.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 D.说明农村经济改革依然困难重重8.(2021·湖北·高三月考)1953年,中央规定,各单位招聘的工人、职员数量较大时,应向劳动部门申请,并由劳动部门负责介绍、选择和录用;招工数量较少时,可自行在当地失业人员中选用或另行招聘。1955年,政府还颁布了禁止辞退职工的规定。这些规定意在A.保障工业化建设的展开 B.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C.放缓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D.合理限制私营企业发展9.(2021·江苏徐州·高三期中)下列一组年画,反映了A.社会主义经济的蓬勃发展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主力C.新中国开启妇女解放进程 D.女性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10.(2021·广东·高三月考)1952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由466亿元增至810亿元,比历史上最高年产值高出20%,同时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物价稳定。这反映了当时我国A.国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主体 B.贫穷落后局面得到改变C.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基础奠定 D.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11.(202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