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讲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讲义-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1页
第44讲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讲义-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2页
第44讲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讲义-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3页
第44讲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讲义-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4页
第44讲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讲义-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下)第44讲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讲义阶段特征:总体特征:总体特征:战争、革命和危机交织;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两种现代化模式调整与创新。具体表现:1.政治:①俄国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为人类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②受十月革命和一战的影响,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2.经济:①苏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成功也有失误,但取得了巨大成就;②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3.思想文化:①自由主义思想逐渐被凯恩斯主义代替;②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兴起;③以相对论和量子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科学诞生。4.国际关系: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矛盾不断激化;②世界局势由动荡走向暂时稳定,再从大危机,大动荡走向世界大战;③两次世界大战后分别由战胜国建立的战后国际秩序,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产生了重要影响。课标要求:1.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2.了解社会主义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近几年的全国和地方高考题:命题分析: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是近年高考的高频考点,客观题、主观题都涉及。重点考查苏联的经济政策和社会主义建设。备考建议:1.复习时和一战联系紧密,理清十月革命在一战中的意义以及对世界产生的影响;2.结合背景对苏联的经济政策进行总结归纳进而引出斯大林模式弊端对之后苏联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时空定位及主要线索:主要内容:知识点1:列宁主义的形成;知识点2:十月革命的胜利;知识点3: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教学过程:知识点1:列宁主义的形成(一)背景:材料一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俄国工人力量也在逐渐壮大,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俄国工人总人数为1500万。不过他们大多数聚集在大城市的大企业中,彼得格勒和莫斯科两个地区产业工人约占全国工人总数的64%。——江流,陈之骅主编《苏联演变的历史思考》材料二世纪之交的俄国农民的生活是十分贫苦的。1861年获得解放以后,高额的地租和频繁的饥荒,许多农民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恶化了,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材料三1870年4月22,列宁出生于沙皇俄国伏尔加河畔的辛比尔斯。1892年,22岁的列宁开始组织了当地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并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了俄文。1895年,列宁组织“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1898年,成立俄国社会民主共党。1900年,流亡海外的列宁创办了《火星报》。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归纳为:1.经济条件: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2.阶级条件: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3.政治条件: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4.组织条件: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5.思想条件: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6.个人:列宁的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二)形成: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三)内容1.帝国主义定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2.对俄国的认识: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3.一国胜利理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4.建立政权方式: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四)意义:1.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是在帝国主义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2.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获胜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3.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问题思考:结合所学,分析列宁与马克思对革命的观点有何异同?材料20世纪初期,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马克思主义者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俄国化。列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抓住当时的时代特征并结合俄国特殊的历史条件,积极探索俄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在此过程中,列宁创立了俄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容。——摘编自徐作辉、胡延风《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经验》提示:同: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异:马克思主义:①社会主义革命应发生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②同时在多国发生。列宁主义:①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发生在不很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②一国首先开始;③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后阶段,是对马克思主义划时代的贡献。知识点2:十月革命的胜利(一)历史条件:(革命背景)材料一19世纪末,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的4/5。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有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1901年,西欧资本家控制了俄国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1913年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材料二1861年获得解放以后,高额的地租和频繁的饥荒,许多农民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恶化了,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1910年俄国工人的工资相当于美国工人工资的1/3)。——《人类文明图鉴·战乱中的世界》材料三1916年底,前线俄军尚有29多万士兵连步枪都没有,只能几个人合用一支。1917年春,全国男性劳动力中已有近一半被强征入伍,使得农田荒芜,交通不畅,造成粮食供应紧张……沙皇政府在战场上频吃败仗,国内危机四伏。——《大国崛起》材料四“假如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内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列宁材料五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告了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这是一个新型的、与西欧的社会民主党根本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它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现代史》归纳为:1.经济基础: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在列强中处于落后地位(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具体表现:①俄国出现垄断组织,是帝国主义国家;②小农经济占优势;③野蛮落后的沙皇专制制度和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依然存在;④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西方列强,远远落后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缓慢。2.政治基础:俄国经济落后,社会矛盾十分尖锐。①沙皇制度和农奴制残余同人民大众的矛盾;②垄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③大俄罗斯民族同各少数民族的矛盾④俄国帝国主义同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和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二)革命过程:1.二月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7年3月,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接管政权,工兵代表苏维埃处于次要地位,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2.《四月提纲》:指明革命的方向①背景: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没有满足人民群众对“和平、面包和土地”的要求,并镇压人民的反抗。②内容:1917年4月,列宁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四月提纲”)③方式: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④意义:指明革命发展的方向,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3.七月流血事件:抛弃幻想进行武装斗争。1917年7月一战前线进攻失败,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方式转变:无产阶级抛弃和平幻想,决定采取暴力方式。十月革命:出现曙光(1)时间:1917年11月7日,即俄历10月25日(2)过程:革命武装占领冬宫,成立苏维埃政权,列宁为主席,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3)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4)意义:材料一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从1918—1923年在欧洲一些国家发生了无产阶级革命风暴,出现了20世界第一次世界社会主义高潮。当时的许多国家的工人阶级以俄国为榜样,开展夺取政权的斗争。……在东方,促进了亚洲民族解放远动的高涨。从1918—1923年间,中国、朝鲜、蒙古、越南、印度、印尼、士耳其、伊朗等国都兴起了规模空前、声势浩大的以反帝反封建为目标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赵曜《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材料二1919年3月,列宁领导创建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团体的国际联合组织——共产国际,总部位于莫斯科。归纳为:①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②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的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④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归纳十月革命的特点。材料一1917年11月6日7日(俄历十月),布尔什维克党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阿芙乐尔”号奉命发射空炮,打响进攻冬宫的信号,次日凌晨攻下冬宫。莫斯科等城市武装起义相继取得成功材料二十月革命是列宁主义指导下的一场震撼世界的理想探索……十月革命把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成了实践,让这一理论不再停留于小部分人的思想武器,而是成为更广泛人群的现实力量。苏联也因此成为一个象征和符号,成为世界上其他国家被统治阶级的希望之所寄。——摘编自徐祎珉《十月革命的现代启示录》提示:(1)理论创新: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的学说,并通过十月革命的实践,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取得了革命的胜利;(2)革命道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3)革命阶段: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形成了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的阶;(4)斗争方式: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能力提升:十月革命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比知识点3: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1.背景:材料一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材料二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燃料、原料和粮食供应极其困难,40%的工厂停产,红军战士和城市居民也面临着断粮的危险。苏维埃政权经受着严峻考验。——《大国崛起》材料三战时共产主义这一实践,又正恰巧与某种固有的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相吻合,于是许多人,包括列宁在内,都自觉不自觉地把它看作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捷径。——周尚文《苏联兴亡史》归纳为:(1)政治上:外国武力干涉和国内武装叛乱分子联合进攻;(2)经济上:粮食严重短缺、经济极端困难;(3)思想上:对共产主义的认识不足。2.目的:(1)直接目的:集中人力物力,保证军事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2)根本目的: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3.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2)工业:中小企业国有化(3)商业:取消自由贸易(4)分配:国家集中分配生活必须品和食品(实物配给制,普遍义务劳动制)4.特点:①行政和军事手段来管理经济;②一切国有化。5.实质: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一种尝试。6.评价:材料一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列宁《论粮食税》材料二【学思之窗】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归纳为:(1)积极: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缓解了城市饥荒,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2)局限:①对人民而言: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存在许多弊端。如余量收集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②幻想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1.背景:材料一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且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列宁材料二1920年,谷物总产量比战前减少了一半,棉花产量仅为战前的6%。1921年苏俄发生旱灾,伏尔加河流域、乌克兰、北高加索和中俄罗斯粮食短缺,波及30多个省,受灾人口达到3350万人。大饥荒持续三年,官方宣称造成了520万人死亡材料三忍饥挨饿的和生活无着落的农民自发地组织了一些暴乱,将暴乱的目标指向苏维埃政权……1921年2月28日,喀琅施塔得15000名水兵参加暴乱,参加暴乱者多数是刚刚穿上军装的农民。——张建华《俄国史》归纳为: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失败。(1)经济困难:①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亟待恢复遭到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②国家也没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2)政治危机:农民对余粮征集制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工农联盟破裂)。2.实施:1921年3月,在俄共(布)十大上,苏俄政府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3.内容:①农业: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②工业:国有为主,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③商业:恢复自由贸易;④分配:取消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4.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5.特点:①以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为重心;②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③利用市场与商品货币关系恢复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基础概念:粮食税1921年3月21日,苏俄政权颁布法令,取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强制性的余粮收集制,改行粮食税。粮食税总额比原来的余粮征集额减少了近一半,农民按规定税额完成纳税义务后可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并允许农民通过市场渠道出售农产品。此项政策降低了农民的征粮负担,也为农业和工业之间的商品贸易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国家的农产品采购量也因此有较大的增长。6.评价:(1)稳定了政治形势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2)调动人民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为国家实现工业化打下基础。(3)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4)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突破,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三)苏联的成立(1922年)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成立,最初只有4个加盟共和国,到1940年最终形成了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1991年12月25日解体。1924年列宁逝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接力棒交到了斯大林手中。苏联模式:(1928—1991)1.背景:①经济:工业生产落后(发展生产力);②军事:西方资本主义的包围和封锁(加强国防);③思想:斯大林独断专行及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局限;④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2.目的:实现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把苏联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3.措施:(1)工业:1925年联共十四大提出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2)农业:1927年联共十五大提出实行“农业集体化”4.确立的标志:1936年新宪法1936年12月通过苏联宪法,标志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和社会主义在苏联建成。5.特点:(1)经济上: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2)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与法治。6.评价:材料二人类社会自此有了两种现代化途径,即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途径和以斯大林模式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途径。——沈宗武所著《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材料三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四归纳为:(1)积极:①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奠定强大国家的基础,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大危机形成鲜明对比;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②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③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2)消极:①高度集中计划经济,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②牺牲农业发展重工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③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导致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④后来体制僵化,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核心素养: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思维导图:高考真题演练:1.(2023年·广东高考)1932年1月,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被新建的重工业、森林工业和轻工业人民委员部所取代。后来人民委员部的数量继续增加,到卫国战争开始时,苏联有21个工业人民委员部。这种()A.源自卫国战争需要 B.导致经济比例失衡C.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 D.是引入市场竞争的结果正确答案:C。【解析】考点:苏联的工业化。根据材料“1932年……后来人民委员部的数量继续增加”并结合所学可知,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以后,苏联新建的工厂企业与日俱增,新兴的工业部门也不断增多,特别是重工业的门类迅速增加,有鉴于此,苏联领导人认为单靠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和地方各级国民经济委员会这个单一系统管理所有工业企业已经不相适应了,于是成立分管工业的人民委员部,通过行政手段高度集中地利用有限资源来加速发展急需的工业,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C项正确;1932年虽然苏联处在帝国主义国家包围之中,面临战争威胁,但卫国战争并未开始,排除A项;持续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比例失衡,材料并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中的部门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把计划调节同市场调节对立起来,排斥市场竞争,排除D项。2.(2023·浙江高考)下图为弗拉基米尔·塞尔罗夫1950年创作的油画《农民代表访问列宁》:列宁正专注地听取和记录三位衣着破烂的农民的倾诉。农民倾诉的主题,最有可能的是()A.俄国十月革命B.农业集体化 C.苏联卫国战争 D.余粮收集制正确答案:D。【解析】考点: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根据材料“列宁正专注地听取和记录三位衣着破烂的农民的倾诉”可知,列宁正在了解农民面临的困难情况。结合所学可知,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政府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村执行余粮收集制,遭到农民们的抵制,社会矛盾激化。因此材料反映的是余粮收集制,D项正确;十月革命未实行余粮收集制,排除A项;斯大林时期实行农业集体化,排除B项;卫国战争期间是19411945年,列宁已经逝世,排除C项。故选D项。3.(2022·全国乙卷)1917年3月中旬,加米涅夫和斯大林连续发表文章,主张只要临时政府不直接危及群众利益,就应给予支持;要求放弃无条件反对战争的立场,改行对临时政府施加压力以迫其开始和谈的策略。这个主张得到了党内大多数人的支持。这表明当时A.临时政府反对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B.沙皇残余势力仍对革命存在严重威胁C.布尔什维克党对革命形势认识尚不明晰D.国际局势不利于俄国革命持续深入发展正确答案:C.【解析】考点:《四月提纲》发表的背景。据材料“1917年3月中旬,加米涅夫和斯大林连续发表文章,主张只要临时政府不直接危及群众利益,就应给予支持”结合所学可知,加米涅夫和斯大林二人的主张表明其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存在幻想,希望通过妥协的方式继续与其合作,却忽视了人民的需求,对革命形势认知不够清晰,且党内大多数人都支持这种主张,说明布尔什维克党对革命形势认识尚不明晰,故选C项;据所学,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继续参与帝国主义战争,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斯大林对临时政府的态度,且沙皇政府已经被推翻,“严重威胁”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4.(2022·浙江高考)建立社会主义与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深入思考与探索。在他看来,面对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如果不把俄国移到另一种比先前更高的技术基础上,就根本谈不上恢复国民经济和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因为不实行电气化,要振兴工业是不可能的。”据此分析,列宁关注的重心在于A.“布尔什维克速度”B.推行“新经济体制”C.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D.扭转“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局面正确答案:C.【解析】考点:苏联社会主义的探索。据材料“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可知,列宁认为要想实现共产主义,就必须实现现代化大生产,故选C项;斯大林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要求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展开真正的“布尔什维克速度”,排除A项;勃列日涅夫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排除B项;列宁认为当时俄国的经济技术基础较为薄弱,即重工业并不发达,而“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局面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出现的,排除D项。5.(2022·江苏高考)下图海报描绘的是1919年苏俄工人自愿发起的星期六义务劳动。这一活动被列宁称为“伟大的创举”。该创举体现了A.工业化生产蓬勃开展B.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C.通过劳动推动人的解放D.工农对国家的认同加强正确答案:C.【解析】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据材料“1919年苏俄工人自愿发起的星期六义务劳动”,材料强调十月革命后苏俄工人通过参加义务劳动促进生产,有利于早日结束战争,因此该创举体现了通过劳动推动人的解放,故选C项;苏联工业化建设开始于1928年,排除A项;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可以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工人的认同,并未提及农民的态度,排除D项。6.(2022·湖南高考)有学者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是把国内战争的需要和坚决消除私人所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和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联系在一起的。这一观点A.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的做法并不符合实际B.否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时应急措施C.不利于客观认识“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历史背景D.有助于解释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这种政策的原因正确答案:D。【解析】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据材料可知,这位学者指出的是,布尔什维克党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既可以解决国内战争问题,也可以用于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和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所以这有助于解释国内战争结束后,为什么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选D项;题干大意是这位学者主张布尔什维克党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适用范围放在了国内战争与向共产主义过渡两个目标上,而不是评价其做法是否符合实际,排除A项;题干中这位学者指出,布尔什维克党主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既是国内战争时期的应急措施,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